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级下册全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2-06-23
类型:doc
大小:3.28 MB
页数:106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数学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1课时:§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读一读,看一看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第105页共106页\n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1)课本P5练习.(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五、作业1.课本P9.1,2,P10.7,8.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第105页共106页\n二、填空题: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1)(2)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三、解答题: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毛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2.∨二、1.∠AOF,∠EOC与∠DOF,1602.150三、1.(1)分别是50°,150°,50°,130°(2)分别是49°,131°,49°,131°.第2课时:§5.2垂线垂线(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学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垂直等有关概念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第105页共106页\n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4.垂直的表示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5.简单应用(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第105页共106页\n(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三、小结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四、作业1.课本P7练习,P9.3,4,5,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二、填空题.1.如图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_.2.如图2,AO⊥BO,O为垂足,直线CD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3.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三、解答题.1.已知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1)画直线DE⊥OB;(2)画直线DF⊥OA,垂足为F.2.已知:如图,直线AB,垂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与OE的位置关系.3.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吗?第105页共106页\n第3课时:垂线(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难点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垂线段最短的垂线性质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2)过P点出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二、点到直线的距离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2.初步应用.第105页共106页\n练习1:已知直线a、b,过点a上一点A作AB⊥a,交b于点B,过B作BC⊥b交a上于点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练习2: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水渠大约要挖多长?练习3: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E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3)如图,线段CD的长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三、作业1.课本P9.6,P10.10,11,12,P11观察与猜想.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如图,AC⊥BC,C为垂足,CD⊥AB,D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_______,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点B到CD的距离是_____,A、B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2.如图,在线段AB、AC、AD、AE、AF中AD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因此线段AD的长是点A到BF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二、解答题.1.(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OB,在边OA上任取一点P,过P作PQ⊥OB,垂足为Q,量一量OP的长,你发现点P到OB的距离与OP长的关系吗?(2)若所画的∠AOB为60°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现什么?2.如图,分别画出点A、B、C到BC、AC、AB的垂线段,再量出A到BC、点B到AC、点C到AB的距离.第105页共106页\n作业答案:一、1.4.8,6,6.4,102.小明说法是错误的,因为AD与BE是否垂直无判定.二、1.(1)PQ=OP(2)OQ=OP2.略.第4课时:§5.3平行线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课前准备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2.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第105页共106页\n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第105页共106页\n(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如果b∥a,c∥a,那么b∥c.(5)简单应用.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四、作业1.课本P19.7,P20.11.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5.4直线平行的条件第5课时: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画出课本图5.2-5的简化图形,分析∠1、∠2的位置关系.(1)让学生先描述∠1、∠2的方位.(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的右侧,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4)教师强调:同位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它不同于对顶角和邻补角.同位角都有一条边在截线EF上.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中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第105页共106页\n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如果∠1=∠2,那么AB∥CD.教师强调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两个角是这两条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简单应用.①教师表演木工用每尺画平行线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P15图5.2-7).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判定方法,从而CD∥EF.3.利用教具模型认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1)教师展示教具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右图图型,指出在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角中,∠1和∠2是同位角,∠2与∠3、∠2与∠4虽然不是同位角,但是它们又是具有某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大家能叙述∠2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和∠4呢?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叙述,如∠2与∠3位在直线a,b的内部,又分别位于直线c的两侧,∠2与∠4位在直线a,b内部,都在直线c的右侧(同侧).(2)教师转动直线a或者直线b,再问学生∠2与∠3,∠2与∠4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2和∠3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像∠2和∠4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标记出它们.(4)学生概括由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的同位角,两对的内错角、两对的同旁内角.4.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它方法(1)演示教具,使学生直觉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内错角和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把条件∠2=∠3转化为∠1=∠2.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2=∠3,而∠3=∠1(对顶角相等),所以∠1=∠2,即同位角相等,因此a∥b.(3)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2,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方法2:如果∠2=∠3,那么a∥b.(4)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①学生猜想,可借助于教具.先排除相等,当∠4是锐角时,∠2是钝角才有可能使a∥b,进一步观察发现:如果同旁内角互补时,两条直线平行,即如果∠2+∠4=180°,那么a∥b.②学生利用平行判定方法1或方法2来说明猜想正确.教师根据学生说理,再准确地板书: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因为∠4+∠2=180°,而∠4+∠3=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③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综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三、巩固练习课本P17练习.四、作业1.作业P18.1,2,3,4.2.补充设计:一、判断题第105页共106页\n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二、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如果∠2+∠5=______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1)(2)(3)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三、选择题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A.AB∥EF,CD∥EFB.∠5=∠A;C.∠ABC+∠BCD=180°D.∠2=∠3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由∠1=∠6,得AB∥FG;B.由∠1+∠2=∠6+∠7,得CE∥EIC.由∠1+∠2+∠3+∠5=180°,得CE∥FI;D.由∠5=∠4,得AB∥FG第6课时: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重点、难点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画图实践活动1.回忆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的,其中直尺和三角尺的作用是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直尺与已知直线构成等于三角尺度数的角∠1,确定第三条直线即截线的位置,移动三角尺再形成一个与∠1相等的同位角∠2.2.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平行线后,大家还能想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每种画法的方法步骤、定义.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可按课本P36李强、张明、王玲同学的做法,组织学生分析做法要点和合理性,正确性.对于李强画法,教师使学生明白,画过点P的直线b是确定直线b的位置和确定∠1的大小,其次点P为顶点,作与∠1相等的同位角∠2,从而画出过点P的直线c,根据平行判定1,可知c∥a.对于张明做法,学生应明确本做法就画一个一边在直线a的长方形PQRS,由于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从而b∥a.对于王玲做法,学生应明确第一次折纸是过点P作直线a的垂线b,第二次折纸是过点P作直线b的垂线c,至于a∥c的理由在例题讲解中说明.3.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动手试一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第105页共106页\n教师发现学生新的做法,组织学生交流,并归纳新的方法主要是:(1)用尺规画过点P的与∠1相等的内错角∠3,达到作c∥a;(2)再尺规画有别于李强的其他对同位角,达到作c∥a;(3)用直尺、三角尺画出与王玲一样的线条,达到作c∥a.在解释学生做法的合理性时,要求学生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或“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说明.二、例题讲解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教师: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是回答了王玲折线方法的合理性.首先王玲对折直线a,使折线过点P,于是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个相等的∠1、∠2,因为∠1+∠2=180°,所以∠1=∠2=90°.其次王玲再对折折线b,使折线c过点P,很显然∠3=90°.由垂直定义,可知a⊥b,c⊥b.以上分析使学生明了垂直与直角总联系在一起.至于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学生先口述判断与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过程:如课本P17图5.2-10.因为b⊥a,c⊥a,所以∠1=∠2=90°,从而b∥c.教师说明:这个道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第二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1)(2)(3)如果∠1,∠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如图(3),因为a⊥b,c⊥a,所以∠1=90°,∠2=90°.第105页共106页\n因为∠3=∠1=90°,从而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巩固练习1.课本P18思考,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判别方法和理由.2.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那么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四、作业1.课本作业P19.5,6,8,9,10,12.§5.5平行线的性质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1∠2∠3∠4∠5∠6∠7∠8度数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第105页共106页\n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因为a∥b,因为∠1=∠2,所以∠1=∠2所以a∥b.因为a∥b,因为∠2=∠3,所以∠2=∠3,所以a∥b.因为a∥b,因为∠2+∠4=180°,所以∠2+∠4=180°,所以a∥b.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8.平行线性质应用.例(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讲解按课本.三、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P22).2.补充: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第105页共106页\n本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四、作业1.课本P25.1,2,3,4,6.2.补充作业: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二、填空题.1.如图(1),若AD∥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180°;若DC∥AB,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1)(2)(3)2.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3.因为AB∥CD,EF∥CD,所以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4.如图(3),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因为∠ECD=∠E,所以CD∥EF()又AB∥EF,所以CD∥AB().三、选择题.1.∠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1和∠2的大小关系是()A.∠1=∠2B.∠1>∠2;C.∠1<∠2D.无法确定2.一个人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方向前进,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A.向右拐85°,再向右拐95°;B.向右拐85°,再向左拐85°C.向右拐85°,再向右拐85°;D.向右拐85°,再向左拐95°四、解答题1.如图,已知:∠1=110°,∠2=110°,∠3=70°,求∠4的度数.2.如图,已知:DE∥CB,∠1=∠2,求证:CD平分∠ECB.第105页共106页\n第8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100°,则∠C=_____,∠A=______,∠CBE=________.4.a⊥b,c⊥b,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二、进行新课1.例1已知:如上图,a∥c,a⊥b,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与c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之间,又在BF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C、∠F的度数并填入表格.∠B∠F∠C∠B与∠F度数之和图(1)第105页共106页\n图(2)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1)(2)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EF,但是∠B与∠F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与∠C是直线AB、CF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与CF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作CD∥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与EF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作CD∥AB,因为AB∥EF,CD∥AB,所以CD∥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1C1,B2C2……B5C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1B5和A2C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1C1,B2C2……,B5C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2C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1C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1C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1C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1C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教师画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EF⊥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的长度d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第105页共106页\n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第③命题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角相等”是结论。三、巩固练习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解答:1.是命题,题设是“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论是“结果仍是等式”.2.第一个命题正确,第二个命题错误。可举出例子说明,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但这两个同旁内角不是邻补角。对于学生所举的错误命题,教师应给归纳一下,有两类:第一类是命题题设不足于确定命题结正确,如“同位角相等”,这里条件不够;第二类命题是在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正确。四、作业1.课本P25.5,7,8,11,12.2.补充作业:一、填空题.1.用式子表示下列句子:用∠1与∠2互为余角,又∠2与∠3互为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所以∠1和∠3相等_________________.2.把命题“直角都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___________.3.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度数的比为2:7,则这两个角分别是____________度.二、选择题.1.设a、b、c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设a⊥c,b⊥c,则a⊥bB.若a∥c,b∥c,则a∥bC.若a∥b,b⊥c,则a⊥cD.若a⊥b,b⊥c,则a⊥c2.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互补的角但非邻补角的对数有()A.6对B.8对C.10对D.12对3.如图,已知AB∥DE,∠A=135°,∠C=105°,则∠D的度数为()第105页共106页\nA.60°B.80°C.100°D.120°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的位置关系是()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相交但不垂直D.平行或相交三、解答题.1.已知,如图1,∠AOB纸片沿CD折叠,若O′C∥BD,那么O′D与A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已知B、E分别是AC、DF上的点,∠1=∠2∠C=∠D.(1)∠ABD与∠C相等吗?为什么.(2)∠A与∠F相等吗?请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EAB是直线,AD∥BC,AD平分∠EAC,试判定∠B与∠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4.如(图4),DE∥AB,DF∥AC,∠EDF=85°,∠BDF=63°.(1)∠A的度数;(2)∠A+∠B+∠C的度数.§5.6平移第9课时:平移(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毛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第105页共106页\n一、引入新课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3.师生交流.(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2)根据上述的特点,这五幅美丽的图案可以根据上述的分析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要求绘制出整个图案。教师将12张事先准备好的图(1)的图片(涂好颜色、并有序重叠在一起);然后从上而下抽取一张图片陆续移动,最终形成如图5.4-1上排左图图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再次体会到许多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图案合而成,同时教师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二、进一步认识平移,探究枰移的基本性质1.学生描图操作.(1)提出问题: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如课本图5.4-2的雪人?(2)描图前教师说明:为了保证“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半透明纸,大家应该在雪人帽顶的上方约1厘米处画一条与书右边缘垂直的直线,半透明纸也应画一条直线,画图中要始终保持两条直线重合.(3)学生描图,描出三个雪人图.2.观察、思考.(1)学生在自己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2)观察这些线段,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学生用平推三角尺方法验证三条线段是否平行,用刻度尺度量三条线段是否相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发现:AA′∥BB′∥CC′,且AA′=BB′=CC′(2)学生再作出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验证前面发现是否正确?3.师生归纳(1)描图起什么作用?描出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在半透明纸上描出的所有图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在书上和半透明纸画直线而且要求描图时,两条直线要垂合.这样做法起什么作用.保证在半透明纸上所画的图形沿直线所规定的方向移动.(3)就半透明纸所画的图形归纳,教师板书: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②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称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4.给出平移的定义.定义: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教师以课本图5.4-1上排左图为例解说:第105页共106页\n把“基本图形”说成“橄榄形”。第一排左边的“橄榄形”沿着水平方向向左平移一个正方形边长的距离得第二个“橄榄形”,平移二个正方形边长的距离得第三个“橄榄形”……要想平移得第二批的“橄榄形”,平移的方向不再是水平方向,每一次平移时,方向在变化、平移的距离也在变化。关于平移的方向,可结论课本图5.4-5说明图形平移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教师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一引进利用平移的例子,如人在电梯上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位置关系,坐登山缆车人在吊箱里两个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都是平移;黑板报中花边设计利用了平移,奥运会五环旗图案五环之间通过平移得到……5.例题讲解.例:如图(4)-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教师:“点A移到点A′”这句话告诉我们图形平移的方向是A到A′的方向,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A′的长,根据这两个要素就可以确定点B、C的对应点B′、C′,从而画出△A′B′C′.(4)-1(4)-2解:如图(4)-2,连接AA′,分别过B、C作AA′的平行线L、L′,在L上截取BB′=AA′,在L′上截取CC′=AA′,连接A′C′,A′B′,B′C′.则△A′B′C′为所求画的三角形.三、巩固练习如图,通过平移,你能用它组成什么图案?试一试,把你的图案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四、作业1.课本第33页1,3,4,5阅读第35页几何学的起源.2.补充作业:一、填空题.1.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2.经过平移,每一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________.3.线段AB是线段CD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点A为点C的对应点,说出点B的对应点D的位置:____________.二、解答题.1.下列图案可以由什么图形平移形成.第105页共106页\n2.把鱼往左平移8cm.(假设每小格是1cm2)答案:一、1.改变不改变不改变2.平行而且相等3.在过B点与AC平行的直线上且点D…在AB右侧,BD=AC二、1.(整个图案的八分之一所示的图形2.略.第10课时:平移(二)教学目标1.经历对优美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制作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毛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平移进行一定的图案设计。重点、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图形的结构与形成过程,经历制作过程认识平移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难点:通过平移,远离模仿进行有创意的图案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备好剪刀、纸、色笔、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右图是两个正三角形拼成的,试分析△ABC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DCE?点A、B、C的对应点分别是什么?对应点的连线线段有什么特性?二、欣赏优美的图案,分析图案形成过程1.教师展示右图的图案.第105页共106页\n2.学生观察,交流观感.学生说出这是一幅天马行空图,天马飞天图;白马与黑马除了颜色差异外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等.3.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图案可以由什么图形平移形成?不考虑颜色,这个图案是由一匹飞马平移形成;若考虑颜色,由于白马与黑马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白马与黑马镶嵌着,白马与白马之间、黑马与黑马之间是平移变换,而且白马与黑色若不考虑颜色也是平移变换.教师:这个美丽的图案是一匹飞马利用平移形成的形成后再白黑相间涂上颜色,画上线条就形成了大家赞赏的图案,不仅整个图案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平移,就是图中每一匹马都可以由正方形上的平移得到的.三、设计图案活动1.师生分析每一匹马怎样在正方形上平移得到的.(1)学生观察课本第37页下图一匹马形成过程,在小组内交流看法.(2)师生班上交流,统一认识.第一步画好马头,剪下并向上平移;第二步画好马脚、剪下并向下平移;第三步画好部分的马翅膀,剪下并向右平移;第四步画好前脚和马尾,剪下并分别左、右平移;第五步画好马一只脚,剪下并向左平移.2.学生画、剪、贴,在正方形(与课本正方形一样大)上形成一匹巨马,再剪下,同桌有一位同学把马涂了颜色.各小组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飞马拼成天马飞天图案.四小组展开自己操作成果,评判那一组制作认真、图案更优美.3.想一想,做一做;你能类似地设计一些图案吗?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到6人),商定一个图案,分析如何利用平移形成图案的,大家理解了基本的设计思路,再每个同学独设计出图案.在班级交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展示设计图案说明设计的思路意图和它所表达的意义.四、作业1.课本P346.7.2.补充作业:一、观察下列图案由什么图形平移形成.第105页共106页\n二、选取下图中的4个(1)或4个(2)或2个(1),2个(2)通过平移,能拼出怎样的图案?画出平移形成的各种图案.三、你能用若干个两种颜色,形状、大小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利用平移拼成表达某种含义的图案,请画出图案,叙述它所表达的含义.第11课时: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毛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重点、难点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二、回顾与思考按知识网展开复习.1.对顶角、邻补角。(1)教师提出问题,由幻灯片出示.①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图(1)中具有这两种位置的角.第105页共106页\n(1)(2)(3)②如图(2)中,若∠AOD=90°,那么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如何?③如图(3)中,∠1与∠2,∠2与∠3,∠3与∠4是怎么位置关系的角?(2)学生回答.(3)教师强调: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要抓住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4)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明确,对顶角总是相等,邻补角一定互补,但加上其他条件如对顶角或邻补角相等后,那么问题中每个角的度数就随之确定,为90°角,这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垂线及其性质.(1)复习时教师应强调垂线的定义即可以作垂线的制定方法用,也可以作垂线性质用.作判定用时写成:如图(2),因为∠AOD=90°,所以AB⊥CD,这是一个角的“数”到两直线垂直的“形”的判断。作为性质用时写成:如图(2),因为AB⊥CD,所以∠AOD=90°。这是由“形”到“数”的说理。(2)如图(4),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CD⊥EF,∠1=35°,求∠2的度数.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求解.(3)垂线性质1和性质2.让学生叙述垂线的性质,懂得分清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垂线性质一说得过一点已知直线的垂线存在并且唯一的.(4)(5)(6)学生思考:①请回忆一下后体育课测跳远成绩时,教师是怎样测量的?如图(5),AB⊥L,BC⊥L,B为重足,那么A、B、C三点在同一②条直线上吗?为什么?③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即是距离,就要懂得的共同点:距离都是线段的长度,又要懂得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某条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点平行线的距离.学生练习:①如图(6),四边形ABCD,AD∥BC,AB∥CD,过A作AE⊥BC,过A作AF⊥CD,垂足分别是E、F,量出点A到BC的距离和AB、CD平行线间的距离.②请归纳一下与垂直有关的知识中,有哪些重要结论?如垂线的性质1、2,又如两种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一条直线与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也与另一条垂直……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要求学生从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105页共106页\n练习:如图(7),找出∠1、∠2、∠3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4.平行线判定与性质(1)怎样判别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平行线有什么特征?(3)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条件,它们有什么异同?(4)为什么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总是与角联系起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教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线的判定也是由“数”即角与角的关系到“形”的判断,而性质则是“形”到“数”的说理,在研究两条直线的垂直或平行时共同点是把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研究角或角之间的关系。学生练习:①填空:如图(8),当_______时,a∥c,理由是________;当______时,b∥c,理由是_________;当a∥b,b∥c时,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8)(9)(10)②如图(9),AB∥CD,∠A=∠C,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酌情给予引导.5.关于平移,让学生思考:(1)图形平移时,连接对应点有什么关系?(2)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3)你能用平移设计一些图案吗?练习:如图(10),平移四边形ABCD,使点B移动到点B′,画出平移后的四边形A′B′C′D′.三、作业1.课本P39.1~8.2.补充作业:一、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钝角.()2.平面内,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对顶角一定相等.()4.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平行线互相垂直.()5.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必相交.()6.如果乙船在甲船的北偏西35°的方向线上,那么从甲船看乙船的方向角是南偏东规定35°.()二、填空题1.a、b、c是直线,且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2.如图(11),MN⊥AB,垂足为M点,MN交CD于N,过M点作MG⊥CD,垂足为G,EF过点N点,且EF∥AB,交MG于H点,其中线段GM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线段MN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又是_______的距离,点N到直线MG的距离是___.第105页共106页\n(11)(12)3.如图(12),AD∥BC,EF∥BC,BD平分∠ABC,图中与∠ADO相等的角有_______个,分别是___________.4.因为AB∥CD,EF∥AB,根据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5.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的题设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6.如图(13),给出下列论断:①AD∥BC:②AB∥CD;③∠A=∠C.以上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形式,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13)(14)(15)7.如图(14),直线AB、CD、EF相交于同一点O,而且∠BOC=∠AOC,∠DOF=∠AOD,那么∠FOC=______度.8.如图(15),直线a、b被C所截,a⊥L于M,b⊥L于N,∠1=66°,则∠2=________.三、选择题.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A.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B.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C.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和等于平角,则这两个角为邻补角D.平移变换中,各组对应点连成两线段平行且相等2.如图(16),如果AB∥CD,那么图中相等的内错角是()A.∠1与∠5,∠2与∠6;B.∠3与∠7,∠4与∠8;C.∠5与∠1,∠4与∠8;D.∠2与∠6,∠7与∠33.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截,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第105页共106页\nA.①、②是正确的命题B.②、③是正确命题C.①、③是正确命题D.以上结论皆错4.下列与垂直相交的洗法:①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一条直线如果它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它与另一条也垂直;③平行内,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其中说法错误个数有()A.3个B.2个C.1个D.0个四、解答题1.如图(17),是一条河,C河边AB外一点:(1)过点C要修一条与河平行的绿化带,请作出正确的示意图.(2)现欲用水管从河边AB,将水引到C处,请在图上测量并计算出水管至少要多少?(本图比例尺为1:2000)2.如图(18),ABA⊥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2)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3.如图(19),∠1+∠2=180°,∠DAE=∠BCF,DA平分∠BDF.(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3)BC平分∠DBE吗?为什么.答案一、1.×2.∨3.×4,.×5.×6.∨二、1.互相垂直2.点M,直线CD点M,直线EF平行线AB、EF间线段GN的长度3.4个∠EOB、∠DOF、∠ABD、∠CBD4.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CD∥EF5.两个角是相等两角的补角这两个角相等6.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那么它的对角相等;或若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那么它的另一组对边也互相平行7.1568.114°三、1.C2.D3.A4.D四、1.略2.(1)CD∥AB因为CD⊥MN,AB⊥MN,所以CDN=∠ABM=90°所以CD∥AB(2)平行因为∠CDN=∠ABN=90°,∠FDC=EBA所以∠FDN=∠EBN所以FD∥EB第105页共106页\n3.(1)平行因为∠1+∠2=180°,∠2+∠CDB=180°(邻补角定义)所以∠1=∠CDB所以AE∥F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因为AE∥CF,所以∠C=∠CB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A=∠C所以∠A=∠CBE所以AF∥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平分因为DA平分∠BDF,所以∠FDA=∠ADB因为AE∥CF,AD∥BC所以∠FDA=∠A=∠CBE,∠ADB=∠CBD所以∠EBC=∠CBD第12-14课时:测试与评讲第六章实数第1课时:6.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2、板书:实数1.1平方根二、新授(一)探求新知第105页共106页\n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二)知识归纳:1、板书:1.1平方根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8120=0.09平方米。由于0.32=0.09,因此面积为0.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4、练习:由于()=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厘米。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也可叫做二次方根)例如22=4,因此2是4的一个平方根;62=36,因此6是36的一个平方根。6、说一说:9,16,25,49的一个平方根是多少?(三)探求新知:1、4的平方根除了2以外,还有别的数吗?2、学生探究:因为(-2)2=4,因此-2也是4的一个平方根。3、除了2和-2以外,4的平方根还有别的数吗?(4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2与-2。)4、结论:如果r是正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a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r与-r。5、我们把a的正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把a的负平方根记作-。6、0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0。0的平方根记作,即=0。7、负数没有平方根。8、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叫做开平方。(四)巩固练习:第105页共106页\n1、分别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36,25/9,1.21。(6和-6,5/3和-5/3,1.1和-1.1)(也可用号表示)2、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00,16/25,0.49。(10,4/5,0.7)三、小结与提高:1、面积是19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2、求算术平方根:81,25/144,0.16四、教后感:第2课时:6.1平方根【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熟悉开平方的运算过程,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的运算过程。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运算,并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平方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0.81,49/64,2、的算术平方根是(B)A.3B.3C.9D.93、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C)A.的平方根是B.的算术平方根是C.的平方根是D.的算术平方根是二、新授(一)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1、如果r是正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a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r与-r。我们把a的正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把a的负平方根记作-。2、0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0。0的平方根记作,即=0。3、负数没有平方根。4、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叫做开平方。5、小结:平方根的性质第105页共106页\n①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0本身;③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①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②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0;③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二)课堂练习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8+()2;b2-2b+1(b<1)思路与技巧:被开方数是数字算式,一般可先算出算式的值,也可通过简单变形,把算式化为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被开方数是字母表达式时,应该先分析表达式的值是不是非负数,负数没有平方根。(参考答案:,1-b)2、求各式的值:-===思路与技巧:此题要求正确理解的意义,其中a≥0。3、探究|a|与的关系。(参考答案:|a|=)4、求下列各式中的x:(1)4x2-49=0;(2)x2=1。(此题的关键是把原等式转化成x2=a的形式,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求出x。)5、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a+3与2a-15,那么这个正数是多少?思路与技巧:因为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所以(a+3)+(2a-15)=0,从而求出a的值后,再求出这个数即可。(参考答案:49)三、小结与巩固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有怎样的性质?2、如果a2=b,已知b的值,求a的运算过程叫做(开平方)运算;它与(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3、若=1.732,那么=(17.32)。4、盖房时,在墙上留出了0.81m2的正方形墙洞预备安装窗户,求正方形窗户的边长。(参考答案:0.9m)四、教后感:第3课时:6.1平方根【第三课时】第105页共106页\n知识与技能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学难点:知道无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表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如果b=-169,那么-b有平方根吗?如果有,写出-b的平方根。2、填空:()2=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无理数1、你能作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学生交流讨论)2、将一个2×4的长方形,对折两次,得到如下的图形:沿着折痕DE、EC剪开,得到3个三角形,然后将这三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8平方厘米。3、分析: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它的边长是整数吗?(估计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有理数无限逼近无理数的过程,这个过程注意不要忽略,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去感受,体会到无理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2.82=7.84,2.92=8.412.822=7.9524,2.832=8.00892.8282=7.9975842.8292=8.003241…………从上述数据,能看出什么?整个正方形的边长比2.8大,比2.9小;比2.82大,比2.83小;比2.828大,比2.829小;……第105页共106页\n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一个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可以不断增加的小数。这个小数既不是有限小数,又不是无限循环小数,它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5、由于正方形的边长的平方等于它的面积,因此这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记作。从上述分析可知,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是一个无理数。6、下列是无理数的有:,,,,,,,,0.12213816……,7、用科学计算器求出平方根。学生用科学计算器进行开平方运算,注意不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区别。三、小结与巩固1、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2、有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没有根号的都是有理数,这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请举出反例。四、教后感:第4课时:6.1平方根【第四课时】知识与技能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运算,并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平方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小刚家厨房的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米?边长的近似值是多少?(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2、用计算器分别求,得近似值。(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3、0.36的平方根是()4、(-5)2的算术平方根是()第105页共106页\n二、练习内容(一)填空1、若=1.732,那么=()2、(-)2=()3、=()4、若x=6,则=()5、若=0,则x=()6、当x()时,有意义。(二)选择1、下列各数中没有平方根的是A.(-3)2B.0C.1/3D.-(-2)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的平方根是-1;B.2是4的平方根;C.如果一个数有平方根,那么这个数一定是正数;D.任何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都是非负数。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2的一个平方根;B.是3的算术平方根;C.2的平方根也就是2的算术平方根;D.的平方等于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B.互为相反数;C.互为相反数;D.任何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5、某个数的绝对值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数必定是A.1或-1B.1或0C.-1或0D.1,-1或06、如果x,y为任意数,且x2=y2,那么()A.x=yB.x=-yC.-x=yD.-x=±y7、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则下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B.C.a+1D.8、下列各数中,算术平方根比它本身大的是()A.(-1/3)2B.0C.1D.(-1)29、若9x2-16=0,且x>0,则的值是()A.3B.9C.D.±3三、解答1、;2、4x2-49=0;3、(25/81)x2=1;4、求8+(-1/6)2的算术平方根;5、求b2-2b+1的算术平方根;(b<1)6、;7、;(用四舍五入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8、肖明家装修用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瓷砖共66块,铺成了10.56平方米的房间,肖明想知道每块瓷砖的规格,请你帮助算一算。第105页共106页\n四、小结与巩固五、教后感:第5课时:6.2立方根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立方根在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了解立方根的概念。2会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立方根及其近似值。教学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1复习:(1)什么叫平方根?什么叫算术平方根?(2)平方根有什么性质?2动脑筋:一个正方体水晶砖,体积为8立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交流讨论上面问题2,引入立方根的概念等于8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2厘米。在实际问题中常常要找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一个给定的数,如果一个数b,使得,那么我们把b叫作a的一个立方根。如:,则叫的一个立方根。我们知道非负数a的平方根可以表示为:,怎样表示a的立方根呢?2通过具体问题探究立方根的性质,从而引入立方根的表示方法。说一说下列各数的一个立方根27、-27、64、-64、,0,0.001。-0.001思考:(1)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会不会也有两个呢?(2)负数没有平方根,负数有没有立方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3)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表示为,一个数a的立方根怎么样表示呢?(注意强调一方面怎样区别二次方根与三次方根,另一方面说明三次方根前为什么不要带“”)3开立方运算的概念我们知道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什么呢?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叫对这个数开立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第105页共106页\n1利用立方根的定义求立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25,-216,1000,,-0.027,2加深立方根定义的理解例2(1)我们知道∴2是8的立方根,8的立方根记着:,因此,=2,所以,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呢?一个数的立方根的立方就等于这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吗?()(2)如果,那么r叫a的立方根,如果,那么r叫谁的立方根呢?r等于多少呢?的立方根怎么表示呢?你发现了什么?=a,(3)求下列各式的值,例3解方程:3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例4用计算器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343,-1.331例5用计算器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人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来源:Zxxk.Com]4立方根的应用例6如果球的半径为r那么球的体积可用公式来计算,当球的体积为500时,求球的半径r(取3.14,精确到0.01)[来源:学*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P101、2、3补充求下列各式的值:,,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填写下表第105页共106页\n平方根立方根[来源:学科网ZXXK]定义性质举例第6课时:6.3实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来源:学&科&网]2了解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3会估计一个无理数的范围。[来源:Z.xx.k.Com]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数的概念、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也适用难点: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什么叫有理数?什么叫无理数?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所以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叫作实数集。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可不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1)怎样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方法:把半径等于的圆放到数轴上,圆上一点A与原点重合,圆沿着数轴滚动一周,点A的终点表示(做一个教具演示)第105页共106页\n(2)怎样表示无理数?方法:从第5页的探究问题可以知道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因此,以0为圆心,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作弧与数轴的交点就是(教师示范)总结:其实每一个实数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因此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的一个实数。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观察数轴:正实数在数轴上什么位置?负实数呢?正、负实数与零点大小有什么关系?正实数在原点的右边,负实数在原点的左边,正实数大于零,负实数小于零。2、实数怎样分类?(1)有理数怎样分类?[来源:Z§xx§k.Com]按正、负性分:按整、分性分:(2)实数怎样分类呢?模仿有理数的分类请你给实数分类。3、有理数范围内的一些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是否适合无理数呢?请你回顾:(1)几个常用概念①什么叫相反数?只有符合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这个概念适合实数,如:是一对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_____,实数(a+b)的相反数是_____,实数(a-b)的相反数是_______.②什么叫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表示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这个数的绝对值。这个概念也适合实数。如:第105页共106页\n考考你: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______,B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C零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D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E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F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实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③什么叫互为倒数?如果两个数的积等于1,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倒数这两个数也可以是实数,如:,的倒数是[来源:学(2)有理数范围内学过有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叙述,用式子表达。①加法交换律:a+b=_______,②加法结合律:(a+b)+c=______③乘法交换律:ab=___④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____________,这些字母a、b、c可以代表实数。[来源:学#科#网](3)有理数范围内学过下列运算法则,你还记得吗?①a+0=_____,②a+(-a)=_____,③=_____,④a-b=_____,⑤ab=____这些法则也适合实数,即字母a、b可以代表实数(4)在有理数范围内,如果两个数都不等于0,这两个数的乘积会等于0吗?在实数范围内也有这条性质,即如果,则ab(5)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比较大小?①如果a-b>0,则a>b,如果a-b<0,则a<b,②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在实数范围内也可以这样比较大小。(6)以前学过的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的性质、解法、对于实数也同样适用(7)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对于实数也同样适用。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5,3.7,填入相应的集合里。有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无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实数集合_______________,负实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5页共106页\n例2填表相反数倒数绝对值例3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的结果是()A2a+bBbC2a-bDb例4不用计算器估计的大小例5不用计算器,估计的大小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P151.2五反思小结,拓展提高这节课内容比较杂,你认为重点要掌握什么?1实数的概念2有理数范围内的概念和运输法则运算定律都适合实数。第7课时:6.3实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来源:学科网]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105页共106页\n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来源:Zxxk.Com]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3做一做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来源:学#科#网](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来源:Zxxk.Com]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0.0102560.0103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考考你:1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3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第105页共106页\n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1)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例1计算: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例2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2)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来源:学,科,网]1实践应用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2冲刺奥赛例4已知求a+b的值。例5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第8-10课时:测试与评讲第105页共106页\n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材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的坐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等。实际生活中常用有序实数对表示位置,由此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用坐标法表示地理位置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出一个区域内地点分布的平面示意图来完成。用坐标表示平移,从数的角度刻画了第五章有关平移的内容,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点或图形的平移。此外,用极坐标表示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在本章最后的“数学活动”中有所渗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点的位置;2会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过程与方法〕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由点找坐标的过程和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形结合意识;2、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确定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糸中,由已知点的坐标确定这一点的位置,由已知点的位置确定这一点的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是重点;建立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和由坐标变化探求图形之间的变化是难点。课时分配7.1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2课时本章小结……………………………………………………2课时第105页共106页\n第1课时:7.1.1有序实数对〔教学目标〕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能利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重点难点〕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是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是难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到电影院看电影你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地图上你怎样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下象棋时,有人说“炮二平八”,你怎么走棋子?这些都说的是用两个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那么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呢?二、有序数对〔投影1〕下面是根据教室平面图写的通知:请以下座位的同学:(1,5)、(2,4)、(4,2)、(3,3)、(5,6),今天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怎样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吗?举例说明。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如(2,4)和(4,2)表示不同的位置,若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2,4)表示第2列第4排,而(4,2)则表示第4列第2排。这就是说用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位置是有顺序的。假设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请你在课本图6.1-1上标出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座位。上面提到的问题都是通过像“几排几号”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第105页共106页\n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三、例题〔投影2〕写出表示学校里各个地点的有序数对.分析:从表示大门的有序数对你能知道前一个数的意义是什么?后一个数的意义是什么吗?答:宣传橱窗(2,2),办公楼(3,3),实验楼(3,7),运动场(6,8),教学楼(7,4),宿舍楼(8,5),食堂(9,6)。8123456712345678910●●●●●●●●大门食堂宿舍楼宣传橱窗实验楼教学楼运动场办公楼(5,2)四、课堂练习课本40面练习。五、课堂小结1、在生活中的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位置,当然表示位置的方法不止这一种,以后我们会知道还有其它的表示位置的方法。2、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时,要注意数对的顺序,明确前一个数的意义和后一个数的意义,这样我们才不会搞错。作业:课本44面1题。第2课时:7.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2、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3、会用坐标表示点。第105页共106页\n[重点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是重点;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投影1]如图,点A的坐标是2,点B的坐标是-3。C坐标为-4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在点C处。这就是说,知道了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类似于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二、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知道,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为此,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出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如图,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二、点的坐标如图,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3,4)。第105页共106页\nA34MN·(3,4)-4-3B·C·D·类似地,请你根据课本41面图6.1-4,写出点B、C、D的坐标.B(-3,4)、C(0,2)、D(-3,0).注意:写点的坐标时,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三、四个象限建立了平面直角坐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投影2]第二象限(-,+)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二象限(+,-)做一做:课本43面练习1题。思考:1、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x轴和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原点O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2、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第一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二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负数;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四、课堂练习[投影3]1、点A(-2,-1)与x轴的距离是________,与y轴的距离是________.注意:纵坐标的绝对值是该点到x轴的距离,横坐标的绝对值是该点到y轴的距离。2、点A(3,a)在x轴上,点B(b,4)在y轴上,则a=______,b=______.3、点M(-2,3)在第象限,则点N(-2,-3)在____象限.,点P(2,-3)在____象限,点Q(2,3)在____象限.五、课堂小结1、平面直角坐标糸及有关概念;第105页共106页\n2、、已知一个点,如何确定这个点的坐标.3、坐标轴上的点和象限点的特点。作业:课本44面2;45面3;47面12题。第3课时:7.1.2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教学目标]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重点难点]描出点的位置和建立坐标系是重点;适当地建立坐标系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投影1〕写出图中点A、B、C、D、E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已知点的坐标怎样确定点的位置呢?二、例题〔投影2〕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4,5),B(-2,3),C(-4,-1),D(2.5,-2),E(0,4).分析:根据点的坐标的意义,经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是A点横坐标,作y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是A点的纵坐标。你认为应该怎样描出点A的坐标?第105页共106页\n先在x轴上找出表示4的点,再在y轴上找出表示5的点,过这两个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A.类似地,我们可以描出点B、C、D、E.三、建立直角坐标糸〔投影3〕探究: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1)如果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坐标系,那么y轴是哪条线?y轴是AD所在直线.(2)写出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A(0,0),B(0,6),C(6,6),D(6,0).(3)请你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时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又分别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可以看到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不同,则各点的坐标也不同.你认为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才比较适当?要尽量使更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四、课堂练习〔投影4〕1、课本43面练习2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顺次连结A(-3,4),B(-6,-2),C(6,-2),D(3,4)四点,所组成的图形是________.五、课堂小结1、已知点的位置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可以描出点的位置。点与有序数对(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为了方便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糸。作业:课本45面4、5、6;46面9题。第4课时: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第105页共106页\n[教学目标]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能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重点难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是重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是难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投影1〕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探究:〔投影2〕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再向东走50米.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思考: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学校(150,200)小刚家O请你在课本50面图6.2-2上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归纳一下,〔投影3〕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的步骤是什么?(1)建立直角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第105页共106页\n(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定出坐标系中的单位长度;(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表示地点的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注意:(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三、课堂练习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学校门办公楼··操场宿舍实验楼··教学楼···食堂四、课堂小结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作业:课本54面5;55面10题。第5课时:7.2.1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2、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重点难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是重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运用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课我们研究直角坐标系的另一个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二、图形的平移与图形上点的变化规律首先我们研究点的平移规律。如图,〔投影1〕(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点A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第105页共106页\n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横坐标增加了5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将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增加了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不变.(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点A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将点A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减少了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减少了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不变.从点A的平移变化中,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坐标不变吗?在什么情况下,坐标增加或减少吗?将点向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向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将点向右或向上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横坐标或纵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长度;向左或向下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横坐标或纵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长度。简单地表示为〔投影2〕点(x,y)点(x+a,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y)点(x-a,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y)点(x,y+b)向上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y)点(x,y-b)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三、图形上点的变化与图形平移的规律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就是对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因而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投影3〕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第105页共106页\n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思考:〔投影4〕(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相应的变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归纳上面的作图与分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得到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得到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简单地表示为〔投影5〕点(x+a,y)图形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a,y)图形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y+b)图形向上平移a个单位长度度点(x,y-b)图形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四、课堂练习第53面练习.五、课堂小结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图形的平移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作业53面1、2;54面3、4题.第105页共106页\n第6课时:第七章复习一(6.1)一、双基回顾1、点的坐标:过平面内任意一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坐标a、b分别叫做点P的,有序数对(a,b)叫做P点的。注意: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坐标)一一对应。〔1〕已知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2、象限第二象限(-,+)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二象限(+,-)〔2〕如果点M到y轴的距离是4,到x轴的距离是3,则M的坐标为.3、坐标轴上点的特征:x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是,y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是,原点的坐标是.〔3〕如果点A(m,n)的坐标满足mn=0,则点A在()A.原点上B.x轴上C.y轴上D.坐标轴上4、建立直角坐标糸〔4〕如图所示,若在象棋盘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将”位于点(1,-2),“象”位于点(3,-2),则“炮”位于点.二、例题导引例1如果点M(a+b,ab)在第二象限,那么点N(a,b)在第________象限;若a=0,则M点在.例2已知长方形ABCD中,AB=5,BC=3,并且AB∥x轴,若点A的坐标为(-2,4),求点C的坐标.例3已知四边形ABCD各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0,0),B(3,6),C(14,8),D(16,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三、练习升华夯实基础1、在电影票上,如果将“8排4号”记作(8,4),那么(10,15)表示_______________。2、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第105页共106页\nA、(5,4)B、(4,5)C、(3,4)D、(4,3)3、点A(3,-5)在第_____象限,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m2+1)一定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5、点P(m+3,m+1)在坐标系的x轴上,则点P的坐标为()A.(0,-2)B.(2,0)C.(4,0)D.(0,-4)6、已知点A(-1,b+2)在坐标轴上,则b=________.7、如图,写出八边形各顶点的坐标。(图见课本59面第2题)8、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有线段连接起来:(1)(2,0)、(4,0)、(2,2);(2)(0,2)、(0,4)、(-2,2);(3)(-4,0)、(-2,-2)、(-2,0);(4)(0,-2)、(2,-2)、(0,-4).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像什么?(课本59面3题)9、图中标明了李明同学家附近的一些地方;(1)根据图中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学校,邮局的坐标;(2)某星期日早晨,李明同学从家里出发,沿着(-2,-1)、(-1,-2)、(1,-2)、(2,-1)、(1,-1)、(1,3)、(-1,0)、(0,-1)的路线转了一下,写出他路上经过的地方;(3)连接他在(2)中经过的地点,你能得到什么图形?能力提高10、坐标平面内的点M(a,b)在第三象限,那么点N(b,-a)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11、点K在第三象限,且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积为8,写出两个符合条件的点。第105页共106页\n12、已知线段MN=4,MN∥y轴,若点M坐标为(-1,2),则N点坐标为.13、一个长方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个顶点的坐标为(–1,–1)、(–1,2)、(3,–1),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2,2)B.(3,2)C.(3,3)D.(2,3)14、已知A(2,0),B(-3,-4),C(0,0),则△ABC的面积为()A.4B.6C.8D.315、画图回答:(1)坐标(x,3)中的x取-3,-2,-1,0,1,2,3所表示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轴有什么关系?(2)坐标(3,y)中的y取-3,-2,-1,0,1,2,3所表示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轴有什么关系?(课本60面6题)16、图中显示了10名同学平均每周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单位:小时)。(1)用有序实数对表示图中各点.(2)图中有一个点位于方格的对角线上,这表示什么意思?(3)图中方格纸的对角线的左上方的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右下方的点呢?(4)估计一下你每周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在图上描出来,这个点位于什么位置?(课本60面7题)17、某村过去是一个缺水的村庄,由于兴修水利,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据村委会主任徐伯伯廛,以前全村400多户人家只有五口水井:第一中井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第二口井在村委会北偏东300的方向2000米处,第三口井在村委会正西方向1500米处,第四口井在村委会东南方向1000米处,第五口井在村委会正南方向900米处。请你根据徐伯伯的话,和同学一起讨论,画图表示这个村庄五口井的位置。(课本60面8题)第105页共106页\n探索创新18、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下列各点:A(1,1)、B(5,1)、C(3,3)、D(-3,3)、E(1,-2)、F(1,4)、G(3,2)、H(3,-2)、I(-1,-1)、J(-1,1).连接AB,CD,EF,GH,IJ,找出它们中点的坐标。将上述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与对应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发现。(课本61面9题)第7课时:本章小结一、知识结构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糸画两条相互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点坐标(有序数对)P(x,y)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表示平移二、回顾与思考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有序实数对(x,y)与(y,x)是否相同,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2、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坐标平面由哪几部分组成?3、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已知点怎样写出它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怎样描出这个点?4、第一、二、三、四象限的点有什么特征?坐标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原点在什么地方?5、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6、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三、例题导引第105页共106页\n例1如图,这是某市部分地区的简图,请你用坐标表示各地的位置。例2如图,(1)描出A(–3,–2)、B(2,–2)、C(–2,1)、D(3,1)四个点,线段AB、CD有什么关系?(2)顺次连接A、B、C、D四点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3)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例3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y)经平移后对应点为(x+3,y+2),画出它作同样平移后的△A′B′C′,并写出A′、B′、C′的坐标.四、练习提高1、点P位于x轴下方,y轴左侧,距离x轴4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2个单位长度,那么点P的坐标是〔〕A.(4,2)B.(-2,-4)C.(-4,-2)D.(2,4)2、将某图形的纵坐标都减去2,横坐标不变,则该图形〔〕A.向右平移2个单位B.向左平移2个单位第105页共106页\nC.向上平移2个单位D.向下平移2个单位3、与图1中的三角形相比,图2中的三角形发生的变化是()A.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B.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C.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D.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3题5题4、一只蚂蚁由(0,0)先向上爬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爬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爬2个单位长度后,它所在位置的坐标是_________。5、如图是小刚画的一张脸,他对妹妹说“如果我用(1,3)表示左眼,用(3,3)表示右眼,那么嘴的位置可以表示成。6、已知点A(2,-3),线段AB与坐标轴没有交点,则点B的坐标可能是〔〕A.(-1,-2)B.(3,-2)C.(1,2)D.(-2,3)7、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C(4,7),则点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A.(2,9)B.(5,3)C.(1,2)D.(–9,–4)8、已知点A(a,0)和点B(0,5)两点,且直线AB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0,则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9、如图,红色图形可以由蓝色图形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图见课本60面5题)10、如图,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三角形A1B1C1,求A1,B1,C1的坐标。(图见课本55面7题)11、如图,(1)请写出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房子的A、B、C、D、E、F、G的坐标。(2)小影想把房子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你能帮他办到吗?请作出相应图案,并写出平移后的7个点的坐标.第105页共106页\n12、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0,0),B(6,0),C(5,5)。(1)求三角形ABC的面积;(2)如果将三角形ABC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三角形A1B1C1,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三角形A2B2C2。试求出A2、B2、C2的坐标;(3)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ACAXAYBA探索创新13、如图,三角形PQR是三角形ABC经过某种变换后得到的图形,分别写出点A与点P,点B与点Q,点C与点R的坐标,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M的坐标为(x,y),那么它的对应点N的坐标是什么?(课本61面10题。)第105页共106页\n第8-10课时:测试与评讲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材首先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并估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接着,以消元思想为基础,依次讨论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代入法和消元法。然后,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牛饲料问题”“种植计划问题”“成本与产出问题”,将贯穿全章的实际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通过举例介绍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使消元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消元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3、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学会运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糸,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结果”,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2、在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x=a,y=b的形式的过程中,体会“消元”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四、课时划分建议本章共16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消元思想4课时,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4课时,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复习2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讲评1课时。第105页共106页\n第一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3、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难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节含义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一分,某队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这个对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法一:可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详细过程略)法二:可否设胜负场数分别为x场、y场,那么x、y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方程x+y=222x+y=40二、探索新知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这两个方程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由一名学生来阐述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特征有哪些?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它的特征有三个:①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作比较,上述两个方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得出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关键词两个未知数,未知项的次数,一次,整式方程)练习: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1)x-2y=8;(2)x2+y=0;(3)x=2/y+1;(4)a+1/2b;(5)xy+y=2;(6)x/3+2y=0.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以x+y=22为例探索满足此方程的未知数值有无数对,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同时强调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格式,,…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解(同时探索求解方法: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未知数)第105页共106页\n此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有,。。。共21个。3)二元一次方程组上在一起成为述问题中,x、y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x+y=22和2x+y=40,把这两个方程合写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均为一两个整式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比如,,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但,,等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上述问题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可知x=1822-x=4,即既满足方程x+y=22又满足方程2x+y=40,所以我们就说是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例题 判断下列各组未知数的知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2),,)(3)(,,)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一个解。三、尝试反馈,巩固知识1)写出二元一次方程5x-y=2的五个解_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y=10,用x代数式表示y=_;当x=6时,y=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_;当y=2时,x=_3)3x+y=10自然数解有_4),,中为方程组的解的是_5)书上94页练习题6)书上95页习题8.1第1题第105页共106页\n四、课堂小结,思想升华我们今天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特殊解的求法,学会了怎样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未知数的方法。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个困惑,那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我们是用尝试法来判断的,是否有更简洁的方法来求它的解呢?这就是后几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五、作业;必做95页2、3、4选作5第二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教学目标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方法问题: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一分,某队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法一:可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法二: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解:设这个队胜了x场,解:设这个队胜场数分别为x场,则负了(22-x)场,由题意的得负了y场,由题意得2x+(22-x)=40(以下略)这里所用的是是将未知数的个数有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消元思想。具体是由x+y=22得y=22-x,再把y=22-x代人2x+y=40得2x+(22-x)=40,这样就消掉了一个未知数y,把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化为了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关键: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未知数练习: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未知数(1)5x-3y=x+2y(2)2(3y-3)=6x+4(3)(4)二、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解:由(1)得y=22-x(3)。。。。。选择变形把(3)代入(2)得2x+(22-x)=40。。。。。。代入消元第105页共106页\n解得x=18。。。。。。。解一元方程把x=18代入(3)得y=4。。。。。返代求值∴。。。。。。。规范写解师生一起归纳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选择一个系数较为简单的方程变形,将变形后的式子代入另一个方程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不需详细步骤),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代入(3)求出另一未知数的值(代入(1)(2)也可,但代入(3)往往要简便些),然后规范写解。尝试练习用代入法解方程组(1)(2)(3)(4)(5)(教师可示范三题,学生练习两题,然后师生共评)2、例2(书上97页例2)3、学生尝试练习书上99页3、4题四、归纳小结本节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五、作业必做103页习题8.2第2题、4题选做6、7题第三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1)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节教学目标1、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进一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探索如何用加减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方法观察下列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系数之间的关系并思考新的消元方法(1)因为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相同,故由(1)-(2)可消y(也可由(2)-(1)消y)(2)因为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故由(1)+(2)可消y归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同,把这两个方程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可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第105页共106页\n(3)因为方程组中y的系数成整数倍关系,故可由(1)+(2)×2消y(4)首先要将方程组中的同一未知数系数化成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故可由(1)×3+(2)×2消y,也可可由(1)×5-(2)×3消x.二、加减法的一般步骤详细板书解上述5个方程组的过程,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加减法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系数之间的关系,若有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可直接把这两个方程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可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若没有同一未知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可把方程组先变形化成有同一未知数(一般选择系数较为简单的那个未知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的情形,再用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解一元一次方程,再返代求另一未知数的值,最后规范写解。即变形→加减消元→解一元方程→返代求值→规范写解三、尝试练习1、用加减法解下列方程组(1)(2)(3)(4)思考:如何解下列方程组(5)(6)书上101页例4讲评练习102页练习题2、3归纳小结本节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作业必做103也习题8.2第3题、8题选做9题第四课时:加减消元法2一、教学目标1、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消元的思想,化归的思想;3、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教学重点1、探索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消元思想;2、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三、教学难点1、加减消元法的形成过程;2、如何启发学生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调动交流的积极性。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第105页共106页\n累死我了!我从你背上拿来一袋,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了牛哥,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两袋!真的?※让两位同学扮演牛哥和小马,以小品形式演绎以上情境(用图片吸引学生眼球,以小品增加情趣,活跃气氛,激发兴趣)。T:谁来扮演任劳任怨的牛哥?还有千里小马呢?看图回答:教师:听完牛哥和小马的对话,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张图你能算出老牛与小马各驮多少袋吗?请列方程组求解。(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请一学生板演)学生1:解:设老牛驮x袋,小马驮y袋,列方程组得X-y=2X+1=2(y-1)……——如何解这个方程组?教师: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解以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2:——代入消元法。教师:通过代入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学生3:——体现消元的数学思想。教师:你能叙述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吗?我跑得比你慢,你今天跑了7趟,我只跑6趟。探究新知:牛哥又喊累了——累死我了!是啊,今天你比我多驮9袋。是的?我们今天驮了77袋。看图片回答:教师:根据这张图你能算出老牛与小马一趟各驮多少袋吗?请列方程组。学生4:根据题意可设老牛一趟驮x袋,小马一趟驮y袋,则6x+7y=77(1)6x-7y=9(2)教师:分小组讨论,你会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吗?第105页共106页\n学生5:用代入消元法:……学生6:用代入消元法,将6看作一个整体,由(2)得:6x=9+7y将此式代入(1)求解。教师:刚才大家用代入消元的方法来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方法吗?试试看。探索,尝试教师精讲:观察方程组中方程(1)与方程(2)的未知数的系数,你发现什么?学生7:此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教师:你们的发现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帮助吗?(观察方程组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除了可以用代入法求解外,是否还有更简捷的解法?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加减消元法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探索新方法的过程,在这里观察出与,与-7y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动手试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尝试)评注:遇到新问题、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总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出它们形式上的不同,再思考怎样用转化的思想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知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去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转化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归纳:当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绝对值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加减消元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法。※学生练习填空:(1)已知方程组x+3y=17-3x+3y=1,两个方程只要两边就可以消去未知数。(2)已知方程组3m+2n=76m-2n=11,两个方程只要两边就可以消去未知数。用加减法解方程组P1021.(1)、P1033.(2)练习1学生集体回答,练习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小组交换批改。教师:通过上述题组的训练,我们发现诸如上述形式的方程组可以通过两式相加或两式相减的方法达到消元的目的。但是,不具备上述形式的方程组,能否转化成这种形式,然后用加减法来解呢?(这个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对具体的方程组进行剖析.)发现结论,找寻方法例3分析……小组讨论:学生7:系数不同变成系数相同(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教师:学生7选择消,你同意吗?能否消。学生8:可以(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教师:通过两种消去不同未知数的求解过程,比较、选择、确定消元的对象。评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然后自己去总结解题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能自觉形成先观察,再确定方法的思维过程——即确定解法时,先观察方程组的特征——方程组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同,此时选择加减消元法比较好.强调关键:观察、思考、决策第105页共106页\n1.审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注意现察方程组中各方程的对应项系数的特点;2.决策——运用消元的基本思路去指导选择消元的对象;归纳:当方程组中两方程的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相等时,也可以在方程两边同乘一个数,从而把某未知数系数化相同。巩固练习见课本(让学生板演)。升华知识,小结评价。探究一:让学生讲解。探究二: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解法──加减法.通过把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其一般步骤是什么?(“探究性问题”的学习有较大的弹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学会问题与问题转化。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第五课时:加减消元法3学习目标1.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的“消元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教学重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探索如何用加减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①②1.用加减法解方程组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课堂研讨(一)重点研讨3.若方程组的解满足,则=;4.如果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5.若,则=;6.甲、乙两人同求方程的整数解,甲正确的求出一个解为,乙把看成第105页共106页\n,求得另一个解,则的值分别为()(二)拓展训练7.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则的值等于()A、4B、-4C、8D、-88.解方程组比较简便的方法为()A、代入法B、加减法C、换元法D、三种方法都一样9.若二元一次方程有公共解,m为()A、-2B、-1C、3D、4(三)达标测试10.解方程组:⑴⑵⑶⑷三、课后巩固11.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求12.若学习收获:第六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利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105页共106页\n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利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利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难点:方程思想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引入在上学期我们经历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有哪些?需注意哪些问题?2、(书上105页探索1)养牛场原有大牛30只,小牛15只,每天约用饲料675㎏,后来又购进大牛12只,小牛5只,这时每天约用饲料940㎏.饲养员李大叔估计每只大牛1天约需饲料18~20㎏,每只小牛1天约需饲料7~8㎏。你能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吗?方法一: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方法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通过板书对比两种解决办法的简便程度)新课1、由上得出:一般说来,列方程组比列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简便一些。2、(书上106页探索2)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为1:1.5,现有一长方形地长200米,宽100米,怎样划分为两块小长方形地,分种甲乙作物,使它们的总产量之比为3:4(结果取整数)?(有两种方法)3、(书上106页探索3)4、归纳列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仔细审题后设恰当的未知数(有时需设间接未知数),找出题中涉及全局两个相等关系列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方程组,解出这个方程组,再检验解的合理性,最后作答。简而言之就是审→找、列→解→验→答三、尝试练习书上108页习题8.3第1、2、3题归纳小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作业必做书上108页习题8.3第4、5、6、7选作书上108页习题8.3第8、9第七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3体会列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4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第105页共106页\n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课前自主学习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2.一般来说,有几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几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量(2)同类量的单位要()(3)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3.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要注意检验和作答,检验不仅要求所得的解是否(   ),更重要的是要检验所求得的结果是否(         )4.一个笼中装有鸡兔若干只,从上面看共42个头,从下面看共有132只脚,则鸡有(   ),兔有(   )新课探究看一看课本113页探究1问题: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2)()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和ykg根据题意列方程,得解这个方程组得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    )和(    ),饲料员李大叔估计每天母牛需用饲料18—20千克,每只小牛一天需用7到8千克与计算()出入。(“有”或“没有”)练一练:1、某所中学现在有学生4200人,计划一年后初中在样生增加8%,高中在校生增加11%,这样全校学生将增加10%,这所学校现在的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人数各是多少人?2、有大小两辆货车,两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3、某工厂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人数的第105页共106页\n少30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出10人到第一车间,则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车间的,问这两车间原有多少人?4、某运输队送一批货物,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运送5吨,结果不但提前2天完成任务并多运了10吨,求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原计划每天运输多少吨?小结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第八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教学目标: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3、学会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课前自主学习1.甲乙两人的年收入之比为4:3,支出之比为8:5,一年间两人各存了5000元(两人剩余的钱都存入了银行),则甲乙两人的年收入分别为()元和()元。2.在一堆球中,篮球与排球之比为赞助单位又送来篮球队10个排球10个,这时篮球与排球的数量之比为27:40,则原有篮球()个,排球()个。3.现在长为18米的钢材,要据成10段,每段长只能为1米或2米,则这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1)1米的段数+()=10(2)1米的钢材总长+()=18新课探究(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5,现要在一块长200m,宽100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1)先确定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再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计算分割线的位置.(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如图,一种种植方案为: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和BCFE.设AE=xm,BE=ym,根据问题中涉及长度、产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组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新课标第一网 答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  )m处,把这块地分第105页共106页\n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  )作物,较小一块地种(  )作物.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请写出来练习1.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纸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2.解方程组3.小颖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矩形(如图1所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小彬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彬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一个洞,恰好是边长2mm的小正方形!你能帮他们解开其中的奥秘吗?提示学生先动手实践,再分析讨论.小结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方程式组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通常地设了两个未知数就得列两个方程。解决实际问的关键是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不过解出数学答案后还得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第九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4)教学目标:1、进一步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会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重点:借助列表分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难点: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课前自主学习1.某校办工厂现在年产值是非曲直5万元,如果每增加工厂100元投资一年可增加班费50元产值,设新增加的投资额为x万元,总产值为y万元,那么x,y所满足的方程为()2.一旅游者从下午宴时步行到晚上7时,他先走平路,然后登山,到山顶后又沿原路下山回到出发点,已知他走平路时每小时走4km,爬山时每小时走3km,下坡时每小时走6km,问旅游者一共走了()km3.A,B两地相距2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两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然后甲返回A地,乙仍继续前进,当甲回到A地时,乙离A地还有2千米,则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和(   )新课探究第105页共106页\n(出示例题)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图见教材115页,图8.3-2)设问1.如何设未知数?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设(                    )设问2.如何确定题中数量关系?列表分析产品x吨原料y吨合计公路运费(元)铁路运费(元)价值(元)由上表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      )元.练习(1)一批蔬菜要运往某批发市场,菜农准备租用汽车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记录如下表所示.甲种货车(辆)乙种货车(辆)总量(吨)第1次4528.5第2次3627这批蔬菜需租用5辆甲种货车、2辆乙种货车刚好一次运完,如果每吨付20元运费,问:菜农应付运费多少元?(2)某学校现有学生数1290人,与去年相比,男生增加20%,女生减少10%,学生总数增加7.5%,问现在学校中男、女生各是多少?(3)《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小结第105页共106页\n第十、十一课时三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法举例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难点:根据方程组特点消元方法、转化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教学过程引入小明手里有12张面额分别为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张数是2元纸币张数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分析: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张数分别为x、y、z,可得x+y+z=12,x+2y+5z=22,x=4y三个方程,合写在一起从而得出三元一次方程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只含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次数为均为1的整式方程叫三元一次方程。含三个相同未知数,且未知项次数为1的三个方程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回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转化思想,从而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探索1、法一:代入法法二:加减法把(3)代入(1)得由(1)×5得5y+z=12(4)5x+5y+5z=60(4)把(3)代入(2)得由(4)-(2)得6y+5z=22(5)4x+3y=38(5)第105页共106页\n解由(4)(5)组成的方程组解由(3)(5)组成的方组得得把y=2代入(3)得x=8把x=8y=2代入(1)得z=2∴∴探索2、分析:可由方程(2)(3)消y得方程(4),然后解由(1)(4)组成的方程组得x、z的值,然后将x、z的值代入(2)或(3)都可以求y,最后得方程组的解。探索3、(书上113页例2)分析:由题意得法一:可用代入法法二:可用加减法(消a要简便些):两两结合,消同一未知数练习1、解下列方程组1)2)3)4)2、书上114页练习题2四、归纳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三元一次方程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利用转化思想消元方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充分分析方程组特点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恰当灵活选择消元方法),当然,有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转化为三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五、作业必做题书上114页习题8.4第1、2题选做题书上114页习题8.4第3、5题第十二、十三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教学目标第105页共106页\n1、复习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2、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其运用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识网络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和运用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主要题型、方法判断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2、会熟练将二元一次方程变形为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未知数。3、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判断、特殊解的求法4、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判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解三元一次方程组6、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问题(实际问题、求值等)处理复习题8建议1、2、6、7、8、9、10、11大题作为课堂练习,时间允许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补充一些练习题。四、作业必做题3、4、5第十四、十六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测试与评讲第九章不等式第1课时:§9.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2.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确定.[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105页共106页\n一.问题探知某班同学去植树,原计划每位同学植树4棵,但由于某组的10名同学另有任务,未能参加植树,其余同学每位植请树6棵,结果仍未能完成计划任务,若以该班同学的人数为x,此时的x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依题意得4x>6(x-10)1.不等式: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解析:(1)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叫不等式(2)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也可以不含有未知数;(3)注意不大于和不小于的说法例1用不等式表示(1)a与1的和是正数;(2)y的2倍与1的和大于3;(3)x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是非正数;(4)c与4的和的30%不大于-2;(5)x除以2的商加上2,至多为5;(6)a与b两数的和的平方不可能大于3.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解析:不等式的解可能不止一个.例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是x+1<3的解?哪些不是?-3,-1,0,1,1.5,2.5,3,3.5解:略.练习:1.判断数:-3,-2,-1,0,1,2,3,是不是不等式2x+3<5的解?再找出另外的小于0的解两个.2.下列各数:-5,-4,-3,-2,-1,0,1,2,3,4,5中,同时适合x+5<7和2x+2>0的有哪几个数?三.不等式的解集1.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不等关系,渗透不等式的列法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注意纠正错误明确验证解的方法,引入不等式的解集概念解析:解集是个范围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解B.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唯一解;C.x=3不是不等式2x>1的解;D.x=3是不等式2x>1的解集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例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1;(2)x≥-1;(3)x<-1;(4)x≤-1分析:按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的步骤答解:第105页共106页\n注意:1.实心点表示包括这个点,空心点表示不包括这个点2.大于向右走,小于向左走.练习:如图,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其中错误的是()练习: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3(2)x<2(3)y≥-1(4)y≤0(5)x≠42.教材128:1,2,3第3题:要求试着在数轴上表示[小结]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作业]必做题:教科书134页习题:2题指导辨析总结规律和方法§9.2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不等式的性质(一)[教学目标]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关键:会用不等式刻画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复习:1.叙述不等式的性质。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1)x与5的差小于或等于6:(2)y与的6倍不小于12。新课:第105页共106页\n课堂练习:第134页8题,第135页11,12,13题。作业:第134页9题,第135页10题。第3课时:不等式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的解法2.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105页共106页\n[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难点:不等号方向的确定.[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问题探知发现规律问题1等式的性质1,2.问题2用”>””<”填空并总结规律:请(1)5>3,5+23+2,5-23-2(2)-1<3,-1+23+2,-1-33-3(3)6>2,6×52×5,6×(-5)2×(-5)(4)-2<3,(-2)×63×6,(-2)×(-6)3×(-6)由上面规律填空:(1)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2)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来年改变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填”>”,:<”(1)若a>b,则2a+12b+1;(2)若-1.25y<10,则y-8;(3)若a0,则ac+cbc+c;(4)若a>0,b<0,c<0,则(a-b)c0.例2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3x<2x+1;(3)x>50;(4)-4>3.分析:利用不等式性质变形为最基本形,利用数轴表示解集练习:教材133:1,2题..二.巩固训练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2;(4)-3x+2<2x+3例3已知不等式3x-a≤0的解集是x≤2,求a的取值范围.[作业]必做题:教科书134页习题:6题第105页共106页\n§9.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第4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会用不等式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新课:例1解不等式3(1-x)<2(x+9),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去括号,得3-3x<2x+18移项,得-3x-2x<18-3合并,得-5x<15系数化成1,得x>-3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的形式.练习:P140练习1、2例2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如果到2008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08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要比2002年至少增加多少?讨论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用x表示2008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例3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要超过9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练习:P140-3P141-5、6第105页共106页\n作业:P141习题9.2――7、8、9第5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教学目标:1.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会用不等式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新课:例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入后考虑它呢?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___元后;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过___元后.我们是否应分情况考虑?可以怎样分情况呢?(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而不超过10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那么在甲店购物花费小吗?练习:1.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优秀学生乘旅行社的车去A市参加科技夏令营,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票的6折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1)设学生数为x,甲旅行社收费为y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乙.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2)当学生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3)就学生数x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2.某商店出售茶壶和茶杯,茶壶每只20元,茶杯每只5元,该商店有两种优惠办法:(1)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按总价的92%付款.现有一顾客需购买4只茶壶,茶杯若干只(不少于4只).请问:顾客买同样多的茶杯时,用哪一种优惠办法购买省钱?3.某人的移动电话(手机)可选择两种收费办法中的一种,甲种收费办法是,先交月租费50元,每通一次电话再收费0.40元;乙种收费办法是,不交月租费,每通一次电话收费0.60元.问每月通话次数在什么范围内选择甲种收费办法合适?在什么范围内时选择乙种收费办法合适?补充练习:1.有一批货物,如月初售出,可获利1000元,并可将本利之和再去投资,到月末获1.5%的利息;如月末售出这批货,可获利1200元,但要付50元保管费.问这批货在月初还是月末售出好.2.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用水超出部分每吨收费0.8元.如果单位自建水泵房抽水,每月需交500元管理费,另外每月一吨水再交0.28元,已知每抽一吨水需成本0.07元.问该单位是用自来水公司的水合算,还是自建水泵房抽水合算.第105页共106页\n§9.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由学生动手操作:用各种不同长度的木棒去拼三角形,归纳出能拼出三角形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和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的特征,目的是归纳出同时符合几不同条件的不等式的公共范围,即不等式组的解集.毛2.通过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确定方程组的解集进行比较,抽象出这二者中的异同,由此理解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冷,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未免会感觉到寒意,尤其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同学更觉得冷,妈妈们为了他们的孩子能过得舒服一些,都会给他们的孩子准备好帽子、手套来御寒.就拿手套来说吧,贵的可达几十元钱一双,便宜的呢,只要一、二元就可买到,但其质量和保暖程度肯定不相同,便宜的可能用的时间不长,而贵的对小孩来说不善于保护,又未免太奢侈了,作为家长肯定希望所买的东西价廉又物美,假设妈妈的要求是手套的价格不能超过6元,而小孩又不喜欢太便宜的,他们对家长的要求是所买的手套价格不能少于4元,同学们,如果你是商店售货员,你会拿什么价格的手套给他们选择呢?如果商店里的手套从每双2.5元至16元的各种价格都有,且每双不同的手套之间都是按逐渐提高0.5元的价格进行呈列的,你能确定他们的选择有几种吗?当然可以,太简单了,要使买的手套让家长和小孩都满意可让他们从每双4元至6元的这些物品中选,由于这档手套有4元/双,4.5元/双,5元/双,5.5元/双,6元/双共五种,故售货员只需从这五种价格的手套中取出供他们挑选,就能让母子同时满意.这里我们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是: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不等式组吧.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学习不等式组之前,我们来开展小组活动吧,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小木棒,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小木棒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请大家先想想我们还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再动手试试,验证你们的想法.搭配方式有三种:3cm、10cm、6cm;3cm、10cm、9cm;3cm、10cm、14cm.但并不是每种搭配方式都能搭成三角形.要构成三角形,必须有两条较短的边拼起来后要略比长边长,也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将此不等式变形后成为“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可发现只有一种搭配方式可构成三角形,通过拼图验证可得到如课本P143中图.用不等式来解释,设第三边长为xcm,则有x>10-3又x<10+3,即x>7与x<13,这二者并不矛盾,比7大比13小的数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图9.3-1-1的阴影部分,在这部分数中任取一个都能与10cm和3cm构成一个三角形,所给的三条边6cm、9cm、14cm中只有9cm符合要求.这就是说第三边的取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比7大且比13小,把x>7与x<13组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此例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教材内容讲解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例: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第105页共106页\n(1)(2)(3)(4)解:(1)由①得x>5,由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为x>5,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2)由不等式①得x<6,由不等式②得x≥1,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为1≤x<6,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3)由不等式①得x<1,由不等式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没有公共部分,故此不等式组无解.(4)由不等式①得x<-3,由不等式②得x<,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是x<-3,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由上述四例可发现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若a>b:①当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a;②当时,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b8x-2的解为x<,不等式的解为x<3,故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为x<.2.探究活动试确定以下不等式组的解集:(1)求不等式组的整数解.(2)解不等式组(3)解:(1)2(x-6)<3-x的解集为x<5,的解集为x≥-1.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为-1≤x<5,其整数解有-1,0,1,2,3,4,故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1,0,1,2,3,4.(2)不等式2x-5<3x+4的解集为x>-9,不等式4(3x-1)<5(2x+1)的解集为x<,不等式的解集为x≤,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不等式,故其解集为-90的解集为x>-3,x+1>0的解集为x>-1,不等式组的解集必须同时满足这四个不等式,故其公共解集为-14.(三)探究拓展6.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5.不存在6.a=1,b=-2,故(a+1)(b-1)=2(-3)=-6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帮一个忙,帮老师来解决一道难题:老师有一个熟人姓王,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的年龄是20岁,小王的年龄的2倍加上他弟弟年龄的5倍等于97.现在小王要老师猜猜他和他弟弟的年龄各是多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可抵一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可抵得上很多诸葛亮,所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办法的.在上述已知条件中只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小王年龄的2倍+弟弟年龄的5倍=97,而小王及弟弟的年龄是未知的,他们年龄之间的等量关系也没有说出,在一个等式中有两个未知数是无法确定未知数的值,还必须再找出另一个关系式,还有已知条件即是哥哥的年龄为20岁,如何利用这个已知条件呢?只有利用一个隐含的条件哥哥、小王、弟弟三者的年龄是逐渐减小的,即是20>小王的年龄>弟弟的年龄,若设小王有x岁,弟弟为y岁,则有yx-m的解集.4.某学校为学生安排宿舍,现有住房若干间,若每间5人还有14人安排不下,若每间7人,则有一间还余一些床位,问学校有几间房可以安排学生住宿?可以安排住宿的学生多少人?(二)创新提升5.某商场为了促销,开展对顾客赠送礼品活动,准备了若干件礼品送给顾客,在一次活动中,如果每人送5件,则还余8件,如果每人送7件,则最后一人还不足3件.设该商场准备了m件礼品,有x名顾客获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2)求出该次活动中获赠顾客人数及所准备的礼品数.(三)探究拓展6.乘某城市的一种出租汽车起价是10元(即行驶路程在5km以内都需付10元车费),达成或超过5km后,每增加1km,加价1.2元(不足1km部分按1km计).现在某人乘这种出租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7.2元,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参考答案1.k>-42.a≤23.x<4.学校准备了8,9和10间房,可供54,59或64位学生住.5.(1)m=5x+8(2)有7人获礼品赠送,共有礼品43件6.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于10km,小于或等于11km.课后习题答案习题9.31.(1)x<2(2)x>4(3)228.x为3和49.学生有6人,书有26本.毛§9.5不等关系的应用第8课时: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对一些体育比赛的胜负进行分析,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爱戴,对体育成绩的优劣与国民素质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否从某方面来说,代表一个国家的强盛,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我们有学习他们的精神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能利用所学不等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射击运动吗?自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后,射击运动蓬勃发展,以后成为历届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的主要竞赛项目.早期的射击比赛,是对放飞的鸽子进行射击.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设了17个项目,共有390个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射击运动百年来在稳步地进步,射击比赛的技术性在不断提高.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射击运动员的成绩如何确定?比赛规则怎样?(组织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射击运动的基本常识早期射击比赛,是对放飞的鸽子进行射击.竞赛项目包括飞碟项目、手枪项目和步枪项目.主要的武器有猎枪、手枪和步枪.步枪和手枪的标准靶由10个靶环构成,排列是从1环到10环,最外面的靶环为1分,靶心为10分.步枪射击属于慢射性质的项目,射击目标小,精度要求高,比赛时间长,比赛规则只限制射击总时间,无单发时间要求:射击时要求射手在不对称、不自然的姿势结构条件下,保持静止的协调力.探究活动(一)某射击运动员在一项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记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环?分析:由于这位运动员前6次射击共中了52环,要平记录还差89-52=37环,如果在第7次射击时成绩最差,那么第8、9、20次射击成绩必须是满分10环,因此在平记录时,第七次最差成绩为89-30-52=7环.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超过7环,就有可能打破记录,如果射击成绩低于7环,不管以后3次射击情况如何都不可能打破记录.解:设第7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由于最后三次射击最多共中30环,要破记录则需52+x+30>89x>89-52-30x>7第105页共106页\n因此,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8环才有可能破记录.议一议(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环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破记录?(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有可能破记录?点拨:(1)如果在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要平记录最后三次射击要命中89-52-8=29环,如果要破记录,最后三次就至少要命中30环.因此最后三次射击每次要命中10环.(2)如果在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要平记录,最后三次必须命中89-52-10=27环,若每次命中9环,只能平记录.要打破记录,必须有一次命中10环.做一做2004年8月22日,雅典奥运会的射击场上出现了最戏剧性的一幕.男子步枪3×40决赛还剩最后一枪未打,美国人埃蒙斯领先中国选手贾占波3环,位居第一.贾占波率先发枪10.1环.(1)埃蒙斯最后一枪为0环,谁获得了冠军;(2)埃蒙斯只要不打出低于多少环的成绩,就能将金牌收入囊中?(答案:(1)中国选手贾占波;(2)7.1环.探究活动(二)有A、B、C、D、E五个队分在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小组结束后,A队的积分为9分.讨论:(1)A队的战绩是几胜几平几负?(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A队能否出线?(3)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积分为10分,A队能否出线?(4)如果小组中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A队能否出线?相关链接:(Ⅰ)A、B、C、D、E五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各队都要进行4场比赛,并且甲对乙的比赛与乙对甲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因此这个小组一共要进行=10场比赛.(Ⅱ)每场结果分出胜负的比赛,胜队得3分,负队得0分,两队得分的和为3分;如果每场结果为平局的比赛,则每队各得1分,两队得分的和为2分.(Ⅲ)足球小组赛按积分多少排列名次;积分相等的两队,净胜球数多的队名次在前,积分、净胜球数都相等的两队,进球数多的队名次在前.探究过程与结果设10场比赛后各队积分总和为n分,则n满足2×10≤n≤3×10,即20≤n≤30.(1)设A队积9分时胜x场,平y场(其中x、y均为比赛场数,为非负整数)则A队胜x场得3x分,平y场得y分,故3x+y=9①,而A队只进行了4场比赛,这4场比赛中也可能存在输的场数,因此x+y≤4②.由①得y=9-3x,把y=9-3x代入②中,得x+9-3x≤4,即-2x≤-5,故x≥,又x为非负整数且小于或等于4,∴x=3或4.当x=3时,y=0.当x=4时,y=-3(不合).因此,可以确定x=3,y=0,故A队积9分时它胜3场,平0场,但它比赛了4场,故有1场是负局,故A队积9分时,它3胜0平1负.(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即它胜了4场,则这个队积分为4×3=12分,又因这个队全胜,则其它就不再有全胜的,因此这个队总分名次小组第一.为分析问题方便,不妨设这个队为B队,A队能否出线取决于C、D、E三队中是否有积分不少于9的队.由于A队积9分,它胜3场,负1场,负的这场正好是与B队交锋的结果,因此C、D、E三队都负于A队和B队.这样C、D、E三队积分最多的队只有积6分.故A队积9分时一定能出线.第105页共106页\n(3)如果小组比赛中有一队积10分,不妨设B队积10分,则设B队胜m场,平n场(m、n应为小于或等于4的非负整数),可得由①得n=10-3m③把③代入②,得m+10-3m≤4解得m≥3当m=3时,则n=1;当m=4时,则n=-2(不合舍去)因此B队积10分时,它的4场比赛3胜1平积10分.由于A队是3胜1负,B队3胜1平,因此A队是胜于C、D、E三队,而负于B队;B队是胜了A且胜了C、D、E三队中的两队,而与C、D、E三队中某一队打平.因此C、D、E三队中,积分的队2胜1平1负积7分.因此,A队稳出线.(4)当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时,设有x个队积9分,则9x≤30,x≤3,即x为整数,则积9分的队最多有3个队.因此当积9分的队有1个或2个时,A队一定出线;当积9分的队有3个时,A队能否出线,就要看它与其它两个积9分的队的净胜球数的多少.如果净胜球数位于第二,则A队可以出线;如果净胜数位于第三,则A队不能出线,假若A队的净胜球数与其它两个积9分的队净胜球数也相等,则看它们的进球数,进球最多的队名次在前,此时A队也不一定出线.再探究如果A队积10分,它能出线吗?当A队积10分时,它的战况是3胜1平,此时它战胜B、C、D、E四个队中的三个,与其中一个队战平,因此B、C、D、E四个队中战况最好的只有一个队3胜1平积1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A队一定出线.归纳总结,知识回顾本节课你得到何种收获?你有何体会?实践活动:结合你经历或从电视观看的一个小组足球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第9课时: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对一些体育比赛的胜负进行分析,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爱戴,对体育成绩的优劣与国民素质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否从某方面来说,代表一个国家的强盛,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我们有学习他们的精神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能利用所学不等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105页共106页\n据2004年11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CBA篮球赛推出新举措吸引球迷.取消升降级,划分南北区,增加球队和比赛场次,取消联赛冠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主客场获胜奖金制度,颁发“至尊钻戒”等……新赛季CBA联赛不同以往的看点一个又一个,这一切都是与NBA接轨的重大举措.2004-2005年赛季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大幕11月14日于福建晋江开启,在国内各项赛事趋于平静的严冬早春,CBA的精彩纷呈将驱除篮球迷和广大体育爱好者心中的寂寞.同学们,你们观看过篮球比赛吗?你自己会打篮球吗?你亲自参加过篮球比赛吗?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根据篮球比赛规则,每一场篮球比赛结束后,得分高者为胜.如果得分相同,必须进行加时赛,使得分产生高低.某次篮球联赛中,火车头队与汽车头队要争一个出线权.他们与其它队的比赛结果都是5胜3负,究竟谁能出线,就要看火车头队和汽车头队的比赛结果,这场比赛谁赢了谁就出线.下面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讨论一下.(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问题背景某次篮球联赛中,火炬队与月亮队要争夺一个出线权,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7胜13负(其中有1场以4分之差负于月亮队),后面还要比赛6场(其中包括再与月亮队比赛1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是15胜16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2.探究的问题(1)为确保出线,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多少场?(2)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它在后面的其他比赛中至少胜几场就一定能出线?(3)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包括胜火炬队1场)2负,那么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才能确保出线?(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果如何?3.探究过程与结果(1)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多胜5场,所以整个比赛它至多胜15+5=20场.设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火炬队出线,需有17+x>20,则x>3,这样可知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胜4场.(2)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8胜13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为15胜17负,后面还要比赛4场;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多胜4场,所以整个比赛它至多胜15+4=19场.设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火炬队出线,需有18+x>19.则x>1.因此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胜1场就一定能出线.(3)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2负,则整个比赛它的战绩为18胜18负.由于月亮队在后面胜了火炬队,则火炬队目前的战绩为17胜14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这样设火炬队在后面5场比赛中要胜x场才能确保出线,则x+17>18,解得x>1.故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2场才能确保出线.(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则它整个比赛战绩为19胜17负,由于它未能出线,则月亮队出线.设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月亮队出线,需要x+15>19,得到x>4,因此当月亮队在后面5场比赛中战绩为全胜即5战5胜时,火炬队不能出线.但当月亮队在后5场比赛中4胜1负时,火炬队也有可能不出线.即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绩为4胜1负(不负于火炬队或在4分以内负于火炬队).综上可得: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果有三种情况:①5战5胜;②4胜1负,但不负于火炬队;③4胜1负,有一场比赛负于火炬队,但要控制比分在4分以内.4.想一想根据上面问题情境,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3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能出线?设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了x场,则15+x<20,解得x<5,因此为确保火炬队出线,月亮队在后面5场比赛中只能胜1场或2场或3场或4场.第10课时:小结第105页共106页\n例题讲解探究活动(一)一台装载机每小时可装载石料50吨.一堆石料的质量在1800吨至2200吨之间,那么这台装载机大约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将这堆石料装完?分析:装载机每小时可装50吨,而石料的质量多于1800吨而少于2200吨,则装载的时间在到之间,故可设x小时才能把石料装完,则10矛盾,故舍去,当y=15时,x=2,即作业:教材157页10、11。第11-13课时:测试与评讲第十章第一课时统计调查(一)教学目标: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151—153页,写出你的困惑:二、自学合作探究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七个学科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1.收集数据如何收集数据,让各小组的同学在下面的问卷调查中获取数据.调查问卷在下面七个学科中,你最喜欢的是()(只选一个)A.语文B.数学C.外语D.政治E.历史F.地理G.生物填完后交小组长,由小组长表唱票,小组成员在表格中进行统计.2.整理数据科目划记人数百分比A.语文B.数学C.外语D.政治E.历史第105页共106页\nF.地理G.生物3.描述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05101520人数学科类别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如:语文20%数学25%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o,如语文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o×20%=72o.注意: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o有一定的误差.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4.全面调查的意义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三思索交流1经调查,某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占60%,三轮车占30%,其他占10%,请画出扇形图描述以上统计数据.2、春节文艺晚会是大家都喜欢的节目,下面是路刚班级喜爱某种节目的人数分布表,但因不小心,他打翻墨水,有些地方被墨水遮掉了.请你帮他解决以下问题.节目编号节目类别划计人数百分比1相声①②③_2小品正819%3歌曲正512%4舞蹈正819%5杂技正717%6戏曲37%第105页共106页\n合计42421(1)被墨水遮掉的3处应是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2)从上表中可知该班同学喜欢_______的人数最多.(3)画出条形图表示全班同学喜欢某种节目的分布情况四学习体会1你学会了如何设计一份调查表吗?2整理数据的方法有:3条形图和扇形图的特点:五自我测试1、某中学初一(3)班50名学生参加数学测验,测验题目共20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统计结果如下:全对的2人对19题的8人 对18题的10人 对17题的9人 对16题的6人 对15题的6人 对14题的5人 对12题的2人 对10题的1人 对6题的1人.1请你设计一张表格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并填上相应数据?2你能用条形图把上述数据表示出来吗?2、根据下面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对滨州市家庭人口数据的一次统计结果表明:2口之家占24%,3口之家占41%,4口之家占20%,5口之家占10%,6口之家占3%,其他占2%.(1)哪一类家庭人口多?占百分之几?(2)哪两类家庭的百分比之和超过了半数,且最多?(3)哪两类家庭的百分比之和刚达到30%?  扇形图如下: 第十章第二课时统计调查(二)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第105页共106页\n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153—155页,写出你的困惑:二、自学合作探究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1.抽样调查的意义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3.抽样的注意事项: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4.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情况如下:节目类型划记人数百分比A新闻8B体育20C动画30D娱乐36E戏曲6合计100请你填充上表,并指出最好选择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较好.二思索交流1、调查夏季市场销售的凉鞋质量情况适合采用_______________调查.2、了解一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否有提高适合采用___________调查.3、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抽查我校一月份5天的用电量,结果如下:(单位:度)120,160,150,140,150,根据以上数据估计我校1月份用电总量为__________度.第105页共106页\n5、庆元宵校园歌手大奖赛,8位评委给6号选手的评分如下:9.8,9.9,9.5,9.7,9.4,9.7,9.6,9.6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6号选手最后平均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学习体会1为什么要用抽样调查?2抽样调查要注意什么问题:四自我测试1、下列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A.要了解约90万顶救灾帐蓬的质量,采用普查的方式B.要了解外地游客对旅游景点“新疆民街”的满意程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C.要保证“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对主要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D.要了解全疆初中学生的业余爱好,采用普查的方式2、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5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测量,这100名学生的身高是()A总体的一个样本B个体 C总体 D样本容量(即样本中个体的数量)4、下列适合抽样调查而不适合全面调查的是(   )A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B了解截止2003年底中国的总人口 C了解全市中学生电脑打字速度D了解全市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5、甲、乙、丙三种糖果的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糖果8千克,乙种糖果10千克,丙种糖果3千克混合,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元,才能与三种糖果分开卖时卖一样多的钱(保留一位小数)A6.7B6.8C7.5D8.66、下列调查中,样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在重点中学调查全市高一学生的数学水平B在篮球场上调查青少年对我国篮球事业的关注程度C了解班上学生的睡眠时间.调查班上学号为双的学生的睡眠时间D了解某人心地是否善良,调查他对子女的态度7、为了解某中学初中三年级300名男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从中对20名男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厘米)175 161 171 176 167 181 161 173 171 177 179 172 165 157 173 173 166 177 169 181  下表是根据上述数据填写的表格的一部分:  (1)请填写表中未完成的部分.  (2)根据表中数据整理与计算回答:该校初中三年级男学生身高在171.5~176.5(厘米)范围内的人数为多少.分 组划记人数百分比156.5~161.5315%161.5~166.5丅210%第105页共106页\n166.5~171.5420%171.5~176.5正- 30%176.5~181.5正5 合 计 20100%五作业(1)妈妈炖了一锅鸡汤,先用小勺舀了一点尝尝味道,这是利用了   的思想(2)某出租车公司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为5万元,由此推断5月份该公司的总营业额为5×31=155(万元),你认为是否合理?答:________.(3)为了了解某校1200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体重,在这个问题中个体是     总体是     样本是      样本容量为    .(4)调查夏季市场销售的凉鞋质量情况适合采用_______________调查.(5)了解一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否有提高适合采用___________调查.第十章第三课时统计调查(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2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重点: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难点: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155—158页,写出你的困惑:二、自学合作探究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抽取.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填表格.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抽取人数1000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百分比第105页共106页\nA新闻1112510323923.90%B体育471146322422.40%C动画55531812612.60%D娱乐741765930930.90%E戏曲13325710210.20%合计2005003001000100%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爱节目的变化情况.二思索探究1在“校园读书节”期间,学生会组织了一次图书义卖活动,提供了四种类别的图书,下图是本次义卖情况统计图,则这次活动共卖出的文学类图书本数占所有卖出本数的百分比是____.2、在2008年的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小华学习小组为了解本地区大约有多少成年人吸烟,随机调查了100个成年人,结果其中有15个成年人吸烟.对于这个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的方式是普查B.本地区只有85个成年人不吸烟C.样本是15个吸烟的成年人D.本地区约有15℅的成年人吸烟3我国体育健儿在最管六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如下:第23届32枚第24届28枚第25届54枚第26届50枚第27届59枚第28届63枚请你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表示以上信息三自我测试1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下列观测方法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是(   )A.一年中随机选中20天进行观测 B.一年中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C.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D.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星期进行连续观测.第105页共106页\n2滨州市教育局为了了解实行课改后七年级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应采用的最佳调查方式是()A对所有学校进行全面调查  B抽取农村和城区部分学校进行调查  C只对一所学校进行调查   D只对城区学校进行调查3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5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测量,这100名学生的身高是()A总体的一个样本B个体 C总体 D样本容量(即样本中个体的数量)4下列适合抽样调查而不适合全面调查的是(   )A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B了解截止2003年底中国的总人口 C了解全市中学生电脑打字速度D了解全市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第4-5课时:10.2直方图导学案(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2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3会列频数颁布表4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5会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学习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学习难点:课本例题中对数据的分析学习过程一、导探1、描述数据的方法: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2、前面学习了条形图和扇形图,下面学习直方图3、问题情境: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16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为了使参赛先手的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比较多,而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比较少,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二、导学(预习课本第163到166内容)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将数据分成若干组,组的个数叫组数,,叫组距(3)列频数分布表;叫频数,按组和频数列成的表叫做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横轴表示各组数据,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作出直方图。2、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注意事项第105页共106页\n1、分组时,不能出现数据中同一数据在两个组的情况2、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这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成5~12组.3、根据步骤画前面问题词情境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上面数据中,最大值是,最小值是,极差是(2)决定组距和组数从最小值起每隔3cm作为一组,即组距为,那么组数为:=因为是分数,所以将数据分成8组。所以组数为8,组距为3(3)列频数分布表;身高分组频数149≤X<152152≤X<155155≤X<158158≤X<161161≤X<164164≤X<167167≤X<170170≤X<173(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4、频数折线图: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频数折线图.(1)取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每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2)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在直方图横轴的左边取点(147.5,0),在直方图横轴的右边取点(174.5,0);(3)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数折线图.5、自学课本第166页例题三、导练课本第169页第2题第105页共106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