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表格式)

更新时间:2022-08-13
类型:doc
大小:111.50 KB
页数:16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单元第2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16~29页:⒈ 认识射线、直线。⒉ 认识角的特征,学习角的分类。⒊ 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教学目标⒈ 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⒉ 使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和角的计量单位,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90度和60度的角。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折、画、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教时安排共计7课时角的认识1课时角的度量2课时角的分类和画角2课时单元练习与测试2课时\n教学内容教科书P16-17角的认识教时顺序第1课时教学目标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⒉ 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木条做的角。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复习线段:还会画线段吗?它有什么特点?巡视。对个别人进行指导,回忆画法,画出线段交流。(画法特点)2、认识射线情景引入,出示主题图。香港的夜景美吗?美在哪儿?(十有八九的学生会说美)各有各的说法,会有学生说出灯光的。指出: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板:射线)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借助前面的线段示范(不作语言描述)(观察)试画(不注意示范的画法会各异)交流画法结合学生画图情况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讨论:现在你们认为该怎样画射线?再画射线,体会无限延长讨论交流射线的特点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射线?交流。3、认识直线擦去线段两端的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提问:大家有什么发现?还是一条直的线、没有了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答案组合)说明: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巡视学生画直线)画直线,交流并体验无限延长。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特点?结合回答板书(可设计成表格式)。讨论交流。4、练习(判断)想想做做1小黑板出示第一题明确题意,独立完成。交流并说明理由。5、认识关系谁能说说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修订本: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此处学生可能较难回答出来)\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6、讨论并交流异同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线游戏)①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②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③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独立画线互相交流,汇报情况。结合教师讲解明确:(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也可以画无数条射线。(2)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交流各自掌握的情况7、完成想一想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认真观察第17页“想一想”插图,中间一条线最短。二、认识角1、角的组成你好能从一点画出两条射线吗?画一画,看一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独立画一画交流:画成的是一个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你能画出跟刚才不一样的角吗?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并交流。画不同方向的角。结合所画角体会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不变。2、角的记法和读法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角举例“∠1”,读作“角一”练写角的符号并练读指“∠1”的顶点和边3、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第三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数一数。交流。三、全课小结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想想做做”第1~3题。“想想做做”第1~3题。教时顺序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共决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通过自主观察、相互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设疑导入激发兴趣三角尺量角1、发现问题:出示一个120°的角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与同桌交流自己对它的了解(取出自己的120°角)猜测2、引导操作:你能利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这个角有多大吗?尝试测量:用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量自己练习纸上的120°的角。3、反馈交流:你是怎样量的?结果怎样?有什么发现?边操作边交流各种不同的量法和结果(发现问题)。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的结果不同呢?你想到了什么?4、谈话: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同意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5、观察、探索、交流,认识量角器并掌握量角的方法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6、认识量角器你知道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量角器)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取出量角器观察,相互交流,指名汇报。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量角器是半圆形的,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示范操作1度的角,可用线)\n量角器上还有什么?再次观察量角器交流汇报;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量角时,我们要把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量角器上的角出示P18最后一段话(分点出示)师生配合或生生配合,用量角器量角。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7、出示书上量角的图示自学交流并试量角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结合自己的操作交流8、交流小结:①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②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③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两重一看)提问: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什么情况下读外圈刻度?应该注意点什么?讨论交流(允许有不同意见)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自主测量后相互矫正第2题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说明什么?量角后填空小组内交流(180°)提出假设:是否所有的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是180度?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研究研究。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第3题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三个角各是多少度?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量一量、说一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回顾总结,拓展延伸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其实关于角的知识还有许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布置作业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P20-21,“想想做做”第4-9题,思考题,你知道吗?教时顺序第3课时教学目标⒈ 使学生进一点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⒉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教学难点度量位置“变式”的角教学准备量角器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复习旧知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中心)它有几圈刻度?有两圈刻度(内圈和外圈)怎样量一个角?(两重合一看数)具体阐述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法交流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第4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指名口答,集体订正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位置不一样)(有一条边与外圈0刻度重合,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注意要分清是看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第5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模仿量出几个角的度数并交流,指名回答。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图1:看外圈刻度;图2、图3内圈刻度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讨论交流(依据:两重合一看数)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第6题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正确吗?观察,判断,互相交流。交流判断结果:只有图4的方法是正确的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结合两重合一看数回答。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操作,互相检查。第7题指名读题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仔细观察图,交流观察结果。请量出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巡视)操作,交流,错的订正。第8题集体读题,明确要求。图1三角形图2正方形图3五边形图4六边形你认识这些图形吗?请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用量角器量角,指名口答(60°90°108°120°)你有什么发现(主要应该是角的情况)(引导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角或边的情况,内角和的情况等等,只要是正确的,均可以)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第9题出示队旗图,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交流: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估计并填表格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并填表比较估计与测量结果交流完成思考题指名读题,明确题意按要求画一画,数一数,填表格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直线数=1+2+…+(n-1)]观察分析表格,交流发现:如:3个点,有(1+2)条直线\n你知道吗?组织交流,自主阅读“你知道吗”。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P22-24角的分类和画角: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1-7教时顺序第4课时教学目标⒈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⒉ 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教学准备量角器,钟面,一张圆形纸片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复习引新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两重合一看数)看角度的方法请大家任意画一个角。独立画角。我们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板书课题)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1、教学角的分类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做角,交流请将这些角的样子画在本子上(巡视)画角(1)锐角直角钝角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2)平角转动活动角成一条直线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还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符合条件指名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互相说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量角,交流:一个平角是180°1平角=2直角(2个90是180)只画一条直线说它是平角行吗?点上顶点呢?讨论交流(不能,不符合条件)点上顶点是的(3)周角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讨论交流:是角,符合角的定义。小结周角的定义,说明周角是360°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比较、分析、讨论、交流1周角=2平角=4直角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同桌交流,集体交流。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4)练习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明确要求交流名称,独立排一排。口答想想做做第2题:说说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再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同桌互相说角的名称交流生活中的发现2、教学角的画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巡视)(交流中对于用三角尺画的给与肯定,并引导思考用三角尺可以画出哪些特殊的角)尝试画一个60°角,交流画法(量角器,三角尺可能都有)小结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互相说一说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试一试”指名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巡视,注意指导第二个角的量角器摆放尝试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同桌交换检查订正。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1、第3题出示题目(1)明确要求按要求折纸,交流,指名读题。(2)按要求逐步打开并交流情况2、第4题提问:钟面上每一大格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一圈是360°,一共是12大格,每一大格是360÷12=30(度)指名口答钟面上的角,观察,口答。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3时整和9时整)\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3、第5题集体交流分类的依据根据要求分类4、第6题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独立完成课堂小结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角按照大小可以怎么分?3、怎样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7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P25-27,练习四1-10,思考题,你知道吗?教时顺序第5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复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为它们是无限长的)第1题,指名汇报,交流、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讨论交流。第2题,巡视,指导。(注意4个点的不同情况),独立完成。复习角的认识第3题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举例认识的角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第4题,指名汇报,观察,小组交流。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分,形成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第5题示范折纸过程,同法折纸。指名汇报,填写∠1、∠2、∠3的度数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第6、7题,集体交流,独立完成,交流后订正。第8题巡视方位的填写,填写出8个方向。巡视,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45°)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量说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交流)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第10题说明题意,集体交流,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思考题集体汇报,小组交流(说明理由)你知道吗?自学,交流。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布置作业P27第9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学内容教科书P28-29怎样滚的远你知道吗?教时顺序第6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的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3、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所进行的统计、角的测量等数学活动,而不是找到最终的结论。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操作活动,活动有序。教学准备平滑的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尺,量角器,实验报告单。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出示P28情境图看到了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仔细观察,相互交流。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讨论,举例说明。2、揭示课题(…)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常用它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的远一些吗?怎样才能弄清这个问题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3、师生合作,示范方法。演示实验:要求:8人一组,按实验方法和步骤在与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上进行。你们知道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吗?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指两名学生与师合作演示[搭一搭]用30-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斜坡,使其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滚一滚]用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纸圈)轻轻放在斜坡上,使其自动往下滚[量一量]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底部开始测量其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反复实验,记录长度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物体滚动的长度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圆柱体在地面上滚动的是不是一样长?观察、比较、交流:略有不同\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那用哪一个距离代表30度时的长度了?指出:平均数可以避免偶然性,更可靠。讨论交流:用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分组实验,探索交流。实验:要求:8人一组,按实验方法和步骤在与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上进行。边实验边填实验报告单,并计算平均数。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物体滚动的长度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物体滚动的长度交流:咱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比较一下你们求出的平均数,哪一种斜面滚的最远?比较三次结果,45度时滚的最远能不能断定45度时一定最远?要怎样继续讨论结果呢?如果再做,什么角度合适?(现在不能肯定)讨论交流意见:再做实验30°-45°45°-60°再实验现在就请大家继续做实验,巡视。继续实验,填表格。木板与地面的角度:()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物体滚动的长度交流:请同学们比较求得的平均数,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现在能不能肯定的说哪个角度物体滚的最远?怎么办?如果要告诉别人你的实验结果,你想怎么说?(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麻烦的研究态度)观察、比较、交流。①45°最远②有另一个最远的角度(继续实验)(说一个大概的数据,如41°左右)\n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二、教学你知道吗?谈话引入提问:“你知道吗”介绍的是什么斜面?你从书中获得了那些知道?自学,交流所学知识。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