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6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8及练习十四(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n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复习1、听算:20×30×64×70100×3×2003×20000×31000×623×212×37×11×600×422×31×3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n3、抢答:(1)3个十是()?30是()个十?(2)300是()个百?60是()个十?(3)9个十是()?3个30是()?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学习新知识呢?板书:口算乘法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分小组讨论交流。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n教学例1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2)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a.300×10\n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a300×30,60×30分别表示什么?(2)汇报口算方法:b你怎么口算?(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n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四、巩固新知。第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第1、2两题(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六、作业:第61页第、6题\n七、小结:本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P9及练习十四第4、6—1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n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知识迁移,导入新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69、22、74、87、99、18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18×43×789×22×837×371×6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n哪个同学知道?愿意说一说吗?2、出示P9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1、教学例2“30名同学听,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要判断3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所以,3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二:18≈2022×20=440(个)\n所以,30名学生能坐下。(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四、巩固新知1、第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n3、第61页第8题:(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五、全总结:这节,你又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62页第10—12题。教学反思:\n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n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我们就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⑴24+24+24+……+24=288⑵12+12+12+……+12=288⑶24×2×6=288⑷24×3×4=288⑸12×6×4=288⑹\n12×8×3=288⑺20×12+4×12=288………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学生讨论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6、研究笔算的方法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2424×12\n×1248……2×24的积48……2×24的积24……10×24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拆数)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23×1341×2123×31笔算乘法(进位)\n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二、探讨计算方法\n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n三、练习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第6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3.解决问题。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n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n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2秒)这么短的时间却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大概有多少字?学生讨论,汇报二、归纳知识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n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三、巩固拓展1、基本练习练习十七1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2笔算练习注意方法和书写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第六单元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n1.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概念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n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二、建立概念1.得出面积的意义。(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①我们的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本封面和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②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③本封面、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由学生\n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题的前半部分:面积)(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2.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②请学具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n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3)带着问题自学本。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n三、巩固概念1.完成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本练习十八第1、2题。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本第7页的数学游戏)。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四、本小结(略)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度量物体的面积。教学难点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n教学过程一、步步深入,比较异同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2)教师出示: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3)教师出示:学生用和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位测量?(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n(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3、比较1米和1平方米(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n、教师总结: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题)。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1、书P71、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2、书P73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三、小结四、拓展练习数学游戏: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平方厘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n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n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题)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三种:一个长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排,说明是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n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三、知识的迁移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2、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汇报答案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面积单位间的进率\n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n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教学过程一、猜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生2:我们认为是100。……\n师:看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二、探究新知(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n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师:哦?说出大家听听。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师:这种方法真妙!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n……生:100平方厘米。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二)知识迁移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3、反馈练习:(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1米=()分米1分米=(\n)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83页做一做题目。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三、全小结教学反思:公顷、平方千米\n教学目标: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题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题)二、新授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n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我们就了解一下。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n1平方千米=100公顷三、练习练习二十2四、小结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