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2-09-01
类型:docx
大小:19.02 KB
页数:13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n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n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解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n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n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能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意义,教育学生鄙视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言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和.意义。  【教学媒体】  实物标本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自录变色龙的特征介绍和背景介绍;  2、实物标本朗读磁带投影图片(人教版第三册配套内容)  【教学方法】  听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n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物世界”吗?你们到动物园游玩过吗?你们见过变色龙吗?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变色龙的知识。  (边出示实物标本边放录音。)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脊椎动物,四肢稍长,运动极慢。舌长,可舔食虫类,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请听写作背景录音介绍。(放录音,板书课题:变色龙)  《变色龙》,,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大大加强了警察的权力,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内容\n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所写的是发生在军警宪兵当道的俄国警察统治时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再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语气、声调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及当时环境;注意删节号所表示的停顿、省略、转折等语气,看本文描述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故事。(放课文朗读录音一遍)  回答:  1、课文朗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2、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出示投影图片)  ⑴概括画面内容: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⑵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狗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善变)  3、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完成表格。  教师边订正边板书:\n  三、分析课文,讨论总结  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种观点,五次变化?  (主人当官官官相护板书:警官将军哥当官的赫留金老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讨论)  板书:  看风使舵阿谀逢迎专横跋扈欺压百姓  3、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  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国当  时怎样的.现实?(讨论)  (经济衰败人们麻木官官相护欺压百姓板书不平等符号)  5、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该怎样断这个案?\n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认清了主人公奥楚蔑  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制度。我们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四、目标巩固训练  课余分角色朗读比赛。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  桂花雨  一、教学要求。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n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n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n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7_、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学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