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一、【学习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2.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谈话导入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四、达标检测五、总结六、作业(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800=450+350350=800-450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6.练习“做一做”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数学同步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1)814+1142=1956(2)1956-814=1142(3)1956-1142=814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的能力.4.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2.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导入新授课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 4=1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2)(3)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总结五、作业(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3=4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P7的1—4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同步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后记课题0的运算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四、达标测评五、归纳反思六、作业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128-128=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同步第3课时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教学后记课题带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的进行运算。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难点: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复习引入二、合作探究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出示例4:96÷12+4×21、说说运算顺序。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12+4)×2=96÷16×2=6×2=12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课堂总结五、作业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12+4)×2]=96÷[16×2]=96÷32=34、阅读“你知道吗?”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做一做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同步的第四课时板书设计带中括号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租船问题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三、达标检测四、课堂总结五、作业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分析:如果都租小船:32÷ 4=8(只)24× 8=192(元)如果都租大船:32÷ 6=5(只)……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 5+24× 1=174(元)剩下的2人租1条小船,会空出2个座位,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大船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以省钱。4条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 2=48(元)。共花:120+48=168(元)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呢?P11第4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步的第5课时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租船问题都租小船:32÷ 4=8(只)24× 8=192(元)都租大船:32÷ 6=5(只)……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 5+24× 1=174(元)剩下的2人租1条小船,会空出2个座位,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大船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以省钱。4条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 2=48(元)。共花:120+48=168(元)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一、【学习内容】观察物体(二)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观察物体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准备课件、4个一样的正方体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导入新授课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四、课堂达标 五、课堂总结六、作业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同步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观察物体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难点:培养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12个一样的正方体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情境导入二、学习新授课。三达标检测。四、课堂总结五、作业 出示例2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3、完成P14做一做 练习四同步二单元的第2课时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从上面看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后记检查人:检查时间: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一、【学习内容】运算定律二、【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习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五、【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难点: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创设情境二、探索规律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6)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2.加法结合律。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小结五、作业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288=288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4)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5)完成P18做一做2教材练习五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同步第三单元第1课时。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40+56=96(千米)88+104+9688+104+96 56+40=96(千米)=192+96=88+200=288=288a+b=b+a(a+b)+c=a+(b+c)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后记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目标导学二、自主学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授课(师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合作探究四、达标训练五、全课总结六、作业(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24+19=(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3、P20做一做1、2同步第三单元第2课时。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425+14+186 75+168+25=425+(14+186)=(75+25)+168=425+200=100+168=625=268教学后记课题减法的性质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2.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激趣生疑二、合作探究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片) 第一组第二组72-6-4 72-(6+4)85-8-2 85-(8+2)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小结 五、作业234—66—34234—(66+34) 234—34—66=168—34=234—100=200—66=134=134=134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6、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7、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P21做一做1、2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同步第三单元第3课时。板书设计减法的性质例4方法一 方法二方法三 234—66—34234—(66+34)234—34—66=168—34=234—100=200—66=134=134=134教学后记课题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思维水平。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新课引入二、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问题就是(板书)“1+2+3+4……+100=?”(板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分组讨论与分析(1)有没有简单一点的算法呢?(2)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来进行简算这样:2、学生列式验算是不是50个101。通过验证,的确是50个101。你觉得这种计算计算方法怎么样?3、你还能想出其他简便算法吗?得出公式: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总个数÷24、介绍高斯算法:5.公式的应用做一做:求和:(1)1+2+3+……+18+19+20=(2)1+3+5+……+15+17+19=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检测五、作业通过本节课,你学生到了什么?完成练习六第4、9题。同步第三单元第4课时板书设计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总个数÷2教学后记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授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25和25×4 1、学习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2、学习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回顾整理:五、作业(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完成做一做后两道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同步第三单元第5课时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5例64×25=25×4(25×5)×2 25×(5×2)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125×2 =25×10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250=250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a×b=b×a (a×b)×c=a×(b×c)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乘法分配律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2.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复习引入二、合作探究三、达标检测四、拓展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2、汇报: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4+2)×25 = 6×25 = 150(人)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4×25+2×25 = 100+50 = 150(人)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5、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P27做一做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验证:18x5-5x8 (18-8)x5265× 105-265× 5265×(105-5)结论:适用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五、作业同步第三单元的第6课时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例7(4+2)×25 4×25+2×25 = 6×25 = 100+50 = 150(人) = 150(人)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a+b)×c=a×c+b×ca×(b+c)=a×b+a×c 教学后记课题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2.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复习导入。二、合作探究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 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呢?谁来说一下?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出示例8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达标检测四、全课总结。五、作业(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2、竖式计算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12×25=(3× 4)× 2512× 25=3×(____× ____)=(10+2)× 25=3× ____==____=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 )( )( )( )( ) 29×56+56×31=[( )( )( )]( )( )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104×25 (2)15×(20+3) (3)38×7+62×7 (4)5×23+5×273、P30做一做前两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同步第三单元第7课时板书设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例812×2512× 25=(3× 4)× 25=(10+2)× 25=3×(4×25)=10×25+2×25=3×100=250+50=300=300教学后记课题除法的简便运算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2.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一、复习铺垫二、合作探究三、达标检测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2、怎样列式?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66÷2=330÷10=33(元)=33(元)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30÷5÷2=330÷(5×2)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 ②390÷39×5 390÷2÷5③360÷(36÷2) 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四、全课总结五、作业480÷(5×48) 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同步第三单元的第8课时板书设计除法的简便运算例8(2)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66÷2=330÷10=33(元)=33(元)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a÷(b×c)=a÷b÷c教学后记检查人:检查时间: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学习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三、【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五、【教学措施】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课题小数的意义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思想和分类思想。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在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9分=(——)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一、合作探究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1、学习小数的意义。 (1)学习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样1份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0.1米 0.3米 0.7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小练:如果8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9分米呢?(2)学习两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1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不一样?答案一样吗?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份,这样1份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cm4cm8cm1/100m4/100m8/100m0.01m0.04m0.08m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 小练:如果2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70厘米呢?(3)学习三位小数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1份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 小练:256毫米呢?999毫米呢?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和小数。 (4)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等。(阅读课本)3、P34做一做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三、达标检测:练习九1——4题。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小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间: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会正确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2.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0.2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二、合作探究1.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8米、5.63米、12.378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的小数 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表头,如: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1.85.6312.378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 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个干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 “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师:小数的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万分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面,像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 “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 教师边在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起,这样的数也叫小数。再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指12.378提问: “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呢?”P36做一做12.学习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0.58、3.5、41.47。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3.学习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1.85.6312.3780.58读作零点五八一点四写作1.43.5读作三点五五点八写作5.8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零点零九写作0.09零点八八写作0.88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出,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点就打上小数点。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的性质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0.3是( )分之一 0.30是( )个百分之一 0.123是( )个千分之一二、合作学习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 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1/100,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个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讨论后得知: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o”或去“o”,小数中间的o不能去掉)。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o”,把小数化简。 (1)学习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有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o”,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2)学习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三、达标检测P40做一做四、小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例3化简下面各数。0.70=0.7105.0900=105.09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2=0.2004.08=4.0803=3.000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2.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二、学习新课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出示例5:姓 名成绩/m小 明3.05小 红2.84小 莉2.88小 军2.93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3>2,所以3.05是最大的。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88、2.9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练习:P41做一做三、达标检测:练习十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小数的大小比较3.05米>2.93米>2.88米>2.84米小明第一,小军第二,小莉第三,小红第四。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二、新知探究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1、例1 把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 (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9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米=9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 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000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在书上补充完整)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三、达标检测:P45做一做四、课堂小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规律的应用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学习目标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2.难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复习引入: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得()。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二、新知学习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1、学习例2(1):把0.07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7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 0.07×10=0.7 0.07×100=7 0.07×1000=7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7×1000得7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7×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7,而不写成007?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7扩大1000倍得70,而不能得0070。 (6)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练习:P45做一做12、学习例2(2):把3.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板书: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2)说明: 3.2÷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2÷1000=0.0032? 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缩小1000倍得0.0032。(3)练习:P45做一做23、总结性提问: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4、自学例3(1)阅读课文,自学(2)做一做三、达标检测:练习十一的1---4题。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规律的应用例2(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0.07×10=0.70.07×100=70.07×1000=70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将这个数乘以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各是多少?3.2÷10=0.323.2÷100=0.0323.2÷1000=0.0032缩小到原来的就是将这个数除以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教学后记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重视课前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按照学习单收集相关的汇率知识,可以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其自学能力。2.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通过呈现数据,让学生进行观察,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外币兑换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的魅力。3.突出学科特点,培养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严谨的思维,合理的推理都是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尽管本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实例让其口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些训练都能较好地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正确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解决人民币和外币兑换的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小数乘(除)十、一百、一千等数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能运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掌握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方法。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相关的汇率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1.口算:3.25×100=0.832×1000=452÷1000=30.6÷100=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快速口算。3.25×100=3250.832×1000=832452÷1000=0.45230.6÷100=0.306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1.回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二、1.观察情境图,汇报获取的信息。2.填上适当的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联系生活,探究方法。(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图中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已知了什么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组织学生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3.引导学生计算,并讲清算理。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5.引导学生通过帮助李叔叔解决问题,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步骤。汇报: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要求1万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2.试着列出算式。3.先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理。4.汇报。5.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是阅读与理解,然后是分析与解答,最后是回顾与反思。(1)把5.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2)把3.7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3)把0.08扩大到它的()倍是80。答案:520.037610003.一段铁丝长10米,重3.2千克,这种铁丝长100米、1000米各重多少千克?答案:3.2÷10=0.32(千克)0.32×100=32(千克)0.32×1000=320(千克)答:这种铁丝长100米、1000米各重32、320千克。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4分钟)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100张A4纸摞起来厚1cm,1张A4纸有多厚?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6、7题。1.独立完成,交流结果。2.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思考过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分钟)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其实就是运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解决如人民币的兑换之类的问题。练习里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对生活事例比较生疏或不了解,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列算式时不知道到底哪个数作被除数,哪个数作除数。因此,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多了解、多思考,正确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第1课时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2.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二、自主探究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1、80cm=()m(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全班交流.方法一:80cm=80/100m=0.8m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m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2)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2、1米45厘米=()米(1)尝试(2)交流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三、达标检测 第50页“做一做”(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小数与单位换算(1)请你按高矮的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队: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高矮顺序是:东东欢欢乐乐刚刚低级单位名数除以进率=高级单位名数教学后记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第2课时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目标1.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2.难点: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米,那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5、学习例2. (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 )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6、想一想:1.32米=( )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7、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我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三、达标检测 :第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小数与单位换算(2)0.95米=95厘米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1米45厘米=100厘米+45厘米=145厘米高级单位名数→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名数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的近似数第1课时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根据要求把245600985改写成近似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0.984≈0.98 0.984≈1.0 0.984≈1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2、P53做一做三、达标检测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0.984≈10.984≈1.00.984≈0.98教学后记课题小数的近似数第2课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2.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二、学习新知1、学习例2: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4)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2、学习例3: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3、完成做一做4、区别对比。 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三、达标检测:练习十三的5—9题。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小数的近似数例2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384400km=38.44万千米提问: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 第五单元 三角形一、【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二、【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三、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课题三角形的特性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2.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3.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6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P61做一做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5、例3: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 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62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达标检测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教学后记课题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间: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二、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63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三、实验探究 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1)6、7、8。(2)4、5、9。(3)3、6、10。(4)8、11、11。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达标检测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时间: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2.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3.教学关键: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小,边的长短都不同。)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根据不同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下面各学习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呢?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2、学生汇报从哪个方面去分。(①按角分②按边分。) 3、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 4、小组合作要求:①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置上。③各小组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5、同学们看看小组合作要求,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6、下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6个三角形,分好工,按照活动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三、交流展示,建构概念 (一)按角分类 1、小组长带上这6个三角形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小组的分法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 ①三个锐角 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板书) 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书) 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7、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二)按边分类 1、刚才那一组是从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进行展示成果)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 ①三边都不相等 ②有两边相等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①不等边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板书) 5、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呢?(教师引导分析)这就说明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那我们通常把等边三角形归为等腰三角形这一类。6、在小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个角相等) 7、下面我们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看书上第65页的内容。 8、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9、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四、拓展应用,巩固概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课时1主备教师学习目标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3. 学生测量 4. 汇报的测量结果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 能不能有2个钝角?三、达标检测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课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究并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四边形的内角和。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如果剪掉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二、新课探究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是360°。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是否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3、验证:(1)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角。(2)如果是任意一个四边形呢?A: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B: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3)总结: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三、拓展延伸:1、你有办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2、你有什么发现?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这节课我们分别用度量、剪拼、折一折的方法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学习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学习目标】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2、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3、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难点: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五、【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课题小数加减法(一)时间: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3.00 =( ) 0.200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1.2 =( )14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尝试笔算6.45+4.29=10.746.45-4.29=2.166.456.45+4.29-4.2910.742.16(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4.38-1.28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2、P73做一做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小数加减法(1)例1列式:6.45+4.29=10.74(元)6.45-4.29=2.16(元)教学后记教学课题小数加减法(二)时间: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三、巩固练习:P74做一做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板书设计小数加减法(2)例26.45+8.3=14.75(元)8.3-6.45=1.85(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教学后记学习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时间: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学习目标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2.难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156+48+2441000—356—444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3(1)(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竖式:7.45+5.8+4.69=17.94递等式:7.45+5.8+4.697.45=13.25+4.695.8=17.94+4.6917.94(2)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出示例3(2)(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20-6.45-8.3 20-(6.45+8.3)=13.55-8.3=20-14.75=5.25 =5.25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三、巩固练习1、P77做一做1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板书设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例3(1)7.45+5.8+4.69(2)20-6.45-8.3(3)20-(6.45+8.3)=13.25+4.69=13.55-8.3=20-14.75=17.94(元)=5.25(元)=5.25(元)教学后记学习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间:学习课时1主备教师辅备教师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目标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2.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5.47-2.47= 4.8-1.8=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2+0.5()0.5+3.2(4.7+2.6)+7.4()4.7+(2.6+7.4)(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三、新知应用出示例4:0.6+7.91+3.4+0.09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2、汇报: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0.6+7.91+3.4+0.090.6+7.91+3.4+0.09=8.51+3.4+0.09=(0.6+3.4)+(7.91+0.09)=11.91+0.09=4+8=12=121、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2、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巩固练习做一做1、2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40.6+7.91+3.4+0.09=(0.6+3.4)+(7.91+0.09)=4+8=12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教学后记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二)二、【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三、【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教学课题轴对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学习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二、复习旧知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三、学习新知1、出示例1(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 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2、出示例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3)小结: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课堂练习:P84做一做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课题平移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知识铺垫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3(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四、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学习内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二、【学习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三、【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建议】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具体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在课的开始,创设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的情境,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探究如何求平均数。学生虽然能求出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及意义。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出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可以用“移多补少”来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学习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2.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习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学具准备: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1.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1.(出示两杯水)现在一个杯子里面的水是600克,另一个杯子里面的水是400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2.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做个新朋友。2.明确本节课要学的内容。1.育新小学四年级2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32棵,第二天植树28棵,第三天植树36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下列计算正确的算式是()A.(32+28+36)÷3B.(32+28+36)÷4C.(32+28+36)÷2答案:A2.“育新杯”儿童歌手大奖赛成统计表如下:(1)把统计表补充完整。(2)请你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答案:(1)989391(2)第1名:1号第2名:2号第3名:3号3.一辆汽车,前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后5小时行驶了327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答案:(240+327)÷9=567÷9=63(千米)二、尝试探究,感知基本方法。(20分钟)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第90页统计图的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4.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5.引导学生独立求出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再汇报,师板书:(14+12+11+15)÷4=52÷4=13(个)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1.学生集体观察分析统计图的内容。2.独立思考,然后交流。3.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4.小组交流探究,然后汇报。①“移多补少”法: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②公式法:就是先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再除以总份数,求每一份是多少。5.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6.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12分钟)1.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2.学生观察统计图,求出平均数,说出从图上还能知道什么。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本节课,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并认识到了以下几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的数学,数学无处不在。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平均数(2)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会用平均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难点是能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为了突破难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不同观点,引发思考。例2是通过比较两个队踢毽成绩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用两队踢毽成绩的平均数可以比较两队哪个队成绩好的情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不同观点引发思考,在交流讨论和计算中,学生对于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观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不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来完成的。2.联系实际,启发引导。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当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平均分来判断哪个班的考试成绩最好,让学生体会到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的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学习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有关统计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学会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难点使学生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表统计表学具准备:调查表统计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5分钟)1.四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来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9个,第二组投中34个,第三组投中25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2.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怎么做,能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1.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观察统计表,思考问题。1.判断。(1)21、22、23、24、2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23。()(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肯定安全。()答案:(1)√(2)×2.期末考试,李明英语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3分,语文成绩是90分,李明这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答案:(93×2+90)÷3=92(分)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答:李明这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3.4个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千克、36千克、29千克、33千克,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答案:(30+36+29+33)÷4=32(千克)答:他们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4.星期天,少先队员帮助敬老院做衣架,小华做7个,小丽和小方合做了13个,小明做4个,平均每个人做多少个?答案:(7+13+4)÷4=6(个)答:平均每个人做6个。5.期中考试,第一小组有男生3名,女生2名,3名男生的总分是264分,两名女生的考试成绩分别是93分和98分。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是多少分?答案:(264+93+98)÷5=91(分)答: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是91分。1.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探究的方法。二、尝试探究,感知基本方法。(20分钟)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2.把黑板上其中一个统计表拿走,再选一个与其人数不同的小组的成绩统计表,引导学生判断用总成绩来比较哪组的成绩好是否合理。3.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4.课件出示教材91页例2情境图和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哪个队的成绩好?5.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作用。生1:一组中有一个人的成绩是这组数据中最好的成绩,不能因此就说这个组的成绩最好。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相同,所以可以通过计算小组的总成绩得出结论。生2:运用公式法求出每个小组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得出结论。2.先独立探究,再计算,最后汇报:两个组的人数不同,用总成绩无法比较出哪个组的成绩好,这样比较不合理。3.全班交流、讨论,然后与师共同总结归纳:如果两个组的人数不同,用总成绩来比较就不合理,而用平均数来比较就不会受到统计人数的影响。由此可见,总数并不能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平均数却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4.独立思考,然后汇报。学生:因为这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就不能比较踢毽的总数了,只能比较每队的平均成绩。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是(19+15+16+20+1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是(18+20+19+19)÷4=19(个)。因为19>17,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5.与师共同总结归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12分钟)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第3题。1.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订正。2.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2.小明所在小红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组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小明是否比小红矮?四、课堂总结。(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教学例2时,先回顾例1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然后借助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课时1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学习1.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重点与难点2.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导入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3、 PPT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 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3)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4、 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6、小结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综合与实践营养午餐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上课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然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通过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理想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从而产生疑问,再通过同桌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培养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主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能力。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学习目标1.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科学地饮食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学习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1.谈话创设情境。师: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2.课件出示:菜肴图片。师:欣赏精美的菜肴图片,说出此时的感觉。3.课件出示营养专家叙述营养午餐的要求。师:营养专家说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不超过”1.欣赏精美的菜肴图片。2.汇报看到美味的菜肴。生1:味道好、有营养。3.了解如何判断午餐是否合乎营养标准。生2:也可以等于2926千焦。生3:“不超过50克”是必须小于50克,或者等于50克的意思。4.认真倾听老师的谈话,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了解教科书中所列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情况。每份午餐由三种不同菜肴搭配,写出自己喜欢的几种搭配方案: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答案:略2.根据自己的搭配方案,算出每一方案中一份午餐所含的热量、脂肪、蛋白质各是多少?答案:略3.议一议:偏胖或偏瘦的人与饮食习惯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略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呢?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交流)4.谈话导入新知。(课件出示:饮食与人体健康)通过欣赏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多媒体课件,了解到饮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搭配饮食才是有营养的。(板书:营养午餐)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2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1页情境图,组织学生观察图表,从表格中获取了哪些数据信息?2.组织讨论:学校今天提供的三份午餐菜谱符合科学的营养标准吗?1.观察图表,交流获取到相关的数据信息。2.计算并在小组内讨论,判断情境图中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B、C搭配不符合标准。)三、实践应用,设计营养午餐。(18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搭配合格的营养午餐,每三种菜肴搭配出一份午餐,比一比哪个小组搭配的方案多。(教师巡视指导)1.小组合作搭配合格的营养午餐,一人记录。2.小组内选出最喜欢的几种搭配方案。3.各组汇报,统计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搭配方案,完成表格。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2.组织各组选出最喜欢的几种搭配方案汇报出来,全班统计。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选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搭配方案,统计并填写表格。4.组织学生根据统计信息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1)根据信息,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3)对偏胖或偏瘦的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4.独立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5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课后调查了解:身边同学的饮食习惯,给予他们合理性的饮食建议。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提高了学生对营养午餐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合作交流水平,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点评和总结: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鸡兔同笼二、【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三、【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教学课题鸡兔同笼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1.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学重点与难点2.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二)、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假设全是兔 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5、阅读材料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十单元 总复习本单元是对本册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复习。共分为四部分: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复习时,即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更牢固的掌握。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3.初步认识三角形,能根据内角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深入理解图形运动的两种形式:平移和轴对称。5.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2.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1)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1课时)(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1课时)(3)图形与几何(1课时)(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回顾的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复习的能力。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课型新授课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设计说明1.关注知识结构的梳理。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自主回顾整理小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相关知识脉络,让学生在整理、分类、综合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师生共同完善知识结构脉络。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回忆、归纳整理的过程中重建知识结构,既复习了知识内容,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等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认识,能正确读写小数、改写小数及比较小数的大小。2.掌握移动小数点使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改写名数,会正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掌握小数的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习重点整理和复习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学习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前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情境导入。(6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与小数相关的知识点。2.根据学生的口答,整理归纳,并用课件显示。1.学生先独立回忆,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2.学生明确复习的内容。1.填一填。(1)0.6里面有()个0.1,0.035里有()个0.001。(2)4.807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0在(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上,表示()个();7在()位上,表示()个()。(3)把0.02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答案:(1)635(2)个41十分80.1百分00.01千分70.001(3)2.52.判断。(1)4.305读作四点三百零五。()(2)4.3=4.300,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3)去掉9.88的小数点,得到的新数是原来的100倍。()(4)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答案:(1)(2)√(3)√(4)3.填空。(1)37.6÷()=0.0376(2)40.05×()=4005(3)0.08×()=0.8(4)3.06÷()=0.0306(5)4.6m=()dm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6)0.87t=()kg答案:(1)100(2)100(3)10(4)100(5)46(6)8704.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3.56+0.77.5-3.865.求下列各小数的近似数。(1)3.270.2984.97(精确到十分位)答案:3.30.35.0(2)5.3227.2980.4028(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答案:5.327.300.401.学生自由讨论、汇报。二、指导复习。(18分钟)1.复习小数的意义与小数数位顺序表。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第2题。(1)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2)讲一讲小数数位顺序表。2.复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上是指什么?它有哪些作用。3.小数点移动的规律4.名数的改写。(1)名数的认识。(2)引导回顾改写名数的方法。5.小数的改写与近似数。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6.小数的加减法。(1)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2)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异同?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小数点右边的数位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学生回顾、发言。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它可以化简小数和按要求改写小数。3.回顾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4.学生回顾,发言。5.学生讨论、汇报。6.学生讨论、汇报。(1)小数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结果的末尾有“0”要去掉。(2)分组讨论、汇报、结合实力评价。三、巩固练习。(12分钟)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5题。2.填空。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1)把15缩小到原来的()是0.15。(2)把()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120。3.把小面各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0110.00110.00910.110.114.计算。4.7+3.5-1.1=0.86+3+0.36=9.24-(3.2-0.67)=8.9-0.37-6.28=1.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独立解答,指名汇报思考过程。4.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结果。四、课堂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作业。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4、7题。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复习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复习的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注意这一点。本节课完成了预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乐趣,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整节课的复习设计合理,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不是很自然,语言不够精炼,探究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也不是很充足。教师点评和总结: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部分的重要内容,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以及运算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脉络。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在复习中,注重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以及运算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2.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从学生掌握知识到实际出发,通过设计一些对比性较强的练习题,来强化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让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试题。2.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3.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4.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所学相关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难点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1课时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课题。(4分钟)1.教师以卡片形式出示下列口算题。47+23=100-63=65÷5=25×4=4.2+5.8=10-6.3=5×7×2=17×15+17×5=2.我们已经学过了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1.口答。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并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5×4×25=5×48+5×52=8×6×125=答案:5005006000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2.判断。(1)4.76-1.19+2.81=4.76-4=0.76()(2)3.4×25÷3.4×25=1()(3)99×25+25=25×(99+1)=2500。这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答案:(1)(2)(3)√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315×6+4×315(736÷16+27)×187.48+5.32-6.756.83-1.55-0.45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答案:315×6+4×315=315×(6+4)=315×10=3150(736÷16+27)×18=(46+27)×18=73×18=13147.48+5.32-6.75=12.8-6.75=6.056.83-1.55-0.45=6.83-(1.55+0.45)=6.83-2=4.834.妈妈买水果花了5.8元,买蔬菜花了2.6元,买鱼花的钱比水果和蔬菜的总和还多5.2元,买鱼花了多少钱?答案:5.8+2.6+5.2=5.8+5.2+2.6=11+2.6=13.6(元)二、指导复习,归纳整理。(20分钟)1.在四则运算中,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顺序?2.我们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3.反馈练习:(1)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50÷30+20×376-(18.5+16.05)63.8+78-34(400÷25+5)÷51.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②×、÷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③+、-、×、÷先算乘除,再算加、减。④()先算括号里面的。2.在练习本上整理,然后汇报。①加法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再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练习题,用简便方法计算。25×12514-389-1112100÷25÷4125×88669×928×3+28×5+22×825×4×74098×272.3×3.7+2.7×3.74.87+3.65+5.13+6.35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②乘法: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或a×(b-c)=a×b-a×c③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④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3.反馈练习。(1)先在小组中交流,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最后集体订正。(2)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计算过程。1.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3.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6题。1.先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2.先独立填写,再全班核对。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三、指导练习。(11分钟)4.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3.选择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说说计算的依据。4.先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5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作业: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是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本次复习中,我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的性质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复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弄清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达到了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教师点评和总结: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课题图形与几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在复习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的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在知识的梳理、规律的寻找、正误的判断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重视知识的梳理。在教学观察物体、三角形和图形运动的复习过程中,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填写教材提供的表格,整理成一个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既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请学生说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的问题。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习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学习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等边三角形纸片、等腰三角形纸片、量角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3分钟)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运动的知识?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答案:对称、平移。2.选择。(1)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底角是65°,顶角是(C)。A.30°B.40°C.50°(2)一个三角形能作(B)条高。A.一B.三C.无数(3)锐角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之和一定(A)90°。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法确定3.下面的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图上画出来。答案:4条4.分别画出将正方形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5格得到的图形。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答案:略5.观察物体。答案:前面上面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12分钟)1.回顾整理。(1)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指导完成教材总复习中的例3。1.回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①由3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2.完成练习。(1)先独立填空,全班共同核对。(2)现在小组内讨论几种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全班交流。三、复习轴对称、平移和观察物体。(10分钟)1.回顾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性?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2.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3.生活中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它有什么特点?在计算周长、面积方面有什么作用?4.观察物体;说一说下面这个物体从正面、上面、左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的图形?3.组内交流并汇报,明确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面积的方法。4.小组内议一议。四、巩固练习。(12分钟)完成教材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五第8~13题。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五、课堂总结。(3分钟)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六、教学板书七、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它要求学生能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空间感,了解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教学知识的能力。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统计与数学广角课型复习课设计说明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数据的对比情况。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想问,说自己所想说,同时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促成教师、学生平等地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促进他们个人素质的不断优化。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3.进一步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4.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深刻理解平均数,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学习难点1.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答方法。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1.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1.四年级和五年级同学喜欢的活动项目如下表: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一、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0分钟)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3.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五第15题,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1)哪年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年收到的电子邮件最多?两种邮件的数量有什么变化趋势?(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种数据的对比情况。3.先议一议,然后汇报:(1)画纵轴和横轴。(2)根据数据和项目把纵轴和横轴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格。(3)表明数据、单位等。(4)根据数据画直条图。(5)写清楚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和图例。4.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1)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先独立分析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2)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完成下面的统计图。(1)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2)四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兴趣小组?(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答案:(1)电脑美术(2)电脑科技(3)略2.由统计图回答问题,再把统计图补充完整。红星小学四年级有4个班,已知全年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一样多,(3)班女生人数是(4)班女生人数的2倍,(1)班男、女生人数同样多。(1)全年级男生有多少人?(2)(3)班和(4)班女生共有多少人?103\n凯里市第十小学导学案学科:四年级数学(3)四年级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答案:(1)78人(2)36人(3)39人3.有龟和鹤共2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56条。其中鹤有多少只?龟有多少只?答:鹤:12只龟:8只二、复习平均数。(8分钟)1.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组织学生讨论:李兵说得对吗?1.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指名回答。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3.归纳: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不能代表总体中的个例,所以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地对待。三、复习鸡兔同笼问题。(9分钟)1.还记得怎样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吗?2.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0题。1.回顾解答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法。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再指名汇报自己的方法。师评价,集体订正。四、综合练习。(10分钟)完成教材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6~19、21题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五、课堂总结。(3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六、教学板书统计与数学广角(1)复式条形统计图(2)平均数(3)鸡兔同笼七、教学反思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统计的相关知识,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掌握和理解。然后结合练习二十五第15题让学生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复习平均数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在学生辩论中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在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时,不提出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提高。教师点评和总结: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