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1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1)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第65页例题和相应的“想想做做”以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为素材。例题是归一问题,先求小华买5本练习本用去多少元,再求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在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这样的活动线索,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四点。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n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体会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66页根据两道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他们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个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又如买的笔记本多(少),用去的钱也多(少)。这个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2)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第68页例题和“试一试”以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为素材,继续通过列表整理,培养解题思路。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题目里有桃、苹果、梨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在解决问题时,不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填入表格,只填需要的条件信息,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信息的活动。在例题的表格里,上面一行已经填了桃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下面一行填什么由学生思考。“试一试”只提供一张空白的表格,里面填哪两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都由学生决定。要充分发挥问题对思路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两个问题。只要明白了问题的意思,列表整理不会有困难。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在列表整理后,教材安排学生想一想要先算什么,理清解题思路。仍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根据表格里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两条思路的交叉点就是解题步骤。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1)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两道例题里都提供了表格,只要把条件或问题填入表格就进行了信息的整理。教材预设表格,能突出策略的教学,便于落实。在两次“想想做做”\n里都有不提供表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没有提供表格也要整理信息,是鼓励整理的形式多样化,使整理信息的活动具有个性;是引导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从题目的安排变为自我要求。为了完成从提供表格到不提供表格的过渡,教学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让每个学生都有独自填表整理的机会,学会填表整理的方法。第65页例题里的表格已经填好,所以“想想做做”前两题都有空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第68页例题的前一张表格留出一半给学生填,“试一试”的表格全部让学生填。教材留出这么多填表机会,给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填表整理创造了条件。第二,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填表对解题的作用。填表不单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还能理出解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如果不经过填表整理的活动,数量关系就不会这么清晰,解题也不会这么顺利。第三,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解答“想想做做”里没有提供表格的题目时,仍然要把整理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的形式不要求全体学生都相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下面是勾画整理的实例,它是有形地列表整理到无形整理的中介。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 学生选择整理方法一般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教学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保障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整理信息的时间。要组织各种整理形式的交流,逐渐提升整理信息的水平,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2)解决新颖的问题。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n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n解决问题的策略1(p65-67)【教学要求】1、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简明表达和有序整理有关问题所提供的数学信息,2、学会通过列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列表在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运用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3、让学生积累成功地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流程】第一段:谈话导入流程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们研究研究看。第二段:通过比较,感受列表整理的优点流程2:教学例题a课件出示:例题图。(略)师:仔细观察这幅图。师指出: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说,我买5本。那么小华用去多少元?这里已知条件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有顺序的表达,使我们一看就知道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怎样来整理其中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活动,然后汇报交流)流程3:教学例题b1、小明: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我买5本,用去?元。2、小明:(这里应出示画的线段图)小华:3、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课件出示:三种整理的方法:(分步出示)二次备课\n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同学们的几种不同的整理方法。第一种是把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写得对应、整齐;第二种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这里的三小段表示3本笔记本,一共18元,那么这样的5本是多少元,其中表示每本单价的线段保持同样长(师指着线段图说);第三种是运用了列表整理的方法,表格中的问题数量用问号标出。师:同学们,你们可能还有别的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方法较多。但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列表整理更简单、清楚,一目了然。看样子,列表整理数学信息,是有助于分清数量关系的一种好办法,今后我们可以多多运用它。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现在我们能够很快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列表整理。第三段:借助列表,分析数量、解决问题流程4:教学例题c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课件出示:师:观察上列表格,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学生活动)。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像小番茄学友这样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像小辣椒学友那样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课件出示:书上小番茄图和小辣椒图。\n师:通过列出表格,思考清楚了。要求5本的总价,先求一本的价钱。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课件出示:18÷3=6(元)6×5=30(元)答:小华用去30元。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流程5:教学例题d课件出示:原来的例题图,及“小军用42元买练习本,他买了多少本?”。师:同学们,小军用42元买练习本,他买了多少本?你也能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数据,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吗?课件出示:(空白表格)师: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上“小明和小军”。课件出示:小明小军接下来会填吗?请你把书打开到第66页,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在书上填写条件、问题和答案(学生活动)。课件出示:\n小明3本18元小军?本42元18÷3=6(元)42÷6=7(本)答:小军买了7本。师:请同学们核对一下。其中有人先打表格,后填表;也有人先摘录条件、问题,后划表格,这两者都是可以的。总之,列表整理数据对于我们考虑解决问题很有帮助,是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好法子。流程6:教学例题e师:因为是同一个题材,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可以把上面两张表格合在一起后再简化一下,就得到这样的形式。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本18元5本()元()本42元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得懂吗?买3本用去18元,3本和18元对应,那么买5本用多少元?42元又可以买多少本?它在书上第66页,请你完成括号中的填空。(学生活动)\n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本18元5本(30)元(7)本42元师:是这样的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桌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师:仔细观察上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买的本数在变化,用的钱数也在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也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么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小结:刚才我们是用列表整理数据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大家掌握了吗?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第四段:巩固练习流程7: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书上P66)师:瞧,学校图书室的桌子上放了一摞摞的字典,这里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你能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数学信息吗?现在就请你们把数据整理一下,填到书上第66页最下面的表格里(学生活动)。课件出示:题目(略)6本高168毫米15本高?毫米?本高504毫米\n师:是这样吗?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很快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试一试,做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课件出示:168÷6=28(毫米)168÷6=28(毫米)28×15=420(毫米)504÷28=18(本)答: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答: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一起高420毫米。米,有18本字典。师:是这样吗?要求的问题虽然不同,但解答时都要归结为先求出(单一量)1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这类数量关系,过去有人又称之为“归一问题”)。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书上的题目,略)师:请大家在书上先列出表格,整理数据,再列式解答。(学生活动)师:你的解答正确吗?核对一下。这道题中又是哪个数量不变呢?题中条件不同,但解答时都要归结为先求出不变的总(数量)价(所以这类数量关系,过去有人又称之为“归总问题”)。课件出示:解答过程。(略)第五段:课堂总结流程9: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呢?对,就是列表解决问题,它有助于我们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正确解答问题。你学会了吗?\n流程10:课堂作业书上P67,第3、4题。板书设计:教后反思\n解决问题的策略2(p68-69)【教学要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价值,并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⒈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1)要求同学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指名学生说已知什么,求什么。(2)提问:你们能用上节课的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将题中的信息整理出来吗?(3)同学们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4)与复习题比较:提问:今天的例题在整理信息时也用到了列表法,此时的列表与复习题的列表有什么不同?指出:列表不仅起到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显示数量关系,这亲就可以从中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有时能使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5)提出质疑:用列表的方法,我们再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长(米)87宽(米)18二次备课\n面积(平方米)(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想想,如何围面积最大?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⒉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2)同学们试着用列表法找出结果(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出示列表。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仍然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用列表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四、全课小结用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表的好处有哪些?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