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青岛开发区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教研组长:王丽丽周次第一周时间3.5教研组二年级数学主备人王丽丽参与人崔桂芳宋晓云集备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2、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精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n基本作业教学建议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5、本单元的评价,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讨论补充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充分理解意义。可以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写上“答”,更有利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n青岛开发区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教研组长:王丽丽周次第3周时间周二教研组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崔桂芳参与人王丽丽宋晓云集备内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课本P20页---信息窗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及近似数的学习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的数数,读写数以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和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在比较大小的同时还融进了近似数的相关知识,通过举例描述近似数的含义,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身经历“运用已有知识探究万以内数如何比较大小”这一过程。培养数学的兴趣。.2.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能合理灵活的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多个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n基本作业教学建议1.加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入对两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这里由生活中“哪种果树多”到数学上的比较大小,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得出比较大小的方法。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3.注重学生的估算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讨论补充1.结合比较的方法介绍近似数,要求不宜过高,接近整十,整百数都可以。2.切实体会近似数和实际数的区别,为下节课的估算做好准备\n青岛开发区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教研组长:王丽丽周次6时间4.6教研组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宋晓云参与人王丽丽、崔桂芳、宋晓云集备内容课本31-35页信息窗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与“米”,本课中将要学习“毫米”和“分米”,这样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将会逐渐完整。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在编写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把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2.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n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表示物体的长度基本作业教学建议1.借助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2.建立表象。\n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3、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n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讨论补充1.让学生课前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测量身边的物体长度,以便对物体长度选择合适单位。2.通过学生的测量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最终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还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毫米做单位的例子,以加深理解。3.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同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对活动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