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6苏教版教学内容书本第50—52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教学资源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掌握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米尺,学生尺,投影仪,5厘米、8厘米多、9厘米多的纸,小图钉,棉线等实物,米尺条,长方形纸(看起来像正方形)。预习设计1.从你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试着用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2.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3.在直尺上看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4.阅读书本51页,想想画线段要注意什么。试着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一、交流预习,认定目标。(预设4分钟)1.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2.学生测量,汇报测量结果。3.讨论交流。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2分钟)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呢?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2.认识米尺。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同桌互相观察尺子,找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集体观察尺。【版块一】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师:如果你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师: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谁来说说看?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版块二】师: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呢?师:你是怎么猜准的?师: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n3.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①做一做请小朋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笔划一下。②比一比A、让学生拿出一颗图钉,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B、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③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④请小朋友在自己的身上找找看,看看哪些东西和1厘米差不多长,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多。4.用厘米量。(1)估量纸条长度。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厘米?(2)用尺量纸条。A先让学生自己去量。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B交流测量方法。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预设16分钟)(一)基础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让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食指伸直。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再量一量。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二)实践练习。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手掌宽____厘米1拃(zhǎ)长____厘米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3.同桌互相量一量,脸上的器官有多长,多宽?4.画一画。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出: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师:你们的尺子上有几种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师: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指出: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指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那5厘米呢?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师: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有几厘米长吗?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师:谁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指出: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版块三】师:说说哪种量法对?另外两种为什么不对?师:比一比哪条线段长,长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师:线段右边的端点更靠近哪个刻度,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小结: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接近几厘米的时候,可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师: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说自己估计得怎样。\n请学生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预设2分钟)师:身上的尺子有一手掌长、一手掌宽、一拃等等,一拃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拃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版块四】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本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作业设计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6分钟)1.完成补充习题P27中第1、3、4题。思考题: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条线段。2.全班交流、学生自己订正,优生自主练习思考题。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后反思北京版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n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