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1.感知课本。(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2.信息激发。(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一)教学体积的概念。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师板书:空间)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1)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2)学生分组做实验: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从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石子和木块都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n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师: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生: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师: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师: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桌斗里面,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怎样呢?生: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师:这说明了什么?生:书包占的空间大,一本数学书占的空间小。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的大小)。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个物体占的空间最大?哪位同学占的空间最大。师: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教师、学生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请大家想像,走出教室会感到怎样?生:空间更大了。师:现在我们学习到这里,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学生回答后,教室完善板书:(补充完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学生回答:像粉笔盒所占的空间就叫做它的体积;石块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指石块的体积。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出来的。(二)教学体积单位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师:为什么?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师: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分的小正方体块不一样大,行不行?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9页。(1)学生自学课本,出示下列思考题: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请举例说明。(2)组织汇报交流:\n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请用手势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钻一钻,具体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班内几个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并用手势进行演示。(三)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只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2)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 )。(3)一只手机的体积约是33( )。(4)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5)我们五三班的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80( )2.判断下面的单位是否合适?(1)一台家用计算机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2)小华口渴了,一口气就饮了1立方米的水。(3)在学雷锋活动中,同学们干劲特别高,两个人一次就抬了5立方厘米的土,另两人一次就抬了1立方米的铁。(4)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四)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五)计量物体的体积。1.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任意摆成一个物体,你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生:4cm3。师:为什么?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师:如果改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块来摆呢?三、指导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³):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³立方分米(dm³):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³\n立方米(m³):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³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教学反思:“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我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