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王改玉西村镇第二小学东校区\n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2.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教学用具:方向板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一)导入新课1.新学期,我们重新安排了座位,现在请你看一看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的教室,楼下是几年级的教室?2.揭示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说一说,太阳在哪里,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来。(2)晚上太阳落山在什么方向?指一指西边在哪里。(3)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你们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站的?你们背对的方向是哪里?左手指的方向是哪里?右手指的方向是哪里?(4)请你向旁边的同学说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5)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页例2,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情)(三)自学检测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1)说一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向什么方向。(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观察:家所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的?家所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又是如何站的?(3)由此我们发现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4)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5)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下( )、左( )右( )来绘制的。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思路与方法。\n3.完成校园示意图。(1)讲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我们可以把上方定为北)师在教学楼的上方贴出卡片“北”。(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位置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指名到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5)问:如果我们把上方确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方向。四、达标训练(1题、2题必做,3题选做)1.看图回答问题。(1)操场的北面是( )、南面是( )、西面是( )、东面是( )。(2)水暖工区的东面是( )和( )。(3)教学楼的北面是( )和( )。2.地图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区分方向的。3.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的同桌在你家的哪个方向?课堂小结: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的方向,然后再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五、堂清检测说出下面每句话所包含的方向。1.“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北)2.“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南)3.“太阳公公,晚安!”(西)4.“太阳公公,起床了!”(东)5.当你从南往北走时,左手方向是( ),右手方向是( )。6.东和()相对,南和()相对。板书设计: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北西 东 南当你面向北站立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教学反思:简单的路线图\n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3及第6-7页练习一的3、4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用东、西、南、北描述行走的路线。2.过程与方法:在给定的条件下,会确定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难点: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路线图)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5例3内容,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2.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是什么?3.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5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掌握学情。)(三)自学检测观察例3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从电影院到体育场该怎样走?(2)小丽从商店到电影院该怎样走?(3)叔叔从医院到少年宫该怎样走?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二)师生互探1、解决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2、教师点拨,学生纠错。四.达标训练观察P5页“做一做”图片,完成以下问题。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n课堂小结:掌握方位、确定方向,就能够看准简单的线路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堂清检测(一)出示检测题。1.说一说三只小动物从家出发的寻宝路线。 北20m40m30m60m10m2.学习与巩固P3页1、2题。板书设计:简单的路线图向东再向北向西再向北向南再向西教学反思: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2.过程与方法: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识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教具准备:卡片、地图。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2.(揭示课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n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8例题,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认真观察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1)多功能厅在学校的哪个方向?(2)什么的方向是东北方向?(3)食堂在操场的什么方向?(4)其他两个方向呢?说说你的理由。(二)自学检测1.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3.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二)师生互探(1)解决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2)体验方向的重要性。四、达标训练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课堂小结:1.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谁来谈谈你自己的收获?2.交流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五、堂清检测1.指导看课本。细读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的要求,你能解决吗?2.地图上的方位。让学生观观察课本第11页第4题图。你能找出福建在中国地图的什么方向吗?你去过其他的哪些地方?它在中国的什么方向?5、看图回答问题。北(1)吉林大致在北京的()方向。(2)上海大致在北京的()方向。(3)广东大致在北京的()方向。(4)四川大致在北京的()方向。(5)青海大致在北京的()方向。板书设计\n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课后反思:认识路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线路。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教学用具:方向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1.围绕位置与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2.讨论并组织学生准确找出简单线路。3.出示课本第9页例5的动物园图,让学生观察图上动物位置与方向。(二)学生自学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二)师生互探1.解决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2.对7种动物位置学生进行教师解疑。四、达标训练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2、解决问题。乘坐1号游览车从火车站出发,向()经过()站,到达中心广场;再向()经()站到达商城遗址;然后向()经()站到达博览中心,再向()经()站到达艺术馆。课堂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得更清楚。五、堂清检测1.根据线路图找线路。(熟悉线路)\n2.从动物园向()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走到少年宫。3.从火车站向()走到站前街,又向()走到商店。4.从游泳馆向()走到图书馆。又向()走到医院。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复习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认识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复习难点:能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用具:方向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动手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手控一下,找出四个方向。2.揭示课题: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二、自主学习1.出示复习提纲:(1)认识东、南、西、北方向,结合具体情境,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2)会找线路图,根据图,描述线路图。2.围绕提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学教材P2页---14页中的方向和线路。3.对照自学提纲,自主学习。4.检测题:(1)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下()、左()右()来绘制。(2)站在操场中间,指明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3)小明坐在教室的中间,他的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联系生活,强化方向和线路图的关系。(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的问题。2.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学生回答学习效果。3.我们的教学楼在北面,大门在(),东北是(),东南是(),西南是()。四、达标训练\n1.通常说的四面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2.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五、堂清检测1.看一看,填一填。(1)小熊从家出发向()方向走()米,再向()走()米来到运动场,运动场在小熊家的()方向。(2)小狗从家出发,向()方向走()米,再向()方向走()米到森林诊所,森林诊所在小狗家的()方向。(3)小鹿家在运动场的()方向,两处相距()米。1、口算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几百几十的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口算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12÷48÷214÷724÷635÷772÷956÷836÷420÷521÷32、口答:(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教师谈话引入课题。二、教学例1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2、出示例1。(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3=260÷3=20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n(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6÷3=2600÷3=2003.试一试。800÷24000÷2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24÷3=8240÷3=80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5页“做一做”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三第1、2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除法估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1、听算:18÷63600÷45600÷7270÷9280÷7560÷86000÷6320÷8200÷53200÷8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148≈193≈87≈896≈253≈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5、总结加强。\n三.巩固练习:1、做P16“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2、完成练习三第3、4题。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除法估算124÷3≈40(箱)或者124=120+4120÷3=40(箱)4÷3=1(箱)……1(箱)124÷3≈41(箱)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练习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误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教学过程:一、听算:600÷28000÷410÷22×560÷370÷720×3240÷3300÷32400÷3120÷310×754÷6480÷8450÷925×4140÷7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125÷2378÷5435÷7297÷4469÷8194÷6三、再现问题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n3、教师小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3、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和思考题。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六、作业:练习三的第七题。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1)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20÷4280÷7300÷6540÷9600÷627÷3240÷8160÷4240÷8360÷92、用竖式计算:8÷425÷564÷865÷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42÷252÷23、师:42÷2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教学例142÷2=21(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4)让学生质疑2.教学例2:52÷2(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n(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6)指导看书质疑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20做一做2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学反思: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目标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2、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教学过程一、引入1、口算:81÷9160÷8210÷3300÷35000÷52.板演竖式计算:84÷754÷368÷280÷5二、探究新知1、教师谈话引入: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2、你能列式计算吗?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为什么?(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4、试一试:156÷3378÷6集体订正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三、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n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集体交流解题方法。四、练习1、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提问: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2、完成练习五的第1、2题。五、课堂总结: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六、作业:176÷2456÷4381÷3495÷5教学反思:除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教学难点: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18÷6=27÷9=8×8=56÷8=32÷414÷7=36÷4=7×6=5×9=21÷3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开学了老师请小明和小东去文具店购买文具。(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你们能帮助他俩解决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吗?2、自主探索,探究方法(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出示对话的情景,指名列式计算(板书):100÷5=20(本)他算得对吗?怎么验证?20、5、100各表示什么?师:说明20×5=100是除法算式100÷5=20的验算。20、5、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怎样验算除法算式中的商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继续出示小朋友对话的情景,指名列式,板书:100÷7=14(本)……2(元)]谈话:这位同学算得对不对呢?请你根据已有的经验帮她验算他算得是否正确?先独立思考,想好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指名回答。\n在小组里说一说:14×7十2=100(元)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100元这说明了什么?14、7、2、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3)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4)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明确:因为100里面不是正好有14个7,而是比14个7多2,所以14个7多2就是14×7+2,结果就是100,等于被除数。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得出: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能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吗?得出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1.第2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2、小机灵看同学们学得这么好,也想出几题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1)口答:1、用()和()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 )×( )+( )3、一个数除以7得8,求这个数是多少,列式是( )4、一个数除以5、商是是6、余数是2、这个数是(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A、验算有余数除法,只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就可以了。 () B、一个数除以5、商是20,余数是6。 ()C、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六第1、2题。板书设计:除法的验算例4:100元可以买几本蓝色的练习薄?100÷5=205×20=100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例4:100元可以买几本红色的练习薄?还剩几元?100÷7=14……214×7+2=100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教学反思:\n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重点: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口算:28÷2240÷836÷384÷7=32-048+00×1242×00+2561÷89×014×0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P28的四幅图,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二、探究新知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做一做。0÷20÷40÷53、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0除以一个数都得0。4、质疑讨论:0÷0=?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5、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出示例6。寻找信息,列出算式。309÷3=420÷3=1.计算309÷3(1)学生独立计算。(2)小组内交流算法。(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2.计算420÷3(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3)探索简便写法。(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n1、做一做:402÷2609÷3750÷5980÷72.练习七第3题。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五、总结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六、布置作业:练习七第1、2、4题。教学反思: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2)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教学重难点: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2÷845÷563÷742÷654÷925÷513÷426÷833÷652÷846÷963÷8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405÷2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⑴读题,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除法?怎么列式?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5)做一做:615÷3624÷6218÷2525÷5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2、出示例7第2问: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4)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请学生板演,说算法。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判断对错33页第2题: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集体订正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n五、作业:33页第1题教学反思:整理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重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4、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二、练习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三、巩固:完成练习九第1题。四、作业:36页2、3题。 统计单元教材分析:关于“统计”\n,学生已经认识了1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本单元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现统计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单元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会看两种统计图。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单元教学难点: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简单的数据分析(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相关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1、口算:55÷581÷9280÷4120×3750-34052÷926÷4240+520700-35026×4瞧,这是课前老师统计的咱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表,利用表中的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分析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数据分析。(板书课题)其实这种简单的数据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2.师:这是一家超市的老板在询问售货员上周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课件出示超市ABCD四种矿泉水上周的销售统计表,提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师:他说对了吗?除了统计表,咱们还学过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据,使它们更直观?出示一个空白的统计图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个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师:你们能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画出下面的统计图吗?请大家拿出第一张空白统计图,开始吧4.生独立完成统计图5.展示完成的统计图\n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各种矿泉水销售量的差异,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是售货员给老板看的统计图和我们用的不一样,你们想看看吗?6、课件出示例1的横向空白条形统计图这是一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条形朝上画的统计图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那么这种条形横着画的就称为……很好,这种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其实它和我们原来学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它画成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请大家翻开课本P38,自己试着把书上这个未完成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生独立完成。7、展示完成的统计图,简单订正对错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条形的上方。在横向的统计图中,就标在条形右边。好,下面请大家给我们刚才画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标上数据。最后,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假如你是这家超市的老板,看了售货员给你的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呢?小结:看来,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作出重要决策呢。既然统计图的作用这么大,那咱们就用它来解决咱们自己的问题出示课前的统计表请大家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小动物们也喜欢体育活动呢。瞧,它们正在举行跑步比赛呢。出示P40第1题这是五种动物的最高时速统计图,先说说这个条形统计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从这个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还有一种动物也想参加比赛呢,它就是鸵鸟,它说:我的最快每小时跑64千米。比较一下,假如鸵鸟也参加了比赛,哪几种动物跑得比它快,哪几种动物比它慢?你是怎么比较的?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来?你认为它们的比赛谁是第一?谁是最后?根据这个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外作业:请你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学反思:简单的数据分析(2)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n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准备:相关课件,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口算:63÷7=86-39=400×8=93-25=34+28=67+33=500×4=84÷9=1200-700=40÷8=二、制图铺垫1、谁来说说自己现在的身高和体重?请5位同学将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写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姓名身高体重2、如果让你将他们的身高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你准备每格代表多少厘米?(学生10厘米、20厘米等)3、谁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作业纸)三、探究、经历折叠式统计图产生的过程与必要性1、展示汇报,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⑴出示制好的具有代表性条形统计图每张统计图提问:它能清楚地看出五位小朋友的差距吗?你满意吗?(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但太长)⑵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教师慢慢的移动统计图,提问: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那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剪掉、盖住、折起来),教师用一张长长的纸折一个样子?⑶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师生共同在黑板上做草图)⑷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如何表示,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0~~~137表示什么意思?⑸我们该如何读数据⑹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⑺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三、运用拓展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1、需要折叠式条形统计图吗?2、如果需要把身高差异看得更清楚,需要你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你的折叠格(应该叫起始格)选多少千克?3、教师出示空白折叠式条形统计图4、学生完成(书P39页)四、分析数据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3、怎样能从统计图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是在正常值以下还是以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在统计图上用虚线画出正常值)4、你能给这些身高体重不达标或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吗?\n5、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五、拓展应用1、独立完成书P40页第2题、41页第3题。(重点突出:第二题:如果准备进1000本新书(四类),你准备如何分配)(第3题:重点引导如何从纵轴看数据、50米游泳的冠军是时间最短的人可能,但不是肯定)2、其它练习(重点:后面数据预测要根据前面的增长)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七、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学反思:平均数(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口算:72÷9=80-26=9000-500=53+69=50÷7=43+36=25×4=46+27=45÷6=27+54=二、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三、探索新知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汇报(1)、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n(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四、巩固1、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五、拓展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请你编一道发生在身边的平均数问题。2、解决自己编的平均数问题。六、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水杯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750+250=2500-2000=80×7=300×5=4×40=85+25=96+25=56÷8=34÷4=15÷6=2、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3、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n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元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单元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单元教学难点: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单元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n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年历卡、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二、导入新课1、故事导题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5、认识平年和闰年。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n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1605184019021944195521001976198719942400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1、填空。(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2、判断。(1)每年都是365天。(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5、故事揭谜:2001年是平年。2001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2、运用年、月、日中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3、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小组的合作,注意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变换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200-800=64÷8=45÷9=90-26=900-500=73+69=60×5=120+300=100-55=94-19=2、提问:①我们已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求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讲。②一年有几个月?每月31日的有哪几个月?每月30日的呢?\n③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二月呢?④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3、复习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1230133819781979二、练习题1、填空闰年有()天,平年有()天。1900年的二月有()2、连线:闰年平年180012671945194919643、解决问题:①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②学校的棕榈树是1990年1月1日种下的,那到2003年的1月1日一共长了多少天?③小明满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那他是那年出生的?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⑤连一连中国共产党成立!2005年10月植树节2008年8月8日足球世界杯中国队首次出线了!3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幕!1921年7月神州6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1年7月4、完成课本51页第5题,第6题、第7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3、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教学准备:钟面、课件等\n教学过程:一、口算700×4=660-90=25+55=34+56=40×7=4300-700=86-24=45+37=60×5=120+300=二、认识24时记时法1、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时刻信息。2、组织交流时刻信息,提出问题:8时的时候,你猜老师会在干什么?3、组织学生猜测。(老师在我们班上课工作;老师可能没有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或许有学生也会猜到是晚上8时……)4、揭示答案:每天的这个时候,老师都在家里备课,为什么你们没猜到(为什么这么多小朋友没猜到呢)?你怎么知道的?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小朋友真是生活的有心人,采用这种计时法就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了。这种计时法就是24计时法。5、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学生动手操作,1日(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6、师生共同得出:1日=24时、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也就是“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教材54页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一日的来历,证明了24记时法的科学性。)二、学会24时计时法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3、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一:“上午9时、晚上9时”?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二:“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4、小结: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即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的时刻分别加上12。5、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即时互化抢答:(1)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2)19时23时40分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三、时间与时刻1、课件出示第53页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n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四、巩固新知、强化区别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2、完成课本P53页做一做。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六、课外小实践:为全家设计一张双休日安排表。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325=27+54=45÷6=750+250=2500-2000=80×7=300×5=4×40=56÷8=34÷4=2、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下午4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晚上10时是()时深夜12时是()时3、13时是下午()时17时是下午()时21时是晚上()时14时是下午()时4、连线18:06 23:38 5:00 13:00下午6:06 晚上11:38 下午1:00 早上5:00二、练习1、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2、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3、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n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5、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6、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制作生活年历,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在活动中每个步骤展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教学重点:制作一个年历。教学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二、活动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如何布局,如何分工。让学生小组合作三、作品交流。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教学建议: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n口算乘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估算题目的花形卡片。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以旧引新同学们,你们看过《幸运52》吗?今天就让我们也做一回幸运闯关者,同学们有信心吗?来到演播大厅先要找到自己的座位。这就是第一关找座位。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就是你要坐的座位,请大家按照手中的号找自己应该坐的座位。课件出示出示带有算式的座椅:第一排:40×4第二排:30×3第三排:4×20第四排:200×8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座位,请坐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的学生分别起立。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课件接着出示第五排:12×4第六排:11×5第七排:15×5第八排:13×3,学生很快找出自己坐的座位,老师巡视。课件接着出示:第九排:()×5,提问:现在还剩下多少号的孩子没找到座位?你们谁该坐这排座位呢?为什么?最后课件出示:第十排:60×(),请能坐这排的学生起立。二、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口算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口算找到了自己该坐的座位,赶快坐好了,我们进入第二关算人数。1、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小精灵聪聪帮我们数了数,每排可以坐30人,小精灵明明马上问那10排可以坐多少人呢?同学们你能帮明明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1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征?(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前面学习的口算方法来算这道题呢?同桌讨论,探索方法。学生汇报各种口算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提问:小精灵聪聪又问那200排能坐多少人呢?同学们能再帮忙算算吧。让学生列出算式后独立口算,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归纳板书,全班集体订正。2、小结口算方法,让学生发现最佳方法。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今天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那你认为这些算式怎样可以比较简便地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出: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这种方法大家都会吗?现在进入第三关快速口算,看谁算得最快?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80×1060×2050×40700×2090×9040×8024×1012×200,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口算。24×1012×200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你们怎么算的?\n四、课堂延伸1、编题、算题这样的算式,你们还想继续算吗?好,进入第四关:你出我做,要求是:每人编4道这样的口算式题,都不要把答案写出来。将你的口算式题给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现在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我们来进行抽奖活动!奖项分三等奖。获得三等奖的是答案是1800的同学,有哪几个?真不错!恭喜你们!获得二等奖的答案是2000的同学,有哪几个?请你举举手!恭喜了!获得一等奖的答案是——2400的同学,有几个?请你站起来!(4个)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作为奖品献给他们!把你等于2400的算式报出来!如果你也想得到一等奖,你觉得“()×()=2400”括号里还可以怎样填?2、老师也编了几道题,你们想试试吗?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60×6060×30040×9050×3080×7023×20学生逐题口算,特别是60×300和23×20,要学生讲算理。3、进入第五关生活大考卷: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学生五、全课总结我们的幸运大闯关就要结束了,老师看出有的孩子因成功而喜悦,有的孩子因失败而遗憾。老师希望成功的孩子继续努力,不要骄傲;失败的孩子老师相信只是暂时的,通过以后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40×1060×2030×40300×70200×8012×400240×2130×330×3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3、估算:198×4305×6485×3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n(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2、探讨估算方法。(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方法一:18≈2022≈2020×20=400方法二:18≈2022×20=440方法三:22≈2018×20=360(4)比较、评价。3、尝试解决问题。(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三、练习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2、练习十四第8题:(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难点: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50×1070×2040×40500×70600×8012×300240×2130×290×311×30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3、听算练习:40×1030×2030×50300×10300×8022×40330×2120×330×610×504、估算:42×1168×1032×47\n45×1726×1836×2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二、解决问题: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三、综合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四、学习总结:生生互相谈收获。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52×1043×3012×4031×2017×2021×3023×2041×2070×8090×90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41×724×2二、提出问题。课件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三、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方法一:24×10=24024×2=48240+48=288方法二:24 ×12 4 8……24×2的积 2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n 288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3)重点评议笔算。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三、练习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口算练习:60×2080×2060×40300×7030×8012×40330×2240×260×333×303、笔算:练习十五第2题:39×1131×3123×3322×2412×4121×32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4、正误辩析: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二、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三、综合练习:完成《学习之友》相应的练习。四、学习总结:\n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第三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8×2014×2091×4081×7042×5072×3050×3162×3070×2135×302、笔算:35×723×21二、提出问题。课件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三、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3)重点评议笔算。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结合题让学生说一说,先指名说,然后全体同学在下面互相说。三、练习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面 积教材简介:\n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算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难点: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单元教学建议: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意义。2、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测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教学难点: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教学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教具,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建立面积概念1、物体表面的大小(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重叠)(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大?谁的面小?(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5)物体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1)出示一些图形,学生找出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指名学生摸)(2)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3、概括面积意义: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面积)\n二、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四、巩固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第二课时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n二、新课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学生动笔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观察讨论: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请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请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请生自己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三、巩固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课本第76页第4题。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四、本课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2、面积和面积单位(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3)汇报结果\n二、新课1、导入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2、猜想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3、验证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4、概括(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2)想一想:同桌讨论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5、完成例3。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三、巩固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第四课时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2、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二、新课1、练习(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n(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2、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1)意义不同(2)计量单位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三、综合练习1、课本81页10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四、小结五、作业:课本第80页6、7、8、9第五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3米=()分米()厘米=5分米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引入新课: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二、新课1、探究例4(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3)你发现了什么?(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4、观察板书,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5、换算: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300平方分米=()平方米\n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三、综合练习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A、160平方厘米B、1600平方厘米C、16平方分米(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A、48平方米B、80米C、80平方分米2、课本第85页第1题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六课时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复习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二、新课1、引入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学校的操场、校园和平罗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告诉学生: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2、体验(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2)实际感受到操场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5平方千米=()公顷800公顷=()平方米三、练习1、课本85页第2题2、课本第86页第4题四、小结。五、作业1、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n2、课本第85页第3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难点: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充分利用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3.计算方法提倡多样化,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8+6=28+5=37-5=12-6(四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n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6)集体讨论:0.6+0.8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8)学生试笔算0.6+0.8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元角分0.6+0.8(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9)反馈练习: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2.教学例4:(1)教师选择例4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元角分1.2\n-0.6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7)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4.巩固练习: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计算训练练习二十二第1题(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2.用数学。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凡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n解决问题课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联系1.听算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二、指导练习1.p1038题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2.p1012题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一个圆桌可坐3人。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三、集中练习1.p1027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2.p1038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3.p1039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四、发展练习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同桌说,全班说。学生能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许多学生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能讲清楚算式的意义.在讲授这类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读题,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逐步分析每一步的意义.让学生多说多练.\n解决问题课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你能补充问题吗?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二、新课研究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师出示团体操图片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指名说。谁能提出问题?每个小圈多少人?2.探讨解决方法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3.列式解决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还有不同的列式吗?60/2/5=6(人)60/(2*5)=6人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4.反馈练习P100做一做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指名板演,指名评价。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2、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n解决问题课题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基本联系1.听算2.p10413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2*7/7=2元二、指导练习1.p10412题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2.p10514题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三、集中练习1.p10215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2.p10316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四、发展练习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课题四:设计校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n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复习铺垫。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三、小组活动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4)你还有哪些设想?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n二、单元教学内容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第六册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第九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单元的例1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三、具体编排1.例1。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出两个课外小组各有多少人,再说出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小组。在求总人数时,学生既可以直接点数,也可以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这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直观图,所以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空白图,让学生在不同位置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先分别出示两个课外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集合圈进行合并。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侧是只参加语文小组而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右侧是只参加数学小组而不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最后,再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2.例2。⑴本例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n教学本例之前,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在本例中,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前两个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教学时,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⑵“做一做”,利用三种小动物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的情境进一步巩固等量代换思想的具体应用。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