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2-08-08
类型:doc
大小:35.01 KB
页数:6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除法蔡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第一学段里一共安排3次。1次是二年级,教学的是表内除法和最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第2次在三年级上册,第3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教学的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包括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问题等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整个单元分这样几段安排,第1段,从P1-P6,教学比较容易的除法,它是指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刚好整除的情况。它有4个知识点,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的验算,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这一段里,有口算、有笔算、有验算,有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的时候,以笔算为主线作好了三个结合,口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计算和验算有机结合,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第2段,从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这里稍难些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余下来的数要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和起来继续除,另一种是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的时候,商的末尾是0。在这一段里,先教学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然后用这些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体会一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就是“一共有的钱÷单价=买的本数”。第3段从P12-15,是这一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农村新貌。下面就本单元的教材做8点说明。1、关于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教材先从现实的情景引入,两个男孩平均分40枝铅笔,平均每人的几枝?得出40÷2这个算式以后,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孩子们在情景里,看着算式想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主要是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来引导的。让学生口算同一组里的两道题,然后比一比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想表内除法,在表内除法商末尾添上一个0,这种方法不是教材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口算、比较自己体会的。2、关于几十几除以一位数,这是P1例题的第二个内容,除法的竖式无论是形式还是步骤,与加减法差异是很大的,孩子学习困难比较大的,教材在教学46÷\n2这个笔算的时候,设计了连续5个学习活动,①通过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学生平均分46枝铅笔是没有困难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分的结果,要把重点放在是怎么分的,把分的步骤整理出来,把分的过程描述出来,才能为下面的笔算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②把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③分解竖式教学笔算方法④由扶到放逐渐掌握竖式。考虑到学生学习除法会有些困难,教材设计了适当的模仿,想想做做第2题。⑤让学生总结算法。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时候比较好,在总结算法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上升了。3、关于除法的验算。和以前的教材相比,除法的验算发生了这样3个变化,1把验算从解题规定变成解决问题的需要。2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3、在对比中体会数量关系。除法里的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些数量关系学生要不要掌握和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呢?教材是这样处理的,在P4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在具体的算式和具体的情况下理解体会的,因此,教材对数量关系的处理上既不很抽象的枯燥的让学生去读背,又要求学生通过比、算体会存在这样的关系,而且知道这种关系现在用来验算除法。4、关于口算除法,控制难度,不安排例题。在笔算的基础上,对已有口算纵向发展、横向比较。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教材P5P6,采取集中教学,分散练习。在集中教学时,先用一道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进行铺垫,要让学生体会平均每辆车做多少人是把老师和学生的总人数除以车的辆数(3),所以,解决第2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先算出第1个问题老师和学生的总人数,体会连续两问的关系,体会第1问对第2问的关系,然后教学想想做做第6、7、8题。6、教学稍难些的除法,有两种情况,第1种,被除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第2种商的末尾是0的有余数除法。两种情况分别是两道例题。第1种被除数十位上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时候怎么办,教材在这些活动中组织教学,在操作中体会剩余的1桶应该怎样分,再让学生尝试计算,把操作活动数学化,还提醒学生验算自己的计算是不是正确,验算后,自我小结“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n,练习中安排对比,在对比中建构认识。7、教学估算。只要求说出商是几十多,估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完成的。8、解决实际问题是结合计算安排的内容。在这里要注意两点,1是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本单元中出现一些表格应用题,如P11练习二的第3题,P12第4题,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逐步提升、逐步提炼和逐步积累的。2是增加了问题的灵活性。有的题答案是开放的,有的题思路和方法是开放的,这些灵活性的题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n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张爱东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n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n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