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XXXXXXXXXXX\n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1)1-10各数的认识(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5、雪山乐园--总复习二、教学目标:\n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4、实践与综合应用(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四、课时安排:海底世界--数数…………………………………………1课时(一)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3课时\n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1课时(三)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14课时数学广场…………………………………1课时(四)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2课时(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3课时(六)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3课时(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6课时数学场………………………………………1课时(八)我又换牙了--统计………………………………………2课时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1课时(九)雪山乐园--总复习…………………………………5课时五、具体教学措施:1、 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2、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n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一、快乐的校园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2、通过操作活动,能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各数。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掌握2~5的数的组成。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5各数。教学难点:2~5的数的组成。教学准备:“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今天,操场上正在进行科技小组活动,同学们有兴趣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新授出示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也想和图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们玩的很开心。生2:我数出了天上有5架飞机。生3:我知道了天上有1个太阳……师:你们真了不起。想一想,能看着图提出你喜欢的问题吗?生:放火箭的有几个同学?\n师:这个同学真棒,能大胆发言,提得问题又好。同桌互相找一找,看发射火箭的有几个同学?(学生认真而有趣的看图)生1:一个。生2:1、2、3、4,四个。师: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一样呢?生1:我数的是正在发射火箭的同学。生2:我数的是所有发射火箭的同学。(下面的同学意见不一致,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已发射火箭的上一个同学,但如果看所有发射火箭的就是4个同学。你们看得范围不同,数的人数也不同,说得都很有道理。生:1、2、3……可以表示什么呢?师:谁愿意回答?生:1可以表示1个太阳,2可以表示2架火箭,3可以表示3个小朋友,4可以表示4棵树,5可以表示5架飞机……生:这些数怎么写呢?师:谁能教教大家?生:1像……,2像……,3像……,4像……,5像……三、巩固练习1、写1~5的数字。2、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可引导学生先让学生独立的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教师可以以此题的练习形式为线索,扩展到其他数的分与合。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教学后记:\n 一、快乐的校园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教学目标:1、借助“排第几?”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2、会写6~10各数,掌握6~10的数的组成。3、渗透简单的找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写6~10各数,教学难点:掌握6~10的数的组成,渗透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准备:“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去操场看看吧!二、新授出示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1、瞧,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操场上有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有看游戏的,还有跑步的。我知道了跑步的有4人……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扎辫子的女生排第几?你知道他们各排第几?……3、数字1、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第1、第2、第3……第10。继续提问。生提问:运动衣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4、这些数怎么写呢?在田字格中该怎样写呢?谁能教教大家?6像……,7像……,8像……,9像……,10像……三、巩固练习\n1、写6~10的数字。2、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是小鸟回家,重点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第4题是饭前准备筷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渗透按群计数。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几个,什么时候用到第几个?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教学后记: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3——拔河比赛教学目标: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2、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3、 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4、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n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师生双边活动:活动一: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活动二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三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n[简单介绍符号的名字和作用,学生对符号有初步的了解即可。]板书9<10,10>9(教学读法)引导学生从尖角和开口的方向来区别大于号和小于号。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先教学生用手指表示符号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够从课件中了解两种符号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出这两个关系式。能够认真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的用手指表示符号。]活动四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进行比赛吗?为什么?你能和同桌说说吗?像刚才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另一个兄弟来了,他叫等号。等号放在两个数之间表示两边的数一样大。引导学生从两边人数相等来分析。引导学生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操作。板书“10=10”。引导学生观察等号的特点。[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补充时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号的特点。]活动五小朋友们都非常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吗?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下。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机指导。能标出其他比较的问题,能正确进行比较。活动六说一说,你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在本节中的收获。能用自己的话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 \n快乐的校园信息窗4---快乐的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2、感知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3、学会0的写法.教学重点:初步了解0的意义及0的写法.教学难点: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教学准备:课件、温度计、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师生双边活动出示课件:树上有十个苹果,用数字10来表示,摘走一个,剩下的用数字9来表示.如果再摘走一个(课件出示)用数字8来表示……一直等到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一)认识0.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这个数字读作“零”,“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但它表示什么呢?(表示没有)(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议论后,得出在温度计上可以找到0,在比赛的记分卡上可以找到0,在学生的直尺上可以找到0。(教师一一出示给学生看)(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n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3)出示课件(直尺放大图.)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二)指导0的书写.老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三)巩固反馈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四)小结:说说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教学反思:妈妈的小帮手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教学目标:\n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准备: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课题: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出示课题:分类二、学习分类: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n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②按上衣和下衣分;③按颜色不同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③、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4、解决问题(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2)分一分,说一说。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n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5、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6、课外活动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教学后记: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比较。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n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读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师生双边活动:一、 导入: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二、 学习比较、分类: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2、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n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3、解决问题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②、比一比谁轻?谁重?。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④、在适当的()内画对勾。⑤、谁拿最合适?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比较。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5、课外活动\n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10个圆片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教学过程:\n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活动(二)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n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直接去数:用数的组成: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n活动(三)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 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2) 一共有几个桃子?(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5) 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n活动(四)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3、数学游戏。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 直接写在书上。 师生做,再生生做。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课后反思:\n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2——野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 (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 直接切入课题 \n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4+3=7(个)3+4=7(个)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活动二: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学生可能会提:4、 一共有几只小猴?2、一共有几个桃子?3、一共有几罐饮料?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n 活动三: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1+4=5+4=4+5=6+2=2+6=6+0=0+6=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活动四: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打开课本第33页第1和第2题 \n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课后反思:走进花果山信息窗3——游水帘洞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10以内数的减法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投影图片。师生双边活动: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二解决出现的问题。1自己利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吗?自己试试看。\n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3小组在全班交流。4教学减法算式。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你能试着写出减法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减法算式,7-4=3,介绍“—”符号,教读算式,生练读。三继续解决问题。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我们先来解决“跳进洞里几只猴子”,你会列式吗?反馈并订正。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四扩展练习1你能在小组中说说图意吗?该怎样解答?2自主练习的第2题与同位说一说该怎样解答?3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4小鸡回家,看看那位同学能够帮助小鸡回到自己的家。五全课总结.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n信息窗4——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生说算式,师板书。五、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六、扩展练习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n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七、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学具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关注要点\n活动一出示课件(一)小猴学钓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活动二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3、直接口算答案。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5-3+15+1-3(并口算出结果)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n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活动三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学生列出3-1+2=4或3+2-1=4都是合理的。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活动四——自主练习第1题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第4题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第6题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全课总结(略)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 \n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 \n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教学例题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n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解决问题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n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能举出实际例子。知识扩展“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后反思: 四、有趣的图形认识图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n★教材分析: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理念:1、努力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教学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探索新知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n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没相机,怎么拍呀?”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6、其实,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师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图形找到自己的新家吗?“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教学反思: 有趣的游戏\n教学目标: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2、在认识左、右防卫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小动物图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谁想来参加?教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指鼻子、指眼睛,请大家听好游戏规则,一位同学把手放在鼻子上。我一发口另,这个同学吗上把手指到口令指出的位置,不能出错。 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要求参与游戏。 班里的其他同学做小评委,也参与到这个游戏中。 在游戏的开始,学生的速度可能稍慢,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适当加快速度。当出现错误的时候,小评委可以及时指出。\n(教师和指定的译名学生演示,然后在反过来,学生说,教师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活动二:师:刚才这个游戏玩的很成功,现在老师想增加一点难度,谁愿意来试试?(教师指名和一名同学进行游戏)师:这次我们加上方位来指,如:“鼻子、鼻子、左眼,鼻子右眼。”指的同学要反应快,其他小评委也要反应的快。教师提出问题: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哪里? 现在大家和同位一起来做这个游戏。可以加上左右遮挡两个方位,我们看看谁的反应快。 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判断出左、右。 学生明确这一次的游戏有了左右之分。 教师巡视,发现做的好的同位,请他们上台表演,并给予表扬。 在游戏中,从周围熟悉的实物入手,更容易去理解左右这两个方位。 这次的邮资有可左右之分,目的在于通过游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初步感知左右两个不同的方位。在与同位的合作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并且合作意识也随之增强。活动三 \n师:刚才我们作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现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在这些问题里都有左右这两个方位。仿照刚才的有样子,我们以同桌二人为单位互相提问、回答。学生回答:可以问你的左手在那里?你的右边坐着谁等等? 这是在单纯的“指鼻子,指眼睛”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学生通过提问,并寻找答案,可以进一步体会左右这两个不同的方位。学生对左右这两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初步感知发展到进一步理解,并能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在同位讨论的基础上,对于完成好的,教师要及时表扬,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个别辅导。活动四: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左右呢? (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索新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观点:我们用右手写子字我们靠右边走路我看到汽车的方向盘在左边学生对与盘但左右的方法可能是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这里教师要格外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对于合作积极认真的小组要及时表扬,要注意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n师:用这些办法我们可以来分辨左右。活动五教师引导学生做拍手游戏。宣布游戏规则:教师先个一个小朋友做示范,两个人一起拍: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反反正正,石头、剪子、布。教师组织学生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两人一组做这个游戏,请表演好的小朋友到台前示范。 学生两人合作,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方位的认识。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学生借助拍手,进一步认识前、后、左、右、反、正着几个不同的方位,同时这样的小游戏很容易做,便于学生加深对方位的知识的记忆。活动六师: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小组讨论后,指名在全班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看他说的对不对? 学生汇报。 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活动七 \n师:你们会把小动物和蘑菇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吗?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你都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教师可以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注意运用知识的情况。海鸥回来了教学目标:1、 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到20各数。2、 正确书写11到20各数,正确认识记数单位“个”“十”和数位“个位”、“十位”。3、 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技术单位和数位以及11到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记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4、 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抱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1、播放海鸥飞翔的海景录象。师:这是我们美丽的青岛,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加美丽,人们开展了挽留海鸥的活动。你也到海边喂过海鸥吗?2、出示情景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观看录象,感受优美的环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水中有多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并根据图片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在10\n以内,引导学生直接口答。答案在11到20之间的问题记录下来。活动二1、数出岩石上海鸥的个数。(1)我们先来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好吗?那就快来数一数吧!(2)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数给大家听一听。2、教学11的认识及数位的认识。(1)如果用一个小方块代表一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个小方块表示?你们动手摆一摆。(2)用投影仪出示摆成一堆的11个小方块,引导:你能一眼看出这些小方块有多少块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方块的个数吗?请做对的同学到投影仪上来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是怎样摆的? 学生自己数。 学生边指边数,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两只两只的数…… 学生动手摆小方块,边摆边说。 学生观察、体会的出结论:不能一眼看出个数。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学具塑料袋槽想到把十个小方块合成一组。岩石的学生把10个小方块合成一组,放在塑料槽中,另外摆在外面一个小方块。学生动手操作。 可以有多种数法,只要能正确数出沙滩上的海鸥只数就可以。 能用小方块一一对应的表示11只海鸥。 \n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摆出“11”。(3)一个塑料袋槽中有10个小方块,可以说说这就是一个十。你能说一说吗?(4)看着自己摆的“11”说说:十一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5)把方块图出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这一组方块表示什么?这一个1表示什么?(6)这一组表示一个十,他对着的位置,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几个十。这一个1表示一个一,它他对着的位置,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个位”个位专门用来表示几个一。“11”这个数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看看手中的计数器,你能找到个位和十位吗?学生边指边说学习结果。(7)怎么样用记数器表示“11”呢?有一个十,就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这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十。 学生说出这是一个十。 学生指着自己摆的一个十和一个一回答。 学生观察并回答一组表示一个十,一个表示一个一。 学生熟悉十位的名称及表示意义。 学生熟悉个位的名称及表示意义 学生观察计数器,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就是十位。学生自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并说自己拨的这个珠子表示一个十。能积极的参与动手活动,大多数能够想到合适的方法。 突出10个小方块可以放在塑料袋槽中。加深一个十的认识。能边指边说自己摆的11个小方块,是由1个十和一个1组成的,同时知道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十一。 \n还有一个一应该怎样拨珠表示呢?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就是11。(8)“11”怎样写呢?有一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一表示一个十。有一个一就在各位上写一个1,这个一就表示一个一。(9)讨论:“11”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是“1”,这两个“1”的意义相同吗?学生自己动手拨珠,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拨的?学生指着对应的珠子说出11的组成。 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11”,汇报写法。小组讨论,发表见解。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不同,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是,个位上的“1”表示一个1。能由具体的学具抽象到图,并清楚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能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能找到十位和个位。能分清十位和个位。能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并说出他表示一个十。能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子,并说出他表示一个一。能够对准数位书写“11”,字迹工整。\n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大胆发表见解。小组能够讨论出结果。活动三1、出示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继续解答。我们来看“天空有多少制海鸥?”着个问题。2、数学19的的认识。(1)你能用小方块表示“19”吗? (2)怎样拨珠? (3)在题纸上写出这个数。 (4)一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19”。 学生自己数。 学生摆,汇报摆法:我摆了一个十,又摆了九个一。 学生自己拨珠,互相交流拨法。 学生独立思考写法,并书写。汇报写法:十位上写“1”表示一个十,个位上一个“9”表示9个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19的组成。能正确数出天空中的19只海鸥。 能摆出一个十个9个一,如果出现摆19个的,同组同学提示他。能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并说出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个位上9个珠子表示9个一。能对准数位写出“19”\n,并说出每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愿意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能正确说出“19”的组成。活动四1、继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刚才我们先摆小方块,然后拨珠,最后对准数位写出这个数,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解答其他的问题,并认识这些数吗?2、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可以进行讨论,按照摆方块——拨珠——写数的步骤自学。演示汇报自学过程。小组讨论:原来十几的数都是由一个是和几个一组成的。写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几就是几。 能够找到自学的方法积极参与操作学习。能按照步骤边演示边说清楚自学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发现的规律。活动五教学20的认识(1)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一只,有多少只海鸥?(2)怎样用小方块表示?如果出现摆一个是个10 数出有20只海鸥。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演示:我摆了2个十。可能出现摆一个是和十个一的情况。 能摆出2\n个一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提出合理建议,得出正确方法。这2个十应该放到什么位上?如果出现一个方块放在十位上,另一个方块放在个位上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位表示什么?十位呢?怎样合适? 学生思考,然后操作,并说出自己的想法:都放到十位上。可能出现一个方块放在十位上,另一个方块放在个位上的情况。个十,如果出现摆一个十和十个一的情况教师应知道学生认识10个一就是一个十,合起来也是2个十。能独立思考,大胆说出想法,并能够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提出意见。活动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了11~20这些数。 出示课题: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能明确学习内容。活动七课间休息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你愿意个他一起跳舞吗? 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舞蹈。 活动八1、拨珠比赛认识12、17、14、16……2、拼图游戏老师这里有一副漂亮的图片,如果你能答对问题,你就能看到他。请同学们在老师读完题后说出这个数,抢答。 学生听到教师说的数。迅速拨珠表示出来,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拨的?学生积极抢答。 能在规定时间内拨珠,并明确每个数位上珠子表示的意义。\n3、猜谜你玩过猜谜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老师这里写好了一个数字,我说一句话,同学们来猜。A:一个十五个一B:十位是2,个位是9C:比14大,比16小老师说了3句话同学门猜出了不同的数,同学每人写下一个数,说一句话,请同学猜。4、小朋友来到海边喂海鸥,我们一起来好吗?如果你能选对海鸥就能吃到食物。A:一个是个2个一合起来是()B:“11”十位上的“1”表示()C:16里面有()D:有2个十,就在()位上写2。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要保护海鸥,让他永远留在我们美丽的海边,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学生也可能用这三种形式的话来猜谜游戏,也可能出现学习范围之外的数字。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表示要选的一项并能说出理由。通过练习感受海鸥是人类的好朋友。能够积极抢答,并参与盘吨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在游戏中,能友善的与别人相处,有秩序的进行游戏。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问题。\n能在练习过程中体会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海鸥,让海鸥永远留在我们身边,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活动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你愿意试试吗?老师愿意帮助你!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到的知识。初步具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后记: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熟练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2、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n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算式卡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上节课我们选出了运动员,现在运动会已经开始了,运动员们在紧张的比赛,服务的同学也非常的忙碌,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出示课件)引导看图,找出图上提出的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独立读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观察、总结。活动二1、你说我讲: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 独立列出算式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算法,对于不同的算法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小组合作时要求分工明确,记录清楚明了。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n然后全班交流。 3、你说我讲:如果小组讨论时没有提出,那么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一共需要多少瓶矿泉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明确这个问题不能直接解决,而应在解决了三个组分别需要多少瓶矿泉水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培养小组合作能力,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连续性,连贯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活动三自主练习:第二题“找座位”,创设游戏情境完成。 第三题“买两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利用学具卡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学生自主选择商品,进一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活动四小结: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能否进行简单总结。教学后记: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1——运动会报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n1、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是重点;感受算法多样化是难点。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小朋友,下周咱们学校就要举行秋季运动会了,你们想要参加吗?有赛跑、接力、滚球、投沙包、跳绳这些项目,你喜欢参加哪一项?(出示课件—运动会报名)师:我们来数一数图上参加赛跑的有多少人,参加投沙包的有多少人。活动二(一)师:看来,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参加运动会,当运动员给班级争光。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同学有那么多,我们需要写几个号码?学生边回答教师边选出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同学,并到前面排队站好。参加赛跑的9人,参加投沙包的6人。 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知道:参加赛跑的有9人,参加投沙包的有6人。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组织“运动会报名”,使学生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热爱自己的班级。 使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数数。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每个运动员需要一个号码,学生可以想到只要算出有多少名运动员就能知道需要写多少个号码。\n师:怎样才能知道参加赛跑和投沙包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有多少人呢? 师:9加6等于几?(如果有的学生能够马上说出结果,应及时表扬。)你想怎样来计算? 师:小朋友可以使用学具帮助计算,先自己算一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几种算法?都是怎样来算的? 学生一边说出算法教师一边板书:9+6=15 9+6=15想:9+1=10 想:10+6=1610+5=1516-1=15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来数一数;也可以把参加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人数加一加,用9+6来计算……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在全班交流:有的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有的先把9看成10;有的先把9看成10加起来,再减掉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主地探索算法,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在全班交流合作结果时,能清楚地表达出小组意见的也要给予表扬。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感受到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n (二)师:我们可以用9+6表示出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人数,还可以怎样来表示?教师板书:6+9师:6加9刚才等于多少?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经验来计算一下?(学生计算,教师指导) 师:你是怎样来计算的?师:比较一下9+6和6+9,你发现了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6+9 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n活动三师:刚才同学们把参加赛跑的9人和参加投沙包的6人加起来,知道了参加这两个项目的一共有15名运动员,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算出参加这两个项目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你能来数一数、算一算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还是针对参加两个项目的人数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包括加、减。 学生是否能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同一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四师:观察一下,咱们今天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师:两个数相加结果比10大就需要进位,像这样的加法就是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师板书: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学生可能回答:今天学的都是加法题;前面的加法计算的结果都没有超过10,今天学的这些都比10要大;今天学的都需要进位……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区别,通过比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n 活动五师:有两个小朋友正在参加劳动,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师:你知道他们一共摘了多少根黄瓜吗?请你用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学生仔细看图,发现左边的小朋友摘了5根黄瓜,右边的小朋友摘了6根,列出算式后,可以用刚刚学到得计算方法来算,也可以通过观察图数一数。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和理由。 使学生认真观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活动六师:我能说一道得数是11的算式:6+5=11,你也能来说吗?师:我还能说4几的算式:4+8=12,你也想来说一道几加几的算式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想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出一道算式,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一下你说的对不对,如果有不对的马上改正。 学生说算式,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学生在组中进行活动。 学生总结。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是否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到小组合作中,并按照要求进行活动,使每个同学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n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学生能否进行简单总结。教学反思: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3——投沙包比赛 教学内容:教科书81页—82页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2、通过参入活动,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方法:电教与学具相结合。教学重点:探索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关注要点\n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一(出示课件—投沙包比赛)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看着这幅图你能编一个故事吗?2、说说图中提出什么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观察整幅图,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学生通过编故事,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和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要知道谁赢了,首先要知道1号、2号、3号运动员分别投中了几个沙包。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懂得通过分别计算三个运动员投中了几个沙包,解决谁赢了的问题。活动二1、你能利用学具解决1号运动员投了几个沙包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利用已有的经验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引入对20\n 3、哪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探索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如:从16中“一个一个地减”;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1+6=7 ……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启发和借鉴,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活动三1、怎样解决2号运动员投中几个的问题? 2、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算法。 3、在小组进行交流。 4、哪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11-3通过操作学具想一想,算一算。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喜欢“想加算减”的方法:由8+3=11推想出11-3=8;有的学生喜欢把11分成10和1,先算 教师不强求统一算法,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体验中选择计算方法。\n10-3=7,再算7+1=8;有的学生喜欢把3分成2和1,先算11-1=10,再算10-2=8 …… 活动四3号运动员投中几个?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比较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现在你知道谁赢了吧? 学生可独立从情景图中选择信息,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算式完成。 全班交流。板书:12-6=6 在“小企鹅”的话中填数,回答谁赢了的问题。 不管学生用什么算法,只要算得正确,都应给予表扬。 完成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活动五—自主练习1、第1题你能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图意吗? 2、第2题 独立填写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能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 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减法。 \n制成算式卡片 3、第3题小猪搬西瓜 这节课你高兴吗?同位之间反复练习。待学生很自信全算对时,再采取计时填写数的练习。 让学生连一连。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进一步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 我又换牙了——统计教学目标:1、在体验自己换牙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并从中认识知道简单的统计结果。2、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统计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3、能够参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统计,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n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小朋友们知不知道,现在小朋友的牙齿有多少颗?下面小朋友看一段录象。(片中介绍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有20颗,成人的牙齿有32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又重新长出新牙,这个阶段称为换牙。片中提醒小朋友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师:这个录象我们看完了,你知道了什么?师出示板书:我又换牙了。师:你换了几颗牙?师:我知道了我们小朋友有的换了3颗牙,有的换了2颗牙,还有的换了4 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答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看录象片知道了儿童的牙齿有一个换牙的过程。 学生回答有的换了2颗牙、有的换了3颗牙、有的换了4颗牙。使学生知道有这些不同换牙的数量,从而产生想知道换了2颗、3颗、4颗呀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人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仔细观察的学生提出表扬。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 要引导学生讨论,给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的时间。 \n科牙。(教师分别把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图出示在黑板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很清楚的知道换了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各有几人?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学生回答:1、我想知道我们要换几次牙?(教师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2、我想知道换2颗牙的小朋友有几个,3颗牙的小朋友有几个?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找出办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出数一数,整理一下的统计方法。活动二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进行调查,把你的调查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活动。)师: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整理,可以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用画符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出较好的统计方法。在学生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起合作意识,并在发言时能够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小组的见解。 \n(教师将学生每个组的整理结果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像这样整理的方法就叫统计。板书:统计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多少人换了2颗牙齿,多少人换了3颗牙齿,有多少人换了4颗牙齿。我们还可以这样整理。把刚才整理的结果数一数,直接写上得数。师:看了小朋友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小组同学一起来解决。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简单统计的方法,知道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从左向右的进行整理,在可以从下到上进行整理。 学生看着统计的结果回答:我们知道了我们组有几个人换了2颗牙齿,有几个人换了3颗牙,有几个人换了4颗牙等等。学生还可以提出换2颗牙齿、的比换3颗牙齿、的同学多几人?换4颗牙的同学比换3颗呀的同学少几人?一共有几人换过牙。 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n师: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教师想学生介绍换牙期间的小知识,小朋友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的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在教师的引导了解换牙期间的卫生常识。活动三师:小朋友,我们住在美丽的还边,你捡过小贝壳吗?小朋友门在还边找了那么多漂亮的贝壳,你认识他们吗?有扇贝和圆形的贝壳。让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各种贝壳的数量各有多少吧。师:通过统计你知道谁最多?谁最少? 学生对不同的贝壳进行非类整理,统计出各种贝壳的数量,并根绝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重点评价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掌握,以及是否能够利用统计结果了解数学有关的信息。\n师:你还知道什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活动四师:小朋友门在课间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师出示学生活动的教学挂图或课件。)师:你能统计出参加各种体育轰动的人数吗?师:体育活动有什么好处?你喜欢哪种体育活动,说说你的理由。师:体育活动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强壮,希望小朋友错参加体育活动。 学生回答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体育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看懂图意,统计出参加不同体育活动学生的数量。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图中信息,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活动五小调查课件出示:小朋友和森林中的小动物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土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知道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n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和小动物交朋友吗?我们要邀请一些小动物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请你在小组统计一下。请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和小朋友们一起跳舞。创设与小动物一起开联欢会的游戏场景,学生在活泼的动画和优美的音乐情景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自然地产生统计的愿望。在小组中进行调查,体验统计的实际意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请你用统计的方法回家统计一下你们家中喜欢吃的水归,下节课我们在来交流好吗?学生课外完成。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