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五课时:混合运算(连乘)教学内容:教科书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 (1)12×5=60(户) 60×8=480(户) (2)8×5=40(户) 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1.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 实践与应用 1.计算\n 25×2×4519×3×24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7×9×8517-216÷6 18×(86-27) 224+25×28 3.47页练一练 1、2、4题 4.作业:课本47页第3、5题1.22501368 2.19444811062924 3.第1题: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 第2题:交流时,可以让分步解答的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 第4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连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中的实际问题,经历小组合作、综合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能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教学难点:合理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设计 情境创设 春天到了,大家可以出去到大自然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怎么去的?感觉怎么样 旅游前要准备做哪些事情?(租车、吃饭、门票) 现在有50人要进行一日游,想请你做一做导游制定几个租车方案?有信心完成吗? 出示租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避暑山庄、双塔山、棒槌山等周围的风景名胜 自主探索1.独立了解租车信息,有不明白的可与小组同学商量。\n 2.试着独立制定租车方案 学生可能方案: 租4辆14座 14×4=56(人) 350×4=1400(元) 租3辆19座 19×3=57(人) 450×3=1350(元) 租2辆27座 27×2=54(人) 600×2=1200(元) 租2个14座和一个27座 14×2+27=55(人) 350×2+600=1300(元) 租2个19座和一个14座 19×2+14=52(人) 450×2+350=1250(元) 租14、19、27各一辆 14+19+27=60(人) 350+450+600=1400(元) 其他:(略)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制定的租车方案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其他同学给出建议,挑选出本组内的最佳方案。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请同学比较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请同学比较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1.小组内交流各自制定的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方法。提出建议,小结本组方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学生可能答案: 生:2个27座,省钱,数量少。 4个14座,车小,灵活。 实践与应用1.解决问题:乘坐缆车 2.解决问题:就餐 3.作业:联系实际。做一个本班的春游计划1.重点了解和知道: 单程;往返;每人等。 制订乘缆车方案,算一算花多少钱。 都乘往返:50X40 都乘单程:50X25 2.明白中餐、西餐的含义\n 算出每种方案各用多少钱,哪个最少,哪个做多。 都吃中餐(便宜);1250 都吃西餐(最多)1500 中国人吃中餐外国人西餐1340 中国人吃西餐外国人吃中餐1410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租车方案 租4辆14座:4×4=56(人)350×4=1400(元) 租3辆19座:19×3=57(人)450×3=1350(元) 租2辆27座:27×2=54(人)600×2=1200(元) 租2个14座和一个27座:14×2+27=55(人)350×2+600=1300(元) 租2个19座和一个14座:19×2+14=52(人)450×2+350=1250(元) 租14、19、27各一辆:14+19+27=60(人)350+450+600=1400(元) 最佳方案:2个27座,省钱,数量少。 4个14座,车小,灵活。 第七课时: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观察、归纳一些特殊乘法运算的积的规律的过程。 2.了解一些特殊乘法运算的积的规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设计 情境创设 我们已经跟数字打过几年的交道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到厌烦了,其实数字可有趣呢,它还会和我们捉迷藏呢,它有许多规律等着我们去找呢,现在我们就去找找看,好吗? 学生认真观察两组题,了解两组数的特征及题目要求:找出一个数乘2、乘5的规律。 自主探索试着找一找吧!看看我们谁能在这次游戏中获胜。 自己写出一组乘2或乘5的算式,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学生可能找到如下规律: 1.一个数乘2的积都是双数,乘5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不是0就是5。 2.左边乘2的一个乘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一个比一个多2等等。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找到的规律向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作补充。组长作总结。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找到的规律向全班同学说一说?1.小组内交流各自找到的规律,其他同学补充。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实践与应用1.探索99分别乘1-9各数所得的积的规律 2.探索两位数乘11所得的积的规律。1.先观察左边的算式找规律,再写出右面算式的积。 2.先计算再找规律,再根据规律写出各题的得数。\n板书设计探索乐园 请有心人多提宝贵意见,本教案没有写再设计一栏,希望有人给予指教. 五《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n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六、测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感知10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比一比1米多长。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二、新授:1、感受10米有多长。(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2)感知10米有多长。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三、测量操场的周长。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三、做一做:课本62页的做一做。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四、作业:课本第62页的第3题。教学随笔: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千米的意义。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可以目测,也可以步测,还可以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n二、新授:1、认识千米:(1)出示问题: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 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第3题的结果估算。(2)红红从家到校要经过16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大约有50米。红红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50×(16-1) =50×15 =750(米)(3)告诉学生10000米可以写作1千米,并板书“千米”怎样用字母“km”表示。1000米=1千米 或 1000m=1km2、说一说:师提问: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三、巩固:1、一个操场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千米?2、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3、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4、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月5500千米。四、作业:课本64页第1、2题。教学随笔: 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自己到过哪些城市,谈谈自己的旅途见闻。二、新授:1、出示课本65页的铁路示意图。(1)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 让学生自己试着估算,并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2、认识数量关系:(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能到达郑州吗?让学生解答,并交流计算的结果。(3)介绍“速度”、“路程”的含义,师生共同总结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三、试一试:\n第1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注意提示学生利用示意图中的信息。第2题:让学生了解铁路线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大家一起解答。四、作业:课本67页的练一练1、2题。教学随笔: 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3、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描述1千米的概念。2、描述1米的概念。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当我们要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二、新授:1、测量橡皮的长度。(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怎样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2)交流数的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 或 1cm=1mm(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3、小组合作测量:(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三、议一议:1、测量书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测量一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几个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再实际测量。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的测量方法。四、练一练:课本69页的练一练。五、作业: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教学随笔: 第5课时教学目标:\n1、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计量单位。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生活中,很多方面能遇到测量物品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更合适呢?二、新授:出示课本70页的内容。1、让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选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关于在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或经验。三、议一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生共同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四、练一练: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交流时,重点说说选择的理由。第3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填的数只要符合实际就可以。五、作业:课本71页的第4题。 七、生活中的小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的读、写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7.25元8.80元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加一个玩具枪25元)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7.258.800.5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n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老师是这样写的:0、808,写得好吗?为什么?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P752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 2、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3 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n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五、课堂延伸 1、数学冲浪。 添字游戏。 这里有三个数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2、刨根问底。 口算:10÷3=10÷6= 计算器:10÷3=10÷6= 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 3、实践活动:练习:P754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物品,经历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出每种物品的长或宽,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2、老师出示蓝灵鼠的问题:把上面物品的长度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改写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写不好,老师要作为参与者示范改写一个,特别说明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时,要在“米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3、在学生明确改法后,老师临时出一两道题,请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改一改。二、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或改写的小数。如:自己的视力是多少,把自己的身高用“米”为单位的数表示等。三、试一试: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把第五单元实践活动中投沙包时记录的成绩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进行交流。三、练一练:第一题,老师辅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如:门和黑板可请学生和老师共同测量;课桌可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最后交流记录的结果。 第二、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判。 第四题,让学生在家中自己测量,用“米”作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如果家里没有这些物品,可选择别的物品代替。\n四、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以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1)、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1、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二、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 第三题,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学困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指导。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整理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整理,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教具准备:纸、笔、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市场调查: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二、整理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n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4、写出自己的实践日记。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二、议一议: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 七、生活中的小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的读、写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7.25元8.80元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加一个玩具枪25元)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7.258.800.5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n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老师是这样写的:0、808,写得好吗?为什么?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P752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 2、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3 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n 五、课堂延伸 1、数学冲浪。 添字游戏。 这里有三个数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2、刨根问底。 口算:10÷3=10÷6= 计算器:10÷3=10÷6= 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 3、实践活动:练习:P754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物品,经历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出每种物品的长或宽,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2、老师出示蓝灵鼠的问题:把上面物品的长度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改写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写不好,老师要作为参与者示范改写一个,特别说明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时,要在“米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3、在学生明确改法后,老师临时出一两道题,请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改一改。二、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或改写的小数。如:自己的视力是多少,把自己的身高用“米”为单位的数表示等。三、试一试: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把第五单元实践活动中投沙包时记录的成绩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进行交流。三、练一练:第一题,老师辅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如:门和黑板可请学生和老师共同测量;课桌可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最后交流记录的结果。 第二、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判。 第四题,让学生在家中自己测量,用“米”作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如果家里没有这些物品,可选择别的物品代替。四、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以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具准备:小黑板\n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1)、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1、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二、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 第三题,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学困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指导。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整理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整理,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教具准备:纸、笔、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市场调查: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二、整理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4、写出自己的实践日记。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二、议一议: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八、面积\n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室物品的要求,让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述的语言。如: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要纠正为“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二、新授: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本封面与铅笔表面比大小的要求。先让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 2、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按课本要求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的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的纸片大。 3、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得不准确,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三、比一比: 1、第1题: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可用实物代替。第2题: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然后鼓励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2、交流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两个环节: (1)、学生个性化比较方法的交流。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中出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让其他学生试着做一做;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两个图形平均分的方格必须一样大小。 (2)、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3、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课堂上大家想出的比较方法,然后提出教材上“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和自己个性化的表示符号。 第二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n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教学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直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出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新授: 1、老师提出测量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种正方形纸中自己确定一种作为测量单位,并同桌合作开始测量。 2、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三、议一议: 1、分析大家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引导学生反过来说一说。 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同一种正方形纸再测量一次课桌面,或测量凳子表面等。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学生测量的结果会有不同。 第二题,用数学课本做测量工具,测量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面积。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再测量。可分组进行。 第三题,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给定图形的面积。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五:问题与讨论: 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n4、呈现平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三、议一议: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总结公式。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三、试一试: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5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n教具准备:每生一张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彩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 1、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1)题,让学生量一量长和宽,再计算。 2、(2)题,先提“剪”的要求和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议论,重点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或理由,然后再剪。 3、直接提出(3)题的要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第二步,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 4、总结后,可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了解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三:练一练: 第一题,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单位,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是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1)题答案:80×80=6400(平方厘米)。 (2)题稍复杂,先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四周下垂10厘米”的实际意义,再解答。答案:80+2×1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1=1(平方米)四、兔博士网站:对于费旧电池的危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主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乱扔费旧电池对土地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6课时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教具准备:扣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规律。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三:探索规律: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7课时教学目标:\n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纸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铺地面问题。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提供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方案。在交流、归纳各种方案之后,让学生队方案进行讨论。三、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九、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二、新授: 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 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三、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板书。\n 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1/3的写法和读法。 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1/4。 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四:试一试: 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三、议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n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 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 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三、比一比: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 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4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n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5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演示和操作,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相加减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具准备;圆行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 1、演示计算。师出示分好并涂色的圆形纸,按教材中的图示进行演示。 2、根据演示过程,写出算式并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即,“1个1/8加上4个1/8是5个1/8”和“5个1/8减去1个1/8是4个1/8”。三、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三题,可采取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说出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