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四则运算(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246+83-157357十3X59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1)岀示主题图问:图屮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fnj: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2)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n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式都可以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力II、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2、教学例2出示例2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6天里接待多少人乂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3、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吋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1题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2、练习一第2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3、练习一第3题\n学生独立解答,订止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止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四则运算(二)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尝试自学,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通过尝试自学,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467-240+129624H-3X2二、新课1、教学例3出示挂图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强调列综合算式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n2、完成“做一做”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吋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冇多少本。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运算法则?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培养积累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有括号丁•没有括号的区别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口拟)二、新课1、教学例4岀示例4,学生读题问:60位冇人耍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耍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学生上台板演。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完成“做一做”木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止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n号。\n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屮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屮冇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冇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四则运算(四)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5、例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笫4、5、6题。教学目标: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1.观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3•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例5(1)、(2)题学生独立解答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全班交流讨论结果\n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2、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耍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3、总结有关0的运算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11zj\54~0和04~0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三、课堂小结\n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有关于0的知识?教学反思:\n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有关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量角器。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课前准备:搜集“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汇报搜集的资料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定向运动”的资料。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就來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二、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n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1号点的具体位置。问:要想知道1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1号点具体位置的具体方法。(学生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号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向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在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确定某城市的方向。2、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看谁填写得更准确。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练习三的第3、4题。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而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岀物体的位置。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屮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教学例21、出示例2题冃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位置。2、教师:同学们己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校门多少米呢?学生回答。\n问: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表50米,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也就是距离150米。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岀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所在位置。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4、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并明确指出:在一幅图屮图例应该是统一的,用同一个图例。(二)巩固练习1、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2、练习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相检查,然后订正。(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n(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复习反馈1、完成练习第1、2两题2、当堂汇报(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课本22页例4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教学重、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口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n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三、开放题:公园游览教学反思:\n第三咖髓伽十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一4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对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步,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主体图)2、获得信息。\n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3、解决冋题。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字几列式并口答。)(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二96(千米)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捷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n②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③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二(生:等于65+25)78+64二④完成课本第28页下而的“做一做”:2、加法结合律。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么计算:比较88+104+9688+104+96为什么耍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n(1)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n(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a+b)+c二(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8、b、C可以表示哪些数?(三)练习巩固连一连。83+31564+(73+37)315+8387+42+58(64+73)+3787+(42+58)56+78+4478+(56+44)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四)全课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五)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n教科书第30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五的5—7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能力目标: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复习1、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2、计算下面各题425+14+18641+159+282(二)新授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求出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你能球处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吗?(出示例3挂图)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指名学生叙述。找出具体内容和已知数。明确要求的问题。\n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独立计算。2、交流各自的算法。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吋,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教师可有意识的提问: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根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学生如果出现:115+132+118+85115+132+118+85二(115+85)+(132+118)二200+250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做题Z前,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2、练习五的第5题,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如果学生按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3、练习五的第6、7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四)全课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例1、例2的有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四则运算是哪四则运算?(+、-、X、一)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回答)(二)设疑激趣、探索新知1、教师:加法有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吗?猜一猜。(生:有)问:你认为用字母怎样表示?生:aXb=bXaaXbXc=aX(bXc)\n教师:大家光猜不行,要有科学依据。小组合作,验证字母公式是否成立。2、汇报:(1)交换律生1:23X11二25311X23二25323X11=11X23生2:4X7=287X4=284X7二7X4生3:0X1-01X0=01X0二0X1,特殊例子成立,其他的就成立。生4:4X25=25X4,4个25既可以用4X25,也可以用25X4o(2)结合律生1:(9X3)X18=18X(3X9)生2:(4X5)X6=4X(5X6)生3:(0X1)X2二0X(1X2),特例行,其他的也行。教师:不能单单举一个例子就下结论,应该举大量的例子,如果结果一样,才能下结论。生4:(7X4)X3二7X(4X3)生5:(80X2)X3-80X(2X3)生6:(25X4)X20-25X(20X4)疑义、改正:(25X4)X20=25X(4X20)(三)全课小结教师:通过同学们的验证得出了结论,知道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问: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四)练习\n1、教科书37页练习六的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2、作业:练习六的第3、4题。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5题。教学目标:1、知识冃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能力目标: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渗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25X18X4=50X2X81=2、先口算出结果,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7+4)X57X5+4X5(5+2)X35X3+2X3(二)探究新知\n1、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再来学习乘法分配律O(板书课题)2、学习乘法分配律(1)(投影出示)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2)X254X25+2X25=6X25=100+50二150二150答:一共有150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使学生明确:虽然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相同。清同学们在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投影出示:(18+7)X618X6+7X620X(15+9)20X15+20X9提问: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相等关系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n引导学生分析、概括:a、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nb、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C、你们所说的“一个数”和“这个数”指的是什么数?(指同一个数)d、请你们举例说明。教师:请同学们结合算式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3)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a+b)Xc=aXc+bXc3、反馈:例3下面的“做一做”o(三)巩固练习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3+8)X125二X+X2、练习六的第5题。其屮的第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四)思维训练\n1、甲数比乙数的3倍多4,甲数是94,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2、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99X3842X99(五)、课堂小结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力口、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教学口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冃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投彩出示)112+59二123-39=203+99二128—99二2、口算。第一组:78-16-14=80-18-12=95-25-15=第二组:78-(16+14)二80-(18+12)二95-(25+15)二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來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投影出示)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n投影出示学牛的解题:234-66-34234-66-34234-66-3二168-34=234-(66+34)二234-34-66=134(页)=234-100=200-66=134(页)=134(页)答:还剩134页没看。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2、练习。岀示:528-53-47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独立解答,投彩出示:528-53-47=528-(53+47)=528-100二428\n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三)教学例2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①56+31+24二80+31二111(元)②56+31+19二56+50二106(元)③56+19+24二80+19二99(元)④31+19+24二50+24二74(元)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56+31+19+24二50+80二130(元)①130-19-111(元)②130-24二106(元)③130-31二99(元)④130-56=74(元)2、第二个问题\n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n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100-48-47100-(48+47)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四)巩固练习1、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止。2、“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3、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休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教学反思:\n第六课时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卡片学具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口算1、上下两题为一组:560一8=7二720一9=8二1800=3=6二6200=62=10二560一56二720一72二1800一(3X6)二6200一(62X10)二2、你发现了什么?\n(二)动手操作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儿个?怎样列算式?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其他同学边看演示遍列算式。(16宁2一4)2、提问。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儿份?(8份)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X4)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宁(2X4)④算式16—2F4与16F(2X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是连起来?3、学生操作。拿出12根小棒。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②用两种方法列式。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三)小结规律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64-24-4=164-(2X4)\n12宁3宁2与12宁(3X2)2、交流并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四)学习例3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练习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2、口算。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吋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1)814-3^3(2)1204-124-2(3)240一5=24(4)210*(7X6)(5)350=(25X7)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4、自编一个可以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n(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二)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例4,练习八的第4、5和第6题的前四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2、能力冃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止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使学纶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复习12=4X()25二100=()32=4X()125=10004-()(二)教学例41、出示例4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问:“一打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n①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n①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②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③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④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教师:问题①包含在问题②里面,问题⑤、⑥请同学们自己当练习完成。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问题②、③、④。2、“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小组交流。如果没有学生想到用100=4代换25,可以提醒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或先让学生笔算出12X25的积,在完成书上例题屮的填空。比较两种简便算法,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学生讨论后回答。3、“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12X25=3X4X25。教师可以酌情给与启发,女口:把25和看成100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能使积不变?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三)巩固练习1、练习八的第4题,让学生看算式,说依据,指出每个算式运用了什么定律。\n2、练习八的第5题,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后面三道题分别错在哪里。3、练习八的第6题,每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八课时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5和练习八的第7、8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2、能力冃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止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使学半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25X200+25X44X25+2X2580X125-8X125(二)教学例51、投影出示例5问:你能从图屮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科考队3月1日出发,7月26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n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n①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7月有26天在外。所以列算式:31+30+31+30+26或30X4+2+26②按周计算的思路,一周一周的数,共有21周,每周7天,所以列算式:7X21+13、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交流解决。(三)巩固练习1、练习八第7题,题中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乂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列式:21X9+19X9二(21+19)X92、练习八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n第九课时综合应用:营养午餐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有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能力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屮的应用价值。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有吃小饭桌的学生吗?(生:有)小饭桌的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午餐丰富吗?有营养吗?(生答)你们知道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午餐进行评价吗?(学生:不知道)出示49页专家的话: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n2、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表。(学生阅读)3、出示: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来研究、判断“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搭配新菜谱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10种菜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2、将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列出来。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5种,并将教材49页的表格填完整。(三)解决问题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2、根据统计表屮的5种方案逐一计算出“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3、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看偏胖或偏瘦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营养角度对这些学生提出看法和建议。教学反思:\n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笫50-51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九的笫1——5题。教学目标:1、知识冃标: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阴影部分。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米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操作引入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米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回答后。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有几米。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问:剩下的部分还够不够1米?如果舟米作单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问: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学生冋答:可用小数来表示。\n师接着说: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例如:在测量人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什么数是小数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小数的意义。1、认识一、两位小数出示例1主题图让生观察(1)师问:从图上看把1米平均分成儿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0・1米)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3分米写成0.3米。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1分米-1/10米f0.1米。3分米3/10米一0.3米。师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一位小数可表示成几分之几的数?0・1表示几分之几?0.3表示几分之几?(2)师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是几分Z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7厘米、13厘米分别写成0・7米、0.13米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n1厘米f1/100米f0・01米。7厘米f7/100米->0・07米。\n13厘米->13/100米->0・13米。师问:从上而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7表示几分之几?0.53表示几分之几?2、认识三位小数师问:若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照这样分,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每1份是多少?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3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师问:从上面看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儿的数?0.013表示儿分之儿?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1毫米f1/1000米-*0.001米。8毫米f8/1000米->0.008米。13毫米13/1000米->0.013米。师述:若把1毫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或儿份可用分母是10000的分数来表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3、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师问:1/10里面有几个1/100?1/100里面有几个1/1000?在这些分数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师述: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n13厘米->13/100米->0・13米。师问:从上而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7表示几分之几?0.53表示几分之几?2、认识三位小数师问:若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照这样分,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每1份是多少?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3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师问:从上面看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儿的数?0.013表示儿分之儿?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1毫米f1/1000米-*0.001米。8毫米f8/1000米->0.008米。13毫米13/1000米->0.013米。师述:若把1毫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或儿份可用分母是10000的分数来表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3、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师问:1/10里面有几个1/100?1/100里面有几个1/1000?在这些分数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师述: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nZ几、百分Z几、千分Z几……的数,这样的数就叫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写作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写作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0,写作0.001;(三)课堂练习1、做教科书第51页的例1及“做一做”的题。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后订正。老师可强调做题时要看一看小数的单位和要求的单位是否与一致。2、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1题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订正吋让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3、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2题师让生宜接做在书上后订止。4、练习九的第3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认识。5、练习九的第4题,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小数十儿意义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6、练习九的第5题,让学生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2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技术单位,体会位值的含义。(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六、板书设计:小数的产生和意义\n1分米f3分米f米f0.1米。米f0.3米。\n1厘米f米一0.01米。7厘米f米~0・07米。13厘米一米一0.13米。1毫米一米一0.001米8毫米一米->0・008米。13毫米米->0・013米。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4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613题。教学目标:1、知识冃标:使学生会读、写小数。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写数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使学主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读数、写数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学过程:(-)复习铺垫1、口答:0.2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08里面有()个千分之一。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分米二()米5厘米二()米6毫米二()米74厘米二()米(―)探究新知\n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⑴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的数都是0,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整数,如1.5米、21.8米,这样,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根据问题回答)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2)指名学生冋答整数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同时在整数部分下面列出整数的数位顺序。(3)说明: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4)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5)引导学生看表回答: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和整数1有什么关系?说出小数点两边的各个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什么?(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个位。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位。是十进制关系。学生口答。)2、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1)出示例2:怎么样读小数?(学生口答。教师概括)〈1>学生读数,教师板书:0.58读作:零点五八3.5读作:三点五41.47读作:U!十一点四七〈2>强调: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n〈3>练习:教科书第53页“做一做”o(2)出示例3:怎样写小数?教师概括。(学生说说写法。)<1>学生写数。师巡视。指名板演。(独立写数。)〈2>强调:写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小数点耍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o(讨论回答,后归纳。)〈3>练习: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独立解答。(三)巩固练习1、第6、7题,由学生读出或写出其中的小数。集体订正。2、第8题,可以先提醒学生弄清楚从0到哪里表示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1,再让学生找标出各数的位置,用箭头标岀并写上数就可以了。最后的3.85,只要学生把箭头指向3.8和3.9中间就可以了3、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展示学生是怎样涂色的。4、笫10题,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小数,丰富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5、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止。6、第13题,可以这样想,45001屮有两个0,而小数屮有几个0就读几个0,所以小数点只能在两个0之间。(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教科书第57页练习九的第11题。\n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相关“做-•做”练习十的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1=1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2、能力目标: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3、思想教育冃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教学难点:根据已有知识发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进行应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准备:三段导线、正方形学具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1师:今天早上,老师刚來到学校,就有三名同学吵着來见我,原来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王晓溥同学昨天家里安装了电灯,剩下了一段导线,他想把这段导线送给自然老师做串联电路的实验,自然老师看到以后,请三拿同学测量了这段导线的长度,看看这段导线适合哪一段电路。三洛同学用直尺测量后,分别得出三个答案:王晓溥说是0.1米,金毅说是0.10米,朱福强说是0.100米,为此他们三个争吵不休,都认为自己说的对。现在这段导线就在你们的手中,请你们帮助一下这三名同学好不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测量这段导线的长度,并在直尺图上标出來,然后讨论一下到底谁说的对。(学生讨论)(电脑演示)师:(1)王晓溥所测量的这段导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1分米为什么等T0.1米?(2)金毅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厘米为什么等T0.10米?(3)朱福强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0毫米为什么等于0.100米?教师:现在谁愿意拿着你的直尺和导线,看着屏幕上内容说一说到底谁说的对?(教师用课件配合学生说明)教师:以上儿名同学认为三名同学都对,大家同意吗?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通过刚才的研究和学习,你们发现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相等)为什么相等?谁愿意再來说一遍。生:因为1分米二10厘米二100毫米,所以0.1米二0.10米=0.100米。(教师板书)2、教学例2\n教师: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如果我们把0.1米、0.10米、0.100米后面的单位名称“米”去掉,它们还相不相等?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好不好?请同学们试着举出儿个这样的例子。(教师板书)学生1:0.6=0.60=0.600学生2:0.8=0.80=0.800学生3:1.2=1.20=1.200学生4:123.5=123.50=123.500教师:以上儿名同学敢于大胆的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鼓掌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从同学们的猜想屮找出一组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止确的,好不好?我们就找0.6=0.60=0.600这一组好吗?为了验证方便,我们先来验证它的前半部分0.6=0.60o现在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一下,你能用儿种方法证明0.6=0.60,并实际动手操作一下。生1:用两个正方形学具证明。生2:在0.6和0.60示面加上单位名称米。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用了儿种方法证明了0.6=0.60呢?如果我们在0.60后血再添上一个0,它们还相等吗?这也证明了同学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你们可真了不起,让我们鼓掌祝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对了,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我们看屏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小结:小数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屮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一副手套的单价是2元5角钱,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写成2.50元;一条毛巾的单价是3元钱,根据需要我们写成3.00元,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耍,我们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来改写小数,也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来化简小数。(二)巩固练习质疑问难1、化简0.70和105.0900师:105.0900中十分位上的0和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2、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3、在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3.900.3005005.7800.0400102.02060.064、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180.0063.09081400.342.001505、“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化简小数,化简后集体订正答案。6、“做一做”第2题,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7、送给聪明的同学们:用0、1、2、3组成可以去掉末尾0的小数。六、板书设计:小数的性质因为1分米二10厘米二100毫米\n所以0.1米二0.10米二0.100米0.6=0.60=0.6000.8=0.80=0.8001.2=1.20=1.200123.5=123.50=123.50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4——6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能力冃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设疑激趣1、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2、人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人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吋候,位数越多,数越大)比较下而整数的大小:9779654543832184369991005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尝试探索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元和5.9元(2)6.79米和6.85米2、学生汇报:_(1)9.7Ju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9元7角大丁元9角,所以9.7元〉5.9元;(2)6.79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米5厘米,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米〈6.85米。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乂有什么发现?1.35元和2.41元0.07米和0.059米学生汇报:(1)2.35元是2元3角5分,2.41元是2元4角1分,从“元”比起,所以:2.35元〈2.41元.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59米里有5个0.01米,所以0・07米>0.059米•(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6、教师:我们归纳出來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三)试一试:1、重放刚才的动画(小数的大小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四)巩固练习1、练习十的第4题,让学生在直线上比较三对小数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如果有学生不借助直线比较,直接用小数犬小比较的方法來比较,\n耍给予鼓励。2、练习十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3、练习十的第6题,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小数点移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例5和练习十的笫7—9题。学习内容: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2、能力冃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犬、缩小及其倍数。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在O里填上〉、<或=符号。(板演)0.3600.3603.68036.824.302.4322、回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1)0・1里有()个0・01(2)0・01里有()个0・001(3)1里有()个0・01?()0.001?3•填空。\n(二)传授新知1・导入新课。(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2・教学例1o(1)、自学:把例题补充完整(2)、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生全班汇报两个人互说。巩固练习。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做练习十的第9题(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n第六课时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练习十的笫10—13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2、能力冃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犬、缩小及其倍数。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熟练的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方格纸。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理解规律1、教学例6先让学生表示0.0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他扩大到10倍是儿个这样的正方形。学生:10个\n教师出示10个并排的正方形加以验证。由此得岀: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O.OlXlOo启发学生想:要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根据上面的规律只要怎样就可以了?(八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把0・01平方米扩大到100倍、1000倍。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而不是001。(2)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耍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10o2、教学例7让学生小组合作,涂方格理解把1平方米缩小为他的1/10、1/100.l/lOOOo汇报结果,得出结论:把1平方米缩小为它的1/10、1/100、1/1000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o让学生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提醒学生注意:(I)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耍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1。(2)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2.5。(二)巩固练习1、练习十的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练习十的第11题,比较4个数的大小,如果学生在比较时,先挑最大的,再挑剩下的数中最大的……最后再排列起来。3、练习十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n4、练习十的第13题,可以练习直线上的点启发学生填出答案,要使学生明确要求填出的整数是与给出的小数相邻的。5、思考题,让学生用卡片摆,每摆出一个数都记录下来,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但不用摆出所有可能的数。(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第七课时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笫67页主题图,练习十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2、能力忖标:学会收集生活的小数。3、思想教育H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事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汇报搜集的小数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全班交流。教师将汇报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如以价钱引出的小数、以长度引出的小数等等)让学生说说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如1.25元表示1元2角5分,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2、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数。向学生提问:我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你们能说-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吗?\n学生回答。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小数。(-)巩固练习1、练习十一的第1题,呈现4个标错小数点位置的物品单价,让学生进行改正。使学生体会小数的实际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明确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2、练习十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把调查的单价填好并计算出总价,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3、练习十一的笫3题,结合学生熟悉的盘秤呈现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名数填写出來。(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八课时名数改写(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4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2、能力日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教学过程:(一)自己看情境图1、提问: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他们需耍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能给他们排排队吗?2、学生试着排一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排的?有什么感受?(-)教学例11、教师: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作单位,那80厘米用米做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板书)2、提问:将80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除以进率100)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教师小结: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3、教师提问:1米45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呢?学生交流探索汇报。让学生想一想: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过程。有意识的让学习有困\n难的学生说说改写方法。2、练习十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九课时名数改写(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的第5、6题。教学目标:1、知识冃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2、能力日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3、思想教育冃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教学过程:(-)教学例21、自己看情境图。教师提问: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厘米做单位,那0.95米用厘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让学生试着改写。2、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分类板书。3、教师提问:将0.95米改写成厘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高级单位的数到低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1米等于100厘米,求0.95米等于多少厘米,要用0.95乘进率100。进而归纳出: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应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可以了。4、教师提问:1.32米二()厘米呢?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并汇报。让学生想一想:0.95米和1.32米改写成厘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归纳改写方法: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5、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吋要注意以下儿点:(1)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2)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3)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儿位。(二)巩固练习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2、练习十一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n是怎样做的。3、练习十一的第6题,呈现3种动物的体重或身高,让学生进行改写。索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n第十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知识忖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2、能力FI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耍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复习198~7798~2110~1809"159~919~(-)教学例11、创设情境为学生测量身高。提问:XXX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啊?你们是怎样得出她的身高的近似数的?(学生回答)\n2、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教师: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3、自主探索提问:若保留整数怎么办?学生自主探索。汇报。教师:谁能说一说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粘确到百分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匸。指名说一说求近似数的方法。5、教师提问: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学生回答)(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更高。并结合具体数让学生明确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2、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它们各近似于哪个整数。(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n第十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3、4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力•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教学例21、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读出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提问:这些数怎样表示读写会比较方便?引导学生回答: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读写比较方便。2、教学改写方法学生独立将例题屮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改写时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写上“万”或“亿”字,并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教师提醒学生:在改写时,不要忘了写“万”字或“亿”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时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3、区别改写与省略尾数出示:改写后的数7.7833亿T•米和近似数7.8亿T•米。提问:他们有什么区别?结论: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二)巩固练习1、练习十二的第3题,介绍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并给岀相应的面积,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求出其近似数。2、练习十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关键说清楚既保留有改写应该怎样改写。\n(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小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1、展示课本笫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儿个三角形。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屮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3、岀示一些生活小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屮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请你画岀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儿条边?儿个角?儿个顶点?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纽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岀边、角、顶点。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班数,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n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和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0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岀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指岀: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述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聚,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n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和练习十四第4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遍。2、能力目标: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遍。教学准备:学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出示:课木82页例3情境图。(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屮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时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二)实验探究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在每个小纽.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44①5②4\n小棒组别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丁•第二边①4+566+544+65②4+644+46③3+366+33④2+366+322+63(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儿种?为什么?(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遍。(三)应用深化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他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那条路最近的原因吗?2、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笫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广。(单位:厘米)问:我们是否耍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你能用下图小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4厘米2厘米6厘米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的木棒。(1)用长度为3厘米的木棒与他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厘米的木棒与他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时()。(四)反思回顾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n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例4,练习十四的第5——8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玄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耍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能力日标: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他们。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他们。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剪好的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动手操作1、讣学生以小组位单位把课前剪好的三角形分类。(小组商量好按什么分,然后进行操作)2、学生汇报。让各小组谈谈把哪些三角形分为一类,为什么?请学生给三类三角形命名。比较三类三角形的三个角,看有什么相同电和不同点。指出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明确: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另外一个角是锐角、直角、钝角中的一个。并出示集合图。(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师指出:按边分类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说明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观察这两种三角形的特征,然后测量验证。列举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两种特殊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巩固练习1、“做一作”,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岀不同形状的三角形。2、练习十四的第5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等腰直角三角形既可以进直角三角形的洞,又可以进等腰三角形的洞。3、练习十四的第6题,学生在钉子板上根据耍求围出各种三角形。4、练习十四的第7题,游戏在小组内进行,猜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可先\n准备好多个三角形,山1人报出1个三角形的某个特征,其他同学猜测。5、练习十四的第8题,学生动手剪一剪,并说说是怎么剪的。\n(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5,“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9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知角的度数,求出未知角的度数。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够根据已知角的度数,求岀未知角的度数。教学准备:学具准备:表有各角度数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让学生说出手中三饬形的任意两个角,教师马上说出第三个介的度数。(学生奇怪)教师:想知道我是怎么那么快就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教学例51、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三允形三个内角的和人概是多少度?学生可能冋答:180度,我把量好的角加起来就知道了。问:同意吗?(学生:同意。)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吗?学生小组合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汇报验证方法。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学生常识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的。2、练习十四的第9题,想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然后在练习本上完成。(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五课时图形的拼组教学内容:教科书笫90——91页例6、例7,练习十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2、能力FI标: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性、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介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性、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各种三角形教学过程:(-)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三角形拼四边形。拼好后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提问: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等。\n问:是不是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学生拼摆验证,得出结论: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2、练习:练习十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拼摆,展示。练习十五的第3题,学生在钉子图上画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种都要画出两个不同的。如果学生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共用一条边也是可以的。(二)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1、展示学生作品讣大家欣赏。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图案。3、展示交流,互相欣赏。欣赏时,可让学生猜一猜拼出的是什么。也可让学生说一说都用到了哪些图形。(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五的第4题,让学生利用“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直接判断拿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2、练习十五的第7题,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如果有学生玄接在所要拼成的图形中画线,看其中含有儿个规定的三角形,对于这种逆思考要给与表扬。作业:“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2、5、6、8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教学反思:\n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知识忖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2、能力目标:能正确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冃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计算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丄题图,从而出示成绩表。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探索算理1、学生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出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共同交流算理。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名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小数点耍对齐,也就是要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般要把0去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要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般要把0去掉。(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1题,通过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及验算,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以巩固。2、练习十六的第1题,学生快速口算后,集体订正结果。3、练习十六的第2题,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耍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笔算吋耍写的漂亮些,仔细计算,自觉验算。(四)全课小结\n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两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3和练习十七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知识H标: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2、能力H标:能正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混算。3、思想教育H标: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混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从而出示里程表。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探索算理3、学生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出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共同交流算理。通过看图,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习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二)巩固练习1、练习十七的第1题,既耍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又耍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2、练习十七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3题,笫7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屮同样适用。2、能力目标: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匸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练习十八第4题制成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显示育才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咅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X50米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米成绩的情况表:(练习十八第4题,将(1)班与(4)班的成绩对换了。)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得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乂对乂快。每个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屮的不同算法。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并说明理由。2、在对比中感直较优的算法。师:上述三种算法种,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自言自语或轻声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麻再班上交流。让多数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优算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二是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变成乘法。3、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n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四(3)、四(4)班的总成绩吗?算完后,用计算器验证你的结果,并预测冠军是哪个班,四(1)班可能得第几。(1)要求每位学生先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2)全班学生用计算器验证。验证后将4个小数排队。(3)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你能否再举1—2个例子说明。学生举例说明。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4)小结:请学生翻开教科书104页,说明例4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引导小姐,请学生默读并理解例4下面的一段话: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三)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1、基本练习。自主完成“做一做”第1、2题,要求学生在每一题的麻面写上简算的理出,做完麻及时反馈。2、综合练习。(1)用竞赛的方法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对于口算错误较多的学生,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更正。(2)自主完成练习十八第2、3题(第3题也可以在课外作)。提醒学生看清楚题目,弄清楚哪两个数合并能凑整,再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3)自主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本题有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案,一般学生只需做一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课要求他们写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3、提高练习。计算:1+1.2+1.4+1.6+1.8+……+9.6+9.8+10(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H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小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2、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通过实例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和节约用水、节水保泉的教育。教学重、难点: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折线统计图。学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课前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地下水位、气温变化、学校四年级人数和喜欢科普读物的人数,并制成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作业展示教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搜集、整理一些数据,并制成统计图。现在谁想把自己的统计图展示给人家看?学生展示\n(-)探索新知1、教师:XX同学将XXX的情况制成了条形统计图。教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能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板书:各种数量的多少)你们见过这种统计图吗(出示折线统计图)?咱们给这种统计图取个名字吧。(学生取名)教师: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你能绘制出一个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可能回答: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学生研究、探索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完成统计图)2、汇报、展示画法。教师:谁想把你们组的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说一说你是怎么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可以先让绘制有问题的小组展示,说画法。)教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更完整,可以展示给大家。(进一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画的)教师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总结:描点、连线、标数据教师:谁能说一说只耍做到哪几点就可以完成一幅折线统计图?\n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板书,边总结:通过描点、连线、标数据这三步就可以完成一幅折线统计图。3、学生调整折线统计图教师:检查一下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规范吗?不规范的进行调整。(学生操作)(三)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出示同学完成的标准的折线统计图):XX同学已经调整了,大家看他这个统计图画的怎么样?(生:挺好。)问:通过他这个折线统计图,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冋答)学生可能回答:我能感觉到XX在不断上升/下降。我感觉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品徳教育:①地下水位有所下降,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泉城泉水的喷涌,作为少先队员,要从我做起,节水保泉。②我校人数逐年减少,说明我国人口控制的比较好,人口数量己经得到了控制。③多读课外读物,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内涵。④气温变化无常,主耍是因为人们对地球的破坏,所以我们耍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一一地球。(再出示儿组的统计图)教师:这一幅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教师:通过几组折线统计图,我们发现,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四)全课小结\n教师:现在谁想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统计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练习十九的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H标: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2、能力日标: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1、练习十九的第1题,是某第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气温变化与月份的关系。教师可以出示本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析,从而对本地的天气温度变化有所了解。2、练习十九的第2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在回答问题时,重点让学生感受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变化趋势,感受农民生活的变化,强化统计的现实意义。\n3、练习十九的第3题,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在回答“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人”时,学生可以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通过计算来解决。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的起伏变化,直接判断出结果。教学反思:\n第三课时统计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115页练习十九的第4——6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休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2、能力FI标: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1、练习十九的第4题,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计录折线统计图,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病人休温的变化,然后谈谈对人的体温状况有哪些了解,再对照匸常值发现问题。图后的5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2、练习十九的第5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日的在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用温度计测量室外一天温度变化情况,掌握收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尝试用附页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在实践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女口:准备测量工具——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记录的方法等。提倡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发挥集体的作用。\n3、练习十九的第6题,一方面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了解沙尘暴的变化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坏保意识。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统计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116页练习十九的第7——9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休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2、能力FI标: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这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1、练习十九的第7题,让学生在教科书的附页上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并独立对数据进行分析。练习时,教师要把教学要求,对又困难的学生耍加强指导。2、练习十九的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事例,所选事例如果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耍呈现变化的趋势。鼓励学牛团结互助,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评价。3、练习十九的第9题,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儿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途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教学反思:\n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植树问题(一)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的例1,做一做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2、能力冃标: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思想教育H标: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段数二棵数-1的道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春天到了,春光明媚,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因为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有不少同学就参加了植树活动。在植树的过程中,有些同学遇到了问题,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新授。1、教学例1植树的同学们接到了任务,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是3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要栽多少棵呢?小组讨论一下,能栽多少棵?可以画画图试试小组汇报:(重点解决分析画图列式)2、深入探索你们能找出什么规律来吗?第一种情况,生没有发现。好,我们换个数试试,看看会不会有所发现。第二种情况,生探索出来(棵树比间隔数多1)带着结论,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即使探索出结论,也不全面)出示:同学们耍在全长是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耍栽),耍栽多少棵呢?小组讨论一F哪个小组愿意汇报生结合着自己的线段图讲解重点强调:(1)100-5表示什么A间隔数B不算第一棵的棵数(2)算式中的“+1”的意思A间隔数+1B加上第一棵\n同意吗?这回你们发现了什么?(能出规律可以出来)好,再试一个。3、学校门口有一条直直的小路长20米,在小路的一旁植树,每4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这回咱不写了,谁来说算式和表示的意思?这回发现了什么?生1求出间隔数来之后,再加1就是棵数。生2全长一株距二间隔数间隔数+1二棵数。生3计算植树问题的时候要先不算第1棵,用除法计算出剩下的棵数,再加上第1棵。师:有补充吗?我认为得加上个条件,(放慢速度)只种一旁,两端都植。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在植树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简称为植树问题吧。(板书课题)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判断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还得说上只栽一旁,两端都栽,如果是只栽一端呢?两端都不栽呢?其实,不一定在植树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能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学生答)(三)拓展练习。出示做一做开运动会时,同学们耍把主席台前插彩旗,每隔2米插一•而彩旗,一共插了36而彩旗,主席台前这条路共多少米?练习:从一条路的一旁从一头到另一头共安装了31盏路灯,每相邻两盏路灯之间相距1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四)全课小结折解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植树问题(二)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饬》的例2,做一做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日标: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思想教育H标: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段数二棵数-1的道理及路两边都种怎么解决。教学过程:(一)投影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汇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思考:小路的两端都市场馆,述需不需要栽树呢?学生理解后将自己的想法调整后再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2、“做一做”第2题,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来分析,找到相应的规律。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3、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汇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的例3,做一做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FI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能力日标: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屮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段数二棵数-1的道理及路两边都种怎么解决。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投影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巡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在围棋判罪外层每个角上的棋子不要重复计算。学生理解后将自己的想法调整后再在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2、“做一做”第2题,除了解决课木提供的问题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3、“做一做”第3题,学生小组研究完成,订正时,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解决方法。(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n实践活动:小管家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4页有关内容。二、学习准备:1、知识目标: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能力目标:尝试学习理财,合理安排日常开支,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初步形成应用意识。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五、教学过程:(-)收集数据汇报课前一周内学生统计的一周开支记录。根据汇报结果填写统计表。(-)整理、分析数据并绘制统计图通过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学生独立绘制)(三)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和作出推断,并提出建议。1、绘制完统计图后小组交流。让学生说说折线图中每一点都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开支项目。然后再说说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2、教师提问:我们统计了家里一周的开支情况,你们能够估算出本月家里的总支出吗?先让学生探索佔算的方法,互相交流。交流后互相总结和点评。3、根据统计图的内容和估算的结果,让学生说说对家里支出情况有什么感受?你想向爸爸妈妈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如果每一周的支出过高,可建议父母注意节俭,不要透支。(四)小结本课活动情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