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学校:姓名:\n教学工作计划----------年第---学期---年级-------科--------年----月----日1、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学习成绩及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学生个性发展等)。通过一个学期来的努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上课经常听到学困生的见解,虽然有时在课堂中还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学困生学会了努力克制自己。做题再也不是马马虎虎的了,做完题后能自觉地检查,作业的书写也干净、整齐多了。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2、本册教材的分析(包括编排体系、特点:各部分教材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等内容)。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数与代数共四个单元,有生活中的负数、方程、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空间与图形包括方向与路线、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计与概率有第八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共4个活动包括记录天气、包装磁带、设计包装箱。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数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二)重视自主建构数学的过程。(三)渗透数学的建模思想。(四)重视统计观念的培养。3、本学期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参后制定)●经历有现实生活的事例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技能;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形状和大小的过程,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会计算表面积和体积;能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折现统计图描述数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思。●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4、完成教学任务,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参加教改实验,落实活动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②2、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教案,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减少学生因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审题不仔细、看错符号、抄错数据、漏写结果等)造成失分;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减少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多给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n周次日期课题课时实际进度拟作为实验课的课题所需教具及课件12.27~3.2生活中的负数523.5~3.9记录天天、方向与路线533.12~3.16方程543.19~3.23方程553.26~3.30分数乘法564.2~4.6分数乘法5分数乘分数课件74.9~4.13长方体和正方体584.16~4.20包装磁带、分数除法594.23~4.27分数除法5104.30~5.4分数除法、体积5115.7~5.11体积5125.14~5.18体积、设计包装箱5135.21~5.25统计5145.28~6.1统计、记录天气5156.4~6.8整理与自评5166.11~6.15总复习5176.18~6.22总复习5186.25~6.29总复习5197.2~7.6总复习5207.9~7.13总复习5\n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是小于0的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等。“生活中的负数”体现教材内容的两个方面:第一,学习素材都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第二,淡化对负数知识的认识,不认识负分数、负小数。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本单元教育目标是: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经历在熟悉的生活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通过活动和实验设计,使学生不但能用正数负数表示问题,还能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丰富科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单元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第二课时,初步认识负整数和整数。第三课时,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熟悉的事物。第四课时,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第五课时,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节教学内容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教学难点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教具准备课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趣味导入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二、教学新知: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发给学生表格投影出示资料表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从交流天气开始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了解学生是否关心天气情况。培养学生从图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能力。\n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以上设想如果学生不能说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出示例2的天气预报图书中第四题的第三个订正时学生说说怎么想的?完成试一试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扩展延伸让学生找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师: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扩展延伸:让学生从高到低排列。第三题让学生课下完成四、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1)找一名同学播报一下天气预报,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自己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整理在表中。(培养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统计整理能力。)(2)回答书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书上,集体订正。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读下面的温度27℃-11℃0℃-22℃39℃2、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30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15摄氏度让全体同学根据大家的交流情况和自己的回忆把本课的知识点记录在书中空白处。让学生参与到交流中,锻炼表达和倾听能力。给学生提供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兴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表现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参与的欲望板书设计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哈尔滨-10℃~-15℃昆明-4℃~-17℃北京-3℃~5℃海口19℃~25℃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节\n教学内容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温度计,经历认识正、负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及认识整数的过程。2、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知道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负数充满好奇心,感受借助直观模型理解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教具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昨天听天气预报了吗?预报今天承德的气温是多少度?师:谁来猜猜现在的室内温度是多少?师:怎样才能知道确切的温度呢?师:(拿出一个温度计)我这儿有一个温度计,上面显示的就是现在的室内温度,谁来读读?师: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师:我们平时用的温度计一般都有两排数字,分别用C和F表示。字母C的这一排表示测出的温度是我们常见的“摄氏温度”。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水刚刚结冰时的温度定为0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是1℃。温度计上F表示测出的温度的数值是“华氏温度”,在美国比较常用,它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刚刚结冰时的温度为32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212度。它们之间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我们只要会用摄氏温度就可以了。出示书上第4页图。师:谁能读读这4生:用温度计。生:现在是**℃。(多找几个人来读)生1:温度计的边上有数字,还有刻度,中间红色的水注上升到几,就是几摄氏度。生2:旁边没有数字时可以看看10到20之间被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一小格就是1℃生3:温度计上有摄氏温度,还有华氏温度……若学生不知道温度计上的C和F表示的意思,老师可以介绍。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正数,还有负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鼓励他们对这些数字的含义给予解释,并进行交流。\n支温度计上的温度,说说表示什么?二、认识正负数师:仔细观察这4个的数值,你能发现什么?师:-10℃和-5℃都比0℃还低,说明-10、-5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前面的这个“-”叫做负号。板书:负数师:这两个负数该怎样读?谁来试着读一读指生读板书:-10读作:负10;-5读作:负5。师:我们认识了负数,下面请你在本上任意写出3个负数,读给同桌听。师:谁来跟大家说说你写了哪些负数?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负数,还有一种数叫正数,你们来猜猜什么样的数是正数?师:对!像这样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比0大的数都叫做正数。它们也有符号,只是把符号省略没写,如:10我们可以写作“+10”,前面的符号叫做正号,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不写。板书:正数、生读师板书相应的数值。生:10℃表示零上10摄氏度,-10℃表示零下10摄氏度……生1:有两个温度在0℃以下,有一个0℃,一个在0℃以上。生2:有两个温度带减号,有两个不带。生3:有两个温度带减号,有两个不带。……生:比0大的数是正数。生:比0大的数是正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出示)通过例子分析引进正数和负数,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n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师:对!比0大的数是正数,比0小的数就是负数。那0呢?是正数还是负数?出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师:小声读读这两句话。三、认识整数师:刚才我们通过读温度计上的数据认识了正负数,你们在读温度计时有没有注意到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再来观察温度计,看看上面都有哪些刻度?它们又是怎样排列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指名说想法。师:0℃到5℃之间还有几个刻度,它们分别表示多少摄氏度?师:那5℃到10℃之间呢?师::那0℃到-5℃之间呢?师:看来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一个温度。现在我把温度计横放,温度计中间的红线看作一个直线,上面的每一个表示温度的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边说边画图:画一条直线,平均分成若干份,标出0。)师:1应写在哪儿?师:2呢?3呢?谁上来写写?生1:0是正数,因为它的前面省略了符号“+”。生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线。生3:因为比0大的数是正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0既不符合正数的特点,也不符合负数的特点。……生1:温度计上的刻度有:-15℃、-10℃、-5℃、0℃、5℃、10℃、15℃……。生2:温度计上的刻度有:0℃、5℃、10℃、15℃……,还有-5℃、-10℃、-15℃……零上温度在0℃的上面,零下温度都在0℃的下面。生3:0℃到5℃之间有4个刻度,分别是1℃,2℃,3℃,4℃。如果学生说不出第3种答案,教师可引导观察:生:0的右边,生:1的右边……在教学中,让学生指出各问题中的基准,明确规定谁为正?谁为负?再用正数和负数表示量\n师:直线要向右边无限延伸,你还能在直线上写出多少个正数?师:-1应写在哪儿?-2呢?-3呢?师:直线要向左边无限延伸,你还能在直线上写出多少个负数?师:我们一起来观察直线上的这些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师:我还发现直线上的数都是整数,谁来试着说说整数里包括哪些数?师:谁能再完整的说说?生说师板书:三、课堂练习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数里面包括正整数,负整数,0,比较了它们的大小,下面我们一起做一组练习,打开书第6页试一试,先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交流可能出现的想法:-4○4师:接下来,我们做练一练第1题,自己试着写出直线上括号里所表示的数。生:很多个,无数个。生:0的左边,1的左边……生:很多个,无数个。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正数都在0的右边,负数都在0的左边。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负数在0的左边,正数在0的右边。……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生1:正数,负数。(评价:不够准确,它们不仅是正负数,还是整数。)生2:包括正整数、负整数。生3:还包括0。●-4比0小,0比4小,所以-4比4小●-4在0的右边,4在0的右边,所以-4比4小。●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n师:下面再看第2题,把你排出的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四、课后作业师:收听天气预报,记录明天下列城市的气温,并按要求排列顺序。这项作业我们留作课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想法。板书设计天气预报中的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正整数大于0的整数整数零负整数小于0的整数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节\n教学内容生活中的负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负数,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教学难点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教具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生活中的负数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对负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用到了负数,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页看第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师: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负数,如(出示课件)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大约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大约低155米,记作-155米。你还知道那些地方用到正、负数?二、设计记事卡师:(出示课件)下面是红红妈妈作的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妈妈这样记事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好的记录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一张记事卡,记录家庭收支情况”交流学生设计的记事卡评价学生设计的记事卡,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用负数表示支出钱数的记录方式较简单。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后全班交流。生1:我知道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学生可能回答。楼房的地下室也可以用负数表示学生了解其中内容。讨论同桌合作充分交流不同设计的机会。学生试着算出红红家这个月结余多少钱?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n三、典型事例师:课件出示教材中用正、负数表示的典型问题。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其他事例,教授给予适时评价。四、练一练书中练习题,先读书自己完成。再交流为学生创造展示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机会。板书设计生活中的负数珠穆朗玛峰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记作-155米。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节\n教学内容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事物的过程。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3、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教学重点经历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教具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接触过不少带包装的物品,多数情况下包装上会标明物品的质量。比如一块香皂的质量是125克,一袋洗衣粉的质量是500克等等。你还注意过哪些包装物品,它的质量是多少?师:大家可不要小看包装上标明的这些质量,因为它们也是衡量这种包装物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我们去看看质检人员对一批袋装白糖进行的质量检测。二、质量检查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0页情境问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师:“标准质量为每袋455克”是什么意思?师:对,那请同学们把检测结果中每袋白糖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师:好,那请同学们用正数表示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表示不到标准质量的克数,填写下面的表格。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生1: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125克。生2:一包饼干的质量是100克。生3:一小袋面粉的质量是10千克。生4:一袋枕装牛奶的质量是500克。……生1:这袋白糖的净重是455克。生2:白糖的标准质量为每袋455克。生3:1号袋的质量是456克。2号袋的质量是453克……生:就是每袋应该装455克是符合标准的。生1:我发现这七袋的质量都和标准质量相差不多。生2:我发现1号袋白糖的质量比标准质量多1克。生3:我发现3号袋和5号袋的质量根标准质量一样。……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n教师可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小黑板上,然后再指名一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师:观察我们填写的表格,不难发现在抽检的7袋白糖中,有5袋是不符合标准质量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品的包装质量允许与标准质量有一定范围的误差,我们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个误差范围。师:我们再来看看兔博士提出的问题。请你说说自己的意见?师:刚才在讨论白糖质量检测的问题时,我们已经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品的包装质量允许与标准质量有一定范围的误差。这个包装上±5ɡ的意思是,允许包装物品的质量比标准质量有多5克或少5克以内的误差。也就是说,这袋盐的质量如果在495克到505克之间,都算是合格的。三、拓展延伸师: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如:前进50米记作50米;后退50米,记作-50米;水温上升10度,记作10℃;下降10度,可以记作-10℃;赢利80元,记作80元;亏损80元,可以记作-80元。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四、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读读练一练的第1题,自己完成。做完后,全班交流。师:我们看练一练的第2题。这6名同学的平均体重该怎样求?师:请大家自己完成第(2)小题的表格。生:我是这样填的,一号袋比标准质量多1克,记作+1;2号袋比标准质量少2克,记作-2;3号袋与标准质量一样多,就是符合标准质量,记作0;4号袋比标准质量多3克,记作+3;5号袋也符合标准质量,记作0;6号袋比标准质量少1克,记作-1;7号袋比标准质量多2克,记作+2。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包装上±5ɡ表示这袋盐的质量允许比标准质量有±5ɡ的误差。●包装上±5ɡ的意思是,这袋盐的质量最多比标准质量多5克,或者最多比标准质量少5克。……学生可能回答:●我看到商场里的商品涨价用正数表示,降价用负数表示。●我们班这学期转来2名学生用2人表示,转走1名学生用-1表示。●妈妈到银行存款500元记作500元,取款500元记作-500元。●我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用正数表示,低于标准体重用负数表示。……对于学生所举事例,教师应给予适时评价。生:用这6名学生的体重和除以6,求出他们的平均体重是38千克。学生填完后集体订正。可让学生利用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再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教学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n师:自己完成第三题的表格,填完后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五、问题讨论师:请同学们看看问题讨论,奶奶在取款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师:“结余-200元”是什么意思呢?师:这就是说,奶奶的支出大于收入,所以银行卡上的钱出现了赤字。那你能推算出奶奶的卡上原来有多少钱吗?五、总结:学生独立填写、同桌交流后集体订正。生:奶奶从自动取款机取出1000元,屏幕上显示“结余-200元”。学生可能回答:●“结余-200元”是说奶奶的银行卡超支200元。●“结余-200元”是说奶奶把银行卡上的钱取光了,还欠了银行200元。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奶奶卡上原来有800元。因为奶奶一共取出了1000元,其中里面有200元是银行的钱,所以奶奶卡上原来应该有800元。●奶奶卡上原来有800元。因为如果奶奶取出1000元后,屏幕上显示“结余200元”,那么奶奶的卡上就应该有1000元加上剩下的200元,就是1200元;但是屏幕上显示“结余-200元”,那就应该是用1000元减去200元,就是800元。只要学生能对计算结果做出正确解释,教师即给予表扬。板书设计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1克记作+1少2克记作-2一样多记作0多3克记作+3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节教学内容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观察、测量、记录水温变化以及交流实验结果的的过程。2、能用正数、负数记录水温变化及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3、积极参加小组合作活动,进一步感受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小组合作,观察、测量、记录水温变化以及交流实验结果的的过程。教学难点能用正数、负数记录水温变化及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教具准备常温水、热水、冰块若干份,温度计若干支,每组一块表,记录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看每个小组桌上都摆放了那些物品?师:今天我们就利用水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杯子,估计一下水的温度大约是多少度?师:下面让我们用温度计测量出两个杯子里的准确水温,把温度记录在每个小组的记录表中。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热水和决块。如果在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热水和冰块,想象一下,两个杯中水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二、做实验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小组内有观察员来分别观察两个杯子的温度变化,需要计时员来计时,还要有记录员用正数表示上升的温度,用负数表示下降的温度,把水温的变化情况写在记录表中。下面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明确每个人要做什么?师:下面我们开始实验。我轮流给每个小组的两个杯子里加入热水和冰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老师向每个小组的两个水杯中分别加入开水和冰块。学生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生:两半杯水、两支温度计、手表和一张记录表。学生用手摸水杯估计水温:●大约20度。●大约25度。……学生测量水温,并做记录。生:加入热水的杯子里面的水温度会升高;加入冰块的杯子里面的水温度会降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确定谁来观察加热水的杯子,谁来观察加冰块的杯子,谁来看时间,谁来记录实验结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n并进行记录。师:完成实验的小组,先在组内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通过实验我们还知道了正、负数还有表示水温的上升和下降的作用。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课堂练习学生实验所用的时间由于老师加水和冰块的时间不同,可能会有快有慢,早结束的同学可以在组内自己先交流一下实验结果小组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第一种学生可能会具体描述加入热水和加入冰块每分种的变化数据。●第二种学生可能会描述两个水杯温度变化的趋势。●……学生可能会发现:●我发现了,加入热水的杯子很快温度就升高了。加入冰块的杯子很快温度就下降了。●我发现了,加入热水的杯子,刚开始的时候温度快速上升,后来热水冷水完全融合后温度慢慢下降了。●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能用正数、负数记录水温变化及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感受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作用\n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这是一天中从早晨到晚上的气温变化,自己读一读题,想一想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哪些温度?其余练习题也是师生共同完成,关注学困生我发现了,加入冰块的杯子,先是温度快速成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了。……生:中午上升4摄氏度可以用+4摄氏度来表示,到晚上又下降2摄氏度可以用-2摄氏度来表示。板书设计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正、负数有表示水温的上升和下降的作用。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6节\n教学内容记录天气(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记录、交流、整理天气情况,并尝试计算温差的过程。2、了解温差的含义,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每天的温差。3、积极参加记录天气的实践活动,获得有关天气的常识和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了解温差的含义,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每天的温差。教学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每天的温差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活动一师:同学们,开学的一天就布置了一项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10天的天气情况。我相信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师:谁想给大家说一说?师:现在是信息时代了,随时都可以了解到信息。二.活动二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天气情况,看看各自的记录有什么特点。师: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师:通过10天的天气情况的交流,相信你一定有收获。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三、活动三师:请同学们,把做好的记录整理到书上17页的表中。师: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四、全课小结学生可能会说:●在电视上看的。●报纸上。●上网。●打电话12121……学生互相欣赏。学生展示。学生:只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师生谈话把学生带入轻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愿望。满足学生展示分享的愿望,一张张形式各样的统计结果,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板书设计记录天气课后反思\n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内容是方向与路线。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在示意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问题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问题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法杖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进行整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2、认识通分,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个以内连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3、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小数互化,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课件单元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在平面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课时认识简单线路图\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7节教学内容方向与路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读平面示意图,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过程。2、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体会用平面图表示事物和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教学难点会测量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具准备书中的示意图做成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读示意图师出示示意图,观察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有那些服务设施。2."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怎样描述出站口、托运处的方向更准确呢?二、描述方向1.让学生看18页的含有角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用角度描述出站口、托运处在花坛的什么方向?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描述方法的机会。 2.看19页示意图,鼓励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方向。三、练一练 第1题:指导学生先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同学家玉栋、南、西、北构成的角各是多少度,然后再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某地所在的方向同桌之间交流学生自己去思考 同桌之间交流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充分发表填完空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用已有的八个方向的知识描述平面图中服务设施的方向。使学生体会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作用,激发学习平面图知识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n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方向与路线托运处在花坛的北偏东50°出站口在花坛的北偏东30°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8节\n教学内容认识简单路线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读线路图、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2.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3.感受线路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线路图在表达和交流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教具准备书中图示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平时出行时乘坐什么?师:谁知道乘坐公交、地铁出行,需要知道什么?二、地铁示意图师:公交、地铁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乘坐这些交通设施出行,就要学会看交通路线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简单路线图教师出示课件。师:这是一张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示意图。仔细观察示意图下方的图例,你能说说哪是1号线,哪是2号线吗?师:谁来说一说?生:坐出租车。生:乘坐公交车。学生可能回答:●从什么地方上车,从什么地方下车。●需要知道乘坐哪路公交车或地铁。……学生观察示意图。学生可能回答:●蓝色的是1号线,红色的是2号线。●东西行驶的是1号线,环形行驶的是2号线。●四惠东站到苹果园站的是既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自然引出要研究的内容。看懂图例,分清1号线和2号线,为解决乘坐地铁的问题做好铺垫。\n师:从图例中大家知道了1号线和2号线。现在我们再来看路线图,从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师:刚才大家从路线图中发现这么多的信息。如果你坐火车来到北京,从北京站坐地铁到天安门广场去,该怎样乘车呢?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设计乘车路线的?学生可能设计出不同的乘车路线:师:以上两种办法都可以到达天安门广场。如果你来到北京,想去什么地方?如何乘车?三、课堂练习1、先让学生说一说5路汽车运行方向,在填空。2、选择当地公共汽车行驶线路图,说一说怎样乘车。1号线,环形线是2号线。……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要予以肯定。学生可能会说:●天安门东站和西单站都在1号线上。●建国门站和复兴门站是1号线和2号线的交叉点。这两站是换车车站。●从天安门东站到军事博物馆有6站地。●坐1号线可以直接到王府井。●要去积水潭的话,得坐环线地铁。●从北京站坐地铁不能直接到天安门。我们可以先乘环线地铁向东北方向坐1站到建国门,然后换乘1号线,向西坐3站到天安门东。可以先乘环线地铁向西坐6站到复兴门,然后换乘1号线,向东坐2站就到天安门西。如:从安定门去军事博物馆,(1)从安定门乘环线地铁坐5站到建国门,再换乘1号线地铁坐9站到军事博物馆。(2)从安定门乘环线地铁坐6站到复兴门,再换乘1号线地铁坐3站到军事博物馆。学生自由说一说了解图中的信息,看懂路线示意图是学生认识简单路线图的最基本的知识。\n1、四、兔博士网站你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听老师介绍红军长征的故事1、指导学生认识地图上的标识。2、播放课件资料,了解红军行走的路线、出发地、经过的主要地点和到达地点。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按要求说一说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认识简单路线图蓝色的是1号线,红色的是2号线东西行驶的是1号线,环形行驶的是2号线。课后反思\n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认识等式和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最后,在探索乐园中安排了对“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活动。本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教育目标是: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每步计算和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5.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关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经历判断稍复杂的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能灵活运用图形的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借助天平、课件等试学生理解方程。单元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认识等式和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问题。第四课时,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稍微复杂的相遇问题。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稍微复杂的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问题。第七课时,“探索乐园”,探索“鸡兔同笼”这一类特殊问题的解题方法。\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9节教学内容认识等式和方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教学难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教具准备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实物引入教师出示实物天平。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师:如果往天平左右两边分别放入物品,怎么知道哪边轻?哪边重?师:天平左右两边质量不相等时,我们可以说天平是不平衡的。(教师板书:不平衡)师:谁知道什么情况下天平能保持平衡?教师板书:平衡二、看图列式师:(课件出示图1)同学们观察这幅天平示意图,你能发现什么?生1:这是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生2:天平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的工具。学生可能会说:●指针偏向标尺的哪边,哪边托盘上的物品就重。●哪边的物品重,哪边的托盘就低;哪边轻,哪边的托盘就高。生: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生:现在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n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吗?师:(课件出示图2)这幅图呢?教师板书:30+X=80师:这里X表示什么?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任何字母来表示要求的未知数,但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要求的未知数。师:(课件出示图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幅图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吗?师:(课件出示图4)再来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师: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教师板书:X>30师:我这里还有两幅图,请同学们先说一说天平的状态,然后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教师逐一出示图(5)、图(6),随学生回答根据天平的状态分别板书出式子。三、认识方程如果学生提不到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教师启发提问: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生:20+30=50学生说,教师在“平衡”下板书:20+30=50生:天平是平衡的,30+X=80生:黄色砝码的质量不知道,用字母X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20=70生1: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生2:现在天平不平衡,左边重,右边轻。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生:X>30形成板书:平衡不平衡20+30=50X>3030+X=8040<X+30x+20=702x=100生1:根据符号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如:20+30=50、通过天平称重的不断演示,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关于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n师:刚才,根据天平的状态,我们写出了这些式子,认真观察这几个式子,能不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师:说得很好,不同的标准分类也不同。如果按式子两边是否相等进行分类,其中像20+30=50,30+X=80,x+20=70、2x=100……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师将黑板中的第一列表示“平衡”式子上面写上“等式”。师:我们来看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吗?师:对!像30+X=80、x+20=70、2x=1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2页下面的两段话。师:谁能再说一说什么叫等式?什么叫方程?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看来,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联系。想一想,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师:说得很好!还有别的办法吗?有的方程都属于等式吗?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吗?师:大家看,如果用一个大集合圈来表示等式,那么方程应该怎样表示?最后形成板书或课件出示:等式30+X=80、x+20=70、2x=100;另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如:X>30、40<X+30生2:以式子中是否含有未知数为标准,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生: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等式。生:不同点是有的等式含有未知数,有的等式没有未知数。学生读书指名一、二人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果学生出现画集合图的方法,教师要展示学生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如:你真棒,能够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n方程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等式包含方程,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尝试应用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试一试,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师:谁来说一说你判断的结果?并说明理由。五、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图,再尝试列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图,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板书设计认识等式和方程像20+30=50,30+X=80,x+20=70、2x=100……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0节教学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具准备简易天平、砝码、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利用天平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我们继续用天平做试验、学数学。二、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师:亮亮和丫丫一起用天平做了一个小实验,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天平图1。师:认真读图,谁来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实验的结果吗?师:同学们用一个等式表示出了现在天平平衡的状态。课件出示天平图2。师:看下面这幅图,他们在做什么?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生1:指针指在标尺的中央,现在天平是平衡的。生2:左边砝码的质量是X克,右边是10克。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相等。生3:可以列出一个等式:X=10教师板书:X=10学生可能会说:●直接提出利用天平学数学的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经历观察天平图,并用式子表示实验的结果的过程,为下面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提供素材。\n师: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生:X+20>10教师板书出算式。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做就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师:好!(课件出示图3)怎么列式?师:观察实验得出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等式的两边怎样变化,等式仍然成立?师: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图4。师:接着看,亮亮和丫丫又是怎么做的?怎么列式?师:看下面这幅图,他们在做什么?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怎样列式?X+100<10+20+100师:大家想一想,他们怎么做,天平就能保持平衡?亮亮往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入20克的砝码,指针指向标尺左边,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了。●亮亮往天平左边放入20克的砝码,左边重,右边轻。生:在右边也放入20克。生:可以列出一个等式:X+20=10+20生1: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生2: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放上同样质量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还可以用等式来表示。生3:等式的左边加上一个数,右边也加上同一个数,得到的还是一个等式。生: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再找一、二人说一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总结“加上同一个数”的规律,有利于突破语言描述的难点。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n师:(出示图6)天平又平衡了,怎样列式?X+100=10+100师:观察这次实验得出的两个等式,你又能发现什么?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谁能试着把我们的发现概括成一句话:等式的两边怎样变化,等式仍然成立?师:根据两组实验,大家总结出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和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结论。我们可以把这两条整合在一起。师:请同学们看书第24页,看兔博士总结的等式的基本性质。三、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师: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知道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观察这两个同学做的另一个实验。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实验的结果吗?师:认真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两个等式,看一看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关系?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等式的两边怎样变化,等式仍然成立?生:他们在左边和右边再都放入100克,天平还是平衡的。学生可能会说:●亮亮从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拿走20克,指针指向标尺左边,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了。●亮亮从天平左边拿走20克的砝码,亮亮那边轻了。生:从右边也拿走20克。学生可能会说:●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去掉同样质量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等式的左边减去一个数,右边也减去同一个数,剩下的还是一个等式。看图列式,为进一步探索性质做铺垫。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是探索、总结规律的必要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n师:观察(2)6X=6×102X=2×1这两个等式,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等式的两边怎样变化,等式仍然成立?师:同时除以的这个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师:谁能再把我们的发现说一说?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兔博士把我们发现的两条规律总结概括了一下。请同学们看课本第25页,读一读兔博士的话。师:读了兔博士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师:对!这也是等式的一个基本性质。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尝试应用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下面,我们就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看书上的试一试,自己试着填一填。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五、练一练六、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生: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口述。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生:X=10教师板书:X=10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生:天平左边又放了4个质量为X的砝码,右边新放了4个质量为10克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学生说,教师板书:5X=5×10学生独立思考。生1:第一个等式X=10左边扩大了5倍,变成了5X在尝试总结的基础上,读书学习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n,右边也扩大了5倍,变成了5×10,5X=5×10。生3:第一个等式X=10的左右两边分别乘5,就变成了第二个等式5X=5×10。生: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可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同处理第一组天平图的方法,学生说等式,教师板书:(2)6X=6×102X=2×1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生:第一个等式6X=6×10的左右两边分别除以3,就变成了第二个等式2X=2×10。生:我知道了“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n学生填写。板书设计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和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1节教学内容解方程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列方程和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解方程的兴趣教学重点应用等式性质列、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难点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倍数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书中情境图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了解了那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鼓励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试着解答。说一说:求一条裤子多少钱就是求什么?3、交流尝试解方程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一说:为什么方程两边都减去58.然后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并强调每一步的等号要对齐。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那学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2、教师提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叔叔每分钟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和手写速度有什么关系?师提出小组讨论:怎样用等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按着每个关系式列出算式。3、师:每分钟手写的字数不知道,我们可以用X来表示,那可以怎样列方程?学生试着解方程学生观察图后回答。要让学生自己知道:求一条裤子多少钱就是求X等于多少?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观察、发现情境图中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1)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3=每分钟手写的字数 (2)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列出方程如下:看图列式,为探索规律积累资源和素材。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n再次小组讨论:上面三个方程及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规范书写:教师指导:列方程,首先要写出“解”和设哪个数“X”,再写出方程,并示范书写教师板书示范,规范解题步骤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第1题,要求看图列方程,求X的值。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让学生独立完成。2、第3、4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提示学生找等量关系,写出“解”,再设未知数X列方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3、第5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直接用0.32×5计算。学生理解题意之后,自己解答。 五、全课总结:你学到了什么?(1)、120÷3=X(2)、3X=120(3)、120÷X=8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方程试解第一个:与算术方法相同;第三个:不会解或者解起来比较困难,得出结论:第二个是比较合适的方程。学生再次规范列、解“3X=120”。交流时重点问:为什么两边都除以“3”。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后结合板演交流考查学生理解信息和列方程的能力。\n板书设计解方程列方程,首先要写出“解”和设那个数为“X”,再写出方程,并示范书写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2节教学内容猜数游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2、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3、在猜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具准备书中情境图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一个数乘2,在加上10等于60,这个数是多少?二、探究。1、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到的?2、师:如果我想的数为X,那么该怎么列式?那第一步怎么办?3、试着解答:你能自己解答吗?(书写时要注意格式)4、出示书中34页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猜我想的数是多少学生交流、汇报:60-10=5050÷2=25生:2X+10=60要先写上解设。自己尝试解答并交流:解:设这个数是X。2X+10=602X=60-10X=50÷2X=25生:我了解到五一班学生要向山区捐赠图书;生:亮亮捐了34本;生:亮亮捐的比聪聪的2倍少4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计算方法,重点是用等式性质解决方程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n师:2倍少4本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提出:你能自己设未知数X,列出方程并求解吗?解答后验证结果是否正确。三、巩固与拓展:1、第1题,看图列方程并求解。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2、第2题,解方程并检验。3、第3题,应用题,先让学生读懂题意,说说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列方程解答。四、全课总结:你学到了什么?本;生:要解决的问题是亮亮捐了多少本?生:还不够2倍;生:比2倍少了4本。等量关系:聪聪书的2倍少4本等于亮亮书的本数学生试着列出方程并计算,指名板演。结合板书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每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自己尝试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每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在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板书设计猜数游戏解:设这个数是X。解:设亮亮捐了X本书。2X+10=602X-4=342X=60-102X=34+42X=50X=38÷2X=50÷2X=19X=25答:亮亮捐了19本书。X=25是方程2X+10=60的解。检验:2X-4=2×19-4=34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3节教学内容相遇问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3、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具准备书中情境图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发1、师: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甲车相遇乙车1463千米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二、尝试1、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生: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生:(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唤起学生对旧知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回忆,既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旧问题的衔接点,找准新问题的生长点。以旧引新,导入新课。\n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题里的等量关系么?1、师:你能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么?5、师:还能找到其他的数量关系么?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画出线段图。生: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解: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生1:甲车4小时行的=路程-乙车四小时行的解:设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7X=1463-87×77X=1463-6097X=854X=122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生2:总路程-甲车4小时行的=在初步理解相遇问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数学信息,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二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起相遇问题的语言模型;三方面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n三、应用试一试,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试着列方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 四、练习:1、第1、2题,读题,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3、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尝试解答。五、总结: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乙车4小时行的解:设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1463-7x=87×77x=1463-6097x=854x=122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生1:解:设乙队每天完成x米。32x+32×7=480x=8生2:解:设乙队每天完成x米。480-32x=32×7答案:1、解:设还能装x袋面粉。25x+50×48=3000x=242、解:设李村平均每天修x米。16x+80=75×16x=704、解:设乙船每小时行x千米。18x-57.6=32.5×18X=35.7数学模型只有在解释和应用于生活中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板书设计相遇问题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4节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合具体事例,经历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2、能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会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出方程的解。3、在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感受用线段图表示数量的直观性,初步建立数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形象思维。4、经历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能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会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出方程的解。教具准备书中情境图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1、出示复习题:一套英语书的价钱是71元,一套磁带的价钱是书的3倍,一套英语书和一套磁带一共多少钱?2、师:如果我们知道一套英语书和一套磁带一共284元,要求一套英语书和一套磁带各自多少钱?该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像怎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板书: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二、尝试解决:1、出示例题:一套英语书加上配套磁带的价钱一共是284元。其中磁带的价钱是书的3倍。这套书和磁带的价钱各是多少?2、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3、结合线段图思考并解答:(1)、这道题要求几个未知数?(2)、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应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为什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自解答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用英语书的价钱+磁带的价钱=一共的71+71×3=284 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画线段图X元书的价钱:磁带的价钱:X元X元X元书的3倍两个,书和磁带的价钱设书为X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极积性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这道题,还有利于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n(3)、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4)、学生求出x=71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做什么?使学生明白:求出x,只求出了书的价钱,还要求磁带的价钱。求磁带的方法有哪些?1、出示:一个数的4倍比这个数多135,这个数是多少?三、练习:1、试一试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找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求解。2、练一练让学生自己解答,在交流。四、小结:列方程已知两个倍数关系求两个数的应用题时,要注意以下3点:第一,题里有两个未知数,可以先选择一个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列出方程。第二,解方程,求出X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第三,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因为根据磁带的价钱是书的3倍,可知磁带的价钱是3X元生:书的价钱+磁带的价钱=一共的钱数解:设书的价钱是X元,那么磁带的价钱是3X元。X+3X=2844X=284X=71磁带的价钱:3X=3×71=213元或:284-71=213元答:这套书的价钱是71元,磁带的价钱是213元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看图、说图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解:设书的价钱是X元,那么磁带的价钱是3X元。X+3X=284答:这套书的价钱是71元,磁带的价钱是213元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节教学内容鸡兔问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历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2、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获得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具准备书中情境图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1、直接揭题。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问: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2、出示课件:例题图,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师问:请你猜一猜图中有几只兔子,几只鸡?二、探求新知1.出示例题:鸡和兔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了小组内交流。2.集体讨论并汇报。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生:鸡和兔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生1:我猜是7只兔子5只鸡。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同学们思考一下,想好了,写在作业纸上。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样。集体交流: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中,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n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3、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的假设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4、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准确又迅速的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三、扩展学习1、只兔子,脚就有78只。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生1:假设这22只都是鸡,那么腿的数量应该是22×2=44条,比实际的腿数少26条。因为每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有多少只兔子少算了那?就是26÷2=13只,所以兔子的数量是13只,而鸡的数量是22-13=9只。生2:假设这22只都是兔,那么腿的数量应该是22×4=88条,比实际的腿数多18条。因为每只鸡多算了2条腿,有多少只鸡多算了那?就是18÷2=9只,所以鸡的数量是9只,而鸡的数量是22-9=13只生:解设兔子有x只,那么鸡有(22-x)只,兔子的腿数是4x条,而鸡的腿数是(22-x)×2条。兔子的腿数+鸡的腿数=70则:4x+(22-x)×2=704x+44-2x=702x=26X=13鸡:22-13=9只通过全班交流,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同时使学生能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n出示题目:小明在放假这一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玩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看到公园水池里有一些乌龟和白鹤,他就问饲养员,这里养了多少只龟和鹤?饲养员笑着说“龟和鹤的头共有10个,脚共有28个,小朋友,请你自己算一算,龟和鹤各多少只?”今天我们就来帮帮小明吧!2、小组活动师:饲养员的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师:那你能自己试着解答出来么?做完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是用的什么方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龟和鹤一共有10只;龟和鹤的脚一共有28只;一只龟有4只脚,一只鹤有2只脚。小组活动并交流。集体交流:生1:假设池塘里都是乌龟,则有腿92条,但是池塘里一共有腿60条,多算了32条腿。把鸭子看成乌龟,每只多了两条腿,32÷2=16只,则是多算出来的鸭子的只数,而乌龟的只数为23-16=7只。生2:假设全部是鸭,那样只有46条腿,这样少了14条腿。这少的14条腿应该是乌龟的。每只乌龟应该还加2只,这样就知道,乌龟有14÷2=7只。生3:我们是用方程来解决的。(学生上讲台讲解列方程的思路和解方程的过程。)设龟有X只,那么鸭就有(23-\n师:你们一共试了几次?在列表中还有什么发现吗?四、巩固练习1.将题目改成: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用多种方法解决。2.用100元钱买以下两种洗涤液。第一种第二种12.0/瓶8.0元/瓶五、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X)只。这样,4X+2×(23-X)=60生列表法生:数字大了,列表法就不适合了,那就得用假设法或方程来解决。1、假设都是鸡,则有腿46条,少了66-46=20条,把兔子看成鸡每只少算了2条腿,则10只兔子少算了20条腿,所以兔子是10只,鸡是13只。。。。。。。。2、可以有四种买法:(1)、12远的1瓶,8元的11瓶;(2)、12元的3瓶,8元的8瓶;(3)、12元的5瓶,8元的5瓶;(4)、12元的7瓶,8元的2瓶。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阅读的能力;同时也渗透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板书设计鸡兔问题假设法、列表法、用方程解答课后反思\n第四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整数乘法和分数加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分数乘法(包括:整数乘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打折、分数乘分数),混合运算(包括:两步计算的分数问题、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倒数。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能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倒数的含义,能够写出一个数的倒数。3、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分数乘法问题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能够表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过程中,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5、在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进行整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2、认识通分,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个以内连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3、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小数互化,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幻灯片单元教学安排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第2课时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3课时打折问题第4课时分数乘分数第5课时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第6课时简便运算第7课时倒数\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节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的乘法。3、体验用乘法解决连加问题的价值,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让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你能直接口算出结果吗?出示:+=+=++=+=5+5+5+5+5+5=2、学生口答后问:最后一题你是怎么口算的?还可以怎样口算?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简便算法?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题:每袋糖重千克,3袋糖共重多少千克?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2、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3.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口答。生:用乘法3×5或5×3来计算。生回答:可以用乘法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3===(千克)=(千克先通过口算得出结果,再对比为后面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做好铺垫。让学生回忆一下整数乘法的意义借助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学生探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n教师板书:++=×34、想一想: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5.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6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列式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三、归纳概括:和同桌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四、尝试练习1、第1、2题,让学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2、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结果。3、第4题,先读题,再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乘4?五、问题讨论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说一说:)生1: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生2: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生3:加法表示3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生1回答:因为这道题求3袋糖一共重多少千克,就是求3个的和是多少。生2:++===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学生讨论得出: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进行对比,归纳,看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引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掌握知识后进行一些练习,对本节课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从中发现问题可及时反馈进行强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n米和一样么?六、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帮助学生理解:米表示的是准确的数量,而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答案:1、这两根电线如果都是1米,剩下的部分一样长,否则就不一样长。2、两根电线的长大于1米,第一根剩下的长。3、两根电线的长小于1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长。板书设计分数乘整数×3=即=整数和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7节教学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总结及应用过程。2、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3、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教学难点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去计算分数乘整数呢?出示复习题×2×9×61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二、自主探究(草莓问题)1、教师口述:每千克草莓5元,我要是买2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呢?买3千克呢?2、师:说的很好,那么下面这个该怎么解答呢?出示(3)买千克应付多少钱?生回答:整数和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全班交流学生自己列式并算出结果,交流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列的算式?生:每千克草莓的价钱是单价,2千克是数量,一共花多少钱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算式:2×5=10元3×5=15元学生思考并交流,让学生明白: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创设境境,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作准备,并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通过观察例题,分析信息,先独立思考,再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n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3、提出:千克草莓应付多少钱?该怎么列算式。并说一说求的是什么?师:请同学们自己计算出来。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三、解决问题1、教师口述例2,并写出有关数据,讨论:求“三种作品各是多少件?”是什么意思?2、师: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么?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并计算出来。3、结合板演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教师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四、巩固练习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5×学生回答:5×求的是5的二分之一是多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生: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和5×,5×求的是5的五分之二是多少。生:就是求三种作品每种是多少件。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计算,指名板演。如45×==18,可以先把5和45进行约分,然后再计算。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并充分利用算的结果是学生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结论。板书设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5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列式5×5的五分之二是多少列式5×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8节教学内容打折问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打折问题的过程。2.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3.体验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重点经历自主解决打折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都和妈妈去过商场吧,在商场有没有遇到过优惠或搞活动的情况?那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商家搞活动的情况。2、师:嗯,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商家搞活动的情况,这都是商家为了促进销售,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其中同学们谈到了“打折”,那么打折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打折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打折问题1.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说一说: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师:你们知道“六折出售”的含义吗?3.师:那裤子按“六折出售”该卖多少钱那?怎么列算式。师生共同计算出裤子六折出售的价钱。生:有买一赠一生:有满多少钱就抽奖生:有满几百就返奖券生:有的打折。。。。。。学生回答:1、羽绒服280元,儿童毛衣100元,裤子60元,棉手套20元;2、这家商店现在进行季节性降价,服装一律六折出售。学生回答:“六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六出售学生回答:60×=36元学生自己计算:使题材生活化,提高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n4、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其他商品按六折出售的价钱,并填在统计表中。三、试一试1、读题,并了解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2、让学生理解"按七折出售"和"现价"的意思,再提出"便宜了多少钱",并独立进行计算四、练一练1、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重点理解“八折”的含义,然后独立计算,填写统计表。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是否先进行约分。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九折”“让利”等词语的含义,再让学生自己计算。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羽绒服280×=168元毛衣100×=60元棉手套20×=12元计算完后填在表内。生:了解到“这种电视机原价是2100元,现在按七折出售,求现在卖多少钱?”生:“七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七出售;“现价”指的是“打折后的价钱”。生:算式2100×=1470元学生按要求完成:商品原价(元)现价(元)降价(元)足球6854.413.6乒乓球拍20164排球7257.614.4羽毛球拍3225.66.4羽毛球21.60.4篮球8467.216.8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学生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板书设计打折问题“六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六出售裤子60×=36元羽绒服280×=168元毛衣100×=60元棉手套20×=12元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9节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教学重点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难点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具准备长方形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及“生活中的打折问题”,下面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2、口答:×8×4×945×3××15(1)、2的是多少? (2)、8千克的是多少?(3)、全班有30人,其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有多少人?3、说一说:为什么三道题都用乘法?4、观察一下展示的这三个算式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分数。(板书)二、探索新知1、谈话:我们以前做过折纸的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请问: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片面积的几分之几?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的多少?师:谁能在来说一说,折完的纸片的面积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答案:2x=8x=(千克)30x=8(人)学生回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学生回答: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师口述折纸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回答: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学生回答: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探索欲望。通过折纸直观感受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折出的纸片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再对折是原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也就是\n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四分之一就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板书:x=3、活动二:种地问题(1)、教师口述问题: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的地,计划种蔬菜,种粮食作物。(出示书中示意图)种蔬菜种粮食作物(2)、提出问题:蔬菜地的二分之一种西红柿,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提问:“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板书1:×= ⑵、教师提问:粮食作物地的种黄豆,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出示:求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再把上面的平均分成3份,引导学生说出黄豆地占整块地的)折完的纸片的面积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出示图形2的学生回答:求的是多少?再把下面两个平均分成两份,引导学生说出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6是2与3的积,1是1与1的积学生回答::就是求的是多少出示图形三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借助图示使学生弄清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n板书2:×= ⑶、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想一想:分数乘分数该怎么乘?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三、试做: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试一试”,交流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四、巩固练习1、第1题,是分数乘分数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再自己计算。2、第2题,让学生弄懂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明列式的想法及计算过程。3、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最后一题是乘法交换律。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观察:x=和×= ,发现这两个算式都是分数乘分数的试题。计算方法的运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板书设计分数乘分数x=×=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0节教学内容分数混合运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等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2、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3、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分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一致性。教学重点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等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提出问题:(1)、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彩带?(2)、一条彩带,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还剩多少?2、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3、师:如果给出你“一根彩带的米数及用去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还剩多少米”该怎么计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题:一根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了,求还剩多少米?找同学读题并说一说你了解的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用去还剩?米单位“1”(60米)2、根据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生自己解答,说明算式的意义。(1)60-24=36(米) 答:还剩36米彩带。(2)1-=答:还剩彩带。 学生回答:第一道题给出的视具体的数量,求还剩多少米;第二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量,给出的是用去一根的几分之几,求还剩几分之几。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画出线段图。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n: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及怎么列式。3、提出:你能写出综合算式么?鼓励学生根据分步计算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教师小结:分数混合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三、试一试看48页的试一试,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把整数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中来。四、练一练1、第1题,读题,帮助学生理解“增产”是什么意思,并借助线段图理解图意,再让学生解答。2、第2、3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3、第4、5题,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五、总结: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1、先求出还剩全场的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米?算式:1-=60×=36米2、先求出卖出多少米,在求还剩多少米?算式:60×=24米60-24=36米学生答案:1、60×(1-)2、60-60×学生按要求完成。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一、1-=60×=36米二、60-24=36(米)60×3/5=24(米)60×(1-)60-60× 答:还剩24米彩带。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1节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简便计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进行有关分数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2、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算法3、感受运算定律应用的广泛性,能对简便算法的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教学重点能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算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提问: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如何用字母表示?2、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的一些加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小数,还可用于分数。那么整数乘法计算中的三个运算定律能否也适用于分数呢? 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题:打字问题(出示课件),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列出综合算式。2、学生列出算式并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乘法结合律:a×b=b×a乘法交换律:a×b×c=b×a×c乘法分配律(a+b)×c=ac+bc学生读题并交流信息:1、这本书一共240页;2、第一天打了这本书的;3、第二天打了这本书的;4、问题是两天一共打了多少页?学生回答:1、我是先求两天一共打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用+=,然后再求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用240×=100页。综合算式:240×(+)2、我是先求第一天打了多少页,用240×=60复习运算定律为新知做铺垫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n3、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明确:对了,第一个算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就变成了第二个算式,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三、简便算法1、出示××和(+)×1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特点?2、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怎么计算简便怎样算。3、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是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页,再求第二天打了多少页,用240×=40页,最后求两天一共打了多少页,用60+40=100页综合算式:240×+240×学生回答: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不过是思路不一样;2、第一个算式应用乘法分配就是第二个算式。 学生观察发现:1、第一个算式分母中有7,分子中也有7;分母中的8是分子4的倍数;分母中的15又是分子中5的倍数。2、第二道题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指名板演,其余的再联系本上做,做完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使学生了解分数连乘,写成分子连乘、分母连乘后,可以先进行约分。(+)×12=×12+×12体会出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n四、试一试怎样算简便怎样算。先让学生自主计算,交流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五、巩固练习1、第1题,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尝试计算。对列出综合算式的同学给予表扬。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特别关注最后一题学生是否能用简便方法计算。3、第3题,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9+10=19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由浅入深设计习题,力求全面反馈练习,同时也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能适应全体学生板书设计分数乘法简便计算240×(+)240×+240×=240×=60+40=100页=100页答:两天一共打了100页。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2节教学内容倒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2、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3、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那怎么找朋友那?请大家注意听:我说一个数,这个数的朋友就是和这个数相乘等于1的数,咱们看那个同学找的又快又准。2、师生游戏:找5、3、14、7、21、38、100、13、谈话:同学们的反应真快,帮助这些数找到了朋友。这些数和她的朋友相乘都得1,像这样的两个数,就叫做互为倒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数。(板书课题)二、认识倒数1、出示52页的数形图-,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3、提问:有同学说谁和谁互为倒数,那什么叫互为倒数?请你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再找同学说说什么叫互为倒数,并举例说明。4、提出:那谁知道1和0的倒数是谁?学生按要求找到这些数的朋友。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1、我发现和4相乘等于1,互为倒数;2、我发现和互为倒数;因为他俩相乘等于1;3、。。。。。。学生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比如5和相乘得1,我们就说5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了“互为朋友”,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主人感增强,也使问题与本节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统一\n三、试一试你能写出下面的倒数吗?36四、巩固练习1、第1题,让学生独立天空,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第2题,简单分数乘法问题,3、第3题,分数乘法、加法、减法计算练习,重点关注学生计算的准确率。4、第4题,让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五、总结: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互为倒数。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学生思考后回答: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论辩,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板书设计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和相乘得1,所以和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3节教学内容练习三课型练习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整数,能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能用负数描述现实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计算教师口述题目,让学生听题练习。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二、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一只长颈鹿比大象高,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我高3米三、四题读题后,可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五、填空六、七、八题帮助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意思。学生再自己完成,然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算法。先让学生说说要填的数与给出的数什么关系,在独立填写。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课后反思第五单元教学计划\n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问题;包装磁带。教学时要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对所学知识形成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建立清晰地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单元教学安排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包装磁带1课时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4节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实物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教师进行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1)面的特征。 师: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生汇报: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指出面、棱和顶点。再指一指长方体的。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回答: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辨认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积累直观经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理解,培养空间观念。\n(2)顶点、棱的特征。 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师:说说你的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3)整理特征。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1)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师: 你们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 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1: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生2: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生3:我用画的方法……生回答: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先自己整理再在组内交流。1、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2、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学生回答: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不同的地方是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正方体是6个面完全相等。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回答: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边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变换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经过自己数一数、看一看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直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n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三、巩固练习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练一练的2题。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生回答: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考查学生能否在事物中找长、宽、高并正确的侧量。板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名称面顶点棱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8个顶点12条棱,所有面完全相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面完全相等。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5节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教学重点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教具准备剪刀、长方体、正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师: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要做礼品盒和什么有关?师:需要纸板的多少就是这个礼品盒的什么? 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1)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师: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师: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生:需要多少纸板。生:就是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初步探究;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明确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变成平面的过程\n4、教师提出: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在展开图上将原来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 三、课堂练习:学生感悟: 动手剪纸盒,并涂色。展示学生的展开图:说说是怎样做的,相同颜色的正方形是正方体上哪组相对的面。生1:我剪的展开图像字母T。生2:我剪的形状像台阶。生3:我剪的形状像手枪。通过展示剪开的平面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一个长方体盒剪开变成平面图形,可以变成不同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各部分与原来立体面各面之间的对应关系\n练一练1、2、3、4题1题学生认真观察找出特点,再判断。2题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然后全班展示。3题学生试着判断,然后实际折一折。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历由平面变成立体的过程板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长方体平面展开图正方体平面展开图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6节\n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2、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都有6个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例题:聪聪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形礼品盒,他要把纸盒的表面贴上漂亮的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单位:厘米)1524说一说:聪聪要把纸盒的表面贴上彩纸,是指把纸盒的哪贴上彩纸?用手指一指。师:要求需要多少彩纸,就是求什么?师:说一说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2.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高×宽×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回答:把纸盒的六个面都贴上。并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学生回答:就是求纸盒的表面积。学生回答: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学生讨论)试着算一算,全班交流:提出研究问题,使学生有研究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n3、请同学们计算出做这个礼盒需要多少彩纸?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提出:那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呢? 2.试一试:求右面正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4四、巩固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4×6=96(平方分米)()(31、上下两个面的总面积:24×15×2=720(平方厘米)2、前后两个面的总面积:24×12×2=576(平方厘米)3、左右两个面的总面积:12×15×2=360(平方厘米)4、六个面的总面积:720+576+360=1656(平方厘米)(12×24+12×15+24×15)×2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学生讨论后得出: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即棱长×棱长×6。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4×4×6=96(平方厘米)答案:(6×4+4×5+5×6)×2=148平方厘米答案:5×5×6=150平方厘米答案:×√√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牢\n)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练一练1、2、3题问题讨论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上下面:长×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高×宽×2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7节教学内容解决问题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经历用已有知识自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2、能灵活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3、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能灵活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情景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学校要粉刷教室,我们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门窗和黑板的面积是25.4平方米。板书: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门窗、黑板面积是25.4平方米师:你能帮助粉刷工人算一算需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吗?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3、全班交流: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了粉刷教室的问题。在计算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把地面的面积也计算在内,地面的面积算不算呢?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先计算四面墙壁的面积(8×4+6×4)×2=112(平方米),再减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112-25.4=86.6(平方米),再加上屋顶的面积86.6+8×6=134.6(平方米)●先计算屋顶的面积8×6=48(平方米),再加上四面墙壁的面积48+(8×4+6×4)×2=160(平方米)最后减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160-25.4=134.6(平方米)●整个教室是一个长方体,先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8×4+6×4+8×6)×2=208(平方米),再减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8-25.4=182.6(平方米)最后减去地面的面积182.6-8×6=134.6(平方米)学生可能会说: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n师:同学们帮助粉刷工人解决了粉刷教室问题,你们真聪明。现在又有一个水箱问题需要你们帮助,请打开书64页看试一试,自己读一读题。师:“没有盖”的长方体水箱是什么意思?师:自己试着完成这道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学生读一读第1题中的文字,然后自己做一做。2、读第2题,独立完成。3、3题靠墙做时,衣柜的后面和底面不用刷油漆,靠墙角做时,衣柜的后面和底面不用刷漆,4、4题学生答案可以不一致,只要合理就可以。5、5题。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粉刷教室时只粉刷墙壁和屋顶,地面是用来走的,不用粉刷。学生自读,理解题意。生:长方体的表面少了一个上面。学生自己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1.5×0.8×3+0.8×0.8×2=4.88(平方米)1.5×0.8×4+0.8×0.8×2-1.5×0.8=4.88(平方米)1、答案:3×3×6=54(平方分米)2、答案:(2×1.1+2×0.2+1.1×0.2)×2=282(平方分米)3、因此需要油漆0.6×(0.5×2×2+1.2×2+1.2×0.5)=3(千克)因此需要油漆0.6×(0.5×2+1.2×2+1.2×0.5)=2.4(千克)5、答案:(1×0.5+1.5×0.5)×2+1.5×1=4(平方米)4×12=48(千克)培养学生增强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更多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门窗、黑板面积是25.4平方米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8节\n教学内容包装磁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磁带包装问题,经历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讨论、计算、比较等研究节省包装纸办法的过程。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磁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磁带)师:把6盒磁带包装在一起,可以怎样摆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实际摆一摆。全班交流摆法。2、师:估计一下哪种包装方式更省包装纸?3、实际测量一下哪种包装方法用纸少。(重叠处忽略不计)包装格式长宽高表面积一二三教师完成板书。提问:总结一下经验,怎样包装最省包装纸?教师明确:将物体的大面重合时,最省包装纸。学生小组合作,实际摆一摆,议一议。生1:6盒横着或竖着并排摆在一起。但是不易包装。生2:3盒横着或竖着并排摆在一起,然后再把另三盒摞在上面。生3:把6盒磁带摞在一起。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估计的结果和理由。生:第一种方法费纸,第三种方法省一些。学生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并计算出各种摆放方式的表面积,将有关数据填入表格。全班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通过摆放引发学生思考理解用包装纸包装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舞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n4、包装8盒磁带,哪种包装方式更省包装纸?包装格式长宽高表面积一二三四三、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讨论、操作并估测,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各组摆放的方式和估测的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板书设计包装磁带包装格式长宽高表面积一二三课后反思第六单元教学计划\n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内容是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简单问题、混合运算、练习四。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卡片单元教学安排倒数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1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1课时分数除法的简单问题2课时混合运算1课时练习四2课时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9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2、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3、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复习倒数。(请一生说数,另一生说出它的倒数)2、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下面几组口算题:(1)20÷5(2)48÷8(3)36÷420×48×36×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口算找规律1、提问:观察算式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验证以上结论师引导学生:是不是任何两个这样的算式都具有相等关系呢?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如果用甲数表示被除数,乙数表示除数,那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来呢?预设:如果学生忽略了除数不能为0,师引导:所有的数都能做除数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上面各题。学生可能说出(1)每组的第一个数相同。(2)每组的第二个数互为倒数(3)每组的计算结果相同。师相机将口算题转换成以下形式:20÷5=20×48÷8=48×36÷4=36×学生观察得出: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学生小组讨论,举出几组来,并计算进行验证。学生讨论总结:甲数÷乙数(0除外)=甲数×乙数的倒数使学生明白:乙数不能为0.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让学生感受一下知识的迁移,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在交流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n(二)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师:整数除法可以用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分数除以一个数有这样的规律吗?出示:老师买来张大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板书:(1)÷3==(2)÷3=×==2、师生共同总结分数除以一个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预设:如果学生忽略了除数应0除外,教师提示:同学们思考思考这样说严密吗?怎样说才更严密?为什么?3、小结: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总结出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和刚才总结出的甲数÷乙数(0除外)=甲数×乙数的倒数这一规律相符吗?(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学生列式后,鼓励学生自己独自思考、操作与探索÷3的计算方法。教师了解情况并做必要的引导。(3)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a.把张大饼平均分成三份,就是把一张大饼平均分成(2×3=)6份,每份是。b.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的是多少?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并发表意见生:除数不能为0。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起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解题能力\n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的结论:甲数÷乙数(0除外)=甲数×乙数的倒数。4、试一试÷20÷6÷9练一练1、2、3、4题第1题,师生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然后学生自己列式计算。第2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列式计算。三、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板书设计分数除以整数甲数÷乙数(0除外)=甲数×乙数的倒数(1)÷3==(2)÷3=×==分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0节教学内容一个数除以分数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 经历总结规律和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除法。3、在不同方法解决分数除法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除法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把2升消毒液倒入相同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每瓶可装升让学生读题,观察图,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提出:你能试着计算吗?2、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师:x=2,还可以怎样解?2、把升消毒液倒入同样的瓶子中,学生读题并观察图,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并自己尝试计算。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生1:求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用除法。2÷=2×=5(个)生2:可以用方程解答解:设需要x个瓶子。x=2即:x÷=2÷X=2÷X=2×X=5生:还可以利用倒数的认识,方程两边直接乘解方程。学生试着算一算,交流不同的算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验证猜想,总结计算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n需要几个瓶子?3、观察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应该怎样计算?4、试一试。6÷÷÷三、练习练一练1~5题1、2题先读题,再自主计算。3题要关注计算的正确率。4、5题学生自己解决,再交流。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3(个)生2:解:设需要x个瓶子。x=X=÷x=×x=3生:都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学生自主计算,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一个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个数×分数的倒数。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1节\n教学内容分数除法问题(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并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已知部分,求整体的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2.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例题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师:我们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在练习本上与老师一起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标上单位“1”。师:我们用这条线段来表示气球的总数。怎样表示红气球占总数的呢?红气球占总数的“1”师(指图):红气球占总数的。而且红气球有28个。教师画图。红气球占总数的28个“1”师:你能不能用智慧的双眼发现题中的等量关系呢?学生看书,了解信息。生1:红气球有28个。生2: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生: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4份就是红气球的数量。学生可能的想法:创设感兴趣的情境分析问题通过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意,师生共同分析讲评,形成思路\n师:真不错。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并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和结果介绍给大家?教师适时板书。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一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检验方法。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检验方法介绍给大家一起分享?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分数除法问题的特点和方法?先同桌讨论一下。教师巡视。2、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出的特点和方法?教师总结: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整体的分数问题,可以把单位“1”设为x,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3、试一试一个施工队开凿一条隧道,第一个月开凿了30米,第二个月开凿了24米。两个月完成了任务的。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红气球占总数的,所以:气球总数×=红气球。学生自主解题。学生说:●解:设一共有x个气球。x=28x=28÷x=63●这道题还可以不用方程解题:28÷=63学生自主检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检验方法:●我用气球总数乘以,看是不是得到红气球的数量。63×=28。●在图中可以看到红气球28个,占了4份,所以每份是7,气球总数共9份,应是63个。28÷4=7,7×9=63。学生同桌讨论学生总结讨论学生自主解题,可能的画法:30米24米任务的“1”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n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线段图,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呢?三、练习练一练1、2、3题第1题,观察图并读题,你了解到什么?第2题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1)(2)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法:隧道长度×=2个月开凿的米数解:设这条隧道长x米。x=30+24x=54×x=180明确重点是找单位“1”找等量关系板书设计分数除法问题气球总数×=红气球。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2节\n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二)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部分求整体"的分数除法问题。3.情感在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教学重点、难点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部分求整体"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在黑板上出几道分数除法计算试题,指名板演,全班集体订正。2、出示情境图及例题:玩具厂计划为客户生产一批玩具车,已经完成计划的。这批玩具车有多少辆?师: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和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师:计算时可以把生产玩具车的辆数看做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已完成190辆“1”理解:还要生产190辆是计划生产玩具车总数的1-。师:还可以怎样解答?2、试一试一个日化工厂6月份生产洗衣皂9800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习。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自己试着解答。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生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解:设计划生产玩具x辆x-x=190x=190X=190÷X=950生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解:设计划生产玩具x辆(1-)x=190x=190通过复习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的知识并不难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n箱,比计划多生产。计划生产洗衣皂多少箱?三、练习练一练1、2、3题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说说解题的思路。3题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x=190÷x=950进一步加深算法和算理板书设计分数除法问题已完成190辆“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解:设计划生产玩具x辆。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x-x=190解:设计划生产玩具x辆x=190(1-)x=190X=190÷x=190X=950x=190÷x=950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3节\n教学内容混合运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用的过程。2.会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在运用已有知识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会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几道分数除法计算试题,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算式题(1)+÷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2、出示(2)÷×指名到黑板扮演,其余本练。3、出示(3)(-)÷4、完成试一试。学生完成练习。学生说出运算顺序然后试着自己计算,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不同做法:生1:(2)÷×=××=×=生2:(2)÷×=××==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重点交流运算顺序,结果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为新知作准备运用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分数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n三、练习练一练1~4题1题学生读题,师生共同列出算式后计算。2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关注正确率。3题学生独立解答前两题,3小题全班解决。4题学生独立解答。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试着计算,然后交流。答案:422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激发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板书设计混合运算(1)+÷(2)÷×(3)(-)÷=+=×=÷===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4、35节教学内容练习四课型练习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所学知识的各类应用题型,以便查漏补缺。教学重点、难点会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具准备情境图、圆纸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把米长的木板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二、亮亮有多高?丫丫身高143cm,她的身高正好是亮亮身高的。三、人造地球卫星每秒运行8千米,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宇宙飞船每秒运行多少千米?四、(1)挖一条长400米的水渠,已挖了全长的。已挖了多少米?(2)挖一条水渠,已挖了全长的,是240米。这条水渠全长是多少米?五、÷30×÷15÷÷9×+÷×(-)六、解方程。+x=x=x=学生独立解答:÷3=学生独立解答:156厘米。学生独立解答。答案:11.4千米。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比较两小题的异同。(1)400×=240(米)(2)解:设水渠全长x米x=240x=400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共同订正: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共同订正复习分数除以整数的知识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复习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数四则运算的复习,看学生掌握是否熟练\n七、小红家买了一袋米,吃了后,还社会那个5千克。这袋米原有多少千克?八、老师买一把漂亮的雨伞按原价的八折出售,只花了20元。这把雨伞原价是多少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九、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行驶144千米,距乙地还有全程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十、学校餐厅购买的西红柿比黄瓜多,买了108千克西红柿。购买黄瓜多少千克?十一、一盒巧克力,已经吃了。只剩下18块,这盒巧克力原来有多少块?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后再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x=5x=15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设购买黄瓜x千克x+x=108x=96解:设这盒巧克力原来有x块x-x=18x=60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课后反思\n第七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课时年月日至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的内容是体积。包括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单位的进率、简单的土石方计算问题、容积和容积的计算、练习五、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体积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3、在建立体积概念以及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5、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认识体积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玻璃杯、实物盒子、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教学安排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1课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1课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课时体积单位的进率1课时简单的土石方计算问题1课时容积和容积的计算1课时练习五2课时容积和容积的计算1课时\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6节教学内容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具准备玻璃杯、实物盒子、正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准备的土豆和小石块,问:谁大谁小?2、师:把土豆和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与猜想的结果是不是一样?2、讨论:(1)两个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高,这说明了什么?3、教师说明: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间大。 4、让学生感受体积的大小。 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5、体积单位 学生:土豆大,石块小。学生猜测:1、放进土豆的瓶子水会升高的多些,放进小石块的瓶子的水升高的少些。2、两个瓶子中的水都会升高。学生:放进土豆的杯子水面升的高,说明土豆占的地方大。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引入新课通过直观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大小联系在一起\n师: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师:请你们猜一猜l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是多大的正方体?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l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师:请找出1分米的正方体,与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吗? 师:1立方米有多大? 师:你能想像出1m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m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师:为什么? 师:(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师: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cm。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lcm。生1: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生2: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生:是棱长1m的正方体。学生估计:生1:6个。生2:10个。生:4cm。生: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生:大约是2立方分米,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立方分米,2盒粉笔就是2立方分米。经历体积、体积单位的建立过程学生形成体积和基本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n三、练习练一练1、2、3题1题学生先观察再回答。重点说说右图是怎样数的。2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3题学生实际摆一摆,再交流。问题讨论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板书设计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7节教学内容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表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2、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3、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4、指出周围事物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探索活动: 活动前师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我的发现是___。 2、集体交流汇报:(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学生口答。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初步发现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悟归纳的思想方法。\n板书:长宽高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师板书:V=a×b×hV=abh(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2、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4、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三、练习练一练1~4题1题生先说说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再计算长方体的体积。2、3题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4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生回答生:长、宽、高学生先估计再计算,并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让学生感到一次练习就是一次探索和提升思考的过程板书设计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8节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复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指名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情境图4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师: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a×a=a·a·a=a3教师提示:“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3、议一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生1:1号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2:2号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答案:引导学生明确:(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学生发表意见,说出不同的见解。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新课做准备使学生直观形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总结归纳的过程\n师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三、练习练一练1~4题1、2题学生独立完成3题指导学生先弄清9平方厘米的含义,再计算。4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长方体用长乘宽求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再乘长方体的高;正方体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这个面可以是底面,再乘正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是用底面积乘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9节教学内容探索体积间的进率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教具准备正方体、情景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他们之间谁大谁小,怎样换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情境图观察: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长、宽、高的单位是什么?自己列式计算。2、师:观察两种结果,你发现了什么?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师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长、宽、高的单位是厘米包装箱长80厘米(8分米);宽50厘米(5分米);高90厘米(9分米)。求包装箱的体积。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再全班交流:生1:80×50×90=360000(立方厘米)生2:8×5×9=360(立方分米)生:360000立方厘米=360立方分米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展示推导过程直接切入主题通过计算自主探索,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n全班归纳总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师:“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师: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4题1、学生认真审题,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2、2题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3、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生想好后在书上填空。学生说一说(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学生回答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不同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0节教学内容简单的土石方计算问题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2、了解“方”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方”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教具准备情景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体积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例题:李大伯计划挖一个长是2米,宽是1.6米、深是1.5米的地窖。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师明确:生活中,计量沙、土、石子等的体积时,常常把“立方米”简称为“方”。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师:那你能自己解决这道题么?说说怎么想的?2、某村修一条50米长的拦河坝,坝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土石?(单位:米)讨论: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3、试一试:某地有一段古墙,墙由长方体砖砌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读题学生回答:挖出的土=地窖的体积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结果:2×1.6×1.5=4.8(立方米)2×1.6求的是这个地窖的底面积,再用底面积乘高,也就是地窖的深就是地窖的体积,即它的容积。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使学生知道:拦河坝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结果: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体会课堂知识和现实是有联系的一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挖出的体积就是长方体地窖的体积,二是学会利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n20cm25cm50cm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5题1、2题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后独立完成。3题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4题(1)题学生独立完成(2)题先理解在计算。5题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提出问题解答。学生:这个古墙有多少方?答案:6m=600cm50×25×20×600=500×20×600=10000×600=6000000(立方厘米)=6(立方米)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板书设计简单的土石方计算问题挖出的土=地窖的体积2×1.6×1.5=4.8(立方米)拦河坝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1节教学内容容积和容积的计算课型新授\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容积”并解决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2、了解容积的意义,知道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能解决容积计算的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知识间、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容积的意义,知道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能解决容积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具准备长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建立容积概念。1.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3.议一议: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学生回答:细沙是装在盒子里面的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暗示体积与容积有联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感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空间思维,认识容积的意义\n师: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板书:1升=1000毫升 2.教师操作: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反馈练习: 1、3升=( )毫升 2700毫升=()升 2.57升=( )毫升 90毫升=()升 2.4升=( )毫升3.5升=()立方分米500毫升=( )升760毫升=()立方厘米 2、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3、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题1.填空。(1)( )叫做容积。(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①升②毫升学生讨论,再交流: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学生总结:小结: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在共同订正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思考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n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①0.3②0.3③0.003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的计算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2节教学内容练习五课型练习\n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所学知识的各类应用题型,以便查漏补缺教具准备情景图、长方体、正方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本单元知识;说说这单元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二、下面的立体是用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哪个占的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先回答问题再填空。三、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0cm12dm2m四、聪聪家有两个养鱼缸,尺寸如图。哪个养鱼缸能成更多的水?(单位:厘米)505040506050五、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六、一块长方体木板,长是1.5米,宽是2分米,厚是6学生回答:1、学习了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3、体积的计算公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字母: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字母:V=a4、容积及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及它们之间的进率。5、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学生独立解答:2000平方厘米384平方分米8平方米使学生知道:哪个鱼缸的容积大,哪个鱼缸的水就多。学生独立解答。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发展空间观念检查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复习容积知识,注意要和体积区分\n厘米。这块木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合多少立方米?七、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126620七、一辆货运汽车的车厢从里面量,长是3米,宽是2米,高是0.6米。在车厢里装满沙子。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这车沙子重多少吨?八、一辆汽车的油箱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是8分米,宽是3分米,高是25厘米。把油箱加满油,可以装汽油多少升?九、用砖砌成一个长方体讲台。讲台的长是2米,宽是1.5米,高是0.16米。(1)讲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找一块长方形的砖,估计一下,这个讲台大约需要多少块砖?(3给这个讲台抹上水泥,需要抹水泥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5千克,共需水泥多少千克?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关注单位是否统一。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共同订正:20×6×12-6×6×6=1224(立方厘米)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共同订正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后再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2)题:正常情况下砖长约24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5厘米。(3)题讲台需要四面抹水泥。变式练习,注意单位综合练习,注意审题板书设计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3、体积的计算公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字母: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字母:V=a4、容积及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溶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3节教学内容设计包装箱课型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包装箱问题的过程。2、能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装箱中的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涉及包装箱中的问题。3、体验设计包装箱问题的挑战性,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的和方法。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装箱中的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涉及包装箱中的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靓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怎么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这些都是包装的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中的学问。(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情境图及例题某化工厂用一种长方体纸箱分别装牙膏和香皂。纸箱从里面测量的数据如右图。(单位:厘米)30303060牙膏盒和香皂盒从外面测量的数据如下图。(单位:厘米)33333155810车间技术员做了如下计算:(1)纸箱的容积是多少?60×30×30=54000(立方厘米)(2)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多少盒牙膏?牙膏盒的体积:3×3×15=135(立方厘米)最多能装多少盒牙膏:54000÷135=400(盒)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用计算器检查技术员的计算是否正确。由包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探究的欲望感受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探求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愿望\n(3)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多少盒香皂?香皂盒的体积:10×8×5=400(立方厘米)最多能装多少盒香皂:54000÷400=135(盒)2、技术员的计算是正确,可是工厂的阿姨在包装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这个纸箱根本装不下135盒香皂。这是为什么呢?3、请你设计一个适合装这种香皂盒的箱子,并算出能装多少盒香皂。4、议一议:哪几种设计最好?为什么?(启发学生从箱子是否容易搬动,是否结实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总结:学生小组合作,找出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装,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装箱问题。交流各组讨论和画图的结果:生1:生2:装不下是因为箱子有问题,因为箱子有空的地方,摆不下整盒的。学生自主尝试。交流学生的个性设计:生1:长45cm,宽30cm,高40cm。可以放9×3×5=135(盒)生2:长72cm,宽30cm,高25cm。可以放9×3×5=135(盒)生3:长90cm,宽24cm,高25cm。可以放9×3×5=135(盒)第二种好,因为容易搬运。小组合作讨论画图是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进行包装箱设计的模拟实践过程。课后反思\n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联系)本单元内容是统计。包括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特殊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读统计图、记录天气(二)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2、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和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统计图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判断和预测。4、体验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和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统计图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判断和预测。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参观、考察、多媒体运用、自制教具、学具等)情境图、统计图表单元教学安排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认识特殊的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读统计图1课时记录天气(二)1课时\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4节教学内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2、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3、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条形统计图(2006年某月平均气温统计图)观察: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和问题?2、教师说明: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表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折线统计图师介绍:这是折线统计图,他可以清楚的反应数据的变化情况。 2、议一议:(1)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3)、这个地区2006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3、下面是某市2005年水文站公布的一条河流8月1日期间,每日下午2时的汛情公告和水位变化统计图 警戒水位32米历史最高水位32.6米8月1日:32米8月2日:32.9米8月3日:32.4米8月4日:32.6米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学生: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横格、竖格是为了准确标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生:1月到8月是上升的,从8月到12月是下降的;3月到4月平均气温升得最快,上升了5.2℃。了解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这一地区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n8月5日:32.2米8月6日:32.8米(1)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表示什么?(2)哪天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水位从那天开始回落?(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地8月1日至8月6日汛情的变化情况、(4)气象台预报该地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你认为水位会怎样变化?师: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三、练习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 2、(3)(4)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读统计图,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学生讨论并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5节教学内容完成单式折线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六(1)班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戴眼镜人数统计如下:年级一二三四五六人数(人)125697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让学生观察书中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2、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着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976521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2、议一议 (1)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2)你能试着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三、练习:练一练学生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 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出图中圆点表示什么。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画的统计图,画得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学生描述六年级中戴眼镜人数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统计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面对新知识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学习。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学习变的更为生动而有序。\n 1、让学生读统计图,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观察身长变化的统计图,说一说图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第一小格表示1到50厘米,以后每格表示2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交流、展示。 3、鼓励学生自己画体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4、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5、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变化的原因。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验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976521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6节教学内容认识特殊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读稍复杂折线统计图、交流信息和进行简单预测的过程。2、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3、体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获得丰富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发展统计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1990年至2002年我国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图,让学生读图。2、提问“部分年份”是什么意思?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教师说明:虽然有的年份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计图要留出相应的位置。2、观察: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3、根据表中的数据,试着预测一下我国2002年以后的水果产量。4、试一试 小韩村共有179户人家。1990年至2003年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量统计如下:年份19901994199819992000200120022003电视机(台)25153210813014615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1)从统计数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说一说小韩村彩色电视机数量变化情况,谈谈你对现代农村有什么看法。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部分年份”的意思,并说一说这幅图的特点。回答:部分年限就是就是其中的几年,不是每一年。学生读图。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生1:我国水果产量在2000年以后逐年增加。生2:统计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图中竖线间的宽度也不一样。学生自己做预测,交流说说预测的理由。1、让学生看书读统计表,并提出制作图的要求。 2、交流展示自己的统计图。点与线是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含义,才能真正认识折线统计图,也是为即将开始的分析、制图、预测做准备。突出了折线统计图特点:在表达数量多少的同时,更能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n三、练习练一练 1、先读题,了解题目要求,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交流绘制的统计图,互相评价。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板书设计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7节教学内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统计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共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下面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单位:亿人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合计5.746.9510.0811.3412.66女2.773.384.895.496.1男2.973.575.195.856.54观察: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书中两幅统计图。2、议一议:(1)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10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形成共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反映男、女人数的变化。3、下面是我国男、女身高与平均体重统计表。153157161165169173男48.349.954.356.959.862.8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1)、使学生明白:第一幅图有一条折线,表示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变化情况;第二幅图是有两条折线,分别表示男、女的变化情况,明确第一幅图是单式折线统计图,第二幅图是复式折线统计图。(2)、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3通过观察分析数据,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部分通过绘制统计图,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直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复式统计图的合并前提\n女47.749.651.854.457.358.8试着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1)预测一下:身高175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大概是多少?(2)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三、练习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3、交流展示。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五次普查人口的变化情况,再根据已有数据进行预测。重点解释自己预测的合理性。1、看书,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3、完成统计图并交流,展示。4、看图回答问题。5、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学生预测后教师再予以引导,发展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板书设计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8节教学内容读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读统计图、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3、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统计图表述和交流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教学重点、难点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统计图观察: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特点和数学信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想到哪些问题?2、交流活动。把你收集的统计图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选择一幅统计图进行分析,并写成就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想。三、练习1、介绍统计图2、写短文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读书中的统计图。交流观察到的特点:没有格线,用图直观表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名学生选一幅统计图向全班同学介绍。学生课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信息、并根据信息分析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预测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9节教学内容记录天气(二)课型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能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整理数据,能根据具体问题用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3、积极参加统计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重点、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整理数据,能根据具体问题用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5月底老师布置了记录天气的活动。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谁最认真。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统计表记录6月份1日~15日每天的天气情况。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2、制作统计图。6月份1日~15日每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统计图6月份1日~15日每日平均气温统计图3、下面是3月份1日~15日每日平均气温统计表。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学生小组交流收集的数据及收集的方式和过程。全班交流、展示记录的结果。学生自主完成两幅折线统计图。学生读统计表,自己完成制图。通过师生间和谐的谈话,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n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平均气温(℃)9.19.412.51413.714.2151312.3161314.61514.215.3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3月份与6月份前半月每日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日期)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交流学生制作的统计图。根据制成的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重点了解3月份和6月份的变化各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后反思\n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0节教学内容整理与自评一(知识与技能)课型复习教学目标考查学生对这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查漏补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完成117----119页第1题-------第6题。二、全班交流:教师布置作业: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第1题,根据早晨的气温22摄氏度和中午、夜间气温变化的情境算出中午、夜间的气温并填表。第2题,让学生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事物。第3题,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和整数大小比较的内容。第4题,让学生判断方程解,注意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第5题,考查学生解简单方程的正确率。第6题,考查学生能否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第5、6题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让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直接解方程判断。把三个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学生练习解方程。复习第一单元正数和负数的知识学生计算容易马虎,要注意正确率\n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1节教学内容整理与自评二(知识与技能)课型复习教学目标考查学生对这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查漏补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完成119---121页第7题-------第12题。二、全班交流:第7题,第8题指名订正答案,全班交流。第9题,重点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10题,先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理解事物中数量间的关系的,再交流解决方法。第11题,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如果出现其他正确方法,在交流中教师也要给予肯定。第12题,对于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方法,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三、同桌交流所做的题目中出错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完成第13题----第17题。学生独立在家完成。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答。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注意方程的方法\n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2节教学内容整理与自评三(知识与技能)课型复习教学目标考查学生对这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查漏补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完成121---122页第13题-------第17题。二、全班交流:第13题,让学生回忆正方体展开图,再判断,动手操作。第14题,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第15题,强调同一单位。第16题,土石方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全班交流解决方法,集体订正。第17题,有关表面积、容积、体积的简单问题。三、同桌交流所做的题目中出错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完成第18题---第20题。学生独立在家完成。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复习有光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利用公式要能熟练计算\n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3节教学内容整理与自评四(知识与技能)课型复习教学目标考查学生对这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查漏补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完成122---124页第18题-------第20题。第18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方向和角度的描述,在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第19题,考查学生能否读懂单式统计图,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反映的信息。第20题,考查学生能否读懂复式统计图,能否把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信息整理在统计表中,能否对数据反映的两种电器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并尝试解释变化情况。二、同桌交流所做的题目中出错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三、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学生独立在家完成。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知识的复习,注意画图要准确\n课后反思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4节教学内容问题与思考课型复习教学目标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数据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统计图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1题1、让学生看书,认真阅读这篇报道,提出问题:读了这篇报道,你了解了哪些信息?2、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三峡大坝”的资料,师:把你搜集到的关于三峡大坝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下。第2题1、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信息?2、师:根据聪聪和红红的对话,你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为什么?第3题1、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3、提问: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第4题生认真阅读。交流讨论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数据表示的实际意义。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对三峡大坝建设情况的了解。学生:他们两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学生:统一单位。提高分析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n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画图理解装箱的方法,理解题意后试着解答。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第5题1、让学生读题,明确这道题是用数字编号方式呈现两种事物总数的“鸡兔同笼”问题。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出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第6题让学生明确这道题需要应用求平均数、用负数表示事物和用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知识。第7题1、让学生找出饮料罐摆放的规律。2、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第8题1、探索分子是1、两个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加(减)法的规律。2、用字母表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结果。用字母表示分数乘、除法的结果。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画图,说明装箱的方法。学生读题,尝试解答,全班交流后,集体订正。(1)题学生独立完成。(2)题,学生读题并填表。全班交流,解释记录的理由。(3)题,学生自己完成后,全班交流。学生:从下往上看,第一层,每排摆6个,摆了5排是30个;第二层,每排少摆1个,少摆1排,有(6-1)×(5-1)=5×4=20(个)以此类推。学生:30+20+12+6+2=7(个)学生:用两个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让学生画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找出规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R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IyvO1z6PZ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oqKrtM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Z3M1vaELHyXoqKrtMnA2Fwuz5Vc4r6rjzDMMzCxkInI9CdF90bIh6uTlHg8FZIg71BQpoFOqqq7Zypt8PNLVxFKSuf0IyvO1z6PRZ3M1vaELH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