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认识方向”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n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第三段,第5~7页的练习一。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7÷5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思考:因为5与3乘最接近17且小于17,所以计算17÷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n的第4题,第5~7页练习一的第4、11、12、13、14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搭一个棱长是2的正方体,需要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那么2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搭多少个?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单元1、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具准备10根小棒,8个圆片,11个三角形,例题课件。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出示10÷2。(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们分组活动。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n(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指名口述分的过程。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花图,请学生说说图意,相应的再出示第(1)、(2)题。(2)请学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4人一小组讨论.)师小结。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余数?四、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板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10÷2=510÷3=3……1[教学后记]第2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教具准备11根(单根)小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笔算6÷3。指名笔算,反馈时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2.分一分,说一说。(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①请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②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思。3.揭示课题。\n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正好分完,另一种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二、新授1.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地口述一遍。请学生列式,(板书:7÷3)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表示什么?(2)写出竖式,提问:分成了几份?也就说明?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扳书)提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7个桃,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在竖式中是怎样得到余下的l的?(完成竖式的板书。)提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3)请学生完整地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2.(1)提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意思?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又怎样得到商2?(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发表各自的想法。)(2)小结:因为7里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提问:为什么要用“最多”?(因为余数表示的是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3.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请学生弄清题意。(2)要求: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学生计算。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指出:在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3)出示:(18÷5的竖式)提问:这位小朋友算的对不对,为什么?(余下的8里面还有1个5)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出示:提问:这样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小结;商2小了,商4又大了,那么我们怎样能找出合适的商呢?4.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比除数3小。)“试一试”中的18÷5的余数3比除数怎样呢?通过观察,比一比这两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结语)学生齐读。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第(1)题。(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9根小棒。提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2)学生们根据摆的过程,填写竖式。(3)提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试商的过程。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2)反馈时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比一比;每一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着说说是怎样得到商品的。\n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填写。注意单位名称的不同。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怎样很快又准确地找到商呢?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板书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7÷3=2……118÷5=3……3第三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8题。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7×79×62l÷33×424÷812÷235÷74×76×948÷818÷256÷7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明确概念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l0根小棒。(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提问:怎样列式,(板书:l0÷5=2(竖式))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7有余数吗?为什么?(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板书)提问:商为什么是27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7(3)比一比,以上两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2、完成练习一第1题。(1)出示后,学生弄清图意。(2)学生独立完成。(3)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三、计算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到商的。2.完成练习一第3题。(1)请学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2)反馈时说说错误的原因。(3)提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必须得注意些什么?3.完成练习一第4题。(1)请学生口答商是几。(2)分组计算检验。4.完成练习一第6题。(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2)反馈。(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n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题。板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l0÷5=2[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6——7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有余数出除法的计算。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2×37×79×62l÷324÷812÷235÷74×76×948÷818÷256÷72.口答.15里面最多有()个453里面最多有()个744里面最多有()个833里面最多有()个63.请学生说说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怎样想,怎样才很快的算出商来?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继续用这种方法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看谁能算得又快又好。二、计算练习1.分组练习,指名扳演。(1)63÷9=67÷9=(2)40÷8=47÷8=①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扳演。\n②反馈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③提问;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组题可以分成几类?(没有余数的除法,一类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每组题中的第(1)题没有余数2、完成练习一地第7题。(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3.完成练习一第8题。(1)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3)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方法多样,不拘一格)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4.完成练习一第9题。(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0题。(1)出示第(1)题。学生弄清图意,完整口述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遭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其余3题,请学生弄清图意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反馈时,说说各自的理由,注意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不同。2.完成练习一第11题。(1)了解图意:结合小猴的话观察左图,知道一共有27个小方块,再理解小兔的想法,想一想,如果每8个小方块拼搭成一个立方体,可以搭多少个。(2)学生独立完成。3,完成练习一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四、全课总结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1)63÷9=67÷9=(2)40÷8=47÷8=[教学后记]\n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教学内容课本第8一9页。教学目的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信息整理用课件演示,创设情境。春天到了,春天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再过一些日子就到了3月21日的植树节,红星小学的二年级也组织了相应的活动。(出示课本第8页插图。)(1)提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相应的结果的。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小朋友们,刚刚通过开动脑筋,得知了一班、二班、三班的小朋友们各要植树的棵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又是怎样栽的?(课件对话演示。)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3.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并有所选择的进行解决。4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哪些时候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吗?(小组讨沦、汇报。)板书: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1班44人2班42人3班45人4捆树苗7人一组栽5行每捆8棵每组6棵每行6棵共有?棵共有?棵共有?棵[教学后记]\n第二单元 认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n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第二单元1.认数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教学内容]课本l0——12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一6题。[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具准备]计数器、模型图。[教学过程]一、认数1.在计数器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2.数百以内数相应出示方块图)(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0\n(2)一十一十地数,从l0数到100提问,l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呢?(板书)证实10个十是一百,请每位学生动手数一效,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数数的方法。提问:这么一板,有多少方块?3.教学例题。(1)师生一板一板地数。提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它又表示多少?(2)师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提问:九百再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十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提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学生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敷到一千。二、写、读整百数:一千1.计数器拨珠。(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介绍:百位、千位依次排列在千位的左边。(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学生们动手拨一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珠的。(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4)练习:拨一拨200、600、1000。2.写数。(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上4,而在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写0。学生练习。提问:十位和个位上的。能不能不写?(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3)在百位上再添上一百,提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来写呢?教师说明。3,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第l题:学生填数。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提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方法多样。第2题: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儿看到这些数的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第3题:明确图意、题意,让学生来估算。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1.出示小猴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板书;200十300)(2)想一想,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一种或几种好的方法。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练习。(2)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图中小朋友的对话。(2)根据已有信息,请学生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3)独立解决,反馈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n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动手摆一摆、拨一拨,知道了几个十是一百?一千里有个百?以及怎样写出这些几百、一千的数,和相应的计算。(出示课题)板书:认识整百数l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呢?10个一百一千200十300[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认识几百几十教学内容课本第13~1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9题。教学目的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读、写。2.使学生学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1),—个一个地数,从63数到l00。(2)一个一个地数,从10数到100。(3)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2.口答。100里面有多少个十?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3.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百敷,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二、教学几百几十数的认、读、写1.出示例题图。(1)指名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3)借助计数器,讲解。\n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提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十珠,提问;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学生齐读。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在写数时,要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占位。(板书:450)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3207504809903.教学试一试。(1)在计数器上拨出370。请学生说说370的组成。(2)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七十数到四百三十,数到三百九十时,提问:十位上再拨上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追问:三百九十后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三百九十,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3)继续数下去。(4)学生自己边拨珠,边数数,不用计数器,再数一道。(5)出示“一十一十地数,你能数到890数到1000吗?”学生读完要求后,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到990后面是1000的?学生齐数。(6)请学生把数的数字,写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42题。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1.“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左边300张风景邮票,右边20张动物邮票。(2)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板书:300+2020+300)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3)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学生计算并说说思路。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读一读。(2)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对于其中有错的题,进行分析,及时纠正错误。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五、全课总结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了解、认识了几个百和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板书:第二课时认识几百几十450300+2020+300[教学后记]\n第三课时认识几百几十几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1)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2)一十一十地数,从830数到1000。2.根据计数器上的拔珠,写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480620790910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千以内的数。(出示课题.)二、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I.出示例题方块图。(1)指名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3)借助计数器,讲解。先在百位上拨4个球,提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提问:现在增加了5个几?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提问:现在增加了多少?提问: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四百五十三)再请学生完整地说说四百五十三的组成。(4)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三应怎样写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结:有几个百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想一想,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该怎么办?(写0)2.练习:根据所拨的算珠,写出这个数,并说说它的组成。第(2)题练习后,提问:六百一十六在写时出现了两个6,它们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第(3)题:三百零一,十位上是多少?怎样写?这个。能不能不写,为什么?3,教学试一试。(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597的组成。(2)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七数到六百一十二。数到五百九十九时,提问:个位上再拨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后,十位上是几?又该怎么拨珠?此时百位上是多少?追问;五百九十九再添上一是多少?讲解:此时百位上是6个珠,十位、个位上有发有珠?这个数怎么读?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n继续提问:此时如果个位上再拨一个珠,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是多少,这个数是多少?在读的时候,为什么十位上的零要读出来呢?说明: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继续数完。学生自己边拨珠,边数数。(3)请学生试着”一个一个地数,从988到1000。”如有困难,可以用计数器帮忙,学生独立完成。提问:989后面一个数是多少?999后面是多少,你是怎样想到的?学生齐数。(4)请学生再把所数的数字,依次写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遇错及时纠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后.独立完成。写完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去写一个干以内的数。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按要求,连线。(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3)组织讨论:通过练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读一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2)结合照片,请学生说一句话。(3)在身边找一找,说一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先读一读,再写一写。提问:在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请学生读一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一想每组有什么规律。(2)学生按规律,往下写。四、全课总结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四百五十三有几个百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该写o。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说明: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教学后记]\n第四课时认数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二、千以内的数的组成练习1.数数。(1)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提问:一百里有几个十?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提问:一千里面有几个百?(2)一十一十地数,从二百六十数到三百二十。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八十七数到五百一十三。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三.干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2.完成练习二第3题。(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个人摆数,另一个人读,然后交换练习。(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注意些什么?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3033033330提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一个数的中间有。怎么读?一个数的末尾有。又应怎样读呢?4.完成练习二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比一比;再组中的上、下两个数,在读数时有什么不同?在写数时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小结:读数、写数的注意点,强调一个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5.完成练习二第5题。(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自己在找接近600的数时的想法。指出:题中的“接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四、简单计算的练习1.口算。200+30400+9070+900230-200490-90970-900口算后,说说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二第6题。五、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7、8题。(1)引导学生看清图中的对话;正确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反馈时,请学生说说列式时是怎样想的。\n2.完成练习二第9题。(1)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已有的问题。(2)四人一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依次板书。(3)请学生们再解决相应的问题。六、全课总结板书:第四课时认数练习小结:读数、写数的注意点,强调一个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学后记]比较大小第一课时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比一比它们的大小。67和5723和329和10请学生在比较的同时,说说是怎样比较的。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数位相同,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个位上大的数就大,一位数总比两位数小。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4362885210009989.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利用以前学习的方法,来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出示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完整说说图意。(2)提问: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迫问:这题要我们把杉树苗和松树苗比,哪一种多,就是比什么?[板书:312()285]\n(3)提问;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什么?(可先指名说一说,再请同座交流。)指出:312和285都是三位数,在比较大小时可以先从百位比起,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也可以把312看作300多,而285只有200多,所以312比285大,我们可以用大于号来连接这两个数。(板书;312>285)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的问题,请学生读一读。提问:这个问题,实际就是让我们去比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比?(组织学生讨论。)(2)指名掌生回答比较的思路。小结:两个数都昼两百多,就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哪个数大,那么,那个数就大。(完成板书:279<285)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看图,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学生独立完成。(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问:803和308为什么不是相等的关系?(因为803中的8是在百位上,表示8个百,而308的8在个位上,表示8十一,一个是八百多,一个是三百多,自然308比803小。)提问:999为什么会比1000小?(虽然九百九十九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很大,但它是三位数;而一千虽然最高位上只是1,但它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请四人一小组,讨论出一道类似发生在身边的题目,再派一人出给其他的小朋友来进行比较。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请学生们独立的完成,发现错误及时纠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数轴,请学生们将数轴上的数填写完整。(2)观察已完整地数轴,提问:你发现了这两条数轴分别是怎样排列的?(第一条数轴是一个一个地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二条数轴是五十个五十个地数,从小到大排列的。)提问: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还是小呢?(3)请学生完成数轴下面的两题。使学生体会到:两个关系式的填法多种,从数数的过程来看,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即数轴右面的数总比左面的数大。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学会了怎样比较了吗?比较大小板书:312()285312>285279<285[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22——23页,“想想做做”第5~10题。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n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323769561936追问:它们分别是几百多?323比500要怎样?(少得多。),比100呢?(多得多。)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207〇307657〇269900〇1000分别请学生们说说比较大小时的思考过程。3.请学生们说说:你觉得如果遇到以上类似的情况,要如何比较呢?三、综合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三个杯子,教师参照书中的图片,分别在杯中放入一些黄豆。介绍:左边第一个杯里大约有200粒黄豆。(板书:大约)”大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提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杯里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吗?(2)指名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同时说说自己估计的根据、理由。(第二杯大约有400粒,第三杯大约有800粒。)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提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比630少很多。)比630少很多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在合适的一栏内打勾。指名说说选择“220页”的理由。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提问:“差不多”是什么意思?题目让我们找与多少差不多的距离?(2)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理由。(3)提问:你觉得445米与700米相比,要怎样?引导学生说出:445米比700米近得多。提问:那么950米与?700米,怎样呢引导学生说出:950米比700米远得多。(4)提问:通过比较,你觉得“远得多、近得多、差不多”么意思:你能说出与700米相比,远一些的距离吗?近一些呢?(只要符合要求的数都可以。)4.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1)学生们独立思考回答问题。(2)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3)想一想:能不能试看用“快一些”、“快得多”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呢?(摩托车比汽车快一些,摩托车比自行车快得多。)5.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交流。6.小结。通过刚才这几题的练习,我们应该明白:远得多、近得多、少得多、快一些、慢一些等等都是相对于某个数而言的,并不是独立的。7.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1)学生独立填写。(2)反馈,指名说说自己填写的方法和策略。(3)想一想:如何能—个也不少地按一定的规律来填写呢?四、全课总结(略)板书: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远得多、近得多、少得多、快一些、慢一些等等都是相对于某个数而言的,并不是独立的。\n[教学后记]复习第一课时复习认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并出示课题这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写它们,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出示课题。)二、千以数的认、读、写的复习1.完成复习第1题。(1)提问:你能说出一十千以内的数吗?(2)要求:你能不能说一句话,其中要出现一个一千以内的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3)看来这些数字,只要你留心就一定会发现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知识。2.口答下面各题。(1)千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2)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多少?3.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276720702(1)学生口答。(2)提问:它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3)请学生们说一说,应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如果这个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该怎样读呢?4.写出下面各数。五百六十二写作()一千写作()四百六十写作()\n七百零三写作()(1)请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的。(3)请学生们说—说,应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什么?5.完成“想思做做”的第1题。学生们独立完成。6.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4题。第3题,学生按要求顺次完成。练习之后,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第4题。(1)请学生们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指名板演。(2)指名请学生交流一下在课前所收集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三、复习简单的计算I.口算下面各题。(1)300+200600-4001000-200(2)400+20670-70620-600①学生口算。②分别说说口算的方法。2.完成复习第5题。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3.完成复习的第6、7题。(1)指导学生通过对话提供的信息.看懂图意。注意:第7题要理解“领先”的含义。(2)学生们独立完成。(3)说说两题解题的思路。四、全课总结请学生说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特别是如果遇到中间或末尾有0该如何读写。[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复习比较数的大小\n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复习第8—14题。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们的数感水平。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1.完成复习第8题。(1)学生们先找规律,再填写。(2)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按怎样的规律填写的。(3)学生们从头到尾把每列数都读一读。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924()810l000()56()875(1)学生们练习。(2)指名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思路。3.完成复习第9题。(1)请学生们拿出a、4、5的数字卡片三张、老师出示854。提问:你能拼出比它小的数吗?(548、458、584、485)请学生们分别用“大于、小于”来说说这些数的关系。(2)请学生们拿出其他的数字卡片。(0—9)同桌照样子,进行练习。三、估计的复习1.完成复习第10题。(1)出示这一组数,请学生们读一读。(2)提问:这组数中最大的多少,最小的又是多少?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吗?(3)练习:圈出接近400的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圈出这几个数。小结:这些数有的比400多,有的比400少,但都与400相差不多,比较接近。2.完成复习第11题(1)出示赛跑图。说明:在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编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看做是一个数字。(2)请学生把这些数按要求排列起来。3.完成复习第12题。生说—说为什么“不够买”,进—步理解“贵得多”的含义,完成复习第13题。(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各种信息。(2)学生们进行推理。(3)组织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推理。第(2)问的回答,可以说丁丁家的书比明明家的书多一些,也可以说明明家的书比丁丁家的书少一些。回答的方式可以灵活些,注意指导。5.完成复习第14题。(1)鼓励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三位数,学生们进行练习。(2)注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四、全课总结(略)[教学后记]\n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26~2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第二段,第29~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学习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习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常用长度单位的相互关系,教材在第26页的例题中,先呈现用厘米作单位表示的文具盒的长和宽,由长20厘米、宽10厘米引出2分米和1分米;再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引出对毫米的认识。这样安排,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认识分米、毫米的活动,又能启发学生自觉利用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短,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合理确定教学要求。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频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虑到这一点,课标和教材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比米、厘米低一些。这种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要求学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样清晰的实际长度表象,只要求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短。第二,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短,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选择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只要求学生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去表述测量结果。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3.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或缺少数学思考的活动,既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在初步认识分米后,教材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直尺上的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长度。又如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在出示测量橡皮长度的直观图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长度的毫米数:1小格1小格地数,一共是35小格,所以是35毫米;5小格5小格地数,一共有7个5小格,所以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3厘米与5毫米的和,3厘米是30毫米,3厘米与5毫米的和就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4厘米与5毫米的差,4厘米是40毫米,4厘米与5毫米的差就是35毫米。这样的教学,不是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到:追求准确表达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准确表达”是数学永远的追求。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教材的厚度时,发现其结果不足1厘米,此时就应追问:不足1厘米的厚度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又如,当我们测得某物体的长是3厘米多一些后,要使学生自然地想到:是3厘米多多少呢?其次,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一块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5毫米,那么,如果实际结果如果是3厘米5毫米还多一些,那又该怎么办?再次,要使学生体会到准确的数学表达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如第30页第6题,让学生记录蒜头发芽后每天蒜叶生长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验和测量,学生就不仅能知道诸如种下蒜头可以长出蒜叶这样粗略的知识,而且能回答诸如“哪几天长得快”“哪几天长得慢”“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等精确的问题,从而对蒜叶生长过程就有了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n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6题.[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教具准备]学生尺一把、米尺一把,相关的插图、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口答。在测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2.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厘米,注意测量的方法指导.3、揭示课题。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必然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认识另两个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板书课题)二、认识分米1.同学们,在课前让大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约10厘米或20厘米,你们找到了吗?请学生们说一说,如果遇到方便测量的物体,可以安排时间请大家一起来测量一下。让学生们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2.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铅笔盒宽约10厘米,就是这个铅笔盒宽约1分米。提问;如果这个铅笔盒长约20厘米,还可以怎样说?(指名学生说一说。)请学生比划一下1分米大概的长度。3,请学生们画一画长1分米的线段,进一步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1分米大约有多长?(比划表示。)4.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5.提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分米比厘米大还是小?比米呢?请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6.提问:l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lo厘米?(师生一起在米尺上数一数。)l米就是几分米?(板书:l米=l0分米)学生齐渎。三、认识毫米1.请学生们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书背有多少厘米。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而且差的还挺多。)介绍: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厚度还没有一厘米,很短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尺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厘米中都有一些小格子,这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板书)提问‘这本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你能测量出它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吗?2.提问;1毫米大概有多长?(请学生比划比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一厘米里面到底有多少毫米呢?(板书:I厘米=10毫米)你觉得l毫米长吗?在测量哪些物体时,你会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3.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确l毫米的长度,我们来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银行信用卡或Ic电话卡,看看它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介绍:以前流通的1分饯硬币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l毫米……4.通过学习.我们又认识了毫米,你觉得毫米在已学的这么几个长度单位中应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n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请同桌两人按要求比划比划,一人比划一人测量,再不用尺直接比划。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提问:你是怎样在很快的时间里看出它们的长度的?(几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加上多出来的几毫米,一共就是几十几毫米。)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2)四人一组活动,先说说自己的橡皮厚度、铅笔长度适合用什么长度单位,再实际测量一下它们各自的厚度和长度。(3)指名汇报。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同桌两人一组活动,先估计它们大约的长度是多少分米。(2)实际测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与自己事先估计的长度比较一下。5.小结。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大约有多长?(请学生们分别比划一下.),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你能说一说吗?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们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应与实物的大小结合起来。7.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用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2)用学生尺实际量一量,以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内容课本第30~3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们通过直观形象,掌握长度单位之进行换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尺一把。\n教字过程一、复习1.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2.口答:l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米和毫米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1)出示直尺量自动铅笔芯放大图.提问:通过测量,你知道这根自动铅笔芯有多长吗?(6厘米)引导思考;如果用毫米作单位,这根笔芯长多少毫米?(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将各种想法依次板书在黑板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用的方法。(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①学生们独立完成。②组织学生反馈时,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4)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2.教学例题(2)。(1)出示例题的课桌图及问题。(2)学生们独立完成。(3)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指出:1分米=l0厘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8分米。(4)练习。30厘米=()分米50厘米=()分米(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有几个l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I.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请学生们按用此题的形式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再将它们换做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2.补充: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2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30分米=()米3米=()分米7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6分米=()分米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第3题,明确题目要求。想一想:这几题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3)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看法。(2)实际测量,看谁估计得准。(3)说说每条线段用毫米作单位应是多少毫米。\n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五、课外作业课本第31页第5题。[教学后记]第四单元 加法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教材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31~3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四,不进位加,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第36~38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五,进位加;第三段,第39~4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六,连加,加法估算;第四段,第43~44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我们知道,笔算整数加法有三条基本规则,即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而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内容很适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那么,该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呢?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学生产生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愿望。如,教学第31页的例题,根据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出算式后,可以明确任务、提出期望: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同学们能自己计算出结果吗?想不想试一试?第二,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计算过程。如,学生用竖式计算143+126后,可以追问: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先把哪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这样做的?又如,学生用竖式计算85+143后,可以追问:加数的百位上明明是“1”\n,和的百位上为什么是“2”?第三,通过分析计算错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教学第31页的不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竖式,让学生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列竖式时要把数位对齐。又如,教学第36页的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时忘记进位的例子,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从而强化“满十进一”的自觉意识。第四,通过组织不同计算方法的交流,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优化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分着列竖式,可以连着列竖式,也可以列一道竖式。比较而言,列一道竖式计算要简便一些。但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到列一道竖式计算,并愿意自觉选择这种算法呢?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感受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又如,在用一道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次序把每个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每个数位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数相加,再加上这个数位上的另一个数。教学时,也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后一种算法的简便并自觉选择这一算法。2.要重视学生验算意识的培养。本单元教材首次明确要求学生在笔算加法后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加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把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次,看两次加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二是根据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关系,把所得的和减去它的一个加数,看得到的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考虑到与三位数加法相应的减法还未学习,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用第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学时,着重应抓好以下两个环节。第一,要让学生感受到验算是有必要的。要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验算;要介绍通过验算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价值;要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第二,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可以按题目的要求,交换加数位置,重新列竖式计算;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可以用估算进行粗略的验算。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断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3.要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两个加数分别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并估算出结果的方法。这和此前的教材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估算两个数相加的和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基本的估算方法入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估算技能。这样能避免学生产生对估算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估算的自觉性。第二,从估算与口算的关系来说,由于学生比较熟悉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因此,在进行相关的估算时,学生便有可能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估算的方法。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各自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能力。第三,从估算与笔算的关系来说,估算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约是几百与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次的方法相结合,足以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并逐步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此外,在估算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材不要求学生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只要求学生进行口答、填空和连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4.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低年级学生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为此,教材先把摆花片的活动作为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把进行比较的两种花片排一排,直观地认识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可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可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算法,又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在确定算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避免了繁琐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时,要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求得答案;第二,要通过对操作过程和方法的进一步分析,帮助学生在摆法与算法之间建立联系。四、加法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数学内容\n课本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借助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二、三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结合笔算加法,让学生初步了解验算的作用,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具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20+40200+400200+4052+2052+2520+200指出:在口算的时候,要注意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2.笔算。(与口算同时进行。)43+263.引入新课。通过练习,我们得知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加二、三位数中的不进位加。(出示课题。)二、新授例题1.出示情境图,以情境引入。提问: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呢?指名请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列出相应的算式不计算。2.(1)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板书:143+1260)(2)根据学生现状,请学生自己找一找办法进行计算。(3)指名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利用计数器,用算珠拨一拨:先拨出143,再在个位上拨六个珠,表示个位上增加了6个一;在十位上拨两个珠,表示十位上增加了2个十;在百位上拨一个珠,表示百位上增加了1个百。)(4)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①提问;在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数位对齐。)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②提问:应从哪一位算起?③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④提问: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指出:笔算加法时的竖式要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3.教学验算方法。(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之后才知道。(板书:验算)(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板书竖式)(3)学生们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指名板演。)(4)说明:在笔算时要检查加法做得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遭的方法,看得数是否与第一次一样,这样的检查,我们称作验算。4.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怎样列竖式,要从哪一位算起?计算之后还可以怎样验算?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学生们进行笔算,指名板演。(2)请学生们说说他们每题的笔算过程。(3)学生们对已算的题进行验算。提醒学生在验算之前,应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后,检查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n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们按要求计算,要注意在笔算时是否将数位对齐。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们说说表中所提供的信息有哪些。(2)学生们计算。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从哪一位算起,验算加法的方法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31十12=50-20=320十80=110-50=800十70=650-40=39十14=64十9=310十80=470-300=90+40=190十300=二、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214十585=347+632=215+720=823+l76=65+214=19+680=72l+58=82+31l=777+222-622=[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一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及时总结。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4十6=50十90=60十90=
8十3=70十80=3十7=提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和的最高位上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2.笔算。(与口算同时进行。)37+2564+8提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3.引入新课。\n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二、新授出示例题图,昨天我们解决了二、三年级的一共借书的本数。1.教学例题(1)。(1)出示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请学生们列式。(板书:85+143)(2)学生们尝试笔算。(3)组织交流,解决难点。提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板书个位上的和。)提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十该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板书。)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7(强调:百位上不能忘记从十位进位的1。)(4)指名让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5)请学生们在原式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2.教学例题(2)。(1)出示问题“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请学生们列式。(板书85+126=)(2)请学生们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3)提问:十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向百位上进“l”?百位上又得多少?强调:不能忘记进上来的l。指名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4)指导验算,横式上写得数。3.归纳总结。(1)根据刚刚的计算学习,大家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3)小结: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4)比一比:今天学习的加法在笔算时与上节课学习的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是不一样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2)提问;第一题中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l?你能在原式上进行验算吗?(指导学生验算。)第2题中哪几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l?和的个位上是几,能不能不写?为什么?第3题又是怎样算的呢?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2)学生们集体订正。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请学生们独立思考,找出每题错处及原因。(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做适当的小结。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相加满了十不要忘记向前一位进1,到前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五.布置作业笔算并验算。635十294817十73734十196557十286375十255203十266[教学后记]\n第三课时巩固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5~9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加法验算,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笔算这类的加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二、计算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进行口算。(2)组织学生进行反馈,重点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分别是怎样算的。(3)比一比,每组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了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2.笔算。265+137472+58(1)学生们笔算,指名板演。要求做出得数后利用原来的竖式再验算一遍。(2)组织进行集体订正,逐题检查,结合提问相加满十的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怎样写的。(3)请学生们说说怎样进行笔算加法,可以怎样验算。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出示第6题放大图,请学生们弄清图意,理解题意。(2)提问:小兔到学校去可以怎样走?你认为哪条路比较近?你是怎样知道的?提问:小猴到学校去可以怎样走,你能找到其中一条比较近的路线吗?学生们独立完成。(3)说一说:谁到学校的路近一些?井说明理由。2.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1)请学生们独立完成。(2)组织交流,请大家说说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3.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1)请学生看懂图意,指出每个小动物家所在的位置,再分别用语言来描述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答第(2)题,如果有用其它方法的,只要合理都可以。(3)请学生们结合情境,提出一些新问题,并尝试解决。四、课堂作业课本第36页,“想想做做”第?题。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52-37=58+20=70+360=\n810-200=190+80=90-20=480-300=400-70=42+55=960-500=1000-600=140-60=二、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347+633=521+198=714+98=176+804=三、解决问题。1.养鸡场有公鸡382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多169只,养鸡场有母鸡多少只?2.光华小学有男生426人,女生458人,光华小学一共有多少学生?[教学后记]第四课时连加教学内容:课本37——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计算三位数连加,掌握“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三个数连加时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439557581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课题:连加)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请学生列式。(板书:85+143+126=)提问:这是一道什么算式?(连加。)(2)这题你能笔算出来吗?请学生尝试着笔算出它的结果。指名板演。(一种两个竖式的,另一种列一个竖式的,还有一种连着列竖式。)(3)请学生们说说各自的计算过程。(4)比一比:三种列竖式的方法,你更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n说明: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只列一个是最简单的。计算时,只要把每位上的数连加就可以了。(5)提问:我们把相同数上的数对齐后,是从哪里算起的?个位上相加得多少?(14)怎么处理?十位上相加是几?为什么不得14,而得15呢?(提醒:从个位进上来的1。)百位上呢?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板书横式得数。)指名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6)提问:像这样的连加,怎样列竖式比较简便?(数位对齐,将所有加数数位对齐来加。)2.教学试一试。(1)提问:要求“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板书:178+194+236=)提问:怎样列竖式?(板书竖式。)(2)你能算出它的结果吗?引导观察:个位上是哪几个数连加,怎样算简便呢?十位上呢?学生们尝试笔算。(3)提问:个位上8加4再加6怎样算简便?(在6和4上连线。)得多少?(写8进1。)说明;先把能凄成10的数加起来,算起来比较简便。提问:十位上要几个数相加,怎样算简便?(在7和3、9和1上分别连线。)得多少?过去学过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上相加满了几十?满了20要怎么办?组织讨论。说明:十位上相加得20,在十位上写o,向百位进2。(板书。)迫问:为什么向百位进2?百位上相加得多少?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板书横式上的得数。)(4)想—想: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时,有时候怎样算比较简便?这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一个数位上的几个数相加满几十,要怎样进位?3.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几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算。在计算时,把能凑成10的数先加起来算比较简便,如果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检查反馈,注意说说简便算法和进位。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指导看田,要求根据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2)学生们练习。4.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加法的估算\n教学内容39——40页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近几百896401609593689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学生们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及各自的价格。(2)提问: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说明: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加300等于500,所以大约需要500元。(3)提问;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介绍:得到的500元是“大约”的价钱,所在在这里不能用等于号,而要用约等号“≈”。板书:≈500(元)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学生齐读。提问:“≈”是什么符号?它表示什么意思?能与等号相混淆吗?为什么?(4)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2.教学试一试。(1)完成第(1)问题。①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己去解决。②指名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理由。③列出相应的算式。(2)完成第(2)问题、第(3)问题。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不同的方法。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等于号,而要用约等号来表示。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们独立完成。3.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1)学生们先估算,再判断。(2)交流时,请学生们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注意书写格式)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们独立完成.5.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明确要求,想一想;找出每组中最特别的数,首先找出每组中大部分数的共同特征.(2)学生练习。第五课时作业设计1.下面各数比较接近什么数?203≈()596≈()\n508≈()306≈()399≈()96≈()999≈()l0l≈()789≈()391≈()404≈()229≈()2.估算下面各题的结果。89+211285+209103+489409+29596+38393+505[教学后记]2.复习第一课时复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千以内的加法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以且连加的竖式计算,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及验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二、笔算加法的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630+40370+200990+10520-400680-2001000-4002.完成练习三第1题。(1)请学生们分组练习,进行笔算,指名板演.(2)指名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3)分组进行比较,每组中的三道题分别属于加法中的哪三种情况?(不进位加、进位加、连续进位加。)比一比:这三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哪一位上相加满了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0)在笔算时,尤其要注意些什么?(不能忘记从后一位进上来的1。)(4)我们一般在计算之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你知道如何验算吗?请学生们在原式验算。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来验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5)小结:在笔算干以内的加法时,要怎样笔算怎样验算?还应注意些什么?3.完成练习三第2题。\n(1)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组织反馈,提醒:检查时除了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得数是否一致外,还要看一看数字有没有抄错。4.笔算。263+47+169377+562+78(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2)提问:三个数连加时,怎样列竖式比较简便?在笔算的过程中,怎样算比较简便?说说每个数位上分别是相加得多少,又是怎样处理的。提问:哪一位上相加如果满了20,怎么办?5.完成练习三第3题。(1)请学生看题,完整地口述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加法估算的复习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2037915986082.完成练习三第4题。(1)请学生们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2)小结;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加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提问:估计所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吗?那应该用什么符号?为什么不能用等号?(3)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看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是否相当。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五,课堂作业课本第41页,练习三第5题[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复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练习三第6~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千以内数的加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二、计算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6题。学生们独立完成。2.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603+309596+208499+509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提问:为什么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为什么不能用等号?怎样进行笔算加法?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7题。(1)学生看图后,完整口述图意。\n(2)学生们列式解答。2.完成练习三第7题。(1)学生看图后,完整口述图意。(2)学生们列式解答。(3)提问;求“黄鸡有多少只”,用到了哪几个条件?(白鸡有127只,黄鸡比白鸡多35只。)为什么不用“黑鸡比黄鸡多59只”?说明: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先从相关的信息中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才行。3。完成练习二第8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说说在解题时,每个问题分别用到了哪些条件。4。提问: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到与它有联系的条件才行。)5.完成练习三第l0题。(1)观察:每组中的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提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变化?又有什么规律?(2)学生们分组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推算的规律有什么出入。(3)小结。第四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950-400=74-9=100-60=36+30=6×4=63-7=8×5=700+60=520+70=600+80=34+9=55+8=64+9+l=8l+9+3=4+2+6=7+6+3=5+13+5=57+4+6=9+5+l=6+20+3=14+6+8=二、完成竖式。3o7467385583389266+97+l53+l28三、笔算下面各题。306+484+27243+212+37568+292+380276+194+233[教学后记]\n第五单元 认识方向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教学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45~47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第二段,第47~4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三段,第50~51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测定方向”。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弄清“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材编写思路。“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从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开始,到认识“东、南、西、北”,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到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学生到中学后学习用“极坐标”确定位置奠定基础;另一条线索是从用诸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位置,到用“数对”确定位置,为学生到中学后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教师要在理解整体编排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每一部分内容的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从而顺畅、有效地组织教学。2.认识方向的重点是“辨认”。首先,要把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辨认方向和在平面图上辨认方向结合起来,以在平面图上辨认方向为主。其次,教材所讲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相应概念的含义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东南”方向,严格地讲是指介于东和南之间,南偏东45°的方向;而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把介于东和南之间的这一片粗略地称为“东南”方向。教学时,可采用“大约在什么方向”此类的表述引导学生逐步把日常生活概念上升为数学概念。第三,用方位词描述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体会。如第45页例题的场景中,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而同时体育场又是在电影院的东面、在少年宫的南面。3.用方位词描述简单行走路线,重点在描述。要教给学生描述行走路线的基本句式。即从某地出发,向某个方向走到某地,再向某个方向走到某地等。结合具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适当说说按原路返回时的行走路线,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如第48页第2题,学生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行走路线后,可以再让学生说出小兔从小狗家回去的行走路线。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说说到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走法,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思维含量。4.“测定方向”的重点是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场景图时,要注意教材提供的场景图与通常平面图的不同之处。通常的平面图都是把正上方确定为正北方向,而第50页场景图的正北方向是左上方。教学时,可以先帮助学生明确东、西、南、北面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场景图中物体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后,再说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有哪些物体。开展实际观测活动时,要组织学生在学校里的不同地点观测校园里物体所在的方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还要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观测的地点不同,对同一物体所在方向的描述也可能不同。\n五、确定位置教学内容1.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2.结合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浯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难点: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43—4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一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出示例题插图.提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学生们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一边说,一边指一指它们在田上的位置。小结:在图上我们一般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1)请学生指一指超市所在的位置。指出: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请学生齐声说一说。(2)请学生指一指公园所在的位置。指出: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请学生齐声说一说。3.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方位及判断的理由。4.(1)提问: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你还知道有哪些方位?(2)思考:根据所学到的知识,你能根据图中所示再提出其他的问题吗?(同桌两人互相提问互相回答。)指名提问,大家来进行判断。5.教学试一试。(1)出示指南针图,说明:这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又称为“司南”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2)请学生们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的方向。可以做适当指导:先根据所给的北,确定南、西,东,再由此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3)集体订正。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前、左、右、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同学分别是谁。巩固练习\n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出示第1题插图。提问:要想帮助这4个小动物找到各自的家,先要确定什么方向?(根据图中标示.确定北面。)提问:确定了北面后,我们可以确定噼几个方位?(东、南、酉。)(2)请学生自己找一找四个小动物所在的方位,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的?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学生看懂分布图。(2)以水库为参照物.说一说几个水果园分别在水库的哪一面。完成图下括号的填空:提问:题中的桃园、苹果园都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3)提问:山檀园在苹果园的哪一面’水库在苹果园的哪一面?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3.完成“想想做檄”第3题。(1)师生一起按照图中所示制作一个方向板,相应的要把几个方位在方向板上标明清楚。(2)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个方向。(3)指出:课后,我们可以根据手中的方向板到操场上去看一看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有哪些东西。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棋盘,请学生辨明棋盘上的方向。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棋,在玩的时候只有听清对方的号令,并且走对的才算赢,如果谁在比赛中没有按指定的方向走,那就算输。(2)老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3)每四人一组,进行比赛。(4)选出每组的优胜者在班级中进行决赛。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明确图中的八个方位。(2)在地图中找到自己所在的省或市,说一说自己居住的地方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3)提问:你最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南京的哪个方向?作业设计1.说一说自己的家大约在一学校的哪个方位?2.说一说自己的家大约在这个城市的哪个方位?[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认识路线图教学内容课本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的\n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囤,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教具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出示例题插图,请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1)请学生指出平面图的八个方向,并说一说每个景点的相对位置。(2)出示小明游览的景点,请学生看图说一说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①小组内说,互相评议、纠错。②组织全班进行交流。2.指出:利用上节课刚刚认识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这节课我们还可以用它们来描述我们在游玩、行走的线路。二、教学试一试1.第1题。(1)用课件将小芳游览的景点依次闪亮起来,请学生思考:该如何描述小芳游览行走的路线。(2)指名说一说,并相应地出示路线。2.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己准备游览哪几个景,准备怎样行走。指名说一说。组织讨论:公园里有这么多景点,怎样走才可以不走重复的路又把所有景点全部游览一遍呢?(可以先用箭头在图上画一画所要走的路线,再口头叙述。)三、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请学生们说说小红上学的路线,要求正确使用“向东、向东北、向西北”等词语。(2)指名说一说,大家予以评价。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这里是几只小动物家的地图。(2)请学生们说一说从小兔家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能说出几条,就说几条)(3)请学生们比较一下:走哪一条路线最近?(4)想一想:用今天刚刚掌握的本领,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公交路线图,说明:这是城市交通图的一小部分,其中黑色的折线表示l路公共汽车行走的路线,绿色的折线表示2路公共汽车的行走路线。(2)请学生逐个回答下面3个问题。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题目和插图,说明市内“环行车”的含义。(2)指导学生看懂站牌:站牌左上方的④表示是l0路公共汽车车站;用红色字写的就是这个站的名称;在最下面还有一个箭头,这个箭头表示汽车开往的方向。提问:两个站牌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3)思考:如果在体育场要去少年宫,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为什么?提问:如果在体育场要去东门,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城市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示意图,了解每条路的走向和标有红点的各单位的相对位置。(2)请学生依次回答下面每个问题。四、课外作业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后记]\n第三课时测定方向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教字目的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恬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教具准备校园情境图、指南针或自制方向板。教学过程一、方法介绍l,出示校园情境图。(1)提问:校园里有哪些设施?(2)观察:图中出现了一个指南针,根据它的指示,哪边是北面?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需要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才确定哪一面是北面,而不能—概全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图中教学楼、花坛、电话亭、校门、乒乓球桌、篮球架,蘑菇亭、单杠等标志性物体在这些小朋友的哪一面。活动准备:1.分工。(1)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2)由组长带着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3)进行观察、测量,做好记录。2.开始活动。三、组积全班进行交流[教学后记]第六单元 减法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教材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52~5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第二段,第54~57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七,教学需要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第三段,第58~6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n和练习八,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第四段,第62~63页的复习,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与综合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引导学生把笔算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法笔算中来。如果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第四单元作个比较,那么至少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共同点:第一,列竖式时都要把数位对齐;第二,都要从个位算起;第三,计算后都需要认真进行验算;第四,加、减法的基本估算方法是一致的。教学时,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方法;其次要启发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减法笔算的方法;再次要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内在一致性。2.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法验算减法。本单元教材也是首次明确要求学生在笔算减法后进行验算。和加法验算不同之处在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比较容易理解;而差与减数相加得被减数,理解的难度要大一些。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差+减数=被减数”,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并自觉进行减法的验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后,提出:把得到的差与减数相加,你能发现什么?在学生初步发现差加减数得被减数后,进一步启发:是不是其他的减法题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举例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概括出:在减法算式中,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此外,也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减法。如,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在原来的减法竖式上再算一次,看得数是否相同等等。3.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结合计算教学,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安排了很多可以用加、减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时,可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措施:第一,启发学生把不同情境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相似的数学表达。如,一件毛衣原价154元,现价110元,要求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元,就是求154与110相差多少元;而女宇航员把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提高了多少天,也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第二,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加减数量关系的经验适当类化。大体说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数量关系有两类:一类涉及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一类涉及两个数的差比。可以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对上述分类有所认识。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如第53页第4题,第57页第9题等。4.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隔位退位”的算理与算法。“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这个难点究竟难在哪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学生已有的“退一作十”的认知经验差距较大;二是计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第一,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第二,用形象的比喻分散难点。如,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怎么办?→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了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第三,用多样化的算法验证。如,计算204-108,可以先算199-108得91,再算91+5得96;也可以先算208-108得100,再算100-4得96等。六减法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1.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2.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n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第—课时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1.理解并初步学会千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初步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1)500-20040-309-6口算时要求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2)口算。13-572-5048-48+522+5044+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果。提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差+减数=被减数。)3。笔算。(与口算同时进行。)43-2l68-7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4.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要利用以上知识来学习千以内笔算减法。(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不退位减法计算。(1)出示书架图。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呢?提问:要求: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要怎样列式:335-210=(板书算式。)(2)提问:335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210呢?怎样列竖式?(板书:335-210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3)请学生们试着算一算,指名板演。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提问:从哪一位开始减起?2.教学减法验算的方法。(1)说明:虽然已经计算出结果了,但我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再把这题验算一遍。提问:你认为这题怎样验算?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验算。(2)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n说明:在验算减法时,我们一般把得到差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就俾例题。算出335减210的得数125,要检查做得对不对,就可以用差125加减数210,结果等于335,说明它算对了。如果题目中要求验算的,要把验算的过程写下来,如果不要求验算,也要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看算得对不对,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三、巩固练习L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们练习在书上。(2)讲解:这题没有要求验算,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减数。像第(1)题,就可以这么做,(在竖式旁边画向上的箭头、加号。)来验算。(3)学生们照样子在原式上验算第(2)、(3)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板演,学生们练习,要求先计算,再验算。(2)先楦查竖式算得对不对,再检查验算的方法。提问:你验算后从哪里看出原来减法算得对不对?横式上应写哪里的得数?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看图解决第(1)、(2)问,注意:要求学生要根据问题选择必要的信息去解决。(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相应地解决。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四、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可以怎样验算减法?第一课的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80-50=52-30=94+80=36+20=77+22=46+22=31+38=244-33=64-40=710+300=31+300=920+400=73+8=274-9=6X3=30+250=510+80=400-320=780+70=260-30=l000-500=[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退位咸(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n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退位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计数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L口算。13-8=12-4=33-6=32-4=43-6=62-4=口算第二、三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并相应板书得数.提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的?指出: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它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2.用竖式计算。(与口算同时进行。)623-412=53-4=指名两人板演,再说一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3.引入新课。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井以内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第(1)题。(1)出示书架图,提问:要求“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怎样列式?(板书:335-185=)(2)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3)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先拨多少?(335)按笔算方法,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5减5得几?这个。能不能不写,为什么?(板书:在竖式个位上写。)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边拨珠边讲解:十位不够就从百位退l,(在百位上拨起一颗珠,并划去竖式百位上的3,在上面写2。)百位退l(把拨起的一粒珠拨去。)是10个十,在十位上拨上10,(在十位上拨10粒珠。)。现在十位上就是多少?(竖式上划去3,写上13)减去几还得几?(竖式十位上的得数写5),百位上退1后还得几,为什么?百位上几减几得几?提问:刚才计数器的十位上减8是怎样减的?(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3)提问:竖式中从哪一位减起?谁能按刚刚拨珠的过程,说说竖式上怎样减?说明:计算时可以直接用竖式计算,并示范列出竖式,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一般不写出退位过程。指名完整说一说笔算的过程。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l?2.教学例题第(2)题。(1)出示第(2)个问题,请学生们自己解决。(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提问:为什么差的百位上没有得数?(3)要怎样验算?学生们验算。3.归纳总结。(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千内的减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n(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你能用原来的竖式验算一遍吗?(指导学生验算。)请学生们自己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第二、三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们做在书上。(2)提问: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第三题呢?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被减数减减数。3t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们独立解答。(2)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解答。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五、课堂1乍业课本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后记]第三课时退位减(二)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教学过程揭示并出示课题二、教学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们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2)一组一组的口算,老师相应的板书得数。(3)组织学生们交流每组第二题是怎样口算的。2.练习。150-80120-80160-90130-60120-50180-90学生们口算,井说说其中两题的口算方法。3.完成“想想傲做”第6题。(1)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了解所给信息。(2)讨论:根据什么来确定谁跑得快。(3)独立完成第(2)问。请学生们说说每种动物还要跑多少米才到游泳池,分别是怎样算的?在解答时都用到了哪一个条件?指出,解答时必须要先找到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才行。三、笔算减法练习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725-475=637-449=\n(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3)指名说说千以内的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题。(1)学生们用竖式计算,并将结果填在空格内。(2)对有错的题进行分析,及时纠正错误。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1)出示插图,进行教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让我们今后能一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纯净的水,我们必须进行环境保护。每位同学家里的废电池就是环境—大公敌,因此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将没有用的废电池集中放到回收桶里,让叔叔阿姨们对它们进行特殊的处理,也为环保出一份力。(2)请学生们完整地说说题意。(3)学生们独立完成。提问:这题为什么可以用减法来计算?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1)指名完整口述题意。提问:要求“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求什么?(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2)学生们独立完成。5.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自己解决。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千以内的笔算减法和一些简单的口算,千以内的笔算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后记]第四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四第1~5题。教学自的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n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刚刚说的方法来进行减法计算的练习。(板书课题。)二、计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120-40170-90160-80140-70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2.完成练习四第1题。3.完成练习四第2题。(1)出示两组算式。提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左边三题相同的是被减数相同,不同的是:减数一题比一题大;右边三题相同的是减数相同,不同的是被减数一题比题小。)你能预测出它的差又将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们分组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提问:验证每组题差的变化规律: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3)比一比每组中三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笔算减法要按一定的要求去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的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计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4,完成练习四第3题。(1)请学生们按要求完成,指名板演。(2)及时反馈,及时改正出现的错误,教育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四第4题。(1)学生们读懂图意,指名完整说一说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提问:这题为什么用减法做?2.完成练习四第5题。(1)指名请学生完整地口述题意。提问:“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是什么意思?(2)学生们独立完成。提问:在求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河西村有28户人家”这个条件你为什么不用呢?指出:解答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出与它有联系的条件才行。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主要练习了笔算减法,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先把它们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遇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按退位的方法去算,要注意在不该退位时,不能退位。[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8~5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5题。教学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答时的两种解题思路,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例题、练习题插图。教学过程\n一、复习引入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1)一本书80页,看完20页,——?(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3)一段布长10米,还剩多少米?(4)商店里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指出:从上面这组题可以看出: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答一个问题,可以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2.练习:图书室有民间故事书185本,借出88本,还剩多少本?(1)学生们独立完成。(2)提问;怎样求出剩下的台数?二、新授例题。1.出示例题插图,指名请学生们完整地口述题意。提问,根据已给信息,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相应的出示线段图。)2.请学生们用自己的思路去解答,指名请不同思路的同学进行板演。3.具体分析。(1)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2)分析第一种解法。提问;根据“有民间故事185本和上午借出36本”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追问:求出了上午借出3s本后,再怎样求还剩多少本?请学生们看算式回答: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呢?算式中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97本”就是图中的哪一段?指名完整地说说这种解题思路。(3)分析第二种解法。提问:若从问题来看,要求“还剩多少本”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原来的本数知道吗?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去的本数知道吗?在线段图上是哪一部分?追问:要求“还剩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什么?为什么?请学生们看算式回答: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呢?算式中的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这种解题思路。4.比较两种解题思路。(1)提问:刚才解答这题时,可以有儿种方法来求问题?(两种。)每种方法求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2)比一比: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呢?强调:第一种解法是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的,根据两个条件确定先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根据问题找到缺少的条件,确定必须先求什么。今后在解题时,既可以用第一种解法,也可以用第二种解法。三、巩固练习(1)请学生们完整地说一说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请学生们完整地说一说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请学生们完整口述题意。(2)提问:题中总数,指的是什么意思?“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7朵”又是什么意思’4.小结。\n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些应用题,与往常不同,它需要用两步才能求出问题。在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另一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要用什么条件来求问题,看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以确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课堂作业课文第59页,“想想做做”第4、5题。[教学后记]第六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60~61页,练习五第1一l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具准备练习题相应的插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怎样更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2题。(1)请学生们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五”第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小结:在解答像刚才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3完成“练习五”第9题。(1)理解题意:女孩比左边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可以分别给3个人取上名字。(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4完成“练习五”第10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5.小结。\n解答像这些题目时,要先理解题意之后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三、估算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1题。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2.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几百。602398799101209。3.把下面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计结果。503+1927974-2964984-307(1)学生们进行估计,老师相应板书。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2)将3题的加号,改为减号,请学生们估计老师依次板书结果。(3)提问: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它的结果,(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4.完成“练习五”第5题。学生们独立完成,注意“~”的书写及格式。5完成“练习五”第3、6、7、8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组织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第六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240-40=62-4=360-60=72+9=700+300=27-9=180-80=64+8=110-40=200+60=120-40=42+7=824-8=560-500=430-300=100+900=18090=9904-10=27+3=36-6=160-70=130-50=24–7=54+9=二、把被减数和减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699-205292-103594-401396-197402-197297-108605-496506-293791-503三、解决问题。1.合唱队有45人,女同学有36人,其余是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比男同学的人数多多少人?2.学校食堂,第一天吃了白菜65斤,第二天吃比第一天多14斤,第三天吃的是前两天的总和,第三天吃了多少斤白菜?3.张庄去年收粮食87万千克,比前年少收14万千克,今年比前年多收18万千克,今年收多少万千克?4.三月份二年级用去3盒彩色粉笔,用的白粉笔是彩色粉笔的4倍。三月份二年级一共用去多少?[教学后记]第七课时隔位数\n教学内容课本第62~63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这种退位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减法指名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进行练习。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个位、十位、百位上分别是怎样减的,各是几减几?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减法。(出示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请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2)请学生们列出算式。(板书~202--108)再请他们试着算一算。(3)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要从哪一位退1?个位上是0怎么办?老师边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边讲解:个位上2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是0,要从百位退l。这时老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起一个珠子,并在竖式上把百位上的2划去,在它的上面写l。提问:从百位上退l给哪一位?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百位上拨起的一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上l0个珠,在竖式的十位上将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上l0。提问:再从十位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学生回答,老师在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在个位上拨上10个,并将竖式的十位上将1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9;在个位上将2划去,在它的上面写12。提问:谁能把刚才退位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现在被减数个位上是几,够不够减去8?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12的个位上拨去8,在竖式横线下的个位上写4。提问: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是9,十位上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去1,在竖式横线下的十位上写9。提问:现在被减数百位上是几,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演示。(4)谁能看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202减108是怎样减的?(个位上2减8不够,要从十位退l,十位上是0,就再从百位退1;百位退1后,百位上剩1,十位上是10;十位上退1到个位,十位上还有9,个位上是12;个位上12减8得4,十位上9减0得9,百位上1减1得0,所以得94.)(5)提问:退位以后,每一位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6)指出:平时计算时,除了退位点以外,退位过程一般不写。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403-158。(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评讲时,让学生们说说每—位上是怎样算的,十位上为什么要用9减?3.教学试一试。(1)请学生们独立完成。(2)评讲时,请学生们说一说解题过程。(3)提问:这题被减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不够减,要怎么办?十位上、百位上又都是0,要怎么办?\n引导学生观察竖式,提问:个位上为什么得37十位、百位上为什么都用9减?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追问,个位上用几去减,十位、百位呢’4.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中的后两题。(1)请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两人板演。(2)讲评,让学生逐题一步一步讲述计算过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找错,并改正。(2)讲评:每题错在哪里?小结:在减法的计算中,遇到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它的前一位退1。1,如果前一位是0,就要再向前一位退1,在这种退位减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每一位上是几减几。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2)讲评,说一说每一题计算过程。提问;第一组中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的。在计算时,一题看作0,另一题看作9呢?第三组中的差为什么一个是三位数,另一个是两位数呢?3.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900-873=801-413=[教学后记]第八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l~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注意把统计和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题插图及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加以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板书课题。)二、计算方法的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120-40130-90720-20240-200560-60300+600180-90140-50160-70对于个别计算题,可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2.完成练习五第1题。(1)请学生们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提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n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但在计算时却不同呢?(2)请学生们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提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请学生们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一题的笔算过程。提问:这组的三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4)请学生们根据刚才计算的三组题,总结一下计算这类题时应注意些什么。小组内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小结:在减法的计算中,遇到哪一位不够减时要从它的前一位退l,如果前一位是0,就要再从前一位退1,在这种退位减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每一位上是几减几,该点退位点的最好能及时点上,以提醒自己。3.练习:506-287401-255400-255(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地方及时纠正。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2题。(1)指导学生读懂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实际是平时口头所讲的“度”。(2)请学生们说一说电费单中每一栏的意思。提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算李小云家这个月的实用电数。)(3)请学生们计算。(4)再出示第二张统计表,请学生们独立完成。(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2.完成练习五第3题。(1)老师示范: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的数字,提问: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算出它们的差吗?它们的和呢?(学生计算。)(2)以两人为一组,请学生们练习。第八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32+40=55+2=150-80=25+30=83+4=660-600=63+20=70-3=170-90=72+6=21+7=1000-600=280+80=110+50=280-80=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57+388=408+209=576+299=300+123=860+739=205+498=[教学后记]\n第九课时练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练习六第4—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汁算中需要隔位退位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注意把汁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继续上节课的练习,我们继续来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减法。(出示课题。)二、计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300+600160-90180-90120-40320-20480-8040+51l0-60170-802.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一横行。(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2)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3)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哪一位相加满了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减法是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后再减。)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5题。(1)请学生完整口述题意。(2)提问;你根据已有的信息估计一下,现在的鱼饲料比原来的多,还是少,为什么?(3)学生练习,进行证实。2.完成练习六第6题。(1)提问:商店橱窗里有哪几样东西,分别要多少钱?(2)请学生估计300元可以买哪两样玩具,大约需要多少元。(3)根据已有的方案,请学生们算一算还剩多少钱。3.完成练习六第7题。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学后记]2.复习3第一课时复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学内容课本第66页,复习第l一6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减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二、笔算减法的复习\n1.口算下面各题。630-600370-301000-500120-40180-90760-6040+300200+60130-702.完成复习题第l题。(1)出示第一组题:①请学生们观察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算完之后进行原式验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③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这三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第三题是连续退位减。)追问:在笔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先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2)出示第二组题。①请学生们观察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算完之后进行原式验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③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笔算过程。提问:在计算时.每题的十位上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不一样呢?(3)小结:在笔算千以内的减法时,要如何进行笔算?怎样验算,还注意些什么?3.完成复习题第2题。(1)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组织反馈。提醒注意: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在横式的后面。4.完成复习题第3题。(1)请学生们独立看懂表格。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2)学生们练习。三、减法估算的复习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2037915986082.完成复习题第4题。(1)请学生们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2)指出: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3)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看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是否相当。提问:估算所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吗?那应该用什么符号,这与计算的结果很接近,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对计算进行粗略的验算。四、计算综合练习1.完成复习题第5题。注意学生们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及时纠正错误。2.完成复习题第6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们试着练习,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3)组织讲评。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下什么内容?[教学后记]\n第二课时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复习第7—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千以内数的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减法的有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二、计算练习1.完成复习第7题。(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已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603-309596-208499-109(1)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提问:估算有什么作用?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复习第8题。(1)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2)学生们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这题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每一步的计算的含义。说明:在解答这种需要用两步才能求出问题,在解答时一定要多读几遍题口,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复习第9题。(1)引导学生们看懂图意、理解题意。(2)请学生们估计一下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组织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只要合理就行。(3)再请学生们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将汁算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恰当。3.完成复习第10题。(1)完成前3个竖式,再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2)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将第4个竖式填完整。(3)再请学生用这个规律写出类似的几个算式。[教学后记]\n第七单元 认识角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包括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以及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64~6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学习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段,第66~6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学习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直观认识。学生对角的已有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头上长的坚硬的骨状凸起物,如牛角、羊角;二是物体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如墙角、眼角。这些经验既是建立角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也可能成为理解角的数学概念的障碍。教学时,要注意四条:第一,选取典型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角要尽可能符合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教材中选择的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第二,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并明确指出: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第三,利用对角的初步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找角时,要指导学生从顶点起依次指明角的两条边。第四,在找角的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如,牛角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眼角也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2.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安排的三个“试一试”都是动手操作做出一个角。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认图形的个体经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如,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你能用小棒摆出一个角吗?你能用老师给你的两根硬纸条钉成一个角吗?此外,教学时还要通过及时的交流,让学生指一指做出的角,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3.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角的大小认识上的难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射线的知识,所以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不容易正确把握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进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时,可以按以下两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明晰认识:第一,通过观察实物或图形,知道角是有大小的;第二,通过进一步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如,每人分别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硬纸条,要求做一个活动角,同桌两人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进一步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同桌两人所做的角变得一样大;最后要求同桌两人把所做的角再变一变,使边短的角大,边长的角小。4.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正确表象。\n认识直角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作准备。有没有借助工具判断直角的意识,能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是检验这部分内容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次序地经历如下的过程:第一,从典型物体上抽象出直角的图形,介绍名称和直角标记;第二,根据对直角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找出更多的有直角的物体,以丰富感知;第三,动手折直角,在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直角的特征;第四,比较不同直角的大小,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第五,根据获得的认识,想办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5.与直角比大小是辨认锐角、钝角的基本方法。教材第67页,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安排对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主要应借助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形成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正确表象,而不涉及对相关概念的定义。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去认识:第一,观察教材提供的三个钟面,提出:哪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是直角?第二,让学生比较:剩下的两个角,哪个比直角大,哪个比直角小?第三,结合图形,揭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第四,组织判断练习,如第68页第4题。第五,让学生按顺序排列直角、锐角和钝角,并简要说明理由。6.瞻前顾后,在练习中拓展已有知识,并为后续学习服务。第66页第2题,让学生数一数给出的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通过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相关的平面图形。第68页第45题,让学生在一组四边形中,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能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作些孕伏。第七单元认识角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并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难点。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3.使学生会辩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课时:2课时第—课时认识角教学内容课本第69~71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用具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角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3)出示钟面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n(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o),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4.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学生们独立判断。(2)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1)提问;二个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2,初步感悟。(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3)出示第69页4幅钟面图。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追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3.进一步感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三、比较角的大小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2.出示第70页的两幅钟面图:(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课件演示: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4.动手比一比。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当学生数出角的个数后,再让他们指一指分别是哪几个角。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组织讨论:通过这里的三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有几个角。)(3)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n五、全课总结今天认识了什么图形?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认识直角教学内容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准备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角的认识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二、认识直角1.初步认识。(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2.加深认识。(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三,体会直角的大小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2、教学试一试。(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n(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四、如何辨认直角I.教学例题。(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学生们动手操作。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1、教学例题。(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六、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练习: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们练习。(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教学后记]\n第八单元 乘法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五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69~7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九,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口算;第二段,第73~8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三段,第81~85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一,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四段,第86~90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二,教学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另外一些实际问题;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逻辑基础。学生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连加来计算,二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而后者本质上是改变计数单位进行的一种简单推理。如,计算20×3时,先把20看作2个十,因为2个一乘3得6个一,所以2个十乘3乘6个十,也就是6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1414×2×28282028(1)(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可能逻辑地从乘法分配律推演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第一,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列出乘法算式。如,14×2。第二,鼓励学生想办法计算14×2的结果,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先算10×2,再算4×2,最后把两次算出的积相加。第三,呈现如右的竖式(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计算的过程。如,竖式中的“8”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竖式中的“20”又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竖式中的“28”是怎样算出来的?第四,介绍如右的竖式(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过程并初步掌握算法。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48 48×2 ×2 1696 80 96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难点。教学第81页的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估算获得乘积的大致范围,或通过其他能够理解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如,先算40×2=80,再算8×2=16,把80与16合起来是96。在此基础上,1呈现如右的两个竖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2乘8得16,右边竖式中积的个位为什么只写了6?2乘40得8个十,右边竖式中积的十位为什么写9?9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n从而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第86页例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述例题的教学类似,重点也可放在竖式的两种写法的比较上。24848×3×324144120144要启发学生思考:3乘40得多少?120是多少个十?为什么计算结果中有14个十呢?14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宽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接下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收集的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八、乘法教学内容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和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要求L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的意识。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课时:10课时第一课时不进位乘\n教学内容课本第76~7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一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敷的(不进位),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教具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1.口算:2X37X46X55X92.口答:20是()个十60是()个十8个十是()16个十是()3.揭示课题。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开始继续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乘法)二、教学几十乘几的口算乘法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象在干什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有几头大象?(2)提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请学生们相应地列出算式。(3)组织小组讨论各自的算法,并在全班进行交流。重点讲评:①从图中可以看到,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也就是2个l0根,3头大象一共运的木头根数是6个十,也就是60。②20也就是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也就是60。(4)比较几种算法,得出自己觉得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说一说20X3=60的计算过程。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中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算一算。(2)指名说说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是怎样算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出示第一题的四组题,请学生们3观察。提问:以下几题,你打算竖着做,还是横着做?(2)学生们练习:提问: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竖着算?(2)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几1几个十,这样利用表内乘法口诀就能口算出得数。4.练习。40X260X370X450X3三、教学不进位笔算乘法1.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们摘的情况怎样?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学生自己列式算一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算式及算法。\n着重评讲:在计算14X2时,先把10和4分别和2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20和8合起来就得到了28。(3)说明:按这样先分开乘再相加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乘法的竖式计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笔算14~2。(4)出示14X2,说明用笔算要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①说明:竖式要先写乘号前面的数,再写乘号和另一个乘数。提问: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②提问:刚才口算14~2是分几步算的?说明:笔算乘法14~2时也要分两次来算,但要从个位算起。③提问:个位上几乘几得几(说明:8要与个位对齐,并板书。)提问:再算几乘几?为什么这时是与“l0”相乘;而不是“1”?得多少?(强调: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2相乘得到2个十,是20。说明:20的“2”对齐十位写,“0”对齐个位写,板书为20。)④提问:最后算什么?(将两次积相加,得28,并板书。)(5)请学生们口述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么算。说明:为了便于计算,笔算的竖式一般写成14X2(说明书写位置,并板书。)28请学生们看着竖式说一说笔算过程。2.教学试一试。(1)出示3X21。请学生读题。说明:3X21写竖式时写成竖式的形式,计算比较方便。(2)学生们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3)指导学生们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提问:笔算乘法要从哪一位乘起?(2)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3)检查时,口述笔算过程。提问: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积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写?说明:笔算乘法,要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行4题。(1)学生们分组笔算,指名板演。(2)请学生们分别说说笔算过程。提问:在笔算这些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理解图意,解答第(1)、(2)个问题。(2)完成第(3)问,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估计够不够。(3)完成第(4)问。五、课堂作业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二横行第4、5题。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2X6=3X7=4X3=20X6=30X7=40X3=6X5=8X3=5X3=60X5=8X30=5X30=40X2=70X2=8X40=60X3=5X30=90X2=\n1X90=4X60=30X9=80X2=7X2=6X70=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2X4=42X2=31X2=12X3=2X41=3X13=[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乘加、乘减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79~8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教学用具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口头提问题练习。(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先让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2.引入新课。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老师分别板书。)(3)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①请学生们各人自己列式解答。②把自己的算法在组内进行交流。③组织全班进行归纳。提问:要求“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谁知道了,谁不知道?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指名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解题思路。2.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请学生们由问题出发去想一想,并独立完成。(2)将自己的想法和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小结。\n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请学生们理解题意,并完整地说一说题目。(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要先算2张成人票要用多少钱?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步骤同上。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这是第二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分小组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组织交流、讨论、并对问题予以解答。四、全课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有关乘加、乘减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五、课堂作业课本第80页,“想想做做”第5题。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20X3=30X2=4X20=21X43=32X2=4X22=40X3=42+60=50X4=32X3=30X3=41X2=520-300=60X2=23X2=3X50=23X2=40X2=12X4=31X3=9X30=7X60=5X90=31X2=二、笔算下面各题。24X2=32X3=三、解决问题。1.张老师有4盒铅笔,每盒9枝,用去20枝后还剩多少枝?2.同学们种了6行松树,每行?棵,种的杨树比松树少15棵,种了多少棵杨树?3.牛家庄要挖一条长94米的水渠,已经挖了46米,剩下的每天挖8米,几天可以挖完?4.明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20页,还剩260页没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5.食堂买来50棵大白菜,吃掉36棵后,又买来40棵,现在食堂有大白菜多少棵?[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81页,练习七第l一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以及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有关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看谁练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o)二、计算练习(1)20X340X260X47X30(2)21X342X233X314X2①请学生们口算第(1)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小结: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看作几个十乘几。②请学生们口算第(2)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2.完成练习七第l题。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错误及时纠正。3、用竖式计算。23X34X12(1)请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笔算过程。提问: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4,完成练习七第2题。集体订正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小结:笔算乘法时,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算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三、解决实际司题1.完成练习七第3题。(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说一说解题过程。提问:为什么要先算跳绳的有多少人呢?小结: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认真分析了题目中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先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解答。2.完成练习七第4题。(1)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提问:“孵出小企鹅的天数比你的3倍多1天”是什么意思?(2)学生们说说解题思路。(3)独立解答,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完成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完整地读题,并且独立完成。(2)说一说解题思路。(3)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多2盆”请学生解答。(4)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的2倍多2盆”请学生解答。4.请学生说一说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些什么内容?它们都需要注意些什么?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40X2=23X2=l0X7=13X3=50X3=2X13=50X5=32X3=23X3=60X5=4X70=66X1=41X2=80X2=50X5=21X3=31X3=2X23=8X70=2X41=90X1=\n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2X4=32X3=33X3=21X3=三、解决问题。1.菜场运来鸡蛋58筐,鸭蛋32筐,卖出鸡蛋12筐,现在菜场有鸡蛋多少筐?2.学生们在植树节种了3行杨树,每行4棵,又种了13棵松树,学生们种了多少棵树?3.桃子有35个,梨子有2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子的总数2倍,苹果有多少个?[教学后记]第四课时进位乘(一)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的算理,井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具准备7捆小棒、12根小棒,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20X330X214X221X332X223X3学生口算,说一说最后两题的口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与口算同时进行。)21X332X2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3.揭示课题。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例题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所给的信息(2)提问:要求2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X2=)提问:现在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枝?你把36看作一个整十数来估计,想一想:它们的积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说明:因为36在40和30之间,30X2得60,40X2得80,所以36X2的积在60和60之间。2.教学算理。(J)请学生们探索如何计算36X2,方法不服\n(2)指名说一说各自所用的方法。(3)重点讲评摆小棒:①提问:36X2表示有几个367如何用小棒来表示?(师生共摆。)每行有多少根,有几行,表示多少?②边演示,边说明:算“乘2,就是算2个36是多少.根据笔算要求,算36乘2,用小棒先算几个几根,再算几个几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演示说明,先算2个6根是12根,12根时有1个十,捆成一捆,2根单根不动,这一捆是1个十,放在2个30根的下面;再算2个3捆是6捆;就是6个十,6个十加上刚放的1个十是7个十,这样一共是72根,所以得72。请学生边摆小棒,边说一说摆的过程。③提问;原来共是6,捆,怎么最后成了7捆?(因为2个6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单根正好可以捆成一捆。)3.教学笔算过程。(1)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看小樟,谁来说一说36乘2该先从哪一位算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共是多少?提问:为什么十位上是7?(2)说明:竖式计算过程可以简化,一般这样写先用2乘个位上的6得12,满十向十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l,再用2乘十位上的3得6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得7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7,结果是72。(3)看着竖式,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看一看结果,比一比估计的结果,合理吗?你还可以怎样进行估计呢?4.比一比:提问:36X2是今天刚刚学习的,与复习题32X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指出;今天学习的是笔算乘法中的进位乘。提问:笔算乘法时,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要怎么办?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完成前2题,指名板演。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个位相乘时如果满了十,该怎么办?(2)完成后2题,指名板演。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这两题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十位上相乘满了十。)你是怎么处理的?(3)指出;笔算乘法时,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了二十、三十呢?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指名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小结: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儿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先找出错误并改正,再说一说每题错误的理由-提问: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们估算。5、作业。课本第83页,“想想做做”第4、5题。第四课时作业设计一、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7X2=46X2=28X3=45X2=42X3=61X2=\n二、先估计每题的得数在哪两个数之间,再计算。83X237X2=38X2=73X2=[教学后记]第五课时进位乘(二)教学内容课本第84~8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具准备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2X3+47X8+54X9+78X6+32.笔算:28X3(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教学例题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说已有的信息。(2)提问:要求“4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X4=)(3)提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36X4的结果?请学生说一说估计的结果和估计的方法,方法多样,只要合理都可以。2.(1)请学生们试着算一算36~4得多少。(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笔算过程。\n(3)提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为什么4乘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再向前一位进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4)针对试算中存在的错误,请大家一起找出原因,并改正。(5)请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再验算一遍。3.比一比:这题与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指出:这种题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每一位都要进位,也叫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要正确笔算这样的题,仍然按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算,但一定要记住积的哪一位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的第一行。(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逐题口算计算过程。(3)小结:笔算连续进位乘法时,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在横线上写几;在算下一位时,相乘以后一定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数,算出是多少。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找出错误,并修改、订正。(2)说一说每一题的错误原因。指出: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进上来的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2)请学生完整口述题意。(3)学生独立完成。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说一说解题思路。提问:在解题时,你用到了哪些条件?“7周”这一个条件为什么没有用到?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五、课堂作业课本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横行。第五课时作业设计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3X3=24X5=64X3=28X6=32X4=56X3=72X8=45X2=37X7=64X4=[教学后记]\n第六课时进位乘(三)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想想做做”第5~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热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知识,看谁算得(快又好(出示课题。)二、口算练习1.表内乘法练习。5X5=7X3=6X8=3X7=6X5=2X4=3X3=8X5=9X4=2、乘加练习。7X9+58X6+45X7+62X8+64X7+38X8+75X5+46X6+53X9+4三、笔算练习1.说一说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不管哪一位,只要相乘的积满几十,就不能忘记进位。2.笔算:36X57X85(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分别口述计算过程。提问:这两题为什么得数的最高位都是百位?3.请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四、估算练习1.说说下面各数接近几十。364273695889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引导学生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三个条件。(2)估计一下,谁的计算结果合理。组织学生分组,对两个计算结果进行评判,再进行全班交流,说—说估计的理由。(3)请学生算一算64X3的结果到底得多少,与刚才的估计相比较。(4)指出: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刚刚估算的方法来检验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说明要求,请学生判断后,自己说一说判断的理由。(2)进行笔算,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说明要求,介绍方法:这类题在估计时,先把几十几看作与它接近的几十,再估算。例如,31X6,31接近30,比30多一些,30X6得180,所以31X6的积比180多一些;39X6,39接近40,比40少一些,40X6=240,所以39X6的积比240少一些。\n(2)学生照样子进行估算,并说说每一题估算的方法。(3)分别算一算,再与估算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当。(4)提问:掌握了这种估算的方法,有什么用处吗?(可以对笔算的结果进行检验。)5.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第六课时作业设计一、笔算下面各题。13X8=47X7=37X4=53X6=34X9=98X7=35X459X6=二、先估计得数是几百多。再算一算。62X3=78X4=51X5=43X6=36X5=7X18=3X85=47X3=54X4=96X8=[教学后记]第七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练习八第1—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和估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笔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20X342X2650-5060+300400X2720-50060X470X531X22.完成练习八第1题。(1)请学生们练习第一横行、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提问:52X6的积为什么最高位是百位,而不是十位?(3)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们分小组,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n提醒:在计算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加上进上来的几。3.完成“练习八”第2题。(1)请学生看表格。提问:题中记录了哪几种书的售出情况?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每种书的书名、单价、售出数量。(2)请学生算一算每种书的总售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总售价的?为什么要用乘法?4.完成练习八第3题。(1)请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笔算.指名板演。(2)集中评讲,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再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指出:虽然每组中的两题很像,但在计算的过程中仍然要认真看清是几乘几,这也是我们在计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总结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三、估算练习1.说说下面各题的积大约是几百多。33X447X581X7学生说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估计的方法。2.完成练习八第6题。(1)学生们理解题意,独立完成。(2)指名说一说每题估计的理由。3.完成练习八第8题。(1)引导学生看清图意。提问:根据第一个书架的情况,你能不能估计出一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讲评时要注意突出是用“乘法”进行估算。四、课堂作业课本第86页,练习八第1题第二横行。第七课时作业设计一、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3X3=36X2=85X3=56X3=72X6=25X4=99X2=47X5=38X6=24X7=二、下面各题的积比较接近哪一个数?用线连一连。37X515021X651X312061X558X318047X382X42007X322X913002X8849X699X3三、解决问题L白兔有10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2.足球有23个,篮球的个数比足球的2倍少6个,篮球有多少个?[教学后记]\n2.复习第一课时复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88页,复习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这几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板书课题。)二、口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2X43X65X720X430X65X70(1)学生口算,说说每组下面一题是怎样算的。(2)说一说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怎样算比较快?2.口算下面各题。21X323X341X214X2(1)学生口算,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2)说一说口算几十几乘几时怎样才能算得快?3、小结: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觉得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口算。4.完成复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班级学生完成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三、笔算练习L完成复习第2题。(1)请学生估一估每题的积大约是几位数。(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集体讲评,指名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提问:这里的几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2.改错:456437X5X3X48518l2128(1)请学生找一找错,说一说每题的错误原因。(2)请学生进行改正。(3)提问:通过刚才这组题,你能说一说笔算乘法时必须要注意些什么?(哪一位相乘的积就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敷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忘记加上。)四、估算练习1.完成复习第3题。(1)请学生独立完成。(2)分别说一说每题估算的方法。\n提问:估计了每题积的范围,有什么作用呢?(3)请学生笔算第一组的两题,看笔算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是否相当。指出;笔算之后,我们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2.完成复习第4题。(1)教学树叶图。出示整个树叶图,问:这里的树叶多不多?你能一下就有依据地估计出它的数量吗?(2)出示树叶图中的虚线。提问:现在这里的树叶被分成了几份?(5份)组织学生讨论:该怎么估算。(3)指导;先估计或数出一块方框中的树叶片数,再用乘法估计出大方框中树叶一共有多少片。(4)指出: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大小几乎相等的几块,数出或估计出其中的一块,这样几块方框一共有多少就可以估计出来了。5、完成第(2)题。(1)学生们分组完成第(2)题。(2)组织讨论、交流、估计巧克力的粒数的方法。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60X5=50X8=70X0=400+20=130+300=42+50=11X9=900+40=120--70=80+57=7-1=340+200=32X3=14X2=12X4=41X2=5X11=50X5=44X2=45+50=60+0=二、笔算下面各题。526+78=46X7=94X5=67X3=49X3=27X6=[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复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复习第5~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增强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出示课题。)二、计算练习\n1.口算下面各题。30X26X5043X213X312X470X220X560X433X39X502X4130X7学生口算,如遇计算错误,请学生说一说这题的计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43X567X4(1)请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请分别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3)小结提问怎样计算乘法?(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计算时不能忘记加上从后一位进上来的数。)三、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复习第5题。(1)提问:你知道今年是几几年吗?今年有多少天呢?如果告诉你今年有52个星期零1天,你能算出今年一共有多少天吗?(2)学生们独立完成。(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出:利用我们剐刚学习的乘法知识,就可以轻松地求出某一年的天数,其实它还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呢!2.完成复习第6题。(1)引导学生看懂表格,弄清五月、六月降水量分别与几月份的有关。(z)学生们计算后,将表格填写完整。(3)提问:你是怎样求出五月份的降水量的?在求六月份的降水量时,为什么乘3之后还要再加上20呢?(4)小结:解答这样一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3.完成复习第7题。(2)请学生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3)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思路。4.完成复习第8题。(1)请学生独立完成第(1)、(2)个问题。(2)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解题思路。(3)分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5.完成复习第9题。(1)请学生们分组完成(1)、(2)两组题,指名板演。(2)比较两组中的两题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小结:当一个数乘9时,得到的积等于这个数与lo相乘之后再减去这个数,所得到的差。(3)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2X3=71X5=28X6=35X5=27X9=82X3=47X3=52X7=二、解决问题1.某种型号大客车每辆需要配备8个轮胎,270个轮胎够不够配备45辆这种型号的大客车?\n2.黄花有23朵,紫花有12朵,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3.果园里有桃树72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多少棵?4.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花气球有多少个?[教学后记]3.实践活动游览美丽的海滨教学内容课本第90~91页。教学目的以海星小学二年级学生游览海滨为主线,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海滨情景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插放歌曲《郊游》。提问:你听到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你和哪些人去过哪些地方?2.提问:如果今年暑假我们将举办一次夏令营你愿不愿意参加?你们参加过那么多次游玩活动,你认为要在组织活动前应先掌握一些什么情况?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海星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海滨看一看。(板书课题。)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1.(1)出示人数统计表,请学生们说一说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可以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2.(1)将学生们带到小卖部。提问,小卖部有些什么商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商品,想买多少?需要多少钱?(2)提问:这些是哪一个班的小朋友?他们想买什么?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说出算式及解题思路。3.(1)快看I在那个小岛上有一个灯塔。(2)提问;你能说出这个灯塔在海滨招待所的哪一面吗?提问:在招待所的东南、西南和西北面各有什么?(3)你能根据海滨上的一个场所提出类似这样的方位问题吗?(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4.(1)三班的同学们被带到了出租屋前,谁能告诉我们,出租屋里有哪些东西出租?(2)提问:他们全班,每s个人租一只气垫船.要用多少钱?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什么?\n(3)学生们解答。(4)提问:如果是你,你最想租什么?你能像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算一算吗?5、(1)二班的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到珊瑚岛上去玩了。(2)提问:二班有多少人?3只船够坐吗?学生们讨论。说明:我们可以先看一看3只船可以坐多少人,再与二班的42人进行比较。学生练习。[教学后记]第九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94~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收集的数据。第二段,第98~99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你能跳多远”。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价值。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角度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动物运动会场景中有小狗、小兔、小猴,比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在帮助学生弄清场景中的基本信息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个比赛项目各有几名运动员参加?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统计表,你能明白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吗?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数据特点,逐步学会自主确定标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第97页的第5题,让学生把提供的一组照片进行适当的分类。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2.组织好实际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第95~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3.启发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价值。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相应地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是培养学生统计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统计活动开始时,打算了解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作简单的推理判断;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由统计活动产生的感想、心得或提出一些建议。4.通过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统计、分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n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提供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你能跳多远”就属于第三种类型。教学时,着重应组织好以下方面的活动。第一,提出问题,引发猜想。第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第三,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收集数据时,要提醒学生合理分工,并具体指导测量方法;整理分析数据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比较三张表中的数据,进而获得正确的结论,而不能仅依据个别数据就作出片面的结论。九、统计教学内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难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统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2~9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自的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具准备动物运动会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1)分小组讨论。(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4.小结:\n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每位同学对所在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调查: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一种球类活动。(2)将每个小组的情况汇总,请学生们完成课本第97页的2个统计去。(3)提问:第一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里知道了哪些情况?提问:第二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情况?(4)根据调查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不同的两个统计表,也得到了不同的调查结果。提问: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根据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开展统计活动,再组织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图形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全课小结。[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统计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想想做做”第3—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练习,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过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二、练习巩固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你家里有电视机吗?组织讨论: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对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台数和规格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回答,说明电视机是按屏幕的对角线的长度来确定规格的,54厘米即21英寸,64厘米即25英寸,74厘米即29英寸。(2)请学生们展开调查,每2人一组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再汇总后,完成课本第94页的统计表。(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调查统计,有设有使你了解到你想了解的问题?\n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如果放假在家,你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2)组织讨论:如果我现在想了解一下我们全班小朋友每天看电视和做家务的时间大约各是多少,那该怎样分类收集数据呢?(3)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进行调查,并用方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育学生在平时要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2)组织讨论;根据这个调查表,怎样对这些效据进行整理,怎样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3)请学生们独立分类整理,并填写。(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4.小结:同是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表,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根据刚才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属相及出生月份。(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上的统计表。(4)全班交流体会。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根据你想了解的情况,展开调查,并制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后记]2、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具准备每6人准备一个弹簧尺。教学过程活动前准备\n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2.每组准备一把弹簧尺。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2.每6人一组,开始澜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101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教学后记]十、期末复习教学内容1.复习认数的知识。2.复习统计的知识。3、复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4.复习加法和减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5.复习乘法、有余数的除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要求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000以内的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敷与两、三位数相加减,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n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分米和毫米、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课时:共4课时。第一课时: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第二课时: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5—9题。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第四课时: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2.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经历数据整理和收集的同时,能进一步体验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具准备0一9数字卡片、第3题插图、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的新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它们有条理的进行梳理,今天复习的是有关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1.读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敷位顺序的排列情况。提问: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2)在计数器拨出四十七。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是多少?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指出厂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万以内的数。(3)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4)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出示:609、4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的数要怎样读?(5)再出示:320、900。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n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2.写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二百六十三。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拨数。)指出:在计数上拨珠,要看清这个数的组成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有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写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在各个数位上写出数字来表示。(2)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o)(3)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中间有一个零?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4)出示:六百二十、一千。①学生写数。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的个数不一样呢?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3.完成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4,完成复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5.数的大小比较的复习。(1)请学生将下面数轴填写完整。提问:相邻的两个数相隔多少,题中270比哪些数小?比哪些数大?310呢?(2)完成复习第2题。①用数字卡片o、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②找出虽大的数和最小的数。(3)再用数字卡片16、7,摆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三、复习统计的知识1.出示复习第4题中第一个统计表。(1)引导学生看懂第一个统计表。(2)提问:这个统计表所表现的是有关车辆的什么情况?表中的“合计”表示的是什么?(3)请学生求出合计数。(4)完成第(1)个问题。2.再出示第二个统计表。(1)根据第一个统计表,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出示第二个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第二个统计表还是有关什么内容的统计?与第一个统计表相比,什么没变?(总数投变。)学生独立完成。3.小结:虽然都是有关1月12日下午4时至6时校门口机动车辆过往的情况,但第一个统计表按车辆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而第二个统汁表按车辆过往的时间进行分类的。[教学后记]\n第二课时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5—9题。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米和毫米、确定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尺一副、米尺。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二、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复习1.长度单位的复习。(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2)请学生比划l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在此期间提问:你的直尺大约是几分米?数学书的封面的宽大约有几分米?课桌的长大约有几分米?(3)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铅笔长为多少厘米,橡皮厚多少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提醒注意:填写时应与相关的实物相联系。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复习。(1)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①学生们独立完成。②集体订正,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量线段、画线段的复习。(1)说一说线段有哪几个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直的。)(2)想一想:怎样用刻度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强调:要从。刻度量比较好。)(3)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①学生们先按要求,画出两条线段。②指名说一说哪条线段长一些。提问:为什么4厘米长的线段要长一些?三、方位知识的复习1.出示期末复习第5题图。(1)请学生们观察插图,找到哪一面是北面。\n(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小华、冬冬、小军、小芳四个小朋友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上学路线是什么。(1)分小组讨论、交流。(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四、角和直角的复习1.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方法。提问:直角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像第一幅图中的角叫什么角?为什么是锐角?3.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学生们独立完成。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在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单位。1.一棵大树高约28()。2.一支钢笔长17()。/3.一张床长约20(),宽约15()。4.一根胡萝卜长约13()。5.一根大头针长约26()。6.一块玻璃厚4()。二、画一画。1.画一根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2.画一根比3厘米长15毫米的线段。三、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四、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教学后记]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n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加、减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加减法的笔算,并且能验算。二、复习口算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40+20=32-3=15-8=7+5=400+20=320-300=150-80=70+50=(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①第一、二组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在口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②第三、四组分别是怎样算的?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百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情况和正确率。三、复习笔算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1)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口算方法,现在来算第11题的第(1)组题,看看笔算加法怎样算,请大家把这两题做在作业本上。提问:这两道笔算加法是怎样做的?得多少?每一题的十位上是怎样相加的,为什么第二题的十位上相加不得9呢?比一比: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笔算加法,除了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之外,要特别注意,哪一位满十要怎样?(2)学生练习第(2)组,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检查时注意强调退位方法。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用823去减,一题得4百多,而另一题则得3百多?(3)学生练习第(3)组,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提问:说一说每一题的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会不同?(4)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笔算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条?2.总结方法:列竖式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加法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3.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1)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来算第9题,每道题在计算之后,都要想一想怎样验算,用竖式验算一遍。(2)学生们练习,指名学生板演。(3)集体订正,注意提问学生根据什么来验算,让学生说出验算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四、复习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1)出示插图,请学生看清图意。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先分组讨论,再组织交流。\n(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应的板书出行走的路线。组织学生估计;走哪一条路线会近一些呢?为什么?(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估计方法。)(3)请学生们算一算近多少米,以证实自己当初的推断。2.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1)出示统计表。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答?(3)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要集体订正时,提问,在求问题时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为什么先求二年级一班和三班一共有多少本?(4)小结:我们在解答类似这样的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1)请学生们看题后完整在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们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些什么收获?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120-40=42+7=49-5=30+50=38-9=230+30=600+200=650-50=300+200=720-500=700+300=400+600=380-50=20+500=4X8=460+30=3+60=1000-300=300+50=63+9=54+9=100-80=3X8=40+600=5X7=32-4=770-70=13+100=36+6=16090=二、列竖式计算。(第1、2题验算)1.427+369=2.507-209=3.459+237=4.612-357=5.604-158=6.699+245=7.237+33+596=8.245+137+246=三、解决问题1.小红家有13只公鸡,养的母鸡比公鸡多7只,养的小鸡比母鸡少8只,小红家养了多少只小鸡?2.商店有排球35个,足球31个,乒乓球的个数比排球和足球的总数少16个,商店里的乒乓球多少?3.动物园里有6只大象,老虎的只数比大象的多7只,狮子的只数比老虎少6只,动物园里有多少只狮子?4.停车场有小汽车25辆,面包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5辆,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8辆,停车场有大客车多少辆?[教学后记]\n第四课时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和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乘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乘、除法的笔算。二、复习口算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30X213X360X324X2(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①第一组口算时,每一题分别是怎样算的?指出:在用几十和几相乘时,可以把它看作几乘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②第②组的每一题,你是怎样口算的?这类题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要一位一位地乘,每次乘得的积要把它写在相应的数位上。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1.指名板演,学生笔算。27÷542÷637÷762÷8(1)学生按要求笔算。(2)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提问:为什么42÷6没有余数,而其他3题都有余数呢?(3)提问:有余数除法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2.口答:说说下列各题有没有余数,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多少?32÷563÷742÷?37+724÷764÷812÷556÷9学生在回答之后,每题要相应地说一说判断的原因。3.出示18、24、27、20、36、28、33等若干数。(1)请学生们分别读一读。(2)出示要求:除以4没有余数的,除以9没有余数的请分别找一找。\n学生按要求完成。四、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整理笔算方法:(1)请学生们笔算14X8、35X5,指名两人板演。(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2、提问;以上两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小结:笔算乘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的积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数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加上。3、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的第一行的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四人板演。(2)集体订正,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3)对于错误之处,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五、复习解决问题1.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1)出示第19题的四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每个花坛的形状。(2)再出示每边的长度。想一想:根据所给的每边的长度,你估计哪一个花坛周围的栏杆最长?启发学生:把每边长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用乘法估算了。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3)请学生们分别算一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4)提问:我们一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2.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1)出示第20题的图文,请学生弄清题意。(2)提问:要知道他俩人各要付几张,找回多少钱?要按怎样的思路来解答呢?(3)学生们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3.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1)学生们按题中所示独立完成表格。(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4.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2)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3)全班组织讨论、交流。六、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第四课时作业设计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32÷8=40+60=5X11=12X4=4X7=42+8=200+40=40X9=21X4=11X7=31X3=23-8=500–300=28+7=2X33=63÷7=30X5=6Xll=13X3=12X2=50-5=6X5=6X70=34X2=20X5=8X90=50X7=21X2=1000-300=22X4=二、列竖式计算。\n42X3=67X5=43÷5=57+8=35X8=15X7=62+9=82X5=三、解决问题。1.菜场原有生姜83千克,卖出27千克后,又运来了剩下的2倍,菜场又运来生姜多少千克?2.河里有17只小鸭子,先游走了8只,又游走了6只,现在河里有鸭子多少只?3、商店里有70台电视机,又运来48台,已经先被预售出32台,还剩多少台?4.一件衣服要用6粒钮扣,32粒钮扣可以给几件衣服用,还剩几粒?[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