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更新时间:2022-07-22
类型:doc
大小:909.50 KB
页数:53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六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三单元比 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教学时数:19课时课时安排: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3、比例的应用…………………………………….8课时4、整理和复习…………………………………….2课时5、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17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个性修订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教学重点1、比例的意义2、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3、正确计算比的比值教学难点1、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2、正确计算比的比值。课前准备实物投影、教室里的国旗、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比例的意义2、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3、正确计算比的比值二、旧知铺垫1、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说出下面比的各部分名称。3:43、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的是一个数。\n过程学自学课本第32页例1.1、图中国旗有什么异同?2、各图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什么是比例?教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3)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计算后回答)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2.4:1.6=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4)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5)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③  汇报。练一、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4)同学之间互相交过,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2)同学之间互相交过,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18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2、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3、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教学难点1、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2、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弄清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弄清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3、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1)6:15=8:20(2)0.5:0.4=2:2.5\n过程学自学课本第34页内容。1、比例各部分名称各是什么?2、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3、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教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内项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外 内 内 外项 项 项 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过。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练1、填空(1)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2、判断。(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2)18:30和3:5可以组成比例。()(3)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4)因为3×10=5×6,所以3:5=10:6。()3、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4、课堂小结:(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布置作业\n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19教学内容解比例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解比例的方法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难点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无误地解比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导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掌握解比例的方法。2、解比例需要用到比例的基本性质。3、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二、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和:       和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3∶8=15∶403×40=8×159×0.8=1.6×4.5X:4=1:22x=4\n学过程学教自学课本第35页例2和例3.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2、从例2和例3中,可以看出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1.什么叫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汇报解答情况。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X:320=1:10或者:=10X=320×1(根据什么?)10X=320×1    (根据什么?)X=X=X=32X=32(6)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3、教学例3。解比例=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同学之间互相交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解:1.5X=2.5×6X=X=10\n练一、完成课文“做一做”。1.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2.课堂小结。(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过。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9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教学内容比例知识练习课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重点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难点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n教学过导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二、旧知铺垫1、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什么是解比例?2、用什么方法判定两个比能否成比例?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把比例转化为方程?\n程学教自学课本第38页10—13题。一.分析第10题:10、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5和8的比等于40和x的比。(2)x和3/4的比等于零1/5和2/5的比。(3)等号左端的比是1.5:x,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4)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二.分析第11题: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三.分析第12题:12.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1)3×40=8×15(2)2.5×0.4=0.5×2四.分析第14题。练一、判断。(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2)18:30和3:5可以组成比例。()(3)如果4Ⅹ=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4)因为3×10=5×6,所以3:5=10:6.()二、解比例。5.8:7.2=11.6: X        4.5:X=0.9:0.4 25:7=X:3534:X=54:2:12=X:=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25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3、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n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导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呢?我们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吧。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3、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n程学教自学课本第39—40页内容,思考:1、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这种关系叫什么?3、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1.自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3)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正比例关系?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4) 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5)用字母表示,怎样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教师: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2、数量(米)1234567…总价(元)8.216.424.632.841.049.257.4…先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再观察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26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n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导一、揭示课题:其实,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表中的数据,可以用图像形象地表现出来。请大家看第40页例题2.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n程学教自学课本第40页例2,思考: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不计算,你能判断杯中不的高度是7cm时,水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是225㎝3呢?1.自学例2.(1)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4)看图回答问题。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练1、完成P41“做一做”。2、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3、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27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经过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1、引导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就的两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n教学难点经过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导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2、引出反比例的量:既然有正比例的量,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是否也有成反比例的量呢?板书课题。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n程学教自学课本第42—43页内容,思考:1、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这种关系叫什么?3、生活中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4、成正比例关系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有什么异同?1.自学例3.(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高度/㎝302015105底面积/㎝21015203060体积/㎝3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发现?(3)什么是反比例的量?怎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4)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5)成正比例关系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有什么异同?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练一、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二、拓展练习(一)、填空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 )比例。2、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 )比例。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4、读一本书的页数一定,()和( )成反比例。(二)、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在括号内用文字注明)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 )2、修路的总米数一定,修好了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3、排印一本书,每页的字数和页数。( )4、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 )(三)、选择题1、分母一定,分子和分数值( )(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2、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3、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和油的重量( )(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3-28教学内容练习课(一)——辨别正、反比例关系个性修订教学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n目标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提示课题。板书:辨别正、反比例关系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n过程学教一、基础练习1.填一填,说一说。(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箱数/箱481632总个数/个3264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每箱个数481020箱数5025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练(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所看天数804032①把表格填写完整。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征订份数/份5040302010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①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②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2.正、反比例意义。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正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二、综合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n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教学内容练习课(二)——正、反比例的比较个性修订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2、区别正、反比例3、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2、区别正、反比例3、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通过比较,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n过程学一、复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二、练习出示表格。表一:教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时间/时12458表二: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时间/时3469121.说一说。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关系式(一定)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三、布置作业练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比例尺(1)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意义。2、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3、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教学难点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2、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揭示课题1.出示地图。(挂图)(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2.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n过程学自学课本第48、49页内容,想一想:1.什么叫做比例尺?2.认识数值比例尺。3.认识线段比例尺。4、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怎样化成数值比例尺?教1.什么叫做比例尺?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2.数值比例尺。(1)出示课文插图。(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3)认识数值比例尺。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③ 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1厘米:1000千米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④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3.线段比例尺。(1)出示课文插图。(2)找到“比例尺050千米”。(3)认识线段比例尺。①说明:“ 比例尺050千米”是线段比例尺。②“比例尺 050千米”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例1)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过,最后师生共同改写。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1:50000004.放大比例尺。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1)出示课文中的“图纸”。(2)找到“比例尺2:1”。(3)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4)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比例尺书写特征。(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比例尺1:5000000比例尺2:1(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练巩固练习1.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比例尺(2)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3.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解决问题(1)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n过程学自学P50例2.思考:1、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根据是什么?3、还可能用其它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1.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②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根据:10:X=1:500000(问:根据什么)X=10×500000(问:根据什么?)X=50000005000000㎝=50㎞答: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算术解: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10÷=10×500000=5000000(cm)5000000cm=50km答: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练一、巩固练习(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广州到深圳的距离是1.8厘米。请你计算,广州到深圳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2)一个机器零件长3厘米,画在一张比例尺为20:1的图纸上,应画多长?二、拓展练习  一幅比例尺是  的农田规划图上,量出一块三角形的地(如图)。量出图上的底和高,你能算出实际面积吗?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比例尺(3)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2.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解决问题(2)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n过程学自学P51例3.思考:1、你要怎样画?2、有什么方案?3、怎样确定比例尺?教1、教学例3。(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学校要建一个长80m、宽60m的长方形操场,画出操场的平面图。(2)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① 确定比例尺;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汇报,交过。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图上的长=80×=0.08m0.08m=8㎝60m图上的宽=60×=0.06m0.06m=6㎝80m操场平面图 比例尺:1:1000练一、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7~10题。二、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教学重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原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揭示课题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出示课文插图。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二、明确目标1、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n过程学一、安排自学自学课本P55内容,思考: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3、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二、教师引导1.教学例4。(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③  画一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3)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4)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5)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练一练。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过,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2)学生尝试画一画。(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4)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相比,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练一、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二、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1)——例5个性修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比例?2.正、反比例各有哪些特征?3、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4、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2:140=3:210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n过程学自学P59例5.思考:1、用以前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2、比例的方法解决怎样理解?3、怎样确定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一、教学例5教(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引导提问: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④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8X=12.8×10X=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3)与算术解比较。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12.8÷8=1.6(元)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1.6×10=16(元)练一、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二、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3、5、6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n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2)——例6个性修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1、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复习导入。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70×4=56×5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n过程学自学P60例6.思考:1、用以前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2、比例的方法解决怎样理解?3、怎样确定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一、教学例6教(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解:设要捆χ包。30χ=20×18χ=360÷30χ=12答:要捆12包。(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15χ=20×18二、课堂小结用比例解这类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要求的问题为x;(2)判断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除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乘的关系)?(3)列比例式;(4)解比例,验算。(5)作答。练一、完成课文“做一做”第2题。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第4、7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n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4-10教学内容比例的整理与复习(1)个性修订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复习,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n过程学一、复习比例尺1.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3000000(2)比例尺0255075km(3)比例尺20:13.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互相改写。(1)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2)0255075km改成数值比例尺。教4.填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2㎝600㎞1:500001.2㎞1:6000000015㎝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求出各题结果。(2)汇报,填空。(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回顾与交过,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1)设要求的问题为x;(2)判断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除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乘的关系)?(3)列比例式;(4)解比例,验算。(5)作答。练一、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4-11教学内容比例的整理与复习(2)——深化练习个性修订教学目标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明确学习目的: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n过程学一、解题思路训练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15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1、“又行了120千米到达乙地。”根据以上条件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关系式。再出示,(1)如果X指又行的小时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应填什么数?(2)如果X指一共行的小时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填什么数?2、“一共行了5小时到达乙地。”(1)出示,问:如果这样列等式,X表示什么?(2)出示问这样列式,X表示什么?教二、正、反比例应用练习1、用比例解答下列应用题。(1)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计划每天安装90米,2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2)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20天安装了90米,照这样计算,15天能安装多少米?全班练习,指名个别板演,后集体订正。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X=120答:实际每天安装120米。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所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解:设15天能安装X米。     20X=90×15      X=67.5答:15天能安装67.5米。2.小结对比上面的第(1)、(2)题。3.总结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解题思路: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找出题中三种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判断谁一定,谁变化。根据一定的量判断两种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解题步骤:(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2)设未知数X,注明单位名称。(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4)检验。(5)写答句。4. 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1)90×20÷15  (2)90÷20×15   90×  90÷练一、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比例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4-4-11教学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与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骑自行车吗?那可是我的最爱。以前我只觉得骑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休闲,放松心情方式。请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有数学问题吗?二、明确学习目的: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与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n过程学研究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测量直径(周长):周长×转数  讨论前要让学生弄清楚自行车的行进原理,即是:蹬一圈踏板,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和后车轮是同心圆,于是后齿轮转动多少圈后车轮就转动几圈,后车轮的转动推动前车轮的转动,自行车向前进。教(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观察发现在行进过程中前齿轮和后齿轮走过的总齿数是相同的,从而推出齿轮的齿数与它的转数成反比例: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那么,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比较结果。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6×2-1=11(种)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通过讨论得出:同一辆自行车,蹬同样的圈数,前齿轮最多,后齿轮最少的组合,能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解决问题: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蹬5圈呢?2、一辆自行车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如果举行自行车速度比赛,给你一辆有3个前齿轮(48、36、24),4个后齿轮(36、24、16、12)的变速自行车,你准备选择哪种组合的速度?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练教学反思\n第四单元统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义,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教学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描述数量变化情况教学关键: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教学时数:2课时课时安排:1、扇形统计图……………………………1课时2、折线统计图……………………………1课时\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统计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1、扇形统计图。2、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3、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导明确学习目的:1. 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 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n过程学一、旧知铺垫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教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扇形统计图。(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2) 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①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② 小组交过,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③ 汇报交过结果。经过讨论、交过,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3) 建议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① 通过交过,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② 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其”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练一、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1) 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 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3) 你有什么修改建议?二、布置作业\n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统计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1、折线统计图.2、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3、统一统计图的标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导明确学习目的:1. 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n学过程学二、自学P68例题2.思考:1、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拆线统计图能表现什么内容?教探索新知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2.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师生共同交过、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练一、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二、布置作业\n教学反思第五单元数学广角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有关问题。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2、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学重点:分配问题与抽取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教学关键:结合具体事例,认真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内在规律。教学时数:3课时课时安排:1、分配……………………………………1课时2、抽取游戏…………………………………1课时3、节约用水…………………………………1课时\n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数学广角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分配(1)——例1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能与他人交过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1、分配问题。2、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杯、小棒教导明确学习目的: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能与他人交过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n学过程学教二、自学P70例题1.思考:1、把4枝小棒放进3个纸杯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2、试着用小棒摆一摆。教学例11.组织活动。把4枝小棒放进3个纸杯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1)学生思考各种放法。(2) 与同学交过思维的过程和结果。(3) 汇报交过情况。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第一种放法:第二种放法:第三种放法:第四种放法:2. 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放进2枝小棒。为什么?经过简单交过,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纸杯只放1枝小棒,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纸杯,所以至少有2枝小棒放进同一个纸杯。练一、完成“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1) 说出想法。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2)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3)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二、布置作业\n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数学广角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分配(2)——例2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能与他人交过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1、分配问题。2、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本书教导明确学习目的: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能与他人交过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n学过程学教二、自学P71例题2.思考:1、把4枝小棒放进3个纸杯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2、试着用小棒摆一摆。教学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2.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3.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2) 与同学交过思维过程和结果。(3) 汇报结果,全班交过。4.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5÷2=2……1           (至少放3本)7÷2=3……1           (至少放4本)9÷2=4……1           (至少放5本)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练一、完成“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三、布置作业\n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数学广角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抽取游戏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1、抽取问题。2、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3、组织游戏活动,通过活动掌握基本原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盒子、大小相同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多媒体课件教导明确学习目的:1. 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n学过程学教二、自学P72例题3.思考:1、只摸两个能保证都是红色或者是蓝色的吗?为什么?2、至少要摸多少个才能保证两个球都是红色或者都是蓝色的?教学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1.猜一猜。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2. 实验活动。(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3. 发现规律。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练一、做一做第1题。(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2) 同学交过,说明理由。第2题。(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n过程要求:1.根据题意,进行判断或说明理由。2.可以组织实验活动,通过活动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新隆中心校学校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使用人姓名:课题数学广角授课年级六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节约用水个性修订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我国水之源知识,感受水资源宝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促进节约用水。2.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数学课堂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参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去进行全方位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1.调查周围是否有浪费水的现象;2.在报纸或网站上查找有关节约用水的资料;3.准备一些有关我国水资源知识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导明确学习目的:1. 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n学过程学教一、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活动的主题是节约用水。板书:节约用水二、组织活动1.你对我国水资源知识有了哪些了解?(1)学生交过,互相说明各自从报纸、网站上查找的有关水资源知识。(2)教材介绍。①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②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③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2.调查周围是否有浪费水的现象?(1)学生介绍所收集到的资料。问:哪些地方有漏水现象?如:家里的水龙头;学校食堂里的水管;公园里的洗手处;道路上水管破裂。(2)利用收集到的有关数据,算一算。①算出每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多少升?②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漏水多少升?先计算,然后用统计图表示:问:照这样,一年漏掉多少升水?(3)解决问题。①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可以假设几个)②如果按照这比例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③平均每吨水价为1.5元,一年要支付多少水费?④如果1个人1年用30吨水,这些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3.如何做到节约用水?(1)说一说你所收集到节约用水的资料。(2)在实际生活中,你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三、课堂小结1.懂得这些知识后,你有什么感想?\n2.为节约用水,你能做到哪些事情?练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