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二、编排特点: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三、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1、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2、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2、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课题:解决问题(例1、例2)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1-P5)例1、例2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32+1345-622-716+2345-749-228+4264-202、看土说一说、数一数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说一说。(二)、教学新课1、节假日小朋友们想去哪儿玩?小组互相说一说问:你在游乐园玩过吗?玩过什么?58\n2、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有什么?能挖掘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展示。“我们先来看木偶戏。”3、出示例1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请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有22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啊?)问:可以怎样解决,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法,列式,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1)22-6+13=29(人)(2)22-6=16(人)16+13=29(人)(3)22+13-6=29(人)或13-6+22=29(人)(4)22+(13-6)=29(人)小结: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4、出示例2图,学习小括号(1)显示面包房图片,说说这幅图意。(2)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包房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了22个,又有小朋友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可以怎样解决?a.54-22=32(个)32-8=24(个)b.54–22-8=24(个)c.54-(22+8)=24(个)d.…………问: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两步计算)师:有了小括号先算什么?(先算括号内的加减法)小结:要想首先算22+8,就要把22+8用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出示接力赛跑图男生有22个,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其中桃树38棵,苹果树4棵,梨树多少棵?3、看图说图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4、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第4题统计表。(四)、全课小结:同学们通过看图,能自己提出问题,还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真棒!教后记:课题:巩固练习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P6-7练习一1-5题二、教学目标: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8\n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2、抢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3、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二)、巩固练习1、复习:(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向右)(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小括号)2、练习:第1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显示接力赛跑图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指名说。问:你会做吗?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指名展示:(1)22+21=43(人)43-16=27(人)(2)22+21-16=27(人)问:先算什么?(3)22-16=6(人)21+6=27(人)(4)21-16=5(人)22+5=27(人)师: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指名: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师: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指名解答:(1)94-29-34=(2)94-(29+34)=(3)……第3题: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第4题: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出示表格,问: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问: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学生独立解决。问: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第5题: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提示:要先知道什么?(经过了多少年)(三)、思维训练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58\n(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教后记课题: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二)、探究新知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1)看图说图意。(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a.4*3=12(人)12+7=19(人)b.4*3+7=19(人)c.还可以这样计算:6*2+7=19(人)4*4+3=19(人)小结: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2、做一做。(教材第9页),电脑出示图。老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10-4+3=9(只)10+3-4=9(只)…………(三)、课堂作业设计1、小白兔种了7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数一共有多少页?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4、小力买了5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后记:课题:巩固练习一、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p10—11)二、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会熟练掌握有步骤的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2、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58\n(一)基本练习1、口算卡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2、抢算:学生抢答3、解决问题(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小利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小鸣买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3)足球9元一个,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应找回多少钱?(二)课堂练习1、练习二(第10页)第1题小熊: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个玉米熊弟弟:我掰了6个熊妈妈: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2、练习二(第10页)第2题兔姐姐: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兔哥哥:我们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兔弟弟:还剩多少个萝卜?3、练习二(第11页)第3题动物园的门票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4、练习二(第11页)第4题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集体完成。5、思维训练:练习二(第11页)第5题(三)思维训练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了3袋,应找回几元?(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了2袋,应找回几元?(3)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议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每个玩具娃娃8元。那一个魔方多少元?(四)课堂小结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教后记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课题:平均分(一)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二、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例,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四、教学准备:情境图,正方形、圆形卡片,小棒教学活动58\n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1(1)谈话并讨论: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分春游食品时要注意什么?(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明确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3)学生发现:每分钟的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2、课堂练习:课本第13页“做一做”。(1)先看题,互相说题意,说一说“平均分成5分是什么意思”。(2)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分,每份同样多。)3、教学例2:(1)出示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2)学生动手分一分。(3)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4)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份得同样多。4、课堂练习:14页“做一做”。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展示交流。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题。(1)动手分一分(至少设计出两种方案)。(2)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相互评价。2、练习三第2题。先明确题目要求再独立判断。3、练习三第3题。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平均分(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二、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三、重点难点:重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教学活动:一、准备活动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第一种分法:OOOOOO58\n第二种分法:OOOOOO第三种分法:OOOOOO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3。(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2.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3.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四、课堂小结教后记:课题: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程目标:1、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2、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策略:从活动入手,引出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突破难点。三、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难点:“平均分”活动与除法算式的联系。四、教学准备学生每人12个小圆片、16根小棒。教学活动:一、复习导入1.出示图:(判断哪幅图是平均分,为什么。)2.(1)把16根小棒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2)12根小棒,每3根分成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动手操作、互相交流。)3.导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熊来分东西吗?58\n二、讲授新课教学例4。1.出示例4: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可以放几个?2.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指名板演。3.交流结果。4.板书课题。5.教师板书"12÷4=3”这个除法算式。学生讨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小结: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6.学生动手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3份,一一写出除法算式。7.认识除号,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算式。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18页“做一做”。观察图后,写除法算式,互相交流,并读出所写的除法算式。2.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算式,是怎么看出来的。3.练习四第2题。先弄清题意,明确要把6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如果学生能直接说出结果可以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填写出除法算式,并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4.练习四第3题。先请学生看图,互相说说图意,再独立写出除法算式。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除法(二)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2.让学生体会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策略:通过活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认识了除法各部分名称,至此学生对除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四、重点难点:重难点:根据题意写出算式。五、教学准备例5情境图、除法算式卡片、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教学活动:教学例5。一、复习导入1.出示除法算式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出除法算式。2.昨天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竹笋,今天小熊猫又遇到了问题,大家愿意帮助它吗?二、课授新课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2.学生观察画面,互相说一说图意。师:共有多少个竹笋?每盘里放几个?3.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4.交流结果。5.师: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6.明确可以用除法算式"20÷4=5”58\n来表示,教师强调算式所表示的含义: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5盘.。7.引导学生抽象出20÷4=5的实际含义:把20按每份4个一份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8.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20÷4=5被除数除数商对各部分名称详细说明.三、巩固练习1.课本19页“做一做”。第1题:分小组活动,用小圆片摆一摆。第2题,同桌互说。2.练习第4、5题。利用题中实物图,让学生用画圈圈分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完后独立写出算式并交流。3.练习四第6题。五、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除法(三)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策略:通过动手、游戏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三、重点难点:重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难点:感知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四、教学准备:文字卡片、题目卡片、小圆片学具。教学活动一、复习导入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动手摆一摆。1、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2、10个小圆片,每5个一份,分成了多少份?根据回答,板书:10÷2=510÷5=2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二、课堂练习1、练习四第7题。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练习四第8题。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3份胡萝卜,每份有5根,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明说一说,老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3、练习四第9题。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4、练习四第10题。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有4条船,每条船有358\n个人。再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最后集体订正。5、22页思考题。第一小问题是学生明确□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用乘法计算:()×4=8或4×()=8,所以()里填2,□=2三、课堂总结四、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除法计算(一)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课程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二、教学策略: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重点难点:重点:除法的初步计算。难点:用乘法口诀求商。四、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具(信箱和信)每个学生准备12个O卡片。教学活动一、复习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二得二三三得()三()十五()十二()二十四()十六2、口答,说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来的。2×()=65×()=5()×6=124×()=8()×4=12()×8=8二、学习新课、教学例11、出示情境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2、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3、同桌交流,列出除法算式,板书:12÷3。4、引导:前几节课,我们都会动手帮助猴妈妈分一分,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结果吗?5、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6、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探讨出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并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7、出示例1第2个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8、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是几,然后指明回答,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一题。先互相说图意,再计算,指名回答怎样求出商的。2、练习五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填出:有15只鸽子,3个鸽房,再让学生想:这导题实际是求什么?(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独立填写完除法算式后,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商的。3、练习五第三题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让每位学生当邮递员,把“信”投进“58\n信箱”,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正确送达,并想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除法(二)一、课程目标:1、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教学策略: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三、重点难点: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难点:乘除法的关系。四、教学准备:情境图,口算卡片教学活动一、复习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五()二十五()十六()三十三()十二二()得八六()三十六()六二十四()十八()十五2、用乘法口诀求商。9÷3=12÷4=5÷1-2÷2=8÷2=3÷3=3÷1=5÷5=6÷2=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谈话导入,引导观察画面,找出已知条件。2、收集信息:“每行栽4棵”“可以栽6行”。3、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4、交流,解决“一共栽了多少棵?”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5、互相交流,教师小结。(1)一共栽了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24÷4)(2)一共栽了24棵树,栽了6行,每行栽几棵?(24÷6)7、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答,求出商。8、指明回答,说出求商的过程,教师加以小结:可以根据“四六二十四”这个乘法口诀求出商。9、小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所以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三、巩固练习1、课本24页“做一做”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求商,再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实际上都用了同一句口诀。2、练习五第4–6题。四、课堂小结58\n教后记: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3、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4、是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分是多少用除法。5、是学生初步学会用除法的算式和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教材解读:"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得"每分同样多"实例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再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情分析: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宜被学生所了解,教学是应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感知,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一些食品,请大家看一看,有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食品,现在,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吗?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二、新授:1、教学例1。(1)谈话并讨论: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分春游食品时应注意什么?(强调每种商品"应该每份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明确每一份要分得一样多,各组展示分配的结果。(3)说一说。请学生口述操作过程,你是怎样分的?(4)想一想。同桌一人那一份,怎样拿才公平?(5)总结:象这样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6)延伸:你还知道那些现象是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发言)2、课堂实践。(1)先看题,(2)互相说说题意,(3)"平均分成五分是什么意思。"(4)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5)(同桌检查)(6)什么叫"平均分"3、教学例2。(1)出示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58\n(2)学生分组讨论,(3)动手分分。(4)互相交流,(5)说说是怎样分得。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每一份是3个橘子。4、课堂练习。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生讨论,动手分,汇报情况)三、巩固练习:练习三1、2、3题。学生动手分,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论。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是应注意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五、板书设计: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分,几个几个的分教后反思: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除法的含义。3、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熟练的进行平均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5、初步感受"平均分"再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在大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分析教材学生: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恰到好处的提供了春游时需要租船的情境,又是从情境入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在活动中为学习除法打下了基础,“春游租船”这个过程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强调了从学生亲身体验出发,更好的认识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学具盒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那里春游?(学生畅所欲言)(出示春游租船的问题情景图)瞧,小朋友也在春游了,请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学习例3。(出示例3情景图。)(1)让学生说一说图意,58\n(2)明确要租"几条船"的问题。(3)分组讨论。(4)交流解决的方法的结果。还有别的办法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结: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求24里有几个4,24里有6个4,就是租6条船。联系生活,学以至用。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它们有事邀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课堂练习。课本15页的做一做。(5)呈现活动图,(6)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7)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8)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9)够不(10)够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11)交流结果,(12)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三、巩固练习。练习三第四题。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罗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练习三第五第六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用平均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五、总结评价六、板书设计。平均分问题一:24人要租几条船?问题二:每条船限成几个人?教后反思: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重点难点:1、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2、体会除法的含义。教具学具的准备:不同的卡片、红花、智慧星教学流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入。1、谈话,(边讲边出示情景图)小朋友,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58\n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今天邀请同学们去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就去园中挖了好多的竹笋(贴竹笋卡片),他要把美味的竹笋分给同学们吃,瞧!他的朋友花花、盼盼、亮亮、红红来了。可是,京京该怎样分竹笋给他们?2、提出问题:京京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3、展开活动,解决问题。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可以有不同的摆放顺序,但无论怎么放,结果都是一样的,再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二、新授1、引入除法。小朋友真能干,通过刚才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除法)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这样就可以用除法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符号+、-、*,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个新的符号,他就是除号,介绍写法和读法。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12个竹笋可以有什么不同得分法。根拒不同得分法列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三、巩固练习。1、18页做一做。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学生读一读除法算式。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分是6)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外两小题。2、挑战园地。第一关"魔法卡片":练习四第一题:练习读法第二关"小帮手":练习死第二题:分一分,算一算。(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就是分成2份。学生列式,讲述意义。)第三关"分西瓜":练习四第三题。(学生讨论后列式)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还学会了它的读法和写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象今天一样表现出色!五、板书设计。除法+-×÷加减乘除号写法: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课后反思:58\n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分,求能分成几分用除法计算。让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会书写除法算式。教材解读:通过活动逐步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学情分析:除法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除法,明白了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出示8个五角星。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教师把8个五角星2个一组,分给4个同学)学生小结。思考: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说。二、新授1、出示例五:学生观察。老师提问: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分是4个竹笋)实践操作:用学具摆一摆20个竹笋,把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交流自己的分发。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一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指导算式的写法。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右面。板书:20÷4=5学生讨论,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数除数商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名称。3、练习:课本19页做一做1题。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师:怎样列除法算式?(学生说过程,并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4、课本19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自己说,同桌互相说。三、巩固练习。58\n课本练习四的4、5、6题。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在列式计算。四、板书设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数除数商教后反思: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教材在这里创设了“15人做游戏”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理解图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分析、判断、,并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呢?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呢?你看他们玩的多高兴呀。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讲给你的同桌听。生1、一共有多少学生?生2、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生3、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2、解决问题。*师:同学们表现真好,提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生:3×5=15师:你能说说这样算的理由吗?*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后两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15÷3=5(人)58\n生: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15÷5=3(组)*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用15÷3来计算,谁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你能说出15÷3=5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15÷5=3(组)呢?学生发言。如果学生没出单位,教师要引导。*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把自己的酸法说给同桌听听。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代表汇报。生:我们是这样做的:15+3=18(人)18÷3=6(人)生:我们组是这样做的:15÷3=5(人)5+1=6(人)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数学问题我们都会解决。4、质疑问难。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三、课堂练习。1、做一做。请学生观察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外呢体,并解答。2、练习六第3题。四、总结评价。五、板书设计:用除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法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15÷3=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15÷5=3(组)教后反思: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课题:锐角和钝角教学目标:1.认识并学会辨认锐角、直角、钝角,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的方法。2.在经历认角、比较角、操作角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3.渗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三角板、硬纸条、铅笔、白纸等。教学设想:一、情景激趣出示教材P37的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各自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二、设疑引题师:上面的图中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问题:上面的角中,不是直角的是什么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锐角和钝角。[出示课题]三、概念学习58\n1.出示挂图,师解释为“武汉长江二桥”,图上有直角、锐角和钝角。2.说一说图中哪里有角?(指名学生在图上指一指)3.问:学些角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直角进行比较”的方法。4.教师用红粉笔抽象出“直角、锐角、钝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后,教师归纳出:我们把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把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教师边总结归纳,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比直角小,一个角比直角大,另一角正好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5.说一说:在我们教室里,哪里有角?你找到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日常生活中呢?让学生就上面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强调:可以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测量进行比较。师再次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测量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四、动手操作完成教材P38页“做一做”中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的学具,做活动角、折角、拼角、剪角等。广泛让学生参与,然后对于学生做得好的进行展示和表扬。五、练习反馈1.小黑板出示练习九第1题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角?并将指出的角用手势在空中比划比划。2.独立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六、学习小结⑴本节课新学了哪些知识?⑵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教后记:课题:锐角和钝角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2.能用三角板拼出角和图形来,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干净、整齐的绘图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主题图、2把三角板、白纸等。教学设想:一、复习1.什么样的角叫锐角?什么样的角叫钝角?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这些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二、学习画角(练习九第3题)1.尝试画角。让学生各自拿出学具,要求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角来,并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一个什么角?然后要求他们拿出三角板,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一下,看是否是自己想画的角。2.指导画角。教师用三角板或直尺画出几个角来,并强调画角的步骤。就画出的角指名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画的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判断一下,评价学生说的是否正确。3.按要求画角。58\n让学生拿出直尺、三角板和白纸、铅笔。教师分别要求学生画出锐角、直角、钝角,画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集体展示评价。三、用三角板拼图活动1.认识三角板。教师分别拿出有一个角是30º的直角三角板和两个锐角都是45º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下,然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2幅4个三角板学会识别,并摸一摸它们的角。2.自由拼图。让学生仿照教材P40页的第4题第4幅图的思路,自由地拼一拼。启发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把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拼角,也可以把2个不同的三角板拼角。讨论:同桌拼出来的角是怎样的角?并说一说:各种角的关系。[教师有意识地拿出各组同学中拼出的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展示,并适当指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对拼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四、生活中的数学1.大屏幕出示教材P40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说一说图中哪里直角?(指名学生回答)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3.分组讨论:生活中在哪里能看到钝角、直角和锐角?向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将发现有新意说得好的同学推荐到它班,向所有同学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激励。教后记:课题:平移和旋转(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2.通过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准备:方格纸、铅笔、自制教具、小房子卡片。教学设想:一、情景感受1.出示“升降机”和“观光缆车”的挂图。2.教师转向推拉窗前,演示推拉窗平行移动窗门。二、交流研讨1.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上面三幅画面说的是什么?2.启发。教师向学生指出这就是平移现象。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现象?4.讨论:怎样的事例才是平移?5.归纳:平移是一种运动,物体平移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三、活动探究(在正方格上平移)1.观察。用(画有小房子的)幻灯片在放大了的方格纸上演示平移的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其中主要演示向上平移和向右平移的情形。2.讨论。⑴平移是按哪两个要求进行的?(向什么方向,移动多少格)⑵移动多少格格不入是什么意思?(每一个点移动几格,不是中间的空处是几格)3.操作。58\n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和小房子卡片,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平移。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移得对不对,教师及进评价指导。4.练习。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1页方格纸上的填空。(向左平移6格,向下平移5格)⑵说一说方格纸上右图怎样平移,小房子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四、实践操作完成教材P42页上方的“做一做”1.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鸭子的移动是平移的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可在教材上的鸭子底部向右画一条横线,以这条横线为基准,画出的鸭子就是平移得到的。2.画一画。先让学生剪下教材第129页上的“小鸭子”,然后平移模仿画下小鸭子图,还可让学生着色。3.比一比。学生画完后,可让学生互相展示,比一比谁画得整齐、美观。五、练习巩固1.独立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2题。教师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突出检查学生对于“平移几格”的含义是否能正确理解,不能误角为“平移了几格”就是“两个图形之间的空将是几格”。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4、5题。第4题要突出强调物体的平移,本身的方向是未改变的,这两题都是2次平移,2次平移更能说明这一点。六、全课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教后记:课题:平移和旋转(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旋转现象。2.能说出一些生活中所见到的旋转,知道旋转是一种运动,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具轴所作的圆周运动。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自制教具、小线绳、剪刀、大头针。教学设想:一、学习例21.出示教材P42页例2主题图三幅画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说一说图说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在各小组内拟一拟,然后指学生讲一讲。3.师:上面三幅图中的物体都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旋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旋转现象。4.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旋转现象?[先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说一说。]二、做一做、拉一拉完成教材P42页下方的“做一做”1.让学生用剪刀剪下教材P129页的三色小圆片(课前准备好也可),指导他从用大头针在小圆片正中心穿一小孔,双着穿进绳线。2.让学生将绳线转成,两手拉着线的两端,用力拉一拉,就会发现快速旋转后,看到的是圆片变成了一种颜色了。58\n3.教师个别辅导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三、巩固练习1.小黑板出示教材P43页练习十第3题主题图画面。2.说一说图中有几幅画面?各讲的是什么?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集体形成判断的理由。4.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5.教师评价激励。四、游戏活动1.拼一拼。(教材P45页练习十第6题活动)⑴动手剪下教材第131页的学具。⑵想一想,拼一拼。⑵拼出的图形是什么?2.拉一拉(教材P45页练习十第7题活动)⑴剪下教材第133页的图片,仿照第7题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⑶第2个同学一组,开展“拉一拉”活动。3.转一转。⑴剪下教材第135页的8个扇形圆片,指导学生用大头针仿照练习十第8题的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⑶每2个同学一组,开展“拉一拉”活动。3.转一转。⑴剪下教材P135页的个扇形圆片,指导学生用大头针仿照练习十第8题的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⑶转一转,看看图形错乱地搭配是否非常有趣。五、新课总结(略)教后记:实践活动课剪一剪活动目的:1.通过剪纸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学生通过亲自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剪好教材上的各种图形;师生每人均准备剪,硬纸片(2张以上),铅笔等。将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设想:一、学剪一个小纸人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4个小纸人连在一起的图案,让学生欣赏。2.激趣。师:图形上的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是并排排列的,有趣吧!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剪这些图形。3.教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问:要剪一个小纸人,怎样剪得又快又好看?58\n4.启发引导学生拿出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将其对折,然后在这一半的纸上仿照教材P46页样子,用铅笔画出半个人,用剪刀把多余的部分剪出来,拆开图形,看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人。5.讨论:为什么只画半个不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那么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4个、8个小人呢?[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对称图形的知识。]二、学剪并排排列小纸人1.启发师:刚才我们只画了半个不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那么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4个、8个小人呢?2.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剪出2个或4个连着并排的小人。[讨论中可让有思路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操作。围绕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⑴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长平均分成8份,(有7条折痕)折成如教材第46页上方右图的样子。(也可对折两次)⑵用铅笔仿照教材P46页中间向左图中那样画出半个小人。(其中注意指导学生小人的中线应为都是折痕的那条边,胳膊要画的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⑶拿出剪刀剪下半个不人以外的多余部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⑷展开图形,看是否是4个小人并排地连在一起,并且互相展示,比一比准剪得好看。三、学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活动1.教师启发。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剪一个小纸人,剪4个并排连在一起的小纸人,那怎样才能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呢?2.具体操作。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学生仿照教材第47页上方的步骤,剪出4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图形。并互相展示和评比。3.问题探讨。师:在上面的活动中,为什么开始剪出的是4个并排在一起的小人,后面剪出的是4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呢?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发言交流,启发学生把前面学习的平移和旋转联系起来。四、拓展延伸师:刚才我们剪出的都是4个小人,你还想不想剪出更多的小人来呢?请大家自己动手剪一个8个小人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不作统一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剪并排或是剪围攻成一圈的8个小人图形来。剪完后,展示给大家欣赏。对剪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指导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五、活动总结1.学生谈活动体会。2.教师归纳:根据图莆的对称,把纸折成相等的几份,只需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和围城一圈的小纸人。排成一排的人,就像小纸人在平移,围成一圈的小人就象小纸人在旋转。第四单元表内除法(2)第一课时58\n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48页主题图,第49页例1及下方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熟练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大屏幕出示教材第48页主题图及练习用的算式卡。教学过程:一、复习1、背诵7、8、9的乘法口诀(横着背,拐弯背)2、口算(出示口算示),说说是怎样想商的?7x2=30÷5=5x7=24÷6=7x8=4X7=3x7=8x2=8x8=5X8=9x2=20÷4=3x9=9X9=36÷6=3x9=6x9=18÷3=4x8=6÷2=二、教学主题图1、大屏幕出示教材第78页主题图。在学生观察时,要求他们从上到下观察整幅图,并思考:①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在为庆祝自己的节日而作准备)(1)从上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画面?(3个)(2)这3个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第一小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第二小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小组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2、师:根据这一情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议一议,在小组中尝试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对于学生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有代表性地选择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等板书在黑板上。3、引入新课:师:上面同学们提出的3个问题;要用什么法计算呢?(除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课题)4、教学例1(1)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的第一个画面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9页例1情景(2)出示问题:“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问:怎样列式?(56÷8)怎样计算?(3)分组讨论56÷8的计算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在第二单元中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示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出商56÷8=70(4)出示问题:“要是挂成7行呢?”列式:56÷7=,让学生独立说出商,并说一说想商的思路,用的是哪一个口诀。三、练习反馈1、完成教材第49页下方的“做一做”。(1)7x4=8x2=9x6=(2)指名学生答出结果并说出由此引出的两道除法算式:7x4=288x2=169x6=5428÷4=716÷2=854÷6=928÷7=416÷8=254÷9=6师:它们各是用的哪句口诀?58\n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1)分组完成第1题。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完成左边9题,二组完成右边9题,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2)比赛形式完成第2题。教师仿照此题形式多设计几组题做成课件,由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比赛,分别在电脑上操作,看哪个组帮助小兔很快过了河,多进行几轮,最后以各小组的总成绩评出优胜小组。四、新课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由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同一句口诀可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一)(教材第5重页、52页练习十一第3-7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计算表内除法。教学准备: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第7题的主题图及第3、4题的算式图。教学过程:一、独立练习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要求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完成。完成后大屏幕出示正确的连线结果,让学生对照检查,订正错误的地方。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把结果写在小猪吹的泡泡的算式里,集体交流评价。二、指导练习1、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1)大屏幕出示:4x口=366X口=4232÷口=848÷口=6(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题意是什么?(3)教师启发:13就是要求的一个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要求出口里填的数,如“4x[3=36'’,可以这样想:4和几相乘得36,4x9=36,所以方框里填9。又如“32÷口=8”,32除以几商是8,结合前面的知识我仍知道就是看8乘几得32,4x8=32,所以口里填4。(4)学生独立完成其它几题,指名学生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1)大屏幕出示:“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里。”35÷742÷67x772÷836÷6()>()>()>()>()(2)讨论:怎样完成这道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归纳出解题思路:要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算式的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因此应先求出各算式的积或商,比较出大小后再填空。(3)评价订正。三、提高练习完成练习第十一第7题。(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主题图,读懂文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58\n(2)完成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指名学生说说题中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计算?24÷3=8(台)24÷6=4(人)(3)拓展。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思考,提出问题,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要求各组将提得好的问题向全班交流,口述解题过程。四、练习总结(略)教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的第8—12题)教学目标:1、通过除法计算及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树立学生“加、减、乘、除我都会算’’的信心。2、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使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情景问题中的数据信息,能正确地运用准确的数量关系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的第9、11题主题图。教学过程:一、计算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第10题。第8题是求商的练习,第10题是求除数的练习,也是用除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指名回答结果,集体评价。2、分组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四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大家都会做吗?(会)现在我们开展分组计算竞赛。(2)大屏幕出示四组加、减、乘、除的计算题(教师适当增加题量)48÷645÷556÷849—3063÷935—76X732上48+927÷354÷972÷88X954+1756+846+3745-95X623-97X80X2040÷881÷936÷4要求同组学生合作完成一组算式题。以全对和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给予表扬,订正错误。二、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大屏幕出示第9题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题中说的是在哪里?题中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讨论交流后明确:本题说的是小朋友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买电影票一事;问题是:“1张电影票8元钱,40元钱能买几张票?’’列式为:40÷8=5(张)2、完成练习十一第11题。(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第重重题主题图。(2)说一说图中说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图中有哪些数据?(3)出示问题:“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4)师:要求出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必须先求出什么?(拔河的两个小组中每组各有多少人?8人)(5)独立列式计算完成。指名同学板演,集体订正。(6)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58\n让学生在思考后,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就学习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指名学生口述解答结果。三、练习总结(略)教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4—55页例2、例3及“做广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各20个。•教学过程:一、复习“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两个层次的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或在黑板蔓示):互互互厶厶厶厶厶厶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Ⅱ5根。二、教学例2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观察图(2),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7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重5里面有几个5.915是5的几倍?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含义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x6=18(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后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①摆好两行三角形。第一行:AAAAAAAAAAAAAAAA第二行:AAAA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③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厶的个数是第二行厶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用学具摆一摆:①12是3酌4倍;②12是4的3倍。58\n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①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②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三、教学例31、耻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动态出示题意:先出示舞台上有35个人唱歌,台下5个观看的情景,然后示出7位跳舞的学生。提问:根据这个场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比较多,但一定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师可从中摘录下来,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2)在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本例为例进行总结):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3)让学生应用基本分析思路解答“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的实际问题。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有序地数出跑步的练武术的人数。(2)独立解答第2题。(3)对于第(2)题,可引导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四、课内外练习1、基本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2、综合应用。冬生骑车观看家乡的变化。江边村鹅湖村(1)想一想,说一说“千米”表示什么?(2)冬生从岭下村到下溪村用了1小时,从下溪村到上溪村要几小时?从上溪村到鹅湖村要几小时?(3)从江边村到鹅湖村大约要几小时?(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教后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熟练地运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提高分析问题,掌握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CAI课件准备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3、6、7、8主题图,为学生每人都准备第4题印在纸上的涂色卡、表格和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口算题8x672÷940÷85x758\n45÷56-963÷724—854+656÷837—97+44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上面的口算。二、操作研讨练习十二第4题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画有圆片的涂色卡主题图和题目中的两点要求。2、让学生拿出自己同样的卡片,先数一数在第一行中,蓝色圆有多少?红色圆片有多少个?要求红色圆片是蓝色圆片的多少倍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16÷2=83、指名学生读一读第(2)问的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题意,待全部学生明白了题意后,再让学生各自说一说自己想怎样涂色。4、指导学生涂色。师:刚才同学们有很多的想法;但题中只有3行可供我们涂色,另外你所涂的图形要能提出可用除法解决的问题。那么到底有多少涂色方法呢?我们不妨先来研讨填出下表: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想提出的问题l172163456789结合学生最开始涂色前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将表的第2列填完整,并让学生思考:表中是否把我们上面的各种想法都包含在内呢?(是)让学生拿出彩笔,独立完成涂色,涂完一行,根据自己涂的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在上表的第3列坦克,教师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三、情景应用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1)大屏幕出第3题情景图。说一说问题情景中说的是什么?(2)出示问题:“2号运动员跳的是3号的几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3)出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1个或2个问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并要求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2、仿照上面形式完成练习十二的第6题、第8题。其中第6题和第8题的第2问,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应先算什么?四、集体研讨综合应用题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统计图和统计表。要求学生看清条形统计图,明确每格表示2个单位,然后在统计表中填上每种活动参加的人数和三种活动参加的总人数。2、出示问题:(1)游泳的人数是跳绳的几倍?(2)跑步的人数是跳绳的几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指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3、出示开放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58\n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由组长收集并向全班推荐本组提得比较好的问题。然后全班集中交流汇报,并让不同的学生分5懈答出上面各组提出的不同问题,集体评价订正。五、练习总结(略)教后记: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第59页例4,练习十三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以及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例4及练习十三第1.\2题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大屏幕出示口算题)5x716÷421÷79x828÷430÷572÷89x964÷83x948÷64X72、列式计算。(1)5个4相加是多少?(2)64是8的多少倍?(3)48里面有几个87(4)6乘9积是多少?二、新课1、问题情景。大屏幕出示例4前后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合作研讨题意。(1)让学生分组研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第一幅图中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人?”“第二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要解决什么问题?”(2)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说一说图意和题意。交流后,教师了解看是否还有同学不理解题意,对不理解题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3、自主尝试解答。(1)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进行解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让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解答算式,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说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出:6x4=2424÷3=8(辆)4、启发拓展。师:能将6x4-24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引导学生得出:6x4÷3=24÷3=8(辆)问:算式6x4÷3是乘、除法混合运算,从刚才的计算中,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归纳: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应该从左到右进行计算。三、练习1、合作研讨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2题。(1)大屏幕分别出示第1、2题主题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2)独立尝试列式解决。58\n(3)交流汇报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列式,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归纳:02x4=88x3=24e4+4=88x3=24e4x3=1212+12=2a回4x2x3=24S2x3=66x4=24第2题①18÷9=2e3+3+3=918÷9=2e3x3=918÷9=2④18÷3÷3=2对于以上的方法,教师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并要求相关的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2、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出结果,做完后,集体评价订正。四、总结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相同吗?教后记:第七课时教学内容: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三第4—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三第6、8题情景图,思考题的折绳图;学生准备第7题的学具及思考题的绳子。教学过程:一、乘除法混合运算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先让学生先思考“要填出O里的>、<或=,先应怎样?”然后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述答案,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完成乘除混合运算,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对于有计算错误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纠正。二、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o①大屏幕出示第6题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两幅图要整体认读。②说一说本题两幅图说的是什么?③独立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63÷9x4=42元)④归纳解答这类题的注意点。2、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①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得出答案是6个。②问题:为什么原来8个图,现在只能摆6个?(因为小长方体木块少,只能摆6个),③问: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要求学生用分步或综合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列出:6x8÷8=6(个)3、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①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意,说一说图中说的是什么?②师:怎样列式解决?应先弄清什么?(人数是6人)3x8÷6=4(块)58\n③独立完成在书上o4、集体研讨完成教材第62页思考题。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先按要求折一折o(可让学生用1米的绳子)②CAI课件出示示意图:③引导学生列式解答。16÷2÷2=4(本)三、练习课总结(略)(重)上面的表中第一列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排出教后记:第八课时: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1)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对45句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除法算式。进一步巩固“倍”概念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思考的思想方法教学准备:复习、练习用的算式卡及学生每人一张空白乘法口诀表卡片,硬纸做的数学卡片教学过程:一、整理除法算式1、背诵乘法口诀表。指名横着背,拐弯背,齐背2、写除法算式发给学生一张空白表卡(如下图)。要求学生仿照乘法口诀表的形式写出45道除法算式。(如下图1÷1=12÷2=14÷2=23÷3=16÷2=39÷3=34÷4=18÷2=412÷3=416÷4=45÷5=110÷2=515÷3=520÷4=525÷5=56+6=1212÷2=618÷3=624÷4=630÷5=636÷6=67÷7=114÷2=721÷3=728÷4=735÷5=742+6=749÷7=78÷8=116÷2=824÷3=832÷4=840÷5=848÷6=856÷7=864÷8=89÷9=118÷2=927÷3=936÷4=945÷5=954÷6=963÷7=972÷8=972÷9=93、启发1÷1二12÷1二23÷1二34÷1二45÷1二56÷1二67÷1二78÷1二89÷1二9(2)上面的除法算式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4、分组合作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在上面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商相同进行整理,也可按除数相同进行整理。二、练习表内乘\除计算58\nl、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第2题。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练习时,教师强调:“乘法口诀必须熟练,在做右边两列式计算题时,要注意按顺序计算。3、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以竞赛的方式练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算得又快又准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全部做完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在4x8+23和81÷9+36两道式中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对于54÷9x8,72÷9÷2,20÷4x7,3x6÷2四道算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三、综合练习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算式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启发提问:要把这些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先干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应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有序思考问题。四、复习巩固“倍”的概念以及乘除法的关系仿照练习十四第5题的形式开展活动。1、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拿出用硬纸板做的数字卡片)2、教师示范。教师请—名学生上台进行示范,使每位学生明白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如:教师出示3,学生出示:教师:3x6=18(乘法算式)口诀是三六一十八。学生:18÷6=318里面有3个6,18是6的3倍。然后,师生交换说。3、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仿照上面的形式开展对口令活动。教师可参与其中。五\复习总结(略)教后记:第九课时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教材第6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练习十四第3、7、8、9、10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和练习指导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通过渗透,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推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生活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准备:复习题及练习题各题的情景图,活动用的三角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一、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复习1、大屏幕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研讨题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情景图中说的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在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题意,口头编出题来。3、交流汇报编题。让各组交流口头编题。最后归纳题意:“一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分成几组?”4、独立探素解决问题的步骤。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应先求全班人数,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列式计算。6X6=3636÷9=4(组)58\n5、拓展延伸。师:解决这道题,能否列综合算式呢?(能)先让学生尝试,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列出:6X6•÷9=4(组)二、复习“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9题。仿照下图的方式组织同桌的两个同学开展猜数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倍”的概念,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1)大屏幕出示第3题题目条件和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题和图中有哪些信息数据?(2)出示问题(1)和问题(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3)交流汇报解决(1)(2)两问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结果。在讨论交流解决第(2)小题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板书列式如:A.8+24=3232÷4=8B.8÷4=224÷4=62+6=8C.8÷4=22x3=62+6=8D.24÷4=66÷3=26+2=8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解法有何异同?在肯定的同时提示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多动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4)开放拓展。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口述其列式解答结果。三、复习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情景图。2、交流汇报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在生活中你经历过吗?3、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评价订正。对有困难的学可指导他们列式:30÷3÷2=5(天)2x3=630÷6=5(天)30÷2÷3=5(天)四、生活数学开放问题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1、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2、教师启发提示: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先要明确自己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除法解决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问题”等等o3、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口÷口X口=24口X口+口=21六\复习总结(略)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7-69主题图,例1、例2及后面“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2、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3、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58\n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二、讲授新课1、出示主题图。(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3、教学例1。(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4、教学例2。(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2)教师拨出126。师:这是多少?请你写出来。教师板书:写作:126。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3)教师拨出304。①请你写出这个数,并请1人板演,注重强调格式。②在练习本上,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4)教师拨出580。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②请学生核对。58\n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5)同桌互相拨数、认读。(6)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①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②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三、课堂小结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四、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要第70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五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806480521600请一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练习。3、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4、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3。(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3)做一做。58\n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2、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1)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2)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练习十五第4、5两题。(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3、练习五的第6题。(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全部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58\n二、讲授新课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3、教学例4。(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3)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4、教学列5。(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5、课堂练习。(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6、数位顺序表。(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4)熟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三、巩固练习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教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的例6及“做一做”。58\n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这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二、讲授新课教学例6。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三、巩固练习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75048007950032073、写出下面各数。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4、同桌拨数,读写。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五、布置作业58\n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后记: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准备]挂图;天平、砝码、盐两袋,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些物品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出示P85情景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什么?2.师介绍说明:斤、两是我国常用常用的单位,而“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师:张爷爷前几天老师让同学广泛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2.认识秤。(1)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秤?能简单说一说它的用法吗?3.认识“克”。(1)师出示一枚两分硬币,问:想不想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师示范操作,学生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1,说明1枚2分硬币重1克)。(2)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4.称物品的重量。(1)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桌面上的物品有多重。要求:a.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b.称好的物品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2)先估量一袋盐的质量,再看一看袋上的数据。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1000克)5.认识“千克”。(1)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说明: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用克作质量单位。一般物品的质量就用其它秤来称,用“千克”作单位。(2)分小组称出1千克的物品。58\n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3)先估计一下凳子、书包有多重,再称一称。小组活动并汇报。6.认识1000克=1千克(1)猜一猜:1千克大米和1000盐比较,谁重?(2)称一称:得出结论1000克=1千克(板书)三、应用拓展1.练习十八第1题。认识常用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2.练习十八第2题。认识健康秤: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3.判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4)一根绳子长10克。四、学习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问: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什么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二、解决问题1.调查汇报,学生先自由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的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然后将有关数据,填入练习十八第3题表格中。2.亮也收集了一组数据(出示P87做一做的内容),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苹果和鱼,苹果重1千克,鱼重500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1)一共重多少千克?(2)鸡蛋比鱼重多少?(3)独立解决,后集体订正。三、指导练习1.第4、5题:由学生直接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订正。58\n2.第6题: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个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3.第7题:(1)出示情景图,指名说出图意。(2)指名提出问题。(3)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集体订正。4.第8题: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四、全课总结教后记:第七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第91、92、93页内容,练习十九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例1、例2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准备第91、92、93页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1.演示。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认真思考自己有什么发现?2.交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教师有选择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3.导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1)出示例1问题情景图。问:老师和小精灵分别提出了什么问题?(2)师:如何解决老师和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学生口答后,师板书算式:23+3132+39(3)试算:口算23+3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4)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师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5)试算:32+29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6)进一步口算:93页“做一做”左边4小题。2.教学例2。(1)出示例2问题情景图。问:图中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师:船上还能上几人?怎样算?板书:68—54(3)试算:68—54先在小组讨论,后指名交流,你是怎样口算的?教师对有不同算法的学生及时鼓励?58\n(4)独立列式解答:二(3)班走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5)指名交流算式和口算方法。(6)归纳比较:例1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例2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例1、例2的第二个算式需注意进位或退位。三、形成应用1.让学生选择主题图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口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要给予肯定。2.练习十九第1题,师先说明题意,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练习十九第2题,小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算得对。四、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教材第94、95页练习十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过程与方法: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计算练习竞赛1.练习十九第4题。师出示卡片,分别指名口答,并说出算法。2.练习十九第5题。自制口算卡片,两人一组每人一题轮流练习。3.练习十九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说出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游戏形式开展。4.挑战赛。两人为一组竞赛。一人出题,一人口算,然后交换,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二、解决问题1.练习十九第3题。出示第3题情景图。(1)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解答,集体评价订正。2.练习四第7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3.练习四第8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弄清题意。问:①求2队领先多少分,其实是求什么?(2队比1队多几分)②怎样计算呢?(43—28=15分)③下半场2队领先多少分怎样计算?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其它的问题并且解答吗?(先在小组讨论、后选派人在班上交流、汇报。)58\n三、全课总结对口算又快又准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鼓励速度慢,准确度不高的学生不能灰心,要继续勤学苦练,提高口算水平。教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97页例3、例4,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经历算法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推和迁移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情景图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教育。教学准备: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出示卡片)24+3056+2735—1493—1781—4628+1931+4250—264000+3000180—130150—703400+20002.揭示课题。二、情景问题,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出示例3上面的情景图,指名描述一下图中展现的活动内容,看一下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2)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要计算什么?板书算式:180+340(3)讨论:怎样计算?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要求说出算理,提醒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笔算方法,教师边板书边问:百位上的和为什么是5而不是4?(4)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5)巩固练习:第97页“做一做”第1题的①②小题。2.教学例4。(1)让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问:你还能得出其它不同的问题吗?板书: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2)怎样列式?板书:340—180(3)分小组试算:340—180,看哪些小组想的方法多而且好?(4)交流不同的算法,师板书笔算过程,提醒学生在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⑤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的③④小题。3.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形成应用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2题。能口算就口算,不会口算就笔算,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2题。提醒学生注意竖式书写要规范,作完后,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略)教后记:第四课时58\n教学内容: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准备:例5及练习二十第5、7题的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复习近似数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二、新知研讨1.引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2.出示问题。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第一周240个第二周380个第三周192个第四周219个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6.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三、形成应用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四、全课总结(略)教后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58\n[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教学过程]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连续计算60+200-160+280-450,集体评价订正。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1)大屏幕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2)集体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评价订正。三、加减法估算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先让学生独自估算,将结果写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引导其它学生评价该生估算是否合理,使学生理解估算策略的多样性。2.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2—143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2)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大屏幕出示第12题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四、练习总结(略)教后记: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52+3586—3447+3323+6962—1870—26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3.口算练习。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58\n二、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2.笔算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三、复习估算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复习总结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教后记:数学实践活动有多重[活动内容]:有多重(教材第104—105页内容)[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2.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敢于大胆交往的意识。[活动准备]量体重的体重表或电子秤,天平,盘秤;比较轻重用的物品以及收集数据用的白纸、彩笔等若干;课前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这一段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们想了解我们班同学每个人的体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称体重的活动。二、称体重,感受体重1.教师演示如何用“体重表”或“电子秤”称体重,指导学生如何看体重表以及其它测重工具秤的用法。2.学生分组活动。各组学生称一称各自的体重,并记下。在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各自读出体重的数据。称完的同学可以互相背一背,体验一下同学的体重。3.交流汇报。互相报一报自己的体重。说一说,是怎样记录体重的。交流在背其它同学时的感受有哪些?4.估计体重。58\n同组的同学可分为2人一小组,先互相背一背,估计估计对方的体重是多少,然后互相对比一下,看估计得准不准,进一步感受体重。三、称物品,比较重量让各小组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的物品。小组的每个同学可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四、绘制体重统计图师:我们大家的体重都已经知道了,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差大吗?怎样才能看出同学们的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多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这些体重数据统计起来。然后分组讨论各组统计的方法。各组集体完成一个组的统计图或表。学生统计完后,交流展示统计表或统计图,互相评一评哪个组绘制得有创意,美观。然后教师可选择其中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统计方法,迅速将各组的统计图集中制成一个大表或统计图。五、总结提高1.依据上面的体重或统计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看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如,哪个体重的人最多?哪个体重的人最少?最重的是多少?最轻的是多少?2.拓展。•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发现?第八单元 统计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材内容是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统计(一)教学内容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教学目标58\n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过程与方法: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教学重难点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教学准备相关挂图、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1、电脑出示统计表(1):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电脑出示统计表(2)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体 重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年 级 一年级二年级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58\n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3、活动、统计数据。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 统计(二)教学内容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一、创设情境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二、探究新知1、组织记录:(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2、学会制作统计图。58\n(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三、形成应用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第九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材第115、116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教学准备]师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学生准备4种花色不同的扑克4张。[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欣赏图片,说一说,有什么想法?2.导入:这些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和我们的数学密切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说一说1.请大家观察学校多功能教室的地面,再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地面,你有什么发现吗?说明:因为多功能教室地面砖按颜色的不同规律排列,使教室看起,来很美观。2.小东家厨房装修得很漂亮,你能发现墙面砖和地面砖的排列规律吗?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3.汇报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的?4.师小结: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四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四种图形,呈循环排列。三、摆一摆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师,你能设计出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吗?2.游戏:摆扑克。师说明游戏规则:4人为一组摆扑克,每设计完一种图案后,互相说一说,你能找到什么规律。然后换一个地方摆另一种,看哪些小组设计的方案多而且新颖。3.指定有不同摆法的一些小组上台展示。其余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他们摆的与自己摆的有什么不同,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四、画一画(教学例1)58\n1.出示例1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例1的图案排列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找例1的规律?2.两人小组先互相说一说发现的规律。3.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规律。4.师小结说明:例1与主题图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五、练一练1.独立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做完后问: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画的?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题。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按规律画下来。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材第116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第3—8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发现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找规律。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第2题,按规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图形。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471013200180160120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3.导人: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电脑出示:说出图形和正方形个数的排列规律。2.出示例2:问:与上面1题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什么吗?(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3)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2.完成练习二十三3—8题。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58\n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拓展提高按规律填数:(1)1248(2)11235821(3)96241263(4)149五、全课总结(略)教后记:总复习教学内容:复习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教学目标: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除法的含义.师:(出示课本第119页第1题的图片.)怎样解决需要多少辆车的问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师:除法是求平均分问题的运算.平均分的两种形式:①总和除以每份数;②总和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师:为什么要说都坐两人车和都坐四人车?如果有的坐两人车,有的坐四人车可以用除法计算吗?(进一步分析说明,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除法计算.)2.除法的计算.第119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答除法算式.)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对于有错的题目,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练习二十四第2题.学生仔细看图,说明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问的内容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三.训练提示1.平均分的两种方法认识,可以用手势展示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别从总和,份数,每份来分析平均分的两种情况.2.训练口诀只有熟练掌握口诀才可能进行准确和迅速的计算,教师要训练好学生的基本功.四.布置作业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内容:课本第119~120页的第3~5题,练习二十四的第3.4题.复习目标: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想另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知道近似数的作用,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复习重难点: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明确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不同.复习过程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58\n1.万以内数的读写2.第119页第3题师:(出示计数器或者图片.)每个数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多少?板书:2个千5个百6个一。(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这个数,并且读出来。)2.万以内数的组成。(1)第120页第4题。(以第1小题为例,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2)练习。7000=()个千=()个百=()个十1200=()百230=()个十3.万以内的近似数。第120页第5题。资料介绍,请学生读一读,然后说一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怎么看出来的。4.数的大小比较。将8957,756,723,8123,1000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3题。(1)同桌合作分别准备计数器和纸,教师逐一出示数,学生用计数器和纸表示。同桌同学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工具表示。(2)开放练习:除了书上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这些数?2.练习二十四第4题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在作业纸上接着写。注意进位的写法。三.训练提示。1.让学生区分。9800=9个千+8个百9800=98个百2.数位顺序。3.两千零三和两千零三十的写法。4.数的大小和比较方法。(首先看数的多少,然后再看最高位,接着依次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四.布置作业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内容:课本第120~121页的第6~8题,练习二十四第7、8题。教学目标: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估算意识,鼓励解题多样性。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口算。第120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思路。2.笔算。58\n第120页第7题。集体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说一说笔算要注意什么。3.估算。第121页第8题。组织学生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目,提示学生了解,要解决“500元可以买哪种自行车和电风扇”,其实就是计算出哪种自行车和电风扇的总价小于500。并且提示学生注意,这道题目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钱数,利用估算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7题。学生在卡片下方第一行写和,第二行写差。2.练习二十四第8题。分析题目是怎么计算的(估算),学生列出算式,然后估算。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三、训练提示估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策略取近似数。注意笔算的格式,养成作业整洁端正的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四、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克和千克数学内容:课本第121页第9、10题,练习二十四第9题。数学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重难点:形成质量观念,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元。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单位认识。师: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师: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1000克)2.直观感受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回顾已经建立的直观感受。3.质量计算第121页第10题学生叙述后先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时,学生汇报答案,教师将语言抽象化,然后板书:800克+800克=1600克2千克=2000克(单位相同才可以比较大小)二、巩固练习练习二十四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题)解法1:用已经建立的关于克和千克的直观感受参照。解法2:对比法,先将物体按轻重排序,再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再将它们对应连线。三、训练提示参照法:例如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那么其他同学的体重大约也接近这个标准。如果从3千克、30千克和300千克中选择,30千克最接近。四、布置作业58\n完成本课的练习题图形与变换教学内容:课本第121页第11、12题,练习二十四第10题教学目标:1.会辨认锐角和钝角,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着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3.培养学生有意识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现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平移和旋转说一说身边的平移和旋转2.锐角和钝角说一说身边的锐角和钝角,用三角板摆一摆。再试着自己画一画。二、基础练习练习24第10题学生先了解平移的两个参数: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然后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检查平移的格数是否正确,开关是否变了。三、疑难解惑1.在方格图上平移图形。现象: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将移动的格数当作移动后两个图形间的距离。2.旋转。强调以一个中心作圆周运动。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已掌握了吗?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3、14题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小括号。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鼓励解题方法金榜化。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用第122页第13题说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观察题目的图,找出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教师板书:碰碰车每人玩一次3元。(2)分析信息简化问题分析问题:小明共12元,碰碰车每人玩一次3元,也就是说共有12元,3元玩一次,问玩了几次。这是平均分的问题。通过分析将问题简单明朗化。(3)回顾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回顾本学期学习的除法,解答问题。2.第122页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提示学生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58\n3.小括号。(1)将190+270=460,780-460=32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2)比较并且解答。760-(260-180)760-(260+180)760-260-180二、巩固练习1.练习24第11题小组讨论分析信息将问题简单明朗化,找出解答方法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2.练习24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3.练习24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求哪种袜子贵,应该看单价不能看总价。三、训练提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将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简化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才可以用数学方法解答。教师可以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另外要注意训练学生有条理的寻找解答方法,不能总是直觉反应。如求和就应该回顾加法计算的知识,求平均分就应该回顾除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统计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第15题,练习二十四第5、15题教学目标: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难点:培养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结合第122页第15题,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收集数据:记录全班同学的跳绳次数。整理数据:将原始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分析数据:学生讨论完成。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5题分析数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2.练习二十四第15题整理数据。先请学生说一说从条形图上看出哪些信息,然后独立完成统计表,最后进行集体分析。三、训练提示1.观察条形图时候要注意每一格代表的数量。2.统计表和条形图中数据单位统一性。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前面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了吗?五、布置作业58\n完成本课的练习题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