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2-06-23
类型:docx
大小:61.17 KB
页数:44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1.测量活动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n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n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n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n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n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n2,比大小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n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看过。  师: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情况。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出示图片)  郑强:9.87分;李明:9.90分。\n  1.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生2: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生3:他俩相差多少分?  ……  2.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小精灵儿童网站生1:李明的分高。  生2: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对!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先判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n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生2: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最高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假如最高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生3: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我们认为都是从最高位比起。  生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最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n  师: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1组: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最大,也就是(9.96)>(9.90)>(9.87)  (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师: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小精灵儿童网站]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5>9.90。  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3>9.00。  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学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无数个。\n  (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生4:我认为只要个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任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无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师: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老师也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师: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生:比您大的朋友在这里是……  师: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n  生1:比7.20元少吗?  师:对!  生2:比7.10元少吗?  师:不对!  生3:是7.15元吗?  师:对了!  师: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想!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  (四)总结、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顺序。  生2: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高兴。  生3: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我感觉很快乐。\n  ……  五、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歌手大奖赛”,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由于我们班学生对“歌手大奖赛”很感兴趣,因此我没有用课本上“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应用拓展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猜一猜”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和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n  在本节课中还体现了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课的开始,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歌手大奖赛”这个活动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测“到底谁的分高一些?”,这时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接着再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班内交流汇报。特别是在讨论王平多少分与李明、张华的得分比较大小时,在学生语言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学生思维的诸多亮点就不断地被激发,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再如:在“找朋友”、“猜一猜”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购物小票]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n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全部来源于农村。本班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课改教材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与人合作,探究与交流,并能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n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1:我们用买酸牛奶和饼干的钱数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应收的钱数。算式是:1.25+2.41  生2:我们组把应收的钱数减去酸牛奶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饼干的钱数,算式是:3.66-1.25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这是两道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涂一涂”谁知道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吗?  生:第一幅图表示1.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小精灵儿童网站]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先涂一涂,再和同伴说一说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n  生1:第一幅图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6个格;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一的方格中涂6个格;1+2=3,在3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3.66。  生2:第二幅图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还剩1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1个格;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还剩4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几的方格中涂4个格;3-1=2,在2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2.41。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试一试。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各个相同数位都对齐了。  生2: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样了。  生3:我们核对结果,购物小票上的应收3.66元对了。  3、试一试。  师:同学们来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7.9+1.715.2-12.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同学汇报,交流。  生1:7.9+1.7=9.615.2-12.6=2.6\n  7.915.2  +1.7-12.6  9.62.6  师:计算这两道题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三)实践与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实际应用。!  摘帽子。  老师身高1.64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吗?  生1:摸不到,因为教师的身高1.64米加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小于2.41米,所以老师摸不到。  生2:1.64+0.64=2.282.41-2.28=0.13  如果结果是0,老师就能摸到,但是结果是0.13,那老师就摸不到2.41米高处的物体了。  生3:老师,我认为摸得到。  生4:摸不到。  ……\n  (学生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摸得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咱们听一听‘摸得到’的同学的意见。  生1: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64米,加上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如果去摸物体,是要伸手去摸得,再加上胳膊的长度,肯定大于0.12米,所以老师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四)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刘青,刘青同学的发言很完整,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  1.“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n  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2、“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  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六、案例点评  “购物小票”的教学设计,教师始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师通过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小票上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在研究购物小票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购物小票中发现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获取新知识与寻求策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编制”生活内容。特别是在“应用拓展”部分,学生将学习到的新知\n识与生活实际紧紧的联系起来,加上老师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在“摘帽子”一题中,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不流于形式,这样的交流是有目的,有深度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又学会了与人合作。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各种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区别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n  课前准备:  三角形,尺子、量角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有哪些?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揭示课  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自学p24页内容,并对附页2中的图2进行分类。  和小组同学说说你把这些三角形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二)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把这些三角形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有两种分法:按角分和按边分。  1.按角分的  (1)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n  (2)刚才同学们按照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成了几类?哪三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3)练习设计:  完成集合图  课件出示:判断下面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并归入适当的种类。  2.按边分的:  刚才同学们按角分把三角形分成了三类,按边又可以分为几类那?  师生交流分法。请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边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像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  教师边小结边出示效果图  (2)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课件演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用课件演示。\n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按角分把三角形分成了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把三角形分成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中又包括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巩固运用,练习提高  1.按照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并说明理由。  2.猜一猜信封遮起来的是什么三角形?  3.课本p26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整节课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和p26第三题。四边形的分类一、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2-33页  二、教学内容分析\n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对四边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智慧老人对四边形进行的分类,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3.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四边形,请问: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学生:用直尺画出四边形。  在学生作图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班,并适时提醒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各种四边形,使尽量多的学生能画出多种开头不同的四边形。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帮助操作能力差的学生,正确地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可能有学生画出长方形、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及无规则的四边形,一般的情况下,还不会出现梯形图形。\n  2.操作感知  (1)师生互动  ①教师有准备地选取几张学生所画的图形进行展示。  实物投影仪展示:  ②同学们你们会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分小组讨论。汇报情况  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予以启发,最后板书呈现各自图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义:  在学生完整回答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且用三角尺认真检验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板书)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板书内容),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经过讲座得出结论(板书):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n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都具备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属于平行四边形,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4)梯形的特征。  ①出示梯形图。  ②观察、检验梯形的特征。  由学生观察教师作画的过程,看出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然后再用三角尺进行检验。  ③呈现梯形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的含义。  (5)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①让学生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比较定义的区别。从而得出:  1.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定义的区别。从而得出:  2.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n  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在平行四边形之中。  3.实践操作。  1)说一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  2)画一画(集合图),表示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3)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几何图形。  4)巩固拓展  教科书第33页第1-3题。  5.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包装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n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长方体物体的包装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n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n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n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标准选择方案……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6页—第47页,主要内容是“小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n  2.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本节内容是“包装”的加深,本节重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它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的爬行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  学生看主体图  提出问题。  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扶  1.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  这种竖式计算写法的原理,还是和整数乘法竖式写法\n放结合  探究新知  问题: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爬行多少米?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再说一说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小数乘整十数。  问题: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重点说一说怎样处理“0”的问题。  (2)学生尝试解答。  (3)汇报。  全班小结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  (2)学生尝试解答。  (3)汇报。  全班小结得出结论:  遇到末尾有0的,在计算时,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结果出来时,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有关系,要让学生去体会理解,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引导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体会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  第3题:练习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第1、4、5题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说说比较的方法。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收获  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n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  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n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  7.2×3=21.6(元)  38.4+21.6=60(元)  方法二:(12.8+7.2)×3  =20×3  =60(元)  方法三:12.8×3+7.2×3  =38.4+21.6  =60(元)  (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说运算顺序,明确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  让学生在不断轻松、有针对性的尝试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引导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2.引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计算小数的混合运算,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完成第2题  第4题:这道题数目较大可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能简算的进行简算。  全班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先独立完成  后小组交流  最后教师指名回答,进行  关环保的内容,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试用一次性筷子要浪费很多木材,而大树可以用来净化环境,使学生在练习小数乘法的同时,受到环保教育。\n全班交流。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精打细算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生活中张老师总是精打细算,现在张老师看到甲乙两个商店有两捆牛奶,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1.5元和12.9元。你们猜猜,张老师买哪个商店的?为什么?  2、出示两个商店不同的捆法,验证学生的猜测。问现在张老师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呢?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索小数除法意义和除法的计算方法。\n  1、学生尝试进行计算。转化成整数来做,也可以直接用小数来进行计算,研究小数计算的方法。  2.研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习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①依据情景内容,说说每个量的意思,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②学生列出算式:11.5÷5=或者115÷5(说一说这个算式是怎么来的?)(学生能够初步感受两道算式的不同。)  ②学生观察第一个算式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被除数是小数。)  ③引出问题: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算呢?  ④学生尝试练习。(教师把典型解法板书在黑板上)  ⑤学生自己在小组内交流算理。  针对几种典型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讨论分析错误原因;针对正确的重点讲清以下几点:  11除5商2余1,余下的1除以5,不够除怎么办?(把1个一化成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即10个十分之一,再和下一位上原有的5个十分之一合在一起,是15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商的小数点如何确定?为什么?(当除到十分位,用15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应写在十分位上,所以在个位2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n  一个是整数除法,一个是小数除法。  第一个算式的商23表示的是23角,第二个商2.3表示的是2.3元。其大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学会了小数计算,没有必要都化成整数进行计算了。  乙商店每袋牛奶的价格呢?你准备怎样计算?通过计算你认为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12.9÷6=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交流算法。  练习:  68.8÷4=63.24÷6=(用鼓动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挑战的欲望。“很容易错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讲算理。  独立完成P61的“试一试”。  小结  说一说:商的小数点如何确定?  讨论得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思考:今天我们计算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n  (三)巩固反馈  1.写出下列竖式中商的小数点。  2、解决问题:  (1)甲商店买袜子,6双一包,每包7.2元,乙商店同样的袜子5双一包,每包6.25元,如果是你,你买哪个店的袜子?  (2)两包鱼子酱,每包里两袋,妈妈共付了4.30元,一袋鱼子酱多少元?(一般情况人民币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即可。)  (3)6个苹果共重1.26千克,张老师买这些苹果,共花了3.12元。你可以提出是什么数学问题?(一个苹果多少千克?一个苹果多少元?)  2、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质疑。  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想提醒同学注意北师大版数学四下:谁打电话的时间长2教案2012-02-23【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收藏此页】【打印】【投稿】【关闭】关键词:除数数学除法创设小数四下北师大情境教案打电话《北师大版数学四下:谁打电话的时间长2教案》摘要: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每个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形成独特的体验后,再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使学生得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相 关:◇中班数学:数一数,比一比 >>详细◇北师大:《语文园地十一》 >>详细◇北师大:正负数(一)教案 >>详细◇北师大:《平行线》教案 >>详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4页—第66页的“小数除法(三)。\n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教学策略:  小数除法是本学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每个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形成独特的体验后,再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使学生得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n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结合生活中同学打长途电话的经验,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自主探究。  (1)比较算式的异同之处。  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2)自主探究。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3.小结。  当除数是小数时,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在进行计算,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  独立尝试解答方法  交流方法  得出结论: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体验商不变的性质。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使用。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火化自由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有所收获。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试一试。  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  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  3.第3题:学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出竖式的对错后,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学生在联系中出现类似的错误。4.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有针对进行讲解。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交流解决方法。  2.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找出竖式错在哪里。  分析错的原因,  改正错误。  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容易出现的错误,并体会错的原因。  有针对性补充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现数学中有趣的规律。\n  补充练习:  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  填表。  180  ÷  25  =  =  18  2.5  1.8  0.25  13.5  ÷  30  =  =  0.3  0.03  学生填写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提醒自己注意。  4.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468÷122.38÷0.34=238÷34  5.2÷0.325=5200÷325161÷0.46=16100÷46  学生独立填表  发现规律  除数缩小几倍,则商扩大相应的倍数。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本节课,你表现最好的是什么地方?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