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六单元减法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在计算方面以三位数的减法为重点,有笔算、估算、口算及减法的验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放在两步计算的问题上,由于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复杂,学生需要较多时间才能掌握和巩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又是首次教学,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也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本单元教材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分四部分交叉编排,使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课时:九课时第一课时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2.学会减法的验算。教学重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二、新授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提问:怎样解答?根据回答板书:335-123=2.探索335-123的算法。1\n)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2)你会验算吗?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4)小结: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1)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3)核对答案。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2.想想做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1)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2)指名板演。3)全班核对答案。3.想想做做第3题。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请你列式计算。(生试做,指名板演。)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4.想想做做第4题。1)指名读题。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4)同桌互说怎么求。4)学生写在书上。5)同桌互查。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n第二课时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要求: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教学重点: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3-612-433-632-443-662-4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2.用竖式计算。623-41253-4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3.引入新课: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退位减)二.新授1.教学例题。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1)指名板演。2)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3)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4)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3)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6)核对答案。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1)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2)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n1)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向前一位借一。)2)师示范,边做边说。3)生跟着自由说一说。6)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7)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8)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9)小结: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不要忘掉先减去退走的1。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注意退1时最好写上退位点。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2)生边说,边做。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4)自己验算。想想做做第2题。1)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2)指名板演。3)集体检查并订正。1.想想做做第3题。啄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1)小组互说,再改正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4.想想做做第5题。1)自己读题。2)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4)对答案,并订正。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4。第三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的练习七第1-5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n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教学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1.完成练习七第1题。比一比,算一算。12-515-711-618-9120-50150-70110-6180-901)这儿有4组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同桌互说后汇报。3)请你们自己算一算。4)指名汇报,核对答案。5)和同伴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5)同桌互说后汇报。2.练习。150-80120-80160-90130-60120-50180-90学生们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3.完成练习七第4题。森林到游泳池:120米;乌龟:我已经跑了40米;青蛙:我已经跑了70米;小鸭:我已经跑了90米。1)生自读题目,指名说题意。2)谁跑得快?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3)每只动物还要跑多少米才到游泳池?你知道吗?请你自己算一算。4)生计算后汇报。三.笔算减法练习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725-475637-4491)生笔算练习,指名板演。2)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3)指名说千以内的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n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被减数546729627434210减数20543927613873差1)在草稿纸上计算、验算,并完成这张表。2)指名说,核对答案。3.完成练习七第5题。1)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3)同桌互说后汇报。4)你会计算吗?请写在书上。指名板演。5)核对答案,订正。四.课堂作业在进行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做练习七第3题。第四课时练习课(二)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七第6-10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n1.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板书课题)二.计算练习1.计算练习120-40170-90160-80140-70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2.完成练习七第6题口算。1)同桌互指算一算。2)开火车说答案。3.完成第7题。1)师出示题目。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2)生独立计算。3)指名汇报。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互说后汇报。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七第8题。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比169天多用了多少天。)\n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4)集体核对答案。2.完成练习七第9题。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5)小组互说。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3完成练习七第10题。1)指名生自读题。思考:求鸡的只数是指求什么呢?怎样求兔的只数呢?2)生独立完成。3)集体核对订正。4)指名说解题思路。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第五课时隔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58-5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1.让学生知道当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时,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2.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n3.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笔算,并坚持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教学难点: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复习题:263—164263—18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2.今天我们学习:隔位减。(板书课题)二.新授1.出示例1:瞧!图书馆又进新书了。1)指名读题。买的民间故事有多少本?你会算吗?2)指名列式。(师板书:204-108)3)同意吗?那你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写在草稿本上。4)(找一些没算出结果的或算错的学生)你计算出了吗?5)他算的对吗?或请其他人帮他。6)你遇到什么问题了?(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也不够,怎么办?)7)我们可以用算珠拨一拨。请生上来拨一拨,边拨边说拨的方法。8)现在你能想到如果用竖式可以怎么算?同桌讨论。9)你为什么这样算?请你用他的方法再算一遍,边算边说,自己是怎么想的。2.教学试一试1)生自己先算一算。2)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一写,说一说。三.联系巩固1.想想做做第1题。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03-158600-347800-5922)请你们写在本上,并按步骤检查。\n3)独立完成。4)汇报核对。2.想想做做第2题。1)请你做一次医生,帮它们治病。2)第一棵树的毛病出在哪儿?你改一改。3)汇报核对。4)其他树的毛病你能帮忙找出来吗?5)汇报核对。3.想想做做第3题1)请你自己算一算,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各自计算,进行观察。3)开火车对答案。4)你发现了什么?4.想想做做第4题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2)看图,你了解了什么情况?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4)同桌互说,汇报。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学了什么知识?第六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练习八第1-3题教学要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教学难点:熟练计算。教学过程:一.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n二.计算方法的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170—90150—60140—80110—40130—80110-30340—40130—702.完成练习八第2题。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集体核对、订正。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笔算过程。问:这组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小组交流,指名说。师小结。3.练习506—287401—255400—255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三.综合练习1.完成第3题。1)指导学生读动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就是“度”。2)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3)请学生计算。4)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第七课时练习(二)\n教学内容:课本第60-61页练习八第4-8题教学要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教学难点: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板书课题:练习)二.计算方法的练习1.口算。300+600160—90180—90120—40320—20480—8040+5110—60170—802.完成练习八第4题第一横行。1)生练习,指名板演。(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1)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5题。1)学生自己读题填空。2)核对答案。3)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2.完成练习八第6题。得数大约是几百?连一连。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八第7题。1)生自读题。2)指名说题意:小燕比小新矮15厘米,大朋比小燕高24厘米。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4)集体订正。5)指名说解题思路。5.练习八第8题。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汇报。3)五年级、四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n第八课时复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课本第62页复习第1-5题教学要求: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板书课题:复习)二.笔算减法的复习1.口算。630—600370—301000—500120—40320—20480—8040+300200—60170—802.完成复习第1题。出示第1组题。1)观察3题有什么想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2)自己算一算。3)开火车核对答案。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被减数(减数)相同……6)这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第2组题。1)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n1)自己算一算。2)开火车对答案。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4)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完成复习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反馈,提醒: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下来。4.完成复习第3题。1)生独立看懂表格。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2)生独立练习。3)集体核对。2.完成复习第4题。1)指名读题。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题意。2)理解“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是什么意思?指什么村的人多,什么村的人少?2)这样的题目你会做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3)生自己完成。4)汇报,对答案。6)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先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与问题无关的条件不要用。三.减法估算的练习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多少。2037915986082.完成第5题。1)提问:怎么算?从哪里看出来的?(大约)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2)指出:在估计时,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3)学生进行笔算检验。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n第九课时复习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复习第6-11题教学要求: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二.计算综合练习1.完成复习第6题。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2.完成第7题。1)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3.完成第8题。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问:估算有什么用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完成复习第9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3)组织评讲。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第10题。1)小朋友们去做什么?(同桌互说)2)你知道了些什么?(汇报。)3)题目要我们求什么?(请生读题。)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5)学生自己完成。6)核对答案。3.完成第11题。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2)\n说说怎么想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做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和第一个条件。)第七单元认识角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并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3.使学生会辩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难点。课时:2课时第—课时认识角教学内容课本第69~71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用具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角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3)出示钟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o),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n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4.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学生们独立判断。(2)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1)提问: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2,初步感悟。(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3)出示第69页4幅钟面图。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追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3.进一步感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三、比较角的大小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2.出示第70页的两幅钟面图:(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课件演示: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4.动手比一比。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当学生数出角的个数后,再让他们指一指分别是哪几个角。\n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组织讨论:通过这里的三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有几个角。)(3)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五、全课总结今天认识了什么图形?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第二课时认识直角教学内容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准备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角的认识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二、认识直角1.初步认识。(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n2.加深认识。(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三,体会直角的大小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2、教学试一试。(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四、如何辨认直角I.教学例题。(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学生们动手操作。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1、教学例题。(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六、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练习:\n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们练习。(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内容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和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要求L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的意识。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课时:10课时第一课时不进位乘教学内容:课本第76~7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一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敷的(不进位),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教学重难点:不进位乘法教具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1.口算:2X37X46X55X92.口答:20是()个十\n60是()个十8个十是()16个十是()3.揭示课题。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开始继续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乘法)二、教学几十乘几的口算乘法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象在干什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有几头大象?(2)提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请学生们相应地列出算式。(3)组织小组讨论各自的算法,并在全班进行交流。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中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算一算。(2)指名说说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是怎样算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出示第一题的四组题,请学生们3观察。提问:以下几题,你打算竖着做,还是横着做?(2)学生们练习:提问: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竖着算?(2)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几1几个十,这样利用表内乘法口诀就能口算出得数。4.练习。40X260X370X450X3三、教学不进位笔算乘法1.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们摘的情况怎样?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学生自己列式算一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算式及算法。着重评讲:在计算14X2时,先把10和4分别和2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20和8合起来就得到了28。(3)说明:按这样先分开乘再相加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乘法的竖式计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笔算14~2。(4)出示14X2,说明用笔算要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①说明:竖式要先写乘号前面的数,再写乘号和另一个乘数。提问: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②提问:刚才口算14~2是分几步算的?说明:笔算乘法14~2时也要分两次来算,但要从个位算起。③提问:个位上几乘几得几(说明:8要与个位对齐,并板书。)提问:再算几乘几?为什么这时是与“l0”相乘;而不是“1”?得多少?(强调: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2相乘得到2个十,是20。说明:20的“2”对齐十位写,“0”\n对齐个位写,板书为20。)④提问:最后算什么?(将两次积相加,得28,并板书。)(5)请学生们口述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么算。说明:为了便于计算,笔算的竖式一般写成14X2(说明书写位置,并板书。)28请学生们看着竖式说一说笔算过程。2.教学试一试。(1)出示3X21。请学生读题。说明:3X21写竖式时写成竖式的形式,计算比较方便。(2)学生们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3)指导学生们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提问:笔算乘法要从哪一位乘起?(2)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3)检查时,口述笔算过程。提问: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积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写?说明:笔算乘法,要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行4题。(1)学生们分组笔算,指名板演。(2)请学生们分别说说笔算过程。提问:在笔算这些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理解图意,解答第(1)、(2)个问题。(2)完成第(3)问,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估计够不够。(3)完成第(4)问。五、课堂作业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二横行第4、5题。第二课时乘加、乘减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79~8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教学用具: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n1.口头提问题练习。(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先让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2.引入新课。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老师分别板书。)(3)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①请学生们各人自己列式解答。②把自己的算法在组内进行交流。③组织全班进行归纳。提问:要求“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谁知道了,谁不知道?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指名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解题思路。2.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请学生们由问题出发去想一想,并独立完成。(2)将自己的想法和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小结。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请学生们理解题意,并完整地说一说题目。(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要先算2张成人票要用多少钱?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步骤同上。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这是第二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分小组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组织交流、讨论、并对问题予以解答。四、全课总结\n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有关乘加、乘减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五、课堂作业课本第80页,“想想做做”第5题。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81页,练习七第l一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以及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有关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看谁练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o)二、计算练习(1)20X340X260X47X30(2)21X342X233X314X2①请学生们口算第(1)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小结: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看作几个十乘几。②请学生们口算第(2)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2.完成练习七第l题。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错误及时纠正。3、用竖式计算。23X34X12(1)请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笔算过程。提问: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4,完成练习七第2题。集体订正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小结:笔算乘法时,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算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三、解决实际司题1.完成练习七第3题。(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说一说解题过程。提问:为什么要先算跳绳的有多少人呢?小结: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认真分析了题目中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先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解答。2.完成练习七第4题。(1)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提问:“孵出小企鹅的天数比你的3倍多1天”是什么意思?(2)学生们说说解题思路。(3)独立解答,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完成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完整地读题,并且独立完成。\n(2)说一说解题思路。(3)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多2盆”请学生解答。(4)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的2倍多2盆”请学生解答。4.请学生说一说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些什么内容?它们都需要注意些什么?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40X2=23X2=l0X7=13X3=50X3=2X13=50X5=32X3=23X3=60X5=4X70=66X1=41X2=80X2=50X5=21X3=31X3=2X23=8X70=2X41=90X1=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2X4=32X3=33X3=21X3=三、解决问题。1.菜场运来鸡蛋58筐,鸭蛋32筐,卖出鸡蛋12筐,现在菜场有鸡蛋多少筐?2.学生们在植树节种了3行杨树,每行4棵,又种了13棵松树,学生们种了多少棵树?3.桃子有35个,梨子有2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子的总数2倍,苹果有多少个?第四课时进位乘(一)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的算理,井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具准备:7捆小棒、12根小棒,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n1.口算:20X330X214X221X332X223X3学生口算,说一说最后两题的口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与口算同时进行。)21X332X2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3.揭示课题。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例题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所给的信息(2)提问:要求2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X2=)提问:现在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枝?你把36看作一个整十数来估计,想一想:它们的积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说明:因为36在40和30之间,30X2得60,40X2得80,所以36X2的积在60和60之间。2.教学算理。(J)请学生们探索如何计算36X2,方法不服(2)指名说一说各自所用的方法。(3)重点讲评摆小棒:①提问:36X2表示有几个367如何用小棒来表示?(师生共摆。)每行有多少根,有几行,表示多少?②边演示,边说明:算“乘2,就是算2个36是多少.根据笔算要求,算36乘2,用小棒先算几个几根,再算几个几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请学生边摆小棒,边说一说摆的过程。③提问;原来共是6,捆,怎么最后成了7捆?(因为2个6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单根正好可以捆成一捆。)3.教学笔算过程。(1)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看小樟,谁来说一说36乘2该先从哪一位算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共是多少?提问:为什么十位上是7?(2)说明:竖式计算过程可以简化,一般这样写先用2乘个位上的6得12,满十向十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l,再用2乘十位上的3得6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得7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7,结果是72。(3)看着竖式,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看一看结果,比一比估计的结果,合理吗?你还可以怎样进行估计呢?4.比一比:提问:36X2是今天刚刚学习的,与复习题32X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指出;今天学习的是笔算乘法中的进位乘。提问:笔算乘法时,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要怎么办?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完成前2题,指名板演。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n提问:个位相乘时如果满了十,该怎么办?(2)完成后2题,指名板演。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这两题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十位上相乘满了十。)你是怎么处理的?(3)指出;笔算乘法时,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了二十、三十呢?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指名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小结: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儿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先找出错误并改正,再说一说每题错误的理由-提问: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们估算。课本第83页,“想想做做”第4、5题。第五课时进位乘(二)教学内容课本第84~8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具准备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2X3+47X8+54X9+78X6+32.笔算:28X3(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n3.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教学例题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说已有的信息。(2)提问:要求“4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X4=)(3)提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36X4的结果?请学生说一说估计的结果和估计的方法,方法多样,只要合理都可以。2.(1)请学生们试着算一算36~4得多少。(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笔算过程。(3)提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为什么4乘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再向前一位进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4)针对试算中存在的错误,请大家一起找出原因,并改正。(5)请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再验算一遍。3.比一比:这题与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指出:这种题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每一位都要进位,也叫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要正确笔算这样的题,仍然按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算,但一定要记住积的哪一位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的第一行。(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逐题口算计算过程。(3)小结:笔算连续进位乘法时,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在横线上写几;在算下一位时,相乘以后一定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数,算出是多少。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找出错误,并修改、订正。(2)说一说每一题的错误原因。指出: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进上来的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2)请学生完整口述题意。(3)学生独立完成。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说一说解题思路。提问:在解题时,你用到了哪些条件?“7周”这一个条件为什么没有用到?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n第六课时进位乘(三)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想想做做”第5~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热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知识,看谁算得(快又好(出示课题。)二、口算练习1.表内乘法练习。5X5=7X3=6X8=2、乘加练习。7X9+58X6+45X7+62X8+64X7+38X8+75X5+46X6+53X9+4三、笔算练习1.说一说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不管哪一位,只要相乘的积满几十,就不能忘记进位。2.笔算:36X57X85(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分别口述计算过程。提问:这两题为什么得数的最高位都是百位?3.请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四、估算练习1.说说下面各数接近几十。364273695889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引导学生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三个条件。(2)估计一下,谁的计算结果合理。组织学生分组,对两个计算结果进行评判,再进行全班交流,说—说估计的理由。(3)请学生算一算64X3的结果到底得多少,与刚才的估计相比较。(4)指出: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刚刚估算的方法来检验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说明要求,请学生判断后,自己说一说判断的理由。(2)进行笔算,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n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说明要求,介绍方法:这类题在估计时,先把几十几看作与它接近的几十,再估算。例如,31X6,31接近30,比30多一些,30X6得180,所以31X6的积比180多一些;39X6,39接近40,比40少一些,40X6=240,所以39X6的积比240少一些。(2)学生照样子进行估算,并说说每一题估算的方法。(3)分别算一算,再与估算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当。(4)提问:掌握了这种估算的方法,有什么用处吗?(可以对笔算的结果进行检验。)5.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第七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练习八第1—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和估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笔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20X342X2650-5060+300400X2720-50060X470X531X22.完成练习八第1题。(1)请学生们练习第一横行、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提问:52X6的积为什么最高位是百位,而不是十位?(3)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们分小组,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提醒:在计算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加上进上来的几。3.完成“练习八”第2题。(1)请学生看表格。提问:题中记录了哪几种书的售出情况?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每种书的书名、单价、售出数量。(2)请学生算一算每种书的总售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总售价的?为什么要用乘法?4.完成练习八第3题。(1)请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笔算.指名板演。(2)集中评讲,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再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指出:虽然每组中的两题很像,但在计算的过程中仍然要认真看清是几乘几,这也是我们在计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总结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三、估算练习1.说说下面各题的积大约是几百多。\n33X447X581X7学生说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估计的方法。2.完成练习八第6题。(1)学生们理解题意,独立完成。(2)指名说一说每题估计的理由。3.完成练习八第8题。(1)引导学生看清图意。提问:根据第一个书架的情况,你能不能估计出一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讲评时要注意突出是用“乘法”进行估算。四、课堂作业课本第86页,练习八第1题第二横行。第一课时复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88页,复习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这几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板书课题。)二、口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2X43X65X720X430X65X70\n(1)学生口算,说说每组下面一题是怎样算的。(2)说一说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怎样算比较快?2.口算下面各题。21X323X341X214X2(1)学生口算,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2)说一说口算几十几乘几时怎样才能算得快?3、小结: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觉得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口算。4.完成复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班级学生完成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三、笔算练习L完成复习第2题。(1)请学生估一估每题的积大约是几位数。(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集体讲评,指名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这里的几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2.改错:456437X5X3X48518l2128(1)请学生找一找错,说一说每题的错误原因。(2)请学生进行改正。(3)提问:通过刚才这组题,你能说一说笔算乘法时必须要注意些什么?(哪一位相乘的积就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敷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忘记加上。)四、估算练习1.完成复习第3题。(1)请学生独立完成。(2)分别说一说每题估算的方法。提问:估计了每题积的范围,有什么作用呢?(3)请学生笔算第一组的两题,看笔算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是否相当。指出;笔算之后,我们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2.完成复习第4题。(1)教学树叶图。出示整个树叶图,问:这里的树叶多不多?你能一下就有依据地估计出它的数量吗?(2)出示树叶图中的虚线。提问:现在这里的树叶被分成了几份?(5份)组织学生讨论:该怎么估算。(3)指导;先估计或数出一块方框中的树叶片数,再用乘法估计出大方框中树叶一共有多少片。(4)指出: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大小几乎相等的几块,数出或估计出其中的一块,这样几块方框一共有多少就可以估计出来了。5、完成第(2)题。(1)学生们分组完成第(2)题。\n(2)组织讨论、交流、估计巧克力的粒数的方法。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60X5=50X8=70X0=400+20=130+300=42+50=11X9=900+40=120--70=80+57=7-1=340+200=32X3=14X2=12X4=41X2=5X11=50X5=44X2=45+50=60+0=二、笔算下面各题。526+78=46X7=94X5=67X3=49X3=27X6=第二课时复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复习第5~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增强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出示课题。)二、计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30X26X5043X213X312X470X220X560X433X39X502X4130X7学生口算,如遇计算错误,请学生说一说这题的计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43X567X4(1)请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请分别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3)小结提问怎样计算乘法?(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计算时不能忘记加上从后一位进上来的数。)三、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复习第5题。\n(1)提问:你知道今年是几几年吗?今年有多少天呢?如果告诉你今年有52个星期零1天,你能算出今年一共有多少天吗?(2)学生们独立完成。(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出:利用我们剐刚学习的乘法知识,就可以轻松地求出某一年的天数,其实它还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呢!2.完成复习第6题。(1)引导学生看懂表格,弄清五月、六月降水量分别与几月份的有关。(z)学生们计算后,将表格填写完整。(3)提问:你是怎样求出五月份的降水量的?在求六月份的降水量时,为什么乘3之后还要再加上20呢?(4)小结:解答这样一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3.完成复习第7题。(2)请学生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3)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思路。4.完成复习第8题。(1)请学生独立完成第(1)、(2)个问题。(2)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解题思路。(3)分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5.完成复习第9题。(1)请学生们分组完成(1)、(2)两组题,指名板演。(2)比较两组中的两题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小结:当一个数乘9时,得到的积等于这个数与lo相乘之后再减去这个数,所得到的差。(3)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2X3=71X5=28X6=35X5=27X9=82X3=47X3=52X7=二、解决问题1.某种型号大客车每辆需要配备8个轮胎,270个轮胎够不够配备45辆这种型号的大客车?2.黄花有23朵,紫花有12朵,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3.果园里有桃树72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多少棵?4.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花气球有多少个?\n3.实践活动游览美丽的海滨教学内容课本第90~91页。教学目的以海星小学二年级学生游览海滨为主线,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海滨情景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插放歌曲《郊游》。提问:你听到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你和哪些人去过哪些地方?2.提问:如果今年暑假我们将举办一次夏令营你愿不愿意参加?你们参加过那么多次游玩活动,你认为要在组织活动前应先掌握一些什么情况?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海星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海滨看一看。(板书课题。)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1.(1)出示人数统计表,请学生们说一说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可以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2.(1)将学生们带到小卖部。提问,小卖部有些什么商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商品,想买多少?需要多少钱?(2)提问:这些是哪一个班的小朋友?他们想买什么?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说出算式及解题思路。3.(1)快看I在那个小岛上有一个灯塔。(2)提问;你能说出这个灯塔在海滨招待所的哪一面吗?提问:在招待所的东南、西南和西北面各有什么?(3)你能根据海滨上的一个场所提出类似这样的方位问题吗?(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4.(1)三班的同学们被带到了出租屋前,谁能告诉我们,出租屋里有哪些东西出租?(2)提问:他们全班,每s个人租一只气垫船.要用多少钱?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什么?(3)学生们解答。(4)提问:如果是你,你最想租什么?你能像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算一算吗?5、(1)二班的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到珊瑚岛上去玩了。(2)提问:二班有多少人?3只船够坐吗?学生们讨论。说明:我们可以先看一看3只船可以坐多少人,再与二班的42人进行比较。学生练习。\n第九单元、统计教学内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难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统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2~9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自的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具准备动物运动会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1)分小组讨论。(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n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4.小结: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每位同学对所在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调查: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一种球类活动。(2)将每个小组的情况汇总,请学生们完成课本第97页的2个统计去。(3)提问:第一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里知道了哪些情况?提问:第二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情况?(4)根据调查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不同的两个统计表,也得到了不同的调查结果。提问: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根据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开展统计活动,再组织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图形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全课小结。第二课时统计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想想做做”第3—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练习,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过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二、练习巩固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你家里有电视机吗?组织讨论: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对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台数和规格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回答,说明电视机是按屏幕的对角线的长度来确定规格的,54厘米即21英寸,64厘米即25英寸,74厘米即29英寸。(2)请学生们展开调查,每2人一组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再汇总后,完成课本第94页的统计表。\n(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调查统计,有设有使你了解到你想了解的问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如果放假在家,你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2)组织讨论:如果我现在想了解一下我们全班小朋友每天看电视和做家务的时间大约各是多少,那该怎样分类收集数据呢?(3)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进行调查,并用方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育学生在平时要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2)组织讨论;根据这个调查表,怎样对这些效据进行整理,怎样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3)请学生们独立分类整理,并填写。(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4.小结:同是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表,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根据刚才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属相及出生月份。(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上的统计表。(4)全班交流体会。2、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具准备每6人准备一个弹簧尺。教学过程活动前准备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n2.每组准备一把弹簧尺。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2.每6人一组,开始澜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101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十、期末复习教学内容1.复习认数的知识。2.复习统计的知识。3、复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4.复习加法和减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5.复习乘法、有余数的除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要求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000以内的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敷与两、三位数相加减,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分米和毫米、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课时:共4课时。\n第一课时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2.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经历数据整理和收集的同时,能进一步体验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具准备0一9数字卡片、第3题插图、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的新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它们有条理的进行梳理,今天复习的是有关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1.读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敷位顺序的排列情况。提问: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2)在计数器拨出四十七。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是多少?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指出厂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万以内的数。(3)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4)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出示:609、4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的数要怎样读?(5)再出示:320、900。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2.写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二百六十三。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拨数。)指出:在计数上拨珠,要看清这个数的组成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有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写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在各个数位上写出数字来表示。(2)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o)\n(3)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中间有一个零?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4)出示:六百二十、一千。①学生写数。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的个数不一样呢?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3.完成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4,完成复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5.数的大小比较的复习。(1)请学生将下面数轴填写完整。提问:相邻的两个数相隔多少,题中270比哪些数小?比哪些数大?310呢?(2)完成复习第2题。①用数字卡片o、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②找出虽大的数和最小的数。(3)再用数字卡片16、7,摆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三、复习统计的知识1.出示复习第4题中第一个统计表。(1)引导学生看懂第一个统计表。(2)提问:这个统计表所表现的是有关车辆的什么情况?表中的“合计”表示的是什么?(3)请学生求出合计数。(4)完成第(1)个问题。2.再出示第二个统计表。(1)根据第一个统计表,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出示第二个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第二个统计表还是有关什么内容的统计?与第一个统计表相比,什么没变?(总数投变。)学生独立完成。3.小结:虽然都是有关1月12日下午4时至6时校门口机动车辆过往的情况,但第一个统计表按车辆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而第二个统汁表按车辆过往的时间进行分类的。\n第二课时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5—9题。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米和毫米、确定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尺一副、米尺。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二、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复习1.长度单位的复习。(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2)请学生比划l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在此期间提问:你的直尺大约是几分米?数学书的封面的宽大约有几分米?课桌的长大约有几分米?(3)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铅笔长为多少厘米,橡皮厚多少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提醒注意:填写时应与相关的实物相联系。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复习。(1)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①学生们独立完成。②集体订正,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量线段、画线段的复习。(1)说一说线段有哪几个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直的。)(2)想一想:怎样用刻度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强调:要从。刻度量比较好。)(3)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①学生们先按要求,画出两条线段。②指名说一说哪条线段长一些。提问:为什么4厘米长的线段要长一些?三、方位知识的复习1.出示期末复习第5题图。(1)请学生们观察插图,找到哪一面是北面。(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小华、冬冬、小军、小芳四个小朋友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n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上学路线是什么。(1)分小组讨论、交流。(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四、角和直角的复习1.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方法。提问:直角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像第一幅图中的角叫什么角?为什么是锐角?3.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学生们独立完成。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在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单位。1.一棵大树高约28()。2.一支钢笔长17()。/3.一张床长约20(),宽约15()。4.一根胡萝卜长约13()。5.一根大头针长约26()。6.一块玻璃厚4()。二、画一画。1.画一根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2.画一根比3厘米长15毫米的线段。三、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四、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教学目的1\n、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加、减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加减法的笔算,并且能验算。二、复习口算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40+20=32-3=15-8=7+5=400+20=320-300=150-80=70+50=(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①第一、二组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在口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②第三、四组分别是怎样算的?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百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情况和正确率。三、复习笔算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1)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口算方法,现在来算第11题的第(1)组题,看看笔算加法怎样算,请大家把这两题做在作业本上。提问:这两道笔算加法是怎样做的?得多少?每一题的十位上是怎样相加的,为什么第二题的十位上相加不得9呢?比一比: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笔算加法,除了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之外,要特别注意,哪一位满十要怎样?(2)学生练习第(2)组,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检查时注意强调退位方法。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用823去减,一题得4百多,而另一题则得3百多?(3)学生练习第(3)组,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4)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笔算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条?2.总结方法:列竖式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加法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3.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1)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来算第9题,每道题在计算之后,都要想一想怎样验算,用竖式验算一遍。(2)学生们练习,指名学生板演。\n(3)集体订正,注意提问学生根据什么来验算,让学生说出验算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四、复习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1)出示插图,请学生看清图意。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先分组讨论,再组织交流。(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应的板书出行走的路线。组织学生估计;走哪一条路线会近一些呢?为什么?(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估计方法。)(3)请学生们算一算近多少米,以证实自己当初的推断。2.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1)出示统计表。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答?(3)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要集体订正时,提问,在求问题时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为什么先求二年级一班和三班一共有多少本?(4)小结:我们在解答类似这样的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1)请学生们看题后完整在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些什么收获?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和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板书课题)\n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乘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乘、除法的笔算。二、复习口算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30X213X360X324X2(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①第一组口算时,每一题分别是怎样算的?指出:在用几十和几相乘时,可以把它看作几乘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②第②组的每一题,你是怎样口算的?这类题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要一位一位地乘,每次乘得的积要把它写在相应的数位上。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1.指名板演,学生笔算。27÷542÷637÷762÷8(1)学生按要求笔算。(2)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提问:为什么42÷6没有余数,而其他3题都有余数呢?(3)提问:有余数除法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2.口答:说说下列各题有没有余数,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多少?32563742?37+7247648125569学生在回答之后,每题要相应地说一说判断的原因。3.出示18、24、27、20、36、28、33等若干数。(1)请学生们分别读一读。(2)出示要求:除以4没有余数的,除以9没有余数的请分别找一找。学生按要求完成。四、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整理笔算方法:(1)请学生们笔算14X8、35X5,指名两人板演。(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2、提问;以上两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小结:笔算乘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的积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数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加上。3、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的第一行的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四人板演。(2)集体订正,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3)对于错误之处,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五、复习解决问题1.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n(1)出示第19题的四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每个花坛的形状。(2)再出示每边的长度。想一想:根据所给的每边的长度,你估计哪一个花坛周围的栏杆最长?启发学生:把每边长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用乘法估算了。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3)请学生们分别算一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4)提问:我们一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2.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1)出示第20题的图文,请学生弄清题意。(2)提问:要知道他俩人各要付几张,找回多少钱?要按怎样的思路来解答呢?(3)学生们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3.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1)学生们按题中所示独立完成表格。(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4.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2)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3)全班组织讨论、交流。六、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