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

更新时间:2022-07-25
类型:doc
大小:792.00 KB
页数:104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六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一单元:负数教材内容:1、负数的认识2、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确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负数与正数的关系。总课时数:3课时\n教学内容:负数的认识本学期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温度计、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扣口算12×6=13×3=3.14×3=3.14×4=51÷3=7.2÷8=13×4=25.12÷8=15×4=\n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大家平时看天气预报吗?生:看。师:那见天的天气怎样呢?生:今天白天气温零上..℃。夜晚零下..℃。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那么零下的气温怎么表示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负数二、自主探究师:自学第一部分(出示图片),1分钟后把你从获得的知识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根据前置作业提示3分钟后全班展示。前置性小研究1、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2、“-”号在表示温度时表示什么意义?3、“16℃”和“-1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4、存折上的数字都表示什么呢?5、“2000.00”和“-2000.00”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三、交流展示师:哪一组来和大家交流以下你们组的收获?小组汇报师: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以及正负数的读法。师:原来负数在不一样的情境中表示不一样的意义,那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负数呢?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四、质疑研讨师:对于负数你还有哪些疑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五、训练应用师:大家没有疑问了,那就做一下书中的这些练习题检测下自己这节课的掌握情况吧。1、先读一读,将下面的数字分类。-2 14 +23 -3.4 74.5 -4.8 -82 +50 0     2、表示海拔高度。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3、表示温度。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一班:0分   二班:+20分   三班:-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六、回顾反思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七、拓展延伸阅读教材4页“你知道吗?”相关知识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本学期第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初步体会直线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教学重点:认识数轴上的数的排列规则,能够在数轴上正确表示出正数、负数。教学难点:充分理解正数、0、负数,能正确比较大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比较大小-7○-51.5○0○-2.4-3.1○3.1-4○-80.1○-100-○-5.43○5.34\n一、情境引入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出示图片)师:大家看图片中的四个小朋友也在和我们一起做相反的动作。二、自主探究师:同桌二人一组,根据图片中获得的信息试着用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5分钟后我们进行交流。三、交流展示师:哪一组同学把你们绘制的直线图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说你们是怎么绘制的?生:我们把向东行走用正数表示......四、质疑研讨师: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那大家能说一说数轴上其他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吗?生:“+2”表示......“-3”表示......师:试着在数轴上表示出“-1.5”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五、自主探究(出示一周天气情况图片)师:数轴不仅仅可以表示出相反的动作,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信息,大家观察未来一周天气情况,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天气情况的最低气温,并比较他们的大小。然后把你的结果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六、交流展示师:谁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生:我知道1比0大,2比1大......七、质疑研讨师:那同样都是负数的“-4”和“-6”哪个大?你是怎么比较的?师总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八、训练应用1、完成教材5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4、7题。九、回顾反思师: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十、拓展延伸数学上,数轴是个一维的图,整数作为特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一条线上。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其中,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它通常被用来帮助教授简单的加法或减法(特别是运算中有负数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数轴被表示为水平的(当然这不是必须的)。它被原点0分为对称的两个部分。通常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在0的左边。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课后反思:\n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教材内容:1、折扣2、成数3、税率4、利率5、解决实际问题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充分体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数字知识的应用价值。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一些运用百分数来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活动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单元还特别安排了活动课“生活与百分数,”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运用百分数来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总课时数:6课时\n教学内容:百分数:第1课时折扣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90%50%80%75%85%125%85.5%0.5%1.2%120%\n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商场都会通过商品降价销售来达到促销的目的,这种降价销售叫做打折扣销售,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折”那到底打折后我们要支付多少钱,到底节省了多少钱呢?今天我们就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百分数中的折扣问题。二、自主探究(出示图片)根据前置作业提示自主学习前置作业1、阅读图片信息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什么叫“八五折”?3、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例1的(1)(2)小题。6分钟后展示。三、交流展示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结果。学生展示前置作业四、质疑研讨师:大家都知道打折就是降价出售,那爸爸买这辆自行车一共便宜了多少钱呢?师:同桌二人为一组,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过一会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多数学生可能会选择求出现价,用原价和现价的差来求出便宜了多少,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用“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方法来解决这道题。)五、训练应用对于他们的做法大家明白了吗?那我们看下面的题练习一下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1、完成8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六、回顾反思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七、拓展延伸1、一套儿童服装打八折后的售价比原价便宜13元,这套儿童服装原来的售价是多少元?2、一种商品打八折后售价为240元,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第2课时百分数:成数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2、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教学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把分数化成百分数\n 一、情境引入(出示图片)师:图片中农民伯伯说今年粮食产量仅仅是去年的八成。那同学们知道八成是什么意思吗?二、自主探究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成数的知识师: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图片中的八成就是十分之八,改写成百分数就是8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师:现在成数已经应用于表示各种行业的发展情况。(出示图片)例如图中农民伯伯去年打粮5000千克,今年是去年的八成,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出农民伯伯今年打粮多少千克吗?三、交流展示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作法,四、质疑研讨师:他说的大家能理解吗?那如果这道题稍稍变化一下你还能计算吗?(出示图片)农民民伯伯去年打粮5000千克,今年比去年少打粮二成,今年打粮多少千克?师: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找两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引导学生用“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说多少”的问题解决办法来解决例2,鼓励学生两种方法表达出来。)五、训练应用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下面这道题。然后把你的作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六、回顾反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还有那些不明的地方?生: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七、拓展延伸★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梵净山2013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13年增加一成五,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万?★★★大坪完小2013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12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大坪完小2012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某鞋厂2011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12年年产量比2011年增加了一成六,2013年年产量又比2012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13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某地前年的粮食产量为3000吨,去年因为洪水及病虫害的影响比前年减产近三成。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增加45%,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吨?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第3课时百分数:税率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30×5%20×25%50×50%10×10%5×20%4×75%1×12.5%2×25%6×10%\n 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都听说过纳税这个词吗?谁能说说你对纳税的认识?师:那为什么要纳税,都改交哪些税?而上交的税款又是怎么确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纳税的内容。二、自主探究(出示图片)1、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一说你对税收的认识。2、税收分为几类?3、什么是应纳税额?4、什么叫税率?5、试着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6、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把你的做法和同坐说一说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三、交流展示生:求十月份的税额就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0×5%=30×0.05=1.5(万元)四、质疑研讨1、对于求税额还有问题吗?2、计算税额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五、训练应用1、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六、回顾反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七、拓展延伸1、已知营业额与税额,求税率怎么求★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楚天餐馆8月份在缴纳了5%的营业税后,收入为5.7万元。楚天餐馆8月份的税前收入是多少?★★★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某中介公司为顾客出售房屋,会按房屋售价的2%收取中介费。该中介公司为李奶奶出售了一套房屋,收取中介费3200元。按规定卖房还要按房屋售价的1.5%缴纳契税。李奶奶出售这套房屋最终得到多少钱?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4课时百分数:利率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2、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3、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把下列折数、成数写成百分数八五折=二成=六六折=三成五=四五折=七成八=五五折=三成七=二五折=九成=\n 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那你知道家里是怎样处理积蓄的吗?生:把花不了的钱存入银行。师:为什么要把余钱存入银行呢?生:把钱放在银行更安全,而且还可以有利息。师:不仅如此,把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还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出示图片)在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很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师:不同的银行不同类型的存款不同的存期有不同的利息,那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利率的内容。板书课题:利率二、自主探究(出示图片)师:大家认真读题,自己完成。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三、交流展示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师:还有其他的作法吗?(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没有可以继续小组交流。)找学生介绍自己的不同做法。四、质疑研讨对于利率你还有哪些疑问呢?五、训练应用1、2012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2、李阳的爸爸将一笔款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三年,年利率是4.75%,到期时得到的利息是5700元,李阳的爸爸当初存入的是多少钱?3、乐乐把5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两年,年利率是3.75%,到期后,他准备把利息的80%捐给“希望工程”。乐乐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六、回顾反思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怎么计算取回的总钱数?这节课你还学会了哪些内容?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5课时百分数:整理与复习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备课口口算3×30%=1.2×50%=10×10%=100×12%=50×20%=6×20%=7.2×12.5%=12×25%=4×75%=\n 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学生根据表格回顾相关知识点。小组合作完成知识回顾知识点内容摘要解题关键折扣几折表示()现价=()1、找准单位“1”2、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成数几成表示()税率应缴税额=()利率利息=()取回总钱数=()二、自主探究课件出示例5。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A商场“打五折销售”是什么意思?3、B商场“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4、试着计算在A、B商场购买分别需要花多少钱?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6、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三、交流展示先小组交流解决,再全班交流。(展示过程中重点理解“满100减50元”的含义,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优惠方案,适时提问“如果不够100元的部分怎么优惠”,引导学生理解B商场的优惠方案。)四、质疑研讨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商场优惠方案吗?五、训练应用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4、完成练习二第14题。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六、回顾反思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七、拓展延伸教材16页生活与百分数知识。课后反思: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项目\n教材内容:1、圆柱的认识2、圆柱的表面积3、圆柱的体积4、圆锥的认识5、圆锥的体积6、整理和复习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总课时数:10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圆柱体模型、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50×50%80×0.35×80%9×30%20×625%×6060×9036×440%×53.75%×2\n 一、情境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圆柱的认识》前置性小研究1.找出生活中属于圆柱形的物体。有:2.研究圆柱体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1)拿一个圆柱形物体,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看它的面有什么特征?高有什么特征?我发现:(2)给一个圆柱形物体做一个外包装,分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发现:(3)我的疑问: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1、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2、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3、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2)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五、训练应用1.做第17、18页“做一做”习题。2.做第20页练习二的第1—2题。作业:完成第20页练习二的第3—5题。六、回顾反思: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七、拓展延伸: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或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课后反思: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圆柱体模型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3.14×13.14×23.14×33.14×43.14×53.14×63.14×73.14×8d=40,r=r=5,d=\n一、复习引入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同学们,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二、自主探究《圆柱的表面积》前置性小研究1、观察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各个部分的关系是什么?2、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3、一般的圆柱的表面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图形?4、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三、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Ch)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四、质疑研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什么?五、训练应用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1—3题。作业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4、8、10、12题六、回顾反思: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的七、拓展延伸:画一画圆柱的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都有可能出现哪些种情况?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模型、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5×20×3120÷6÷415×2×66.28×2×53.14×3×220×3×612×6×51.2×5×410×10×156×2×5\n 一、复习引入1、复习旧知(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二、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前置性小研究1、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尝试:通过叠硬币的方法,我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2)动手操作: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2、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3、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如果给你底面半径怎么求圆柱的体积2、要求圆柱的体积你需要知道什么五、训练应用:1、教材“做一做”习题。2、笑笑了解到一根竹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3、从水杯里面量,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6厘米,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4、完成练习五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3.14×10×23.14×(20÷2)²50.24×1012.56×100.4×515×812×4×83.14×53.14×5×210×6×8\n一、情境引入1、创设情境:小明喝一瓶装满的矿泉水,喝了一些后,将瓶盖拧紧倒立,瓶内无水的部分高10厘米,他一共喝了多少水?怎么计算呢?谁能帮帮他。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1、想一想我们以前怎样计算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2、要求他一共喝了多少水应该知道哪些数据呢?3、试着计算一下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五、训练应用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2、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15题。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六、回顾反思: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七、拓展延伸:阅读P30页,圆柱容球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圆锥体模型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1/3×61/3×181/3×211/3×991/3×6×51/3×2×61/3×36一、情景引入二、自主探究《圆锥的认识》前置性小研究1、找一找在生活的圆锥形物体。2、让家长帮忙,做一个圆锥物体3、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4、找一找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三、交流展示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四、质疑研讨1、如何测量圆锥的高2、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五、训练应用1、“做一做”的习题2、课后练习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七、拓展延伸:向家长介绍圆锥形。预习圆锥的体积。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1/3×6×31/3×121/3×211/3×991/3×3×51/3×2×91/3×18÷21/3×3612÷3×242÷3×5\n一、问题引入1、工地有一堆沙子,近似于一个圆锥,你能知道这堆沙子有多少吗?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圆锥的体积》前置性小研究(一)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圆锥有什么特征?(二)自学课本11、12页,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3、我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4、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v圆锥=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五、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习题。2、完成练习六的第4—7题。练习六的第8—10题六、回顾反思: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七、拓展延伸:阅读P34页生活中的数学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课时安排:1教具准备:圆柱、圆锥模型授课时间课型复习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1/3×3×51/3×2×91/3×18÷21/3×360.4×515×812×4×53.14×53.14×5×210×6×8\n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二、知识梳理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1)圆柱的特征。(2)圆锥的特征。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三、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四、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完成练习七的第2、4、5题课后反思:\n第四单元比例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比例。(3)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6)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是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n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2.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教学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2:63:96:1221:1881:90.5:11/3:62/3:3/21.2:1.88:1/4\n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都在哪里见过国旗?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m,宽10/3m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m,宽1.6m教室里的国旗:长60cm,宽40cm.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二、自主探究什么叫做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五、训练应用1、课本中“做一做”第1题。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3、课后练习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20:51/2:1/328:460:9080:402:13:27:14:12:3\n一、情景引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二、自主探究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呈现:2.4:1.6=60:40(1)认识吗?叫什么?(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4 : 1.6=60 : 40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4:1.6=60:4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內项。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2)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3)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4)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五、训练应用课后练习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解比例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0.5:11/3:62/3:3/21.2:1.88:1/420:51/2:1/328:460:9080:40\n一、情景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6:10和9:15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二、自主探究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疑问?五、训练应用1、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2、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3、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4、课后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20:51/2:1/328:460:9080:400.5:11/3:62/3:3/21.2:1.88:1/4\n一、情景引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二、自主探究《正比例》前置性小研究文具店有一种型号的铅笔,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数量/支12345678·····总价/元0.51.01.52.02.53.03.54.0·····(1)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2)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3)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五、训练应用做一做六、回顾反思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使学生了解表示成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关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1/2:1/31/2:1/61/3:1/61/6:1/45:151.6:0.82:1.84:1/86:99:12\n一、情景引入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二、自主探究《反比例》前置性小研究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cm²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1)表中有哪两种量?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2)相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2、你还有什么疑问?五、训练应用一)填补空白1、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成()2、小红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和()成反比例。3、()一定,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成()4、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成()5、被除数一定,()和()成反比例。6、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火眼金睛,判对错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反比例()2、汽车行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3、圆的周长一定,他的直径和圆周率成反比例()4、汽车的大小和他的速度成反比例()5、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三)课后练习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比例尺的认识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1.6:0.82:1.84:1/86:99:1220:51/2:1/328:460:9080:40\n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题图片思考:(1)在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2)你怎么理解的比例尺:1:600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比例尺分为几种?(2)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3)你还有什么疑问?五、训练应用 1、我会判断(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4)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六、回顾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比例尺的应用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1.6:0.82:1.84:1/86:99:1220:51/2:1/328:460:9080:40\n一、情景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自主探究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2、自学例题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比例尺画图的方法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疑问?五、训练应用课后练习相应习题六、回顾反思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1.6:0.82:1.84:1/86:99:1220:51/2:1/328:460:9080:40\n一、情境引入1、出示多媒体课件。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自主探究(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绿色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2、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1)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2)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说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3)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1)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三、交流展示1、理解要求。(四、质疑研讨(1)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五、训练应用书中相应练习六、回顾反思你的收获是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2:63:96:1221:1881:90.5:11/3:62/3:3/21.2:1.88:1/4\n一、情景引入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自主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前置性小研究1、出示例题(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五、训练应用书中相应练习六、回顾反思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口算求比值2:63:96:1221:1881:90.5:11/3:62/3:3/21.2:1.88:1/4\n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二.自主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前置性小研究1、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普通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方案一:方案二:2、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3、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4、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答疑五、巩固练习1.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齿数:26;后齿轮齿数:16。车轮直径:66厘米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六、谈收获七、思维拓展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并总结“鸽巢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学难点: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并总结“鸽巢问题”解决的方法课时安排:1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30÷7==120÷12=48÷12=54÷9=100÷10=52÷4=65÷5=28÷7=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不一样的数学课,你们准备好和王老师一起去探索了吗?首先,我给你们变个魔术,我手里有一副扑克牌,拿出大小王,还剩几张?我让5个同学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你们信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里的奥秘吧!二、自主探究1、同学们拿出你的前置性小研究,小组合作完成,可以适当借助手中的教具。\n前置性小研究一、动动手,摆一摆把4根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根笔,这句话说的对吗?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试一试。方法笔筒1笔筒2笔筒3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1、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2、怎么理解“总有”和“至少”呢?二、试一试,议一议1、如果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为什么呢?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呢?把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里呢?三、我的发现: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呢?四、我会做了:1、把5本书放进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2本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2、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里,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2、小组内交流解决前置作业。组长分配好小组内工作,记录本组未解决的疑问,待全班交流时提出。3、全班展示汇报选一组同学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提问。4、质疑答疑全班进行疑问解答,教师适当帮助解决。\n5、评价展示小组6、其实,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的规律也是数学中的一种有趣的问题,它叫抽屉原理(课间出示抽屉原理相关数学史知识)。三、训练应用1、1、把5本书放进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2本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2、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里,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现在你们理解扑克牌魔术的道理了吗?四、回顾反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数学中一种有趣的问题,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规律呢?五、拓展延伸1、阅读教材70页,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3本书,你同意吗?为什么?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鸽巢问题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2×5=9.1-0.7=15×0.6=0.8-0.35=5.4×0.01=    0.125×0.8=  0.27÷0.03=    1.8÷0.3= 一、情境引入把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各5个放入盒子里,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前置作业:见练习册P57探究交流二、自主探究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5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1、学生提出猜想。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3、小组反馈,师板书:4、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引导学生总结: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三、交流展示:研究规律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小组讨论后汇报。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n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四、质疑研讨:解决鸽巢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五、训练应用:1、52张扑克,至少抽几张才能保证两张点数相同?2、练习册:课堂达标3、拓展应用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学生先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校正六、回顾反思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七、拓展延伸:有兴趣的同学自己上网搜集抽屉原理的例子。课后反思:\n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76-95数与代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回忆。(2)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3)对所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2)知识的再认识与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点1.能比较系统地在具体情境中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2.掌握整数、分数、小数、负数大小比较的方法。3.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4.了解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并会进行简单计算。5.根据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简单问题。6.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7.掌握比、比例、方程的意义和相关的基础知识。8.根据比、比例、方程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9.比较熟练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四则运算。10.依据运算定律特征、性质进行简算。11.了解折扣、利率的含义,并会简单应用。12.解决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13.掌握常用的量及其互化方法。14.能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每一个例题的知识点例1简便计算例2通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例3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例4比;比例;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例5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例6数学思考中的分步法例7数学思考中的表格法\n教学内容:数的认识(1)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2.5×40=18×6=1.73+2.07=10-0.9=8×12.5=50×0.2=32×0.25×1.25=(4+0.4)×2.5=一、提问引入(一)回顾知识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③什么叫自然数?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出示整理提示: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二)汇报整理: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1)回忆知识点(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n(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三)分块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刚才同学们通过找到知识间的包含关系,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之处。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出示例题:(1)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2.5、-、-2.5(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而分数是计数单位。(1)数位顺序表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提问: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3.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4.分数和百分数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三、巩固训练分数的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四、综合训练:练习册P59-60五、拓展延伸:1、搜集数的产生历史2、制作数的认识手抄报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的认识(2) 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对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进行系统整理,能区分易混易错(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倒数、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认知结构。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2.加强知识的灵活性、综合性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3.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体会转化、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灵活运用。通过对易混知识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教学难点:对数整除的相关概念的区分。 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7×0.9=0.14×0.3=1.7×0.03=1.87×0=5.5×10=2.6×0.5=0.12×6=7×0.08=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1、(1)学生自主报出自己出生年月。(2)问:①你们刚才说的数都是什么数?②研究数的整除时,是在什么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三、交流展示2、(1)出示算式:整除除尽①18÷2=9②2.4÷6=0.4③30÷8=④30÷5=6⑤8÷16=0.5⑥12÷0.3=40(2)提出要求:把算式填在集合图中。(3)提问:结合算式说一说因数、倍数的概念。3.借助算式整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1)借助算式整理特征①结合“30÷5=6”说一说能被2、3、5整除,能被2和5整除,能被2和3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2)回忆奇数、偶数的概念。\n①问: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4.借助情境,整理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①出示:下面四个答案中,哪个是把30分解质因数?1)30=2×3×5×12)30=6×53)2×3×5=304)30=2×3×5 ②什么叫分解质因数?③问:其它为什么不是分解质因数?④问:2、3、5是30的什么数?5.利用填图整理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1)出示:①1,2,4②4③24④24,48,72……8的倍数12的倍数按要求填问:重叠部分应填什么数?你选哪个?(4)问:24是8和12的什么?4呢?(5)第④组后面为什么有省略号?第①组后面为什么没有?(6)问: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就叫做……?(7)举例:什么是互质数?四、质疑研讨: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2)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五、综合训练(1)把35%的“%”去掉,原数就()。(2)在五折,0.56,0.55,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3)小数2.995精确到0.01,正确的答案是()。(4)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8.30,这个三位数最大的是(),最小的是()。(5)一堆糖果,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还剩3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还缺1块;如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缺1块,这堆糖果至少有多少块?六、回顾反思:七、拓展延伸:介绍韩信点兵问题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的运算(1)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四则运算意义的深入理解,归纳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2.培养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3.2+1.68= 2.8×0.4=   14-7.4=  1.92÷0.04= 0.32×500=  0.65+4.35= 10-5.4= 4÷20= 前置作业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一、情景导入:加减乘除是四胞胎,现在帮我认一认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整理知识点1.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1)整数乘法的意义:(2)小数乘法的意义:(3)分数乘法的意义: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①对照下面的两道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   142            34 ×  23      123)4182   426          369284            4923266           492                 0\n②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3)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①出示:×=  ÷=×=3.整理0和1在运算中的特性。(1)完成80页的填空。(2)把计算分类4.验算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三、交流展示: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通过上面的计算,发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四、质疑研讨:在计算时0和1要注意什么五、训练应用完成76页做一做。三、综合训练六、小结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的运算(2)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8×0.04=2.6×2-0.5=60×0.5=5-0.6×2=0.8×0.5=0.9×5=8×0.06=0.05×1.6=一、情境导入出示各类计算题:2.87+2.99   75.2-19.810.47-5.68-1.32  4.37++0.63+1.25×72×[÷(-)]38×56+44×3894×10125×1.3×0.45400-2940÷28×27325÷125÷81.1)观察题目中数与运算符号的特点,把上面的题分类。(2)学生独立思考。\n(3)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应该怎么分类;议一议:分类的根据是什么?2.小组汇报,展示3.小组分工合作,从上面题中每人各先一道自己易出错的题做一做。4.集体订正:说说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二、解决实际问题(一)解题步骤1.出示例题: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小组内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2.总结: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的步骤。(二)解决问题类型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板书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1)“归一”问题: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2)“归总”问题: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3)行程问题: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4)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工时间的“几分之一”表示。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其中两种量求出第三种量。数量关系式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n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5)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标准量,即单位“1”。若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求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解题规律:甲乙差÷乙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甲的解题规律:乙×(1±几/几)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乙的解题规律:甲÷(1±几/几)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三、巩固练习在教材相应习题中挑选四、综合训练1.非节假日7时至21时市话费为:前3分0.2元,以后每分0.1元。某人在非节假日的上午8时打了15分电话,需付电话费多少元?在这天上午如果一次预付0.4元钱的电话费,最多可打几分?2.三新小学计划组织145名师生去郊游。已知45座位的客车租金是720元,30座的客车租金是580元。请你为校长策划一下,怎样租车最划算?(要写出租车的辆数并算出租金)五、小结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式与方程(1)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难点: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75+0.4=4.3+5.7=0.27-0.2=1.2-0.9=100×0.7=2.5×8=1.06×7=0.01×7.2=一、情境引入二、自主探究一)、用字母表示数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方便。2、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3、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如】①a乘4.5应该写作4.5a;②s乘h应该写作sh;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4、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正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正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柱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锥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简易方程1、什么叫做方程?举例说明。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3、解方程:(交流讨论,上台板演,注意书写格式。)4、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三、交流展示交流自主探究中的公式等四、质疑研讨:解方程如何验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五、巩固训练:做一做综合训练:练习册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式与方程(2)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4.提高整体认识知识的能力,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熟练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2.5×40=18×6=1.73+2.07=10-0.9=8×12.5=50×0.2=32×0.25×1.25=(4+0.4)×2.5=一、情境导入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二、自主探究自己整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三、交流展示(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1.具体知识\n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2.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幻灯出示习题)8.5+65%x=1545x-34x=341.25x÷0.25=4(只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三)解方程的方法1.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重点是让我们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它都是根基。通过这道例题的解题过程,你觉得解题的过程应该分哪几步?(学生总结,教师板书)2.找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出示练习)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2)红花比黄花少25朵。(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5)单价、数量、总价。(6)速度、时间、路程。(7)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四、质疑研讨:你说一说是如何找等量关系的?五、训练应用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了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2.今年“3.15”期间,某城市因商品质量问题投诉的消费者有408人,比去年同期投诉人的3倍少6人,去年同期投诉的有多少人?(列方程解)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常见的量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2、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3、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2.5×80=2.34×0.2=7.73+2.07=1.7+3.3×0.2=0.8×0.5=4.2×5=12-0.9=0.25×1.6×0.4=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整理知识: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1、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面积单位:平方毫米(mm2)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体积单位:立方毫米(mm3)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容积单位:毫升(L)升(mL)2、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3、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如:1千米=________米;1平方千米=__________平方米;\n1公顷=________平方米。4、质量单位:(1)常见的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估一估: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5、时间单位:(1)常见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2)进率:1年=12个月=365天(闰年366天);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3)说一说:①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②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6、人民币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三、交流展示1、说一说: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2、练一练:(1)3时20分=()分;(2)2.6吨=()吨()千克(3)3080克=()千克()克;(4)7dm38cm3=()dm3=()L☆友情小提示: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做一做思考题,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1、巩固训练:P88练习十六第1、2题。2、拓展提高:P88练习十六第3、4题。六、反思: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比和比例(一)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2、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3、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重点: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6÷5=       0.2÷0.4=      1.6÷0.8=      4.2÷2.1=0.2×0.6=    4.6÷0.46=      0.52÷52=      7.1÷0.1=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比例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分数除法【举例】(1)、做一做:5:6=()÷()\n(2)、化简比。==0.12:2==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般方法结果求比值化简比4、解比例:【说一说思路和方法】5、比例尺:(1)、什么叫做比例尺?(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②比例尺20:1表示_________③比例尺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展示小组交流后,全班进行展示四、质疑研讨五、训练应用1、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3、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比和比例(二)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2、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3、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3.9÷13=      3×1.16=   5.79+2.63+4.21=    0.25×12=  3.6X÷3=     3X+5X=      26A-4.5A=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一)、正、反比例的意义: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正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③两种量的积一定。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一定)……正比例(一定)……反比例\n(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1、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牛奶袋数(袋)12345质量(g)22044066088011002、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变化情况如下。每袋面包个数2346所装袋数2416128就1、2两表分别说一说: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B.什么量是一定的?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D.分别写一个等量关系式。3、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⑤圆的周长和半径。⑥圆的面积和半径。(三)、用比例解决问题。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2、举例: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A.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B.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写出等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解比例并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P90练习十七第3--5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完成P90练习十七第5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2、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3、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重点: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垂直与平行、角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35×6=1.68÷0.3=  10-0.18-0.12=  0.54×101=  3.6÷0.6=  12.5×0.8= 0.4×50=     0.63÷0.7=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直线、射线和线段1、画一画: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一说,填一填。端点个数是否可以延长是否可以度量长度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n1、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并说出画垂线、平行线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一说:(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想一想:(1)什么是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画图配合说明。(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画图配合说明。(3)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角1、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3、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画图配合说明。4、比较大小:(1)图中∠1和∠2哪个角大?(2)大多少?(3)你用什么方法解决?125、角的分类。(1)分别画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一个,标上度数。(或说出它的度数范围)(2)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90度45度38度125度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P99练习十九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相关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35×6=1.68÷0.3=  10-0.18-0.12=  0.54×101=  3.6÷0.6=  12.5×0.8= 0.4×50=     0.63÷0.7=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平面图形边角特点(简要说明)周长公式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n等边三角形梯形圆三、交流展示P97例题2,完成课本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1、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2、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3、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公式推导过程)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P97“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训练应用:1、巩固训练:完成P99-100练习十九第3--7题。2、拓展提高:P100--101练习十九第8、9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3、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教学难点: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2+0.18=  0.1-0.02=   3.8÷0.01=   0.99×0.25×40=0.54÷0.6=   4.8×0= 0.16÷0.016=   0.02×0.5=   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立体图形的特点。1、回顾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完成下表:长方体正方体①、几个面;面②、面与面的大小关;③、面的形状;棱顶点圆柱圆锥底面侧面高\n3、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展示1、对照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小组交流,完成下表:(画出看到的形状并写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P101练习十九第11、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P102练习十九第18、19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发现或见解)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四)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2、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27.9÷30=    3.4÷17=   0.15+0.5=   0.25×4÷0.25×4= 0.3×0.2=2.4×10=4.2÷0.7=3.6÷12=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将书本P98例4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三、交流展示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注意单位的统一)图形名称表面积体积棱长和公式字母公式公式字母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V=sh棱长和=(长+宽+高)×4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2体积=棱长×棱长×V=a3棱长和=棱长×12\n棱长=棱长3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有盖)有盖S=2πrh+2πr2体积=底面积×高V=sh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πdhS=2πrh无盖S=2πrh+πr2圆锥————体积=底面积×高V=sh ——钢管————体积=大圆柱的体积—小圆柱的体积 V=π(R2-r2)h推导公式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体积÷高圆锥的高=体积×3÷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体积×3÷高无盖长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长×宽正方体的棱长=棱长和÷12四、质疑研讨:完成P98“做一做”,交流讨论,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完成P101练习十九第10题,P102第13~17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教学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2×5=9.1-0.7=15×0.6=0.8-0.35=5.4×0.01=    0.125×0.8=  0.27÷0.03=    1.8÷0.3=  一、情景导入教师投影出示图案(某烈士陵园进门时路道两旁美丽的迎客松)。这些美丽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1)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2)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3)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3)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2.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1)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n(2)动手操作,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3)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4)在旋转方向上有几种情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3.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1)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2)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三、交流研讨1.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相互交流。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四、质疑研讨你会按照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吗?提问:图形怎样放大?怎样缩小?五、训练应用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2.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1题。3.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2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4题。除了教材上拼的四幅图以外,你还能拼出什么图案来。小组内尝试拼图,议一议,互相交流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2、培养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500×0.2=  0.56÷0.4= 1.25×17×0.8= 0.01÷0.1= 0.37×0÷9.54=  0.55÷0.11=6.4÷0.8=          8×2.5=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确定的位置1、你知道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2、如果去电影院,怎样找到电影票上的位置?3、电影票上的“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位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将“3排6号”记作(3,6),那么“6排3号”怎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小提示:数对有2个数据,排列顺序不同,则所指的位置不同。5、如果在地图上表示某一城市的位置,一般用什么方式?☆友情小提示:经度和纬度相交处。三、交流展示1、以教室为观察点,说一说学校周围各建筑物所处的方向。2、举例说明,从学校出发到某一建筑物的路线。\n☆友情小提示:明确参照物、距离、方位、方位角。3、三位小朋友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友情小提示:①第一位小朋友以阳光小区为参照物,用了方位角和距离两个数据; ②第二位小朋友以光明路和育才街交叉口为参照物,用方位来确定;③ 第三位小朋友分别以和平路和丰收大街为参照物,用距离来确定。4、第一位小朋友和第三位小朋友的距离是怎么知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什么叫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图上哪个是比例尺?这叫什么比例尺?这个比例尺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还有什么比例尺?(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研讨☆友情小提示:1、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如(3,6)2、选择参照物,明确方向,确定距离。五、训练应用:完成P107练习二十一第1、2题。P108练习二十一第3、4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统计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3、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树立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知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合理使用统计数据,掌握分析判断方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2+0.78=0.64÷1.6×1.7=  6.5-5=3÷8=   7.5+0.15=0.78÷0.3=  0.99×1.25x8=      1.8×0.3= 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三、交流展示统计表:阅读P109主题图及表格,明确下列问题:(一)统计表的意义: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二)统计表的组成部分: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表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表目、纵表目和数据四个方面。(三)统计表的种类:1、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2、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四)统计表制作步骤:1、搜集数据2、整理数据3、设计草表4、正式制表\n统计图:自学P110例1,明确下列问题: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友情小提示:(1)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2)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3)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2、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4、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数:自学P111例2,明确下列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例2两组数据中,平均数各是多少?3、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4、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例2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四、质疑研讨:完成P112练习二十二第1~4题。提出疑问五、训练应用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概率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与整理,进一步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2、掌握可能性的基础知识,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经历预测等实验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可能性的知识进行预测分析教学难点:理解可能性的知识,并能设计公平的规则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1-0.02=3.6X÷3=     3X+5X=      26A-4.5A=5.79+2.63+4.21=    0.25×12=  1.2÷4= 27S×3=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1、可能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发生的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而在其他情况下不会发生的事件,是“可能”会发生的事件;2、可能性的大小:在可能发生的事件中,如果出现该事件的情况较多,我们就说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出现该事件的情况较少,我们就说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3、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公平性就是指参与游戏活动的每一个对象获胜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三、交流展示1、下面哪些现象是一定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1)明天会下雨。--------------------------()(2)2012年奥运会上,刘翔会创造110米栏纪录。()(3)王明身高会达到14.5米。----------------()\n(4)人每天都需要喝水。--------------------()(5)明年手机会大幅降价。------------------()2、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摸球游戏问题: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4、掷硬币问题:投掷硬币后,硬币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哪个大?☆友情小提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为,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为。正、反两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四、质疑研讨自学P111例题3,你同意谁的方法?为什么?五、训练应用:完成P113练习二十二第5、6、7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活动准备P114—115,准备活动所需器材。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学思考(一)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2、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难点: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5.5×10=2.6×0.5=0.12×6=7×0.08=1.8×0.04=2.6×2-0.5=60×0.5=5-0.6×2=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一)、自学P91例51、你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2、根据题意,画图连线,写出算式,找出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4、议一议: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展示1、交流讨论,弄清题意。2、想一想可以分几个步骤进行思考?3、可以用哪些数学方法解决问题?4、在排列组合时要注意什么?5、说一说你的思路: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________种选法。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________种选法。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________种选法。四、质疑研讨:找规律(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1)3,9,11,17,20,_____,_____,36,41……(2)1,3,2,6,4,____,____,12,____……五、训练应用:1、巩固训练:完成P94练习十八第2、3题。2、拓展提高:P94练习十八第4题。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数学思考(二)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2、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8×0.5=0.9×5=8×0.06=0.05×1.6=0.75+0.4=4.3+5.7=0.27-0.2=1.2-0.9=一、情景导入二、自主探究 (一)、阅读P93例71、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ABCDEF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n4、议一议,想一想:(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展示:可以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研讨:独立完成P95练习十八第5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五、训练应用:1、巩固训练:完成P95练习十八第6、7题。2、拓展提高“数学思考(二)”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绿色出行本学期第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骑车排放尾气的坏处和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2.了解“绿色出行”的含义、出行方式及好处。3.增强公民绿色出行的意识。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教学难点:了解“绿色出行”的含义、出行方式及好处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100×0.7=2.5×8=1.06×7=0.01×7.2=2.5×40=18×6=1.73+2.07=10-0.9=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有关“绿色出行”的相关知识和交通出行的图片,给同学们观赏,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见解。二、自主探究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步行和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啊,你们真环保啊,我们来看看小明一家的出行方式。(出示文字资料2)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根据文字材料1和2,出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讨论,分析一起研究。1、每辆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3、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三、交流展示1、小组讨论交流以前四个问题。2、全班展示\n四、质疑研讨同学说说你的研究报告,全班同学提出问题五、训练应用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六、回顾反思大家都很棒,在班长的组织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而且大家的建议也都很不不错,同学们都能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下面大家看一看下面一段文字,就是介绍绿色出行的。绿色出行是指采取相对环保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通过碳减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相信通过这段文字大家对绿色出行有了更深的理解。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七、拓展延伸写一封倡议书,先给自己身边的亲人们,要求他们绿色出行课后反思:教学内容:北京五日游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应用题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学会合理有序的安排事情教学难点:学会合理有序的安排事情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8×12.5=50×0.2=32×0.25×1.25=(4+0.4)×2.5=12.5×80=2.34×0.2=7.73+2.07=1.7+3.3×0.2=一、情景导入(多媒体画面)小红和小君两家是一对好邻居,他们两个也是一对好朋友,不过小红今年刚上二年级,已读六年级的小君自然就肩负起了做哥哥的责任。两家大人经商量决定后来一趟“欢乐北京五日游”,计划游玩以下这些景点: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和长城。但是他们把旅游的一切准备工作都交给小岚和大林去完成。这可愁死他们俩了!他们只好请大家帮忙了。二、自主探究(一)小组讨论。初步制订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礼等内容的计划。(二)按计划分工合作。由组长记录你们得到的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并善于从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保证旅途顺利愉快!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好!\n(三)交流设计方案三、交流展示 1.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方案,并说说获得信息的方法。(课件设计表)2.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集体讨论。3.选择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四、质疑研讨质疑:如果你去买票,你会怎么买?(让学生懂得身高在1.1—1.4米之间的小孩可随同大人买座别相同的半价票。小岚读二年级,身高可能不到1.4米)除了火车费,还有其他的车费吗五、训练应用1.总结各种方案,计算出每种方案所需经费。2.评选出最佳方案。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制定一个去承德旅游的最佳旅游方案。课后反思:教学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0.8×0.5=4.2×5=12-0.9=0.25×1.6×0.4=6÷5=       0.2÷0.4=      1.6÷0.8=      4.2÷2.1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观察邮票。2、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邮票?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二、自主探究1、阅读下表,明确邮政相关的费用。2、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3、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________元的邮票。4、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__________元的邮票。5、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n7、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完成下表)☆友情小提示:为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三、交流展示: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1)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2)自行设计。(3)与同学交流。(4)你见到过自己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四、质疑研讨五、训练应用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有趣的平衡本学期第______课时\n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2、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去树立团体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口算:500×0.2=  0.56÷0.4= 1.25×17×0.8= 0.01÷0.1= 0.37×0÷9.54=  0.55÷0.11=6.4÷0.8=          8×2.5=一、情景导入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长约1m)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栓上绳子。3、从中点开始每隔8㎝做一个记号。(或刻小槽)二、自主探究1、平衡(一)(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1)。(3)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4)演示小组代表上台演示(3)。(5)你有什么体会?☆友情小提示: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2、平衡(二)(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n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②应该放几个?(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3)你有什么体会?☆友情小提示: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3、平衡(三)(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动手进行实验活动,将实验结果记录在P115表格上。(3)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这两种量成反比例)(4)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友情小提示: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三、交流展示四、质疑研讨五、训练应用六、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七、拓展延伸【活动准备】阅读P116—117,准备活动所需器材课后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