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2-06-23
类型:doc
大小:333.00 KB
页数:129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江西吉安横江中心小学周汉华毫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n(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n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n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四、巩固练习1、 填写上适当的单位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n千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3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2、 口答:50毫米=( )厘米5米=( )分米60厘米=( )分米9厘米=( )毫米3、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的长15(  )门高2(  )橡皮长40(  )课桌长60(  )二、探究新知1、 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n3、 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老师:其实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板书:1千米=1000米三、巩固练习做练习二第1、2题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4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60毫米=( )厘米300厘米=( )米1000米=( )千米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二、探究新知1、 出示题目:3千米=(  )米2、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3、 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一千米,就是3000米。4、 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5、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6、 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两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n7、 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巩固应用1、 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2、 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3、 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4、 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吨的认识  学 习   共6课时        总第5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000克=(  )千克5千克=(  )克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二、探究新知1、 导入,引出课题。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n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3)千克与吨的换算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三、实践应用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生活中的数学  学 习共6课时       总第6课时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一、整理和复习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3、1吨=(  )千克 1千米=(  )米7000米=(  )千米3000千克=(  )吨9吨=(  )千克 5千米=(  )米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6厘米6分米6千米6米6毫米(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2千克2500克1吨 1500千克1500克二、巩固应用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n三、练习1、练习三第3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2、作业: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加 法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7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3+17+4+18+9+18+7+19+7+16+4+17+6+16+5+18+3+12、用竖式计算:36+5748+3456+2948+37找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你能看着这张统计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4、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25。”\n5、你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独立试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6、教师小结:像这样连续进位的加法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三、实践应用1、完成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指名说一说进位的过程。2、完成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连线后,再集体讲评。3、第2题,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解答。4、第3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解答书本的第1问,再引导学生独立提出不同的问题。5、作业:练习四第2、3题做在练习本上。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n加 法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8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一、复习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3 64 28 7+7 2+8 8+4 92、结合板演对具体情况进行评议。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2、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76+2843、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4、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第18页的估算方法)\n5、教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通常我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划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未能估计出和的范围,这一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6、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7、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8、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现实性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9、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巩固练习1、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2、 第二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进行订正。3、 作业,练习五第9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n加 法 综合练习课共9课时            总第9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复习检测1、口算下面各题7+8+15+9+16+4+13+9+17+5+19+6+12、笔算下面各题649+273786+245392+508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二、课堂练习1、 练习五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1) 学生列式计算(2) 集体订正2、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4、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n5、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6、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7、 练习五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三、全课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减法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10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2、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快乐小学组织学生游玩昆明、大理、丽江。师简介后,大家上车出发去大理喽!2、师说:车先行了159千米,让同学们在途中吃了午饭,接着,又行了189千米,到达了大理。你们想一想,昆明到大理的路一共有多长?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1、同学们到达大理后,这时,有一位同学问导游:“我们游玩过大理,去丽江,还有多远?”导游说:“从昆明到丽江,一共517千米,我们到大理,行了348千米,你说还有多远呢?”教师板书部分线段图昆明大理丽江2、听了导游的话,你可以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请学生继续板书\n完整线段图。)3、教学估算:(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4、教学笔算:(1)小组合作,探究517-348计算方法。(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三、巩固练习,合作进步1、游过丽江同学们去了生态果园,园里栽植了三种果树。(如图)(1)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问题吗?先提一个给自己,再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做一做,最后交换批改。批改时注意竖式的格式,答案是否正确。(2)果园里还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果园为超市运去410千克水果,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四、全课总结\n减法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11课时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朋友。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2、如果把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3、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2、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第26页例2。\n3、学习例3。(1)出示例3:500-185(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4、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三、实践应用1、 小组比赛:完成25页第1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2、独立完成25页第4题。3、完成25-26页第3、6题在练习本上。四、全课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n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2、出示挂图,观察图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3、生汇报交流: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5、师:看小精灵说什么?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n6、导入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27页做一做。2、数学门诊部: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n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共9课时            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2、生汇报交流。3、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出示挂图2)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应怎样计算呢?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板书:200-183=17(元)2  0  0 -1  8  3  1  75、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导入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n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2、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3、完成练习七第1题。四、全课总结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n加减法的验算  练 习共9课时            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6  3  4        3  5  9        6  6  3       4  0  4        8  6  9        2  3  9      -1  8  2    +  4  7  1 - 2  8  2   -1  8  6     - 5  7  8     + 5  7  1  5  5  2        8  3  0        8  4  5        3  1  8       2  9  1         8  0  0 (    )    (    )   (    )   (    )   (    )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563+528=                696+241=                    70+260=991□837□330□1081□937□230□1091□1037□267□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n二、探究体验1、教科书30页第6题。小精灵说:再开船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2、教科书31页第8题。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三、全课总结1、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自己总结,小组交流)。2、作业:(1)第29页:3、4题。(2)第30页:5、7题。3、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n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 习共9课时            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设计: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n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5)生汇报交流。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4  2  3                5  0  0              5  0  1             3  0  1  + 3  4  9         -  4  5  3        +  3  8  9          -  8   4    7  6  2                1  5  7               8  8  0            2  2   7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1、生独立完成33页第2题。四、全课总结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n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设计共7课时总第16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n(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四、全课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n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设计共7课时总第17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认识平行四边形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n二、掌握平行四边形。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1)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2)生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1)小组讨论。(2)生汇报交流。三、巩固平行四边形。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n周   长 学习设计共7课时  总第18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认识周长,总结概念1、活动一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⑴出示课本第41页图形。⑵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n⑶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4、周长的概念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⑵学生说一说汇报交流。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巩固概念,探索方法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3、汇报交流: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三、实践应用,概括总结1、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2、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3、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n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习设计共7课时总第19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3、学生思考,出主意。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n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3、生汇报师板书。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7、生汇报师板书。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三、实践应用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3、作业: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练习设计共7课时总第20课时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二、综合练习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n⑴生独立完成。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交流。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三、活动练习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头围厘米胸围厘米腰围厘米四、作业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n估计 学习设计共7课时           总第21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板书课题:估计。二、探究体验1、教学例5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n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三、实践应用1、完成46页做一做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2、完成46页做一做第2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四边形  复习设计共7课时       总第22课时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复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P47页第2题。(1)指名说一说题意:怎么才能知道奖状能不能放进镜框?就是要知道它们的什么?(2)你准备怎样计算?小组讨论。\n(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2、完成P48页第4题。(1)学生分组在钉子板上围一围。(2)分组展示,看看哪个组围的种类多。(3)在方格纸上画一画。3、完成P48页第6题。(1)同桌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图形的周长长?(2)组织汇报交流: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三、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P47页第3题。2、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在P48页表格中。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后反思:\n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3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教学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教学过程:一、复习乘法口诀。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1、教学P49的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A、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B、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D、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n(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5)学生汇报交流。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2)生自由回答。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2)生汇报交流。三、实践应用。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1)每份3个,共几份?(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3)每根5个,共几份?(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2、摆一摆,填一填。(1)∮ ∮ ∮ ∮ ∮ ∮   【 】 【 】 【 】6 ÷ 3 = □(2)∮ ∮ ∮ ∮ ∮ ∮ ∮ 【 】 【 】 【 】7 ÷ 3 =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n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在( )里最大能填几?5×( )<16    ( )×6 <25    4×( )<2313<3×( )      47>( )×6    ( ) ×8<26二、探究体验。1、教学教材P50例1。(出示挂图)(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5 =  [ ] (组)(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  …………………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5/ˉˉ1ˉ 5ˉˉ…………………被除数1  5  …………………5和3的乘积\nˉˉˉ0ˉˉ(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2、学习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23 ÷ 5 = 4 (组)………… 3 (盆)(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A、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B、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P51“做一做”。(1)先填一填。(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2、完成教材P53第1题。3、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四、全课小结1、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注意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n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5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卡片上最大能填几?□×6<57   □×7<43   □×5<38□×4<31   □×8<26   □×9<60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教学P52例3。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呢?如果是18盆呢?……如果是24盆呢?如果是25盆呢?3、生列出算式,分小组列竖式计算。\n4、指名板演,汇报交流。5、小组讨论: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余数 < 除数。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2、完成课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3、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四、全课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师总结。\n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6课时练习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练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4×7-28=      34-5×6=       4×8-24=2、根据题意写出横式。(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计算:(用竖式计算)37÷4     49÷6     32÷5     25÷74、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1)48÷5=9…………3        (   )(2)33÷7=5…………2        (   )(3)63÷8=7…………7        (   )\n(4)5×6+4=342、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7、把计算卡片分一分。(P54第7题)8、求彩带的长度。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四、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n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7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4×8    37+5     5×8    72÷824–6   7×9     56÷7    49÷718÷3   42÷6    9×4    45÷92、先摆小棒,再解答。(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n(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学生1,口算:32÷6=5(组)………………2(人)学生2,笔算: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三、实践应用1、做教材P55“做一做”。(1)先从图中找信息。(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2、完成教材P56第2、3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n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共6课时          总第28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顾一下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什么内容?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1、完成P57第4题。(1)观察图,你找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答问题?生独立完成。(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2、完成P57第5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1)出示情景图,观察: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文字信息?(2)指名说一说。(3)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从图上知道了什么信息?(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4)生独立列式,师巡视指导。\n(5)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完成P58第6、7题。2、集体汇报交流,订正。3、学生完成P58第8题。(1)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3)集体讲解、订正。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后反思:\n秒的认识  学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29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描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1、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伴随着“滴答”声进行倒计时。)2、象刚才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它。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探究体验(一)认识钟面上的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秒”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3、体验1秒钟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就是1秒。生随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看谁拍得最准。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n小结: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能做很多事情呢。(举例说明)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4、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你是怎么知道的?(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若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什么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3、学生汇报交流,师生齐小结:秒针走l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三)练习: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2、1分钟能做什么?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三、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并补充: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活动: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生整理,教师报时)。3、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n时间的计算  学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30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2、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师演示钟面,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4、导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二、探究体验1、教学例1:2时=()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n(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然后汇报交流:2时=(120)分(3)师生小结。2、教学例2。(1)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2)提出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3、请1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三、实践应用1、完成第62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3、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25分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多长时间?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n时间的计算  练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3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1)小明刷牙需要2(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3)课间休息10( )。(4)爸爸每天工作8(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学生独立完成P63页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2、完成P63-64页第4、5题。\n(1)学生独立计算经过的时间。(2)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3、完成P64页第6题。(1)学生先估计,填空。(2)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验证,再填上实际需要的时间。4、完成P66页第9题。(1)多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2)在课本上完成66页表格。三、实践应用1、在书上完成P65第8题。(1)出示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读时间表。(2)分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提出的问题。2、完成P64第7题。(1)说一说你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哪些?(2)回家后想办法把它们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都记录下来。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n填一填说一说  活动设计共4课时        总第3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制作作息时间表1、说一说:我们什么时候上早自习,什么时候上晨会,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2、师:象这样比较固定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成为作息时间。3、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学生回忆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做?4、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5、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或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6、进一步修订自己的作息时间表。7、师小结: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n日常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二、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1、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1)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2)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3)希望你们能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2、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1)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2)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够不够?(3)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3、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看书的时间。4、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在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三、总结应用1、完成P66页第10题。2、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n期中测试  复习设计共1课时       总第33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期中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各单元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复习过程:一、回顾引入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看目录相互说一说。2、全班汇报交流。3、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板书课题。二、复习整理1、复习测量。(口头完成下面问题)(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3)填空。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7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1吨-400千克=(  )千克  \n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2、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2)计算并验算下列各题。726+598=    940-762=    10000-3791=3、复习四边形(1)指出下列图形各是什么类型?(略)(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图略)4、复习有余数的除法(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2)列竖式计算。47÷8=    38÷6=    87÷9=    42÷7=5、复习时、分、秒的认识(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一堂课40分,上午9时55分上课,什么时刻下课?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期中测试卷 讲评设计共1课时       总第35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试卷讲评,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本册学习内容,根据卷面情况来查缺补漏、质疑解难。讲评过程:一、分发试卷二、考情分析本次素质测评共有2个班99名同学参加,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28分。三(1)班高分人数为18人,及格人数为37人,三(2)班高分人数为21人,及格人数为44人。本次期中测评从卷面来分析,同学们对加、减、乘、除法的口算、笔算掌握较好,对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计算等内容掌握也不错,失分较多的是用递等式计算,部分同学忘记了计算方法和格式,另外应用题的掌握也较差失分较多,计算粗心也是失分原因之一。三、疑难讲解根据卷面情况进行质疑解难,针对错误较多的题进行集体讲解。四、补偿措施\n1、对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以免遗忘。2、培养读题能力,以免弄错题意。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五、更正错题在卷面上更正做错的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进行讲解。\n口算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36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1、教学p68的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3)各小组代表汇报。(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1)学生汇报。(略)\n(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2)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三、练一练(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并计算。)1、⊙⊙⊙  ⊙⊙⊙  ⊙⊙⊙    ⊙⊙    ⊙⊙    ⊙⊙□○□=□2、⊿⊿⊿⊿  ⊿⊿⊿⊿  ⊿⊿⊿⊿ ⊿⊿⊿⊿□○□=□3、¤¤¤¤¤¤¤¤¤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师总结。\n口算乘法  学习设计时共13课时        总第37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答。6个十是多少?    8个百是多少?   40是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00是几个十?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2、根据情境图1整理成例1(1)。(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2)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是怎样解决的?①学生独立思考。\n②自由汇报。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2×9﹦18(元)2×10﹦20(元)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3、根据情境图1整理成例1(2)   (1)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2)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①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口算。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n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38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P70情景图,生观察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2)这幅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估算乘法,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2、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3、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4、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n5、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6、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介绍约等号。7、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三、拓展引伸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32×6   49×5  218×4   581×2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四、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72页第4题。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五、全课总结1、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2、师总结。\n口算乘法  练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39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估算。49×4   61×7   53×6   77×8   287×7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1、完成教科书p73第8题。(1)先由学生独立口算。(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案。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1)先由一名学生读题。(2)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指名说一说。(3)学生独立完成。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n(1)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2)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4)学生评议。5、完成教科书p73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三、课堂小结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n笔算(不进位)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0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二、探讨交流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n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3、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4、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三、介绍竖式:各部分名称及写法。1 2  ……因数        × 3  ……因数      3 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四、实践应用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教学反思:\n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33×3=    423×2=    212×3=    221×4=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⑴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n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18×3=54(本) 18      18 18     ×3 + 18      54   5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3、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4、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2、教师小结(略)   教学反思:\n连续进位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2课时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余生齐练)12×8=    18×3=    14×7=    17×5=2、计算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P78例3的教学。(1)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板书学生提出的信息和问题,组成例3。(4)让学生读题列出乘法算式。师板书:24×9=(5)问:你能估计一共有多少瓶吗?同桌互相讨论。(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7)指名列竖式计算(余生齐练),集体评论订正。(8)和估算结果进行比较。\n2、试算137×6=(1)指名列竖式计算,余生齐练。(2)集体评论订正。(3)小结计算方法,强调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P78“做一做”,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2、独立完成P80页练习十八第1、2题。完成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   教学反思:\n连续进位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3课时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3、谈话:刚才的乘法计算,同学们掌握较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P79例4的教学。(1)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板书学生提出的信息和问题,组成例4。(4)让学生读题列出乘法算式。师板书:634×8=(5)指名列竖式计算(余生齐练),集体评论订正。(6)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n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三、实践应用1、完成P79“做一做”2、独立完成P81页练习十八第5、6题。完成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教学反思:\n连续进位乘法 练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4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算:(只写得数)500×7  21×4  320×3 1000×9  430×2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练习十八第9题)    1 2    5 2    4 7 6   ×  7  ×4×874283808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练习设计1、观察下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表略,练习十八第4题)(1)看表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可以是乘法问题,也可以是加、减、除法问题。)2、完成练习十八第11、12题。\n(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2)小组讨论:要解决提出的问题要先计算出什么?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引导找规律(练习十八第13题)(1)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师生齐总结规律:积的首位比第二个因数少1,末位与首位的和都是9,中间一位都是9。9与第二个因数相乘的积左右分开,中间插入一个9,即是所求的积。三、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7、8题。2、完成练习十八第10题(1)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2)组织学生反馈交流,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学反思:\n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5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幻灯放映故事:王母娘娘叫七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回来准备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去只看见孙悟空在吃蟠桃,树上一个蟠桃也没有了,仙女们回来禀报王母娘娘。2、师谈话:这七个仙女究竟摘到了多少个仙桃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教学例5。  (1)要知道刚才仙女们一共摘回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0 +0+0+0+0+0=0(2)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7=0  7×0=02、想一想:0×3=  9×0=   0×0=\n(1)指名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说出结果。(2)生观察归纳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3)开火车口答P83页做一做。3、教学例6(1)出示情景图,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2)生汇报交流,找出图中信息并提出问题,师板书。(3)指名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4)指名板演,试列竖式计算,余生齐练。(5)集体汇报交流,订正。(6)你还能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1、完成P84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五中的第1题。(1)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2)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后反思:\n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2、观察提问: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3、师生总结归纳,导入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教育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2、根据情景图导出86页例7: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3、读题思考,指名列出算式。4、问:怎样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余生齐练。5、想一想:还有更简单的算法吗?\n6、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试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7、观察课本86页竖式,比较这两道竖式,它们有什么不同?8、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三、实践应用1、完成86页“做一做”。(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师巡视指导。(2)组织集体讲解订正。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学反思:\n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练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7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上步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208×4=8032      350×6=2102 0 8          3 5 0×   4×68 0 3 2          2 1 0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P87页第3题。(1)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信息和问题。(2)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3)组织汇报交流。2、完成P88页第6题。(1)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信息和问题。(2)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n(3)组织汇报交流。3、完成P88页第5、7题。(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2)指名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3)组织集体讲解、订正。三、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P87页第2题。2、独立完成P87页第4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后反思:\n整理和复习  复习设计共13课时        总第48课时教学目标: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1、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第3题。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2、完成整理和复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200×4 500×3  140×2 800×6  320×32、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练习二十一第1题。三、实践应用\n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3、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二十一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四、数学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教学反思:\n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49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吗?师讲故事提出问题:(1)有4个西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2)有2个西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3)那么1个西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西瓜?2、提问:一半西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引出并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1、认识1/2(1)课件演示分月饼。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n(2)指导学生读写(3)课件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指出: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2、认识1/4(1)分组活动:折出正方形纸的1/4,用彩笔画出阴影,看谁办法多。(2)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3)小结: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A、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B、独立探究,完成1/4和1/3的比较,再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C、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P93页“做一做”。2、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n几分之几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0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二、探究体验(一)教学例4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n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二)教学例5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2、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4、5、7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学反思:\n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一、新课导入1、出示例6第一组图,指名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2、指名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3、问题导入:你知道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分数的大小。二、探究体验1、比较例6第一组图2/5和3/5(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2)让学生同桌一起,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4)生回答,师板书。\n2、出示例6第二组图(1)让学生在书上涂一涂,独立探究、完成6/6和5/6的比较。(2)小组交流: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3)全班交流,生回答,师板书。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三、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第95页的“做一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流。2、独立完成第97页的练习二十三第6题,然后同桌交流。3、作业:完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8、9、10、11题。4、当堂批改,根据问题单独辅导。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后反思:\n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填空(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3)4/8里有( )个1/8   ( 4)5/9里有( )个1/9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分数的加法(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n(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2、教学分数的减法(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师板书。3、教学例3(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1、2题,然后集体讲解订正。2、作业: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分数的简单计算 练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1/3○1/21/6○5/61/5○1/84/7○7/71/9○1/13/3○2/2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P102第5题)3、谈话导入,揭示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P101第3题。(1)指名读题,说一说题中的信息和问题。(2)指名解决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生交流点评,集体订正。2、完成P102第4题。\n(1)指名说题意然后口答。(2)独立完成在课本上。3、完成P103第8题。(1)观察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没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指名计算,集体交流反馈。4、完成P103第9题。(1)分小组试一试、剪一剪。(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5、完成P103第10题。(1)生独立完成,看能填出几种?(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P102第6题。2、学生完成P102第7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后反思:\n可能性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4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师抛硬币生猜结果:哪面朝上?(1元字样正面,另一面看作反面。)2、你想试一试吗?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活动。3、活动总结导入:硬币朝上的一面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探究体验1、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黄球。(1)摸球比赛。比赛规则:分男、女生组来举行一次摸球比赛,谁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男生瓶内全是黄球,女生瓶内全是白球)比赛开始。(2)一定是黄球。A、师:(疑惑地)怎么男生每次都能摸到黄球?你有什么想法吗?打开瓶观察。B、追问:全是黄球,那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一定吗?(师板书:一定)(3)不可能是黄球。A、师:那女生怎么一次黄球也没摸到?你有什么想法?师打开瓶观察。\nB、师追问:没有黄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可能是黄球吗?(不可能是黄球,因为里面没有黄球)(师板书:不可能)2、可能是黄球A、师:比赛结束了,男生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女生队你们服气吗?B、你认为怎样才公平呢?生自由说一说。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派一个小组装球,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D、师:通过刚才摸球,你认为我们能摸到黄球吗?(能)一定能摸到黄球吗?(不一定)也就是说我们摸到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板书:可能)3、超级竞猜:出示挂图,学生抢答。(课本105页例1)三、拓展应用1、师: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来表述。2、完成例2。(1)出示挂图,小组讨论。(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评价,你想说哪一幅图的内容就说哪一幅。3、你还能用这些词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先和同桌交流,然后组织汇报、评价。4、游戏:在三叠卡片中各选一张,按排列顺序组成一句话,说一说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5、作业:在书上完成108页第1、2题。四、总结全课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2、小结:生活里可能性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会发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找一找生活中的可能性。\n可能性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5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2。、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例3,观察、猜测。(1)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2)如果请一位同学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3)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2、实践验证(1)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2)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n(3)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4)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1)小组成员轮流摸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2)活动汇报、小结。(3)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1)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展示多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三、实践应用1、完成P106“做一做”(1)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2)利用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2、生独立完成P109第4、5题,然后集体讲解交流。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n可能性 学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6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2、谈话导入,揭示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教学例4(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3)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n(4)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色,几组摸到了蓝色,几组摸到了绿色?(5)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6)师生齐小结。2、教学例5(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2)活动汇报、小结。(3)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小组内说一说。(4)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5)开袋子验证。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P107“做一做”,集体汇报交流。2、生分小组完成P109第6题。(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猜测实验后结果?(2)实践、记录、统计。(3)小组讨论: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4)小结: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3、生独立完成P109第7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n可能性 练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57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3、巩固本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按要求说一说盒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1)摸出的一定是红色。(2)摸出的不可能是绿色。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8题。(1)生分组进行掷骰子游戏。(2)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n(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0题。(1)出示四个盒子,生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3)揭示结果。(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三、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1题。(1)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2)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学反思:\n掷一掷 实践活动设计 共5课时     总第58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活动过程:一、利用的数学知识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二、活动步骤(一)示范游戏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n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三、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1、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生总结:本次活动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同学们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n搭配的学问 学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59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②、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②、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合作意识。②、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数学,我很高兴,想和同学们交个朋友,好吗?老师和你们每个同学握一次手(边说边和同学们握手)老师和几个同学握了手?握了多少次呢?已经记不清了,请同学们给老师想个好办法好吗?(学生说办法)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说的办法说明了什么呀?(按一定的顺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握手的问题,在思考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探索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2、出示课题: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二、操作探究芳芳在科技节竞赛中,被评为了“十佳学生”,妈妈给她准备了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去领奖\n,(出示衣服图片)同学们给她出出主意,她该怎样穿呢?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1、同桌讨论,设计穿法。2、互相合作,把设计的穿法摆一摆。3、学生介绍搭配的方法。(可能出现上装配下装、下装配上装两种搭配方法)小结:我同意同学们讨论的意见,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三、合理的早餐搭配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个调查,发现同学们早餐情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不吃早餐。同学们知道吗?只有合理搭配早餐,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营养,才能健康的成长。芳芳的妈妈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出示P115页第一题图)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芳芳怎样选择早餐呢?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四、课堂实践巩固新知芳芳爱动脑筋,成功地破解了密码,同学们想试试吗?(完成P112页做一做)五、设计游玩路线芳芳获了奖,妈妈特意带她到公园玩了一天,她玩得可高兴了,也给我们带回来问题,请观察P115页第二题图,想一想: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1、自己思考;2、同桌讨论;3、反馈评价。六、照相的问题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太棒了,老师很高兴,想和今天的每个“学习明星”照一张相,一共要照几张?学生思考回答(如有问题上台演示)。完成P115页第三题。七、全课总结\n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简单的排列 学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60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能写几个呢?2、学生自主回答,并有规律对说出是哪些两位数。3、提出问题:“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1、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n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2、独立完成课本113页“做一做”。然后集体交流。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n2、师总结。 简单的组合 学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6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2、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冬季运动会,实验小学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三班得了第一。那三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4、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n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3、学生汇报。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4、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5、师生共同小结: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土、中、哥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C、把巴、土、中、哥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6、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三、实践应用1、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那么:四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1)进行礼仪教育。(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回答问题。2、独立完成课本114页“做一做”,然后集体交流。四、全课总结\n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数学广角 练习设计共4课时      总第6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组整理回顾本周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引入课题,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5题。(1)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角色搭配的组合数。2、出示练习二十五第7题。(1)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取法。\n(2)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3)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1)同桌讨论,说一说可以通多少次话?(2)生独立用线连一连。(3)集体汇报交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然后集体交流。2、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然后指名说一说。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n万以内的加、减法 复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63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2、通过复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进一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复习过程: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1、师:分小组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并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n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5)生汇报交流。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1题,做对一道,就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124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4  2  3                5  0  0              5  0  1             3  0  1  + 3  4  9         -  4  5  3        +  3  8  9          -  8   4    7  6  2                1  5  7               8  8  0            2  2   7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1、生独立完成120页第1、2题。2、独立完成第124页第2题,然后集体交流。四、全课总结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n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有余数的除法 复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64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2、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3、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时间,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能判断四边形,会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一、回顾引入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看目录相互说一说。2、全班汇报交流。3、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的测量、四边形、时间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复习整理1、复习测量。(口头完成下面问题)\n(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3)填空。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7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1吨-400千克=(  )千克  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2、复习四边形(1)指出下列图形各是什么类型?(图略)(2)什么是周长?用彩笔画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图略)(3)完成教材第121页第7、8题。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2)完成教材第120页第3、4题。4、复习时、分、秒的认识(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完成教材第122页第9题。三、实践应用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3、4题,然后指名说一说做法。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6、7、8题,然后集体交流订正。\n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 复习设计共5课时     总第65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整理回顾所学内容,导入课题。2、板书课题。二、整理和复习(一)整理和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完成总复习中的第5题。(1)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估算出得数。\n(2)指名板演列竖式,余生齐练。(3)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2、完成总复习第6题。 (1)观察情景图,指名说图意、题意。(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1、完成总复习第11题。指名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2、完成总复习第12题。(1)生独立完成在书上。(2)指名口答,然后集体订正。三、实践应用1、做练习二十六中的第5题。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2、做练习二十六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做练习二十六中的第9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题。  让学生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然后指名口答。四、全课总结\n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