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

更新时间:2022-08-18
类型:doc
大小:309.00 KB
页数:107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冀教版数学课件 > 二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1-4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课本铅笔盒蜡笔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课题引入我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Word文档\n.汇报结果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提示学生可以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学生汇报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同一的长度单位测量。2、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补充练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Word文档\n.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4、认识几厘米  ①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三、展示点拨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师巡视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Word文档\n.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1厘米1cmWord文档\n.第二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的模型。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眼红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并会画出整厘米的线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复习和厘米有关的内容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学生主要说出事怎样测量的。2、认识线段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出示线段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三、展示点拨学生完成课本5页“练一练”的内容。Word文档\n.展示学生作品画线段用直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同桌同学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6页“练一练”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Word文档\n.第三课时: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7--8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3.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难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手势表示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让两名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感觉出很不方便,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介绍米尺课堂引入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Word文档\n.(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三、展示点拨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说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请一个小组作示范。(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1米的高度)我认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测量重点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形象的感知。Word文档\n.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米尺):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生闭眼想象)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自由发言。2、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同桌合作,观察直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汇报结果。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练一练——选择合适的单位:米、厘米。(1)大拇指宽约1()(2)一张床大约长2()(3)教室的长大约有8()(4)一支铅笔大约有16()(5)我家在虹桥路上,离学校大约有500()(6)我们学校的长约100()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Word文档\n.第四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9--10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图、彩带、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Word文档\n.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2)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3)比较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4)引入并板书课题。Word文档\n.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2.教学1分米有多长(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2)画一画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Word文档\n.(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4.教学1米=10分米。(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3)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填空。(练习纸)1分米=(   )厘米30厘米=(   )分米1米=(   )分米60分米=(   )米2.算一算1米- 2分米=(   )分米14厘米+26厘米=(   )分米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Word文档\n.粉笔盒的高约1()。光盘的厚大约()毫米。电线杆高5()。乒乓球台高约7()。一间教室高3()。一本书的宽14()。4.判断(1)儿童游泳池水深7厘米。()(2)课桌高60米。()(3)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四、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米分米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Word文档\n.1.自主探索算法。出示红红说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盘,还剩()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2.出示13页例题图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用算式来表示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21÷5=4(个)┅┅1(张)读作:21除以5商4余1。引入采用实物,拿出12根粉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Word文档\n.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课本14--17页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观察、讨论、思考的过程,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方法,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2、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每一步计算的意义。3、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学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分小棒:学生将17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并写出算式。出示14页题目。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展示学生作品出示4个算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Word文档\n.2、出示15页例题学生独立完成,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讨论后汇报3、出示16页主题图叙述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小组合作试着写出竖式展示学生作品师板书正确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15页和17页“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二)30÷7=4(串)…………2(只)  47/ˉˉ30ˉˉ 28 ˉˉˉˉ2ˉ…………………余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讲解13页例题时,强调“除以”不是除。Word文档\n.教学内容:课本18--19页教学目标: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口算20÷6=21÷5=30÷4=24÷9=35÷8=18÷7=45÷6=29÷7=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18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要口答。同桌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有道理的都要给予肯定出示问题(2)和(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强调余数的单位要和被除数的单位一样Word文档\n.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师小结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试一试”和“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三)30÷9=3(枝)┅┅3(元)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教学内容:课本20--21页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Word文档\n.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3、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计算20÷9=26÷5=31÷7=40÷9=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课本20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师巡视汇报讨论结果师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至少要租几条船。出示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结果展示学生作品出示课本21页“说一说”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提示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最多、至少Word文档\n.师对有道理的想法要给予肯定。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四)18÷4=4(条)┅┅2(人)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三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第一课时:数数与数的读写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数10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读写1000以内的数,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数学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2.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数纽扣电池。(1)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自由地数。(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由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数数的简便方法。Word文档\n.结合学生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数得快?(学生可能说出:十个十个地数)二、自主探索1、数数(1)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二十数到一百五十。(2)十个十个的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3)选择自己喜欢地方法,从三百二十五数到四百一十五。(口头数数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给每个学生创造更多数数的机会。)2、说一说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比100大的数?三、实践应用教材24页例题:盛一杯黄豆,先估一估有多少粒,再倒出来数一数(学生先估计一下,再实际数一数,先数出20粒,再分堆估计。)“练一练”课本25页第1题,第2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四、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一数(教材26页例题),1、图中共有三幅图,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数数。2、探究数数的方法:图一:当数较少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Word文档\n.图二:当数较多物体的个数时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图三:当数更大的数时,就可以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的时候,在增加一百是10个一百,得出十个一百是一千。3认识计数单位千:千和一,十,百一样都是计数单位。千和百之间的进率也是10,因此一,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五、10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27页例题:写出计数器上的数并读一读。1,探究写数的方法:看左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5颗珠子,表示5个百,要在百位上写“5”;十位上1颗珠子也没有,写数时要在十位上写“0”占位;个位上有3颗珠子,表示3个一,要在个位上写“3”。所以这个数写作:503。看右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4颗珠子,表示4个百,要在百位上写“4”;十位上有6颗珠子,要在十位上写“6;个位上有1颗珠子也没有,要在个位上写“0”。所以这个数写作:460。2,探究读数的方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数位上是几就读作几,数中间的0要读出来,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Word文档\n.3,具体的读数方法:503的读法:百位上是5读作五百,十位上是0读作零,个位上是3读作三,所以503读作五百零三。460的读法:百位上是4读作四百,十位上是6读作六十,个位上是0,0在末尾不用读,所以460读作四百六十。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29页练一练第二课时:数的组成和表示数Word文档\n.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数的组成和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2,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用图形表示1000以内的数3,了解可以用图形表示数,感受“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难点:重点:能掌握1000以内的数的组成。难点:掌握用图形表示数的办法。教学过程:一:数的组成:用下面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教材28页例题)1.提出“用0、2、3这3张数字卡片在数位表中摆三位数”的要求,让同桌合作,并边摆边读出来。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0、2、3这3张数字卡片,把它们摆到数位表中,你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同桌合作,边摆边读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数,特别注意是否有人摆出032或023。2.交流学生自主尝试的结果。每人说一个数,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用0、2、3这三个数字卡片可以摆出4个三位数。Word文档\n.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出的数怎样读?每人只说一个数。学生说做法和读法,教师在小黑板的数位表中写出来,如:生:我把3摆在百位上,把0摆在十位,把2摆在个位上。教师在小黑板上的数位表中板书:千位百位十位个位302如果学生出现把0摆在百位上的情况。教师进行启发性谈话。师:用0、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把0放在百位上摆出的032和023分别只能表示什么的数量?生1:032只能表示32生2:023只能表示23……师:那就是说,0放在32或23的前边是没有用的,对吗?Word文档\n.生:对。师:所以,在用数字组数的时候,数学上有一个规定,0不能放在最左边。按这个规定,用0、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几个三位数呢?学生说数,形成共识,得出三位数有:302,203,320,230。3.提出:“任选一个数,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各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师:请你从这4个数中任选一个,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生1:我选302,百位上的3表示3个百,十位上的0表示一个十没有,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读作:三百零二。生2:我选230,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0表示1个一也没有。读作:二百三十。……4.让学生任意举出千以内的数。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任意说一个千以内的数并说一说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学生说数,教师写出来。多请几个人发言。5.提出:“观察这些三位数,你有什么发现?”Word文档\n.的问题。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观察同学们这些千以内的数,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生2: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第二种说法出不来,教师可启发。师:这些三位数都是由什么组成?二:用小棒或图形表示数:1.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513。(教材28页例题)1),理解题意,明确画小棒表示数的方法:要求画小棒表示数,小棒画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小棒画在百位上,1根小棒就表示100;小棒画在十位上,1根小棒就表示10;小棒画在个位上,1根小棒就表示1。2),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出513。2.任选三种图形分别表示1个百、1个十和1个一,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325。(教材28页例题)1),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画图形表示数,就是在数位表中用选定的图形代表指定的数,3种图形可以任选。比如:把放在数位表的十位上,一个就表示1个十,就表示2个十;把○放在数位表的百位上,1个○就表示1个百,○○○Word文档\n.就表示3个百…2),解决问题:在数位表中用图形表示数。(相同的图形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数位上有几个图形就表示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第三课时:算盘Word文档\n.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算盘教学过程: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二、认识常用的两种算盘:七珠算盘五珠算盘三、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1、认识档、上珠、下珠  2、认读算盘上的1-9各数。Word文档\n.3、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四、算盘的计数方法:1、算盘上每一档(杆)代表一个数位。2、计数时要先确定那一档当个位,然后从右往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3、计数时,要把算珠靠梁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4、每一档的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五、在算盘上计数:以在算盘上表示出531为例。1、操作指导。“531”百位上的“5”用一个上珠表示;十位上的“3”用三个下珠表示;个位上的“1”用一个下珠表示。2、操作示范。 六、巩固练习:  教材31页练一练1七、课堂作业:教材31页练一练2、3。第四课时:数的大小比较Word文档\n.教学目标:1,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2,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3,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够用数字组数并正确排列组成的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这是我班的同学调查的“小小图书馆”的图书数量情况。仔细观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交流说出情境图中的各种数学信息)2、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跟小组成员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1、我发现科技书多。2、工具书最少。3、我提的问题是: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二、探究体验:1、重点解决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谁能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Word文档\n.(学生观察,读出所提问题。学生可能会说:1、科技书最多。2、工具书最少)2、那么,用>或<符号该怎么表示呢?A、引导学生先把两种书进行比较,再把三种书进行比较。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或<符号表示出数的大小。1000>6321000>4991000>632>499或:499<632632<1000499<632<1000)B、和小组成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如:1、我这样想:1000是四位数,其他数是三位数,1000最大,所以科技书最多。2、我认为文艺书有600多本,工具书不到500本,工具书最少。)C、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交流其它比较方法)三、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证)2、练一练第2、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四单元:千克和克第一课时: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和测量物体质量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感受物体轻重以及用选定的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2,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会用选定的玻璃球做单位表示某个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1,明确比较方法:苹果和梨的轻重差不多,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可以用天平来比较质量差不多的物体的轻重。2,操作方法:Word文档\n.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观察天平的变化,哪一边的托盘低,托盘里的那个物体就重,如果天平平衡,那么这两个物体就同样重。3,观察天平得出称量结果:天平左右两端的两个托盘一样高,也就是说天平是平衡的,得出苹果和梨一样重。二,用选定的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质量:1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教材37页例题)(一)学习测量1.教师出示鸭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同学们能判断了这个鸭梨和一枚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可能说出:肯定是鸭梨重。)师:估计一下一个鸭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说,教师记下猜的数。(学生可能说出:生1:3个。生2:4个。生3:5个。……)进行实际测量:师:现在,我们用天平测量一个。我把鸭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1: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生2:天平向鸭梨这边倾斜。生3:指针偏向鸭梨方。)先用手掂一掂数学书和数学本的轻、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从而让学生明白哪一边的托盘低,托盘里的那个物体就重。Word文档\n.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1:天平的左边一点一点的上翘,右边一点一点的下沉。生2:放梨的一边一点一点的上翘,放玻璃球的一边一点一点的下沉。)2.讨论鸭梨和玻璃球的关系。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1:说明两边一样重了。生2:说明鸭梨和玻璃球同样重。生3:说明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二)尝试应用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的语文书和铅笔盒等先掂一掂感觉一下,再估一估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用天平实际测一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的课本和铅笔盒,先掂一掂感受一下,再估一估大约跟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用天平实际测一测,把测量结果记下来。)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语文课本测量的结果应该是一致,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学生可能说出:生1:测量语文课文课本时,我们把书放在左边,在右边一个一个玻璃球Word文档\n.的放,直到两边平衡为止。生2:我们测量语文课本时,也是把书放在左边,但是,放玻璃球时,我是两个两个放的,直到平衡为止。)3.教师谈话说明做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三、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1题2.练一练第2题(学生弄懂图意后,自己完成在书上。利用学生带来的实物,让学生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Word文档\n.第二课时:认识千克和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学生可能说: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Word文档\n.师:谁想上来掂一掂?(三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学生可能说:生1:用秤来称。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学生汇报可能说:(生1:一块香皂100克。生2:一支牙膏105克。生3:一袋大米25千克。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板书:克和千克)二、探究体验:(一)认识秤Word文档\n.1、提出问题。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有多重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组织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学生可能说出: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师: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1)组织学生观察秤面。师: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的克数是多少。由教师对照课件介绍几种不同的秤Word文档\n.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生:10克。)(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有8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二)建立"千克"的概念1、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填写结果。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3、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4、举例。利用课件帮学生准确读出物体的质量,用文字和字母两种方式来表示。介绍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70克Word文档\n.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们的体重。生2:一桶矿泉水。)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三)建立"克"的概念提出问题: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生:能。)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可能发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生:天平。)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四)"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生:1000个克是1千克。)Word文档\n.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生2:我看到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三、实践应用:完成练一练第1、2题,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生4:我认识了一些秤。生5: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五单元四边形的认识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活动,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在验证、讨论的数学过程中,增强简单的对比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异同。学具准备:三角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新1、下面的图里哪些是直角(课件展示) 2、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知道,每周一早晨都要升国旗,可你们知道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实践操作,共同探讨 课题引入根据周围的事物直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Word文档\n.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用教棒指一指。 提问: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提问: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有几个角呢?(由四条边、四个角围成的) 总结:长方形有2条长边,2条短边。2条长边和2条短边分别叫做对边。(2、)探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1、认识长方形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由四条边和四个角,这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呢?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问:你能用长方形的纸对折,看看对边是不是相等吗?指名上台演示。小组可以交流。(指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即两条长、两条宽都是相等的)(2)课件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3)长探究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由学生探究方法如:对折、测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Word文档\n.方形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三角尺量一量。指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课件再一次展示并出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 (4)课件出示42页“练一练”2、认识正方形(1)要求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 (2)请学生用小尺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小组互相交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3)课件展示正方形的特征 (4)课件出示练习题 3、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运用新知 课件展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在探究长方形角的特点时,教师适当的给予提示,强调用三角尺如何量。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2.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Word文档\n.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思考,看他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学生利用小棒有选择的搭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搭的?谁来说说你搭的平行四边形?生1:我选择了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搭好之后这么一移就可以了。生2:我选择了两根长一点,和两根短一点的小棒也搭成了一平行四边形。生3:我也是选择了两长、两短的小棒,但搭起来的和他不一样。2、利用自己刚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玩一玩,从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能联想到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拉动三角形模型与之对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易教师强调,根据什么判定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引出新知。小组活动时随时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点。Word文档\n.变性的认识。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二)合作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相等且平行,具有不稳定性。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完成练习九第三题。3、数一数下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4、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拼法?(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逐步完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平行四边形)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六单元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第一课时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卡片复习:Word文档\n.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50+70 300+60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件出示服装店购物的例题课件,(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学生讨论解决(要用口算)学生回答:54+28=□(元)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算法1、先算50+20=70(元)再算4+8=12(元)最后70+12=82(元)算法2:先算54+20=74(元)再算74+8=82(元)算法3:把28看作30,先算54+30=84(元)再算84-2=82(元)课件出示问题二:(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课件出示学生讨论的结果:1、54-20=34(元)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的优化Word文档\n.34-8=26(元)2、54-30=24(元)24+2=26(元)三、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二课时整百数加几百几十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2、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3、在自主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出示咪咪快餐店,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1、第一天剩余多少元?200-100=100(元)Word文档\n.利用数的组成计算。2个百减去1个百等于1个百,所以200-100=1002、两天一共收入多少元?200+360=560(元)(先算200+300=500,再算500+60=560)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1、2、3、4、交流学生的口算结果,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问题和口算方法的机会。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三课时几百几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几百几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过程。2、掌握几百几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3、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水果,(教师演示课件,出示果树图片)提问:同学们都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师:一共有多少课果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0+80= (棵)Word文档\n.2、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算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150+80=230和是几百几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式题。(板书课题:几百几十数加减整十数)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3、4、5、6、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四课时笔算加减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三位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感悟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重点:掌握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难点:理解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具准备:一、问题导入: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和问题,学生讨论怎样解答。教师讲解:1、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板书)小强的风景邮票:小强的动物邮票:求小强有多少张动物邮票,就是求比112多2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112+232、探究112+23的笔算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由讨论。Word文档\n.112+23————————135(从个位加起,个位:2+3=5,在个位下面写5,十位:1+2=3,在十位下面写3.百位:百位的1直接落下来。)3、正确解答:112+23=135(张)口答:小强有135张动物邮票。小结: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二、不退位的三位数减法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题:过程讲解:画线段图小花的风景邮票:小强的风景邮票求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就是求124比112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4-112.2、探究124-112的笔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4-2=2,在个位下面写2.十位:2-1=1,在十位下面写1.百位:1-2=0,百位是最高位,最高位上面的0不写。)由学生自己总结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特点Word文档\n.3、正确解答:124-112=12(张)口答: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12张。小结:不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3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五课时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捡废弃饮料瓶问题,经历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在进位加法中的应用。2、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3、在自主尝试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满10进1”的算理。教学具的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二、问题导入:课件出示教材58页的例题: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理解题意并列式:69+114探究69+114的计算方法Word文档\n.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方法一:口算,即:100+0=100100+70+13=18360+10=7069+114=1839+4=13方法二:竖式计算1141、从个位加起,4+9=13,即13个一,满+6910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_________2、十位上1+6=7,7加进位上的1等于8,183在十位上写8.3、百位上的1直接落下来。正确的解答:69+114=183(个)口答: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183个饮料瓶。总结: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课件出示教材58页例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式:114+1892、探究114+189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的结果。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对于满十进一要多做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记忆Word文档\n.总结: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位上的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四、三个数连加的进位加法课件出示59页试一试,学生讨论解答。巩固练习1、2、3、4、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六课时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尝试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剪发的计算过程。2、掌握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掌握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的计算方法。教学具的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两位数减两位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二、问题导入课件出示教材60页的例题。学生仔细读题,说说你获得那些数学信息。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复习引入Word文档\n.难点点拨:千瓦时是电的计算单位,和口语表述中的“度”相同。1、明确每月用电数的计算方法:列式为:185-582、185-58的笔算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83-58——————125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借1当10,加上3再减,即13-8=5,在个位上写5.2、十位上8借1后剩7,7-5=2,在十位上写2.3、百位上的1落下来写在百位上。正确解答183-58=125(千瓦时)口答:5月份的用电量是125千瓦时。三、三位数减三位数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题,6月份的用电量是多少度?学生讨论,列式:335-185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详细的分析用电量的计算方法Word文档\n.总结:个位上5-3=2,在个位上写2,十位上3-8不够减,,从百位借1当10,与十位上的3合在一起是13,13-8=5,在十位写5,百位上3被借走1后剩2,2-1=1,在百位上写1.正确解答:335-183=152(千瓦时)口答:6月份的用电数是152千瓦时。总之: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在减。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七课时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尝试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具的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题一。(1)、计算张丽家7月份的用电量?学生仔细阅读题意,说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列示:514-3352、探究514-335的笔算方法。514个位上4减5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Word文档\n.—33510,加上个位上的4再减,即15-5=9——————在个位上写9,十位上的1被借走后剩0,1790减3不够减,从百位借1当10,10-3=7在十位上写7,百位上的5被借走后剩4,4-3=1,在百位上写1.(3、)正确解答:514-335=179(千瓦时)口算:7月份的用电量是179千瓦时。总结: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那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当10,加上本位数再减。二、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课件出示62页的例题。1、理解题意并列式:703-5142、探究703-514的笔算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个位上3减4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的数字是0应先从百位借1,这样十位上就变成了10个十后,个位上是13-4=9,在个位上写9,十位上还剩9个十,9-1=8,在十位上写8,百位上的7被借走1后剩6,6-5=1,在百位上写1.3、正确解答:由学生讨论总结笔算方法,强调借1当10Word文档\n.703-514=189(千瓦时)口算:8月份的用电量是189千瓦时。总结: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在计算时,当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时,要先从百位上借1当10,此时十位上是10个十,再从十位上借1当10,这时十位上剩9个十。注意事项: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被借走“1”,计算该位时,要先减去这个被借走的“1”。三、巩固练习:练一练的1、2、3、4。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八课时加减法的验算加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2、出示课件,观察课件1:红红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3、生汇报交流: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红红妈妈买了一件上衣199元和一条裤子86元。生2:红红口算是275元,售货员阿姨算的是285元。师:谁算得对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4、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Word文档\n.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我用199-86,看得数是不是48。生2:我用86+48,看得数是不是275。生3:我用199-48,看得数是不是86。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加减法的验算学习。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九课时加减法的验算学习减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2、生汇报交流。3、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出示课件66页例题)昨天聪聪和妈妈拿3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共要236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应怎样计算呢?收银员说应找回64元,聪聪说不对,该找回74元,谁对呢?今天我们就学减法的验算,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板书:300-236=64(元)3 0  0 Word文档\n.- 2  3  6  ——————645、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利用减法的验算来验证是否正确。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我用300减64,看是不是等于236。生2:我用236加上64,看是不是等于300。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一练。1、2、3、4.四、全课总结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验算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不是流于形式。Word文档\n.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十课时连加运算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连加算式,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3、体会连加运算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备: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n.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在“=课件出示68页例题,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一起游动物园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讨论解决动物园一共有多少只鹿?同学之间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列式为:98+164+236探讨98+164+236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方法一:脱式计算98+164+236=262+236=498方法二:凑成整百数计算164+236+98=400+98=498Word文档\n.先算164加236,凑成整百数,得数是400,400再加98得498,解决问题98+164+236164+236+98=400+98=262+236=498(只)=498(只)答:动物园一共有498只。总结: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其中的两个数凑成整百数,再加上第三个数。二、巩固练习,练一练的1、2、3、4、5、6.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十一课时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息。教学重点: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教学难点: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课件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和例题。学生仔细读题,说说题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所求的问题:还要送多少千克?学生讨论并列式:800-315-285探究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过程如下:800-315-285=485-285=200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说说:强调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Word文档\n.学生回答:可以先求昨天和今天一共运走多少千克,用加法计算,再求还要送多少千克?用800减去两天运走的千克数。列式:1、分步计算315+285=600800-600=2002、列成综合算式:第一步计算的是加法,所以在列算式的时候要用小括号。算式为:800-(315+285)3、探究800-(315+285)计算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总结: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的315+285.在用800减去两个数的和。即800-(315+285)=800-600=200解题过程;800-315-285=485-285=200(千克)或800-(315+285)=800-600=200(千克)答:还要送200千克。Word文档\n.归纳总结:1、连见算是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巩固练习:练一练1、2、3、4、5.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尝试加减混合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过程。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引入;课件出示课本72页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需要解答的问题: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解题过程:讨论、交流,说说应该怎样解答。学生回答:解题方法:1、分步计算:要先算出今年新买了多少台电视机?59-12=47(台)2、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47+59=106(台)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理解题意是本节课的又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今年的电视机数量Word文档\n.方法二、综合算式:59-12+59=47+59=106(台)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归纳总结:1、解决两部计算的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明确要求什么,必须先知道什么。2、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1、2、3、4.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Word文档\n.第十三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学会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3、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引入;课件出示课本74页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需要解答的问题:每件衣服各降价多少元?解题过程:讨论、交流,说说应该怎样解答。学生回答:解题方法:教师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多媒体)归纳总结:1、解决商品降价问题就是用原价减去现价。2、解决付钱问题,首先看百位上是几就付几张100元的钱,余下的不足100元也要付1张100元的钱。最后用付出的钱减去划掉的钱得出找回的钱。本节课更多的放手给学生,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即可Word文档\n.3、解决商品满多少元还返多少元的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购买。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1、2、3、4.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七时、分、秒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3时半三个时间)(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小朋友真能干,你能把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吗?校正答案。2、再同时出示两个时间(3时5分,10时28分)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时间,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认识呢?(不Word文档\n.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师引:这两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放这儿。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1、投影展示钟面。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把钟面等分成了几个大格?2、认识时针的运行。师引:钟面上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4至5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时针走一圈就是走了()小时。2、认识分针的运行。师:(教师边演示边说)这叫一大格,那这就叫—— —小格(生齐说)师:一大格里面有几小格呢?生:5小格。Word文档\n.钟面上有12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数数,并和同桌交流交流。(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分针走1小格就是过了()分钟,那分针走一圈就是过了()分钟。师:(1)、现在分针指向3,指几分?分针指向8,指几分?分针指向7,指几分?(2)、随意指:分针在这儿是指几分?4、探究时分的关系。师:小朋友真能干,时针和分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小朋友们拿出闹钟拨一拨,认真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先请学生自己观察闹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教师不急于做评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你发现了吗?指名说并得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生:1时),师板书。分针走60小格,是几分(生:60分)师板书,那也就是说 1时=60分(师板书=)师:我们怎样来看钟面上的时间呢?(课件出示一个时间8时5分)请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帮学生区分数字并不表示相应的分钟,即分针指向3并不表示3分,而是15分。此环节教师拿钟表模型反复做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1时=60分Word文档\n.师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认识时间时先看时针是几时或几时过一些,到底过了多少则要数分针走了多少格,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完了一大格,1时=60分。5、读写时间师:现在你知道刚才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你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谁能到黑板上把这个时间记下来?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书写。用两种方法表示,3时5分,10时28分。(课件出示:认识3个时间并说说认的方法)6、拨时间练习(课件出示)。(反馈并请拨错的小朋友展示,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错。)三、感受一分钟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听一段音乐。并说说感受四、总结:你收获了那些知识?(让学生爱惜时间珍惜时间)课题: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天内的时间的计量,会区分“时刻”与“经过时间”这两个概念。2、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题目。此环节通过让学生朗读一首学过的小诗、从1开始数数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一分钟有多长Word文档\n.3、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课铃一响,教师进教室,师生问好后,教师拿出小闹钟。上课铃声过后,即让学生观察钟面,这时闹钟的时针、分针正指示出八点十分。师:八点十分就是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板书:上课:8:10)2。教师用钟面教具(或演示动画“设定时间”)拨出下列时间,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4:25,10:00,7:30,8:45,11:55。3。教师口头报出时间,学生在自制钟面模型上拨时针和分针,同桌两人互相检查。8:00,2:40,6:30,9:15,3:45。4。提问:1小时是几分钟?60分钟是几小时?二、新授(一)通过直观,引出“时刻”概念。上课五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老师事前拨好的),再让学生观察。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指出的位置是八点十五分。(板书:闹钟响:8:15)特别强调8:00怎么拨Word文档\n.师:(指板书)8:10和8:15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从闹钟钟面上看来的)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的“时刻”(板书)。如上课时,时针分针指到8:10,8:10是上课的时刻;闹钟响时,时针分针指到8:15,8:15是响铃的时刻。我们平常说的六点起床,十一点放学,晚上七点看电视“新闻联播”,六点、十一点、七点指的都是时刻,它表示的是时针、分针所指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让学生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时刻”。(二)教学“经过时间”。1。引进“经过时间”。师:从上课开始到闹钟响铃,即从8:30到8:35,中间经过了几分钟?你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钟面教具再演示一次,先把时针、分针拨到8:10,然后把分针慢慢拨到8:15上,使学生看出两个时刻之间间隔是5分钟。师:我们平常说的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每天工作8小时,都是时针、分针运行时经过的时间。2。感受时间的久暂。(1)3分钟有多久?师:我们来体会一下,3分钟有多久。现在我发给大家每人一张要求写出得数的口算卡片。(8:40老师宣布“开始算”,3分钟后,老师宣布“停止算”由学生到黑板板书8:10和8:15,巩固时间的写法。Word文档\n.。问几个同学,各做了多少道口算题?)师:老师宣布“开始算”时是8:40,“停止算”时是8:43,中间经过了3分钟时间,就是说刚才做作业用去了3分钟时间。师:3分钟时间虽短,但同学们口算了不少题,说明只要抓紧时间,时间短也能做许多事情。(2)10分钟有多久?(10分钟就是课间休息那么长短的一段时间。)(3)师:老师在“经过时间”的两个图里都标有一个“箭头”,你们能体会出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生:“箭头”表示方向,从8:10到8:15,从8:40到8:43。师:对,“箭头”表示方向。这个“箭头”一直往前去,还表示时间是一去不回的。你想,今天上午的8:43过去了,再来的8:43是晚上的8:43,明天的8:43;今天是×月×日,明天可是×月的×日了。所以我们要爱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过去了。(三)“时刻”与“经过时间”。师:“时刻”与“经过时间”Word文档\n.的意义不同在哪里?钟表上的时针、分针所指的每一位置,表达的是某一个时刻。前一个时刻到后一个时刻之差就是所经过的间。时刻好比一条直线上的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线段的长(教师边讲边画出下图)。师:还要注意的是,“时刻”表达成几点几分或几时几分,时间(经过时间)说成几小时几分。举例对比。三、练习1。选择填空。(1)电影《闪闪的红星》要放映________,电影院下午第一场是________开映。(1小时40分钟;1点40分)(2)妈妈上午________上班,她一天工作________。(8时;8小时)2。搭配练习。(把下面左右两边有联系的句子连线)学校上午什么时候放学?20分钟上午在学校的时间是多少?2时课间休息多久?3小时下午第一节上课时钟面时间是11点40分3。在下面这段文字中,哪些是指明时刻的?用单线划出来;哪些是表达经过时间的?用双线划出来。Word文档\n.一列快车从甲城到乙城要行6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城到甲城要7小时30分钟。已知快车8点40分从甲城开往乙城,半小时后,慢车从乙城开往甲城,结果两车于12点14分在途中相遇。四、游戏师:一次数学作业,小明做完用了半小时,小芳用了20分钟。下面咱们来做个算时间的游戏。老师先后指定三个学生扮小明,由他们到讲台前即兴用教具钟拨出开始做作业的时刻,说:“我×点×分开始做作业,你们猜猜看,我什么时候做完作业。”说完,算得最快的一个同学马上到讲台前用教具钟拨出小明作业结束后的时刻。如说对,大家鼓掌鼓励,由“小明”奖给他小红花。如说错,由其他同学纠正。然后再指定三个学生扮小芳,先后到讲台前说出自己结束做作业的时刻,由算得最快的同学接着说小芳开始做作业的时刻。五、总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时刻”与“经过时间”(板书课题),初步掌握了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时间的方法。这节课是8∶10上课,现在下课铃响了,请大家看闹钟上的时刻(8∶50),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40分钟)。在40分钟时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同学们上好每节课,珍惜每个40分钟。六、课外作业Word文档\n.师:看看钟表,上午你是几点几分离家上学的,几点几分回家,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板书设计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Word文档\n.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八单元探索乐园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89——90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2、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教学重点: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教学难点:能对事物简单的进行排列组合。教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相吗?你最喜欢的是哪张照片?能和同学一起分享一下照片背后的故事吗?师:大家都喜欢照相,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三人照相的问题。板书课题:3人照相二、探索新知:(一)3人照相用旧知引入:用2、5、7这三个数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这样既能合理过度,又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Word文档\n.出示课件:3人照相,变换他们的位置,可以照出几张不同的照片? 1. 提问:如果要和父母3人一起照合影,可以怎样占位?能照出几张不同的照片? 2. 学生讨论3. 请3位同学实际演示。小红站左边,有几种站法?(2种) 小红站中间,有几种站法?(2种) 小红站右边,有几种站法?(2种) 提问:还有别的站法吗?没有了。得出结论:一共有6种站法。 4. 观察出示教材第89——90页的6张照片。说一说:小明和爸爸、妈妈照相,还有别的站位方法吗?(6种)将6张照片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书上是怎么分类的? 从学生的生活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经历自主动手摆图形的过程,探索、发现事物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爱动爱说   我站中间有2张,我站左边有2张,我站右边有2边。(二)乒乓球比赛 1. 说一说你知道那些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Word文档\n. 2. 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猜猜谁可能得第一?假如聪聪得第一,谁会是第二呢?学生发言,教师记录:聪聪得第一:可能是小强得第二,亮亮得第三。还可能是亮亮得第二,小强得第三。假如小强得第一,谁会是第二?学生发言,教师记录:小强得第一:可能是亮亮得第二,小明得第三, 还可能是小明得第二,亮亮得第三。想:亮亮得第一,又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两种)得出结论:3个小朋友比赛,结果可能有六种。三、课堂活动(一)出示90页“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答案:3773 (二)出示7页“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花片代替玩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结果,得出答案:一共有6种摆法。四、课外练习 教材第90页第三题。3以仿练来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Word文档\n.第二课时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91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天平。2、掌握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特点,并能运用等量代换法求出物体的质量。3、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特点推算物体的质量,明确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难点:掌握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学具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课件展示让生观察,然后师小结: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孩子们刚才发现的知识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等量代换。板书)二、探索新知:运用等量代换。一)水果超市Word文档\n.师:在刚才的拼图游戏中,孩子们表现真棒,拼图拼得又快又好,并且从拼图游戏中了解到大小的等量代换。春天到了,满园花香,喜洋洋高高兴兴出了门,他要去哪里呢?原来他要去知识乐园里春游。首先,他来到水果超市,超市里有苹果,有西瓜,他遇到了一棘手的问题。(先出示1个西瓜等于几个苹果重?)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出示:4个苹果=1千克、1个西瓜=4千克点击天平。问:你认识它吗?(天平)天平有什么用?(称物体的)点击砝码。问:知道这是什么吗?砝码,用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师:从这些天平上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生:4个苹果=1千克、1个西瓜=4千克师:那1个西瓜等于几个苹果重呢?生:16个。师:你的思维最敏捷,请问你是怎样得到的?生:1个砝码换4个苹果,4个砝码换16个苹果。汇报的过程中课件展示。得出结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的重。师:孩子们刚才听得多认真呀,现在,请你把刚才的推理过程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二)、动物乐园、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喜洋洋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重量的等量代换。它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了动物园,看到动物乐园里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出示:2只兔=1只狗。Word文档\n.师:从这个跷跷板上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生:2只兔和1只狗一样重。师:还有谁在玩跷跷板呢?出示:2只狗比4只鸡重。师:这个跷跷板和第一个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个不平衡。师:说明什么呢?生:2只狗比4只鸡重。出示问题:1只兔和1只鸡,谁重一些呢?师读问题。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得出结论后举手告诉老师。汇报。生:1只兔重。师:你是怎样想的呢?生:2只兔和1只狗一样重,那4只兔就和2只狗一样重,2只狗比4只鸡重也就是4只兔比4只鸡重,所以1(对于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同学要及时的表扬)师:老师看到刚才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现在,请你把刚才的推理过程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三)、价值的等量代换Word文档\n.孩子们,我们了解到小动物比重的游戏中也有重量的等量代换,在刚才的学习中,老师切实地感受到了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有的孩子能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能认真的倾听别人发言。虽然喜洋洋很聪明,也爱动脑筋,但他今天遇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这不,它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想买一本字典,但不知道要多少钱?(出示幻灯片)商店的阿姨告诉它:3本字典+1个文具盒的价格等于2本字典+3个文具盒的价格。每个文具盒10(老师简述题意)请小朋友们帮他算一算,一本字典多少钱呢?比一比,谁的脑子转得最快,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伙伴小声的交流吧。(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结果,说出思考过程。喜洋洋:(录音)谢谢朋友们,你们真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明白了价值的等量代换。三、拓展应用。1、我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了。喜洋洋看到你们这么聪明,也想考考你们。出示111页第5题(1)他给孩子们带来什么问题呢?师:孩子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伙伴讨论。师巡视,生讨论。生汇报。生:正方形=60,三角形=180.师:你是怎样思考的?生:1个三角形=3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1Word文档\n.个正方形也就是4个正方形=240,所以1个正方形就是60,1个三角形就是180。小结:孩子们可不是一般的聪明。喜洋洋虽然没有难住大家,但它有了新的收获,原来数值也可以等量代换。2、看到孩子们这么棒,老师也想考考你,你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给孩子们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出示幻灯片)1个三角形+1个圆形=603个三角形+4个圆形=220圆形=三角形=师:孩子们,和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可千万别被老师的问题难住了。生汇报。课件展示。师:孩子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孩子们,知道你们自己有多棒吗?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真是佩服呀)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价值的等量代换。二、总结。孩子们,刚才我们解决这么多的问题,都用到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等量代换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去《曹冲称象》、银行换钱等等。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用到等量代换的知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肯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相信孩子们以后有更精彩的表现。Word文档\n.Word文档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