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2-06-16
类型:doc
大小:174.00 KB
页数:3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二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1.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的主题图及P4页的例1.2.教材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单元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的主题图,含盖了这个单元的所有学的内容。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只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辅助观察、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下面的教学程序中有具体表现,并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想、多说、多练中获取新知。三、说教学程序: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谈话引出课本2-3页的主题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啊?)2、让学生观察主题图。3、指名说说,看后你想说什么?4、师谈话板书课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1、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2.解决问题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32-\n(1)独立思考(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3)汇报:并说想法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便于掌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1.练习一的第1题)我是这样进行的。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2.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四)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教学。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会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2.《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4、教学目标:-32-\n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一、说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二)实践操作法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的情境,在小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说学法: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交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生:苹果、桔子、瓜籽……我们现在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2、出示情境图(3个小朋友到小明家做客)小明准备了18颗糖果和9个桔子来招待大家。A分糖果:每个同学都分到了6颗糖果,请你算一算糖果分完了吗?根据算式3×6=18可以知道,糖果已经分完了,大家很高兴的吃起来。B分桔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开始吃,这时候小兰说话了,你觉得她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我的桔子少了,不公平!二、合作学习,帮扶训练。(一)学习按照指定的分数平均分物品的方法。1、桔子分的不公平,有人多有人少。那么怎么分才能公平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小明来分一分。2、小组合作分桔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3、小组汇报并在黑板演示: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分。方法二:两个两个的分。方法三:三个三个的分。-32-\n师问学生:怎样才能一下子就想到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想到4个3等于12,所以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老师甚至可以用算式4X()=12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利用乘法的逆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最优的方法,在下面的练习中鼓励学生多用这种最优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有学生用别的方法也要尊重。学生汇报;老师演示。师:这样分公平了吗?为什么?每份都分的同样多。4、揭示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5、小练习: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面包。(二)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品的方法。1、过渡: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4朵小红花,看看老师有的这些小红花能分给几个组呢?2、分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吧!24朵。小组讨论一下,这24朵花,每组分4朵,可以分给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汇报。3、汇报。4、检验。三、展示提升,穿插巩固(拓展)1、题目:有12个梨,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梨?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梨还能平均分吗?每盘有几个呢?小对子之间摆一摆:把12个梨,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有几个?通过两次分梨,你发现了什么?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的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四、达标测评,巩固训练。1、选一选下面的分发是平均分的一组是()ABC2、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个-32-\n3.平均分说课稿一:说教材1、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习了平均分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操作(分一分)、交流,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3、教学重点: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4、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学情与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学习了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平均分’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这节课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他是对‘平均分’概念的丰富。在本节教学中还应以让学生动手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捕捉数学信息,并能应用这些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方法1、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这节课的重要方式。‘平均分’的含义就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一步一步丰富起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他就出了,“把一个说每几个为一份,分几份”的方法,正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第一个层次是:交流合作,初探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子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每几个一份”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再次提升,独立分。在学生已经明确分法后,我设计了个“分9个圆片的活动,突出本节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暗示有困难的学生怎样去分。第三个层次是:离开实物来分一分。通过帮助小熊过生日“分筷子”,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第四个层次:动手实践放开分。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学前准备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2、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关键词是:平均分。措施:对子之间说一说,找出这两句话不同点,关键词是?你是怎么样分的?把你的方法跟对子交流。个人展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春游吗?今天呢,就有好多的小朋友要租船出去游玩。出示P15例题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小朋友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措施:独立思考完后,对子之间说一说。-32-\n学前预设:有的学生会说,图上有24人要坐船,每条船上限坐4人,图上的小朋友想知道该租几条船?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使它们连贯成数学问题。过度语言:原来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它们想划船但不知道该租几天船?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习例题3,初步感知第二种分法。出示数学问题: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坐4人,要租几条船?措施:每小组出示24张小圆片,每个小圆片代表一个人,小组讨论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动手分一分。分小组展示分的方法和结果。学前预设:有的小组展示,每4个人站一队,共与6队,就要租6条船:有的小组可能4个4个的数,24里面与6个4,就可以租6条船:有点小组可能说出用乘法:6×4=24,所以要租6条船。还有小组可能会说:24÷4=6,所以要租6条船。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给以肯定和鼓励,但是要着重突出用小圆片分得过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小结:24个小木棒,每4个分成一份,共份6份,说明了24里面有6个42,再次感知第二种分法。过度语言:同学们真帮!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的问题。谁还能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分圆片的?共分了几份?措施:先独立思考,在对子之间说一说。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每4个圆片一份,共分了6份。小结:我们把总数24个小圆片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说明总数24里面有6个4。三:穿插巩固。(1)拿出自己的小木棒,用9根小木棒,3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措施:先自己独立完成,在和对子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边分边演示给对子看。先差生展示,中等生补充。设计意图: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平均分方法不同,这个节课的重点是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能靠老师硬教给学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归纳、这样才便于理解。因此在解决租船问题后,再次引导学生掌握分的方法,为后面两种分法的比较的做基础。(2)小朋友们真棒,每个人都分的很好,下面呢,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了出示P5做一做。观察图师:图中小熊做什么?小熊仔思考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根筷子,一双筷子有几根?5个小动物够分吗?完整的表述意图。12个筷子,2根一双,能分几双?措施:拿出12根小木棒,对子一起分一分。差生展示。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话,教师给以纠正,尽量让学生用12根筷子,每2根一双,能分6双。来表达。小朋友说的真好,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打开课本第17页第四小题。(1)说一说,图意提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子,按每只兔子几个来分?学生完整表述图意思: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来分,能分给几只小兔?措施:独立图上圈一圈。对子交流圈的方法和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分到圈一圈逐步上升。四:达标测评1、学生独立操作。(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32-\n引导学生说出:(1)是把15个木块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块?(2)是把15个木块,每三个一份,能分成几份?【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四:达标测评4.《用2-6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用2-6乘法口诀求商》,在内容的安排上较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是采取了随机编排,这样并不是降低了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由于二年级还没有出现抽象的除法定义,第23页例1从两个不同层面揭示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数量关系(每盘装3个苹果,有4盘,共有12个)的角度渗透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引导希望声观察所写的2个算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清楚地发现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以及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二、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本课时主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三、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观察能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四、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五、教学流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本课一开始,便用对口令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接着,把算是填完整又为导入新知作好了铺垫。(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32-\n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利用了神秘小客人小猫的出现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已学的表内乘法的知识帮助小猫解决问题(每盘装6个苹果,4盘一共装多少个苹果?)。再出示共有24个苹果,平均装入4个盘里,每盘装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示多种算法,通过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生成点。接着出示共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这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通过问题“你是怎么求出这两个除法算式的商的?”而揭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三)观察比,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求除法算式的商时,他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层练习,寓学于乐。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因此,我将设计的联系融入“开火车、小兔过河”等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同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我设计了逛超市的环节,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5.《锐角和钝角》说课稿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二、说教学目标  l   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l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l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  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五、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32-\n6.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http://www.dakao8.com/大考吧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32-\n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7.说课稿表内除法(2)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32-\n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32-\n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8.说课稿:《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说教材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三、说教学过程-32-\n(一)复习铺垫抓迁移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而,一开课我就设计了抢答题。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抢答完毕老师马上设问:求商时是怎样想的呢?这样便唤起学生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回忆,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当学生叙述求商的思路后教师接着说,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从而揭示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二)探究新知明思路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首先出示小棒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内容。这样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听、说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从小棒中获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接下来摆出几行小棒事物,让学生从中观察现象获取信息、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平均每行摆几个?有了问题,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便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小组汇报,引导学生着重说出求商的思路,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和口诀。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摆几个?”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摆7行,平均每行又能摆几个呢?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分别引出第2组和第3组的摆法。引出49÷7=727÷9=3计算。在此,给足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三)巩固练习,促内化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也是实践的环节。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利用实物为教具。然后教师设问:竖着的三道算式间有联系吗?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比较牢固的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四)发展评价扬个性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四、说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49÷7=7    七七四十九          27÷9=3    三九二十七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发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一句口诀可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从而归纳出“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32-\n9.《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即如何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知识,理解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以及掌握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为以后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说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间的相互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4、在学习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难点是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说教法和学法1、“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同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2、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多说,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术语的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理解。3、精心设计练习题的类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将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对前面学习有关倍的概念有个回忆的过程,最大限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由此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第二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引入例题,引入新问题例2的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的游戏活动,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中展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用小棒摆出飞机的造型,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一行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这时老师提问:你能用手里的小棒能摆这样的几架呢?然后分组摆一架、二架、三架、四架。汇报结果后,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三、四小组摆的飞机用的小棍数分别是第一组用的小棍数的几倍?为什么?由此引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让学生将“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间建立了联系。在此基础上,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解决。-32-\n在“用木棒摆飞机”的这一活动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原则,现并建立“倍数”的概念,经历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试着算一算,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列式计算,使学生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了“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并且已经知道了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解决问题。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人数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第四个环节是:基础练习,综合运用,深化新知。1、做一做,让学生及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2精心选择了几道练习题,而且类型不同,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10.10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核心提示:一、说教材“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一、说教材“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2、在巩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过程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情感与态度: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32-\n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二、说教法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探索。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2、学法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四、教学程序设计关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本环节通过数数练习,明确一百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巩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一百。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2-\n每个小组准备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合作数一数本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之后,引导学生看一看如何摆一摆、捆一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从而引发学生对数位的探究。三、实践操作,质疑突破:本环节让学生实践操作,明确十个十是一百,学生在动手数数,通过摆放数位盒,一次又一次经历满十进一的数数过程,初步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立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安排写数,读数以及数的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四、贴近生活,应用新知:本环节通过灯片展示校园生活中的数据,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同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五。、板书设计:1000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32-\n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11.《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与班级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例4、例5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设想。引导二年级学生展开对此学习内容的探究。二、说教材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会数、读和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32-\n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四、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五、教学准备远程教室、课件、计数器。六、教法与学法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数学活动自主参与法。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谁会读、谁会数、谁知道、谁能拔、谁能写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紧张有趣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培养能力、发展数感。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探究、发现、表述、应用等方法进行新知探究,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通过这样的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1、解读主题图,出示课题。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为切入口,通过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的试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快乐。并揭示课题。2、教学例4。(1)数一数:数方块的块数,掌握数数的几种方法。(2)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学会归纳数的过程。(3)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板书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通过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不可能就掌握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由此还要安排两个活动。一是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二是让学生用同桌交换拔数、数数的形式,在计数器上拨一千,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数一万。-32-\n3、教学列5。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来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安排以下5项活动。(1)出示方块图,让学说一说图中方块的总数。(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方块的数量,并试着写出来。(3)让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出示读作。(4)用填空形式让学生完成这个数的组成。(5)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如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等。4、数位顺序表。为了让学生对“10000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更好地掌握,为有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设计的活动有4项。(1)让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计数单位和数位。(2)让学生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3)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完成。请一名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独立完成。(4)记忆数位顺序表。八、作业设计。(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以巩固学生写、读10000以内的数及其组成为目的,让熟练掌握写读及组成。(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目的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10000以内的数的方法。九、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在一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12.《整百、整千加减法》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一、说教材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数的运算”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通过创设“买电器”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2、能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32-\n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口算。三、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遵循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找解决方法,再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定标。1、展示家电商场情境图,谈话导入。师:今天老师特别高兴,因为我要搬新家了,准备买几样家电,想不想知道老师都买了什么呀?(课件出示电冰箱和电视机)猜一猜电冰箱和电视机分别是多少钱?(学生自由猜)像700、1000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整千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板书课题)2、出示教学目标:(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2)、能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提出问题,自学互动。(一)、教学例9同学们,老师想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你们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说出,教师适时板出问题1)出示问题1: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花多少元?你们真能干,我们先来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吧: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花多少元?怎样列式?生:1000+2000-32-\n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算“1000+2000”呢?1.小组合作交流。2.小组汇报算法生1:从2+1=3想出2000+1000=3000生2:一个千加2个千是三个千,三个千就是3000。可多让几个同学说算理进行强化。3.小组内互相说算法。出示问题2:“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小组交流算法并汇报。本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注重了问题由学生提出,这样做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教学例10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现在我又改变主意了,想买电话和风扇。再帮老师算一算,如果想买这两样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列式?(课件出示图片)生:80+50提问:那我们应该怎样算“80+50”呢?(1)小组同学讨论算法。(2)汇报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3)独立完成“130-50=”,然后找生说算理。(4)尝试独立完成书上81页例10下面的两道题(900+600=,1500-600=)。学生探究出的口算方法,迁移、类推到了整百数的加减法,这样做关注了知识的生长点,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三、测评训练,学以致用。1、完成课本8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800+4003000+60001200-5009000-5000(学生独立完成,找生前来板演,并让学生讲算理。)2、完成判断练习-32-\n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出几道算式,请同学们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用手势打“√”,如果错误,用手势打“×”,然后订正。200+400=6003000+6000=9004000+5000=90009000-7000=200600-200=400600-400=1003、邮递员送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该题,先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在组里一起计算,最后让组长前来送信。4、完成课本82页第二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认真观察图片,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上面的三个问题。5、口算竞赛。(1)自己独立完成。(2)开火车对答案,可随机抽题让孩子们说算理。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畅所欲言)五、板书设计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力争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板书:1000+2000=3000(元)想: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1+2=31000+2000=300080+50=130(元)想: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130-50=80(元)想: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题12.说课稿克和千克  一、说教材-32-\n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32-\n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32-\n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32-\n  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1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2、教材的编写特点:(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二)、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设定:据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2-\n4、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5、教学难点:(一)、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三)、学生灵活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二、说教法、学法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班上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问题探索,通过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利用情境引出问题,调动学生大脑中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寻。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引导订正,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叙述自己的思路,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程序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引入新课:先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进行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里特别注意引导后进生的学习,因为一开始就认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出示课件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二)、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然后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初探,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及时肯定、引导拓展,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策略)同时,我帮助学生把一些有用的问题引导归纳板书。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同时也重点训练了学生口算方法和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放手让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时,我到学生当中,参加他们的讨论,指导后进的学生或小组,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订正。(三)教学效果测评:每一节课合理的精心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当堂知识能力测评,有利于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反馈学生获取信息。因此,我设计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的1、2题和拓展性学习,同时对后进的学生进行辅导、鼓励。(四)板书设计与练习:在板书中我重点示范加法竖式,这是一种常用的经典的笔算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可能比较多,引导学生解决一两个问题以后,其余的问题要求学生下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的说课至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批评指导,谢谢大家!14.说课稿统计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32-\n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32-\n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5.《找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四、说教法和学法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32-\n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五、教学流程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师:听说二(2)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今天张老师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1).小游戏。接着老师的动作往下做,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用学过的图形画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师:果然名不虚传。老师很愿意和大家做朋友。二、导入新课刚才大家所进行的两道找规律的练习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探索这些更美丽、更复杂的规律。大家愿不愿意?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探索新知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1)师:最近老师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女儿豆豆设计的墙壁装修图,她说她设计的这幅图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3)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图形统统往前平移一格)(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2.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1)师:大家到老师家作客,忙乎了半天,下面老师请大家来吃水果,好吗?(出示课件)。(2)学生:观察水果图,观察前三行的水果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3)师: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摆水果呢?能不能用墙面的规律来找水果图的规律呢?(4)学生: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5)师: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6)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7)师:揭示“循环”概念。-32-\n3.游戏中进一步验证规律。(1)指名四人到台前进行排队游戏。(2)教师指第二位同学排头,问:第一位同学应挪到什么位置?(3)指名第三位同学排头,其他同学应怎样挪动?(学生自己变换位置,其他同学订正)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从墙面装修和水果图中发现了有趣的图形排列规律,下面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可以吗?(可以)。老师家有一块花布中间断了一截,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规律帮我补上,比一比看谁补得又快又好!(指名1人到黑板前补充)学生:观察后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师:评价学生补充的结果(注重鼓励)。5.探讨循环方向相反的图形。(1)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规律,下面大家再跟老师去欣赏卧室的窗帘,看看它的图案排列有什么规律?与我们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2)学生:观察画面,分组讨论,汇报交流。(3)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补充空缺的第四行。四、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1.师:老师家的墙面已装修好,可是地面的装修却让我很头疼,今天我想在大家中间评选几名优秀的小设计师,为老师家的地面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咱们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最好。2.欣赏作品。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五、全课小结。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32-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