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复习计算部分(一)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乘除法及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口算,了解自己在班中的大致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2、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3、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4、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给学生准备适当的草稿纸教学过程:引入:今天我们开始整理与复习,这节课重点复习计算方面的知识。一、笔算:1、用竖式计算:162÷30162÷34162÷38。(算完之后,指名交流得数。再交流三题的试商过程,如:第一题可以直接商;第二题可以把34先看成30来试商,这样的商有可能会大了,需要调商;第三题可以先把38看成40试商)填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位数。2、计算并验算:83÷18 604÷21二、口算\n三、混合运算1、学生独立完成:735÷15×6 800-600÷20(704+258)÷37 18×(537-488)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复习计算部分(一)练习课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乘除法及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口算,了解自己在班中的大致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2、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3、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4、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给学生准备适当的草稿纸教学过程:根据以往学生作业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几点:一般几个运算符号就需要算几步,不要多写“=”;不要随意添加“( )”,改变运算顺序后,很可能不再是原来的题,计算结果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只要写在算式的下面,不要在全部算完后再在算式的右面添一个“=”,那样就是画蛇添足;一般来说,混合运算的结果不会出现余数,如果出现,一定要慎重,很可能是自己算错了……2、复习运算律在本子上有序地写下所学的4个运算律,指名交流指出:运算律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简便计算\n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38+175+62 35×18 13×15×4630÷42329-186-14 720÷16÷5 四、总结:混合运算中有的可以简便计算,往往是运用了某条运算律,这时就需要“()”的添加,但千万不能随意添加。有的题不符合简便运算的条件,那就只能按原来的顺序进行计算。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复习计算部分(二)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及运算律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算的能力。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灵活的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教学过程:基本训练:一、口算\n二、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735÷15×6800-600÷20(704+258)÷3718×(537-488)三、比较下面各题的大小。190-40×2○(190-40)×272÷12÷3○72÷(12÷3)240÷(8×3)○240÷8÷31574×51×0○89-18÷2四、填空,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1)85×□﹦a×□(2)25×(4×7)﹦(□×□)×7(3)(2×13)×25﹦13×(□×□)(4)28+36+164﹦28+(□+□)五、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38+175+6235×1813×15×4329-186-14720÷16÷565+178+35+22630÷427×125×9×8\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复习计算部分(二)练习课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及运算律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算的能力。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灵活的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教学过程:六、列式计算:1、483加上17乘35的积,和是多少?2、用78在减去42的差去除432,商是多少?3、160减去95与15的差,差是多少?4、甲数比乙数少12,甲烽是27的3倍,乙数是多少?七、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角的复习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角的复习教学目标: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课件1师解释道: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便可以成为老师了。这节课我们共同温习第二单元角。二.梳理沟通、解决问题1.认识角及它的组成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生: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师:图中的角可以怎样表示?板书:角∠1各部分名称2.认识线师:角这一单元我们还学哪些知识?板书: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课件2猜猜看它们是什么?打一数学名词,有始有终(线段),有始无终(射线),无始无终(直线)\n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判断的吗?课件3数数下图中共有()直线()线段()射线3.角的分类师:回忆我们把角分成几类?你能按从小到大顺序说说吗?具体说说是怎么分的吗?(生回答)师: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些类型角。(生举例)4.量角师:看来角是有大小的,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呢?(生:量角器)师:谁来介绍一下量角器各部分名称?我们该如何测量呢?(同桌交流后汇报)习题一下面量角的方法正确吗?中心没对顶点,零线没对一边,量角器放反,正确师:你们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谁愿意上来示范正确的量法?(边说边演示)习题二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第一个第二个角大小相等但边长短不一样。)课件4演示(第三个是锐角∧)(第四个是钝角)知识应用课件55.画角师;画角时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习题三1利用给出射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135度60度.2用量角器画150度角。(学生出现问题,个别纠正指导)师:除了用量角器画角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画角?(三角尺)师:你来指指三角尺度数,想想用它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小组交流)记录下来比比°哪组想的最多?°(30°,45°,60°,90°,75°,120°,105°,135°,150°,180°)师:你能用三角尺画一个105度的角吗?\n师:下面我们课堂检测一下,看看你掌握的怎样。6.课件基础性练习,针对性练习,开放性练习,技巧性练习三.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角的复习练习课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角的复习教学目标: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教学过程1、角的定义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描出其中的两条射线〉 2、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测量长度;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无法测量长度;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 3、角的度量 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1)中心对顶点;(就是说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重合) 2)零线对一边;(就是说量角器零刻度线与一边起始边对齐重合) 3)它边看度数;(就是说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4)内外要分辨;(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4、画角 \n①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1)先画一条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顶点;(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 (3)再画射线。(根据指定的刻度在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位置点一个点,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②用三角板画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80° 5、角的分类 (1)直角:直角等于90°。 (2)锐角。 锐角小于90°,大于0°。 (3)钝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 (4)平角。 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 (5)周角 一条射线绕顶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角叫周角。周角360°。 6、角的关系 1周角=2平角=4直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7、时钟上的角度 出示钟面,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针和分针成什么角。 9时整,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 )角,是( )度。 6时整,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 )角,是( )度 2时整,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 )角,是( )度 思考:1周角=360°,那么整个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大格就是360 ÷ 12=30°,每大格又被分为5小格,每小格就是第一格30÷5=6°。 1:00时是30°的锐角,2:00时是60°的锐角…… 5时整,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 )角,是( )度。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平行与相交第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平行与相交\n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全册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平行与相交知识,提高相关技能。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参与知识整理与复习的活动中,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谈话:同学们,这学期学习的知识可真不少,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自由回顾,全班交流。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多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我们怎样整理才合理呢?分类整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式系统地整理一下,好吗?小组合作整理,揭示本节复习内容。二、小组展示,成果共享1.复习“线段、射线、直线”(1)复习回顾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线段两个端点,能测量长度射线一个端点,不能测量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测量长度(2)上台用尺子画出三中不同的线。 线段 射线 直线2、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斜交 和 垂直) 平行\n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三、巩固提高1、出示题目:从图中找出平行、相交和垂直的例子。2、画一画(1)画一组平行线。(2)以平行线间的距离为边长,在平行线间画一个正方形。3、在学校体育器材上找一找平行、垂直。家里有没有这种现象。小组交流后汇报。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谈话:同学们,通过所有同学的细心整理和精心设计,你又有什么收获?\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平行与相交练习课第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全册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平行与相交知识,提高相关技能。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参与知识整理与复习的活动中,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定义填空。1、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在两条平行线之间,能做()条垂线,这些垂线的长度()。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每两条林边互相()。4、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最短。二、定义判断。1、长方形想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2、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可以做无数条垂线。()3、两条直线相交在一起,那么它们一定是互相垂直的。()\n4、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相交的四个角相等。()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要么平行,要么相交。()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可以看作平行线。()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第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线、五种角等知识)2、动手画一画,丰富学生相关感知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等等教学过程:一、复习三线:边交流,边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补充说明: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如“3厘米”。(2)画一条射线补充说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3)画一条直线补充说明: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二、复习角:1、角按照度数,可以分成哪几类?请你从小到大地说一说?这5种分类中还有别的特点吗?\n(如: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而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有范围的。注意:像285º这样的角不是钝角,因为它已经超过了180º)2、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5种角,并写个各自的度数3、关系:(说一说,写一写)1周角=2平角=4直角 1平角=2直角4、三角板中的角:说说两块三角板各自的度数,并画一画(要加强分步指导,不然学生画角还是有困难的。)在画好的三角板里标上各角的度数。并算一算:90º+30º+6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指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应该是180º把两块三角板的度数加起来,可能会得到哪些度数的角呢?(有序地算一算)60º+90º=150º60º+45º=105º30º+90º=120º30º+45º=75º90º+90º=180º 90º+45º=135º60º-45º=45º-30º=15ºA三、复习平行与垂直1、画平行线: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A2、画垂线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n指出:画的时候,要注意相交的地方,还要注意标上表示垂直的直角标记。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第10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线、五种角等知识)2、动手画一画,丰富学生相关感知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等等教学过程: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1、线段()个端点,射线()个端点,直线()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 )。 3、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时,其中的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角都( )。 \n4、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再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其中( )线段最短。 5、在一个正方形中有( )组对边互相平行。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1、小方在纸上画了一条平行线。………………( ) 2、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互相垂直。……( ) 4、上午九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 ) 5、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互相垂直且平行。( ) 6、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和它垂直。( ) 7、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A、线段 B、直线 C、垂线段 2、正方形的相邻两边互相 ( )A、垂直 B、平行 C、重合 \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观察物体、统计第1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观察物体、统计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3、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教学准备:计算器、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观察物体:画小正方体: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从某一角度观察,最多能看见它的3个面,分别是正面、侧面、上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画该小正方体。二、用计算器计算及统计1、计算下面各题。1620÷36×24321-7824÷48 6336÷(897-798)(520+208)×58\n2、老师按年级报每个班级的人数,学生用计算器较熟练的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及全校的合计数。一年级:37、38、42、42、43、43、43(288)二年级:36、35、45、44、44、44、44(292)三年级:53、50、51、53、52、52(311)四年级:50、50、49、48、51、51(299)五年级:51、51、52、51、52、52(309)六年级:51、50、50、53、50、51(305)全校合计数:1804人问: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能发现些什么?3、调查本班男同学的体重情况,然后填写表格。(1)先可以问清楚今天在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再开始调查。调查完了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觉得我们班男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为什么?(2)根据统计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统计图。熟悉统计图的制作流程。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认数第1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认数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2、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教学过程:一、复习认数:1、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数位顺序表,并标上“个级”、“万级”、“亿级”(1)老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一个数:30800254009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在读数的时候怎么处理0的问题。把这几个0分别换一下位置,再读:38025004900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间0要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2)分别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和用“亿”为单位的数指名交流,说说为什么?小结:四舍五入\n2、写出下面各数(做在本子上):二十五万 十亿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写作:写作:写作:八亿 三十九亿七千万 一百六十万零二十写作:写作:写作:3、(1)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245000 1034900 998003(2)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1120000000 370000000 2990000000二、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一)第1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中的部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学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增强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以及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解决实际问题:1、(1)王阿姨从12只蚌里剖出了432颗珍珠,平均每只蚌产珍珠多少颗?(读题后,让学生规范地解答,注意写完整答句。)(2)照这样计算,她从26只蚌里能剖出珍珠多少颗?“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指出:看到这样的字眼,一般都要参照前面算出的“一份数”。学生完成该题。(3)如果每72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珍珠能串成多少条项链?(问“这些珍珠”指的是哪些珍珠?)先估计,再计算。2、茄子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n(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怎么列式?如果写成17×(12×5)行不行?为什么?)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要考虑列式的每一步是否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可以考虑该算式是否可以简便计算。板书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17×12×5=17×(12×5)=17×60=1020(棵)答:西红柿有1020棵。3、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2)一辆卡车每次运货5吨。18辆这样的卡车运720吨货物,需要运多少次?(注意搜集学生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的多种算式,通过讲评来分析是否合理。最基本的算式:720÷(18×5))4、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5行,每巷有20人。队形变化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读题后问:队形变化,什么没变?(人的总数))学生算一算,再交流。5、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有3组同学在跳绳,每组18人;还有5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12人。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吗? 二、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二)第1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二)找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间隔的两个物体排列的个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爬楼梯、锯木头等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3、查漏补缺,形成技能。教学重点:画出简明示意图,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教学难点:绕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明确题目的意图。教学过程:一、找规律知识点讲解植树问题概念公式首先要牢记三要素:①总路线长、②间距(棵距)长、③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一)、不封闭路线①若题目中要求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段数多1.全长、棵数、株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棵数-1)株距=全长÷(棵数-1)②如果题目中要求在路线的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即棵数与段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全长=株距×棵数;棵数=全长÷株距;株距=全长÷棵数。③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就比②中还少1棵。\n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株距=全长÷(棵数+1)。公式:两端都植树棵树=段数+1一端植树棵树=段数两端都不植树棵树=段数-1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三)第1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二)找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间隔的两个物体排列的个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爬楼梯、锯木头等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3、查漏补缺,形成技能。教学重点:画出简明示意图,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教学难点:绕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明确题目的意图。教学过程:(二)、封闭的植树路线棵数=段数=周长÷株距.我们所学过的封闭图形有: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注意:如果在一个封闭图形上种树,顶点不种求总棵树,计算公式为:棵数=段数=周长÷株距.如果在封闭图形的顶点上也种树求总棵树,计算公式为:每边棵树×边数-顶点数或者(每边棵树-1)×边数总结:顶点处不种树顶点处种树总棵树周长÷段数每边棵树×边数-顶点数(每边棵树-1)×边数(三、)锯木头段数=次数+1\n(四、)爬楼梯段数=楼数—1(五、)敲钟段数=次数—1二、练习巩固、解决问题(一)基础题1、八名男生站成一排,每两名男同学中间站一名女同学,能站()名女同学。2、农民伯伯在田间的一条边上竖了20个桩,每相邻两个桩中间用一块铁丝网相连,共有()块铁丝网。3、把10个苹果沿一个圆桌边摆成一圈,在圆桌边每相邻两个苹果中间放一个桃子,一共要放()个桃子。4、把一根木料锯4次,能锯成()段;如果锯成8段,需要锯()次。5、5只兔子排成一排,相邻两只兔子相隔2米,兔子的队伍有()长?6、环形跑道一周长250米,每隔5米插一面红旗,共插()面红旗?7、一条公路每隔5米有一根电线杆,连两端的电线杆在内共20根,这条路有()长?8、在一段长80米的公路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段都栽,一共栽()棵松树。\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四)第1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二)找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间隔的两个物体排列的个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爬楼梯、锯木头等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3、查漏补缺,形成技能。教学重点:画出简明示意图,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教学难点:绕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明确题目的意图。教学过程:(二)提高题:1、一个圆形池塘的周长是15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需要()棵树?2、在路的一边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如果路的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86盏。这条路全长()米?3、在广场的四周挂彩旗,每相邻两盏红灯之间挂两盏绿灯,如果一共挂了15盏红灯,那么挂了()盏绿灯?4商店门前挂了一排彩旗,已知红色小旗有35面,每两面红色小旗中间挂一面黄色小旗(两端都是红旗),黄色小旗有()面?5、一个圆形喷泉池的周长为36米,每隔2米安装一盏彩灯,一共需要( )盏彩灯?6、在公路的一旁每隔50米安一个广告牌,600米的公路最多能安(\n)个广告牌?7、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要走18级台阶,他从一楼到家要走54级台阶,他家住在()楼?8、小明和小丽住在同一栋楼,小明住4楼,小丽住7楼,小明每天回家要走54级台阶,小丽每天回家要走()级台阶?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五)第1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二)找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间隔的两个物体排列的个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爬楼梯、锯木头等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3、查漏补缺,形成技能。教学重点:画出简明示意图,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教学难点:绕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明确题目的意图。教学过程:(三)解答题:1、小英每天放学回家一共要爬78级台阶。①如果她家住的楼房每层之间都有13级台阶,你知道她家住在几楼吗?②小英从家往下走52级台阶到好朋友小红家去玩。你知道小红家住在几楼?2、有一块三角形地,三条边分别为120米、150米、80米,每10米种一棵树,那么三条边上共种多少棵树?\n3、光华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125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他们每5人一行,前后每行间隔为2米,主席台长42米,他们以每分钟45米的速度通过主席台,需要多少分钟?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1第1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2.验证验算的习惯,培养做题的责任心。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 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的大小不变; (2)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的大小不变,但余数随之变化。 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可\n能是1位或2位数 (2) 如何判断商是几位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比较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是除数的较大,则商是1位数;如果是被除数的大,则商是2位数】 例 272÷38的商就是1位数,因为27<38 272÷24的商就是2位数,因为27>24 (3) 四舍五入调商 【四舍:将个位是1,2,3,4的数的个位看作0,如果个位是0的数直接试商即可;五入:将个位是5,6,7,8,9的数的个位看作0,再将十位加1】 注:四舍调商可能会造成初商偏大,要调小;五入调商可能会造成初商偏小,要调大。 (4) 同头无除商八、九 (5) 除数折半商四、五 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2第1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2.验证验算的习惯,培养做题的责任心。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学准备:课件复习要点:1、竖式运算要掌握2、明白除法计算里面的关系式\n练习:1、填空 1)620÷57把除数看作()来试商,商的最高位在()位上。 2)一个数除以35的商是6,有余数,余数最大是(),这个数最小是()。 3)在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整数。 10×()<262()×47<37880×()<453 4)最大三位数除以最小三位数,商是(),余数是()。 5)小江在做除法时,把除数65看成56,结果得到的商是13余52,那么正确应该是()。 6)小马虎在计算“60+□÷5”时,先算了加法,后算除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比正确的结果相差()。2、判断。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在计算452÷34时,把34当作30来试商,所试商可能会比正确商大一些。 3)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有0.\n4)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为98.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3第20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商的定位,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商的定位,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的定位,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3、选择。 1)在检验248÷40=6.......8时,不可采用()方法进行验算。 A、(248-8)÷40B、(248+8)÷6C、8+40×6 2)一根224米长的铁丝,每32米剪一段,一共剪了()段。\n A、5B、7C、9D、84、竖式计算(第一题验算) 302÷52936÷52442÷26573÷815、列式计算(方法:用框代替未知数,先列出式子) 1)一个数乘18,积是936,这个数是多少? 2)600除以42,商和余数是多少?3)708除以什么数得19余\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直线、射线和线段第2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组成,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知道角的记法和读法。2.结合生活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3.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及直线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理解两点确定一直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三、\n直线、射线和线段 【相同点:都是直的】 1.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延伸,无限长,不可测量; 2. 射线:1个端点,一端延伸,无限长,不可测量; 3. 线段:2个端点,不可延伸,有限长,可测量。 平行与相交 1. 相交:两条直线有交点或者延长后有交点; 2. 平行: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具有传递性:同一平面内,两条同时和另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角第2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摆放量角器的位置并正确看度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 角的单位是度,也可在数字的右上方写上“ °” 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 直角: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180度 周角:360度 注:所有钝角都大于90度………………………………( √ ) 所有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 × ) 1周角=2平角=4直角 1平角=2直角 总结: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认识和正确使用量角器 “两合一看” 【两合: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一看: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注: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 \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练习第2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摆放量角器的位置并正确看度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填空 1)钟面上9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度,这样的角是()角。钟面商2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度,这样的角是()角。 2)1个周角=()个直角;把一个钝角分成两个角,如果其中一个是直角,那么另一个角一定是()角。 3)用5倍放大镜看20度的角后,这个角是()\n 4)图中有()条线段,()条射线,()条直线2、判断。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3.一条直线可以看作一个平角,也可以看作一个周角。4.因为直线两端可以延长,射线只有一边可以延长,所以直线比射线长。5、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6、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选择。 1.小刚测量到一条()的长度是5分米。 A.直线B.射线C.线段 2.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可以作()垂线。 A.1条B.无数条C.2条 3.晚上8:30,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较小角是() A、60度B、75度C、90度\n4、画出下列各角度。 25度75度110度140度5、计算下面各角的度数。 1、下图中∠1=60°,求∠2和∠3的度数。 2、从3时到4时,时针旋转了多少度?分针旋转了多少度? 1.从河流一边的A点架一座桥到对岸,怎样架桥最合适?在下面的图中画一画 A.2.先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过A点分别作BC边的平行线和垂线。 C \n AB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混合运算第2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n注:在简便运算中,去括号和加括号都需注意符号的变化。 找规律 【植树问题】 1、 不封闭的场地,例如道路等 (1) 两头都算: 棵数=段数+1 (2) 只算一头: 棵数=段数 (3) 两头都不算: 棵数=段数-1 2、 封闭的场地,例如圆形池塘等 棵数=段数 混合运算(熟记法则,计算认真仔细,不可失分)1、掌握法则:有括号先算括号,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2、多做试题\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混合运算练习第2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1、填空 1、65+13×4应该先算(),结果是();再算(),结果是()。 2、把12×5=60,78-60=18合并成一道综合式算式是() 3、a×b+c÷d按指定的运算顺序加上括号后写出算式 1)先加,再乘,后除\n 2)先乘,再加,最后除 3)先除,再加,最后乘 4、比大小(方法:两边要计算出结果,不能偷懒) 1)18+22×3□(18+22)×32)120-65+35□120-(65+35) 2、混合运算。(18分) 31+2×30(31+2)×30480-(180+60)45-26)×33 770÷(14+21)98+5×63195÷15+179640÷(29+51) 540÷(270÷3)64×6-258225-26×6180×6-30 3、列式计算 1、945减去48与12的积,差是多少?2、一个数得16倍是400,这个数的7倍是多少? 3、一个数比128少34,这个数的一半是多少?\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观察物体第2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拼摆、观察和交流稍复杂的几何体的过程,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图形的不同摆法,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得到相同的图形,提升学生对食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2.通过观察,发现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象、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得到的视图相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 观察5~6哥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 看物体数正方体的个数。 (一)观察稍复杂的几何体1.照样子摆一摆。课件出示:(1)示范:教师拿出4个准备好的正方体,按照图的样子,摆出物体。(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摆法,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①学生操作,教师巡视。②小组展示自己摆的物体,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摆法。\n2.观察摆出的物体。(1)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摆出的物体,看一看从这几个面观察到的图形各是什么样子。①引导:如何观察这几个面?引导学生回答出:观察前面和右面时,人要站在物体的正前面和正右面,目光正对着前面和右面;观察上面时,人要从前面靠近观察的物体,目光从上往下观察。②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到的各个面的形状。学生汇报预测:从前面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从右面观察,看到的是;从上面观察,看到的是。(2)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连一连。①请同学们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教材第34页例3中完成连线。②学生自主连线,教师巡视。③指名汇报后,课件演示正确的连线过程,连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3)提问:同学们,观察到的三幅图形相同吗?学生看图可知:不相同。指出:同一物体,从不同面观察到的图形可能不同。(二)画出观察到的图形1.照样子摆一摆。课件出示:(1)请同学们拿出小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2)学生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摆出的物体,并注意纠正错误的摆法。(3)请同学们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所摆的物体,看看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分别是什么样的图形。\n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的样子,并注意纠正错误的描述。2.根据观察到的图形的样子,在教材中方格纸的相应位置画出看到的图形的样子。(1)学生独立画出观察到的图形,教师巡视。(2)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画好的图形,注意纠正不正确的画法。(3)全班展示交流。用投影仪展示2~3名学生所画的图形,对画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指正。3.比较归纳。(1)比较上面两个物体,想一想,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①学生分析比较后,和同桌互相交流。②反馈汇报。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出:从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前面观察到的图形不同。(2)归纳:不同的物体,有的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运算律第2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要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想象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最真切体验和感受的同时,不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在观察、判断、辨认和想象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运算律运用熟记教学难点:运算律运用熟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运算律 1、 加法的交换律:a+b=b+a 2、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 乘法的交换律:a×b=b×a 4、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注:应用运算律进行简算。 \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问题策略第28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解答两积求和(差)、归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两积求和(差)、归一(归总)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与解答。教学难点:稍复杂的归总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计算热身。(5分钟左右)1.完成第12题;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3.在计算这些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重点帮助孩子重新温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突出:1.乘加、乘减,先算乘再算加或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二、整体练习(5分钟左右)(一)分块练习(一)练习单:完成如下练习。1.完成13、14题;2.思考:(1)你是如何整理条件信息的?\n(2)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确定解题思路的?(3)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重点帮助学生巩固两积之和(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时要强化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等。(二)分块练习(二)1.完成第15题。(1)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2)学生尝试提问,并在探索本上写出解答过程;(3)学生交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易求多,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分类、提炼,重点突出两商求差(和)这一题型,并围绕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抓住怎样的关键。2.完成第16题。(1)想办法整理条件;(2)独立解答;(3)学生交流,说说你是如何想的?引导指出你能想办法整理条件吗?交流时重点围绕“原来买6架的钱可以多买3架”来讨论。每架的钱90元?元架数6架(6+3)架\n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总结课题:统计与可能性第2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能正确判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左右)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填一填。(1)太阳()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2)三十几加四十几,和()是八十几。(3)爸爸的年龄()比我的年龄大。(4)比6大的数()是5。选择其中第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的问题。(出示课题)二、游戏深入。(12分钟左右)1.明确游戏规则:在口袋里放红铅笔和蓝铅笔共6支,从中任意摸出1支。出示:游戏(第6题)情境图。导入:游戏规则有哪些?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探究。\n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要求思考放铅笔的方法。(1)摸出红铅笔的可能性大。(2)摸出红铅笔和蓝铅笔的可能性相等。2.尝试按要求完成操作。(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尝试时,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收集错例。3.小组展示。4.全班交流。交流内容:怎样放铅笔符合要求?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展示和交流,明确:要使摸到红铅笔的可能性大,口袋里红铅笔的支数要比蓝铅笔多;要使摸到红铅笔与蓝铅笔的可能性相等,口袋里红铅笔和蓝铅笔的支数要相等。三、练习提升。(18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练习十第5题。(1)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2)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强调:指针偶尔落在某个区域,表示指针落在该区域的可能性比较小;指针经常落在某个区域,表示指针落在该区域的可能性比较大。2.练习十第7题。(1)明确前提条件:将写着1~9的9张数字卡片打乱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2)判断: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二)比较练习。1.练习十第8题。(1)思考并交流: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小?说明理由。(2)小组合作开展抛正方体的游戏,并完成统计图。(3)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注意: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准备好试验用的正方体。提示:引导学生说说对试验结果的看法,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练习十第9题。\n(1)估计摸到每种正方体的次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2)按要求进行游戏,并画“正”字记录试验结果。(3)交流:估计得怎么样?提示: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综合各小组的试验结果,体验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三)创编练习。纸盒中有大小相同的2个红球和2个蓝球。如果闭着眼睛随便摸(摸出的球不再放回去),至少摸几次才能保证摸到一个蓝球?提示:共有4个球(2个红球和2个蓝球),假如前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那么还需摸一次才能保证摸到蓝球。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57页上第4~6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下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不同,算小刚赢。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五、家作。1.《课课练》第47页。2.自主学习《走进数学王国》和《小学生数学报》相关内容。六1、 统计:数据的分段整理,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与绘制; 2、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升和毫升第30课时总第课时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一.容量单位的产生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升或毫升。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L)作单位。 3、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ml 、mL)作单位。 4、1升水正好能装满棱长为1分米(dm)的正方体容器。 5、1毫升大约只有十几滴水。 二、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1、1升(L)=1000毫升(ml 、mL) 2、生活中的升和毫升的运用: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31课时总第课时一、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②计算时从高位算起,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前三位除以除数。③除到被除数的第几位,商就写在这一位上。④注意每次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2、试商时,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若除数看大,则初商可能偏小; 若除数看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 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 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 ()53÷56,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5,4,3,2,1),最大是(5);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6,7,8,9),最小是(6)。 439÷()4,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4,5,6,7,8,9),最小是(4);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3,2,1),最大填(3)。 3、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则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例:一个数是786,除以某个数商是24,余数是18,求除数是多少? 解:(786-18)÷24 =768÷24 =32 \n4、余数要比除数小: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除数- 1。 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商不变的规律第32课时总第课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若有余数,则不完全商不变,余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如:14÷3=4……2 (同时乘以10) 100÷30=3……10(同时除以10) 140÷30=4……20 10÷3=3……1 15÷4=3……3 (同时乘以3) 88÷24=3……16 (同时除以4) 45÷12=3……9 22÷6=3……4 问: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为什么不能是0? 答:乘0或除以0,都会出现除数是0,这样的算式没有意义。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连除实际问题第33课时总第课时三、连除实际问题 例:阅览室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放了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一:224÷2÷4 方法二:224÷(2×4) 这样的问题从条件想起比较容易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法”或“另解法”检验。 四、简单的周期: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 1、按周期排列的物体总是一组一组出现的,至少观察两组物体才能发现规律。2、用排一排、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能很快发现规律。3、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观察物体第34课时总第课时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我们通常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35课时总第课时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2、分段整理数据有时统计要分段整理数据,数据分段时,要注意每段之间要“连续”,整理数据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数据不遗漏、不重复,还要注意检查统计表里的合计数。 3、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移多补少(取长补短);一种是先合再分,即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总数÷总份数(人数); 总数=平均数×总份数 2、运动与身体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脉搏的加快,而不同运动量所引起的脉搏加快的程度也不一样。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36课时总第课时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列表、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分析。 解决问题的步骤:1.理解题意(整理条件);2.分析数量关系;3.列式解答;4.检验反思。 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看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看要求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可能性第37课时总第课时第六单元 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要先列举出整个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根据列举出的结果进行判断\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38课时总第课时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的。 4.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4.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补充:当有余数时,余数也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易错点:“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是反向变化的,其余都是同向变化的” 即: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几。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公式总结第39课时总第课时5.应用 1.几个数量关系式 ①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单位:千米/时、米/时、千米/分、米/分、千米/秒、米/秒) ②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③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④1份的数×份数=总数 总数÷份数=1份的数 总数÷1份的数=份数 6.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乘除后加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图形王国第40课时总第课时1. 观察物体: ①站在任意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②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形状称为三视图) 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时要注意用尺子画线且底边在同一直线上 2.直线、射线和角 1.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量出长度,无限长。 2.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能够量出长度,有限长。 3.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量出长度,无限长。 直线、线段、射线 的区别和联系: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n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课题:角第41课时总第课时3.(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2)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5.角的度量: (1)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 “度”,用符号“ °”表示。出现角的度数的时候一定要带上“ °” 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2)量角的方法:①点点重合;(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中心点) ②线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 易错:看清楚0刻度线在内圈还是外圈。 ③度数看另一边。 6.钟面时间问题: (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n3:00或15: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3个整点,即30°×3=90° 7. 熟练记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 8.角的分类: (1)0°<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 平角=180°,周角=360° (2)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4.画角 (1)画角的步骤 (2)角的有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