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比和比例》授课人:王雅婷一、教学内容:本课包含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等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比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与除法、分数的结合更加紧密,知识综合性强,知识的要求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能力与思维的要求更注重沟通与联系,重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函数思想的渗透力度很强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定成正、反比例的量。2、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法正确分析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正、反比例问题等)。3、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和兴趣,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2、 能够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练习题教导(1) 实际复习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到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就把例4后面的三个问题一并解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复习和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对比,搞清有关概念。(2) 教学例4时,可让学生独立审题并写出答案,然后交流。教师可强调写比时,要看清要求,前后项不能随意交换。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两个比的比值表示什么(工作效率),比值相等说明什么(工作效率相同)。(3)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五、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及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复习回顾 一、导入新课1、导出课题:看PPT显示出一组数,引导出比和比例,今天我就来复习复习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1)、出示问题:你都知道比的哪些知识?\n学生思考后会汇报,然后出示ppt。(2)、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3)、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出示表格,让学生说明。(4)、出示ppt问题。2、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3、比值和求比值。板书:(1)、把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最简的整数比,叫做比的化简。(2)、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就是求比值。(3)、出示例题,学生练习。3、思考比例有哪些知识?让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10:2.5=4:1(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3)、比例和比的区别和联系(4)、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出示解比例例题\nX:20=15:103、正比例意义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一定)4、反比例意义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X×y=k(一定)六、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1.住房面积一定,人口总数与人均住房面积。( )2.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3.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 )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5.圆锥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6.圆的周长和半径。 ( )7.小华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8.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x-y=0,那么x和y( )9.如果 ,(x、y都不等于0)那么x和y ( )(2)、解决问题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出72张纸;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能剪出96张纸。\n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的比。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纸,需要多少小时?(3)、快乐应用1.某月甲、乙两户共缴水费26.40元,用水量之比为5:3,甲、乙两户应各缴水费多少元?2.工程队要修一条长900米的隧道,开工9天修了27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3.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8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七、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八、布置作业大小本练习册,课本练习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