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更新时间:2022-06-23
类型:doc
大小:2.32 MB
页数:9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教学内容:P1~2教学目标:1、能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出发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探索口算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参观过养鸡场吗?(出示主题图和题目),从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出算式?2、探索口算方法问:60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⑴学生独立思考。⑵学生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的方法:①因为3个200相加是600,所以600÷3=200②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③因为6÷3=2,所以600÷3=200学生在介绍完一种方法后,教师引导大家想想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你是否同意他的想法。⑶谈话: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自己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把600÷3是怎么算的再说一遍给同桌听。3、观察对比,探索发现。出示P2想想做做1,提出要求:请大家口算下面各题,在书上直接写得数,然后观察这几组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⑴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得数。⑵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的发现:①每组三个算式中被除数的第一个数字是相同的,除数是相同的,商的第一个数字也是相同的。②每组的第二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一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一个0。每组的第三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两个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两个0。92\n③口算第二、三个算式时,只要和第一个算式一样算,然后再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在商的第一位的后边添上几个0就可以了。⑶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得真好,而且观察很有顺序,能注意竖着对比每组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横着对比三组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探索笔算方法1、提出问题。养鸡场的鸡还都是产蛋高手呢。这些鸡2天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产蛋多少个?算式怎样列?2、问:谁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几百多?指名估算并交流方法。3、谈话:到底是多少个呢?大家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呢?⑴请一位学生示范写出竖式。⑵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学生尝试。⑶交流算法。①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百除以2得4百多,4表示4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②百位余下的1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8合起来再除以2?引导学生明确:9个百除以2商4,分掉了8个百,还剩1个百没分,所以要和十位上的8个十合起来成18个十再除以2,也就是说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并起来继续除。③问:你觉得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揭示课题。⑷谈话:怎样检查结果对不对?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验算,其他同学同时验算。三、巩固练习,深化感知1、模仿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2的前两题,教师巡视指导,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个别问题。2、独立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想想做做2的后两题,再同桌互相交流算法,互相批改。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2、想想做做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五、总结鼓励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3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教学内容:P3~4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0÷224÷240÷420÷424÷440÷5同时指名两位学生板演:63÷752÷5集体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2、创设情境,以旧引新谈话:同学们,今天食堂买来一些鸡蛋(出示挂图并把每千克鸡蛋4元改成2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⑴估算:你能帮食堂阿姨估算一下,312元大约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吗?先独立估算,再同桌交流。集体交流:你估算的结果是几百多?⑵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⑶问: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⑷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二、教学新课1、引入新课:假如每千克鸡蛋4元,请你估算一下,312元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呢?同桌两人交流估算的结果。你是怎样估算的?2、自主探索,理解312÷4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⑴独立探索:填写第3页的方框。⑵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⑶汇报交流,理解掌握。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体温,进行答辩。③重点讨论:商的首位7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92\n⑷检验刚才的估算结果。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除法计算时有何特点?把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第1题的商是三位数,而第2题的商是两位数?4、揭示课题。三、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检查除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2、想想做做2为了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除了计算认真仔细,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出示第2题,每组练习一题,并验算。集体订正。3、想想做做3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集体交流。组织交流,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4、想想做做4回忆这些图形的名称,同桌交流,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5、想想做做5、6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吗?五、作业想想做做3后两组。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练习一教学内容:P5教学目标: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想想做做1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2、想想做做2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小结。3、想想做做3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先估计,再要求计算。4、想想做做4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5、想想做做5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二、课堂练习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三、全课总结四、作业:想想做做5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教学内容:P6~8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二、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三、教学例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讲解书写格式。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92\n四、完成“试一试”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五、全课总结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六、巩固提高1、想想做做2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2、想想做做3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七、作业想想做做4、5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5课时备课环节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教学内容:P9~10教学目标: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指名回答。要求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评讲: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二、完成“试一试”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三、巩固提高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2、想想做做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谈话: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四、作业:想想做做3、4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6课时备课环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P11和P12的1~3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看图体温并解答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二、学习新课1、观察图意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⑴224÷2=112(本)112÷4=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⑵4×2=8(层)224÷8=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4、讨论比较。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三、应用提高1、想想做做1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2、想想做做2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92\n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3、想想做做3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四、课堂作业补充题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7课时备课环节练习二1教学内容:P13第1~5题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13.3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指名口答。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结。2、P13.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要求计算。集体反馈。小结。3、计算并验算536÷4321÷3872÷3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小结。4、P13.5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反馈。二、课堂练习1、口答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563÷4303÷5426÷6912÷3259÷6856÷8700÷5214÷72、拓展题92\n3、填上合适的数4、油厂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除数=()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3.2、4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8课时备课环节练习二2教学内容:P14第6~9题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6、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二、拓展练习1、想想做做9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班级交流汇报。2、P14思考题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三、全课总结四、作业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2、作业:P14.6、7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9课时备课环节复习1复习内容:P15.1~4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复习过程:一、基本训练1、P15.1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2、P15.2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3、P15.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组织评讲。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4、P15.4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二、课堂练习1、720是6的()倍,它里面有()个4。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次正好是0。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6、408是4的()倍。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5.1~3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一单元第10课时备课环节复习2复习内容:P15~16第5~9题复习目标: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复习过程:一、基本训练1、P15.5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2、P15.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3、P16.9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二、课内练习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4、P16思考题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组织讨论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6.7~8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二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年、月、日教学内容:P17——18教学目标: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学生: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1、初步认识年、月、日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2、认识大月和小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92\n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3、记住大月和小月。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4、计算全年的天数。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三、应用1、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2、想想做做2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反馈。四、总结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二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内容:P19——21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的月历卡。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二、主动建构1、探究活动一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小结: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问: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2、探究活动二观察1997~2008年的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⑵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92\n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08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小结: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三、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1⑴出示题目,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⑵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2、想想做做2⑴出示问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⑵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3、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4、想想做做4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说明: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要求: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讲解: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5、想想做做5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四、总结反思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五、课外实践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P21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二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生日快乐教学内容:P22~23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二、组织活动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然后全班交流。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谈话:大家都很聪明,猜出了课本中四位小朋友的生日。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也猜猜你的生日吗?先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要想办法增加一点儿难度,使别人不那么容易猜出来。学生各自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猜生日,并把猜到的结果记录下来。3、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谈话:下面我们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请大家看课本P23统计图,要求我们怎样对同学们的生日分类?你们打算怎样收集数据?请大家各自画一张简单的统计表,记下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收集数据,各自填写统计表。问:根据统计图,你们能回答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让学生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并填入P23的统计表中。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活动总结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三单元第1、2课时备课环节教学内容:P24~26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教学过程: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⑴想想做做1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⑵想想做做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⑶想想做做3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二、将图形进行平移92\n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1、移一移。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2、教学例题。出示下图: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4、教学“试一试”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5、想想做做5学生独立画一画。三、拓展延伸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二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美丽的花边教学内容:P27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二、实践操作1、初步感知。出示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2、尝试操作。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⑵互相交流。A、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B、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4、再次操作。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三、自主创意1、欣赏作品。呈现图案,组织欣赏92\n2、开展小竞赛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五、全课小结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内容:P28~29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教学例题⑴列算式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①12×5=6060×2=120②12×9=108108+12=120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2、教学“试一试”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92\n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2、想想做做2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3、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四、课堂总结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五、作业:想想做做3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P30~3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2、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92\n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6、归纳提炼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7、完成“试一试”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2、想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3、想想做做3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4、想想做做5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练习三教学内容:P32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2.1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2、P32.2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3、P32.3阅读表格,明确题意。独立填写表格。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二、课堂练习列式计算13的30倍是多少?12乘36的积是多少?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25个16是多少?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1000减去24乘23的积,差是多少?三、拓展练习1、公交公司规定24路汽车每隔10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小时内开出了多少辆汽车?2、买3个篮球要19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23元,买11个足球要多少钱?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2.4、5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内容:P33~34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二、探索方法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三、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2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2、想想做做3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3、出示:58×4231×6268×39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92\n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4、想想做做4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5、想想做做5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四、总结延伸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做“铺地锦”。课本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五、作业:想想做做1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5课时备课环节练习四教学内容:P35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5.2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2、P35.3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16分解乘4与4的积,再同25相乘。)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20个34的积,再加上1个34。)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30个13的积,再减去1个13。)3、P35.4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二、拓展练习1、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2、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35.1、5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6课时备课环节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P36~37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探讨算法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⑶汇报算法。2、掌握方法。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⑵介绍方法: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第三步检验。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92\n⑷小结。3、试一试: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4、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1、想想做做3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2、想想做做4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3、想想做做5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4、想想做做6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五、作业:想想做做2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7课时备课环节练习五教学内容:P38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P38.1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2、P38.2分男女生各完成两组题。3、P38.4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4、P38.5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二、课堂练习1、电风扇的价格是99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25倍。电风扇比电冰箱便宜多少钱?2、学校买来4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张椅子50元,学校共用去多少元?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25个,照这样计算,?(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三、拓展练习1、新华小学的70位老师带领26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52人。电影院一共有1240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2、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63,原来的数是多少?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8.3、6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8课时备课环节单元复习1教学内容:P39第1~4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39.1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2、计算并验算12×2452×3864×2038×50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3、P39.3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4、P39.4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评讲。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二、课堂练习1、27×78的积的个位是()。2、7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3、65×14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16后得到的数在480和64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三、拓展练习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8×40=4×1800=40×18=180×4=18×400=180×40=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结果。15×15=22545×45=92\n25×25=62555×55=35×35=122575×75=3、选择题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39.2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四单元第9课时备课环节单元复习2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39.5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2、P40.6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二、课堂练习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3、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三、拓展练习1、P40.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杯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克,杯重多少克?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40.7、8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五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教学目标: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2、出示: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二、尝试探究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4、小结: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三、解决问题1、活动1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2、活动2⑴出示图形92\n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3、活动3根据要求拼摆图形。⑴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⑵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⑶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四、全课总结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五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练习课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思考题教学目标: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想想做做4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班级反馈,组织讨论。2、想想做做5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3、想想做做6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并说明理由。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教师小结。二、拓展延伸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92\n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4、P43思考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教师小结。一、全课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吗?二、课后思考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六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千米教学内容:P44~46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⑶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⑷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⑴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记圈是1千米?⑵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⑶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⑷92\n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三、深化“千米”的知识1、想想做做1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2、想想做做2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3、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4、想想做做4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5、想想做做5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6、想想做做6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四、拓展“千米”的知识1、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2、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六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吨教学内容:P47~49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例。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棵白菜重1吨。1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1头奶牛重500千克,()头奶牛重1吨。1桶油重200千克,()桶油重1吨。练习,照样子填一填: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卡车载重4()小明体重35()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92\n1、填一填5吨=()千克9吨=()千克3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填好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2、算一算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3、想一想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4、试一试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思考: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如果全班39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如果是56人的班级呢?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五、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做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六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练习六1教学内容:P50~51第1~5题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想想做做1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思考的。2、想想做做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说明是怎样想的。再复习吨和千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背诵。3、想想做做3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和题意。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先出示意图帮助思考。独立完成示意图,再思考题中问题。组织交流。4、想想做做4出示图,引导理解图意。要求先猜测,再指名说说猜测的依据,然后算一算验证猜测的结果。班级交流。5、想想做做5出示图,明确题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要求,并独立思考除法计算的问题。组内交流想法,并组织班级交流。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二、课内练习1、选择题⑴每块砖重2千克,()块砖重1吨。A.5B.50C.500⑵3辆汽车同时运煤,2天共运120吨,平均每天()吨。A.40B.60C.20⑶张老师2小时行32千米,估计张老师是()的。A.步行B.骑自行车C.乘汽车2、一只苹果重15克,同样的4只苹果是()克。()只这样的苹果重量接近1千克。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这辆自行车的3倍。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果品公司上午收购苹果25吨,运走9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92\n三、拓展练习超市货架上放着大、中、小三种瓶子装的鲜橙汁。每只小瓶里装500克,每层装的总重量相等。则中瓶、大瓶各装多少克鲜橙汁?四、全课总结五、作业:P51.5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六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练习六2教学内容:P51~53第6~9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想想做做6引导看图,读懂图意。组织学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讨论。2、想想做做7看图,明确图意和题意。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班级汇报讨论。3、想想做做8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谈话: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我们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进行交流。4、想想做做9独立读题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7~9题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进行勤俭节约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二、小常识P53“你知道吗?”三、拓展练习1、水果超市有42吨苹果,准备租用卡车把这些水果运到火车站。小卡车载重2吨,每辆车运费50元;大卡车载重5吨,每辆车运费100元。如果要求一次全部运完,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2、明明家、学校、图书馆在一条直线上,从明明家到学校1900米,从学校到图书馆720米。你能想出它们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请你计算出每一种情形下,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六单元第5课时备课环节了解千米教学内容:P54~55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2、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课本P55的相关资料。3、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二、实践活动1、走一走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2、说一说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想一想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4、算一算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92\n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出的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乘两组,一组留在学校门口,一组走出1千米。三、应用深化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了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捏们查阅课本P55中的记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四、全课总结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延伸谈话: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应用今天了解到的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去体验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七单元第1、2课时备课环节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P56~6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用具: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的眼前(出示蝴蝶图片的一半),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了起来,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使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学生选择图片,问:为什么选择这一种?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题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行,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剪下的这三件物体的平面图,自己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了什么?这条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名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2、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步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三、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2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2、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判断,教师介绍第4个图形。92\n3、操作: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示作品。4、想想做做4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5、想想做做5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6、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7、想想做做6四、全课总结谈话:能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其实对称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请阅读P60~61的“你知道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七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奇妙的剪纸教学内容:P62~63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教学过程:一、作品赏析1、欣赏剪纸作品。2、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制作剪纸。3、问:你最喜欢刚才的哪一幅剪纸?教师相机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二、作品分类1、观察分析。谈话: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使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学生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以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2、研究方法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案?你知道这样漂亮图案是怎样剪成的吗?组织学生拿出工具进行剪纸。三、作品创作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教师指导枫叶图案:一次对折——沿外边画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小结:剪纸时对折要整齐,画样要美观,用剪要稳当。2、二次创作出示P62下方的剪纸步骤。92\n提出要求:按照要求及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小结: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了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P63长方形剪花边——叠剪图案3、独立创作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阳刻(剪去的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阴刻(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阴阳混刻。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四、全课总结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五、课后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八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几分之一(1)教学内容:P64-6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音乐声响起,小朋友闭起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花果山看猴王分桃。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了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小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l。(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2.教学“想一想”。(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92\n三、组织练习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3)集体反馈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2。(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八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几分之一(2)教学内容:P66-67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动态演示: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1.合作探究。·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1)分组展示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l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想法二:画图看一看。这盘桃的1/4是1个桃。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汇报的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2)比较方法。92\n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小结。.(动态演示)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3.尝试练习。(动态演示)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谈话引出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们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1.操作游戏。(1)做“想想做做”第1题。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2)做“想想做做”第2题。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2.列式解决问题。(1)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订正。(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直接列式独立解答,全班交流。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八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几分之几(3)教学内容:P68-69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例题的场景。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提出问题。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1/4,可是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3)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4)全班交流.(5)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6)演示分得3/4的过程.2教学”想一想”(1)提出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3)集体交流.(4)演示分得3/5的过程.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92\n(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2.做“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2)各自填写分数。3.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4.做“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5.做“想想做做”第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四、全课小结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八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教学内容:P69—70第6---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3/42/3三、P69第6题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讲解。四、P70第7题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让学生填写。五、P70的第8题出示放大图,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六、P70第9题。(方法同上)七、P70第10题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八、P70第11题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九、全课总结。十、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八单元第5课时备课环节综合练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练习七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25×8960÷3806-236486+99240+604200÷620×504×3825×424×5620-80603÷6二、练习七T1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三、练习七T2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四、练习七T3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小结:怎样将低级单位用分数换算成高级单位?五|、练习七T4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然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六、练习七T5题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七、全课总结。八、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面积的含义教学内容:p.74—77。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准备:一些纸片。教学过程:一、摸,认识物体“面”1、老师随手摸一些物体,如课桌、书本等的面,让学生也一起摸,一边摸一边感受:我们随时都在摸一些物体的表面,只是有的表面非常的光滑、平整,有的是不怎么规则的。2、一起规范地摸课本的封面(摸完)问:现在老师请一个学生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要求很快地摸完黑板上的每一块地方,你行吗?为什么?(发现:黑板的面太大了,一下子摸不完;而课本的面相对小很多,很容易摸完。)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那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来完整地把这两个面积比一比、说一说?3、请你也从身边,选两个物体,一边说一边摸,说出什么是它的面积?比一比,哪个面积比较大?二、图形的面积: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图形也有大有小,也有面积。1、出示p.75上的两个图形观察它们,你能估计哪个面积比较大吗?操作验证。交流:(1)可以用重叠的方法。(2)可以用尺分别去量它们相对应的边的长度。补充书上的方法:老师取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兰色的长方形纸,以它为标准去量一量。指出:有的时候对观察的结果没有很大的把握或是为了更肯定自己的猜想,我们需要一些操作来验证。通过操作,我们发现确实是长方形比正方形大一点。三、试一试: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图略)刚才我们介绍的三种方法,你觉得可以选哪一种?为什么?用尺去量一量,说说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为什么?四、完成“想想做做”:92\n1、下面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简单介绍我们江苏省的一些情况。2、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启发学生通过数格子来比较。第四张图的三角形要2个算一格。3、用兰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中要注意的地方。指出: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5、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结果是多少?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面积单位教学内容:P78、79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2、通过画、剪、比等活动,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3、进行一些比较的简单的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练习。教学准备:尺、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的课上我们认识了“面积”,板书:面积谁来说一说关于面积你知道哪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二、开始新课:1、用手摸课桌的面积,它有多大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量一量,说一说。交流:(1)用数学书来量:大约是5本数学书那么大。(2)用铅笔盒来量:答案很多。在交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有“几个”,还要让大家看清楚他的铅笔盒究竟有多大?再此基础上,选择比它小的或是大的铅笔盒继续:先让学生看清楚铅笔盒的大小之后,以刚才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简单的估计,再请那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比较:我们两次测量的工具不同,为什么用数学书测量的时候结果都大约是5本那么大,而用铅笔盒的时候大家的答案却是不一样了?指出: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相对而言,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它的优点是什么?2、还有比用数学书测量更好的方法吗?先请大家听故事《小马过河》,听完后思考:为什么小马会不知所措?提个建议:如果它们都用数学知识来考虑,比如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究竟有多深,小马就能自己判断了。看来不统一标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我们要用数学知识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3、面积单位:以前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有哪些?(板书)用手分别比画1米、1分米……感受长度其实都是“线”,它有长有短面积单位它研究的是一个面(做摸的动作),面是有大有小的。(1)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指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可用字母:1cm²来表示。看着你手中1cm²的正方形,说说你觉得1cm²怎么样?cm²92\n是一个怎么样的面积单位?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cm²?(2)画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问: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在这个正方形里分别写:1平方分米(1dm²)比一比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你觉得平方分米是怎么样的面积单位?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面积用它做单位比较的合适?是多少?(3)老师再请你剪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你行吗?为什么?那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的大小最接近1平方米?(教室黑板由3块组成,其中的每一小块都是1平方米)(4张课桌拼起来,也大约是1平方米。)1平方米比较大,我们说房子的大小时就说:*平方米分别用“摸”的方法,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不同于长度。三、看书消化:学生自己阅读书上的p.78、79学生质疑,互相帮助解答。四、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能混淆;再选择合适的,说明白选择的理由。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面积单位(练习)教学内容:想想做做第3~8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掌握一些简单求面积的估计方法;把周长与面积做适当比较,更好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补充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250(    )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课桌的长大约是1(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2(    )以上各题,要让学生逐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一步要判断是用面积单位还是用长度单位,第二步再考虑究竟具体用哪一个面积(长度)单位。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参照物。二、解决书上的练习:1、用若干个边长1cm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cm²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cm²的长方形。(面积相同,但形状可以不同。)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图略)问:通过量一量,你知道了什么?3、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图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同桌互相数一数。4、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提醒: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样对待的,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学生估计,数一数,指名讲一讲数的方法。5、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面积呢?(图略)说说求面积和是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6、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再交流。三、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P82~84教学目标: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提炼语言表达。教学过程:一、演示:1、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复习: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移动、拼合,得到一个长方形。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拼成这个长方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用该方法,自己用来拼并完成书上的表格。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说说怎么求出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引导学生发现:长几厘米可以理解为一排有几个小正方形,宽几厘米可理解为摆成了几排。这样要求一共有几个的时候就可以用长乘宽来算。4、换图,改成只剩下下边和左边铺满小正方形的,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算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达成共识:要求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就可以了。5、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都不一样,你怎么求它的周长?(可以用事先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量,也可以用尺去量……)6、试一试:出示一个长6cm宽3cm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7、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b通常我们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最熟悉的两个字母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8、演示一个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像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字母来表示:s=a×a比较两个公式,你可以怎么记?二、试一试:1、黑板的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92\n(让学生计算后,与我们自己实际的黑板作一比较,想象一下8平方米是多大?)2、正方形手帕的边长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三、完成想想做做1、看图计算面积。(图略)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在估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依据的估计,不要太盲目。3、你能算出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吗?指出:这跑道和篮球场属于标准场地,这些数据一般不变的。4、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46平方厘米。你会用电话卡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动手试一试。评价这种方法。四、补充思考:出示图:思考切一刀,可以把它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切?试一试?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5课时备课环节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P85~86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准备: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尺等教学过程:一、操作、比较、认知: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米”呢?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2)应该会有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4、学生在书上填写: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平方米=(    )平方分米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5平方米=(    )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92\n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二、完成想想做做:1、2平方米=(    )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6平方米=(    )平方分米2、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2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一起读一遍。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5、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6课时备课环节练习八教学内容:P87~89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合理。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3)你认为要有比较正确的估计结果,要注意什么?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老师举例:一(  )吴老师说:一棵吴老师、一箱吴老师、一条吴老师……学生大笑。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做对了没有。(1)课桌长106(  )。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填出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3)一座塔高36(    )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92\n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3、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图形已知条件周长面积长方形长32cm,宽14cm正方形边长12m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5、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1)这块苗圃有多大?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分别求一求。6、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成1格。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而直接乘2。)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7课时备课环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补充练习加书上剩余练习教学过程:一、补充练习讲评: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答?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二、书上剩余练习:1、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2、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3、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长(cm)宽(cm)周长(cm)面积(cm²)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指出: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72分米或是720厘米。5、思考:(P89)教后反思92\n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九单元第8课时备课环节我们的试验田教学内容:P90~9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新学的分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2、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育学生多发现并解决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看到的只是高楼,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里,他们有一些乐趣是我们没有过。究竟是什么呢?演示:实验田图1、麦田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问:你可以根据信息求出什么问题?能解答吗?(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问:你觉得哪个年级最容易判断?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年级该怎么判断呢?说说你的好办法?2、继续出示另外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自己看懂图,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看到信息、想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答方法等说一说。全班交流:花房:(1)花房面积:18×6=108平方米(2)菊花的棵数:……(3)郁金香的棵数:……(4)……比……多多少棵?……菜地:(1)菜地面积:(2)西红柿面积占几分之几:(3)黄瓜占地多大:(4)西红柿占地多大:玉米地:玉米地的面积: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教学内容:P92-94教学要求: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教学过程:新授:1、创设问题情境: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出示P92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2、探索解决问题: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先求男生的。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全班交流。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3、交流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指导完成想想做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教学内容:P95--97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第一题: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第二题:自己看题,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3、4、6、7”第三题: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第四题:(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第六题:(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第七题:独立练习。“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2、“5、8”第八题: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第五题: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三、“你知道吗?”92\n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去掉以后,是多少呢?学生计算(78+80+81+82)/4约为80分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一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内容:P100--101教学要求:1.经历小数的认识过程,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2.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唤起经验谈话:星期天,小兰跟着妈妈去逛超市。超市里东西可真多啊,请大家注意这几种商品的标价:圆珠笔笔记本橡皮小刀1.2元3.5元0.5元0.8元这些数你们见过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让会读的学生试读。谈话: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小数。(板书课题)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1.认识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观察情境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谈话:(出示米尺图)5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学生回答。讲解: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提问:4/10米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学生回答)1分米.2分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小结: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2.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投影出示答案,共同校对,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3.认识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1)出示:小兰在超市买了一些文具。铅笔学生尺圆珠笔笔记本3角7角1元2角3元5角提问:3角以元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多少元?3/10元如果用小数表示你能写出来吗?你会读吗?7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你会写、读吗?小结:十分之几元可以写成零点几元。(2)谈话:那么1元2角怎样改写成小数呢?2角写成小数是多少?1元和0.2元合起来就写成1.2元,1.2读作一点二。提问:3元5角用小数表示怎样写?怎样读?小结:几元几角写成小数就是几点几元。92\n(3)做“想想做做”第2题。在书上填写,把答案读给同桌听。(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看图先写出分数,在写出小数,在小组里互相校正。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4.认识整数和小数。(1)讲述: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都是整数。像上面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2)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100页最后一段。(3)练习。A、说一说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70.201.84.239指名口答。B、用----画出下面小数的整数部分,用~~~~画出小数的小数部分。0.745.2学生齐做,指名扮演。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给同桌听。2.做”想想做做“第5题。提问:为什么0右边第一个点上填0.1?1右边第2个点上填1.2?各自完成填空,在小组里互相检查。四.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一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内容:P102--10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2.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学习整数部分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1、谈话:同学们,夏天天气很热,瞧!小军和小明两人来到了冷饮部。(屏幕上出现课本上的例题图)请大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冷饮部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2、学生看图,并说一说冷饮的名称和价钱,教师板书:雪糕0.8元,棒冰0.5元,蛋筒1.2元,冰激凌1.4元。3、谈话:知道了这些冷饮的名称。价钱,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指名说一说提出的问题。(方案一:如果有学生正好提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那么教师说:你提出的问题正好和小明想的一样。)(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说: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们已能解答,有的问题爱后面的学习中能找到答案。请大家看图,小军买一个雪糕,而小明在犹豫不决,他在想什么呢?)出示画面:小明在想“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你们能告诉小明答案吗?二、观察思考,探索方法。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个贵一些。2、提问:你认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是怎样想的呢?把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再听听同学是怎样想的。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的意见可能有:(1)0.8元就是8角,0.5元就是5角,8角大于5角,所以0.8元大禹0.5元,雪糕贵一些。(2)8比5大,0.8就比0.5大。92\n(3)0.8写成分数是8/10,0.5写成分数是5/10,8/10大于5/10,那么0.8就比0.5大,雪糕贵。4、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你会比较0.8与0.5的大小了吗?学生翻开书,自己在书上填一填。(二)学习整数部分不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1.媒体出示画面,小明说:“谢谢同学们。那你们会比一比雪糕和冰激凌的价格了?"2、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比较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说想法。学生的意见可能有如下几种:(1)0.8的整数部分是0,1.2的整数部分是1,0比1小,那么0.8小于1.2,雪糕便宜。(2)8比12小,0.8就小于1.2。(3)0.8写成分数是8/10,8/10小于1,而1.2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2。冰激凌的价格贵。3、谈话: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有道理。在书上填出0.8与1.2比较的结果。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并口答。4、谈话:你们可以任选两种冷饮,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选择比较的是哪两种冷饮及比较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主要比较的是其他四种情况:0.81.40.51.40.51.21.21.4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评价。5、提问:在这四种冷饮中,哪种冷饮价格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6、提问:观察这几组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怎样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比较一位小数大小方法的理解。7、小游戏。谈话:谁能报出两个一位小数,让同学们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指名报小数,学生抢答。三、应用与提高。1.做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题,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2)学生口答,说明一条彩带长9厘米,另一条长6厘米。(3)提问:“茄子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出示画面:两种颜色的彩带各长多少分米?哪条长一些?提问:用分米做单位,你知道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哪条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一说想法。2.做“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这里有一些钱币,你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的钱数,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92\n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学生说明做法和想法,集体进行交流反馈。3做“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指名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问:哪位同学把你的做法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你是怎样想的?师生共同进行评析。4.做“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在数轴上标明了一些数,请比较各组书的大小。学生思考,独立在书上做一做。谈话:做好的同学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说想法,并观察这些数,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在班级中说说各自的想法。5.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6.做“想想做做”第6题。谈话:三只青蛙参加了跳远比赛,这张表记录了比赛的成绩。出示表,学生观察。谈话:你们给青蛙分别去个名字!学生为青蛙取名。谈话,你们知道谁跳得最远?谁第二,谁第三?学生说说比赛的结果及理由。谈话:咱们把这三个数从大到小排一排好吗?师生共同排数,教师板演在黑板上:1.1^0.9^0.8四、全堂总结。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小数的大小,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想问?五、作业布置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一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P104--105教学目标: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画面中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如果任选两种食品,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1)谈话: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问题研究起,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一共要付多少元?算式怎么列?指名回答。板书:0.5+0.7每人尝试计算。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小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2)分小组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3)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即0.5元是5角,0.7元是7角,5角加7角是1元2角,即1.2元。(4)教学竖式计算。谈话:刚才同学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化成一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出了得数,下面我们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小数部分是角,想想竖式可以怎么列?教师板书“元,角”后让学生在下面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定二人板演。提问: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能想像着小数的意义进行计算吗?(5)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计算小数加法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1)尝试用竖式计算。谈话:下面我们来研究“买一碗面比买一碗馄饨要多付多少元?”想一想怎样列算式?(板书:2.4-1.8)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2)集体交流。92\n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呢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3.教学“试一试”谈话:除了刚才我们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它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三.巩固练习,深化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有困难,教师提示,想一想竹竿直立在水中,水面把竹竿分成了哪两部分?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提出解决的问题多。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2)学生独立解答。(3)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先计算出得数,再与1比大小,另一种是估算,如0.9-0.3得数比1小,1.1+0.3,2.5-0.9得数比1大。如果没有人采用估算方法,教师提问:上面三题你能不列式计算做出判断吗?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您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2)谈话:星期天,看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超市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是和同学汇报。五.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一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练习十教学内容:P106--107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二.组织练习1、练习十/1(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2、练习十/2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3、练习十/3(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2)指导比较: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4、练习十/4先填数再回答问题。5、练习十/5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6、练习十/7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7、练习十/8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8、练习十/9独立填写,后交流。三.总结拓展讨论思考题,订正以上的习题。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二单元第1课时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回顾,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提供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等计算,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1.先观察p109的情境图,说说图中的4位小朋友在干什么?2.我们也来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吧.我们可以把书翻到目录,看一看这个学期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3.把你的真实情况,填写在p109.下面的表格中.二、组织复习.1.p110/1(1)学生独立计算第1组题.指明四人板演,集体订正.(2)比较一下这4道题有何异同.除法都是4,被除数不相同.被除数越大,得数就越大.(3)独立计算第2组题.指明四人板演,集体订正.(4)第2组题里的四道算式有什么异同?2.p110/2(1)读题,理解题意.(2)要比较哪条划得快,应该比较什么?(每条龙船每分钟划多少米?(3)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抓住关键的一句话.先估计,再计算.(4)完成(1)、(2)两小题。3.p110/3(1)学生独立完成,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再用竖式计算。(2)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三、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二单元第2课时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初步培养总结和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教学过程:一、谈话。我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能来介绍一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吗?二、组织复习。请看p111上面的一些图形,这些都与奥运会有关的。(1)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涂色完成统计图。(3)估计一下,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km?再算一下,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km?检验与估计的结果是否相符?(4)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2、p111/5(1)学生明确要求后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其中坐小火车和坐滑梯的运动是平移。坐旋转木马和坐大转盘的运动是旋转。3、p112/6(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题。做完后交流。(2)提问: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注意教给学生方法。(3)根据第2题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小船图。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的收获是什么?四、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二单元第3课时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复习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年、月、日的有关的实际问题。2、体会数学的价值,结合实际,加强现实作用的认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及年、月、日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二、组织复习。1、p112/7(1)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吨和千克呢?(3)独立完成第7题。后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p112/8(1)结合图文信息,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2)要求“到粮库还要多少分钟”,与之有关的信息是什么?能直接做吗?要将“5000米”换算成“5km”,或将“1km”换算成“1000m”。(3)要求几次运完,该怎样找相关信息?(4)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的第(1)、(2)小题。3、p112/9学生先分别说说1/2、1/3、2/3、1/4、3/4的含义.学生试着写出各拿出12根小棒的多少根?4、P112/10(1)理解方格总数的1/2是啥意思?(2)后用彩笔图出16个1/2的方格>5、做p113/11让学生理解“各”是啥意思?分别求出小明、小军喝了多少毫升。6、p113/1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做第12题的第(1)、(2)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总结。四、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n备课人课题备课时间个人建议严万春第十二单元第4课时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复习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指导学生开展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加强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一、谈话。二、组织复习。1、p113/13学生说说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平年与闰年各有多少天?2、p113/14学生可独立连线完成。完成后,再用学具模型搭一搭,用来验证连得是否正确。再搭一个物体,使它的正面、侧面还是原来的形状,还可以怎样搭?3、p114/15学生独立设计。要求:面积15平方米,但形状不限。(2)设计好后,小组交流、展示。4、p114/16选择你想测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实际测量,计算。5、p114/17用长20厘米的线,在附页上围出边长为整数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围一围或画一画。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三、总结收获。你有些什么收获?四、布置作业教后反思92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