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4单元

更新时间:2022-07-08
类型:doc
大小:175.50 KB
页数:38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1课时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教学重点、难点:1、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2、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或者尝试: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二、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三、深入探讨: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n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注意事项:(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2、出示例1的3张图片,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3、构建空间想象力(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四、巩固练习:1、P40第1题,连一连,巡视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213145563\n第2课时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二、新授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2、深入思考: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三、巩固练习:1、出示P39做一做图,则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合图形呢?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2、P40第3题。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n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五、构建空间想象力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第3课时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目标:1、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3、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小字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前面都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物体,这节课同学们要动手摆出你所观察到的物体。二、探究新知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四个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n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例3:投影出示让学生拿出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图形。师:根据这个图,我们按下面的步骤来完成图形的分析:(1)定正面(2)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3)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4)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九1-3题。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用5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教学后记:\n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4、在学习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例1。1、投影出示例1(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n师:在生活中、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二、新授: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2:(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a×b=b×a        (a×b)×c=a×(b×c)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c=a(bc)(a+b)×c=a×c+b×c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n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3(1):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a2表示什么?2a表示什么?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口答结果:3的平方  5的平方  6的平方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x×x    m×m    0.1×0.1  a×6    3×n  χ×8  a×c教学例3(2):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1、2题。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理解式子的含义。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n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字母所表示的含义,知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2、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2×3  a×7  14+b  a÷7  a×a  5-x  0.6×0.6二、新授。导入: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1、教学例4(1):(1)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指几名学生来猜)师:老师不告诉你们实际年龄,只告诉你们我比XX同学大23,请你们算一算,XX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跟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XX同学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3=24    2          2+23=25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接着写,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师:这样的式子还能写下去吗?(师在表下补一栏,并打上省略号)\n师:XX同学的年龄在变,老师的年龄也在变,但有没有不变的?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法1: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法2:a+23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23中,a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a+23表示什么?(a表示XX的年龄,30表示老师比XX大的年龄,a+23即表示老师的年龄)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5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3、教学例4(2):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在月球上宇航员是跳着走路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表中的X表示什么?6X呢?(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出示举重记录的小资料。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6X=6×15=90,使学生掌握求含有字母算式值的正确写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n2、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四、作业:第3课时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填空:(1)a+a=()a×a=()(2)当a=5时,2a=(),a的平方=()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1)30x(2)30x+a(3)a—30x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二、综合练习: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投影展,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n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5、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让学生顺着往下念。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四、发展练习: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让3名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教学后记:\n第4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的指针就会在标尺中间,表示天平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二、新知学习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在天平一边放上两个50克的砝码,一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问: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这种情况?试试着。[板书:50+50=100]50+50=100是个什么式子?(等式)那么这次咱们再来操作一次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n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比一比100+X=250和原来学习的50+50=100以及上面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师小结:与第一个式子比含有未知数,与另两个式子比它是等式。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四:练习\n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50+50=100  等式1只空杯子=100克  100+X>200  100+X<300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呢?第5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二、新知探究(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n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第五步,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观察挂图,如果设一个花盆的质量为A,1个花瓶的质量为B,那么这幅图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4B如果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上面的过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B=4B-B。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n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三、练习。1、画图(1)第一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和2个正方体盒子,右边有5个小正方体盒子。第二幅图:天平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2)第一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一个圆,右边有三个三角形。第二幅图:天平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2、填空并说明理由。(1)X+3=5X+3-3=5(  )(2)5X=205X÷5=20(  )(3)X-6=76X-6+6=76(  )(4)X÷11=3X÷11×11=3(  )\n四:小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6课时解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图例能根据题目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会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4、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5、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   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二、新知学习1、教学例1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x+3=9\nX是多少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2)想6+3=9,所以X=6。(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6。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说明第(4)种用到了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方法之一,所以要重点掌握。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师板书:x+3-3=9-3化简,即得:x=6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6就是方程X+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板书的过程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3、检验的方法及格式。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呢,还需要验算。怎样验算呢?(将x=3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师示范书写格式:方程左边=x+6               =3+6               =9                =方程右边\n             所以,x=3是方程的解。用同样的方法检验x=2是不是方程的解。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三、巩固练习:独立完成P59页做一做第1题第一幅图。第2题第1排。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第7课时解方程(二)教学目标:1、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会解形如ax=b及x÷a=b方程的解,初步学会a-x=b及a÷x=b方程的解。2、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或x÷a=b方程的解。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的解。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解方程,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核对)X+1.9=10      X—1.9=10二、新知学习(教学例2)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n展示、订正。要求学生验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三、反馈练习1、基本练习:(1)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3)完成“做一做”第2题第二排三道小题。(强调验算)2、拓展练习:17—X=15          21÷X=3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课堂记录:以第一题为例,学生中普遍的解法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X=17—15,X=2。当我提出要求必须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后,学生想到的方法是17—X—15=15—15,2—X=0,所以X=2,因为只有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为0。最后,全班仅一名学生(林晓蒙)在独立探索后想出上述方法][课后思考:其实学生的第二种方法既运用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与教材中一般是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的方法一脉相承,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可惜,今天这“妙招”却被我平淡的评价语言给埋没了。]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五、作业:练习十一5—7题。第8课时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应用题\n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步骤,能够正确地列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下列方程:x+5.7=10x-3.4=7.61.4x=0.56x÷4=2.7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新知学习。1、教学例3.(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警戒水位是指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危险的水位。\n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2)分析,解题。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①x+0.64=14.14②14.14﹣x=0.64③14.14﹣0.64=x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教师引导评价:第一种方法最直接,也便于解答。(4)小结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三、练习。1、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n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决问题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x+0.64=14.14x+0.64-0.64=14.14-0.64x=13.5答:警戒水位是13.5米。第9课时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应用题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n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61页例4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   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板书: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议程,与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提醒: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千克”单位不一致,应该怎样解决呢?[板书:1.8kg=1800g]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板书: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1.8kg=1800g30x=180030x÷30=1800÷30x=600与同位交流验算的过程,集体核对。三、巩固练习1、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2、实践运用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n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解方程例4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1.8kg=1800g30x=180030x÷30=1800÷30x=600验算(略)  答(略)教学后记:第10课时较稍复杂的方程(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n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教 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解方程。X-2.5=100.4X=123.2+X=40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二、情景导入: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三、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n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2、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1)生:我们还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2X-20=4和2X-4=20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③解方程;④检验并写答语。)四、巩固拓展:1、解下列方程4X+13=3658+4X=563X—2=28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3、P66第二题五、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第11课时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n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解答下列方程。6X+24=304X-10=23.5×2+5X=37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21比X的6倍少3。3、实践运用。(1)2004年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二第7题。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2、练习十二第8、10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3、小结。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三、延伸拓展\n1、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2、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5、6、9题。教学后记:第12课时稍复杂的方程(二)\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3.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可以多吃些水果缓解干燥,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生自由发言(三人左右)师结合武汉气候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二、探究新知:1.师:我们看看妈妈买了些什么水果?仔细观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出示P69例二图片)根据图片你能提什么样的问题?(生:苹果每千克多少钱?)师:你能根据其中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吗?组内互相议一议,派代表发言。2.学生独立列方程,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并求解。(一生上台演板)师:请你把思考方法给大家讲讲,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纠正。3、生二: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还可以这样列方程:(2.8+X)×2=10.4师:请同学认真观察这个方程怎么解?小组内先讨论,再派代表发言。\n师: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两边同时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4、同学把这个方程解完,学生演板后,教师组织讲评。5、同桌互相说一说第二种等量关系和解这个方程的方法。三、巩固拓展:1、出示:(48+X)×3=840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2、P71第三题。如何看水表?水表上的读数表示水表安装以后的用水总吨数,上个月的读数和这个月的读数之差就是这个月的用水吨数。以101室为例,让学生算一算,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师板书:(这个月的读数—上个月的读数)×单价=总价]再根据上面的理解完成102室的计算,并把表填写完整,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P71练习十三2、3五、作业:P.13页5题P.14页6、8题第13课时稍复杂的方程(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乐趣。教学重点:列方程和解方程教学难点:正确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n1、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追问:如果这里设男生为X人,女生有多少人该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呢?对比两种不同设法,你觉得哪种更便于理解呢?2、妈妈的年龄是孩子年龄的3.5倍,设孩子的年龄为X岁,妈妈的年龄为()岁,妈妈和孩子共()岁。妈妈比孩子大()岁。3、4.5X+X=()5.8X-X=()4、在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1)海洋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2)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3)海洋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计算出第(2)个问题,集体订正,说一说运用了什么等量关系?二、探究新知:1、结合以上信息组成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利用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三)请同学们独立解答。2、学生质疑,互动交流,学习新知。预设问题: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2)你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设谁为X较合适?为什么?3)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4)怎样列方程?3、汇报交流:[板书:X+2.4X=5.1]4、师: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的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根据题中另一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5、怎样解这个方程?试一试吧!6、为什么这样解?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求解?8、师:我们做的对吗?怎样检验?还可以怎样检验?\n9、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解,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三、巩固拓展:1、将例题改为: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少2。1亿平方千米,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等量关系式。2、P72第7题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P72练习十三4、5、6第14课时稍复杂方程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解稍复杂方程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3.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正确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解方程。33×11+4X=316X-7.05=7.955.4X+X=19.23.6X–X=3.252、列方程求解(1)一个数的1.8倍与它的1.5倍的差是2.4,求这个数。(2)2.5加上X的6倍,和是3.7,求这个数。(3)一个数减去1.5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哪种类型的应用题?二、1、P73习题1、审题后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数量关系是什么?\n怎样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答。①(2.5+3)X=22;②2.5X+3X=22;2、P7310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不同方法解答。3、小结以上两题积中都有相同的数,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你发现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吗?4、P7311、121)生先独立思考解答;2)汇报思考方法;11题只要把方框里填入的相同的数设为X转化为方程。24X-15X=18,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框里的数。12题先从方程两边同时减X,即2X=100,解之得X的值。5、P73思考题三、课堂小结。教学后记:第15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n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以及解方程等概念的理解,能熟练、正确地解议程,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能够熟练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3、培养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回顾和整理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二、复习1、复习方程。(1)同学们都非常有爱心,争先恐后地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书(出示下题)五年级同学捐了a本书,六年级同学捐的比五年级的2倍还我12本,六年级捐书()本。(指名口答)(2)a的平方与2a分别表示什么?(3)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4)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5)解方程(P74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X—6.5=3.24.8+X=7.23X=8.7X÷8=0.412X—9=8718+6X=4812X-9X=8.73(X+2.1)=426×3+6X=48指定一方程让学生验算,并说一说验算的方法。2、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1)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n一个工厂去年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解答后指明说说两种方法的区别)小结: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的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方法。(2)题问: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3)出示P74面第二题(1)-(3)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交流列方程的经验与体会。(4)完成P75面4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画框用的木条长1.8米相当于什么?设谁为X,等量关系式是什么?小结:画框用的木条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知道宽是1倍的数,所以设宽是X米,长是2X米。根据(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来列方程。(5)完成P76面5、6题。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6)完成P76面第8题。提问: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X?注意什么?提示:“要是你给我3颗,我们两个就一样多了。”可见两人相差3×2=6颗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说出列方程的依据即可。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能灵活、适当的选择方法解应用题了吗?四、作业:P75第2、3题P76第6题。教学后记: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