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本2013

更新时间:2022-06-23
类型:doc
大小:832.00 KB
页数:8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共有学生135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全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少数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少数学生基础比较差些。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数学课不但要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三、教学目标: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82\n5、认识时间单位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他们的应用。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教学进度表82\n周次日期课时教学内容第一周2-26/3-13一、元、角、分与小数第二周3-4/3-85一、 元、角、分与小数森林旅游第三周3-11/3-155二、对称、平移和旋转第四周3-18/3-185二、 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五周3-21/3-225三、乘法第六周3-25/3-315三、 乘法整理与复习(一)第七周4-1/4-55旅游中的数学四、面积第八周4-8/4-125四、面积第九周4-15/4-195四、 面积机动第十周4-22/4-28期中复习第十一周4-29/5-1劳动节放假第十二周5-2/5-32五、认识分数第十三周5-6/5-104五、认识分数第十四周5-13/5-174整理与复习(二)六、统计与可能性第十五周5-20/5-244六、统计与可能性第十六周5-27/5-314体育中的数学实践活动第十七周6-3/6-7总复习第十八周6-10/6-14总复习第十九周/二十周6-17/6-28期末复习及期末检测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备课分工82\n备课内容总课时数备课人第一单元7第二单元6第三单元9第四单元5第五单元5第六单元4第一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认识元、角、分与小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三、重难点、关键: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四、课时安排7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买文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简单小数的读、写。教学难点:小数意义的理解,小数的写法。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学具:挂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板书:元、角、分与小数。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二、讲授新课1、认知小数。(1)出示课本插图。(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4)认识这些小数。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无数个)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2、小数的读法。(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2)教师范读。82\n板书: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3)学生自己读。(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5)读一读。0.020.310.502.410.338.0520.004.135(注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3、小数的写法。(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2)尝试练习:3元5角=元2元5角5分=元15元6角=元8角=元5分=元3元5角=元。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三、课堂活动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读数。3.20.021.00505.018.010.71.112、填空。2元1角=元7元5角2分=元50元5角=元51元2分=元1角5分=元六、板书设计买文具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82\n第二课时货比三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教法:观察、比较式教学法。学法:在观察和比较中获得新知。学具:挂图、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读一读:0.50元0.02元1.05元2.3元16.25元6.00元1.2米10.2米0.01米15.45米20.351.475.682、写一写:(1)零点二五(2)零点零四(3)二点四零(4)十六点零五3、填一填:(1)1.02元=元分(2)5.50元=元角(3)元=8元6角4分(4)元=41元8分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二、讲授新课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出示课文插图。(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可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提出问题。“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奇奇文具店”)82\n(3)比较方法、过程。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①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②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③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④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4)结果表示:4.9元<5.1元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看图提出其他问题,引入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①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②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方法:先两个先比,把小的同第三个比。结果是2.36最小。三、课堂活动: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在〇里填上“>”、“<”或“=”。2.65元〇1.88元3.90元〇3.58元6.05元〇6.10元5.30元〇5.3元7.05元〇7.50元4.00元〇40.0元六、板书设计货比三家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4.9元<5.1元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结果:2.65元>2.36元>2.63元82\n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主题图、数字卡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0.5+0.10.2+0.31.1+1.54.5+1.45.7-0.50.5-0.35.3-5.31.9-1.72、列竖式计算。3.4+0.35.6-3.36.4+2.45.7-4.38.7-5.20.9-0.7(1)学生独立计算;(2)小组交流,相互检查;(3)派代表回答结果。二、专项练习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82\n第1题:(1)判断结果:错误。(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4)正确的是:3.5+4=7.5第2题:(1)判断结果:错误。(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4)正确算式:12.6+3.2=15.8第3题:(1)判断结果:错误。(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4)正确算式:27.9+1.2=26.7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2、课本第7页的第4题。(1)首先,读懂题意。(2)解决问题。第4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计算。(1)10.2+1.3(2)5.4+2(3)6.20-1.1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2)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3)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4)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3、小黑板作业。四、作业设计1、地球仪单价是7.40元;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笔盒的单价是3.60元。(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2)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3)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82\n第四课时寄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2、培养估算意识。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主题图、数字卡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出示菜单:菜名饭青菜肉片炒蛋汤鱼片单价(元)1.000.51.201.000.401.6(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课本情境图。观察图,理解情境,找数学信息。82\n(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1)一共需要多少元?2)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贵(便宜)多少元?(3)列出算式。选择其中一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元?算式:1.6+12.4(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13元多,大约14元,14元多等等)(5)探索计算方法。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第三种:列竖式计算。1.6+12.414.02)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是否正确。3)议一议:一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适用。(认识用竖式的简便性与准确性。)二是讨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小数点是否对齐)。三是比较今天的方法与上一节的方法,找出不同点(进位与不进位)。2、拓展练习。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1)列式:12.4-1.6=(元)(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1)处理退位问题。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3)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三、课堂活动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82\n3、小黑板作业。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五、作业设计1、可乐的单价是1.8元;果汁的单价是10.5元;(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六、板书设计寄书一共需要多少元?算式:1.6+12.4=14(元)列竖式计算:1.6+12.414.082\n第五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处理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过程与方法:能教熟练地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中需要进退位的问题。教学难点:利用小数加减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1.3+4.55.9-5.812.6-122.3+0.78.7-5.71.5+1.62、列竖式计算。5.8+7.612.8+4.912.6-4.79-1.89.84-5.374.5+54.8二、专项练习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2、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3题。这是一道估算题,注意的问题:82\n1)独自审题,并解答问题。2)说说解答方法。3)引导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掌握估算方法。第一种方法:把21.8元看成22元,14.5看成15元。22加15的和是37,37<40,所以40元够买。第二种方法:把整数部分先加起来,21+14=35。由于小数部分的和不可能超过2,所以他们的和一定小于40元。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3、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4题。这是一道小数加法题。目的在于通过本题解决过程考察、评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领悟能力。4、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5题。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找出新问题,激发探索精神。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题:用减法计算。第(3)题:先找小于5元的食物,然后进行计算。第(4)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三、作业设计1、列竖式计算。1.9+2.87.4-5.835.8+9.712.8-9.756.2-27.853.47+4.2563.7-37.823.1+61.32、解决问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萧萧到超市买东西,花了18.6元,还剩下13.9元。萧萧带了多少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朗朗带了50元,买了2本书,还剩下32.8元。买这二本书共花了多少元?六、板书设计练习课主题图及练习题82\n第六课时森林旅游活动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教具准备挂图、计分表等。活动建议:一、宣布活动内容1、课题“森里旅游”。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服务员(5分)顾客(5分)问题1234567812345678得分情况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2、宣布活动规则。82\n(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3、发放记分表。4、活动开始。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5、活动小结。①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②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③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④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五、实践活动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要求: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六、板书设计82\n森林旅游主题图第二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通过观摩,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三、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四、重难点、关键:重点: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难点: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五、课时安排:6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对称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法:引导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中探究新知。教学用具: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二、认识对称图形82\n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2、学生动手操作。(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3、认识对称轴。(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5、看一看,说一说。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2)判断并分析。出示图形:判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原因: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82\n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四、巩固练习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五、作业设计1、给对称图形打“√”。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68HM责文育六、板书设计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对称轴:82\n第二课时练习课练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教学重点: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法:引导观察、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中探究新知。教具准备:点子图,方格纸等。一、基础练习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出示题中文字。)(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3)汇报结果。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1)沿着对称轴对折。(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第2题: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82\n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第3题: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第4题: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第二个图形像飞机。第三个图形像火箭。第5题:(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三、作业设计1、给对称图形打“√”。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ILOVEMYMOTHER!四、板书设计练习课主题图82\n第三课时镜子中的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镜面对称的特征。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教法:利用实物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实践中探究新知。教具准备:镜子、一些文字、图形、时钟等。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新课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2、揭示课题。(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二、组织活动1、教师示范。(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4)让学生试一试。2、试一试。82\n第(1)题:(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4)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第(2)题:(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并认真观察,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子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第(3)题:①观察课文插图。(机灵狗的判断对吗?)②猜猜现在是几时?③实例验证:取一时钟,将其调至7时正,时钟背对学生举起,取一面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后将时钟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是7时。④分析: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练一练:教师将时间调到3时正,让学生从镜子里观察,想现在是几时?然后反转来验证。三、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第1题:(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第2题:(1)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2)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3)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2、实践活动。(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82\n四、作业设计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2、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画“√()()()五、板书设计镜子中的数学《猴子捞月》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82\n第四课时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中常见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学重点: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教法:利用实物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实践中探究新知。教具准备:细绳、扣子、方格纸,风车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二、讲授新课1、看一看。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这是平移现象)看小风筝转动。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2、说一说。(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2)学生说一说。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3、做一做。(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2)教师指导学生,做旋转运动。取学具(细绳、纽扣),细绳约4至5分米长;细绳一端系着纽扣,一端抓在手上;手腕使劲,使纽扣做旋转运动。明确这个运动是旋转运动。82\n(3)教师指导学生,做平移运动。取一物体摆放在桌面(如笔盒等);将问题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包括斜向运动)移动。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平移运动。4、试一试。(1)出示图形。(课本20页图)(2)提出问题: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向下平移1格)(3)你是怎么知道的?(整个图形比原来图形低1格;图形的底边比原来的底边底1格;三角形的顶点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底1格等。)(4)指导学生以三角形中的某一点(如顶点)为标准,观察它的平移方向和位置,然后判断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或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三、指导看书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完成课本第20页“试一试“中的填空。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教师个别指导。四、巩固练习1、课本第2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1)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2)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判断下面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五、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__________________旋转:__________________82\n第五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并在游戏过程中增长知识,出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教学难点: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教法:利用实物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实践中探究新知。教具准备:方格纸、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一说。出示:(1)(2)要求:(1)分别说一说“向()平移()格;(2)你是怎样观察的?2、找一找,画一画。82\n出示:北(1)观察图示,收集信息。(2)说一说这幅图的“四面八方”。通过学生回答,复习“四面八方”知识。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二、游戏活动1、猜猜我在哪儿。(1)出示图。(2)游戏方法。说一说: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移一移: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移动棋子。步骤要求:1)确定方向;2)数方格;3)画标示符号。(3)游戏活动。让学生2人一组,开始游戏。要求做到:说一说—移一移—猜一猜。2、猫抓老鼠。“猫抓老鼠”数学游戏涉及的知识虽然不多,但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反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里。游戏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游戏也能增长知识,出智慧。游戏“猫抓老鼠”活动过程:(1)分组。一般2人一组或4人一组。(2)学具准备。一组一个棋盘,2个棋子(猫和鼠),一枚硬币。(3)游戏规则。两个轮流投掷硬币,分别移动棋子。如果硬币正面朝上,棋子可以平移一格或二格;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地不动。82\n(4)学生开始游戏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或参与活动。游戏结束,让学生结合游戏结果说一说,猫究竟有没有必胜的策略。三、选用作业小黑板上的作业。四、作业设计1、“五星级”对应的练习。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练习课1、猜猜我在哪儿。2、猫抓老鼠。82\n第六课时欣赏与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法:利用实物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实践中探究新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美丽的图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观察图案的特征?如:某商品的商标图案,三星级酒店的标志等。通过学生观察发现:(1)图案的特征:每个图案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图形组合成的。(2)图案的制作:只有画图案中的一个图形,然后把这个图形进行复制(或重复印制)。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会说出图案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出,但是只要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二、揭示课题1、这些美丽的图案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是由很简单的图形构成的。那么,这些图案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2、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三、讲授新课1、出示课文的第一个紫荆花图案。(1)欣赏:这个图案漂亮吗?它有什么特征?(漂亮,它是有5片相同的“花瓣”图案构成的。想知道它是如何得到的吗?82\n(2)制作过程:先出示1个“花瓣”;然后加一个“花瓣”在第1个的位置,通过旋转到第2个位置上;依次类推得到第3、4、5个“花瓣”。(3)提出问题:观察整个图案,想一想,它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演示过程进行分析。)学生不难得出是由其中的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2、出示“奥运标志”的五环图。(1)观察图案,找出图案的特征。(2)想一想:是哪个图形经过怎样运动得到的?3、出示课本上下面的两幅图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幅图案,想一想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学生:第一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个风筝平移得到的,第二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枝花经过旋转得到的。4、找出对称图形。(1)打开课本,观察4幅图案;(2)说一说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并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涂颜色)(3)展示学生作品。(4)提出问题:上面哪幅图案是对称的?(第2、3、4幅图案都是对称的)四、课堂活动1、画一画。(1)课本第24页的“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2)第24页的“继续画下去”。2、展示作品。选取由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并加以评点。五、巩固练习1、课本第25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2、实践活动。3、课本第26页“做一做”。六、作业设计82\n1、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绘制一幅图案。欣赏与设计1、出示课文的第一个紫荆花图案。2、出示“奥运标志”的五环图。82\n第三单元分析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重难点、关键: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关键: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课时安排:9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找归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法:启发式、归纳终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具准备: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练习。5×3=3×4=14×4=15×2=10×3=50×8=40×2=50×4=2、说一说。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二、揭示课题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3.揭示新课题。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课题:乘法三、讲授新课1、教学“找规律”。(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索规律。82\n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小组发言。4.教师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2、尝试练习。(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3、试一试。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五、作业设计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六、板书设计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82\n第二课时住新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法:启发式、归纳终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具准备:演示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20×30=30×40=140×20=150×30=10×30=50×80=40×120=50×40=二、讲授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和小红同学一起“整理书”,并在“整理书”的过程中,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教学例题。出示插图:(1)探索估算。(同学们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图)要求:1)理解主题图的问题情境,明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已知什么,求什么。3)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列出算是:14×12或12×141)观察算式的特征。观察结果,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求知内容。2)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3)分组讨论。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但这个问题不能靠估算来解决,必须进行准确的计算,体会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2)探讨笔算。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10=140,14×2=24,140+24=164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第三种方法:笔算,14×12=168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三、课堂活动课本第29页的“试一试”。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四、巩固练习82\n1、课内作业。(课本第30页“练一练”的1-4题)第1题,学生直接口算,在课内完成,可提问学生回答。第2题,先估算,再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第3题,式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4题,也是简单的应用题,同样,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进行笔算。五、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六、板书设计整理书列出算是:14×12或12×14笔算,14×12=16882\n第三课时电影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31—3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法:观察、归纳终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具准备:演示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计算下面各题。16×1112×1432×21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二、讲授新课1、引入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2、教学例题。(1)出示课本主题图。(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1×26或26×21(5)估算结果。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6)探索笔算。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82\n再次强调: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三、课堂活动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五、作业设计1.小黑板。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六、板书设计电影院列出算是:21×26或26×21笔算,26×21=54626×21__________26………1排有多少个座位。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___________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82\n第四课时练习(一)练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1)20×1030×2040×30400×30(2)13×2015×1018×30120×402、计算。(1)32×2326×42要求:1)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2)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3)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4)发现问题,即使纠正。(2)245246×13×31×22要求: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82\n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二、专项练习1、出示计算题:54×36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3)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4)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5)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1)先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2)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12×25和16×25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12×25=3001200÷4=30016×25=4001600÷4=400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4、总结谈话。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三、巩固练习:小黑板的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练习一主题图及练习题82\n第五课时练习(二)练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口算卡等。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1)20×2030×5012×3040×7(2)15×3025×4016×5080×152、补充计算。(1)28×24(2)42×35要求: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③选取部分学生板演;④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3、用竖式计算。82\n185263×23×41×42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二、专项练习1、练习一的第2题。“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2、练习一的第6题。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解决过程:(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4)汇报结果。3、练习一的第7题。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三、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82\n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练习二主题图及练习题82\n第六课时练习(三)练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如何提高故算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提高故算能力。教法:快乐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1)12×324×216×340×7(2)150×2250×3160×2840×22、计算练习。(1)38×14(2)47×25(3)65×34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2)打开指定的一页。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要求:1)先独立完成;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3)列出算式,计算。82\n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1)出示情境图。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2)认真审视情境图。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讨论。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5)反馈、矫正。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1)8×44;(2)8×9×4+8×8;(3)8×9×5-8;(4)8×(9×5-8);(5)8×(9×4+8)……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三、巩固练习:小黑板的选用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82\n第七课时学会了什么(复习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技能目标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教法:快乐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学习。教具学具:投影设备或挂图等。复习过程:一、导入谈话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天,我们一起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二、组织活动1、分小组。每组大约8位同学。2、看图说话。(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3、反馈练习。(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82\n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问题: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2)解决问题。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1)准备一张方格。(2)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3)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4)与同伴交流。三、巩固练习1、课文第3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82\n第八课时练习(复习二)练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如何提高故算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学能力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重点:如何提高故算能力。教学重点:如何提高故算能力。教法:快乐教学法、提问式教法合作探究。学法:在快乐中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口算卡片等。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1)12×422×3130×3140×5(2)50×2060×340×30700×2(3)5×3+29×7+930÷5×3(83-48)×202、计算练习。(1)32×17(2)46×15(3)65×24(4)48×28(5)25×38+290(6)51×12-48(7)(100-75)×23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37页的第4题。(1)出示情境图。(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82\n要学生认真审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年级还差15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1)四年级捐的书有15包吗?2)四年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该怎么计算?(3)解决“五年级捐了600本书,45本包成一包,包了13包,还剩几本书?”同样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2、课本第37页的第5题。第(1)个问题,没有难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全体学生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藏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多少元”,应该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三、课堂小结1、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进步?2、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一。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练习课主题图及练习题82\n第九课时旅游中的数学活动内容: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活动目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中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中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教具准备: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教法:快乐教学法、提问式教法合作探究。学法:在快乐中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二、组织活动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2、解决问题。(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4)全班交流。明确几个问题: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82\n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2)“怎么租房最合算?”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4人间数3人间数可住人数钱数/元方案一401680×4=320方案二311580×3+66=306方案三221480×2+66×2=292方案四131380+66×3=278方案五051566×5=3303)“怎样租车最省钱?”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18坐车数16坐车数可坐人数空位数钱数/元方案一40721416×4=640方案二31668160×3+120=600方案三22602160×2+120×2=560方案四14668160+120×4=640方案五05602120×5=6003、小结。(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82\n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三、设计旅游计划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四、板书设计旅游中的数学主题图82\n第四单元单元分析教学内容:面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2、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²、米²、千米²、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面积计算,能在生活中估计、计算物体的面积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面积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1)建立1厘米2、1分米2、1米2和1千米2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时安排:5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面积教学内容:认识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认识面积的大小。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快乐教学法、学具: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1.摸一摸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2.比一比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板书:观察比较)3.引入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二、认识面积的含义1.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2.比一比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3.小组汇报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三、图案设计比赛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82\n,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四、练一练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五、作业设计1.你能用小方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回去设计给爸爸妈妈看。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和“口算”对应的练习。六、板书设计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82\n第二课时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并利用面积公式计算课本的封面面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学具:挂图学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和格子纸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二、玩中学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三、学中做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四、做中得综合练习。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82\n①一个信封面约2()。②黑板的面积约5()。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①②③图①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③面积是()平方厘米。(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2.实践应用。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1平方厘米的有:()1平方分米的有:()1平方米的有:()五、作业设计1.完成47页“练一练”第4题。2.“口算”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六、板书设计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82\n第三课时摆一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会计算面积。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二、玩中学1.估一估。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2.摆一摆,填一填。(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试一试。(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82\n(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三、学中做。1.完成49页“练一练”第1、3题。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完成49页“练一练”第2题。四、做中得。1.综合练习。(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1)题,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2)有一块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的玻璃?(3)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剪呢?(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实践应用。(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2)题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2)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3)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思维题有一张长100厘米、宽64厘米的纸,把它对折四次后裁开,有多少张小纸?每张纸的面积是多少?五、作业设计1.小黑板的作业。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六、板书设计摆一摆主题图82\n第四课时铺地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面积的计算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与价值: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快乐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具:挂图、格子图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二、玩中学1.估一估。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2.填一填。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3.想一想。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认一认。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认真观察。介绍面积单位公顷,使学生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家都能感觉到1公顷的确很大。但它并不是最大的。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合作探究,体会1平方千米=100公顷。三、学中做1.完成51页“练一练”第1题。2.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7平方米=()平方分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2平方千米=()公顷4公顷=()平方米82\n3.完成51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把面积换算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体会到面积换算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完成51页“练一练”第3题。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四、做中得1.综合练习。(1)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它的面积是18公顷,长是600米,宽是多少米?(2)小芳绕着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走了4圈,一共是160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3)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实践应用。放学后,小红做完作业就下楼去玩。她看见邻居王爷爷正在浇花。小红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她主动上前支帮忙。她一边浇花一边问王爷爷,这块花园有多大?王爷爷把数据说给她。回到家之后,小红画了一个图。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花园有多大吗?五、作业设计1.小黑板的作业。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六、板书设计铺地面主题图82\n第五课时练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情感与价值: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教学重点:能运用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教法:利用实物观察、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实践中探究新知。学具:实物投影、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可爱的小熊听说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活动课,它非常想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但是河马老师要求它必须答对下面这道题才能来到这儿。它能顺利通过考试吗?请你也来连一连。一枚小纽扣1平方米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1平方厘米一张方桌表面1平方分米二、学中做1、完成“练习二”第7题。2、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草坪,占地面积是1()。A.平方米B.公顷C.千米(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比()A.面积同样大B.长方形面积大C.正方形面积大(3)至少用()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A.2B.4C.8(4)测量土地时,一般用()做单位。A.平方分米B.平方千米C.平方米4.完成“练习二”第8题5.一个长方形果园长78米、宽50米82\n,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果园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三、做中得1.综合练习(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①一个鱼池占地2500()②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0()③教室的面积大约有50()④我国领土大约是960万()⑤妈妈的手掌大约1()。(2)完成“练习二”中的数学游戏。(3)宁宁假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正巧叔叔要搭一个花棚。他先打下了四个桩,定下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量了之后,长是24米,宽16米。他正准备用塑料搭棚,宁宁说:“叔叔,我还能围出一个更大的地方。”宁宁把好方法讲给叔叔听,叔叔连忙说好。同学们,你能围出更大的地方吗?2.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二”中的实践活动。①为小明家的厨房铺地砖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②根据要求设计图案。(2)最近,佛山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政府决定加强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把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平整扩展,使得每一边都向外延长100米。新广场将有多少公顷?你知道怎么算吗?四、作业设计1.小黑板的作业。2.“口算”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练习课82\n第五单元单元分析教学内容:认识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大于10)。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情感态度与观价值: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课时安排:5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分一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运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2、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感知认识分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量操作与描述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教学难点:认识分数的意义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学具:正方形纸片彩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学二、新授1、分一分(二)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试一试(1)  一共有几只蝴蝶?(2)  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3)  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4)  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三、练一练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四、小结五、作业设计: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六、板书设计82\n第二课时比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概括出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学具:正方形纸片彩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1、比大小:谁大?       3       1______       4       4       1       1_______       4       22、试一试(1)  填分数,比大小。(2)  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3       7______       10      10       1       1_______       8       4三、练一练1、按分数涂上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的四分之一。3、怎样才能平均分呢?4、数学游戏我说你拿。四、小结五、作业设计:P59、1题六、板书设计:82\n第三课时吃西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的方法,总结出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是10以内的)。教学难点:掌握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具:每个学生1枝彩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吃西瓜我吃了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二,我吃了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三。(1)  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3       2+3        5—— ——    ——   ——       8     8        8          8(2)  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     2       3-2        1   ——  ——   ——    ——       8     8        8          8(3)还剩下几分之几?             5       8-5        3      ——    ——   ——             8        8          8三、练一练1、填空。2、计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四、小结82\n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五、作业设计:P611,2题六、板书设计吃西瓜 2     3       2+3        5——+—— = ——  = ——       8     8        8          882\n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认识分数的有关知识。2、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习题巩固有关分数的有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大小比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法:引导观察、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学法:在感知中探究新知。学具:每个学生1枝彩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2、涂一涂,比一比。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1)  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2)  还剩下几分之几?4、分数计算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6、有三个苹果 四个梨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9、数学故事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82\n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11、做一做(1)  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2)  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11、想一想(1)  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  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  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三、小结四、作业布置:P634,5,6题82\n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二)练习目标:回顾分数域面积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练习过程一、学会了什么看图说一说。二、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三、练一练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3       5       8       8       1       1       6       43       3       4       42、36×30+129       15×8×7       78+14×6  864-12×24       25×12÷6      540÷9÷63、选择合适面积单位(cm²,dm²,m²)填空。(1)游泳池的面积是1200(   )。(2)黑板的面积是600(   )。(3)单人床的面积是1.8(   )。(4)小信封的面积是2(   )。4、分数计算。5、一辆洒水车每分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四、小结五、作业布置82\n第六单元单元分析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3、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学会分析统计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统计与可能性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了解并会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的大,有的小)3、能列出一些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课时安排:4课时,机动2课时82\n第一课时奖牌给哪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学具:挂图、4个同样大小带有刻度的烧杯,一个有刻度的大量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研究新知。(1)(出示学具)每组4个同样大小的烧杯,每个烧杯内盛有不同高度的水;一个大量筒。师:怎样才能使四个烧杯内的水同样多?(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方法。(3)全班汇报交流:    生1:把4个烧杯中的水到进大量筒里,再均匀的到进四个烧杯内。生2:将4个烧杯内的水都到入大量筒里,量筒里水的高度是16毫升,把它平均到入4个烧杯内,每个烧杯倒4毫升。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第一个烧杯内有6毫升水,第二个烧杯内有2毫升水,从第一个烧杯里倒2毫升水给第二个烧杯;同样,从第三个烧杯里倒1毫升水给第4个烧杯,这时,每个烧杯内的水都一样多,都是4毫升。(学生边说边操做。师随机评价。)师小结:刚才大家通过算一算、倒一倒等方法,把4个烧杯内的水给平均分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种问题。二、自主参与,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读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信息作出公正的评判。学生尝试解决,全班汇报交流。三、实践与应用。82\n(1)、试一试。(课本72页)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合情合理,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2)、练一练。(课本73页第一题)鼓励学生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得分。(3)、数学故事:有危险吗?(课本74页)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四、总结评价,课下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2)、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第二课时奖牌给哪组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出3位同学进行拍球比赛。 师:你们猜谁赢谁输?怎样比较?2、学生认为比总数最好,可以让学生先拍球,做好相应记录,并用比总数的方法得出结论。3、此后,教师加入其中一组,使两组人数不相等。设疑: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谁输谁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把全班学生重新分组(有4人一组的,有5人一组的),每组发一张统计表。师统一时间,生:拍球。学生姓名    拍球数    2、(展示各小组拍球统计表) 师:我们班哪个小组赢了?(1)、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汇报。生1:把每个小组的拍球数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哪个小组最多,哪个小组最少了。(另有学生提出疑义:可是每组同学的人数不相同呀?)生2:我们可以用每个小组总的拍球数除以小组的人数,就可以知道哪个小组的多,哪个小组的少。生3:我们也同意这种方法,这样很公平。生4:我们把每个小组的拍球数制成统计图。(出示统计图)我们发现可以移动多的球来补少的球,这样它们就排的一样高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评价)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课本72页“小熊冷饮店”)2、练一练。(课本73叶第一题)82\n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得分。四、拓展应用。(课本74页第四题)师重点指导第(3)小题,学生除了能看懂统计图外,还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作业设计:P712,3七、板书设计: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数是5个,第二组投中的平均数是6个,所以奖牌应发给第二组。第三课时《猜一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操作,体验某些事情的可能性大小。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难点: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教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具: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拿出硬币抛试,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出示四个转盘:图 师:如果转动(1)号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如果转动(2)、(3)、(4)号转盘呢?体验: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这还需要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各做10次实验。(提示分工:小组长记录,一人转,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再转;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汇报:师生小结。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2、抛纸杯,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1)猜想纸杯抛向空中后落到地面,可能出现几种情况?让生猜后回答(2)实验验证:82\n俩人一组,每人重复做5次,轮流作好记录。投影出示统计表。 落地的情况1 2 3 4 5 (3)全班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并进行验证。师强调注意安全。2,摸球游戏。(课本76页)(1)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2)分组实验加以验证(3)结论。3,讨论(课本76页)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四、评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摸球六、板书设计《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有____ 种结果,摸到 ____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____可能性小。82\n第四课时体育中的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形与乘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情感与价值: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图形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图形乘法意义的理解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具:课件 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件,国家领导人检阅军队的图片,)通过欣赏,使学生对队列有初步的认识,师:如果我们要进行体操表演,那应如何排列队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一)体操表演中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出问题(1)要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2)如果要站成方形,至少去掉多少人?或者至少增加多少人?说说你的想法。(3)由36人组成的方队,每行有几人?在体操表演时,需要交换队形,如果排成长方形队形,可以有几种排法?填写下表。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每行人数    82\n行数    2、小组讨论,并集体解决问题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4、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师点评。(二)比赛场次1、出示题,P78的题2、提出问题(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展示 (2)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A、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全班研究,汇报结果,全班交流。B、教师展示学生的方法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数线段)三、拓展活动学校进行乒乓球比赛,有5个队参加,每两个队都进行一场比赛,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五、板书设计:82\n82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