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青岛版)

更新时间:2022-08-25
类型:docx
大小:25.96 KB
页数:2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青岛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5yk  j.com  第六单元  采摘节  ——混合运算    单元备课部分  ■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数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  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理解、并掌握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括号了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在实际情境中,学会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4、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  教学建议  、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里理解。  2、规范综合算是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索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  课时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二)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课时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  我学会了吗?  课时  总计  4课时  6.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60-6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  教学提示:直观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概括出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间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成熟了呢?  生: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生:葡萄、柿子、苹果、石榴等。  师:同学们,这一切都在等着我们来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采摘节上逛一逛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采摘活动入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二)探究新知  一、根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请看,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贴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贴数学问题)  还剩几只篮子?  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探究含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几只篮子?”,你能帮杨阳算一算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的情况。  引导学生汇报,并说出每道算式的思路。  分步:18×3=54(只)60-54=6  师:刚才我们列出两个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能想办法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试试看!  综合1:60-18×3=6  师:这位同学,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  综合2:60-18×3=126  生:60-18=42(只)42×3=126(只)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师:还有一位同学列出了同样的算式,可计算结果不同。请这位同学说一说,在这个算式里,你先算什么?  生:先算18×3再算减法。  师对比小结:同样的算式,不同的计算结果,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正确,  为什么?  生:综合1的做法对,因为18×3求的是已分的篮子数。  展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的做法。这两种正确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这两种做法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只篮子,再求还剩下多少只篮子。不同的是,第一种是两个算式,第二种是把两个合算合并成一个算式。  师:同学们看,刚才这位同学列了两个算式,他这种方法是分步计算;这两位同学呢,都是合成了一个算式,这种算式叫综合算式。谁来读一读这个综合算式?  学生读算式。  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综合算式,里面都有什么运算?要先算什么?  书写格式指导:混合运算有自己的书写格式,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运算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我们顺利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坐上车,杨阳一家继续前往张庄采摘园。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之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解决。能列综合算式的同学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分步:26×2=52(人)52+48=100(人)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综合一:26×2+48=100(人)  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26×2?  请看大屏幕,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写得对吗?  综合二:48+26×2=100(人)  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为什么26×2在后面也要先算26×2?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顺序?  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综合算式,里面又包含了什么运算?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它比加减法高级,称高级运算。所以在含有乘法、加法的运算时,要先算高级的乘法。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这样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新知:  、教材61页第1、2题。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结果。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3)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62页“自主练习”第3、5、6题。  (1)先审题,知道条件和问题。  (2)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体验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达标反馈  一、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5+20=  8×5+43=  6×7-25=  40-7×5=  30+8×3=  8+4×7=  30-3×9=  64-8×8=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二、把式子和合适的结果连一连。  76-5×8  43  8+4×7  54+6×3  36  23+5×4  06-7×9  72  30+6×7  三、解决问题。  、3辆车共有多少人?  2、2号和3号车比1号车多多少人?  3、三一班有50名同学,应该如何选择车辆好?  答案:  一、35  83  7  5  54  36  3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0  二、  76-5×8  43  8+4×7  54+6×3  36  23+5×4  06-7×9  72  30+6×7  三、1、48+26×2=100(人)  2、26×2-48=4(人)3、26×2=52(人)选2号车、3号车。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谈收获,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布置作业  一、下列各式先算什么用横线标出来。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48+12×2  94-15×3  42×5-60  25×8+36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24+26×5  65-6×10  =50×5  =59×10  =250    =590  92+8×9  8×2+3  =92+72  =18×5  =174    =90  三、计算。  26×3+102  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5×2-5  336-80×4    8×2+3  四、解决问题。  、商店里的一种钢笔15元,日记本7元,买3个日记本和一支钢笔,应付多少元?  2、一列火车挂了10节车厢,共有1142个座位,其中9节车厢各有118个座位。另一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  3、学校买了15盒彩色粉笔,每盒50支,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支没有用?  答案:  一、先算乘法  先算乘法  先算乘法  先算乘法  二、略三、78+102=180  50-5=45  336-320=16  36+3=39  四、1、7×3+15=36(元)  2、1142-9×118=80(个)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3、(15-10)×50=500(支)    板书设计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8×3=54(只)  60-54=6(只)  60-18×3  =60-54  =6(只)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结合,凸显算用结合的优点,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师:这是什么?  生:小西红柿。  师:小西红柿,也叫小番茄。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采摘番茄。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生:一共有60只篮子,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师:找的真完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60只篮子够吗?  师:好问题。60只篮子够吗?  生1:18×3=54,54比60小,够。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把18想成20,20×3=60,把18估大了,所以够。  师:不是题目让你估你才估,遇到不好算的主动的想到估一估,看能不能更方便的解决问题,这个同学就主动的想到估一估,了不起!  教学资源  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运算中,如果被除数、除数有变化,它们的商将有什么变化?  商的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规律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  因为48÷8=6,那么(48×2)÷8=12;  又48÷8=6(48÷2)÷8=3。  一般地  如果a÷b=q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那么(a×n)÷b=q×n  或者(a÷n)÷b=q÷n  。  资料链接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6.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二)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63-64,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二)。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索与总结,教学时借助采摘节的情境解决问题,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解决、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或除减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谁最聪明呢?我们来测试一下,猜一个谜语。“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掐它一把水溜溜,咬它一口酸溜溜。”打一水果。  生:葡萄。  师:真聪明,答对了,你喜欢吃葡萄吗?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和阳阳一家走进葡萄园,去那里参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本课,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了解数学信息。  出示情境图: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从图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杨阳摘了35千克葡萄;杨阳的爸爸摘了45千克;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先算杨阳摘了多少箱,再算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35÷5=7(箱)  2-7=5(箱)  师:列成综合算式怎样列呢?  学生试列,纠正错误。  学生汇报。  2-35÷5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12-7  =5(箱)  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统一认识综合算式的算法。  3、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  设计意图:推出信息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这样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新知:  、教材64页“自主练习”第1、2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3)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64页“自主练习”第3、5、7题。  (1)先审题,知道条件和问题。  (2)弄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n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3)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体验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达标反馈  一、脱式计算。  23+81÷9  320÷8+230  课  件www.5yk  j.com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