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2017年用

更新时间:2022-08-15
类型:doc
大小:859.00 KB
页数:147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教学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教学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三、教学重点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四、教学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五、教学时数4教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1课时课题:图形的平移第1课时单元第1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感受平移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二、怎样平移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小组交流反馈汇报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三、练习平移1、做第2页“试一试”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2、做第2页练一练。(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4、出示练习一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四、全课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五、作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2课时课题: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单元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º。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º。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º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2。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2、练习。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教学例3。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示范:(边操作边讲解)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4、练习。出示练一练第2题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一第3题。出示题目,问:能看懂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2、做练习一第4题。(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四、全课总结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3课时课题: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单元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M卍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轴对称图形。二、教学新课1、教师例4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1)认识对称轴让学生把第113页的三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先折长方形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完成后全班交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你有几种不同的折法?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问: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2)画对称轴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的。明确: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3)教学“试一试”正方形纸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和画对称轴的?明确: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小结:由此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的数量不一样,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沿着任何一条对称轴对折,图形的两边都能完全重合。2、教学例5出示例5方格图,请你们想一想,这个轴对称图形补完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可以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你们试着画一画。学生在补画另一半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怎样把轴对称图形补全。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另一半的?(尽量让学生多说。)明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顺次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5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出示第5题图,请你们观察后说说每一个图形的特点。(每一个图形的变成相等)指出:像这样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那就请你们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明确: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2、练习一第6题。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的,并说出怎样根据找出的顶点把轴对称图形补全的。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基础训练相关内容。板书设计对称轴图形对称轴...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4课时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第1课时单元第4课时……………………………………………装…………………………订…………………………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练习一第7~13题,以及“动手做”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认识,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激发对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具准备:PPT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二、综合练习1、出示练习一第7题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指导个别的学生。后交流角的画法。2、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每个图案,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组织交流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3、出示练习一第9题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电灯图的平移过程请学生说说电灯图是从什么位置平移到什么位置,是怎样平移的?完成书上的填空。想:你还可以怎样把电灯图平移到现在的位置?交流: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4、完成练习一第10题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做几件事?平移三角形是平移现在的三角形还是旋转后的三角形?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指名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形的过程和方法。5、完成第11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后交流:前两个图形,每组中的一个图形旋转90°,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旋转180°。完成练习一第1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6、完成第13题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三、动手做出示“动手做”,让学生读题,弄懂题意。后解决三个问题。交流方法:略四、课堂总结说说你的收获。五、作业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7课时课题:认识整万数第1课时单元第1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1,第11页练一练,你知道吗,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知识中认识整万数,认识包含万级和个级的数。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万级数的读、写法。2、让学生在联系现实生活及有关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数的举和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信心。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整万数的含义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再认老朋友,引出新朋友:1、读一读:3829040604009600099962、用计数器摆一摆:60009996上面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而在数的世界里,还有更多的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3、多媒体出示第10页例1: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应该怎样写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整万数二、探究新知:1、让我们回忆一下“一万”: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从9996往下数,数到一万;(在计数器上拨)你还记得一万怎样写吗?10000,为什么有四个零?(2)如果一千一千地数,()个一千是一万;(板书)再接着数下去(多媒体演示):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那么:六十一万是61个万,写作610000;一百六十二万是()个万,写成();一千三百四十三万是()个万;写成()。2、中国的记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数是一级。观察表格,…万    级个   级…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翻开书P11),填表,并回答问题:万级上有哪几个数位?个级呢?三、动手动脑,想想练练。(P11练一练)1、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1)一万一万地数,从一百九十五万数到二百零六万;(2)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到一千零二十万;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从199万到200万是一个难点,990万到1000万,从1000万到1010万又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会。)2、说出计数器上数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多媒体演示)。5万6004万7020万3、读一读,比一比,P13练习二第1题。4、读一读社会生活和自然知识中包含的数,体会整万数的意义。(1)补充:连城中心小学校园占地面积有20000多平方米;固镇县的人口数有600000人;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0000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000平方米;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占地2900000平方米。指名读一读,你是怎样很快地读准这个数是多少万的?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给予命名。(划分级线)(2)练习二第2题,先读一读下面各数,再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里(多媒体出示)。5、写出横线上的数(多媒体出示):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了,原因到在还是个谜。目前,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九十二万种。6、小明把“一百五十万”写成了150000,他写得对吗?若不对,请帮助他改正过来。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三、游戏:找找我在哪?(纸条上写上各种数的读法和写法,读的找写的,写的找读的)2600001020000090000458600003007000015000026874935二十六万十五万四千五百八十六万三千零七万九万一千零二十万(发给学生,一半学生上台,“我的朋友在哪里?”下边的学生应“你的朋友在这里”,走上台。最后剩下26874935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试试看,有没有人会读,下课研究研究。)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谢谢同学们。五、作业练习二第3题阅读第11页“你知道吗”板书设计认识整万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万级个级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8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第1课时单元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二第4~8题教学目标:1、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2、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教学难点: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黄山景区图片)这2010年到黄山游玩的人次大约有130000人次。(生读数)这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整万数。其实2010年到黄山游玩的游客具体人数不止13万,是多少呢?(板贴数字卡片:133212)指定生读、并说一说是怎么想、怎么读的。(出示数位顺序表)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数2)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有人预测再过50年到黄山游玩的游客可能达到(师添上两数字卡片变成:52395239)人。(1)让学生自由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2)学生之间互相说说这个数的组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比较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读法的不同。小结:读前要分级,读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教学认、读、写含有0的数。(1)认、读、写万级、个级末尾有0的数。变一变数字(用数字卡片将52395239变为6004000)谁能先说说它的组成,不出声地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数。(板书:6004000)(2)按要求600个万和4000个一应该怎样写。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再同桌读一读。(3)给0搬搬家(用数字卡片变为3080007)建议大家在脑中画好分级线,想一想怎么读,想好了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根据这些数中零的读法(一个0都不读与需要读0两类)分类板书。让学生上来搬一搬,在搬的时候想一想怎么读。请2-3位同学演示,逐一完成读数后教师分类板书。(4)并要求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再同桌读一读。如果搬的结果是这样读的(出示:三百零八万零七),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同桌读一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的。追问:在写这个数时你想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小结:写数时要分级写,每一级都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5)思考:根据这些数里0的读法,我该把3080007这个数写在哪一列?想出来的同学与同桌交流一下,暂时没想好的同学,默读一下,再想一想。(6)全班交流,并小结: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零或者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含有两级的数,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1、自由写数。在数位表上自由写一个数,是由4个5和4个0组成,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数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并读一读。(1)学生汇报,互相评价。(2)根据学生的汇报,撷取3个数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样由4个5和4个0组成,为什么这3个数却不一样?(3)小结:同样的数字所处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值不同,读法也不同。2、完成练习二第5题先请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后交流。交流时说组成。3、按要求写数。(1)同桌合作:请左边的同学写万级上的数,右边的同学补上个级上的数。A、杭州湾大桥,它的长度是三万五千七百米。B、长城,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六百七十万零八百米。①学生合作写数并交流写法②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互动谈话:西宁设市常住人口有2208708人。(2)独立写数:不用数位顺序表,写在练习本上。A、一套90平米的楼房:三十六万九千六百元B、合肥市中学生:六十五万七千四百人4、练习二第8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四、总结方法,形成技能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读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第4、6、7题板书设计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万级个级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或一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9课时课题:认识整亿数第1课时单元第3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整亿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2、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3、通过一些数据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整亿数的含义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再认老朋友,引出新朋友1、读一读20300005679567945000068203600上面这些数都是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而在数的世界里,还有新的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2、多媒体出示第15页例3:2011年,我国原油、水泥和布的总产量如下:原油二亿吨水泥二十一亿吨布八百一十四亿米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怎样写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整亿数二、扩展数位顺序表:1、让我们来数一数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在数位顺序表上添上“亿”)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亿一亿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二亿就是2个亿写作(200000000);二十一亿就是()个亿,写作();八百一十四亿就是()个亿,写作()。2、扩展: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边说边和学生共同完成):完成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学生填写在书上。3、比较:“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4、理解:右起第九位是哪一位?一个七位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最高位是百亿位是数是一个几位数?5、介绍: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三、手脑并用,想想练练。1、读整亿数完成练一练第1题画:先把这三个数分级说:这三个数由有多少个亿?读:读一读这三个数。想:我们读整亿数时可以怎样读?(个级和万级都是0,所以只要读这个数的亿级)2、写整亿数练一练第2题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1)人的脑细胞大约有一百二十亿至一百四十亿个(2)人体内全部毛细血管的总长大约有十万千米。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写完后问:你还知道哪些与人体有关的数据?3、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先在课本上填写,后交流。4、完成练习三第2题先说出每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一读。5、完成练习三第3题,做完后要让学生比较异同。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整亿数的读写要注意什么?五、作业阅读“你知道吗”。板书设计认识整亿数亿级万级个级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或一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10课时课题: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第1课时单元第4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例4、练一练,练习三第4~9题。教学目标: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学生在认识整亿数和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认识由若干个亿和若干个万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2、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教学难点:亿级和万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读出下列各数。32000036536544065000070800400先请学生说一说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再读出这些数。2、2014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100000000吨。(生读数)而2010年我国的钢产量大约是683260000吨。(生读数)指定生读、并说一说是怎么想、怎么读的。(出示数位顺序表)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第17页例4,2011年我国钢材和原煤的总产量如下:钢材八亿九千万吨;原煤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三十五亿二千万吨。你能先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在数位顺序表的下面写出这个数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小结:读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零或者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如果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面写0.2、练一练,课本第17页。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先让学生同位的先写、读,后全班交流: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小结:读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零或者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如果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面写0.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做练习三第4~91、第4题先说出各数是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读一读。2、第2题填在课本上。完成后集体交流。3、第6题。在课本上完成,连好以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第7、8题。读、写出横线上的数。5、第9题。先请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再选择。然后说为什么这样选择。四、全课总结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怎样读写?五、作业练习三第7、8题板书设计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亿级万级个级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或一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二十五亿二千万写作:2520000000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11课时课题:大数的改写第1课时单元第5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5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教学目标: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使学生掌握大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数的大小。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能力。3.熟练地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4.使学生经历掌握省略和改写方法的过程,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5.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大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大数的大小和改写大数。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数的读写,并让你们课下瘦几斤有关大数的信息,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大数的信息和同学说说,你们知道哪个数大,那个数小吗?如果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你会改写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大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大数的大小比较。出示第20页例5的图表。学生观察图表,读出数据。指名读。师:你会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年出版图书的种类数据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然后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师: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2.大数的改写。(1)出示例题中的数据,要求学生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这些数字表示出来。(2)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读数过程板书: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6300000000=63亿7000000000=70亿7700000000=77亿(5)比较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讨论: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小结:为了读写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或整亿数。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价。2.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主完成,汇报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完成练习四第2题。先观察图片,读出图片下的数据,再按要求排列三个数。全班交流。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五、作业自主完成练习四第3、4题。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6300000000=63亿7000000000=70亿7700000000=77亿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12课时课题:近似数第1课时单元第6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6、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5~1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经历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方法的过程,体会“四舍五入”法的合理性,提高把握大数目实际大小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感。3、使学生在认识近似数、用近似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认识近似数1、出示例6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场景图中的信息。提问:读了上面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每条信息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讲解: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揭示课题:近似数)提问:请同学们再来看刚才的两条信息,说一说哪些数是近似数?再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或用过近似数?2、座第22页“练一练”先让学生读一读场景图中的信息,再判断哪些是近似数,并说明理由。二、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1、教学例7.出示例7中的文字和表格,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这个城市的总人口是多少?男性和女性的人口各是多少?启发:这个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会一直和表中的数量完全一致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讲解:由于每时每刻都可能会有人出生或死亡,一个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统计人口的数量,一般都是统计某个特定时间的人口数。例如,2012年末某市的人口数一般是指2012年12月31日24时这个市的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虽然一个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的幅度都很小。所以,表示一个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数,一般不用一个十分精确的数来表示,而用一个能反映这个市人口情况的近似数来表示。谈话:那么,这个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大约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请大家看这里的直线(出示书上的数轴),你能在直线上描点表示男性和女性的人口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与同学交流。组织反馈,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数的点的。提问:从图上看,男性人口比38万5千大还是小?女性人口呢?谈话: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接近多少万?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学交流。组织反馈,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讲评。小结:男性人口是384204人,比385000小,接近38万;女性人口是386685人,比385000大接近39万。我们就说这个城市的男性人口大约是38万人,女性人口大约是39万人。指出: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22页下面的底注,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生阅读后,组织交流,并小结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谈话:你能写出这个市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近似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学生尝试后组织交流。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书:384204≈380000,386685≈390000)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并组织交流。小结: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这里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所以要用约等号连接。而前面在例5中是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出的数与原数相等,所以要用等号连接,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四第5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由读题,并指明说一说题中的表格表示什么。谈话:你能用“万”作单位写出这四个城市人口数的近似数,并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先自己试一试,并与同学交流。组织反馈,并让学生具体说说求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排序的过程和结果。2、做练习四第6题。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并读一读题中的数,然后按要求写出题中各数的近似数,并组织交流。3、做练习四第9题。出示题目,提问: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尝试写出题中各数的近似数,并组织交流。4、做练习四第10题。出示左边一题,提问: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吗?再问:一个九万多的数,“四舍五入”后得10万,这个数的千位上可能是几?这道题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出示右边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反馈。四、全课总结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近似数的含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练习四第7、8题。2、课外作业:练习四第11题板书设计近似数2409220万26501902万384204≈380000386685≈390000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13课时课题:认识多位数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单元第7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教学目标: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及亿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表。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复习素材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复习巩固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教具准备:PPT,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导入读出下面的数: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合肥市总人口5702466人。2010年,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99407043人。提问:怎样读最快捷?小结:像这样,位数很多,而且要分级,能分成两级或三级的数就称为大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多位数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与整理1.分级的意义。读数是大数的知识之一,通过分级的方法更方便读数。2.读数。师:我们来整理一下读数有哪些规律。(1)读出4300,5601,7008这三张卡片的数。(2)把这三张卡片放在不同的数级例,读读比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读后小结:以及和万级的数都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或“万”字。(3)为什么要这样读?(4)读数时还要注意什么?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小结: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的0不管有几个都只读一个。这就说明:给我们几个有0的数字,要使0不读出来,0应该放在每级的末尾,要想把0读出来,0就应该放在每级的中间,但是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同学们再想想还有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借助学习材料和数位顺序表,可以同桌合作,试着整理其他的知识点。3.读数。听记800000140080000014000000808067000怎样及这些数又快又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数的写法。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0?4.比较大小。(1)“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128226200中各数表示的意义。这个数中的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2)“数位”与“几位数”的对应关系。最高位在亿位,这是一个九位数,第九位是分界的数位;同样,第五位……(3)根据数位和计数单位比较大小。比较128226200和127226200的大小。5.改写。(1)改写的必要。虽然我们用分级的方法,能准确读出这些数,但仍然读起来麻烦,也不容易记住,为了读写方便,要对数据进行改写。完成第26页第5题。指名回报改写的方法。(2)近似数。下面的做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2924800≈1292万3577020≈357万523024000≈52302万≈52亿49692000000≈496亿26900800000≈269亿三、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2题指名回报答案。2.完成第3题。说说你是怎样读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完成第4题。说说你是怎样写的?4.完成第6题。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什么方法?四、探索与实践1.第7题。(1)学生两人一组做卡片。(2)一人读要求,一人根据要求摆数字。然后交换角色。(3)指名汇报,展示自己的数字,全班点评。2.第8题。要求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记录下数据,并能正确地读出数据。五、评价与反思师:有关大数的知识很多也很零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要会利用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学习表现,给你自己一个恰当的评价吧。完成第26页评价与反思。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读数写数比较大小改写教学反思第单元或测试:第~第教时测试时间试卷评析记录班级人数总分及格率参考人数均分优秀率分数段情况:85分以上:人;60~84分:人;60分以下: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题号题目要求分值存在问题或突出优点改进措施1234567891011综合评析三、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分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先安排三位数乘两位数( 乘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笔算,再安排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几百乘几十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在这两者之间还穿插安排了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此外,教材在安排常见数量关系的同时,还注意适当安排一些应用乘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意识。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口算几百乘几十,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计算方法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4、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3、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1、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2、探索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四、教学时间10课时(含单元测评3课时)……………………………………………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3.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快速又准确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指名读题。1.提问:要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8×16=)2.比较:今天学习的乘法算式和前面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3.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三位数层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计算方法一起来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二、自主探索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纸的方框里。2.交流:作文的同学和同位互相说说是怎样计算的。3.反馈: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128×1676812820484.提问:谁能说说刚刚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互相评议。5.提问: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6.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数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让学生把竖式补充完整。(2)指名板演。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指名说说中间有“0”的算式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该怎样计算。2.完成“练习五”第2题。(1)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并改正。(2)全班交流,找出错误原因,认真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2)交流:仔细观察算式25×112,怎样计算简便些?(3)小结:在竖式计算时,数位较多的乘数一般写在上面。3.完成“练习五”第4题。(1)默读题目并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完成表格。(2)交流:已知商品每袋的质量和数量,如何计算总质量?(3)小结:数量×单件质量=总质量。四.课堂小结谈话: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谁来说说大家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五.作业练习五第1、5、12题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28×16=2048(户)128×167681282048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数量关系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能用术语来表达这些数量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3、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引导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能用术语来表达这些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复习旧知1.回答列式。(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2)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3)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学生列式。(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二、教学新课(一)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思考: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是求怎样的问题?提问:你的练习本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钢笔的单价吗?请你来说一说下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学校买了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上面的两题里,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求数量用总价除以单价?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4)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二)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1.教学例5。(1)课件出示例5,学生读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这两道题都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260千米、每分钟行200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3小时、8分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720千米、160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2)题目中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个数量是路程?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3)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三)“速度”的表示法及作用。1.教师介绍: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板书)2.即时练习(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_________。(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0米,可写作_________。(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___________。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完成“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2.完成完成“练一练”第2题。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3.完成完成“练一练”第3题。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式?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里,已知哪两个量,求哪个量?学生自主完成。指名汇报算式和答案。4.完成“练习五”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五”第14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如何求路程?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数量关系?五、作业练习五第6、7、8三题。板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五第9-11题,第15-17题以及思考题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这些关系计算。3、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引导探究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计算:264×28=417×382.说说常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二、练习巩固1.完成“练习五”第9题。指名读题,说说数量关系。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完成“练习五”第10题。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3.完成完成“练习五”第11题。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式?在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里,已知哪两个量,求哪个量?学生自主完成。指名汇报算式和答案。4.完成“练习五”第15题。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一小题应用了那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五”第16题。提问: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如何求数量?指名板演,集体订正。6.完成“练习五”第17题。学生读题,指名说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完成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师巡视,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五第18、19两题。板书设计练习五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导入揭题:⑴感知:①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题口算。出示口算:20×3=②出示:20×30=问:那20×30等于多少?③出示:200×3=问:那100×3又等于多少?④提问:你们算得真快,在计算第2和第3题时,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确:因为20×3=60,所以20×30、200×3都只要在得数后面添一个0.⑵设疑: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想吗?预设:可能有两种情况:A:说不清理由引入:其实这里蕴藏着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想不想通过探索寻找出这条规律?B: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以几,积也会乘以几。引入:这个同学所说的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呢,想不想一起来探讨一下?⑶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二、自主探究:1.通过计算初步验证:①出示例题4的表格②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观察: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③指出: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60乘几。④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得数,师生共同填表。⑤比较: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⑥指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2.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⑴提问: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一猜想一定正确?你打算怎么办呢?说明:光靠4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是任意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确认猜想是正确的。拿出表格。⑵提出要求,组织探索:⑶组织汇报,形成结论:3.小结:⑴你能用自己的话再完整地说说上面所发现的规律吗?板书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⑵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板书:猜想→举例验证三、练习与巩固: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⑴过渡:我们来试一试,用一用这条规律,好不好?出示表格⑵师:观察表格,谁能应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地算出结果?第一题你是怎么算的?(一个因数5不变,另一个因数4乘3,积20也乘3)为什么?(积的变化规律)指名口答剩余题的得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迅速得到积的?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⑴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⑵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⑶提问:做第一组题时你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习六”第3题。独立填写表格,指名回答。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4.完成“练习六”第4题。⑴指名读题目。⑵独立填写表格。⑶交流: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四、课堂小结谈话:这节课你们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五、布置作业:课本35页第1、2两题。板书设计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5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1.师出示例题: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2.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3.交流:你会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吗?你是怎样想的?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谈话:这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尝试计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巡视指导,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850×15=  850     850   ×15×154250     425      850 85       1275012750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全班交流讨论:(1)讨论:这两种方法都对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2)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简便?(3)小结:像这样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乘数末尾有1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1个0.3.教学“试一试”(1)提问:要求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怎样列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50×20=(2)学生尝试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850    850 ×20   ×2017000   1700 (3)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4)小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末尾共有2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2)交流: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2.完成“练习六”第6题。(1)提问:你能口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吗?(2)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六”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完成“练习六”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六”第10题。(1)学生独立填表格。(2)比较:将后四栏和第一栏比较,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五、作业练习六第5题、第9题。板书设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850   ×15    425      85       12750     850  ×2017000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六第11-16题及思考题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6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 一、口算练习完成“练习六”第11题。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结:谁能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板演,说说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简便方法。(3)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六”第13题。(1)齐读题目,说说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完成“练习六”第14题。(1)出示题目。(2)谈话: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4.完成“练习六”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思考题。(1)小组交流,师适当指导。(2)指名说说你的想法。(3)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六第15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书设计练习六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第三单元第7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口算和估算。1.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 一、口算练习完成第38页第1题。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结:谁能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38页第2题。 (1)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2)交流:谁能说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怎么办?(3)集体订正。2.完成第38页第3题。(1)学生独立口算。(2)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3.完成第38页第4题。(1)出示题目。(2)引导: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比较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4.完成第39页第5题。(1)出示题目。(2)谈话: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会列式吗?(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5.完成第39页第6题。(1)出示题目。(2)谈话: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会列式吗?(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4)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三、全课小结谈话:通过练习,你觉得以后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四、作业练习六第15题第39页第7、8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112+105+96+101+86+118+124)÷7=106(元)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四、用计算器计算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在整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有关大数目计算的问题,减轻计算负担,又可以拓展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范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以及两步混合运算;第二段,借助计算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使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3、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感受计算器的学习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能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中的简单规律。四、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中的简单规律。五、教学时间6课时(包含2课时测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第课时课题: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第40-41页,计算器的认识和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结构,知道一些常用按键的名称及其功能,初步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大数目的计算。2、使学生经历认识计算器与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积累一些用计算器计算的经验,提高运算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验计算器的学习价值,激发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试题的运算。教学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有趣的数学现象。教学用具:计算器、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揭示课题出示一个计算器。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有什么用吗?你在哪里见到过或使用过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计算器,并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揭示课题: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二、教学新课1、认识计算器。课件出示计算器放大图,谈话:学习用计算器计算,首先要认识计算器。请同学们观察计算器图,谁来指一指计算器上的界面一般可以分为哪两个区域?明确:计算器的界面一般可以分为显示区和键盘区两个区域,显示区主要用来显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键盘区的这些按键主要是计算时操作用的。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计算器,先在计算器上指一指显示屏和键盘的位置,再对照着图中指示找一找这些键,并试着按一按,再与同学交流。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计算器上的开机键、关机键,数字键和功能键,并适当演示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清除键等的使用方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指出:虽然每个同学手中的计算器型号各不相同,键盘的布局也可能不一样,但各种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计算,只不过有的功能多些,有的功能少一些。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2、用计算器计算。(1)教学例1。谈话:认识了计算器,我们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出示例1提问:你能用计算器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吗?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先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再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再算一遍,并看清楚每次按键后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是不是和输入的内容一致。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计算器算得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口算验算“38+27”用笔算验算“30×18”。(2)教学例2出示例2.。谈话:数目较小的计算,我们可以选择口算或笔算,如果遇到数目较大的计算,就可以选择用计算器计算。这是一道数目较大的两步计算式题,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谈话: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吗?先试一试,再和同学说说计算时的操作步骤。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反馈:你是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演示按键计算的步骤,并说说计算时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演示规范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跟着再算一遍,并注意每次按键后屏幕上所显示内容的变化。强调:算出“165×182”的得数后,要把算出的得数记录下来,再用40000减去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讨论: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正确、快捷、方便。三、巩固应用1、做“练一练”第1题。(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审题。(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3)全班核对得数,并指名演示按键步骤。提示:像这样的计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输入一步计算后,可以不按“=”键显示得数,而按下一步计算的运算符号,这时计算器会自动显示上一步计算的得数,把得数填入方框后再输入下一步计算的数。提问: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小心把一个数字按错了,可以怎么办?结合学生的操作,讲解改错键的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以后计算时,如果出现按错数字键的情况,可以用改错键改正,不必归“0”后再从头开始操作。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和填空,教师巡视,并注意了解学生在计算两步计算式题时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组织交流反馈,并让学生重点介绍计算第二行两道题的方法。提示:像193+287×156这样的算式,算出287×156后,不必把得数抄写下来再算加法,可以直接按287×156+193的顺序按键算出得数。3、做练习七第1题。出示题目,谈话:请大家再用计数器计算一组题目。学生用计数器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演示每一道题的操作过程。4、做练习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组织反馈和交流。5、做练习七第3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提问:这道题你想怎样解答?先让学生估算出得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估算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再问:用计算器是怎样算的?得出的结果呢?追问:怎样能清楚地说明最多可以配备50台呢?6、做练习七第4题。出示题目中的两组数据,提问:学校篮球队12名队员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这是两组同学的身高,估计一下,哪个组队员的平均身高要高一些?谈话:用计算器算出每组队员的平均身高,看你估计得怎么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后,组织反馈,并和自己估计的结果比一比。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四、总结延伸。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谈话:请大家读一读第41页的“你知道吗”,和同学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组织反馈。五、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内容。板板书设计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组成:显示器键盘功能:进行计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用计算器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学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充分利用计算器探究、自主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感悟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就等于原来算式的商除以几的规律,并能将此规律运用到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探索、归纳、推理等能力。3、充分创设知识迁移的情境,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息,体会数学规律的奇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计算器探究、感悟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计算器、多媒体。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神奇的数学规律,你有兴趣吗?揭示课题:用计算器探索商的变化规律。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用计算器计算。(1)出示例326640÷111=26640÷222=26640÷333=(2)设疑交流学生观察算式,说说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猜一猜商可能会怎样变化?(3)用计算器计算。学生独立用计算器去完成计算任务。(4)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全班订正。26640÷111=24026640÷222=12026640÷333=802、观察数据,发现规律。(1)自己观察,独立发现。(2)小组交流,感知结果。(3)全班交流,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板书规律。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商的规律: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就等于原来算式的商除以几。(4)根据发现的这一规律,不计算,你们能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吗?多媒体出示。26640÷444=26640÷555=26640÷666=26640÷888=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商。集体交流,说说填写得数时的思考过程。再用计算器验算,看做对了没有。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课本第42页的“练一练”(1)出示算式,观察算式。(2)说一说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其中可能有什么样的规律?(3)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观察思考有什么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所得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乘几。(4)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几题的得数,然后用计算器验算。2、完成练习七第5题。(1)学生按顺序完成计算,填出每一步计算的得数。(2)学生试着列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再算一遍。3、完成练习七第6题。(1)学生观察每组两道算式中三个加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在方格中的位置。(2)学生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照上面的例子,写出这样的一组算式。(4)算一算,它们的和是不是也相等。4、完成练习七第7题。(1)出示题中的六道算式,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2)学生通过类比直接写出右边三题的得数,并用计算器验算。(3)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出后面三题的得数。(4)学生再写出两道这样的算式,并直接写出得数。5、完成练习七第8题。(1)学生读题,审题。(2)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独立完成。(3)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在算第几题时发现规律的,是怎样发现其中的规律的。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方法?五、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的部分习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板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商的变化规律26640÷111=24026640÷222=12026640÷333=80教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练习七教学内容:练习七第9-12题。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计算,逐步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计算器计算的优点,并逐步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2、让学生经历由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探索数学规律。教学用具:计算器、多媒体。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基础练习1、完成练习七第9题(1)读题,审题。(2)学生分别算出4种商品的总价,填在“发票”的金额栏内。(3)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合计数,并判断2000元够不够?2、完成练习七第10题。(1)出示题中的算式,学生观察算式,说说算式的特点。(2)用计算器算出左边两题的得数,说说每一题的得数有什么规律?(3)学生根据规律完成右边两题。(4)组织交流,你还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算式并直接写出得数吗?3、完成练习七第11题。(1)学生读一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按要求用计算器计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4、完成练习七第12题。(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2)出示第一组算式,学生依次用计算器算一算。(3)学生比一比每次算出的得数有什么特点?(4)出示第二组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道算式的得数,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三道算式的得数都相等?(5)完成后两道算式,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二、完成“思考题”1、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提示可以把原来的算式转化为不含数字“3”的算式。如:966×2×64或1922×64+10×642、组织交流,说说你的思考过程。三、教学“你知道吗?”学生独立阅读,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四、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说你的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部分习题。板板书设计练习七966×2×64或1922×64+10×64教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一亿有多大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第四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感。2、使学生在探索一亿有多大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的兴趣,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验1亿的大小。教学难点: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表达对1亿大小的感受。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天平、卷尺、秒表、100粒大米。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说一说”的活动。1、提问:你能说说一亿有多大吗?2、组织交流: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3、课件展示关于一亿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感受一亿有多大。二、“数一数”活动。1、讨论方案先让学生估计数1亿练习本大约要用多长时间,说说是怎样估计的,再在小组里讨论:要推算数一亿本练习本需要的时间,可以怎样做?2、完成推算。先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数练习本,一人记时,并把数100本练习本的时间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再借助表格推算出数一亿本练习本所需要的秒数。3、用“年”表示。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多少年?用计算器算一算。集体交流,反馈。三、“量一量”的活动。1、引导学生估计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会不会有30层楼那么高?2、出示10枚硬币,量出它们摞起来的高度。3、学生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推算。4、学生汇报推算的过程和结果。5、学生把得到的结果换算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量,用计算器算出1亿枚1元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大约是30层楼高的多少倍?四、“称一称”的活动。1、学生先测定100粒大米的克数。2、学生推算出1亿粒大米的克数。3、把1亿粒大米的克数换算成用“千克”或“吨”表示的数量。说说1亿粒大米有多重?4、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粮食,勤俭节约?五、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1亿这个数又有了哪些认识?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六、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板板书设计一亿有多大1、先测定100粒大米的克数。2、学生推算出1亿粒大米的克数。教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第四单元测试全册第课时测试内容:测试目的:了解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差。第单元测试讲评授课人全册第课时班级人数总分及格率参考人数均分优秀率分数段情况:85分以上人;60-84分:人;60分以下人题号题目要求分值存在问题或突出优点改进措施一二三四五六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七八九十十一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综合分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五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画图描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和示意图的方法描述问题,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图描述问题,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以及和长(正)方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2、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课时安排:5课时(包含2课时测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第课时课题: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学第48~49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1~4题。第五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判断什么样的应用题属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2、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通过线段图分清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他们的爱好就是集邮,瞧,他们两人正在分享集邮成果呢。教师出示例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看看题目中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间有没有关系呢?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那么该如何解答这一问题呢?以前我们学过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一策略还适用于解答这道例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新的策略解决此类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整理信息,解决问题。(1)齐读例题,让学生思考: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3)让学生汇报、交流整理信息的方法。(4)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法完善,并画线段图、列表整理出来。(5)根据整理的信息,让学生想一想要求“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应该先算什么?(6)交流算法。(7)学生独立解答。提问:谁来把你列的算式和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一种解法:小宁的邮票数量:(72-12)÷2=30(枚)小春的邮票数量:30+12=42(枚)第二种解法:小春的邮票数量:(72+12)÷2=42(枚)小宁的邮票数量:42-12=30(枚)(8)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9)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检验要分几步进行?学生独立完成检验。(10)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策略。2、教学“练一练”(1)出示线段图,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2)想一想可以怎样借助线段图进行思考?(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反馈。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1题。(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题目。(2)引导学生根据画的线段图整理数量关系,再解答。(3)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2、完成“练习八”第2题。(1)出示题目,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已知条件与第1题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说说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交流。(4)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醒学生注意选择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四、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八”第3、4题。板板书设计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教学内容:教学第50~51页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5~8题。第五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怎样将题目的信息通过画图直观表示出来。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复习铺垫。出示下面题目,让学生口答。李大爷家有两块长方形的菜地,一块长10米,宽8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另一块菜地的面积是90平方米,长是15米,宽是多少米?提问:求长方形的面积,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可以求出什么?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宽呢?小结: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解决很多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自主探究1、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出示教科书第50页的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谈话:对一些条件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先画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画出的图示分析数量关系。画图表示题意时,可以按题目叙述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来画,例如,题中第一个条件是“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们就可以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这个花圃,并标出长方形的长是8米,接下来,应该怎样表示其他的条件以及问题呢?请大家试一试,并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指名展示自己画出的示意图,并说明是怎样表示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18平方米的,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是图的哪一部分。教师将黑板上的图画完整,并标出相应的条件和问题,提问:这里画出的图与上节课学习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指出:像这样的图,习惯上人们称它为示意图,板书:示意图1、探索解题思路。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出的示意图,想一想,现在的长方形花圃和原来的比,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结合全班交流,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先求长方形宽的?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交流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提问:这道题,你想怎样检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的过程。3、回顾与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想一想,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是怎样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的?分析数量关系时是怎样想的?所画出的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有怎样的帮助作用?小结: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不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时,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再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一、巩固应用1、完成“练一练”(1)指名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在书上把示意图补充完整,并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完成解答。(2)组织交流,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2、完成“练习八”第6题。(1)出示第(1)题,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反馈:你是怎样表示苗圃的长增加5米的?面积增加的是哪一部分?提问:怎样求苗圃的宽?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2)同样方法完成第(2)题。(3)组织比较。谈话:请大家比较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组织反馈,小结。3、完成“练习八”第7题。(1)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2)谈话:你能画示意图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先试试,再和同学交流。(3)指名展示画出的示意图,并具体说说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的方法。(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5)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4、完成“练习八”第8题。(1)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并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谈话:你能画图表示1个方队的队列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和同学交流。(3)学生画队列,教师巡视。(4)指名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并组织讲评。(5)列式解答。(6)组织交流。四、全课总结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对自己的学习有怎样的评价?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八”第5题。板板书设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教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练习八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八”第9-16题。第五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经验,体会画图的策略在描述和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运用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经验。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计算性练习。完成“练习八”第9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2、组织交流,反馈。比较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的和不同点,说说哪道题的计算过程比较简便。二、综合性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10题。(1)学生自由读题,审题。(2)学生完成线段图,说说怎样在图中表示出“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的画片的张数同样多”这一条件的。(3)学生列式解答。(4)说说你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的每一步表示的意思。2、完成“练习八”第11题。(1)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根据前两个条件示范画出表示总路程和已行路程的线段,标上相应的条件。(3)说说怎样在图中表示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并在书上把线段图补充完整。(4)学生独立完成解答。(5)组织交流,说说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八”第13题。(1)读题,说说怎样能把长方形鱼塘扩建成正方形。(2)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完成解答。(3)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完成“练习八”第14题。(1)学生读题,审题。(2)学生独立解答。(3)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求出原来彩纸的面积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解答?5、完成“练习八”第15题。(1)学生自由读题。(2)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解答。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在图中表示出“种黄瓜的面积比菜园的一半还多8平方米”这一条件的?三、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说你的收获?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八”第12、16题。板板书设计练习八教教学反思第五单元测试全册第课时测试内容: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测试目的:了解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差。第单元测试讲评授课人全册第课时班级人数总分及格率参考人数均分优秀率分数段情况:85分以上人;60-84分:人;60分以下人题号题目要求分值存在问题或突出优点改进措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综合分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六、运算律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运算适用,对小数、分数的运算,乃至对中学阶段的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同样适用,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算法的策略,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和探索有关小数、分数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并概括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含义,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灵活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四、教学时间14课时(含单元测评3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2、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3、: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二、新知探究1、教学例1(1)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2)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在列举中验证规律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谁愿意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4)在反思中概括规律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估计情况: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请同学起来交流: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5)练习①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46+59=49+5690+10=5+952、学探索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2)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3)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4)在计算中验证规律。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5)揭示加法结合律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表示?c表示?板书:(a+b)+c=a+(b+c)(6)小结: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九”第1题。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3、完成“练习九”第2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学生自主练习,然后联系加法交换律,解释验算的依据。1、完成“练习九”第3题。(1)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2)每组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相同?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3)每组的两道题,哪一道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8+17=17+28a+b=b+a(加法交换律)(28+17)+23=28+(17+23)(a+b)+c=a+(b+c)(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张倩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发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自己探索简便计算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式题的特点灵活的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谁能来说一说?2、导入。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计算学习这部分知识。二、教学新课1、教学P57的例题(1)出示场景图。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分别是:29人,46人,54人)知道这些条件,你可以自己出些数学应用题吗?(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对就行)(2)那么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呢请你解答在你自己的本子上。(教师巡视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都上黑板板演:29+54+46;54+29+46;46+54+29……)请你们比较黑板上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学生算法可能有:29+46+5429+46+54=75+54=29+(46+54)=129(人)=29+100=129(人)(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数相加时,54+46的和是一个整百数,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先算54+46比较方便,所以29+54+46按加法结合律为29+(54+46)计算起来也就比较方便。)2、教学P57的试一试出示65+79+21和78+(47+22),师说:你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律,使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请做在本子上。(思路:找出两个相加是整百数的加数后,再通过运算律,使这两个加数可最先进行计算.较对时,学生要一步一步说明自己的思路)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评议。3、完成“练习九”第4题。学生独立写出三个数的和,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4、完成“练习九”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观察每一组的题目有什么联系,指名回答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所有的加法计算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五、作业练习九第6、7两题板书设计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9+46+5429+46+54=75+54=29+(46+54)=129(人)=29+100=129(人)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九第8-13题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灵活运用。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根据式题的特点灵活的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基本练习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谁能来说一说?2、完成“练习九”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九”第9题。(1)讨论238+402怎样算简便。(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讨论13+14+15+16+17的简便算法。(4)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5)学生独立做其余的题目,指名上黑板,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九”第10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比较每一组算式的联系,指名回答。(3)根据这两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4)师小结: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3、完成“练习九”第11题。(1)让学生根据上一题的减法性质独立完成。(2)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4、完成“练习九”第12题。(1)默读题目。(2)师:看谁能很快得填出合计数。(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得合计数,共同校正。(4)师:你是怎样计算得。(5)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们运用了简便算法,这很好。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所以今后遇到加法计算,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计算。这种情况,计算过程只要在心里,不要写出来,直接写出得数。5、完成“练习九”第13题。(1)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表。(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观察表格,说说你的发现。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练习九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2、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规律及其运算特点。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引导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教学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新知作铺垫)二、引导探究,总结规律1、教学乘法交换律(1)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乘法究竟有没有交换律这个规律呢?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同桌讨论交流、举例因为2×4=8      因为5×6=304×2=8          6×5=30所以2×4=4×2    所以5×6=6×5…………(引导学生表达完整,理清思维)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你能不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呢?(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2)师:你能想办法只用一个算式就把这样的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指名说板书:a×b=b×a(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乘法交换律学生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概括,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4)出示例三:踢毽子师:你能看图片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3×5=()×()这就是乘法交换律。2、学习乘法结合律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乘法交换律,真了不起,(1)下面请大家计算一组题:出示:A                         B(46×25)×2            46×(25×2)   73×14×5                73×(14×5) (68×35)×2            68×(35×2)同桌比赛,左边的同学做A组,右边的同学做看B组,看谁做得快。师:为什么左边的同学做得这么快呢?有什么诀窍藏在里面吗?指名汇报各题得数,同时板演第一题的运算过程。  (46×25)×2                46×(25×2)  =1150×2                    =46×50  =2230                      =2230(2)师:仔细观察两组算式,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说(三个乘数一样,乘数的位置也一样,积一样)师:那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师: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生独立写指名汇报  8×5×2=8×(5×2)          37×45×2=37×(45×2)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算式把想写的所有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生回答、师板书:(a×b)×c=a×(b×c)(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刚才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4)指名概括,师:你怎么概括得这么流利、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这个规律?3、教学例2师:乘法运算律不仅能让我们的计算简便,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帮助。出示例4: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每班有23人参加,每个年级有5个班,6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独立解答,交流23×5×6          23×(5×6)            =115×6          =23×30            =690(人)        =690(人)师:23×5×6先算的是什么?23×(5×6)先算的是什么?师:两种算法都对吗?你喜欢哪一种解法呢?为什么?4、教学“试一试”师:刚才我们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出示“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16×15×2            25×(37×4)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三、运用规律,巩固新知1、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规律。2、完成“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比较。提问:每组中哪一道算式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3、完成“练习十”第3题。学生抢答计算结果,追问:你先把哪两个数相乘?4、完成“练习十”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适当延伸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三个数相乘,在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运算?五、作业练习十第1、4两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5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及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教具准备:小黑板、学具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情境图,初步感知。2、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提问: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领多少根跳绳?二、探索新知,学习新课1、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要想算出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怎样列式?2、学生独立列式。3、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明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4、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5、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板书:24×6+24×4(6+4)×246、提问: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怎样?学生计算验证;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7、思考: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8、指出:你能写出像这样的几种算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9、交流: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10、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a+b)×c=a×c+b×c三、巩固强化1.完成“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填写(2)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完成“练一练”第2题。(1)学生自己判断。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3.完成“练习十”第7题。(1)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2)提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四、课堂小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十第六题。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a+b)×c=a×c+b×c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6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让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铺垫导入1、出示题目,让学生鼓励做题,然后指名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27×6+27×4=27○(□+□)25×(2+4)=□○□○□○□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看看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2、谈话:这节课我们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复习乘法分配律的特点,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准备。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谈话:求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花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32×102=_____元(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把102件看做100件,32×100=3200(元),所以32×102的积比3200大。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多少钱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评:估算的过程已经蕴涵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这道题那种算法简便?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2个数,于是写成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接着算下去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2×102=32×(100+2)=32×□+32×□==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的计算根据是什么?(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48×20273×101302×15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评:在估算后接着教学口算,衔接更自然些。口算与笔算的比较,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学习简便算法的心理需要。简便运算过程中的等式变形是学习的难点,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做题后又引导学生反思过程都是必要的。及时让学生做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2、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学生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3、小结。提问:比较上面两题,说说什么样的算式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各小组讨论。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2、完成“练一练”第2题。各自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你是怎样发现这几道题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的?3、完成“练习十”第8题。(1)指名口算,学生说口算过程。(2)提问:你能说说这里是怎么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吗?4、完成“练习十”第9题(1)各自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2)提问:你觉得这两题这样计算简便在什么地方?你时怎样发现它们适合简便方法计算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评:练习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适合简便运算的题目的特点,并注重比较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新知]四、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九第10、11两题板书设计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32×102=32×(100+2)=32×100+32×2=3200+64=3264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十第12-20题及思考题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7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2、让学生能灵活根据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教学重点: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教学难点:能灵活根据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导入提问:我们学了乘法的运算律有哪些?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12题。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2、完成“练习十”第13题。各自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共同评议。提问:你是怎样发现这几道题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的?3、完成“练习十”第14题。(1)学生独立完成。(2)比较:每一组的题目有什么联系?(3)师小结。4、完成“练习十”第16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比较左右两边算式的联系。(3)师小结:乘法分配律对减法也适用,即(a-b)×c=a×c–b×c。5、完成“练习十”第17题。(1)用上面学习的规律完成下面四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提问:你是如何想到35×98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6、完成“练习十”第19题。学生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完成“练习十”第20题。学生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8、完成思考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与我们学习的哪种运算律有关系?(2)师讲解360×52+480×36可以如何运用简便计算。(3)学生尝试计算另外一题,师讲解。四、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十第15、18两题板书设计练习十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8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会用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教学难点: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活动导入1.活动一:请两名学生从两边向同一个方向走,直到相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活动二:再请这两名学生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走。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3.揭题:像这类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四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指名度题目。2、提问: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3、提问:你能将题目中的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交流:(1)列表整理;(2)画图整理。4.学生尝试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指导。5.合作交流。提问:谁能把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指名回答。教师适当引导。6.小结:列表和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直观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7.提问:根据整理的结果,要求“他们家相距多少米”,应先算什么?8.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9.比较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10.完成“试一试”。(1)出示题目。(2)学生独立画图整理,并解答。(3)指名画出线段图和板演算式。(4)提问:谁来说说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出示题目。(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并解答。(3)全班交流。5、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1)指名读题。(2)根据题目的意思画出示意图,在列算式解答。(3)指名板演。(4)反馈交流: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四、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一第2题板书设计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方法一:70×4+60×4=280+240=520(米)方法二:(70+60)×4=130×4=520(米)答:他们两家相距520米。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9课时教学目标:1、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学难点: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导入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有哪些,指名回答。2.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1)指名读题。(2)根据题目的意思画出示意图,在列算式解答。(3)指名板演。2、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1)默读题目。(2)根据题目的意思画出示意图,在列算式解答。(3)指名板演。3、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1)指名读题。(2)说说从题目中能得到哪些条件,列算式解答。(3)指名板演。4、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1)学生独立填表。(2)指名回答,再列算式解答。(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1)齐读题目,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6.完成第71页思考题。(1)学生默读题目。(2)根据题目画图整理,再独立解答。(3)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三、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练习十一第7、9两题板书设计练习十一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第1、2课时第六单元第10、1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运算律,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2、经历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复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3、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觉得这些运算律对我们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帮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系统整理1、举例说明学过的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完成第72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1)学生填写表格(2)指名回答,并用语言描述每一种运算律的含义。(3)师小结。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提问:你能把这些运算律分类吗?3、复习应用运算律进行的简便计算思路,指名回答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用简便方法)。(1)比较每一组的算式的区别。(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2)比较每一组的联系与区别。(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4)师小结除法性质。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1)让学生根据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独立完成。(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与应用第5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复习学过的运算律,指名回答。2、复习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1)齐读题目,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1)学生默读题目。(2)根据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再独立解答。(3)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1题。(1)学生默读题目,根据题目找出已知条件。(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4、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2题。(1)齐读题目,说说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3题。(1)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师讲解规律。三、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与应用第8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元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2.使学生在对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k|B|1.c|O|m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单元重难点:重点: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2、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边上的高。难点: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2、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课时安排:    14课时(包含单元测验3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画图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猜想、实验、验证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的探索与发现中体验快乐。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性。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吸管、方格纸、三角板、点子图、剪刀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引入新课出示红领巾。1、谈话: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红领巾是我们的标志,它是一个什么形状呢?2、揭示课题:它是我们熟悉的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1、感知三角形。(1)出示场景图。(2)交流:请仔细观察,从场景图中看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同位之间互相指一指在情境图中看到的三角形,要求沿着三角形的边指。(3)交流: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2、做一个三角形。(1)谈话:如果让你利用材料做一个三角形,你能做出来吗?学生做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2)交流:谁能介绍自己做的三角形作品让大家认识一下?(3)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3、画一个三角形。谈话:老师想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条线段?画第三条线段时要注意什么?板书: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4、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比较:刚才大家都做了三角形,那么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2)讲述: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每个角的顶点也是三角形的顶点。(3)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明确:任何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四、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在点子图上任意选三个点画出一个三角形,看一共能画几个。完成后同位互相检查。2.完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指名回答,并说说原因。五、课堂小结提问: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二第3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高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会用三角板作三角形内部的高。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正确画出三角形内部的高。教学准备:1.含三角形的图片若干张。2.直尺、一副三角板、若干张白纸。3.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三角形都有了哪些了解?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三角形,一起来认识三角形的高。(板书:三角形的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出示人字梁图。(1)提问:你知道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吗?谈话:这幅图画的是人字梁,人们通常称它为房梁,由于上面的两根梁的摆放像“人”字,所以又叫人字梁。(2)提问: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毫米吗?(3)引导: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哪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上讲台指一指)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4)谈话: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学生独立测量,再汇报交流。(5)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自学第76页中间的文字。集体交流自学成果。(6)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7)完成“试一试”。2、教学“练一练”第2题。(1)让学生独立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2)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提问:从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向对边作高可以吗?那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指名回答)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1)教师示范高的画法。(2)学生独立画图。(3)全班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画的?3.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提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度一定比小棒短吗?引导:连接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怎样的线段最短?五、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高顶点高底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三角形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激趣导入游戏:围三角形师“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教师出示4种颜色的小棒红色(8cm)、蓝色(5cm)、绿色(4cm)、黄色(2cm)各数根,让学生任选三根在规定的时间内围成一个三角形。二、探究新知研究三根小棒有时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请一些没有三角形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进行展示。(1)教师先选取其中一份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作品。总结:看来如果三根小棒中的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2)提问:那么: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生1: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生2: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围不成三角形。师: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可能会从前面的结论中总结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是不是这样呢?在统计表中做一下记录,注意小棒的长度。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第一根小棒长度第二根小棒长度第三根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458√485√584√425√452√524√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1)让学生运用得到的结论进行判断,说出为什么。(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总结出的三角形的性质。2.完成“练一练”第2题。指名回答,你是如何判断的?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指名回答。4.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二”第7、9两题。板书设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2.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求三角形的一个未知角的度数。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究数学规律的意识,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1.出示两块三角板。2.提问:你知道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吗?那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呢?3.指名回答。90°+60°+30°=180°90°+45°+45°=180°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1)质疑: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2)示范:折一个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3)提问:通过折一折,同学们有什么发现?(4)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条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5)拓展: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6)延伸: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什么不同吗?(7)谈话: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直角不动,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的度数和也是180°。(8)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教学“练一练”。(1)出示题目。(2)学生独立计算,再用量角器测量,最后再比较结果是否相同。(3)汇报结果并交流算法。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1)学生独立做题。(2)交流各题分别是怎样算的。2.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1)学生动手操作。(2)填写教科书,再汇报交流。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1)交流:通过做题,你发现了什么?(2)谈话:任何一个三角形,不管大小如何,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4.阅读“你知道吗”(1)学生自主阅读。(2)交流: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三角形有什么特性?(3)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90°+60°+30°=180°90°+45°+45°=180°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5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第82页上面的六个三角形。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如果给他们分类,你准备怎么分?2.按不同的角给三角形分类。(1)提问:图中的三角形各有几个锐角、直角、钝角?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2)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①②③④⑤⑥锐角个数直角个数钝角个数(3)提问:有直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直角,它们还有什么角?有钝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钝角,它们还有什么角?还有两个三角形的角都是什么角?(4)交流:现在你觉得这几个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么分?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汇报。(5)谈话:数学家们对这几个三角形的分类和同学们分的完全一致,它们给这三类三角形根据它们的角的不同还分别取了名字。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6)提问:我们刚才是按什么标准给这几个三角形分类的?(按角的不同)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形成三角形按角的分类的集合图。谈话: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类,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画集合图)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先看一看,再用三角尺比一比,说说它是什么三角形。(2)交流:你是怎样比的?2、完成“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提问:你在判断三角形的类型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3、完成“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时演示是如何围成的。4.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1)谈话:把图中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分?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2)指名回答。5.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1)学生动手画一画。(2)提问: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三角形分成几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五、作业“练习十三”第3、6两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6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相等。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与例题相关的三角形、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剪刀等。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认识等腰三角形1.初步认识等腰三角形。出示第83页例6。(1)提问:这三个各是什么三角形?你是依据什么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2)谈话:依据三角形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如果按边的特征来研究,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3)操作:量一量图中3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看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交流测量的结果。(5)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6)交流: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加深认识。(1)让学生仿照教材第84页的方法用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等腰三角形。(2)提问:你们做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名回答。(因为对折后剪出的两条边是重合的,所以长度相等,是等腰三角形。)(3)提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1)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同桌互相指着手中的等腰三角形说说各条边和各个角的名称。(3)提问: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哪两个角相等吗?(4)归纳: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二、认识等边三角形1.测量:量一量,第84页例7中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吗?2.操作:把三角形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你发现它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三个角有什么关系?3.小结: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4.讲述: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5.操作:根据数学书第84页提供的步骤用正方形纸剪一个等边三角形。6.谈话:把剪下的等边三角形按第85页所示折一折,你发现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1)指名回答。(2)提问: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过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2、完成“练一练”第2题。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一练”第3题。指名演示摆法。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1)交流: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2)指名回答。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7两题。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8-14题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7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2.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说说角的分类有哪几种。2.说说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含义。3.说说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含义以及特征。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1)同桌讨论,指名回答。(2)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4、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指名演示拼法。5、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指名回答。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指名演示拼法。三、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板书设计练习十三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8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3.促使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教学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等,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游戏引入出示长方形。1.谈话: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边和角都具有哪些特点?。2.操作: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3.提问:这个图形叫什么?4.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1、认识平行四边形。(1)谈话:仔细观察,看看图片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依次出示楼梯扶手、电动门、篱笆)(2)操作:你能指一指吗?(3)延伸: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都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那么老师也来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这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谈话:我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呢?(2)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3)交流: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说说你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4)画图:刚才有不少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了平行四边形,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画的?应该注意些什么?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独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5)交流展示学生作品。(6)探究:刚才同学们制作出了平行四边形,我们就联系制作的过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重点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7)活动:观察画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看看有什么发现。提问:对边平行吗?有几组对边平行?你是怎么发现的?(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提问:对边相等吗?你是怎么发现的?(板书:对边相等)小结: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3、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底。(1)引入: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边讲边折边做)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2)谈话: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呢?阅读课本第88页,找出答案。(3)引导:你又不明白的地方吗?:一条边上的一点“表示什么意思?(4)操作: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表上垂足。用同样的方法再折两条高。(5)比较:同一底边上的高有什么特点?(6)小结:同一底边上的高相等。(7)总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同一底边上的高有什么特点?(8)交流: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指名演示拼法。3、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指名展示所画平行四边形,看谁画的又快又准确。4、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学生动手测量,指名回答。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四、课堂小结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了什么?五、作业“练习十三”第3、9两题。板书设计认识平行四边形高底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认识梯形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9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绪,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提问: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2.多媒体出示一些平面图形,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吗?3.谈话:那么下面这个平面图形大家认识吗?4.揭题:这是一个梯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认识梯形)二、探究新知1、认识梯形。教学第89页例9(1)出示情境图。(2)交流:你能在图中找到梯形吗?(3)操作:谁能上来指一指?(4)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2、做一个梯形。(1)谈话: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做一个梯形。(2)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你是怎么做的?3、认识梯形的特征。(1)比较:你们手中的梯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指名回答。(2)指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4、教学梯形的高和等腰梯形。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1)谈话: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想一想,怎样画出线段再测量?(2)学生独立操作,在班上交流测量的方法。(3)观察: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的高。上底腰高腰下底(4)比较:(出示一个等腰梯形)猜一猜这个梯形和我们做的梯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两腰相等)(5)操作:请同学们量一量书上第90页中间的那个梯形,看看那有什么发现?。(6)指出:我们把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5、教学第90页“练一练”第2题。(1)谈话:请同学们读题,先画高然后再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2)学生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3)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在哪里?第三个梯形为什么不在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1)提问:那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2)操作: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2、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1)出示“七巧板图”。(2)提问: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请你指一指。(3)操作: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在小组里交流时怎样拼的?3、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指名展示所画梯形,看谁画的又快又准确。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1)提问: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有不同的画法吗?(2)指出:可分为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5、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1)操作: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交流:你觉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课堂小结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五、作业“练习十三”第6、7、8三题。板书设计认识平梯形上底腰高腰下底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10课时教学目标:1.沟通本单元所学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2.准确掌握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二、回顾与整理1、复习三角形。(1)三角形的认识。(2)三角形的内角和。(3)按角分的三角形分类。(4)按边分的三角形的分类。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说说它们的特征。(2)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的。(3)说说它们的底和高。三、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1题。(1)提问: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2)操作:画出每个三角形相应底边上的高,指名板演,并交流你是怎样画出来的?2、完成第2题。(1)提问: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种?(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3、完成第4题。操作:按照题目要求,动手摆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摆的。指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4、完成第5题。(1)提问:哪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2)指出: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三角形的一边小于两边之和。还可以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的特征来算一算两条路线的长度。5、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7、8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四、评价与反思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能对你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吗?五、作业第3、6题。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锐角三角形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按边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教学反思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第七单元第1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2.使学生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会利用它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多边形。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3.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什么叫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二、新知探究1、多边形的概念。三角形有三个内角、三条边,我们也可以把三角形称为三边形(但习惯称三角形)。我们知道: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直线首位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你能说出什么叫四边形、五边形吗?一般地,由n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记为n边形,又称多边形。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2n个外角。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则称为正多边形。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我们可以得到n边形的对角线的计算公式:2、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让学生填写表。(2)你可以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3)n边形的内角和=(n-2)·180°。三、巩固练习1、求八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2、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为9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3、已知在一个十边形中,九个内角的和的度数是1290°,求这个十边形的另一个内角的度数。4、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等于()。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5、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是1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把多边形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用三角形内角和去求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方法,必须要逐步掌握。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的计算公式,以及正多边形的特征。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勤思考,多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n-2)×180°教学反思八、确定位置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数对的初步认识,主要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经验上升到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为学生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一些铺垫和准备。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用数对描述现实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第二段,用数对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限正整数)。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2.教学难点:认识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四、教学时间:6课时(包含2课时测评)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第课时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第八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生活场景抽象成用列与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难点:认识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情境引入1、出示例1的场景图。谈话:这是四年级二班学生的座位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指图中的小军,提问: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如果仅凭同学的发言,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军的位置吗?2、揭示课题。提问: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有时不够清楚,也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二、自主探索1、介绍列与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把像这样的竖排叫作列,把像这样的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提问:任意指场景图中某一竖排,这叫什么?是第几列?任意指场景图中某一横排,这叫什么?是第几行?再问:(指第1列第1行的学生)这个学生坐在第几列第几行?(指第3列第2行的学生)这个学生坐在第几列第几行?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指图中某个学生,另一个人说他坐在第几列第几行?2、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引导: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都用一个圆圈表示,每一列要画几个圆圈?一共要画几列?呈现表示座位的平面图,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在图中标出“第1列”和“第1行”你能像这样接着标出其他的列和行吗?提问:“第1列第1行”的位置在哪里?小军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再问:第4列第2行在哪里?第3列第4行在哪里?讲述:规定了列和行后,只要知道第几列第几行,就能正确地确定相应的位置。为了便于表达,像这里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来表示,读作:数对四三,也可以直接读四三。提问: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讲述: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小括号把这两个数括起来。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提问:小敏坐在第2列第4行,你能在图中找到她的位置吗?用数对怎样表示?追问:小新坐在第5列第5行,你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这里的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2、做“练一练”第2题。提问:(6,5)这个数对在例1图中表示哪一个位置?你能在图中找到吗?要求:同桌两人一人写一个数对另一人找出相应的位置,并说说数对的含义。追问:刚才有同学写出来(7,2)这个数对,在这幅图上能找到这个位置吗?为什么?3、做练习十五第1题。引导:我们教室的座位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要求: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怎样用数对表示?4、做练习十五第2题。引导:出示第2题图,你能用数对表示这4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提问:(指同在第3列的两块瓷砖)这两块瓷砖都在第几列?表示这两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同在第4行的两块瓷砖)这两块瓷砖呢?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5、做练习十五第3题。谈话:(出示第3题图)这是学校艺术节上同学们布置的盆花,你能用数对表示每盆红花的位置吗?启发:你发现红花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组织交流。四、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板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一)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来表示,读作:数对四三,也可以直接读四三。教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二)教学内容:教学第99页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五第4~6题。第八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点的位置。2、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点的位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春天到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到公园去游玩,在公园里怎样才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玩的地方呢?2、出示例2的公园平面图。(1)依次出示横轴和纵轴坐标,并告诉学生这里的0既表示横轴的起点,也表示纵轴的起点,这点又叫作原点。(2)让学生根据横轴和纵轴上标出的数,说说它们分别表示第几列和第几行?(3)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同样的方格图,瓷砖和花盆的位置在方格中,而这些景点的位置标在方格的顶点上。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你能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吗?先写一写,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交流反馈,书报亭是(2,3)。3、在图上用数对表示出每个景点的位置,再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4、集体交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书报亭(2,3)盆景园(5,7)儿童乐园(2,6)饭店(5,2)草坪(7,6)水池(8,2)大门(3,1)假山(9,4)(1)观察书报亭和儿童乐园的位置,结合它们的数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通过数对,你还能发现哪些景点是在同一行或同一列?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3)组织交流,教师总结:书报亭和儿童乐园、盆景园和饭店的位置在图中分别处于同一列表示同列不同行,所以用数对表示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儿童乐园和草坪、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在图中分别处于同一行,表示同行不同列,所以用数对表示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完成“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做题时的想法和数对表示的含义。(3)做这类题要注意什么?小结:数对中列和行的位置不能搞错,写数对时要先写第几列,再写第几行,找数对所对应的点一定要准确。2、完成“练一练”第(2)题。(1)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对表示的含义。(2)在图中找到相应的点,然后把这几个点按次序连接起来,看看围成的是什么图形?说说你的理由。3、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组织交流,反馈。(2)先判断(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说说理由,再验证。(3)让学生结合图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4)先按要求画出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的路线,再根据画出的不同路线,结合方位,用数对进行描述。(5)小明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组织交流,反馈。(2)学生根据第(2)题中的提示,在图中画出小乐从家到图书馆的行走路线。(3)组织学生讨论:小乐从家到图书馆,还可以怎样走?并用数对把行走路线记录下来,组织交流。四、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板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二)书报亭(2,3)盆景园(5,7)儿童乐园(2,6)饭店(5,2)草坪(7,6)水池(8,2)大门(3,1)假山(9,4)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教教学反思……………………………………………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练习十五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第102~103页“练习十五”第7~10题和“你知道吗?”。第八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对列、行以及数对含义的认识,进而强化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理解。2、学生通过具体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方法,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点的位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完成“练习十五”第7~10题。1、完成“练习十五”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组织交流,反馈。(2)完成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数对的含义,例如,(△,4)表示这个班的信箱排在第4行,但在第几列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四年级5个班中的任意一个班。(3)完成第(3)题。学生小组里讨论,交流。集体反馈:(4,○)表示这个班的信箱排在第4列,但在第几行是不确定的,可能是1~6年级6个四班中的任意一个班。2、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说说是怎样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怎样根据数对找到相应的点?(3)为什么连接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组织交流,反馈。3、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1)读题,审题。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学生按要求在图中描出相应的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看能发现什么?(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一些点的数对,猜一猜这些点会不会也和上面的点在一条直线上?(4)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连一连,看猜的对不对。4、完成“练习十五”第10题。(1)出示棋盘图后,教师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和部分棋子。(2)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第(1)题。学生明确:这样表示位置的方法与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一致的。(3)学生完成第(2)题。让学生看图说说怎样表示每个棋子所在的位置,再完成填空。(4)完成第(3)题。学生在棋盘上指一指,再在图上表示出来。组织交流:黑车从第3列第6行走到了第3列第2行。二、教学“你知道吗?”1、学生自主阅读。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3、教师在计算机示范制作表格的过程。4、让学生想一想列数为“5”,行数为“3”的表格是怎样的,并在练习纸上画一画。三、课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四、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板板书设计练习十五黑车从第3列第6行走到了第3列第2行。教教学反思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装…………………………订…………………………线………………………………………………………主备人:张翠红授课人:全册课时课题:数字与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104~105页“数字与信息”。第八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在观察、交流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学编码的思想和方法。2、通过解读数字所蕴含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师:同学们,说说常用的数字有哪些?引人:常用的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板书课题:数字与信息二、探究新知1、了解常见的数字号码。(1)谈话:生活中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你还记得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10报警112故障申报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117报时119火警120救护121天气预报122交通事故报警123315消费者投诉热线(3)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4)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5389653”,你觉得好吗?(5)小结: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在编制这些编码时都非常“简明”。(6)出示门牌号码,要求说说门牌号码上有哪些信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7)谁能说说门牌号码的含义?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2、比较分析。(1)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数字编码呢?(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3)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4)小组讨论研究。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表达了哪些信息?(5)学生汇报交流。(6)介绍编制规律。公民身份证号码是特征组合号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7)实践运用规律。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3、设计方案。编学籍号:学校招收了200名新生,试着为一年级新生编排学籍号。(1)说一说自己的学籍号。(2)比较、明确学籍号包含的信息。(3)学生尝试编号。(4)交流,说说你的编号表达的意思。4、拓展延伸。(1)编房间号。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的位置?读题,明确要求。说说房间号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尝试编号。交流,说说你的编号表达的意思。(2)用字母表示方向。读题,说说每个字母的意思。学生尝试画图设计。交流,说说你的编号表达的意思。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数字与信息”,其实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数字编码,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编码,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研究研究。四、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板板书设计数字与信息110报警112故障申报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117报时119火警120救护121天气预报122交通事故报警123315消费者投诉热线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学籍号房间号教教学反思第八单元测试全册第课时测试内容:测试目的:了解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差。第单元测试讲评授课人全册第课时班级人数总分及格率参考人数均分优秀率分数段情况:85分以上人;60-84分:人;60分以下人题号题目要求分值存在问题或突出优点改进措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九十十一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综合分析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n本课时第147页共147页全册第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