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银行储蓄凭证。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教学过程:\n(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n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1、感知利息。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师: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n(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2、存款的方式。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n(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 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00×2.25%×2 2)2000×2.70%×2 3)2000×2.70% 比较三个算式: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2)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n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4、学习利息税知识: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n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 1000×2.25%×1=22.50(元) 22.50×20%=4.50(元) 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 =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n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102页第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1)、王大爷在2009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10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n(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