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08-03
类型:doc
大小:53.00 KB
页数:3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单元\n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单元\n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单元\n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单元\n20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五单元\n海鸥回了---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数物体的个数,借助小棒等学具数数、计算加减法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经常接触到11-20以内的数数、比较大小、读写、简单的计算等。在教材编写时,充分地利用这些现实的知识基础。如:在教学认识“11”这个数时,直接让学生数出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这是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认数之后教学“12+3=?”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数一数或利用小棒或计数器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数学活动,自主完成对算理算法的探究。2、注重在直观操作中感知与抽象。教材在编排11-20以内数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数数,在借助小棒等学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感悟数的大小,掌握数的顺序。接着把10根捆成一捆,在直观的基础上抽象出10个一是1个十\n,然后用计数器表示出,借助计数器进一步抽象出数的写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有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教学加减计算时,也经历了解决红点问题借助学具明确算理,解决绿点问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的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3、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教材在认数和计算的编排上都注重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如:在认识“20”时教材呈现了借助实物一个一个的数,用小棒数一数,用计数器拨一拨等多种方法。在计算教学时,也呈现了数一数,拨一拨、摆一摆等多种方法。多样化的方法是以展示学生在合作探究成果的形式呈现的,表明这些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产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n■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的读写2、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1、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2、能正确日算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教学建议1、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生活活动经验探究新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这样,既可以有的方失,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乐于思考。如在教学时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直接将问题提出,让学生数一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学生根据已有的具备的数数经验,很容易数出有11只和20只,而且会出现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等不同的办法,这些经验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探究。同样。在教学“12+3=”时直接然给学生想办法计算。因为学生在认数时已经形成了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数的活动经验,所以学生很顺利得出计算结果,并借助学具操作探究“十几加几”的算理和算法。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n,也能帮助其联系已有的认知基础探究新知。,2、充分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数的认识和计算对于一年级学生说比较抽象,要充分的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如本单元中,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时非常重要的。学生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比胶困难的。在教学时,要充分的让学生用1根小棒代表1只海鸥摆一摆,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学生一眼就看出是多少。随着学生想出把10根打成一捆,引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让学生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产生的重要性。再借助计数器表示出“11”,对照小棒、计数器写数,在头脑中建立起“1个十”和“10个一”的表象,理解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这样,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3、放手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展现多样化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如:在教学“十几加几(不进位)”加法时,教师在学生列出算式“12+3”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充分展示多样化的方法,如数一数,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2+3=,10+=1”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会有不同,所以出现的方法可能不同,像数一数的方法在情况比较好的班级就会不存在,而“2+3=,10+=1”这种方法又有可能没有出现,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对重要的方法,如借助学具操作和“2+3=,10+=1”必须出现,如果学生不出现要进行引导,并重点处理,而其它方法可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保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4、依据教学目标全面回顾,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学生时,可以从以下3各方面进行。能否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能否正确的读、写;能否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其所在的数位;能否掌握数的组成并会比较大小;能否正确的进行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否借助学具进行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否借助学具操作进行抽象概括,病娇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借助已有的经验主动思考,享受数学学习带的快乐,具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新--标-第-一-网■时安排共4时机动时2时教学内容时迎接海鸥---11-20各数的认识1喂海鸥—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1综合练习1智慧广场1合计4\n1迎接海鸥---11-20各数的认识ɢ教学内容教材第76-79页信息窗1,11-20各数的认识及相关的练习。ɢ教学提示创设“海鸥回”的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自然的认识数,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0个一是1个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掌握11-20个数的组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欢迎海鸥回的情境。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沙滩上有11只海鸥、13个小朋友、礁石上有20只海鸥。借助问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和“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引入对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挂图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画的什么的是什么,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介绍素材的背景:由于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大海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海鸥又回了,看,一群小朋友正在海边欢迎海鸥的到,再给海鸥喂食。这样,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第一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教材先出示了两种不同的数法,接着借助小博士引出学具,学习数的组成、数位及读写法。这样,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抽象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会数、会写20以内的数。\n2、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进一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4、让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感。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情景中自然的认识数,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0个一是1个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掌握11-20个数的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并与他人交流,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环保意识的态度和习惯。ɢ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n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计数器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ɢ教学过程(一)新导入: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介绍背景:市南区发起“挽留海鸥”的活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久“海鸥回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海边的美景,怎么样?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谈话: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又回了。你瞧,小朋友和海鸥玩的多开心啊!设计意图:既创设了学习新知的情景,又借助情景让学生说:“怎么做才能让海鸥回呢?”让环保教育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二)探究新知:1、你们看图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⑴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⑵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⑶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2、数11-20各数⑴你能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吗?⑵\n数一数,说说你是怎么样数的。1个1个的数,2个2个的数,……说明:着重让学生掌握1个1个的数,2个2个的数,个个的数。根据提出的问题,数出自己喜欢物体的个数。(学生说说数的办法。)学生数出并回答,师随机板书此数学习11-20各数的数法。让学生把图中的数数全,把图中提到的各种信息展示完整。2、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1)怎样才能把数数的更准确呢?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小棒学习数“沙滩上有几只海鸥?”(用小棒表示海鸥)(2)引导学生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强调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初步体会十进制,体会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一捆小棒加一根就是11,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一捆加两根就是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接着让学生按这种方法摆出11-20各数,知道2个十是20。(4)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教师说明: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11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呢?指学生试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6)一共有几个小朋友?\n摆一摆,圈一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这个数怎么写?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7)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数一数,再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数10根捆成一捆,看看可以捆成多少捆。1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几个十?2个十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怎样写?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摆一摆、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写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不能将之分离开。(三)巩固新知:1、第1题先让学生按要求圈出10个,再说说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是多少,最后写一写。2、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写一写,画一画这是一道巩固数位知识的练习题,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画?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3、教科书第78页第3题:按顺序写数。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对20以内数的排序练习:(1)从小到大(2)从大到小4、第4题:按顺序把各点连一连。、第题:塡一填,读一读。6、第6题:找一找,读一读。学生找到本11、12、13、14、1、16、20页,读一读。比一比:1和12谁大谁小?你是怎么比的?7、教科书第79页第7题:数学游戏先给学生解释清楚几个名词:大、小、大得多、小得多、差不多。讲清楚规则后,让学生同位合作游戏。8、第8题:比一比,塡一填。9、第9题:先照样子圈一圈,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糖?⑴让学生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多少颗糖。⑵引导学生理解“照样子圈一圈”,即把颗糖圈在一起,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⑶引导学生:每个圈里有颗糖,我们可以个个的数,怎样数?最后还有3颗糖还没圈进去。怎样数?一共有多少块糖?本题主要让学生学会个个的数,同时渗透10加几的不进位加法(1+3=18)10、第10题:小蝌蚪找妈妈⑴10以上的数和10以内的数怎么比较大小?⑵两个10以上的数怎么比较大小?⑶引导学生理解题的意思:比1大的蝌蚪是左边青蛙的孩子,比1小的蝌蚪是右边青蛙的孩子。在以上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用县连一连。11、第11题:想一想,塡一填。看看这两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2个2个的数,一个顺数一个倒数)\n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各种练习,掌握11-20以内的数组成,比较大小、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更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四)达标反馈一、填空1、一个十2个一合起是()2、“11”十位上的“1”表示()3、16里面有()4、有2个十,就在()位上写2。、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二、补充习题1看图写数。()()2填一填。\n3小动物住店。□住()号房间,住()号房间,住()号房间,住()号房间,住()号房间。参考答案:1111821113141617193,7,10,11,16。参考答案:一、填空1、一个十2个一合起是(12)2、“11”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3、16里面有(一个十和6个一)4、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1\n)(五)堂小结这节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生:我学会了数11-20以内的数。生:我知道11-20以内数的组成。生:我知道数位和记数单位区别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六)布置作业一、【基础平台】写一写二、【能力检测】摆一摆,填一填三、【拓展应用】画一画参考答案:一、【基础平台】写一写141620二、【能力检测】摆一摆,填一填\n2019三、【拓展应用】画一画略■板书设计1迎接海鸥---11-20各数的认识ɢ教学反思本的知识点较多,对学生容易掌握的数数、读数和写数安排的分量较轻,重点放在了认识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这几个知识点时,充分利用了摆一摆和计数器,并借助摆一摆和计数器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易错举例:判断:20里面有2个一错误答案:正确\n正确答案:错误错题分析:错误解答错在没有正确理解20的组成。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可以说是有20个一组成的,所以说20里面有2个一是错误的。习题金钥匙:想一想,塡一填⑴9、11、13、()、17、()⑵14、12、10、()、()、4思路分析:观察(1)题9、11、13可知,数数从9开始,2个2个从小往大数,所以13后面的数是1、17、19观察(2)题14、12、110可知,数数从14开始,2个2个从大往小数,所以10后面的数是8、、6、4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区别 对于每一个数都应当有一个名称,这样,我们才能称呼它,也就是才能读出这个数。就以自然数说吧,自然数是无限多的,如果每一个自然数都用一个独立的名称读出它,这是非常不方便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一种计数制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是“满10进一”。也就是说,每10个某一单位就组成和它相邻的较高的一个单位。即10个一叫做“十”,10个十叫做“百”,10个百叫做“千”,10个千叫做“万”,……。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都是计数单位。  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n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这是因为“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例如:847,“8”在千位上,它表示8个千,“4”在百位上,它表示4个百,“7”在十位上,它表示7个十,“”在个位上,它表示个一。十进制计数法渊首先,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离的十进位值制,就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至迟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从现已发现的商代陶和甲骨中,可以看到当\n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这些记数字的形状,在后世虽有所变化而成为现在的写法,但记数方法却从没有中断,一直被沿袭,并日趋完善。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约瑟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大地湾仰韶晚期房F901中曾出土一组陶质量具,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这些度量衡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十进制的起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1]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有位值制的意义,但它采用的是六十进位的,计算非常繁琐。古埃及的数字从一到十只有两个数字符号,从一百到一千万有四个数字符号,而且这些符号都是象形的,如用一只鸟表示十万。古希腊由于几何发达,因而轻视计算,记数方法落后,是用全部希腊字母表示一到一万的数字,字母不够就用加符号“‘\n”等的方法补充。古罗马采用的是累积法,如用表示300。印度古代既有用字母表示,又有用累积法,到公元七世纪时方采用十进位值制,很可能受到中国的影响。现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和记数法,大约在十世纪时才传到欧洲。在计算数学方面,中国大约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四则运算,到春秋战国时期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已相当完备。其中,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正整数乘法歌诀“九九歌”,堪称是先进的十进位记数法与简明的中国语言字相结合之结晶,这是任何其它记数法和语言字所无法产生的。从此,“九九歌”成为数学的普及和发展最基本的基础之一,一直延续至今。其变化只是古代的“九九歌”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止,而现在是由“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历史沿革有学者认为,北京周口店的一万多年前的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管,以一个圆点代表1,两个圆点并列代表2,三个圆点并列代表3,五个圆点上二下三排列代表,长圆形可能代表十。中国著名数学史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李迪教授认为顶洞人骨管符号是“一种十进制思想”。另有学者对中国青海乐都县柳湾出土一千多枚新石器时代骨片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分属马厂、半、齐家和辛店四个中化型。骨片长度为2-24厘米,厚约1毫米。骨片上有刻痕,少的一个,多不超过八个,每个骨片上的刻痕数目不超过十个,他们以此认为新石器时代已有加法运算和十进制。另有学者认为,甲骨中一横代表1,两横相叠代表二,三横代表三,四横代表四,X代表五,“人”形代表六,“十”代表七,“)(”代表八,“九”已经是九;|代表十,||代表20,|||代表三十,||||代表四十;此外0,60,70,80,90,100,200,300,400,00,600,700,800,900,1000,2000,……9000,10000……40000都有不同的符号。商代甲骨“已形成完整的十进制系统”。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把安阳殷墟出土的象牙尺,长178厘米,分为十寸,说明中国商代的十进制几经用在长度上了。中国周代金的纪数法,继承商代的十进制,又有明显的进步,十进数量级符号有十、百、千、万、亿,如西周金“伐鬼方……俘万三千八十一人”,“武王遂征四方,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出现了位值记数,例如\n“俘牛三百五十五“,其中三百五十五写成“三全XX”,前面的“全”是金的“百”,后面两个XX是五十五,省去了“十”,出现了位置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位值制。金商鞅量铭还出现分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严格的十进位制筹算记数,以空代表0,也发明了用于十进位制乘法、除法的九九表<公元前3400年左右,古埃及有基于十进制的记数法。但这种十进制并无位值的概念。吠陀时代前800年的印度仪轨经类献中的绳法经中包含大量分数的应用,但并无证据显示此时的字记数系统是十进制的。公元前00年,希腊古典时期的阿提卡数字为十进制系统。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婆罗迷数字为十进制。婆罗迷十进制毫无位值概念。出土于巴基斯坦的古印度巴克沙利手稿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包括0的“真正的”十进制系统,但它的具体时间有争议。十进制《卜辞》中记载说,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们有个成语叫”屈指可数”,说明古代人数数确实是离不开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个。因此十进制的使用似乎应该是极其自然的事。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在明古国巴比伦使用的是60进位制(这一进位制到现在仍留有痕迹,如一分=60秒等)另外还有采用二十进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进位制,但他们却不知道位值制。所谓位值制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零是位值制记数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现却并非易事。我国是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且认识到进位制的国家。我们的口语或字表达的数字也遵守这一原则,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时我们对0的认识最早。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李约瑟说:”总的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n形式区别巴比伦60进位制以一个上大下小的楔形代表1,两个并列楔形代表2,三个并列楔形代表3,上二个楔形下二个楔形代表4,上三楔下二楔代表,上三楔下三楔代表6,上四楔下三楔代表7,上四楔下四楔代表8,上五楔下四楔代表9;一个左小右大横楔代10,两个横楔并排代表20,三个横楔并排代表30,四个横楔并排代表40。玛雅20进位制以一个点代表1,两个点并列代表2,三点并列代表3,四点并列代表4,短横线代表,横线上加一点代表6,横线上加二点代表7,横线上加三点代表8,横线上加四点代表9;上下两横线代表10,上下两横线之上加一点代表11,三重叠横线代表1,三横线上加一,二,三点代表16,17,18;小椭圆圈上加一点代表20。古埃及十进制以一个竖道代表1,二并排竖道代表2,三竖道代表3,一横道代表4,左二撇右竖道代表,上三撇下三撇代表6,上下两道代表8,四个(并排代表9,一个“人”字形代表10,“人”上加一横代表20,20左加一点代表30,横道上加一点代表40,横道上加三竖道(如中国筹算的8)代表60,横道上加四竖道代表80(形同中国筹算中的9)代表80,两横道上加三竖代表90……。希腊十进制,1至9,10至90,100至900各有不同的单字母代表。古印度harsshi十进制,以一个竖道代表1,二并排竖道代表2,三竖道代表3,一个X代表4,IX代表,||X代表6,XX代表8,10,20个有单字符代表。古印度和Brahi十进制,和希腊十进制相似,1至9,10至90,100至900各有不同的单字母代表。符号很多。据某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十进制有书写式和算筹两种型式。与度量衡中国十进制度量衡有久远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的一把周朝尺刻有十分之一的寸和百分之一的分。王莽官定一百副青铜容量标准,一斛=十斗,一斗=十升,一升=10合。传统度量衡不是完全使用十进制,例如1斤等于16两、1呎等于12吋等。公制完全使用十进制,使换算较直接。中华民国政府于1920年代推行市制以与公制接轨。1980年代香港政府便曾大力宣传十进制的好处,当时有口号如“采用十进制,公道又易计”或“十进制,好易计”等,但民间至今仍常用旧制、英制等非十进制换算。补充说明十进制,英名称为DeialSste,于希腊Dee,意为十。十进制计数是由印度教教徒在100年前发明的,有阿拉伯人传承至11世纪。十进制基于位进制和十进位两条原则,即所有的数字都用10个基本的符号表示,满十进一,同时同一个符号在不同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不同,符号的位置非常重要。基本符号是0到9十个数字。要表示这十个数的10倍,就将这些数字左移一位,用0补上空位,即10,20,30,,90;要表示这十个数的10倍,就继续左移数字的位置,即100,200,300,。要表示一个数的1/10,就右移这个数的位置,需要时就0补上空位:1/10位01,1/100为001,1/1000为0001。--摘自《统计学》附录3数学基础知识P20-6[英]提姆汉拿根\n20081另外同人游戏《东方红魔乡》一面BSS露米娅的绰号为“十进制”,出处为魔理沙线的对话:“为什么总是伸直手臂?”“像不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像是人类采用了十进制”十进制计数法是相对二进制计数法而言的,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计数方法(俗称“逢十进一”),它的定义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为十”的计数法则,就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所周知,计算机内部使用二进制表示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我们要让计算机计算0+0=?,那么首先要把十进制的0转换成二进制的“0”——110010,这个过程要做多次除法,而计算机对于除法的计算是最慢的。把十进制的0转换成二进制的110010还不算完,计算出结果1100100之后还要再转换成十进制数100,这是一个做乘法的过程,对计算机说虽然比除法简单,但计算速度也不快。本一步完成的事,却白白浪费了好多步骤,究其原因,就是人们使用的十进制不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不是最佳信息计数法。如果人们使用二进制表示数,不仅与计算机的交流变得简便,而且只需要记得怎样写0和1就能够记数了,比用十进制需要学习十个数字简单了80%。这还不是全部,举个例子说,比如十进制的小数08,在二进制里怎样表示呢?要写成011001100后面还有无数个1100,或者换句话说,十进制的有限小数转换成二进制不能保证能精确转换,二进制小数转换成十进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这也为信息处理带了很大的不便。甚至为了能够较快的转换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在设计处理器的时候加入了专门的电路和语句完成这个过程,造成了处理器设计的浪费。因此,可以说十进制不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二进制数转换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由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基本做法是,把二进制数首先写成加权系数展开式,然后按十进制加法规则求和。这种做法称为”按权相加”法。例110把二进制数11011转换成十进制数。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时,由于整数和小数的转换方法不同,所以先将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转换后,再加以合并。1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整数\n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整数采用”除2取余,逆序排列”法。具体做法是:用2去除十进制整数,可以得到一个商和余数;再用2去除商,又会得到一个商和余数,如此进行,直到商为零时为止,然后把先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数的低位有效位,后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数的高位有效位,依次排列起。2.十进制小数转换为二进制小数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采用”乘2取整,顺序排列”法。具体做法是:用2乘十进制小数,可以得到积,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再用2乘余下的小数部分,又得到一个积,再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如此进行,直到积中的小数部分为零,或者达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然后把取出的整数部分按顺序排列起,先取的整数作为二进制小数的高位有效位,后取的整数作为低位有效位。说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说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信息窗11-20各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预设、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n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是是学生在掌握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学生比较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调动。但是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对本的反复阅读,认真的推敲与把握,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结合现实情景,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2.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3.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是一节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的教学重、难点。\n教学重点是会认、会读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以及一个数由1个十和几个几组成,教学难点是11-20各数由一个十和几个几组成。三、关于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新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各个事物,从而正确数出各事物的个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堂标准,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对本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第一环节\n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上开始,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喜欢到大海边游玩吗?在海边游玩时,您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边出示情境图边总结,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的喜欢捡贝壳,有的喜欢捉螃蟹。那么,这些小朋友正在沙滩上忙什么呢?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飞了多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等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这个问题。二、借助学具操作,探究解决问题1.数海鸥时让学生先估计再数数。在数海鸥只数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的特点,突出数数方法的指导,渗透数数策略,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2.摆学具,让学生体验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借助“沙滩上的11只小海鸥站立得多乱啊,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是11只”这一充满童趣的问题,诱发学生操作的兴趣;从“小海鸥”到“小棒”完成第一次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n学生用学具操作,摆好后组内交流,然后教师挑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摆法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边展示边说明想法。最后教师充分借助堂生成资,引导学生理解左边的10根小棒变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变成了1个十,右边的1根也就是1个一。(边讲解边画)这里的1个十和1个一合起就是11。(板书:11)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完成了由“10个一”到“1个十”的转化,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初步感知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3.利用11,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n通过提问11里面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是1个十,右边的“1”是1个一。接着教师总结:这两个“1”坐的位置不同表示的就不同,左边的“1”表示1个十,它坐的位置就是十位;(板书:十位)右边这个“1”表示1个一,它坐的位置就是个位。(板书:个位)4.在计数器上表示“11”,建立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充分借助计数器的直观作用,组织学生通过指一指、认一认、读一读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十位”、“个位”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十位”、“个位”的表象。.在数位表中写“11”,学习数的读写方法。教师结合着黑板上的计数器图,在数位表中交代“11”的写法: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读作:十一。(二)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解决这一问题时,按照估一估——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的思路引导学生认识“1”,引领学生将认识11时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迁移运用到1-20各数的认识中,很好地实现了知识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经历“20”产生的过程,体会2个十是20的内涵,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思想。(三)教师小结,揭示题。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认识了11-20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用到11-20各数。三、应用拓展延伸,体验数学价值。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综合性、思考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将本节的练习分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练习,本68页的第1~3题。二是变式练习。比16大的数有,比16大又比19小的数有。三是拓展练习,欣赏生活中的11-20各数。通过引领学生欣赏生活中的11-20各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通过以上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四个环节:全总结,交流评价堂总结是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准备让孩子们谈谈以下几个问题: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惑?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4、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n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第五环节:当堂检测,了解情况当堂检测是尝试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测试内容是自主练习第4题。五、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捷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说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