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2-06-18
类型:doc
大小:4.08 MB
页数:123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二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全册教案\n2014年春季学期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n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观察物体,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2.练习一………………………………………1课时第一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n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意见吗?你有什么意见?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n(2)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地点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森林公园河滨公园人数(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n(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一)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红黄蓝白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第二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n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教师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二、互动新授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n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2)学习记录方法。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完成统计表。姓名张三李四票数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3)小结。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2、教学例2.\n(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22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n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二)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姓名张三李四票数第三课时练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法: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n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出示统计表。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回答教材上的问题。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二、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种类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辆数683312(3)回答问题。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n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回答问题(1)和(2)。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三、巩固迁移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1、出示条形统计图。读懂统计图。图中1格代表()份。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指名回答说出数据。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四、课堂小结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板书设计练习一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n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n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准备1.出示准备参观科技园的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二、新课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8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的意思。(2)让学生用8根小棒代替枫叶,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3.尝试平均分物品。(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小棒)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n(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4.独立“做一做”(课本第9页)(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三、练习1.练习二的第1题。(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火腿肠,动手动手姘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2)交流。并说出自己的分法。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每条线上应贴()个”。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3.练习二的第3题。四、总结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具准备:小棒、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二、新授课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3。PPT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3的画面。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8个果冻怎样分,能分几份?)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份一分。学生汇报:每2个一份,能分4份。2.练习:教科书第10页的做一做。第1题: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12里面有几个6?第2题:这一道题就是问16里面有几个2、几个4、几个8?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二的第4题。用情境图呈现分香蕉活动。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二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6罐蜂蜜,每4罐一份,就是每只小熊分4罐?也就是求16里面有几个4?)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四、课后作业练习二:第6——9题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例4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二、新授课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4。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n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3.再出示:第13页“做一做”第1题15÷5=3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5等于3)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3)这一节课学了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8页的“做一做”。第2题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3.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4.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4页的例5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二、新授课1.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5。(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4)指导算式的写法。\n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数除数商(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练习;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份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除号后面写2;可以分成6份,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2等于6)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3.练习。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再列式)。2.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3.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四的第6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教学过程: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1)14除以7等于2。14÷7=2(复习除法的读法)(2)8÷2=4(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18÷9=2(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24÷6=4(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第9题。学生独立圈一圈。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第10题。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五、巩固提高: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第11题。教学反思:\n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一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教具、学具准备:例1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6×2=4×3=2×5=3×3=2.填空。2×()=43×()=64×()=8()×3=12()×4=205×()=15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二、新课1.引出除法算式12÷3。呈现例1的PPT课件,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2.探讨计算方法。(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3)根据探讨,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n(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4)交流想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3的商,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三、练习1、完成第18页“做一做”2.练习四的第1题。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3.练习四的第2题。(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4.练习四的第3题。按题意组织连一连,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连那幅图。。完成后,看一看每幅图中的数字,检查是否都连对啦。四、总结1.请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学习过程:一、复习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2.二()得八二()一十()六十二三()得九()三得六四()二十四二、新课1、出示例2的情景图PPT课件2、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对比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4×6=2424÷4=624÷6=4三、巩固练习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2题四、练习1、练习四第4、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2、练习四第6、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3、练习四第8、9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4、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10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5、练习四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6、练习四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7、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15根小棒。学习过程:一、复习和准备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15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15÷3=5再让学生拿出15根小棒,把它们按每5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15÷5=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二、新课1、教学例3。教师出示PPT课件。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n)你是怎样想的?(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的?(15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三、课堂练习练习五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学习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具、学具准备:翼校通资源学习过程:一、复习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15÷3=510÷5=212÷3=48÷2=4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二、练习\n1.练习五第2题第2题与第1题对比编排,第1题提供示意图,第2题提出了“你是怎样解答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种情况的区别与联系。能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提高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练习五第3题第3题将除法问题和乘法问题以及减法问题对比编排,其中用除法解决胡问题在叙述上有所变化,重点在于让学生认真读题并分析数量关系,以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3.练习五第4题第4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与除法的含义。4.练习五第5题第5题将乘法问题与除法问题对比编排,巩固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意义。因其信息较多,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加以解决。5.练习五第6题第6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通过让学生填积或乘法中缺失的乘数,使学生对乘法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6、练习五第7题第7题让学生填运算符号,用于巩固所学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7、练习五第8题第8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对比编排。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体会每份数、份数和总数(这里不出现名数,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即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8、练习五第9题第9题通过求红花盖住的数,进一步巩固乘法算式以除法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三、小结(略)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复习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一、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二、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1、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3、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1、除法的意义。(1)、老师呈现课本26页第1题的PPT课件。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并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2)老师呈现课本26页第2题的PPT课件。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并指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练习六第1题\n第1题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口算的综合练习,用于巩固已有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出示练习六第2题第2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将语言表征转化成符号表征,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解决简单的问题,怀想使学生体会需要用除法运算解决的各种问题的表述形式。(2)出示练习六第3题第3题是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情况的区别与联系。(3)出示练习六第4题第4题是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文字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去解决问题。(4)“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中突出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分,用乘法口决计算除法的方法,并反应了学生对所学内容价值的认识。四、课堂总结(略)教学反思:\n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能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4.练习七………………………………1课时\n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2)认识“轴对称图形”。\n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3)剪“轴对称图形”。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讨论后自由发言。(生1:我想......,生1:生2:我猜......)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4)认识对称轴。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生讨论交流。)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说“生活中的对称”。\n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互相交流。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1)显身手。(辨对称)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3)找对称轴。(玩对称)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四、全课总结(赏对称)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轴对称图形”给人以一个和谐和美的感受。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五、课后作业:完成第29页“做一做”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平移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运动方式——平移生:交流预习内容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二、教学例2。1、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先在四人小组里做,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台上来表演给大家看)2、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沿曲线平移可以吗?沿折线平移呢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三、课堂练习1、完成第30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七第4、5题;3、完成练习七第6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旋转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二、教学例3生活中有没有象例3样的运动?请列举例子。象这样的运动叫转动,即旋转。三、想象、猜测、判断:1、完成第31页“做一做”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呢?试一试吧!(每个点转出的都是圆)2、完成34页第7题。四、感受旋转的方向。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旋转,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五、动手做一做:教学例4六、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七、全课总结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单元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练习七第1、2题;第1、2题是巩固轴对称图形的习题,采用学生熟悉的教材,既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开阔学生眼界。2、连一连:练习七第3题。思路一:将第二排图形对折,得到图形的一半,再与第一排图形拼在一起,能得到完整的长方形就可以连线。思路二:想象第一排图形展开的样子,第二排哪个图形可以完全填充,上下两个图形就可以连线。3、涂一涂:练习七第4题。要以小鱼的大小、位置、方向为标准,找到与小红鱼重合的小鱼。二、综合练习1、练习七第8题。(是一道综合题,复习关于时间的知识。)2、练习七第9题(复习乘法计算等知识,为后面学习进行铺垫。)3、练习七第10题。(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数的图形有序相排)4、练习七第11题。(利用剪纸活动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5、练习七第14题。(注意:第4幅图更是增加了判断的难度。)三、指导练习1、练习七第12题。(题目要求剪出头对头、手拉手的4个小人)2、练习七第13题。{初步认识镜子对称现象.}四、成长小档案五、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教学反思:\n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法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尝试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课时安排:5课时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n第一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明确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7、8的乘法口诀。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二、新授(一)教学例1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板书:56÷8=()怎样计算?口诀:七八五十六,商是7。(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2、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二)完成第38页“做一做”1、出示7×4口诀:(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三、巩固练习:练习八。第1~4题。四、总结板书设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7×8=56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56÷7=(8)诀:七(八)五十六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9的乘法口诀。二、新课教学例2(1)教学用9的乘法口决求商。板书:27÷9=()27÷3=()口诀:(三)九二十七口诀:————————(2)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只是把乘法算式去掉了。迁移法学习。三、课堂练习完成第3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巩固练习:练做练习八第5~9题。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227÷9=(3)口诀:(三)九二十七27÷3=(9)口诀:——————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7×6=21÷7=18÷6=42÷6=4×6=4×7=49÷7=5×5=6×6=35÷5=2、口述算式并解答(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2)6里面有几个2?3、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教学例3: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1、理解题意师:你知道了什么?生: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格师: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2、怎样解答?生:用除法解答。师:怎样列式?生: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师、解答正确吗?生:7×8=56(答:是正确的!)3、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车,一辆玩具车多少元?生:列式:24÷6=4(元)\n口答:一辆小汽车4元。三、总结板书设计:7×8=56(元)56÷8=7(个)24元买了6辆玩具车,一辆玩具车多少元?24÷6=4(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基本练习1、布置练习九第1——4题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1、布置练习九第5——9题2、学生在书中解答,教师实时点拨,然后集体订正。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整理和复习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2、用写出的除法卡片进行下面活动:54÷935÷5分别找出得数为6和7的算式二、练习十第1题:采用计时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此题是关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口算的混合练习,用于巩固以有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技能。第2题:算出结果,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此题是将除法计算与比较大小结合在一起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3题:是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此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第4题:此题难度较大,体现为三方面:一是题目叙述比较繁杂,二是解答步骤比较多,三是逆序。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数位等知识。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意,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三、总结。教学反思:\n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7课时1.混合运算……………………4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n第一课时:同级运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6+9+8=32-10-6=25+20-10=48-8+17=二、探究新知(一)出示主题图,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53-24+38=67\n29+38=67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53-24+38=29+38=67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48-8+17=15÷3×5=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三、巩固练习第47页“做一做”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全课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五、课堂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2×4×7=6÷3×2=15+10-8=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2,出示出题图,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4×3+77+(4×3)12+7=19=12+7=19=7+12\n追问:这是谁列的?=19=19(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7+(4×3)=7+12=19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7+12÷3=7+4=11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三、巩固练习第48页“做一做”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7×5-34+4×6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板书设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n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10-5+3=7+(7-6)=10-(5+3)=7+7-6=问题: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小结:我们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二、探究新知(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7×(7-5)(77-42)÷7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问题:1.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n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三、巩固练习(一)第49页“做一做”第1题1、计算。76-(12+25)(12-5)×348÷(8-2)34-(28-13)6×(7+2)(88-56)÷8问题: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2.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二)第49页“做一做”第2题4+5×7(72-18)÷924÷4+2(4+5)×772-18÷924÷(4+2)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完成第49页第3题:板书设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四、课堂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n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两步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口算。(30-20)÷5=72÷(18-9)=65-8×5=20+7×5=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探究新知(一)出示例4出题图,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问题: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分步列式:综合算式:90-36=54(个)(90-36)÷954÷9=6(次)=54÷9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6(次)(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n问题: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二第4题(25+15)÷8=40÷8=5(只)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练习十二第6题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1)你知道了什么?(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3)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45÷5=9(米)(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5)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6)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n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6÷8=72-5×8=30÷6+29=7×(36-30)=48-18+32=(14+21)÷7=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18+27÷94×8-3(18+27)÷94×(8-3)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一)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主题图\n1.你知道了什么?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3.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5.解答正确吗?小男孩:3×4+5小女孩:10-(3+5)10-3-5=12+5=10-8=7-5=17(元)=2(元)=2(元)(二)(26+19)÷5=45÷5=9(个)三、课堂作业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本单元总结: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n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时安排:9课时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2.解决问题…………………………………3课时3.练习十五…………………………………1课时4.小小设计师………………………………1课时\n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3个小或者1个大)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三角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说明:7里面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列式:7÷2=3(盘)……1(个)\n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师: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2、做一做(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做一做”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2)完成“做一做”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出示题目: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山楂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6÷2=3(盘)17÷2=8(组)……1(个)7÷2=3(盘)……1(个)23÷3=7(组)……2(个)课后反思\n第二课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教学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口算2、先摆小棒,再解答。(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展示课件。1、动手操作。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2))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个,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n(3)10根呢?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4)11根呢?12根呢?11÷4=2(个)……3(根)12÷4=3(个)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2、观察发现(1)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三、巩固练习1、第61页“做一做”(可能剩1、2、3、4根)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8÷4=2(个)9÷4=2(个)……1(根)10÷4=2(个)……2(根)余数<除数11÷4=2(个)……3(根)12÷4=3(个)课后反思\n第三课时认识除法竖式[教学目标]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也就是:4……商除数……413……被除数12……4Í3的积1……余数\n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2)可以写算式16÷4=4(组)(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4416160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第1、2题。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认识除法竖式4……商除数……413……被除数12……4Í3的积1……余数课后反思\n第四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基本练习(课件出示)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列式: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列式: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课件:43÷7=o……o\n(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6743421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2、做一做(1)“做一做”第63页的第1题。2名学生演牌:26÷4=o……o59÷7=o……o(2)“做一做”第63页的第2题。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十四”第5、10、11题。(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板书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6743421课后反思\n第五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四第6、7、8、9、12、13、15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练习十四”第6题讨论一下怎样能很快想出商来。2、“练习十四”第7题举手回答,并演牌完成。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巩固练习1、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8题。点四名学生演板,其他学生独立练习。2、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9题。3、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0题。发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用这一规律可以检验计算的正解性。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13题。6、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5题。提示:根据第10题得出的规律,先填除数,再计算出被除数。答案无数。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四、作业设计课后反思\n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教学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6<57()×7<43()×5<38()×4<31()×8<26()×9<602、用竖式计算20÷6=34÷5=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3、20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二、教学教材第67页例5。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2、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最多”、“至少”是什么意思?(“最多”是指一条船乘坐的最多人数,不能再多,多了出危险。但可少坐,如1人、2人、3人。“至少”是指这22个学生一起划船不丢下一人,但花钱少所需要租船的条数)4、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看看至少得租多少条船?5、教师在黑板用画圈的方法得出至少得租多少条船?(至少6条)6、思考:如何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一过程?7、列式计算:22÷4=5(条)……2(人)\n8、讨论:为什么计算与我们摆的结果不一样?是计算出了问题吗?(1)租5条船会出现什么情况?(有2个学生不能参加划船)(2)多的2个学生要划船应该怎么办?他们能租1条船吗?9、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至少6条)10、检查:5条船最多可坐5×4=20(人),22人肯定坐不下。6条船最多可坐6×4=24(人),22人肯定能坐下。解题正确。11、计算一下:如果题中的22个是21个,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如果题中的22个是23个,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12、小结:本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这类情况需要在计算的商的基础上加1。提醒学生:这只能运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没有余数的不能这样。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2、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1)10÷3=3(个)……1(元)(2)多余的1元还能买到一个3元的面包吗?(3)本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应用,这类情况计算出的商就是结果,后面的余数不需要考虑。3、生活中的余数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生活中的余数问题:1、秋游搭帐篷,一共有17人,每个帐篷住3人,至少需要搭几顶帐篷?2、有20元钱,每块橡皮3元,最多可以买几块橡皮?3、学校女生合唱队25人到宾馆住宿,每个房间只能住3人,请问:至少需要几个房间?4、潍坊萝卜非常好吃,我买了16个,想装袋保鲜。每个保鲜袋装3个,至少需要几个保鲜袋才能将萝卜全部保鲜?5、17米长的布做演出服,3米做一件,最多做几件?6、37人乘车,每车坐5人,至少需要几辆车?7、50元钱买书,每本7元,最多可以买几本?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生活中的余数现象的再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体验,学生能够举出“进一”、“去尾”\n的生活实例,那学生就一定是真正掌握了,但是当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了但因受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想说又说不出来,举不出例子来的时候,我们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但我在这里用提供例子的方法给孩子们一个支点,降低表达的难度,帮助学生构建起余数的认知框架】四、课堂小结。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一定会经常碰到余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对!开动脑筋、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做余数永远的好朋友。五、布置作业。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课后反思第七课时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6,教材69~70页练习十五第3~7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在生活学习中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快速准确得到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好玩。【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周期问题【教学难点】会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口算:33÷8=34÷5=64÷9=28÷3=二、教学教材第68页例61、出示例6: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2、说说小旗摆的规律。(颜色循环出现,黄、红、红循环。)3、同座位摆一摆,照上面的规律,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黄)\n4、讨论:遇到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数小可以,数大就太麻烦了。)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呢?(可以的)5、在图中每3个圈一圈,有什么发现?(16里面有5个3多1)6、这个过程可用什么数学方法表示?(除法算式)列式:16÷3=5……17、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16表示第16面小旗;3表示每个循环有3面小旗;5表示按规律摆了5次;1表示按规律循环后剩余1面小旗。)8、剩余1面仍然是按规律摆的,在循环规律中第1面是什么颜色?(黄)9、如果余2,那应该是什么颜色?如果没有余数,那应该是什么颜色?(如果余数是2,应该是红色;如果没有余数,应该是红颜色。)10、检查解答正确吗?11、本题的16改成27,答案是什么?三、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周期问题,都可以通过用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去解决,这充分说明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四、巩固练习1、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3题。2、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这样的题首先要找出摆的规律,每个循环有几个珠子?3、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1)30÷7=4(个星期)……2(天)(2)说说上面算式每个数的含义(重点:4表示有4个星期,也就是说这30天里肯定有星期一、二、……六、日各4个)(3)题中说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只能是什么日期?(“4”里面已经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还差1个,只能是这4个星期之外的时间,也就是这个月的最后2天,这样29日星期六,30日星期日,所以6月1日星期一。)五、总结六、布置作业: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5题。题中第(2)问由学生说,最后统一:第30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课后反思\n第八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练习十五第7~11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生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7÷9=56÷7=30÷8=2、竖式计算70÷9=45÷5=34÷6=二、巩固练习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7题。提示:有几个3厘米?2、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8题。(1)分别求出每种花各包含几个组成1束花的枝数(2)为什么要以最小的那个为答案?3、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第(3)个问题一般是先住满大房,剩余的住小房。4、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1题。(1)求出在10~20之间比几个3多1的数。(13、16、19)(2)求出在10~20之间比几个5多1的数。(11、16)(3)数16重复说明什么?(两个条件都符合,这就是题目的答案。)三、总结四、布置作业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9题。课后反思\n第九课时小小设计师【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提供的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图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平移”和“旋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图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平移”和“旋转”,同时通过平移和旋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对称图案。【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教学准备】图案资料、正方形纸、剪刀。【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2、出示放大的图案,学生欣赏。3、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图案?(桌布、墙纸、地板等)4、说说这些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衡、旋转等方法变换得到的)二、揭示课题三、剪图案1、打开课本第123页,剪下上面的4个图案。2、将剪下的每个图案剪成一个个独立的图形。(老师演示)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四、设计新图案1、老师演示图案的形成过程。2、鼓励学生用剪下的图形设计图案。(1)看一看。我们刚才一起动手用剪下的图形设计了一幅图案,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吗?(2)欣赏完别人的设计,现在请你们自己当设计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先想一想用哪些图形,按什么规律排列。将设计好的图案放在教材第123页的方格图里。\n(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他们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或自己喜欢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3)比一比。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就悄悄地告诉他。五、展示学生作品对一些有独创性、设计新颖、美观的作品,可在展台上展示完后再贴在黑板上展览,对于其他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七、布置作业:课外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不一定是教材提供的那些图形)。课后反思\n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教学打下基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数学思考:经历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认识“万位”及其位置,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课时安排:14课时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2.10000以内数的认识…………5课时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n第一课时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拐弯数。教学过程:一、信息汇报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二、探究新知1、数的认识。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动态演示P75例题1。(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板书)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学习任务:[1]数数(100——1000以内)\n[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3]汇报。小结4、数数练习。[1]集体数,P75做一做[2]数数接龙游戏5、猜数游戏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6-77页例2,及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会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2.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的意识。教具准备:PPT课件、计数器、体积单位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2.引导学生读一读75869010051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圆点图:老师这里有一些圆点,你能估一估它们大约有多少个吗。?2.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那你们估得准不准呢?下面就请大家数一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个圆点。师:数完的同学先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数的?\n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大的数的优点。师:用课件动态出示,10个10就是100,先圈出一个100,还剩3个十和5个一。那一共有多少个圆点呢?生:2个百是二百,3个十是三十,5个一是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个圆点。师:“合起来”!很好,那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示出来吗?生:用计数器拨。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1)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2)把这个数的读作并写出来。(3)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4.教师拨出580。(1)请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的读法。(2)请学生核对。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同桌互相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806480521600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第77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①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先请学生读,再说出它们的组成。②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名学生板演核对。(2)读数。987800607540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多角度认识1000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7页例3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百”数数的过程,加深对计数单位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2.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和描述1000,加深对1000这个数及“千”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3.以彩点图使数轴直观化(数形结合),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和描述1000,加深对1000这个数及“千”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2.以彩点图使数轴直观化(数形结合),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你喜欢比赛吗?我们现在进行抢答比赛。(1)10个十是(),10个百是()(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109800289330100(3)写数。999345870106师:同学们可真棒,你能快速数出主题图中的彩点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课件:77页的彩点图小组讨论:怎么较快数出主题图中的点子图。师:巡视,让学生借助彩点图充分地数、圈、填。生:小组合作,借助彩点图充分地数、圈、填。2、师呈现数轴:你能填出数轴上的数吗?你知道其刻度的含义吗?(1)学生自己尝试着填。(2)小组讨论交流结果。(3)全班交流3、师:通过数彩点和填数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生:1000里有100个10\n生:800和200合起来是1000﹍﹍4.小结师:数1000和计数单位“千”“百”“十”,用数轴表示数的方便比较便捷。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10和120.2、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各数。3、P79第4题先独立,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互相说,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4.当堂达标。(1)独立完成当堂的基础训练。(2)小组交流。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认识算盘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8页的例4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让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课件、算盘。\n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生:算盘师:那你了解算盘的历史吗?师: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教学例4: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数数和记数。(师:出示P78图认识算盘)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1)师介绍名称:框、档、梁、算珠(2)通过游戏巩固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着算盘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2.介绍上珠和下珠3.认读算盘上的1-10各数。4.了解如何定位师: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只要个位确定,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5.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三、巩固应用。P78“做一做”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82页的例5。“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27、37、47、57、()()()()()110、210、310、410、()()()( )( )2.读出下面的数。375  309 420  200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3.教学例5。(1)观察例5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n(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3)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位。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4.数位顺序表。(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2)你能从右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数位顺序表:......()位百位()位个位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1)课本第83页的“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2.当堂达标。我们已经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了,那么下面这两个数你会写吗?①5个千,2个百,6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②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十组成的数是()。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教学反思:\n第六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83页的例6,“做一做”第一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教学重难点: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请大家看这个数字(板书387),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生:3个百、8个十、7个一2.师:千以内数的组成大家都已经掌握了,那么万以内的数呢?让我们从这些行星星中去领会吧。(课件出示图片6)这些星星有多少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数一数。学生先自己数,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出最简便快捷的数数方法。3.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结果是多少?让多名小组发言,介绍方法,说出结果:两千四百五十八颗。4.师:这些星星,每100颗排成一个小方块。10个一百十一千,一眼看上去他们就不止10个,所以,我们可以先一千一千的数,剩下再一百一百、一十一十、一个一个的数。教师按照此方法带领大家一起数数,最后板书:两千四百五十八\n5.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两千四百五十八由()个千()个百()个十()个一组成。6.师:请大家把这个数字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拨数后小组交流,纠正错误。7.完成“做一做”第2题。同桌合作互相拨数,说数的组成。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1)“做一做”第1题。(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观察学生填写,指名学生读出读出这个数。2.当堂达标。(1)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学生尝试读出三个数,并说出三个数的组成。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数:九千九百九十九。在这个数的个位上拨上一珠,会得到什么数?(2)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教师补充类似问题,学生抢答:一个数字最高位是5最低位是1中间两位数是零,这个数是什么?最大的四位数是什么?最小的三位数是什么?四千五百六十八这个数的百位数是什么?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教学反思:\n第七课时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7和做一做、86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9、10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下面的数字,指名同学读出来。2388054397007802.师:这些都是三位数,也就是千以内的数,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的零就读零末尾零不读。3.出示下面的数字,指名同学上台写出来。七百八十六五百零三八百四百三十三4.师:谁来跟我们说说三位数的写法?生回答教师归纳: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零。5.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大家都已经掌握了,你们一定很想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希望大家积极思考,主动研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与同学合作,从千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中受到启发,弄明白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教学例7\n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745.提问:这个数是由   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生:3个千、7个百、4个十、5个一组成。教师应声写出3745.2.师:谁能对照着计数器的位数,参照千以内数的读法,试着读出这个数?学生尝试读数:三千七百四十五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第三个计数器图里的数的读法,让学生试着读,其他学生则判断其读的是否正确。强调指出: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的四位数,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出来。请一名同学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4.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做一做”第一题。5.完成“做一做”第2题。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二)教学例8。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1)完85页“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n②请学生核对。(2)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9题。①学生写出这些数。②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③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3)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0题(4)完成基础训练第56页的练习十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2.当堂达标。(1)教师拨数,学生读写。教师拨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2)用0、0、2、5四个数组数。最大的四位数。()最小的四位数。()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八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0页例9及练习十七的第5题。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n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1.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2.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出示1899和940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小组汇报结果1899大于940。因为1899是四位数,而94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2365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1350分。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2365和1350的大小?\n汇报得出:因为2365大于1350。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2365的千位是2比1350的千位1大,所以2365大于1350。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1)比较大小。1300○9805002○49091001○11027900○7946(2)课本9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2.当堂达标。(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28□3>28677□00>7240646>6□2□49>413□21>2014293>4□6315+7<□+720-20÷5>□-20÷5(2)找规律,填一填。596、597、()、()、()1720、1730、()、()、()5000、5100、()、()、()1360、2360、()、()、5360、()2130、3240、()、()、6570、()9999、8888、()、()、5555、()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九课时近似数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1页例10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1.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工具:教学挂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有关数字的话题。前两天有个城市举办了全民运动会。这是电视台有关这场运动会人数的介绍。出示例10的主题图2.师:电视台主持人说“有9985名运动员参加本届运动会,”看电视的观众说“将近10000人”,那么,参加运动会的到底是9985人还是10000人呢?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3.小组汇报: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是9985人,因为主持人告诉人们就是9985人,“将近10000人”意思是快要接近10000人,9985正好是接近10000的数。4.师:我们把9985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0000这个数和9985差不多的数就叫做9985的“近似数”。\n边说边板书:准确数近似数9985100005.师:我们知道,准确数更为精准,那么近似数有什么优点呢?引导学生通过9985和10000这两个数字的比较,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住。6.课件出示:育英小学的人数是1992人,约是()人。让学生先独立填填,在与同桌交流7.师: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学生汇报自己填写的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近似数是2000.因为1992接近2000.(2)近似数是1990.因为1992和1990只相差2.8.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一种写法呢?为什么?学生自由畅谈9.师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的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因此“1992”的近似数可以取“2000”这个数。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就可以了。你能举出一些近似数的例子吗?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爷可以补充一些以打开学生思路,并提醒学生留意生活中用近似数时的表达方法。如:我国有13亿(多)人。这本书有500页(左右)牧场里的羊(约)1000只这些小圆点(差不多)有9000个.........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1)课本9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并说明理由(2)课本93页第5题和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并说明理由\n2.当堂达标(1)红星电影院有1948个座位,约是()个。A.1000B.1500C.2000(2)图书馆里新购买了一些故事类的图书,花了()元,大约是3000元。A.1985B.3025C.3998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教学反思:第十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5页例11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精神和与学生积极合作的意思。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整百、整千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算法的多样和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计数器、算盘、数位顺序表格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比赛:男女同学做题的正确率。60+20=12+27=73-30=[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n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3.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板书算式:2000+1000=()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2.出示900+600=9000+6000=1500-600=1500-600=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3、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4.○里填上“>”、“<”或“=”。20+80○40+605800-800○3600-3000\n130+70○200+20700-90○700-801200-200○1000+200500-50○400+5090+50○200-6090-60○100-70[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5页例12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整百、整千的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算法的多样和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计数器、算盘、数位顺序表格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口算40+50=90-60=90+10=80-50=60+30=100-70=20+70=10+90=60-20=90-40=2.填空\n(1)80里面有()个十;150里面有()个十。(2)500里面有()个百;1300里面有()个百。(3)4000里面有()个千;10000里面有()个千。(4)2000里面有()个千,2000里面有()个百。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师:现在我这儿有3个数:80,50,130.你能用他们编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的算式题吗?学生思考后汇报,教师板书80+50=130-80=130-50=2.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道加法,80+50等于多少呢?谁能说说算法?学生交流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1)8个十加5个十就是13个十,就是130.(2)因为8+5=13,所以80+50=1303.师:开动脑筋,再想想130-80的算法。学生交流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1)由80+50=130推算130-80=50.(2)13个十减去8个十是5个十,即50.(3)因为13-8=5,所以130-80=50.4.师:谁能快速说出130-50的答案?(学生回答:80.)6.师:让我们来看看小天使给出的两道算式,你能快速说出答案吗?出示:900+600=1500-600=学生口述答案,并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做一做”第2题做完后,请生汇报,对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口算,请生说说是怎样算的2.完成“练习十九”第一题。看学生谁做的最快最正确。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教学反思:\n第十二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6页例13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计数器、算盘、数位顺序表格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995元,约是()元。(2)欣欣小学有608人,约是()人。(3)果园里有1298棵果树,约是()棵。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说吗?师: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是在商店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解决吧!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妈妈去商场买东西,买了一部电话机和一个吹风机,电话机358元,吹风机218元,500元购买这两件商品吗?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n[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该怎解决,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分组交流2.各组汇报,可能有如下方法:(1)求358和218的和,然后将之与500比较大小。(2)通过推理来得知答案:200+300=500,而电话机的价格超过300,吹风机的价格也超过200,所以吹风机和电话机加在一起的价格肯定是大于500,所以500元不够买这两样商品。3.师:按照第一种思路,先求出358和218的和,在与500比较,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不过我们现在还不会求358和218的和。而第二种思路巧妙地通过推理得出答案。所以,生活中的难题有时候只要换个思路就会迎刃而解。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通过那些方式来验证?学生畅谈自己验证的方法,可能的思路有:(1)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的不到200元,买不到吹风机。(2)即使吹风机只有200元,500元买了它之后还剩下500-200=300元,300元买不到电话机,何况吹风机还不止200元。.......4.师:你们太了不起了,相出这么多方法来验证答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思路在想一想,700元够买这两个商品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在与同坐交流。5.让两三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及答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矫正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第8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教学反思:\n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课时安排:4课时1.认识克……………………………1课时2.认识千克…………………………1课时3.解决问题…………………………1课时4.练习二十…………………………1课时\n第一课时:千克、克的认识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能正确估计物品的重量。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口算训练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指名学生答题)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才会保持平衡。二、认识重量单位——克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板书:克的认识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n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掂一掂1克有多重。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已学生已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2.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操作等活动,掌握估计的方法,增强估计的意识。3.在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难点巩固1克和1千克的知识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n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800克()1千克2500()3千克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与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1千克=1000克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阅读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分组讨论: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一般大的4个1千克,中等个儿的5个一千克。然后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的确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确定几个苹果重1千克,进而通过除法得到问题的答案,此时,老师应注意通过问题加以引导,如“5个苹果一定是1千克吗?”等,引发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考。汇报交流验证答案,通过实际确定所选标准是否合适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梳理方法,先要仔细的读题,了解已知的数学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计,再解决问题,验证答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1个苹果重200克,1个桃重500克,1块香皂重250克。2.练习二十第10题。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落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练习二十第13题,通过调查体重的相关数据,丰富学生对相应质量的感知,为估量能力的培养积累基本的经验。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克和千克》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会认读秤上的数值。能灵活的运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对知识的应用与总结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灵活的运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教师:今天早上我碰到咱班的龙剑,他背着重5克的书包,手里拿着重8千克的笔,兴冲冲的跑进教室。(同学们纷纷发出笑声)师接着问:有什么不对吗?生1:笔都比书包重了。生2:老师你说错了。生3:应该是5千克的书包和8克的笔才对。教师:老师闹笑话了,克和千克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运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有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生1:轻的东西用克,重的东西用千克呗,(很自信)生2:我用比较的方法,如果是苹果,就想大西瓜教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非常好,我们一起把生活中的东西分分类怎么样呢?生:好。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谁先说。生1:我是这样分的,鸡蛋、苹果、梨、桃为一类,因为它们的大小差不多,可以用克作单位。生2:吃的零食:面包、方便面、饼干、袋装的小的很轻的也用克作单位的。生3:大白菜、西瓜、南瓜可以用千克。生4:鸡、鸭、鹅、羊动物用千克。生5:学习用的可以用克作单位的、铅笔、课本。\n教师:老师发现咱班的学生本事,越来越大了,说的真棒、分的很清楚,相信通过下面的练习你能掌握的更好。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在()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2千克( )2000千克      5千克( )4900克800克( )1千克        2500克( )3千克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指名回答。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梨150(  )  篮球450(  ) 南瓜4(  ) 方便面100(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一)选择。1、18个1角硬币大约重18(    )。 A、克   B、米   C、千克2、1千克沙子的重量(  )1000克棉花的重量。A、>  B、<  C、=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    )克。A、240 B、2400 C、244、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   )千克的香蕉。A、5000  B、5  C、500(二)连一连。一只梨  一只母鸡  一头牛  一只羊  一枚2分硬币200千克  35千克   5克    160克    3千克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教师:太激烈了,回答的很棒想也的很对,来拿出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真快时间到了,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了,谁来说一说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教学反思:\n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1.猜一猜(一)……………………………1课时2.猜一猜(二)……………………………1课时\n第一课时推理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二、新课: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吗?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3、小结:通过分析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4、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n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三、练习。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森林里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四、动笔练习。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设计推理例1小刚拿的是(数学)书熊猫、羊、兔、猫、鹿小丽拿的是(英语)书课后反思\n第二课时简单推理(数独)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2教学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教学难点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二、新课。1、出示例2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3、110页做一做。\n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三、练习。1、练习二十一第4题: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2、练习二十一第5题: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6、7题。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板书设计简单的推理3241A43B1221341423课后反思\n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课时安排:4课时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n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教学内容:课本第113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二第2.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2、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二、复习整理:1、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二第2题,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46÷627÷965÷820÷431÷560÷719÷222÷32、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3、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4、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三、教学效果测评: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6页第2题。巡视、评改。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同桌检查。\n四、拓展性学习:1、口算。15÷5=6÷3=16÷8=9÷3=45÷9=56÷7=49÷7=2×4=45÷5=56÷8=63÷7=8÷2=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16○6=108○4=221○3=720○5=256○9=5430○5=6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教学内容:课本第114、116……118页第4、5、13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二、知识整理:\n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8页第13题,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3.写一写,再读一读。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②二千五百零六。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16……117页第3、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5.复习近似数。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17页第6题。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14页第1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三、教学效果测评:1.综合练习教材第114页第1题。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四、拓展性学习: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69832999998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课本第115页第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的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2.复习“图形与运动”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学准备:小黑板,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100+200=110-20=620+100=120+360=130-70=240+70=2000+50=1000-30=1200-40=140-40=860-80=880+1200=二、整理复习。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15页第2题。117页第7题。(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教学内容:课本第114页第(6)题“解决问题和统计”教学目标: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二、复习整理:1.分别出示教材第117页第8题和第119页第14、15、17题直接看书的图表:(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看图,小组讨论这些题的意思。叙述各题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n(2)怎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18页第11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1题的数据怎么搜集?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三、教学效果测评: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7页第8题和第119页第14、15、17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四、拓展性学习: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2、看统计图解决问题。二(一)班要投票选出“六一”节出游的公园。全班同学投票结果如下图。动物园百万葵园水上乐园(人)20181612108642014世界之窗(1)完成统计表。(2分)公园名称世界之窗动物园水上乐园百万葵园人数(2)二(一班)一共有学生()人。(2分)()人数最多,()人数最少,两个相差()人?。教学反思:\n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备考复习计划任课教师:黄世彬一、学情分析:我任教的是二年级(2)班,这个班共有学生36人。其中,男、女生各18人。本班在数学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比较差;(2)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够好,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3)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4)少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5)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部分学生出现读不懂题的现象。二、复习的意义目的:1、引领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技巧。2、弥补平时知识掌握的缺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三、复习重点:1、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10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口算、估算)2、通过复习、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内除法除法,能熟练正确地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四、复习难点:1、进一步明确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并运用恰当的重量单位。2、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关系,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3、关于看图用数学问题。(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4、结合实际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五、复习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找规律(简单)。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1.“表内除法”的复习。\n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4.“克和千克”的复习。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主要有:a、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1000克=1千克b、用秤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c、会进行简单的计算。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学期所学的图形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具体为:a、辨认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b、辨认简单的图形在方格上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向左、右,向上、下)6.“解决问题”的复习。\n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7.“统计”的复习。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具体如下:a、了解统计的过程和意义。b、会看、填简单的统计表和一格表示几个的条形统计图;会简单分析数据。c、利用统计解决问题。8.找规律的复习。开阔学生思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不作具体要求。六、时间安排:1.表内除法2课时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乘法和混合运算2课时3.克和千克1课时4.图形与变换1课时5.解决问题2课时6.综合复习(测试及讲评)8课时七、复习方法材料:1、围绕课本为中心,以教研室试卷辅助材料进行复习、巩固。2、题型,拓展知识点,整合知识,举一反三,升华运用。3、讲――练――测――评――思(总结)――再测。 期末测评(1)一、按要求填空。(20分,每空一分)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0.5分一空)(1)一枚5分硬币重2()。(2)一只鸡重约2()。(3)一袋面粉重25()。(4)一本书约重200()。(5)一支彩笔长10()(6)妈妈身高162()(7)黑板的长4()(8)教学楼的高15()2、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差是()3、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7岁,爷爷的年龄是小红的()倍。4、6只小动物聚餐,每一位一双筷,需要()根筷。5、3个百、7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n6、用4、0、0、2组成的四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是(),7、42厘米-25厘米=()厘米16米+49米=()米8、805读作:()498读作:()五百一十写:()一千零八十写作:()9、铅笔的长是()厘米,橡皮的长是()。10.75-66916+20357×865二、判断题。对的在()里画“√”,错的画“×”。(5分)1、6的8倍是14()2、1米=100厘米。()3、7个9相加得63。()4、6+6+6+6++5=6×5-1。()5、李老师身高是170米。()三、我会算。(25分)1、直接写出得数。(9分)8×5=45÷5=9×5=3×7=81÷9=80-6=36÷6=13+6=9×6=42÷6=32+9=25+9=900-700=44+55=45÷9=140-50=823+732=7200-6000=2、列竖式计算。(4分)64+59=720+190=730+170=310-150=3、用递等式计算。(12分)32-24÷386-(34+33)2×9+1242+5×832÷4+672÷8+1小红小东小明四、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3分)\n小红小东小明五、看图列式计算。(5分)7元6元?元每盒8元我买8盒六,解决问题(42分)1、小红买水彩笔一共多少钱?(4分)2、小明和4个同学去公园玩,公园的儿童票是每张7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带40元去,买票的钱够吗?(6分)3、一辆客车上有乘客62人,到了车站下去了25人,又上来1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5分)4、养鸡场有大鸡84只,小鸡比大鸡少18只,小鸡有多少只(5分)5、建筑工地有900块砖,上午用了360块,下午用了440块。还剩多少块砖?(5分)孩子们,加油!我已经捉了20只了,我们来比赛。我捉了8只害虫。我捉了7只害虫。我捉了6只害虫。6、青蛙妈妈和3只小青蛙比,谁捉的害虫多?多多少只?(5分)\n7、(5分)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4倍。我们班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9人。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8、看统计图解决问题。(7分)二(一)班要投票选出“六一”节出游的公园。全班同学投票结果如下图。动物园百万葵园水上乐园(人)20181612108642014世界之窗(1)完成统计表。(2分)公园名称世界之窗动物园水上乐园百万葵园人数(2)二(一班)一共有学生()人。(2分)()人数最多,()人数最少,两个相差()人?。期末测评(2)一、我会填。(22分)1、下面的图形通过平移重合的有(   ),通过旋转互相重合的有(   )。 2.把12个梨平均份给(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3.每架钢琴售价为9979元,约是(        )。4.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读作:(    )。5.3986是(   )位数,最高位是(    )。6.比470多320的数是(      )。\n7.右面的图形里有(  )个锐角,(  )个钝角。8.找规律填数:13、26、39、(  )、65、(  )。9.用一个1,一个7和两个0组成四位数,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10.在□里填上不同的数:9□27>9563       9□27>9563     9□27>9563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  )里。(5分)2.最大的四们数和最大的三位数相差(     )。(1)90    (2)900     (3)90003.一个四位数,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零时,(    )。(1)只读一个零     (2)读两个零     (3)一个零也不读4.得数是6的算式有(     )。(1)18÷3     (2)54÷6     (3)30÷5三、我来当老师,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5分)1.9个一、8个十、5个百和4个千组成的数是9854 (  )2.供应小学有学生1304人,约是1300人。     (  )3.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4.42÷7>36÷4>35÷7             ( )5.按一定的规律填数:100、90、81、73、(  ),括号里的数应该是66。 (  )四、我会算。(32分)1. 加、减、乘、除我都会。9300-500=   76+23=    48÷6=     50-35=72÷9=    440-150=    7×3=     25+38= 530-370=    5×9=     36÷9=     6×7=  2. 我能估算。482+146≈   587-215≈    318+279≈    741-309≈3. 我知道我能算对。64÷8÷2=    20÷5×6=    5×8+23=   36÷4÷3=\n7×9-17=    6×6+15=   64÷8×7=    3×3×8= 40÷5×8=    72÷8×5=   2×9÷3=    63÷7×6=4.“>”、“<”或“=”填在哪?36÷6×7   35÷7×8        8×7+14   9×6+163×2÷2   6×6÷9         72÷8×5   2×3×9五、解决问题(30分)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9人一行,应排几行?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六、智力大冲浪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    )。\n(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4)只读一个零:(    )、(    )、(    )、(    )期末测评(3)一、按要求填空。(36分)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1)一枚5分硬币重2(     )。(2)一只鸡重约2(     )。(3)一袋面粉重25(      )。(4)一本书约重200(     )。 2、用6、0、0、8组成四位数,最大的一个数是(       ),最小的一 个数是(   );读数时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是(       )、(        ) 、(      )和(      );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和(      )。   3、计算54÷6和54÷\n9所用的口诀是(                )。 4、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7岁,爷爷的年龄是小红的(  )倍。 5、6只小动物聚餐,每一位一双筷,需要(     )根筷。 6、3个百、7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9个一和5个千(       ) 7、东东家到学校有905米,约是(       )米。二、我会算。  1、口算。(12分)8×5=      45÷5=      9×5=      3×7=       18÷3=         81÷9=1×5=      80-6=       36÷6=     13+6=       9×6=          42÷6=32+9=      16-7=       25+9=      1×7=       900-700=       63÷7=45÷9=     5×5=     140-50=    800-200=     800+700=      7200-6000=2、列竖式计算。(10分)            64+59=       720+190=        850-380=        730+170=        310-150=3、用脱式计算。(8分)32-24÷3           86-(34+33)          49÷7×4           2×9+12三、我会解决问题。1、2张纸可以做8朵花,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4分)2、建筑工地有900块砖,上午用了360块,下午用了440块。还剩多少块砖?(用两种方法解答)(6分)\n青蛙妈妈和3只小青蛙比,谁捉的害虫多?多多少只?(6分)4、圈一圈,使左边的 是右边的4倍。(4分)列式计算:。5、看统计图解决问题。二(1)班要投票选出“六一”节出游的公园。除了请假的冬冬和平平没有参加。全班同学投票结果如上图。(1)完成统计表。(4分)(2)二(1)班一共有学生(      )人。(2分)(3)如果冬冬和平平参加投票,她们两人可能选择(         )。(2分)(4)估计二(1)班最后去了(         )。(2分)(5)水上乐园的票数是世界之窗票数的(    )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解决吗?(4分)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