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更新时间:2022-08-13
类型:docx
大小:362.49 KB
页数:121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导学案设计本\n学校班级学科教师安岳县林凤镇琼江小学四年级数学(上)\n导学须知喝彩者一、导学“八认真”1.认真搜集资料2.5.认真实习实作6.二、导学“六要素”1.教材要让学生读4.规律要让学生找三、导学“五原则”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吋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吋的1.胸屮有纲2.心屮有书四、学习“三方式”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2•河题要让学生提5.实验要让学牛做3.过程要让学生说6.结论要让学生下3•脑屮有题4.目屮有人5•手屮有法认真备导学案3.认真上高效课4.认真辅优补差认真批改作业7.认真考核评价&认真反思总结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屮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屮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屮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屮,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指学习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追寻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学好“十时刻”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一、四则混合运算单元要点分析\n导学内容:本单元导学是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以及带有小括号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是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中的迁移运用。教材分两个层次安排了导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学习不含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再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材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常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在计算中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把探索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2)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心。重、难点关键:1.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难点: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脱式计算。3.关键:(1)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或己有知识,理解并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顺序。(2)把解决问题和计算导学结合起来。(3)适当安排对比练习,促进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课吋划分(共4课吋)。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1课时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1课时3.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n课本第1页至第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的两步式题,常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2、过程与方法: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两步(不含小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2.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脱式计算。3.关键: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或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两步的(不含小括号)混合运算顺序。【导学准备】挂图、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45的6倍是多少?5个75是多少?出示课本第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指名口答后,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來研究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一)、自学书上2页例1。1>先求:算式:再求:算式:2、综合算式:3、算式中先算:表示:o再算:表示:O4、算式读做:o(二)、自学书上3页例2。1、先求:算式:再求:算式:2、综合算式:3、算式中先算:表示:o再算:表示:o4、算式读做:°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n2、值H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HS1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1、小组讨论:没有扌舌号,有加、减、乘、除法的算式,怎样计算?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算式又怎样算?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3、教师引导得出:(1)、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2)、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同一级运算),都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3)、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90X11—9005854-9+1552+12X4110-1174-9先指名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汁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交流。反馈交流时,如发现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评析,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判断。(1)^484-2X4=6()。(2)、146—40+60=166()。(3)、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后除,先加后减。()。3、数学医院。12+48宁61054-5X3273—45+55=604-6=105十15=273—100=10=7=173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七、板书设计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90X11—900585—9+1552+12X4110-1174-9=990--900=65+15=52+48=110—13=90=80=100=97个人修改:\n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4页至第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中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2.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3.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导学准备】挂图、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200-17X7二125一5+13二17525X38=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预习教材P4例3:_步:寻找信息,,o要解决的问题:o二步:提小问题:(1)算式:(2)算式:三步:列综合算式并解答:四步:答:o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n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n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思考:213-78三32134-3—68(213—78)4-3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3、教师引导得出: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再算(五、拓展延伸一一兼顾差异1、计算100+1004-4=(100+100)4-4二120—25X3=(120—25)X3=2、列出算式并计算(1)720与168的和是8的多少倍?)。(2)125乘103与94的差是多少?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100+1004-4(100+100)4-4=100+25=2004-4=125=50120—25X3(120—25)X3二120—75=95X3=45=285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5页至第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2、过程与方法: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关键】1.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2.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键:注意搞好探索混合运算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索混合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学生用混合运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相应计算问题的活动过程去加深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实现对'混合运算方法的掌握。【导学准备】挂图、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出示如下练习题。1284-4+25400-20X16213^-(102-99)(120-63)X45先让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集体订正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如运算顺序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1、自学书上5页例4。2、数量关系:少乜』只啄木鸟是山雀的3倍。算式:啄木鸟比山雀的3倍少45只。算式:综合算式:\n答:啄木鸟每天吃只害虫。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把“谁”吃害虫的只数看作1倍,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山雀和啄木鸟吃害虫只数的关系。让学生对照线段图,说一说165X3—45这个算式中“165X3”在图中对应的是哪一段,“45”在图屮对应的是哪一段,“165X3—45”在图屮对应的是哪一段。最后,向学生说明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用虚线表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上述算式的含义。五、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自学书上6页例5。分析:1、数量关系:①、()比()多15张邮票。②、()的邮票张数是()的3倍。2、小明的邮票张数(算式):c3、小青的邮票张数(算式):。4、综合算式:答:小青有张邮票。5、还可以这样想:o六、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七、分析归纳,教师后教。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议一议: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此外,还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小华比小明多15张邮票,也可理解为: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因此,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的算式是:80-15。八、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书上10页第13题。\n分析:(1)、找数量关系:(2)、第①步求:第②步求:(3)、综合算式:(4)、答:o2、绵羊有45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只数的3倍少25。山羊有多少只?分析:绵羊为1倍,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3倍。画图:绵羊:山羊:kv?只()算式:九、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7■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7至10页练习一第1-15题及思考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导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导学难点】: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准备】挂图、课件【导学过程】一、启发回顾,明确目标。四则混合运算顺序:1、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应C2、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3、算式里有小括号,应先算二、巩固练习,课题检测。1、判断题(对的打钩,错的打叉,并加以改正)300-55+459364-94-2100-1004-524X18-8=300-100=1044-2=04-5=200()=52)=0二24X10二240()2、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48X12+50120-204-5(120-20)4-53、脱式计算85-2004-5(78-74)X5348一(43-40)50+48X12804-4+120120+80X4360一9X2900一(3X2)8194-(78-69)4、175减去51与49的和,差是多少?列成算式是40加上24的和乘11,积是多少?列成算式是100减去2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n列成算式是o三、拓展延伸,深化知识。1、甲青蛙每天吃34只害虫,乙青蛙3天吃105只害虫,哪只青蛙每天吃的害虫多?2、一木书156页,小丽看了一星期后还剩30页,小丽每天看多少页?3、小明和小强两人集邮。小明集邮45枚,小强比小明集邮枚数的6倍少20枚。小强有邮票多少枚?(请划出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85-2004-580—4+120120+80X43604-9X2900一(3X2)8194-(78-69)个人修改:导学反思:二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要点分析【导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己经掌握了“个''、“十”、“百”、“千”、“万”这几个计数单位,理解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本单元教材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因为千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经常遇到,所以这部分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数感起了重要作用。本单元由万以上数的读写、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数字编码、用计算器计算、整理和复习儿部分组成的。\n1.万以上数的读写。教材通过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什么是数位,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认识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多位数的读写法及大小比较。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教材通过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必要性,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其中述介绍了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数的方法。3.数字编码。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屮的应用。4.用计算器计算。5.整理与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相联的知识系统,加深对万以上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能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2.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看、说、议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实践,切实常握万以上数的读写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读、写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验多位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重、难点关键】1.重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表,会正确地读、写千亿以内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3.关键:(1)重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和认识。(2)利用迁移的原理,引导学生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和亿级。【课时划分】共7课时。1.万以上数的读写2课时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2课时3.数字编码1课时4.用计算器计算1课时5.整理与复习1课时\n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一课时: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读法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1页至4页的内容。【导学目标】1.能正确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认识数级,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初步滲透对应的思想方法。3.感受万以上的数在日常生活屮的应用,培养数感。【导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法。【导学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学法指导】自学第1一-4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指名口答)(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o(4)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情境引入。课件出示课本教学情境图和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认真观察。文字资料如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70000哄,截止2005年底馆藏中文图书约5920000册,外文图书约3280000册。捉出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图片资料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读出來,让大家听听。学生可能不会读出所提供的有关资料中的万以上的数,教师及时指出这些数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数大,是多位数,为了更好地认识万以上的数,我们先继续学习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二、认识计数单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自主学习课本第2页,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10个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百万是(),10个千万是()o\n(2)—(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4)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五位是()位,第八位是()位,第十位是()位。(5)完成下列表格。数级个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位位位十万位位位位十位位计数单位1.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0(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口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2.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作适当补充,点评。引导出:(1)计数单位是指计算物体个数的单位。“一”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2)数位是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整数的数位从右向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3)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4)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表示多少“亿”。o3.自学检测。(1)10个万是((2)万级的数位有(3)35619006是(个百万,()个十万,(4)从个位起,第(),(()个十万是一百万,一亿是10个()位、()位、()位和()位数,最高位是()位,,)个万,()个千和()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它是由()个千万,())个一组成的。),第八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三、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读法。1.自主学习课木第3至4页的例1和例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n)o(1)3528读作((2)46531读作()。(3)53007000读作()。每级末尾的零都()。(4)1500030060读作()o(5)读数时,从()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读数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讲解,小结方法。引导出:(1)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读出“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2)亿以上数的读法: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亿级、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读出“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儿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儿个0都只读一个零。4.自学检测。(1)读出下列各数1123890030600861006578009260000700576800(2)判断对错每相邻两个数位间的进率是十。1645800读作一千六百四十五万八百。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千亿。在32658433中,数字“5”所在的计数单位是万位。(3)拓展题一个六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3,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的数字的3倍,任意相邻三个数字的和都是19,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四、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读法数级亿级万级个级数位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位位位十万位位位位十位位计数单位35651读作:2050006读作:\n4896000读作:307000490读作:26970000读作:1800020000读作: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个人修改:导学反思: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5页至8页的例3和例4及相关练习。【导学目标】1.掌握写数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写出万以上的数。2.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3.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培养数感。【导学重点】学握万以上数的写法,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导学难点】写数时0的占位问题。【学法指导】自学第5—6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和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写数方法及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复习引入\n1.写出下列各数五千六百零三写作();八千零二写作();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怎样写?2.比大小4300()4303546(七千八百写作(三千写作()56802678)2609说一说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3.引入。师:万以内的数我们不仅会写,也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这儿节课我们认识了万以上的数。怎样写万以上的数?怎样比佼万以上数的大小?这些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二、导学例31.自主学习例3,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都不为零,的数。二百三十六万一千五百七十一的最高位是()位,并且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哪一位上是儿,就在那一位上写()。先写()级的数,再写()级)。先写((2)四千零八万六千是个(千位上是(),其余数位都为((3)七亿写作((4)怎样写数才不易出错?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位数。它的千万位上是(),写作()。)。),万位上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写数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讲解,小结方法。引导出:万以上数的写法(1)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写作:写作:写作:4.自学检测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三、导学例4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例4,(1)比较453365和45321的大小时,因为453365是()位数,45321是(位数,所以453365()45321。位数不同的两位数比较大小时,()的数大。),从()354566。(2)比较357248和354566的大小时,它们都是()位数,位数(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所以357248(2.质疑,合作交流。\n(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n(2)值H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H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1.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比较大小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讲解,小结方法。引导出:万以上数大小比较的方法(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2.自学检测(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四、五、989898和1010101356000和35490050140和6314073585和73579(2)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26—96—总结评张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2666690<9640000里能填里能填)o汇报。(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板书设计2、教师总结性评价。万以上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万以上数的写法:1.借助数位顺序表2.从高位写起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3.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及口算集体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导学内容】课本9页至10页的内容。【导学目标】1.探究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并能进行正确改写。2.能利用已有知识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重点】万以上数的改写方法,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导学难点】万以上数的改写。【学法指导】自学第9—10页上的内容,了解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想想改写的好处是什么?【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读数:12578900003045067009230000000002、写数:三千零二十五万两三百三亿零二万零二四十二亿五千零五万八千零三十七九亿三百零八万二、导学例11.自主学习例1,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把下面的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7500000000=(13000000000=(440000二((2)说说用“万”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亿)亿)万48900000=(30910000=(107120000=(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0(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改写数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讲解,小结方法。引导出:(1)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2)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4.自学检测(1)读出下面的数并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4400000=()万读作:\n380000二()万读作:\n6300000000=()万二()亿读作:107120000=()万读作:(2)练习三1、2、3题(3)什么样的数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来表示?(4)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5)数的改写注意什么?三、导学例21.自主学习例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口算430000+280000时,先算43+28二(),再在()的末尾添上()个零。也可以这样想:430000二()万,280000二()万,()+()=()。(2)口算520000-360000时,可以先算52-36二(),再在()的末尾添上()个零。也可以先将520000和360000改写成用()作单位的数,再计算()-()=()(3)口算下列各题。\n3500000+630000=120000-80000=25000+230000=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口算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4.自学检测(1)比最大的八位数多1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0(2)算一算。四、总1、五、板书设计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及口算导学反思: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近似数与估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11页至14页的内容。【导学目标】\n1.能用四舍五入法把万以上的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2.能将万以上的数看作是整万的数进行加减法的估算。3.经历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导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万以上的数加减法的估算。【导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万以上的数的近似数。【学法指导】自学第11一-14页上的内容,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万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怎样进行加减法的估算?【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听对话,并指出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某学校有学生1253人,小东的身高在170厘米左右,张阿姨得到1000多元的奖金,某化肥长月生产化肥3212吨。二、导学例31.自主学习例3,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求74869的近似数,因为()位上的数是(),小于(),应用“四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全舍去,改写成(),所以74869~()o求47350的近似数,因为()位上的数是(),大于(),应用“五入”向万位进(),把万位后面的尾数全舍去,改写成(),所以47350〜()。\n(2)将953678001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尾数的最高位是()位,是数字(),属于(),向()位进(),再把亿位后面的尾数全舍去,改写成0。(3)说一说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班”法求近似数?1.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2.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求近似数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1)介绍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看所省略的尾数的左起第一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如果不满5,就把尾数都舍去;如果满5,把尾数舍去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上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人法(2)强调: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再根据尾数部分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按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填上相应的计数单位。用约等号。3.自学检测(1)最大的五位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是()万。(2)由5个十万,5个千、8个百、6个一组成的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3)79532~()万1020000000^()亿三、导学例41•自主学习例4,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估算1998230-504180时,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这两个数的近似数,把1998230看作(),504180看作(),求出1998230-504180^()。(2)估算2804600+3125000时,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这两个数的近似数,把2804600看作(),3125000看作(),求出2804600+3125000=()。1.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o(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2.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估算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1)7J以上数的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万以上的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按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进行加减。4.自学检测(1)在()里填上化或“〜”。10670000()1067万873000()87万1999999()200万8900000()890万\n(2)估算下列各题。\n5374201-896000^□里可填()。285300+3000567^(1)451I562^46万,四、总结扁F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近似数与估算个人修改:导学反思:3.数字编码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15页至16页的内容。【导学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认识数字编码,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会用数字进行编码。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编码的价值。【导学重点】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导学难点】会用数字进行编码。【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自学第15—16页上的内容,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想想怎样用数字进行编码。【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天天都在接触数字,知道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数字的其他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数字编码的知识。\n二、导学例11.自主学习例1和例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表示四川省。(2)学号编写的一般规律是前两位数字是(),第三、四位数字是(),第五、六位数字是序号,最后一位数字表示(),1代表(),2代表()0(3)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o(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口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介绍身份证号码各位数字分别代表什么。4.自学检测(1)身份证号码的第十七位数字表示(),通常是男()女()。(2)小明、小丽、小亮都住在阳光小区,小明住在5号楼3单元4层2号,他家的编号是5-3-402o小丽家住在3号楼1单元5层2号,她家的编号是()。小亮家的编号是4-4-701,他家住在()。(3)李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197402251638,李老师的性别是(),在()年()月()日出生,2014年他()岁。三、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四、板书设计数字编码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用计算器计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n【导学内容】课本17页至21页的内容。【导学目标】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和功能。2.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用讣算器讣算并使用讣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计算的灵活性。【导学重点】了解计算的操作程序,输入与显示的关系,能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导学难点】对计算器功能键的认识。【学法指导】自学第17---21页上的内容,了解常用计算器的种类和功能。想想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具准备】计算器。【导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1945年笫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二、导学例11.自主学习教材17页至18页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ON/C是()键,按键接通计算器电源,同时有()的作用。(2)(^是()键,按键()电源。(3)()是清除数据键,按键清除()错误的数据。(4)输入数据251637,400358,81927。2.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o(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3.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强调计算器常用键的功能,数字输入时错误怎样修改。三、导学例2和例31.自主学习教材18页至19页的例2和例3,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用计算器计算以下各题。35478+29716259X7+425793750069+56378-2355043(2)用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算完一道题后按()键,就可以接着算下一道题。\n1.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H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2.教师后教: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存在的问题作适当补充、点评。总结出:(1)运算的数比较大,口算有一定的困难时,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简便。(2)用计算器计算一步运算,就是根据算式在计算器上依次按键,最后算出结果。(3)用计算器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先按顺序输入前两个数,计算结果显示后,再输入下一个数。3.自学检测(1)计算器开机要按()键,关机要按()键。A.OFFB.C.CEC.ON/C(2)在计算过程屮,如果发现刚输入的数据不正确,用()键清除错误更简便。A.MCB.C.CEC.ON/C(3)用计算器依次按47-3X7二计算的算式是()0A.47-3X7B.(47-3)X7C.4X7-3X7(4)按一个数字键,显示屏右端就出现这个键上的数字,同时前面输入的数字()。A.向左移动一位B.向右移动一位C.不动(5)用计算器计算。5238+7324二1089+2038=67900-3044=64085-62302二78+()=98208458+()=17602(6)先计算出下面第一组算式的结果,然后寻找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第二组算式的得数。第一组第二组123456789X9二123456789X45=123456789X18=123456789X54123456789X27=123456789X81=三、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四、板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个人修改:\n导学反思:三、多位数的加减法单元要点分析【导学内容】本单元导学多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及多位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导学内容包扌舌以下五个部分:1.口算与估算。教材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加、减口算和估算方法。通过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应先用万作单位表示数,再进行多位数的加减口算或估算。2.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导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初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3.加减法的关系。教材结合具体的情境,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再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关系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4.加法运算律。通过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5.整理与复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填一填、说一说、算一算,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Z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针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己有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并能进行万以上数的加减法估算。(2)认识计算器,能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能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的导学,应注意突出内容的现实性,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多位数加减法的实用价值。同时,应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过稈,自主建构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1)学握多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及估算方法。(2)掌握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认识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难点:灵活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关键:结合具体情境,把计算导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n课时划分【共13课时】1.口算与估算2课时2.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3.加减法的关系2课时4.加法运算律5课时5.整理与复习2课时口算与估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34页中的例1、例2;“课堂活动”的游戏。【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整万数的加、减口算;能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增强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加减口算与估算的方法。2.难点:理解多位数的加减口算与估算的方法。3.关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导学准备】课本第33页本单元导学主题挂图及第34页例1导学情境挂图、多位数口算卡。【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将下列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450000=()1030000=()180000=()2、将下列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岀近似数。48705〜()1031700^()98030~()3、算一算。72+18=55—37=28+34=104—34=63+37=29+41=68—26=71—31=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1、自学例1,完成自学问题。(1)两个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算式:260000+320000=方法一:直接计算260000+320000=()(千克)\n方法二:先改写,再计算\n260000=()万,320000=()万因为26+32=58,26万+32万=()万所以260000+320000=()(千克)(2)如果将问题改为“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出稻谷多少千克”该怎么解决?算式:=()(千克))作单位的数,口算比较)计算比较方便。)(平方米)想:320000=(),260000=(),()—((1)我发现:整万数相加减时,将整万数改写成用(简便。2、自学例2,完成自学问题(1)算式列作:()一()〜(思考:为什么要用〜)(2)计算式将201980看做(),140753看做((3)201980—140753〜((4)将问题改为“某地2007年和2006年退耕还林的面积一共大约多少平方米”,该怎样解决?(5)我发现:估算时,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较简便。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你是怎样口算多位数的加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强调: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口算比较简便。提醉学生:在计算结果要写上“万”字。你是怎样估算多位数的加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强调算式中要用要注意写上“万”字。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口算下面各题。48万一12万=()万170万+34万=()万400000—230000=()万70000+450000=()万2、估算。103901—81009=()万48705—20375〜()万25万+17万=()万100万一93万=()万1070000—370000=()万480000—60000=()万226908+4130002()万1031700+199870=()万3、东方村今年收玉米430000千克,前进村今年收玉米510000千克,两个村今年共收玉米多少万千克?东方村今年收的玉米比前进村少多少万千克?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n七、板书设计口算与估算103901—81009^(48705—20375=(个人修改:)万226908+413000^()万)万1031700+199870=()万导学反思:练习课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35页至36页练习六中的笫1题至第4题及第6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与估算,掌握口算与估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与同学一起探索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合作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导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加减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导学难点】:理解多位数的加减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导学过程】一、旧知链接1>填一填(1)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2)估算时,把两个数看作()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较简便2、计算\n4000+3000=21万+29万=\n45万+18万=7000—2000=60万一20万=2015860+91307026302700+4040130~1205880—780540〜6000+4000=8000—6000=83万一15万=3、估算360280—130600=5710400—2094000*1026510+802070=二、自学教材一一感知目标自学教材P35-36三、教师精讲点拨1.第1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选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应先对每个算式进行口算,再进行选择。对于“5000+6000”这个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口算:5个千加上6个千是11个千,11个千是11000,所以“5000+6000”的结果既不等于''7000”,也不等于“76万”。2.第2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教师巡视课堂,发现学生中典型的错误,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并强调带有“万”字的算式的计算结果要写上“万”字。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算式是“22000—18000”,可按下面的思路进行口算:22个千减去18个千是4个千,4个千是4千,所以22000—18000—4000(千米)。如果学生用其他运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220个百减去180个百是40个百,40个百是4000)4.第4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本题要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一个学生板书解答过程,并强调算式中的“心”和“万”字。5.第6题。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用加法、减法口算解决的问题及用估算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多位数的加减口算与估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练习课个人修改:\n导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37页“认一认”;第38页至第40页中的例1、例2、例3;第41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各主要键的功能,常握讣算器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加、减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各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难点: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加、减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3、关键: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导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了解学习情况。出示一台计算器。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计算器)学生口答后,教师再提问:对于计算器,你已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他们已有的基础,以便确定导学起点。2.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史资料。(配音介绍有关资料)\n出示各种形状和款式的计算器,让学生认一认,并且说明:这些都是计算器。—显亦朋开机键关机键…淄涂数据键一U0Qi03BI■aaq■DaHlQinINWij运算键口ass口a■q一数字键A・计算器一般由几部分构成的?B.计算器上有哪些键?它们各有什么功能?提问:对于计算器,你还想知道哪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并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计算器,对照课本第37页的计算器正面图带着下面的问题,开始操作计算器,边使用边告诉同伴自己的发现。1.学生自由操作,相互交流。2.全班交流。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汇报自己在操作、交流过程中的发现。3.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多媒体出现如下内容)现在你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各个部分的功能,那么怎么使用计算器呢?1.导学例1。出示例lo例1:用计算器计算。181+63二181—63=(1)自主探究。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以上两题,并与同伴交流操作过程和方法。教师巡视课堂,对差生给予及时辅导。\n(1)全班交流。\n指名汇报,教师总结操作步骤并用多媒体出示:181—63,先按数字键冋,再依次按运算键E和数字键693,最后按二。181+63,先按数字键『,再依次按运算键£和数字键693,最后按二。1.导学例2。岀示例2。(略)(1)独立尝试。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680+2500二(元),并与同伴交流操作步骤和计算结果。教师巡视课堂,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地指导。(2)全班交流。指名13答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进行全班反馈、矫正。(3)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以下三道题:4980—2680—9126+7300—6897—5329—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2.导学例3。出示例3o(略)(1)独立尝试。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7830+6780—13600二(kg),同时完成课本第40页表格中“显示”一栏,并与同伴交流操作步骤和计算结果。(2)全班交流。指名汇报操作步骤和“显示”栏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班反馈、矫正。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想一想,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引导黄竺现以下两种解决方法。(因为181+63=181+53+10)键纠正输人过程中的错误。①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最后按冃。②再按甘接着按数字键皿@,最后按冃。最后教师提醒学生要灵活应用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n739X254二297756一919=1572X639=254884-236=1、用计算器计算3849+29563=24010-18925=6389X74=51000-29814=2、完成P41课堂活动3、完成练习七第1—6题。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个人修改:导学反思:加减法的关系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43页例题及“议一议”;第44页“课堂活动”屮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并常握加减法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n【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加减法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相关问题。2.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导学准备】口算卡、课本笫43页导学情境挂图。【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口算。(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2•填空。()+20二50100+()=15040—()=30()-20=80指定学生说出()里各表示什么数,应填多少,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1.引入课题。想知道刚才做的第2题练习是根据什么来填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自学教材P43例题。1、运用信息“我们班有男生18人,女生17人,共有学生35人”自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和两道减法应用题,并解答。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减法算式:2、比较三个算式,我发现:(1)在加法中:加数+()=和和一()=另一个加数(2)在减法中:被减数一()=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一()=减数(3)减法和加法是()的,运用()可以验算加法计算对不对,运用()可以验算减法计算对不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如下:加数+加数二和,和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二和一另一个加数。被减数一减数二差,被减数二差+减数,差二被减数一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n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教师要让学生弄清:“逆”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交流时,要联系上面的三个算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算式有什么变化,弄清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所以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教师指出:加减法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成: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计算并验算(P45第5题)2604-150=560—340=358+642=2、让学生解释“复习引入”部分第2题的填空依据,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20=50,“()”屮填30,这是根据:(一个加数二和一另一个加数。)100+()=150,"()”中填50,这也是根据:(一个加数二和一另一个加数。)40-()二30,“()”屮填10,这是根据:(减数二被减数一差。)()-20二80,“()”中填100,这是根据:(被减数二减数+差。)3、判断。24138+8289二32327()46837—12538=34399()・.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许多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检验。如要检验24138+8289二32327正确与否,可通过计算(用计算器计算)32327—8289进行验算,如果得数是24138,那么这个算式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得数不是24138,那么这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本题还可以通过计算:32327-24138进行验算。要验算46837—12538二34399正确与否可用加法验算(即计算12538+34399),也可用减法验算(即计算46837—34399)。最后,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对加、减的计算进行验算。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加减法的关系加数+加数二和,被减数-减数二差,和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二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二差+减数,差二被减数-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个人修改:\n导学反思:加法运算律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46页至第47页中的例1、例2;第47页至第48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2.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3.关键: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屮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导学准备】例1、例2导学情境挂图。【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加法中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自学教材P46例lo1、算一算,分一分,写一写12+25=()+()500+300=()+()30+20=()+()650+120=()+()2、对比四个算式,我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是O3、我会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字母)4、填一填:387+425=()+()525+()=137+()自学教材P47例2。1、独立解决问题。方法一:方法二:我是先算我是先算再算:再算:2、对比算式,我发现:3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再加上();也可以先把(),再加上(),和()。\n3、我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o4、计算:137+28+72275+133+67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如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教师指出:用语言表示加法结合律比较麻烦,可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让学生齐读一遍)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小组内交流订正。2、完成练习九第1题,同桌交流,小组交流。3、判断。(1)109+(38+162)=109+38+62((2)470—25+75=470—(25+75)((3)74+39+26=39+(74+26)(4、全班共同完成练习九第4、5题。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律(a+b)+c=a+(b+c)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一)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50页中的例3、例4;第51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教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难点: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关键: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导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导学准备】课本第50页例3、例4导学情境挂图。【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填空:720+280=()+720147+275+53=147+()+275495+232+168=495+(+)2、105+77+95=105+95+77这是根据(+233+67=439+(233+67)这是根据(3、连线:87+22+78498+125+75(138+136)+16279+(83+17)250+()=378+()89+136+()=89+(+64))律进行简便计算的;439)律进行简便计算的。(78+83)+17498+(125+75)87+(22+78)138+162+136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自学教材P50例3、例4。1、比较例3两种做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我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2、试一试,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第(1)、(3)题运用了()律;第(2)题运用了()律。3、小组内讨论解决:482—159+18怎样计算比较简便?146—87+54呢?4、用两种方法解决例4,\n(1)比较两种方法,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2)用字母表不:(3)独立完成:175—38—623600—1800—1200350—160—140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两种解法虽然运算顺序和列式都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也就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如下:a-b-c=a-(b+c)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76+84+1679+145+21350—175—25168+250+323600—1100—900282+53+37+182、有一本故事书共232页,小明第一周看了46页,第二周看了54页,还剩多少页未看?(用两种方法解答)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175—38—62176+84+16168+250+323600—1800—120079+145+213600—1100—900350—160—140350—175—25282+53+37+18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二)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51页例5;第5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教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学准备】课本第51页例5的导学情境挂图。【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复习。口答。下面的“口”里应填多少?98=100-102二100+199=1[1274+200二453—300=|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自学P51例5(元)方法二:1、列出算式并解答:_2、口算行吗?怎么算?方法一:3、你是怎么想的?4、验证你的猜想(1)用两种方法计算:864+197436+499A、同桌合作:1人用“多加要减”另一人用竖式算。第二题两人互换。B、结果是否相等?说明什么?(2)实例验证,形成确信。结合书上图例说明。5、理清简算的步骤。\n(1)简算时,先找什么?(接近整百、整千的数)(2)然后呢?(把接近整百、整千的数,化成整百、整千的数)(3)计算时数字变化怎么办?(还原一一多加要减)6、计算并交流:398+617535+149三、学法迁移,再创新知。1、出示3475—1999,观察、小组内交流(1)与刚才做的题有何不同?(2)简算关键是什么?怎样解决?(3)学生试做反馈,说思路。2、我们想到的办法是:多减()。3、自主验证。学生举例验证和事实验证。4、简便计算:465-1982843-599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教师精讲点拨:我们做了很多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出哪些可以简便计算?哪些不能?(关键在于能否凑整)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简便计算:325-97197+68159+103475-202437+5632567-3552、我发现:多减要加,少减要();多加要减,少加要()3、思考:为什么最后两题不能用本课的简便方法算?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325-97197+68159+103475-202437+5632567-355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角的单元计划:导学内容:1、线段、直线、射线。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发现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角的度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内涵,获得角的确切定义,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获得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认识平角、周角,以及与直角的关系。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会画线段、直线、射线。(2)理解角的意义,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了解它们的联系。(3)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4)经历探索线段、直线、射线、角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2、过程与方法。(1)加强学具操作,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2)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导学重点:(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引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画角导学难点:(1)理解线段、直线、射线。(2)用量角器量角、画角导学关键: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具的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探索新知。课时安排:1课时3课时线段、直线、射线角的度量线段、直线和射线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60至63页,课堂活动1、2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会画线段、直线和射线。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线段、直线和射线等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价值。导学重点: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导学难点:会画线段、直线和射线。导学关键:通过观察,实践操作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n学法指导:自学,小组合作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三角板或直尺导学过程:一、导入1、观察主题图,有什么物体?它们上而有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是由什么构成的?2、引入课题:线段、直线和射线。二、自学61、62页,完成自学题卡。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2、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3、说说线段、直线和射线谁可以测量长度?为什么?三、小组探究1、两点之间任意画线(有条是线段)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展示,并解说)教师总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过两点可以画儿条直线?一点呢?(展示并解说)教师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3、过两点可以画几条射线?一点呢?(展示并解说)教师总结:都是无数条。4、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说)四、教师点拨:名称相同点不同点端点可否度量线段直的2可以度量直线无不可度量射线1不可度量五、1,、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直线和射线(展示、说画法)六、课堂检测:1、、经过一点可以画()条射线。2、、两点之间的连线屮()最短。3、63页练习十二:1、2、3、六、板书设计:名称相同点不同点端点可否度量线段直的2可以度量\n直线无不可度量射线1不可度量\n导学反思:角的度量(一)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64、65页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什么叫角以及角的组成和角的表示方法。1.认识量角器以及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操作与交流,自主生成知识,并及时纠错,获収正确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交流中获得知识与成就感,培养自信与合作精神。导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以及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导学关键:观察与实践操作,养成做事有序的习惯。学法指导:自学,探究,操作,观察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1、观察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判断的?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探究角的知识——角的度量二、认识角(一)自学64页,完成任务(重点知识画线的标记出来)1、一个角是由()组成的。这个点叫(),两条射线叫()2、角用符号()表示3、我们以前学习了()角、()角、()角。比直角小的是(),比直角大的角是()o\n)来量。把半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的(二)教师小结:三、认识量角器1、自己看书,认识量角器找一找(1、)角的大小可以用(角的大小就是()度,记作()。(2、)在量角器上找到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1度角。(3、)在量角器上找出0°,30°,45°,60°,90°,180°的刻度线。2、小组交流,互相纠正3、全班交流,抽2个组代表讲解(1、)在量角器上找到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1度角。,(2、)在量角器上找出0°,30°,45°,60°,90°,180°的刻度线。4、教师总结补充:注意:量角器两圈数字,是由起始边(零刻度线)来决定读哪圈数字四、量角1、自学65页例1,画111量法,并用量角器试试怎么量2、小组交流,互相纠正3、全班交流,抽2个组代表讲解4、教师总结:两圈数字都示范一次,让学生明白起始边的作用五、练习1、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时,量角器的中心和()重合,0°刻度线和()重合。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50°,这个角就是()o2、课堂活动:1题:学生转动角,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2题:小组一起测量,叙述测量过程。3、Z1与Z2的和是184°,Z2=54°,那么Zl=()。板书设计:角的度量(一)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角的度量(二)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66、67页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平角、周角。2、理解直角、平角、周角Z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合作、操作获取正确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数学兴趣,体会快乐。导学重、难点:理解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联系。导学关键:拼图,活动角加深印彖学具准备:活动角、三角板学法指导:自学,观察,操作教具准备:展示台、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1、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的图形是(),这个点是角的(两条射线是角的()。2、角的大小要看(),角的大小同()没有关系。3、课题:角的度量(二)二、自学、探究1、自学66、67页,按要求看书,做题。2、小组探究:探究一:(1、)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角呢?它与直角有什么关系?(2、)用活动角演示形成过程。(3、)(1)平角二(2)直角探究二(1、)什么样的角是周角?它与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2、)用活动角演示形成过程。(3、)1周角二(2)平角探究三(1、)小组合作分别画一个直角、平角和周角。\n(2、)展示图,说画法。三、检查填空:1、两个直角可以拼成1个()角。2、两个45°的角刚好能拼成1个()角。3、1个角大于90°小于180。,这个角是()角。4、1周角二()平角二()直角5、判断:(1>)1周角二2平角二4直角(2、)大于90°的角是钝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3、)钝角〉直角〉锐角6、分针走一大格是()度四、课堂活动由学生动手动脑最后交流、展示。板书设计:直角、平角、周角(每个角有图的)1周角二(2)平角二(4)直角个人修改:导学反思:角的度量(三)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68、69页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辨别直角、平角和周角。2、会用量角器画角。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学、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画角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n导学重、难点:总结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教具准备:;量角器导学过程:一,复习2、揭示课题一.画角1、自学68页,重点语句画线。2、探究:用量角器画一个75°的角。小组互助(提示:结合书65页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来想一想如何用量角器画一个角?)3、交流画法4、教师小结画法并示范:(齐读画法)5、完成68页试一试,小组交流、纠错。6、全班交流三、1、课堂活动1、2、3.2、、已知/1二35°Z2=3、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90°、125°的角板书设计:画75度角的全过程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单元计划:导学内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这部分内容教学整百数乘几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本书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为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先列出乘法算式并进行估算,再利用已有的乘法笔算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并能交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解决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用笔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提供学生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整理与复习:通过一定量的联系,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口算几百几十数乘几十数。(2)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笔算。(3)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迁移的能力。(4)能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思考、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来进行,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O能用口算、笔算、估算等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O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导学难点: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因数,积徳末尾应该写在哪一位?课时安排:口算与估算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73、74页例1、例2、课堂活动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口算三位数(几百或几百几十)乘两位数(整十数)。过程与方法:能通过与同学合作,积极探索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导学重点:掌握算理和算法,正确口算。导学难点:探索出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导学关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法指导:小组探讨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主题图1、观察图,提问题、说算式不计算。2、观察算式有什么相同点?3、引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二、教学例11、准备、说出计算方法4X70=500X4=2、出示例1、仔细读题,思考如何列式。400X30二3、讨论计算方法。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方法一:400X3=1200,1200X10=12000方法二:4X3=12,12X1000=12000.说明1000的由来三、例2计算下面各题:5X3=50X30=500X30=从上面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提示:观察上下算式中因数的变化,找出积的变化规律。)四、检测1、口算下列各题,说说你的方法300X30二23X30=240X30二60X500二230X30二320X30=400X80二70X600=2、填空:(1)・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8倍,那么积()。(2).两数相乘积是3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20倍,那么积是()。(3)()X()=40003、在乘法算式中,如果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最后的积要扩大()倍。\n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例1、400X30=方法一:400X3=1200,1200X10=12000方法二:4X3=12,12X1000=12000例2、计算下面各题:5X3=50X30=500X30=个人修改:导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75页例3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熟练地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过程与方法:先自主探索,再与同学合作、交流、讨论,一定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算理和算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数学学习屮收获成功的喜悦。导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导学难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算理和算法。导学关键:类推、迁移掌握估算方法学法指导: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n一、温故知新400X80=90X300=65X72~54X98^二、例31、自学75页全部,注意总结解决的方法2、小组交流,帮助解决疑难。完成自测。探究问题一:647X48^提示:把647看成,48看成还可以把647看成,48看成_探允问题二:怎样估算45X496(提示:45可以看成3、全班交流三、练习1、估计数学书有多少个字?(1)数出一页有()行,每行()个字(2)估计一页有()个字(3)这本书大约有()个字2、估算,说说估算方法218X78=320X24=四、课堂检测(一•)我会估算313X58〜428X76~850X40=386X7^,496看成884X82〜780X69=500X70=69X83〜,所以647X48〜,所以647X48Q809X27〜639X94=308X42=(二、)填空:一本故事书505页,大约()人。在5口8~600时,方框里最大可填()。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大约是(估算582X32,先找出582的近似数是(()得(),所以582X32^(523X66^1、(2、3、4、X)页;四(4)班58人,大约).),32的近似数是()。)然后用()(三.)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0X()<80084X()<5001840>60X()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例3、647X48〜647X48〜3000估算45X496~45X496^22500647X48^32500\n导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材78页例1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我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以后,我能使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获得快乐。导学重点:能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导学难点: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关键:以旧知学新知,讨论屮明确方法学法指导:自学,小组探究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1、竖式计算、思考计算过程98X23=a)全班交流算法b)说明算理2、揭示课题:二、教学例1、1、自学\n2、完成自学检测,\n探究问题一:123X32=123X322~4~~64694936①先算②笫一步算出的结果表示,第二步算出的结果表示_第三步算出的结果表示—3、小组交流计算方法4、探究问题二:生计算例1第(2)题,并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24X27=5、全班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6、探究问题三:例1中出现工作问题的三个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二作总量()4-(()4-(216X41=照这样计算,三、课堂检测:374X21二128X32=他24天能生产多少个零件?(说出1、列竖式计算112X34=2、王师傅平均每天能生产128个零件,数量关系)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23X32=123()><()=()X()(X322464694~~9~~3~~6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二工作总量()子()=(()4-()=(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材79页例2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笔算方法来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交流,加强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常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和愉悦的体验。导学重点:感受简便计算的算法。导学难点:掌握简便计算的算理。导学关键:明白简便计算末尾0的个数由来。学法指导:自学、探究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0X70=45X200800X60二36X30=2、填空:480表示()个百和()个十,也表示()个十。320X3表示()个十乘3,得()个十,也就是()。60X40表示()个十乘()个十,得()个百,也就是()。3、列竖式计算90X70=4、课题二、例2自学、小组讨论探索:1、生自学例2,观察120X30,我发现:\n2、你会用两种方法进行笔算吗?(小组讨论)方法1:方法2:3、比较两种笔算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4、全班交流5、教师小结:末尾的0是十个十,因此要添2个0.三、课堂检测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540X30=460X70=120X35=27X350二350X70=40X250=2、数学医院:560X8088003、特快列车每时行160千米,20时行多少千米?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20X30=3600(千克)12Ox3()OOO36()3600120x30360答: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材80页例3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计算一个因数屮间有0的笔算乘法,掌握算理。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路程问题的关系式过程与方法:经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归纳概扌舌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索的乐趣,合作的快乐。导学重点:正确计算因数屮间有0的乘法。导学难点: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导学关键:用旧知类比推理学法指导:自学,小组探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用竖式计算:360X20=30X450=509X7=2、点名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二、例31、自学、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1、生学习例3,观察108X18,发现:2、你能用笔算的方法做一做吗?探究问题二: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当中间有0时,应该注意什么?探究问题三:结合例2、例3和82页议一议,说一说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全班交流三、课堂检测(一)填空1.算式250X40的积的末尾有()个0。)位数,也可能是()位数。308X50=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二、)笔算:107X25=206X47=54X109=403X34二68X102=\n(三)小汽车平均每时走45千米,12时走多少千米?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08X18=1944(km)108X188641081944答:水果基地至广州铁路线长1944千米。速度X时间二路程路程三速度二时间路程宁时间二速度个人修改:导学反思:解决问题(一)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84页例1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我能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讨论交流中正确使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价值,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导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难点:分析信息中的数量关系。导学关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暈关系学法指导:小组探究教具准备:课件\n导学过程:一、复习1、王师傅每个小时能加工零件45个,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数量关系)2、一只燕子一天能吃120只害虫,4只燕子1周能吃多少只害虫?(数量关系)3、课题:解决问题(一)二、例1、【探究一】书84页例一,先读题再思考讨论:150X6X40中,150X6求的是第二步求的是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决:先求:,再求:,算式是:o【探究二】书84页例一屮提到了哪些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探究三】书84页课堂活动:解决问题并交流解法?解法是:先算,求的是。再算,求的是。列式为:四、课堂检测:1>练习十六1、2题2、护国小学要为同学们按每人15本配备图书按每班56人计算,全校23个班,一共需要配备多少本图书?3、公园里的一头人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8吨食物,够大象吃25天吗?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1、150X6X40150X40X640X6X150=900X40=36000(m)36000m=36km答: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解决问题(二)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85页例2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整数乘除法及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小组讨论交流中获得解题的思路与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解决问题的过程屮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自己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导学重点: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导学难点: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学法指导:探究教具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注意复习数量关系1、敏敏早晨锻炼身体,敏敏每天跑820米,敏敏坚持了29天,共跑了多少米?2、李叔叔从上海坐火车到西安,从前一天的17点出发,到第二天8时到达。(1)他一共坐了多长时间?(2)如果火车每时行105千米,那么西安到上海大约有多少千米?(数量关系)3、揭示课题二、例21自学探究85页3、自学检测【探究一】仔细阅读书85页的例2,要解决该市至北京的铁路长大约多少千米?就要先求什么,再求出什么?(提示:要算该市到北京铁路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两地间的,可以用哪个关系式?那就必须先找到但是时间没有在同一天又该怎样來求时间呢?)列式:数量关系:【探究二】仔细阅读书85页的课堂活动,交流解决此题的方法,要比较去内蒙古草原比去海南三亚要多花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再求?\n最后求?列式:3、全班交流三、测试1、2007年“春运”期间,首次投入运营的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控制车速在每小时160千米内。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后,运行速度达每时200千米至250千米。(1、)2007年“春运”期间,该列车30时最多能行驶多少千米?(2、)提速后,该列车48时最多能行驶多少千米?2、合面小学要为三、四年级学生每人送一本价格12元的作文辅导书,三年级165人,四年级185人,两个年级买书一共需要多少元?3、学校把购买的作业本发给23个班,如果每班发280本,还剩188本,学校购买了多少本作业本?4、从重庆乘汽车到贵阳走普通公路平均每时行驶46T•米,需要11时到达;走高速公路平均每时行驶76千米,需要5时到达。走高速公路比走普通公路近多少千米?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二)例224-8+13二29(时)102X29^3000(km)速度X时间二路程答:该市至北京的铁路长大约3000(km)o个人修改:导学反思:六相交与平行单元要点分析【导学内容】\n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导学的,通过本单元的导学,引导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单元导学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相交。由于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关系,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从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组成四个角引人,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当其中一个是直角时,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引出垂直的概念。然后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画垂线的方法,分两种情况,先引导学生探索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引导学生探索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平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其特点是永不相交。教材首先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画法。【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垂线和平行线的意义,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2)学习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会画垂线和平行线。(3)7解现实生活屮的垂直和平行现象,体会垂线和平行线在生活屮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从而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垂线、平行线及其特征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垂线、平行线,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2.难点:(1)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2)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和步骤。3.关键:导学过程,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在边示范边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和步骤。【课时划分】共3课时。1.相交(垂直)1课时2.平行2课时\n相交(垂直)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导学内容;课本第95页例1、例2;课本第95页“课堂活动”屮的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动手实践活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互相垂直的意义,认识垂足和垂线。2、过程与方法:在常握垂线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利用三角尺画垂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垂线的意义,掌握垂线的画法。2.难点: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操作步骤。3.关键:结合教具的演示和学具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究新知。【教具准备】一个三角尺(教具)。【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本第93页本单元导学主题图(图略),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先指名说一说从情境图里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图中的几条直线。然后教师指岀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关系垂直。(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认识垂线。(1)观察、发现。出示下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让学生画两条相交直线,并与同伴说一说它们的交点和形成的角。(2)操作感知。\n先讣学生打开课本第94页,让学生观察课本图2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思考:当Z1是直角时,Z2、Z3、Z4又是什么角?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平角和直角的关系可以推算出Z1是直角时,Z2、Z3、Z4也是直角,也可以用量角器量的方法验证上面推算的结果。接着让一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根木条,旋转其屮一条,使组成的角屮有一个是直角,再量一下其它三个角各是什么角。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的学生进行再次交流。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引导学生得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余三个角也都是直角。教师指着图讲述: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强调: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交点〃才叫做垂足,如果不是互相垂直,交点不能叫垂足。(可举例说明)认识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的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黑板面、课桌面和书本面等相邻的两边都是线段,但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说明两条边也是互相垂直的。工人师傅就是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原理,把这些物体做得很美观,没有一点歪歪斜斜的感觉。探索垂线的工具。想一想;画垂线可以用什么工具?为什么7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画垂线可用三角尺画(因为三角尺上有直角)。(2)探索垂线的画法。(有两种情况)①导学例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教师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与同伴议一议: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接着通过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如下方法和步骤:笫一步:把三角尺的直角的一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慢慢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边沿直线移动,直到三角尺的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接近为止。第三步: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②导学例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让学生打开课本第95页,独立尝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直接画在书上),并与同伴交流画法,教师巡视,及时地给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画法。③小结I田i垂线的步骤。\n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论过直线上一点,还是过直线外一点,画i条直线的垂线吋,都要先把三角尺夹直角的一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到三角尺的另一条边接近画出的点为止,然后沿着另一条边画出一条直线。五、拓展延伸,兼顾差异。\n1、从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可以作()条。2、从从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相交的线段,可以作()条,其中()的长度是最短。3、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三角板的一条()边与()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重合,然后画(),标上()。4、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交点叫做它们的()。六、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七、板书设计垂足相交(垂直)相交互相垂直个人修改:导学反思:平行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吋间:\n【导学内容】课本第96页导学内容;课本第97页“课堂活动”中的操作题。\n【导学目标】1.通过导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平行线的含义,常握平行线的特性,建立清晰的表彖。2.引导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平行线。3.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及用平行线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导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平行线的含义,建立清晰的表象。。20难点:掌握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1.关键:导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发现平行线的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谁能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后,让学生猜一猜: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包括垂直)外,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教师让学生用两根小棒代替两条直线,分别摆一摆。相交、平行、重合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课件出示下图:教师指出:上面的图形可以画出下面3组直线。(课件再出示下图)再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板书课题)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1.认识平行线。(1)建立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上面3组直线,并想一想它们会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名冋答。如果学生回答“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时,教师再出示异面直线的教具,如下图所示并问:直线①和直线②平行吗?为什么?\n通过再次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让学生明确这里的“不相交”指的是两条直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相交)三、质疑互学,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四、分析归纳,教师后教。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两条平行线。甲乙提问:这两条线,甲平行于乙,能说乙也平行于甲吗?由此让学生知道平行是指两条直线相平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平行。教师让学生谈谈口己对平行线的理解,教师强调判断一组直线是否平行,关键抓两点:一是两条直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二是这两条直线要永不相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学生举例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的平行线是什么样的?五、自学教材,感知目标。1.探索平行线的画法。(1)自学。让学生打开课本第96页,先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画平行线的步骤与方法的,再按书上的介绍方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2)展示、归纳。请一名学生一边介绍如何画平行线,一边在黑板上画一组平行线。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如下:(教师引导学生边归纳,边演示)笫一步:固定三角尺,沿着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第二步:用直尺(或另一个三角尺)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然后固定直尺(或另一三角尺)平移三角尺。第三步: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2.平行线的检验。(1)认识平行线的检验方法。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呢?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2)应用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下题后再组织交流。在下面图形中,上下两边互相平行吗?左右两条边呢?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上下,左、右两条边分别平行的?(用画平行线的方法來检验)\n六、分析归纳,教师后教。画平行线时除了按刚才介绍的步骤和方法去画外,你觉得还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再强调画平行线应注意的三点:1、第一条直线画好后,三角尺不能动,应用手按住。2、三角尺靠着直尺(或另一三角尺)移动时,直尺(或另一三角尺)不能动,直尺(或另一三角尺)与三角尺不能错位。3、画第二条直线时,手应把三角尺按紧。引导学生认识:可用延伸直线的办法来检验。有时延伸还是不容易看出来是否相交,可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七、拓展延伸,兼顾差异。1、画一画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2、指出下图中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线段,自己先标上线段的序号,再说一说。八、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九、板书设计平行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练习课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练习内容】课本第97页至98页练习十八中的第1题至第9题及思考题。【练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垂线、平行线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1.熟练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体会导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练习过程】一、宣布本节内容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并板书课题。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第1题至第9题。1•第1题。先让学生认识观察题中的四个插图,从中找出互相垂直相邻的两条边,并与同伴交流看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1.第2题。先让学生按题意操作,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并让板演的学生指出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其他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画的这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能否叫做垂足。2.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按题意操作,画出垂线,并与同伴核对。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画法。组织全班反馈时,教师让部分学生把自己所画的垂线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3.第4题。练习时,针对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反馈。本题答案不唯一,全班反馈时,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图中,两条对角线段也是互相垂直的,如下图所示:AB和BD这两条线段互相垂直。4.第5题。针对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数学课本,还是语文课本,封面上相对的两条边都是互相平行的。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5.第6题。出示本题导学情境图,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7•第7题。\n针对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并与同伴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全班反馈时,教师指定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彫下指着图说一说哪些线段是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8・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9.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图屮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如下图所示:线段a与线段d互相垂直;线段b与线段e互相垂直;线段c与线段f互相垂直。三、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思考题。让学生打开课本第98页,先在本题屮的两条直线之间再画儿条和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再量一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的线段的长度相等。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教材是一种引申和发展性的新内容。说它是引申,它主要是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汁算方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n数在本质上完全相同。说它是发展,是因为除数由一位数变为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试商比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复杂得多,它是学生学习笔算除法的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体验不同的算法。(2)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3)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及试商、调商的过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过程与方法教学屮应沟通新|口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方法。2.难点:(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笔算的试商方法。(2)能灵活运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关键:(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2)把口算、估算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课时划分】共13课时。1.口算和估算3课时2.笔算除法4课时3.探索规律3课时4.解决问题1课时5.整理与复习1课时综合与实践:节约一粒米1课时1.口算和估算第1课时:口算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n【导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第七单元主题图,例1,课堂活动1题。练习十九第1—4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整百、儿百儿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口算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自己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导学重点】会口算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导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填空:(1)40里面有()个&(2)400里面有()个80.()个60是360.9个()是720.2、照例写算式:5X8二4020X4=8080X6=()8X5=404X20二()()X()=()404-5=8804-()二()()4-()二()40宁8=5804-()二()()4-()二()3.课件出示课本第99页主题图。(1)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2)列式计算;(板书)并说说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來研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今天先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方法。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0页例1思考:1、解决这两个问题该怎么列示,怎么口算?2、你能想出儿种口算方法?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1后完成下而的练习。1、算式200一40的口算方法有:(1)想()个40是200,因为40X()=200,所以2004-40=().\n(1)想20里面有()个4,那么200里面有()个40,所以2004-40=().2、算式8404-40的口算方法有:(1)想()个40是840,因为()X40二840,所以8404-40=().(2)想840^4=().根据()不变,除数(),商就()相同的倍数.所以8404-40=()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反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1、学生完成例1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整百数、儿百儿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1)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乘法算除法;(2)根据除数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交流发现,师生再共同点评.3、完成练习一第1、2、3、4题,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口算:6004-30=9004-30=5604-80=7504-50=6404-20=320*20=4504-90=3604-40=2、四年级有210名同学和老师需要乘车去郊游,现有公交车一辆可坐30人,需要几辆这样的公交车?八、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口算和估算第2课时:估算\n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例2,议一议课堂活动。练习十九第5,6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推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从数学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导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导学难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估算算理和算法。【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口算804-4904-308004-201204-45404-90320一802、估算7994-4592X421764-6314X191.回忆:(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怎么做?(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怎么做?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估算方法。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2页例2,收集一些有关三峡大坝的信息,思考:1、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2、应运用什么数量关系来求时间?3、估算时如何求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值?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2后完成下而的练习。1、624〜52~()中,可以把624看成(),52看成(),用()一()=(),所以624*52=()。\n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我是这样想的:3、你发现的数量关系是根据它还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关键是找出什么?1、学生完成例2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灵活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值,再把两个近似值相除);(2)路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路程十速度二时间•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再共同点评.3、完成练习一第5、6题,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估算下列各题:1434-70^6324-93=^2404-70^3454-55^40X()<170()X60<429402>70X()解决问题:①小华看一本故事书,有118页,平均每天看12页,大约要多少天才能看完?②少儿频道在10月份共播出627时,平均每天播出多少时?八、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第1课时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例1,课堂活动。练习二十第1,2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导学重点】正确进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导学难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竖式计算下列各题:7324-4=口算:4804-40=2704-90=3574-7=6364-6=3604-20=4204-70=8404-70=8104-90=9604-60=8004-80=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看看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和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乂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4页例1思考:1、能否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能否提出与例题一不同的问题并解决?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1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第一问:(1)分析题意:要求老虎出生后几个月开始随母外出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列式:(2)明确计算方法:因为30X()=180,所以1804-30=().\n2、第二问:(1)分析题意:求老虎出生后几个月开始独立生活,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列式:(2)口算7204-30=().想72里面有()个3,所以720里面有()个30.(3)竖式计算(按序号先后顺序填空)除数30是()位数,所以要先看被除数的前():e用72牛>陳以妙靱>4•十•那<2勺包虫上.2化…⑥t、二片.负牛侈包朮上。30丿72。60•••••-®(牽>彳9(fi.亦2o…询把粧稼教加才性上的o疼F棗.舜敵年筱械却丿.殊価越NQ••…饮川皿。0••…0()cx)=0提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1、学生完成例1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竖式计算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2、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先说一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师生再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4204-30=6904-30=8404-60=7804-20=7504-50=5204-40=2.常见农作物在西南地区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如下表:播种时间(月份)生长期(天)水稻3160小麦10210红薯5180萝卜970(1)红蒋的生长期大约是几个月?(2)小麦的生长期是萝卜的几倍?\n八、总结评价。1、用儿句话概拾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第2课时集体备课吋间:二次备课吋间:授课人:授课吋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例2,课堂活动。练习二十第4,5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小)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导学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小)的笔算方法。【导学难点】用“四舍”的方法进行试商。【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先用竖式就算,再说一说试商的过程:4524-4=5764-8=4964-3=\n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再(),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就看(),再(),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必须比除数()o2.估算下列各题:612F34Q432三24~625一23~837—43=8164-42^782—23=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从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5页例2思考:1.能否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试商的方法推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估算的结果是多少?3.试商时若商大了怎么办?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2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是1.612十34的计算方法:(1)十位上试商:先估算6124-34,把612看做(),34的个位小于5,把34看做()來试商,估算结果为(),由此找到十位初商2.第一次试商:()X()=68,发现()比()大,说明商2商()了,则要进行调商。.第二次调商:商2大了,则十位上改成商()。(2)个位上试商:先估算2724-34,找到初商(),但试商发现()X()的积比()大,说明商()了,则进行调商,个位上改成商()再接着算。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反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试商时若商大了怎么办?1、学生完成例1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和调商的方法.用“四舍”法试商,若商大了则需把初商调小。2、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说说试商过程,讨论837三43有余数,又该如何处理。师生再共同点评.\n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先估一估商是多少,再用竖式计算:9204-23=8644-32=7044-44=4804-32=8404-24=672十21二2.填一填:文具盒画板资料夹笔记本计算器总价(元)28871315684648数量(个)2423122124单价(元)3.去年某市产生生活垃圾132万吨,平均每月产生多少万吨?4.张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剩下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八、总结评价。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第3课时集体备课时间:【导学内容】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n教科书第106页例3,课堂活动。练习二十第7,&9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大)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大)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导学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大)的笔算方法。【导学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的末尾比5大)的笔算算理。【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9004-6=9604-8=8404-7=3784-18=2.估算下列各题:5824-38^9234-27^8004-16=615一29~817—43=5114-46^782—18=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用“四舍”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去试商,这节课我们一起來探讨当除数的末尾比5大时,又该如何去试商。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6页例3思考:1.试商时商小了怎么办?2.当个位上不够商1时怎么办?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3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分析题意:求每只猴子的活动面积,就是把850()分成()份,求()?列示为2.探究算法:(1)除数17,用“五入”法把它看作20來(),找到初商4.(2)为什么商4小了改商5?(3)商的个位为什么写0?我是这样想的。3你认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n我是这样想的五,质疑,合作交流。\n1、在自学屮,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1、学生完成例1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1)当除数的末尾比5大时,用“五入”法试商。(2)试商,若商小了则需把初商调大。(3)当个位上不够商1时,要在个位上用0占位。(4)如果有余数,余数也不能漏写,2、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说说试商过程,师生共同点评.3、完成练习二十第7、8、9题,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里最大能填几?20X()<85)X90<643408>50X(2.用竖式计算:7804-13=)()X40<3268634-43=7304-12=165>70X()30X()<2826654-33=9924-16=800十26二1.—共有550棵树苗,若每行种27棵,一共可以种几行?还剩几棵?2.拓展提升:小马虎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把除数36错写成63,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8,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八、总结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第4课时\n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第1-5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常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灵活试商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总结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导学重点】学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进一步学握用四舍五入法灵活试商的方法。【导学难点】总结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960—16二5764-48=6004-24=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09页例4思考:1.在计算时首先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3.怎样进行试商与调商?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4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算式688=86与前面我们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计算时我们要注意2.写一写你的试商过程;3请总结一下怎样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n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能否通过向乘法做除法,推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簡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学生完成例4的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强调:要注意商的书写位置;要注意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2、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说说试商过程,师生共同点评.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一5题,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选择题。(选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括号内)(1)5684-57的商是()B一位数C三位数(2)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40,余数是15,这个除法算式的除数最小是()A16(3)5684-14=(A408(4)310除以(A200(4)45除(A9062.判断。⑴在除法里,B41)B40),商是15,B2C14C4……8余数是10C20)的商是6,余数是20B270290C除数一定要小于余数。⑵试商时,除数与商的积小于被除数,商就一定正确。(1)503^52,□里填2〜9时,商是两位数。⑷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就有几个0.()⑸一个数除以12,如果被除数增加48,则商增加4.()1.商店运来118千克的桔子,按每袋装15千克,可以装多少袋?还剩多少千克?八、总结评价。2、教师总结性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板书设计:导学反思:\n1.探索规律第1课时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11页例1和例2,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1--4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讣算器的讣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并知道这些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发现的斥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导学重点】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并知道这些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导学难点】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导学准备】课件,计算器【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1.先算一算,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44-4=364-2=\n364-4=364-8=2404-4=24004-4=我发现:2、找规律填空:①1,2,2,4,8,(),()②1,&15,22,(),(),()③1,4,9,16,(),(),()二、板书课题.揭示H标。前面我们探索了乘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探索除法算式里的规律。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11页例1和例2,思考:1.例1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特点?2.例2中的算式,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3.例2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三者间有什么特点?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1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每个算式里两个因数的特点是。2.从上往下看,因数的位数的特点」3.积的特点是o_4.我能用规律解决:11111X11111=111111X111111=学生自主学习例题2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从左往右看,被除数(),除数扩大儿倍,商反而()相同倍数。从上往下看,除数(),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相同倍数。2.从右往左看,从下往上看,3.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三者Z间的关系是4.你还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n1、学生完成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n引导出:1借助计算器探究乘法算式的规律方法:先用讣算器讣算算式的积,再根据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特点,找出算式的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2除法算式里的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0除外),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0除外),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2、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小组内说说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点评.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4题,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找出下面算式的规律,在例填上合适的数。1114-37=34444-37=□222—37二65554-37=□3334-37=96664-37=□2.用计算器计算。3X7二33X67=333X667=3333X6667=366667=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上而的运算规律,写出下而的积。777一37二口888—37二口9994-37=0333333X666667=八、总结评价2、教师总结性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探索规律第2课时\n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12页例3和议一议,试一试,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7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商不变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在计算和解决问题屮的具体应用。。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导学重点】探索商不变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导学难点】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导学准备】课件,计算器【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不计算,写结果,再说说你的发现:124-4=484-4=1204-4=4804-4=12004-4=我发现: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索了除法还有什么重要的规律。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12页例3和议一议自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与同学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规律。四、自主学习:学生口主学习例题3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我发现:\n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小结: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这就是()的性质。2.15004-500怎样计算简便?请说明理由。相同的倍数,相同的倍数,)或(商(商()相同的倍数,商(),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1、学生完成例3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1商不变的性质。2运用这一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2、学生完成试一试,师生共同点评.3、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师生共同点评。4、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7题后,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填空2400一40二60240004-()二40()4-600=42404-40=()24004-()=6.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724-9=364-3=604-3=7204-90=3604-30=6004-30=7200H-900二36004-300二80004-400=2.判断下面各题的运算是否正确。484-12=4(1)(484-5)一(124-5)二4()(2)(48-6)4-(12-6)=4()(3)(484-4)4-(124-4)=4()(4)(48+3)4-(12+3)=4()(5)484-(124-3)=4()3.已知39一3二13,请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写出4个商是13的除法算式。①®\n1.能力提升:用简便方法计算6254-2520004-125八、总结评价。2、教师总结性评价。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1.解决问题【导学内容】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教科书第116页例1和第117页例2,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3题。【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2.过程与方法: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导学重点】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能力。【导学难点】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联系,能理解生活屮关于做工问题,路程问题等的实际联系。【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n1.--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一共用了23时,两地Z间的距离是92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多少?2.列车以每小时23千米度从北京开往上海,两地之间的距离是920千米,列车要行几时才能到达上海?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自学引领:(提出自学要求):学生独立看书第116页例1和117页的例2,思考:1.这些算式里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2.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3.求“汽车什么时候到达”,求的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什么?四、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例题1后完成下面的练习第一问lo在算式256=4十8中第一步2564-4表示第二步644-8表示1.述可以怎样做呢?(先说思路再写算式)第一步先求:算式:笫二步再求:算式:综合算式第二问1.12X9表示什么意思?2.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自主学习例题2后完成下面的练习1.1804-3求的是什么?运用的数量关系是2.8404-60求的是什么?运用的数量关系是3.14时代表的含义是:\n鱼想一想:从早上6:00出发。经过14时后是什么时间呢?算式:五,质疑,合作交流。1、在自学中,我的问题是2、值日组长汇报学习收获。交流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值日组长每天轮换)3、依次交流自己质疑的问题,小组成员互助解决,可向老师求助。六、教师后教:1、学生完成检测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出:1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明确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再利用学过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2国道的含义。1.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到达时间2.在分析解决行程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Z间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关键。2、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师生共同点评。3、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一3题后,师生共同点评。七、自学检测: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点评。1.两台织布机3吋可以织布246米,那么一台织布机1吋可以织布多少米?2.工程队用3台压路机5时可以压路3000米,找这样计算,5台压路机8时可以压路多少米?3.贵阳至长沙的铁路962千米,列车上午8:00从贵阳站开出,21:00到达长沙,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八、总结评价。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综合应用:节约一粒米【活动内容】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n教科书第123页至第12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养成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活动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让学生体会养成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活动准备】天平,计算器,米【活动过程】一、、准备性学习:展示课件,温故知新。1.填空1000克二()千克1吨二()千克25吨二()千克50千克二()克20000000克二()千克二()吨5吨二()千克二()克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1444-24358一522164-36524一87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孩子们平时吃饭有没有漏米饭和剩饭的现象?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会珍惜粮食。如果我们每天每人能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大米?这节课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三、自学指导结合教材第122页至第123页“节约一粒米”通过上网、查资料书等方法自学,并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來,在课堂上讨论。四、合作探究认真看书123页“测量与计算”,小组合作,完成:1、称一称,100粒米有多少克?那么13亿粒米有多少吨呢?2、13亿人1天节约的大米可以供多少人吃一年?3、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能值多少钱?\n【探允问题二】认真看书124页“调查与反思”,小组合作,完成: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询有关粮食问题的信息。调查自己或身边的人一天浪费了多少粮食。2、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粮食?五、讨论交流如何爱惜粮食,从小养成节约的号习惯。八可能性单元要点分析【导学内容】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导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是探索新知的有效途径。【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关键:.(1)注意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课时划分共3课时。可能性2课时综合与实践:惊人的危害1课时可能性(一)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125页例1“抛硬币”、第126页例2“摸彩球”;课本第127页至第128页课\n堂活动中的第2、3题。【导学目标】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屮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关键: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导学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具准备】【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新学年又到了,班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男同学;女同学。教师指出:转来的学生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要看具体情况才能确定,在没有看到事实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就是不确定现彖。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可能性(一)二、开展活动,体验不确定性。1.活动一:抛硬币。(例1)出示导学情境图。例1:抛硬币。(1)猜测。图上画的是什么?(儿个同学正在做“抛硕币游戏)你能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出现的情况吗?指名冋答,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三种情况:①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②落地后可能是正面朝下。③落地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正面朝下。(2)动手验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抛硕币”游戏,每人抛5次,并把出现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统计。第()小组抛硬币活动记录单姓名结果、\合计正面朝上次数正面朝下次数(3)交流。\n让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动手实践,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在“抛硬币〃游戏屮,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正面向下。(4)联想:教师板书“可能”。接着,再提出:生活屮哪些事情可能发生?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1.活动二:摸彩球。(例2)出示导学情境图。仃)猜测。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小虎、小猪、小猫正进行摸彩球游戏)。你能猜出小虎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的球吗?指名冋答,学生可能会说:小虎摸出的一定是红球。(2)动手验证。让各小组的同学做小虎摸球的游戏。(盒子里装6个红球,每人摸一次,小组长统计摸球的结果)(3)交流。让各组汇报统计结果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摸出的球都是红球?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因为盒子里全是红球,所以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4)联想。教师先板书“一定”。接着,再提出:生活中什么事情一定发生?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5)质疑。从小虎摸的那个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吗?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不可能”。(为什么?)指名冋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因为盒子里没有白球,所以从那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到白球。(6)再联想。教师先板书“不可能”。接着,再提出:生活中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7)说一说。师:根据这三幅图,你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几句话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三、拓展延伸,兼顾差异。对的打“错的打“X”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2.女儿的体重一定比妈妈轻。()3.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两位数。()4.三位数减两位数的差不可能是三位数。()\n1.买股票一定能赚钱。()2.世界上最高的人不可能10米。()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可能性(一)可能一定不可能个人修改:导学反思:可能性(二)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128页例3,课本第128页至第13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及练习二十五中的第3题。【导学目标】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难点:内容同导学重点。3.关键: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初步体验了不确定现彖。你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屮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吗?指名冋答后,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可能性(二)\n二、组织讨论,进一步体验不确定性导学例3O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例3导学情境图。(图略)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什么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比赛可能出现哪些结果?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1)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三(1)班胜、三(1)班败、三⑴班和三⑵班赛成平局。(2)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三(2)班胜、三(2)班败、三(2)班和三(1)班赛成平局。(3)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三(1)班胜、三(2)班败、三(1)班和三(2)班赛成平局。如果学生只考虑胜败的情况,而忽视了平局的可能,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足球比赛结果是平局的可能。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8页至第13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3题。1.第1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指针停下来可能会指向哪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看指针最后停下来指向哪里?2.第2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试一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这两枚硬币落地后朝向有以下四种:(1)男女生投的硬币正面都朝上。(2)男女生投的硬币正面都朝下。(3)男生投的硬币正面朝上,女生投的硬币正面朝下。(4)男生投的硬币正面朝下,女生投的硬币正面朝上。3.第3题。\n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用骰子掷一掷。(同桌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答案可参考如下:掷得的点数可能是1、2、3、4、5、6。(六种)1.练习二十五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答案可参考如下:(1)如果按字母区分,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可能是A,也可能是K。(2)如果按花色区分,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可能是黑桃,也可能是方块。(3)如果既按字母,又按花色区分,有4种可能的结果,即可能是黑桃A,可能是黑桃K,可能是方块A,可能是方块K。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几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五、板书设计可能性(一)可能一定不可能个人修改:导学反思:综合与实践:惊人的危害集体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活动内容】根据课本第131页至第132页导学内容设计。【活动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巩固统计知识。2.提高用数学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能用观察、调查、统计等方法了解生活坏境中的污染情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环保意识。\n【活动准备】1.课外活动准备:学生自备用于活动记录的纸、笔等用具。2.课内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记录的原始资料。【活动过程】一、课外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下调查和记录。1.到有关单位了解本地区水、空气质量状况。2.到有关单位了解工厂给环境带来的危害。3.到有关单位调查了解处理废水的情况。二、课内活动1•讨论:哪些因素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1)小组讨论,教师参与。(2)各小组汇报,并把环境污染情况归类:类别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农肥污染举例2.交流课外调查和记录的内容。(1)交流有关本地区水、空气质量状况的记录资料。(2)交流有关工厂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的记录资料。(3)交流有关处理废水的情况的记录资料。3.计算并交流。(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师:下面,我们将提供一些资料,通过计算和交流,来进一步了解有关环境污染问题。(1)生活垃圾问题。出示导学情境图。垃圾焚烧处理每吨需成本费150元。我国生活垃圾产量年份20042005产生量(万吨)1550915577①获取信息。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②提出问题。师: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要产生生活垃圾多少万吨?③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解答过程可参考如下:(15577-15509)X(2010—2004)+15509=15917(万吨)(答:略)(2)污水处理问题。出示导学情境图。处理1吨污水需要成本费2元。\n2005年全国污水排放及处理情况污水排放污水处理(万吨/日)(万吨/日)98505725①获取信息。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每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量不相等,说明部分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②提出问题。师:2005年全国污水处理费大约是多少亿元?③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解答过程可参考如下:57250000X365X2二41792500000元〜418(亿元)(答:略)(3)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产生量问题。出示如下统计表。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产生量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产生暈(万吨)830952100111709951162①获取信息。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冋答,引导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②提出问题。师: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大约增加固体危险废物多少万吨?③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解答过程可参考如下:(1162-830)一5=66(万吨)(答:略)(4)烟尘排放问题。出示导学情境图。烟尘分工业排放和生活排放烟尘。全国1天大约要排放多少工业烟尘?2005年全国烟尘排放情况烟尘排放总量(万吨/日)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万吨/日)1183949\n①获取信息,明确问题。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信息,并明确所提的问题。②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答案可参考如下:全国1天大约要排放多少工业烟尘?949一365二2.6(万吨)(答略)平均每月大约排放多少万吨烟尘?11834-12^98.58(万吨)(答略)(5)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出示导学情境图。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年份目前200820122020排放标准(g/km)163140120951辆公共汽车平均每天行驶200km,照这个标准,目前1天大约要排放尾气多少千克?①获取信息,明确问题。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明确所提的问题。②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解答过程可参考如下:163X2004-1000=32600(克)~33(千克)(答略)2.交流: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你想到了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卫环境的小卫士。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用儿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性评价。四、板书设计个人修改:导学反思:\n安岳县林凤镇琼江小学集体备课导学案106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