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课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2-07-02
类型:pdf
大小:126.47 KB
页数:8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课例分析xxx年10月9日上午,作为我校数学组首批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一节,课后与王敏勤教授和王颖老师、张卿老师共同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加以验证,进而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由于选择的第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被发现,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明显。因此在下次教学时,我将把这类型的题目加大难度,使学生不易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也要避免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根据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课堂模式,这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标,6.拓展提高。1.明确目标方面,如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矣。”为了更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着眼于全局,而不仅是局部。要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看到整个系统,再回头进入细节,学生对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就有了更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知识前,师生共同把本单元的知识树梳理了一下,从而在学生系统认知本单元知识结构,回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知识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2.自学指导方面,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教师相机诱导,“好风会借力,送生上青云”,力争达到课堂高效率。在这节课上,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开端。这时班内的优等生能独立解决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可是大部分学生仍然在独立解决,探索规律,还有几个学困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已经止步不前了。3.合作探究,是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需要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此时恰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发现规律。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8页-----------------------\n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老师没有真正做到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各小组成员探索交流未达成一致时,我急切地让小组长汇报发现的规律,又回到一对一问答式的老路子上去了。这样做不仅使中下等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打消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使下一个教学环节“精讲点拨”变得繁冗,又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不知所措。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本来学生探讨交流能够得出的规律,反而在老师善意的谆谆教导中显得枯淡了,被取代了。4、在练习达标中,我设计了一张测评小卷,分阶段,分层次检测学生在验证规律和应用规律所达到的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通过测评,87%的学生理解并能基本应用,还有四名学生没有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没能做到人人清。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归纳概括规律,精炼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自己总结出来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进而去应用规律。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但在教学环节的具体问题处理方面我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在课堂上,学生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附录一:修改前的教案讲课人王爱永讲课时间xxx.10.9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知识能力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学习目标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方法过程力。情感态度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价值观教学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8页-----------------------\n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教学环节1.研究问题2.概括规律3.验证规律4.应用规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教学程序师生活动一、研究1.研究问题。“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化,它们的积何积怎么变化。变化的规律”。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1.研究问题。么。教师引导6×2=()8×125=()学生提问,让学生尝试表达发现。6×20=()24×125=()6×200=()72×125=()(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80×4=()25×160=()40×4=()25×40=()20×4=()25×10=()(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2.概括规律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8页-----------------------\n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2)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3.验证规律。26×48=124817×12=20426×24=()17×24=()26×12=()17×36=()(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4.应用规律。否选用。)二、研究“两数(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8×24=105×45=规律。”(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8页-----------------------\n24×75=1800(24○6)×(75×6)=1800(24○3)×(75○□)=180036×104=3744(36×4)×(104○4)=3744(36○□)×(104○□)=3744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附录二:修改后的教案讲课人:讲课时间:xxx年10月9日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知识能力2.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学习目标方法过程经历一个探索、发现和验证规律的过程,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3.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渗透辩证思想。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价值观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学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教学环节标6、拓展提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练习小卷设计意图教学程序师生活动一、明确目标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8页-----------------------\n课目标。二、自学指导(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6×2=()8×125=()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6×20=()24×125=()6×200=()72×125=()教师先提出要求:给大家3分钟,完成两组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两数并思考你根据什么很快做出来的。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2)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化。么?80×4=()25×160=()40×4=()25×40=()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发现20×4=()25×10=()的规律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三、合作探究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整体概括规律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四、、精讲点拨条?”通过练习,验证规律生: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五、练习达标算。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8页-----------------------\n26×48=124817×12=20426×24=()17×24=()应用规律26×12=()17×36=()(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缩小的变化情况。变化的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1)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六、拓展提高的规律。18×24=105×45=(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⑶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24○6)×(75×6)=1800(24○3)×(75○□)=180036×104=3744(36×4)×(104○4)=3744(36○□)×(104○□)=3744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两数乘,一不变,另扩(或缩)几,积扩(或缩)几。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8页-----------------------\n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8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