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总笫课时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观察物体学习内容:笫32—34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牛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血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学习重点:认识“从同一个和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学习难点:认识“从同一个和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活动流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血、上血、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例lo1.观察投票箱。(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血、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牛观察。)(3)71: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学习例2c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四、练习反馈,效果呈现完成练一•练。(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血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2)练一练第2题。\n五、拓展训练突破难点完成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2)观察前而和右而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而和右而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七、作业设计:与《补充习题》同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刀口总第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学习内容:第34—36页,例3,练一练,练习六1—5题学习目标: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流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例3视图。提问:这幅图是由儿个小正方体摆出來的?你能摆出來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提示:(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來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來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來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1.连一连。(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n(2)完成练一练第1题。1.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2)比一比:上而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3)完成练一练第2题。三、练习反馈,效果呈现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2.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3.按耍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五、作业设计:与《补充习题》同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总第课时月H第2课时练习六学习内容:第37—39页,6—17题,动手做学习目标: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学习重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流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2.谈话:\n我们己经学会了“观察物休”,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1.练习六第9题。(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和同的,也可能是不剛勺。2.练习六第11题。(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3.练习六第13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4.练习六第14题。(1)小组合作,摆一摆。(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5.练习六第15题。(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而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6.练习六第16题。(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7.练习六第1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三、拓展练习。第39页“动手做”。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冇它,会冇什么作用?五、作业设计:与《补充习题》同步板书设计:\n教学反思:总第课时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学习内容:p40.41页例题1,练一练。学习目标:1、讣学牛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填写统计表,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一句所给的数据,独立回执条形统计图的直条,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作用,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3、使学牛•感受到统计的额思想,体会数学与牛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回执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学习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吗?你们喜欢看一些什么电视节目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收集数据。同学们刚才提到的4类电视节目,每种节目到底有多少人呢?你有办法?出示空口的统计表格,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按照顺序报出口己售欢的电视节目的名字,其他同学用価“正”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活动交流统计结果2.制作统计表学生活动自己填表结合提问:合计怎么计算的?算的对不对,你怎么检查?师:刚才我们填写的这张表叫做统计表,与书上的统计表比一比,看还少什么?提醒:不要忘记统计的时间。制作统计表是我们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整理后与整理前相比有甚么优点?3.制作条形统计图师:整理数据除了制作统计表,我们还可以制作成统计图。出示半成品,提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师适当补充。生完成统计图集体校对师:为什么这里纵轴上的1格表示2人呢?我能不能用1格表示1人?1格表示2人有其么好处?你想提醒人家注意什么?\n分析数据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什么?统计表、统计图冇甚么特点?小结:统计表川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丿IJ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都能表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能形象、肓观地反应数据的多少。三、练习反馈,效果呈现。练一练四•总结课内,延伸课外。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课上同学们通过手机数据、幣理书籍、分析数据,己经完成了统计图,你们会想调杳了解一些什么情况,课后继续研究。作业布置:与《补充习题》同步板书设计:条形统计图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教学反思:\n课时总第第2课数据分段整理学习内容:p4243例题2练一练学习目标:1、在经历手机、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止”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対统计结果进行分析。2、使学牛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屮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仪式,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学习垂难点:学习重点: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Z前都要做什么呢?(罐身高)随便请儿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人号。)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血“正”字的方法來统计。)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写完Z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冇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学牛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LI期。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來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儿个例子吗?完成书上练一练及练习七的相关习题三、全课总结\n我们今犬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C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川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作业布置与《补充》同步板书设计数据分段整理(1)收集数据(2)分析数据教后反思\n总笫课吋学习内容:平均数学习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屮,让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2、让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3、让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屮,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牛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运川已经学会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区委运动会乂要如期召开了。为取得好的成绩,三(1)班的同学正在积极训练,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吧。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师:从图中你知道那些信息?(出示第一小组)师:第一•组的男牛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牛套的准一些?交流2、出示第二小组师:第二组是男牛套的准一些还是女住套的准一些?师: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屮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你们同意这种比法吗?3、两队人数不同,每人个数也不同。出示第三小组男、女工套圈成绩统计表。师:这组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你还会比较吗?这一组情况与前两组冇甚么不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师:谁來说说你的想法?师:这一组的情况真复杂。男、女牛人数不相等,每人套种的个数也各不相同。师:有道理!男、女牛每人套种的个数不一样多,比较一个男牛和一个女生的个数也不容易。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如果把男生每人套种的个数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套种的个数也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这样可以吗?师:这里的“匀匀”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师:你述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种的个数吗?分组计算师指名汇报并板书岀相应的算式,解释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先合示分)提问:为什么男生的要除以4,女生的要除以5?师:这个计算出来的“7”表示什么?是不是每个男生实际都套中7个?“6”呢?师: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牛套的准了吗?\n师:自习观察这两组平均数,你发现了其么?平均数在()到()之间?师揭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后分),便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在授大值和最小值Z间,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水平,而是反映了这一组学牛的整体水平。这节课,我们就—•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师:其实我哦们的住活也有许多鱼平局数有关的问题。一起來看看吧!1、移动笔筒计算(练一练)(1)指名解决(2)变化——将第二个笔筒里拿三支放到第三个筒里,提问:现在这三个笔筒的平均数还是6支吗?(3)再变化——从第三个笔筒里拿走三支,现在平均数还是6支吗?平局数变大了还是变小了?(4)回复原样。看看现在又冇甚么变化?(把第三个笔筒里面的笔全部拿到第二个笔筒,把第三个笔筒拿走)捉问:现在平均数变了吗?为什么?2、练习八1——4题。3、某小学三年级共冇12个班,平均每班冇50米格学生。其中三(1)班冇学生54人,平均年龄11岁。在今年的献爱心活动中,三(!)班同学纷纷捐款,平均每人捐了10元。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该小学三(3)班可能有45名学生。三(!)班每个学生都是11岁。在献爱心活动中,三(1)班可能冇同学捐款5元。6、给老师的这节课打分,如果老师这节数学课满分是10分,你认为老师的这节课可以打几分?四、全课总结作业布置《补》《练习与测试》中对应练习板书设计平均数同样多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男:6+9+7+6=28(个)女:10+4+7+5+4=30(个)284-4=7(个)304-5=6(个)教后反思\n总笫课时平均数练习课学习内容:练习课学习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师:昨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平均数,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练习八5——101、练习八5注意讣学牛辩一辩,在这个过程屮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2、练习八6这道题中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最多的是那个小组,最少的是那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估计平均植树的棵树,体会平均数在最人数和最小数之间这个特点,最后再进行计算,看估计的怎么样。3、练习八7首先耍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表格,在此阜础上独立解决。对于(2)题,通过这道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4、练习八8这题关键耍让学生理解“没有上场比赛”这种情况下的平均数的球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本质。5、练习八9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6、练习八107、你知道吗?三、全课总结。作业布置《补》和《练》中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总笫课吋\n运动和身体的变化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牛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牛的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2、运川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牛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利用教材提供的索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少身体变化”二、实验讨论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矩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示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笫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吋候,原地跑30秒,休息儿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笫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而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儿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対身体状况的影响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悄况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教师:接下來,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伤〈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三、引申反思\n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示反思总第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木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学习难点:归纳解题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1、回顾策略。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2、揭示课题。说明:我们已经学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川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序们能灵活运丿IJ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n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运用步骤,感受策略。(1)呈现例1,了解题意。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的很清楚,能看出条件Z间或者条件少问题Z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现在來比比哪个整理的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人家交流、分亨?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來,引导学牛: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報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谁来说说这样整理冇什么好处?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Z间的联系,需耍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你认为呦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的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Idi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巧、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冇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人家灵活运川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n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吋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验算法是不是合理)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木上写岀检验过程。(启发学生“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帖算式)哪位同学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你解答计算结果止确吗?止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现在看看,在求岀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写出答案)(5)引导回顾,体验过程。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耍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2、拓展训练,突出重点(1)解答“想一想”。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人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一下。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捉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同学來说说怎样检验?(板书算式)让学牛一起说答案。(2)比较异同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最关系的?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笫三步方法不同?指出:这两题都可以川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1)归纳步骤。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儿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血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指出:同学们己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耍经历这样的四步: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冃标;最后检验结果,行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1•: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冇根冇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n(2)交流体会。引导: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指llh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來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虽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的找到数量间的关系。三、练习反,效果呈现。1、做“练一练”第1题。(1)整理条件。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幣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2)解决第(1)题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交流一下?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3)解决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川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來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儿步?分析啥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指出: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耍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川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n家庭作业:练习九第3题。板书设计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列式解答,算出结果检验结果,写出答案教后反思总第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整理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川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冇利于发现数虽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现实牛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学习重点: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学习难点:理解不同解题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呈现例2,讣学纶独立阅读,根据学纶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n交流:题里表格屮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是什么?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牛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卜-降12厘米)指岀: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宜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12厘米)提问:耍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说明:问题是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和条件对应板书:?小时——120厘米)(2)分析数量关系。引导: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和同学说一说,看看冇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不遗漏卜•列①②的交流,③④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交流一种或两种):①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儿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②从问题想起的算法: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朋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二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③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多少倍,再求要多少小时;④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耍多少小时。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岀数暈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指出:(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毎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吋;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儿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3)列式解答并检验。解答: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在课木上。(学生列式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检验:最后请大家想想町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并写上答句。交流: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可以交流不同的检验方法,确认正确结果)追问: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题结果?(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或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2、完成“想一想”。呈现问题:照这样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捉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12小吋——?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谁來说一说?指名学牛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n指岀: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岀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和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这两个问题都要按2小时水位卜•降12丿里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都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岀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岀同一类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儿厘米后,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昼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引导: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川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一下:你在这些方而有什么体会?同桌先说一说。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冇哪些体会?小结:像今天这样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已知2小时下降12厘米,需要照这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脾•米,再求出结果。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数量Z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板书:列表整理和分析)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1、做“练一练”笫1题。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木数和元数对应整理。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指出:列表整理后,能很清筑地看出数量Z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本用18元,能求出每本儿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來;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都需要先求每木儿元。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牛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杲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木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岀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要先求每本厚儿煉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作业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九笫4题和笫5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笫6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2小时——12厘米?小时——120厘米12小时——?厘米列表整理和分析教示反思总第课吋\n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授课类型:练习课教学FI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2、使学牛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Z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木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牛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2)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冇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耍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儿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儿头牛?3、引入课题二、练习反馈,突出重点1、回忆解题步骤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2)列式解答并检验。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捉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相同?三、拓展提高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提问:题里己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讣我们填写哪些问题?(2)完成第(2)题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为什么?\n2、做练习九第9题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你准备怎样算,是怎样想的?3、做练习九第11题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总结收获作业布置练习九10、12《补》《练》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总第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屮,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练习思路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2)分析解答\n(1)检验结果2、思路表达出示补充题(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來准备平均分成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三、练习解答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2)提出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2)解决问题3、完成思考题四、练习小结作业布置练习九16-18板书设计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