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2-06-10
类型:docx
大小:36.42 KB
页数:30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新课标及教材解读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及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及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及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儿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及10/32\n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己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分类及整理”将分类及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及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及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及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及数据整理的关系;(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10/32\n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及口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口常生活中的作用;(1)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初步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在综合及实践活动中,体会书写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三、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即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同时依据整套教材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总体框架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及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如下。(1)将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整合为8个教学单元。主要的变化是,将实验教材原“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对原“图形的拼组”及原一年级上册的“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去掉原“认识时间”单元,降低了对一年级小学生认识时间的要求;将原一年级上册的“分类”单元移至本册并及统计结合起来教学;等等。(2)“数及代数”的内容及编排结构及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3)“图形及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前所述,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10/32\n中的“上下、前后、作用”,作为准备性知识教学。同时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组拼”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小学生数学学校的循序渐进原则。(1)“统计及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本册,及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及整理”单元,体现分类及统计的关系。(2)“综合及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及实践”的主题活动。保留了一年级下册的“摆一摆,想一想”活动并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6)仍然安排了“找规律”单元,体现了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及素材。这样,本册教材就呈现了本套义务教育教材整体特点之内容丰富,机构宽阔,螺旋上升,发展空间。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2011)》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及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务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10/32\n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根据这一理念本套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以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趣、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本教材的编排注意了一下几点。(1)让学生经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2)让学生经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4、注意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标准(2011)》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体现这一10/32\n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及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究、去操作实践,去及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或学会数学方法。(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5、数及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树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及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及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册教材在数及计算教学方面仍采取了如下措施。(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2011)》中己有明确的说明。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突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例题,基本都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3)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口算的训练。计算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科学化的计算技能。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小都及图形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10/32\n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的物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各种能力奠定了基础。小学数学的儿何及空间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7、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1)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四能”的教学也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仍在解决问题的例题中用“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4)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及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8、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关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二是从本册教材开始,每册教材单独设置一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学化了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利用操作直观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教材的“找规律”单元安排的是“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这些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10/32\n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四、教学进度表1、位置4课时2、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例13课时左右例24课时左右例3-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3、图形的拼组2课时4、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10/32\n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左右读数写数2课时左右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课时左右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5、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认识人民币2课时简单的计算2课时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7、认识时间3课时小小商店1课时8、找规律4课时9、统计3课时10、总复习5课时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一、教学内容10/32\n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儿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及儿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及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儿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及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及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10/32\n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即图形名称及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及一上教材相同)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29/32\n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1)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儿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儿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儿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1.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及一下例2同)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29/32\n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1.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近代数学家把七巧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近代的两位儿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习题或者游戏。)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29/32\n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儿减儿”,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我们在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十儿减儿”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儿减5、4、3、2”两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增加练习时间。这种结构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结构(9加儿,8、7、6加儿,5、4、3、2加儿)是相对应的,形成了结构上的节奏美,也方便教师及学生的教及学。29/32\n(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从总体来说,这一单元计算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1.十儿减9(例1)(1)及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将主题图及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2.十几减8、7、6(例2、例3)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儿减8o例3由“学生观鱼图”,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教学十几减7、6,仍然呈现两种算法: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3.十几减5、4、3、2(例4)29/32\n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1.解决问题(例5、例6)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2.整理和复习这套教材我们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及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我们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整理好的表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三)教学建议: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2011版》P53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29/32\n第三单元分类及整理一、教学内容分类及统计(整理、记录数据)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这一单元,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及整理”。1.变化原因在原来的义务教材中,分类的内容是安排在“准备课”中的,并且只是安排了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查了一些资料,《大纲》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了准备课中。2011版的《课程标准》则将“分类”放在了“统计及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及统计的关系,并以P81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说,都能体现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29/32\n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1.变化:分类及统计紧密结合。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修订教材将分类及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一一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二)教材呈现(: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教材说明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修订时遵循了这一原则,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这一单元也是如此。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最后,通过“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29/32\n教学建议:(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三)教学建议: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无表头)或统计量。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分两段编排: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具体结构如下: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及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29/32\n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一)数的认识1.例1(数数)因此,及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为此,我们安排了例1,并且不再单独编排例题(实验教材中的例2)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100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这里还有一点儿细节上的改变。(1)如数数中出现的都是汉字的数,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还没有教学认读100以内的数,不要求学生能够认读,从而理顺了例题之间的关系。例2中也是这样处理的。(2)以20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2.例229/32\n例2教学数的组成,及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形式是:数一摆小棒一组成;组成一摆小棒一组成。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1.例3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40、27、33、100),它是实验教材例4、例5和例6的合并。教材在编排上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的结果引入,重视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写数上,写数的方法在n〜20各数的认识中学生已经有所体会,教材继续按同样的思路编排。具体地来说:10以内写数是一个数对应着一个数字;11〜20各数的写数就不同了,这点陶老师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说明,即需要按位值制来写数一一按位值制记数,就要认识数位,n〜20各数的认识中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写数就是把计数的结果(几个十几个一)按照数位用数字符号表示出来。教材就是这样体现写数这一过程的。100以内数的写数继续在此基础上教学“个位”“十位”“百位"。】因此,100以内读数、写数的编排及20以内写数的编排相同:把小棒数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数位写数。并通过33中两个3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及10以内读、写数,11〜20以内读写数进行对比,从方法的角度予以体会。在上面介绍的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还注意安排了许多丰富学生数数经29/32\n验、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并注意突出计数单位“十”,如主题图、P35第2题、P38第1题、P38第2题、P40第9、10题。在实际教学时,和6〜10的加减法中的“你知道吗”衔接,可以继续介绍埃及的象形数字,介绍到百,让学生通过及我们现在写数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数位、位值制思想的好处。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变化及变化原因L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变化,首先是因为虽然人民币是生活中非常必要也常见的东西,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用的经验也很少(如买文具、买票等多是大人代劳了),即使用也是用小面额的人民币(20元以下)。其次,是考虑到教学人民币的目的。我综合所查资料觉得,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认数的丰富素材(如数的组成、据给出的写数;认识小数的意义等);二是作为理解计算(理解算理)的素材(这一点在日本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可能和口币的体系有关系:100、1000.10000面值的口元),我国主要是小数的计算。29/32\n因此我们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2.增加数学背景知识的内容。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主要是从货币的产生到发展的角度理解人民币(及其他量是基于测量的要求产生不同:有测量工具;有误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对于国外货币的知识。因为“世界地球村”变化,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也不乏出国的经验,教师可以予以简单的介绍(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二)教材呈现:7个例题1.主题图:根据开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小幅主题图,并将超市改为文具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意识。2.人民币的认识。分为两段,安排了4个例题:例1教学5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例3教学5元及5元以上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1)例1第4套纸第4套纸、2005版第5套硬币例1呈现了硬币、纸币两种形态的1元、5角、1角的人民币,分币以现29/32\n在市场上流通的硬币形式呈现。关于分币,很多老师反映农村基本见不到了,城市里面基本上只有超市里面会找兑。这种情况我们也了解,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民币体系,对它的认识还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还是呈现了分币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做过高要求(如计算中没有关于分的,进率里面很少涉及分的)。(2)例2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在例1中学生己经少有体会,在此基础上,教材直接以硬币结合文字的等式呈现了元及角、分及角之间的进率。而没有像实验教材那样分两个例题(例2、例4)分别呈现,理顺了教学的关系,方便教师教学,也方便学生从整理上把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3)例3。简单认识第5套(最新版)的5-100元的纸币,只要学生能辨认就可以了。(4)例4。例4安排了兑换元币的内容,“做一做”是角币和角币、元币(小面额的)和角币的兑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成兑换活动来进行,如P56第7题,通过贴近生活的活动使学生梳理角币之间、元币及角币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鉴于以上部分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多以摆、换等形式教学,而老29/32\n师又不方便准备学具,我们在附页中给出了一定数量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以方便教师教学。1.简单的计算:2个例题(1)例5原实验教材没有单名数化成复名数的例题。但在计算中却是学生会遇到的,实验也显示,它的缺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修订教材中我们做了增加和完善,让学生思考:18角二()元()角。(2)例6例6在简单换算的基础上,以三个小题分别教学“单名数加减”“复名数(不进位不退位,元加元、角加角)”的加减法,而且数据都限制在20以内。大大降低了原来计算的难度。(原来需要将小数化为整数再加,而且复名数加法有进位)。(3)例7:问题解决例7是在量的认识这一内容版块新增的问题解决的内容,数量关系是简单的,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维度,即罗列和尝试一调整策略。这个例题最开始是用的不进位的复名数的,但我们小规模的实验表明有些难,最后就调整成了单名数。29/32\n至于呈现的这两种策略,应该说,学生的朴素意识中是有的,但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方向。如:按一定的顺序去罗列、怎样调整等。这通过我们的小规模实验也可以看出来,因此是有教学的必要的。至于用总钱数减其中任何一个数的方法,只有很少数学生能想出来;而且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还是想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教材重点教学了罗列和尝试一调整这两个策略。罗列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何不重不漏;尝试一调整策略的基础是随便选两个试一试,关键在于根据试的结果有方向、有目的地去调整,选择相应的目标物。这些在教材上都以儿童化的语言有所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解决就可以了,当然找出所有答案就更好了。因此,大家可以从教材上看到,每个孩子只找到了一种答案。小精灵的话提出了答案其实是不只一种的。在具体练习时,可以配的练习是P59练习十三的第4、5题,其实可以广开思路,只要应用这种策略的都是可以的。我们限于教材都是呈现的及人民币有关的解决问题。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一、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29/32\n正因为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我们加强了算理的理解,这一点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在我具体介绍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教材安排了3个小节,共8个例题,具体结构如下1.主题图:鉴于主题图的情境离学生比较远,在修订教材时我们修改了主题图,改成发书的情境(注意,这里不是发学生的新课本,是发“环保小卫士”的宣传册),主题图中的小情境均在后面的例题中得到了使用,使主题图很好地发挥了作用。2.属于原来内容结构的部分从总体上来说,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二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第三小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1、例2在内容结构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只是如上面所说的,在呈现加减法的算理时,增加了计数器的呈现(原来是小棒呈现),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加(减)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为学生理解后面的“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打好了基础。此外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如,P62例1,通过发书的情境引出10+20,对照摆小棒图呈现了计数器图,是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个十和2个十相加,为下面学生说的算法提供了支持。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迁移,探索如何计算30-20,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P64例1呈现了两种对照: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对照;一是用来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及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而且小棒图加的中间结果及算式中的中间结果用红颜色加强)。从而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加的是几个一还是儿个十,谁和谁相加,怎么加,从而能很好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P69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及29/32\n此例题相同,只是由于计数器呈现算理更直观,将小棒图改为了计数器。2.新增的内容第三小节中的例3、例4、例5是新增的内容。(1)例3(P74)鉴于实验教材中的小括号出现的有些晚,我们在修订教材时做了调整,在将小括号的内容移到这里教学,原来的义务教材也是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的。引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增加式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二是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这部分内容老师们都很熟悉,不再赘述。(2)问题解决:例4、例5在实验教材里,这里安排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儿或少儿”的实际问题。在修订教材中由于对整个解决问题的结构做了重新调整及丰富,这类问题被移到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而本单元则新编了2个解决问题:连加和连减相同的数,丰富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从整个知识结构上来说,它们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另一方面为二年级学习乘除法做了一些铺垫。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除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点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如画图、操作、加法或减法计算、数数等。因为内容比较简单,不再详述。第七单元找规律一、教学内容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29/32\n作为“数及代数”领域中的正式教学内容和《课标》的新增内容,我们在编排教材时是非常重视的。及实验教材相比,对于“规律”的教学我们根据2011版的《课标》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的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我们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及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只安排了5个例题,例题数量大大减少(实验教材7个例题),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二1.例1(有循环组)29/32\n在实际编排上,由于呈现的不方便,弱化了分析的过程,其实在确定规律后,还有一个怎样思考的呈现:如有的学生可能从右侧看,有的从左侧看等。关于这一单元呢,由于是新增内容,是老师们在各种赛课、展示活动中都喜欢上的,老师么确实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对于教学建议我只简单提一点。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32/32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