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逸夫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课时安排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数备注主备人13.3—3.7假期作业整理负数单元复习423.10-3.14圆柱的认识及表面积533.17_3.21圆柱的体积圆锥543.24-3.28练习四整理和复习数学游戏553.31—4.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4清明节464.7—4.11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574.14-4.18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584.21-4.25用比例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594.28-5.2阶段整理和复习4劳动节105.5-5.9统计数学广角节约用水5115.12-5.16数与代数5125.19-5.23数与代数5135.26-5.30空间与图形5146.2-6.6空间与图形4端午节156.9-6.13统计与可能性综合应用5166.16-6.20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5176.23-6.27复习5186.30-7.4考试5\n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1.在具体情境屮,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屮的作用(参见例25)。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广100的自然数屮,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扌舌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二)数的运算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屮,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7.在具体情境屮,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二单价X数量、路程二速度X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例28)。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9)。(三)式与方程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n1.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2.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四)正比例、反比例1.在实际情境屮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30)。4.能找出生活屮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五)探索规律探索给定情境屮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例32)。二、图形与儿何(一)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二)测量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而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1.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Z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而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三)图形的运动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6)。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屮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四)图形与位置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7)。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邙艮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38)。三、统计与概率(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9)。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9)。5.能从报纸朵志、电视等媒体屮,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40)。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杲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9和例41)。\n(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屮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42)。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2)。四、综合与实践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岀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FI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Z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全册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屮的问题。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止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6.经历从实际生活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H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n1.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第一单元一、学习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屮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Z间的大小。二、教学重点:能认识负数,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教学难点:用负数表示一些FI常生活屮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正数、0和负数Z间的大小。四、教具、学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五、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屮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六、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七、本单元教学措施: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知道负数是生活屮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能借助数轴比较负数的人小。八、本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n1-1«负数的认识和意义>>【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FI常生活屮的实际问题。3.对正数、0、负数Z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学习重难点】重点是体会负数在生活实际应用;理解负数的含义。难点是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负数的意义。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思考引入:同学们,每节课老师走进教室上课之前,大家都会做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O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屮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例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探索新知自主探究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实例: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友情小提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塑呢?自主探究2、认识正、负数。阅读P2例1,思考:①“°C”表示什么?②16°C、-16°C的意义有什么不同?③“-”是什么符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友情小提示:像“一16”这样的数叫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一”,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1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十六。我们可以在1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自主探究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1)观察P3例2存折数据,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n(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友情小提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自主探究4、观察家屮温度计示数,想一想:0是负数还是正数?☆友情小提示:以0°C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4“做一做”1、2题;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负数的历史。四、达标检测:(有能力的学生全做,没有能力的,只做巩固训练。)1.巩固训练:(全体学生都做。)完成P8练习一第1、2、3题。2.拓展提髙:(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完成《课外作业》P1第4、5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1-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学习目标】1.认识数轴,能够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认识数轴,并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和0。难点是理解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85.6+0.9-0.23+2.10-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o3.某FI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二、探索新知\n1.阅读P5例3情境图,自己动手,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2.什么叫数轴?3.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0、1、2、3、4、)画在下面:☆友情小提示:先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再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最后描点标数(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4.阅读P6例4,思考数轴上的数的排列有什么特征?如何表示数的大小?☆友情小提示: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5.比较“8>6,但是-8-6”,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填一填,记一记: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而正数都比0()。负数都比正数()o三、达标检测:1、比较下而每组数的大小-302-50400-8-0.50-1.560-60082.填空题:(1)、若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8米记作(),不升不降记作()。(2)、如果向东走为正,那么-50米表示();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又表示()o分层训练:(有能力的学生全做,没有能力的,只做巩固训练。)1.巩固训练:(1)完成P7“做一做”第1、2、3题。(2)完成P9练习一第4、5、6题。2.拓展提高:完成P9练习一第7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n第二单元学习内容:木单元教学内容有: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n教材分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儿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援助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儿何体的观察,并从实物屮抽象出儿何图形,然后再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在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探索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等内容。为了使学生切实学好这一部分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及电教媒体,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实验,让学生经历有关形体表而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的推导过程,揭示规律,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并通过解决与生产、生活屮有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圆柱圆锥都是生活屮常见的图形,可通过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圆柱和圆锥。本单元知识操作性强,可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在操作屮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球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5.培养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学习重点: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学习难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本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2~1〈〈圆柱的认识>>【学习目标】1、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看懂圆柱的平面图。2、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n【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2、难点是看懂圆柱的平面图。【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兀r或C=Ji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探索新知探究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2)找找圆柱,请找出生活屮圆柱形的物体。探究2.圆柱的表而(1)摸摸圆柱。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圆柱是由哪儿个部分组成的?(2)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而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征?☆友情小提示: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探究3、圆柱的高(1)自学课本P11例1,拿个圆柱实物指出它的高,思考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友情小提示:圆柱两个底面Z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2)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3)尝试完成P11“做一做”。(说一说长方形或正方形转动起来是什么?)(4)说一说圆柱有什么特征?探究4、圆柱的侧面展开(P12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2)交流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友情小提示:①沿高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②斜着剪:平行四边形(3)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屮观察。\n①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宽就是圆柱的_(4)延仲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③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5练习二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达标检测分层训练:(全体学生都做)1、巩固训练:完成P15练习二第3、4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2、拓展提高:完成第12页“做一做”。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2-2«圆柱的表面积>>【学习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难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出圆柱的特征:2.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二、探索新知探究1、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1)观察P13例3: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而积和圆柱的侧而积有什么关系呢?\n(2)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友情小提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2.完成P16练习二第5题(1)审题回答: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在反面做题.组长检查,注意发现计算屮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友情小提示: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探究3、自学P13例3:理解圆柱表而积的含义。(1)圆柱的表面由和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X2探究4.小组自学P14例4:(1)明确已知条件。(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3)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友情小提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省略的个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1.小结:在实际应用屮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而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4“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全体学生都做)1、巩固训练:完成P16练习二第6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2、拓展提高:P16练习二第8、10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2-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学习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n【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难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公式: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公式:3.P17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友情小提示:第2行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2兀)来求出圆柱的底而半径。二、实际应用1.P17练习二第13题(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止方体的表面积=2)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组长订正。2.P16练习二第7题(1)自制模型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2)独立完成这道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3.P16练习二第9题(1)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儿个面?(2)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4.练习二第16题(1)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友情小提示:“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5.练习二第19题(1)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2)☆友情小提示: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Z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n(3)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1.在家中找一圆柱形物体,完成P17练习二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三、巩固训练:(全体学生都做)完成P17-18练习二第11、15、17题。四、拓展提髙:(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P18练习二第18、20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岀来吧!)2-4〈〈圆柱的体积>>【学习目标】1.会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2.难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找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Z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探索新知1.自学课木P19例5,并补充完整。思考: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儿个条件?☆友情小提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n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2)rh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3)长方体的底而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髙就是圆柱的髙。(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1.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Z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己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④在练习本上解出此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2.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3.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工'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4.自学P20例6,提出质疑,小组交流讨论。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与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而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21练习三第1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达标检测、层级训练:(全体学生都做)1、巩固训练:完成P21练习三第2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2、拓展提高:练习三第3、4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2-5«圆柱的体积练习课>>【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2.难点是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n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FI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即V=Sh“r2h。2.长方体的体积公式:3.独立完成P22练习三第6题,组长检査核对,提出质疑。二、小组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1.练习三第7题(1)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2)独立完成:2.练习三第5题。(1)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o也可以列方程解答。(2)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3.练习三第8题。(1)理解题意: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2)独立完成:4.练习三第9题(1)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友情小提示: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2)独立完成:\n三、达标检测:(全体学生都做)1、练习三第10题☆友情小提示: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2.拓展提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P22练习三第11题。四、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岀来吧!)2-6〈<圆锥的认识>>【学习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止确测量圆锥的高。2.通过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学握圆锥的特征。2.难点是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探索新知1.生活屮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友情小提示:圆锥底面是圆,侧而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2.自学课本P24例1,思考什么是圆锥的高?\n找个圆锥实物,用手摸一摸,思考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友情小提示:(1)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4)沿着曲而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髙,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髙: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1.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动手实验加以证明。☆友情小提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2.想一想,转一转:一个长方形纸片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O那么将三角形纸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24“做一做”。四、达标检测、层级训练:(全体学生都做)1、巩固训练:完成P27练习四第1题。(1)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2、拓展提高:完成P27练习四第2题。五、总结梳理: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屮的圆锥吗?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2-7«圆锥的体积>>【学习目标】lo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n2.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Z间的关系。\n【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圆锥有什么特征?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探索新知1•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实验,看看它们Z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注意观察,倒儿次正好把圆柱装满?(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友情小提示:圆锥的体积=x圆柱的体积=X底面积X高,字母公式:V=Sh2.练一练:P27练习四第3题(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3)独立完成:3.看谁做得即对又快:独立完成P27练习四第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4.尝试解答P26例3(1)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2)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3)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n(4)组内纠正(注意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28练习四的第7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达标检测、层级训练:\n1.(全体学生都做)巩固训练:完成P28练习四第5、6题。2.(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拓展提高:P28练习四第8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岀来吧!)3-8«整理和复习>>【学习目标】1•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Z间的联系与区别;2.常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2.难点是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Z间的联系与区别。【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圆柱有什么特点?(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儿个图形屮哪些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2)表而积是由哪儿部分组成的?(3)完成第29页第2题屮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3.圆柱的体积\n(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n(2)做第29页第2题屮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4、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二、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1)圆锥有哪儿个部分?有什么特点?(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儿个图形屮哪些是圆锥。2.圆锥的体积(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2)做第29页第2题屮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三、知识应用:1.做P30练习五的第1题。(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2.做P30练习五的第2题。(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3.做P30练习五第5题。(可用方程解答)四、达标检测、1.巩固训练:完成P30练习五第3、4题。(全体学生都做)2.拓展提高:(1)练习二第6题。(2)完成P31“数学游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六、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等。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实验教材与人教版大纲教材相比: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将实际尺寸放大的比例尺实例、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作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教学内容。新增内容的“课\n标”依据:“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屮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塑的值。”;“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n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基本认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原来多,教学要求比原来高。本单元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木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编排的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图形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生活现象(例如:第32页、第56页的情景,这些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学生都见过,也知道它们Z间的大小关系,只是没有从比例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生活屮放大或缩小现象的数学含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它可以迁移到画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活动屮),生活屮的地图(例如,学生都知道屮国地图是把祖国的实际版图缩小后的样子,有的学生可能知道它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还有的学生可能留意过上面的比例尺,只是不可能全班学生都准确、全面地理解比例尺的数学含义)。学生已有的知识:比的有关知识(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等,在以前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学生也曾见过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15:10二3:2),不过当时只是从比的基本性质的角度认识这样的等式而已),解方程(解比例本身就是解方程,只是比例形式的方程与以前学习的方程形式不同,需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它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形式罢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例如,学生知道圆柱的体积二底面积X高,并会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但学生并没有从把其屮一个量看做常量、另外两个量看做变量的角度,去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归一、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正、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学生已经会用归一、归总的算术方法解答)。三、本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屮一个量在图像屮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四、本单元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2.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五、课时安排:\n本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3-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木性质。2.通过探究、概扌舌归纳、讨论、合作学习,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止确的组成比例。【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求出下而各比的比值12:16:4.5:2.710:63.上面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二、探索新知1.自学P32-33例lo(1)每而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2)每而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什么叫做比例?⑷举例说明比例的两种写法:(5)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儿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友情小提示: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2.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友情小提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n1.巩固练习:完成P33“做一做”第1、2题。组内订正。2.阅读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比例有什么基本性质?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友情小提示: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34“做一做”,组内订正,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全部都做)练习六第1—5题。2.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做)练习六第6题。五、总结梳理: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3-2〈〈解比例〉〉【学习目标】1•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重难点】L重点是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2.难点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n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1.判断下面每组屮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和:二、探索新知1、阅读P35第一段,说一说什么叫解比例?2.认真阅读P35例2(1)说说题屮“1:10”表示什么?(2)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找出相等的比写成比例。(3)例2的解法跟过去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根据什么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的?(4)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学会正确的解题格式)(5)例2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格式,你看懂了吗?(有困难的,组内交流。)3.自学P35例3,说_说解比例的方法:☆友情小提示:解比例首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4.完成P35“做一做”。(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么做的。)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37—38练习六第8—11题。2.拓展提髙:练习六第12、13题。有能力的同学,完成拓展练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巩固练习。五、总结梳理: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3.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n3~3〈〈成正比例的量〉〉【学习目标】\n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2.难点是理解两个变量Z间的比例关系,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二、探索新知1.阅读P39-40例lo(1)计算出表格中的底面积,认真观察数据,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思考: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如何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3)举一举生活屮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2.自学P40例2,回答以下问题:(1)题中有儿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星关系式是什么?(4)说说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点?(5)从图屮你发现了什么?(6)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3.☆友情小提示:\n(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n(2)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二k(一定)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41“做一做”组内交流,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44练习七第1、2、3题。(全班都做)2、拓展提高:完成P44练习七第4、5题。(有能力的同学做)五、总结梳理: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岀你的发现或见解)3-4〈〈成反比例的量〉〉【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合作,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2.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下而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自学P42-43例3。(1)观察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屮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n(2)从屮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3)☆友情小提示: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髙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而积减少,髙度反而升尚;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式子表示:xXy=k(一定)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面每题屮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4.阅读P47“你知道吗?”说说成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43“做一做”,组内检查,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全体都做)巩固训练:完成P46-47练习七第6—10题。2、(有能力的学生做)拓展提高:P47练习七第11题。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岀你的发现或见解)3-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2.难点是能判断正、反比例。【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n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下而每组屮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1.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探索新知1•观察下表,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路程(千米)51025100时间(时)1210表1表2速度(千米/时)10020105时间(时)210202.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屮每两个量Z间的比例关系。(1)速度X时间二路程(2)二速度(3)二时间3.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4.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1)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2)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巩固练习:(全体都做)1•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屮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_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n(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种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四、拓展提髙:(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小组长帮忙)小红上学时每分钟走60米,放学时每分钟走80米,她上学、放学走路共用去21分钟。她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岀来吧!)3-6〈〈比例尺>>【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互换。【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难点是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1.爸爸拿着地图就知道济南到北京的距离,工人师傅看着图纸就能做出零件,是什么在帮助他们?2.学校规划建篮球场,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请同学们画在练习纸上。3.什么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什么是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自学课本P4&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用途吗?☆友情小提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二比例尺或者2.结合两幅地图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n(1)1:100000000是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千米。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改写成线段比例尺.(2)050KM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干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I)1.找出P49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1)在生产屮,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o(2)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3)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友情小提示: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2.看一看:比例尺1:100000000比例尺1:5000000比例尺2:1想_想: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在什么情况下写成后项是1的比?3.思考:比例尺能带单位名称吗?比例尺一定的情况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关系?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49“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53练习八第1、2题。(全体学生都做)2、拓展提高:P54练习八第3题。(有能力的学生做)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3-7〈〈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难点是求实际距离。\n【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lo什么叫做比例尺?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3)比例尺060K二、探索新知1.自学P50例2(1)说说比例尺1:500000的含义。说一说从屮你得到哪些信息?(2)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为x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较合适?(3)学会正确的解题格式。(说一说解题过程及格式)(4)注意单位换算。☆友情小提示:如果用算术法解决,则有:①实际距离二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X比例尺2.自学P51例3,了解题目要求。(1)讨论:你想怎样画?☆友情小提示: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即(2)确定的比例尺是多少?(3)求出长、宽的图上距离。(4)画出操场的平面图。(画在反而)☆友情小提示:如果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贝I」:图上的长二80X=0.08m=8cm图上的宽二60X=0.06m=6cm(5)完成P51课本填空。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52“做一做”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54练习八第4、5、6题。(全体都做)2.拓展提高:P55练习八第8、10题。(有能力的学生做)3.动手实践:完成P54-55练习八第7、9题。(可以小组合作)\n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n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岀来吧!)3-8〈〈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难点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观察思考1.观察P56课文插图,想一想哪些是把物体放犬?哪些是把物体缩小?2.说说生活屮哪些现象是把物体放人?哪些现象是把物体缩小?二、探索新知1.自学P57例4。(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友情小提示: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3)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友情小提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2.练一练(P58):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友情小提示: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n(2)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3缩小,画在P58的表格小。\n(3)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思考: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三、知识应用:1。独立完成P58“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2.阅读了解P58“你知道吗?”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61练习九第1题。(全班都做)2.拓展提高:P61练习九第2题。(有能力的同学做)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岀你的发现或见解)3-9〈〈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目标】lo常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学习重难点】lo重点是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是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3.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二、探索新知1.认真阅读P59例5,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1)题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塑?说说变化情况。(2)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友情小提示:\n(4)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加以比较。(5)说一说解题过程,学会解题方法和格式。1.练一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要求:⑴用比例来解决。⑵独立尝试列式解答。(写在右面,组长检查)2.自学P60例6。(1)根据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说一说题屮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两种方法,提倡用比例法。)(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写在右面)3.比较例5,例6,说说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60“做一做”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62练习九第3、4、5题。(全班都做)2・拓展提高:P62练习九第6、7题。(有能力的学生做)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3-10〈〈整理和复习(1)»(第1页,共2页)【学习目标】io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学习重难点】lo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难点是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n【学法指导】\n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FI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1)63“整理与复习”第2题。☆友情小提示:如:X:解:4X二(根据比例的基木性质)4X二X=X二过程要求:(1)独立完成,写在反面。(组长检查)(2)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3)谁来上台板书展示。(4)共同评价,注意书写格式。☆友情小提示:(也可以横着写)如:X:解:4X二4X二X二X二再如:6.5:X=3.25:4解:3-10«整理和复习(1)»(第2页,共2页)\n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写岀关系式。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例种类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你是如何判断两种暈是否成止比例或反比例的?☆友情小提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找出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二想:想一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练一练:P63“整理与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按复习屮概括的“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塑。(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巩固练习:完成P64练习十第1、2题。(全体学生都做)五、拓展提髙:P64练习十第3题。(有能力的学生做)六、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n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n3-11〈〈整理和复习(2)>>【学习目标】lo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正确、熟练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学习过程】一、复习比例尺1.什么是比例尺?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3000000(2)比例尺20:1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进行改写吗?(1)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2)070K改写成数值比例尺4.填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2cm600km1:500001.2km1:6000000015cm过程要求:\n独立计算,求出各题结果。汇报,填空。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过程屮要注意什么?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友情小提示:(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4)解设,并解比例(5)检验。2.完成P63“整理与复习”第4题°三、巩固练习:完成P64练习十第4、5题。(全体学生都做四、拓展提高:阅读P65-67,了解其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做)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第四单元:扇形统计图学习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学习目标:1.进一步常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止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学习重点:扇形统计图.学习难点:发现统计图屮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学习流程:口算训练274-3X73X64-9254-5X845+8-2324-8+1335+24-12一、知识链接: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n白学课本68页例1,提出数学问题。1.通过观察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n1.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它是一个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2)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而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修改扇形统计图)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岀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屮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屮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出示下图,提问:?(1)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2)你能判断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吗?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1)说一说,你从图屮得到哪些信息⑵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2.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扇形统计图?三、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班内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有疑问的内容。五、巩固拓展: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2.()统计图较容易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3.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4.在一幅扇形统计图里,有一个扇形的面积占整个圆的百分Z四十五,这个扇形的圆心角是()5.下面的统计图反映了初一⑴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小组的情况,(图略)(文娱占18%,计算机占32%,美术占17%,体育占25%,其他的占8%)(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2)哪两种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最受欢迎的活动是什么?(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哪两种活动的百分比之和超过总和的一半?(5)图屮的其他是把最爱电脑,体育,美术等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合理吗?\n六、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七、课堂检测:下面是两个班的成绩统计图(图略)(一班:100的占10%,85分---95分的占50%,6084的占26%,60分以下的占14%)(二班:100的占12%,85分---99分的占44%,6084的占32%,60分以下的占12%)(1)如果85分以上为优秀,分别计算两班的优秀率:一班优秀率:二班优秀率:(2)计算出一班人数最多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3)这两个班的及格率分别是多少: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学习内容:折线统计图(68页例2)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止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习重点:折线统计图。学习难点:止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学习流程:课前口算训练:知识链接:1•折线统计图分为(2•统计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叫()统计图。3•折线统计图不但(力而且()o4•护士要统计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统计图。5•要统计某地七月份降水量的情况应选用(统计图。二、自学提示:白学课本68页例2,冋答下列问题。(1)通过观察,图(1)公司的员工A绘制的公司员工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数量是怎样变化的?\n(2)通过观察,图(1)公司的员工B绘制的公司员工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数量是怎样变化的?(3)初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4)从两幅统计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三、展示提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部分四、班级展示1.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六、课堂总结七、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3)根据图屮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课堂检测:1.根据下而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回答问题。①这张复式统计图的内容是什么?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分别是哪一条线?③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④从图屮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2.5个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分为9.46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66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分?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抽屉原理温馨寄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学习目标:1.在解决生活实例的探究过程屮,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利用“抽屉原理”的规律,灵活应用于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学习过程:课前口算训练\n一、知识链接:)o)o1.3个同学坐2把椅子,一定有一个同学(1.15名同学评岀10名三好学生,一定有5名同学(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70页例1,解决下列问题: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1)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有儿种不同的放法?①()@()@(①()(2)把四支铅笔放入3个铅笔盒中,由于摆放的方法不同,每个铅笔盒总的支数()o(3)第一种摆法中,总有一个铅笔盒要放入()铅笔。(4)第二种摆法总有一个铅笔盒屮要放入儿支铅笔呢?第三种?第四种呢?(5)总结:四支铅笔放入3个铅笔盒中,不管怎么摆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支数是最多的,可能是(、、或)(6)如果将5支铅笔放入4个铅笔盒屮,填写下表: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7)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要放入儿只铅笔,你是怎样想的呢?(8)你发现什么?三、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四、展示提升:展示自主学习环节屮有争议和有难度的内容,达到提升。五、巩固练习:1.游戏: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除大、小王),至少有儿张牌是同花色的?为什么?(把什么看作要分的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也就是把儿个物体放入儿个抽屉屮?)2.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总有一个鸽舍中至少要飞入儿只鸽子?3.小明家来了15位客人,那么这些客人中至少有2人是同一个属相的,对吗?为什么?\n教师:刚才我们把铅笔看成事要分的物体,把铅笔盒看做是抽屉。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时候,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譬如要将7个物体放入5个抽屉屮,8个物体放入5个抽屉屮,9个物体放入5个抽屉屮,那总有一个铅笔盒屮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这一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抽屉原理”,还把它叫做“鸽巢原理”。六、课堂检测:1•说一说。把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取多少个球,可以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2.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屮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生1:“六年级里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生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3、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儿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证有2对同色的小棒呢?第二课时抽屉原理学习内容:70页例2学习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学习流程:口算练习:+=X=1一=0.65X0-2=12.44-4=■•0==X10=2+=一、知识链接: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2.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至少有()只铅笔要放进同一个文具盒里。3.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枝铅笔。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1.探究:自己试着摆一摆;2.试着列式表示出自己的想法:\n1.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你怎么列式:2.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用式子怎么表示?3.观察上而练习,你发现了什么?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屮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五、巩固拓展:1.把7颗糖果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怎样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儿根糖果呢?2.把9颗糖果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怎样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儿颗糖果呢?3.把10颗糖果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怎样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儿根糖果呢?4.某校六年级学生共有400人,年龄最大的与年龄最小的相差不到1岁,我们不用去查看同学的出生FI期,就可断定在这400个学生屮至少有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5.小丽从书架上随意拿下了13份报纸,你知道至少有儿份报纸是同一个月的吗?6.如果把5颗糖果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怎样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儿颗糖果呢?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O七、课堂检测:1.如果把101糖果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儿颗糖果?2.要拿出25个苹果,最多从儿个抽屉屮拿,才能保证从其中一个抽屉里至少拿了7个苹果。3.—年有53个星期,全班有54个同学,那么其中必有儿个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星期?第三课时:抽屉原理温馨寄语: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学习内容:课本70页例3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探究过程。2.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口算训练:3-1.95=6.34-0.07=26X=0.5-=X二一、知识链接:填空,并写明原因1.把5个苹果放到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一个苹果。\n1.把6个苹果放到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一个苹果。2.把7个苹果放到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一个苹果。3.把10只鸡关进4个鸡笼里,至少有_只鸡要关进同一个鸡笼里。4.把10只鸡关进3个鸡笼里,至少有_只鸡要关进同一个鸡笼里。5.把11只鸡关进4个鸡笼里,至少有_只鸡要关进同一个鸡笼里。我发现: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70页,老师准备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1.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摸2个可以吗?摸5个可以吗?最少要摸出儿个球?2.本题与前面所讲的“抽屉原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要分放的物体是什么?摸出5个球,就一定能保证摸出的球中有儿个是同色的?3.摸不同颜色的球,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4.随时小练:把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取多少个球,可以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屮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五、巩固拓展:1.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屮六(1)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生1:“六年级里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生2:“六(1)班屮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2.某幼儿班有40名小刖友,现有各种玩具122件,把这些玩具全部分给小朋友,是否会有小朋友得到4件或4件以上的玩具?3.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屮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保证有两对同色的球呢?4.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儿张牌,方能保证其屮至少有2张牌有相同的点数?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七、课堂检测:1.某班37名同学,至少有几个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2.我们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断定他们屮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3.42只鸽子飞进5个笼子里,可以保证至少有儿只鸽子在同一个笼子里?4.口袋中有红、黑、白、黄球各10个,它们的外型与重量都一样,至少要摸出儿个球,才能保证有4\n个颜色相同的球?1.饲养员给10只猴子分苹果,其中至少要有一只猴子得到7个苹果,饲养员至少要拿来多少个苹果?2.从13个自然数屮,一定可以找到两个数,它们的差是12的倍数。总复习第一课时:数的认识学习内容:课本76—77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三。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说岀学过的数及分类,系统的回顾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2.复习各种数的读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复习分数和小数的基木性质,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计算。4.复习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习过程:口算训练5.24-1.3=1.644-41=254-15=8.65X10=0.25X0.6二2.14-1.9=0.99+1.8=2.56-0.37=知识梳理:一、1.六年来都学过了那些数?分别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些数的例子。2.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1)判断:(对的打丁,错的打X,并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比较合理。)1.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都是自然数。……()2.整数都大于小数。()3.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4.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5.百分数一定小于1。()6.负数都是整数((2)说出下面各数中“2”的含义\n23.7230.52二、数的读、写你会吗?1.读一读:73986.40360099000100020000.002读作:读作:读作:2.写一写:一亿八千万零点一零零一六亿七千--百五十万零六点零五写作:写作:写作:3.改一改:346300二万2万790034080=亿2亿2010999=万2万149640000.5=亿a亿4、比较大小。10001099992.14502.15425万O249000-O-13元013.0元0.371037%1.填表小数0.251.5分数40%百分数28%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1)直接写得数。5.65X10=2.8X100=0.006X1000=0.396X10=0.418X100=71.2X1000=(2)选择1.1.26里而有()个百分Z—。(1)26(2)10(3)1262.不改变0.7的值,改写成以千分Z—为单位的数是()o(1)0.007(2)0.70(3)7.00(4)0.7003.把0.001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o4.在9.9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的计数单位就()o(1)扩大10倍(2)不变(3)缩小10倍四、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含义是什么?1.24和8,()是()的约数,()是()的倍数。\n2.在1、2、3、9、24、41和51屮,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是奇数但不是质数,()是偶数但不是合数。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有()个约数。2.a二2X2X5,b=2X3X3,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合作探究:请在组内知识梳理屮未解决的问题。展示提升:I詞绕知识梳理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综合练习:1.分数单位是1/11的最大真分数和最小假分数的和是()o2.猜一猜:□里面可以填哪些数:90875^10万3900000000^39亿3.下列各数中,同时能被2、3和5整除的最小数是()(1)100(2)120(3)3004.a与b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课堂检测:1.小数点左边部分叫做()部分,右边部分叫做()部分,小数点左边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o2.—件羊毛衫标价a元,打八折出售,这件羊毛衫的售价是()元。3.把1.6扩大100倍是(),再缩小1000倍是()。4.把3/7、3/8和4/7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是()。5.一个合数的质因数是10以内所有的质数,这个合数是()□6.把171分解质因数是()。笫2课时:数的运算学习内容课本80页及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十四1、2题学习目标1.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并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一、知识链接1.把()合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n1.已知两个数的()与其屮一个加数,求()的运算叫做()o2.求几个()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3.已知两个因数的()与其屮一个因数,求另一个()的运算叫做()04.()、()、()、()统称四则运算。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80页内容:1.写出加、减、乘、除法各部分Z间的关系。2.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的方法联系和区别:72X840.72X8.4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区别是小数乘法的积要看因数中一共有()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位点上()。3.564-40.564-0.4小数除法要先把除数转化成(),同时把()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按照除数是()的除法进行计算。4.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a+0=()aX0-()04-a=()a-0=()aXl=()a4-a=()a-a=()a4-1=()l±a=()a-a二(),"a二(),a+a=(),aXa=()三、展示提升:交流自主学习部分。四、巩固练习1.计算(1)2.87+5.6-0.87+4.4(2)1118X9-1118X6(4)910-(14+720)4-34(5)12x+35x=4.4(解方程)2.列式计算。(1).比17大43的数乘6.25,积是多少?\n(2).一个数的比它的一半大2,这个数是多少?(3).一个数的1.5倍比27的少17,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六、课堂检测一、填空1.如果aX二bX(a^b不为0),那么a()b。2.如果a*二b一(a^b不为0),那么a()b。3.两个数的差是3、减数增加0.3后,差是()。4.两个数相除,商24余1,除数42,被除数是()05.2.4吨的是(),()的是2.4吨。6.—根木条长米,截去米后,还剩()米。7.13—11二()(商用循环小数表示)8.—根钢管长米,重吨,平均每米重()吨,平均每吨长()米。二、估算587X862854-7412X297874-0.484.924-9678X19三、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38X0.5433.124-13.4四、简便计算1.25X1.62009X15笫三课时数的运算学习内容:课本80,81页的内容及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十四3、4题。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计算情境过程中,回顾小学学习的四种运算(加减乘除),加深对算理木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整理比较整数、小数和分数运算的异同点。2.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过程屮,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3.回顾整理运算屮的各种运算律。4.总结四则运算过程屮出现的儿种特殊情况。(主要是0和1)学习过程:口算练习:326-240二24X5二13.7+4.13=4116-217=24004-80=184-24=4107-1008二120X101=-、知识链接:\n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二、自主学习:一、四则运算的意义1.完成练习。24004-80二71.5+41.9=14.3X80二64-19=24X5二这里包含哪儿种运算?它们叫什么运算?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二、四则运算的法则。1•完成下列各题。整数小数分数在加减法运算时要注意什么?2.完成练习,归纳你所发现的结论。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律。1.下而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1200-197二25X125X4X8=909X99+909二0.4X1.25X25X8=25X1.25X32=8.4X11-&4二9.45X18-9.45X8=(5.6+4.8)4-1.3=2005X18-200.5X80+20050X0.1=37X99=101X92-92=4.2X99+4.2=2005X0.7+0.13.1+2.4+1.9+3.6=17.5-4.25-5.75=0.125X0.25X32=8.5-X2005+0.2X2005二2.在计算过程你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如果找不到简便运算,四则运算遵循什么原则?三、合作交流:交流自主学习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n]韦I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提升。五、巩固练习:8.37-2.58-3.42=1.48+8.73+4.52+1.27=1.25X2.47+7.53X1.25=31.9X18-8X31.9二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学会了O七、课堂检测:1.7+2.4+12.3+3.6=9.5X2+9.5X7+9.5=11.8X5.95-5.95X1.8=6.5X8+3.5X8-44=8X2.5X12.5X4二9.7X1.25X0.8二1300-59839X989.5X11-9.5第四课时:数的运算学习内容:课本82页的例2及下而的做一做,练习十四5—7题。学习目标:通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步骤。学习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口算训练:138+17=720—90二20X500二3.7+9.8=0.08X0.9二0.054-5=10.75-(0.75+3.4)二3.8-2.8二0.9X99+0.9二1—0.09二10.75—(0.75+3.4)二3-34-5=自主学习:1.完成下列常用的数量关系:路程二()X()工作总量二()X()总价二()X()总产量=()X()结余=()X()2.试着分析例2的解题思路利息=(\n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一)班同学上学期交32件作品,六二班比六一班多交,六二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学生试做:要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就要找到六(2)班的作品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题过程屮总结得出解题的一般步骤:首先,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其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再次,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注意: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合作交流:交流自主学习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提升。随时小练:1.建筑工地运来8000块青砖,运来的红砖是青转的85%,运来红砖多少块?2.师徒俩人要加工360个机器零件,前4小时加工了240个。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有儿小时才能加工完?3.我校4月份用电360度,比计划节约90度。4月份实际用电粮食计划用电量的百分Z儿?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巩固练习:1.如杲用变长30厘米的方砖给一个房间铺底,需要800块。如杲改用边长50厘米的方砖铺底,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2.某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全长1200米,这时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3:2,已修了多少米?3.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价是320元,现在降低到280元,每件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儿?课堂检测:1.王琨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每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一道题扣1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已知试卷中的25到替他都答了,共得了80分。王敏答对了儿道题?2.商场出售一批服装,每件售价60元。卖出八分Z五时,商场收回全部成木后还盈利200元。剩下的服装全部卖出,又盈利1800元。这批服装的成本是多少元?\n1.现有浓度为10%的盐水20千克,再加入多少千克浓度为30%的盐水,可以得到浓度为22%的盐水?2.一种电视机,商场将进价加35%定价,然后按定价打九折出售,并且每台“打的”费50元,这样每台可获利208元。这种电视机的进价是多少元?笫五课时式与方程学习内容:课本84页的内容及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学习目标: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学习过程:口算练习:2.8X0.05=3.5—0.5=23一0.1二4X0.25+2二2.5X24=10-2.87-7.13=知识链接: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2•用字母表示公式。长方形周长公式:止方形周长公式:圆的周长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止方形面积公式:圆的而积:长方体体积公式:圆柱体积:圆锥体积:2・我会填:(1)小华每分钟跑a米,20分钟跑()米。(2)六年级有a名男同学,女同学是男同学的3/5,六年级一共有学生()名。(3)三个连续偶数,屮间的一个是叫另外两个分别是()和()。)册没有借出。(4)学校有图书6000册,借给六年级4个班,平均每个班借a册,还剩((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果a二4,h二3,则三角形的面积是()o(6)如果3x+5=20,那么4x-7=()3、解方程:X—X=二、自主学习:1.什么叫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2.我们学过哪些式与方程的知识呢?\n1.写出与字母相乘的式子需要注意什么?2.如果给你一些式子,你怎样判断它是不是方程呢?3.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三、合作交流:交流自主学习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提升。五、巩固练习:1•判断(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2)x.x.x=3x()(3)6x=0这个方程没有解。()(4)一个数除以a,商3余1,这个数是3計1()2.填空:(1)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9a表示58a表示,58b表示,;9a+58b表示;(2)如果a二45,b二6,则9a+58b二3.解方程36-5x二262x+4.5+8=14.5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七、课堂检测:我学会了1.一件衬衣a元,一件毛衣的价格比它的3倍少b元,毛衣的价格是()元;2.—本故事书有3页,小华每天看8页,看了b天,还剩()页未看。3.m千克油菜子可以榨出n千克菜子油,每榨出1千克菜子油需要()千克油菜子,1千克油菜子可以榨出()千克菜子油。4.一个数的5倍再加上5正好是100,这个数是()。(2)解方程::x=:2x-x=笫七课时:式与方程温馨寄语: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学习内容:\n课本84、8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一5题。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梳理一使学生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2.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并熟练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3.会灵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口算训练:6.3H-0.1=36X25%=1.02-0.43=3.84+6.5=14-=宁=X3=一=口主梳理: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1.你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或计算公式?举例说明。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⑴订阅《少年智力报》,五年级订了320份,比四年级多订了X份,四年级订了()份。⑵比X的5倍少1.2的数是()o⑶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o当V二32(千米),t=5(小时)时,S二;当S=120(千米),t=1.8(小时)时,V=3.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二、解方程。1.观察比较“320-x”“S=Vt”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2.什么叫方程?解方程的根据是什么?3.随时小练:x-0.25=4+0.7x=102=30%三、用方程解应用题。1.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及注意事项。\n合作探究:请在组内交流自主梳理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展示提升:围绕自主梳理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n综合练习:1.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篮球,每个58元。9a表示58b表示58-a表示9a+58b表示2•判断。(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2)方程两边同时乘0.5,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⑷方程x-1.2=1.6的解是2.8。1.解方程。X—X1—x=4•绿化队为一个居民社区栽花。载月季花240棵,再加上16棵就是所栽丁香花棵树的2倍。栽了丁香花多少棵?(用方程解)5•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500米,两天止好修了全长的40%o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用方程解)课堂检测:一、填空。)米,两种绳一共长(1.绿绳长x米,红绳的长度是绿绳的2.4倍,红绳长(米,绿绳比红绳短()米。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n。,它的顶角是(3.5个连续偶数,屮间的一个数为叫则最大的数是)o二、解方程。x—x=8.5+65%x=15三、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儿天完成?(用方程解)笫八课时:常见的量温馨寄语:强记不如善悟。学习内容:课本87页内容及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十六的练习。学习目标:1.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暈单位的过程屮,进一步理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Z间的进率关系,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口算训练:3.6+5.4=0.008X1000=704-0.01=2.8X0.5=254-14=13+56+23=0.45X60=45X0.25+3=\n自主梳理:一、常用计量单位和进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1•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填在下表中。1.什么叫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并举例体会它们的大小。2.你还知道哪些计量单位?各单位Z间的进率是多少?1.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1)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约1463()(2)足球场的面积约为7500()(3)地球绕太阳行一周要365()(4)东北虎的体重可达320()(5)小红家的冰箱容积有240()(6)刘翔的110米栏成绩约为13()二、单位换算。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3.练一练。(1)3时20分二()分0.45时二()分200秒二()分()秒(2)2.6吨二()吨()千克4000千克二()吨3080克二()千克()克(3)7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二()立方分米二()升(4)3.7元二()元()角合作探究:请在组内交流自主梳理屮未解决的问题。展示提升:I詞绕自主梳理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综合练习:1、判断。①凡是年号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②我们教室窗户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厘米。()③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④1900年的第一季度有91天。()\n①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②半径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2.填一填。1.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50()o2.—瓶可乐的容积是250()。3.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o4.贾老师体重约75()o5.—个鸡蛋约重60()。6.卡车的载重量约3()o7.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8.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3、填空.1、405厘米=()米7.02千米=()千米()米4千米5米=()米2、2.05吨=()吨()千克3、4时5分=()时=()分[.5时=()时()分40分=()时4天=()时1年=()个月4、8立方米=()立方分米5、3元6角=()元课堂检测: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颗梨重150()一张床长2()冰箱的容积是216()明明早上7()起床2、填空。1.8公顷=()平方米5米60厘米=()米2.4时=()时()分7200立方米=()立方分米3、一个钟每小时慢3分,照这样计算,早上5时对准标准时间后,当晚上这个蚀指着12\n时的时候,标准时间是儿时儿分?第九课时:数学思考学习内容课本91-9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学习目标1.知道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木策略。2.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课前3分钟口算训练2.5X8=3.2宁0.16=2.14-1.9=0.75X4=0.99+1.8=8.84-4.4=2.56-0.37=21.3+10.6=自主学习:自学课本91-93页动手画一画1.两个点可以连儿条线段?三个点呢?四个点呢?(画在表格内,完成表格)点数增加条数总条数这个点和以)线段。观察:2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从2个点开始,以后每增加1个点,前已有的每个点都可以连成1条线段,所以以前有儿个点,就会相应的增加(2.用算式表示:3个点共连线段:4个点共连线段:5个点共连线段:6个点共连线段:二、合作交流:1.自主学习部分。2.交流点与线段之间关系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计算公式:三、展示提升展示合作交流部分。\n四、巩固练习12个点能连成儿条线段?20个点呢?五、自主学习例6。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屮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屮选岀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1)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2)总结计算方法。(3)展示例6.六、合作探究例7.例7.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用X表示没到会。根据题意完成下列表格。ABCDEF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观察表格,八和()是同班的,13和()是同班。(;和()同班。(3)展示例7.七、巩固练习1.AonoAonoAono……像上面这样排列下去,第20个图形是()。2.找规律填空。(1)12,34,58,716,(),(),(2)1,4,9,16,25,(),(),64,81(3)8,11,14,17,(),23,()(4)4,9,16,25,(),49,64(5)1,8,27,(),125,()\n(6)3,6,9,15,24,(),63,()1.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用1面或2面升上旗杆,分别用来表示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2.甲、乙、丙、丁、戊5个同学同时参加数学竞赛并获得前5名,发奖前老师让他们猜一猜这儿个人的名次,甲说:“乙第三名,丙第五名。”乙说:“戊第四名,丁第五名。”丙说:“甲第一名,戊第四名。”丁说:“丙第一名,乙第二名。”戊说:"甲第三名,丁第四名。”老师听后说,每个名次屮你们都有猜对。五个人的名次各是第儿?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一课时复习内容:课本第96页例1及练习十九1、2题。学习目标: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Z间线段最短。2.知道平行、相交、垂直关系,能够在生活屮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的角。课前3分钟口算训练X-X+12X-X38X+64--4-6X+X-(+)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96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完成表格。端点个数是否可以延长是否可以度量长度直线射线线段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都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3.画出两条直线(1)相互平行\n(2)相互垂直思考:什么样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什么样的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平行线Z间的距离处处()o当两条直线相交成()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o4.()叫做锐角。()叫做直角。()叫做钝角。5.写出直角、平角、周角Z间的关系。三、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部分。四、巩固练习1.按要求作图。(1)画一条长3.5厘米的线段。(2)分别画出40。,90°,130°的角。(3)过图中的A画直线BC的平行线和垂线。ABC课堂检测:1.下而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1)(2)(3)(4)2.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经过一点能画()条直线.①1②2③无数(2)—个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的角,这个角是().①②③3.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90度45度38度125度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总复习温馨寄语: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学习内容:六年级第I•二册第97页总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n学习目标:1.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屮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在实际生活屮的运用。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木工师傅要沿着门的边框钉上木条,至少要多长的木条;漆匠师傅要给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形以外的部分涂上红色的油漆。1.这里“要钉的木条”和“涂漆部分”分别指长方形的什么?2.要解决这些问题用到哪些方面的知识?板书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3.齐读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什么叫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⑵你都知道哪些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三个图形没有计算周长的公式,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画图举例说明)(3)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它们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岀来的?(想一想,小组交流时说一说)三、合作交流(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中有疑问的部分)四、交流展示(展示合作学习屮有难度未解决的内容)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五、巩固知识1.火眼金睛。(判断对错)①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而积是30平方分米。()②任何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④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兀倍。()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求出下图的周长和面积。(单位:米)3.在一个长6米,宽3.6米,髙3米的房间内,铺上边长为0.6米的地板砖。算一算,装修时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课堂检测:1、对号入座。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A周长面积B周长而积C周长面积D周长和而积无法比较②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n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而积是()平方厘米。A5B12.5C25D502、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三角形面积是多少?3.在一块上底120米,下底160米,高80米的梯形地里种棉花,每株棉花占地0.16平方米,这块地能种棉花多少棵?第三课时: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温馨寄语:让个性在课堂屮张扬,让智慧在碰撞屮生成!学习内容:课本98页例3,例4。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整理,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Z间的相互联系,发展空间观念。1.通过自学,合作知道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过程:口算训练:1.25X0.8二(2.4+1.2)4-6=1.6X0.75二15+14=16-17=1.5X8=2.5X2.5=3.14X3=一、自主学习:(1)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要求:自学课本98页例3:解决课本上的问题。(2)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自学课本98页例4:把例4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3)想一想: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量立体图形的表而积用什么计量单位?()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2.根据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整理,绘制岀这部分的知识结构图。\n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四、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五、巩固拓展: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8厘米和7厘米.这个长方体会不会从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的洞屮漏下去,为什么?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3.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切成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多少个小正方体?4.思考题.一个长方体水池,长15米,宽8米,池中的水深1.57米.池底有根出水管,内直径2分米.放水时,水流速度平均为每秒流2米.放完池屮的水需要多少分钟?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七、课堂检测:1)耐心审题,周密判断;(1)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2)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3)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5)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2)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把两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把一根长1米,底面直径2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2段,表而积增加了多少?3.统计与可能性温馨寄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针对平均数、小位数、众数的特征,正确选择并处理表格小的信息,明白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过程:课前口算训练:\n3.7X0.1%=6一(12—13)二(3+320)X5二0.125X29X8二0.IX30%二2*1%—2二一、知识梳理: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2.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分别求出学生体重的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3.例2的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4.如果不计算,你能发现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么?说出你的理rti;5.用哪个数据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小结: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二、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知识梳理屮的小题)三、展示提升:(展示达到提升)四、巩固练习:1.练习:在某市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屮,11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如下:9.89.79.79.69.69.69.69.59.49.49.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屮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2)如果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的平均方法来计算,平均分是多少?你认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为什么?2.某餐厅共有7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元)人员经理厨师甲厨师乙会计服务员甲服务员乙勤杂工人数1111111工资额3000700500450360340320①餐厅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元.②所有员工工资的中位数是元.③用平均数还是用屮位数描述该餐厅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恰当:.④去掉经理工资后,其他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元,是否也能反映该餐厅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五、课堂检测:1、下面是某公司全体员工的工资情况统计表\n员工董事长董事经理职工人数13541月工资(元)12000900060003000(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各是多少?(2)你认为哪个数据代笔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2.某商店某个月职工的工资分别为(单位:元)450,520,480,600,720,560,1280,3350.(1)该商店这个月职工的平均工资为多少元?(2)该商店这个月职工工资收入的屮位数是多少元?(3)在这组数据屮,能较准确反映职工工资收入的实际水平的是平均数还是屮位数?3.综合运用第一课时:有趣的平衡学习内容课本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X刻度数二右边的勾码数X刻度数”这一规律,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X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学习过程:口算训练: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小红体重20千克,小明体重40千克,小红比小明轻,要使跷跷板保持平衡,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吗?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1)如杲塑料袋挂在小棒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要放儿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左边放5个棋子,那右边呢?\n(3)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结:(4)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小结:1.一般条件下小棒保持平衡的规律(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儿个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放儿个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放儿个呢?3.你有什么发现?()X()=()X()总结: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儿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右刻度12346所放棋子数乘积2.观察表中刻度数与所放棋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发现?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屮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三、展示提升:展示合作交流中小组交流个别小组有难度的内容,达到提升。四、巩固练习: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选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只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相等,有一天他向菜农购买实际重量5千克,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的一侧,白菜就轻一些,显示4千克重,当他把白菜卖出去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的一侧,白菜有多多少千克?五、课堂检测:1.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2.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60个,20天完成。实际每天超产20个,可以提前儿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