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谭巧 教学内容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也就是原实验教材《抽屉原理》。 设计理念 《鸽巢问题》既称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n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学情分析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n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后面问题的研究中。]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设计意图: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枚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筒,理解“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n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 7÷5=1……2 8÷5=1……3 9÷5=1……4\n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支”得到“至少商+余数”个,再到得到“商+1”的结论。]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