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教案

更新时间:2022-08-08
类型:doc
大小:2.27 MB
页数:136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高效课堂模式】宜阳县赵保镇普拉斯小学数学教研组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2016~2017年)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多少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多彩的“分数条”第八单元期末复习\n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准确率达到90%以上。2.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学重点:能准确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积的末尾零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算一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复习乘法口诀表。7×53×24×69×92×85×54×77×8二、自学例一(15分钟左右)1.明确例一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出示:教材例一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什么方法计算3.对照书本例一的解答,你用哪种方法?4.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方便合理?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要点:最简便的方法2×3=62×30=60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n2.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怎样口算?点拨: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2.乘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全班交流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第一页试一试第2题2.想想做做第2题(二)口算练习1.想想做做第3题2.想想做做第4题点拨:都用乘法乘上它们之间的进率提示:1时=60分1分=60秒(三)比较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4题(四)创编练习果园里种了300棵,300棵梨树,300棵苹果树,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1提高题:比较大小:700×6O600×7800×3O700×48×800O700×9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五.家作《课课练》第1页。\n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倍的认识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时间:3分钟)1.△△△□□□□□□□□□△有()个,□有()个()。2.○○●●●●●●●●○有()个,●有()个()。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出示花坛图。谈话: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除了求这两个数相差多少,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出示课题。1、引入(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吗?(2)比如黄花和蓝花还可以这样比。蓝花有2朵,把黄花两朵两朵地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黄花有这样的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学生跟着读一读)点拨: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那么红花有这样的几份呢?可以怎样圈呢?黄花里有几个2朵?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圈一圈,完成书本P4的填空。2.你会照样子说一说吗?3.试着列出算式。\n3、全班交流。交流内容1.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呢?2.为什么列除法算式?3.红花增加2朵,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交流重点: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8朵里面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求8朵里面有几个2朵,就是把8朵按每2朵一份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要看清楚:①谁和谁比。②第一行有1个几,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③谁就是谁的几倍。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算。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练习】1.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口答)2.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先摆一摆、分一分,再填空。提炼总结:12是3的()倍。12是4的()倍。启发:你可以怎样想?2个2个连,10里面有5个2,彩球的个数是白球的5倍。3.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你打算怎么连?将填空补充完整。【拓展练习】1、拍手游戏谈话:老师拍几下,你能拍出我的几倍吗?引导:要怎样拍才能清楚的听出来。请你拍出你想拍的数目,然后你想让大家拍出你的几倍。2、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n导学要点:要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创编题】数一数,填一填。△△△()个○○○()个□□□□□□()个☆☆☆☆☆☆☆☆☆☆☆☆()个()是()的()倍。()是()的()倍。()是()的()倍。()是()的()倍。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础题:《补充习题》第2页。提高题:一根绳子长20米,对折两次后,原来绳子是现在的几倍?五、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你能用“倍”说句话吗?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倍的认识练习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能结合不同的现实情境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组合信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第1组(第5题)20×64×80600×95×70050×63×800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第2组70×3400×6600×55×800500×740×9200×83×30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第6题量一量,求出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导学要点:应该把第二条线段的长度看作1份,要求第一条线段里有这样的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2.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创编题小华套圈套中63个,小丽套中9个。小华套中的个数是小丽的几倍?(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6第8题。(2)完成书本P6第9题。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n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第8题引导:选择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第9题引导: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条件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与区别。一、课作(10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2.提高题有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2倍,百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2倍,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2倍,这个四位数是()。四、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2.阅读小数报第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2.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n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2)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2.尝试用摆小棒的方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对照书本第7页例4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2.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导学要点:求5的三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一)适应练习。1.第7页想想做做,第1题。点拨:用摆的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3的4倍就是4个3是多少,5的2倍,就是求2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二)口答练习。1.口答列式并说出结果。5的3倍是多少?\n6的8倍是多少?10的2倍是多少?9的5倍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快速列式的方法:用乘法计算。(三)比较练习。1.第8页的第2题。先让学生在图中填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提示:搞清楚谁是1倍数,谁是5倍数。2.第8页的第3题。提示:梅花鹿是1倍数,大象是4倍数。3.第8页的第4、5题。(四)创编练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点拨:提出求倍数的问题。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连线拼题:体育组的器械室里球类数量需要整理统计,下面各组将收到为你们准备的9张小条信息(散乱放置),请你们用他们组成三道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帮助体育组把信息整理出来。排球有5个。足球的个数是排球的7倍。足球有多少个?羽毛球有3个。篮球是羽毛球的2倍。篮球有多少个?实心球有4个。乒乓球比实心球多4个。乒乓球有多少个?白皮球有6个(为什么这条信息放在一边呢?)五、家作。1.《课课练》第4页。\n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一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通过估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1.练习一第1题。第1题选择一组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练习一第2题。口算比赛,2分钟内完成。第2题关注学生的正确率,错的要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练习一第3-6题。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练习单:(1)完成书本第9-10页第3-6题。(2)仔细观察,这4道题目可以分几类?(时间:6分钟)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说说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全班交流。\n全班交流时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并把两种分类板书起来。2.练习一第7题。先同桌互提,再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孩子思考提除法计算的问题就是刚才的哪一类。【创编练习】红花有8朵,,?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提示:根据刚才的两种分类进行提问。【对比练习】练习一第8、9题。比较,说说要注意什么。提醒:看清楚条件和问题,然后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估算练习】练习一第10、11题。交流估算的方法。点拨:第10题李叔叔每分钟最多打100个字,8分钟打100×8=800(个),但这篇文章有800多个字,800﹤800多,所以不能。第11题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后再估算。三、课作(10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6-7页第1-5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妈妈买回苹果和梨一共27个,其中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点拨:通过线段图理解,把苹果看作1份,梨有这样的2份,总共是3份,那每一份就是27÷3=9(个)。四、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n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2.经历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明确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20×3 4×30 500×4  40×2 60×6 300×5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算理。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5。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用小棒摆一摆,说说可以怎样计算。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对照书本第11页例5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同桌交流小棒的摆法。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n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导学:借助小棒摆法明确算理。追问:竖式中的“6”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把“6”写在个位上?第二次乘得的“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体醒学生通过自觉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第12页试一试。点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312写在上面?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强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提醒计算的格式。(二)对比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2题中第2、3小题。让学生说说积的定位方法及其思考过程。(三)综合练习。1.想想做做第3、4题。2.想想做做第5题。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注意计算的正确率和合格率,为突破进位乘法计算的难度打下基础。(四)创编练习。蓝花有4行,每行12棵;紫花有5行,每行11棵;黄花有3行,每行13棵。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8页中的第2题中的第一列,第3-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n【提高题】3□1□3×2×3□4□6□五、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相关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第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演示到口算再到笔算层层深入,体验由直观到抽象逐步抽象出乘法笔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推理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乘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笔算热身。(2分钟左右)指名学生板演:24×2=213×3=说说213×3=你是怎么算的?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n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3.试着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4.对照书本第13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有进位时怎么处理?交流要点:(1)小棒演示操作;(2)先算2个8是多少,再算2个40,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其中2个8的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最后是9捆又6根。(3)竖式书写时,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4.全班交流。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第14页试一试。讨论: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引导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2.想想做做1。比较38×2和43×3竖式的异同点。(二)基本练习想想做做2.为了竖式书写方便,一般把一位数写下面。(三)综合练习想想做做3、4、5题。第5题强调:因为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8份,所以整个图形表示的数是涂色部分表示的数的8倍。(四)创编练习。\n桃子有35个,梨有1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的总数的2倍,苹果有多少个?要求苹果多少个,应先求出桃子和梨一共的个数。四、课作。(8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10-11页的第3、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填一填,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1□×3□□三、家作。1.课课练第页。2.课外阅读。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二(1)第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达90%以上。2.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验算的良好数学习惯。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1.4×2090×540×460×36×70200×8选择其中两题说说思路。\n2.第15页练习二第1题全班独立完成,注意了解正确率。一、练习[基本练习]1.第15页练习二第2题。算完引导比较: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第15页练习二第3题。说说错在哪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练习单: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1.完成第4题中前两列。2.完成第5-7题。*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确保做对。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二)创编题李老师家距离学校221米,他每天上班都要走两个来回,李老师每天至少要走多少米?思考:有什么叫来回?可以怎样解答?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交流答案,并说说注意点。第4题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7题交流思考过程。创编题,理解一个来回就是2个221米,两个来回就是4个221米,这题求的是4个221米是多少。二、课作1.《补充习题》第12页第1-3(其中第2题做前两列。)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里最大填几?□28×4<1000□×216<1000\n一、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2.阅读课外资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二(2)第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探索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估计积是几位数,并能解决连续两问的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经验,提高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重点: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7分钟左右)1.练习一第1题。一组一组口答。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点拨:以32×2为例,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常是:30×2=60,2×2=4,60+4=64。2.练习一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选择其中的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二、练习(25分钟左右)【口答练习】1.练习二第10题。\n出示第一组,说说积是几位数,是怎么判断的。出示第二、三组说说积是几位数,为什么。选择一组进行笔算,验证刚才的估计。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积是几位数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笔算结果检验此前所作的判断。【基本练习】练习二第11-13题。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练习单:(1)完成书本第16页第11题下面一行。(2)完成书本第16页第12、13题。(3)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是否正确。(时间:8分钟)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说说做题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创编练习】1.根据要求填一填。积是三位数:□32×3积是四位数:□32×3点拨:百位上的积不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三位数;百位上的积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四位数。2.16只兔子和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脚?提醒:每只兔子有4只脚,每只小鸡有2只脚。三、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第2、4、5、6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填一填。\n□24×□□□96点拨:从个位4乘几得数的个位为6开始思考。四、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第10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渗透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合理选择笔算、口算和估算。2.通过知识迁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领悟出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认真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计算热身。(2分钟左右)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0×4=20×3=200×3=210×4=32×4=28×3=262×3=216×4=说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进位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n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3.对照书本第17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都有进位时怎么处理?交流要点: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4.全班交流。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归纳: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练习(15分钟左右)三、适应练习。1.第17页试一试。讨论: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小结:1.用一位数一次乘两三位数上各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2.不要漏加进位数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适当的追问,进一步突出对每次进位的处理方法。想想做做1。四、基本练习想想做做2、3.五、综合练习想想做做4、5、6题。第4题“定员112人”的含义;第6题让孩子认识到:根据题中的条件不仅可以算出小英已看了多少页,而且还能算出这本书的总页数。六、创编练习。\n3□8×□□□32七、课作。(8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14-15页的第2、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里最大填几?□28×4<1000□×216<1000八、家作。1.课课练第页。2.课外阅读。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三(1)第1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3.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第1组(第1题)6×7+42×8+67×9+55×5+3\n3×9+78×6+7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第2组40×3400×3500×55×700800×74×90200×39×30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第2题43×87×4439×575×63×2849×2636×724355×8学生独立完成。点拨: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进行讲评。注意如何连续进位。【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创编题改错点拨:改错时要先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认真检查每道题计算是否正确,如果错误,知道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19第3题。第3题导学要点:解题过程要清晰,书写要整齐。(2)完成书本P19第4题。第4题导学要点:可以根据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思考。(3)完成书本P19第5题。\n第5题导学要点:要求吃掉25棵,还剩多少棵,就要先算出3筐白菜一共多少棵。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三、课作(25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16、17页。2.提高题四、家作1.《课课练》第12页。2.阅读小数报第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三(2)第1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并熟练掌握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解决不同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3.经历观察、假设、试验、推理等活动,提高对乘法的理解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学重点: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估算和笔算的不同价值。教学准备:课件\n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400×7400×232×35×80050×89×60021×34×2213×321×4请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二、练习(27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第6题13×32×1424×216×34×1424×3学生尝试完成第一组,说说思考的方法。说说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其余两组。点拨:相同点:每组上下两题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都可以用一位数先乘几个十,再乘几个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不同点:上面一题不需要进位,下面一题需要进位。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2.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在书本和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创编题估计每题的积各是几位数。513×4119×56×42引导:请学生说说估计的过程。(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20第8题。第8题3至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计算过程中的连续进位进行适当点评。(2)完成书本P20第9题。第9题点拨:先求小李加工的零件数。\n(3)完成书本P20第10题。第10题追问:两小题的解题过程有何异同。(4)完成书本P20第11题。第11题的第1小题帮助学生说清楚估算的思考过程。(5)完成书本P20思考题。思考题点拨:根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一步步推理判断。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展示三、课作(10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2.提高题书本P20思考题。四、家作1.《课课练》第13页第题2.阅读小数报第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第1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有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听故事,提问题。(预设3分钟)\n1.听故事。2.仔细观察图,提出问题。故事:有一天,3只小猫背着鱼篓,拿着鱼竿,高高兴兴地到河边去钓鱼,来到河边后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一天下来结果怎样呢?二、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15分钟左右)1.出示:教材例8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2.小组交流:(1)用加法计算:0+0+0=0(2)用乘法计算:0×3=0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问:0×3=0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成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3.形成结论:想一想:(1)0×7和8×0结果是多少?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2)小结:0和一个数相乘得0。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二)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出示例9图。问: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1.仔细看图,理解题意。说说: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思考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要求学生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积的十位上的0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完成书本第21页例9的解答。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n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在用竖式计算时用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2.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的?【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展示学生作业,分析典型错误和不足。出示,指名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第22页,第1题。口答。2.第22页,第2题。练习后提问题目中间有0,答案中一定有0吗?为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几位数?啄木鸟医生第22页,第3题。提示:先分析错因,再改正。比比谁第一第22页,第4题。选做选作:左边四题提示: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写上边。实践应用第22页,第5,6题。理解还够编3个中国结吗?写出理由,可以体现不同的方法。四、课作。(8分钟左右)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页在学生练习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做好个别辅导。典型错题收集创编练习。每日一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n集体讲评,由学生讲解错题家庭作业:1.《一课一练》第页。2.阅读小数报课外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第1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能列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2.学会正确列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列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教学难点:对于列式的格式,积的末尾0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3分钟左右)列式计算43×87×44355×82×304603×3207×9二、自学例10(15分钟左右)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实际上也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2.自学导学单(时间:五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怎样计算4×120?3.注意书写格式。3.小组交流\n交流内容:1.你是怎么想的?点拨:可以先尝试计算4×122.说说有没有什么较为简单的方法?4.全班交流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提示:注意书写格式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210×3320×2400×4550×2620×5点拨:先把末尾的0去掉计算,再在结果的末尾加上0,乘数有几个0,就在后面添几个0.(二)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先计算一个年级有多少学生,再计算学校共有多少学生。三比较练习100×3130×2300×2210×5400×4340×2500×2580×7600×5620×6(四)创编练习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50个人,问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n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提高题:420×5990×4540×8200×3×4290×2×5320×3×7五.家作《课课练》上的相应题目。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四第1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n第1组13×515×3再出示另两组:6×125×162×1615×6卡片形式,逐题呈现,指名口答说说思考过程。辨析:乘积十位上的数字为什么不一样?第2组9×30045×218×33×232×3416×5800×82×2105×128×20021×418×58×0200×79×808×7+65×9+76×9+6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答案写在随练本上,开火车口答并批改。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过渡:除了能熟练又准确的进行口算。乘法的笔算更是本单元的重点。二、练习[基本练习]1、第3题竖式计算304×5=3×208=340×5=2×280=四人板演点拨:把304×5和340×5组成题组,让学生通过计算与比较,更加清楚两种情况分别怎样处理,防止互相混淆。小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怎样算?2、第4题前两题(1)学生回答相关的数学信息。(2)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计算并集体订正。看表格,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要求总价该怎样思考?3、第5题(1)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n(2)根据前两个条件你能先求出什么?(3)分步列式计算。点拨:先要求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练习单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书本P25第3题剩下部分。2、完成书本P25第4题的剩下部分。3、食堂买来3筐番茄,每筐筐120个。用去200个番茄后,还剩多少个?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要求:(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用一句话说说解决每一题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一说要注意些什么?完成后检查确保做对。(二)创编题李老师每月存980元。她想买一台7200元的电脑,存钱8个月,够吗?追问:要求够吗?必须先求什么?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三、课作1.《补充习题》第24、25页上第2、3、4、6题先让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多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有能力的同学做完后完成提高题。收集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纠错措施。2.提高题小明家离学校450米。一天早上他已经到了学校,突然发现语文书忘带了,他看时间还早就回去拿。这天早上他在学校与家之间一共走了多少米?点拨:小明这天早上在学校与家之间走了几个全程?\n四、家作1.《课课练》第16页。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复习(一)第1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50×64×1213×7500×64×1817×3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小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通常是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来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通常先用几个十乘一位数,再用几个一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二、自主整理。(8分钟左右)1、自主整理。知识整理单(5分钟)1.快速阅读书本第1页到第25页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2)(3)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1)(2)(3)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n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三、练习。(20分钟左右)(一)【基本练习】1、复习第2题。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2、复习第4题。交流:积是几位数,说出方法。再分组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将笔算结果与估算进行对照,确认或修正先前的判断。(二)【对比练习】复习第3题。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三)【综合练习】1、复习第5题。点拨: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提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引导学生提除法解决的问题。2、复习第6题。点拨:学生读题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提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做。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五、课作。(8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26-27页上第1、3、5、6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2、挑战自我:把3、0、8、7四个数字分别填进下面的□里,写出算式。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六、家作。1、《课课练》第17-18页第1、3、4题。\n2、阅读小数报第()期。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复习(二)第1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难点:在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30×64×1513×3200×85×1637×225×37×90012×8开火车口算得数,择题说出口算方法。二、练习。(28分钟左右)(一)【基本练习】1、复习第7题。(1)学生尝试完成左边一竖排的题目。(2)独立完成剩下两题。交流方法:先笔算,再比较;先口算,再比较;先观察,再比较。优化方法:如13×5○31×5,都是乘5,因为13<31,所以3×5<31×5。2、复习第8题。(1)完成第一组题。(2)利用规律完成第二、三组题。(3)填空:130×12=130×()×()提示:观察上下两题,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n2、复习第9题。先算一算,再说说每组的规律。运用规律:接着往下写一条或几条算式。(二)【综合练习】1、复习第10题。先估一估,再计算。学生交流估算:380×4<1600,820×2>1600。提示: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2、复习第11题。学生独立审题并完成。提示:一个星期有7天。3、复习第12题。(1)独立完成1、2小题。(2)提出问题。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已知条件,完成1、2小题。(三)【提高练习】思考题:2个850米,用乘法。提示: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四、课作。(8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28-29页上第1、3、5、7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2、挑战自我:三位老师带86名同学去露营,每4人一个帐篷,一共带了22个帐篷,够吗?五、家作。1、《课课练》第19页第1、2题。2、阅读小数报第()期。\n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课题:认识千克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从而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预设:2分钟)猜一猜:哪一盒重?哪一盒轻?为什么?①大小不同的两盒物品。(大的重,小的轻)②大小相近的两盒物品。(小的重,大的轻)引导:有时光凭眼睛看,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板书:掂一掂)指出: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掂一掂:分小组掂一掂红枣和膨化食品,感悟哪袋重?哪袋轻?并说一说。指出:在数学上,一般把物品的重量称为质量。(板书:质量)要准确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要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二、自学例1。(预设:20分钟)(一)认识千克1.导学单1:(时间:3分钟)自学书本第29页“试一试”以上的部分,自己试着口答28页上的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①称一般物体有多重,通常用什么作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②\n在左面台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右面台秤的秤面上指针指着数字几?表示什么呢?③在秤面上指一指2千克、3千克和5千克。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3.全班交流。哪些问题小组里还有疑问的或有争议?给予适当点拨。导学要点:1.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2.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几,就表示这个物体重几千克。追问: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二)建立1千克概念。1.导学单2:(时间:5分钟)小组合作:①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的大米。②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几本。③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2.全班交流。①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导学要点:同样1千克鸡蛋,鸡蛋越小个数越多,鸡蛋越大个数越小。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约有几个?(三)感受几千克。1.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专家建议: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书包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5千克;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不要超过3.5千克,否则会影响骨骼的发育。2.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并拎一拎。三、分层练习。(预设10分钟)(一)适应练习。1.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着1千克上呢?为什么?点拨:指出:好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出了该物品的质量,所以要知道物品的重量,除了掂一掂、称一称,有时还可以直接看标注。(板书:看标注)2.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n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二)比较项练习。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指出:生活中我们再称一些蔬菜水果或其他东西时,往往不能得到整千克数,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大约几千克”来表示。引伸: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创编练习。1.判断。(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2)1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3)1千克=1公斤。()(4)2袋奶粉约重1千克。()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2.口答:1袋大米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了多少千克?点拨:求部分数用减法。四、课堂作业。(预设8分钟)1.《补充习题》P30第2、3、4、5、6、7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有甲、乙两箱苹果,如果从甲箱中拿出6千克苹果放入乙箱中,那么两箱苹果就一样重。原来甲箱中的苹果比乙箱中的重多少千克?五、家庭作业。1.书本第30页“想想做做”第4题,阅读“你知道吗”。2.《课课练》第22页一、二、三及“拓展应用”。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课题:认识克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n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2分钟)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二、自学例2。(预设20分钟)(一)、认识克1.导学单1:(时间3分钟)自学书本第31页称黄豆以上的部分,试着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①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②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什么工具?③2分硬币重多少克?1角硬币呢?1元硬币呢?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3.全班交流如遇有争议的,适当点拨。导学要点: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g)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3、只有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二)建立一克的概念1.导学单2:(时间5分钟)小组合作: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①称一称:称出10克的黄豆②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③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④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n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2.全班交流:①10克黄豆有()粒,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为什么用“大约”?因为黄豆有大有小。②1克花生大约有几粒?你是怎么思考的?导学要点:同样1克豆,黄豆越小个数越多,花生越大个数越小。(三)感受几克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手掂一掂。点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四)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明确题意,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可以用1千克表示,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点拨: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三、分层练习。(预设8分钟)(一)适应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指出: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最方便的就是直接看标注。2.“想想做做”第2题说说如何读出来的。点拨: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3.“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二)比较练习1.“想想做做”第4题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指出:说说千克与克之间是如何换算的。2.“想想做做”第5题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n专家建议:健康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最好不要超过5克为宜,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3.“想想做做”第6题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点拨: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三)创编练习1.填空:(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2.判断:(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3)1千克棉花比1000克铁轻.()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1.《补充习题》第32页第2~8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一瓶矿泉水连瓶重600克,倒去一半后连瓶重310克,瓶子重多少克?五、家庭作业1.阅读书本第33页“你知道吗”。2.完成《课课练》第23页全部。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课题:练习五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熟练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互化,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及不怕困难的精神。4.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n教学重点: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重量,能正确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预设3分钟)1.回忆千克与克的相关知识。2.揭示课题。板书: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二、质疑思辨。(预设7分钟)1.小组交流: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3个苹果共有多重?(出示3个苹果)预设:(1)通过视觉直观判断。(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提出借助工具称重。(4)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小结:一个物体仅仅通过眼睛是无法了解他们的质量的,最精确的方法是用秤来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别人“是多少克”。在不用秤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可以大致了解一个物体的质量的:可以运用手来掂称;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经验,采用一定的参照物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分析,不过因为是估计出来的重量,所以我们只能说是“大约有多少克”而不能说“就是多少克”。2.称一称3个苹果的质量。3.出示西瓜,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比3个苹果重还是轻?大约有多重?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预设:(1)提出用手掂。(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三、分层练习。(预设20分钟)练习单(一)基本练习。完成书本第34页1、2、3题。\n集体校对,针对有错的问进一步分析原因。(二)综合练习。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1.书本第34页第4题。2.书本第34页第5题。3.书本第34页第6题。4.书本第34页第7题(2)。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三)创编练习。1.一辆自行车的载重量是90千克,李叔叔体重65千克,他一共买了30千克的物品,他能骑车把这些物品带回家吗?点拨:可以将李叔叔和货物的总重量与自行车的载重量作比较,也可以用自行车的载重量减掉李叔叔的体重后与货物重量作比较。2.250克100克4元2元要买700克的饼干,你会怎样买?点拨:可以全部买100克包装的,也可以两种包装搭配买。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1.《补充习题》第34~35页第2、3、4、5、6题2.提高题:书本第35页思考题。五、家庭作业。1.《课课练》第24~25页一、二及拓展题。2.阅读书本第35页“你知道吗”。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n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2.观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3.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出示合作要求: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2.集体交流①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②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归纳总结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互相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二)对比练习。\n1.想想做做第3、4题。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三)综合练习。1.想想做做第5、6题。针对学生错例,提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注意点。(四)创编练习。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6页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右图中一共有()个正方形。五、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认识周长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教学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n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3.揭示课题:周长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二、自学例2。(15分钟左右)1.同桌合作要求: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③哪个图形周长长?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2.小组合作要求: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3.集体交流: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想想做做第2、3题。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二)综合练习。1.想想做做第4题。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三)创编练习。\n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B正方形长C三角形长D一样长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7页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小明用一根长400厘米的绳子在桌面周绕了一圈后,还剩下86厘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五、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择优选择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根据这张图以及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n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3、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1、自主学习导学单:(1)独立计算篮球场的周长。(2)把你的计算方法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1)核对答案,订正错题。(2)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2、全班交流。交流重点:(1)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出现了4个数据,这是为什么?(2)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3)上面的四周方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较简便的?预设:(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4)28+15=43(米)43*2=86(米)3、说说喜欢哪种方法。4、完成“试一试”全班交流(1)25+25+25+25=100(米)(2)25*4=100(米)比较:算出的都是正方形的几条边的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些?小结: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补充完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n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列加法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你打算量出哪几边的长度?为什么?【拓展练习】3、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4、想想做做第4题。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创编题】学校将原来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操场,扩建成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你知道扩建后操场的周长增加了多少米吗?引导学生画图。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础题:《补充习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用9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如果拼成大正方形,则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长方形呢?五、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口算练习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练习六(1)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n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54-1354-1834+4949+1469+2625+6348+2736+35二、梳理知识。(预设6分钟)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杨的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三、练习(21分钟)【基本练习】练习六第2-3题自主练习单:完成书本第2-3题先完成的同学思考:(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对比练习】完成练习六第4、5题。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操作练习】完成练习六第6题。\n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估算练习】完成练习六第7题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创编练习】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四、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提高题:李奶奶每天早晨围绕着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花坛走4圈,她每天早晨走多少米?五、家庭作业。《课课练》练习六的填空题第1、2题、判断题全做、选择题全做、第四大题。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练习六(2)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2.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练习六第8题二、练习(27分钟)\n【基础练习】练习六第9题指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般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活用练习】练习六第10题自主练习单:1.完成第10题2.菜地一面靠墙,有哪几种情况?3.“至少”两字是什么意思?应该选择哪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菜地一面靠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靠墙,一种是宽靠墙。在此基础上讨论哪种情况是篱笆用的最少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操作练习】练习六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先求出围成这个图形6条边的长度,最后相加。2.通过平移可知,这个图形的周长就相当于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创编练习】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羊羊沿A路线行走,美羊羊沿B路线行走,如果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村长家,为什么?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移法的经验,通过平移帮助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人会同时到达。三、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四、家庭作业。《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n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周长是多少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二、操作实践,主动探究(预设3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1.拼一拼(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操作,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2.比一比(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n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2)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了。3.画一画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小结:通常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有条理的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列举的时候要有一定地条理。4.量一量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估计周长时,先估计其中某一段的长,再通过估算得出结果。也可以先画出与相关图案大小接近的简单平面图形,再由这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推算出该图案的周长。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达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三、全课总结、巩固知识。(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1课时总第课时\n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体验计算的多样性。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突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40÷5=(),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2.24÷3=45÷9=72÷8=56÷8=12÷4=36÷9=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24÷3=说说口算方法。3.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用小棒分一分。3.尝试用语言表达解答思路。(你遇到什么问题?)4.对照书本第48页例1的口算方法,你用的是哪一种?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口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交流。导学要点: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60支铅笔分的时候,60是6个十,六捆小棒平均分三份。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n1.同桌口算的方法。2.在用口算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4.试一试600÷3=思路表述清楚:1、想乘法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是2003、类比推理5、自学例2。根据题意写出算式120÷3=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点拨:120可以看作是几个十?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就可以转化成原来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进一步突出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对比练习。1.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1题追问:(1)想一想,你能很快说出这组题的结果吗?(2)这组题目有什么联系?(二)适应练习。2.“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3题点拨: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三)深化练习4、“想想做做”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5、“想想做做”第5题参加单打,每组几人?\n参加双打,每组几人?指出每两人分一组可以分几组是除法的意义,怎么列式?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四)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图中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左端和右端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和涂色部分同样大的三角形),涂色部分相当于一份。(五)创编练习。小华和他的三个同学共跳了400下绳,平均每人跳多少下?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4页『提高题』800÷()=200800÷()=400800÷()=800五、家作。1.《课课练》第37页。2.补充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序的操作和有条理的思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除法竖式的结构与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与交流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的笔算。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过程,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3分钟左右)1.口算\n240÷6300÷5560÷880÷4900÷3450÷5400÷2640÷8360÷4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19÷3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商写在哪一位上?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用小棒分一分,想一想应该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分得的结果是什么?3.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4.把你的竖式与书本第50页例3的解答对照,与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5.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同桌交流小棒的分法。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导学要点: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要先算40÷2,再算6÷2,最后把两次分得的结果合起来。通过交流明确:如何把这种计算过程用竖式来表现,形成形式化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再算6÷2时,要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进行计算。重点追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利用竖式上的两个色块帮助学生理解“把几个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十,所以商要写在十位上。”)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n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5.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后交流。交流时点拨: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接下去该怎样算?通过交流让学生弄清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掌握算法。三、练习(一)适应练习1.第51页“想想做做”第1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步骤,巩固计算程序和书写规范。2.“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行。指名学生上黑板练习。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加以纠正。(二)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后校对,注意错例。(三)创编练习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每层书架上的书的本数都相等,那么每层书架大概有多少本书?估计一下。这里只要让学生说出大概有几十多就行了,让学生说说思路。四、课作1.《补充习题》第46页1-3题(其中第3题做第一行)、第47页5、6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三(1)班有48位学生,每2人用一张课桌,一共要用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排成4排,每排有几张?五、家作1.《课课练》第38页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除法的验算第3课时总第课时\n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对除法验算的过程,学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比较、选择,积累数学经验。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除法验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30÷5=80÷8=18÷3=24÷4=42÷6=24÷4=27÷9=81÷9=20÷6=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二、自学例4。(15分钟左右)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验算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余数的处理备用。导学单(一)(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用竖式解答。3.学生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1)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交流列式和竖式2.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单(二)(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n2.用竖式解答。3.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2)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4.比较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两种验算的同异。关注学生不同的比较方法,松树苗的棵树少而总价高,可以判断每棵松树苗的价钱贵一些。三、练习。(15分钟左右)1.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第1、3题追问:余数1表示什么意思?余下的一个车轮还够装一辆车吗?45个轮子最多装多少辆车?2.专项练习想想做做23.综合练习想想做做4、5提醒学生应用题也要验算,结合题目说说验算的方法和思路。(五)创编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2=15∙∙∙∙∙∙12,()÷4=19∙∙∙∙∙∙2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几页上第几题。(由于暂时没有补充习题,没有进行选择)『提高题』一批水泥27吨,若租用卡车运,每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每次运费120元;若租用拖拉机,每辆拖拉机的载重量是2吨,每次运费65元。怎样租车才能使运费最少?点拨:因为27÷5=5(辆)……\n2(吨),所以需用5辆卡车共用运费600元,余2吨正好租用一辆拖拉机,运费65元,合起来一共是665元,这是运费最少的。五、家作。1.《课课练》第页第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练习七(1)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其验算。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把计算融于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教学难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第1组(第1题)80÷2800÷2420÷6420÷7180÷6180÷9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小组校对答案,统计错题并分析原因。每一组分别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的。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与技巧。第2组320÷4300÷590÷3240÷6180÷2270÷9140÷7800÷8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n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第3题完成第3题的前两题。学生边做边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么笔算的?怎样验算?两人板演,其余在多用本完成。结合题目说说计算和验算方法。2.第4题弄清表格含义后自主练习,特别是求被除数的空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合适。引导怎样计算可以又对又快。注意除法验算的计算方法。3.第5题学生独立审题。学生交流:①要求“水彩画的张数是蜡笔画的多少倍”就是求什么?②55里面有几个5用什么方法解决?第5题引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4.第6题①从图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②怎样可以求出一个网球拍多少元?③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第6题引导:一个网球拍的价格就是把268元平均分成两份。【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创编题小华有64根小棒,每4根小棒围城一个正方形,可以围成多少个正方形?如果他每5根围成一个正五边形,那么最多可以围成多少个五边形?(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6第2题。(2)完成书本P6第3题的后两题。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校对答案。三、课作(10分钟左右)\n1.完成《补充习题》第49页。2.提高题小明和小红以同样的速度打字。小明打了2分钟,小红打了5分钟,小红比小明多打33个字。小红和小明每分钟各能打多少个字?四、家作1.《课课练》第40页第一、二题2.选做题:《课练》40页拓展应用3.按阅读计划认真阅读和积累。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练习七(2)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其验算,正确率达90%以上。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60里面有( )个十,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请2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2、口算:第8题22÷2=36÷3=90÷9=39÷3=68÷2=88÷4=84÷4=77÷7=\n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7题(1),看谁完成的有快又准确。说说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与相应的整十数数除以一位数的联系。二、练习[基本练习]第7题(1)20÷2=60÷3=26÷2=69÷3=80÷2=84÷2=第(2)组重点说一说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各位都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过渡:除了能熟练又准确的进行口算。除法的笔算以及验算更是本单元的重点,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么笔算的?【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练习单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书本P55第9题。先估算商是几百多,再计算。第9题适当指导估算方法:只要用三位数百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就是几百多了。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第10、11、12题让学生思考一下每个问题用到哪些已知条件,(2)第10题第10题这个班要多少张双人课桌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2.(3)第11题第11题思考并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去坐车?(4)第12题第12题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三个班,那么送走15个玩具后还有几个?(二)创编题1.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饼干32元一桶,买3桶够吗?2.李刚和他的三位好朋友一共收集了88枚邮票,平均每人收集几枚?3、交流展示\n(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三、课作1.完成《补充习题》第51页上第4.5.6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示:李叔叔每桶水可以赚2元,今天一共赚66元,今天卖出几桶,说明66里边有几个2元?66÷2=33(桶)2.提高题一桶水的批发价是3元,零售价是5元,李叔叔今天赚了66元钱,他卖出了多少桶水?四、家作1.《课课练》第41页.2.阅读小数报。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30÷3=80÷4=18÷3=\n16÷4=48÷6=24÷6=81÷9=18÷9=20÷6=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85÷4=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先从哪位除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用小棒分一分。3.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4.对照书本第56页例5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5.回答书本白菜老师的问题。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同桌交流小棒的分法。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要点: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要把余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分。重点追问:十位除后余1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剩下1以后是怎样除的?(用红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n(一)适应练习。1.第57页“想想做做”第1题点拨:1.要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2.“想想做做”第2题第1、2题并验算。注意验算的方法。(二)对比练习。第58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1、2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进一步突出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三)估算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突出方法: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来判断商是几十多。(四)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5、6题第5题追问:(1)想一想,不计算出结果,你能估计出哪种摆法的个数多些,为什么?(2)要使每种摆法的个数相等,这84盆还可以怎么摆?第6题要求同桌合作:根据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五)创编练习。填空:1.要使□2÷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点拨:要使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应该大于等于5,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该小于52.□0÷2,要使商是三十多,□里填()四、课作。(7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52页上第1-4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最少是()位数,最多是()位数。五、家作。1.《课课练》第42页。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n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第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30÷3=80÷4=18÷3=16÷4=48÷6=24÷6=81÷9=18÷9=20÷6=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85÷5=说说计算方法,突出首位不能整除怎么办?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1.明确例6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n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对照例6的解答,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交流除法计算过程。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要点:结合学生回答,明白算理。七百多除以2得到三百多。3应该写在百位上。重点追问:百位除后余1表示什么意思?百位上剩下1以后是怎样除的?(用红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点拨:要把百位上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二)估算练习。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1、2小题。突出方法:用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来判断商是几百多。(三)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想想做做”第4题第4题,通过教师、填表和比较,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求买多少本笔记本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使他们体会到总价确定之后,单价越便宜,买到的本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想想做做”第5题提示:要知道130个盒子是否够装,可以先算什么?(五)创编练习。\n填空:1.要使□2÷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点拨:要使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应该大于等于5,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该小于52.□0÷2,要使商是三十多,□里填()□里应填7.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页上第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最小是()位数,最大是()位数,五、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由于暂时没有课课练,没有进行选择)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第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时,会看前两位再除。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20÷2=69÷3=26÷2=84÷4=93÷3=86÷2=36÷3=44÷4=77÷7=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324÷4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先从哪位除起?你是怎样想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1.明确例7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4.你觉得这样计算正确吗?怎样才可以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5.验算后你觉得自己的计算方法合适吗?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同桌交流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2.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3.你觉得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要点:结合学生回答,板演竖式计算过程,并分析为什么把7写在十位上。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点拨:\n1.通过估算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体会探索首位不够除时,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是合理的。2.验算的方法。3.总结计算方法: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③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第61页“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完成后选择几题说说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的处理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第1、2题并验算。(二)情景练习。1.第61页“想想做做”第3题。逐个解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思考还可以剪成每根几米的短绳?要求一共剪多少根各可以怎样计算。2.第61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说说已知条件再解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哪种小动物爬得最快?是怎样想的?你在小动物的爬行速度中发现了什么?(四)创编练习。填空:1.先估算,再连一连477÷9326÷3504÷3几十多540÷5618÷3几百多356÷7984÷8284÷4帮助学困生,收集判断错误的情况,并请同学解释为什么这样判断。2.一个星期是7天,一年(按365天计算)合多少个星期?还余几天?\n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56页上第3、4、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1.□23÷7的商是三位数,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      ),如果商是两位数,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2.比一比哪家最便宜?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游览美丽的溪源奄风景区,我市三家旅行社都亮出了自己的底价。市物价局规定:溪源奄风景区一日游是每人110元,可以下浮1~5元。东宝旅行社承诺:每4人只需458元。森林旅行社广告:2人全包224元。绿叶旅行社促销:3人团体299元。如果你家要参加溪源奄一日,选择哪家旅行社最便宜?五、家作。1.《课课练》44页第一、二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或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练习八(1)第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想乘算除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3.提高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80÷4=39÷3=88÷4=66÷3=82÷2=63÷3=\n46÷2=68÷2=规定时间完成,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选择几条说说各位都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二、练习[基本练习]第2题竖式计算并验算导入:指明板演完成第2题说说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首位够除,首位不够除、有余数的除法等,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第3题完成填表重点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填表,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整体练习】1、完成练习单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练习单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书本P62第2题。第2题适当指导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2)第4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3)第5题第5题,让学生思考一下每个问题用到哪些已知条件,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就是求216里面有多少个9,用216÷9算出教室有几个。然后才能进一步根据每个教室安装4台电扇算出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电扇?(二)创编题1.装配一辆三轮车要3个轮子,360个轮子能装配多少辆汽车?如果这么多三轮车改装成小汽车,需要多少个轮子?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n三、课作1.完成《补充习题》第58页上第1-4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小马虎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把除数6看成9、结果商是24余数是8.正确答案是多少?四、家作1.《课课练》第45页.2.阅读小数报及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练习八(2)第10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想乘算除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计算结果的主动监控能力。3.提高学生的收集加工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60÷3360÷9160÷4480÷655÷596÷324÷263÷3180÷9选择一两题说说怎么算的。\n二、对比练习1.完成书本第63页的第6题。导学单(时间:5分钟)1.第(1)题中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当首位不能整除时该如何口算?3.第(2)题中每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2.全班交流。交流导学单内容。导学要点:例如:34÷2,先把34看作2个十与14个一的和,用2个十与14个一分别除以2,再把除得的结果合起来。三、反馈练习1.完成练习单一、基本练习。1.在书本上完成第6页第7、8题。2.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3页第9题。思考:如何估计商是几位数?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二、综合练习。1.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3页第10题三、创编题644÷8的商是()位数,721÷7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四、思考题完成书本第63页上的思考题。(时间15分钟)2.交流提升。(10分钟)导学策略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第7题:要指名两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第8题:重点反馈第2组题从最后的结果开始倒着推算。第9题:适当指导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那么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就是两位数。\n第10题:第1小题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这两段路程之和?第2小题理解“用同样的速度”的含义。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1个菠萝和1个桃的质量关系。四、课作(8分钟)1.《补充习题》第59页。2.提高题:用3个鹅蛋可换9个鸡蛋,2个鸡蛋可换4个鸽子蛋,用5个鹅蛋能换多少个鸽子蛋?五、家作1.《课课练》第46页。2.阅读数学报上部分内容。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笔算。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认真杜题、细心计算、主动验算等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进行相关笔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60÷344÷299÷950÷548÷484÷236÷380÷4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n二、自学例8例9。(15分钟左右)1.明确8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8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1。2.“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表示?3.尝试列式解答问题2。(你遇到什么问题?)4.读一读方框里的话。与自己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启发:3只猴摘桃,可是树上一个桃都没有,你们觉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如果是4只猴来摘桃呢?9只猴来摘桃呢?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在计算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你怎么解决的?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导读要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4.明确例9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5.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估一估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3.试着算一算。(你遇到什么问题?)4.对照书本第65页例9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306÷3的商应该比100大一些。6.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你是怎样估算的?2.看着竖式,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3.简便竖式可以怎样列?导学要点:对照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商中间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n1.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2题讨论:800÷5,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的末尾为什么只有一个0?(二)对比练习。1.想想做做第3题。(三)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4、5题根据计算结果,你觉得最多能做多少套?是怎样想的?(四)创编练习。填空:在算式□15÷5中如果商是两位数,□里填的数是(),最小填();如果商是三位数,□里填的数是(),最小填()。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60页上第1,2,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要使6□0÷5的商是整十数,□里可以填()。五、家作。1.《课课练》第47页。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1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n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学会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505÷5=400÷8=360÷3=840÷4=606÷6=903÷3=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423÷4说说计算方法,说说你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验算,你知道答案是否正确。二、自学例10。(15分钟左右)1.明确例10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10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是几位数。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对照预习题的解答,你觉得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4.你认为十位上应该怎样表示不够商1,为什么写0,你能接着写下去吗?5.这样做是否正确,你可以怎样检验?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同桌交流各自的分法。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3.说说当出现不够商1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4.计算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数位一致吗?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导学要点:\n结合学生回答,借助板书竖式演示过程,重点说清十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用0占位,表示十位上不够商1。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三、练习。(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第67页“试一试”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2.第67页“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第1题后,集体校对答案,并整理错例。追问:左边一题上的中间为什么写0,中间一题上的末尾为什么写0,右边一题上的中间和末尾为什么都有0?3.第67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总结:从被除数的最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除,如果最高位不够除,就用它的首两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求出上的最高位数后,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二)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3、4题点拨:“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要求这个,需要怎么想?(三)创编练习。观察下面各题,说说商是中间有零还是末尾有零。650÷5()901÷9()817÷8()606÷6()560÷5()931÷3()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62页上第3、4题,第63页第5、6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数学游戏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n2.求出商和余数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5.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什么?五、家作。1.《课课练》第48页第一、二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或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练习九第1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计算结果的主动监控能力。3.提高学生收集加工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66÷336÷9160÷4480÷6555÷5963÷324÷266÷3180÷9选择一两题说说怎么算的。二、对比练习1.完成书本第68页的第2题。导学单(时间:5分钟)1.第(1)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n2.被除数中两个不同的0该如何处理?3.第(2)组中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商末尾不够除时该怎么处理?4.第(3)组被除数中间的0怎样处理?如果不够商一都应商0占位。余数写在什么数位上?导学要点:例如:480÷4,先把480看作48个十除以4,再把除得的结果添一个0。商的末尾有0.408÷4,被除数十位上不够商一,应该商0占位。2.全班交流。交流导学单内容。三、反馈练习1.完成练习单一、基本练习。1.在探究上完成第68页第1题。2.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8页第3题。要指名两位学生说说可以计算出每个小朋友平均每分钟拍几下,再比较;也可以通过估算发现其中一个人平均每分钟拍球不足100个。其余三人都超过100下,从而做出判断。鼓励他们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二、综合练习。1.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8页第4、第5题第4题:思考挖同样的长度,什么情况每天挖的米数多,什么情况下,每天挖的米数少?第5题:适当指导要先算出合格的节能灯一共有多少个才能算出需要多少个包装?三、创编题644÷□的商是三位数,方框最大填几?四、思考题完成书本第68页上的思考题。(时间15分钟)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左边题目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字正好被4整除,要使商中间有0,十位上数应该比除数小,因此方框里可以填0.1.2.3.2.交流提升。(10分钟)四、课作(8分钟)1.《补充习题》第64页。\n2.提高题:6□4÷3,要使商中间有0,□里可以填()。□2□÷4,要使商末尾有0,两□里可以分别填()和()。五、家作1.《课课练》第页。2.阅读数学报上部分内容。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复习(1)第1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掌握和理解。2. 在回顾整理过程中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学重点: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整理复习。教学难点:有序的整理知识,构建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50÷596÷3600÷3300÷5810÷960÷5420÷6640÷880÷4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二、梳理旧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5分钟左右)“知识整理单”1.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n口算(三类):例如:60÷3350÷734÷2笔算(三类):例如:846÷2438÷6432÷4估算:256÷2705÷3验算的方法:其他: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预设: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②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 ③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 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商中间有0) ⑤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小组交流内容:1.怎样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示:明确口算的方法。2.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笔算时应注意什么?提示:明确笔算方法。三、练习。(24分钟左右)【基本练习】1.书本第69页第1题。【对比练习】2.书本第69页第2题完成在“探究本”上。【综合练习】书本第69页第3-5题。(二)全班交流,总结提炼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提示:口算题择题说说口算方法点拨:对比练习比较每组中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几种常见情况。\n提示:第3题:交流时突出思考过程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4题: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5题: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第2小题注意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66页五、家作。1.《课课练》第50-51页第一、三大题及拓展应用。2.阅读数学报、时代报部分内容。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复习(2)第1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并对计算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寻找计算中的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80÷4=36÷9=90÷3=800÷4=360÷9=900÷3=300÷6=72÷9=96÷3=54÷6=64÷4=65÷5=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二、竖式计算。 316÷2=497÷5=407÷5=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关注学生作业情况,收集典型的错误。\n2、反馈交流。 3、比较每组中的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分层练习。(20分钟左右)1.做第70页复习第6题。不计算,在○里填上>或<72÷4○72÷375÷3○57÷3475÷5○505÷5360÷6○306÷6提示:可不可以先计算再填?让学生明白题目的要求。点拨:72÷4和72÷3比较大小可以这样想:被除数都是72,除数4大于3,所以72÷4<72÷32.做第70页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 848÷4÷2 900÷2÷3909÷3÷3848÷8      900÷6     909÷9 学生独立计算。 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让学生体会一个数连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3.做第70页复习第8题。 计算上面各题,看看得到的结果有没有余数。它们的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提示:被除数都有1、2、6三个数字组成,三个数所在数位不同。三个数字的和是9.点拨:只要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9、18、或27,那么这样的三位数除以9的结果一定没有余数。4.做第70页复习第9题。点拨:余下的4个人需要多少帐篷?5.创编题:□56是一个三位数,要使□56÷6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6.解决课本70页的思考题。\n提示:由于十位上的余数是“2”而2+3X6=20,所以被除数前两位是20;由于3X9=27,2+27=9,所以被除数的个位上是9.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五、课作。完成《补充习题》第几页上第几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拓展题:用一只杯子向空瓶里倒水,倒进2杯水,连瓶一共重200克;倒进6杯水,连瓶一共重520克,一杯水重多少克?瓶重多少克?六、家作。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情境入题(5分钟左右)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1)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2)要求什么问题?3)“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1)题中有两个条件。2)求两个问题。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补充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二、自学解题。(10分钟左右)1.独立探索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写出过程。2.你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吗?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预设:列举、列式等。2.全班交流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3.回顾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三、基本练习(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72页第1题。\n(1)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2)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点拨: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73页第3题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点拨: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比,你有什么话想说?怎么办?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带领大家一起画。四、总结提炼(3分钟左右)1.小组交流刚才,我们解决了四组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道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2.总结方法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1.73页第2题。提问: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2.73页第4题。提问: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根据哪个条件?)3.73页第5题。提醒: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4.创编题: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图图有15张邮票;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n丽丽有30张邮票。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六、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2.提高题4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一只菠萝的重量比4个苹果的重量还重50克。一只菠萝重多少克?七、家作1.《课课练》第 页第 题。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初步学习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直观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辅助价值。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入题(6分钟)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2.学生初步交流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3.师生根据题意绘制线段图。当条件比较多、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提问:根据题意,你认为应先画哪种花的线段?接着呢?“黄花是绿花的2倍”\n该怎样表示?“红花比黄花多7朵”可以怎样画图表示?4.填写线段图,深入分析题意。(1)填一填: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填在书本第74页的线段图中;(2)说一说:对照线段图和同桌说说题意;(3)比一比:你觉得线段图和文字比,有什么好处?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4.全班交流交流题意,感受画图的价值。小结:当条件特别复杂时,线段图是我们分析题目的好帮手。二、自主解题(10分钟)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导学单:1.想一想: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出什么?2.算一算:在课堂探究本上列式解答;3.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4.议一议: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和刚才相比,两道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2.全班交流预设:(1)要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先求出黄花的朵数;(2)相同: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的朵数;不同: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球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三、基本练习(5分钟)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1.第(1)小题:①先出示表示篮球和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②再出示表示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答?\n增加一个条件后,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2.出示第(2)小题:①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②比较不同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③集体交流追问:这两个问题是分别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为什么一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另一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四、总结提炼(3分钟)1.小组交流回顾刚才几道题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小组里交流。2.集体交流总结:在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的策略时,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理解题意。五、巩固练习(10分钟)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三位选手都要游60米,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谁快谁慢?2.想想做做第3题追问:要求出月季花的盆数,必须先求出什么?3.想想做做第4题追问:要求出成人骨头的块数,必须先求出什么?引导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科学知识。4.创编题:453015根据线段图中提供的条件编一道实际问题,并解答。六、课堂作业(6分钟)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2.提高题张叔叔今年44岁,李叔叔比张叔叔小8岁,王叔叔比张叔叔小6岁,()最大,()最小。七、家作1.《课课练》第 页第 题。\n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练习十(1)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3分钟)1.自我回顾预设:从条件出发思考、列表、画图……2.集体交流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了哪些好方法?追问: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有什么好处?二、练习提升(24分钟)1.适应练习:第1题(1)自主提问,同桌相互解答。①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该怎样解答?②考一考: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对方解答。学生自主提问、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2)全班交流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这几个不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2.基本练习(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练习单:\n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书本76页第2、3、5题;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2)集体交流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3.应用练习:第4题(1)小小解说员:学生介绍从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讨论怎样求出到达建设路站后的人数?(3)独立计算后三站的到站人数,集体交流校对。指名一组同学汇报,鼓励其余同学勇敢补充、质疑。追问:为什么始发站没有下车人数?点拨:根据始发站的上车人数和建设路站的上下车人数,你能想到什么?算出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后,接下来你又能算出什么?4.创编练习(1)工地上有135包水泥,用掉了35包。其余的每天用20包,还能用多少天?(2)李老师买了15盒红圆珠笔,每盒8支。买的黑圆珠笔的支数比红圆珠笔少9支。?要求:第(2)小题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解答。三、回顾总结(3分钟)集体交流收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四、课堂作业(10分钟)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2.提高题小狗、小猫和小兔比赛跑步,小狗跑了352米,小猫比小狗多跑了19米,小兔比小狗少跑了8米。小猫和小兔谁跑得快?快多少米?五、家作1.《课课练》第 页第 题。\n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练习十(2)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达人(5分钟)1.一分钟口算大挑战: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八道口算。2.集体交流校对:(1)校对;(2)统计成功挑战的人数,评出“口算达人”;(3)交流错题,寻找错因。教师巡视,了解整体的完成速度和正确率。表扬成功挑战者,帮助做错的同学寻找错误原因。二、练习提升(22分钟)1.比较练习:第7题(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2)独立思考并解答;(3)集体交流。追问:求“梨有多少千克”用到了哪些条件?求“苹果有多少千克”呢?比较:这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2.应用练习(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练习单: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书本77页第8、9、10题;\n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小贴士:第8题可以请线段图帮忙理解题意。点拨:第8题:从“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第10题:从“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2)集体交流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3.开放练习:第11题(1)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交流“一律半价”的含义;(3)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交流校对;(4)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追问:“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购物时遇到过这种促销吗?还有哪些促销手段?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4.提升练习:思考题(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3)集体交流,讨论方法。点拨:比较左右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5.创编练习(1)小明家原来有22个苹果,妈妈又买来20个,这些苹果刚好够吃一个星期。小明家平均每天吃多少个苹果?(2)小红今年16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8年后爸爸多少岁?三、回顾总结(3分钟)集体交流收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四、课堂作业(10分钟)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2.提高题:一瓶果汁,连瓶重1050克,小刚喝了半瓶后连瓶重550克。原来瓶内有多少克果汁?空瓶重多少克?五、家作1.《课课练》第 页第 题。\n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间隔排列(探索规律)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找”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找”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2分钟)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质疑。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间隔排列》,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二、自学例题(12分钟左右)1.自主读题看图,感知题意。出示教材例题情境图。2.小组交流1)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2)数一数:数一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填在下表中。小兔()只木柱()根夹子()个蘑菇()个篱笆()块手帕()块3)比一比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n4)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3.全班交流。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1)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3)自由说,按要求操作后再交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这里的每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叫间隔排列。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作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三、练习。(10分钟左右)1.生活中你还能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吗?2.基本练习书本79页练一练。3.操作练习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操作后全班交流。怎么列式?列式时是怎样想的?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最少,在什么情况下○最多?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四、回顾整理(3分钟)1.小组交流: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2.总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才差1;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五、创编练习(5分钟)1.有12个女生排成一行跳舞,如果每两名女生之间插入一名男生,能插入多少名男生?2.这12名女生变换了队伍,围成一个圆,现在能插入多少名男生?\n用符号代替男女同学,画一画再列式。六、课堂作业(8分钟)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2.提高题每个手指缝间夹一支铅笔,两只手共可以夹住多少枝铅笔?七、家作1.《课课练》第 页第 题。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区分平移和旋转;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2.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平移和旋转,能区分判断。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二、自学例1、例2(15分钟左右)1.明确例1、例2中物体的运动及特点。出示例题情境图。导入:观察画面,你们知道火车是怎样运动的吗?电梯和缆车呢?像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n2.自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导学单:(1)例题中六个物体分别是如何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为什么?(3)时间:5分钟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物体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呢?2.用一句话说说你理解中的平移和旋转。导学要点:物体平移或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了。追问:平移和旋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全班交流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点拨:引导学生这样叙述:××的运动是××。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一)适应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追问:剩下的树叶通过怎样的运动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二)对比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点拨:结合演示,理解“平移几格”的含义。追问:你知道平移后的棋子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吗?(三)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回顾方位知识)(四)创编练习移一移,说一说。\n(1)向()平移了()格。(2)向()平移了()格。(3)向()平移了()格。点拨:两幅图在同样位置上的点,叫做一组“对应点”。方法小结:1、找点;2、数格。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74~75页2、3、4、5、6、7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变化规律,想一想空白处处应该怎样填?五.家作1.《课课练》第61、62页2.阅读《小数报》第期第版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剪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对称现象,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n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二、自学例3、例4。(15分钟左右)(一)认识轴对称图形1.明确例3中的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导入:先来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能根据我给的图形想象它的另一半,猜出是什么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发现,以备交流。导学单:(1)看看例题的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2)将剪下的三个图形分别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3)时间:5分钟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这样对称的特征?(2)在折一折、比一比(教材107页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3)时间:2分钟导学要点:对折的方向:有时是左右对折,有时是上下对折,但对折后都能完全重合。3、全班交流。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强调关键词:①对折,②完全重合。(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明确例4中剪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出示例4情境图导入: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明确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印,可以围等。)\n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方法,以备交流。导学单:(1)怎样才能剪出这样一个松树图?(2)剪出的松树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3)时间:5分钟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用自己的话说说剪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2)剪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导学要点:强调:①对折;②在合适位置画上图形的一半;③剪下后打开。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础练习】(一)适应练习。1.第84页试一试追问:你能用不同的折法来验证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三角形呢?(二)专项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生活中的轴对称第2题——字母中的轴对称追问:为什么“紫荆花”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判断。第4题——交通标志中的轴对称点拨:判断时,不但要看标示外面的形状,还要注意标志里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找一找,独立思考后用线连一连。(三)创编练习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n点拨:画时可先确定另一半的顶点,再连线。(四)课外阅读题读读“你知道吗?”师: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看一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一下他们的奇妙与美丽。四.课作。(8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76页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下面是镜子中看到的时间,请画出现实的时间。五.家作1.《课课练》第63页2.阅读小数报第期第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n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动手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领略这些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能区分判断。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引入: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预设25分钟)1、基础训练(一)判断运动类型1、小红向前面走了3米。 2、树上的水果掉在了地上。3、汽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4、火箭发射升空。5、风扇的叶子在转动。   6、拧开水龙头。7、大风车在转动。 8、射箭运动员把箭射在靶子上。9、小明推教室的门,门被打开了。   10、窗帘被拉开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开火车回答。(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在指名回答。强调: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三)下面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点拨: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围绕一个点或轴运动。2、对比练习导学单(1)自己根据题目的意思先试着画一画。\n(2)在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和同桌交流你的问题,最好能想出解决的办法。(3)时间:5分钟。导学要点: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指导学困生。点拨:平移时,图形中的每个点都要移相同的格数。3、提高练习(1)画轴对称图形(2)写出平移方向和格数(3)镜子中的数学点拨:镜子中的图形和现实中的图形左右是相反的。(四)欣赏各种图片(五)课作:《课课练》64页1、4、6、7家作:《课课练》64页8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能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3.\n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没有均分的图形,估计部分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冲突。(时间:3分钟)1.明确情境图中每种食品的数量及平均分成的份数。出示:分食品的情境图。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2.“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以圆形纸片代替蛋糕,同桌先讨论再动手分一分。请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分一分的结果。点拨: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一半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小结: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1.认识明确的写法明确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示范的写法。点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2.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用绳子或长方形纸表示的多种方式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实物投影上,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1.想一想:左半个蛋糕为什么可以用表示?2.说一说:右半个蛋糕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3.做一做:用绳子或长方形纸折出。\n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这些不同的折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这些长方形纸、这些绳子都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都能用哪个数来表示?4.全班交流。分析实物投影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给予适当点评。重点交流:1/4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部分表示表示的图。辨析: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启发:除和之外,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5.引出1/2和1/4的大小比较。引申比较:1/8、1/2和1/4。借助操作引导根据分数的含义进行思考。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演练】1.第88、89页想想做做第1、2、4题。第1题导学重点:选择1~2幅图说说为什么填这个分数。讨论第2题:都分成了4份,为什么有些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而有些却不能?第2题导学重点: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才能用来表示。\n第4题导学重点: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同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拓展练习】1.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从图上看,几个是1?1里面有几个?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2.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启发:如果把黑板报的整个版面平均分成2份,那么《科学天地》大约是这样的几份?要想估计《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你可以怎样想?3.第89页想想做做第6题。导学要点:可以根据两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含义来思考,即“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创编练习】1.估一估:下载了这份文件的几分之一?导学要点:先估再用课件演示。2.字帖中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导学要点:答案开放。3.猜一猜:有2根带子,哪根长?四、课作。(时间:7分钟)1.基础题:《补充习题》第78~79页第2~7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看图回答问题。①占这个大正方形的()。②占这个大正方形的()。③占这个大正方形的()。④占这个大正方形的()。五、家作。\n1.《课课练》第66~67页第题。2.阅读分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很早,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最早使用分数的是12世纪的阿拉伯人海塞尔。15世纪后,欧洲逐渐形成现代分数记法。1845年,德摩根提出用横线“—”表示分数线,分数a分之b记为,以利于印刷制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题:认识几分之几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活旧知。(时间:2分钟)1.读一读:、、、。今天呀!有几位分数朋友想到我们班来做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分数卡片,指名读。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几分之一。今天就要根据几分之一的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几分之几。(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n二、自主建构。(时间:18分钟)1.认识四分之几。(1)自学。出示例3。导入:同学们会折纸,会涂色吗?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各种涂法。导学单(时间5分钟)1.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2.涂一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出其中的1份或几份。3.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导学要点: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几分就有几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几。(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你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是1份的?先和大家交流一下。2.除了涂出的,还有不同的涂法吗?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没有涂色的部分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回顾我们上面折、涂和认识每个分数的过程,你知道了什么?(3)全班交流。根据几种涂色的情况,给予适当点评。2.认识几分之几。同桌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3.比较分数大小。出示例4。(1)把两张同样大的纸平均分成8份,一张纸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另一张把其中的5份涂上颜色。导学要点:分母都是8,怎样很快看出分数的大小。(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n(1)1张8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8份涂了其中的5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2)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3)小组交流。分母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4)全班交流。师出示刚才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都平均分成了4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3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三、内化练习。(时间:13分钟)【基本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选择两个分数,追问:这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分?几分之几里面有多少个几分之一?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算的。追问:里有几个?里有7个几分之一?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是怎么想的。点拨:分母是几,就表示每一份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知道它有几个几分之一。4.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是怎么想的。5.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是怎么想的。第5题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知道“谁吃得多些”,只要比较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三的大小就可以了。【拓展练习】1.看一看生活中的分数。\n一个轮胎,平均分成5个格子,取其中的4份,就是这个轮胎的()。一朵花平均分成5个花瓣,其中2瓣占()。2.下面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不能,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几分之几吗?【创编练习】小胖、小丁、小兰家各买了一个同样大的西瓜。小胖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小丁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小兰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谁吃的西瓜最多,谁吃的西瓜最少,为什么?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础题】《补充习题》第80、81页第2~7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已知甲绳的长度是乙绳长度的,则乙绳的长度是甲绳长度的()倍。(请画图表示。)五、家作。1.《课课练》第68页第1~7题。2.阅读你知道吗。\n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3分钟)1.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举例说明)。例如:讲述八分之一、八分之五的含义。学生自主汇报所学所得,如有疑、错,让学生们讨论解决。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认定学习目标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1.自主学习。出示例题5,学生练习本上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时间:5分钟)1.预习例题,先涂一涂,再完成书上的填空。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给予学生安静的思考时间,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让学生预习书本例题。2.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内容1.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说说涂色的八分之五、八分之二思考过程。3.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n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根据交流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及老师给予质疑及适当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列出算式后,说说列式的依据。组织学生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指名说说涂色的思考过程。根据涂色的结果,从图上学生不难得出计算结果,交流的重点放在联系算式的含义,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师演示分数算式的规范书写。4.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想的过程。学生上讲台讲解,请下面学生质疑。得数五分之一是怎么想到的?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练习】1.第94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后两题的思考过程。2.第94页想想做做第2题。相互核对批改。3.讨论: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计算这样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诀窍?导学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学生只要意思对可以,不必苛求语言规范。【拓展练习】完成第94页想想做做第3、4、5题。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让学生列式计算。\n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创编练习】一个花圃,用它的七分之二种月季,七分之三种菊花。小军说还可以再用这块地的七分之三种杜鹃,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画图说明)引导:从图上分析,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本题:《补充习题》第82页第1~4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已知十三分之A加十三分之B等于十三分之十一,那么A和B分别是多少?你能写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多少组不同答案?五、家作。1.《课课练》第71、72页第1、2、3、4题。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题:练习十一第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巩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3.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所学和有关分数的知识。教学难点: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n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再次走进分数这个大家庭里。(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吗?用分数来表示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读一读这两个分数。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看谁还能举一举?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3.举例分数,并复习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在……表示……然后写分子,写在……表示……二、自我整理,分块练习。(15分钟左右)(1)分数的意义版块出示:书本第1题图。图中的分数能用涂色部分表示吗?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出涂色部分表示分数意义的方法。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你为什么判断它是对的?它错在哪里?它又为什么错了呢?你是怎样想的?2.组内整理和总结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的注意点。升华式追问:涂色后,在图中你还可以看到哪个分数?3.以第2副图为例,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涂色部份是五边形的2/5,也可以说,空白部分是它的3/5。4.学生完成书本第2题。出示:书本第2题图。重点板书:平均分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并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2)分数大小比较版块出示:书本第3题图。组织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并集体订正。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学生数出涂色部分,并写出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并根据图示或者分数各部分的数字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版块出示:书本第4题。\n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分析错题原因,根据分数的意义说说,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三、情境引新,共建网络(5分钟左右)认真听情境故事,并利用分数有关知识,帮唐僧解决实际问题。(1)四人小组讨论、商量。(2)指名小组代表发言。刚才我们把分数这部分知识又理了理,下面请小朋友用分数的知识帮唐僧来解决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次,唐僧师徒4人走了整整一天都没吃过一顿饭,肚子饿的咕咕叫,这时孙悟空不知从哪里拿来了三只大小一样的圆饼,他原本想孝敬师傅的,但师傅说:大家都饿了,还是平分了吧。你能帮唐僧来分一分吗?每个人能得到多少饼?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复习了些什么知识?引导学生总结,练习巩固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分数的表示和大小比较。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分子相同的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当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五、自主练习(13分钟)练习单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书本第95页第5题。2.完成书本第95页第6题。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二、创编题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2.思考:解答以上题目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时间10分钟)\n完成后全班交流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答案,并统计正确率。六、总结提炼。(2分钟)组织学生总结本课收获。七、课后作业安排:完成相应教辅练习。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题:多彩的“分数条”第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条件的随机性,逐渐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彩,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比较感受各个分数与“1”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约2分钟)+=-=-=1-=-=1-=-=-=\n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同分母加减法的思考过程。二、自学。(约8分钟)1.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明确如果用指定长度的直条表示1,那1/2,1/4,1/8和1/16该是多长的直条?(2)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导学要点:学生思考的这个过程事实上是把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拿出表示“1”的直条,折一折、说一说怎么用这个直条表示出1/2,1/4,1/8或1/16。(2)回答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3.全班交流。请学生展示小组交流结果。进一步使学生理解“1”和1/2,1/4,1/8,1/16之间的联系,或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等量替换。三、抢“1”游戏。(约10分钟)1.组织学生通过示范讲清游戏规则。(1)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2)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最高的人获胜。提示:游戏中有谁先掷正方体,可以自主约定,也可以通过抛硬币等方法随机确定。规定:(为增加趣味)抛出正方体后,先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判断正确的,这次抛出结果有效;判断错误的,本次抛出结果无效。提醒:有时抛出的分数有可能比白色直条剩余的部分大,而出现这种情况时本次抛出的结果视为无效。2.同桌之间进行比赛。四、清“0”游戏。(约10分钟)1.宣布游戏规则。(1)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n(2)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3)谁先把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提示:从1/2中里面拿走1/4,1/8或1/16时,需要先用不同彩条的组合去替换1/2,而替换的方法是多样的。规定:(为增加趣味)从一条彩带中拿出一部分后,还要说出剩下的是几分之几,说对的,可以多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说错的,暂停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掷结果可视为无效。五、回顾反思。(约2分钟)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1)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2)1/2,1/4,1/8,1/16之间有什么关系?(3)对分数的大小又有了哪些认识?(4)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5)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六、练习。(约8分钟)1.适应练习。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爷爷吃了它的一半,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2.综合练习。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打扫学校操场,三年级打扫了操场的2/6,四年级打扫了操场的3/6。①三、四年级共打扫了操场的几分之几?②操场还剩几分之几没有打扫?『提高题』你能想到几种填法?\n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课题:期末复习(一)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正确快速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正确率达到85%以上,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0分钟)全班交流:1.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说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3.说说本学期我学得最好的内容。4.说说我觉得学习中有困难的内容。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二、练习。(20分钟左右)(一)【基本练习】1.期末复习第1题。口算。说说是怎样口算的,突出口算方法。2.期末复习第2题。时间2分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二)【对比练习】3.期末复习第3题。列竖式计算。完成后说说第一组三题的区别。\n点拨:明确笔算时乘的顺序、积的定位和进位规则。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三)【综合练习】1、期末复习第5题。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点拨:小红、小丽和小华一共有3人,就是求3个450相加是多少。2、期末复习第6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点拨:一判断哪个年级安排在多功能教室比较合适,二估算时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来思考。重点引导三年级人数的估算方法。3、期末复习第7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点拨:要求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先要求出一共浇的棵树,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二)创编题:幼儿园准备买7张课桌,每张195元,带()张100元的人民币比较合适。三、布置课作:《补充习题》第84、85页。四、布置家作:《课课练》第78、79页。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课题:期末复习(二)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的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正确率达到80%以上,提高运算能力。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n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期末复习第8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需要注意什么?二、自主整理(10分钟)1、知识整理单: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简单记录。(1)(2)(3)2.记录下我还有疑惑的地方。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三、练习。(20分钟左右)(一)【基本练习】1、期末复习第9题。口算比赛,时间(2分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二)【对比练习】2、期末复习第10题。列竖式计算,完成后说说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点拨:首位够除和不够除时,商的首位怎么确定?提醒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3、期末复习第11题。选择后两题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点拨:明确验算的方法。(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三)【综合练习】4、期末复习第12题。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重点点拨第3小题,求羽毛球的个数就是求3个16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期末复习第13题。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n点拨:求最多能穿多少个山楂,剩下的1个不能再穿成一串,所以要舍去。6、期末复习第14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点拨:要求每个会议室里放多少盆,先要求出还剩多少盆,根据一共有60盆花,放在礼堂24盆可以求出。(四)提高题:1、()72÷8,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几?2、()72÷8,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几?四、布置课作:《补充习题》第86、87页五、布置家作:《课课练》第78、79页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课题:期末复习(三)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周长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2.进一步理解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正确进行有关的判断。3.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做题的责任心。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周长的计算,正确判断平移、旋转、轴对称。教学难点:周长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长、正方形的知识(特征、求周长方法)(3分钟)老师可以画出长、正方形的示意图。二、成果分享,梳理建构。(7分钟)自主学习导学单:1.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条边,()个角,它的()边相等,每个角都是()角。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条边,()个角,它的(\n)边相等,每个角都是()角。2.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怎么求的?求周长跟长、正方形的什么特征有关?3.完成数学书P10015—16题。小组交流要求:依次交流,及时补充和纠错。老师巡视学生填写是否正确,对待后进生可以个别指导。对待后进生提醒量的方法。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1.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2.在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上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周长是()分米。3.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可能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也可能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指导学生可以画出示意图,这样可以顺利解决。4.完成下面的表格长方形正方形长宽周长边长周长12米5米10厘米10分米36分米56米5.用一段长70米的绳子,将一块边长是15米的正方形苗圃围一周,还剩多少米?6.有一个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7.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点拨:画出示意图,有利于题意的理解。四、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5分钟)1. 练100页的17题(1)学生明确要求后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平移、旋转的特点。(2)交流反馈。\n其中坐小火车和坐滑梯的运动是平移。坐旋转木马和坐大转盘的运动是旋转。2.练100页的18题五、课作(10分钟)《补充习题》的第88页六、家作《课课练》的82页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课题:期末复习(四)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2.通过复习,提高估算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感受数感念的拓展及其价值。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整理(5分钟)导入:通过阅读课本,你知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什么内容?千克和克这单元你学到什么?认识分数这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整理单:1.快速阅读书本第28——35页,第87——97页,简单记录你学到了什么?2.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便于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二、练习(25分钟)1.基本练习\n练习第19——21题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练习单:(1)完成书本第19——21题。(2)独立完成,完成后思考:单位为什么这么填?第21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交流:(1)汇报,校对。(2)这袋大米重“25千克”与重“25克”哪一个符合实情?这盒饼干重“500千克”与重“500克”哪一个符合实情?(3)要求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先要求出什么?提示: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橘子一共重多少克?1.对比练习(1)完成第22题,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提醒: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2)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那空白部分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吗?(同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越多,每份所占长方形的部分反而越小)(3)照样子说一说2.综合练习(1)完成第23,24题(2)全班交流。3.创编题图中的阴影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一?点拨: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第二题的两个阴影部分拼起来是哪个部分?三、课作(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90页第1,2,3题;第91页第5,6,8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你能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吗?\n○○四、家作《课课练》第80页第一部分第4,5题,第二部分第1,2题,第三部分第3题;第83页第一部分第2,3,4题,第二部分第1题。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课题:期末复习(五)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2.通过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教学难点:寻找有用条件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600×534×2900×82×33300×732×5400×626×2700×5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提醒不忘进位。二、自主整理(5分钟左右)小组交流内容:1.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2.说一说把自己编的题的思考过程;3.你认为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n三、练习。(20分钟左右)(一)【基本练习】数学书102页第25~28题。第25、26题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条件想起?先求出什么?第27题强调: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三角形三条边也一样长。第28题说说根据已知条件知道了些什么?【诊断练习】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第1-4题让学生比较问题的异同,解决时又有什么不同?【综合练习】1.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让孩子说说先算到什么再算出什么?2.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3.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二)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先独立逐个进行解答,然后再分别进行交流。2、重点交流:(1)诊断练习:解决过程有何异同?(2)综合练习:你是如何思考的?(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四、课作。(8分钟左右)\n完成《补充习题》第92页。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书本102页思考题。引导思考:从第1棵树到第200棵树,一共有多少个5米?发现:间隔的个数总是比树的棵树少1。五、家作。1.《课课练》2.课外阅读。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