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2-06-11
类型:docx
大小:1.41 MB
页数:421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目录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一4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二6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8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9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9一、位置9一、位置教案9一、位置教案二9一、位置:上下9一、位置:上下说课实录9一、位置:上下说课稿9一、位置:上下说课稿二9一、位置:上下说课稿三9一、位置:前后9一、位置:前后说课稿9一、位置:前后说课稿二9一、位置:前后说课稿三9一、位置:左右9一、位置:左右说课稿9一、位置:左右说课稿二9一、位置:位置9一、位置:位置说课稿9一、位置:位置说课稿二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二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实录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稿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稿二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二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三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二9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三9三、图形的拼组9三、图形的拼组教案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9\n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实录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二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教案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说课实录9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和拼组说课实录9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9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9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实录9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9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二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实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二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说课稿二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实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稿二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说课实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实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二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教案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实录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9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二9五、人民币的认识9五、人民币的认识教案9五、人民币的认识教案二9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9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教案9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实录9\n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9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二9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9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9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9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9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二9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三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实录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二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三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说课稿二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说课实录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说课稿二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说课稿二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实录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二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三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案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说课稿9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说课稿二9七、认识时间9七、认识时间教案9七、认识时间9七、认识时间:说课实录9七、认识时间:说课稿9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二9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三9七、认识时间:说课稿四9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五9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9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教案9\n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教案二9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说课稿9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说课稿二9八、找规律9八、找规律教案9八、找规律教案二9八、找规律:说课稿9一、说教材9二、学情分析9三、说教法9八、找规律:说课稿二9八、找规律:说课稿三9八、找规律:说课稿四9八、找规律:说课稿五9八、找规律:说课稿六9八、找规律:说课稿七9八、找规律:说课稿八9九、统计9九、统计教案9九、统计教案二9九、统计说课实录9九、统计说课稿9九、统计说课稿二9九、统计说课稿三9九、统计说课稿四9十、总复习9十、总复习教案9说课基本要素简短介绍9教师资格面试知识(大全)9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9说课的程序9关于对认定教师资格人员基本素质面试和试讲进行考察等有关问题的说明9试讲十要点9教师面试自我介绍范文9教师应聘面试注意事项9教师招聘面试题集锦(班主任篇)9特岗教师招聘面试面试题及答案9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表9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9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评分表9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一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n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3.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n(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4.教学程序及设想:(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7)板书(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二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是小学数学第()册第()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它是()的继续,同时对后续()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理解(),掌握()2、能运用()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3、经历()的学习过程,体验()在生活中应用价值,初步具有敢于尝试、乐于交流、善欲反思的学习习惯。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n)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教学我拟定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实现自主构建;提供有效材料,鼓励探究发现;及时总结归纳,实现思维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我将适时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渗透:依托经验,自主建构;尝试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根据教材特点、目标的定位、教法、学法的要求,本课教学程序我打算分()个部分,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知识应用);四、(解决问题);五、全课总结--------------------一、情境引入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创设()的情境,具体通过以下()个环节完成:1、2、3、4、----------------------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要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二、探究新知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这部分我打算分()环节来教学:1、(),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A、B、C、D、-------这样设计是让学生()2、(),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A、B、C、D、-------这样设计是让学生()31、(),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A、B、C、D、-------这样设计是让学生()4、(),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A、B、C、D、\n-------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以上()个环节,学生经历了()学习全过程,深刻的理解(),体验到(),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一、知识应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对法则的巩固,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实现知识系统的初步更新。这部分我设计()层次的练习,总体思路是:法则理解——法则巩固——反例验证,第一层次:(填一填)(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第二层次:(算一算)(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第三层次:(判一判)(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二、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个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来解决。1、(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2、(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三、全课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四、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说课结束后把板书从头开始写出来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面试分为说课和考官提问两部分。考试之前会给你一个说课范围,你可以把范围内所有的篇目都准备一下,如果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话,可以查看一下有关教学网站,网上有很多教案或说课稿的。关于怎么说课,网上也很多的。有一些要点:首先,说课和试讲不一样,试讲面对的是学生,说课面对的是教学专家,也就是说你是面对专家老师把你的教学思路讲出来,而不是像上课一样面面俱到,千万不要把专家当成学生。\n一、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说课的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一般一课有两三个目标就可以了,不要太多;2、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两三个可以了;教学用具;3、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重点,你要把你所设计的所有步骤都说出来,就是说一个思路,怎么上,另外,说完一个步骤之后还要说一下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步骤,也就是为什么这么上,在这里可以顺便说下你的教学原则和方法;4、最后是把你的板书说一下,不需要把你的板书全都写在黑板上的,只要写一个标题什么的,然后就说出来,告诉底下的老师,你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区域要写什么就可以了,另外也是让老师看看你的字是什么样的。二、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说课的话主要是考查你的思路,还有你的表达能力,所以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的,一个是你的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语速不要太快,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在座的专家老师有目光的交流,不要一直盯着说课稿或教材。2、考试当天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会给你教材,有时间让你写说课稿,如果你之前把范围内的篇章都准备一下,考试的时候时间肯定是够的。3、考官的提问可能会涉及说课内容,但主要是关于教育教学发展动态啊,政治思想理论啊,或者关于你个人的,比如为什么想当老师等等。总的来说,提问不是重点,说课才是重点,提问只要如实回答,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比如,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个职业,另外还会涉及到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一般面试时间约10分钟,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要求:不携带任何资料,即问即答,谈话式交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行为大方,气质文雅,师德良好。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流畅、准确、完整,有感染力。解答针对拟教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有关问题。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③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④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说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项:\n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说课者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说课者就是要说清该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说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并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很有讲究的,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要点,如何化解难点、巩固知识,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演绎示范、归纳总结,如何提问设问、布置练习,都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问题,一节好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时结构,要使每一课时的各个教育环节均能恰到好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就尤为重要。作为说课者,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说课过程中,体现课时结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要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5、说清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状态的调控,与教和学信息的传递、反馈,实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又容易被“说课”者遗忘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是相互联系的,但有主动和被动、先后快慢之分,有时也许老师讲得快的地方恰恰正是学生一下子不能领悟到的地方;有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来适当调控,而教学状态的有机调控必须注意提问、设问、练习等信息传递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在“说课”中说课者要充分说明。  6、说清对本节教学过程的预先评估。说课虽不是课堂展现,说课者对说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有一个预先评估,并将此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先评估中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可能“冒出”的个别代表性的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目标测试的答疑等。说课者说完课后,其他教师应围绕这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深堂教学效益,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使说课者与参与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这就是说课的艺术。\n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一)说课应注重什么  一般说来,说课应注重以下几点:1.说课要突出一个“新”字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突出说课的艺术。“新”是说课成功的关键。“新”的要求很高:   方法新——不能平铺直叙。   结构新——要有起伏,高潮迭起。   练习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手段新——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图文并茂。   设计新——从导入新课、展开新课、巩固新课、结束新课等几个怀节,要环环紧扣,具有新意。   开始新——从开讲艺术到结尾艺术要吸引听者,引起共鸣。2.说课要体现一个“美”字   美是艺术的核心,说课要跟讲课一样处处体现美,给人美的享受。   内容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提示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   语言美——教师语言美是决定说课成败的关键。   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不可能把课说得成功。   板书美——板书是教师的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它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态美——教态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态美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3.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   说课,要用一节课1/4~1/3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必须经历完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常规课课型来说,要经历“铺垫——新授课——举例_巩固——置疑——小结——练习”等过程,对采用目标教学法的课程来说,要经历“目标呈现——揭题展示——反馈矫正——课堂练习”等过程。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抓住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无论说什么,都要说得有理有据,使听者叫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目的。在说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千万不能照教案去说。(2)“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3)“说课”不等于背死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一字不漏地死背下去。(4)“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先写好的材料去读。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突出“说课”的特点,完成说的过程。4.遵循“课”路,选准“说”法   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教师讲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在说课时,当然也要环环扣住课堂教学思路展开。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实施“教”法,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展开“说”法,无疑是教师授课和说课成败的关键。诚然,说课的方法很多,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现象、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横向说、纵向说,理论联系实际说等。但无论怎么“说”,都要遵循课堂教学思路这一主线去“说”。5.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说课的对象是听众,而不是授课的对象学生。这些听众可能自是说课的评委、本学科的教师、本教研室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及教务科、教育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但无论怎样,这些听众都竭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对待说课者所说的课,去审视教法的采用,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突破,教学环节的把握等。因此,说课者必须置于听众思维和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6.把握“说”度,把课“说”活\n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思路、说清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方法;而讲课的重点则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换句话说,说课重理性和思路,讲课重感情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材”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取“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点和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听众都有“词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这就要求说课教师认真钻研说“材”说“案”,灵活选用“说”法,准确实施“说”程,这样,才能把课“说”活。7、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   听说课的对象是评委,是领导等,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是成年人,但他们还ui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是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8、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意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的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条理清晰、法度适宜,说得生动有趣,人情人理;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二)说课的艺术   教师,作为说课活动的主体,必须努力使说课的每个环节到位,做到“说深”“说实”“说准”“说精”,把握好说课艺术。1.说标准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看看课程标准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课程标准的说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2.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采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3.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考试(中考、高考)题型、难度相吻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4.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深钻标准,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说课,就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改形势。\n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难点: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口算卡、钟面等。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0课时,正课16周,总复习5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一、位置(4课时)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例1…………………………………………3课时左右例2…………………………………………4课时左右例1………………………………………2课时左右\n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三、图形的组拼(2课时)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数数数2课时左右读数写数……………………………………2课时左右数的顺序比较大小……………………………3课时左右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认识人民币………………………………………2课时左右简单的计算………………………………………2课时左右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七、认识时间(3课时)小小商店……………………………………………1课时八、找规律(4课时)九、统计(3课时)十、总复习(5课时)一、位置一、位置教案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学目标:\n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五、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六、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七、教学安排:1、上、下…………1课时2、前、后…………1课时3、左、右…………1课时4、位置……………1课时第一课时、上、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n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2、揭示课题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二、探究新知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口答订正。三、活动1、拍手游戏(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2、小组活动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3、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n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前、后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二、学习新知: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生1:是xxx。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4、出示第2页主题图。(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2)小组内解决问题。(3)在书上填写。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n2、小组解决问题。3、在书上填写。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第三课时、左、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二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二、学习新知: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4)出示手模型板帖。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3、左右的相对性。(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n(2)提出要求: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三、练习:1、第4页做一做第2题。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2、完成练习一第6题。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第四课时、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导入:\n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二、学习新知: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4、教师提问学生指:(1)第5组第4个。(2)第2组第3个。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你的座位是第()组第()个。你前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后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左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右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三、练习:(一)第6页做一做。(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狗在第()行第()个。(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解决问题。(二)完成练习一1、第1题。(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2、第2题。(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2)学生分组活动。3、第3题。\n(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4、第5题。(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4)在书上填空。5、数学游戏:听反话(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2)教师说学生做。(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四、生活中的数学。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一、位置教案二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要求:\n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NO:1教学内容:上下(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1)听口令摆一摆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n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NO:2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1、说一说(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3、游戏:(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n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家庭游戏、知识巩固(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NO:3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教学要求: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教学过程: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1、感知左手和右手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学生自由发言)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4、揭示课题\n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右)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1、摆一摆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2、数一数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从右数橡皮是第--------个从左数橡皮是第--------个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计算机演示印证)1、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2、想一想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问:相邻是什么意思?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3、摆一摆老师说,学生摆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n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相法吗?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二、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NO:4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1、谈话引入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1、找座位游戏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学生按卡找座位2、介绍方法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板书课题:位置3、介绍新位置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4、点名游戏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第6组第3个站起来!第2组第1个拍拍手!××在哪里?第3组第4个是谁?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n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小组汇报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三、练习反馈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2)全班交流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一、位置:上下一、位置:上下说课实录【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教科书9页【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课。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让学生从中观察、发现、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明确“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为第一学段“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平移”“观察物体”“位置与方向”的认识和第二学段“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特征”“图形与变换”“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的相对性。2、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并能用语言表述。【教学难点】:“上、下”位置关系相对性的理解。\n【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来做一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好不好?要求: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说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如:大(小)、黑(白)、高(低)……上(下)。师:刚才我们说了几组反义词,其中一组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关。(板书:上、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出示课题)[设计意图说明:反义词游戏的引入,直接揭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新授探究一: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1、师:秋天来了,动物们都忙着储备粮食。小松鼠忙着采摘松果,小鸟正忙着找小虫呢!(媒体出示大树图)谁来说说大树上有什么?大树下有什么?师:我们以大树作为参照物,可以看到大树上有小鸟,大树下有小松鼠。谁还会说?(请2~3位学生说。)2、师:看着小鸟和小松鼠的位置,你能用上、下这两个方位词正确地描述出小鸟和小松鼠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小鸟的下面有松鼠,松鼠的上面有小鸟。)小结:对,我们可以说: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或者说小鸟的下面有小松鼠,小松鼠的上面有小鸟(点击媒体出示)。(板书:()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的下面有(),()的上面有()。3、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4、练一练。(媒体出示:在原图上画上小兔。)师:这时候,又来了一只小兔。你能用上、下这两个方位词正确地描述出小鸟、小兔和小松鼠的位置关系吗?师:看!(媒体出示)现在谁能说说它们的关系了。[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并会用上、下正确表述两个物体间位置比较的结果,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三个物体间的上、下位置比较打好学习的基础。]探究二: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1、师:这是我国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媒体出示p1的情景图):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长江,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驶着一列火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行驶着一辆辆汽车。师:在三层立体交通图中,你能用“上、下”这两个方位词说说这些其中的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1)先来说说卡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学生可能回答:卡车在火车的上面或火车在卡车的下面。可请2~3位学生,媒体在情景图下显示这两种说法。)(2)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媒体在情景图下显示说法。)小结:卡车、火车、轮船这三种交通工具,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两种工具作个比较,说出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设计意图说明:会从三样物体中选择两样,作两两比较,说出它们上、下的位置关系。]\n2、(媒体在p1的情景图的下面出示):火车在卡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师:第一句话说“火车在……下面”,第二句话说“火车在……上面”,怎么一会儿是“上面”一会儿是“下面”呢?(学生各抒己见)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同一样物体,由于比较的对象不同,所产生的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因此,我们说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3、想一想,下面的话说得对不对呢?(1)火车在上面。()(学生可能回答,火车在轮船的上面,是对的;也可能回答火车在卡车的下面,这句话是错的;没有说清楚和谁比,是错的等。)(点击括号显示“×”。)师:因为,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在表述“上、下”位置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完整,要说出谁在谁的上面,或是谁在谁的下面。(2)汽车在上面。()(过程同上)[设计意图说明: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比较的对象不同,可能产生的结果也不同。]4、师:三种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怎样来说呢?(学生尝试回答)师:在这三层立体的交通图中,轮船在卡车的下面,火车也在卡车的下面,轮船和火车都在卡车的下面,所以我们可以说卡车的下面有火车、轮船(指板书);或者说:卡车在最上面。(媒体点击出示,学生先学说,再反馈交流。)试一试:(1)那么什么交通工具在最下面呢?(轮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因为火车,卡车,大巴等都在轮船的上面,所以轮船是在最下面。)(2)还可以怎么说?(轮船的上面有汽车、火车。等)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的认识了“上、下”,会从三种交通工具中选择其中两种,两两比较说出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并且还理解了最上面、最下面的含义。[设计意图说明:进一步理解“上、下”的含义,用()的上或下面有()来表述位置关系;知道“最上面”和“最下面”的含义。]三、巩固应用练习一:1、多媒体课件四道练习题2、游戏活动: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下面老师请大家运用今天学到的本领一起来做个游戏——摆一摆(游戏前把课桌理清。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活动)(1)拿出铅笔盒和数学书,放在课桌的桌面上。\n(1)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2)把直尺放在铅笔盒的下面。(3)拿出垫板,把它放在数学书的上面。(4)改变垫板的位置,使它在数学书的下面。(可以先师说学生做,再同桌交替着说、做。)[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游戏活动巩固学生对“上、下”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练习二:1、师: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许多的物品,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物品之间也存在着上、下的位置关系呢?(学生可能回答: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粉笔在讲台的上面等。)[设计意图说明:巩固对“上、下”的认识,能熟练运用这两个方位词正确的描述出物品位置关系。]四、回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知道了“上、下”这两个方位词的含义,会用正确语言来描述出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知道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就不同,上、下是相对的。附板书设计:上、下()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的下面有(),()的上面有()。一、位置:上下说课稿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第一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n内容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及描述事物的方法,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体验物体“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上下”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及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将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能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统一。  本节课根据低年龄学生的特点,创设“闯关夺宝”的游戏大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好玩。创设的每一个关卡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小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打开智慧门”通过让学生猜测通向宝藏的大门,引导学生体会在说清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通过引导观察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三种交通工具“上下”的位置关系,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互动合作,独立操作,给学生更多体验、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五官的位置、教室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同位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涂色纸、学习用品、\n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闯关夺宝”的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第二个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通过让学生猜测通向宝藏的大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门的位置时逐步体会到:  在说清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观察“南京长江大桥”主题图,让学生自由说说三种交通工具的位置。由  于理解“上下”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和小结,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如:汽车在大桥的上面,轮船在大桥的下面,火车在大桥的中间,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的位置。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上面,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用“上下”描述五官位置、教室物品摆放,在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相对性。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摆一摆,感受数学有趣。  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数学大本,文具盒和字典。  第一层:让学生先按老师的要求摆学习用品:数学大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字典放在数学书的上面,铅笔盒放在字典的上面。  第二层:再让学生作为“小小设计师”,给全班同学或同位重新设计物体摆放的位置,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摆后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相互提问:数学大本的上面都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都有什么?谁在数学书的上面,铅笔盒的下面?谁在铅笔盒的下面,数学大本的上面?通过摆、问、答,说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这样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养成整齐摆放物体的行为习惯。\n  3、“涂位置”,这道有一定梯度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尤其是第2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通过第一句话只能确定物体的大概位置,通过第2句话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第四环节:总结新知,体会快乐。  课前将奖励学生的奖品粘贴在学生桌面的下面或椅面的下面。学生闯关成功后,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自己寻找宝物“宝物就在同学们的桌子的下面或椅子的下面”,在感受快乐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最珍贵的宝物是收获的知识,并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好玩”,让学生在操作中促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位置:上下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  《上、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让学生认识上、下这两个位置,培养学生认识位置的相对性的教学课。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判断上、下,然后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深入理解上、下的含义。这些是学习位置与顺序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对方位概念不清楚,对前后、上下、左右不分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不便。鉴于该内容的基础性、重要性,教材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并通过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活动,使学生认清方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逐步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上、下这两个方位知识,并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过程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发展学生方位的观念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方位知识,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本课的教具:小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本课的学具:衣柜、衣物的图片及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图片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力求打破传统、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本着“以发展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我在设计教案中,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力求实现下列特征: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才能更易接受知识,并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亲切性和实用性。\n  2、教学形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原则,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及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看、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以趣导入,趣中求知  我通过播放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地方,我就用建筑工地上的各种声音把学生带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学生的猜疑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吸引了过来。  当学生对这些声音有所疑虑的时候,我再告诉大家这就是被称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知识,学生的自豪感由然而生。  通过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史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时电脑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彩旗飘飘的画面  看!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  图片上显示的轮船在最上面的公路上行驶,汽车在铁轨上开,火车却在水面上开的情形。  学生的肯定会表示疑惑。咦?好像不对呀?  (轮船应该在水面上行驶,火车在铁轨上,汽车应该在最上面。……)  在学生们叽叽喳喳的纠正声中我再提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题就是上、下。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故意设计成错位,不是按部就班的指出各种交通工具的位置,这些交通工具这些场景学生应该非常熟悉,该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经过思考,我决定把这个地方改一下,故意设计一个错位的形式,学生那就急于想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大家,现场的气氛能一下子活跃起来。  (二)动中生趣,以趣促思  课件展示小明家的衣柜,衣柜外面扔得到处都是衣服、鞋之类的物品,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图片先把衣柜整理一下。前面已学过分类,这一环节既使学生动了手,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整理好衣柜后再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让大家知道你是如何整理的呢?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根据刚才那个小朋友所说的一步一步展示他是如何整理衣柜的。这时,第一个同学能很清楚的说出衣服放在裤子的上面,裤子放在鞋子的上面等等而第二个同学也能根据这些话将大屏幕上的衣柜整理好。由于整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所以每个同学说的可能不太一样,可以请多个同学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运用直观和操作的方法,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互相配合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方位要领。而且使分类与方位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逐步了解到一个数学知识不可能单一存在,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多种的数学知识。  (三)练中生趣,以趣促练  1、出示一副美丽的田野风光,看到这么美的场景,同学们可展开想象的翅膀,随意添上你想加的物体,并且运用学过的知识小组间互相说几句话。  这时学生有的加上一轮红日,有的加有一轮明月,有的可能画上一朵小花……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都可以准确的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等等这些相对位置的话。  2、课件展示一所空着的4层楼房,请同学们拿出手中喜欢的动物图片贴在空房子里,互相说一说你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分别贴的是哪些小动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再说一说谁住在最下面,是第几层,第二层住的是谁,它在谁的上面、谁的下面,第三层呢?最高一层又住的是谁呢?等等,不仅训练了学生关于上、下的理解,还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比较,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比较,加深对上、下的理解,使学生的有序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练。\n  3、再出现一幢住满了的房子,有三个小朋友分别叫小红、小英、小兰。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问谁住在了上面?谁住在最下面呢?同组之间互相讨论。  这一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上、下相对方位的认识,在动用过程中加深对方位的相对认识。  (四)游戏摆文具  那么你桌子上的一些书本和文具,你是怎么摆放的呢?  听口令摆一摆:先放数学书,再把数学课堂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看一看你放对了吗?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四、学习评价与反思  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也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上的这些设计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富有情趣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觉学习数学的意识,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位置:上下说课稿三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第一节《上下》。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上下位置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尤其是在生活中和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理解和体验起来会有困难。因此,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素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力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创设良好的情境,并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用数学乐趣无穷,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结合课标,谈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发现、创造、发展思维,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基于以上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3、能够学以至用,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能正确区分有谁和是谁,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体现理念,说程序\n  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应该力求让学习成为每个孩子的享受。本节课,我将与我的孩子们共同享受数学——享受生活的数学,享受实践和创新的数学,享受智慧的数学。  (一)、享受生活的数学。  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在生动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好学乐学。  本节课我以小动物们为小猴庆祝生日这一童话故事为载体,把重难点融入到各个情境之中。如开课伊始,我出示一幅眉眼错位的小猴画像,让孩子们在笑声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猴、小猫、松鼠爬树比赛的画面,请学生在三个小动物中选择两个比较上下位置关系,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我抓住时机追问:“小猴本身的位置并没有改变,为什么你们一会说它在上边,一会说它在下边呢?”通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感悟到当物体本身的位置不变时,参照物发生了改变,上下位置关系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它是具有相对性的。  在此基础上,我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让他们仔细观察并讨论:松鼠的下面是谁和松鼠的下面有谁?之后通过教师有条理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是谁和有谁的区别。  此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已经突破,再让孩子们在生日宴会上小动物们选择食品这一情境中通过猜测、推理和判断进一步巩固以上学习的知识。  (二)、享受实践和创新的数学。  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理解了。”可见,只有做数学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进而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例如,找一找身边的上下位置关系,并利用手中的文具互说互摆。我还设计了动手贴一贴、摆一摆整理房间这一富有开放性的活动,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根据生活经验和个人喜好来布置房间,并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做,分享彼此的成果。这样把认知发展成创造,不但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创新精神,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中我突出了整理物品这一环节,即把日常用品摆在随手可及的位置,不常用的摆在最上面或最下面,这样才能让生活更方便更有条理。让孩子们明白“学数学”、“做数学”目的在于“用数学”。  (三)、享受智慧的数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的成绩有多优秀,而是在于他思维的优秀。”可见,学习数学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不只注重感官的快乐,更追求智慧的快乐,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规律性和逻辑性。例如,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的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中发现处于中间位置的物体既可以说它在谁的上面,也可以说它在谁的下面,让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到现象所蕴涵的规律。再如,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一道楼层推理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进而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头脑越变越聪明。”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我的孩子们在数学王国中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我相信,这样的课堂也会给我带来无限的欢乐,这,也是我,一位数学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与孩子们共同享受数学。\n一、位置:前后一、位置:前后说课稿一、说教材《前后》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他是《位置》单元的第二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是通过上下车来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我通过情境让学生领会“前后”的含义,认识前后的方位。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本学段安排“图形与位置”的内容,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前后”的关系2、培养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关系的习惯,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建立“前后”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难点是用语言描述某一物体的前后关系,及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二,形式多样、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于是我设计了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小游戏、小故事、小比赛,让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自主感知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说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的到不同发展。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活动一:情感体验,感知前后1、看一看。观察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先让同桌交流,再指明反馈。2、摆一摆。学生拿出数学书、文具盒,听教师的口令摆一摆:“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后面,数学书不要摆在文具盒的前面,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后面……”这一口令由慢到快。\n3、议一议。刚才我们一直在说什么的话题?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课题:前后这一活动设计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前后这一位置关系容于熟悉的现实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活动二:积极参与理解前后1、说一说。让学生观察:森林运动的情景图,小组交流: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猜一猜。请你胆猜一猜,森林运动会的冠军会是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3、填一填。让学生独立填写练习纸。4、排一排。(1)请四个学生上来站成一列。其他的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他四人的前后关系。(2)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前后各有几个同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情景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正确确定并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同是让学生获得预约的情感体验。活动三:体验相对确定前后1、比一比、想一想请每个小组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全班同学向后转,说说相互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前后两个学生面对面,拿出文具盒中的一把尺子,一块橡皮,一把小刀,随意摆一摆,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是后面。讨论:你门俩是一组,为什么说法不一样?要想让结果一样,应该怎么办?运用再创造的方法参与学习取得,这一活动环节主要让学生取得对数学问题的透彻理解。矛盾有学生亲身体验,方法是由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收获的不只是问题的结论,最主要是经历了发现,探究与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环节采取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活动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出示第二页第二题,小动物游泳比赛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的意思并说给小组内的学生听,然后指明学生实际模拟游泳场景,在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2、出示乘公交车的情景,说一说,下一站是哪里?要去动物园,还有几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前后但的实际应用。3、数学故事。由龟兔赛跑引入。让学生说一说上山与下山时的前后位置关系。\n“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练习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活动五:情感沟通畅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样?请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每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关键。同时,给予每一位学生快乐。总之,这节课由学生熟悉关切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初步感知前后的意义,然后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把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舞台,使原本枯燥的“空间与位置”的教学变得富有情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和丰富多才的活动中体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丽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位置:前后说课稿二一、说教材  《前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习《上下》、《左右》的前提,学好它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建立起关于前后的空间理念。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多种描述方式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习惯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讲解、演示、观察、实践等方法。在让学生轻松愉快中学习,学生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等方法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说程序  (一)导入  1、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客人老师的到来(鼓掌),现在谁愿意用自已的话说说你与客人老师的位置关系?(客人老师在我们的前面,我在客人老师的后面。)  2、真棒!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来学习“前后”的位置关系。(板书:前后。让学生边读边书空)  (二)课探讨  1、创设情境,引出情境图。  师: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我们班有这么多的老师做客,森林里也正在举行着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给他们加油吗?(想)  师:走!我们现在就出发。(出示挂图)  2、探讨新知  师:哇!好激烈的场面呀!大家看他们在干什么?谁来帮我们介绍一下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哪些运动员?\n  师:有这些运动员,那你们能不能也用“前后”来说说各个运动员的位置关系?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要三只动物、四只动物、五只动物一句说出他们的前后位置关系,应该怎样说呢?(此处较难,学生说不出的时候教师可点拔或举例说明。)  3、发挥想像  师:现在我们来猜一猜比赛结束后,谁会获得第一名,谁又会得最后一名,为什么?  师:蜗牛跑在最后一名,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要认真努力,勇往直前,争取胜利)  师:现在谁能用不同的话说说自已在本组中的位置关系?  3、利用新知  师:我们在观看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也开始了,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他的比赛进行提怎样?大家看这些赛车上都标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序号)  师:能不能根据这幅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号车排第( )  5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车的前面。(学生说老师填)  师:你们还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吗?  (三)联系生活,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你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前面学到的“前后”位置关系找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可用前后来表示?  师:说的真好!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国旗在教室的前面,也就是你们的前面,可老师说国旗在老师的后面,你们认为谁说的对啊?  师:哪位同学替老师想想办法,使国旗也出现在老师的前面?  生:老师向后转。  师:现在老师要求在你们大家的后面,该怎么办?  生:我们向后转。  师:当你变换了方向以后,你的前后位置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  (四)游戏巩固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棒!我们给自已鼓鼓掌好吗?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请五个小朋友当五个站牌,再请一个小朋友当司机。  2、每个台上表演的小朋友都要提一个和前后有关系的问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前后的位置关系,这节课大家学的快乐吗?老师非常快乐。再见!一、位置:前后说课稿三前后是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位置中的内容,包括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n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在教学中想努力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安排了让学生在多个实践活动观察、操作、想像、思考、游戏、说说等活动中体验前后顺序。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利用跟着笑笑去动物园看运动会把各个教学环节各项活动串联起来,使小朋友在体验探索前后的知识时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采用漂亮的画面和动物来增强小朋友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重视在熟悉的现实情景的活动中,让小朋友用手指自己的前后方向,说说自己的前后小朋友,说说班级中小朋友谁和谁比,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几人,谁的后面有几人,用文具摆摆(按要求摆、自由摆)等,使小朋友在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充分感知前后,同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根据信息排出赛车比赛情况等,也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前后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创设问题情景后,并不代替小朋友进行判断,而是想启发小朋友进行思考,如:百米赛跑中小松鼠为什么有时是前面有时是后面?让小朋友在交流中感悟到比较对象不同,前后就不同。同时在找前后的游戏中,通过观察活动,想一下子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的思考,让他们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妙,最终明白方向变化前后位置也变化。这一教学活动,想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思想性于一体,在故事、具体、现实、有趣的情景中让小朋友体验前后的位置顺序关系,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描述,各抒己见,尽情交流,我觉得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是可以的。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小朋友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合理性。让每一个小朋友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一、位置:左右一、位置:左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n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括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出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六:教学流程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憎境。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l)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n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  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l)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t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l)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n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右走,按次序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免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五)、师小结,全课结束一、位置:左右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冊第一单元“位置”第三课时的内容。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教学目标(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n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n(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第6页“生活中的数”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B、小组讨论、交流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六)拓展延伸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n\n 一、位置:位置一、位置:位置说课稿教材分析:《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接纳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观念。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1.捉迷藏游戏。  师: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小动物躲藏图。(小动物正躲在房间里:小鸭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n  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做捉迷藏游戏,瞧!它们都已经躲好了。你们能找到它们吗?学生描述小动物的位置(随着回答点击该动物,它就会闪烁显示)。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2.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他们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二、新授。  1.联系主题图,学习新知。  师:(播放课件)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看,他们坐得多整齐呀!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熟悉整幅图,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师: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名叫乐乐。他坐在第一组第二个座位,你能找到他吗?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1)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2)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3)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4)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是老师没有说清楚。他应在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座位。现在你们能找到他吗?  【学生找到后,点击该生则闪烁显示并出现文字“第一组第二个”。】  师:你们还想和一年级(5)班的哪些同学成为好朋友呢?(同学互说,然后指名说。)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清楚好朋友的位置。】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师:从左往右数,请第一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第二组同学点点头;第四组同学笑一笑;第六组同学……  师:从前往后数,你排在第几?(同桌互说。)  师:你能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三、活动。  1.设计新同学的座位。  师:你们想当一回小老师吗?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你怎么给他安排座位?  【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挖掘德育内容。】  2.找住址。  (1)情境说明。  (课件展示一幢楼房。)  师:这是一幢漂亮的新楼,分为一、二两单元,数一数一共有几层楼?(生:有4层楼。)每一层楼都有两户人家,靠左的为左室,靠右的为右室。这幢新楼里住着解放军叔叔、王爷爷、音乐老师等很多人。  (2)活动。  ①师:春节快到了,老师要选几名能歌善舞的同学到解放军叔叔家慰问,哪些同学愿意参加?  选3名学生,问一问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节目?然后让他们根据地址“一单元3楼右室”找屏幕上住房的位置。  (生找到位置后,点击该位置,演示窗户打开解放军叔叔出现的动画。)  ②师:谁愿意到王爷爷家做好人好事?(地址:一单元2楼左室。)\n  ③师:谁愿意把这封信送给音乐老师?(地址:二单元4楼左室。)  3.找电影院座位。  (1)创设情境,解决难点。  (课件动画演示:星期天乐乐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2排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乐乐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  教师边演示边叙说情境。  师:谁能帮助他?(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乐乐由单号门进入,看到电影院内有很多座位,他急了:“这么多座位我应该坐哪一个呢?”)  师:谁能帮助他找到座位?(小组讨论:先找到2排,再找3号。)  (点击课件上该座位闪烁显示,乐乐坐下后说“谢谢”。)  师:你们真是一群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2)模拟影院,实践活动。(事先在座位上贴好和电影院座位号一样的号码,每个号码下面有一张电影票。)  师:如果这儿就是电影院,从前往后数一共有几排?(让一名学生下座位带领大家数。)  师:座位上都有号码,仔细观察这些号码是怎样排列的?(分组讨论得出:从中间起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是否掌握了这一本领,请从座位号下拿出电影票去找座位。我们知道电影院是一个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  (课件出示文字“欢迎来到红领巾小剧院”,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学生们在门外自觉排队入场找座位,鼓励互相帮助。  师:请同学们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指名说自己的座位号,其他同学检查。  【课件演示:声音“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学生坐好)动画片“猫和老鼠”开演,结束或出示文字“谢谢观看”。】  师:看完电影,我们的课也结束了。  课后评析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尽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节课教学设计自然、衔接连贯,多处渗透德育,其最大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如“找电影院座位”的活动,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难点,利用课件演示“乐乐买票进场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电影院座位”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接着从课件中电影院的画面回到实际中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进场找座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完成了学习任务。一、位置:位置说课稿二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n  2.教材分析:  《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位置。(2)结合生活与以前所学的知识,遇到不同的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识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学重点:第一行的确定及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鼓励学生多动脑子,允许有不同意见,并给予合理评价。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班一共有多少个组,然后把班里的大组变成小组,让学生体会位置的变化。再让学生都说说自己在位置变化后,自己在第几组第几个,因为不是枯燥的计算题,所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会很认真地去思考我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小游戏导入新课,效果会很好,而且能让学生对行、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师生交流,共同学习。  出示课件二,告诉学生第一行的第二个是金鱼。通过这个我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第一行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数?这个过程我个人认为它也是一个重点,因为我们最后讨论的结果和我们的习惯是不一致的。通过这个讨论,我能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一个道理:经验并不可靠,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我们一般情况下,数行数时,都是从上往个数,但我们这个题目却不是。因此,哪里才是第一行,因据题意而定。确定了第一行是哪里后,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去寻找动物的位置及确定某一动物的位置。(三)创设游戏,进一步感知位置。和学生一起玩了一个游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找家”的游戏。游戏是这样的:我把准备好的写有位置关系的卡片让学生依次任意挑出一张,然后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找出小朋友的家。游戏不会很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位置有更深的感知。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一下:房子的第一层应从下往上数,还是从上往下数?总是如此吗?(答案是肯定的。)\n(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学生能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出示巩固练习题。该练习题相对来说较难,它涵盖了位置这一部分的所有知识,不但要求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还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上、下、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让某一物由此处至彼处。。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五、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六、课时安排:1、十几减九------------------------------3课时2、十几减几------------------------------4课时3、用数学---------------------------------2课时\n4、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一课时、十几减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第9、10页主题图、课件;学生: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9+4=9+8=9+6=9+2=9+9=9+5=9+3=9+7=二、学习新知: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3、气球图列式:15-9=风车图列式:16-9=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13-9=14-9=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n(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三、练习: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第二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二1~6题。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练习:1、第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学生自己看图,同位两个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得数。(3)在书上填写。2、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教师读要求: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2)根据算示圈相应的水果。(3)根据自己圈的写出得数。\n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1)看图,明确图意:帮小鸟回家。(2)快速口算得数,说给同位听。(3)连线,小组订正。4、第4题:这是一道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学生独立口算,订正。5、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根据两个图形口算得数。(2)同位两个互相检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式。(4)教师面批面改。6、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学生自己看图,明确图意。(2)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写在书上。(4)全班一起订正。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教学目标: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9+()=129+()=189+()=159+()=119+()=139+()=169+()=149+()=179+()=19\n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9+4=12-9=13-10=14-9=18-9=15-9=17-9=11-9=16-9=三、练习二7、8题。1、第7题。(1)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自己练习。(3)全班一起订正。2、第8题。(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2)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4)学生在书上填写。(5)全班一起订正答案。四、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四课时、十几减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教学准备:根据例2制作的“小猫观鱼”动画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卡片出示):8+5=7+8=7+6=15-9=6+8=5+7=5+9=13-9=\n18-9=14-9=17-9=16-9=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然后,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象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1)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2)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3)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4)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鱼。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那种方法,并说明理由。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三、巩固计算方法。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先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它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2、为变化方式,课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布置:\n第五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来做课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二、复习:1、出示:6+5=7+8=4+8=11-5=15-7=12-8=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你发现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吗?2、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118+()=166+()=1511-3=16-()=15-6=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三、课堂练习:1、两步运算:11-9=15-7=17-6=12-6=15-9=14-7=18-9=12-5=11-4=16-8=13-6=17-8=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7+8-9=16-8+4=10+7-9=14-6+5=11-7+9=13-6+10=18-9+2=14-7+6=15-8+10=12-3+7=11-6+3=17-8+9=13-8+7=15-6+8=12-9-3=6+8+5=19-7-6=13-5-3=3、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n四、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六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教学目标: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二、完成练习: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2)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3)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4)全班共同订正。(5)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6)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1)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2)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3)全班一起订正答案。\n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1)明确要求:找朋友。(2)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3)全班共同订正答案。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七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教学目标: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14-7=11-5=11-8=16-7=15-6=12-6=14-8=17-9=13-6=二、练习:1、第7题:(1)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4)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1)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连线。(3)订正答案。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2)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n(3)小组讨论。(4)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4、第10题:在里填上“〉”、“〈”、“=”。(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一起订正。5、第11题:(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2)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3)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4)订正。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7、第13题:(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2)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3)列算式解答,订正。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八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12-5=11-8=8+3=18-9=\n13-7=11-3=18-9=11-9=15-8=11-7=8+7=16-8=15-6=17-8=16-7=17-9=14-6=9+5=13-4=12-6=13-6=9+9=11-2=16-9=12-7=6+8=15-9=14-9=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1、出示例3情景图:(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2、小组活动:(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3)教师巡视。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三、练习:做一做1、出示情景图:(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2、学生小组活动。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第九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练习题。\n教学目标: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二、练习四:1、第1题:(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2)指名说图意。(3)列算式解答。2、第2题:(1)读题明确图意。(2)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3)订正答案。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1)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算出得数。(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4、第4题:(1)看图明确要求。(2)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3)在书上填写。5、第5题:(1)明确要求:找朋友。(2)口算得数并连线。(3)订正答案。6、第6题:在里填上“〉”、“〈”或“=”。(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填写。\n(3)订正答案。7、第7题:(1)看图,明确图意。(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4)列算式解答。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十课时、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教学目标: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具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2-912-812-712-612-512-412-313-913-813-713-613-513-414-914-814-714-614-515-915-815-715-616-916-816-717-917-818-9二、引导学生找规律: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n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四、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第十一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二、练习: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小组合作完成。2、第2题:(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4)订正答案。3、第3题:(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4、第4题:(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n(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5、第5题:(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2)学生书写得数。(3)订正答案。(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口头列算式解答。(4)写在书上。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十二课时、练习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二、练习:\n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4)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3)订正答案。3、第10题:比一比。(1)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3)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4)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2)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3)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三、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四、补充练习1、在○里填上“〉”、“〈”或“=”。5+6○813-6○612+2○1515-7○616-8○811-2○712-6○15-410+5○13-717-9○18-10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n11-5=613-4=9课后小记: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二课题十几减9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主要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图:一、谈话引入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二、教学气球图1.显示图片: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3.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6+9=15,15-9=610-9=1,1+5=6/15-5=10,10-4=6/9-5=4,10-4=6)4.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三、教学套圈图1.显示图片: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2.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3.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例1:1.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略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2.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3.对比、讨论不同的算法。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2、3掌握基本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小结:这节课学了十几减几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板书设计课题十几减9第2课时教学内容第12页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n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美丽的秋天到了,小猴的桃园又是大丰收,小朋友们想到小猴的桃园去看一看吗?教师出示桃园,学生看图问:小猴的桃园美吗?桃结得多不多?小猴的桃多得吃不完,小朋友们能替小猴想个办法吗?学生回答。小猴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上街卖桃。你们看,小猴来了!播放动画:小猴喊:卖桃啦,卖桃啦,又大又红的桃子谁来买!这时来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说:小猴,我买九个桃子。小猴说:我有13个桃,卖给小猴9个,我还剩几个?小朋友们,你们能我算一算吗?问:小猴带了几个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猴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学生口答:小猴带了13个桃,盒子里有10个,盒子外面有3个,合起来是13个。13-9=4修改意见修改意见\n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13-9=4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拿桃给小兔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说,并用手指一指是怎样拿的。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一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了10个桃,盒子外面有3个桃。13-9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本小组的组员听。请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顺序,一个组员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别人怎样拿桃的,你和他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全部说完的小组插上一颗合作星。学生用学操作具,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索。全班交流。指名上讲台说一说,在黑板上指一指。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拿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地拿,拿了9个,还剩4个。(出示13-1-1-1-1-1-1-1-1-1=4)2、先从盒外拿3个,再从盒内拿6个,还剩4个。(出示13-3=10,10-6=4)3、从盒子里拿走9个,剩下1个和外边3个合起来是3个。(出示10-9=1,1+3=4)4、因为9+4=13所以13-9=4。(出示9+4=13,13-9=4)5、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9=4。6、先拿走一盒,再还给小猴一个,1和3合起来是4。(出示:13-10=3,3+1=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13-9=4。表扬自己,奖给自己一颗智慧星修改意见\n三、自选算法,交流体会。试一试:12-9=16-9=要求:请小朋友们用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再全班交流)四、分组游戏。蜗牛推车。要求:组长戴上头饰,扮做蜗牛推车,组员计算,算得好的可以让他做蜗牛表演一次。学生游戏,进行计算。4、十几减9的算式还有哪些?全班交流,教师把下列卡片贴在黑板上。19-9=17-9=11-9=14-9=15-9=18-9=你能按一定顺序排一排吗?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排一排,并说出是怎样排的?11-9=12-9=修改意见\n13-9=14-9=15-9=16-9=17-9=18-9=问: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由发表意见。五、全课总结。小朋友们,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你受到什么启发?现在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了。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练习二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熟练计算十几减9教学准备算式卡片鸽子窝简笔画\n教学过程第3题帮鸽子找到自己的家将算式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中,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鸽子窝。学生帮鸽子找到自己的窝。第4题快速抢答1115141613181712-9教师可移动下面的卡片,学生快速报出算式并说出答案。第5题第7题我是小小神算手学生独立完成,并能抽取其中的一、二题说说是怎么想的?或者你使用了什么第6题小兔拔萝卜1.创设情境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去拔萝卜,它们正在讨论怎么分萝卜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修改意见第1、2两题练习在例题教学中已完成,余下的练习可在一课时内完成。\n教学过程2.自己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3.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4.列式计算。第8题小猴摘桃1.看图,说说你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4.列式计算。5,另外,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教后反思执教者:课题十几减9(例1)共2课时\n教学目标1、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2、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合作的方式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和择优教学准备小猴、桃子图片,直尺割裂图。跳远起点及终点位置的标志条,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星期天花猫CAT和猫咪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的玩耍,它们高兴极了。cat说:“瞧,我钓的鱼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cat哥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它无奈的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能给菲菲讲一讲吗?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小组内讨论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帮菲菲想的方法最多。2.交流汇报算法。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a.10-8=2,3+2=5。b.8+5=13,13-8=5。c.13-3=10,10-5=5。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菲菲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方法,解决了cat哥哥的问题,高兴坏了。它灵机一动,决定考考cat哥哥:“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有本事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金鱼?” 得知cat哥哥马上计算出13-5=8。同学们能猜猜,它用哪种方法算的这么快呢!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除了类似以上四种方法外,还有学生可能这样想:8+5=13 13-5=8 13-8=5(教师补充板书。)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小朋友们,愿意与cat和菲菲一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1.看图列式,说算法。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2.动脑筋计算。(分组出示以下题目)a.6+5=  7+8=  4+8= 11-5=  15-7=  12-4=学生做完后,师问:“做完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b.8+□=11  8+□=16  6+□=15 11-3=□  16-8=□  15-6=□学生做完后,师问:“你发现什么了吗?”\n教学过程3.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三的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信息和符合信息,鼓励学生完整的叙述图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计算练习(练习三的第3题)先在小组内抢答算式的得数,再各自写出算式。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十几减几(例2)共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n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口算:8+57+8 7+6 6+8 5+7 5+913-916-9   18-915-917-9 14-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出示课文插图: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2、根据学生描述板书书中告之的条件,提出问题3、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4、小组讨论交流5、指名回答,总结方法出示:10-8=2,2+3=510-5=5,5+3=88+5=13,13-5=8,13-8=5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说说,你还可以怎么算?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三、巩固计算方法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完成“做一做”第二题,说说这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四、完成课堂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二、完成练习三1、自己完成1、4、5、6题,完成后集体交流2、完成第二题①看图先说说图意②列式并计算,交流答案3、完成第三题,先说说得数,再写算式4、完成练习第七题①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加减混合)②加减混合的算式我们可以怎么计算\n教学过程③独立计算,交流答案5、独立完成练习9、10、11、12、136、交流答案,对错误较集中的题目再进行指导三、完成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例3解决问题(第19——20页)共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n教学重(难)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准备 主题题图二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1、完成P21:1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2、P21: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全课总结(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第二课时一、听算14-5  16-9   13-4    12-8   11-6  15-7   12-5    16-8(集体订正)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二、基本练习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P21:3)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集体订正)2、找朋友   (P22:5)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3、比较大小  (P22:6)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三、用数学1、电脑出示第P22: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n教学过程 2、电脑出示P22: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板书:9+4=13   4+9=13    13-9=4  13-4=9  三、全课总结  (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整理和复习(一)共1课时\n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 1、听算  12-914-615-716-9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整理和复习(二)共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2、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n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教学过程 一、听算  15-813-512-615-79+8  11-714-614-816-718-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电脑出示P24:4(1)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的全班说(3----5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电脑出示P25:6(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5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三者间的联系)板书设计执教者:课题整理和复习(三)共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n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一套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    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    9+4-6   11-6+7  5+9-8    5+4+6    8+7-9(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修改意见\n教学过程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九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第P26:11题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n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实录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n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n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习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n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习: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习)。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习,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n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以及今后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作好迁移准备。例题首先结合猴子卖桃的生活情境,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了15-9的版式。接着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然后通过“想想做做”安排看图计算、移动卡片、题组比较等练习形式,激发兴趣,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归纳出十几减9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有关习题。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及9加括号等于十几的题目,让学生计算,通过复习旧知,即巩固了口算方法,又为新知识的迁移找准起点,为正确顺利地迁移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算法。我将分3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层次:从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卖桃的情景,共13个桃子,小兔弟弟买走了9个,接着老师问:你自己根据卖桃的情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你会解答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十几减9。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问题和算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第2层次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我估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前教育早,能很快得出得数,也有的学生思维较慢,针对学生情况,我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拿一拿,①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②同桌交流。③师生交流、讨论。④汇报计算结果。体会不同算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13—1—1—1—1—1—1—1—1—1=4 ,  10—9+3=4  13—3—6=4  因为9+4=13所以13—9=4 这一环节设计,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互相交流中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使同伴之间的思考方法得到互补,学生在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口算。  第三层次。巩固算法,得到强化。①提问:还有哪几道是十几减9的题目呢?谁来举例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9 17—9 16—9 18—9 15—9 19—9 11—9  12—9 ②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呢?算完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算法。这里,通过让学生举例,完善了十几减9的所有等式,进一步探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条理性,逐步掌握了算理。  第三环节:深化应用,形成口算技能。这里我设计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n  1、基本练习(十几减9的口算)完成想想做做1、2、3,主要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移动教学卡片、媒体演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练习。随着数字的移动,学生边说出减9以后的得数,这样可以反复练习,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出来,让学生先填出每道题的得数,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进而体会,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灵活进行计算。  这3个层次的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优化了思维,形成了口算的技能。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我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比较、推理、归纳,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说课稿二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拿到这个题目,我想它是低年级计算领域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机械化、程式化、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由此我对教材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要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后续还要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十几减九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但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元旦游艺活动的大情境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学生情况: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计算十几减九的知识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但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我的思考是: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n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3分钟)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习。【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环节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5步来完成的。(一)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1.动手操作,同桌交流(1)师:你们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2)在学生操作交流中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预设:①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2、3…9,拿走9个,1、2、3、4,剩下4个气球。     师评价提升:哦,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算的。②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从9接着往下数10、11、12、13,一共数了4个数,所以13-9=4.③学生3: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4得13,所以13-9=4。a.学生3汇报后,教师板书这种算的过程:想:9+(4)=13,算:13-9=4b.总结算法并板书:想加算减。④学生4:我是通过摆学具,先从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a.学生4汇报并用小棒演示,b.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来说一说。c.师:哦,我听明白了,他们刚才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d.指名再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完整地说一遍。教师板书思维过程:13-9=4评价:你说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拆10法,补10法)e.总结算法并板书:破十法。⑤学生5汇报:13-3=10,10-6=4。\n评价:你是从13里面先减去3,再减去6这种连减的方法来算的。(2)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真聪明。现在咱们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通过练习,巩固方法1.出示风车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说方法。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在参加哪些游艺活动?(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游艺活动,发现信息,提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3.汇报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说一说。预设:生1:我选择的是套圈活动,小朋友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列式是:14-9=5,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生2:有16个风车,9个小朋友来领奖品,每人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6-9=7,生3:有15个字谜,9个小朋友,每人猜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5-9=6,   ……3.小结: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们想不想自己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考考你的同桌呢?【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图,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四)练习体会,优化方法1.自由出题,抢着说答案,说方法:学生出十几减九的题目。2.教师有目的的板书(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3.优化算法:刚才这些同学算得这么快,他们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预设:生:他们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师:用这两种方法算题可真快呀!【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五)观察题目,发现规律。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预设:生1:我发现它们的被减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生2: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说,不能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n4.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中多的1,是从10里减去9个,剩下的一个1。【设计意图:谈收获,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运用方法,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12页2题。独立做订正。2.游艺活动:送小鸟回家,算对了你会得到奖品。【设计意图:对十几减九的方法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按得数,排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4. 联系生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五、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突出了以下几点:1.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兴趣。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2.自主参与探究,亲历知识形成。通过游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3.运用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内涵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减9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总结规律。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的道理。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几减几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九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是先讲十几减9,再讲十几减几的顺序编排的。这样使退位减法的规律更突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用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教材中采取的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n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几。(2)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3、教材重难点及学具: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算减想加的便捷性。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二、说教学程序: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1、创设具体生活情景,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3、分层练习巩固深化4、总结反馈应用拓展具体实施如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小朋友们,老师介绍两位新朋友两只“动画猫”,它们家养了很多漂亮的金鱼,想去看看吗?但看金鱼前,它们想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出示算式,开火车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在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并提出用退位减法计算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再组织学生交流,并一一出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让学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n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充分思考,广泛交流,呈现出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分层练习巩固深化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长时间单调的练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和厌倦,我围绕重点,设计练习逐层深化而又生动有趣,练习溶于游戏,在玩中学习。4、总结反馈应用拓展在总结本课时,让学生自己谈谈有什么收获,如“你学会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有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最后适当加一些提高练习,以便扩展延伸所学到的新知。三、说教法、学法根据人教版教材和本课的特点,并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学习与教师启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适时的引导,以培养自主学习的初步能力。四、说练习作业安排1.快速口答做一做第一题(独立计算,指名回答)6+5=11-5=11-6=7+8=15-7=15-8=4+8=12-4=12-4=2.比一比,谁最棒!做一做第二题(独立完成,填写书上.)3.知识应用创三关(第一关)火眼金睛(第二关)大显身手(第三关)勇夺第一(拓展延伸)4.课堂总结:\n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既醒目突出,又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十几减几花鱼8条黑鱼有几条?8+5=13共13条13-8=5(条)金鱼13-5=8(条)花鱼有几条?黑鱼5条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二“十几减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为今后学生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主要抓住三个一来组织教学:一、创造一点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开始课件出示一群可爱的小狗在草地上玩耍,有的小狗玩累了就回到小房子去了,大家看草地上现在还有几只小狗?(5只)那有几只小狗回到小房子呢?。于是例题11-5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将学生带入了学习。二、突出一个重点:注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1、“小小发明家”得到11-5=这个算式后,我让小朋友们想办法,“11-5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n为了增加这堂课的趣味性,我有意将学生说出来的各种算法分别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投入到了寻找算法的思考活动中来了。在寻求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算法:(1)、想加法:因为5+6=11,所以11-5=6(2)、破十法:因为10-5=5,5+1=7,所以11-5=6。(3)、分减法:因为11-1=10,10-4=6,所以11-5=6。2、“小小投票会”面对这没有优劣之分的算法,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优化出其中的一种,而是设计了一个“小小投票会”。让学生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算法,说说你的怎样理解这种算法的,并为最先“发明”这种算法的发明家投上一票。在这样一个活动中,一方面驱赶了计算课上枯燥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有一个宏观的调控,更好地了解学情,了解掌握各种算法的人数。让每个学生在众多算法中能掌握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即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巧妙地处理好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间的关系。紧接着,我让学生运用选择的方法进行一轮计算比赛,尝试计算17-9=?13-8=??12-7=??11-6=。将十几减九的方法过渡到十几减几上来,将教材进行了整合,一节课完成这一个单元重点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构建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在这几个习题的计算上,我也有针对性地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3、老师来参与虽然孩子们已经探究出好几种算法,但是为了给学生渗透一种假设的思想,在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一种算法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参与到了孩子们的“发明”中来。给孩子们介绍了这样一种算法:假设法:11-10=1,1+5=6所以11-5=6。层次高的孩子能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层次一般的孩子虽然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他有了一次接触的机会,以后他就能慢慢掌握这种方法。在探究算法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参与者。三、实现一个目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呢?首先,本节课的在算法探究上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思考探究不同层次算法;在计算中,又让学生自已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老师不做具体的规定。其次,练习时要求学生你能做几题就做几\n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说课稿三关于教材:“十几减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为今后学生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于学法采取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算法多样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理解、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节课。力求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主要抓住三个一来组织教学:一、 创造一点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开始,结合“樱桃小丸子”设计了这样一段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小丸子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小猫钓鱼。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将学生带入了学习。二、 突出一个重点:注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1、“小小发明家”得到13-8=这个算式后,我让小朋友们想办法,“13-8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由于我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这一问题的,因此在计算13-8时,小朋友们就被迫要自己想办法去计算,而不能光借助情境图去直接数出得数。这并不阻碍算法的多样化,相反更好地实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增加这堂课的趣味性,我有意将学生说出来的各种算法分别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投入到了寻找算法的思考活动中来了。在寻求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算法:(1)、想加法:8+5=13,所以13-8=5。(2)、破十法:10-8=2,2+3=5。(3)、数数法等。然后,再来学习13-5=8。2、“小小投票会”面对这没有优劣之分的算法,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优化出其中的一种,而是设计了一个“小小投票会”。让学生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算法,说说你的怎样理解这种算法的,并为最先“发明”这种算法的发明家投上一票。在这样一个活动中,一方面驱赶了计算课上枯燥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有一个宏观的调控,更好地了解学情,了解掌握各种算法的人数。让每个学生在众多算法中能掌握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即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巧妙地处理好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间的关系。\n3、老师来参与虽然孩子们已经探究出好几种算法,但是为了给学生渗透一种假设的思想,在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一种算法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参与到了孩子们的“发明”中来。在探究算法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参与者。三、 实现一个目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呢?首先,本节课在算法探究上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思考探究不同层次算法;在计算中,又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老师不做具体的规定。其次,在本节课的练习中,我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力争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煅练。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2).为变化方式,我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在这个基础练习中,确保人人能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层次:“找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寻找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的孩子在这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再次,课堂小结,激励评价。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恰当设置童话情境,把计算教学蕴含在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本节课的课题是《用数学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及21页练习4的题1。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的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经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体会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含义。课一开始,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问题后,便转入新课的学习。2、新课教学。这节课我主要按3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n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有学生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立体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只管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结合以上三个层次,首先创设情境,公园里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戏一个一个的出现,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主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公园的显示生活中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根据图中在教学第一个情景时,我不要求学生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最后进行列式计算。在教学第二个情景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收集的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战士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第三个情景时,这一环节比前2个环节中提出问题的难度稍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挥学生想象里和创造里,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从显示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2、教材分析:用数学不是孤立专项的训练,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其目的在于让数学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用数学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同时也是为后面文字叙述式的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并提出问题三、教具的准备:\n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我特意设计了动画课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多变性。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我安排1课时,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是问题;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的设计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也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一个大家到公园游玩的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1、教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出来活动了,你们猜他们去干什么了?下面我来做动作大家猜好吗?2、教师藏在讲桌后面,喊:好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捉迷藏”;教师又拿出手绢,学生马上猜出是“丢手绢”;接着教师比划一个圆圆的东西放在地上一脚踢出去,学生情绪高涨,“踢足球”脱口而出。3、教师:你们太聪明了,看来难不倒你们了。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会高兴地说:愿意!)(二)、读图明意 探究新知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把主题图稍作修改,一块一块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区域,丢手绢区域、踢球区域。让学生看一块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1、课件出示捉迷藏图(伴音提示: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个人?A、找出已知和未知(渗透给学生一道完整的文字叙述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B、小组讨论解决问题C、总结思路,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丢手绢图(伴音提示: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几个问题?)A、组内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拔,收集资料);B、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自己的问题及想法;C、讲评、鼓励;3、课件出示踢足球图(探究过程同2)(三)、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n1.教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都等急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2.教师:都有哪些小动物呀?(学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C、有几条小鱼在做游戏?D、飞走了几只小鸟?E、跑了几只小鹿?F、游走了几条小鱼?……4、教师: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解决你喜欢的问题。5、学生反馈,集体订正。(四)、练习巩固课本练习四的第一到第三题。(五)、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数学问题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看来学数学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七)、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八)、板书设计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条件                                 问题来了13人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藏起来几人?\n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一共多少人?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   还有几人没来?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说课稿三一、课标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中,提到学生要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本课内容为学生培养数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9-20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情景图,提出隐含性数学问题。启发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设计思路: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创设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依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知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交际法  让学生之间互相描述自己观察所得并进行与同伴交流。  3、自主探索教学法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表达,自己动脑的学习方式来教会他们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初学应用题,所以老师要耐心地引导,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由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情景图。这样安排既利于学生立即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为下面的学习创设更有利的时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n  1.把握重点,整体感知。  2.分步引导,循序渐进。  (1)解决“捉迷藏”图中的问题  第一个图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情景图,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题,让学生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以及算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解决“丢手绢”图中的问题  第二个图采用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3)解决“踢足球”图中的数学问题  第三个图采用教师适当提醒,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4)出示整幅图,综合感知,提出问题  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书上“做一做”。  (结合小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我设计帮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  四、课堂总结 完善认知  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随机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反思:  一、联系生活,深化知识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让现实生活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创造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玩是学生的天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让学生敢探索、敢创作、敢创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样同学们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在交流中发展自我。同时在合作中,能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及人文精神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展创新。  观念的开放,理念的转变,是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一种特殊交往,这种交往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相互建构。要实现这种“平等”,首当其冲的是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心灵得到自由,言论得到自由,行动得到自由。也因此敢于合作,敢于创新。本课中,由于氛围的平等和谐,学生不再缩手缩脚,个性敢于张扬,其中一位同学创新地说的话语,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一语的道出,确实令我惊讶学生的创造力,惊讶学生的突发奇想。这种氛围的营造,令学生心灵得以放飞,\n能力得以创新,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丰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他们基本能够在情景中提问题,解决问题。但仍有少部分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和形成具体知识框架。于是让我意识到在课堂中必须给予学生一个发展的舞台,给予他们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恰当的分配各层次知识学习的时间,不光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落实;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进度,尤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而这些都是我没有做好的。  此外还应该信任学生,给予他们充当小老师的机会,毕竟在课堂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例如在练习巩固这一个环节中,完全可以把检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语言表达的能力,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传授一些好的经验给我。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自己和优秀教师之间存在着差距,存在着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多观察,多学习,遇到问题多请教,把课堂当做锻炼自己的一个平台,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本节课我时时注意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但由于本人课堂驾驭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做到点和精。  2、练习的设置还不能灵活多样。三、图形的拼组三、图形的拼组教案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三、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n四、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1、平面图形的特征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2、立体图形的特征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五、课时安排: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1、做小风车:(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n(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2、平面图形的关系:(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三、练习: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吗?(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3、完成第2题。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5、30页教你折纸飞机。四、小结: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2、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转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教学目标: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n将它描述出来。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n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作业布置:第三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教学目标: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学生活动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n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三、练习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数正方体的个数。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在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5、第7题:6用1423做成一个,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四、小结: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2、谈一谈你的收获。作业布置: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一、教学理念:1、在活动中满足学生自由发挥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动笔。2、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缔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代数学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因此,数学学习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二、教材分析《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n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七、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还有很多平面图形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二、折一折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2)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3)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刀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那么,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4)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1)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做如下步骤: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留有余地(幻灯),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幻灯)(2)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的?动手做一做,再\n玩一玩自己的风车。(3)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5)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一、拼一拼说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1、(幻灯6)下面,我们就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动手吧)(幻灯展示答案)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幻灯7)展示。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这样的六边形吗?(幻灯8)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你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9)(一)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二)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三)你能用老师给的四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太棒了,鼓励一下我们自己)二、剪一剪为了奖励大家的发现,我还想和大家再做一个魔术(你们会用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幻灯10)好,接下来神奇的魔术就要开始了。我们根据提示,就这样(对折→对折→剪下→成功)三、补一补朋友们都听说了我们的神奇魔力,米老鼠也来请我们帮忙了,你们愿意帮他把墙修补好吗?(幻灯11,同时请一名同学到台前来亲自动手粘一下)在我们的帮助下,米老鼠家缺了10块砖的墙就被修补好了(幻灯12)七、拼图大比赛。1、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那些同学拼得又好又快,又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八、欣赏品评,知识延伸师:同学们刚才拼的图形非常漂亮,老师很喜欢。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优美的图形的装饰,同学们也可以是一位小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点生活,美化环境。(欣赏生活中的优秀装饰作品)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有什么想法?师: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爱动手,勤思考,不断地学习,一定能设计出更加美妙的图案,用数学来美化生活。课后,也可以上网查一查,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九、总结好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图形宝宝们也要和我们说再见了。那从今天开始,就请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出神奇的造型,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发挥你神奇的七巧板魔力,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幻灯13)。最后,就让我们伴随着神奇的七巧板乐曲与各位老师说再见吧。(幻灯14)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n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实物风车,学生准备:图形卡片、做风车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生:图钉、小棒、纸……   生2: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 师: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面了,是个老朋友了,请你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n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   2. 师: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好,那我们先来看看两条长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你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动手折)。你说的很正确,两条长边一样长。你们能说说两条短边会出现什么现象吗?   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师:除了用折纸的方法,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用直尺或绳进行测量……)   3.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体现了观察→猜想→证明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可能用的多种方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师:你们同意吗?那就用你桌上的白正方形纸折折看吧,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商量商量。同样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学生动手证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正方形的折痕。 \n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还有一种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三、动手实践,拼组图形   师:说了半天了,你们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快看看你们手里有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1. 师:左面4列的同学拿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右面4列的同学拿出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你们用手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大的平面图形,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开始。   生: 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角与角相接组成的图案。   2.选一些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图形? \n   [利用图形卡片的拼组,体会图形间的联系及边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应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四、游戏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图形进行的拼组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拼组,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板书课题)   1. 拼图案。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个忙。老师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四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就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老师家设计地板图案,你们愿意吗?   [以帮助老师设计地板砖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地板砖的样本拼组,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   2. 拼熊猫。(第30页的第6题)   老师非常感谢你们,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出示熊猫图),你们喜欢吗?不过这件礼物需要你们进行拼组才能得到。(指导学生进行拼组)   五、动手操作,体会图形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还帮老师设计了地板图案。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漂亮的小风车?这里有做风车的过程(出示分解图),你能说说怎样做吗?(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   怎样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   可是老师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你,老师手里有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它做一个风车吗?(把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经纸再做。)   怎样将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出示圆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用圆形纸做风车,先做什么?(把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再做。)   怎样将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各种图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注意: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图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n  谁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我先把一张长方形(或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时就是一个圆。   [让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六、总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一、教材分析《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设想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六、教学流程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n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第二板块: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二:拼组图形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活动三:做风车“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第三板块:夯实基础发展技能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二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科书29页的内容——平面图形的拼组。《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求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n以此为理念,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处理:一  说学生。二  说教材。三  说学法说教法。四   说教学程序。五  说板书。六  说反思。一  说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都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节课主要经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  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2 能力目标通过折、摆、拼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并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与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拼组、体验图形之间的分解与组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风车学具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4张正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和一张长方形卡纸,小棒、三  说学法这节课重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掌握猜测验证、对比、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法。四   说教法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动手操作、积极互动、观察对比、合作交流法。五,说教学程序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仔细的观察图形,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样同学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是由什么样的图形拼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组成的)由此就很自然的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二步:实践探索、构建新知。(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长方形里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对,像这样的一组叫做对边。让学生再找找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是相对的?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n我们再来看看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介绍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3)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探索中总结归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掌握新知。第三步:感受新知、观察对比。学生初步的感知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把事先做好的风车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活动,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做风车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1)学生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用长方形折出一个正方形。(2)再用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让学生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3)做好风车之后转动风车,进而让学生看到风车转动成为一个圆。第四步:实践探索、巩固新知。引导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学具(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2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来摆一摆,既培养了学生得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拼玩之后把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现在黑板上,分别有着些图形等等。(渗透美育: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成果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获取了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数学的美。)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巩固,我又利用学生手中准备好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都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第五步:网上学习、知识延伸。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更多好看的图案,配乐欣赏(有小船、房子、小马、孔雀等等。六、说板书我对本节课的板书是:图形的拼组,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作品一一展示。本课板书简洁明了,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习目的。七,说反思因为本节课已经授课,我有很大的感触,本节课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讨论、合作、实践等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发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教案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27页教学目标\n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风车、图形卡片、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前播放《大风车》主题曲)小朋友,喜欢刚才听到的歌吗?那是少儿频道《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曲。今天,老师不但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大风车的歌,还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大风车。(老师拿风车并让它转起来)想玩吗?不过大家得自己做,能行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观察比较谁来说说做风车都需要哪些材料?不错,除了小棒、大头针,还需要一张纸做风车的风叶,需要什么形状的纸呢?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课件出示),正方形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除了正方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在这些图形中,谁和正方形最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出示 相同点长方形正方形对啊,它们都有四条边、有四个直直的角,那它们有不同的地方吗?出示不同点2、是不是长方形4条边都不相等?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跟老师一起说: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观察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他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是这样吗?(板书:对边相等?)怎样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请你用白色的长方形纸试一试,可以量一量、折一折,或其他的方法。谁能证明了?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一起说:长方形对边相等。3、刚才有同学说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板书:4条边都相等?)你能想办法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了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一起说: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出示练习:1)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2)给长方形涂上红色,给正方形涂上绿色。3)猜猜看: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并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纸做一个风车呢?拿出彩色的长方形纸,我们一起来做吧!6、说说你在做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7、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能不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探索这些图形的奥秘吧!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大风车,大家学得非常认真,非常谢谢大家。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n\n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说课实录教学目标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教学设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计算机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n师: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计算机演示: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n(反馈结果。)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说哪个图形?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师: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n(学生操作。)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操作,反馈。)课间活动放音乐。做风车活动。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吧!计算机演示:配音乐,豆豆送风车。师:豆豆的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我们先来看看豆豆是怎么做风车的。计算机演示风车制作过程。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大家每人做一个风车奖励给自己吧!师:小组长拿出绿色学具盆里的东西,这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纸,你可以选一张来做一个风车。\n放音乐,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转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中的内容。这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球、圆柱)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节课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平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新课程、新设计,体现自主探索、多元开放的设计思路,我们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本节课应完成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课题为“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也就是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删去了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而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做了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2.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  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有别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前者努力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而后者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思维只能停留在老师规定的套路中,很难有所创新。本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完成做风车活动为只提供完成活动的必需材料:各种图形的彩色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吸管、铅笔、图钉、大头针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去完成,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长(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做了如下尝试:完全摈弃了讲解对折的方法,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一些材料:吸管、毛线(绳子)、铅笔等,几人一组合作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活动中允许下位、允许讨论、允许质疑、允许请求帮助,特别是可以不用这些材料而想出其它什么方法(如对折),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转换和拼组说课实录一、背景分析“平面图形的转换和拼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主要有三个知识\n点:(1)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2)图形之间的互相转换(3)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从而揭示一些图形的组成。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二、教学案例(一)、欣赏图形,激发兴趣课件展示3张图形拼组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这些小作者是怎样绘制这几幅画的?生:这些画都是由好多图形拼成的。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图形的转换和拼组”(板书课题)(二)、探究“特征”,体会“转换”师比划长方形的对边:这面对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什么?生:对边。(板书:对边)师: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征?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你怎么知道对边相等?生:我先把长方形纸这样对折,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重叠在一起,所以是相等的。(图1)然后再这样对折,左面和右面的两条边重叠在一起,所以是相等的。(图2)师:确实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地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补充板书:对边相等)。\n师:刚才生1把长方形纸像(图1)一样折,变成了什么图形?教师用黑笔勾折痕。生:变成了两个扁扁的长方形。师:那么像(图2)一样折,变成了什么图形?教师用红笔勾折痕。生:也变成了两个长方形,但是跟刚才的长方形不一样。师:这样折两次后,(教师勾勒折痕)变成了什么图形?生7:变成了四个小长方形。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你们的小手一折,这个长方形转换成了4个小长方形。师:谁能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生:我是这样折的,然后把右边的部分剪去就变成一个正方形。师:请大家拿出剪刀,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剪一个正方形。师:那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你怎么知道呢?生:我把正方形纸这样对折再对折,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四条边都重叠在一起,所以是相等的。(板书:四边相等)(图3)师:我们把这张纸打开,看看这个正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勾勒折痕)(图4)生:变成了四个小三角形。\n师:做过小风车吗?做风车就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像图3这样折。然后沿线剪开,用图钉固定在小棒上,大家想象一下,风车转动变成一个什么形状?生:风车转动会变成一个圆形。(教师叫一个学生上来吹动风车,果然是转成一个圆形。)(三)、图形的拼组。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刚才的长方形,沿着刚才的折痕剪开来,然后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操作、展示。生1:我把沿折痕剪开来,变成四个小长方形。然后把四个小长方形横着拼成一个长的长方形。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吗,谁再来说一遍?生2:四个小长方形横着可以拼成一个长的长方形。师:那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长方形,这样的四个小长方形横着可以拼成一个长的长方形吗?(老师把其中一个小长方形换成另一个长方形)。(图7)生3:这样的四个小长方形不能拼成一个长的长方形,要四个相同的长方形。(余生点头表示赞同)。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生4:我把四个相同的小长方形竖着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生4强调了“相同”)生5:我把四个小长方形这样拼,又变回了刚才的长方形。师:如果老师再给你几个这样大小的长方形,想象一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生6:可以像刚才生1一样继续横着拼,拼成一个更长的长方形。\n生7:也可以像刚才生4一样继续竖着拼,拼成一个更长的长方形。生8:如果有很多这样的长方形,我可以这样一层一层拼好几层。师:接下来同桌两人或者四人小组合作,把你们的小长方形拼在一起,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生9:我们四个小朋友的小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了这么大的长方形。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不错,现在请大家把正方形拿出来,沿着图4的折痕剪开。看看用这些小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生1:我用两个这样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生2:我用三个这样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梯形。生3:我用四个这样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这样一个图形。师:这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平行四边形。生4:我用四个这样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梯形。生5:我用四个这样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三角形。师:如果像刚才生5一样,拼成再大一点的三角形,那么还需要几个这样大小的三角形?\n生6:我脑子里想了想,用手比划了比划,估计是4个。师:那么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拼拼看,到底要几个这样的三角形呢?生7:我们拼了一下,应该还需要5个。(图8)师:老师这里有一幅用长方形组成的图,中间被挖去了几个,如果要你补上去,你觉得要几个这样的?生思考。请大家拿出练习纸,自己动手画画看。生8:我画了一下,需要10个。……三、教学反思(一)、想象--“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力”。所以,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案例中,在学生用4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成了一些不同的大长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如果老师再给你几个这样大小的长方形,想象一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在脑子里想象这些小长方形横向发展,纵向发展的状态。在学生用4个小三角形拼成了像生8一样的大三角形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要拼成再大一点的三角形,还需要几个这样大小的三角形?让学生在脑子里勾勒再增加一层后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形状,以及需要几个这样的小三角形。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补长方形图,也是先让学生想象需要几个这样的?\n上面这些环节可能有很多小朋友想象不出来,或者想象的得不到位,但是这里面向学生传达着一种信息--“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更通过直观操作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建构想象的模式。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二)、操作--“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基本途径皮亚杰曾说:“数学的抽象仍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决定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这一基本途径。本案例中,通过让学生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感受图形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规律;最后一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看看需要几个长方形等。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和感悟图形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图形拼组的规律所在,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如果只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这节课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但是学生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图形拼组中的很多细节都会是干巴巴的,所学的知识必然是有“形”无“神”的死知识。(三)、激趣--“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前提条件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则他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样,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课堂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本案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出示3幅图,巧妙引导,唤起兴趣,复习铺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折一折、拼一拼,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共同完成图形的认知和拼组活动。在拼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百花齐放的。教师在关键处置疑,对学生的常规思维进行冲撞,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些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总之,图形的转换和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n  3.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若干,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积木搭建的作品。   仔细观察每块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出示课题) (二)探究体验   1.正方体的拼组。  出示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形状一样的正方形。   请每人拿出两块小正方体,拼一拼,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     请每人出三块小正方体,拼一拼,看你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图形?拼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或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动画演示:图形的拼组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请你们同桌合作,拼出一个大正方体,然后,数一数你用了多少块小正方体?(8块)     课件出示大正方体(8块,27块的)  思考:还能不能拼出更大的?   用这些小正方体你还能拼出哪些图形?   长方体的拼组。  课件出示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n     小结: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请每人拿出两块小长方体,拼一拼,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     你能用这样的小长方体拼出一个大正方体吗?数一数你用了多少块小长方体?   用这些小长方体你还能拼出哪些图形?试着拼一拼。 (三)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视频:怎样把一块长方形纸做成一个圆筒   (1)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边对齐圈一个圆筒,你有几种做法?   这两个圆筒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来,沿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做成的圆筒又细又长,沿较短的一组对边做成的圆筒又粗又短。   (2)把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边对齐做一个圆筒,你有几种做法?  为什么这次只有一种做法了呢?跟你的同桌研究研究。   小结:分别沿正方形纸的两组对边做出的圆筒一样长、也一样粗,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你能用几种方法,数出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     方法一:可以从上往下数(或从下往上数)   第一层有2个,第二层有4个,第三层有6个,三层共有:2+4+6=12(个);   方法二:也可以从左往右数(或从右往左数)。   第一排有4个,第二排有6个,第三排有2个,三排共有:4+6+2=12(个);   方法三:   还可以将最上面一层的2个移到第二层的右侧。这样,这堆木块就变成了两层,每层都有6个,共有6+6=12(个)。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希望同学们课下留心观察。 (五)练习 \n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由几个正方体组成?   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8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个,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一张。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二、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1、再认长方体的特征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长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师:我们刚才拿的长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师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见识。师:请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左右两个面呢?前后面呢?给同桌互相说一说。2、再认正方体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正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正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师:我们刚才拿的正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多拿出几个不同大小的正方体看看。师: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六个面你发现了什么?给同桌说一说?(六个面大小相同)3、再认圆柱和球拿出一个圆柱体积木,看看它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大小相同)球和圆是不是一样的?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三、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拼组美化生活。\n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巾看一看好吗?(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那些东西?(牙膏、香皂、纸巾等)它们摆放的整齐吗?(整齐)再仔细观察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盒牙膏摆成的?师:摆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四、动手拼组图形看,这几个同学用立体图形搭成了不同的形状。你们想不想这样来摆一摆?那就赶快动手吧。1.正方体的拼组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3个正方体、4个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等拼成的不同形状。2.长方体的拼组。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全班汇报:2个长方体、3个长方体、4个长方体等拼成的不同形状。3.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师: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的非常好,想象力也特别丰富。现在请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1个长方体和1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师:刚才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例如刚才我们看到的商场里牙膏和香皂的摆放等等。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用砖砌成的墙、楼房等)4、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拼组再拿出你准备好的圆柱体和球体,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拼,看你能拼出什么?师巡视。指小组汇报。(有的小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小组拼成了火车、还有得拼成了一只小狗等)五、巩固练习1、课本30页第2题根据长方体的上面大小形状找下面,根据左面找右面,根据前面找出后面。2、做一做师: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胶水,你能做出一个立体图形----圆柱吗?试试看。(全班展示做的圆筒)3、数一数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能数出来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8页《立体图形的拼组》例3及相应有关习题。2、教材简析\n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学生装在本单元又刚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例1和例2,前面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别了所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初步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了平面图形的关系。在些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大力加强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学好立体图形的拼组将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教材简析和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教学目的称为:(1)通过动手拼搭的及剪、贴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课堂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等4、教学重、难点重点:立体图形的动手学作拼组,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难点: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音的关系及其操作。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节课我拟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1、问题挑战,闯关激趣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根据儿童好强争胜心理,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层次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去闯关夺胜,从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遵循新课程提倡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动手操作和小组互动合作的活动,按挑战问题要求进行立体图形的拼组,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玩、做、学”互促法。低年级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可适当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玩、做、学”相互促进的新观念。3、奖星激励法。在课堂一系列活动中,当学生顺利完成挑战问题或动手搭拼活动获得闯关胜利时,给学生一颗奖励星,做学生感动成功的乐趣。三、说教学流程及其教学设想(一)创境设疑,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柳老师今天特别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礼物,你们猜老师把礼物藏哪儿了?(稍后师示和藏在背后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接着师提问并让学生说出它名字和简单特征,从而揭示课题。(教学设想:“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处境设疑,激趣导入,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当作神秘礼物来呈现,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有效回顾,,过渡自然,为学习新课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氛围。)(二)动手操作,图形拼组。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遵循“由易进难”的原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手段,创设挑战问题闯关的情境,把教学内容看出一个个挑战的问题中。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正方体的拼组操作。本层次的挑战问题为:(1)请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2)请拿出三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你又能拼成什么?(3)请拿出八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你可以怎样拼?(4)自由想象题:小组合作,用上所有的正方体学具,拼拼自己喜爱的图形。第二层次:长方体的拼组。加大闯关难度,让课堂上比赛的气氛更加浓烈,让不同学生的思考与创新充分展现出来。本层次的挑战问题为:\n请1、2、3、4组的同学用4个同样的长方体摆一摆。请5、6、7、8组的同学用8个同样的长方体来摆一摆。比一比,哪一组摆得最漂亮?第三层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拼组。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再次激活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的高昂情绪。本层次的挑战问题为:自由想象:小组商量协作,联系生活,你们爱拼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种物体都用上。(设计意图:本环节三个层次的活动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挑战性。遵循着新课程提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的理念,学生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拼组活动,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互动、探索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集体智慧,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感悟到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欣尝到了几何美和数学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活用知识,解决问题。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的讲台桌上许多个盒子,摆放得很凌乱,请同学生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帮老师收拾得又整齐又漂亮。(教学设想: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能用数学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巩固深化。1、完成课本28页中的“做一做”然后处延拓展(做成长方体等)(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平面与立体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2、完成练习六第3题。(这一练习侧重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表象。)3、完成练习第7题。(目的是培养深长珠观察能力,考查学生的空间关系)(五)全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和长方体拼成了好多好多的立体图形,这两个老朋友非常满意小朋友的聪明表现。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多奇妙的图形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本课总结的出发点,主要体现两点:1、归纳本课学习内容,加深知识在线。2、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充满数学问题,只要多留心观察,肯动脑,勤思考,必有惊奇的收获。)三、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二一、   说教材1、       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用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用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n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目标:(1)、通过用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教学重点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教学难点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二、说教法和学法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三、说教学程序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教学软件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1、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2、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n活动四:动手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全班展示。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活动五:小小设计师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5、汇报设计的作品。这一活动的设计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第四题,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教学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设计意图:运用教学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四、100以内数的认识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31~45页。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n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三、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四、教学难点:1、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五、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响应的数学概念。(4)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六、教材编写特点:1、创设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的认数情境。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3、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4、内容呈现的方式既符合逻辑又生动活泼。七、课时安排:(8课时)1、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2、读数写数…………………………………………2课时3、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1课时4、数的顺序比较大小……………………………1课时5、比多少…………………………………………1课时6、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n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内容:教科书31~33页,练习七2、4题。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教具准备:教师:蛋糕模型,蜡烛;学生:小棒,卡片。教学过程:一、利用旧知引入,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今天是我妹妹的生日,这儿有一块插了蜡烛的蛋糕(20根),猜猜看有多少根?2、谈话:老师把蜡烛变成了小棒,在你的桌子上,请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棒怎样表示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20根?4、小结:10个一是一十,2个十就是二十。5、以这二十根小棒为标准,估计桌上的小棒总共多少根,引入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问题:你们想学些什么呢?二、重视学法探究,解决问题1、在尝试和思考中学会数数:你们会数20到100之间的数吗?(学生试数)(1)同位配合,一人拿小棒,两人一起数:从21数到30。(2)一根一根地试数小棒,从31数到100。(3)10根10根地数100根小棒,归纳:几个十就是几十,10个十是100。2、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1)观察三张卡片:用小棒表示64、22、42的组成、用汉字表示三个数的组成。(2)看图回答问题:①出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和4根小棒,它是怎样组成的?一共是多少?②出示2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多少?它是怎样组成的?③出示数(四十二),用小棒表示,说说它的组成。\n④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总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师生“对口令”:师生292个十9个一4个十8个一486个十6079七个十9个一……学生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4)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三、体验成功愉悦,独闯难关:让学生独立解决智慧爷爷在各个难关中提出的问题。1、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和()。一百里面有()个时,一百里面有()个一。4个一和6个十组成()。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2、接着数:九十四、九十五、()、()、()、()、()。()、()、()、()、八十一、八十二、()。3、练习七第2题:百球图(估一估,数一数)。4、练习七第4题:帮小动物回家。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作业布置:第二课时读数写数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3、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n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教具准备:计数器、数位板、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十个十是(),一百里面有()个一。2、6个一和3个十组成()。3、7个十和6个一组成()。4、8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5、6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二、学习读数、写数:1、教学例4:(1)同位两个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4根呢?(2)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柱,4个一在各位上拨4颗珠。(3)在数位板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4)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2、教学例5:(1)学生独立写出例5中上面一组数,写完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将写得又整洁又美观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并抽出其中一个数(如67)提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2)例5下面一组数的教学过程与上面一组数大体相同,应强调的是: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3、教学例6:(1)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珠。先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珠后提问:“再拨上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非颠倒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2)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3)学生在课本上尝试写出一百,并轻声读一读。(4)教师在黑板上展示100的写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看谁写得整洁、美观。对写得不美观的在练习本上再写一次。\n(5)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位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然后在数上填空。(6)让学生再回头看例6、例6中自己写的数,并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边和右边)开始的?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精灵聪聪说的话:“读书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使学生感知自己说的和小精灵聪聪说的一样,体验自己在概括知识方面获得的一个小小的成功。三、练习:35页做一做1、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练习、生活中的数。教学目标:1、巩固前面所学的读数、写数的知识。2、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你按要求数数:(1)从31数到42。(2)从89数到100。(3)从99数到90。(4)数出50后面的7个数。(5)数出66前面的8个数。2、听老师读数写数: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二、练习七: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n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自己估计的差多少,并说一说怎样数比较快?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三、生活中的数:1、2000年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3、公共汽车准乘56人。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四、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第四课时、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内容:教科书38~40页。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n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学具中的百果图、各种100以内的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77数到100;从63数到56。2、写数:三十六四十八五十二七十五二、自主探索:1、数的顺序。(1)观察100以内百数图(课本上),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那些特点?(2)学生独立填满表中空格,重温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可模仿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的提问,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找数。(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4)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其它百数图进行。找出规律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2、比较大小。(1)出示39页主题图:左边母鸡一个月下28个蛋,右边母鸡一个月下26个蛋,比一比,哪只母鸡下蛋多?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比法。(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引导思考:“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较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的问题。(3)学生四人一组,用计数器摆出例8左图中的两个数38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右图中32和30的大小。(4)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三、练习:1、39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在圆圈里填上“>”、“<”、或“=”。订正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2、39页的思考题。讨论一下,小兔手里的卡片应该怎样放?为什么?指名说一说。答案:38<58<60<79<98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n作业布置:第五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1、口答:(1)3个十和6个一是()。(2)7个十是()。(3)8个一和7个十组成()。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354378764540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二、教学例题,深化新知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n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三、练习:1、40页做一做。(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2、练习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布置:第六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41页。教学目标: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准备:教师:例10课件;学生: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看图写数:()()()2、在里填上“>”、“<”或“=”。787333415080二、探索新知:1、课件演示例10的购物活动:售货员将酸奶分两次给小明(图中男孩)母子。先给30瓶,再给2瓶。学生根据此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只要合理均可。\n2、从学生的问题中选出“求一共多少瓶”和“喝掉2瓶,还剩多少瓶?”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3、解答求一共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30+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4、解答求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减法算式32-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中去掉2,而计算32-2的结果,则是依据数的组成知识,从3个十2个一中去掉2个一,的3个十,就是30。5、2+30=,学生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算得结果。三、练习:完成做一做。1、第1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摆小棒,再写算式。2、第2题:小组完成:4人,一人扮熊妈妈,三人扮小熊。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布置:第七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八1~3题,口算练习。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二、练习: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30+8=40+3=55-5=90+9=45-5=60+6=48-8=70+2=80+6=77-7=24-4=50+3=26-6=48-8=80+4=31-1=2、完成练习八1~3题。(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n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三、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八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三、完成练习: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1)教师提出要求:统一计时,完成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3、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一个学生说:“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n吗?”(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4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3)指名说自己的想法。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按照数的顺序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5、第8题:这是一个游戏形式的估数的题。估一估,猜一猜。(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带学生猜一个数。(2)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该项活动。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一种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内容:教科书45页。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进行初步的归纳。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写出得出做的表;学生:数位板,小圆点。教学过程:一、复习: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2、出示计数器: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n二、学生活动: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2)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5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n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数100以内各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2.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3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图1.在具体情境中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咱们就出发吧!(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小精灵聪聪和3个小伙伴在草原上玩耍。这时来了两群羊(20只),于是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学生数完后点名回答。)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出示课件:过了一会儿,草原上又来了许多群小羊。小精灵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呢?在学生观察、估出小羊的只数后,请学生回答估的结果:生1:我估计有80只小羊。生2:我估计比20只多很多很多。生3:我估计有100只小羊。\n……3.引入课题。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小羊的数量。现在答案有多种,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只一只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师板书课题。)数数量是100的物体1.数100颗花生(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又数得准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10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对小精灵的做法予以评价。4.数100根小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小精灵提出问题:通过数数,谁知道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教学1.摆出三十五根小棒。小组合作摆出三十五根小棒,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3.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接着从42根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5.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6.拍“7”游戏。全班学生轮流站起来报数,报到含有“7”的学生不能说出这个数,只能拍一下手,反之则违规。7.抢“100”的游戏\n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说下一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了。组织学生做这个抢100的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两位数的组成1.(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课堂作业做练习七第二题。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小结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实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4、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n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教学用具:小棒、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1、师:我们以前认识从0到20的数,老师现在考考你们!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师: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师:谁能接着往后数?叫两位同学接着数,最后大家一起数到100。师: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数数,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啊?55!比20多得多,那么我们猜猜有多少位女同学呢?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师:今天来上课的女同学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师: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就不易出错,相信你们只要仔细一点一定能数对!二、数数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请你很快地数出10根小棒。(学生数。)仔细观察一下10个这一堆儿,10个,就这么多。2、师:请你再数出10个。(学生数。)现在是多少了?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20个,就这么多。3、同桌为一小组,将你们的小棒和到一起,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是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学生估数)4.那么到底有多少根呢?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数一数,另一人作评判,然后交换进行。师:两个人的小棒是100根的请举手,这些同学数对了。老师让每位同学都准备50根小棒,两个同学的合起来正好是100根,这么多小棒都数对了!你们真了不起!还没有数对的小朋友,课外要多练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数对!三、探索活动(一)接数、数的组成1、师:请数出35根小棒。师:大家都数出了35根小棒。那是不是35根呢?我看不出来,想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呢?请一位同学来演示。师:请同桌相互检查看看能不能看出是35,摆错的学生改正过来。师:看着你摆的35根小棒,同桌相互说说有几捆、几个单根?生:有3捆,5个单根。师:3捆中有几个十?5个单根中有几个一呢?生:3个十5个一师:非常棒,35里有3个十和5个一。并板书!师:请从35开始继续数小棒,一直数到42根。当数到39根时,再添上一根就有10个单根,将10根捆成一捆,就是4捆,也就是40根,所以39后面的一个数是40。请学生看着数出的42根小棒,同桌说说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进行口头数数:教师说数学生数:从45数到63。抢“100游戏”:从76数到100A:男女生比B:小组比3.看图说组成。(1)教师出示汤圆图。\n师:图上画的是汤圆,你能看出这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吗?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汤圆?(2)教师出示铅笔图。师:这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啊?(请学生回答。)一共有多少枝钢笔?(3)同桌为一小组,一个摆数,另一个说数的组成。(二)估数、数数、100以内数的组成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交谈:老师这儿还有一幅难一点的图,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图:草原上有一大群羊,小羊在不停地走动。)猜猜大约有多少只羊。(预计学生开始还认真地一只一只地数,不久,有的学生会产生疑惑,发现不好数,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预计学生很快能数出羊群的只数是100只。)教师点羊群,学生十只十只地数。师:刚才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数了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教师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2.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就是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四、课堂练习1.练习:老师这也摆了小棒,你能帮我解决问题吗?四十三里面有()个十和()个一。五十六里面有()个十和()个一。8个十和2个一组成()。6个一和3个十组成()。一百里面有()个十。3.估一估,数一数4、数出下面各数后面的五个数。五.全堂小结。孩子们,你知道许老师今年多大了吗?许老师的年龄是由8个一和三个十组成的。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时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做一个有心的孩子。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数数数的组成》。一、教材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n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难点在于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链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二、教法和学法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前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小棒和橡皮筋。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教学伊始,复习上学期数的组成,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抛出问题“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会不会估数?”这一问题密切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油然而生。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二、实践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我分为6部分来进行教学:1、教学例1:数100根小棒\n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主要依赖于生活实际,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小棒,并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层次地进行教学。2、展示学生数的过程,发现归纳通过学生自主地数出了10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脱离实物抽象数数做准备。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又要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根。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100里面有10个十的知识点。考虑到在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象以往一样,数出一大堆,影响对知识的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而且在学生汇报时要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数小羊利用前面学习的十个十个数的知识,让学生数出主题图上的小羊。4、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和数的组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点,为了强化这一知识点,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实物数出35根小棒,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有几个十?四个十就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2)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从56数到63,再数到72,数到59的时候和数到69的时候,强调上述问题。通过以上两个层次让学生边操作边数数的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3)脱离实物,手口一致,强化训练。想一想,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边说边用手势比划出来。(4)对口令游戏。师生互说、生生互说,可以进行数数游戏,也可以进行数的组成的训练。组织学生做这个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个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转化一下学习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动笔的机会,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数的组成。三、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第33页下面的“做一做”。这个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转化一下学习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动笔的机会,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数的组成。2、出示百球图3、接数数的游戏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知道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了100以内数的组成。五、生活中100以内的数\n1、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名话:师:好,我们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100以内的数,你能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名话吗?2、师(数学生):哎,同学们讲出了这么多呀!那同学们数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学生有多少人?(指名领着数。)师:在数数的时候要边点边数才不会错。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那你们猜猜大约有多少个听课的老师?通过学生用学的数说一句话,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了数感的培养。六、布置课外任务师: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多极了,咱们在课堂上可没法说完,课后请你们找一找,或者数一数,家里哪儿有100以内的数。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同学们经过动手动脑,不仅学会了数数,也学会100以内数的组成。时间过得真快,又要和同学们说再见了。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二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数数的组成》的教学片断。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我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数出羊群只数是100,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会受其影响而10个10个地数,这样的数法,要在学生会逐个数数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其实,它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十”,不利于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因此,我把主题图的出示放在了一个一个数物体之后。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n(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难点在于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链接。教法和学法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小棒学具:每个小组100根小棒。二、说片段设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来进行教学:   (一)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实物素材:小棒(数量都在100)并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1)数出10个小棒,让学生看一看,10个是这么多,然后,在数出20个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 。 (2)让孩子把学具袋里的所有小棒都倒出来,在估一估,学具袋里小棒的数量是多少呢?先感受20个的多少,再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3)估一估,一捆小棒大约有多少根?(4)估完之后,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学生把10根分成一捆进行数数,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100里面有10个十的知识点。考虑到在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象以往一样,数出一大堆,影响对知识的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而且在学生汇报时要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再次数,理解数的组成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点,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有点重复,故在教学中将这两个内容安排到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个小棒,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再继续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有几个十?四个十就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脱离实物,手口一致,强化训练。   想一想,5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边说边用手势比划出来。从56数到63,数到59的时候,强调上述问题。通过以上两个层次让学生边操作边数数的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对口令游戏。师生互说、生生互说,进行数数游戏,也可以进行数的组成的训练。组织学生做这个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n(4)多媒体展示羊群情境图,先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在强调:怎样数得快,让人一眼看出是多少只羊,强化以“十”为单位数数技巧!      三、说特点反思: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认识到数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难度,我认为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把抽象概念化为实实在在的实物,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先采用了数数(一根一根地数,一捆一捆地数)。在数数中实实在在地感知数的存在,并在过程中感知10个一是十,十是10个一,10个十是一百,100里有10个十。再让学生拿一拿35根(3捆又5根),先拿3捆(3个十),再拿5根(5个一)。最后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说一说某个两位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这些环节都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因为有实物可数,可拿,可摆,在实物操作中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n\n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通过读数和写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3、指导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并能知道数位的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数表示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读数与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100以内各数。教学难点:数位意义和理解。教学关键:通过读数、写数,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你看,小猫咪已经在门口欢迎我们了。咦,小兔子从门口蹦了出来,它说:不行,不行,你们想进数学乐园去可得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敢接受小兔子的挑战吗?那可得看仔细了。 1、从31数到36,从56数到66。2、我说前一个数,你们说后一个数。39( )   59( )   69( )   89( )   99( )3、继续努力呦!1个十是( )   2个十是( )   10个十是( )嗯,回答的真棒!一年(2)班的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数学乐园做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读数和写数。(板书课题,生读课题。)二、交流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进入第一关。1、师:小兔子自己制作了一个计数器,同学们觉得这个计数器怎么样(出示计数器)生:没有标明数位。师:那谁来帮帮他,应该怎么写呢?据学生回答归纳:在右边写上个位,在个位的左边是十位。(边说边操作)2、教学例4(1)老师这有一捆零五支铅笔,你们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吗?(出示铅笔图)指名学生上台操作,边摆边说想法。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十位上的珠子表示什么呢?(1个十)个位上的5个珠子又表示什么?(5个一)(2)老师这还有一幅图。出示2捆铅笔(每捆10支)和4支铅笔。学生动手操作,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生:我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表示2个十,在各位上拨4颗珠子,表示4个一,表示24。)3、接着看,老师这有一捆小棒,谁来说说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生:在十位上放一颗珠子表示一个十。师:现在又加一捆小棒,该怎么表示?生:在十位上放两颗珠子表示两个十。师:那9个十怎么摆呢?生:在十位上放9颗珠子表示9个十。师:看,现在我们又加了一捆小棒,现在表示几个十呢?10个十又是多少?(10个十是一百,一百就是10个十)贴百根小棒图。\n师: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百呢?前面我们知道,十位上一颗珠子表示一个十,那百位上一颗珠子就表示1个百,可小兔子的计数器上没有百位,怎么办呢?生:把一根小木棍插在百位上,百位在十位的左边。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十位的左边再加一个位,是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动手操作,在计数器上表示一百。4、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关,小鸟的智慧宫。现在我们都会用计数器表示数了,那你们会读写这些数吗?写出例4小棒图的数。板书写作:(指名学生写)24。他写得对吗?那这个数怎么读呢?板书读作:二十四。请同学们一块读给老师听。5、同学们已经学会读数和写数了,请翻开课本34页练习例5,写写、读读。指名上台填写①出示43数位表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用数字表示?怎么读?②独立完成其他两题后讲评。③出示40数位表,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用数字表示?怎么读?讲解0占位的道理后独立练习其它两题。引导总结:从左往右读;先读十位,在读个位也就是先从高位读起。那怎么写呢?从高位写起;计数器上是几就写几,也就是说(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同学们真不错,过了一关又一关,到了最后一关了。三、游戏巩固练习,内化。1、听数翻牌。2、老师读数,学生请举卡片。3、完成P35做一做2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 读数与写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个位或十位上一颗珠子都没有就用零来占位。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数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    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    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    教法和学法本课时的教法和学法打算体现以下几个特点:\n1.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四、    说教学程序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铅笔一、复习铺垫上节课,小朋友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现在我想考考大家,听仔细呦!1、从31数到36,从56数到66。2、我说前一个数,你们说后一个数。39()59()69()89()99()3、继续努力呦!1个十是()2个十是()10个十是()4、这节课,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它是谁呀?(出示计数器)①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上一颗珠子表示多少?4颗呢?8是几个一?要在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②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什么位?十位上一颗珠子表示多少?5颗?二、学习新课老师买了一些铅笔作为奖品,要奖会动脑筋的爱举手的小朋友,大家能帮老师一起来数数吗?1、出示2捆铅笔(每捆10支)和4支铅笔。问:①我手上拿了几支铅笔?为什么?②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说说你拨珠的理由。③读一读计数器上的数(指导读)④写一写这个数(指导写)2、指导学生拿出35根小棒,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读读这个数,写写这个数。说说这个数由()个十和()个一组成。3、师拿出42支铅笔,请学困生上台在计数器上拨竹子,读读。问:4在哪个数位上,2在哪个数位上?4、出示投影42与24两种计数器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后回答,“4”和“2”各在什么数位上?它们各表示几个几?各读作什么?各写作什么?5、练习例5,写写、读读。①出示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用数字表示?怎么读?百十个      \n②独立完成其他两题后讲评。③出示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用数字表示?怎么读?百十个      讲解0占位的道理后独立练习其它两题。三、练习数位顺序1、出示表示99的计数器,请学生认读,表示几个十和几个一,请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99,再加上1个一,你能拨出来吗?2、介位的数位百位。3、认识数位顺序。四、游戏巩固练习1、听数翻牌。2、老师读数,学生请举卡片。3、完成P35做一做2五、全课小结,揭题板书设计 百十个 24百十个 40百十个100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说课稿二一、说教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数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法和学法本课时的教法和学法打算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n四、说教学程序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卡片、教学挂图(一)复习1、语言导入2、看谁填的对!(课件1)(1)十个一是一个(      )(2)二十三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3)5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二)新授1.教学例四(1)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件2-5)(2)课件出示计数器演示拨珠。先在个位拨入一个珠子提问表示什么意思?再在个位拨入四个珠子提问表示什么意思?再拨在个位入四个珠子提问表示什么意思?再拨入一个珠子就是几个一?10个一也就是1个什么?那么一个十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珠子?十位上再拨入一个珠子是多少呢?(3)教师在黑板贴出2捆和4根小棒(即24根小棒)。这里共有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同桌交流)教师讲解写数和读数。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写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设计意图:(由用小棒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来表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会利用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4)教师出示4捆和2根小棒(即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42与24的对比,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2. 教学例5(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集体订正。(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颗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0”,并强调“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集体订正。(4)思考: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整十数的写法时,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3. 教学例6(1)出示10捆小棒,提问:“10个十是多少?”(100)课件演示: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这一大捆(即10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2)让学生翻开课本,尝试写出100,并轻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和个位上都写“0”,读作“一百”。(3)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桌的互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然后在书上填空。(5)教师小结:读数、写数都应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这与说数位的顺序正好相反,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6) 找找生活中的数字。(设计意图):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三)作业设计写数——“做一做”的第2题(四)、板书设计\n读数    写数    例4、    例5、    例6、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案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P38-39《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例7、8教学目标: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正确地运用“<”、“>”或“=”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探究“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3、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探究“百数图”中数的排列规律,更清楚地了解数的顺序。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彩笔、百数图。教学过程:一、引入1、(媒体出示)口答。(1)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2)说出十位是5的数。(3)说出27后面的5个数。(4)说出个位是0的数。要求:开火车回答。(点击“口答”,媒体出示第一题。然后点击上一题,媒体出示下一题。)2、(媒体出示)口答。(1)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2)3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一个数的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4)一个数的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都是0,这个数是()。(5)68里的“6”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要求:指名回答。\n(点击“口答”,媒体出示第一题。然后点击上一题,媒体出示下一题;点击()媒体出示答案。)3、(媒体出示)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9〇616〇198〇1815〇1511〇1210〇20要求:用手势表示结果;最后两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点击上一题,媒体出示下一题;点击○媒体出示答案。)4、出示课题。师:刚才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他们的大小比较,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00内数的顺序和他们的大小比较。(板书: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引入本课,以最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二、新授探究一:100以内数的顺序。1、(媒体出示课本第38页例7)百数图。师:这儿有一张“100以内的数目表”,我们称它为“百数图”,你能按照数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吗?请你们填在书上,看谁填的又对又快。(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师:谁来说说你填写的结果。(学生口答,点击每个空格,媒体出示答案。)[设计意图说明:数的顺序属于认数的基本内容。尽管学生在前面学习数的读写及组成时,已经通过数数等具体的活动,初步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但是通过完整的、按顺序填表的操作,能使学生已有的初步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同时也能为学生接下来自主探索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提供必要的支持。]2、师:下面请根据课本第38页例7/1的要求做。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点击“33”,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点击“13”,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点击“11”,\n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3)问:你在涂色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规律涂的?(学生各抒己见。)3、(媒体出示课本第38页例7/2)你还能从表中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要求: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反馈。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横着看。(学生可能回答:每一行都是从小到大排列,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1;每一行前九个数字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相同的,个位上依次是1、2、3、……9。最右边的数都是整十数;等。)教师可以横着选几行数请学生读一读,验证规律。(2)竖着看。(学生可能回答:每一列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第一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第二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2,第三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3,……;第一列数十位上的数字从第二位起,分别是1、2、3、4、5、6、7、8、9,每个数都比它上面那个的数大10;最后一列的数分别是10、20、30、40、50、60、70、80、90、100,每个数也都比它上面的那个数大10;除最右边一列外,每列第一个数是一位数,每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每列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依次是1、2、3、……9;等。)教师可以竖着选几列数请学生读一读,验证规律。(3)教师进一步启发:斜着看又有什么规律?转弯看呢?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学生可能回答:①左上角和右下角相邻两数相差11;②横看、竖看、斜看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大;③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字相差11;④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从下往上看,个位是从1~9最后一个是0,十位是从9~1,最后一个是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字相差9;等。)教师可让学生具体举例说明。小结:你们可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图”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排列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又快又好的找到100以内的数。[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填写百数图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学生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的难点组织讨论和练习,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并初步感知“百数图”中所蕴涵的规律,又为比较大小做好准备。]5、(媒体出示)练一练:猜数游戏。(1)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8行第5个数呢?你发现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第6行第3个数是多少?第7行第3个数呢?(2)5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后面的一个数呢?你发现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64和66中间的数是多少?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3)个位是5的数有哪些?数出62后面5个数。79的相邻数是谁和谁?(4)同桌互相提问。[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及时的反馈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n探究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媒体出示课本第39页例8鸡蛋图。)师:看这鸡蛋图,谁知道哪边的鸡蛋多一些?你是怎么比较的?(学生可能回答:(1)根据鸡蛋图比较。(2)根据数的顺序比较。(3)根据数的组成比较。)(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媒体出示答案。)2、师:刚才我们看着鸡蛋图比较了两个数的大小,那如果没有图,我们会不会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我们请计数器来帮忙,谁来拨?(媒体出示计数器)师:谁能来说说每个数位上数的意义,再进行比较,说说比较的方法。(学生已经有了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是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26;或者根据数数时28在26后面,所以28>26。)(点击表示28的计算器图,媒体出示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点击表示26的计算器图,媒体出示:26是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点击“26是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媒体出示:28>26。)(师板书:28>26)小结: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只要比较个位上数的大小,个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设计意图说明:通过看实物图比较数的大小,过渡为看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最后直接比较,经历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探究过程。]3、练一练。(媒体出示课本第39页的图。)要求:(1)学生手势表示结果。(点击○媒体出示答案。师板书。)(2)谁来说说:十位不相同时,如何比较数的大小?4、小结:两个数的比较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哪个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数就大。[设计意图说明:总结比较100以内数的方法,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练习1、(媒体出示课本第39页的做一做。)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n(2)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点击题目媒体出示第一题;然后点击上一题,媒体出示下一题;点击○媒体分别出示答案。)(学生可能回答:(1)45和48的十位相同,看个位,48的个位是8,45的个位是5,所以48>45。(2)57比56多l,所以57>56。(3)68的十位是6,78的十位是7,所以68<78。(4)80比90少10,所以80<90。(5)这“两个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都相同,就是同一个数69,所以69=69。(6)98和89都有数字“8”和“9”,但是98大于90,89小于90,所以98>89。)2、(媒体出示)比大小:在○上“>”、“<”,在()填适当的数。47○3788○9035○3661○59()<95()>66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点击“比大小”媒体出示第一题;然后点击上一题,媒体出示下一题;点击○媒体出示答案,在()里输入答案。)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实录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的例7和例8及42页“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教具:挂图、小黑板、纸卡、粗线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请同桌同学相互从1数到100,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生:同桌同学相互从1数到100。     二、授课。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100以内的数。请同学们翻开书第38页,看例7,填表。   生:认真填表。(同时,老师准备好例7挂图,每位学生也准备一张例7图表.)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填得对不对。(先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老师再检查个别学生.)\n      生:学生自己有错的再改过来.      师:请同学们自由完成例7中的三个问题。(教师先准备好小黑板,然后再让学生读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生:同学们自由完成三个问题后,再指名一位学生完成黑板上的挂图.  师:从表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趣的排列?(回答好的给予表扬.)师:提问;1.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2.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生:回答。师:你还发现些什么?  生1:第一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十位上的数字从第二位起,分别是1、2、3、4、5、6、7、8、9。每个数都比它上边的数大10。  生2:最后一列上的数分别是10、20、30、40、50、60、70、80、90、100,每个数都比它上一行的数大10。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例7。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拍手掌,从100数到1:“100、99……”。  三、小组活动,探索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与老师出示的75相邻的两个数都是75的好朋友,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出来.  生:全班同学们回答.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谁大,谁小,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并且用不等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生:同学们说出三个数的顺序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三个数大小的见解。  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论。  生:全班学生反馈。76比75大l,75比74大l,所以76最大,74最小。  师:再提出48、47、49谁大?谁小?为什么?谁来说说。  生:全班学生反馈.49比48大,48比47大,所以49最大,47最小.  师:74、75、76与47、48、49这两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比较这样一组数的大小?请小组讨论。  生:讨论出这两组数的共同特点是:十位上的数相同,即有相同的几十个。因此,比较大小时,只要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的大小即可。得出:只要十位上数字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的大小,个位上数字大的数大。  师:老师再出示数30,比它小的整十数都是它的好朋友,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出它的好朋友。  生:找出数(例如10、20。)  师:请同学们把30、10、20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这三个数谁大,谁小,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生:写出数的顺序,并在小组内交流10、2O、30大小关系。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10、20、30大小的关系。  生:因为两个10的和是20,所以20大于10;又因为20加10得30,所以30大于20,大于10。30最大,谁最小。  师:请同学们找出比51大的数。并在小组内说说谁比谁大几十,谁比谁小几十。  生:小组活动,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  师:10、20、30与51、61、71这两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比较这样一组数的大小?请小组讨论。  生:讨论出这两组数的共同特点是:个位上的数相同,即有相同的几个一。因此,比较大小时,只要比较十位上的数字的大小即可。得出:只要个位上数字相同,就比较十位上的数字的大小,十位上数字大的数大。  师:同学们,你们懂比较大小了吗?师:那么要是23和35这两个数呢?你们懂得比较吗?\n生:懂或不懂.(懂得让学生说,不懂老师讲。)师:个位上的数不相同,十位上数也不相同的情况下,就要看十位上哪个数大,这个数就大,因为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个十,个位上表示多少个一,十大于一。所以在十位上哪个数大,这个数就大.同学们,懂了吗?   四、加强学习比较大小,激发学习兴趣。    师: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懂比较大小了.我们接来学习例8,看课本39页.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反馈.(两只母鸡下了许多蛋,一只下了28只,另一只下了26只.)  师:让学生比较大小,说说理由.  生:因为28和26十位上的数相同,但个位上8比6大2,所以28大于26.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计数器的数字再比较大小.(出示图片)  生1:一个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39,另一个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45.39小于45.  生2:一个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32,另一个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45.32大于30.    师:同学们真棒!那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课本这些题.  题目:请同学们在o中填上“<”或“>”号或”=”。    48O45  68O78  69O69         57O56  80O90  98O89  师:检查学生做的情况,然后再讲。五、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得比较大小了吗?不懂没关系,我们下节课还会继续学习比较大小.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一和第二题.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生已经学会了数数、读数、写数,本课时要让学生完整系统的填写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填写百数图,更清楚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探究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通过填写百数图,更清楚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教具:计数器。学具:彩笔、百数表。【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回忆20以内的数。2、师:今天小蜜蜂要作我们的向导,将要带我们到有趣的数学王国里,那里有许多数学奥秘,大家想知道吗?那\n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3、出示直尺图,请同学们按顺序完整的填写出来。4、根据直尺图,出口答题:10的邻居是谁和谁?13的前面是几?比6小的数都有谁(以上创设情境,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引入本课,以最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1、数的顺序(1)师:瞧,数字娃娃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出来了(出示教材38页的百数表),请同学们把其他数字娃娃找出来。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学生边数数边填写,独立完成百数表。(2)涂色比赛。(男生给十位是3的数涂色,女生给各位是3的数涂色。)老师讲清要求,让同学们给相应的数涂上颜色。并说说所涂数的特点。(3)找规律。a、引导:这张百数表里藏着很多有趣的奥秘。请同学们先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教师同步出示规律:每一排前九个数字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相同的,个位上依次是1、2、3、……9。最右边的数字都是整十数。b、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呢?转弯看呢?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互相讨论。c、猜数游戏:55的前面是谁?各位是5的数有哪些?数出62后面5个数。79的邻居是谁和谁?(这部分教学通过填写百数表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学生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的难点组织讨论和练习,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并初步感知“百数表”中所蕴涵的规律。通过及时的反馈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2、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例8)(1)出示鸡蛋图,提问:谁能知道哪边的鸡蛋多一些?你是怎么比较的?(根据鸡蛋图比较、根据数的顺序比较、根据数的组成比较)(2)师:刚才我们看着鸡蛋图比较了两个数的大小,那如果没有图,我们会不会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出示计数器。(3)一起数数各个数位上的珠子,并说一说表示几个几,再进行大小比较。板书:39<45(4)比较32和30在计数器上拨珠进行比较。(5)小结:比较两个数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哪个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数就大。(6)出示“做一做”。(这个环节总结比较100以内数的方法,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巩固提高师:同学们,怎么样?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还真不少。最后小蜜蜂要带我们去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智力大比拼竞赛场,有信心挑战吗?1、                50                   2、十位和个位相同的所有两位数有哪些?3、85>80+( )4、50和( )( )手拉手。 (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1、师: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   (学生汇报)师:今天咱们在数学王国里真长见识,知道百数图里有很多有趣的排列,并且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2、课外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百数表。除了书上的填法,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重新填写百数表。(最后的总结反思,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通过让学生重新设计“百数表”,既能把学生对“百数表”的兴趣自然延伸到课外,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启迪学生产生更多富有价值的思考。)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说课稿二 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有幸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说课,我感到很高兴。领导们给予了我们很高的信任与厚望,但我还是要说,其实我和在座的朋友没有多大的差别,无需大家仰视与崇拜。此次备课,我们考虑到了乡村学校现状和学生特点,没有把课弄得花样翻新,很潮流,只是实打实地备了几节课。我只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我和朋友们备课时敷衍少一些了,用心多一些了,学生的疑问少得多了,我们当老师的快乐多得多了!我首先说的第一个内容是:“数的顺序”,本节内容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准备。(2)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探究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下面教学流程。第一大环节:自主探究,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第一小环节是激趣引入。对于百数表的引出,我们没有条件把它们做成生动形象的课件,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语言魅力,去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一种对学习的责任感,快乐地走进学习中。为此设计出如下激趣导语:“我们要去数字王国的一个大家庭去参观,不过老师要提醒同学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间有着不少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不能光顾着游玩,看谁耳聪目明,能找出数字之间的关系,加深自己和数字朋友的深厚友谊。看,数字朋友对我们很热情,它们要排着整齐的方队来迎接我们。”接着出示书上未填完的百数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两行都来了哪些数字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会发现第一行是双数,第二行是单数。这也是对20以内的单数、双数的复习。然后启发学生:这个表格一共能填几个数?最小是几?最大是几?教师说明:这个表被称为“百数表”。第二小环节是小组活动,完成填表。首先教师谈话:“方队里还有许多空位子,你知道还有哪些数字朋友没有来吗?请组内活动,把它们请出来,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邀请数字朋友。”(此处教师与学生竞赛填表,老师在黑板上填,学生在书上填,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快速填表,为教学赢得时间。)第三小环节设计的是“根据百数表回答问题,明确数的顺序”。下面我以15为例,说明我设计的三种类型问题,(1)15前面是_____?15后面是____?(2)比15少1是_____?比15多1是_____-?(3)15比_____少1?15比_____多1?(15这个数字可任意变换。)这三道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但问法不同,此处可以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此活动先可师生问答,再生生问答。(第一个大环节“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的活动,通过完整的按顺序填表操作,使学生对已有数的初步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并初步感知百数表中所蕴含的规律。)第二个大环节是观察百数表,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活动㈠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组内说说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代表汇报。比如:41、42、43、44、45、46、47、48、49、50这一行,学生汇报出:▲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4、5、6、7、8、9。▲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最后一个数是整十\n数。此处教师提问:十位上是三的数都有哪些?生回答。师用彩色笔涂色。教师强调不要丢掉30。活动㈡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后回答。如:6、16、26、36、46、56、66、76、86、96这一行。▲个位都相同。▲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十。▲除第一个数外,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4、5、6、7、8、9.此处教师提问:个位上是3的两位数都有哪些?强调除了3以外。以上两次教师的提问,提醒了学生要认真审题。活动㈢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多1的两位数在哪里?启发学生: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那么十位上最小应该是1,那么个位就是2.依次得出答案:12、23、34、45、56、67、78、89等八个数;接着提问: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的两位数在哪里?引导得出:个位最小应该是0.符合条件的是:10、21、32、43、54、65、76、87、98等九个数。活动㈣利用百数表,开展框数游戏。㈠利用“田字框”框出四个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交流: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得出:横着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反过来少1;竖着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10,反过来少10.然后提问:我框出四个数,只告诉你左上角的数,你能猜出其它三个数吗?说说思考过程。㈡利用“十字框”框出五个数,引导观察,横看发现什么?竖看发现什么?然后提问:老师遮住四个数,你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猜出其它数吗?(在这个框数游戏中,用不同图形在表中框出几个数,探究发现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自己的发现进行简单的推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的价值和魅力。)总之,第二大环节中的各项活动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数学思维,增强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意识。第三大环节是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我想经过课堂上的充分活动,学生对各种类型题的解决不会有太大难度,关于题型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灵活设计,在这里不在赘述。最后关于教具的说明,这节课中有几个教具,如:百数表、田字框、十字框等,它们虽然简单,但在教学中作用却不小,如果没有它们,课堂将会另改颜面。建议大家不妨制作一下。我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比较大小。这节内容的编写意图是先让学生利用实物的多少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利用计数器比较所表示数的大小,接着在直接比较数的大小。以上过程体现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另外,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尽量利用好它,并积极地动手制作学具,以便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教学流程及说明。第一大环节出示例8鸡蛋图,观察比较。这幅图的情景非常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学生一看就会感到很亲切,教师可以用兴奋的语言介绍画面,使画面生动起来,同时也明确了学习任务,比如可以这样说:“明明家养了两只母鸡,小鸡下蛋了,明明真高兴,他每天都帮着妈妈捡鸡蛋,而且明明是个细心的孩子,他把两只鸡下的蛋放在各自的盘里,让两只鸡比比赛,看谁下得蛋多。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鸡下的蛋多吗?我们快来数一数吧!”学生汇报数量,并说明数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一个一个的数,一直数出28、26▲5个5个的数,5个五是25,25加3等于28,25加1等于26.▲还可能先数满一盘30个,再30减2等于28,30减4等于26.(以上小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数法多样性,并倡导快速的数法,为以后数更大的数打好基础。)第二个小环节是依据图上信息,比较数的大小。两只鸡下的蛋数已经知道了,那么怎样比较28与26的大小?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能的方法有:①根据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26②根据数的顺序来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26③根据数的组成来比,28是2个十,8个一组成的,26是2个十,6个一组成的。所以28>26(以上数数和比较大小两个环节都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第二大环节是:充分利用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此环节首先说明的是,每个学生必须自制一个简易计数器。(比如:在牙膏盒上写上十位、个位,再插入两根小棒,找些带孔的珠子,如果没有珠子,干脆用橡皮泥捏珠子也可以。总之,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善于启发。)有了计数器,我们就可以尽情使用它㈠同桌合作,一生摆出例8图中的39,一生摆出45。启发思考:怎样比就能很快比出大小?指名汇报,学生可能汇报:看十位上,谁的珠子多谁就大,相反就小。用同样方法比较32和30的大小,学生可能汇报,十位上的珠子同样多,就看个位上的珠子,个位上珠子多的数这个数就大。㈡同桌利用计数器任意拨数,然后比较拨出的两个数的大小。(这个环节经过\n同桌反复拨数,反复比较,实际上是对上面概括出的两种比较大小方法的多次运用与验证。同时在充分活动甽体验到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快乐。)㈢引导总结出比较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第三大环节练习巩固,加强运用。这部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作为教师应在习题设计上下功夫,设计有坡度更具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不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更应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难题。本节课的第三个内容是“比多少”此内容意在能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指导学生正确估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一节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为此教师更应创设宽松的氛围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更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生活美好。下面,我只对几个关键环节提点儿建议,仅供大家参考。㈠创设直观具体的情境,准确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个词语的含义。比如:出示三捆小棒,分别是10根、48根、15根。拿10根分别与48根、15根比,引导学生发现10根比48根、15根都少,但少的程度不一样,于是得出: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然后通过反过来比,引导得出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理解四个概念,这是为后面知识运用打下的必要基础。)㈡利用“金鱼图”进一步巩固“比多少”的运用。教师先画出标明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的空鱼缸的简笔画,然后师生互动游戏。游戏以教师描述各种金鱼条数的多少,学生猜数的形式进行。比如:我们知道,红金鱼有48条,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的条数比10多得多,生可能猜30条或60条等等”,教师依据情况,接着用“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继续描述,直到范围越来越小,学生猜中为止。(此环节对于金鱼图的出示,我们不想更直白,又不能做成课件,那我想把它设计成师生互动的游戏,不仅加强了学生估计能力的训练,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设置的情境中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㈢建议在练习中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比如: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我们身边事物的大小关系。学生可能说◆学生人数比老师多得多◆我班男生比女生多一些◆老师讲桌比学生课桌少得多等等。(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本次说课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恳请提出宝贵意见。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0页例9,做一做。教学目标: 1、会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估计意识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含义,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教学过程:\n一、复习旧知。在O里填上>、<或=。63O75    58O58    98O100   56O65  先填空再说出比较方法。(复习旧知。)二、学习新知1、小游戏,初步感知。请两名个子相差不多的学生和老师比个子。提问:(1)他们和老师站在一起可以怎样说。(估计:小明最矮,老师最高。)(2)如果让小力和小明比较可以怎样说呢?(估计:小力比小明高。)(3)老师和小力比较怎样说呢?(老师比小明也高。)(4)小力比小明高,老师比小明也高,那高的程度一样吗?还可以怎样更准确的说说我们的高矮。(估计:小力比小明高一点,老师比小明高很多。)师:在数学课上比较几个数的时候不仅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表示,还可以向比个子一样用语言描述。这节课我们学习用语言描述几个数的大小。 板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词的?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这几个词。汇报:多一些就是多一点,多得多就是多很多。少一些就是少一点,少得多就是少很多。2、创设情景,进一步理解含义:分别出示三杯饮料:雪碧、橙汁、葡萄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子中的饮料,发现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质疑: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词语表述比较准确呢?(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全班交流汇报。三、应用提高1、完成P40做一做。⑴独立说、同位交流完成①。⑵独立完成②、③。2、延伸拓展。⑴学会了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后,可联系生活,让学生用这些话举一些例子。⑵游戏:“估一估、猜一猜”。(仿照课本44页第8题)四、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说课实录设计提要:借助于学生所喜爱的三缸小金鱼这一生活素材展开教学,学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溶入到数学学习中。本设计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思维活跃,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n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页例9,比多少。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使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教学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正确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具准备:CAI课件、三缸金鱼、纸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五颜六色的小金鱼吗?有一位老爷爷就特别喜欢小金鱼,他还在家里养了好多好多的金鱼呢!老师今天就从他家里借来了3缸金鱼(指示实物),大家快来看看呀!(师生都围站在金鱼缸的两旁)师:漂亮吗?师:同学们看,除了这些漂亮的金鱼外,这儿还有一块牌子呢,看看写的是什么?(出示写着“黑金鱼10条”的标示牌)师:黑金鱼有10条?大家数数看,是10条吗?[评析:把学生身边熟悉、喜爱的小金鱼带进课堂,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二、探究新知1、探究用“多一些”描述两数之间的关系。师:黑金鱼有10条,你们估计一下:花金鱼有多少条?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身边的同学吧!应变预设:学生估计的答案可能会各种各样,让学生说一说估计的理由,如有困难,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要对比黑金鱼进行估计,引导学生能用“多一些”来描述花金鱼和黑金鱼的大小关系。\n师:我们通过对比观察两个鱼缸的金鱼,花金鱼确实比黑金鱼“多一些”。(板书“多一些”)师:到底花金鱼有多少条呢?养金鱼的老爷爷告诉我们“花金鱼15条”。(出示写着“花金鱼15条”的标示牌)同学们估得都和15很接近,真棒!2、探究用“多得多”描述两数之间的关系。师:你们再估一估:红金鱼大约有多少条呢?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身边的同学吧。(让学生交流议论)师:能把你们估计的结果告诉老师吗?(汇报)师:这一次同学们估计的条数好像要比上一次大得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师:是吗?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吗?(板书“多得多”)师: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如果我说红金鱼可能有十几条,你们觉得合适吗?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大家估计得对不对,老爷爷告诉我们红金鱼有48条,同学们估计得非常接近!不错!(出示写着“花金鱼15条”的标示牌)师:虽然48和15都比10多,但15和10比较接近,我们只说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而说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指示板书)你们会用“多一些”和“多得多”各说一句话吗?师:说得真不错!既然有“多一些”就有“少一些”(板书“少一些”),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板书“少得多”),你们会根据这些金鱼的条数,用“少一些”和“少得多”各说一句话吗?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吧。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评析: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从现实数学问题出发,让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从数学和语文学科兼容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应用拓展1、师:在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40页的做一做,如下图)师:大家根据玫瑰的枝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吧。(汇报时请四、五名同学分别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教师做简单评价。)师:数数看,这4瓶玫瑰中,枝数少于30的有几瓶?分别有多少枝?枝数多于30的有几瓶?分别有多少枝?\n师:你们会填第三小题的两个空格吗?开动脑筋,看看你能发现几种不同的填法?应变预设:全班交流订正时尽量全部出现六种不同的填法:15<25,15<31,15<78,25<31,25<78,31<78。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专门捕食害虫。(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4题,如下图)你们知道右边的那只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吗?师:你们认为哪一个答案比较合适?师:你们为什么选择30,而不选择10和8呢?1、师:你们学得可真棒!老师再考考你们,在我们身边,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四个词语来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应变预设:如果学生描述身边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有困难,教师就应适当举例,如“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一些”,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评析:在知识反馈、应用拓展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与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四、猜数游戏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玩一个猜数游戏,好吗?(拿出一张背面写好了数的卡片贴到黑板上)师: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谁先来猜?\n应变预设:根据学生猜出的数据,教师随机应变用“太多”“太少”“多了一些”“少了一些”等说明,直到猜对正确答案为止。师:还想猜吗?咱们再来一次吧!(重复上述过程)师:还想猜吗?那就每2人一组,一个人提示,另一个人猜,开始吧。[评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猜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意识渗透了“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五、总结与谈感受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出示课题),同学们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还玩了猜数游戏,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有趣吗?有什么感受呢?[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三缸小金鱼)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中。2、注重体现学习方式。这节课学习过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但学生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且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3、注重创设轻松课堂。猜数游戏的设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这样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境界,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产生不可量化的效果。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说课稿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n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n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四、100以内数的认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说课稿一、说教材《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部分教材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教材提供给孩子两个动物折星的场景,引导孩子交流得出“小猫比小猴做的多些”,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小猴比小猫做的少些”,并初步学习应用“多些”“少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试一试”通过小熊和小猫的对话“梨的个数比苹果少的多”,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少的多”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答案的估计,让孩子学着体会并学着应用“少得多”来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题、和第3题联系孩子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如校园、商店等,使孩子自主“多得多、少得多、贵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是游戏性的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孩子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难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四、说教学法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孩子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性学习,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五、说教学准备两盒小花、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教学思路: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n根据教学思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的开始,我创设利用平时发给孩子的奖品(小花)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景,让孩子通过观察猜一猜盒子里面有多少朵小花,在孩子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使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提示孩子,让孩子对这些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通过这样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2、教学例题出示书上的主题图,让孩子观察、思考,做一次小裁判,说说小猫和小猴折的怎么样?引导孩子说出“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一些”,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由于孩子已有“甲比已多,也就是已比甲少”的生活经验,所以孩子能说出:“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一些”。在这里,孩子多“多些”“少些”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但这个认识还没有提升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因此,我让孩子读一读“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一些,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一些”这句话,让孩子体会到这句话不但说明了38和34的关系,而且还说明了38比34这两个数据相差得程度,只相差一些,不是很多,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在孩子知道了“多些”“少些”的含义后,就让孩子比较第一组8人和第二组10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运用“多些”“少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3、教学试一试在孩子学会运用“多些”“少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就要进行“少得多”的教学,在教学“试一试”之前,我出示第2盒小花(第2盒小花比第1和少得多),让孩子猜一猜这一盒中有多少朵小花,抓住时机追问孩子,你为什么猜得这么少,相机引导孩子说出“多得多”“少得多”。在孩子对“多得多” “少得多”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出示“试一试”,让孩子在猜梨的个数并说出理由的过程中去体会“少得多”。同时在猜、选择时让孩子体会少一些与少的多的差别。到这个环节结束,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些、多的多、少些、少的多的含义,并初步将数量之间的大小比较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4、拓展运用在用多些、多的多、少些、少的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孩子去体会,不能靠教师去讲清楚,因为“少一些”和“少得多”,“多一些”和“多得多”是相对而言的,不在一定的认数范围内是很难选用这些词语的。在100以内数的范围里,18比50是少得多,但到了万以内数的范围内,可能只是少一些,所以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孩子体会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想想做做第1题是小孩在进行拍皮球比赛,让孩子选合适的答案,在小组中说说是怎么想的,孩子在交流中就能体会到12比46少得多,50比46多一些,85比46多得多;想想做做第2题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场景,让孩子自己选合适的答案,说说怎么想的,孩子就能体会到16比38少的多,36比38少一些,40比38多一些;第3题的场景是在商店里,让孩子先讨论、认识“贵多啦”的含义,在进行选择,在选择、辨析时进一步明白贵多啦就是“用的钱多得多”;最后,和孩子进行一些活动,比比身高(孩子和孩子比、老师和孩子比)、比比身边的一些数量大小,让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的同时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最后由一个游戏结束本节课,让孩子拿一个数同45比一比,自己想两个数让同桌比一比,练习使用多些、少些多的多、少的多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增强合作能力。七、板书设计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一些   38比34多一些   18比50少得多   46比85少得多 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一些   34比38少一些   50比18多得多   85比46多得多\n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案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1页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例10及做一做,43页练习八5题、6题。[设计理念: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加上在学生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学生容易掌握。但是课堂教学不应仅为完成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而应该在完成具体教学的同时,立足于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作准备,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要结合每一个具体内容的教学,在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及时进行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的生活之际,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做准备。2.通过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审题习惯及检查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计算加法的经验,又学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所以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没有多大问题。因此,通过把“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来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但是,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这就必须要让学生说出来。通过“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不仅反映出学生的理解算理的状况,也有益于促进学生初步的思维能的培养。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定为难点加以突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情景(有条件的制成课件)。创设一个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情景,可以是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童话式小故事等其他内容,只要学生喜闻乐见,能够接受即可。例如,小麻雀妈妈捉了20条害虫,小麻雀又捉了4条。或以例10的购物为背景创设情景:妈妈带着小明去商店买酸奶,“售货员阿姨将酸奶分两次给小明母子:先给30瓶(3个10瓶,妈妈接在手上),再给2瓶(小明接过拿在手上)”。(以下内容均以例10的“妈妈带小明购物”为背景进行设计。)[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不是成年人人为的“创设的实际”,而应该是真实的实际,这个实际,应该是现实世界在孩子心灵中的反应,为学生所熟悉;应该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应该携带要学习的新的数学知识所必要的数学信息。所以,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情景”,是因为每个地方的学生、每所学校的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不同的,不一定全都利用教科书上的情景。另外,每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定兴趣。所以,在创设情景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所设定的情景,更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更感兴趣。]2.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有关“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问题,也可能不是,但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中既有“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问题,又有其他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锁定“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问题作为课题明确提出,并板书课题,例如: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我们这节课就研究解决像“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和“小明喝掉了手中的2瓶,还剩几瓶”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有关问题,教师要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n[设计意图:为了鼓励、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问的兴趣和意识,体现了问题的生成性。]二、探究新知,明确方法1.学习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1)先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组成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读一读。[设计意图:从整体上认识问题,感受整体思想,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再组织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找一名学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例如:要求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怎样列式?学生列完算式后,让其他学生说说算式列的对不对,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就是要把30与2合起来,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所以要用30加2”。[设计意图:巩固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2)组织讨论计算“30+2=”。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说说怎样计算“30+2=”,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怎样说,并对学生的说法及时指导,纠正不良学习习惯。[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并及时地加以指导,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学困生的个性化教学。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审题习惯及检查习惯落到实处。](3)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解决计算“30+2=”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所以30加2等于32”。组织学生对“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所以30加2等于32”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并学会这种方法,即让每个学生都试着说说“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所以30加2等于32”。对于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正确,也要肯定。如学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如30再数2个就是32,也可能用摆小棒的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必须要学会用组成的方法,因为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设计意图:一是为了巩固数的组成,二是利用班级的训练场效应,训练每一个学生“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突破难点。](4)组织计算“2+30=”计算后要引导学生说出“因为30加2等于32,所以2加30也等于32。”[设计意图:渗透加法交换率。]2.学习计算相应的减法(1)先组织学生把“一共买了32瓶酸奶”和“小明喝掉了手中的2瓶,还剩几瓶”连起来,组正一道完整的数学题。再组织学生把计算“小明喝掉了手中的2瓶,还剩几瓶”的算式写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并找一名学生把“32-2=”写到黑板上,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在学生说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小明喝掉了手中的2瓶,就要从32里面去掉2瓶,去掉要用减法,所以列式是32-2=”。[设计意图:巩固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自己先算一算,教师巡视,捕捉学生学习信息,纠正不良学习习惯。[设计意图: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审题习惯及检查习惯落到实处。](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解决计算“32-2=”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32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从32里去掉2,就剩3个十,所以32减2等于30”。如果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正确,也要肯定。[设计意图:同前面一样,巩固数的组成,训练每一个学生“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减法的计算过程”,突破难点。]3.加减法对比组织学生比较“30+2=32”和“32-2=30”,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使学生认识到“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所以30加2等于32;反过来,32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从32里去掉2,就剩3个十,所以32减2等于30”[设计意图:强化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三、练习巩固,培养能力1.基本练习按教师用书要求,完成41页做一做1、2。注意及时组织学生照前面的样子在小组或班级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使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照着前面的样子,利用\n100以内数的组成说出自己是怎样算的。对述说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辅导、帮助,发现不良学习习惯及时纠正。[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巩固数的组成,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2.综合练习完成43页练习八5题、6题。(略)[设计意图:正确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实录一、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二、教学目标: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四、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五、教学具准备:主题图、口算卡、教学软件六、教学过程:上课,起立,问好。(一)导入新课1、填空练习: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聪明屋)聪,明,屋,同学们我们进聪明屋里看一看,好不好?(电脑显示:一只小兔)哦!小白兔在欢迎我们。它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看你们会不会。(电脑依次显示:问题和答案)30是()个十?60是()个十?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5个十和8个一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2、口算:师:你们回答得真好!我们接着往前走。(电脑显示:米老鼠)米老鼠也在欢迎我们,看看它给我们出的什么题?哦!原来它给我们出了一组非常激烈、非常热闹,而且要求速度的抢答题,看谁抢得又快又准,准备好了吗?(电脑依次显示:口算题)6+39-48+27+612-97-15+58+411-512-8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答得又快又准,说明你们对2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得非常熟练,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新知识。(出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10:(1)师:小明可喜欢喝酸奶啦!开学以来,小明的表现特别好,妈妈就答应带小明到超市去买酸奶,你们看,(电脑出图)师:谁到前面来数一数,售货员阿姨给妈妈多少瓶酸奶?生:1,2,3,……10售货员阿姨一共给妈妈30瓶酸奶。\n师:你说对了!一共是30瓶。但是你只数了一行,怎么就知道一共是30瓶呢?生:我通过观察发现第二行,第三行都和第一行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也都是10瓶,3个10就是30。师:你说的真棒!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同学们你们听清了吗,他说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一一对应”不用再数了都是10瓶,所以一共是30瓶。师:又给小明几瓶?(给小明2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按键显示问题)求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谁会列式计算?(板书:30+2=)(2)(电脑出图)师:同学们你们再看,现在售货员阿姨给妈妈多少瓶酸奶?谁再来数数?生:1、2、……10一共是20瓶酸奶。师:你又是怎么数的?(因为一行是10瓶,第二行和第一行也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一共是20瓶)你说得也非常好,老师也奖励你一个智慧星。师:给明明几瓶?(5瓶)一共多少瓶呢?谁会列式?(板书:20+5=)师:再看,(电脑出图,先出10瓶,再出30瓶)现在售货员阿姨给妈妈多少瓶酸奶,谁知道?(现在售货员阿姨给妈妈40瓶酸奶)(电脑出图,3瓶)师:又给小明几瓶?一共有多少瓶,怎样列式?(板书:40+3=)(电脑出图)师:现在这幅图呢?一共有多少瓶酸奶,谁会列式?(板书:40+6=)师:刚才我听见你们列式时都说出结果了,可是我们只学了20以内的加法,这样的题我们还没学呢,你们就会了,大家都会算吗?(会)真会?那好,既然都会说,同桌两个小伙伴把结果互相说一说,看看对方到底会不会,开始!师:现在谁来读算式说得数。(板书得数)师:我想了解一下,刚才你们互相说得数时,有说错的吗?说错的,请举手,咱们可要做诚实的孩子。师:真了不起,还没学呢?就能算对,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师提问:那老师要问问你们30+2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是这样算的。用个位0+2=2,再把十位的3落下来,就等于32。师:哦!他说得这个方法你们听清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说一遍。师: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生:因为10+2=12,所以30+2=32(师:你们这几种方法都对,在计算时,愿意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师:20+5等于25?,你又是怎么算的?(依次请同学说后面3道题)师:你们说对了,计算这样的题,用个位上的数相加,为什么把2加在个位上,不加在3上呢,如果真加在3上,就错了,为什么呀?这样,我们通过摆小棒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明白了!(3)摆小棒验证:师:我们就摆第一个加法算式,请大家在桌子上摆出30+2,开始。师:你是怎么摆的?(先摆3捆,再摆2根)看看是这样摆的吗?(电脑出图)师:3捆小棒是3个十(电脑出:3个十)2根小棒是2个一(电脑出:2个一)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所以30+2=32(电脑出算式)师:如果把2加在3上,对吗?成了加2捆了,是2捆吗?不是,是2根。师:所以计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想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师:谁会说,30+2表示什么?师:20+5表示把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这道呢?40+3=43,40+6=46总结: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四道题。请大家观察这四道题,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都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相加的题)对,都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相加的题,计算这样的题,实际上还可以想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就可以了。(4)学生举例:\n师:谁能举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相加的题。谁来说结果,你想请谁来说结果。大家一起说结果。(5)老师出题: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出几道题,行吗?(电脑出题)3+405+202+3060+410+740+8师:会算吗?自己心里算一算,谁来说?(指名汇报)师问:30+2=32,为什么2+30=32呢?生: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你再说一遍。对了,在上学期我们都学过了。2、教学例10减法:师:我们接着来看图(电脑出图)师: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32瓶,还剩几瓶?(电脑出:还剩几瓶?)师:谁会列式?(板书:32-2=30)师:你们同意吗?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计算的吗?生:个位2-2=0,把十位3落下来,就是30。师:还可以怎样算?生:还可以想组成,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所以32-2=30。师:他说得你们同意吗?请看大屏幕,这是32根小棒(出图)去掉2根,就是去掉2个一,剩3捆,3捆就是30,所以32-2=30。师:现在老师写几个数比较大一点的,看谁会算?老师一边写,大家一边心里算一算。73-389-996-6师:谁会计算?(指名读算式说结果)总结:我们再读一读右面这四个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你们会算吗?(三)巩固练习:1、口算:师:接下来,老师出几道口算题,考考你们,要求你们读算式,说结果。我请大家都来当裁判。(20道)(口算卡片)2、看图列式:师:聪明屋里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题目,你们看,看图列式(电脑出示小棒图)师:接着往前走(电脑出示:小鸟图)一幅美丽的图画,树上树下都有小鸟。数上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好极了,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还在数,其实这道题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文字的信息,我们就不用数了!树下有几只?对了,这回得数了。师:通过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树上树下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谁会列式?(电脑出算式)树上比树下多几只小鸟?你会列式吗?树下比树上少几只小鸟?谁能列式师:这两个减法算式我们还没有学,你们就会了,真棒!3、找错误:师:聪明屋里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找错误练习(电脑出图)有一列小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电脑显示:小火车)师:每节车厢上都有一个算式,要认真观察,如果得数算对了,你们别说话,如果得数算错了,请你们立刻喊停,可要看准了,看谁发现得快,喊得最早,要是没错,可千万别喊停,听清了吗?准备,开始!(显示小火车)师:为什么喊停?哪错了?大家找出了错误,也改正了,小火车又开动了。要是改的不对,可开不动呀!4、猜一猜师: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非常好,题算得也不错,我们再往前看看(电脑显示:燕子姐姐)是燕子姐姐给我们出的题。(电脑显示)\n师:谁能说出谁能说出像咱们今天学习的几十几减几等于30,这样3个不同的算式?(3名同学)真棒!还谁能说?再看(电脑出示:()-()=40)(电脑出示:()-()=70)师:同学们真棒!你们不但会计算,还会根据要求出题,这回题目升级了,请听题!(电脑出示:()-()=50)师:谁能一下子能说出5个几十几减几等于50的题。谁能?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说的真好,虽然是几个同学回答问题,但是我看到全班同学都在努力思考,积极参与,老师要每人奖励你们一个智慧星!在哪呢?就在你们的书箱里,赶快找出来,贴在自己的胸前。5、游戏“数学接力赛”师:我们到最后一个展厅看看,最后一个展厅是游戏厅。(电脑出图)这个游戏就是“数学接力赛”(电脑出示),它既考查了每个人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又考查了全组的合作学习精神,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师:那么这个接力赛的题卡在哪呢,就在你们每个竖行,最后一个同学的书箱里,赶快找出来,放在桌子上。师: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要求,每一竖行为一小组,每一组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6道题,从最后一位同学做起,每人做一道依次往前传,人数不够的由第一名同学完成,最先做完而且都对的一行为优胜,听明白了吗?(教师每张都订正)选出冠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口算)对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页的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通过练习巩固算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孩子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多煤体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n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五、说教学准备准备有关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小棒等。六、说教学过程教学思路: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根据教学思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通过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教师旁白)小明可喜欢喝酸奶啦!由于这些天小明的表现特别好,妈妈就答应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课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课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课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30+2。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3.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多少瓶?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4.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能是交换30和2的位置来算,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还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三)、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a.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小棒,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 ◆先摆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b.根据教师的描述学生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先摆8根,再摆2捆。 ◆先摆4捆加4根,再拿走4捆。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n     教师创设情境: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来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妈妈架起烤炉,烤起宝宝们最爱吃的玉米。熊宝宝闻到阵阵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真想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可是熊妈妈却一点都不着急,她要求她的宝宝开动脑筋,谁能找出结果和玉米前的数字相同的算式,谁就能先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反馈练习     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75-5,90+8这两道题的。 [通过计时计算,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度,通过说两题的计算过程,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    2.做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表现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使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在此时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    [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可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抽象成数学算式。]    3.按顺序填数:做第43页的第7题。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所给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找到规律后再填数,做后由学生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即题目中每组数之间的规律。    [在这样的观察与思考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五)小结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想充分利用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在事实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中,相关方面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也得到相应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已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三、说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多煤体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n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 说教学思路:  先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口算上学期学过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要求他们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从中选出:求一共有多少瓶?还剩多少瓶?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把30+2改成2+30那又怎样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先通过摆一摆,再算一算,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接着比较练习口算。让学生知道把加数的位置交换时,它的结果是不变的。然后分组游戏:做一做的第2题:谁先吃到玉米?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最后做谁错了,请你帮他改过来,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自我检查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1、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是( )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抽学生回答)  10+4=   10+8=  9+10=(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10=   8+10=  10+9=  16-10=  17-7=  15-5=  [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口算上学期学过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的的设计,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喝娃哈哈酸奶吗?利用主题图进行演示:有一天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娃哈哈酸奶。到超市妈妈先拿给30瓶娃哈哈酸奶,小明又拿了2瓶,请问同学们: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从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1)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真是一个爱提问题的好学生。  (2)选择一个问题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  (4)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同桌的讨论)  (5)反馈讨论结果。  [让学生看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n  3.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买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多少瓶?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4.如果老师把30+2改成2+30那又怎样算呢?  教师板书: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能是交换30和2的位置来算,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不爱发的学生,同时还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题。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学生独立摆小棒,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运用操作,让学生尝试练习,是注重“动手实践”的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程”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2、比较练习口算。(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0+3=  50+3=  60+7=  90+5=  3+40=  3+50=  7+60=  5+90=  [通过对比的练习,让学生知道把加数的位置交换时,它的结果是不变的。通过说也训练了的学生的说理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  3、做一做的第2题:谁先吃到玉米?(分组游戏)  教师先创设情境: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来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妈妈架起烤炉,烤起宝宝们最爱吃的玉米。熊宝宝闻到香味,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真想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可是熊妈妈却一点都不着急,她要求她的宝宝开动脑筋,就可以吃到玉米。(游戏规则:四人一组,小组长做熊妈妈,其他同学做小熊,熊妈妈分给小熊3张口算卡片,谁能答对了就可以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4.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通过计时计算,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度,通过说计算过程,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自己起来说一说)  五、说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联想,思维能力。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n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学会归纳。重点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具准备  课件一、复习铺垫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 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 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1) 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2) 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3) 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n来的数……(展示学生作品) 0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5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三、寻找规律,归纳整理   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图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四、小结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教具、学具准备计数器,数位表,汇总表,圆片20个。教学设计一、复习铺垫1.数位顺序。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2.用计数器拨数。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拨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师:刚才小朋友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生1:拨这几个数,每个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生2:每个数与前面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n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1.用2个圆片摆数。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板书:2个圆片。2,11,20。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师:你讲的真好!很有道理!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板书:3个圆片,3,12,21,30。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4.学生汇报。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寻找规律,归纳整理\n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三、小结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习能提高效率。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一、说教材《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比如说有两个圆片,可以把这两个圆片放在个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都放在十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0。一个放在十位上,一个放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11。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还能通过读一读这些数,说一说数的组成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活动设计得相当巧妙,这样用不同数量的圆片摆出来的数,在数的个数和数的组成上还有一定的规律:如从1个圆片到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之和等于圆片的个数等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稍微提高数学要求的这一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生通过目标引领、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悟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及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数学活动中的错误或别人的好方法,能及时改正或采纳。教学重点是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规律。二、说教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摆出不同的数)——整理数据(由学生说,师板书摆出的数)——分析数据(观察摆出的数)——解释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假设,预测——(不摆,直接说出可以摆出哪些数)这样一些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摆出不同的数,再对这些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玩中通过自悟,感受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排列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十进位、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四、说流程一、铺垫引入,提出目标1.猜数引入,示范铺垫⑴●这是几?揭开谜底(10)⑵奇怪怎么是10?(引出数位顺序表)谁说说关于数位表的知识呢?⑶怎样摆是1?为什么同样1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1,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10呢?\n⑷数位表真神奇,1个圆片就能变出不同的数来,现在试想用2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请2名同学上来1人摆1人记录。其他同学边看边想: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⑸交流后小结: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2.揭示课题,提出目标:我们一起来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还要会读、写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目标一)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一)动手操作,感知发现1.小组合作:你们手中也有这样一张数位表和一张记录表,分别用3、4、5个圆片来摆一摆,小组合作,1人摆,1人记录,其余2人帮忙检查。(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2.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摆的?分别摆出哪些数?上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3.比较发现:比一比,谁摆得好?    4.观察思考: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目标二:发现规律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规律)交流后总结。    5.小结评价:同学们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摆,而且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还能注意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真了不起!(二)再次实践,验证发现1.根据发现试想:用6、7、8、9个圆片各能摆出多少个数呢?2.分组验证,直接写出摆出的数。3.小结评价。三、应用反馈,检测成效1.说一说(1)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分别是哪几个数?(2)用5个圆片摆出的最大两位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2.试一试(1)7、16、34、52、70这组数由几个圆片摆成的?少了哪几个数?(2)6、15、24、33、43、51、60哪个数不是6个圆片摆成的?3.帮一帮小狗四、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二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n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就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在数为顺序表上用两个圆片摆数字,指名学生回答各自摆出的数字,得出两个圆片可以摆出20,11,和2。然后归纳总结,用什么样的方法摆才能让我们摆出的数字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得出,可以先把所有的圆片放在一个数位上,如:把两个圆片全部放在十位上,就是二十,然后移动一个给个位,就是11,再移动一个就是2。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得出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并且按顺序写在纸上。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接下来,提出问题“用4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从而巩固所学。然后,出示24,16,53让学生说说,这些数都是由几个圆片组成的。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竞争的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问题导入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加上要学生动手摆圆片,所以我想用一个圆片分别放在十位和个位上,问学生:为什么一个圆片可以表示两个数?得出因为所摆的数位不同,所以,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一,问题导入  1.。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在只有个位和十位的数位顺序表上分别将一个圆片放在个位和十位上,问:所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一个圆片可以表示两个数?这个活动的设置,第一,是复习了之前的知识,给这次的课打下了基础。二是,让学生理解,除了计数器上的珠子,圆片也可以表示数位上的各个数。二,激发兴趣,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数学小精灵。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他给我们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你能用两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具袋中的两个圆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n  (1)汇报活动结果。并说明你是怎么摆的?摆出的数是几。  (2)你们还能摆出其他的数码?(3)怎么摆,才能很快的摆出所有的数,并且做到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总结方法:可以先将两个圆片让在十位上,是20,然后移动一个给个位就是11,再移动一个给个位就是2.(4)老师给予肯定,课件演示学生摆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置,是让学生知道,两个圆片可以表示那些数,这些数要这样摆才能不遗漏,不重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出数学来。让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知识的快乐。2,解决三个圆片能摆出的数。  小精灵聪聪也给大家提问题了:(课件出示:你能用三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你们回答他,能不能?(1)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并且不自己摆出来的数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看谁摆的又快又对。(2)              汇报结果:你摆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是怎么摆的?这个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利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通过学生的汇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手,脑,口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  3,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我们不摆圆片,你能不能在脑子里想着摆圆片的方法,在纸上写出四个圆片都能表示那些数字呢?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从操作走向有序的思维,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将数学抽象化。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24,16,53。让学生说说,这些说都是用几个圆片摆出来的?你是怎么想的呢?2,              猜一猜,九个圆片能摆几个数?3,              出示1~100各数的表格,你从这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秘密?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刚刚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进一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整理能力。  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习能提高效率。五、人民币的认识五、人民币的认识教案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教学内容:教科书46~55页。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结构如下:二、教学目标:\n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4、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三、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四、教学难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五、教学建议: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1)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2)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六、教材编写特点:1、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4、增加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5、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七、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教科书46~48页,练习九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人民币的学具教学过程:\n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3、出示第3幅图,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要看一看我们同学谁学得最好!二、探究新知:1、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1)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①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分别出示新版和旧版的10元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②区别纸币和硬币:以5角为例。分别出示5角的纸币和硬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这两个5角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出示5角硬币:背面有什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③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大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是多少?2、学习例1。(1)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2)教师展示: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②在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3)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质地,数的大小,新旧版)(4)让学生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那种最少?(5)说一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6)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想一想这些面值的钱币为什么要做成硬币。\n(7)观察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叫做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3、学习例2。(1)师生做换钱游戏。①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②教师出示一张5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③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2)继续做换钱游戏。①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②学生在自己在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3)教师出示:三、练习1、做一做:(1)第1题:让学生同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2)第2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价的了解感受1元的币值。2、完成练习九1——4题。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作业布置:第二课时、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教科书49页,练习九5~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角=10分。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进行人民币地等值交换。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一、复习:\n1、1元=()角2、学生同位做换钱游戏:(1)用1元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2)用五角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和几个1角的?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3。(1)教师和学生做换钱游戏。教师先分别出示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用几张?”让学生将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思考过程:2元里面有2个1元,所以要用2张1元的。)(2)教师在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指名说一说怎样兑换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过程:20元里面有2个10元,所以要用2张10元的。)(3)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在书上填写例3,全班一起订正。(4)在我们是日常生活中,这些以“元”为单位的面值的人民币的使用率是最多的。2、学习例4。(1)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出一角的硬币或纸币,同位两个做换钱游戏:1铁可以换几枚1分的硬币。(2)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3)教师板书:三、练习:1、做一做:2、完成练习九5~7题。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作业布置:回家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里去调查一下练习九第8题这些物品的价钱,并填在书上。第三课时、简单的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练习九第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n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2、填空:1元=()角1角=()分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6。(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2)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3)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2、学习例6。(1)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3、学习例7。(1)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n(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②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③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出示: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5角+8角=13角=()元()角1元2角+8角=20角=()元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5角+5角=10角=()元1元2角+1元2角=()元()角8角+8角=16角=()元()角④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4)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订正。三、练习: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四、小调查: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五、小结: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作业布置: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第四课时、简单的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52页,练习九10、11题。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n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点: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一、复习: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4元9角=()角78角=()元()角二、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2、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4、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1)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2)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3)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4)列算式解答。三、练习:完成练习九的10、11题。1、学生看图明确题意。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3、订正答案。四、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作业布置:五、人民币的认识教案二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n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NO: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教学要求: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二、探究新知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2、认识人民币(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n(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小游戏:(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4、元、角、分的关系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想一想: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三、巩固练习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2)说凑成的钱数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3、游戏:模拟购物\n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1)选出三个柜长(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四、全课总结(略)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NO:2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1、3元=()角50角=()元2、8元=()角70角=()元二、新授。1、教学例5。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2、教学例6。出示例6挂图。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n3、教学例7。(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5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2、本第51页“做一做”。3、练习九。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NO:3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开始同桌交流)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n(学生口答)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生读:我买一个足球。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学生口答)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学生开展购物活动)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生2:我学会了还价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n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NO:4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1元8角=()角12角=()元()角1元3角=()角15角=()元()角二、新授。教学例8。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教师:该如何列式呢?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课本第52页。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2元=20角 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2、练习九\n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第10题:(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角+2角=5角。(1)“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2)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3、试试看。(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人民币。(2)学会同单位之间的简单换币。学习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学习难点学会简单换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操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我们必须拿出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老师,大家能做到吗?2、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你们去超市干什么啊,买东西要用什么来付款?世界上有很多种钱,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高兴能喜欢买东西钱板书课题\n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找学生说说)2、你知道古代人用什么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民币的历史。人民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从1948年12月到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分别是:1948年12月1日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962年4月15日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还有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屏幕显示)  人民币上有什么?(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呢!有些是纸做的,叫纸币,(课件突出显示纸币)有的是金属做的,叫硬币。(课件突出显示硬币)2、特征辨认。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3、师: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4、看下面几张你都认识吗?5、同学们学的真认真,老师中午回家要乘坐无人售票车,这种车要求自觉投币1元而不找零钱,老师只有一张10元的人民币,老师该怎么办哪?6、谁能帮老师换换钱?板书522152111222211222111122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7、、老师拿一张10元人民币一下子换了这么多老师觉着钱一下子多了,老师的钱多了吗?学生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观看视频换成零钱学生换,有几种换法出示古币播放视频出示100元出示50,20,10,5,2,1出示纸币硬币出示无人售票车板书实物投影板书:元角分课件展示创设购物情景\n原来是这样啊,老师明白了。8、小明要买一个玩具需要6元钱,有几种给法?把答案写在纸上找一个学生换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换的没有,只是张数多了面值大张数少,面值小张数多学生写同位互换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同学们个个都很能干,知道了人民币的好多知识,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商店玩一玩好吗?瞧,文具店里的东西真多呀!如果给你一元钱,你想买哪些东西呢?老师来当售货员阿姨,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来当顾客!练习本5角/本铅笔2角/枝橡皮1角/个小刀3角/个师:一元钱可以买这么多东西,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1元钱,所以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乱花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实物投影集体订正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谁能说一说你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高兴学生说出示板书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P49例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2、过程与方法: \n(1)运用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从小懂得要爱护人民币、爱惜人民币,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人民币、购物小商品、每人1元钱。 现在流通的各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学生准备人民币学具、练习纸。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呢?(用钱去买)对了,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 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n1认一认,说一说。 师: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 生1:我认识1毛,2毛,1块,2块。 生2:我认识5毛,10块,20块,100块,50块。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几毛、几块又叫几角、几元。 生3:我全部都认识。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咱们一起来认一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随机认识样币。 小结: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 观察人民币的正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人们银行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2、给人民币分类。 (1)师:这么多的人民币小朋友都能认识,真棒!不过,这么多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同学先思考再小组互相讨论怎样给人民币分类,然后动手分类。) 小组代表发言,说说分类的方法和想法。\n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做得最好的这一小组上来吧! (一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生:我们组是这样整理的,我们把元的人民币放在一起,角的放在一起,分的放在一起。(边说边展示不同的人民币) 元的有:100元的(2个),50元的(2个),20元的(2个),10元的(2个),5元的,2元的,1元的(3种) 师:怎么会有两个100元的呢? 生:一个100元是现在用的,一个100元是原来用的。 师:说得真好,一个是新版的100元,一个是旧版的100元。两个50元、20元、10元的人民币也分别是一个新版的,一个旧版的。 (学生再展示角的、分的人民币)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小朋友是把元和元放在一起,角和角放在一起,分和分放在一起。(板书:元、角、分)整理得很好,既清晰,又有条理。还有没有其他的整理方法? 生:我们组是把大钱和大钱放在一起,小钱和小钱放在一起。大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小钱有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生:我们组是把都是1的放在一起,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放在一起;都是5的放在一起…… 生:我们是把硬币放在一起,纸币放在一起。 (2)、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3)、学生评价(你最喜欢谁的分法,为什么?)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n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 (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 (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4、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师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师:现在老师有一张5角的人民币,想换有1角和2角的零钱,谁愿意帮老师的忙?(学生自由发言) (2)生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1个5分的可以换(  )个1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 )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 )张1角的;一张5角可以换( )张2角和( )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 )张5角的,还可以换( )张2角的; …… 三、巩固提高。 谈话: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人民币王国的国王呀想考考大家了,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n1.完成48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买卖东西交易活动(实践活动) 出示各种物品及价格 a、教师卖,学生买。(教师出示真实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付钱) b、学生卖,教师买。(目的是训练学生找钱) c、学生卖,学生买。(四人小组合作,用模拟人民币和标有价格的模拟物品小纸图片进行交易活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五、作业。 课本第5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   角   分  1元=10角  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n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3、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的钱”等等理解困难,所以课后我还设计一个“红领巾小卖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人民币,同时掌握人民币的兑换的方法。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从商店购物的场景出发,使学生想到“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认识面值比较小的人民币,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先认识1元、1角、1分,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然后认识5角、2角、5分、2分。试一试让学生把一张一元换成两张5角、把5张2角换成一张1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间的进率,并为购物时付币作准备。想想做做先辨认小面值的人民币,再练合币、取币,最后进行模拟购物。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并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数学思考: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模拟购物,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学会主动他人交流合作,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针对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特点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与取。  人民币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东西。认识人民币的目的归根揭底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应用。因此,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n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课自始至终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认币、换币、取币、购物)认识人民币,初步学会付钱、找钱,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提出要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学之初,我先安排一段商店购物的录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随后教学过程中又设置了小银行、小商店等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探索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结论、答案  在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认识了1元、1角、1分后,我引出明明这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并且,这之后的练习都以帮明明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通过小朋友们非常热心帮明明解决一个个难题,使他们在不断的主动探究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进率时,明明问:一把尺子的价钱是1元,我带的都是1角的人民币,该怎样付这1元钱呢?小朋友,你能帮帮我吗?“能!”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出主意:“可以付10个一角”。教师适时的一点拨:“一把尺子的价钱是1元,你们怎么付10角啊?”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1元就是10角,10角和1元一样多。随即得出结论:1元等于10角,从而明确元与角之间的进率是10。给学生创设这种探索性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结论要好得多。二、创造机会,动手实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操作、试一试,既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课前我为每位学生、每个小组仔细安排、精心准备了小钱箱,备足了课堂上需要的人民币。课堂中,每个环节中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认识一元的人民币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动手找一找,用眼睛仔细观察、小组交流交流,动嘴说一说自己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在探究到了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认识其他小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们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后,有一个换币训练:一张一元可以换几张五角?几张两角可以换一张一元?如果只是枯燥的师问生答,优秀生会一口喊出答案,其他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于是,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换币活动,每个组开一个"小银行",选出一名银行工作员和监督员,其他同学拿出一元钱到小银行里去兑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n  为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开设几个小商店,为了使课堂购物活动能顺利进行,课前对几名学生进行了先推销一下自己商店的物品,然后请其他同学拿着1元钱到自己喜欢的商店里去现场模拟购物,购物后再组织学生们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既要回答购物时常见的问题,学会付钱、找钱,还要及时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合作,共同发展。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才能。  取币(取5角、取8角)是一种开放式的练习,答案多样化,如果只靠单个学生独立想象,思维很敏捷的学生可能一下子能找到很多办法,而对思维一般或较慢的学生来说找到的方法可能就会很少,甚至找不到,于是,课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拿出人民币来摆一摆、试一试的环节,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优等生的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普遍增多。这是小组自学、合作学习、集体智慧的结果。四、调查了解,体验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一目标要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  基于这一目标,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世界上有哪些币种,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里去调查了解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一定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二说教材《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n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会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而且,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4.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鉴于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购物,换钱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认识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看钱、认钱换钱、摆钱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各个动手,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这些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教育学生: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目的:这一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人民币师: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哪些人民币?学生发言。  师:大家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几分,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不过分这个单位,现在我们这里已经不用了)。(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么多面值的人民币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真棒,用这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进行分类?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甲组: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乙组: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硬币分成另一类。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n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6种人民币。展示以分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师: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哪种面值的人民币种类最多,哪种最少?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参与、交流、探索、归纳对我国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进一步学习了分类的方法,巩固复习了最少、最多。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2、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师生做换钱游戏。师:老师这里有一张2角币,用1角币的来换老师的2角币需几个?生上台用2个1角币换。老师接着出示5角币,让学生用1角币换。师:老师有1枚1元的硬币,你们应该用几个1角币来换。同桌摆学具,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归纳:1元=10角(板书)(2)师生、生生之间做换钱游戏1元能换(   )张2角?   1元能换(  )张5角?5角能换(  )张1角和(  )张2角?……。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基础上,通过换钱游戏,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和角,知道他们的关系是十进关系。(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鉴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超市购物活动来吸引学生,并巩固所学内容。(1)超市购物师:下面我们开展一个“超市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售货员。由售货员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然后请同学们拿着钱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学生自由购物。(2)做一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谁能说一说你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目的:师生共同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   (五)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1元=10角五、人民币的认识: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一、说教材《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n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猜一猜,看钱、认钱,唱歌、分类等活动。四、教学过程:㈠、情景导入1.教师出示存钱罐:猜一猜这是什么啊?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3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二)、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人名币同桌之间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2对人民币再认识,知道人名币的单位:元,角,分!(1)认识“元”①请看大屏幕(1元),这是多少钱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板书)②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元为例;③ 区别纸币和硬币:以1元为例。④比较新版和旧版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⑤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角”①这里我出示1角的图片,故意说成是1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角”,从而认识1角,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接着出示其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②游戏,老师说人民币,同学分找出来,看谁找的又对又快,复习已学的人民币单位“元”和“角”。(3)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分”用课件展示分的人民币,认识完各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后,唱一首歌“一分钱”,告诉小朋友们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分的钱了,但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前都是一分一分的挣钱,培养孩子养成节约用钱,不乱花钱的好习惯,通过一分钱这首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有“拾金不昧”的精神。(三).巩固提高\n(1)打开课本47页,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看一下有没有不认识的人民币。老师下去检查。(2)用课件检查同学们对钱的认识情况。(3)分类;按照元,角,分的单位进行分类,小组展示,给与奖励。(4)找出各种人民币的特征(颜色,图案,面值,大小等)小结:观察人民币的正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人们银行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六.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元角分1、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1)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①  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分别出示新版和旧版的10元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② 区别纸币和硬币:以5角为例。分别出示5角的纸币和硬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这两个5角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出示5角硬币:背面有什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③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大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是多少?\n2、学习例1。(1)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2)教师展示:① 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②  在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③  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3)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质地,数的大小,新旧版)(4)让学生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那种最少?(5) 说一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6)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想一想这些面值的钱币为什么要做成硬币。(7)观察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叫做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3、学习例2。(1)师生做换钱游戏。① 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② 教师出示一张5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③ 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2)继续做换钱游戏。① 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②学生在自己在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三、练习1、做一做:(1) 第1题:让学生同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2)第2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价的了解感受1元的币值。2、完成练习九1——4题。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n元、角、分1元=10角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对人民币的认识后,是人民币的再进一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  一、从学生经验入手直接引入商品价格,在学生回忆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唤醒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在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操作中完成进率的换算。进率的换算在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上通过不同的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让说不清的关系,在操作讲解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三、人民币的计算离不的购物。一年级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对于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是有的。在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减计算。  在这节中尽量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2、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调查的商品价格汇报。  二、引导 探索  1、从一位学生的价格中引入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并对并这种形式的教学。  小结商品价格表示方法,  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给我们带的物品,写上价格并读一读。  2、假如请你去买某某同学的什么,你怎样付钱?先请学生说说方法。老师在信封里给你准备了人民币(复印),你来试试看?学生操作付钱。  在付钱的过程中,体会进率的换算。\n  练习3元8角=( )角,26=(  )元(  )角,  3、在买物品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  刚才我们已会买一件商品了,老师这里有一些商品,课件出示:气球0.50元水彩笔8.50元 剪刀3.00元 格林童话20.00元 小兔4.80元  练习书上第51页的练习  5、创设买恐龙玩具的情境,体会买商品的情景。完成简单的人民币的减法计算。  练习第52页的练习  三、模拟实践(8分)  刚才在书上练习时会算付多少钱,也知道应找回多少钱,现在我们用信封里的人民币来买小朋友的物品?先想想,怎样买?停、四人小组合作买对方的物品。教师轮回观察,交流反馈。你们是怎样买卖的?指名2-3对。  四、小结:(2分)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看到既聪明又能干的我们,相信在生活中越来越能干。那你能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板书课题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说学情】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说设计思路】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教学设计网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说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n【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二、新课教学(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w ww.xxjx SJ.cn),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三、知识整理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四、课后练习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人民的简单计算》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二册课本第5章《人民币的认识》中。这一堂课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以及前面学习的简单应用题和加、减计算的综合运用。通过比较之间形象的教学形式,以及丰富的联系内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是简单的计算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是例8中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正确的算式。二:教学目标\n根据低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在这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一步加、减法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这一节教材是在整学期中的过度阶段,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两位数相加减的计算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直观思维能力强、善于模仿、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持久,好动,这些特点成为我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因为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范围在20分钟左右,所以本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其余时间则是让学生参与练习、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四:教学方法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我简单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知识范围,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自制投影片、图片、学具(人民币)等教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借助直观性强的教具演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摆人民币),随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来解决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运用观察法、对比法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学生在动中学知识,乐中长知识。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在这堂课的准备部分,我一边复习所学过的内容,一边请学生回答投影片中的问题。通过复习,既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并在老师的激励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然后我拿出贴好图片的小黑板,问小朋友好看吗?想要吗?学生自然很想得到这些东西,因此达到我创设情景的目的。要想得到这些东西,必须得按价格通过正确计算,所以只有认真学习本堂课的同学才能正确算帐,才能得到这些东西。(揭题)通过利用学生想得到这些图片的欲望和爱表现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被高度激发,师生共同进入意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了。2:师生共学,掌握知识(1)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进入的新授阶段。在教学例7时,我主要采取“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让学生老师一同买东西。学生可以观察到买了几样东西,每种东西多少钱。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提出问题:“买一个小足球和一瓶墨水共多少钱?”要求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重点告诉须生列算式撕必须把人民币的单位写出来。计算结果时,运用“练习法”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钱摆一摆,看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摆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老师演示一遍,加深对人民币计算的理解,通过观察—练习—演示,让学生在动手中知道求一共要多少钱就四把买两样东西的钱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相加减的认识。\n(2)在本堂课难点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观察”、“对比法”来突破。首先观察投影图,了解图中的意思,想干什么?小飞机要多少钱?手中有多少钱?通过以图代题的方式,既克服了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的缺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遵循了小学生的知觉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然后学生手中拿“小朋友”相同的钱,老师手中拿买飞机要用的钱,比较谁手中的钱多?在学生意识到老师手中的钱多些(也就是买小飞机的钱要多些),这时引入问题“小朋友的钱够不够买飞机?”学生从直观知道不够,接着引入:求不够的钱,也就是还差的钱,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可以正确列出算式。突破本课的难点。教师及时总结归纳:求还差的钱就是求小朋友的钱比买飞机的钱少多少元?用减法。最后,学生正确计算出结果来。3:进行练习,创新运用。(1)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学生基本理解所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掌握的知识能即使应用,我学则了45页“做一做”练习。首先看图,看图上的东西分别要多少钱?再由老师读问题,学生列算式。并通过“模仿法”摆人民币得出结果,并填在书上的算式后面(强调:单位不能漏写)(2)经过练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设计了“用16元钱买东西”和“卖商品”的游戏。①利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的商品,诱导学生的注意力。请学生拿出16元钱,想买哪种东西就拿出所需的钱,看可以买几种东西,又刚好把钱用完。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多中选法,对于学生中的不同答案要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选的,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多种选法。在不同的选法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②“卖商品”游戏中,老师拿出导入新课的标有价格的商品,请上课认真的小朋友先向老师买东西。可以买一种或几种东西,但必须口头算出买的商品的价钱。请其他同学评评计算正误。如果拿对了,就把他买的东西卖给个他。如果不对,就请另外的同学买。学生算对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不仅满足了自己爱表现的特点,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了。 数学本来是一门抽象的教学活动,但在这堂课的安排设计中我遵循了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动手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动手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会把这堂课上得有滋有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三我叫(),来自于()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n第一部分  教材及学情分析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目标: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以及学会看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1.    通过购物情景的创设,使课堂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2.    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攀升阶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3.    将所学知识应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在班级里谁是你的好朋友呀?(学生回答)你们喜欢我吗?我也想和你们做朋友。今天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电脑出示米老鼠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想和它做朋友上课就得好好表现,他们才愿意做你们的朋友.谁说一下,上课怎样做才是好好表现呢?(要专心听见,勇敢发言,)老师看看勇敢的你在哪里?(在课前和学生谈话交朋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2.现在它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它吗?(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2)1元=(    )角            1角=(     )分(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指名让学生回答,。 (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声形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课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5(1)教师手里拿1元2角钱这是多少钱?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钱中拿出1元2角钱来?看谁的拿法多?出示:1元2角=()角      12角=()元()角拿1元可以换10角    拿其中的10角可以换1元 (2)请同学们自己拿钱左手与右手边交换边说理由。(3)完成教科书P50“做一做”第1题,小组合作完成并说理由(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2.教学例6(1)多媒体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这有许许多多的物品,每一种物品的下面都标有价格,你会看吗?把物品价格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同桌交流后,再全班进行交流。(2)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出价格的表示方法,即小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出示下表以明确价格的表示方法:  元.角分   1.20元      1元2角     0.50元       5角\n2.00元       2元 35.90元       35元9角 (3)找朋友完成教科书P50“做一做”第2题。 (通过游戏来完成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习。)3.教学例7(1)出示书P51例7三种气球的价格图,请同学们说说每种气球每个究竟要多少钱?(2)看着这三种气球的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问题。(3)对比 师:对比3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开展“购买气球”活动。课件显示例7中的三种气球:(1)选自己喜欢的气球购买点2名学生说说他买哪2个气球以及拿出所要付的钱,全班一起判断正误。2、学生实践活动——购物活动。师:你们想不想到商店买些东西呀?请看,老师在这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物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教育。)四、小结全课,评价延伸1.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2. 谈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怎么样,老师呢?3. 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回家每人与爸妈一起到商场购买一次,并与爸妈说明钱由你拿并算。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例5                       例71元2角=(12角)             5角+8角                1元2角+8角12角=1元2角                =13角                  =12角+8角例6                          =1元3角                =20角0.50元=5角度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n单元教学重、难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单元课时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教学目的: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n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巩固练习,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三、强化练习,1、练习十的1T(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3、课堂作业P58面的3T看懂图意,独立列式四、全课总结。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n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4—7T)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口算120+6080+1020+5070-2060-3090-602、连加连减口算3+2+41+3+47+2+1010-5-26-2-315-5-2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自主探索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n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回答。(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要求:独立解答。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教学过程:口算练习:1、40+3090-50100-8095-5 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40+3090-50100-80\n95-5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3、听算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10+40+3040+20+3070-40-3060-20-30二、读一读,算一算1、(课件出示P609T)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2、磁性教具摆出10T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3、课件出示11T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思维训练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1~4T)教学目的:\n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旧知复习,引入新知。1、30+65+2060+49+4030+6050+2060+4050+50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2、小组讨论: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巩固练习,促进理解\nP61的做一做。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指名说53+4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3)你是怎么算的?(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出示P63:3图(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全课总结作业设计P63的4题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一位数加整十数(进位)(P62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5~71T)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1)进位加法练习8+57+86+85+74+97+3(2)旧知复习20+92+6069+3025+462+352+20\n(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多媒体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多媒体出示2个小朋友,并配上画外音对话:我们班要准备联欢会的饮料,一共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5T: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的?你发现了什么?该这样计算?6T:课件或卡片出示,帮小鸟找家。3只小红鸟都要加上83只小蓝鸟要加上36后才能分别找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准自己的家吗?3、作业设计: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第六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P648T至12T)教学要求: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n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23+775+98+2356+950+548+579+542+505+44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9+276+276+309+3014+654+536+546+333+7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二、自主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要求:1、先口算,在填空。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游戏——小小邮递员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要求:1、小组里口说结果。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三、作业设计练习十一的第11题,要求: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2、独立计算。联系十一的第12题。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第七课时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65练习十一的13T到17T及思考题)\n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题卡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25+770+921+832+92+5559+94+669+9138+767+443+279+72、听算60-3050-4063-386-645+459+104+5863+8填空:(课件出示)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二、练习十一的习题计算练习:23+775+98+2356+950+548+676+542+505+44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2、练习十一的第14题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3、练习十一的第15题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4、课件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n57+86+5625+7042+671+9 7+8080-60 68+5 15-99+72 37-448-6三、作业设计练习十一的第17题。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四、思维训练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第八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P67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指明生说出题意)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n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4、小结算法。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三、巩固练习。1、完成P68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独立完成P69练习十二的1—3题。第九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教学过程:复习准备口算13-715-617-878-845-3097-7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n二、引入新课谈话引入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三、自主探索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课件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师: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1)指导学生摆小棒。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师: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n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五、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六、课堂小结小结计算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第十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十二的4—13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算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32-546-929-862-4050-645-3024-591-7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的思考过程。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用夺红旗的游戏来练习第四题,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的算出来?集体记时,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独立完成第5、6题,后集体订正。3、课件出示第7题。\n要求:(1)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想一想这是要干什么?家长和椅子有什么作用?(3)还缺多少把椅子?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4)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4、完成教科书上P70的第8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再独立计算。5、用游戏的方法完成第9题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6、完成P70的第10题这种同数连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又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三、独立完成P7011—13题四、思考题独立完成。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比多少的应用题(P72的例3、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n板书:8+6=148-6=28-6=28-6=28-6=2(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2)集体订正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练习: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8例1)教学目标: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n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卡片口算。3+4=        7-3=       5-4=       6+3=7+2=        9-5=       2+5=      8-3=学生回答时,要强调计数单位。如:3+4=,是表示3个一加4个一,得7个一,所以3+4=7。2、结合摆学具进行提问。(1)40里面有几个十? 70里面有几个十?(2)5个十是多少?    8个十是多少?二、讲授新课(一)看图引入1、(课件)大家看这幅主体图,图上都有什么?还有什么?2、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盆黄花?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知道的?3、小结:我们数花的数量的时候,可以一盆一盆的数,也可以10盆10盆的数,还可以5盆5盆的数,怎样方便怎样数。今天我们开始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首先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教学例1。(1)整十数加整十数。教师: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小棒。(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摆,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左边摆一捆小棒,每捆十根,表示红花的盆数。右边摆两捆两捆小棒,表示黄花的盆数。教师:一捆小棒表示多少?又摆两捆小棒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列式?(10+20)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算的思考过程:①10是几个十?20是几个十?②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十?③3个十怎样写?怎样读?(3个十,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0,写作:30,读作:三十)板书:10+20=30小结:口算“10 + 20”得多少,分三步想:先想10里面有几个十?20里面有几个十?后想1个十加2个十得几个十?再想3个十怎样写?(2)整十数减整十数。教师:先摆紫花30盆,工人师傅搬走10盆。想一想搬走10盆该怎样表示。(去掉的一捆用虚线圈起来)教师:现在还剩下多少盆花?怎样列式计算?(30-10)教师:得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得2个十,2个十是20。)板书:30-10=20齐读:10 + 20=30      30-10=20 3、指导完成:“做一做”的题目。第一题:30 + 40=?请同学们根据图说一说得数?(1)30表示什么?40表示什么?“30 + 40”表示什么?\n(2)30加40的和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第二题:70-30请同学们想一想70和30各表示什么?40又表示什么?4、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整十数减整十数,就是想几个十减几个十。三、巩固练习:1、(课件)口答:3 + 2  =       4 + 5  =       6 - 4  =30 + 20 =      40 + 50 =       60 -40 =2、(课件)口算:2 + 3 + 4 =          20 + 30 + 40 =    9 -4 - 3 =         90 - 40- 30 =3、(课件)这里有50个花生,猴哥哥要10个,猴弟弟要20个,还剩多少个花生?四、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课件演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怎样计算?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看着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2、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实录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口算。  2、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用数学语言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小棒、计数器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先让学生回家自学,再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上课时,我打算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尽量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精讲多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在这里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希望你们在这节课上能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快乐。所以,我们的学习口号:(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耶!  师:春天来了,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老师要去看花展。你想去吗?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n  在这一步,因为学生已经在家里预习过,所以我重点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图上有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提出好多问题,老师把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重点抓住第一个问题,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组内交流时可能纪律不太好调控,集体交流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交流,因为这部分重点要让学生明白算理,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只要学生说的方法有道理就可以。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学生完全明确了10+20的算理后,对于第2、3两个问题,就更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不必像第一个问题那样处理。  (二)探究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步,仍然是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上面的第2、3个问题处理的方法差不多,也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归纳总结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三、反馈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  (P5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出结果的。  2、实践应用  第1关:基础练习——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闯关成功,请进入下一关。  第2关:对比练习——练习十第2题。  师:打开书第58页第2题,快来算一算吧。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闯关成功,请进入下一关。  第3关:提升练习——摘苹果。  师:大家真能干,做得又对又快,老师请大家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算对得数苹果就会掉下来,赶快试一试吧。  学生口算得数。  师:闯关成功,请进入下一关。  第4关:能力练习——练习十第3题。  师:老师买了一些珠子穿手镯,想请大家帮我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珠子。课件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展台展示并讲解:一串珠子1个十,左边有4串,是4个十,右边有3串,是3个十,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就是70.所以40+30=70(颗)  师:你能说出得数是40的算式吗?  师: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下面进入游戏环节。我们的游戏叫扫雷计划。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做生活中有心人,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n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10   +   20    =  30                 20+30=50  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还有多少盆紫花?  10+30=40                       30   -  10   =20  七、说本课收获与不足  这节课上完了,我认为收获颇多,例如注意了课前预习,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做到有扶有放,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注意评价激励。当然也有太多的不足,主要是准备的不足,由于本课要板书的字太多,为了节省时间,本来打算事先准备好,贴在黑板上的,可是由于事先没准备好,结果浪费了一定的时间,致使后面的2个加深认识的练习题和一个小游戏没处理完。有的孩子把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提出来了,可是我想着在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没打算解决,所以就没有写出来,如果写在一边,并告诉学生以后解决,这样会更好。另外在学生说算理时,耗费时间也太多。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一、说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有如下认识: 1、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在课堂上进行多方位、多元化评价,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说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尝试和课后探索,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综合上述,本节课教学要获得成功的依据就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学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思考不全面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想法。通过比较,讨论,对比等方式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三、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3题。 2、教材分析 \n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苗圃的场景图,苗圃里鲜花盛开,一位工人叔叔正在运送鲜花,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两个问题,同时呈现了以十为单位点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精灵的提示语显示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相互交流,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理念。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通过教学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现实生活情境,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思维过程,体验算法与算理,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 四、说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先试后导,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我还采用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预期。 因为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学生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口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尝试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帮忙搬饮料,奖励气球与花环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五、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尝试教学法为主,借助教材苗圃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和算法)、数一数(数盆花)、说一说(说算理与算法)、摆一摆(摆花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数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口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口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老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尝试自学发现问题;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尝试归纳整合提高;尝试应用提升能力”五个环节,突出“四个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而科学家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计算是伴随着实际问题产生的”这一数学理念,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n新课一开始,我就亲切地告诉学生:“亲爱的小朋友们,温暖的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吸引了很多人去观赏,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起来,在兴奋中与老师一起走入花园赏花(出示花园情境图);接着又问:图中的这些人在干什么?有哪几种颜色的鲜花?学生很自然通过看图得知人们在看花,有红花,黄花和紫花。学生回答后我立即以过渡语:这么美丽的鲜花是花农阿姨从苗圃基地运来的,现在咱们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来引出57页例1,孩子们又一次被吸引到例1的情境图中。解决了例1的问题后我又以“花农阿姨”这一人物来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巩固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又发展了数学能力。 在富有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二)以问题引领先试后导,使学生善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尝试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成功与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引领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尝试探究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在尝试学习加法的环节中,我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图中有哪两种颜色的鲜花?有多少盆?你是怎样很快数出来的?”由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理解算理和算法;在尝试学习减法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尝试学习;在尝试探究的环节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育学家认为: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现问题,优化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优化问题内容,把握问题时机,讲究问题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 (三)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乐学。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因此,教师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等不同方面。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将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进行有机的融合。 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坚持讲“理”,更要讲“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看法和建议。在尝试学习加法时,依据我的问话: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盆?该如何列算式呢?学生大部分会回答10+20=30。在没有学习口算方法而把结果直接说出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不了了之,所以我抓住这有利时机,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评价:“你真聪明,没有学习就能口算出结果,你认为10+20=30,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传递出自己的关心之情,更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评价,借助微笑的表情,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让他们自觉地打开心灵之窗。在尝试学习减法时,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你很自信,所以说得十分清晰!”“你能再完整地说一遍吗?相信自己,你能行!”“你认为你的同桌说得怎么样?你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 在交流探究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主,进行自评或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尝试学习加法时,师:“怎样口算10+20=?同桌相互说一说,看谁的口算方法最巧妙?”讨论后请学生举手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评价多样化:“请你说一说,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回答的怎么样”“你认为他说的好,好在哪里呢?”“你觉得自己说得怎么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就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数学韵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让学生会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n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及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学会数学知识。“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本节课的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心动起来,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以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在创设的问题情境时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 在尝试学习加法时:提出“怎样口算10+20=?”任务之后,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存在着众多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尝试来体会、理解“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实际上算的是1+2=3”。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后,教师问:“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很快地算出10+20=30的?”学生在解决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作出合理的推论,分析、解释,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讨论、钻研和发现之余的喜悦及其无穷的乐趣。 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的,所有的教学预想是为了充分教学作预设,俗话说:想的都是美好的。在课堂实践中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我一定会在反思中成长!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二一、认识教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30,计算时想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就是5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掌握算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二、思考教法: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花园里美丽的鲜花都开放了,工人叔叔用花布置学校”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n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三、指导学法:1、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2、动手操作的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轻声地读一读这几个数:10、60、90,说一说有什么特点。(个位上都是0且都是两位数,把这样的数叫整十数)说说整十数的组成?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和这些整十数打交道。读一读课题、解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春天到了,花园里开着很多美丽的鲜花,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工人叔叔准备用这些美丽的花朵来装点我们的校园,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二、探究新知:板图:红花、黄花、蓝花课件出示:你能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小朋友们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盆吗?(学生数数。)三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蓝花有40盆等。(板书数量)师:能跟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才数这么快吗?(每排10盆,有这样的2排就是20盆;有这样的3排就是30盆。同时说说数字的组成。)师:种花的工人叔叔他有话想说,你们猜他会提个什么数学问题?生:(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蓝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蓝花一共有多少盆?蓝花比红花多了几盆?蓝花比黄花多了几盆?黄花比蓝花多了几盆?红花、黄花和蓝花三种花一共有多少盆?)用事先制作好的纸条黏贴在黑板上。课件出示,解决工人叔叔的问题:(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师:请小朋友选择数一数、小棒摆一摆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动手试一试。学生尝试完成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10+20=30盆)全班交流:1、数的方法:10、20、30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3、摆小棒的方法: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小棒,合起来一共三捆小棒,表示30.4、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办法,真了不起!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表达?(20+10=30盆)(2)男女同学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指名板演。同伴说说计算的方法。三、整十数减整十数:A:解决第四个问题:蓝花比红花多了几盆?交流比多少要用减法,多的减少的。\nB: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要蓝花,我要从这40盆里搬走10盆。小朋友们,此时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还剩下多少盆蓝花?师:可以怎么列算式?(板书:40-10=30盆)为什么用减法呢? 你是怎样算的呢?小组先说一说四、巩固练习1、对比练习:3+2=               6-4=         4+5=        30+20=             60-40=       40+50=观察上下对应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老师写一个:5+3=    50+30=      请小朋友也出两道题考一考你的同桌。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2、看图写算式:(P58第3题)为什么40+3和40+30的结果会不一样呢?3、摘苹果:70+20=       20+30=       70-30=       10+80=       90-20=       60-40=       30+40=       80-50=五、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呢?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减是怎么计算的呢?(举例说明)60+20=       80-50=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角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3、工人叔叔知道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也想再考考我们小朋友。让我们看看他又给我们出什么难题了。(解决第七个问题:红花、黄花和蓝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黄花和蓝花一共有多少盆?(10+20+30=60盆)这道题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就留到下节课来看。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3题。2、教材分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景——花卉展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n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二、说教法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3、练习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喝饮料,吃苹果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三、说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练说(二)、创情激趣小朋友们想去森林公园游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我们来到森林公园门口,售票员阿姨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回答门票上的口算题。 口算题:\n3+4   7—3   5—4   6+3   7+2   9—5   2+5   8—3(三)自主学习  交流导思 1.整十数加整十数。 听说小朋友要来,小松鼠特意拿来了3种水果,有10个苹果、20个香蕉、30个梨请大家吃,可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水果提出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1)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 要想知道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怎样计算?(板书:10+2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a.数的方法:10、20、30。b.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d.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e.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f.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随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算法,进行优化:如果没有图或小棒,看着算式你会怎么想?请学生同桌说一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既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又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接着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为下面的减法算式提供优化后的算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三)、学以致用 1、 摆一摆,算一算。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大家不仅听得认真,说得更棒,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动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以充分赞扬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注意力集中,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2、看一看,填一填。\n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有序地观察图,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生再独立完成。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3、填一填,算一算。对于这道题的处理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做的时候老师下来巡视,肯定会发现某一个或某些同学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汇报自己填的结果,对于错误进行剖析,重点说明3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计数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相加或相减。整十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只能加在整十数的个位上;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只要整十数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个位不变,仍然是0。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总结\n\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案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目标: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大家都说我们一(四)班的小朋友口算能力最强了,今天来了很多的老师,他们都想看看大家出色的表现,你们有信心吗?出示卡片  40+2040+250+3050+3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看来大家学的都很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加法。请同学们看屏幕。二、新授:1、出示屏幕,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30+835+30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那么剩下的两道道题35+335+30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引导学生得出课题并板书)。\n请同学们想想35+335+30得多少呢?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题35+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生:接着数,摆小棒······  A.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先摆3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出示3捆5根加上3根得到38。(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请摆得好的学生演示) 不用小棒也可以直接算:先把个位上的5加上3得8,再加30得38B.观察算式,掌握口算的方法教师:两位数加一位数,只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不变(为什么个位上的数不变?5加3不满10也就是在没有进位的情况下)。(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5和3连起来。注明得8)再算30加8得38。板书:35+3=383058接着,可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5分成30和5,先算个位上的5加3得8,再用8加30得38)大家都会做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认真听。(老师出示题目卡,学生抢答)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刚刚大家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课间操)C、刚刚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研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请看屏幕)4、板书:35+30计算35+30我们同样可以用小棒来帮助解答。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两人一组摆一摆,看哪组摆得快,摆得好。生先自己动手摆,摆好了后再请生讲讲是怎么样摆的,最后一起看屏幕,老师是怎么摆的。  先用3捆加3捆是6捆,而6捆就是60,再用60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出示屏幕:3捆5根加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就是65。\n教师:不用小棒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也就是35分成30和5,先算30+30=60,再算60+5=65.板书:35+30=6530560教师:计算时要先把整捆整捆相加,也就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个位上的数不变,只加十位上的数。小朋友们,你们会计算了吗?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个题目:出示卡片40+17=20+36=24+40=35+20=你们真是太棒了!那么我们回头看看这两道题目,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道题加的是3,第二题加的是30,那么怎样想呢?35+3是个位上的5个一加上3个一等于8个一,8个一加30就等于38,;而35+30是3个十加3个十等于6个十,6个十在和5个一相加就等于65.看清楚不同了吗?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不同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大家都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吧?我们今天就去羊村玩个闯关游戏好不好?第一关:口算34+40=34+4=第二关:想一想45+3=23+30=()()()()第三关:看图列式\n+=4040?+=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你们知道怎么去计算了吗?(生畅所欲言)五、布置作业课本第61页得做一做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5+3=383058\n35+30=6530560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既是前面学习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义量的和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目标分析:1.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2.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3.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预设理念: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预设过程:\n(一)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数字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20+30    20+3    50+30    50+3……(二)、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播放动画片)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    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    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    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2、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   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4、学生分组讨论算法。(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5、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得出的摆法,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1、(继续播放动画片)师:兔姐妹俩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找,她们发现了4个蘑菇,怎么采也采不动。这时候,蘑菇讲话了:要想采到    我,就要先找到我的密码,兔姐妹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2、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3、智力冲浪。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       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     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设计的练习,要独具匠心,形式新颖,具有趣味性、应用性、适当地创设竞争机会,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强化,又能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表现得不错,你们不但玩得开心,学得也非常棒。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    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特别多,希望你留心观察,及时解决。五、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动画片《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说课稿【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说学生】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某种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已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也就是说学生能类推出本节课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并不感兴趣,所以,赋予课堂生动的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成了教师的难点。【说教法学法】 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相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由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观察、交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借助实物计算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说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趣,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聪聪)师:小朋友们,今天,聪聪来到了我们中间,准备带我们到森林公园游玩,你们想去吗?(生答:想)聪聪说:“谁能经过他的考验,谁才能去。”你敢接受挑战吗?\n1.口算40+20=   40+2=  50+30=   50+3=2.口答(1)7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4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5,这个数是(  )(4)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师:挑战成功,去森林公园要坐车,就让我们一起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巴车和小汽车。谁来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汽车有3个座位。)提问: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师: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5+30、45+3、30+3、45+30+3。提问:四道算式中,我们已经学过了30+3,结果是多少?(30+3=33)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其余的几道算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45+3提问:会算吗?瞧,你的手边有小棒,能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算一算呢?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方法一:摆小棒提问:谁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的?上台演示。教师提问:先摆哪个数?(45)然后呢?追问:把3摆在哪一边?把3捆根小棒摆这一边,你们同意吗?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它们都是单根的小棒,这样摆看得很清楚)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48)追问: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5个一和3个一合起来是8个一,4个十和8个一合成48)方法二:口算、数的组成提问:如果不用小棒,你会算吗?谁来说一说。先算5+3=8,再算40+8=48。归纳算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和口算,都得到了45+3=48。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都先算了什么?(都是先算5+3=8,再算40+8=48。)\n2、教学 45+30(幻灯片7)45+30会算吗?自己尝试着做一做。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小棒来验证一下吗?自己动手试一试!提问:3捆小棒为什么要摆在这里?(先算…再算...)小结:先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合在一起,就是7个十,再加5个一,就是75。 3、优化算法提问: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4、对比总结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课题)提问:45+30和45+3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引导:45+30先算的是40+30=70,再算70+5=75;而45+3先算的是5+3=8,再算40+8=48)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也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师: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就跟随聪聪一起乘车去森林公园参观好吗?出示幻灯片1、我们首先去大森林的小动物家,要想见到它,需要把它们出的题算对,你能做到吗?(生答:能)你能说说35+4和35+40算法有什么不同吗?(35+40先算的是30+40=70,再算70+5=75;而35+4先算的是5+4=9,再算30+9=39)2、接下来请你当一名小法官,判断小兔子算的对不对?3、钓鱼:碧绿的池水里有好多鱼,每条鱼身上都有一道题,请你算出得数,说对了就钓起这条鱼 4、品尝胜利果:狮子王送给我们一个魔力大苹果,苹果上有个数是58,只要我们随便说出两个数相加结果是58,魔力大苹果马列上就变一个大苹果出来,让你品尝。5、生活中数学:师:森林公园的游玩就要结束了,今天,有哪些女生和男生参加了?(生答)你能提个问题吗?请你在本上解答出来。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2、师:课后请每个同学象聪聪一样去找一找,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n 教学反思: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说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难点:难点是理解相同数位才能相加。4、教具和学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小棒、计时器)。二、说学生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引导讨论交流,获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中,有的用点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可以的,教师要给予肯定,以此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学生动手摆小棒前,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摆的小棒,一要清楚地看出大客车和小桥车的 数量,还要一下子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几根小棒。体验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突破对相同数位才能相加的难点。四、说教学程序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环节:(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说出下列各数的分成\n34、48、57、962、课件出示下列口算题目,指名回答40+30=   50+20=   40+50=    20+60=   70+5=   40+8=  6+90=  7+50=这样的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节课知识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即将学习的新知作铺垫。 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板书)(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白兔和小熊要坐公交车去公园,他们来到公交公司,先后看到公交公司有一边说一边课件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从图上看到的物品和读出的数据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再从同学们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列式和计算。课件出示主题图下列两个问题:指名说出两个问题的算式分别是什么,明确45+30和45+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解决问题。这里通过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来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先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5+30;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表象。探讨算法:“45+30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估计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算出得数,但不能够熟练数出算理。因此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并在此提出要求:学生摆的小棒,一要清楚地看出大客车和小桥车的 数量,还要一下子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几根小棒。体验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清楚地看出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计数器上怎样计算45+30,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相同数位相加的合理性。在解决了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几个座位之后,在让学生解决大客车和小桥有几个座位?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小组交流,汇报等一系列活动,得出:45+3=48在解决了着两个算式之后,让学生边观察小棒示意图边比较这两道题目在在计算时的区别时,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由于35+3和35+30算式结构的不同,导致算法上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但两个算式毕竟都是加法,算法上一定也有相同的地方。通过四人小组探讨,汇报,得出:不同点:35+3 “先加个位,再并十位”,35  +  30 “先加十位,再并个位”。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经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算法整合,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计算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3、尝试练习,方法总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6+320=   26+2=先算(    ) 加 (    )得(    ),    再算(    ) 加 (    )得(    ) 。让学生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总结方法加深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算理的理解。(三)轻松练习,学中有乐。通过对三郎客车的研究,两个小动物准备乘上大巴车去旅游,课叔叔说只有算对车门上的题目才能去果园,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四)精心设练,乐中求新。猜站台、摘苹果游戏苹果卡片\n“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所以我设计了情景式的练习形式,这些形式具有游戏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五)解决问题,拓展延伸。1、一年级1班有20个女生,有23个男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2、想一想:下面每个(  )里可以填什么数?61+(    )>70     (    )+55<82    84=(    )+(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说课实录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P61页的内容。(2)小棒。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育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1页例1、做一做及P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背景分析:本课内容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既是前面学习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义量的和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计算方法,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n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四、教学方法:按照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并通过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得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以“和跳跳蛙一起去春游”的情境展开,先通过过关的形式复习铺垫,接着围绕“乘车”情境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操作及课件演示,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最后围绕着“春游”的情境精心设计有趣、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强化所学知识。整课生动、活泼,交互性强,符合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励,复习铺垫。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跳跳蛙: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跳跳蛙。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可美了,我想带大家去玩玩,你们想去吗?【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播放导语和跳跳蛙出游情境)不过我想先考考你们,请看:1.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34    48    57       9630      50       7    90【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2.口算。30+6=    5+20=30+60=   50+20=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设计意图】:复习铺垫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了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在这里设下铺垫,为后面难点的突破打下伏笔,促进学习迁移。(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跳跳蛙:小兔子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非常高兴,瞧,它叫上几辆车来接我们了。【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停车场的场景)公共汽车有34个座位,面包车有20个座位,老爷车有2个座位。【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们可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贴出问题:A.公共汽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几个座位?B.公共汽车和老爷车一共有几个座位?C.面包车和老爷车一共有几个座位?D.三种车一共有几个座位?师:小朋友们真会提问题,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做做。(拿掉C、D两个问题)【设计意图】:精心创设乘车的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引发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再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n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一组同学读题)要求公共汽车和老爷车一共有几个座位,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2师:你们会算34+2吗?自己想想,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想应该怎样算,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说。学生活动,汇报。A.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4根、35根、36根。B.用点数的方法算:34、35、36。C.口算:先算个位上4+2=6,再算30+6=36。(提问:为什么要把4和2相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 + 2=366D.摆小棒:先摆4根小棒加上2根得到6根小棒,再和三捆小棒合起来是36根。(指名学生摆,并边说摆的过程)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学生一起说过程。【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问: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师:请你自己再说一说34加2的计算过程。2.自主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指名读题)要求公共汽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几个座位,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20师:34+20等于几?怎么算呢?小组交流、汇报。A.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4根、44根、54根。B.用点数的方法算:34、44、54。C.口算:先算十位上30+20=50,再算50+4=54。(提问:为什么要把30和20相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 + 20=5454D.摆小棒:先摆3捆小棒加上2捆小棒得到5捆小棒,再和4根小棒合起来是54根。(指名摆,并边说摆的过程)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学生一起说过程。【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请你自己再说一说34加20的计算过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实践,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需要借助直观的,可以摆小棒;无需借助直观的,就在头脑里思考。其实质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3.联系比较A.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课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B.这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分别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桌交流)强调: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的时候,组织了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概括能力。(四)变式练习,巩固新知。跳跳蛙:解决了乘车问题,我们坐上车出发吧!【百度搜索】《火车开啦》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7yTycS3DFg/音乐响起:\n1.“交朋友”【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跳跳娃进入美丽森林找朋友的场景)师:跳跳蛙带我们来到了一座美丽的森林里,咦,怎么小动物都不见了?哦,原来它们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只有我们回答对了它们出的题目,它们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呢!出示“做一做”的题目,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2.“小小医生”【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跳跳娃爬上美丽山坡为小树治病场景)师:爬上一个美丽的小山坡。出示小树及计算错误的题目(画外音:唉呀,我们生病了,谁来救救我们呀?)师:谁愿意当个小小医生,帮帮小树把错误的得数改过来?3.“给小鸟找家”【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跳跳娃给小鸟找家的场景)师:小树长成了茂密的大树,小鸟们都来树上安家了。谁能帮小鸟找到它们各自的家呢?4.“过河”【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94d333d4b14e852468be.html(出示跳跳娃过河的场景)师:跳跳蛙带着我们来到了小河边。(画外音:那不是我的朋友小鸭吗,小鸭,等等我们。)师:要想过河,必须完成荷叶上的题目。跳跳蛙来到河边抓耳挠腮也没想出来,谁愿意帮帮它?【设计意图】:在巩固反馈阶段,练习设计围绕着有趣的情境来展开,让学生的巩固练习有了情境为依托,独具匠心,具有趣味性、应用性,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得到了强化,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真正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五)课堂小结。师:今天跳跳蛙带我们去了这么多地方,大家高兴吗?还记得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吗?提问: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六)课堂作业1.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完成P61页例1。2.完成P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公共汽车和老爷车一共有几个座位?公共汽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几个座位?34十2=3634十20=54650\n教学反思本教案已用于实际教学,反思整节课,我有以下感受:(一)思得1.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本节课例设计以“跳跳娃带我们去春游”的情境并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如课例中解决“乘车”问题和巩固新知中的“交朋友”、“小小医生”、“过河”等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二)思失本节教学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三)思改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反思,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必须结合全体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加强学生口头能力的训练,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做到语言精确到位。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说课稿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介绍。一、说教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6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本课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孩子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二、说教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的知识,经历探索过程。\n情景教学法  操作实验法  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说学法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用丰富多彩的游戏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更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情景引入激发兴趣(2)操作实践探索算法(3)自主尝试 发散思维(4)拓展练习,总结全课。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教学大环节是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在本节课的开始,我首先用课件展示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图中呈现的是两个孩子在停车场收集到的27和8这两个数据。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图来揭示新知,接着让孩子尝试算27+8,在孩子尝试后,询问孩子:你在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吗?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的知识,并引出新的知识,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形成了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安排了第二个环节。二、操作实践探索算法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1、摆小棒 我首先向孩子们提问:遇到了27+8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呢?接着请孩子用小棒边摆边思考并说一说,7和8相加满十了,你是怎么办的?接下来四人小组交流摆小棒的方法。然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摆法。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1)先拿出27根小棒,再摆出8根。然后从8根里拿出3根和7根合起来,捆成一捆。(2)先拿出27根小棒,再摆出8根。然后从7根里拿出2根和8根合起来,捆成一捆。在孩子们展示后,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的摆法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们通过回忆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明白,相同的做法是把没有满十的小棒凑成十根捆成一捆,从而引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2、展示算法这个活动主要研究竖式计算。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27+8的竖式,然后询问孩子:当个位7+8相加满十了,在竖式上该怎样表示?让孩子结合孩子摆小棒的过程自己总结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计算方法。再提问:进位后十位上的数该怎样加?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3、小结首先提问:在计算27+8的时候,遇到了十位相加满十,我们是怎么办的呢?在孩子们通过自我小结以后揭示课题并进行板书。4、巩固练习让孩子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三、自主尝试  发散思维\n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因此,在教学例题29+75时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计算9+75,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汇报。并根据孩子的汇报板书计算方法。这也有助于促进孩子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体现求异思维。四、处理练习题巩固练习课堂活动2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37+6的?让学生边摆边说37+6的计算方法与过程,再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五、游戏:进行抢答赛,再次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提高孩子计算兴趣。形成课堂高潮。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六、小结:提问: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说课稿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单元第二小节例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一、教材分析——阐述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由学生身边的活动实例引出计算问题,使计算教学蕴含具体的生活内容。教材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n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索的过程。  3、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新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主动探究新知,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复习题:  1.口算:8+6 30+17 36+3 9+5 20+13 24+5  2.说说24+5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节课知识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课的伊始,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1)班开联欢会的现场参观,你们高兴吗?咱们出发吧!”  (同时,教师课件出示例2联欢会场景图。)  “瞧!联欢会就要开始了,班长和副班长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准备了一些饮料,请注意看!”  由此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引向饮料。  接着出示班长提出的问题:“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开联欢会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解决问题。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特别是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先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n“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分小组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看谁的想法最多!”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4+9=13,20+13=33  ②把9分成6和3,24+6=30,30+3=33  ③把24分成21和3,9+21=30,30+3=33等。  接着请小组的代表上台汇报该组的计算方法并验证够不够分的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摆小棒,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再通过反馈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算理。“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生共同总结出: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  (三)、巧设练习,反馈新知。 br />  叶圣陶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本课我巧设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技能。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小虫与蝴蝶配对(4人小组合作完成)。  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毛毛虫算式卡片,请他们小组合作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学生把得数相同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蝴蝶下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反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2、出卡游戏(2人小组合作完成)。  先由第一人随机出2张数卡,表示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38;再由第二人随机出1张数卡,如9;然后两人抢答出得数并做记录,38+9=47。  做得又对又多的一组可得到老师准备的“团结合作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维护集体荣誉精神。)  通过这样的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的知识相对本册其他教学内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一、“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本单元的计算不仅是全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而且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针对以上两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毛毛虫与蝴蝶配对的活动环节,巩固了算法,培养了口算能力、反应能力与合作精神;学生两人合作玩数卡游戏活动,题目由学生自由随机产生,\n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气氛中,兴趣盎然地、积极乐意地完成了大容量的口算练习。  总之,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习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悟出进位加的道理。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习,从而人人想学、爱学、乐学,不但达到了学会的目的,而且收到了会学的效果。而这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教育境界吗?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教案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课本第67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教具准备: 课件、题卡、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孙悟空和猪八戒吗?2、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这可是连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没有解决了的问题:五.一期间,玩具店里的玩具大减价,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他们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呢?(出示孙悟空和猪八戒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想不想帮助他们?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n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孙悟空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猪八戒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他吗?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5、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6、汇报交流算法。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孙悟空和猪八戒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课间活动 孙悟空和猪八戒为了感谢大家,决定把他们主演的动画片主题曲送给大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音乐) 2、实践活动 听过了歌曲,刚才所学的知识还记得吗?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3、师生比赛: 拿出准备好的题卡,师生比赛做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故意把题做成这样:37-5=3278-20=7669-5=1969-50=64,让学生说老师错在哪里,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找朋友 (1)、有卡片的同学找朋友,没卡片的同学当评委,看他们找的对不对。 (2)为没找到朋友的学生设计习题。 (3)检查习题是否有误。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反思: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本科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n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说课稿各位评委、同仁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十分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把书中主题图进行了创编,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顺势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能顺利的进行知识迁移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或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出新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注重从各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在本环节中,我首先谈话激趣:爸爸妈妈领你们去逛商场时,老师猜,你们一定会在卖玩具柜台前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个别小朋友还会缠着爸妈要玩具,对吧?老师就领你们到玩具柜台前看看。出示课件。孩子们这时会情趣盎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你想买些什么玩具?怎么买?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已有加法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会提出加法问题来解决。当学生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时,我追问学生计算方法,这样顺势复习了旧知,为迁移做好了铺垫。如果学生列出像35+12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n我会建议学生把它存到问题银行,今后解决;如果有个别学生知道结果时,我会表扬并鼓励他,到时当小老师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实现迁移的条件和情境,引出新知,渗透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动手操作,掌握算法1、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小明来到柜台前买玩具,可他在买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他有35元钱,想买一个小象,还剩多少钱?,你们愿意帮助他吗?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会更浓,会积极地主动思考,列出算式。接下来,算法的探究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首先会试问学生:35-2得多少?你知道吗?如果有学生说出结果,我会鼓励并追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不太可能会说清算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要求:老师告诉大家35-2=33是对的,那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就请你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摆一摆,你就会找到答案。学生在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上会遇到一定困难,,所以在学生独立动手摆小棒时,我会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法。在学生汇报算法时,我将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不到位,我及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2)、发挥我的示范作用,当学生理解算理有困难时,我及时出示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并示范、归纳算理。(3)、我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算理。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才是达到了真正理解掌握,所以,课堂上我尽可能的多提问学生汇报。为及时巩固,我随机准备几个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说算理,同时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2、当学生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以后,我及时表扬鼓励:同学们非常有爱心,也非常的聪明,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红也来到了咱们的柜台前,她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学生会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热情。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多少元?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教学方法同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有所侧重。由于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减一位数算理的基础,所以本环节,我大胆放手,还全让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我只起扶的作用。小结时,我问学生:你们在帮小红的同时,又学会了什么?学生会回答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你们真的掌握了吗?老师要考考你,随机出几道让学社计算。(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为了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原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阔学生的思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我设计了35-2和35-20算法对比。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异同,在引导学生回忆摆小棒的过程,找出算法上的异同,如果有困难,我将及时出示课件给学生重现两个算式摆小棒的过程,帮助理解区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同点是被减数都是35,减数里都有2。不同点:减数里虽然都有2,但减数中2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2在个位上,减2,表示减去两个一,是个位在减;2在十位上,减20,表示减去两个十,是十位在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直观、透彻地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原理。“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通过交流、补充、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阔学生的思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四)、巩固深化,正确计算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个是用算珠拨一拨再写出得数,旨在通过用学具操作加深学生对相同数位相减原理的印象。第2个是基本练习。直接口算,采用开火车、摘苹果、男女生比赛等游戏的形式进行。,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率。第3个练习是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练习十二的第三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的这种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再次得到训练。(五)、分享收获,提出希望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力求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教学效果预测由于本节课我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算理的明确过程,再加上有梯度的游戏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实现三围目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以上是我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评委同仁多多指教,谢谢。\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说课稿二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知识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部分,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材简析  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标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境图,由图中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题。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介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其中,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是重点,理解算理,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难点。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所以学习本节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问题。只是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加之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三、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创造。四、方法策略:1、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2、教学准备: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挂图、学具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五、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与猪八戒和孙悟空比聪明的情境引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17分钟)  \n在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列出算式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我只起扶的作用。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3分钟)  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沟通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14分钟)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长时间单调的练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和厌倦。我围绕重点,设计练习逐层深化而又生动有趣,练习溶于游戏,在玩中学习。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3分钟)  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五、板书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的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以上是我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页例2。[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2.分层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练习纸,学具,卡片;每组准备:小棒,记录纸。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场景一:佳佳只有8元钱,想买(这里的一种商品),还要攒多少钱?攒是什么意思?你能列个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先说说想买什么,再把算式写在纸上。2.了解情况:了解哪些学生在计算中有困难,哪些学生已经会算了。3.分组活动:调整座位,已会的学生坐在一起为一休组,还有困难的坐在老师边上为丁当组。二、提供工具,探索方法1.主体活动: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运用所提供的学具找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学习建议:一休组:(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n(2)讨论用多种计算方法,并试着记录下来。丁当组:(1)先合作摆学具,再算出得数。(2)归纳组里共有几种不同摆法。为方便交流,我们以买小熊为例来学习36—8这道题。2.教师主导活动。(1)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不会做的,通过教师引导先摆学具再进行计算,然后归纳方法。会做的,互相说说怎么想的,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并记录。(2)指导小组进行探索活动。3.全班交流(投影演示,口述等)。以36—8为例,B组学生小棒演示思考过程,A组学生口述算式分解过程。教师板书:方法四:36-8=36-6-2=28方法五:36-8=38-8-2=28方法六:36—8    36-10=26    26+2=28三、尝试练习师: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已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买玩具狗还要攒28元,请你用新学的方法来说说刚才算别的物品的还要攒多少钱。场景二:芳芳只有?元,也想买其中的一件物品,还要攒多少钱?你能列个算式帮她解决吗?写在卡片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反馈:请学生上来说说是怎么算的。说出这些题目的特点。(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要退位)四、揭题师:今天学的知识就是“退位减法”。五、尝试练习分层练习题卡。分一休组和丁当组。一休组红色卡,丁当组绿色卡,题目分别如下。一休组题目1.啄木鸟捉虫。(有错的改在括号里)(1)54-8=56     (2)78-9=79  (   )        (   )(3)41-7=34(4)34-7=41  (   )        (   )(5)63-4=23   (6)85-6=79  (   )       (    )2.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使退位减法成立。45一□=3□丁当组题目1.请你算一算。32—5=   46—9=   57—8=2.送信。实物投影仪演示反馈。(1)方法说明。你是怎么想的?(2)错误纠正。分层校对:做完的先互相批改,然后集体先校对丁当组题,再校对一休组题。重点讲评一休组题目。六、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1)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退位。(2)退位减法的方法。\n 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索中完成的;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注重学习过程的开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会倾听同学的意见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实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出示口算卡片) 11-5=   36-4=   29-3=        16-8=   12-4=   13-6=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带来一些玩具,大家看看(课件出示) 洋娃娃(45元)玩具小熊(6元)恐龙模型(5元) 绒毛小兔(3元)电动狗(24元)玩具汽车(36元) 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要是有一些零花钱想买这样的玩具,你想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玩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三、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 师:小明只有8元钱,他可以买些什么? 生1:可以买玩具小熊。 生2:可以买恐龙模型。 生3:可以买绒毛小兔。生4:还可以买一个恐龙模型和一个绒毛小兔。 师:可他想买一辆单价是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 [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na.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6-4、29-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29-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 [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b.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并说算法。 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算法三:8-6=2,30-2=28。 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 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6-8=28 教师:在计算时,有很多的算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指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 四、练习反馈 1.基本练习:(出示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 32-5=   46-9=   57-8=   40-5= 2.实际应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玩具,小明只有8元钱,如果想买一个价钱是45元的娃娃,还要攒多少元呢?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游戏:摘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熟了,同学们到果园里摘苹果,树下放着三个筐,筐上分别写着73、56、48。同学们把带有算式的苹果,算出结果,然后摘下放到相应的筐里,每个小组里讨论出结果后派一名代表上前。 4.应用体验:借乒乓球。 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老师有一盆乒乓球,一共46个,同学们可以借球进行练习。每组同学共同商量各派一名代表,借几个,要算出剩几个?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教师板书算式。 如46-3=43  43-6=37  37-5=32  32-4=28……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 反思: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数目变大了,而且涉及退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n的形成,因此,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安排被减数是整十数的,再安排被减数不是整十数的减法;二、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突出退位减法的难点;三、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计算过程;四、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在这四个环节中,理解算理和形成算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一道例题的教学,我采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操作小棒,并通过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结合对应板书和语言叙述,形象地揭示了“退一作十”的原理和过程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方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学生估算33-8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再提问“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也许是例1的教学比较扎实,算例2时部分学生就模仿例1的方法,不再借助学具的操作,也没有学生提出其它的算法。学生会知识迁移固然好,但对中差生来说,立即进行抽象的算法演练,这样的过程可能跨度太大,还是需要借助直观的学具来进一步理解算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再初步脱离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这样的学习更扎实有效。另外虽然学生没有提出别的算法,但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老师在这里可以提一提,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样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既安排基础性练习,又有拓展性练习,体现了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68页第六单元第10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退位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意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计算方法的迁移,又要为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二、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情境化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小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基本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迁移是能够接受掌握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困难,特别是退位后剩下的数如何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学具引导学生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展开,建立完整的计算模型。教学策略:1.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讨,互相启发等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3.重视学具拼摆。\n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去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上不够减时,怎样去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以此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去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4.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摆小棒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据此找到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他们对这一计算方法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感受。5.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买游戏器材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减法计算,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春天到了,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学校正在开展“户外健康游戏大比拼”的活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游戏活动器材,想看吗?(课件出示图片活动器材,并贴好商品价格。)毽子(3元)健身球(5元)羽毛球拍(30元)跳绳(8元)如果让你买其中的一种游戏器材,想一想买什么?想好了,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在导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津津乐道的校园活动创设成教学情境呈现出来,由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器材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上课伊始,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二、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这个环节我设计成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促进知识的同化如果给你16元钱,买一样器材,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生1:可以买一个毽子。16-3=13(元)生2:可以买一个健身球。16-5=11(元)生3:可以买一根跳绳。16-8=8(元)提问:说说16-8你是怎样算的。[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就是知识的同化。16-8的算法是已有知识,也是新知的一个生长点。对16-8的复习,目的是建立起与新知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呈现的36-8的计算方法。]提问:为什么不买羽毛球拍?(因为16<30,不够买。)小结:看来我们在购物时,要考虑带的钱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学们想买的东西研究过了,如果赵老师有36元钱,想买一样活动器材,既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我可以买什么,还剩多少钱?生1:可以买一个健身球。36-5=31(元)生2:可以买一根跳绳。36-8=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8=[这两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学生与教师要买的活动器材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探究知识做了很好的情感和知识铺垫。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为什么不买羽毛球拍?如果赵老师有36元钱,想买一样活动器材,既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可以买什么?”两个问题的提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根据条件进行选择、判断、归纳的能力。]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都是36减去一位数,36-8和36-5相比较,你发现什么?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答出36-5计算时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教师揭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课题。36-8与16-8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36-8这道题的特点,突出问题“6-8不够减怎么办”,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36-8的算理提供了思考的依据]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来解决问题\n到底36-8得多少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明确算理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摆的过程和相应的算理。有三种常见算法的预设:算法一:因为6根不够拿出8根,所以将1捆小棒拆成10根,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过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6、10.10-8=22+26=28算法二:先从36根里拿走6根,再从30根里拿出2根,剩28根。过程用算式表示:8分成6、2.36-6-2=28算法三:从3捆中拿出1捆,拆成10根,和6根合成16根,从16根中拿出8根还剩8根,再把剩下的8根和2捆合在一起是28根。过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0和16.16-8=8,20+8=28。[其中,算法三和书上68页的图所展示的算法是相同的,这种算法可能不是学生首先想到的算法,但是它有三点突出的优势:一是可以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就是16-8这样的20以内的退位减和20+8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二是进一步强化了20以内退位减中的“想加算减”的方法,三是为二年级上学期退位减法笔算做好铺垫。]因此,在三种算法展示完之后,出示三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将两位数分解成几十和十几,先用十几减一位数,再和几十相加,强化第三种算法。最后教师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的过程中,遵循课标中提出的“算法多样化”思想,但我们认为算法有优劣,所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算法。]三、练习反馈[设计了基础题、开放拓展题、应用体验题]1.圈一圈,算一算。要求学生先在小棒图上圈一圈,填出得数,并在下面填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在班上交流。2.摘苹果: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32-5=   46-9=   57-8=   40-5=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3-7=   25-8=   21-9=78-8=   45-30=  97-7=11-5=   36-4=   29-3=32-5=   43-4=   23-6=4.开放拓展出示:65-□=5□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减数填几?你能填出一种答案还是几种答案,把你的答案和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看谁想得最全面。5.应用体验:学校有60个足球,一班借走了5个,还剩几个?二班又借走了8个,还剩几个?咱们班每组借一个,需要借几个,还剩几个?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余时间多去室外做运动,将自己的身体锻炼的棒棒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被安排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8页“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里,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下面我准备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几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读懂教材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它既是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退位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教材采用了买玩具的场景,通过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提炼出计算题。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由直观操作、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读懂学生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注意力和自控力较差,但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形象思维活跃,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我又对学生进行了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认知基础、活动经验在哪里,学生在具体计算过程中的难点又在哪里,因此,我对一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的基础进行了教学前教学前测,结果如下。  前测试题:43-9 26-7 32-6  40-9  56-8  36-8  41-5  26-9  52-4  32-4  为此,我特别出了10道题对全班45名同学进行了教学前测,结果显示(图略)  从整体上看,除了极少数学生会做,大多数学生没有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正确方法,只有13名同学会做,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还是“不知其然”,仍处于模仿和感性阶段,没有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绝大多数同学把36个位上的6减去减数的8,做成了8-6等于2,再与30相加,结果得32。不知如何“退一当十”再减,如何解决“退一当十”的算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成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将直观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抽象的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算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基于以上思考,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其中,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学生的分析,目标的确定,我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想体现以下三点:  1、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n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6-8的退位减法之前,我进行了前测,了解了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认知基础,并设计“好算题”引起,为了突破“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三种表征方式进行教学(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在新知教学结束后,又通过形象表征,符号表征的练习及规律性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算法的理解,形成了知识结构。  2、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处理方式,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1、尊重学生各种算法。2、鼓励学生相信自己。3、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地实现算法的优化,防止盲目的、无价值的或是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简单重复。  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的本身,在教学设计中,我尽量让学生感到“好算”“好玩”。注意问题的挑战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借助各种表征展示数学的自身魅力和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洞察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读懂课堂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二)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三)实践体验、建构引伸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老师这里有两道减法算式,请同学们口算一下。37-6 10-8 这两道题,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好算。  2、猜一猜,接下来老师还会出哪些“好算”的题呢?这些“好算”的题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学生会回答出: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减数大或者等于减数就好算。  3、如果老师出这样一道题,你会算吗?(出示例题)  (通过“好算”的题来创设情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算题、猜题、出题中,巧妙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这样,在学生学习新知前安排一个定性指导环节,一方面可以诱发参与,另一方面是建立活动的定性映象,这样的情境不仅使数学问题与规律隐藏于丰富的情境材料中,又诱发了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出示挂图: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怎样列式吗?算前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道题的结果可能是多少,再独立思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这道题与我们刚才做的好算的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探究方法  (3)组内交流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36减8,要打开1捆小棒转化成10根的情况  ②注意完整思维过程的叙述,初步建立模型  ③出示最基本的解题思路\n  36 -8=28                36–8=28  26  10                   20  16  A、建立一捆小棒与“退一当十”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B、建立打开10根小棒与6根小棒合起来去掉8与书写的对应关系,  C、建立从剩下的两捆小棒与结果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还要追问学生,三捆小棒怎么变成了两捆,那一捆哪里去了?  6根小棒怎么变成了16根小棒?……等等,如此设计就是想借助于直观结构化的材料---小棒,学习退位减法的算理。通过三种表征方式来理解算理,而不是就小棒说小棒,而是把三种方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算理,使“直观图”与“算法过程”相连,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完成了“感知(动作)  表象  符号”的思维过程  ④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  ⑤引导学生观察比较36-8的两种算法,不论哪种算法都要从36中分离出10,才能够减8,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退位减法的算式计算模型。  (通过学生的自我估算、独立解答、合作交流、各组汇报、观察比较等形式,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获得的知识或经验向方法转化,并内化成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5)引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生摆小棒,增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三、实践体验,建构引伸  1、看图圈一圈再计算  独立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这样通过形象表征来进一步理解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  2、找规律  10-3=           15-7=          18-9=  40-3=           25-7=          38-9=  60-3=           35-7=          68-9=  90-3=           75-7=          88-9=  请同学计算第一组题,然后观察计算结果,从中找出和发现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计算最后两组题。  通过展示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利用原有的知识,来自己完善认知结构,明白从哪一位退,往哪里退,再和谁和起来再减。学生在动态的计算过程中,一方面进行了计算,另一方面又为多位数的退位减法做了准备,完善了认知结构。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组题的安排主要体现了计算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外,同样要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  (1)妈妈过生日,我要折34朵花,已经折了7朵,还要折几朵?  (2)小明今年8岁了,爷爷今年66岁,爷爷比你大几岁?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中你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对计算教学有效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体验,但我深知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今后我们要继续不断的反思和实践。\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三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从而理解退  位减法的算理。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准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结合小棒操作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准确的口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n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n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今天我们的口算练习大家想要用什么游戏完成呢?我们来听一听就表现最优秀的同学的意见吧!  【创新点:情感创新。大家的活动可以由表现好的学生来决定,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光荣,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管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口算形式可以是全体回答,开火车比赛,男女生比赛,找朋友等。  1、20以内退位减法  11-5=   16-8=   12-4=   13-6=  2、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36-4=   29-3=     95-4=      66-6=  这两组口算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基础,为知识的有效迁移、正确推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点:注意“66-6=”,这是很有新意的设计。上一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是个与个相减切有剩的,而要过渡到不够,跨越一个正好够的特殊情况,也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几十几减几”的问题。此处的埋笔不仅将知识层次化、系统化,还可以隐藏后面探讨的算法的多样化。】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的表现都很棒!  【举起双手的大拇指,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简单评价,更重  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增加信心。】  师:大家已经看到我们的教室像是一个购物超市,里面有很多大家喜欢的或是正需要的东西,那我们赶快去购物吧!不过在进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要想好什么呢?  生1:我要想好我要买什么?  生2:我要知道我要的东西去哪里可以找到?  生3:我要看看每样东西多少钱?  生4:我还要知道自己的钱够不够?  【将价签对应放好,找3名学生来扮演售货员,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  1、搜集信息  师:进入小小的超市你能知道什么呢?  【让学生来观察,认识价签,知道每种物品的价钱,充分经历数据获得的过程,也要体会原始数据的重要性。此时看错价钱,那就不会正确付款。】\n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拿着自己选好的物品,去出口结帐,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买汽车需要多少钱?  生2:我买汽车和熊需要多少钱?  生3:我买汽车,玩具熊和洋娃娃需要多少钱?  【这些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教师要注意控制提问的类别,的那个学生说出几个类型的加法的时候,将问题出示,教师予以引导。】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用加法解决的,你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生4:汽车比玩具熊贵多少钱?  生5:我买文具盒和橡皮,付1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  【引导出本节课需要的问题,那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解决。如果没有出现,可做下面的设置。】  师:我也想去买点东西。同学们看我手里的小汽车比小熊的娃娃贵多少元钱呢?  3、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刚刚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简单的早学生独立完成,而对于最后的问题,由学生列式。  生:36—8=。  对于最后的问题让学生列式,像刚才解决简单问题一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此时发现了“矛盾”——6减8不够减。  【创新点:指向策略,引出矛盾,激发学生思维。】  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我相信大家都是解决问题的“小博士”,现在大家独立思考、努力想办法,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  【给学生充分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另外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2.小组合作、交流  待学生思考过后,发挥团队的力量,小组内先讲一讲各自的想法,梳理思路。引导学生在已经想到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创造更多的方法。  3.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在汇报前一定要做好要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生1:打开一捆,在成捆中拿出8根。  生2:打开一捆,变成14根小棒,从14根中取出8根。  生3:从36中先拿走6根,再拿走2根。  生4:拿走一捆,再送还2根。  师:这几个同学都是解决问题的“小博士”,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积极思考问题。虽三种方法不同,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要打开一捆。  让学生抓住实质,有利于学生理解“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异同点。  【创新点:在汇报方法上的创新。请有想法的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心有灵犀”找知心朋友的方式接着补充想法,完成合作。这样的设计首先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其次,找朋友是低年级孩子比较喜欢的\n形式,学生们很高兴去帮助自己的朋友来完成任务,在激趣方面都很好的效果;最后,可以弥补刚刚思考的不足,在大家都思考的氛围下,带着另一部分人去思考。】  4.小结算理与算法  师:这样的计算题,个位不够减了,就可以用刚才大家想的办法来解决。在计算时,有很多的算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  【创新点:方法创新。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意识。】  四、练习反馈  1.基本练习:(出示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基本的题型可依托游戏的情景来实现,如练习十二9题:  游戏:摘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熟了,同学们到果园里摘苹果,树下放着三个筐,筐上分别写着73、56、48。同学们把带有算式的苹果,算出结果,然后摘下放到相应的筐里,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小组的意见。  2.知识渗透型:  把计算与比较大小、找规律、(如:依次减几的问题。)简便算法等相结合,起到一定的提高的效果。  如:练习十二10题、12题,以及练习十三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大家去购物,提出了新的问题,经过大家的思考、合作,解决了难题,大家的表现都很好。今后遇到问题甚至是困难,都不要退缩,积极思考,努力想出解决的办法,不要轻言放弃。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标准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72页“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n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低年级的学生在有趣味性的教学中学习兴趣较浓,因此设计游戏开课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同学们,今年我们国家要举行什么运动会?你想参加当冠军吗?下面我们就在班级做个夹豆比赛的游戏好不好?同桌的两个人一组,看谁能够获胜. 2.老师记时,学生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夹的豆多)(课件显示走一分钟时间的过程) 3.比赛结束后,各组汇报比赛结果,老师在表中记录. 4.教师出示成绩表,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数据,哪组数据不分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分胜负.)  哪组数据可以分出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不同,数量多的获胜) 5.要知道比赛的结果,就要把每组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问题. (在开课过程中为新的教学知识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学生动手操作: 先摆12个三角形图片后问,现在三角图片多吗?(学生可能会迷惑) 师:我们在说谁多谁少的时候必须要有两种以上物体才能比较。 学生再摆8个小圆片 问:你是怎样摆的?(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如何摆能很快看出谁多谁少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把两种图片摆成一排的,也有可能是摆成两排但是没有一一对应,最好的摆法是两排而且是上下一一对应的,对于这样的摆法给予表扬) 【演示课件1】 显示最优摆法 (2)看课件同桌讨论,思考三个问题:(板书问题) A:谁和谁比? B:谁的多,谁的少? \nC:多的分成了几部分?是哪几部分? (3)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回答) 第1和2个问题学生直接说,当说到第3个问题时问:    △中的哪一部分和○同样多?请你用铅笔把△分成两部分.(学生摆铅笔)给一个同学上台投影展示  再问:△中和○同样多的部分有几个?(8个) 问:哪部分是△比○多的?(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找学生到前面来指) 学生在自己摆的学具上再一次加手势边说边比△和○的个数.(课件演示分成两部分的过程,指名学生利用三个问题说过程) (△和○比,△多,我们可以把△看成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多的4个) 问:△比○多几个?(4个) (4)根据推理,思考怎样列算式。  问:刚才我们是看着图比较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那么怎样用计算的方法算出这个结果呢?要求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12-8表示从12个三角形里面去掉同样多的8个,就求出了三角形比圆形多的几个。(板书:12-8=4(个)) 学生说完后反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看图加手势说明) (通过学生的摆一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多的分成两部分是哪两部分,明确找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部分在哪里。) 2、自学教材72页例3,看例题有什么! 问:根据例题图片,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问题并列式解答说解答的方法 如:小雪比小华多得几朵红花? 根据问题: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分成哪两部分?说一句完整的话 (先带学生读,有能力的学生读,再到全班读) 学生很快摆出学具,用圆片和三角片表示出来 请一个学生上台摆出来并列出算式计算。 \n(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更好的发展。) 3、随堂巩固 课件出示教材7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三个问题分析题目 (两只松鼠比较松果,黄松鼠的多,分成和橘黄松鼠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 学生打开书72页根据分析过程列式,学生上台板书25-20=5(个) 4、归纳小结: (1)观察几个算式,你发现被减数在每道题中表示的是什么?(两个数中的较大数)减数在每到题中表示的是什么?(两个数中较小的数)那么怎样求差?(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就可以求出差) (2)强化练习:(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A:公园里有18盆红花,10盆黄花.红花比黄花多几盆? B:某小学一年级有26个男同学和20个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个? C:一年级展览作业.第一行摆9本,第二行摆12本.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多少本? D:商店有彩电48台,冰箱有30台,彩电比冰箱多几台?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计算算理) 三、课堂练习设计 1、谈话: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很喜欢跳绳,也进行了一些小组或个人的比赛,我请两个同学说,他一分钟跳了多少下? (调查) 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跳绳的数目 问:根据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问: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分析题目。   学生说完后汇报算式。   2、列式计算各组夹豆的个数相差多少.   学生分别计算本组的两个同学夹豆的数量相差多少,然后分别进行汇报.(夹豆多的同学比夹豆少的同学多夹了几个?) \n(练习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的应用题解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回忆分析思路。最后,小结上课时男女学生小旗的情况,得出数目后问: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让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是我的教学目标。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说课稿一、说教材和要求。1、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7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2、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一个“红花评比”的情景图。根据各自所得红花的不同朵数,很自然地引出主题。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理。(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热情。4、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5、教学难点让学生弄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较小数多的部分作组成的。6、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将全班分成7组,宣布发放红花的标准标准为:A、积极主动参与活动。B、乐意与同伴交流。C、思维富有创新意识。符合以上任意一个条件的同学将为自己组争夺一朵小红花。学生准备:学具盒。7、时间分配引探准备:5分钟。引探过程的实施:20分钟。引探总结:3分钟引探实践:12分钟二、说理念和创新。引探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质疑。“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和点拨者。这与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相吻合的,为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以生活为背景,以探究为主导,以评价的结果为教学所用”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将会提\n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设计中,我紧紧围绕学生的“红花栏”,上面清楚的反映学生平时所得的红花数,并根据各自所得的红花,很自然地引出“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的问题,学生还能用自己的红花和她们俩的红花的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2、在“引探”的课堂中,让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是“引探”教学的基石,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权利,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课设计中,我从“红花栏”中抽出两名同学------伍眉和来思雨,让同学们她们的红花数提出问题,(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的问题不同,是整个课堂很热烈,也很丰富,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3、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把学生分成7个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每一组进行发放红花,等到整节课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使整个评价结果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说引导和探究。(一)摆学具:1,屏幕上出示●●●●●,同学们在下面摆一摆,在第二排摆的▲和●同样多。2,要求第二排摆的▲比●多三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中加深对同样多和多几的思维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一一对应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点的连结,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二)、引探过程。1、2、课件出示全班同学“红花栏”,说说自己得了几朵小红花。用课件抽出两名学生所得的红花引探准备来思雨:★★★★伍3、眉:★★★★★★★观察两名同学的红花数,提出问题(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4、5、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动手摆一摆,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汇报结果(1)伍眉有7朵,来思雨有4朵,从伍眉中去掉和来思雨同样多的4朵,剩下的伍眉比来思雨多的部分。7-4=3(朵)。(2)来思雨比伍眉少的,也就是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7-4=3(朵)(3)和来思雨差几朵和伍眉一样多也就是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7-4=3(朵)。(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边摆学具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摆学具时仍然是来思雨的红花和伍眉的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把伍眉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与来思雨同样多的部分和比来思雨多的部分,这样动手不仅突出了谁与谁比,谁比谁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现象:来思雨比伍眉少和来思雨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实际上也是求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这不仅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引探总结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方法:要想比多少,先把大数找,去掉同样多,多几就知道。(四)引探实践。1、2、自己所得红花和这两位同学的比一比。教材P72,P73的“做一做”3、教材P74练习十三第一题。(设计意图:练习题的安排本着多形式,异要求,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理解,通过自己和别人的红花数的比较从而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兴趣。(五)、引探评价。看看每个组所得红花数,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四、说板书设计。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7-4=3(朵)(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7-4=3(朵)(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7-4=3(朵)\n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说课稿二一、说教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中的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 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通过集中安排一道例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二、学情分析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较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谁比谁多”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过程和方法。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重点是会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理解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 。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及经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1.复习“同样多”\n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高兴吗?那咱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下面跟老师拍一拍,你拍的要和老师同样多。2.结合班级男女生人数情况,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汇报本学期数学作业得星情况(一)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师:看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A比B多几颗?(二)明确“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问题。(1)谁和谁比?(2)谁的多?谁的少?(3)多的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部分?(三)反馈讨论结果同样多的部分多的部分(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摆一摆,算一算借助学具,摆10个    和7个    ,   比   多几个?3.归纳小结4.手指游戏5.完成教科书72页的“做一做”师:看,小松鼠也来比一比,下面请同学们先同桌互相说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然后独立完成填空,最后全班交流。三、课间韵律操\n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咱们现在可都是小战士了,敢接受老师的插红旗任务吗?第一关:解决本班男女生人数比较情况第二关:完成课本练习第三关:猜猜老师的年龄。第四关:看图口头编应用题第五关: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说说这节课你们的表现怎么样? 七、认识时间七、认识时间教案教材分析: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单元教学重点:1、认识几时几分          2、时与分的关系单元教学难点: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2、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单元教法学法:小组交流与自主探究教学准备:钟表模型,课件。课时按排:认识时间…………………………………………2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n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时间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教学难点: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意教法学法:探究法。教具、学具准备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过程: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二、自主探究学习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2.认识几分。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3.认识1时=60分。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b.介绍方法。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n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得最棒,好不好?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2.连线。3.拨表练习。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钟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对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进制感到不习惯,所以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一开始利用作息时间表引入,让学生从表中找出学过的时间,从而复习看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重还不够全面,互动的也不够。应多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给予交流的空间。第七单元第二课时认识时间教学内容:认识时间          P82页  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用1分1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1分1分数认识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准确迅速读取时间的能力。教法学法: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具钟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提问: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        1时等于多少分     (1时=60分)二、探究新知1、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   出具教具钟             4时15分   将分针又转过1小格,转过4小格,学生数      4时19分2、P82做一做 板书:       3时10分          7时15分          1时20分              3:10                 7:15              1:205时25分         2时40分           10时45分          5:25              2:40              10:45        6时50分         8时55分                    6:50              8:503、P82 做一做\n       板书:    5时7分                  5:07                 1时23分                  1:23                 10时39分                  10:394、分别拨出下面时间,让学生读出来       11时25分         9时35分         7时25分           8时40分       6时17分          2时32分         1时50分           3时48分         12时             9时半5、每两人一组,一人拨表,一人读出时间三课堂作业设计练习十五  第4题四、思维计算:1+2+3+4+5+6+7+8+9+10五、课堂小结时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学会认识时间,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随着我们认识时间的不断熟练,我们就会看到钟表直接说出几时几分。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3时10分          7时15分          1时20分  3:10                 7:15              1:20教学反思:在本课中,学生对于电子表式的记时方法或多或少有所感知,甚至在父母的指导下曾经尝试过认识时刻,因此,教学我没有没有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这既能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本节课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拨钟时,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互相检查拨钟情况,但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次,由于是刚上学的学生,不是经常进行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第七单元第三课时小小商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复习人民币的知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法学法:实践法。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从学具卡片上剪下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教师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这节课的准备工作。   1.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游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商店。   2.同学们有的要扮演售货员,有的要扮演顾客,有的要扮演废品回收员。   3.商店里的商品需要我们自己准备,请大家把平时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一些作为商品。   4.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要自己制作。价格你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调查一下,可以问\n问你们的家人,还可以查一查书本资料。教学设计导入1.今天的教室布置的漂亮吗?2.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我们给它们分分类。请四名学生分别选出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可回收的物品,摆放在相应的柜台上。新授活动准备1.请读一读物品标签上的价格,看看你喜欢的商品是多少钱?2.你要买什么商品?3.应该去哪个柜台购买了?活动示范1.谁来扮演顾客,谁又来扮演售货员呢?(选出购物示范学生两名。)2.教师问顾客:你喜欢什么商品?准备去哪个柜台购买?(买什么。)3.你喜欢的商品标价是多少钱?(读价格。)4.你手里有多少钱?怎样付款?(算付款。)5.教师问售货员:顾客拿出了多少钱?他要买的商品是多少钱?(读价格。)6.你要找多少零钱给他?(算找零。)教师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如何进行商品买卖,在买卖过程中有什么步骤。开始活动1.活动要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活动汇报活动结束后,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汇报。1.你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2.大家讨论一下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呢?3.抽取几名顾客进行汇报。a.你原来有多少钱?b.买了哪些东西?c.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d.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等于剩下的钱数吗?4.抽取几名售货员汇报结果。a.一共卖出多少东西?b.收入多少钱?5.请废品回收员汇报。a.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付出多少钱。b.付出的钱等于所回收物品的价钱吗?   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活动讨论1.把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互相听听大家的购物过程。2.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款方法,分别是怎么解决的?3.售货员在一起讨论今天你卖的商品是怎么计算找零的?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n  板书设计:小小商店读价格算钱数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让学生做自己想做、能做、乐做的事,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发现了新的规律,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在本课堂中还有一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如:(1)角色数量设计的不合理,“售货员”一个太少,“顾客”太多,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我想这样更贴近生活。(3)此类实践类型的课还是上的少,经验不够丰富,课前应该更精心设计一番。(4)课堂还是有点混乱。以后应该加强。\n\n七、认识时间七、认识时间:说课实录一、教学内容:第81页及练习十五第2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2、能正确书写时间。3、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整五整十分);2、能认识几时几分;四、教学难点:1、认识几时几分。2、知道1小时等于60分。五、学生分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已经能正确认读其他的钟面,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认识几时55分更是困难。六、教学准备:钟,教学用钟面模型,课件,学生用钟面模型。七、教学方法:游戏法、操作法八、教学理念: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2、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九、教学流程:     (一)、复习:师:今天这节课呀,老师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大家来看看,还认识它吗,它是谁呀?(出示钟面)它能帮我们干什么呀?生: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师:对呀,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时间。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看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师:瞧,这是一个小朋友早上起床的时刻,(出示钟面6时)谁能认出这个时刻呢?生:6时师:为什么说它是6时呢?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时。师:那,大家看看,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早读的呢?(出示钟面6时半)生:时针刚刚过了6,分针指着6。(此时,要注意时针的位置,老师在展示台上拨出)师:同学们说的真棒!6时半的时候表示时间已经过了6时,时针应该过了6,但还没到7。这个时刻认识吗?(拨钟面,7时)生:7时。师:太棒了,这个时刻,小朋友在干什么了呢?生:吃早餐师:请大声读出这个时刻。(拨钟面,7时半)生:7时半。师:这个时刻,小朋友在干嘛呢?生:去上学——(二)、导入(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对于时间的知识学得真好!老师还想考考你们,行吗?(出示钟面)\n同学们请观察,现在钟面上的分针还是指向12,或者6吗?它表示的时刻还是我们学习过的整时或者半时吗?生:不是…师:那你们想来认识这个时刻吗?生:想…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三)、讲练达标1、认识钟面师:要认识这样的时刻,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出示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生齐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宝宝,有12个大格子,还有小格子——师:对,钟面上有12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1个数就表示1大格。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师:再认真看,每个大格里有什么呢?生1:每个大格里有小格生2: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师:对,板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师:钟面上还有什么呢?生:时针和分针。师:在这个钟面上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呢?生:短一点的是时针,长一点的是分针。师:对,我们把短一点的时针叫做时针哥哥,把长一点的分针叫做分针弟弟好不好?!(好)时针哥哥能帮我们做什么?分针弟弟又能帮我们做什么的呢?生:时针哥哥帮我们计时,分针弟弟帮我们计分。2、认识时师:对,时针哥哥是帮我们计时的。那么,你想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吗?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屏幕演示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师: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多少个大格?生:1个大格。师:对,时针走这样一个大格,我们就说时针走了1时。师:时针走多少是1时呢?生:1大格师: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1时,那时针从数字1走到哪一个数字也是1师呢?生:数字2师:时针还可以从几走到几表示1时呢?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也就是说——(板书:时针走一大格表示1时,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分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呢?3、认识分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看谁看得最仔细!课件演示闪动的分针。师:要知道经过了多少分,就要看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边演示边讲)分针走一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师: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走2小格呢?生:表示2分师:走3小格、4小格呢?…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屏幕显示,演示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一大格)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几?走了多少个大格?一共是几个小格?生: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一个大格,共5个小格\n师:所以我们说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个小格,也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大格表示5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件演示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2    分针走了几个大格?生:2个大格师:也就是几个五分?是几分钟呢?生:2个5分,是10分钟。师:…(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钟?视情况多问几个,注意,是分针指着数字几,表示几个大格,也就是几个5分,是几分)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并把答案记在钟面外的相应的括号里。(在黑板上出示钟面)师把汇报板书到黑板上。师:从这个钟面上,你们知道,分针从12绕钟面一圈回到12,是多少分钟?生:60分钟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钟4、认识时、分的关系“刚才的时间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1)课件演示操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几大格。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在分针走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几大格?生:1大格师:对,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示意板书)时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呢?生:1时。(板书1时)(2)引出“1时=60分”。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分针走1圈表示60分,同时时针正好走1大格,也就是1时。这说明1时和60分的时间是同样长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边说边板书:1时=60分 (请同学跟老师读一遍)5、读写钟面时刻出示课件钟面8时15分,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位置,师再在黑板上的钟面里拨出来。师:时针指着哪里呢?生:8和9之间,过了8但还没到9,表示8时多。师:多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分针。分针指着几呀?生:分针指着3.师:表示多少分钟呢?(示意之前数的小格数)生:15分钟师:合起来就是什么时刻呀?生:8时15分。师:我们该怎么用数字计时法来记录这个时刻呢?生:先写数字8,然后写两点,然后写15。小结:我们读时刻的时候应该先看时针,时针过了8,但还没到9,我们就说是8时;分针指着3表示15分,合起来就是8时15分)(四)、反馈检测出示钟面9时5分师:在了解了钟面的有关知识后,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时刻,好不好?(在钟面下写上——时——分)在这个时刻,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出示课件钟面9:05师:同学们请先观察这个钟面,时针指着哪里呢?生:时针指在9和10之间,过了9,表示9时(填上9)师:接着来看分针。那么,请观察分针在哪里呢?\n生1:分针指着1,表示过了5分。(填上5)生2:分针指着1,表示1分。(出现第二种答案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针走了几分看小格,走了几个小格就表示几分钟)师:合起来读出这个时刻是多少呢?生:9时5分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时刻写上。采用数字表示法该怎么写呢?(请一个同学回答)生1:先写数字9然后两个点,然后写5。生2:先写数字9然后两个点,然后写0然后写5。…(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9:05”)出示钟面7:25出示钟面12时55分(五)、动手实践,巩固新知1、巩固练习出示课件钟面,点名让学生说出钟面表示的时刻(6时25分,12时45分)2、学生一起看着课件完成练习十五的第2题。3、师:老师这里带来了三个钟面,小朋友们能用两种表示方法把时间表示出来吗?那就请小朋友们拿出桌面上的练习题纸把它写下来吧!(师注意巡逻一下场下同学的作业情况,然后选取个别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请写对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注意写错的同学,然后请同学们判断“他写对了吗?”“错在哪里呢?”)“哎呀,这几位同学的作业做得真不错,一下子就把时间表示出来了!有跟他们写得一样棒的同学请举起小手来看看?!”(六)、课堂总结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要下课了,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学了什么呢?(边说边走回黑板前,示意学生看今天的课题)生:认识时间师:我们有什么收获呢?生1: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表示1时生2:知道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生3:知道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钟,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生4:知道1时=60分生5:还知道了,怎样5分5分读时刻…此外,老师还有一件特别的礼物要送给大家——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十、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解决上自我感觉还可以。课的层次比较清晰。经过自我反思和老师们的指点帮助,我又一次学到了很多。体会最深的是:一节课是由一个个细节组合而成的,细节的把握十分重要。当在一些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好整个课的流程框架之后,对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上要考虑得非常全面、细致。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谱,怎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作为新教师的我,这些工作要做在课前。这次,我自我感觉准备的还算充分。但在上课的时候还不是很沉着冷静。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没有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一、说教材\n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P81“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地读写时间,并通过观察、思考、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可以见得,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已经能正确认读其它的钟面时刻,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的钟面时刻,知道时间单位的进率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和分的时间观念。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时刻;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的认、读、写时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教育光盘资源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我采用暂停播放光盘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时、分的关系,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大格。2、引导归纳法。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概括出看时间的方法和教学时分的进率。三、说学法发挥光盘资源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实物操作等活动,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四、说资源的利用  通过观看光盘,学习光盘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的组织教学、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话语和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帮助我备课,指导我的课堂教学。同时,通过观看光盘,我选取了光盘中富有情趣和利于突破本课时重、难点的教学片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五、说教学程序如何有效利用远程光盘资源,轻松地突破学习重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上课铃响)师:哪位同学说说,现在是第几节课?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二节的上课时间是几时吗? 2、利用光盘资源,复习旧知。(播放光盘)3.导入新课。(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15)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现不同的答案)\n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利用光盘资源中明明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尝试认读,在出现不同的答案时进行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1、认识钟面(1)让学生观察学具钟面,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互相补充。(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教师播放光盘。(播放光盘)【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但,一年级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遗忘性,往往只记得钟面上的数与格。所以,我充分利用光盘资源中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重温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认识几分。(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播放光盘)(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过的大格)(2)边在观看光盘,边提问:①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3)伴随着光盘中优美的音乐,同学以小组小组为单位,数一数,写一写: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4)通过暂停、播放光盘的方式帮助学生订正,进一步感知钟面上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分钟数。【设计意图:认识每个数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我先利用光盘资源中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针对准的数字1、2、3所表示的分钟数,再通过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然后再利用光盘资源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认识时间。(1)老师分别拨出8:00,9:15,10:30,6:45的钟面时刻,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看的?(2)教学例1的两个钟面。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6时25分)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电子计时法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播放光盘)伴随着再一次的优美音乐,让课堂里的学生和光盘中的学生比一比,写一写。(3)结合光盘中学生的写法,集体订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设计意图: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读几时几分的方法。通过第三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读方法,通过比一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很好得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4.认识时、分的关系。(1)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看光盘里老师的口令,拨一拨相同的时刻。(播放光盘)结合光盘的直观、动画演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2)结合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播放光盘)引出“1时=60分”。\n师: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60分)同时,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1时)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观察光盘资源的动画演示,知道:1时=60分(板书)【设计意图:采用光盘资源中的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在学生疑难处给予暂停、重复播放光盘帮助,让学生自己发现1小时=60分,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是怎样看时间的,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并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3、体验一分钟,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感受一分种有多久,可以做哪些事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4、认读下课时间,帮助学生建立40分的时间观念。【设计意图:采用多层次呈现的方法运用新知,让学生建构时间观念,使学生逐步建立时和分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略)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互动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样整合了教学资源,利用光盘资源展开的教学活动,既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服务,方便了教师备课,又实现了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索性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以上说课,仅是我对现代远程光盘教育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做法。但如何在信息化的今天实现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真实、扎实和丰实,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希望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说课稿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培养应用意识的。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n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二、学情分析:“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三、教法、学法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四、教学程序(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n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钟面刻度(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6)交流记忆方法。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n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三)、认识时、分的关系(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始发站   发车时间      到达站     到达时间 天门     7:           方正           7:40天门     7:30         方正           8:20    天门      8:30        方正             9:10 哪辆车出发的最早?哪辆车到达方正最晚?老师要去方正学习,8时准时开始,车站到学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师做哪趟车比较合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出门坐车学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n板书                认识时间 起床     上课         放学        睡觉7:00     8:15        3:30       8:507时      8时15分     3时半      8时50分1时=60分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三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培养应用意识的。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二、学情分析:“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n三、教法、学法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四、教学程序(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钟面刻度(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6)交流记忆方法。\n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三)、认识时、分的关系(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n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始发站发车时间到达站到达时间天门7:方正7:40天门7:30方正8:20天门8:30方正9:10哪辆车出发的最早?哪辆车到达方正最晚?老师要去方正学习,8时准时开始,车站到学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师做哪趟车比较合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出门坐车学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板书认识时间起床上课放学睡觉7:008:153:308:507时8时15分3时半8时50分1时=60分七、认识时间:说课稿四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1、教学重点。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我是这样想的,要想正确认读几时几分,需要弄清以下几点:①时针,②分针,③大格数,④小格数,⑤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⑥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而看“几分”所依赖的小格数,一般钟面上又没有标明,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混淆。\n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的对应关系,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读方法。  2、教学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如10:55)。由于这样的时间,时针非常接近下一个大格数,肉眼几乎辨认不出时针是否在下一个大格数之前。学生年龄小,观察力有限,都以为到了下一个大格数,认读为11:55。  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难点,必须在学生“观察认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认读经验: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近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近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3、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抽象概括能力。  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⑷勾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习。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习一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另发车时间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  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四、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n  2、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习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三个典型时间,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看动画片和吃零食,特别是大风车等,是孩子们的节目,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本课撷取学生感兴趣之最——看动画片,与看时间巧妙结合,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会认读吗?  3、揭题。师:要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必须要学会看——(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教师顺势而下,追问播放时间,直奔主题。继而出示此动画片播放时间的钟面,让学生尝试认读,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引入了新课。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修改。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而学生一纸在手,上面的大格数与小格数写得清清楚楚,老师又同意没记住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有了这样的凭借和支撑,学生参与兴趣浓,效果甚佳。  3、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4、体验1分钟。(听古人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的故事。)\n  【设计意图】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是一个历史,也是一个看时间的好办法。在本课1分钟的故事里,学生既了解了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又随着音乐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1、回顾旧知。  ①整时怎样认读?(图片:早读课,钟面:8时)  ②几时半怎样认读?(图片:老师上班,钟面:7时半)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适当地让学生回顾旧知,特别是能产生正迁移的旧知,学生学习新知,如驾船恰逢顺风顺水,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探究新知。(整5分、整10分)  ①9: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9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读9: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习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近9,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9: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近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追根溯源。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②11:40(出示图片:午休)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3:35(出示图片:放学)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9:05是从左往右,11:40是从上往下,而3:35是从右往左,并且时针在扇形阴影之内。认读要求也是由易而难,首先是独立练习认读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补充,最后是同组交流、展示自我。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9:0511:403:3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作了多种预设,既有开放的思考,也有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象这样的开放课堂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n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年龄是小,但同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识字不多,就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概括认读方法。  ③师小结:时钟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几分钟,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  小格(同学们可借助外圈的数)。  4、拨钟练习。  ①记录老师拨出的时间。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共同记录。(师说清要求)  汇报小组内认对了几个时间。  【设计意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是北京市21世纪课改实施方案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了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认读的方法。做过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学生在同组合作中,拨钟、认读、记录、校对、修改、讨论,知识得以增加,情感得以升华。合作中,其乐也融融。  ③动态生成。从学生拨钟中,选取不是整5整10分的时间。如4:06。  ④练习。10:39(预设学生出现3种答案。)  生1:是10:40。生2:是10:41。生3:是10:39。  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预设学生有两种想法)  生1:分针从12走到7经过35小格,又走了4小格应该是10:39。  生2:分针从12走到8经过40小格,它还差1小格,应该是10:39。  (四)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2、小结。师:1分钟,我们听了一个小故事。那么,1时我们可以听——(60个小故事)  (五)拓展练习  1、谁迟到了。(蓝猫和淘气约好早上7:00去爬山)  蓝猫淘气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剪切恰当的动画片断,融入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的“千层浪”。  师:观察两个钟面,它们的时针都非常接近7,怎样分辨哪个是7时多?\n  哪个还没到7时呢?  师:我们要学会看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和别人约好的事,要按时去做。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遵守时间。  2、车票上的时间(11:50)。钟面(10:50)。  ①师:可以开车了吗?  ②争。10:5011:50。  ③拨。10:00~11:00。  学生拨钟,观察:当10时“几分”越大时,时针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④小结: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近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近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⑤猜。让学生猜“9:55、10:55、11:05,时针*近几?”,  ⑥辨。哪个钟面是6:55。出示“7:00、7:05、6:55”。  【设计意图】再一次使学生了解接近整时的时间(有还未到整时的、有超过整时的),时针都*近整时数。因此,要仔细观察时针的位置。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接受与发现并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辨别、认读中来。  (六)总结  1、建立40分的时间观念,并在40分的基础上建立1时的时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建构时间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本课采用多层次呈现的方法进行。使学生逐步建立1分和1时的观念。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七、认识时间:说课稿五一、 设计理念:《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了我校《常态多元化生命课堂》这一教研专题所构建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之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导入—回顾---探究—归纳—应用”,流程是:教师行为           基本程序               学生行为        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体验       回顾         师生交流,以旧带新           复习       探究        合作体验,探究新知             参与       归纳         拓展练习,巩固强化            实践       应用         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交流(出示)通过此模式的运用,力争达到“三动”:(出示)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感交融中学习;行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互动---师生交流,生生探讨,让学生在碰撞中学习;\n这样使我们的课堂在师生两个生命体互动中,生成多元、灵动、快乐、高效的生命课堂,充满蓬勃的气息和活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活动,掌握时间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四、教学准备:课件、钟表模型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课前调查,我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看动画片《喜羊羊》,节目播放时间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这样引起了学生无限兴趣,从而板书课题。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引入了新课。使学生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二)师生交流、以旧带新(分四步进行)  1.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通过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说说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3.感受一分钟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那?看一看在一分钟里面都能做些什么?我设计一组活动来感受同时告诉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可以做很多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让学生回顾、认读整时和几时半  通过上述四步教学活动,适时地让学生回顾旧知,学生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三)合作体验、探究新知(分四步进行教学)  1.直观认读(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①教师指导认读9: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9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教师引导说出: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认读9: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习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近9,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9: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近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我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②同桌交流认读11:40(出示图片:午休)  ③组内合作认读3:35(出示图片:放学) 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9:05是从左往右,11:40是从上往下,而3:35是从右往左,并且时针在扇形阴影之内。认读要求也是由易到难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观察归纳。  屏幕出示:  9:05   11:40    3:35  教师让学生观察讨论。(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全班交流归纳得出 几时:看时针。几分:看分针。教师适时总结:时钟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几分钟,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   3.拨钟练习。我出示几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认读的方法。   4.探究时与分的关系在本环节我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 (1)课件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n书)  (四)拓展练习、巩固强化  1. 拨一拨。   2.猜一猜。  3.辨一辨。  (五)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六、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操作学具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66-67页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2、培养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及增强合作意识。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认识人民币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为购物活动所作的估算准备。如买一本字典和一个书包大约要带几十元,是把字典和书包的价钱相加,说出略大于这个和的整十数。在实际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中的付钱、计算、找钱、钱不够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策略,并具有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初步学习了简单计算,并具有购买1元以内商品的简单购物经验,在学习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积极情感,内心期待着更深层次的成功体验。多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课运用Authware设计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设计蓝猫专卖店开业、唐老鸭及大头儿子买东西、小明思考如何花压岁钱等画面,利用多媒体声、形一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n(2)人民币若干(a.装在信封内 b.零钱若干);4个货架及商品;4个卡通人物队标;4张货架图;4支铅笔;五角星若干。(3)将学生分成4大组,每组8人,选好一名组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激趣:今天我们上一节活动课:小小商店。老师把小朋友分成4组(博士蛙组、米老鼠组、小丸子组、叮当猫组)这节课来比一比,哪些的小朋友爱动动脑、发言踊跃,哪个组最团结,合作得好,老师就给你们组加星,得星最多的就是冠军小组,你们有信心吗?[利用小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提出小组比赛的要求,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环境和氛围]2、多媒体出示:蓝猫专卖店图。师:看,蓝猫专卖店开业了,多热闹啊!里面的商品可真多!你们喜欢吗?你想买什么?[多媒体演示蓝猫专卖店开业的热闹场面,喜庆的鞭炮声及多种商品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商店的情境中,激起他们的购物欲望。]二、组织活动,解决问题1、估一估。(1)指名3-4人说说,问:你要带多少元来买?(学生要买一样物品,直接说出商品的价格)(2)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带多少元?(学生要买两样)怎么想的?(学生说出把两样商品的价钱加起来)追问:如果妈妈给你的全是10元一张,没有零钱,大约要几十元?(教师及时鼓励,为学生加五角星)指名3-4人说说想哪两样?大约要几十元?怎么想的?[多媒体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利用平时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探索解决解决问题,激发了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2、演一演。多媒体出示唐老鸭图。(1)师:你们看,谁来了?他东看看,西瞧瞧,最后选中了什么呢?听一听。(多媒体出示声音)(2)帮他算算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带多少钱?唐老鸭身边没有零钱,大约要带几十元呢?怎么想的?[多媒体提供了一个帮助唐老鸭的情境,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表演,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学会分析并积累购物经验。](3)老师这儿有50元,谁来演一演唐老鸭?指名两人上台戴头饰,表演。问:营业员和小顾客当得怎么样?师生讨论。小结:当文明营业员和做文明顾客。[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表演、大家评议,学生“充分感知”,顺利地实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多媒体使这一过程直观化,使学生通过购物活动走进生活学习数学。]3、说一说。\n师:你们和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你觉得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看选算买4、唱一唱。师:你们说得真棒!老师把你们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一起来拍手唱。多媒体出示儿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选,先估算。要想买,算一算。比比谁呀最能干。[学生交流已有的购物经验,体会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方法和步骤,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稍加引导和点拨,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5、议一议。多媒体出示:大头儿子图。(1)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来了,他们带了多少钱?想买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熊猫,如果你是猫大哥,会卖给他吗?(2)小组讨论。(3)小组汇报,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小组活动。购物活动(一):(1)师:如果给你50元,你想买哪些东西?我们比一比,用这50元,看哪一组买的东西最多。在你们桌上有一张货架图,在选中的东西上打√。(2)小组合作讨论。(3)小组长上实物演示台汇报。(4)教师小结,给买得多的小组加合作星。问:你们买得这么多,真不简单!你们是怎么想的?指名汇报。[通过用50元买商品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形成挑便宜的买就买得多的策略,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情感。]购物活动(二):1、购物准备:(1)师:想不想自己来办个小小商店?请组长当小小营业员(发给营业员证),你们要把好钱关,可不能让商店亏本!其他人都来当顾客,好吗?(2)提出要求:①你们想当怎样的小顾客?(文明礼貌)②指板书提要求:看一看你买的东西在哪儿,选一选自己认为又好又便宜的,再算一算需要多少钱,最后再买下来。)2、开始购物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人参与购物,体验如何取币、找币,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n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说说购物经过。①师:在小组内说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元,找了多少元。待会儿比赛,哪个组的小朋友说得最棒。②指名说,加星。[通过交流买东西的经过,既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又培养学生在倾听中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三、联系实际,拓展提高。1、师:你们还剩多少钱?指名汇报。老师这里还有一辆小汽车(出示玩具),你们想买吗?只卖12元,你够买吗?2、帮不够的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买到呢?3、指名说说。[通过教师卖汽车的实际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方法是多样的:讨价还价、向别人借、向老师欠、回去拿、合起来买等种种办法,只要学生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通过全班的交流,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一部分学生倾听了别人的方法,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科渗透,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小明思考图。1、师:今年小明收到很多压岁钱,怎么花呢?他想献爱心,捐钱给那些穷得不能上学的孩子;又想去吃肯德基;爷爷奶奶让他存进银行,爸爸妈妈让他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可小明自己又想买玩具汽车或者打游戏,如果你是他,你打算怎样花呢?2、指名交流。3、师:你们想知道小明最后是怎样花的吗?多媒体连线显示。师:献爱心捐款,存入银行,买需要的学习用品。他觉得这样花钱更有意义。[多媒体演求的小明怎样花压岁钱的画面,激起学生的内心思索,通过交流,在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中,怎样花钱更有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蕴含其中。]五、评选冠军小组。师指黑板上的五角星,分别报出每组的星数,对学生的成绩表示祝贺。选出星数最多的是冠军小组。[课堂结束时教师对每组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评出冠军小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板书设计:小小商店博士蛙队标(贴五角星)看选算买米老鼠队标(贴五角星)小丸子队标(贴五角星)叮当猫队标(贴五角星)\n全课评析: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高兴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演示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一次次的情境演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注重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师生间知识信息的沟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一个个问题的抛出,一个个思维高潮的掀起,使学生常常沉浸在讨论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本节实践活动课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空间的界限,将商店搬入课堂,关注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注重数学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流程图:多媒体应用情蓝猫商店唐老鸭购物儿歌购物设疑花压岁钱境探目究标教学情境激趣自主探索总结方法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课堂教学过程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教案二教学目标1、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2、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商品的价格,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3、 通过亲身参与购物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购物态度。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前准备:课件、印有“10元、5元、2元、1元、5角、1角”字样的模拟人民币若干张。 一、活动实施过程:      1、 活动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一起走进小小商店。板书课题。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并报出他们的价格。       3、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个学生喜欢的玩具)这是昨天老师去商店时买的,猜猜看,这个需要多少钱?(学生猜,教师可提示,最后得出正确标价)   今天我们也来开个小小商店玩一玩买卖商品的游戏,想玩吗?       4、选营业员及经理。   我觉得当营业员最重要的是精通业务,计算能力强。谁想来当?(等学生举手后,教师选出4人。)\n     考虑到我们呆会儿买的人会比较多,每个柜台一个营业员忙不过来,我还准备再选4名商店经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做好接待服务工作,顾客有困难能主动帮助。       2)做好买卖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让大家有秩序地买商品。       3)当营业员计算碰到困难时,两人能商量着解决。    觉得自己能做到以上三点的同学可举手参加竞选。(学生举手后,选出4名经理)     为了让大家买的放心,选出来的同学还必须接受考核,才能上岗,请大家来做评委。(出示考核题,要求这些学生回答,也可两个商量后回答)(1) 买一个机器人和1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2) 我买一个布娃娃,还余下3元钱,我原来有多少钱?(3)小红拿了1张贰元币,买了一本本子,售货员找给她壹元伍角,一本本子多少钱?(4)我买一本书,有一张伍元币,一张贰元币,一张壹元币够不够?(5)小军有5张壹角币和2张贰角币,他要买一把尺子,可以怎样付钱?       5、领钱。   经过考核,以上这些同学都可以上岗了,现在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唯一需要的就是每人手上需要一些钱,为了表示对这次活动的支持,老师特意为每位顾客准备了20元的人民币,请每一组的组长算好本组钱的总数,然后到我地方来领钱。      同学们,刚才老师给每个组的钱中,有10元的,有5元的,有2元的,有1元的,还有5角的,那么你到组长地方领20元,准备怎么领,先说给同伴听一听,再去领。(出现情况有:两张10元;两张5元和一张10元;4张5元;两张5元和10张1元;10张2元等等)     6、示范购物。    我们的购物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那么在购物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呢?现在我请一个四人小组同学先来为大家示范一下,请大家观察这些同学的买卖过程,看看要注意什么?(学生示范后,说注意点,出现情况可能有:顾客要想好买什么,自己的钱够了吗?营业员和经理要有礼貌,并能根据商品的价格有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     小结:顾客首先要确定买什么商品,属于哪一类,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了解商品的价格,同时要根据需要购买,不要浪费。同时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营业员则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同时,在购物时,人特别多,顾客们还要注意讲文明,守秩序;经理要组织好到你地方购物顾客的纪律,并做好服务工作。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根据你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选出文明顾客、优秀营业员和优秀经理。       7、实践活动。师:总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开始购物吧。(学生自由购物,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地帮助和提示。)       8、汇总交流。(活动结束后)   看得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那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购物情况给我们大家做个汇报,好吗?在汇报过程中,要求说清楚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20元钱用了一些后,现在还剩多少钱 请“小小商店”的经理来汇报一下你们经营的情况?现在收入多少?     如果要知道每个商店的经营有没有亏本,可以怎么算?(学生说后,教师略微说一下:可用现在的总收入减去进货时用去的钱就可以算出有没有亏本了。) \n    最后,我们就要根据刚才购物过程中每人的表现来评一评,优秀营业员、优秀经理;文明顾客了。先由我们顾客来评一评,今天哪几位营业员服务很令你满意?(根据学生回答,评出优秀营业员,给优秀营业员挂上光荣花。用同样方法评选出优秀经理。)现在由营业员和经理来评一评谁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文明顾客。(根据学生回答,评出文明顾客。)      二、活动总结。   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回答后)师:是啊,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把它解决好。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86--87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n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现场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样传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模拟购物活动、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物情境,进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n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的“小小商店”顺利开张了。(出示课题)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言),让学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分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制。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n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以便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平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矿泉水瓶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个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换钱,然后把这些钱攒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试,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n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  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体验交流。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七、认识时间:小小商店说课稿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第三节——《小小商店》。 教学设想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    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    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     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这是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合伙开百货店,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活动。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算一算,合伙开个小商店等。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数学。     三、注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购物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并且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设计时应重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如:合伙开百货店时,店里面有售货员,还有顾客,当顾客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其他同学都要进行核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n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课件。1.活动一: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出示电脑课件(放一段音乐。)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他想让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伙开一个百货店,你们愿意吗?那么要想开百货店都需要什么呢?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讨论,举手,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说得很激烈,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让大家合伙开百货店的时候,大家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起了许多很好听的店名,如:蓝猫专卖店,兰精灵童装店,小星星玩具店,等等。学生买东西的时候更是高兴,他们的样子是那么认真,那么可爱!    2.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简单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3元5角加上6元7角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的活动,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能熟练掌握。如,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学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钱时候,得出40元,而且很坚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确。教师指导时告诉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过再三提示,他终于明白了。他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事先反复告诉大家,要让相同的单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识点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今后要注意加强。\n八、找规律八、找规律教案单元内容:教科书第88~92页。单元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旗和彩灯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排列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单元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单元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法学法:操作法。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圆纸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科书88~8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法学法: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六一儿童节来了,小朋友们开始布置教室,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啊?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习。板书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2、夏天来了,我们校园里的树木发芽了、小草坪也绿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出示校园图),你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了吗?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二、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想一想: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n4、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三、巩固练习小精灵悄悄地对我说: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只要大家能通过“智力闯关”,就能得到数学王国的通行证了。这个关我们闯不闯?(出示题目)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怎栏“找规律”,例1中中的彩旗、拉花、灯笼、学生都是同一类事物,排列是按照颜色的不同形成规律,例2中的第一幅图有正方体和圆柱体两种不同的图形,第二幅图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它们的排列不但按照颜色不同,而且按照形状的不同形成规律的,所以我们在找规律时,不仅要看颜色上的形成的规律,还要看形状上怎样排列形成的规律。板书设计:                       找规律(图形)     例1    旗子    彩花    灯笼     学生 例2例3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根据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找、涂、摆”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如在共同完成例2例3时让学生同桌两人分工,每人完成一题后,再相互检查,学生却是两题都做好了才共同检查,这样浪费了不少时间;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第八单元  第二课时  找规律(数字)教学内容: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教科书90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法学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探索新知:例4、学生讨论,怎样摆                                                                      例5、出示挂图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观察他们摆的图形。例61、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1)学生小组活动。(2)汇报交流。2、动手创造:(1)利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注意图形和数字的规律。(2)学生活动。\n(3)小组交流。(4)选派小组全班汇报交流。(5)完成做一做。  先摆5个圆片,再摆3个正方形。5   3   5   3   5   3三、课堂作业设计     练习十六  第3题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1、        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        4    3   4   3    4    32、         1       2      1      2       1       2     3、          3       1        3       1        3       1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通过猜图形的数量,进一步猜出数字的变化规律,从而完成教学,整体看教学效果较好。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教师个人的课堂机智要提高,如:从图形抽象出数字时,学生没答到要点上,而我也没能予以机智地引导,有点着急似乎自问自答。我想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把握课堂。第八单元  第三课时  找规律(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法学法: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有关图形的规律,而且还探索了有关数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二、探索新知:1、   学习例7。5     10     15     20     253     6       9     12     15(1)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2、做一做 (1)   1     5     9     13  (2)  2    12    22    32  第一组都加4    第二组都加10三、课堂作业设计   11     13     15     17                         \n   20     18     16     14                           5       7      9                  15    17    19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规律的数字排列。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数的排列规律,第一行数相邻两数的差是相等它们的差有的是1,有的是3或者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第行数相邻两数之间的差,从而找出规律。板书设计:             数学变化规律             例7     5     10     15     20     25                         +5    +5     +5     +5                     3      6      9      12      15                        +3     +3     +3      +3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做了很多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思维活跃;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根据所教的方法很快的找出规律。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学生的关注还是太少,捕捉学生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我关注的是学生能让我尽快达到教学目标的回答,对那些另类的回答往往是一带而过或是忽视不管。数字规律,相对图形来说,更抽象,更难找。我在教学的时候却受了个别思维较好的学生影响,以为学生都能做出来,并没有八、找规律教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n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想邀请我们到数学一定去游玩,可是我们没有通行证,去不了,怎么办呢?别着急,小精灵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他们的考验,就可以得到通行证。同学们有信心拿到通行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出示课件)考考你的记忆力1、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接着出示两面白色的小旗)你知道这两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2、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你记住图上有什么了吗?(生答后,演示验证)如果要接着往下摆,该摆什么了?你怎么知道的?3、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这次你记住了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接着往下摆,你会吗?4、同时出示三组图:大家都能很快记住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图形,并且能接着往下摆;可是第三组却不那么好记了,而且对于往下该怎样摆,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师演示:二、学习例题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习。投影演示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2、春天来了,我们校园里的树木发芽了、小草坪也绿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出示校园图),你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了吗?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n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三、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看看小精灵对我们说了什么?(出示小精灵的话:小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列。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指名读一读。1、我发现今天同学们坐得就很有规律。你发现了吗?可以站起来看一看。谁发现了?2、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一起表扬他!我从同学们表扬的掌声中出听出规律来了,你听出来了吗?你还会有规律地拍手吗?3、想一想: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4、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四、巩固练习小精灵悄悄地对我说: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只要大家能通过“智力闯关”,就能得到数学王国的通行证了。这个关我们闯不闯?(出示题目)1、小龟上山看一看小龟走的路线,猜一猜小龟要到哪个山头上?你是怎么想的?2、花束看一看每一束花的排列,想一想:下一束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3、穿珠想一想:下面该穿几个珠子了?告诉大家你的想法。闯关成功!看一看小精灵给同学们拿来了什么?(出示通行证,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数学王国通行证”。)五、深化拓展数学王国的数学博士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也出了一道题来考大家。出示:小组合作,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演示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第二课时找规律(数字)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教学目标:\n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灰兔、白兔。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探索新知: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例6,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1)学生小组活动。(2)汇报交流。2、动手创造:(1)利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注意图形和数字的规律。(2)学生活动。(3)小组交流。(4)选派小组全班汇报交流。三、练习:完成做一做。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三课时、找规律(数字)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过程:\n一、揭题: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有关图形的规律,而且还探索了有关数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7。(1)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1,第2组都是加2,第三组也是加2。2、学习例8。(1)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三、完成做一做。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规律的数字排列。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第四课时、练习教学内容:92页练习十六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二、完成练习十六的练习:1、第1题:圈出合适的图形。(1)学生明确题意。(2)根据规律圈出相应的图形。(3)汇报交流。2、第2题:涂色。(1)先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涂色。\n(2)学生活动。(3)汇报交流。3、第3题:摆出下一组图形。(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4、第4题:找规律填数。(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2,第2组都是减2,第3祖是加2。5、思考题:摆一摆,算一算。(1)学生根据要求摆圆片,然后填数。(2)汇报交流,发现规律。13610(15)2345三、总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八、找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找规律》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宗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包括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1、例2、例3)、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4)、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例5)、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例6)和稍复杂的数字变化规律(例7)。本节课我将进行第一部分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教学。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中规律的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n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教学难点是发现列举事物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4.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空白练习纸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得以升华。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本节课认识的找规律这个知识点较简单、较独立,授课的关键不光是学生掌握基础的,如何将所学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升华,将它们与生活联系起来,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时候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们相当重要。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集中是有限的,老师怎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新知并加以运用,将是我深刻思考的问题。三、说教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3、动手动脑,创造规律,寻找规律4、联系生活,寻找和欣赏规律美5、知识延伸,应用规律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数学课上的情景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预设了让生猜一猜的游戏,先把准备好的一串花放进盒子,让学生说想不想知道盒子里是什么?根据孩子的好奇心,肯定想知道,接着我就拉出一朵给学生看,问:这是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生提出问题,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一起去解决问题,根据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找规律》。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动物运动会的会场布置,从会场的布置中继续让学生认识规律。紧接着,分别出示动物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导学生继续找规律,并逆向找规律,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3、动手动脑,创造规律,寻找规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之后,老师通过展台展示最后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来排列的。\n老师接着对他们的表现给予有规律的掌声鼓励,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掌声有规律时,师做出总结,不仅物体的形状、颜色上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让同学们试一试、找一找、说一说身边有规律事物。4、联系生活,寻找和欣赏规律美课件展示。课件中我穿插了音乐,声形并茂的展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美的陶冶。5、知识延伸,应用规律以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为契机,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规律知识加以应用,去设计美丽的图画。同时课件展示成品作,对生的思路作一个引导,鼓励拓展,将所学内容升华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为他们准备的学具(空白练习纸)上绘出满意的作品。五、说板书设计俗话说,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精华的体现。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精简,首先在情景导入中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展示课题:找规律。并将教具展示在黑板上,供学生仔细观察。其它板书适时而定。八、找规律:说课稿二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但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遵循的是相同的课程标准,相似的知识点,面对的是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只是知识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下面就我教学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向大家作个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一点、分析教材,拟定教学目标本单元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既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又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一些直观图形和具体事物的排列变化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第二点、分析学情,确定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对于规律有一定的感知基础,但是缺乏有意的注意、学习和研究,认识模糊而又肤浅。同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思维灵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激趣、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等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对规律有个比较清晰地认识;指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双面胶,正方体长方体学具,蓝色圆片、黑色三角形、红色正方形卡片若干,水彩笔,作业纸等。第三点、主要教学过程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部分:流程一、在情境中感知规律。新课伊始,通过一串有规律排列的千纸鹤,让学生在观察、猜想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直观感受简单规律的存在和美丽。\n流程二、在探究中认识规律课件出示教材中游乐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灯笼、彩花、彩旗的排列规律,利用三组不同物体,反复展示最简单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逐渐清晰。再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使用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巩固对规律的认识。流程三、在生活中欣赏规律通过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图片中找规律、在生活中找规律和对有规律排列的美丽图片的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规律的形态千变万化,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运用规律、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排列的秩序感、美感和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流程四、在运用中理解规律这部分安排了三个环节:摆一摆、涂一涂、说一说。一系列富有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挑战性,且有坡度、有层次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最大限度的使学生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得到拓展。通过摆学具、涂色、看图找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求知热情。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中创造规律作好铺垫。流程五、在创造中深化规律请学生用信封里的图形卡片摆一摆,尝试自己创造一些有规律的组合。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深入理解规律,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整节课中,始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充分体验、动手实践、积极创新,努力做到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共进,又关注情感和体验的提高,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领会规律的本质。八、找规律:说课稿三说教材                                        《找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因此,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基础。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创设小精灵聪聪带领大家乘坐“快乐号”去奇妙的数学乐园游艺厅——涂鸦屋——机灵宫——创意室——欣赏园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为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我积极创设主题图情景,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n    2、发现法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时,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彩旗是怎么排列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会场里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什么规律呢?接着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情趣。3、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通过电脑演示有规律排列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来探索知识,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和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在最后一个环节欣赏规律美时,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规律美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规律美,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涂一涂、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画、摆,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今天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聪聪。(课件出示聪聪的介绍:小朋友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是小精灵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乘坐“快乐号”去奇妙的数学乐园。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师激励:小朋友个个真有精神!那我们就和聪聪一起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猪主题图杂乱的布置,小兔是主题图有规律的布置,它们俩各坚持自己的意见,争吵起来了,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谁的布置呀?哦,老师也喜欢小兔的布置,小兔的布置是有规律的呀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找规律吗?(板书:找规律)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游艺厅1、彩旗师:我们先来看看彩旗的排列,彩旗是怎样排列的呢?生说(课件演示,彩旗排列的规律)师小结:彩旗就是这样一红一黄这样重复出现的。那接下来这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生汇报。2.花师:你发现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课件演示,花的排列规律)生交流师:小朋友的观察能力真强!如果再添上两朵花,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它们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生说。3、灯笼师:小朋友真能干!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会场里面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生:灯笼。师:请你猜猜,如果再挂上两个灯笼,它们会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请你先自己想想,然后再把几的想法悄悄告诉你的同桌。生交流汇报。4、排队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尹老师发现有几位小朋友听得特别认真,请他们上来。师:那谁能来按一定的规律给他们排一排?请学生排,可以一男一女,也可以两男一女,或两男两女。生汇报排列的规律。三、巩固新知——涂鸦屋\n师:刚才我们用眼睛动脑子找到了规律,看看聪聪接下来会带我们去那里呢?(课件出示)师:其实这个涂鸦屋在我们课本89页,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9页,动手开始涂一涂吧。学生涂,教师巡视,交流汇报。四、拓展延伸——机灵宫师:小朋友们都是按照规律涂的,下一站会去哪呢?(课件出示)                                              ————   (蓝)(红)(蓝)(红)(蓝)(红)(蓝)                                                                                          (红)(黄)(绿)(红)(黄)(绿)(红)师:想一想,接下来应该怎么摆了?你是怎么想的?生汇报。师:你们回答地真棒!这里不仅有形状排列的规律,还有颜色排列的规律。五、应用创造——创意室师:让快乐号带我们继续前进,瞧,我们来到了创意室。(课件出示)师:现在就请同桌两人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学具一起合作有规律地摆一摆。按不同的规律摆,看看哪个小组摆的不同的方法最多。生摆,教师巡视,作品展示。六、欣赏规律美——欣赏园师:大家真能干,都摆出了规律,下面聪聪要带领我们到欣赏园,欣赏一下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课件出示生活中规律美的图片,师生一起欣赏规律美。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周围有哪些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呢?学生举例。七、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大家动手动脑,找了图形排列的规律,还发现了生活中的规律,真棒!八、找规律:说课稿四一、说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4及“做一做。”“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n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过程与方法: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规律美。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星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若干二、说学情首先是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三、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n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播放歌曲《庆祝六一》。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听歌曲《庆祝六一》创设过节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学生跟着唱,感受幸福愉悦的心情。2.教具来展示规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引出课题。(板书──找规律)。(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1.课件出示彩旗图。2.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3.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出示彩花的排列图。需说明的是,将原教材中的彩花的规律改变一下,意在深挖教材,提高难度,同时体现以“放”为主。本环节如此安排的依据是:A.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B.改变原教材中彩花图的规律,意在避免例题的过于相似,既提高了知识的难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中出现复杂的规律作好铺垫。(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1.猜一猜。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和课本89页“做一做” )2.涂一涂。3.画一画,小小设计师。\n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做第89页按规律涂色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完成88页的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1、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2、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五)、全课小结五、说板书设计找规律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简单明了,通熟易懂加上图文结合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各位领导,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八、找规律:说课稿五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2.教材简析探索规律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是本教材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这课又是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3.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画,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之美。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探索、操作、练习中悟出找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n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三说教学过程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1.课前谈话,参与游戏: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好,老师先做一次。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谁来接?一起接一次?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好,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对,像这样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作为一组动作,且不断地重复出现,一般来说至少出现3次,我们就说老师的动作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1.创设情境:你们喜欢“六一”儿童节吗?这是一个学校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2.观察提问: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发现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的发现多?(学生活动,教师参与)3.汇报结果,认识规律:(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师: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方便把灯笼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红、一紫一红重复出现的。那猜一猜它上一个灯笼可能是什么颜色?它下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小花、彩旗、学生的规律教学与上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可同桌小声地交流。)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1、猜一猜: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学生排列的规律,接下来的“智力闯关”中也藏着规律,你有信心发现吗?(1)第一关:出示例2(2)第二关:出示例3及“做一做”。学生在课本上涂画,集体订正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3)第三关:有些规律喜欢躲起来,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出示课件:师随时点击小动物、水果照片,图片闪烁几秒自动消失,让学生仔细看看找出规律后就能猜出后面藏着谁?)2.体会规律:闯关成功了!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找到了事物排列的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来,用掌声连续表扬自己三次。刚才的掌声大家发现规律了吗?生回答。嗯,(边指相应图片边讲解)图形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或是数量的变化都可以呈现出一定的排列规律,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动作、声音或者节奏来表演规律呢?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学生小组内商量并表演。(生有的用图形画出来,有的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的用声音表示,有的用标点符号表示,有的拍手、跺脚或腕手……)3.通过这个游戏,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开阔的思维,太棒了!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n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广场、衣服、墙壁、彩灯、花边等。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正是因为事物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丰富多彩。想一想,家中、校园内或其他地方,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学生寻找并回答。(天花板、地板、自己的衣服、男女座次、红绿灯的闪烁、教室的桌椅、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四季的交替、歌曲的节奏、霓虹灯、斑马线……)五、实践操作,创造规律1.创造规律,评比交流: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造吧!看谁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而且有用,谁就是爱动脑会创造的“小小设计师”。要求:(1)先独立研究,摆出有规律的图案;(2)展示作品,成果分享。2.评价作品,深化认识:刚才大家只用了几个简单的图形就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的规律,可见数学真奇妙!认真观察这些作品,他们贴得都有规律吗?谁有问题想问大家?生可能问:看到这些规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谁能看出黑板上摆的第一条规律?第三条继续摆,下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条该怎么分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这些规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生共同总结出: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都是有关图形的规律;摆放的图形的颜色、方向、形状以及个数的变化都可出现一些有趣的规律。聪明的设计师都习惯运用规律来布置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也可以应用规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六、反思拓展,总结全课师:这节课快上完了,评价一下自己吧.这节课你快乐吗?你会了吗?有没有遗憾?生活中有了规律就有了美,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八、找规律:说课稿六“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少量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数字找规律的基础是图形的找规律,主要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数字和图形是相对应的,是每组图形中每种图形的个数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图形变化规律,就有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数字找规律有两种情况:1、不需要通过计算之间的差的关系来判断规律。2、需要通过计算之间的差的关系来判断规律。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1、先教学图形与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板书重复出现)如果用小棒搭需几根小棒?正方形四根,三角形三根。出示一组数字,读一一。着重引导说说:图形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读一读数)\n2、再教学数字变化规律(1)    出示一组图(一个一个递增图)(2)    数一数有几个正方形?逐一标出数,读一读,你发现什么?(每相邻两个数增加1)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2)让学生观察第(1)小题,与例5比图形和数字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还是一组图形或数字重复出现吗?你能发现新的规律吗?小结: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来找规律。3、最后教学纯数字找规律刚才我们数和图形放在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规律,现在我们单独数,同学们我们来发现规律。(1)5   10   15  20  25  (  )  (  )(2)3    6    9   12    15   (   )   (   )先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即把规律板演出来比较与例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整个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归纳能力,每一种规律出现让学生说说特点,并且与前一种规律进行比较。八、找规律:说课稿七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找规律》在一年级下册P88—92中,教材作了如下编排: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例1   例2   例3→例4→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例5→ 例6 →稍复杂的数字变化规律 (例7),这是整个单元的教材安排。共4课时,我教学的是第1课时。从例1-2,内容包括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这是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2、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理解规律的特点,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②、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有序的美。④、渗透数学规律处处存在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三、说教法\n“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3.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对规律的认识。4.联系生活,用说、声音、动作来表示规律,让学生指导规律处处存在思想。5、拓展延伸,为下一堂课家学内容作铺垫。6.教学总结四、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1、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先出示一个(红)色的气球,再在学生猜的过程中依次出示红黄绿、红黄绿各两组。学生从一开始乱猜、争议,到最后猜的结果一致,感悟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生有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他们知道一组一组接下去的。以上设计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出示一个后,让学生猜下一个,学生猜不准,一直到学生猜准,学生一片高兴,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2. 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通过读、用竖线分、对齐、猜下一组进一步认识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气球是按红、黄、绿,再红、黄、绿……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明确每组是三个(红黄绿),第一个总是红,第二个总是黄,第三个总是绿,就这样不断的排列下去。3、动手操作,尝试摆出图形。给你一些图形,能摆出他的规律吗?同桌合作摆并进行交流。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摆出来。摆完后,老师通过展台展示或者通过同桌读摆出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列的。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同桌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4.尝试练习。①练眼力猫狗一组和两串葡萄两串香蕉一组规律排列,感悟到动物世界和水果王国中也有规律,为后面“我是小小设计师”能画更丰富的规律图形作铺垫。②猜一猜☆是谁中感悟在环形中,从不同的起点看有不同的规律。二、巩固规律的认识(一)、创造规律 画规律。通过前面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具备画规律的能力了,因此就提出设计一组自己喜欢的规律。通过评价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并欣赏到规律的丰富多彩,体验规律的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二)寻找规律。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①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规律。②、发出有规律的声音。③、做规律的动作。让学生再一次感悟到声音世界和动作中也有规律,规律的普遍存在。2、教师展示有规律的资料。同时补充说明建筑、美化环境等多离不开有规律的图案,点明规律的作用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有序的美。5.教学总结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n八、找规律:说课稿八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第二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其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找图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字的规律,因此学生对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概念。这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宜多采用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也可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而且也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要求。本节课目标有三点:1、通过图与图、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3、通过观察、推理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点、重点:有规律的依次增加(减少)不同的数。教具准备:小棒、花片若干个。流程:1、口算练习      2、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老师带来一串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3 、出示例5(1),观察找到的规律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例5 (2)、(3),学生找摆放规律?(出示图形与数字)并让同桌相互说说。        教学例6,让学生说出图形的规律与例5不同之处,(图形的排列不是重复出现,而是依次加一。)对于(2)(3)让学生分组摆一摆、比一比谁先找出规律。通过这三道题让学生总结这三组图形规律的相同之处。并让孩子创造向这样的规律。        例7,同桌讨论并完成,并让孩子创作一些有关像数字这样的规律。    4、巩固练习:课本90页、91页做一做。    5、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6、课堂检测      教学建议:对与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己去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除了适合用实物进行操作,还比较适合用电脑教学,创造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n\n九、统计九、统计教案单元内容:教科书第93~97页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分类、整理等活动,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盆,再用学具卡片代替花摆一摆,然后在整理好的图中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单元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教法学法:动手实践法,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条形统计图,统计表教学时间:2课时。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  统计图,统计表教学内容:教科书9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教法学法:动手实践法,探究法。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花,看一下课本93页,上面有许多美丽的花,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的花?2、出示花,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红花    黄花       蓝花      粉花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4、学生活动。二、探索新知: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1)用数字表示的。(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3)用圆圈表示的。(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n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统计表:(学具卡片)统计图:(学具卡片)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三、总结: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作业布置: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板书设计:                 统    计统计图:                                     统计表有几盆花就涂几个小格                 填上每种花的数量()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红花比蓝花多()盆教学反思:教学活动一开始,用校园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几盆?”为切入点,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接下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没有很好的指导,这堂课上对于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很好的指点,让学生加以区别。特别是最后,学生统计完水果,因为时间问题,在统计表上就粗略的带过去了。另外,在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回答方面,一直是我的弱点,又时候太过着急,有打断学生回答的现象。我想还是需要多让学生去说,尽量提,教师从中捕捉一些重点、难点,做一些总结;多说,多想对学生应该是帮助很大的。 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统计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教学难点:能绘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形和统计表教法学法:动手实践法,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   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2、   展示几份。二、  练习:练习十七1、   第2题。(1)看图,明确题意。(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4)集体订正。2、   第3题:计算。\n(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集体订正答案。3、   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4、   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三、课堂作业   统计本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制作统计图、统计表。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练习,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统计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清楚、直观地反映出统计的数量、种类、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请同学们去找生活中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板书设计:统计方法:正字法,对号法。圆圈法。其他方法。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九、统计教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n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4、学生活动。二、探索新知: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1)用数字表示的。(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3)用圆圈表示的。(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实践活动(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统计表:(学具卡片)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统计图:(学具卡片)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三、总结:\n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2、展示几份。二、练习:练习十七1、第2题。(1)看图,明确题意。(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4)集体订正。2、第3题: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集体订正答案。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九、统计说课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n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n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n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各种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图: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n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九、统计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在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例1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为了直观比较每种花的多少,引出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例1给出的条形统计图是非正式的,没有给出每种花的数量范围(频\n数范围),只是在每种花的下面给出空,让学生把它们相对应的数量填上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小格代表什么,怎样看图查找数据,怎样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感受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表。难点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3.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培养统计的思想和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里的游乐场要开张了,门口放了好多漂亮的花篮,引领学生进入情景。2.教师引领学生说说有什么颜色的花篮,各有多少个,用什么办法统计。\n3.学生根据表格统计每种颜色的个数。(疑问:为什么要先涂色再来填数目?对于静止的事物的统计难道不是用数的比较方便吗?)4.让学生独立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查找统计图中的数据?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一环节我从森林里的游乐场开张入手,创设有哪些颜色的花篮这样一个情境,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分类统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对静态事物的统计。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第一步,提出问题。1.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小动物们进入游乐场。看完后让学生说你看到了哪些动物。2.追问:它们各有多少只?估计学生回答不上来,问原因。因为动物们进入游乐场就看不见了,用静态事物的统计方法行不通。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统计。这里创设了问题情景,让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使旧知与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关键环节作下铺垫。第二步:解决问题。1.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记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商量确定办法,然后由老师报名称,每组学生用讨论好的方法记录。2.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3.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鼓励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会比较简单的记录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三、巩固深化。第一层:1.练习统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中小朋友最喜欢玩的游乐设施。2.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把课堂教学的情景以一个故事情节贯穿,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探索新知,应用新知。\n第二层: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一星期数学课、语文课、自己最喜欢的课各有几节,并填写统计表。这一设计,不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新知的作用,而且把统计回归到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层:小组活动:一同学抛股子,其余同学统计规定次数内各种各种点数出现的次数,寓教于乐。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偶的想法好象把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分开来上。第一课时的技能目标解决统计的两种策略,初步感知非正式的统计图,认识统计表,并会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九、统计说课稿二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例1。\n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见例2)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10人一组。)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评析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如,统计本节课中各组得“☆”的情况。  6\n.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九、统计说课稿三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93页《统计》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表。难点是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二、说教法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三、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中统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统计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来初步认识统计这一内容,经历统计的搜集、整理和描述过程,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对于这节课来说,如何呈现是个难题。所以我就干脆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了小动物来到数学课堂这一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从根据动物的数量涂小格开始,然后与情景图对比,引出统计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简便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活动探究,认识统计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个细节。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与独\n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收集、整理数据,看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分析统计图、表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先统计学生动物的只数,让学生经历初步统计的收集,整理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地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接着,又设计了统计调查学生生日在几月份的这一事例,通过学生商量得出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后再进行画统计图。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里,还重视了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让学生感觉图、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具有开放的空间,不但可以发现数据的多少,两个数据比多少,还甚至可能提出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统计是知识,是方法,统计更是一个过程。不亲身经历过程,就不可能理解统计的真正内涵,不可能认识统计的巨大价值。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这节课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对图、表描述分析,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统计、感受统计、运用统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把课堂知识向生活实践中拓展、延伸、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样,我的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完善。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教。九、统计说课稿四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二、说教法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n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进行新课。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3、组织练习。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反思: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十、总复习十、总复习教案\n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10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元、角、分,几时几分,位置和图形,统计。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的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对前面所学知识可能有所遗忘,通过整理和复习可以巩固旧知,并能将知识系统化。在系统地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注重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发展。课时安排:5课时。总复习(一)教学内容:复习100以内的数。(教材第98页第1~4题。)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2)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来表达和交流。(3)在复习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进行简单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数位顺序及数位上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1)计数器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几个几?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几个几?百位上1颗珠子表示几个几?(课件演示)(2)为什么都是1颗珠子,所表示的数不同呢?(3)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一?二、复习数的组成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抢答。(1)4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2)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3)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7,十位上的数是8,这个数是()。(4)46这个数,个位上多少数是(),表示( )个(  );十位上的数是(  ),表示(  )个(   )。(5)11这个数,左边的“1”表示()个(),右边的“1”表示()个()。三、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1)1个1个的数。从56数到70,从100倒着数到80。(2)2个2个的数从16数到26。(3)5个5个的数,从20数到40。(5)30前面的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6)与4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7)比18多2的数是()。(8)比36少6的数是()。四、课堂练习:教材P98第1-4题,做完后集体订正。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能结合你的学习谈谈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吗?让大家共同提高。板书设计总复习(一)百十个写数:46读数:四十六\n总复习(二)教学内容: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材P98第5、6题,练习十八第3、4、8、9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让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对100以内加减法的理解,使计算更熟练。3、通过复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质量。教学过程:一、口算(1)让学生计算P98的第5题。(2)讨论。①这些题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②说一说每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点。(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二、趣味练习(1)点灯笼比赛7+6527+390-963-78+4641-660-835+4014+940+208+7252-8(2)比一比,看谁能顺利过桥。2822+225+40+30+6=28+30+6=100-5-40=26+6+4=22+5+40=42-7-30=27+8+7=71-30-3=34+7-19=\n(1)谁先过河?54+6=84-5=37-8=76+5=64+7=60+24=46-7=47-5=28-2=83-9=40+28=32-7=一、巩固练习(练习十八第3、4、8、9题)(1)第3题,让学生一直减到不能减为止。集体订正时,观察一下两列数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2)第4题,教师记录时间,学生独立口算。(3)第8题,说明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填写。(4)第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三)教学内容:复习解决问题。(教材第99页第7题,练习十八第5、6、7、12、14题。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解决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做数学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出示教材第99也第7他的主题图。(1)组织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2)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图中描述的内容,说说能提出书面数学问题?(3)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1)练习十八第5题。(2)练习十八第6题。先让学生看文字叙述,看学生能否理解题意(3)练习十八第7题。先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再解答。(4)练习十八第11、13题。学生独立完成,今天订正。(5)练习十八第12、14题。先说明图里给出了什么,要求什么。再让学生列式解答,今集体订正,说一说解答的思路。总复习(四)教学内容:复习元、角、几时几分及位置与图形的内容。(教材第99~100页的第8~11题,练习十八第10、15题)教学目标:\n1、让学生对已学的元、角、分关系进行复习,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2、培养学生读取时间、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3、结合复习有关位置的“上、下、左、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提高复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时间”及“位置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熟练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元、角、分1、填一填6元=()角15角=()元()角40角=()元1元3角=()2、买玩具。30元元9元元15元元46元元讨论:①小汽车比魔方贵多少元?②魔方比老虎积木便宜多少元?③小林买了一辆玩具汽车找回4元,他付了多少元?④大声付了40元,找回了10元,他买了什么玩具?⑤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钱?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复习几时几分出示教材第100页第9题。(1)学生读出时间,并写出来。(2)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看钟面。三、复习“位置与图形”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描述图中每个人所在的位置。2、数一数。①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1题。②小组合作边摆边数。③对照实物和图,让学生跳楼:那部分是开始没有数到的,以后在看图时应注意什么?四、巩固练习练习十八第10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知道图中标签表示的是多少钱。然后独立解答。总复习(五)教学内容:复习统计(教材第101页第12题,练习十八第16题)教学目标:1、复习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n1、能根据统计图标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问题并解答。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出示教材第101页第12题出示“星期日同学们喜欢做的事”的条形统计图。1、分小组调查每个同学喜欢做的事,然后全班汇总,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2、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3、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最受同学欢迎,的人数最少。喜欢看电视的比喜欢看书的人。二、巩固练习‘练习十八第16题。全班学生共同活动。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填写。2、以唱票形式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整理,分别填写在教材提供的统计图表中。4、根据得到的数据解决问题。‘三、拓展练习教材第101页思考题。摆一摆、算一算。149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能结合你的学习谈谈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吗?说课基本要素简短介绍“说课”说什么?刚涉及说课的老师可能对说课的几个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这里作一个简短的介绍。从现有的说课基本模式而言,说课大体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1、教材分析(1)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属于何种课型,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意图和特点,特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渗透的数学思想;(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2、目标定位(1)教学目标现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分块目标陈述的方式,新课标倡导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有机结合来定位;(2)教学重点;\n(3)教学难点;(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3、教学流程(1)整体设计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2)环节设计围绕你的整体思路,介绍说明主要教学环节,或者说是教学框架,着重阐述重难点的处理,说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另外介绍自己有特色的地方。“说课”怎样说?根据本人对说课的理解与体会觉得,真正“说课”的操作和说课稿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即使有了一份精美的说课稿照本宣读也未必有好效果。因为说课稿是静态的,而说课整个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有听众的,你能否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说课的成败。在说课中,我认为要给自己说课赋予一些基本思想,如: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在你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标精神?你的教学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教育理论支撑下展开的,也就是教学理论依据;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力求达到什么目的?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各种问题你又如何引导、解决?你觉得这节课教材对学习主体来说,是否要进行处理,阐述你处理的理由,通过你的处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避免了哪些学习障碍,有什么优点等。同时,在说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如“许多123”,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2)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样安排等;在练习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3)说课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的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比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和乐而不为呢?\n教师资格面试知识(大全)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   1、自我介绍。主要是观察测试对象的仪容、仪表、仪态,了解测试对象专业及工作经历等情况,考察是否适合做教师工作。   2、说课。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态和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能力等。通过听取测试对象对拟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及试讲内容的处理技巧等情况介绍,考察测试对象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熟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   3、答辩。答辩内容从答辩试题库中抽取,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是否符合教师职业要求。   自我介绍、说课、答辩总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不超过2分钟,说课不超过10分钟,答辩及学科组成员随机提问不超过8分钟。   4、具体程序   (1)测试开始时,测试对象首先做自我简介。   (2)说课,测试对象结合本人所抽课题,就本人对拟讲内容的处理及将要采取的教法、手段等进行说明。(3)答辩。说课结束后,测试对象从答辩试题库中随机抽取3个题目,任选2题进行答辩,学科组成员也可随机提问。说课的程序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因此,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说教材及学情(即分析教材)(1)说本课题或本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和年级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2)说本节课或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三点: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教材内容的要求,三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三点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另外,教学目标要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3)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确立和突破的方法。新课标的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确立重点难点要做到两看:一看教学内容,根据目标确立重点、难点。二看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重点、难点一定要分析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层次,心理特征、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发展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决不可盲目地求全求高。2、说教法(三部曲)(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1)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2)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即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手段,在说课过程中,可以向大家简明扼要地说清它们使用的目的和作用。(3)选择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无论是你借鉴的方法还是你正在探索实践的方法,一要介绍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二要介绍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n但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3、说学法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说学法,要注重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说明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等。4、说教学程序即说出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这种安排既体现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又表现为可具体操作的程序:①引进课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选择的内容能否让学生进入新的课堂情景,二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服务于课堂重点,能否牵动全体学生的心——②讲授新课(根据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形成授课的结构思路)——③课堂练习——(根据教材知识点的示例,形成灵活多变的训练)——④内容小结(强化知识重点、概念)——⑤布置作业——⑥板书设计。每一个步骤又有具体的教学设计,并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调控措施,要说清楚教师突破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三、说课的注意事项1、说课要围绕“说”字说课要用一节课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要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不能照教案读,要把备课过程中的内在思维活动说出来。“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一字不漏地背下去。“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前写好的材料去读。2、说课要突出“新”字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它要求说课者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取得说课的成功。它要求:(1)理念新,符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理念;(2)设计新,要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环环紧扣,富有新意;(3)结构新,要求要有起伏,高潮迭起,过渡自然;(4)手段新,要求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图文并茂;(5)方法新,不能平铺直叙,要符合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3、说课要体现“美”字说课要处处体现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要求做到:(1)语言美。教师语言美是决定说课成败的关键,它要求表述准确,清楚明白。(2)仪表美。仪表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仪表美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仪表美是指仪美优雅,表情自然,举止从容。(3)内容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练美、提示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4)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不可能把课说得成功。在说课时,要以情动人,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5)板书美。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直观形象、提纲挈领、形式多样、布局合理、造型优美,就会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4、说课要把握“度”字说课重理性和思维,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所以,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繁简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的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听众觉得没必要;说的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说”的教材,说出该课的特点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高级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评分表测试对象:        测试科目: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项目结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一)教学技能(二)教学效果\n论分值10分20分20分20分15分15分得分综合得分       专业组组长签名:年    月    日关于对认定教师资格人员基本素质面试和试讲进行考察等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考察机构学校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各二级院系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小组具体负责面试和试讲。二、考察对象根据教师资格有关规定,由教师资格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将具体名单通知到二级院系。三、考察方法和程序(一)方法1. 专家组负责测试工作,测试后将结果报专家审查委员会评议和审定。2. 测试由专家组长主持,按照面试和试讲两个环节分别测试和评定。测试工作按照相应的测试项目和标准,分项做定性和定量的量化测评。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具体标准见附件1-3和附表2。3. 测试时,专家要独立做出评定和打分,将分数填入专家测评计分表,核定出总分,并写出综合评语,确定是否合格。4. 半数专家评定为合格的,提请专家审查委员会审议,确认其合格;超过半数评定为不合格的,由专家审查委员会审议,确认其不合格,并由专家组长写出书面材料,说明原因。5. 专家小组要将评定意见和测评结果如实填写在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表(附表-4)和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的专业小组测试意见栏,并由组长签名。(二)程序1. 基本素质面试。应测人员回答专家组提出的问题。2. 试讲。应测人员按照本人的教学设计教案,就教学内容、对象、目标、重点和难点、方法、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陈述和说明(5分钟以内),然后开始试讲(15-20分钟)。3. 答辩。专家组成员根据试讲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由应测人员回答和说明(5分钟以内)。4. 专家组成员根据测试标准和测试对象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做出是否合格的评定。组长根据所有成员评定结果,确定考察对象是否合格。四、几点说明\n1.由于大多数教师在毕业生接收时已经经过面试和试讲,专家组可以根据当时面试和试讲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评,可不再进行面试和试讲。2.黑教师[2004]81号文件规定,为了使考察工作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申请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的考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组建的专家委员会可派出学科专家组,采取面对面交谈、深入课堂听课、阅读其教案等综合方式进行考察。注:测试结束后,将申请表、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表、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专家测评记分表装入各人材料袋。教学技能考试程序及注意事项按顺序到指定教室参加教学技能考试一、程序到教师休息室等候到指定地点报到二、报到时间根据安排,上午考试的于当天上午7:40分,下午考试的于当天下午2:10分。三、报到地点详见《年下半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学技能考试安排表()》四、试讲材料(一)教案一式3份(用标准A4纸打印,尺寸为210毫米×297毫米)及与教学技能考试教材内容对应的有关章节的复印件,在考试时直接交给各学科组专家;(二)出示备课所用教材(必须是大学本科教材);(三)申请人在面试、试讲时交验身份证原件,没有身份证的提交单位证明及有效证件。五、注意事项(一)参加教育技能考试的教师应与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二)不能使用课件,不提供多媒体教室。(三)外语类专业提交的教案必须使用外语编写,外语类专业一律用外语进行面试试讲,非外语类专业一律用普通话进行面试试讲。(四)试讲的内容(学科)必须与上报的申请任教学科一致。(五)不安排学生旁听。(六)认定机构提供下列教学设备1.普通教室:黑板、粉笔。\n2.音乐专业教室备有钢琴。3.体育专业(室外)备有足球、篮球等常见体育器械。4.认定机构没有准备的软硬件,如收音机、CD机等,请申请人自备。试讲十要点   第一,用普通话。    第二,睡眠充足,精神状态良好。    第三,头发脸面清爽干净。    第四,身体站正,敢于迎视讲台下听课人的目光。    第五,对讲稿熟悉,能花几分钟时间集中阐述一个问题,而无需频频低头看讲稿。过渡到另一个问题时,再看一看讲稿。    第六,声音响亮,言语流畅,连贯,语意重点突出,声音高低自然是讲课,而不是背讲稿。    第七,不要频繁地背过身去写板书,弄得不好,会给听课人造成不自信的印象。    第八,板书居中,条理清晰,字体大小合适,规范。    第九,在讲完课后,听课老师在向你现场提问题时,或者指出你的不足之处时,你不要狡辩,而是正面理解对方的含义,用积极的语言及时补充说明,让别人进一步领会你的意思,把一个问题深入展开,而不是陷在原地打转。    第十,自始至终亲切地注视别人的目光,显现自己的亲和力。教师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 通过考试,今天,我以本岗位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了面试。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我叫***,今年27岁。1997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艺师美术专业计划内自费毕业。由于从97年起国家不再对自费生包分配,使我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失之交臂。幸好,当时河西马厂完小师资不足,经人介绍,我在该完小担任了一年的临时代课教师。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既甜蜜又美好,虽然代课工资很低,但听着同学们围在身旁“老师”、“老师”的叫个不停,看着那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睛,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生活中的所有不快都顿时烟消云散了。我原想,即使不能转正,只要学校需要,就是当一辈子代课教师我也心甘情愿。不料,1998年起国家开始清退临时工和代课教师,接到了学校的口头通知后,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悄悄地离开了学校。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今天,我想通过此次考试重新走上讲坛的愿望是那样迫切!我家共有三姊妹,两个姐姐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已上了年纪的父母,我一直留在他们身边。我曾开过铺子,先是经营工艺品,后又经营服装。但不论生意做得如何得心应手,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始终是我心向往之并愿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的事业。我曾多次参加考试,\n但都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梦想,但我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我就一直考下去,直到理想实现为止。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如今的我,历经生活的考验,比起我的竞争对手在年龄上我已不再有优势,但是我比他们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读师范时,我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绘画和书法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没有不良嗜好和行为。我想这些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假如,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众多教师队伍中的成员,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决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教师应聘面试注意事项(一)面试中,忌不良用语1.急问待遇“你们的待遇怎么样?”“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何况我还没说要你呢!”谈论报酬待遇无可厚非,只是要看准时机,一般在双方已有初步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2.不合逻辑考官问:“请你告诉我一次失败的经历。”“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如果这样说,在逻辑上讲不通。又如:“你有何优缺点?”“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这也不符合实际。3.报有熟人“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我和××是同学,关系很不错”等等。这种话主考官听了会反感,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那个人关系不怎么好,甚至有矛盾,那么你这话引起的结果就会更糟。4.本末倒置例如一次面试快要结束时,主考官问面试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这位面试者欠了欠身,开始了他的发问:“请问你们单位有多大?竞聘比例有多少?”参加面试,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像这位面试者,就是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应当提问的范围,使主考官产生了反感。5.不当反问主考官问:“关于工资,你的期望值是多少?”面试者反问:“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的反问就很不礼貌,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二)面试中,忌不良习惯面试时,个别面试者由于某些不拘小节,因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使面试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面试中应注意的日常习惯主要有:手 这个部位最易出毛病。如双手总是不安稳,忙个不停,做些玩弄领带、挖鼻、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考官递过来的名片等动作。\n脚 神经质般不停晃动、前伸、翘起等,不仅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而且显得心不在焉,相当不礼貌。背 哈着腰,弓着背,似一个“刘罗锅”,考官如何对你有信心?眼 或惊慌失措,或躲躲闪闪,该正视时,却目光游移不定,给人缺乏自信或者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的印象,容易使考官反感;另外,死盯着考官的话,又难免给人压迫感,招致不满。脸或呆滞死板,或冷漠无生气等,如此僵尸般的表情怎么能打动人?要记住,一张活泼动人的脸很重要。行为动作有的手足无措,慌里慌张,明显缺乏自信;有的反应迟钝,不知所措,不仅会自贬身价,而且考官会将你看“扁”。总之,面试时,这些坏习惯一定要改掉,并自始至终保持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生动活泼的言谈举止。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自身的形象,而且往往使成功机会大增。教师招聘面试题集锦(班主任篇)     1、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2、激励与批评都是一种教育手段,你倾向用那一种?  3、主题班会有那些类型,你怎样组织班会?  4、请你描述青春期男女学生的心理特点?  5、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怎样一种家校合作方式比较好?  6、请讲述一件最能让你感动的师生情景?  7、如何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8、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形象有那些?  9、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10、班主任有多种类型:警察式、妈妈式、民主式,你认为那一种类型教师更有利于学生教育?  1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谁的教育思想,怎样贯彻  12、“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观点你赞同吗?  13、什么是“班级文化”,你是班主任的话,你怎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14、许多学校为什么强调学生穿校服,除了整齐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15、你最欣赏的班主任是那一种类型?  面试题1  案例分析:  有一个住读生下晚自习后乘门卫不注意,溜出校门上网吧。你得知这一情况后,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  面试题2  案例分析:  初一学生张强由于父母离异,远离同学的交往圈子,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n  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你将怎样帮他纠正?  面试题3  案例分析:  有一天,一个女生交给你一封信。信是本班一个喜欢这个女生的男生写的。你作为班主任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  面试题4  案例分析:  有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向你提出了一个你也不知道怎么解答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面试题5  回答问题:  什么是“班级文化”?你当班主任后,准备怎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面试题6  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缺位,父爱母爱缺失,沟通交流缺少,有效监护缺乏,使得“留守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你将如何对待本班的“留守学生”?  面试题7  回答问题:  你认为,当好一个班主任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面试题8  回答问题: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你觉得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  面试题9  回答问题:  一个班级,有好的班风、学风很重要。这需要全体课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班主任,你准备怎么团结班级课任教师? 特岗教师招聘面试面试题及答案1、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专家认为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n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生满意,喜欢听!专家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爱心与责任心。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专家很赞同,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家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1)“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2)“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3)“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4)“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7、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专家认为,原来是陈老先生的一句勉励之语(可能勉励后人,也或是勉励老先生自己),陈老先生当初写这句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会引出如此多的讨论吧!8、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优点:防止老师偷懒,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减少教师个人的一些违规举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亲密老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有利于互相提高水平。9、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艺术,专家觉得任何一门事物都是艺术艺术来原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n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⑴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⑵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⑶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⑴课堂驾驭能力⑵实践操作能力⑶语言表达能力11、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12、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那些?(主观见解)13、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主观见解)14、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n: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表申请人姓名 学   科 测试方式测试 项目测 试 标 准满 分评价优(0.85-1.0)完全达到良(0.7-0.85)大部分达到及格(0.6-0.7)基本达到不及格(0. 6以下)大部分达不到等级得分面  试仪表仪态心理素质仪表端庄、自然,服饰得体、大方、整洁,表现出良好的仪容、气质和修养。积极乐观,精神饱满,心理健康。15  行为举止举止稳重大方、朴实自然,表现出良好的师德风范。15  思维能力根据提问及时应答,回答流畅、正确,有条理性和逻辑性。15  语言表达能力使用普通话,表述准确、清晰、完整、逻辑性强。15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1、具备拟教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常识,了解现代教育理念。3、了解主要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40  总  评100  试  讲教学态度1、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书育人,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教学中。3、备课认真,讲稿(或教案)内容充实,清晰整洁。15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切合学生学习实际。2、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能力培养的相互统一。10  \n教学内容1、根据课程性质及大纲处理教材,结合学科发展注意内容更新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教学。3、容量安排适当,信息量适中,教学结构程序设计合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4、内容准确,无知识性错误。25  教学方法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3、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度运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20  教学技能1、教态亲切、自然,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语速、语调适中。2、板书层次分明,图例规范,布置恰当,无错别字和不规范字。3、善于组织教学,有教学调控能力,教学时间分配合理。15  教学效果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精神饱满,关系融洽,学生兴趣浓厚。2、当堂测试所学知识,学生应答积极,不同水平学生各有所得。3、对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并进行适当调节和改进。4、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15  总  评100  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   1、自我介绍。主要是观察测试对象的仪容、仪表、仪态,了解测试对象专业及工作经历等情况,考察是否适合做教师工作。   2、说课。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态和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能力等。通过听取测试对象对拟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及试讲内容的处理技巧等情况介绍,考察测试对象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熟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   3、答辩。答辩内容从答辩试题库中抽取,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是否符合教师职业要求。   自我介绍、说课、答辩总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不超过2分钟,说课不超过10分钟,答辩及学科组成员随机提问不超过8分钟。\n   4、具体程序   (1)测试开始时,测试对象首先做自我简介。   (2)说课,测试对象结合本人所抽课题,就本人对拟讲内容的处理及将要采取的教法、手段等进行说明。(3)答辩。说课结束后,测试对象从答辩试题库中随机抽取3个题目,任选2题进行答辩,学科组成员也可随机提问。  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评分表 测试对象:        测试科目: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项目结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一)教学技能(二)教学效果分值10分20分20分20分15分15分得分      综合得分          专业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