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一第二单元(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一第二单元认识时、分、秒)一、单元解读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汁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己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二单元:认识时、分、秒教材分析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n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Z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所以,常用的吋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吋”“分”和“秒”,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①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1时、1分、1秒等。②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③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1时、1分、1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例3例4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写钟面上的时I'可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这是教材编排例1和例2的主要目的。培养初步的吋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验1吋、1分、1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二、新课标对这两单元的教学要求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扌忑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n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单元:认识时、分、秒1•使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活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二60分、1分二60秒,并能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2.使学生联系用1时、1分、1秒的时间进行的各项活动,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屮,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能主动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教学重难点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耍比除法小。2.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试商。3.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果。4.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感受1小时、1分、1秒的时间长短并建立对应的时间观念。5.认识和读写钟面吋间几吋几分,认读钟面上接近整吋的几吋几分。四、学情分析1.二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学期学习了乘法口诀。2.二年级学生还学习了乘、除法的含义和表内乘、除法。3.二年级学生还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n1.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积累了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经验。五、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经常耍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吋,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儿人?这是己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己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一一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既要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材为学牛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一模仿教材写出冇余数的除法算式。\n(1)作出示范。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写的表格里,提取“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这个事实,写出除法算式“10F3二3(人)……1(支)”,指出算式里的“1”是“余数”。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2)模仿中体验。教材要求学生根据“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簡的含义与表内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学会在算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1.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余数都比除数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会有一些困难,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例2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安排学生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创设的活动情境是: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像这样用12、13、14、15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不困难。他们根据摆的结果,也能奋教材上填写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法算式,以及反映各次操作结果的表格。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n①用12根小棒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②用12、13、14、15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③如果用17、18、19、20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1、2、3的道理。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练习一给岀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被除数15、16、17、18、19、20、21、22、23、24除数都是3,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从左到右依次是0、1、2、0、1、2……,感受余数不会是3或比3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主要包括: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每儿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儿份),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儿个一份地分,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这次“想想做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來,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1.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笔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岀商和余数。\n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本单元例3教学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1)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例3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放了儿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12宁4二3(盘)。教材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吋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释。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指出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簡除数)被除数34)1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般是“除一乘一减”三步。“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3,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乘”即把商3和除数4相乘,把乘积“12”对齐着写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3盘分掉12个苹果);“减”即用被除数12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12,得到差“0”(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34)1212……商3乘除数4的积,分掉的苹果数0……12减12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9一3、30*6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n(2)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例3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簡和余数。例题用图画给出12个苹果,要求学生每5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出可以放2盘,还余2个,并填写除法算式12子5二口(盘)……口(个),把教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竖式屮的余数。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的位置,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25)12(这时的商“2”是由操作得到的)学生也知道竖式屮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还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25)1210……商2和除数5的乘积,表示2盘分掉10个苹果2……12减10的差,表示还剩余2个苹果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竖式中的商“2”应该怎样想到。联系前面进行的操作活动,可以这样想:“12里最多有2个5,商2”,即12能够分出2个5,不够分出3个5,应该商2。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必须帮助学生常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市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有剩余,所以除法竖式中有余数。竖式中的余数,是被除数减商与除数乘积的差。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为此,“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①第1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11!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这时的商,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也可以是在竖式上想“9里最多有4个2”“11里最多有2个4”而得到的。\n①第2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16一4的竖式与18*4的竖式为一组,24一3的竖式与23F3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从16F4商4,联想到18*4也商4(因为18接近16,且稍大于16);从244-3商8,联想到234-3商7。(因为23接近24,但比24稍小)②第3题突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既离开学具操作,也不过多依赖表内除法,直接想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让学生先思考“22里最多有几个5”,然后笔算22十5;先思考“23里最多有几个4”,然后笔算23—4。③第4、5题,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路以及竖式的书写。练习一笫4题,把40F6、424-6和45一6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把604-9.634-9和64一9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每组的屮间一题是表内除法,另外两题是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的商,利用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另两题的商,可以从表内除法得出,如42十6的商是7,40比42小一些,40里最多有6个6,404-6应该商6;45比42大一些,45里最多有7个6,454-6应该商7。同样,634-9的商是7,604-9的商应该是6,644-9的商应该是7。1.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会用除法解决没有余数的平均分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也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计算。所以,不单独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而是结合看计算进行教学。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二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第一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1与例2的“想想做做”屮。其屮第2、3题都是看图写岀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联系原有的除法概念,体会“14朵花,每个花瓶插4朵,求插了几瓶、还剩几朵”,以及“14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还剩几朵”仍然是平均分的问题,仍然用除法计算。只是现在的平均分有剩余,现在的除法有余数。第二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的第4、5题和练习一第5、6题。学生需要从图画情境里或文字叙述的题li里,找到把总数量平均分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笔算出商和余数;要体会所求的商是什么数量、余数是什么数量,为它们选择适当的单位。在这里,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是列\n出除法算式的前提,而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是正确写出单位名称的关键。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旷11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数。做一个灯笼用4张纸,30张纸够不够做8个灯笼?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解答,也可以用乘法解答。45个皮球,每6个装一盒,全部装进盒中至少要多少个盒子?5元钱买每支6角的铅笔,最多买几支?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1,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这里虽然涉及到“进1”或“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屮,慢慢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第二单元:认识时、分、秒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认、读、写整时。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例1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上的时间主要由这两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1)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初步观察钟面,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很白然地把长的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从此以后,教学屮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2)认识整时。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显。分针指着“12”,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像这样,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第一步以8时为例,指岀“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具体描述了钟面上8吋两根针所在的位置。同吋还示范了8吋的写法“8:00”。教学吋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第二步“试一试”,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儿个整时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12,时针一定指着某个数;写整时,“严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00”。教材有意把1时、6时、9时、11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2.了解钟面上的“格”,教学1时、1分的概念。\n例2教学时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钟面上的“格”。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问,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观察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钟面上有儿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儿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去数钟面上的格。首先要区分“大格”和“小格”。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1大格,每个大格里有若干个点,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1小格。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的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有60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12到某个数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儿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要的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沿着钟面的12个数,在钟而图的外面,依次写出小格的个数,并联系5的乘法口诀,记住从12到1有5小格、到2有10小格、到3有15小格……到9有45小格、到10有50小格……到12有60小格。(2)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时、分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和分,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形成1时、1分的时I'可观念。例题指出:“吋针走1大格是1小吋,分针走1小格是1分”,这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吋、分概念。教材在钟面上用涂色的扇形表示岀时针走的1大格和分针走的1小格,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1时和1分的概念。学生建立吋、分的概念,应该体验1吋有多长,1分是多长。教材让学生进行1分钟活动,如写字,踢毬、跳绳等,利用1分钟能写儿个字、踢儿下毬子、跳儿下绳,来感受1分钟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受1小时有多长。这些具体感受,使1时、1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富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3)理解时、分Z间的进率。1吋是多少分?例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钟面上拨1小吋,看吋针和分针分别怎样转动,发现\n时与分的进率。严格地说,应该让时针走过1大格(因为1时是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看到分针同时走T60小格,于是得出1时二60分。但准确拨出时针走1大格不太容易,比较方便的拨法是让分针走1圈,看到时针同时走1大格,就能得出时与分的进率。1.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非整吋的认读比整时难得多,尤其是接近整时而未到整时,更容易认错。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非整时的认、读、写。先教学不接近整时的时间,再教学接近整时的时间。(1)钟面上的不接近整时的时间。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针总在两个数之间,分针总是指着某个小格。一般來说,时针刚过了儿,分针从12起走了儿小格,这个时间就是儿时儿分。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看看钟面体会非整时的时针与分针所在的位置,感受非整时的读写方法。例3图呈现一小孩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第一个钟面上,是7时,小孩正起床。第二个钟面上,时针指在7和8之间,分针指着3,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7吋15分,并写出7:15。教学这个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7和8之间,应该是7时刚过,8时还没有到,即7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着3,表示它从12起走了15小格,即15分。所以,钟面上的这个吋间是7时过15分,也就是7吋15分。写!II这个吋I'可,应该在“:”的左边写7,右边写15。第三个钟面上,时钟仍然在7和8Z间,仍然是7时多。分针指着6,表示7时过了30分。教材要求学生像这样观察钟面上的吋针与分针,并尝试着自己读写这个吋间。第四个钟面上,还是7时多,但分针指着9。教材要求学生读写这个时间,初步认识非整时,会读写这样的时间。教学时,要让学生拨出这几个时间,在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中,感受这些时间分别是7时过15分、30分、45分,进一步体验7时15分、7时30分、7时45分的含义。充分利用例题的内容,还可以把上述三个吋I'可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吋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n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体验7时几分都是7时过了、8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2)较难辨认的时间。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错这样的时间。例4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钟面上,时针儿乎正指着8,分针指着11,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时间还没有到8时。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55小格,是7时过55分。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8时还有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7时55分。钟面上,时针儿乎正指着8,分针指着1,这个时间也接近8时。钟面上那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5小格,应该是8时过5分,即8时5分。要写出这个时间,“:”的左边是8,右边一般写成05。1.认识秒针,知道时间单位“秒”,体会1秒有多长。在教学时、分之后继续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秒强化对分的体验。例5把认识秒分成四步进行。首先在跑100米的场景里引出“秒”,让学生感受秒是比较小的吋I'可单位,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可以用秒为单位。接着介绍钟面上的秒针,用“最长”“最细”形象地描述秒针的特点,使学生一眼就能识别秒针,并区别于分针和吋针。然后利用钟血上1小格扇形色块,介绍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指出了秒的概念。最后同时观察钟面上时针和秒针的转动,得到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教材安排的这四步,与前面教学时、分的过程差不多,有利于学生把学习时、分的经验应用到学习秒的过程之中。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体验秒的长短。跟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利用这种节奏,不但体验1秒是相当短的时间,而且体验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从1数到60,比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要求学生不看钟面,默默地一秒一秒地体验时间,检验他们対1秒时间的把握,同时也在体验1分时间有多长。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从1写到20、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的时间,也\n是在活动中感受秒,体会1秒虽然很短,但几秒就能完成一件事情,渗透了珍惜吋间的教育。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自己做各项活动时,要请同伴帮助计时。如果有钟表,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钟表,可以按1秒1秒的节奏,通过数数计时。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应教育他们尽量保持安静,困为体验时间很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1.“动手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本单元编排的“动手做”,引导学生使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吋实践。“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和11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儿天的同一时间(如都是上午9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基本相同;如果间隔天数很多,即使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距。这次“动手做”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块圆盘形硬纸板、一小块橡皮泥和一根稍长些的小棒。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橡皮泥固定在圆盘中心,把小棒竖直插在橡皮泥上。应该注意的是,橡皮泥和小棒所在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活动的结果发生错误。活动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进行,教材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操作方法。星期六上午,把制作好的圆盘与小棒,固定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分别在8时、9时、10时、11时、12时,把小棒的影子记录在圆盘上。学生会发现,吋间越接近中午,小棒的影子越短。星期日上午,把圆盘和小棒仍然放在昨天的地方,在8~12时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时间,看看这时小棒的影子。与昨天的记录相比照,估计这时大约是什么时间。如果小棒的影子儿乎和昨天记录的某个影子相同,那么现在的时间就是昨天做这个记录的时间。如果小棒影子处于昨天记录的两个影长之间,那么现在的吋间应该在昨天做这两个记录的吋间之间,大约是几吋几分就能估计出來了。2.练习二里编排了相当丰富的内容。练习二为整个单元的教学而配置,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习惯是练习设计的主要目的。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是时、分、秒的概念。第1题为日常生活屮的一些事情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描述做这些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例如,刷一次牙大约用4(分),脉搏跳10次大约用8(秒),夏天午睡大约用1\n(时)等。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需要有正确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这些观念在使用单位的活动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2题比较每组的两个时间的大小,如5分05秒,60秒O1分,1时O100分等。这些大小比较涉及到1分、1秒各有多长的观念,以及吋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等基础知识。第3题,想着钟面回答“分针从12走到7,要走多长时间?”“时针从12走到5,要走多长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根据“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吋针走1大格的吋间是1吋”推想出来,是时、分概念的一次应用。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基本技能。第4题,要求学生分别写出四个钟面上的时间。第5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经给定的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这些练习都冇助于学生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教材还结合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第6题要求学生在表格里填写自己每天的起床时间、上学时I'可、午餐时间、放学时间、睡觉时间,蕴含看按时作息的教育内容。第7题对照看班级的作息时间表,说说钟面给出的四个时间,以及这些时间同学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体会按时作息才能保障日常生活有序进行。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教学光盘)、12支铅笔、实物钟、钟面模型。\n七、课时分配第一周: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5课吋)第二周:第二单元认识时、分、秒(5课时)八、课时教案(见打印备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一认识方向主备人:孙淑萍一、单元解读认识方向这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但又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理解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名词的概念,进一步认识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方向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二、新课标对这单元的教学要求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在现实情境或者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间的位置。2.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北、西南、东北,能够在现实情境屮或者在平面图上辨认,会表示物体间的关系。3.在确定方向和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感受数\n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2认识平面图,辨认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3在现实环境里用指南针(方向板)测定方向。4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儿个方向。5理解从现实空间到平面图的转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常生活屮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相信学生学起来不会太难。五、教学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选择现实、有趣、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体系,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中交流、讨论,认识方向,辨认方向,通过画一画、找一找、辨一辨、做一做等有趣的数学活动,加深学牛对方向的理解,发展空间思维观念。1.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现空间里认识东、南、西、北等主要方向;借助自己的肢体活动,辨认各个方向。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本单元的教学从这里开始。\n例1呈现的情境图里,一个女孩而向太阳走在上学路上。“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并由此展开对方向知识的教学。例题利用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情境图里,已经分别标出了东、南、西、北,让学生根据图画里的标注,填写“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而是北,右而是(南)”。通过这些填写,明白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东面,就应该能指出西面;知道了南面,就应该能指出北面。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的朝向一致,他的双臂平仲着,意味着左右两面的方向相对,前后两面的方向相对,而且情境图的四个角上还标出了东、南、西、北,所以学生完成教材要求的填空,体会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有困难。学生知道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只是初步认识方向。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能独立辨认东、南、西、北。在不太熟悉的环境里,只要告诉他们某一个方向,能辨认岀另外三个方向。例如,告诉学生哪面是西,他们要能指出东、南、北各是哪面。达到这些要求不是很容易,“试一试”里的活动为此而设计。“试一试”在教室里开展活动,要求学生而向东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而是什么方向;再分别面向南、西、北站立,说说右面各是什么方向。这项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个己知的方向,辨认另外三个方向。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在教室四面分别表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右手侧平举。面向东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南;面向南站立,感受这吋右面是西;面向西站立,感受这吋右面是北;面向北站立,感受这吋右面是东。这就是说,面对的方向按东、南、西、北的次序变化,其右面则按南、西、北、东的次序随着变化,后者要比前者迟一个节拍。学牛一旦了解这个规律,就能用这样的活动辨别方向了。第二步撤去教室三面表示的南、西、北,只留下东,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依次找到另外三个方向。或者撤去教室四面表示的东、南、西、」匕,任意告诉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n活动确定其他三个方向。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第1题,把例题情境改成女孩放学回家,题目给出这时女孩的前面是西,学生可以利用“试一试”里获得的经验,找到另外三个方向。第2题里两名学生面对面站立,各人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从而发现,面对面两人的前与后、左与右刚好相反,但东、南、西、北却是一致的。由此体会用东、南、西、北表示方向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教室、操场是学牛熟悉的场地,他们应该知道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是指的哪个方向。第4题要求学生站在操场屮间,看看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一方面让学生加强对这些场地四面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例2的教学作准备。1.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上,教学在平面图上表示东、南、西、北,用方向词语描述平而图上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教学平面图上的方向,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约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例2以例1的“想想做做”第4题为教学起点,先要学生把操场东、南、西、北四面的物体表示在图上,体验需要在图上确定四个方向。然后指岀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这就把现实空间的四个方向过渡到平而图上了。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记住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规则,并具体地一一指出平面图上的四个方向。教材要学生在给出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操场四面的主要物体。平面图的右上方用箭头表示了北面,另外三面让学生按规则判断。一般的平面图都是这样,教材以后呈现的平面图也都这样表示方向。教学例2,学生可以一边填写平面图,一边体会,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现实空间的方向是一致的:上而是北相当于前面是北,下而是南相当于后而是南,南北两而相对;平面图和现实空间都左面是西、右面是东,东西两面相对。这就体验了平面图上的方向规定是合理的。于是就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方向的经验迁移到辨认平面图的方向上。东、南、西、北描述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主要有两层次意思:一层意思是,甲物体在乙物体的东面,则乙物体在甲物体的西面;另一层意思是,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南面,甲物体未必就在其他物体的南面。这两层意思,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获得体验。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第2题,在一幅学校平面图上,教学楼在食堂的东面,充分表示出物体\n“在哪里”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楼在东面”,必须说出“教学楼在什么的东面”。而且,从教学楼在食堂的东而,可以推断食堂在教学楼的西而。在这幅学校平面图上,实验楼在食堂的南面,在花坛的北面。可见,实验楼在哪面应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实验楼在食堂的南面,但却不在操场、花坛的南面。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例2后的“想想做做”第1、3、4题为此而编排。学生首先要确认各幅平面图上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并在平面图上确认当前的位置以及将要去的地方,然后才能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1.以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为基础,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辅助方向。现实生活屮,有些物体所在的位置正好在东面或者南面、西面、北面,也有些物体的位置处于相邻两个方向之间。例如,东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北面之间。为了描述不止好在东、南、西、北方向的位置,需要使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词语。例3教学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方向,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物)的平而图,教学活动分成三步展开。首先,指出平面图上学校的北面是汽车站,要求学生找出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各是什么地方,帮助他们回忆已经学过的四个主要方向。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以此引出两个新的方向词语“东北”和“西南”。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另外两个新的方向词语“东南”和“西北”。上述的三步教学,第一步确立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学校看汽车站、电影院、火车站、少年宫分别在北面、南面、西面和东面;从学校看平面图里的另外四个场所,都不是正好在东、南、西、北等方向上,于是产生学习新的方向知识的需要。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相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东、南、西、北密不可分,不能辨认东、南、西、北是不可能学习其他方向的。第二步是学生体会东北而是介于东而和北面之间的方向,西南面是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意义接\n受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步是学生认知迁移,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而和北而之间是西北面,东而和南而之间是东南而。他们进行类推的思想基础是上一步对东北、西南的体验。这里讲“自主构建知识”,意思是“东北”“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介绍的,而是学生自己想到、自己提出来的。尽管“建构”的空间不大,“建构”成果的新颖性、独特性不明显,但能给予学生一份鼓舞和自信,使他们对自己认出来的方向体会深刻、记忆牢固。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第1、2题,整理分两次教学的八个方向,帮助学生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整体把握所学的方向。先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再指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进一步体会四个主要方向与四个辅助方向的关系,从而借助四个主要方向,记住四个辅助方向。在指南针的四周写出八个方向,既让学生认识指南针,也在整理教学的八个方向。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们辨认方向的工具。指南针的使用很方便,教材后而还要利用指南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指南针是有必要的。填出指南针表示的东、南、西、北等方向,可以根据指南针上的针所指的方向,也可以依据北南相对、东西相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如果把两种填法相融,效果会更加好些。第二层次是第3、4、5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或游戏中使用方向知识。教学时仍然要强调物体所在的方向是相对而言的,必须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个方向。1.“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和使用方向板。教学方向知识决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单纯地在黑板上画方向、在教室里讲方向。要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的空间里去,在他们喜欢的、常去的地方辨认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动手做”指导学生自制“方向板”,为辨认方向提供简易的工具。方向板的原理和指南针有相似之处,成结构地表现出八个方向,只要把方向板对准北面,其余七个方向就都找到To教材指导学生做出方向板:先图示把一张正方形纸三次对折,折成8等份;再照样子在纸上标出北而,并写出其他七个方向,就做成了方向板。\n教材安排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方向板,利用它找到各个方向。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教室里的各个方向,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学习如何使用方向板,体验方向板指出的方向和己经知道的方向完全一致,从而信任方向板。教材还要求学生在自己家的周围,利用方向板测定方向,看看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体验方向板的作用。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其他地方去测量方向,如学校门口、公园里,感受现实空间里的方向,形成初步的方向感。综合与实践【测定方向】这是一次操作型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应用刚学习的方向知识,在校园里辨认方向。通过活动,巩固有关的方向知识,学会使用测量方向的工具,增强辨别方向和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整个活动分四段进行。第一段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在校园里测定方向”,通过交流整理出两个要点:一是利用测定方向的工具——指南针或方向板,二是有次序地辨认方向——先找到北面,接着依次找到东、南、西面,然后找到四个辅助方向。第二段是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测定方向的,他们学校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教材的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场景,以校园内的大树为观测点,四周有教学楼、花坛、电话亭、单杠、乒乓球桌、篮球场、读书角等建筑物、器械和场所,大树下面有三个小朋友,其中一个男孩手里拿着指南针,他们正在利用指南针指出的方向,说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男孩手里的指南针,教材把指南针放大,画在这个男孩身边。这段活动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把指南针平放在手掌上,就能指出各个方向;顺着指出的各个方向往远处看,就能找到每个方向有些什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像图画里的小男孩那样,逐一描述校园四周主要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三段是学生分组在自己的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活动。每个小组自行在校园里选择观\n测点,利用工具找到八个方向,把各个方向看到的主要景物填写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这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测定方向,提高表述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两点:第一,如果要在校园里找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点,那么这些点要尽可能离开远一些,使校园里的部分景物,在不同观测点被测定的方向不一样。例如,前一观测点测得XX物体在东而,后一观测点测得这个物体在东北或东南方向。这样,学生就能体会物体所在方向受到观测点的影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不变的。第二,要让所有学生都充分活动,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多,一组3、4人比较适宜。如果缺少指南针,可以用方向板代替。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校园的北面,其他方向则由学生用方向板测定。要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由一人手持指南针或方向板,其他人都进行测定和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活动。在充分观察与交流之后,各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填写表格。第四段“在小组里说说测定方向的体会”,总结这次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前面的三段活动,就测定方向这个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可以说说自己对方向知识的体验,也可以说说使用测定方向工具的体验,说说关于测定方向的技巧以及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收获、心情……教学吋要引导学生寻找话题,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共享成功的喜悦。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教学光盘)、校园平面示意图七、课时分配认识东、南、西、」匕,认识简单的路线图(3课时)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测定方向(3课吋)\n复习(2课时)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认识万以内的数主备人:谢成兰一、单元解读本单元分段安排万以内的数的认识,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加强认数的直观性,突出对数的意义的的理解。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万以内的数。灵活安排估计的内容,促进学生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注意结合认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灵活安排有关估计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认数、估数、比数的经验和方法,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估计的意识,不断提高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段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适当分散教学难点。一方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比较大的数目,对较大数目的经验积累还不够丰富,而万以内数的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认识万以内的数涉及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近似数等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n2、加强认数的直观性,突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习认数,首先要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本单元认识的是比较大的数,其高度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理解数的意义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数的意义,教材特别重视引领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彖的学习过程,在千以内和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都注意让学牛经历“用方块表示数”到“用计数器表示数”,再到“用数字符号表示数”的过程。3、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万以内的数。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涉足家庭及社会生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接触较大数目的机会会随之增多。认识并了解一些用大数目表达信息实例,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万以内的数在牛活中较为常见,很多自然景观、科学常识、人类文明成果等都需要用万以内的数加以描述。4灵活安排估计的内容,促进学生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注意结合认数和比数的大小,灵活安排有关估计的内容。二、新课标对这单元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数数等活动,理解万以内的意义,了解万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会认、读、写万以内的数;2使学生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数的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木特点,初步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能用万以内的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估计意识,发展数感。3使学生在认数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n1千以内和万以内数的组成、读法及读法;2估计一个数接近儿百或儿千。3掌握上珠以一作五的计数方法。4中间连续有0的数的写法、读法。四、学情分析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把学生认数的范围从两位数扩大到四位数以后,可以进行多位数加减法。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五、教学建议例1的教学,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让学牛说说自己在牛活中接触过哪些比100大的数,并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例题的插图,让学生分别说说图屮小女孩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电风扇的价格是多少元。第二步,出示方块图,让学生分别数一数毎一板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说一说3板合在一起是几个一百,一共是几百。再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三百,并试着拨一拨。然后,交流拨珠过程。第三步,出示表示三百二十四的方块图,让学牛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并具体说说是怎样数的,数出的结果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对照着计数器说说3个百、2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例2的教学,可以先提出第(1)题的要求,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三百五十,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组成的,它表示多少,再按要求一边拨,一边数,并交流数数时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提出第(2)题的要求,让学牛按要求拨一拨、数一数。组织反馈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数数过程屮自己有哪些收获,想到那些问题,为学生主动提出“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的问题提供机会。接下来,出示一个已经拨出九百九十九的计数器,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并演示添上1后连续进位的过程。\n例3的教学,可以先出示第一幅计数器图,让学生照样子拨一拨,说一说百位数上5个珠表示多少,明确“5个百是500”,再要求学生对照找计数器的数位试着写一写、读一读。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写五百时为什么要在百位上写5,十位和个位上都写0・接着,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一说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并交流写数和读书的方法。然后出示第三幅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例4教学主要教学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首先向学生说明“可以用算盘帮助记数和数数”,同时呈现了一个15档的算盘图,简要介绍了算盘的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等算盘的构成要素;接着,指出“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并通过图示说明在算盘上表示1和5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呈现了五个用算盘表示数的实例,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教材中所列举的五个实力包含了在算盘上拨珠表示数的各种情况,体现了极强的层次性。第一个数是一位数,且只用下珠表示数,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用算盘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第二、三个数都是两位数,既出现了同时用上珠和下珠表示数的情况,乂出现了个位上是“0”要用空挡占位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初步认识算盘上拨珠表示数的方法。第四、五个数都是三位数,涉及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试一试”要求这生在算盘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两、三位数的组成,形成在算盘上表示数的技巧。学生进行这些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应一边拨一边看,想数的组成并说出算盘上的数,在下珠己经满“4”,继续添1时,想一想怎样拨?在一档己经拨了9,继续添1时,想一想怎样拨?体会算盘上的“5个一是1个5”“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一千”。练习三配合例1到例4的教学,着重练习三位数的组成与读写。其中第4题是口算几百\n加几十以及相应的减法,应该结合数的组成思考得数。例如,300+20是3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得320;320-20是从3个百与2个十里去掉2个十,得300;320-300是从3个百与2个十里去掉3个百,得20。第9题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表示三位数,这是一道很有趣的题。能表示的三位数有几百几十几、几百几十、几百零几等,有一百多、二百多、三百多、四百多以及五百等。这些数各不相同,其原因是各位上的数都不相同。学生明白这点原因,对十进制计数法就多了一分体验。用5个珠在算盘上能表示更多的三位数,如果学生有兴趣,不妨试一试。2.教学四位数和一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给他们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例5〜例7在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四位数的知识,教材有两点变化:一是把算盘作为认数的主要教、学具;二是压缩进程,把直观认识数、理解数的组成与读数、写数等内容同步教学。(1)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让学生体会数的组成,试着读数和写数。教材分两段教学四位数,先认识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以及末尾有0(个位上是0或个位、十位都是0)的四位数,再认识数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整千数是四位数的最基础的知识。例5教学的第一个数四千是整千数,四位数的教学从整千数切入,有三点原因:第一,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千,理解了它的意义,掌握了它的读写,接着学习整千数,理解儿个一千是儿千,写出和读岀整千数应该是很顺的。第二,儿千是四位数里的新知识,而四位数的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都是三位数里已经认识的,让学生认识几千,并与三位数联系起来,就掌握了四位数的知识。第三,在计数器上表示四千,分析其组成和学习其读写方法,都要把注意集中在千位上,从千位拨起、从千位说起、从千位写起,蕴含了从高位起的读写规则,这是认识非整千数时十分需要的习惯。照教材的样子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是认识四位数的关键。例5和其后的“试一试”教学七千二百五十三、六千三百五十和二千七百,这些数都用算盘图呈现。教材要求学生照样子在自己的算盘上拨一拨,引导他们分析数的组成。学生体会到数的组成,就理解了数的意义,\n也感受了数的读法和写法。照样子拨数,必须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进行。例如,拨七千二百五十三,依次在千位上拨1个上珠和2个下珠,表示7个千;在百位上拨2个下珠,表示2个百;在十位上拨1个上珠,表示5个十;在个位上拨3个下珠,表示3个一。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拨珠,数的组成就很清楚了,把这个数写成7253,读作七千二百五十三,也不会有困难了。(1)按两条线索教学一万,形成数位顺序表。例6安排三次在算盘上拨数和数数的活动。第一次从三千六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四千三百,涉及的都是几千几百的数。第二次从七千五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七千六百二十,涉及的都是个位上的0的数。第三次从九千九百八十九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涉及的数的各位上大都不是0。上述各数都是例5教过的四位数,但巩固并发展了例5所教学的知识。例6的重点是教学一万,它既是一个数,也是一个计数单位。教材像教学一千那样教学一万,也编排了两条认知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在算盘或计数器上,给九千九百九十九添1,依次把10个一变成1个十,10个十变成1个百,10个百变成1个千,10个千变成1个万。学生从屮能体会到一万和九千九百九十九是相邻的两个数。第二条线索是看着表示一千的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出“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从中能理解“千”与“万”之间的进率。在教学一万以后,例题整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这是小学数学教材里第一次出现的数位顺序表。在此Z前,数位顺序一般表现在计数器或算盘上面,计数器上的“千”既有那一杆是千位的意思,也有那一杆的计数单位是千的意思。现在出现数位顺序表,把数位顺序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已经学习了哪些数位,数位之间是怎样的顺序,并把这些知识牢固地保存在自己的认知结构里。\n(3)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例7教学的数,中间(百位、十位)有一个0或两个0,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材仍然让学生在算盘上,照例题的样子拨出四千零六十和七千零三,在拨数时了解它们的组成。学生先对照着算盘表示的数,从高位到低位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再依据数的组成写出数,能够体会到写数的要领:哪一位上有几个单位,就在这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教学时要适当帮助学生读中间有0的数:数中间的“0”应该读出来,无论数的中间有一个0还是有两个0,都读一次“零”;数末尾的“0”一般不读。例7后的“想想做做”第2题,对齐着数位顺序表的各个数位写出三个数,要求学生对照着数位顺序表分析数的组成并读数。这比看着算盘上的数抽象一些,但有利于提高学牛读写数的能力。其实,对照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也只是一个过渡。学生最终要把数位顺序想在脑子里,并自主进行认、读、写,这才是教学的目标。第5题口算儿千加儿百和相应的减法,能够强化对几千几百的认识。要引导学生联系数的组成思考得数。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教学光盘)、校园平面示意图七、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第28~29页例1和例2,第30页“想想做做”;第二课吋教学第31页例3和“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和你知道吗。第三课时教学第34~35页例,以及“试~试”和“想想做做”。第四课时教学教科书第36〜37页。第五课时教学第38页例5、“试一试”和第39页例6,第40~41页的“想想做做”;第六课时教学第41页例7,第41~42页的“想想做做”。八、课时教案(见打印备课稿)\n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认识万以内的数主备人:顾益谦一、单元解读本单元分段安排万以内的数的认识,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加强认数的直观性,突出对数的意义的的理解。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万以内的数。灵活安排估计的内容,促进学牛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Z-,教材注意结合认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灵活安排有关估计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认数、估数、比数的经验和方法,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估计的意识,不断提高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段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适当分散教学难点。认识万以内的数涉及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近似数等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2、加强认数的直观性,突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习认数,首先要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本单元认识的是比较大的数,其高度的抽彖性是学生学习理解数的意义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数的意义,教材特别重视引领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在千以内和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都注意让学生经历“用方块表示数”到“用计数器表示数”,再到“用数字符号表示数”的过程。3、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万以内的数。一方面,随着学生年\n龄的增长,涉足家庭及社会生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接触较大数冃的机会会随之增多。认识并了解一些用大数目表达信息实例,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H常生活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自然景观、科学常识、人类文明成果等都需要用万以内的数加以描述。4灵活安排估计的内容,促进学牛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Z-o教材注意结合认数和比数的大小,灵活安排有关估计的内容。二、新课标对这单元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数数等活动,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认识“会用算盘表示数。2使学生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数的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能用万以内的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估计意识,发展数感。3使学生在认数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估计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3掌握上珠以一作五的计数方法。4中间连续有0的数的写法、读法。5感受数的估计方法。四、学情分析\n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把学生认数的范围从两位数扩大到四位数以后,可以进行多位数加减法。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五、教学建议把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和比较四位数的大小结合起来教学,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和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原理和方法是一致的。只要在比较两个百以内数大小的基础上,完善比较方法、丰富比较经验,以适应各种情况。合起来教学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如果把比较三位数的大小与比较四位数的大小分开教学,容易遗漏一个三位数与一个四位数的比较,造成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里的一个空白点。现在合并成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以比较四位数为主,兼顾三位数,能弥补这个空白。例8设计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开展比较活动。首先,例题的题材是开放的,分别提供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四种商品的价钱,依次是2530元、980元、2350元和3180元。这四种商品的价钱可以两两相比,先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器的价钱,再比较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然后由学生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比价钱。这些比较里,有千位上数不同的四位数、千位上数相同的四位数、三位数与四位数等各种情况,有利于完整地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次,比较的思路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和个性特点岀发,设计自己的比较方法。正如比较2530和3180的大小,有人会想2530是2千多,3180是3千多,得出2530小于3180o有人根据两个数的组成,直接比千位上的数,得出2530小于3180。学生中述可能有其他想法,在班集体里,方法一定是多样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方法,尊重他们的思考。\n另外,自己选两种商品比较价钱也是开放的。有人会仍然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重温前面的比较方法,有人会选择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体验“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最后,各人积累的体验是开放的。例题问学生“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引导他们反思并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教学时,一方而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几个要点,例如,两个数的位数不同如何比较大小?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如何比较大小?另一方面不要以条文式的方法去限制学生,要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的想法,使用自己的方法。例8后的“想想做做”里,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很多”“少一些”等词语描述数与数的大小关系,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便于交流。这些词语曾经在100以内数的范围里用过,现在应用于万以内的数。随着数的范围扩大,词语含义的相对性越来越大,学生对此会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数感也会随之得到发展。4.初步认识近似数。FI常生活中往往不需要十分精确的数,只要知道大约多少就够了。例如,某小学大约有1000名学生中午在学校用餐,学校食堂每天大约用大米150千米。这里的1000名学生和150千克大米都是近似数。近似数是接近精确数的数,通常是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或整亿的数,读、写都比精确数简便。使用近似数方便了描述与交流,便于解决问题。善于使用近似数是具有良好数感的表现Z-,也是以后进行估算所需要的基础。小学数学分两次教学整数的近似数。本单元是第一次,仅是初步认识。教材里没有出现“近似数”这个词语,也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只是通过某些三位数接近几百、某些四位数接近几千,得出这些数的近似数。同时,让学生认识约等号,并用它来表示近似数。例9分三步教学近似数的初步知识。第一步给出龙岗小学有学生695人,东山小学有学生703人,提出问题“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各接近几百人”,从而创设认识近似数的情境。第二步要求学生联系三位数的知识,得出两个学校的学生数都接近700人,通过“比700少一些”“比700多一些”,初步体会“接近700”的含义,体验找到“接近700的数”的思考方法。\n第三步教学约等号的知识,指出这个数学符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和用法。“接近儿百”既是三位数的近似数的含义,也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思考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求四位数的近似数上面。“试一试”让学生写出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就要想“2016最接近几千”。教材希望“接近几百”是学牛的体验,不是强调使用某种方法的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在数轴上表示出500、510、520-600,让学生体会哪几个数接近500,哪几个数接近600。虽然不讲“四舍五入法”,学生仍然能体会到510、520、530、540都小于550,接近500;560、570、580、590都大于500,接近600。他们从这里获得的体验,将会有效支持他们求三位数或四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十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近似数,让学牛感受近似数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配合例9的“想想做做”第4题给出四个村的植树棵数4095、3880、3016、4980,要求学生先说岀每个村大约植树儿千棵,然后寻找哪两个村植树的棵数差不多,并把四个村植树的棵数从小到大排列。显然,这里利用近似数,找差不多的两个数,以及按大小次序排列四个数会方便许多。又如,单元复习第7题,给出书店四天售出书的册数5015、5972、3107、4890,要求学生寻找第几天售书的册数与第一天差不多,第几天售书的册数比第一天少得多,如果利用近似数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也会方便些。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教学光盘)、校园平而示意图七、课时分配第一课时第43—44页例8和“想想做做”第1-5题第二课U寸第45-46页例9、“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n第三课时第47-48页练习四第1-10题第四课时第49—50页复习第1—7题第五课吋第50—51页复习第8—13题,思考题八、课时教案(见打印备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