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018年8月\n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小棒、圆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主题图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人物,也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同时注意表达所看到的数量信息。(1)我观察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户,有3层,每层9扇;(2)楼的两旁各栽了5棵树;(3)前面摆放了很多花,左边9盆,右边9盆;(4)操场上有学生在进行接力赛,分为3个组,每组8人;(5)有些同学在荡秋千⋯⋯教师: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1)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2)有3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了2人,荡秋千的同学共有多少人?(3)参加接力赛的有3个组,每个组有8人,参加接力赛的共有多少人?(4)踢毽、跳绳、滚铁环、玩陀螺的各有3人,请问一共有多少人?(5)楼的两旁共有多少棵树?⋯⋯教师:谁能解决这第1个问题?学生:一共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我是一扇一扇数的。学生2: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每层有9扇,一共3层,列式为9+9+9=27(扇)。(教师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花的盆数:9+9=18(盆),3+3+3+3+3+3=18(盆)。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的人数:8+8+8=24(人)。荡秋千的人数:2+2+2=6(人)。2.感知“几个几”教师: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n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后全班汇报。学生1:用的加法。教师:为什么用加法?学生:因为是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学生2:每个加法算式的加数都是一样的。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3个9相加。教师:其他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教师:每组有几人踢毽?学生:3人。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教师: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稍停片刻,让学生列算式。教师:列完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1:太长了。学生2:太麻烦了⋯⋯教师:有没有简便方法?(可以启发学生说出。)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教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植了多少棵树?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8+8+8+8=32(棵)。(学生解释:横着看,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4+4+4+4+4+4+4+4=32(棵)。(学生解释:竖着看,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教师: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板书: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叫乘号。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表示8个4相加,可以写成4×8,还可以用8×4表示。教师: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更简便。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n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一共有多少盆花?引导学生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写成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教师:乘法算式怎么写?引导学生:6个3,可以写成6×3=18,也可以写成3×6=18。(2)认识因数。教师同步板书:在乘法算式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教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特别注意通过小棒操作展示学生的思维,促进对乘法含义的理解。3.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3题同桌合作,一人先摆圆片,另一人根据圆片再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进一步构建乘法算式,促进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前面我们遇到了100个3连加的问题,现在你会解决了吗?教师:怎样写比较简便?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强化几个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谈学习的感受。【教后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第1-4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读、写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归纳、整理能力,积累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思维经验。3.在有效练习中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n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来进行乘法的练习。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意义1.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题(1)观察第一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有2排蜜蜂,每排3只;竖着看,有3列蜜蜂,每列2只。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闪动课件,帮助理解情境。教师:你能将这幅图上的信息写成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可以写成2+2+2=6(只),乘法算式为2×3=6(只)或3×2=6(只);也可以写成3+3=6(只),乘法算式也为2×3=6(只)或3×2=6(只)。教师:2+2+2表示几个几相加?(3个2相加。)3+3表示几个几相加?(2个3相加。)教师小结:无论是3个2相加还是2个3相加,都可以用2×3或3×2表示。(2)出示第2幅图。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在教科书上。教师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交流:第1种情况:可以写成3+3+3+3=12(只),表示4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3=12(只)或者3×4=12(只);第2种情况:可以写成4+4+4=12(只),表示3个4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3=12(只)或者3×4=12(只)。2.完成练习一第2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7+7+7+7+7=□×□9+9+9+9=□×□6+6+6+6+6+6=□×□学生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5+5+5=3×5,7+7+7+7+7=5×7,9+9+9+9=4×9,6+6+6+6+6+6=6×6。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分析:第1个加法算式,每一个加数都是5,有3个这样的5,所以可以写成5×3或者3×5;第2个加法算式是5个7相加,加数是7,有5个,所以可以写成7×5或5×7⋯⋯3.完成练习一第3题(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题。(2)学生试着独立写出每题的乘法算式。(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6个4相加可以怎样写?(4×6或者6×4。)3乘9呢?(必须写成3×9吗?可不可以写成9×3?)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6,因数是指哪些?可以怎样写?(可以写成7×6或者6×7。)(4)全班一起读一读。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完成练习一第4题(1)出示第(1)小题。教师:观察这幅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有4份辣椒,每份2个。教师:那是几个几呢?在这里也许学生中会出现4个2和2个4的两种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来帮助学生明白只有4个2,不是2个4:先只出示1份辣椒(2个。),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是1个2;再出示1份辣椒,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是几个几?(2个2。)继续出示第3份辣椒,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是几个几?(3个2。)最后再出示1份辣椒,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是4个2。\n最后得出:4个2,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2×4,4×2。(2)出示第(2)小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采取1次呈现5份帽子,每份帽子4个;也可以呈现5次,每次4个帽子,依次呈现,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是5个4,而不是4个5。最后引导学生得出5个4,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5,5×4。(3)出示第(3)小题。这个小题的难度比前两小题要大一些。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大格表示5个单位,所以每个小格代表1,从0到5增加了5,从5到10又增加了5⋯⋯每次增加的是5,有5个大格,所以是5+5+5+5+5,5个5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只有一个:5×5。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补充题: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把它写出来。7+7+75+5+63+2+2+2+24+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1)7+7+7,表示3个7,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7或者7×3。(2)5+5+6,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3个5相加,最后一个加数是6;(3)3+2+2+2+2,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它有4个2相加,可是仍然有一个加数是3,不是2。(4)4+4,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4或者4×2。小结:只有相同加数才能写成乘法算式。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做了乘法的相关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除了学生自己说感受外(包括情感方面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更简便,并明确写这些乘法算式时,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无论谁写前面都可以。【教后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第5-9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2.在应用乘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3.感受乘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准确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想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前\n面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意义补充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3+3+3=□×□5+5=□×□学生读题,独立完成,集体展示:3+3+3+3=3×4,5+5=2×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分析:第1个加法算式,每一个加数都是3,有4个这样的3,所以可以写成4×3或者3×4;第2个加法算式是2个5相加,相同加数是5,有2个,所以可以写成2×5或5×2。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一第5题(1)出示第(1)小题。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将信息填在括号里。引导学生观察:每堆有5根胡萝卜,有3堆。教师: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采用什么方法?方法一:5+5+5=15(根);方法二:5×3=15(根)或者3×5=15(根)。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在这里引导学生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表示3个5,又因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得到乘法算式5×3=15(根)或者3×5=15(根)。(2)出示第(2)小题。教师:仔细观察,将信息填在括号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袋有1个面包,有5袋。教师:一共有多少个面包?采用什么方法?请你独立完成。方法1:1+1+1+1+1=5(个);方法2:5×1=5(个)或者1×5=5(个)。教师:看第2种方法,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在这里引导学生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表示5个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得到乘法算式5×1=5(个)或者1×5=5(个)。教师: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两个因数,其中一个为1,另一个为5,最后的积是5。(3)出示第(3)小题。教师:有多少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所以是几个几?教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在这里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如果有学生采用挨着数出来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了4+4+4+4+4=20(个)这个加法算式,教师再启发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得出乘法算式4×5=20(个)或5×4=20(个)。2.完成练习一第6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教师:第1幅图中,是几个几相加?教师: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教师:第2幅图中,可以填几个几呢?学生1:4个6。因为每横排有6瓶牛奶,有4横排,所以是4个6。学生2:我觉得6个4也是可以的。看竖行,每竖行有4瓶牛奶,有这样的6竖行。教师:怎么列式呢?(4×6或6×4。)为什么用乘法算式呢?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n3.完成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教师:4个6相加,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和是多少?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2×3=()+()+()=()+(),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第1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3个。)所以2×3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第2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2个。)所以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4.完成练习一第8题教师:仔细读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什么样的算式才是朋友?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小兔子3×4的朋友有哪些?一共有几个朋友?熊猫呢?⋯⋯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完成练习一第9题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幅图。教师: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集体交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有荡秋千的,有接力赛跑的。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可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小组内讨论一下。问题1:参加接力赛跑的有多少人?问题2:荡秋千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再集体交流。教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2.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下面每个图形中有多少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教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3条。)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每一个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边?学生分小组讨论,集体汇报:(1)第1个图形有3个三角形,一共有3+3+3=9条边,因为是3个3,所以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3=9。(2)第2个图形有4个三角形,包含了4个3,一共有4×3=12条边。(3)第3个图形有5个三角形,包含了5个3,一共有3×5=15条边。五、全课总结,概括提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谈收获、感悟,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用乘法可以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进一步感受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教后反思】1.2的乘法口诀1.2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的例1、例2,第8页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根据具体情境编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n算2乘几的乘法算式。2.感悟2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2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2的乘法口诀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2的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呀?喜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一看。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请客,来了好多客人,小熊猫正忙着干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忙着摆筷子;小熊猫边摆边数: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1,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1)操作感知。教师:请小朋友们当小熊猫,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教师在学生摆时巡视指导,如果出现个别学生先摆1根,再摆1根,然后将2根凑成1双的情况,要予以纠正。(2)观察表格,提问理解。教师:小熊猫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请你仔细观察、思考。教师可以任选筷子的双数及对应的根数提问。例如:5双筷子是10根,那这10根是怎么得到的呀?无论学生1根1根地数(即将5双筷子1根1根地累加起来),或者2根2根地数(即2根、4根、6根、8根、10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张表,相邻的“双数”有什么关系?相邻的“根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双数”都相差1,而相邻的“根数”都相差2。因为每增加1双,根数就增加2。教师:7双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8双、9双分别是多少根?无论学生怎么得到的14根、16根、18根,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3)提出问题,构建算式。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4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2=42+2+2=62+2+2+2=82+2+2+2+2=10⋯⋯2+2+2+2+2+2+2+2+2=18教师:这些算式都有些什么特点?\n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是2的连加算式;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一个2;写到后面感觉太麻烦了。教师:你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其他方法来表达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试一试。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可能有学生列成2×3或者3×2,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总结规律,在这里我们都把每双筷子2根的“2”写在乘号前面,几个2根也就是“双数”写在乘号后面。学生集体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教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一个因数都是2,后面一个因数分别为1,2,⋯,9。(4)点名课题,明确任务。教师:如果这些乘法算式有口诀,那算起来就非常快乐,今天我们就来编一编“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教师指着2×2:前面一个因数是2,我们就在乘法口诀中把二放在最前面;后面这个因数2就把它放在二的后面;所得的积放在两个因数的后面。由此得出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它就表示2×2等于4。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大家按照这个方法试着编一编2×3,2×4,2×5的乘法口诀。学生试说,集体交流,规范,教师板书。教师:2乘5的积是几位数?“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教师:像这样,我们就把乘积满十的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这样口诀里都是四个字,说起来顺口。后面几句口诀你会编了吗?学生自编后汇报,教师同步板书。(5)观察发现。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口诀的第1个数都是“二”;每一句口诀的第2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2.操作活动,巩固口诀含义(1)教师抽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摆一摆,边摆边说:我每次摆2根小棒,摆了2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2=4,因为“二二得四”。教师再抽一名学生示范,边摆边说:我每次摆2根小棒,摆了3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3=6或者3×2=6,因为“二三得六”。教师:为什么前一位同学摆出来是一个算式2×2,而这位同学摆出来有2个算式,2×3或者3×2?教师:那摆4次、5次⋯⋯9次呢?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可以用什么乘法算式表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2)完成后同桌可以再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老师说,学生摆。3.教学例2,初步应用口诀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1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教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列出2×4或者4×2。\n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出它们的积?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可以用这句口诀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在编乘法口诀时,通常将两个因数中较小的一个编在前面。所以计算4×2仍然用“二四得八”这句口诀。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游戏:对口令。第1种玩法:一学生说口诀的前两个字,另一学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2种玩法:一学生说乘法口诀,另一学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可以抽学生和老师先示范一次,再同桌两人合作。学生活动略。2.根据算式说口诀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说一说该用哪句口诀计算算式的积吗?2×3=2×5=2×8=2×3=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那么1的乘法口诀呢?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后反思】1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3,第9页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根据具体情境编“1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乘几的乘法算式。2.感悟“1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1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1的乘法口诀”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1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1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以下练习2×4=6×2=3×2=学生独立算出积,全班交流。\n2×4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它表示什么意思?教师:2×4运用了“二四得八”这句乘法口诀,它表示引导学生:2个4相加得8,也可以表示4个2相加得8。教师:在编这句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回忆编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将小的一个因数放在前面,另一个因数放在后面,最后说结果。教师:6×2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它表示什么意思?3×2呢?2.把口诀写完整,再读一读)二三得()二二得()二五()二八(二六()二九()二四得()二七()教师抽个别学生回答,全班齐读口诀。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教学例3,经历“1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1)教师引导摆小棒。教师出示小棒:今天我们一起来摆小棒,要求每次都1根1根地摆。教师引导学生摆1根小棒,问:这是几个几?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引导生发现:1个1,用乘法算式表示是1×1=1。教师引导学生摆2个1根小棒,注意1根1根地摆,边摆边问:现在是几个几?怎样用算式表示?引导学生发现:2个1,用乘法算式表示是1×2=2。学生写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列成2×1或者1×2,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和编2的乘法口诀一样,为了便于总结规律,在这里我们都把较小的因数“1”写在乘号前面,较大的因数写在乘号后面。教师1根1根地摆,摆了3根小棒:这是几个几?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3个1,用乘法算式表示是1×3=3。(2)自主摆小棒。教师:你能够1根1根地摆,分别摆4根、5根⋯⋯9根,并边摆边说,这是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吗?学生独立摆小棒,边摆边说。集体交流,教师同步板书相应的乘法算式。(3)引导编“1的乘法口诀”。教师:前面我们编了2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试着编一编1的乘法口诀。教师:你觉得1的乘法口诀可能有几句?引导学生发现:1乘1,1乘2⋯⋯1乘9,共有9句。教师:1×1=1,能编一句口诀吗?学生编口诀:一一得一。教师:1×2=2,可以表示什么?口诀可以怎样编?引导学生发现:1×2=2既可以表示2个1得2,也可以表示1个2得2。编口诀:一二得二。教师:1×3=3,口诀怎样编?学生编口诀:一三得三。教师:“一三得三”这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算式?引导学生发现既可以计算1×3=,又可以计算3×1=。(4)独立编口诀,并交流。教师:刚才我们编了1的乘法口诀的前3句,1的乘法口诀的后面几句你会编吗?自己试一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学生独立编1的乘法口诀的后面几句。教师:谁能把你们编的乘法口诀向大家交流、展示一下?\n学生1:算式1×4=4,编的口诀是“一四得四”。表示4个1是4,也可以表示1个4是4,因此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1×4=4,4×1=4。学生2:算式1×5=5,编的口诀是“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1×5=5,5×1=5。因为既可以表示5个1是5,也可以表示1个5是5。⋯⋯(5)观察发现规律。教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算式的第1个因数都是1,第2个因数分别是从1到9;得数也是从1到9。引导学生总结:1和几乘,积就是几。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现在我们进行对口令,老师说,你们对,看谁的反应快。教师说1的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学生抢答另外一部分。教师:同桌两个同学,一人说乘法口诀一部分,另一人对乘法口诀的另一部分。小组活动:一人说乘法口诀一部分,其余的3人进行抢答。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说算式,对口诀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下面我们进行“看算式,对口诀”,你看到算式后,思考应该用哪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就将这句乘法口诀说出来。3×2,2×3;1×7,7×1;9×2,2×9;4×1,1×4。3.同桌两位同学,一人说算式,另一人对口诀4.小组活动:一人说算式,另外3人抢答对口诀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1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1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同时,注意让学生谈学习的成功体验。【教后反思】1,2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的练习二的内容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较为熟练地掌握1,2的乘法口诀,会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口算1,2的乘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整理、分析能力。3.在有效的练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口算1,2的乘法算式,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n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想对这些口诀掌握得更熟练吗?今天我们进行1,2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1,2的乘法口诀的练习。1.练习二第1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填表:屏幕左边画了一辆自行车,上面有2个轮子。右边画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表如下:自行车(辆)123456789车轮(个)24教师:小朋友,请你看看,这张表是什么意思?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明白题目意思:1辆自行车有2个车轮,2辆、3辆、4辆⋯⋯9辆自行车共有多少个车轮?教师:请大家在书上完成这张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教师:3辆自行车有几个车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反馈:3辆自行车有6个车轮,因为2×3=6。教师:在这里为什么要用2×3?表示几个几?你在计算时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思考:1辆自行车有2个车轮,3辆自行车就是2+2+2,3个2,所以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3或者3×2也是可以的。在计算时运用了“二三得六”这句乘法口诀。教师:7辆自行车有多少个车轮?怎样列式?学生反馈:7辆自行车有14个车轮,列式是2×7=14(或者7×2=14)。教师:2×7=14(或者7×2=14)在这里表示几个几相加?计算时运用哪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思考:2×7=14(或者7×2=14)在这里表示7个2相加,计算时运用“二七十四”这句乘法口诀。⋯⋯2.完成练习二第3题算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口诀。教师组织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集体评议。汇报交流时注意:一是根据题中的“1×6=6,5×1=5,8×1=8,1×7=7”复习“1乘几,积就是几”。二是根据题中“2×7=14,7×2=14”,复习这两个算式都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二七十四”。3.完成练习二第4题分别把2乘1,2,3,⋯,9的积圈起来。教师:请你们在书上独立完成这道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2乘1等于2,所以圈出得数2;2乘2等于4,所以圈出得数4⋯⋯教师: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到:2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中间都隔了一个数(如果有学生说到都是双数,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完成练习二第5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将6×1算成了6+1;或者7×2算成了7+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这是乘法算式而不是加法算式,\n乘法算式计算运用乘法口诀得出得数后再比较大小:2×2=4与2+2=4,得数一样,这个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计算时要多注意区分。2.完成练习二第6题教师:你能独立完成在书上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交流。教师:请你观察上、下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并区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不同:上、下两个算式,虽然算式里两个数一样,但是第1个都是乘法算式,第2个都是加法算式,因此运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3.完成练习二第7题教师:小红过生日,请同学吃蛋糕。请你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寻找图中信息:每人吃2块蛋糕;桌子边围了3个小朋友。提问:3个人要几块?教师: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反馈:2×3=6(块)。教师:为什么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思考:每人吃2块,3个人就需要3个2块,列乘法算式就是2×3=6(块)。教师追问:在计算时运用了什么口诀?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在计算时运用了“二三得六”这句乘法口诀,还可以列成3×2=6(块)。提问:5个人要几块?9个人呢?教师: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在书上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交流:5个人要10块,因为需要5个2相加,所以5×2=10(块),运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9人要18块,因为这是9个2相加,所以9×2=18(块),运用乘法口诀“二九十八”。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完成练习二思考题。【教后反思】3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第12页课堂活动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并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应用口诀进行口算。2.感悟编口诀方法之间的联系及3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重、难点】感悟3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算式卡片。学生准备: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背一背\n全班拍手背诵1,2的乘法口诀。2.算一算依次出示卡片:1×3=9×1=2×2=4×2=学生独立算出:1×3=39×1=92×2=44×2=8集体交流:用到哪句口诀?最后出示:3×3=教师:1,2的乘法口诀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应该由谁的乘法口诀去解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1)呈现情境,理解题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列式。教师:你们填出各组的人数是怎样填写出来的,能用算式表示吗?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算式:3×3=93×4=12⋯⋯(3)引导编口诀。教师:3×3=9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像学习1,2的乘法口诀那样编一句口诀吗?学生:表示3个3的和是9,编出的口诀是:三三得九。(4)学生自主编口诀。教师:其余的算式,你们能自己选择一两个编出口诀吗?学生独立编口诀,编后交流,教师随之板书:3×4=12,表示4个3的和是12,因此可以编成口诀:三四十二。⋯⋯3×9=27,表示9个3是27,因此可以编出口诀:三九二十七。(5)读口诀,找特征。学生一起齐读3的乘法口诀。4人小组交流:朗朗上口的口诀的特征和规律。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口诀的第1句是两个相同的数“三”,口诀的第1个字都是“三”。口诀的第2个字从3开始依次增加1,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提问:为什么结果会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学生:因为口诀的第2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表示增加1个3,结果就增加3,增加2个3,结果就增加6⋯⋯(6)多手段,记口诀。学生根据规律识记→全班拍手背诵→男、女生问答式背诵→学生、教师对口令。2.教学例2,应用口诀计算课件出示例2。(1)学生独立计算:3×6=18,7×3=21。(2)全班交流:用到哪句口诀?(3)出示补充算式:6×3=,3×7=。提问:用到哪句口诀?教师强化:交换6,3和7,3两个因数的位置,还是可以用这两句口诀计算。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课堂活动第1题(1)两人合作:一人摆三角形,一人说口诀,然后交换。\n(2)老师摆图形,学生说口诀。2.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独自完成:边说口诀边圈数。(2)集体订正。3.课堂活动第3题多种形式对口令,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等形式。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你还想学习什么知识?【教后反思】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练习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应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能应用3的乘法口诀计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3的乘法口诀的价值。3.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并争取应用口诀计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男女生对接式背诵1-3的乘法口诀。我们学会了这些口诀有什么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口诀1.练习三第1题横着观察:表格第1行表示三轮车的辆数,第2行要求算出三轮车的车轮个数。竖着观察:1辆三轮车是3个轮子,2辆三轮车是6个轮子。全班交流:3和6是根据哪句乘法口诀得出的?教师:你能算出更多的三轮车的轮子数量吗?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辆三轮车有()个轮子?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2.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订正,最后读口诀。3.练习三第3题男女生计时比赛独立完成算式。全班交流:用到哪句口诀?4.练习三第6题全班计时比赛: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全班订正后交流: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需要的口诀?引导学生得出:辨认是哪句口诀,一般都先看较小的那个因数。5.补充练习\n教师出示卡片4×2,6×3,1×9,7×2,8×3等算式,比一比谁反应最快。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练习三第4题(1)学生观察,理解题意。(2)根据问题,独自解决。(3)全班交流,理清思路。交流中紧紧围绕问题“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怎么计算———用到哪句口诀”分析,并让学生明确:3×5=15或5×3=15,4×3=12或3×4=12都可以。2.练习三第5题(1)找算式。学生从美丽的孔雀身上找算式:3×1,3×2,3×3,3×4,3×5⋯(2)算结果。学生独立完成:用不同颜色写出得数。(3)比一比。从正确性、书写和色彩等方面评比谁的孔雀最漂亮。(4)说一说。学生交流算式的共同特点,获得如下信息:第1个因数都是相同的3,都用到了3的乘法口诀。从左往右看,第2个因数在1个1个增加,结果在3个3个增加。第2个因数在1个1个增加,也就是增加1个3,结果也增加1个3。3.练习三第7题(1)学生齐读口诀。(2)学生独自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算式。(3)提问:在写算式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可以写出2个算式?引导学生得出:并不是每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出2个乘法算式,像“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这些乘法口诀就只能分别写出1×1=1,2×2=4,3×3=9这样的1个算式。因为乘法里每个因数是相同的。4.练习三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连线。(2)全班交流连线方法:你是怎样找到得数相等的小鱼的?四、综合应用,整体提高1.练习三第9题(1)课件演示,明确题意。课件依次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明确如下信息:浅层:大长方形表示数12,将大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较小长方形,每个较小的长方形可以用数6表示,将大长方形分成4个相等的更小的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可以用3表示。深层:12可以分成2个6,2个6就是12;12还可以分成4个3,4个3就是12。(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练习三第10题(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有8个3人间,能住下多少人?(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学生分小组讨论“8个3人间”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确8个3人间就是有8个房间,每个房间可以住3人。(3)独立完成,总结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最后总结解决问题要\n注意的地方。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总结:做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后反思】乘加、乘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算理,能口算乘加、乘减式题。2.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算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对口令3×2=4×3=8×2=1×1=2×4=3×6=3×3=2×2=2.读口诀,说算式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3.根据图示写算式●●●●●●●●●算式是:3×3=9或者3+3+3=9。●●●●●●●●●●●增加2个圆片。教师:这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1.观察插图,明确题意,获取信息(1)3人一组的有3个组。(2)另外多出了2人。2.自主探究,交流想法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全班交流想法: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方法:(1)挨个数的方法,数出来是11人。(2)加法计算:3+3+3+2=11(人)。(3)先数前3组是9人,再接着数另外2人:9+2=11(人)。\n顺势引导,建构新知。课件演示圈出3组。提问:这3个组的人数怎么算?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追问:是不是刚好只有3个3?还应该在3×3的基础上怎么样?学生:3人一组的有3组,有3个3相加,可以列乘法算式3×3,比3个3多2,列式为3×3+2。3.问题系列,强化理解(1)紧扣3个问题理解3×3+2。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2”?3×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先算出3人一组的人数,再加上多出的2人,表示比3个3多2。)(2)紧扣3个问题理解3×4-1。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1?3×4-1表示什么意思?4.计算答案,小结方法让学生结合情境说说3×3+2与3×4-1先算什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算的是什么。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课堂活动第1题(1)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三角形及五角星。(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交流:所列算式的理由及计算的方法。2.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根据小棒,写出算式,交流算式表示什么。(2)教师出示圆片图:让学生写算式,引导学生明确:2×3+3,2×4+1,2×5-1都可以,并说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把收获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同桌的伙伴先交流收获,再让学生全班交流展示。【教后反思】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练习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加、乘减式题。2.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加、乘减式题。【教学准备】\n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学生快速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你们敢接受考验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显显本领吧!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练习四第1题(1)计时比赛,交流算法。教师计时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算式。教师:3×7,9×2用到了哪句口诀?看的是哪一个因数?2×6,5×3用到了哪句口诀?看的是哪一个因数?学生总结得出:辨认是几的口诀,一般都先看较小的那个因数。(2)补充练习,提高速度。教师出示卡片4×2,6×3,1×9,7×2,8×3等算式。2.练习四第2题(1)乒乓球拍图。教师先出示2块球拍,学生数出一个2,再出示4块,学生数出2个2,以此类推,学生数出4个2。学生仔细观察乒乓球拍图,获取信息:乒乓球拍的块数比4个2多1,比5个2少1。学生独自解答:2×4+1=9或2×5-1=9。围绕以下问题交流:2×4+1中2×4表示什么?为什么加1?2×4+1表示什么?2×5-1中2×5表示什么?为什么减1?2×5-1表示什么?学生明确:2×4表示有4个2,加1是加上多出的1块,2×4+1表示比4个2多1;2×5表示有5个2,减1是减去多想的1块,2×5-1表示比5个2少1。(2)胡萝卜图。教师先出示3根胡萝卜,学生数出一个3,再出示6根,学生数出2个3,以此类推,学生数出5个3。学生仔细看图,获取信息:胡萝卜的个数比5个3多1,比6个3少2。学生解答:3×5+1=16或3×6-2=16。紧扣3个问题小组交流:乘法表示什么?为什么加(减)?整个算式表示什么?3.练习四第3题(1)学生计算,明确算法。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后明确:有2个运算符号,算两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可以把第一步的得数写在相应算式的上面。学生计算,再根据“比几个几多(少)几”全班交流每个算式表示什么。(2)补充练习,快速反应。教师依次出示卡片:2×4+3,3×7-4,9×1+5,8×3-5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后反思】\n4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及第18页练习五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4乘几的乘法。2.感悟编口诀方法之间的联系及4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3.通过游戏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4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能应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生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看来1-3的乘法口诀你们记得很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4的乘法口诀。教师:你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吗?说来听听?学生:一四得四、二四得八⋯⋯教师:看来同学们对4的乘法口诀有一些了解啦,那么4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每句的含义是什么?这里面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4的乘法口诀。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1.教学例1,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1)观察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学生:我从图上看见1辆汽车有4个车轮,一共有9辆汽车。(2)利用旧知,填写表格。教师: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先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3)交流汇报,并写出乘法算式。(4)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教师:根据4×4=16,可以编出一句怎样的口诀?学生:四四十六。教师:“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四四十六”这句口诀的意思是4个4是16。教师:根据4×5=20可以编出哪句相应的口诀呢?学生:四五二十。学生独立根据6辆、7辆、8辆、9辆汽车的车轮数列出的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在书上。(5)交流汇报,促进对口诀的理解。学生交流,教师对应乘法算式板书口诀。4×6=24,四六二十四4×7=28,四七二十八4×8=32,四八三十二4×9=36,四九三十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每句口诀的含义。如:学生:四六二十四表示四个六的和是二十四。学生:四七二十八表示四个七的和是二十八。\n⋯⋯教师:多好的想法啊,自己独立编出了4的乘法口诀,还能说出口诀的意思。学生一起读口诀。(顺读,倒读。)(6)探索联系,寻找规律。学生小声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和小组同学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口诀中的第1个因数都是四,第2个因数从四起,1个1个地增加1,结果1个比1个增加4。口诀中的积,从16起,依次增加4。4的乘法口诀一共有6句。(如果学生说到该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追问:为什么没有“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这几句口诀呢?)⋯⋯(7)熟记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找到了这么多规律,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口诀?学生可能说出:我想多读几遍就记住了;想着积从16开始依次增加4,也能记住;记住了“四五二十”,记不住“四六”的口诀,我就可以用20+4=24,得到“四六二十四”⋯⋯学生独立记口诀。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乘法口诀,并抽学生试着背一背。提问:你认为4的乘法口诀哪句最不容易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集体记口诀练习。(全班背、同桌背。)游戏: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四()二十四四()十六四()二十四()二十八四()三十二四()三十六2.教学例2,应用口诀计算乘法(1)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4的乘法口诀”我们已经比较熟练了,你能利用口诀计算出下面两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学生:4×8=32,5×4=20。提问:这两道题各用了哪句口诀?为什么5×4也用“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计算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所以5×4和4×5都可以用“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计算。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先在黑板上摆小棒,并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摆的小棒说算式和口诀,再请同桌的同学模拟刚才的活动互相练习。2.游戏唱儿歌《数青蛙》。老师可以问问学生怎样得到结果的,想的是哪句口诀。3.独立练习,完成练习五第1,2题(1)第1题练习后教师提问:都是用的几的乘法口诀?算式里什么没有变?什么在变?(2)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后读一读,以便进一步巩固口诀。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收获,但注意引导感悟:4的乘法口诀有哪些?有什么特点等。【教后反思】\n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练习五第3-7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应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能应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4的乘法口诀的价值。3.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正确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作业本、教科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你想更熟练地掌握4的乘法口诀吗?你想应用4的乘法口诀去正确计算解决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4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板书课题:4的乘法口诀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口诀1.全班背口诀(顺背、倒背)师生一起结合拍手把1-4的乘法口诀背一背。2.对口令,记口诀3.把口诀填写完整4.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提问:3×8,你用的哪一句乘法口诀?5×4呢?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出示练习五第4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这幅图中获得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学生1:3个动物要过河,它们分别是小马、小狗、小羊。学生2:每个石头上有一个乘法算式,只有都算对了才能过河。教师:你能根据所学习的乘法口诀,把这3只小动物都送过河吗?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口算,集体交流,交流时既要注意结果,也要注意找几个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特别注意乘加、乘减算式的算法。2.完成练习五第5题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其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明确:1张书桌有3个抽屉,2扇门,4条腿。教师:问题是什么呢?学生:4张书桌,有多少个抽屉?多少扇门?多少条腿?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说说为什么用乘法,怎样列式?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3.完成练习五第6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2)学生独立完成,将4乘1,2,3,⋯,9的积圈起来。教师:看看我们圈出的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要引导学生发现:4乘1得4,4乘2得8⋯⋯后面的数依次增加1,结果依次增加4⋯⋯4.完成练习五第7题引导学生先观察这情境图,从图上获得数学信息。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n学生:这些桌子能坐多少人呢?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集体交流。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学生:要求能坐多少人,就是要求9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师:4×9=36,想的哪句乘法口诀?学生:四九三十六。完成练习五思考题。教师:仔细观察每幅图,每幅图中有几个长方形?4幅图中共有几个长方形?集体交流。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说收获体会,注意感受有效练习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后反思】5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第21页课堂活动第1,2,3题。【教学目标】1.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5的口诀进行计算。2.感悟编口诀方法之间的联系及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3.激发学生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能应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口算抢答题,复习1,2,3,4的乘法口诀。教师:同学们口诀学得好,反应速度快。奖励你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或闭幕式中精彩的片段。教师结合这个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出示一面小旗,问:你知道五色环象征什么吗?2面小旗有多少个圆环?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用哪句口诀?同样逐一出示3面、4面旗帜,学生说乘法算式和口诀。如果有5面、6面或者更多的小旗,也能很快说出圆环个数吗?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圆环的个数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1,经历编口诀的过程(1)出示例1表格,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教师:7面小旗上有多少个圆环?你是怎样想的?8面呢?9面呢?学生:⋯⋯\n(2)引导列式。你能写出算式计算5面、6面、7面、8面、9面小旗上有多少个圆环吗?学生独立列式后交流,教师板书。5×5=255×6=305×7=355×8=405×9=45(3)自主编口诀。教师:根据前面我们编1-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们能编出5的乘法口诀吗?学生独立编口诀,编后小组交流。(4)交流促进理解。教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编口诀的。你们编的口诀表示什么呢?学生:我根据5×5=25,编出五五二十五,表示5个5的和是25,前面的5表示一面小旗上有5个圆环,后面的5表示有5面小旗。⋯⋯(5)找规律促进理解。学生完整读口诀。找规律。教师: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同桌讨论。学生口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运用发现的规律,记忆口诀。以同桌抽背、师生对口令等形式检查。教师:谁背口诀还有困难?或者哪句口诀比较难?想办法帮帮他。教师:如果有一个同学记住了5×8=40,却忘记了5×7和5×9得多少,你能帮他想一个办法吗?教师:当我们忘了某一句5的口诀时可以想想前一句口诀,在结果上加5就可以了!也可以用后一句口诀的结果减去5。2.教学例2,应用口诀计算教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编了口诀,背了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吗?出示题目:计算5×7=。教师:积是多少?怎么想的?学生:积是35,用口诀“五七三十五”。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2,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运用的口诀。[点评:学生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三、练习应用,内化提高1.课堂活动1:看算式,说口诀教师随机出示算式卡片,学生开火车接力,如:2×5=,5×8=,8×5=,5×3=,4×5=等。教师针对如8×5,6×5这种算式,追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2.课堂活动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手指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我请4名同学一起来做一个手的游戏。教师示范游戏规则:4人合作,可以从伸出1只手、2只手、3只手到8只手,依次增加伸手只数,学生依次说出伸出多少个手指。在熟练的基础上再增加挑战性:学生随机伸出手,同学算出一共多少个手指。学生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课堂活动3:算一算,议一议\n学生在教科书上计算、填表。教师组织集体订正。请小组讨论:通过计算,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这些答案就像数数,5个5个地数,5,10,15⋯后边的答案都比前边一个答案多5。预设2:5跟1,3,5,7,9相乘,积的个位都是5,跟2,4,6,8相乘,积的个位都是0。⋯⋯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思考,发现了很有意思的规律。(可以用课件颜色区分单数、双数与5相乘的积的规律。)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计算奥运会小旗圆环的个数,用前边编口诀的方法,编了5的乘法口诀,发现了有趣的规律,而且记住了口诀,会用口诀来计算,同学们很会学习!同学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能够倒背如流。【教后反思】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六。【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积累用口诀求积的思考经验。2.通过有效练习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练习、熟记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展示台、西药实物。【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你们想更加熟练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吗?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口诀1.完成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教师:我们运用一句口诀写出了2个乘法算式。是不是所有5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2个乘法算式?为什么?2.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3.完成练习六第3题(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目意思。(2)男生和女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3)集体交流订正。4.完成练习六第4题\n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引导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组算式中3个算式的关系。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完成练习六第5题教师:谁来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题目意思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2.完成练习六第6题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教师:你看懂了什么?教师出示一盒西药实物,让学生观察、明白:板数、药的粒数。出示第(1)题。教师:这一板药有多少粒?怎么计算?学生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出示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情境出示欢迎光临5元超市店,玩具小汽车、机器人、玩具狗的单价都是5元。2.出示问题、解决问题(1)出示问题:你最想买什么玩具?买几个?应付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2)小明有27元,他最多能买几个玩具呢?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用5的乘法口诀更加熟练了,特别是一些同学进步很大。教师表扬进步大的学生。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后反思】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1-5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建立1-5的乘法口诀的整体认识。2.探索1-5的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5的乘法口诀,并熟练地解决相应的乘法计算问题。3.在1-5的乘法口诀分类排列与观察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整理活动过程中,巩固乘法意义认识,探索1-5的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难点:探索1-5的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1-5的乘法口诀卡片。学生准备:每个学习小组1套1-5的乘法口诀卡片。\n【教学过程】一、复习乘法意义,揭示课题1.解决问题,回忆乘法意义课件出示问题情境:一共有多少盆花?(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3×6=18。(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理解:每一组3盆花,6组就是6个3相加,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师强化:“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2.回忆算法,引入课题教师:计算3×6=18时是怎么想的?学生:用“三六十八”这句口诀算的。在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学习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1-5的乘法口诀整理与复习。二、整理口诀,探索规律1.整理口诀,复习巩固(1)回忆口诀,引发整理活动。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先独立思考回忆,然后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要求同桌两位同学互说互听,同桌说的时候,另一位同桌要认真倾听,对同桌说的过程进行补充或评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1-5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同桌汇报一下,一人主要发言,另一人补充或评价。教师:两位同桌说得好,很全面,大家看一看黑板上的口算卡片,有什么想说的?(引发学生对口诀卡片摆放的建议与质疑。)(2)整理口诀,建构乘法口诀表。教师:同学们的观察很细致,你能不能把这些口算卡片分类,重新排列一下?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对这些口诀分类?请学习小组长拿出教师准备的学具———口算卡片,小组商量统一意见后合作把这些口算卡片分一分,排一排。(学习小组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互学情况。)教师:老师收集到两个小组的口诀分类排列的作品,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先请小组介绍自己是怎样排列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对他们的展示与介绍进行评价。学生展示两种基本情况:1-5的乘法口诀横向排列,1-5的乘法口诀纵向排列。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课件(或黑板卡片)呈现统一的1-5的乘法口诀表。学生独立填写完善教科书第23页的口诀表。2.观察探索,发现规律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1)独立观察思考。(2)小组交流各自思考所得。(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竖着看,第1列都是一几得几,口诀中的第1个数都是一,第2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2列都是二几得几,口诀中的第1个数都是二,第2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2⋯⋯横着看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三、二三、三三;几的乘法口诀它们的积就增加几⋯⋯斜着看,每一行最后一个口诀的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是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n学生可能一次不能回答完整,让其他同学接着说、补充说,共同完善认识。3.运用规律,促进掌握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口诀表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规律朗读记忆乘法口诀表,看谁能最快最有规律地熟记这些口诀。(引导学生竖着、横着、斜着读口诀表。)学生记忆后以对口令形式抽查,或以同桌互相考查的形式检测记忆情况。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1.练习七第1题教师:同学们都记得那么熟练了,那能用乘法口诀来进行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七第1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抽2个算式让学生说计算的口诀。2.练习七第2题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用连线的形式帮小动物找新家,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展示一个学生完成情况,全班订正。3.教科书2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一人交流算式和想法,引导学生围绕“4个3的和”“5个4的和”“3个5的和”的乘法意义来表达算式的由来。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表现得怎么样?学生总结交流时注意突出乘法的意义与1-5的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教后反思】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的内容,练习七第3-8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巩固乘法意义。2.熟练运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应的乘法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巩固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运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应的乘法计算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激发需要教师:上节课我们对1-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整理复习,今天我们继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对乘法口诀掌握得更好。二、基本练习,巩固口诀1.对口令(1)师生以对口令的方式复习乘法口诀。(2)学生同桌对口令。2.看口诀说算式课件或卡片出示乘法口诀,学生说相应的2个(或1个)乘法算式。\n3.口算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整理与复习第24页第3题(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看图、写算式。(2)课件出示第3题图片,订正。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观察和表述,然后课件出示排列如下的3个算式,复习乘法各部分名称。●□×□=□(个)●□×□=□(个)●□×□=□(个)因数乘号因数积2.练习七第4题(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写算式。(3)订正,结合情境围绕“5个4片花瓣”“8个4片花瓣”即是求“5个4的和”“8个4的和”进行交流,突出乘法意义。3.练习七第5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熟悉情境图意后出示问题:(1)小红买3个蛋糕,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决。)(2)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先全班示范性提问并解决,再小组内交流提问并解决,指导学生对组内成员的提问作表述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价。4.练习七第6题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订正。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教师:同学们学习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增加一些运用的难度,对自己有信心吗?1.练习七第7题(1)学生独立填空。(2)集体交流订正。2.练习七第8题(1)全班交流想法。(2)个人独立填写。(3)同桌互相检查批改。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反思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或感受?【教后反思】二、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八第1,\n2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直角的概念,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与直角。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从实物中抽象出角以及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圆形纸片。【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引入课题1.呈现主题图教师:同学们,喜欢课间活动吗?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课间活动让我们健康快乐,就让我们一起先去感受课间活动热闹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间活动的主题图。2.从实物中找角教师:校园生活可有趣了。大家看,在美丽的校园里还藏着好多角呢,聪明的孩子赶快找找吧!哪些物体上有角呢?(生踊跃举手。)教师: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真是一群会观察、会发现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图形———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1.认识角(1)指角。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到剪刀上有角,吸管上有角,水管上也有角。剪刀上的角在哪儿?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到了角的顶点处。)教师:孩子,这样指就更清楚了。(教师从顶点出发,分别指角的两条边,最后在两边之间画一条弧线)这是一个角。其他孩子看清楚了吗?睁大眼睛仔细看,待会我们比一比谁和老师指得一样准。(老师再指一遍。)你能像老师这样指一指、说一说吗?(请学生完整地指出角。)教师:吸管上的角在哪儿?(学生上台指,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整地指出了角。)教师:水管上的角在哪儿?(学生独立指出了完整的角。)(2)抽象出角。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指出角了。这些角是什么样子的呢?想不想看?教师:(课件出示实物剪刀。)闭上眼睛,回忆刚才指的过程,想象一下这个角的样子。教师:睁开眼睛看看吧!(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的形状的过程。)和你想的一样吗?教师:吸管上的角,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角呢?(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的形状的过程。)教师:眼前出现水管上的角的样子了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比划比划。(看课件演示。)这些图形都是数学中的角。老师把它们都请到黑板上来,看看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将3个角画在黑板上。)(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角,认真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它们都有一个尖尖,都有一个点。(抽学生指,教师用红色粉笔点出来。)教师: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它们都有两条直直的线。教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n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一起打个招呼吧。(顶点、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教师:谁来指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最后这个角谁来指?学生上台指,引导学生评价指得是否正确。给你一个角你能找到它的顶点和边吗?拿出题单完成第1题。教师: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教师:(出示课件,回到主题图。)我们刚才在图中找到那么多角,每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4)操作做角。教师:我们认识了角,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吗?那我们一起来动手做做角吧!活动要求:前后4人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做角。把做的角摆放在桌子上,比一比谁做的角又好又多。反馈汇报:教师:刚才每个组的同学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哪一组自告奋勇地来展示你们做了哪几种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仔细看。学生用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教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两根小棒这样连起来?分开摆是角吗?学生:两根小棒的一头要挨在一起。如果分开了就没有角的顶点,就不是一个角了。(说完后小心翼翼地将两根小棒的一端靠在一起。)学生用圆形纸折角。学生独立创造角,小组交流折法。教师:你是怎样折的?指一指你折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做活动角。教师:为什么选择两根塑料片,还要把一端扣起来呢?学生:因为两根塑料片就是角的两条边,这样扣起来就有了角的顶点。教师:你做的角和前面用小棒摆的角、用纸折的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动。)你动给大家看一看。教师:准备好活动角,我们来做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教师:听口令,先做一个小小的角,请把你的角变大一点,再变大一点,变小一点,再变小一点。教师:加快节奏,看谁的反应快。变大、变小、变大、变大、变小。变成功了吗?成功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发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不论角变大或变小,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像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吗?课件演示:剪刀,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的变化,扇子合拢、打开组成的角的变化。2.初步认识直角(1)观察教科书封面上的直角。教师:看看它上面有几个角。你认识这些角吗?它叫什么名字?(2)联系生活认识直角。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来。小组互说。学生: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直角。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老师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你能找出它的顶点和边吗?(3)认识直角符号。教师:老师在直角处画“┐”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4)折直角,拿出一张你\n喜欢的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小组活动后汇报。(5)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判断黑板、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是直角。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第30页练习八第1,3题2.摆角、数角教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角,那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教师:瞧,数学博士正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还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数学博士比一比?(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小组活动、汇报交流。)(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同桌互指、汇报交流。)(3)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直角?(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你们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满意。)我们用一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别动,你看到角了吗?教师:因为有了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角。)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探究更多有关角的奥秘。【教后反思】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例3、例4及第29页的课堂活动1,2题。【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能辨认锐角和钝角。2.加深对直角与锐角、钝角的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3.感受钝角与锐角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辨认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能根据直角与锐角、钝角的关系判断、辨认锐角与钝角。【教学准备】角卡、小棒、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去儿童公园玩吗?谁愿意把你玩过的项目告诉大家?(让学生充分地说。)今天,我们一起去儿童公园玩玩,好吗?出示公园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根据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吗?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后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的家族”里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直角、锐角和钝角(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拿出教师准备的装有各种角卡的袋子,把这些角展开在桌面上,看看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辅导。\n(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分成三类:直角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又分为一类。2.讨论交流,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含义学生交流后小结: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我们叫它———锐角;比直角大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叫它———钝角。教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的方法来判断。3.教学例4,尝试练习(1)让学生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2)全班交流,评议。(3)总结辨别锐角、钝角的方法。4.游戏操作,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教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角,是什么角?猜猜看,如果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可能有如图1、图2、图3所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教师: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会出现剩3个角、4个角或5个角的情况。仔细观察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理解。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第29页课堂活动第1题游戏:用手臂做出大小不同的角,小组判断是什么角。抽小组上台展示,全班判断。2.用小棒摆角(1)学生先独立操作,用两根小棒摆出不同的角。(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摆的是什么角?比直角大还是小?(3)再全班交流,加深对锐角、钝角的认识。3.用三角板拼角教师:三角板上有哪些角?(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锐角和钝角,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教后反思】\n6.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例1、例2,第32页课堂活动,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编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计算。2.感悟6,7乘法口诀每句之间的联系,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6,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掌握6,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6,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算式卡片、口诀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口诀,引出课题1.提出背口诀的要求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现在会背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分大组竖着背背这些口诀。比比哪个大组背得整齐、准确。学生分大组竖背1-5的乘法口诀。2.看算式,说口诀3×3=6×5=4×7=5×5=4×3=8×4=9×2=6×4=9×5=2×5=1×7=3×8=先快速地看看这些算式,想想该用哪句口诀来解决。(我们来开火车说口诀。)教师:看来,大家1-5的乘法口诀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1,经历6,7的乘法口诀形成过程(1)教学6的乘法口诀。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阿姨说每本台历6元。那两个小男孩看着台历说一个星期有7天。复习旧知。教师:现在,我们知道1本台历6元,那2本台历多少元?学生:12元。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二六十二。教师:通过1本台历6元,除了可以得知2本台历的价格,还能知道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学生:3本台历18元,4本台历24元,5本台历30元。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师:那6本台历多少元?36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因为5本台历30元,6本比5本多1本,也就多1个6元,30+6=36,所以6本台历36元。教师:用乘法算式应该怎样表示呢?学生:6×6=36。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每本台历6元,要求6本台历的价格就是求6个6的和。教师:看算式,编口诀,谁来?为什么这样编?学生:六六三十六。“六六”表示6×6,“三十六”表示6×6的积是36。教师:你把前面学过的知识运用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上,真是个会\n学习的孩子!7本台历多少元?怎么列算式?口诀是哪句呢?学生:7本台历42元,6×7=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教师:8本台历、9本台历的价钱能自己算吗?请打开教科书第31页,把这2个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6×8=(48)六八(四十八)6×9=(54)六九(五十四)做完以后自己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评议。齐读口诀,找规律。教师:我们一起把这几句口诀读一读,边读边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1: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学生2: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6。揭示课题。小朋友们真能干,能自己编口诀了。看看,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呀?(4句。)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6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补充板书:6的乘法口诀。运用规律记口诀。我们再一起读读这4句6的乘法口诀。教师:现在,我知道六六三十六,但我一时想不起六七多少了?谁能帮帮我呀?学生:六七四十二,36+6=42,所以六七四十二。教师:我还知道六九五十四,但我忘了六八多少了?怎么办?学生:六八四十八,54-6=48,所以六八四十八。教师:老师已经记住了6的乘法口诀,你们记住了吗?好,我来考考你们。先按顺序对口令,再打乱顺序对口令。(2)教学7的乘法口诀。过渡。教师:刚才我们通过例1的情境图还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指的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共7天。那你知道6个星期是多少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6个星期是42天,因为六七四十二。自编7的乘法口诀。教师:你已经会用6的乘法口诀了,真棒!7个星期是多少天呢?学生:49天。教师:怎么得到49的?学生:因为7个星期比6个星期多1个星期,也就多7天,42+7=49,所以7个星期是49天。教师: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能编出它的乘法口诀吗?为什么这样编?学生:7×7=49,七七四十九,“七七”表示7×7,“四十九”表示7×7的积是49。学生自主写出8个星期多少天及9个星期多少天的算式,并自主编出口诀。7×8=(56)七八(五十六)7×9=(63)七九(六十三)学生交流理解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的意义。齐读口诀,补充课题。数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2个内容,7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并板书:7的乘法口诀。找规律,记口诀。教师:我们一起把这几句口诀读一读,边读边想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第1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7。带着你的发现,加快速度,再来一次。教师:七八五十六的前一句是七七多少?那后一句七九呢?你怎么这么快就记住了?\n学生:七七四十九,用56-7=49;七九六十三,用56+7=63。(3)记6,7的乘法口诀。由一句口诀可以推出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你们真会想办法!再看看6,7的乘法口诀,你们是不是都记住了?按顺序读6,7的乘法口诀。教师:我们先热热身,一起来读读6,7的乘法口诀。对口令(教学第32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1个活动)。同桌之间对口令。背6,7的乘法口诀。教师:有没有哪个能干的小朋友已经会背6,7的乘法口诀了?抽两个学生背口诀。教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背呀,那请你们先自己背一背,再背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抽两组同桌反馈。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背背。2.教学例2,应用口诀计算(1)自己完成第31页的例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评议。教师:六八四十八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算式?学生:还能计算8×6=48。教师: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算式?学生:9×7=63。教师:看来,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那是不是每句口诀都能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哪些不能?学生: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教师:它可以计算哪个算式?学生:六六三十六,可以计算6×6=36;七七四十九,可以计算7×7=49。(2)课堂活动第1题第2个活动,根据口诀对乘法算式。教师:现在,大家对6,7的乘法口诀已经很熟悉了,那你能看口诀,说出与它相关联的算式吗?教师出示乘法口诀,抽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算式。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1)理解问题。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小棒。)那么摆2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请小组里的小朋友合作摆摆看。(2)学生小组合作摆后汇报。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学生:6×7=42或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教师:看来,大家已经能灵活运用口诀了。那就请小组里的4个小朋友边用小棒摆六边形,边摆边说:摆1个要6根小棒,2个要12根小棒⋯⋯(3)4人小组活动。2.练习九第1题下面,就请你运用所学的口诀,完成练习九第1题的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全班展示,评议。(2)观察发现。\n3.练习九第2题通过第1题的练习,我们知道通常两个算式可以共用一句口诀,那请看这两句口诀与它们相对应的算式各是哪些?打开教科书第32页,完成练习九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全班展示,评议。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回答略。教师:学习了这些口诀,我们就要运用它们来解决更多的问题。【教后反思】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练习九第3-6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6,7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意义的理解。2.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7的乘法口诀求积,积累应用口诀求积的思考经验。3.在有效练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记6,7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背6,7的乘法口诀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都熟悉了。(1)男女生分别背6,7的乘法口诀。(2)分大组背口诀。(3)全班背口诀。2.看算式,说口诀(课件出示乘法算式)7×42×93×68×34×69×56×68×73×96×75×24×4教师:现在请你们先快速地看看这些算式,想想该用哪句口诀。(开火车说口诀。)3.揭示课题教师:看来,6,7的乘法口诀你们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口诀(1)练习九第3题。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2个乘法算式的积。你能灵活运用这些乘法口诀完成计算吗?请看第3题,仔细观察2朵花的花瓣,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将黄色花心和红色花瓣上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写在蓝色花瓣上。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评议。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练习九第4题(1)填出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课件出示:3×□=21□×4=24教师:方框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的?\n学生1:想三几二十一,三七二十一,所以括号里填7。学生2:想几四二十四,没有,就想四几二十四,四六二十四,所以括号里填6。(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3)反馈第4题时抽一两个算式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2.练习九第5题经过前面的练习,相信第5题你会算得更快。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教师:竖着观察,每组的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1:这3个算式的结果都是24,都表示4个6是24。学生2:当我记不住四六得多少时,就可以想三六十八,再加上1个6,就是24。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了不起!3.练习九第6题课件出示第1只兔子。教师:小兔也想考考你们,看看这只小兔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啊。学生:小兔两只手举的牌子上的数相乘就等于它肚子上的数。课件出示其他5只兔子。教师:请在小兔身上空白的地方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填数后全班汇报。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这节课,我们对6,7的乘法口诀做了计算部分的练习,相信小朋友们对口诀的运用很熟练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口诀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后反思】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九7-11题。【教学目标】1.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熟记6,7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2.通过乘法、加法的对比练习,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用6,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1.对口令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记住了吗?我们来比赛一下,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熟练。采用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等形式背诵6,7的乘法口诀。2.揭示课题教师:看来,经过前面的练习,你们已经能灵活运用6,7的乘法口诀了。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n二、基本练习,巩固算法1.口算,并想一想用了哪句乘法口诀6×5=6×8=7×8=6×7=6×9=4×6=1×6=7×1=7×9=6×6=7×7=7×5=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在交流时抽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计算的。2.完成练习九第7题7×7○3636○6+69×6○636×8○4842○7+68×7○48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抽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3.完成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时抽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24是开放性的题。三、综合运用,解决问题1.练习九第8题对比练习,加强理解乘法的意义。(1)课件出示第8题图,收集数学信息,理解“各”的意思。教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将“我”改为“左边”或“右边”这样的词语来叙述。教师:问题是什么?学生:两个货架上各有多少个热水瓶?教师:“各”是什么意思?学生:“分别”的意思。教师:那要求两个货架上各有多少个热水瓶,实际上是求什么?学生:实际上是求左边货架上有多少个热水瓶,右边货架上有多少个热水瓶。教师: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这两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反馈,交流。教师:左边货架有多少个热水瓶,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左边货架上有28个热水瓶。因为每层有7个,有4层,就是有4个7,所以算式是7×4=28(个)或4×7=28(个)。教师:右边货架有多少个热水瓶,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右边货架上有11个热水瓶。把上层的热水瓶和下层的热水瓶合起来就可以了,算式是4+7=11(个)或7+4=11(个)。教师指导学生写答语。(4)比较。教师:同样是求有多少个热水瓶,为什么左边货架用乘法,而右边货架用加法呢?学生:左边货架上的热水瓶每层数量相同,而右边的每层热水瓶数量不同。教师:也就是说,如果每层数量相同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解决。如果每层数量不同,就把每层的数量合起来,就用加法。大家对乘法和加法区分得很清楚。2.练习九第10题教师:那我们再看看第10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第10题图。)(1)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学生:小男孩家住1号楼,每层住6户,共有6层。小女孩住2号楼,有7层,每层住8户。每幢楼各住多少户?教师:这道题实际上求的是什么?学生:就是求第1幢住了多少户,第2幢住了多少户。教师:从哪里知道的?\n学生:问题中的“各”这个字。(2)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解答。小朋友真善于观察!那这2道题你们能解答吗?请自己完成。(3)全班汇报。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练习九第11题(1)课件出示第11题图,收集数学信息。教师:看来,大家已经会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了。那再看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2)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学生:每只船上有6个小朋友,4艘船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学生将问题解答在作业本上,全班汇报。(3)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哪个能干的小老师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其他小朋友?学生1:划木船的比划橡皮艇的多多少人?⋯⋯抽学生提问,学生将问题解答在作业本上,全班汇报。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后反思】8.9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1和例2,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9的乘法口诀,能用8,9的乘法口诀求积。2.探索每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学生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3.感悟编口诀方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9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知道8,9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意义。【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最先猜到。课件出示谜面: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猜一种动物。)学生:螃蟹。教师:(课件出示1只螃蟹。)大家真棒,一猜就中!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学生:8条腿。教师:(课件出示2只螃蟹。)2只螃蟹有几条腿呢?学生:16条腿。课件依次出现3只、4只、5只、6只螃蟹,学生口答出腿的条数。教师:7只螃蟹\n有多少条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我用七八五十六,就算出了有56条腿。学生2:因为6只螃蟹有48条腿,7只比6只多1只,就多1个8条腿,就是48条腿。教师:那8只、9只螃蟹有多少条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8,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1,经历编制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1)教学8的乘法口诀。教师:要求8只螃蟹有多少条腿,9只螃蟹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根据算式你能编出乘法口诀吗?学生自主探究,在作业本上尝试写算式和编口诀。做完后同桌互相交流,再请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学生:8×8=64八八六十四8×9=72八九七十二教师:孩子们真能干,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吗?学生:“八八六十四”的意思就是8个8的得数是64,“八九七十二”⋯⋯(2)教学9的乘法口诀。教师:孩子们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真了不起!那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在4人小组里交流,联系实际生活编出9的乘法口诀。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学生1:我们小组是画图得出的,每排画9个○,画了9排,一共就是81个○,所以9×9=81,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2:刚才学习了8×9=72,再加上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3:8的乘法口诀第1句是八八,9的乘法口诀第1句就是九九,所以我就编出了九九八十一。⋯⋯(3)总结方法记口诀。教师:真棒,孩子们自己编出了8,9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熟练!学生齐读口诀。教师: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9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学生2:8的乘法口诀后一句比前一句结果多8。⋯⋯教师:你认为8的乘法口诀最难记的是哪一句?用什么方法记得最快?学生1:如果忘了这句口诀就想它前面一句,再加上一个8。学生2:还可以用后面一句口诀减8得到前面一句口诀。这真是个好办法!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记一记。(4)课堂活动第1题:手指游戏记9的乘法口诀。教师:其实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就藏在我们小朋友的手指上,想不想知道?教师示范: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几乘9,只要弯曲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四九,就弯起左手左起第4个手指,左面的3个手指表示30,右面的6个手指表示6,所以就是“四九三十六”。师生一起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n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一起玩对口令游戏,对完一次后,交换角色再进行对口令练习。(5)寻找规律记9的乘法口诀:第36页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齐读题目,独立完成在教科书上。完成后,请学生先自己发现规律,再在4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小结: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呢?留给你们课外去探索吧!学生根据这些规律一边读,一边记忆。2.教学例2,应用口诀教师:口诀你们已经会背了,那我们马上运用刚才学过的口诀进行计算。请翻到教科书第35页,完成例2,并思考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教师小结:熟记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计算乘法,是几与9相乘,就背“几九多少”的口诀来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应用内化1.练习十第1题:小狗拉车游戏教师:8,9的乘法口诀还能帮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玩小狗拉车的游戏。学生翻到教科书第36页,把练习十第1题小狗拉车的得数填在书上。反馈时,教师课件演示小狗拉着车自动地从左向右移动,学生口答得数。2.练习十第2题:想口诀填空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举手抢答,并说一说方框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3.看算式写得数练习十的第3题,请学生独立完成在教科书上。完成后再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教师总结:孩子们真棒!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们会观察、爱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后反思】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37-38页练习十的第4-9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能熟记8,9的乘法口诀。2.进一步掌握用8,9的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积累思考的经验,并能正确、熟练地解决用8,9乘法口诀计算的问题。3.感受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数学学习\n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记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数学卡片、小五星。学具准备:每人1张正方形纸和8颗棋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记得最熟练!(1)全班齐背口诀。(2)分4人小组轮流背口诀。(3)师生对口令。教师:看来,8,9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真不错,你们还想对8,9的乘法口诀掌握得更熟练吗?你们想应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身边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将进行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口诀教师: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过超市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超市去逛一逛。看谁收获多!1.完成练习十第4题课件出示第4题的鸡蛋图,提出问题:一盒鸡蛋有几个呢?(6个。)教师:2盒鸡蛋有多少个?3盒呢⋯⋯6盒呢?(学生口答。)教师:你能算出7盒、8盒、9盒鸡蛋各有多少个吗?教师:请同学们翻到教科书第37页练习十第4题,把算式写在问题的旁边。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评议。请学生说出算式和结果,并说说在算时用到了哪一句口诀。2.完成练习十第5题教师:我们再到礼品区去走走。礼品区刚进了一批漂亮的五星贴纸,这些五星是用来奖励给“口算高手”的,你们想要吗?(出示五星贴纸。)在两分内,能正确、快速地完成口算题的就是我班的“口算高手”,计时开始!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练习十第5题。在交流时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其中重点说说“7×8-8,2×9+9,1×8-8”这3道题,你在计算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3.完成练习十第6,7题(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6题。全班交流后,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这道题每组算式中有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学生2:它们的计算结果也在变。教师小结: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变了,积也要变。(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7题。算完后说说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三、综合练习,巩固提升1.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通过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口算高手”还真多!请同学们心算下面各题,算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8×7=9×6=5×8=1×9=9×9=7×8=6×9=8×5=9×1=8×8=学生发现:\n(1)每组算式用到的口诀都相同。(2)1句口诀可以算2道乘法算式。(3)有的口诀只能算1道乘法算式,比如:“九九八十一”就只能算9×9。⋯⋯教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如果给你1句乘法口诀你能写出几道乘法算式呢?试一试吧!出示口诀卡片,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算式,请两名学生板演。写完后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2.练习十第8题:买玩具教师:我们继续到数学超市去看看。这是大家最喜欢的儿童玩具区。出示练习十第8题,学生从图中获取一些数学信息:(1)这些玩具被分成了两类,上面的每件8元,下面的每件9元。(2)前面两组玩具都有5件,最后一组玩具有6件。(3)需要我们算出每一组玩具一共要多少元。(4)最后一组的玩具价格不是一样的,有的8元,有的9元。⋯⋯如果学生说不出这么多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在教科书上,要求写出算式。教师:算完后,同桌交流,核对信息,如果发现有不同的结果,请说出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汇报并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完成练习十第9题教师:我们的数学超市里除了有好玩的玩具,还有好玩的游乐场,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练习十的第9题。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多请几名学生来介绍。开展4人小组活动,活动要求:每人提出1个数学问题,请小组成员解决,每人要解决4个数学问题,只写算式,完成在作业本上。2.完成思考题教师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和磁钉摆出思考题中的图。教师:现在正方形的每条边上有几颗棋子?学生:2颗。教师:在不增加棋子总数的情况下,你能使正方形的每条边上有3颗棋子吗?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学生独立思考一小会儿后,拿出正方形纸和8颗棋子动手操作摆摆。全班交流汇报,表扬鼓励积极动脑的学生。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评价一下这节课中自己或者同伴的表现怎么样。⋯⋯【教后反思】\n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第46页的数学文化,练习十一第1,2,3,5题。【教学目标】1.经历1-9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建立1-9的乘法口诀的整体认识,促进认知结构形成。2.能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熟练地解决相应的乘法计算问题。3.探索乘法九九表的排列规律,促进对1-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了解关于乘法口诀的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理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总结乘法口诀表的规律,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探索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教学准备】完整的乘法口诀表。【教学过程】一、数学文化,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动手又动脑,自己编完了整个乘法口诀表,把掌声送给自己!教师:你们知道吗?其实乘法口诀在中国至少已经存在了3000多年,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你们想了解一下吗?通过课件1幅1幅地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数学文化“九九表”,学生观察阅读。教师:了解了乘法口诀的历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发表感想。教师:孩子们说得真好!对,乘法口诀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学好,用好!今天,我们就来对前面学习的乘法口诀等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自主整理,探索规律1.整理乘法口诀表教师:我们先来把这个了不起的乘法口诀表补充完整好吗?我们来看第1个空,你觉得这里该填哪句口诀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该填二四得八,竖着看第1句是二二得四,第2句是二三得六,那么下面一句就该二四得八,下一句正好是二五一十。学生2:横着看⋯⋯⋯⋯教师:孩子们会填后面的空了吗?请你们完成教科书上第40页乘法口诀表。教师巡视,帮助那些不太会填的孩子。教师出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孩子们看着这个表格,检查自己是否都填对了。2.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1)观察口诀表的规律。教师:你们知道吗?这张小小的乘法口诀表里,藏着很多很多的小秘密,你能发现吗?请你们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小秘密呢?学生独立观察。(2)4人小组里进行交流,最后总结,你们小组一共发现了几个小秘密。(3)交流。\n3.记忆乘法口诀(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横着背、竖着背乘法口诀表。学生自由选择横着背或竖着背进行背诵。(2)引导拐弯背。教师:竖着看,1的口诀有9句,2的口诀有几句呢?学生:8句。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拐弯背,也可以让2的口诀变成9句。横着背第2行,一二得二,二二得四,然后就向下拐弯,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九十八。(教师结合乘法口诀表进行解释。)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在口诀表上拐弯读出3,4,⋯,9的乘法口诀。教师:拐弯背口诀,一共要背多少句呢?(81句。)教师:拐弯背,有些口诀就会重复,因此,同学们自己掌握,愿意这样记的课后自己试一试。(3)师生间、生生间随意抽口诀对口令。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2,3,5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反馈第1题,巩固乘法的意义。让孩子们再次体会,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2题,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乘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时,就先说小数,后说大数,就知道用哪句乘法口诀了。还可以问,是不是所有的口诀都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呢?第3题,用乘法的意义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再次巩固乘法的意义。第5题,口算练习。做完后让孩子说说,做这样的口算题目,需要注意些什么?一是要看清楚运算符号;二是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可把第1步的答案写在下面。3.学生评价学生每做对1道题,就给自己画一颗五星。最后比一比,谁得到的五星最多,就是今天的数学小高手。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谈收获感受,教师注意强调:乘法的意义、应熟练记住口诀、如何应用口诀口算乘法等。教师:外国小朋友怎么计算乘法的?请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利用网络、书籍,查一查好吗?【教后反思】整理和复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练习十一第4题,第6-11题。【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两个数的积。2.能应用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问题,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应用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n教学难点:区别加法和乘法。【教学准备】教科书第41页的转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复习口诀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乘法口诀了,大家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老师今天来检验检验!1.乘法口诀对口令2.乘法算式对口令3.转盘游戏出示第41页第4题的转盘。先说明规则,再用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说出答案。4.填表格,找规律教师:好玩吗?还想再玩吗?这里有个难度更大的游戏,想不想试试?那我们来完成教科书上第42页,练习十一第6题。(1)表格里面的空格,是要填它所对应的最上面和最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如第2横排的第1个空,就是最左边的1和最上边的2的乘积。再在表中随意指一个空,让学生说出是填几和几的乘积。(2)学生竖着或者横着填完表格,并对得数。教师介绍这个表格实际上是一个大“九九表”。(3)学生发现规律。(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上到右下的那条对角线上的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而以这条对角线为中心,两边的数是对称的。二、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整理与复习第1题(1)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的孩子要问了,乘法口诀背熟了有什么用呢?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说得真好!在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问题那真是太多了!我们来看教科书上第39页。你去买了8个皮球,你知道该付多少钱吗?完成在教科书上。(2)反馈。8×9=72(元)。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学生:因为1个皮球是9元,买8个皮球就是求8个9相加,所以用乘法计算。(3)提出数学问题。你们还能像这样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学生1:5个毽子多少元?学生2:3个皮球和1副乒乓球拍一共多少元?学生3:4个毽子的钱比1个篮球多多少元?⋯⋯教师: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非常好,都用到了乘法或者乘加、乘减。以后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你们会解决了吗?请孩子们口头提问题,把算式写在书上。2.完成练习十一第7,8题(1)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孩子们真的很棒,我们今天继续到数学王国里去进行挑战,你们敢去吗?教师:今天数学王国里面的题目不太一样了,分为3种级别,分别是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你挑战成功了,就可以在题目的旁边画上五星。最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得到的五星最多,谁就是今天的数学小高手!教师:我们先来闯一闯三星之门。(课件演示动画。)\n(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7,8题。(3)反馈。第7题,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第(1)小题可用5×3+6=21(支)或者4×6-3=21(支)。第(2)小题可用5×8+7=47(人)或者6×8-1=47(人)。每种算式都要说出是怎么理解题意的。第8题,解决生活中的乘法问题。每袋的钱数×袋数=总钱数,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表格下面的问题渗透了“整除”的思想,可以买橘子和樱桃。(4)自我评价。学生每做对1道题,就给自己画三颗五星。教师:孩子们太棒了,你们顺利闯过了三星之门!这次你们得了几颗五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我得了6颗,因为我2道题都对了,二三得六。3.完成练习十一第9,12题教师:下面是四星之门,还敢挑战吗?(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9,12题。(2)反馈。第9题第(1)小题,5×7=35(时),要图文结合理解信息。第(2)小题让孩子们模仿着提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算式写在书上。第12题,要图文结合理解题意,第1幅图是求8个6是多少,第2幅图是求4个7和9个7是多少。(3)自我评价。教师:在四星之门,你们又得了几颗五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我得了8颗,因为我2道题都对了,二四得八。4.完成练习十一第10,11题教师:下面我们来闯最后一关,五星之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0,11题。(2)采取辩论的形式进行反馈。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教师:孩子们太厉害了,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小兔一家都非常勤劳,瞧,它和哥哥姐姐拔了好多萝卜,3只小兔一共拔了几个萝卜呢?请你仔细想一想,在练习纸上算一算。小兔○○○○○○○姐姐○○○○○○○○哥哥○○○○○○○○○请几个用了不同方法的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出自己的算式,同时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1:7+8+9=24,因为这3个加数都不是相同的,我就直接把它们加起来了。学生2:8×3=24,我把哥哥的萝卜给了小兔1个,大家都变成了8个,就可以这样计算。教师: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2.完成练习十一思考题4+4+3+5=□×□6+6+7+6+5=□×□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的思路。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后反思】\n综合与实践赶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赶场”,感受表内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2.通过“赶场”活动,进一步提高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赶场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赶场”活动,提高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教学挂图)。学生准备:白纸若干,模拟赶场买卖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赶场”吗?有没有“赶场”的经历?教师出示主题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看看录像)。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有关赶场的什么信息?学生1:赶场的人真多,很热闹!学生2:赶场的时候,可以买东西!⋯⋯教师:看来孩子们懂得还真不少!“赶场”是四川、湖南、贵州等地方言,与北方人说的赶集是一个意思。每到赶场那一天,人们三五成群地从附近村庄赶到某一个中心地点,有人卖东西,有人买东西,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当然还有人表演,非常热闹。今天,咱们也一起去“赶场”,怎么样?板书课题:赶场。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今天我们的赶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怎么赶场,我们得先在教科书上学习;第二部分是我们自己来赶场。如果我们都学会了,我们就把教室变成一个赶场的中心,一部分孩子卖东西,一部分孩子买东西,来亲自体验一把,好吗?1.买树苗教师:第一站,我们先去看看树苗是怎么卖的?翻到教科书第44页,谁能来读读上面的话?学生:树苗每棵2元,我买4棵,需要多少元?教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把算式写在下面。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个学生念答案。教师:如果买东西的小朋友给了老爷爷10元,老爷爷还要怎么样?学生:找小朋友2元,因为10-8=2(元)。教师:哇,小朋友对买卖东西看来很熟悉哦。买好了树苗,大家辛苦了,来吃点水饺吧!我们看阿姨正在买水饺,你们猜,她要买几碗?请几个孩子起来猜,只要言之有理都行。从图上观察,可以理解为买4碗,因为还有3个小朋友在旁边。教师:那阿姨需要付多少元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可以引导孩子根据问题去寻找条件,要想算出阿姨要付多少元,就需要知道一碗水饺多少元。最后来解决这个问题。2.买种子教师:我们快来看,这边在卖种子呢!种子怎么卖的啊?学生:有3元1包的,5元1包的,还有6元1包的。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n学生:一位叔叔买了3包6元的,1包3元的。教师:那你能算一算,这位叔叔应该给多少元吗?学生独立完成:3×6+3=21(元)。教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学生:3×6是算的3包6元的种子的钱,再加3,就是算的一共的钱。教师:如果叔叔给了50元,该找回多少元?学生:50-21=29(元)。教师:你还准备怎么买种子?能说说理由吗?这里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怎么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说理由,最后把自己买的种子需要的钱算出来。3.买蔬菜教师:赶场快结束了,我们去买点蔬菜回家做饭吧!妈妈买了2把青菜,1棵白菜,她问旁边的小女孩,我该给多少元啊?小女孩非常能干,一会儿就算出来了,你也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妈妈买了2把青菜,1棵白菜,青菜是2元1把,就是2×2=4(元),白菜是3元1棵,4+3=7(元)。从图上看,妈妈给了10元,老奶奶应该找3元。教师:同学们看,学好数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不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帮助自己的父母呢!我们一定要把数学学好,你们的父母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的!4.提问题教师:看来,赶场的时候,可以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前面我们买了这么多东西,剩下的时间我们去看看热闹吧。这里多热闹啊!(出示最后一幅图。)从这幅图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1:一共有多少只鸭子?学生2:一共有多少条金鱼?⋯⋯这两个问题都是乘加或乘减,要提醒学生看仔细,数清楚。然后把解决问题的算式写在相应的图旁边。三、模拟赶场,实践体验1.模拟赶场教师:看来孩子们已经会买东西了,那下面我们就来模拟赶场。我们先让左边两个大组的小朋友卖东西,右边两大组的小朋友买东西,待会儿再交换过来。现在请卖东西的小朋友注意,4人小组合作,你们摆一个摊位,想想你们要卖什么,多少钱,写在白纸上,买东西的小朋友同样是4人一组,你们的白纸就是人民币,你们在上面写上金额,就可以去买东西了。学生开始准备,然后模拟赶场,5分后角色交换。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2.小组汇报活动结束后,4人小组内交流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四、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教师:今天的赶场活动好玩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乘法无处不在,让我们课后继续去寻找吧!五、课外活动,锻炼能力请孩子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去进行一次购物活动或者亲自去赶场,并把购物的经历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后反思】\n四、观察物体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例1、例2,第48,49页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体有正面、侧面、后面等,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灵活运用“转动被观察物”“改变观察者位置”两种观察方法实现多角度观察。【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让学生4人一组四面围坐,教师为每组准备小马玩具一只;课件。学生准备:每组自备字典、卷笔刀或文具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体会为什么要“观察”1.局部观察,引发争论课件出示一位女教师身着演出服的背影照,请学生看看她是哪位老师。学生可能从身材、发饰等方面来猜测,引发争论。2.全面观察,统一意见课件依次出示女教师侧面照、正面照。学生不再争论,齐声准确地叫出老师的名字。提示课题:要想准确辨认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一个面,而要从多个面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观察实物,学习怎样“观察”1.本位观察,认识正面、侧面、背面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恐龙玩具,并让恐龙头朝着黑板方向放在桌子中央。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说说自己看到了恐龙的哪一面,有些什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有以下几种情况:看到了恐龙的前面,有头、两只眼睛、两条前腿。看到了恐龙的侧面,有身子、左眼、两只左腿。看到了恐龙的尾巴。⋯⋯老师追问:还有哪些同学看到了恐龙的侧面?你看到的也是左眼和两只左腿吗?2.换位观察,感受不同想不想看看恐龙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和对面的同学交换位置坐好,再次观察恐龙,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小结:我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位置就不同了,所以看到的恐龙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3.“拍照”游戏,全面观察教师:老师给恐龙拍了照,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恐龙的哪一面拍到的?(课件出示照片,学生口答。)你猜得对不对呢?亲自来给恐龙拍拍照吧!老师随便指一张,你认为是在恐龙的哪一面拍到的,就快速跑到那个位置上,“咔嚓”一声拍下来。4.辨认照片,推测观察者位置教师: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物体,比如文具盒、字典、削笔刀、电脑等等,请大家现场找一个物体进行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47页的例1,这4张茶壶图分别是哪位小朋友看到的呢?说给同桌听听。5.动手操作,巩固新知\n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7页例2。集体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说小军和小明画的有什么不同。三、练习应用,积累观察经验1.转动被观察物教师:泥塑作品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教师:把作品转过来,大家再看看!原是他们是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2.改变观察者的位置课件出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正面照(也可是其他代表性建筑物照片)。教师:如果我想看看大礼堂的侧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学生很快想到应该让观察者到人民大礼堂的侧面去。3.完成第48,49页“课堂活动”第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四、欣赏总结,培养观察习惯教师出示一组夜景图片,注意分辨拍摄角度。【教后反思】观察物体(组合体)(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的例3,第49页练习十二第1,3,4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根据实物、图片辨认由两个实物(人物)组成的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组合物体(或多个人),并根据提供的图片确定观察者的位置。【教学重、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组合物体(或多个人),并根据提供的图片确定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铅笔、白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为观察做准备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第1题。教师:小刘家准备买车了,几个小伙伴正在帮着挑选呢!以下照片分别是谁拍摄到的?连一连。(学生在书上连线。)指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如果再来一个小朋友,站在轿车右门边拍照,得到的照片和这几张照片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不一样。因为右侧面和左侧面拍摄出来的照片的车头方向不同。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观察想象,体验观察方法1.教学例3(1)“我是摄影师”。课件出示教科书例3主题图:母女俩面带微笑站好,动画显示孩子的爸爸奔往4个方向拍照。教师:假如你就是图上那位摄影师,说说看:在前面你拍到的人和景物是什么样的?到了后面呢?左面呢?右面呢?\n四、观察物体(2)填一填、议一议。课件出示4张照片。教师:你能分辨这4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一面拍到的吗?请你在教科书上填一填。学生完成以后,分组讨论:第3,4张照片都填“侧面”可以吗?为什么?学生汇报:这样填不准确。因为第3张照片是在母子俩的右侧面拍摄的,第4张照片是在母子俩的左侧面拍摄的。2.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第4题。三、练习应用,巩固观察经验1.猜猜画画,观察验证在讲桌上摆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并请4位同学站在桌子四周。每个同学平视前方,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请你画一画。带上你的作品,实地考察一番,验证自己画得对不对。认为前面和后面两位同学看到的是一样的,你觉得呢?学生展示作品,证明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看到的不一样(如下图)。左、右两位同学看到也不一样(如下图)。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第3题3.看图连线: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连一连4.下面的照片分别是谁拍摄到的?用线连一连四、反思总结,内化经验教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与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教后反思】五、测量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5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测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吸管。【教学过程】\n一、创设情境,激发需要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课桌面的长度教师: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1)提出问题:课桌面有多长?(2)学生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量一量。(同桌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结果。教师巡视。)(3)汇报交流:测量工具及结果。2.感受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提出问题: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他们说出的数量却不同呢?(2)引导学生明白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就不同。要使测得的数量相同,得有统一的测量工具和统一的长度单位。揭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认识直尺和长度单位厘米(1)认识直尺。仔细观察,发现直尺上有些什么?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刻度线、0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教师介绍:直尺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直尺上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2)建立1厘米(cm)的实际长度观念。教师介绍:(课件演示)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cm。)学生在直尺上找1cm,并得出结论,相邻两数字间的一段都长1cm。学生利用直尺比划1cm。闭眼想1cm。学生用手比划1cm。学生利用直尺验证1cm。在生活中找1cm。(3)认识几厘米。提出问题:2cm、3cm有多长?课件演示2cm,引导说出理由。学生在直尺上指出3cm、5cm、8cm的长度,并说理由。思考:通过在直尺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课堂练习。教师小结。读物体长度时,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1)探究测量方法。估计小棒长度。小组合作量小棒长度。汇报、交流测量方法。\n追问:测量物体长度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尺子要放平。)(2)运用方法测量物体长度。学生独立用学到的方法测量铅笔的长度。完成后,请一学生汇报,说说方法。2.量课桌的长现在我们要知道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测量,然后同桌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四、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填空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2页例2,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20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2cm。(3)爸爸的身高是170cm。(4)黑板宽约3cm。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头尺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4.介绍数学文化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直尺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点评: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用不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总结反思,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教后反思】认识分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第2题。【教学目标】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n【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概念。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吗?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单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从而产生了一种认知的需要,并借助这种需求,直入主题,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教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直尺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另一根的长度?小组合作,请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教师:10cm、10cm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cm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1dm。)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分米,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dm=10cm,在直尺上找一找1dm有多长。(2)体验1dm的长度。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cm,感受1dm有多长。把你指出的1dm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cm,并介绍10cm也就是1dm。)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dm?那么2dm是多少厘米?3dm、4dm呢?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抽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地方。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教学教科书第56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dm。()\n(2)一张床长5dm。()(3)小明高14dm。()(4)一支毛笔长2dm,也就是20cm。()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教后反思】用厘米、分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练习十三第5-10题。【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比较熟练地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能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3.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难点:熟练地使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并会选取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板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填空(1)我的文具盒长约()cm。(2)数学书短边的长约是()cm。(3)图钉长约()cm。(4)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作单位比较好,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距离用()作单位比较好。2.下面纸条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在()里填合适的单位一块毛巾长约6()。一根黄瓜长约20()。一根头发长约18()。数学书长约3()。2.哪个小朋友的彩条长一些呢3.一支油画笔用去3cm,还剩7cm。这支油画笔原来有多少厘米4.练习十三第5题(1)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本数学书有多厚。(2)量一量,教师出示4本、8本、12本数学书。(3)最后再把12本数学书叠在一起算一算厚度。教师小结学生估计的方法。\n5.练习十二第6题先小组合作完成,然后选几个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6.练习十二第7题(1)先让同桌的两人比一比文具盒,看看谁的长一些。(2)然后教师出示第7题的图,说出谁的文具盒长一些,并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7.练习十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量出长度,然后教师集体交流。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教师:同学们学习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增加一些运用的难度,对自己有信心吗?1.铅笔有多长学生说出物品的长度后,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引导得出:测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以任何一个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的刻度,起点和终点数字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2.一条丝带先用去它的一半,再用去剩下的一半,还剩4cm,这条丝带原来有多少厘米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表现有何评价?【教后反思】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例2,第59页课堂活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m的实际长度表象,知道1m=100cm。2.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m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课件、软米尺、米尺、标签、卷尺、盘尺、每小组一张纸。【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出示动画。)直尺的好朋友到底是谁呀?(出示米尺。)这就是一把硬的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一般用它来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米(1)观察米尺,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其实孩子们的软米尺跟硬米尺的刻度是一样的,请拿出你们的软米尺,仔细地观察软米尺上有些什么?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汇报。\n学生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和刻度。学生2:我看到了1-9。教师引导:0,1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多长?(1cm。)你能用手势比比吗?(0-10就是10cm。)再数10cm就是20cm、30cm⋯⋯100cm(板书:1m=100cm)。反过来100cm就等于1m。学生3:我发现1m里面有10dm。引导:从0刻度到哪里代表1dm?用手势比划一下1dm的长度。一共有几个1dm?(板书:1m=10dm。)10dm也就是1m。齐读1m=10dm的等式,再反过来读。翻到教科书第58页,填空。填好后读一读。(2)建立1m的概念。认识“手臂米尺”,感知1m。教师:孩子们用智慧的双眼发现了米尺的很多秘密,其实我们身体里也有米尺!请用两手拉住软米尺的两端,拉直,然后轻轻地松开手。这样手臂伸开的长度大约就是1m。(感受1m的长度。)教师:现在把手放下,咱们不用米尺,你能用手臂比划出大约1m的长度吗?(抽学生回答。)找身高米尺,感知1m。教师:其实身体米尺还不止这一把。从地面到身高1m的地方也可以看作一把身高米尺。老师用硬米尺示范找身高米尺,并教给学生测量方法。学生自己操作。你能找找自己的身高米尺吗?小伙伴合作找到1m的地方贴上标签。比较标签的位置引出质疑。既然标签都是离地面1m高,为什么贴标签的位置不一样?(身高不同。)小结:但是随着孩子们慢慢长高,身体米尺也会变化,有可能由肩膀慢慢地到胸前,甚至到腰间。我们就找到了两把身体米尺,一把是你的“手臂米尺”,另一把是“身高米尺”。(3)估计1m长。教师: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你能用“手臂米尺”和“身高米尺”去找找吗?学生汇报,教师验证。学生1:我发现讲台的高大约是1m。学生2:我发现课桌的高大约是1m。学生3:我发现黑板的宽大约是1m。⋯⋯2.教学例2,实际测量(1)估一估。你能估一估天天和我们见面的黑板的长和宽大约有几个1m?(抽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例2。(3)抽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4)介绍各种尺子。卷尺。木工师傅、建筑工人用的卷尺,一般有3m、5m、8m。折尺。一般有2m、3m长的。盘尺。一般有10m、20m长的,有的长达50m,主要用来量长距离的。⋯⋯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并提醒使用卷尺时注意安全。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把长5m的卷尺。不过在用卷尺量长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拉出来、收回去都容易把手割伤,所以一般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配合完成。(抽学生测量黑板的长。)3.联系生活\n教师:黑板的长和宽都可以用“m”来作单位。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也可以用“m”作单位?学生汇报。4.小结教师:在选择合适的单位的同时一定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第59页课堂活动第1,2题2.第60页练习十四第1,2题3.实际测量(1)明确要求。教师:孩子们不但知道了量较长物体或较长的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而且还学到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你们想量一量吗?请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测量什么?教师出示要求。(2)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测量。(3)汇报测量结果。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孩子们,这节课你快乐吗?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3及第60-61页练习十四的第3-10题。【教学目标】1.学生在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卷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是———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m=100cm。)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长度。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3,测量体验(1)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2)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n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完成教科书第60页第5题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教师: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4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教科书练习十四第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教科书练习十四第7,8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练习十四第10题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测量活动,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后反思】综合与实践小小测量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用米、分米、厘米量长度或距离,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卷尺或测绳。【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复习准备教师组织活动,学生4人一组(每组准备卷尺或测绳),事先确定小组长和记录人员。1.谈话复习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测量长度”,学会了测量的方法,真能干!我们在进行测量时,要用到哪些工具呢?(标有刻度的尺子、卷尺或皮尺等。)用什么作单位量长度呢?(量较短的物体可用厘米作单位,有时也可以用分米。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可用米作单位。)2.引导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cm)、1分米(1dm)、1米(1m)的长二、观察思考,活动准备\n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想想图中出现了几种测量方法(1)估计或目测。如估计旗杆的高度。(2)用自己伸平的两臂量。如测量树干一周的长。(3)步测。如测量篮球场一周的长。(4)用标有刻度的直尺测量,如跳高高度的测量。(5)用卷尺测量。如跳远的测量。2.追问:用卷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时要把卷尺的0刻度对准被测距离的一端,把卷尺拉平、拉直,看准被测距离的另一端对准卷尺的哪一条刻度线,准确地记录下测量的长度。3.引出问题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运用学过的测量方法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距离,来当一回“小小测量员”吧。板书课题:小小测量员。三、动手实践,测量体验1.提出活动总要求教师:今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运用测量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的活动。(1)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2)用步子测出篮球场一周的长度。(3)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2.教师引导、点拨(1)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己见。组织讨论:帮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想法,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2)用步子测篮球场一周的长度。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篮球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己见。组织讨论:帮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3.实际操作测量(1)介绍情况:学校操场设施,哪些可以进行测量。(2)提出要求:你们能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吗?(3)指导实践,完成表格。四、成果展示,小结评价检查成果:让学生小组间交流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提高认识:学生说说一说测量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及体会。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谁能说一下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长度?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教后反思】\n六、表内除法分一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例1、2例,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把物品进行平均分。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8个五角星,12支铅笔,3个盒子。学生准备:20根小棒,每组1袋豆子、4个盘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第65页主题图学生观察这幅图中的小朋友课间活动时在干什么?尽可能从图中发现以下信息:(1)操场上一共有30人。(2)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3)6人1组,可以分几组?教师:这些小朋友在参加课外活动时,为了方便开展活动,采用了分组的方式进行。你们在课间活动时,也有过这样分组进行的经验吗?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需要分一分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分一分。板书课题:分一分。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例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1)出示例1,提出分的要求。出示6个。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教师:要把6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2)学生独立分一分。教师:请你数出6根小棒代替,动手分一分,看谁的方法多。(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抽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展示把6个分成两堆的不同分法。★★★★★★★★★★★★★★★★★★教师:这3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特殊?为什么?学生:第3种,因为分得的每一堆的个数一样多。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把第3种分法贴在黑板上,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4)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分一分,并呈现学生的不同分法。\n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2.教学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师:刚才通过分五星和小棒,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有12支铅笔(出示12支铅笔),要平均分成3份(出示3个盒子),可以怎么分?(1)独立操作。学生用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动手分一分,预设学生可能的分法:①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②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③1次每份分3支,1次每份分1支,2次分完。④每次每份分4支,1次分完。⑤先把12支铅笔分成3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逐渐变成每份4支。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关注不同的分法,各种典型分法分别请一位同学上台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分法,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分法。请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些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先请分法比较复杂的学生介绍,再请分法比较简单的学生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方法优化的过程。每一位学生分完后,学生作出判断:平均分成3份了吗?为什么?几种分法汇报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位同学分的过程不一样,有每次每份分1支的,有每次每份分2支的,有每次每份分3支的等,这些分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教师追问:为什么每次每份分的必须要同样多。学生结合分的实例理解,只有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到的支数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刚才的分法中,谁的方法最简单。请他来介绍一下他的思考过程。学生:我是想要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那么3个几支是12支呢?因为三四十二,所以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教师:看来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能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进行思考。他的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谁再来说说这种分法的思考过程。教师: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是把12支铅笔先分成3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进行调整,直到每份一样多。其实,我们借助乘法的知识来思考,就可以直接想出每份是多少,而不会盲目地动手了。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我们已经学会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试一试。1.练习十五第1题教师:数出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教师:要把15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学生:平均分。教师:不操作,请你猜一猜每只松鼠平均分得几颗松果。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可能有的孩子能借助乘法思考,有的孩子凭数感来猜测,都予以肯定。教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验证你的猜想。2.练习十五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介绍思考过程。3.课堂活动第2题游戏(1)教师结合操作示范,介绍游戏规则。教师:接下来我们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进行比赛。教师抓出一小把豆子,介绍:如果这\n些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分数可以累加,最后谁得分多,就获胜。我们一起来分一分,看这次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分。先把这些豆子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看能不能正好分完。怎样分能保证最后分得的结果是平均分呢?(每次都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豆子。)要想把这些豆子比较方便又比较快地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发表意见,可以先每次每个盘子都多放一点,这样剩下的就少一点,分的次数就少一点。请一位同学上台平均分豆子,其余同学观察。判断能否平均分成2份,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就记2分。教师继续介绍游戏规则:还是这些豆子(重新合起来倒入手中),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再得3分。(出示3个盘子。)如果能平均分成4份,就再得4分。把3次成绩相加就是最后的得分。(2)分组进行游戏。要求,每位同学轮流抓一次豆子,再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组长记录每位同学的得分,并评出第1名。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平均分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教后反思】分一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3,第68页练习十五第3,4,5题。【教学目标】1.能按每份几个的要求进行平均分。2.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每份分得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3.进一步巩固借助乘法的思维进行平均分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3个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打印的18张葡萄图片、10个盘子的图片,磁扣若干。学生准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那什么是平均分呢?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教师:不操作,你能直接想出答案吗?(抽学生说思考过程。)教师:请数出10根小棒,动手分一分,验证你的想法?教师:同学们对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一分,看今天分一分的要求有什么变化?板书:分一分。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3,感受基本分法\n(1)呈现例1:18串葡萄,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教师:老师买了一些葡萄,请你们帮老师数一数,有多少串?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8串葡萄,在学生数数后,板书:18串。教师:这些葡萄准备摆在盘子里招待客人。(出示一些盘子图片。)教师:请看老师提出的要求。板书: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2)请你猜一猜,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可能的思考有两种:预设1:我看着18串葡萄,心里想着每盘放6串,我大致看了一下,可能放3盘。预设2:18串葡萄,每盘放6串葡萄,要求可以放几盘?我想:几个6串是18串,三六十八,所以需要放3盘。(3)动手操作。教师: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请你用小棒代替葡萄分一分。学生操作后抽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按每盘放6串的要求分的吗?可以放几盘?18串葡萄里面有几个6串,所以可以放几盘?这个分葡萄的过程是平均分吗?强调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感受多种分法教师:18串葡萄,还可以每盘放几串,需要几个盘子?(1)用18根小棒代替葡萄分一分,把分的方法记录下来,看谁的方法多?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典型分法。可能有的同学是先分再填表;有的同学先填表,再分一分加以验证;也可能有少数同学直接填表,不动手分。(2)全班交流。抽学生上台展示表格,并现场分葡萄,介绍分法。如果有把每盘放的串数按从小到大填在表中的,可优先让这位同学汇报。学生汇报分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平均分吗?每盘放了几串?放了几盘?教师:刚才在你们分葡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动手操作就直接填完了这个表格,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意在让学生关注直接借助乘法进行思考的方法。)(3)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发现1:分的葡萄不变,每盘放的串数越多,需要的盘子就越少。发现2:每盘放的串数×盘数=18。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葡萄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由于总数不变,所以每盘放的串数和盘数相乘始终等于18,当每盘放的串数越多时,分的盘数就越少了。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练习十五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把分的过程在书上圈出来。(2)抽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和分法。其余同学共同检查分法,看是否符合每4颗1串或每3颗1串。2.练习十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展示圈的结果。提问:为什么是5个圆圈一份?这一道题和我们刚才学的分一分有什么不同?3.练习十五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点评。(1)在学生的交流中,如果学生对思考过程说不清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图中的情境数学化。图上有多少只害虫?有多少只青蛙?每只青蛙吃同样多的害虫,就是要把这些害虫怎样分?\n把12只害虫平均分成4份,请直接思考,每份是多少只害虫?对照圈的结果检查,是把12只害虫平均分成4份吗?每份是几只害虫?也就是说每只青蛙吃几只害虫?(2)第2小题学生按照第1题的方法叙述思考过程,教师略讲。(3)教师:这道题中的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要求不一样,第1小题分的要求是平均分成4份,第2小题分的要求是每份4只害虫。教师:这道题中的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1:分的结果每份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学生2:都可以借助乘法来思考平均分的结果。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平均分的例子?请举例说明。【教后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1、例2,第70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71页练习十六第1,2,3题。【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8个桃子、8个盘子的图片,磁扣若干。学生准备:3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例1,体会除法的意义(1)呈现例1。教师:老师带来了一些桃子(出示8个桃子图片),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教师:现在请你们按要求分桃:把这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出示4个盘子的图片,板书:4。)教师:每盘放几个桃?(2)分一分。教师:请你先猜一猜每盘放几个桃,再用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n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学生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板书:2。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一共有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桃子。(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分桃。)请指着你分的小棒,自己再说一说分的过程。(3)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你知道在数学上怎样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请学生来介绍。如果没有学生知道,就由教师直接介绍: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完整板书:8÷4=2(个)。介绍除号的名称和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教师:有同学会读这个算式吗?来教大家读一读。如果没有学生会读,教师就直接教读。强调“÷”在算式中读作“除以”。议一议:8÷4=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清楚,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去掉情境化,逐步数学化。理解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平均分成4份。8÷4=2表示把8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桃。(4)继续用8个桃平均分,并用除法表示。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桃?请用小棒代替桃分一分,一边分一边用“一共有几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桃”这样的3句话说出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全班交流:你写的是什么除法算式?请你谈谈这个算式的意思,其余同学判断、补充或纠正。2.教学例2,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1)分一分。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一共12个同学参加,谁愿意上来?选12位跳绳爱好者上讲台。为了便于训练,老师准备让你们3人1组进行练习,请同学们猜一猜,可以分成几组?请台上的同学3人1组进行分组,下面的同学观察,分成了多少组?你猜对了吗?学着用3句话说清楚分的过程:分之前一共有多少人?分的要求是每组几个?分的结果是分了几组?学生:12个人,每3人分1组,分成4组。(2)用除法表示平均分。教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的分组过程吗?学生写出除法算式,教师板书:12÷3=4(组)。抽学生说出这个除法算式的意义。(3)介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乘法算式那样有自己的名字,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商。教师在算式下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4)继续平均分,并写除法算式。教师:跳绳小队的12名同学还可以按几人1组进行分组?请学生说分组要求,台上的队员按要求分组,台下的同学用3句话说出分组的过程,\n再独立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教师:刚才分桃和同学分组的过程我们都用了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看是否按要求摆放。2.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后,用算式表示圈的过程,再用3句话表达这个除法算式的意义。3.练习十六第2题改变题目的要求(第2小题,平均分):哪一种分法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什么?根据第2小题的图,你能写出什么除法算式?学生1:8÷4=2(个),表示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有2个桃。学生2:8÷2=4(盘),表示一共有8个桃,每个盘子里分2个桃,可以分4盘。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除法算式:被除数是总数;除数表示分的要求,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每份分几个;商是分的结果。4.课堂活动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方法。学生可能有两种圈法,因为24÷8=3,除数8既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三角形分1份。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第71,72页练习十六第3,4,5,6题。【教学目标】1.能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3.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教学重、难点】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教学准备】学生准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复习准备:练习十六第3题。学生用小棒代替三角形进行操作,先摆一摆,再填空。独立完成后,抽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写的算式。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平均分的过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写的除法算式是否与分的过程相匹配。教师:刚才的3道题中分的过程我们都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为什么?学生: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教师: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分的问题。\n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3(1)出示例3的第1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不会计算的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问题是“平均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说明必须把15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而不是任意插在3个花瓶里,所以用除法计算。你是怎么得出15÷3的结果是5的?预设1:我用小棒代替花分一分,把15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枝花,所以15÷3=5(枝)。预设2:我是观察图画进行思考的:一共有15枝花,有3个花瓶,要求每个花瓶里有多少枝花,就要思考3个几枝才是15枝,三五十五,所以每个花瓶里放5枝花。15÷3=5(枝)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把15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枝花。15÷3=5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请举例说明。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订正时,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分的结果怎样?2.第65页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1)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个人?平均分成了几组?(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分组的情况。)每组有几个人?(结合图数一数每组的人数。)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问题?(2)操场上的30个人,每6人1组,可以分成几组?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分法用不同的算式表示。3.练习十六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练习十六第5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后,同桌交流: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认为乘法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乘法是求总数,除法是用总数平均分。除法是把乘法算式中的3个数调换过来写。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5.练习十六思考题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组数×每组人数=总人数”或“总人数÷组数=每组人数”,学生根据“组数与每组人数相等,总人数比20多,比30少”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呢?学生:只要是平均分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请举例说明。【教后反思】\n用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七第1,2,3,4题。【教学目标】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2.初步感知乘除法间的关系。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求商。根据除法算式很快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展示台、口算卡片、口诀卡片、贴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对口令。2.口算教师用卡片出示,学生依次开火车回答,其余学生当裁判。4×53×76×75×34×69×46×81×86×29×8教师:同学们,你们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秘密?(乘法口诀。)看来乘法口诀的本领真大,乘法口诀还有一个本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探索求商,自主构建1.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课件展示)教师: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篮子里有24个苹果,小朋友们要准备分苹果。(1)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放入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教师:谁来联系这个问题说一说图上的意思?学生:小朋友们准备把篮子里的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全班再一齐说一遍,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贴图。(24个苹果,4个盘。)边摆边叙述:要求把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就是把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教师:能列出算式吗?(能。)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教师巡视。教师:同学们真聪明,都已经把结果写出来了。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结果的?除了你的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想法。全班交流。教师:哪位小朋友来把你的想法和全班的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我是这样想的:4×6=24,24÷4=6。教师:真厉害!你用乘法算式来想除法算式,和这位同学想法一样的举手!学生:我想口诀四六二十四,商是6。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是从哪儿看出要想4的乘法口诀呢?引导学生看除数,想与除数相关的乘法口诀。(2)课件出示问题:每6个装1盘,可以装几盘?让学生完整地读出题目。教师:你敢挑战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解决,教师巡视。学生到展示台上展示并讲解自己列式的意思。\n学生:图上说要把24个苹果,每6个放1盘,就用24除以6等于4。教师:要求把24个苹果,每6个放1盘,就是求什么?学生:要求把24个苹果,每6个放1盘,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24除以6。教师: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算式的商是4呢?学生:除数是6,我就想6的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板书:24÷6=4,(四)六二十四。2.对比发现,总结提升(1)教师: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同桌互相说一说。(3)全班汇报。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学生:乘法算式中的积24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4,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学生:4×6,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教师:说说24÷4是怎样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师:24÷6呢?3.及时练习4×8=()3×7=()3×6=()18÷3=()32÷8=()21÷7=()18÷6=()32÷4=()21÷3=()小结:看来乘法口诀的本领确实很大,同一个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出相应乘法算式的积,还可以求出两个相应除法算式的商。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1,2题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2,3,4题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2,第74页课堂活动第3题,第75-76页练习十七的第5,6,7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2.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商。【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逛过。)\n教师:今天,山羊伯伯的快乐超市开业了(课件出示书上的主题图)。这是快乐超市的一个货架,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略。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二、自主探索,分享交流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1)结合情境图口述。教师:山羊伯伯刚开门就迎来了第1位顾客咪咪猴。山羊伯伯乐呵呵地问道:“咪咪猴小朋友,你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呢?”咪咪猴看了看货架,调皮地一笑,说:“妈妈让我拿18元买一种商品,并且钱要刚好用完。”山羊伯伯扶了扶自己的老花眼镜,皱起了眉头。聪明的孩子们你能帮山羊伯伯想一想咪咪猴买的是什么吗?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18元购物。)(2)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依次出示。咪咪猴用18元可以买多少瓶胶水?咪咪猴用18元可以买多少个铅笔刀?咪咪猴用18元可以买多少个布娃娃?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买文具盒和钢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并告诉学生这将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内容。2.自主探索,分享交流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帮山羊伯伯找到了3种方案。接下来自己选择一种方案帮助山羊伯伯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自主选择方案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答情况,并进行实时指导。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修正存在的问题。教师:完成了的小朋友,同桌互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把它改过来。全班交流。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讲解想法。学生1:我选择的是用18元买胶水,每瓶胶水3元,就是想18元里有几个3,18÷3=6(瓶),用口诀:三六十八。板书:18÷3=6(瓶),想(三)六十八。教师:选择买胶水的同学举举手,也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的交流一下。学生2:我选择的是用18元买铅笔刀,每个铅笔刀2元,就是想18里有几个2,18÷2=9(支),用口诀二九十八。板书:18÷2=9(支),想二(九)十八。教师:选择买铅笔刀的举手,正确吗?学生3:我选择的是用18元买布娃娃,每个布娃娃6元,18里面有3个6,18÷6=3(个),想口诀三六十八。板书:18÷6=3(个),(三)六十八。教师:同意吗?同意的同学举手。教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很快就帮山羊伯伯解决了问题,我替山羊伯伯谢谢你们。咪咪猴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3.小结提升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的可能会有很多,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应该给予肯定,重点突出18÷6=3和18÷3=6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4.及时练习(1)拓展练习。教师:山羊伯伯刚刚送走了聪明的咪咪猴,又迎来了大家喜欢的笑笑熊,笑笑熊手\n中揣着一张20元的钞票一进门就指着货架上的物品,比划着不说话,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笑笑熊可能买的是什么?又买了多少吗?(板书:20元购物。)教师:同桌互相小声讨论一下,然后把各种情况列式解答出来。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学困生并给予帮助。学生汇报自己的算式,并说想法。注意如果学生想到用20元买2元的铅笔刀,需买多少个?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18元可以买9个,20元可以买多少个?还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对全班学生不作共同要求。(2)阅读教材,完成填空。让学生阅读例2,并将3个小题补充完整。教师:小朋友们的功劳可不小,在大家的帮助下山羊伯伯都一一满足了顾客的需要,生意越来越红火。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材中课堂活动第3题该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算式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教师再引导学生编出不同的题目。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更多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分小组在组内轮流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5,6,7题第5题让学生看表填数,而不是想口诀填空。主要让学生理解16里有2个8,4个4,8个2;8里面有2个4,4个2;16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8,最后再将乘除法算式对应起来,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同一句乘法口诀的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第7题第(1)题,先引导学生想乘法口诀求商,再从图上得到验证。第7题第(2)题,在讨论“你是怎样想的?”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求商的方法,既可以从乘法口诀去想,又可以根据乘法算式3×7=21计算,还可以根据第(1)题的“21÷7=3”去想。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你是怎样学习的?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教后反思】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练习十七第8,9,10,11,12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2.在应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乘除法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乘法口诀卡片、视频展示台、课件。【教学过程】\n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大家最喜欢的积星比赛,看看谁将登上我们的星级宝座。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基础练习,巩固方法1.补充练习(1)口算。32÷4=4×6=27÷3=5×8=56÷8=36÷9=64÷8=72÷9=7×4=21÷7=教师用卡片快速出示,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答案。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全班一起订正答案,全对的同学登上一星级宝座,学生用水彩笔画下一颗五角星,在星中心写下小1,课件出示一星级宝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练习题量。)(2)看口诀,写算式。将“四九三十六”和“五五二十五”乘法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自己批改。全对者再获一颗五角星,登上二星级宝座,学生用水彩笔画下一颗五角星,在星中心写下小2,课件出示二星级宝座。教师:为什么“四九三十六”可以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而“五五二十五”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质量给予三星级宝座,让部分学生提前登上三星级宝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看来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每道乘法口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2.完成教科书第76,77页第8,9,10题(1)第76页第8题结合实例理解平均分。教师:谁能根据图的意思编一个数学故事?学生描述,注意要让学生尽量表达完整。教师:你会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问题是要求几次才能搬完,就是求40里有几个5。所以要呀40÷5=8(次)。学生在回答时,教师与其余同学都要注意倾听,看看学生是否在用平均分的含义去解释用除法计算的道理。教师: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得8的?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加星,同时也为正确完成的学生加星。(2)第77页第9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和计算时用的口诀。利用在图上添加或减少一个竹篮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为正确完成的学生加星。(3)第77页第10题。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教师为正确完成的学生加星,统计学生获得星级情况。三、综合练习,整体发展1.第77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寻找两道题的区别。教师: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学生:第(1)题是求24杯酸奶里有几个3杯,就可以喝几天,用24÷3=8(天);第(2)题是把24杯酸奶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就是每天喝几杯,用24÷4=6(杯)。教师也可以追问一下24杯是怎样得到的。教师为正确完成的学生加星。\n2.第77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教师:你能解释一下“9×3=27(人)”的意思吗?学生:每组9人,要求3组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9一共是多少,要用乘法进行计算。教师:第(2)、(3)小题,它们与第(1)小题有什么不同?学生:第(2)、(3)小题都用除法进行计算,因为它们都表示要把27个同学平均分。教师:通过这3道题的练习,大家明白了什么?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根据除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正确完成的学生加星,统计学生获得的星级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奖励。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反思,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总结。[点评: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教后反思】用乘法口诀求商(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3,课堂活动1题,第79页练习十八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积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考经验。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投影仪。学具: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做好准备1.谈话引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请每个小朋友拿出6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2.学生活动后汇报(1)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6÷3=2(2)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3根。6÷2=3?184?六、表内除法(3)6根小棒,每1根1份,分成6份。6÷1=6(4)6根小棒,每6根1份,分成1份。6÷6=1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那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的呢?学生:利用乘法口诀。\n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快又对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3(1)课件出示情境: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二(2)班有48人,每桌坐8人;二(1)班有45人,坐5桌。教师: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需要求二(2)班要坐几桌?还有二(1)班的同学平均每桌坐多少人?(2)学生拿出自己的草稿本试一试,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3)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列算式计算。(4)汇报展示学生的解决方法。教师板书:48÷8=45÷5=教师:你能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出结果?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教师:45÷5的商又该怎样算呢?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5)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吗?师生小结:在求商时,先看被除数和除数,再想与之相对应的乘法口诀,然后求出商。2.课堂活动试试78页第1题。(1)课件先展示主题图,理解问题。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学生1:小龙把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学生2:小羊分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2)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63÷7=963÷9=7教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准备用哪句口诀计算?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3)对比。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学生2:小龙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抽学生回答,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分别用的乘法口诀是什么?2.完成练习十八的第3题教师:大家比赛一下,看看哪个组的同学算得又快又好,全对的同学得到“”。3.完成练习十八第2题\n投影出示小马过河。教师:小马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4.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后反思】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课堂活动2题,第80页练习十八第5-9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2.渗透方程思想,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3.在有效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继续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想在计算中算得又对又快吗?通过今天的练习课我们的计算一定会更快、更正确。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对口诀(1)教师说口诀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接后半部分。(2)教师说一个数,你能联想到哪句乘法口诀?教师:24。学生: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教师:你能像刚才一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吗?2.完成教科书上第78页的课堂活动的第2题游戏:根据除法算式,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如:54÷9,联想到:六九五十四,所以54÷9=6。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口诀?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完成教科书第80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展示,教师随机提问:(1)你是怎样比较出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的大小的?学生:根据乘法口诀求出每个算式的结果,然后比较。(2)在比较48÷6和48÷8的时候,除了计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外,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学生:⋯⋯2.完成教科书第80页第7题(1)课件出示:小红家1个星期吃了35个鸡蛋,平均每天吃多少个鸡蛋?\n(2)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教师随机提问,引导促进理解。教师:要想知道每天吃多少个鸡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为什么35要除以7呢?教师:你能计算出小红家每天吃多少个鸡蛋吗?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呢?学生:1个星期有7天,56÷7=8(个)。3.完成教科书第80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教师:看来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还会根据所求结果的大小对算式进行比较。孩子们真能干!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完成教科书第80页第6题(1)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准载”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坐哪种车所用的辆数要多一些?议一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算一算,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2)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3)深化。教师:通过解决该问题你有什么感悟?学生:总人数一样,每辆车载的人越多,需要的车辆数越少。2.完成教科书第80页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3)深化。教师: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悟:一个问题告诉了背6次,求平均每次背多少个;一个是告诉了每次背的个数求多少次能背完。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后反思】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练习十八第10-12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2.应用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悟除法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作用,感悟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根据除法算式编问题并解决。【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n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除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想尝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看算式说口诀36÷6=8×6=45÷9=7×6=4×9=28÷7=5×5=54÷6=2.根据口诀写乘法和除法算式三七二十一六九五十四七八五十六四六二十四()()()()()()()()()()()()()()()()3.在○里填“+”“-”“×”或“÷”5○7=357○7=1454○9=66○8=1418○8=972○8=981○9=724○6=24学生独立练习此题后抽问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比如:7○7=14为什么填加号不填乘号?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完成教科书第81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教师:一共有多少个篮球?该怎么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学生:6×4,因为一个筐装6个,有4个筐,一共就有4个6,所以用4乘6得24。教师:每队分3个篮球,可以分给几队?教师:你准备如何计算?怎样列式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计算。2.完成教科书第81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3.课件出示二(3)班有40个同学,准备参加春游活动。老师准备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怎样分?把每种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1)学生独立思考。(2)4人小组交流并讨论。(3)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板书。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组8人。40÷5=8(人)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40÷8=5(人)⋯⋯教师:还有别的分法吗?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完成练习十八第12题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问,集体评议。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24÷6”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编故事,比如:把24颗糖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颗?3.尝试解决第81页思考题(1)学生独立思考。(2)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思考的。比如:14○7=49○7,\n先看左边如果用除法得2,同时看右边感觉无论怎样无法得到2,但用除法算49÷7=7,再看左边想到14-7=7,因此左边填减号,右边填除号。此问题注意数感培养,学生这样整体观察思考:看左边凭直觉想到得数可能是2或7,看右边想到口诀七七四十九,再仔细思考,左边填减号结果等于7,右边填除号结果等于7。五、反思总结,概括内化,教师:通过本节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后反思】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例1、例2,第83页的课堂活动第1,2题,第84页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目标】1.知道“倍”是由两个数比较得到的,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判断方法。3.通过操作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一些小棒、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1.操作(1)教师在黑板上贴小圆片,学生在课桌上摆小圆片。教师:同学们,我已在第一行贴了2个圆片。第1行:○○如果请你在第2行贴圆片,你准备贴几个?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一摆,并想一想你摆的圆片的个数和老师贴的圆片个数相比,有什么关系?(2)呈现学生操作的。我摆了3个○,比老师多1个○。我摆了6个○,比老师多4个○。我只摆了1个○,比老师少了1个○。⋯⋯(3)教师操作。教师:老师也在第2行贴了一些圆片。第1行:○○第2行:○○○○○○教师:你们看了老师贴的○,又想说什么?学生1:老师在第2行贴了6个○,比第1行多4个○。学生2:老师贴的是2个一组,2个一组。\n教师:如果继续贴下去,你猜一猜该怎样贴?学生:应该还是2个一组。第1行:○○第2行:○○○○○○○○○○⋯⋯教师:这样2个一组地继续贴下去,我们通常用省略号表示。2.比较揭示课题(1)观察:课件出示第1行:○○第2行:○○○○○○教师:老师摘取其中的一部分,你们觉得现在第2行有几个这样的2?学生:3个2。教师:第2行贴了3个2,我们一起依次来数一下,1个2、2个2、3个2。第1行有1个2,第2行有这样的3个2,我们就说第2行的个数是第1行的3倍。全班同学一起来说一遍。(2)交流:同桌两位同学说一说第2行的个数是第1行的3倍是什么意思?学生:第1行有1个2,第2行有3个这样的2,我们就说第2行圆片的个数是第1行的3倍。(3)揭示:看来,两个数之间除了相差关系,还有倍数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倍的认识。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1.教学例1,初步感悟“倍”的含义(1)操作。课件出示:第1排摆3根小棒,第二排摆6根小棒。教师:同学们,像大屏幕一样,在课桌上摆一摆。学生独立地摆一摆,老师巡视指导:先摆第1排的3根,再把第1排看作一份,第2排一份一份地摆。(2)感知。教师:说一说这两排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说法。教师:谁来汇报一下这两排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学生1:第1排小棒的根数是第2排小棒根数的一半。学生2:第2排小棒的根数是第1排小棒根数的2个那么多。⋯⋯教师:第2排的根数是第1排的2个那么多,还可以说成第2排的根数是第1排的2倍。如果用数来表示,就是6里面有2个3,也可以说成6是3的2倍。板书:6是3的2倍。教师:同桌相互说一说“6里面有2个3,也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同学们,闭着眼睛把这句话再想一想。学生默想。2.课堂活动(课件出示)(1)按下面各组数摆小棒,再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8和4,3和15。要求:①小组内合作摆小棒。②小组内交流。③师生互评: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15里有5个3,15是3的5倍。(2)摆一摆,说一说。(教科书第83页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①学生独立摆小棒。\n②同桌互相交流。③老师提问并评价。3.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倍”的意义(1)课件出示例2。教师:观察大屏幕,数一数,红花有多少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红花有10朵,黄花有2朵。教师:同学们,把2朵花看作1份,在教科书上圈一圈。课件出示问题:10里面有()个2,10是2的()倍。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倍。(2)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互相评价。(3)议一议: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基本练习要求:(1)在作业本上,第1排画3个,第2排画9个○。(2)圈一圈,每3个一组。(3)填一填:9里面有()个3,9是3的()倍。○的个数是的()倍。2.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83页课堂活动第2题。(2)完成教科书第84页练习十九第1题。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特别认真!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学生回答略。教师:这节课大家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倍数关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教后反思】倍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例3,第83页例4及第83页的课堂活动第3题,第84-85页练习十九的第2,5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对倍的概念的深入理解。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会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感受倍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一些小棒和小圆片。\n【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出新课1.谈话引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倍”的知识,还记得吗?学生:记得!教师:很好,我要出题考一考大家,请看大屏幕。2.课件出示圈一圈,填一填教师: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同桌之间说一说,在书上填一填。(老师指导学生把2片枫叶看作一份,阔叶每2片一组圈起来。)学生圈后发现:第2排6里面有3个2,所以6是2的3倍。(学生填在书上。)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要求阔叶是枫叶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老师指定学生汇报。学生汇报:要求阔叶是枫叶的几倍,就要看6里面有几个2,所以要用除法计算,即6÷2=3,所以阔叶是枫叶的3倍。教师板书:6÷2=3,并提醒学生“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学生尝试完成后,教师讲评。2.教学例4,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1)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2)理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信息。我看到有3个小组的同学在植树。我知道第1小组植了7棵树。我知道第2小组植的棵数是第1小组的3倍。⋯⋯教师:看来同学们获得的数学信息还真不少,那么大家能用这些信息解决书上的问题吗?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用小棒来代替植树的棵数,1根小棒就是1棵树,想一想,第1小组我们要摆几根小棒?第2小组呢?(3)学生独立摆小棒操作。(4)展示交流。3.课堂活动,教科书第83页第3题要求:(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让学生找数量关系:●的个数是▲的3倍。(3)让学生在横线上画一画。(指导学生每4个●1组,画3组。)(4)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5)师生互评。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练习十九第2题要求:(1)学生感知情境,并独立完成。(2)展示交流,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练习十九第5题要求:(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反馈。\n3.拓展练习课件出示小动物运动会情境图。教师:动物运动会结束了啦!要发奖牌了,不过狮子大王有个要求:银牌的数量是金牌数量的2倍。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用小圆片代替奖牌摆一摆,并把你要准备的金牌数量和银牌数量写出来。(学生操作后,请学生汇报,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学生摆奖牌的过程,重点说一说金牌和银牌的数量关系。)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1:我学会了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用除法。学生2:我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用乘法。⋯⋯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收获真多,真棒!伸出你们的左手和右手,合在一起,来点掌声,表扬一下你们自己吧!【教后反思】倍的认识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练习十九3,4题,第6-10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2.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倍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以全班比赛的形式组织练习,既注重正确性,也注重速度。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得又对又快。2.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以比赛的形式练习(可同桌比赛、男女同学比赛或是分左右大组比赛),既注重正确性,也注重速度。3.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看看63÷7=9,9×4=36这两个算式,你能用倍的知识说一说它们的意义吗?(1)63÷7=9,可以说63是7的9倍。(2)9×4=36,可以说9的4倍是3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倍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不过生活中还有许多有关倍的问题等着大家去解决呢?同学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揭示课题并板书:倍的认识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填一填(课件出示)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1)课件出示第6题,学生读题。\n教师:这道题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你能说一说“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田径队的3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1:田径队的人数相当于3个乒乓球队的人数。学生2:田径队有9人,乒乓球队就有3个9人。(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评议交流。学生:田径队有9人,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田径队的3倍,也就是个9人,所以9×3=27(人)。3.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1)课件出示第7题,学生自主理解题意。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教师:要解决“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这个问题,你想怎么办?学生1:我想计算鸭的只数相当于几个鹅的只数?学生2:计算21里面有几个7就行了。(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4.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1)课件出示第8题的情境图(不出示问题)。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大松鼠摘了35颗松果,小松鼠摘了7颗松果。教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倍的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大松鼠摘的松果是小松鼠的几倍?(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评议。5.比较概括(1)课件将第6,7,8题整体出示。教师:同学们对比一下第6题和第7,8题,它们的解决办法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1:第6题用乘法做的,第7,8题用除法做的。学生2:第6题是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算几个几是多少,当然就用乘法。学生3:第7,8题都是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应该用除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组织全班评议。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1)课件出示天气情况图和后面的3个问题。教师:知道每种图标的含义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天气图标进行简要的介绍。(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3)组织小组内的交流和评议活动,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4)小结:解决这3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用除法计算解决的。(5)还能从这3种天气情况的“倍数”关系中发现规律吗?(此环节视学生情况选择是否开展,或者提供给个别发展超前的学生探索。)课件出示:阴天天数是晴天的2倍,晴天天数是雨天的2倍。阴天天数是雨天的4倍。全班交流:2.完成练习十九第10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不出示教科书上已有的问题)。(2)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①小熊有4只,小兔的只数是小熊的4倍。\n②小鸟的只数是小熊的6倍。③我还看到了4只小猴和1头小象。(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①小兔有多少只?②小鸟有多少只?③小猴的只数是小象的多少倍?⋯⋯教师:每个同学选择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组织小组内的相互评议活动,然后用展台进行展示交流。四、拓展练习,发展提升1.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2.开展小组交流评议活动3.全班交流4.探索规律教师:从妈妈与女儿的岁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妈妈和女儿相差的岁数没变。教师:相差的岁数虽然没变,但是她们之间的“倍数”发生了变化,猜猜是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这个“倍数”会越来越小。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验证一下(“几倍”留给学生填)。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1:我学会了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后反思】问题解决(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例1,第88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第89页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1.能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乘除法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用画图、比较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问题,并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或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喜羊羊来到养鸡场,出示养鸡场中“有5个鸡笼,每个鸡笼可以装6只鸡”\n的情境图。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认识他吗?今天,喜羊羊将带着我们到快乐农场里去参观,他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呢?请看大屏幕。2.提出问题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让学生收集“有5个鸡笼,每个鸡笼可以装6只鸡”的信息,集体交流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5个鸡笼一共能装多少只鸡”。课件出示:5个鸡笼一共能装多少只鸡?3.解决问题(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2)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1种:6+6+6+6+6=30(只)。第2种:6×5=30(只)。第3种:5×6=30(只)。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算”。4.导入教师:养鸡场中还藏着许多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愿意去吗?今天我们就试着应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1.教学例1,经历问题解决过程(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快乐农场的张叔叔准备将一些鸡装到鸡笼里,运到城里去出售,可他遇到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并出示张叔叔说的话:一共要把31只鸡运到市场。教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问题:有5个鸡笼,每个鸡笼可以装6只鸡。一共有31只鸡。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这些鸡笼能装下31只鸡吗?(2)理解情境。引导学生明白:要解决“5个鸡笼能否装下31只鸡”,就是要看5个鸡笼一共能装31只鸡⋯⋯(3)自主探索,感悟方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手段分析问题,如画图(或学具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4)小组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对他人方法的理解和对自己方法的反思。(5)全班展示交流,促进对方法的理解。(6)引导写答语。教师:同学们,这是解决问题,我们最后还要回答问题,就是写出答语。教师一边解释,一边示范写答语。2.回顾步骤,归纳方法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解题过程,再与同桌交流解题过程。\n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整个解题过程,再让学生同桌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解题过程:观察问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并借助画图、操作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式计算并解答。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88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同学们在快乐农场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你们看,快乐农场的小兔子来了,它又带来了什么呢?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88页,先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1)学生先独立画,再与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2排画的圆圈的个数是第1排的2倍,就是5个圆圈的2倍,也就是2个5,就在第2排画10个圆圈。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1)课件出示题目。(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列式计算后,还要写答语。)(4)交流反馈。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3.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1)课件出示主题图。(2)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教师巡视。(4)全班集体交流反馈。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课堂中、教室里、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教后反思】问题解决(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例2,课堂活动第2题及第89页练习二十第4,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解决过程,感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方法。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倍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3.感受到倍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几倍”可以转化为求“几个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小三角形、圆片。\n【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想一想,说一说教师:同学们,今天羊羊又要带我们到快乐农场去。你们看,快乐农场的小兔子又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快乐农场情境图,出示问题。20里面有()个5,20是5的()倍。63里面有()个9,63是9的()倍。36里面有()个4,36是4的()倍。2.算一算,画一画课件出示:第1排:画2个圆圈。第2排:画的圆圈个数是第1排的4倍。昨天,快乐农场的小兔子发现同学们非常爱学习,画的圆圈也得特别的美。今天,快乐农场的小兔子来了,它又会让大家画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先自己画一画,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1)学生先独立画,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2)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第2排画的圆圈的个数是第1排的4倍,就是2个圆圈的4倍,也就是4个2,就在第2排画8个圆圈。(3)教师小结: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一般用乘法计算。3.引入课题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所学的“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1.教学例2,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教师:羊羊在上节课带着我们在快乐农场里参观,今天他又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快乐农场观光车站“小客车坐了8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的情境图。(1)理解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理解题意。教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小客车坐了8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的信息,从信息中知道了“大客车坐的人数相当于5辆小客车坐的总人数”。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的问题会有多种可能,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客车坐了多少人?课件出示:大客车坐了多少人?(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如通过画图、操作帮助理解、分析问题。(3)全班集体汇报、交流。集体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画图。学具操作:用1个圆片代表1个人,摆一摆小客车坐的人数和大客车坐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大客车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也就是说大客车坐的人数相当于5\n辆小客车坐的总人数。求大客车坐的人数就是求5个8是多少,得出8×5=40(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5=40(人)。(4)指导写答语。(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回顾步骤,归纳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整个解题过程,再让学生同桌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解题过程:观察问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并借助画图、操作等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式计算并解答。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同学们在快乐农场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下面请大家翻到教科书第88页,先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再与同桌交流。(1)学生先独立摆。(2)与同桌交流摆法。(3)全班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想法:第2排摆的圆圈的个数是第1排三角形的3倍,就是3个三角形的3倍,也就是3个3,就在第2排摆9个圆圈。第6题(1)课件出示题目。(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反馈。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求收草鱼多少筐,就是求白鲢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4是多少,所以列式就是4×5=20(筐)。3.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1)课件出示题目。(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这道题中的问题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知道买1个书包带40元够不够,必须知道1个书包多少元钱;要知道1个书包多少元必须知道1个文具盒7元,1个书包的价格是文具盒的6倍;让学生明白1个书包的价格相当于6个文具盒的价格,1个书包的价格也就是6个7元。(4)学生独立完成。(5)交流反馈。教师: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7×6=42(元),42>40,还差2元才够买一个书包。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课堂中、教室里、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教后反思】\n问题解决(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及第9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4,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经验。2.感悟应用最大化、最小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学习根据问题情境理解与选择最大化与最小化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圆片。【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米奇和米妮吗?今天呀,老师将他们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高兴吗?小朋友们,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小动物。)教师:米奇和米妮分别带来了1道题,要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1.看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2.填一填20里面有()个5,20是5的()倍。36里面有()个6,36是6的()倍。72里面有()个8,72是8的()倍。抽学生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教师:小朋友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听,米奇和米妮都在夸你们呢。(课件播放。)教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应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究1.教学例3,经历问题解决过程(1)呈现问题情境。教师:孩子们,元旦节就快到了,王老师打算用24元买下面的一种布娃娃,作为新年联欢会的礼物。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1号娃娃3元1个,2号娃娃4元1个,3号娃娃6元1个,4号娃娃8元1个。学生答后课件出示两个问题:王老师最多可买几个?最少可买几个?(2)理解问题。教师:王老师最多可买几个?最少可买几个?是什么意思呀?学生:⋯⋯(3)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解决后先在小组交流。(4)全班展示交流,促进方法理解。解决第1个问题,预设学生回答:应挑选1号布娃娃,因为它的价格是3元。因为1号布娃娃的价格最便宜。教师:想一想,24元可以买几个3元的布娃娃?怎样列式呢?\n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3=8(个)。教师:为什么要用24除以3呢?同桌交流,抽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回答:用24元买3元1个的布娃娃,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24除以3,我就想口诀:三八二十四,所以最多可以买8个。教师给予鼓励,并板书答语。小结:看来呀,像这样的问题,钱的总数一定了,我们要想买的个数越多,就必须买最便宜的。解决第2个问题:最少可以买几个?抽学生在全班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8=3(个)。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交流得出:要想买到的布娃娃最少,就买最贵的。8元的布娃娃最贵,求24里面有几个8,就用24除以8得3,所以最少可以买3个布娃娃。教师: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第90页,将例3中的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教师小结:看来在生活中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少买多少,就应选择价格最贵的,最多能买多少,就应选择价格最便宜的。2.课堂活动教师:小朋友们很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米奇和米妮想继续考大家。(出示课堂活动第1,2题。)(1)分一分,议一议。教师:请大家拿出18个圆片摆一摆,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个?抽学生到展台上摆圆片,并说出18÷6=3(个)。提问:6个1份,可以分成几份?学生在操作中,明确18÷6=3(份)。(2)按要求摆小棒,并交流方法。学生动手操作,抽学生在展台上摆,使学生明确第2排摆的是第1排的3倍,就是求8的3倍,用8×3=24(根)。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平均分就是用除法计算。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抽学生回答并质疑:为什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读题目之后,提问:第1个问题求全班有多少人,怎么计算?为什么要用乘法?第2个问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让学生将两个问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的不同之处及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启迪思维,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抽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四、反思评价,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中还有什么疑惑吗?结束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你们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就一定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后反思】\n问题解决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89页的练习二十第3,5题,第91页的练习二十一第2,6,7题,第95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应用表内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进一步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3.进一步感悟表内乘、除法知识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同学们,今天kitty猫的“爱心超市”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教师: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同时也出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帮kitty猫一一解决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问题解决的练习。板书:问题解决的练习。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1.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1)课件出示主题图:今天是kitty猫的“爱心超市”开始营业的日子,在“爱心超市”前有许多孩子在帮忙摆花盆。(2)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1)课件出示题目:小红和小华到kitty猫的“爱心超市”去买邮票,小红买了9枚邮票,小华买的邮票的枚数是她的2倍。小华买了多少枚邮票?如果是3倍呢?(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3)分析:教师:这题一共有几个问题?教师:“如果是3倍呢”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并说出:“如果是3倍呢”就是“小华买的邮票的枚数是小红的3倍,小华买了多少枚邮票”。(4)学生独立完成。(5)交流反馈。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9×2=18(个)。求小华买了多少个练习本就是求2个9是多少,所以列式是9×2=18(个);如果是3倍,就是求3个9是多少,所以列式是9×3=27(个)。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1)课件出示:kitty猫新进了36个皮球,把这些皮球装在6个盒子里。平均每个盒子装几个皮球?(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拿出36根小棒代替36个皮球摆一摆,边摆边想,平均每个盒子能装多少个皮球?(3)教师抽学生展示摆的过程。\n(4)交流反馈。教师:同学们,根据你摆的过程,说说怎么列式计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6=6(个)。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抽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因为36个皮球里面有6个6;求平均数问题应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求平均数问题———用除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总数?什么是份数?每份个数是多少?明确:36个皮球是总数,6个盒子是份数,每份6个。教师:小朋友们帮助kitty猫解决了第1个问题,建议你们把掌声送给自己。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1)教师:小红和小华刚在“爱心”超市里在买了练习本,他们还准备买钢笔和书包呢!(2)课件出示题目:钢笔每支6元,书包的价格是钢笔的4倍。书包的价格是多少元?(3)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进行巡视。(5)全班集体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4=24(元)。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引导学生说出:求6的4倍是多少,就用6乘4得24。板书:求倍数问题———用乘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弄清:把谁看成1份?谁是谁的4倍?提示学生书包的价格带上单位,并将答语写完整。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1.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教师:“爱心超市”里除了体育用品、学习用具外还有食品呢。有你喜欢吃的吗?课件出示第7题主题图。(1)让学生观察每种物品的价格是多少,抽学生回答。(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琴买一种食品刚好用了18元,可能买的是什么?(3)提问:想一想,刚好用了18元是什么意思?(4)让学生弄清楚问题的意思:就是说一分也不差,一分也不剩,刚好把18元用完。(5)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6)集体交流,抽学生把做的情况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8÷2=9(盒),18÷6=3(盒)。教师提问:为什么可能买的是牛奶和巧克力呢?预设学生回答:①因为牛奶2元1盒,18里面有9个2,刚好用完18元。②因为巧克力6元1盒,18里面有3个6,刚好用完18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表扬。2.提高练习(补充题)(1)课件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小结:小朋友们思维空间真广呀,能提出加、减、乘、除4种不同运算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的小脑袋真灵活。练习,发展提高教师:“爱心超市”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都帮kitty猫解决了。现在王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帮我解决吗?\n(1)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0题主题图。(2)教师: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3)让学生理清题中的信息:①小朋友们帮忙布置“迎新年”晚会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②1套桌椅是指1张桌子配2把椅子。1个学生搬2把椅子,2个学生搬1张桌子。也就是说1套桌椅要3个同学来搬。(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请你们算一算,一次搬完,王老师需要安排多少个同学?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中还有什么疑惑吗?【教后反思】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以及倍的含义的理解,感悟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完善表内除法的认知结构。2.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口算表内除法。3.会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和比较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本、学习用具。【教学过程】一、合作交流,回顾梳理1.组内交流,知识再现教师:同学们,近段时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表内除法。教师:对,近段时间我们主要学习了表内除法。今天一起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请你开动小脑筋回忆一下,都学了哪些具体内容?你知道了什么?你会算除法了吗?把你的收获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和梳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梳理提炼(1)回顾平均分。教师:谁来把你的收获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学生:我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教师:是的,分东西的时候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谁能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学生:把15个本子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得3个本子,这就是平均分。板书:把15个本子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得3个本子。教师:为什么这是平均分?(可以结合图片演示,突出每份同样多。)学生再举平均分的例子,同桌交流。(2)加深对除法的认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能举平均分的例子了。你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什\n么计算方法来表示吗?学生:用除法来表示。教师:(手指板书):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吗?学生:15÷5=3(个)。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你们还记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帮助学生巩固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六、表内除法(3)巩固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42盆花,每6盆摆一排,可以摆几排?请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呢?你是怎么求到商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里是求几个6是42,想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所以商7。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要想口诀,思考哪个数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3.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教师:同学们,最近呀,我们还认识了数学王国的一个新朋友,是谁呀?(倍)课件出示:1支钢笔12元,1块橡皮擦2元,1支钢笔的价钱是1块橡皮擦的几倍?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学生:12÷2=6。我是这样想的:钢笔的价钱是橡皮擦的几倍,就是求12元里面有几个2元,因此用12÷2,根据口诀二六十二得12÷2=6,所以12是2的6倍。二、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看图写算式(1)课件出示第92页第1题,学生边做边想,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2)引导学生理解:“把12颗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中,每盘放4颗”和“把12颗西红柿放在盘子中,每盘放4颗,可以放3盘”都是平均分,所以都可以用除法计算。(2)想一想,算一算。完成第92页第2题,边做边想,是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交流。学生:48÷6=8,想:48除以6等于几,也就是几个6等于48,想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学生:27÷9=3,想:27除以9等于几,也就是几个9等于27,想乘法口诀“三九二十七”。2.解决生活中关于倍的问题。(1)独立完成第92页第3题。由于本题是文字叙述结合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要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全面收集数学信息的意识和习惯。(2)交流。学生:我是这样解决的:24÷4=6。因为鸡有24只,鹅有6只,要求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看24里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想: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教师:回答得真清楚!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就是看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3.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第93页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2)交流。学生:第1个问题:一共36人,每组6人,可以分成6组。因为每组人数都是6,就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想:几六三十六,六六三十六,也就是36÷6=6。\n学生:第2个问题:一共36人,分成4组,平均每组9人。因为要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也就是每组人数要相等,所以是平均分,也用除法计算。想四几三十六,四九三十六,也就是36÷4=9。(3)小结:大家还会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数学问题吗?同桌相互说一说能用除法来解决的其他数学问题。三、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生:⋯⋯【教后反思】表内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对平均分、除法及倍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形成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2.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3.进一步感受表内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巩固对除法的认识和倍的理解,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本、学习用具。【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巩固知识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1)完成教科书第94页第1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订正。订正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正确进行计算,并及时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同学。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1)学生拿出小棒,边摆边填,完成第2题。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2)交流。学生:第1题24÷4=6,第2题24÷8=3,第3题32÷4=8。教师:平均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4,6,7,8题二、综合练习,整体提升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1)课件出示第94页第5题。(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1题(1)课件出示第95页第11题。(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过程中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n(3)交流。学生1:每块橡皮3元,买5块橡皮就要5个3元,用乘法计算,5×3=15(元)。每副三角板5元,要求15元可以买几副三角板,想15里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15÷5=3(副)。学生2:1盒水彩笔6元,7盒水彩笔需要7个6元,用乘法计算,7×6=42(元)。学生3:1个文具盒8元,6个文具盒需要6个8元,用乘法计算,8×6=48(元)。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课件出示思考题。(1)理解。教师:小华排在第32位是什么意思?学生:小华的前面有31个人。教师:你是怎么理解的?小华要第几批才能进去呢?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想法呢?(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3)交流。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体会,对一些关键的内容给予强化。【教后反思】综合与实践走进田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观察、实践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经历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包括主情境图和分步图,其中分步图将已提出的问题去掉。教学具:皮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情境图,整体了解农村生活(1)谈话出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到过农村吗?在农村有美丽的田园,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园。(2)课件出示主情境图,学生观察,获取以下信息:有的同学在量菜地的长。有的同学在拔萝卜,有的在装菜。果园里的广柑成熟了,有的同学在摘广柑。可以看到3个大花棚,种有3种花,每种花的价格都各不一样。\n2.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的观察可真仔细,今天这节数学课就让我们去发现田园里的数学问题,然后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板书课题:走进田园。二、综合运用,提出并解决问题1.收蔬菜(1)出示收蔬菜的情境图(去掉图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一共可以收多少棵萝卜?把45棵卷心菜装到5个筐里,平均每筐要装多少棵?(2)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汇报交流。①萝卜每排有8棵,有3排,8×3=24(棵)。②第2个问题,45÷5=9(棵)。(3)教师:为什么第1个问题用乘法解决?第2个问题用除法解决?通过追问,促进学生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2.买鲜花(1)出示买鲜花的情境图(去掉图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①买4盆菊花要多少元?②30元可以买几盆海棠花?③4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盆花?④⋯⋯(2)组织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在练习纸上写出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换解答,再进行小组评议,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适时对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情况在小组内与学生进行评议。①我提出的问题是买4盆菊花需要多少元?××同学列的算式是4×5=20(元),他做得对。②××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用30元可以买几盆海棠?我是这样做的:30÷6=5(盆)。③我提出的问题是买3盆茉莉和1盆兰花要多少元?××同学是这样做的:3×7+8=29(元),我认为他做得对。3.摘水果(1)出示摘水果的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①橘子树有8棵,广柑树的棵数是橘子树的6倍。②汽车每次能运8筐。⋯⋯教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2)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3)组织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到展台展示交流。三、实践操作,课外测量1.了解测量知识教师:测量长度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测量长度时要注意些什么?应该怎么去测量?2.组织小组实践活动,测量“菜地”的长和宽(1)提出要求。课外与同学或家长一起,选择菜地或某个长方形地坝、球场等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反思你在测量中有哪些收获?\n(2)交流汇报。测量活动结束以后,每组推选出一个同学进行全班交流。四、反思总结,体验提升教师:今天的综合与实践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谈收获,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根据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二是可以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后反思】七、总复习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的内容,第102-103页练习二十三第1,2,3,8题。【教学目标】1.整理本期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正确读、写乘除法算式,说出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圆片。【教学过程】一、归纳整理,形成网络1.看目录,回忆整理教师:孩子们,本期新课内容的学习已经结束。请打开教科书目录看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后跟同桌说一说。2.全班交流,归纳整理本期主要内容有:(1)表内乘法和除法;(2)角的初步认识;(3)观察物体;(4)测量长度。3.揭示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强化复习,沟通联系1.复习乘法的意义(1)质疑问难。教师:你对乘法有哪些了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2)深化认识。(3)看图填一填。2.复习读法及各部分名称(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第2题。(2)同桌读一读,说一说。(3)全班交流并板书。\n(4)小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的数都是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求积用乘法计算;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得的结果是商,求商用除法计算。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做好对学困生的辅导。2.拓展练习教科书第103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的地方?[点评:唯有触及学生内心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之间相互的善意提醒胜过教师重复的强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后反思】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的内容,第102-103页练习二十三第4-7题。【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其关系,并能熟记乘法口诀表。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乘法口诀填空卡片。【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播放视频(乘法口诀儿歌)2.观看视频教师: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记住乘法口诀呢?3.揭题板书教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共同复习乘法口诀,看谁背得熟,用得好。二、合作学习,熟记口诀1.熟记口诀(1)想一想:乘法口诀一共有多少句?你能背出这些乘法口诀吗?(2)背一背:小组背乘法口诀。(3)赛一赛:分4个大组进行背乘法口诀比赛,评出优胜组。(4)说一说:在乘法口诀表中,你比较容易出错的是哪几句?最容易混淆的是哪几句?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孩子们在全班交流想法。师生互动,释疑解惑。整理易错易混乘法口诀。(5)记一记:运用小窍门记忆易错、易混乘法口诀。\n(6)赛一赛:分男女组比赛,记忆乘法口诀。2.整理口诀(1)想一想: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乘法口诀有哪些?(2)独立写出特殊的乘法口诀。(3)展示交流。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1)对口令:出示乘法口诀卡片,学生快速抢答。三()二十四()九三十六七九()七()五十六()八四十八()()一十(2)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教师:根据“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些算式?(3)运用口诀求积、求商。打开教科书第100页第6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综合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4题,第103页第5,6,7题。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乘法口诀及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教后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第9题。【教学目标】1.加深对乘、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会解决乘、除法的问题。2.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求几个几是多少、平均分、倍的问题。难点:倍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圆片(每人9个)。【教学过程】一、比赛引入,激发兴趣1.口算比赛(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9题。)2.摆圆片,说意义9×572÷83.板书揭题教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孩子们学得真不错。今天,咱们复习乘除法的解决问题。\n二、自主整理,形成网络教师: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解决问题,你会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会解决?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3.整理板书(1)“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2)平均分问题。三、合作学习,加深认识1.教科书第100页第7题2.教科书第101页第8题(1)读题,获得哪些信息?(总数35,每份数5,求份数。)(2)独立思考解决。(3)展示、交流解法。(4)小结:求可以分几组,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四、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1)4个8是();3的6倍是()。(2)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63里面有()个7.(4)48是6的()倍;54是()的9倍。2.拓展练习3.小结解决乘除法问题,首先要读题弄清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问题。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后反思】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9,10题,练习二十三第10-14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正确画角。3.通过复习,能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画角,真正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表象。难点:会画直角;能准确辨认从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n学具:方格纸。【教学过程】一、自主整理,形成网络1.看书整理(1)打开教科书第26-29页,第47-48页,看看学了哪些知识?(2)用喜欢的方式整理。(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2.归纳整理(1)角的初步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辨认和画法。(2)观察物体: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质疑问难。教师: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学生交流,教师整理。3.揭题板书二、合作学习,再认旧知1.复习角的初步认识(1)画一画:每人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2)判一判:都画对了吗?(3)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同桌说、全班说。)(4)比一比: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锐角<直角<钝角(5)分一分:下图中有几个角?请指出图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教科书第101页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的?(6)找一找: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是直角?(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判断的理由。(7)小结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和钝角,就要跟直角比大小,如果比直角小,就是锐角;如果比直角大,就是钝角。2.复习观察物体(1)观察方位。教师:我们可以从哪些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前面、后面、左面、右面。)(2)观察物体。(3)小结。我们可以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也不同。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题2.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3题3.数一数,下面的图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4.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4题(1)读一读:读懂题意。(2)折一折: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展开。(3)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两条折痕相交所组成的4个角。(4)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5)小结: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展开,两条折痕相交所组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n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不仅说知识方面的收获,还要说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教后反思】测量长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页第11题,练习二十三第10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2.通过复习,知道1dm=10cm,1m=10dm,1m=100cm。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知道1dm=10cm,1m=10dm,1m=100cm。【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数学日记。学具:直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口算比赛(出示课件)3×8=2×6=5×9=7×8=21÷3=12÷4=54÷9=9÷1=4×7=8×5=72+8=45÷5=36÷4=18÷3=72÷8=81÷9=计时口算,评出优胜者。2.读数学日记昨天晚上,我用17dm长的铅笔做完作业后量得爸爸的身高是160m。(1)学生自由读,引出笑声。(2)教师追问发笑原因。3.揭示课题二、自主整理,形成网络1.回忆整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1dm=(10)cm1m=(10)dm1m=(100)cm4.举例说明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分别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5.小结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测量距离通常用长度单位米;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分米;量很短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厘米。1m=10dm,1dm=10cm,1m=100cm。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本练习(1)画一画。用直尺分别画1cm、1dm长的线段。\n(2)比一比。用手比划1cm、1dm、1m,想象1cm、1dm、1m到底有多长。(3)填一填。(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1小题)70cm=()dm3m=()dm9dm=()cm90dm=()m1m=()cm60cm=()dm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追问:3m=()dm,你是怎样想的?想:1m=10dm,3m就是3个10dm,所以3m=30dm。追问:90dm=()m,你是怎样想的?想:1m=10dm,90dm里面有9个10dm,所以90dm=9m。2.综合练习(1)在○里填“<”“>”或“=”。(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3小题。)79cm○8dm100cm○1m99cm○1dm10dm○1m9dm○90cm45cm○45dm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追问:79cm<8dm,你是怎样想的?想:8dm=80cm,79cm<80cm,所以,79cm<80dm。追问:10dm=1m,你是怎样想的?想:1m=10dm,反过来,10dm=1m,所以10dm=1m。(2)在()里填合适的单位。(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2小题。)一棵大树高约18(),教室宽约6();一只小虫子长约2(),桌子高约8();小明身高约98(),数学书长约26()。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想:一棵大树高约18m,因为大树很高,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单位米。一只小虫子长约2cm,因为小虫子的身子很短,量很短物体的长度用单位厘米。桌子高约8dm,因为桌子高度不足1m,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单位分米。3.拓展练习(1)分别量出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你发现了什么?(2)修改数学日记。4.小结在准确运用长度单位中,应先想想1cm、1dm、1m到底有多长,再想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有哪些要提醒同学们的?【教后反思】综合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第15,16题,补充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除法意义,能解决乘除法、倍的问题。2.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3.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n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解决乘除法、倍的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直尺。【教学过程】一、比赛练习,引入课题1.口诀比赛(1)分组背乘法口诀,比一比哪组背得最熟。(2)说说下面两句口诀表示的意义。四七二十八九九八十一2.口算比赛2×6=3×8=7×5=1×4=36-8=25+30=83-39=5×3-9=24÷6=18÷9=42÷6=54÷9=评出算得又对又快的口算高手(根据班级人数确定获奖人数)。3.揭示课题二、基础练习,巩固方法1.在()里填适当的数()×4=1648÷()=845÷()=56×()=18()×6=656÷()=7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2.听题,列式,说得数(1)3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2)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3)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多少?(4)被除数是32,除数是4,商是多少?(5)5的9倍是多少?(6)63是7的几倍?(7)72里面有几个8?(8)把5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5题(买书)(4)小结。这道题是已知总钱数(总价)和每本的价钱(单价),求数量,用除法算。即总价÷单价=数量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4.小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四、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教科书第105页思考题2.小结解决倍数问题,应注意些什么?解决倍数问题,应选用恰当的解题策略,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正确解题。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说获得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