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9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狠抓“两个常规”的落实,以教学精细化为保证,以培养学困生转化为突破口,以各种评选、竞赛活动为契机,狠抓班级管理及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学生共80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主动探索知识,基本能按时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但是有几名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差,书写较差,听讲不专心,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完成班级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这些潜能生的提升工作。三、教育教学任务\n(一)教育任务:教育学生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教育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主动参与老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安排六个单元,除“方向与位置”、“正比例、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统计”四个领域的内容外,还安排了“回顾与整理”、“综合应用”两个单元。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根据方向与位置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第二单元——正比例反比例认识正比例、反比例关系,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正比例关系,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汽车耗油量问题———结合正比例、反比例单元设计综合应用正比例、反比例等有关知识,解决汽车行程和耗油量的问题。3.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和圆柱展开图,探索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认识圆锥,探索圆锥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木材问题——结合圆柱和圆锥单元设计综合应用体积、面积计算以及百分数等知识、解决木材体积、容重、加工方木等问题。测量土豆的体积——\n结合圆柱和圆锥单元设计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4、第四单元——统计认识中位数,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简单的概率。丢弃塑料袋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不同的统计量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5、第五单元——回顾与整理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复习和整理。系统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探索数学密码的奥秘。6、第六单元——综合应用共5个主题内容,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数学与自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了解数学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2、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理解中位数的意义。\n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1)重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数与代数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2)难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及系统总复习、统计图的制作。六、方法措施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2)选择真实的数据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3)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现实问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2.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n(2)加强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3)在“综合应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3、重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1)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自主建构数学。(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构数学模型。4.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回顾与整理中,一方面结合“探索规律”的复习设计了“连续自然数等求和”、“回文数”等探索内容;另一方面,在回顾和整理单元的“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还安排了“探索乐园”模块。5.多种方式呈现教材的开放性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化文化、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亮点。结合学习内容扩展数学知识。通过特色栏目,呈现多样化内容。附送:\n2019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升和毫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容量和升。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教学要求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n教学组织形式4人小组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容量:1.出示两个茶杯: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二、认识升: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三、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3.指名生上台操作。\n想想做做2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想想做做31.指名读题。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认识毫升(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教学要求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法教学组织形式2人小组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毫升: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n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二、升与毫升的进率: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三、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想想做做4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名:为什么xx毫升是2升?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四、你知道吗?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教学反思探索乐园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读数和写数\n(1)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3735200米2,其中水域面积1334000米2,国家投资近100000000元。(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2的大草坪。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1、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2、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3、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2、全班交流。四、装饰房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重点、难点、关键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呈现课文主题图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1、揭示课题。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旧知铺垫(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3)反馈计算结果(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2、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n(2)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分)(3)估算结果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比xx分多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解决方法1: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2:114×21=114×7×3(用21看成“7×3”)=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2394解决方法3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21114……114×1228……114×202394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3、试一试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2)反馈运算结果312①54×312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54②408×25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408×252040816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47×210\n课堂活动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重点、难点、关键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学具准备同桌准备一张报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1)呈现:\n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估算版式结果。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三、课堂活动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2、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第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二、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n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2.完成“练一练”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小结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二、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3、完成“练一练”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学生小结课后反思:\n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课前准备。让学生做一道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进行热身运动,温故。2、仔细观察情境图,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二、建立模型。1、先让学生估估可能有多少盆花?学生自由发言,说他们估算的方法与理由,然后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2、让学生利用算法多样性,得出结论后,着重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竖式,说说是如何试商的。学生完成154÷22的竖式(四舍:把154看作150,把22看作20来试商,150里有7个20。)3、老师给出除法正确的竖式。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试商?4、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学生完成120÷18的竖式,学生在讲算理时,让他们与上题比较,说说为什么“18”看作“20”而不是“10”(五入)5、举例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试商竖式计算,最后还要进行验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120÷18=70÷31=怎样试商?让学生明白体会到“四舍”“五入”,把复杂的问题简便化,进行简便运算。2.完成“练一练”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归纳出填数的方法。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让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哪辆车快。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二、建立模型。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计算:\n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理解改商。2.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四、小结本课五、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问:xx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二、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20万平方米呢?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10万人呢?4、小组讨论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n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四、小结与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六课时: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二、建立模型。行驶距离/千米483264行驶时间/分241632行驶速度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5、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6、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10÷2=600÷20=20÷4=300÷10=40÷8=60÷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小结本课课后反思:第七课时:教学目标:\n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师讲解xx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二、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4、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2.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四、小结本课。课后反思:第八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二、模型练习;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商是一位数345÷31商是两位数\n312÷54315÷35465÷46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四、回顾知识: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课后反思:整理和复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2、通过练习,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指导复习与整理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图形变换●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除法●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生活中的负数●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n●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习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三、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四、全课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认识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认识线段、直线、射线(教材32页—34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生活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会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提高空间抽象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你们还发现哪些事物和绷紧的弦、人行横道相似吗?学生向老师汇报各自的答案。二、认识线段、直线、射线1.认识线段师:绷紧的弦、人行横道和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可以近似的看成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线段的特征。\n让学生画几条线段。2.认识直线和射线师: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教师边说边演示)将会得到一条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线段的基础上画出直线,感受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直线的特征。师: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会得到一条射线。出示图片: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太阳照射的光线师: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射线的事物呢?学生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画几条射线。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的特征。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师: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中。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直线线段射线三、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想一想,线段、直线、射线都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直线和射线都是可无限延长的,因此没有长度;而线段是可度量的,因此有长度。师:怎样才能画出一条给定长度的线段呢?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办法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各自的方法。播放视频《线段的画法1》、《线段的画法2》教师总结画法。学生完成教材34页练一练。教师巡视。四、小结线段、直线、射线各自的特点,及三者间的关系五、巩固练习P33“试一试”、p34“练一练”。认识线教学设计(二)教学内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教学目标\n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学媒体视频、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学生讨论、汇报。二、学习新知1.数学活动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2.想一想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3.量一量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学生汇报结果。4.看一看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5.做一做问题1.河道长度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问题2.九曲桥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三、小结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n四、巩固练习教材36页“练一练”认识线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学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1.小实验出示图片《小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讨论、汇报。2.画直线(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汇报结果。二、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实际运用》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学生分组讨论,汇报。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四、小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五、巩固练习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n认识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度量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二、新授(一)角的表示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二)角的度量1.引入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个别回答,集体核对。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分小组讨论、汇报。2.介绍量角器\n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3.认识1°角课件演示。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4.学习量角(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复述量法。(2)试一试出示40°和140°角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小结: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三、巩固练习教材41页“试一试”四、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五、作业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认识角教学设计(二)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及各种角的关系。教学目标\n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教学媒体活动角、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二、新授1.认识直角(1)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是90°。板书:直角90°(2)指出下列图中哪个角是直角?根据什么?(3)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2.认识平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如右图。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板书:(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引导学生明确:图①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也就不是平角;图②是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端点,所以它是平角。3.认识周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直角的纸全部展开。\n师: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多少度呢?(2)教师画图,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3)学生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4)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板书)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5)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明确: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4.认识锐角、钝角(1)教师演示,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可以得到60°,30°……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可以得到120°,150°……但一定不超过180°。(2)学生操作,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右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3)通过操作,移动角的一条边后,这些角的度数与90°角相比,你可以分成几类?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的角;一类是大于90°又小于180°的角。教师明确指出并板书: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三、巩固练习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吗?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四、小结平角、周角和各种角的关系。认识角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按指定度数画角(教材42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n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媒体量角器、直尺、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它们都属于什么角。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二、探究新知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3.尝试画角。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学生活动:(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1)自学教材第45页“角的画法”。(2)画一个50°的角。(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三、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四、巩固练习\n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五、作业分别画出58°和145°的角。\n 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n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5.数的组成:在13819000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7.练一练:(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1.学生试读。2.全班交流。(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n(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五、巩固联系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六、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时间:xx年9月7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教具、学具准备: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数位顺序表。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教学过程: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1.继续播放新闻:\n据统计,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2.数学游戏: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五、课堂独立作业课本第10-11页7、9、12题。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时间:xx年9月8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片子内容: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n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二、判断反思:(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三、巩固练习: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n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我们学校有500多人;我们学校有十万人。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教学时间:xx年9月9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填空。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2.在○里填上“>”,“<”或“=”。999○1010 601○564 687○678(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二、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xx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7xx0和1100000 , 454800和485000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n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xx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2.完成练习二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五、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第五课时:求近似数教学时间:xx年9月13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教学目的: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3.关键: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2.让学生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A、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5000000 10000B、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C、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D、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5000000=500万 10000=1万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nA、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B、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4.学生小组讨论:A、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B、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6.练习: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1.导入: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的经费是xx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复习: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3.教师出示例6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4.小结: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三、巩固练习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四、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n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教学时间:xx年9月14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xx0=72万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3.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生:四舍五入。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n①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②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三、巩固练习1.第4题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2.第5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3.第7题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4.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时间:xx年9月15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重难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教学关键: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数的产生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1.数的产生。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n(可以出示书上图)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①计数方法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②符号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二、十进制计数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1.数位顺序表。(1)猜一猜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数级……( )级( )级( )级计数单位……(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n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三、练习1.填一填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时间:xx年9月16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教学目的: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小组交流: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2.全班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n(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二、讲授新课:(一)亿以上数的读法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③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④截止到xx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xx300人。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要求:(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3.全班反馈:(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1)听录音判断对错:6100000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2360509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1004000xx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8007000 650006 1500800030400000 7000005000 508000600000(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哪个0没读?为什么?)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练习一(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反思表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n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①自己看书。②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④其他。(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三、课堂小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时间:xx年9月17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3、例4、“做一做”和练习三6、7、8、9。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3.写出下面各数。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三、教授新课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n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1.整亿数的写法。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2.非整亿数的写法。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③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四、巩固练习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四百八十亿 写作: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五、小结:(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十课时:改写和省略教学时间:xx年9月20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n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教学过程:一、改写: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例如: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③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计数单位不同:个、亿。数值相同:大小相等。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3)总结改写的方法: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二、省略: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收寄函840000000份。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3.汇报,交流:1170000000≈12亿 (五入)840000000≈8亿 (四舍)958000000元≈10亿元 (进位)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nxx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xx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③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0 1亿 2亿 3亿汇报。⑤看图。(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三、总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时间:xx年9月21日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一、计算工具的历史(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n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发明算盘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计算机发展史:■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1.算盘。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1)算盘各部分名称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n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2.计算器。(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三、总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四、作业: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学时间:xx年9月25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386+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n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自己试试看:26×39= 312÷8=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2.计算。54+46= 60×2=198÷49= 50+30=38×79= 201+99=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3.做一做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二、观察发现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9999×1= 9999×2= 9999×3= 9999×4=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生畅所欲言。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 9999×7= 9999×9=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三、练习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活动时间:xx年9月26日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n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一亿滴水有多少?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阶段三:获得结论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神奇的计算器教学内容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具准备:计算器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教学过程\n一、提示课题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二、引导探索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2、认识一些功能键。(1)由学生来说明。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显示屏就显示“12”。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3、尝试练习。(1)计算25×4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呈现:菜单酒:14元凉拌豆腐:3元肉丝:5元清蒸鱼:16元三鲜汤:12元甜点:8元青菜:3元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反馈计算结果。4、索一些数学规律。(1)呈现计算题。①1+2+3+4……+98+99+100②999×99999×999999×9\n(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反馈计算结果。(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①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②999×9=89919999×9=8999199999×9=899991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有趣的算式教学内容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重点、难点、关键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板书:探索与发现(一)\n有趣的算式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讨论:1111×1111的结果。(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1111×1111=1234321(5)依据规律填得数。1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11=12345654321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2)反馈计算结果。142857×1=142857142857×3=428571142857×2=285714142857×4=571428(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142857×5=714285142857×4=8571423、第三关:神奇的9。(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99×99=9801999×999=998001(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9999×9999=99980001(3)了现规律并归纳:(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4)“卖关子”。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学生A:不相信!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学生C:感到迷惑。(5)运算规则。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n如:1,2,5,0。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521085418730-1025-1458-3078418570835652655299636642-2556-3699-24663996626441767641-14676174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6)学生探索。①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②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三、趣味练习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课后反思:第五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教具准备:算盘学具准备算盘、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指导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n(1)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2、算筹计算。(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2)算筹的计算方法。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来表示等。3、算盘。(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①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②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①出示教具、学具------算盘②记数法: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4、计算机。(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3)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课后反思:\n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0~101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课题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是哪件事(1)一套普通的毛衣重约1千克, 航天员的航天服重大约是普通毛衣的10倍,一件航天服的重量大约是( )千克。(2)地面一昼夜,神舟六号航天飞行要经历16次,口升日落,我们在地面过了6昼夜,神舟六号经历了( )次日升日落。(3)神舟六号绕地球77圈,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229千米,神舟六号共飞行约( )千米。 二.学习新知(一)认识计算器(小组交流: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怎样关开机、计算) 出示相应课件。功能键显示屏运算符号键数字键你已经了解哪些键的作用了?开关键ON/OFF、归零键C、退格键 (板书) (二) 数学小游戏(使用计算器)1.从1~9中选一个最喜欢的数。然后在计算器上连续按9次,再除以12345679,只要告诉我得数,我就能告诉你喜欢的是哪个数字。 2.书练习第101页(试一试)3. 125×8= 1000-100= 0÷9800= 1+10+100=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使用计算器计算时需注意什么?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4.社会小调查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6570)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438)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5.完成调查报告,有何感想?课件: 人类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 三.探索提高 1.书练习 第101页想想做做2题(接龙计算) 2. 探索规律“数学真好玩” 用计算器计算 9×7=63 99×97=9603 999×997=9960039999×9997=99960003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模仿着创造一道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四.品德升华 哥伦布说:地球是圆的,人们都说他疯了;莱尔兄弟说他们要飞上天空,人们说是异想天开。可是这一切都实现了。同学们希望你们打开自己的\n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时间:xx年9月27日教学目的: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顺序表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如:4005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如:789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00000000 读作:四十五亿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如:4005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生:都只读一个零。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n七千万零五百(70000500)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0000)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0050)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8000)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四、比较大小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生:第一步分级。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看题目:208090>200809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如:1900<2万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如:3458<123456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1.整亿整万的数。如:4700000=470万 12700000000=127亿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2.求近似数如:12924800≈1292万 272000000≈3亿 3507200000≈35亿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六、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垂直与平行教案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n2、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尺子、三角板、小棒、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习过直线,回忆一下,直线有什么特征?2.当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它们会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现在大家拿起两支笔,吧两支笔看成直线来摆一摆,并在纸上尝试着画出来。(二)课题质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看到这个课题,大家都想知道什么问题?(三)出示自探提示自学课本64—65页,思考:1.分别延长刚才所画的各组直线,会出现什么情况?观察:它们可以怎样分类?你怎样理解平行线?\n2.观察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是哪一类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所形成的位置关系叫什么?说说你怎样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二.解疑合探1.学生汇报自探结果(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2.难题解疑合探3.师生共同强调重难点。三.质疑再探关于垂直和平行,你还有哪些想问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下面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检验一下。2.下面的说法对吗?(1)、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2)、一条直线也可以叫做垂线。()(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3.摆一摆,看一看。(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2)把这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大家来当小老师: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给你的同桌出一道题,考考他。五.全课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垂直与平行(一)教学设计\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学生分析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3、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过程与方法: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2、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2、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白纸、尺子、三角板、铅笔两支、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情境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图画,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让学生观察发言。导入新课:在操场上有单杠、双杠等,它们其实就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于平行。二、谈话引入,动手探讨:1、谈话引入:老师这里有两支铅笔,同学们经常会用铅笔写字画画,但是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铅笔,你觉得老师在数学课上会用铅笔做什么呢?铅笔很像数学中的什么啊?(线段)假如铅笔两端可以无限延长,那这又变成了(两条直线)。2、大胆想象,纸上画线:如果铅笔掉地上,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两条直线掉在地上到底会出现哪些图形呢?想想\n你觉得会出现哪些图形?让学生现在把纸当作地面,用直线表示铅笔,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记号笔画在纸上,一张纸画一种,看谁想法最多,画得最漂亮,到黑板上展示。【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3分钟左右)三、观察分类,感知特征(一)展示学生作品(没画全的可以补充一下)(二)分类1、让学生把所有作品分类,先自己思考,想怎么分,分成哪几类?把学生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每组确定一种自己觉得最合理的分类方法。2、交流分法:你是怎么分的?(预计分类)a.1、4、5看似不相交;2、3相交b.1、5不相交;4延长后相交;2、3相交c.1、5永不相交;4快要相交;2相交;3垂直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在数学上我们就叫“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们就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向学生提问:现在再观察一下,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4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同意这么分的举手?对这个分法还有问题吗?(三)认识平行线1、师:我觉得1、5号两条直线可能也会相交,?想想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和同桌交流一下。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2、教师归纳总结: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他们互相平行。提出质疑: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教师找一位学生在这个平面上画一条直线,并提问哪位同学能画条直线与它互相平行,想好自己是怎么画的?学生画出两条直线没有相交,并提出: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教师也来画一条,(如下图)并提问:他们永不相交,是平行线吗?为什么呢?和你们画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啊?教师总结:要想使他们平行线必须都画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卓所有平行线的概念要加上一个条件:在同一平面。\n3、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4、找找图中的平行线(课件)5、说说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四)认识垂线1、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测量、验证的方法研究了平行线,再来研究一下相交的情况,让学生测量一下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度数,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测量角的度数,发现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不同情况,有的相交成90度的直角,有的相交不成90度,让学生汇报结果)师总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就叫做“垂足”。2、图中有哪些直线互相垂直,你怎么知道他们互相垂直?(让学生测量并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现象?四、练习(一)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哪几组互相垂直?(二)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垂直(三)自己动手画一组平行线,画一组垂线,并标明垂足。五、小结节课、拓展提高(一)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二)强调:不能孤立的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平行线一定要说某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或者说着两条直线是一组平行线,垂线也是如此。六、板书设计:\n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学目标:1、通过乘、除法算式感悟出整除的意义,理解因数和倍数,能正确区分整除和除尽的不同。2、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建立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2、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分析:整除这个概念会让学生联想到除法或除尽,应引导学生在“整”字上下功夫理解,使学生明白只在零以外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电教手段: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数?举例说一说(学生会说出自然数、整数、小数等,师板书分类)实物投影出示第二页图:图中有哪些数?\n二、探索新知:(一)1、根据图中数据,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根据算式5×4=20(元)可以说:20是4的倍数;20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是20的因数。2、买3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你能根据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3、买2千克葡萄需要多少钱?3.6×2=7.2(元)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就不能说7.2是3.6和2的倍数;3.6和2是7.2的因数。观察:具有倍数和因数关系的算式有什么特点?4、小结:我们只在零除外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也就是说,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5、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18×2=3622×7=15425×4=1006×8=48(二)1、口算下面个题:15÷3=7÷1=10÷4=36÷0.6=6÷6=问:你认为哪些算式具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什么?(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讨论)15÷3=515是3和5的倍数;3和5是15的因数。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能被3整除说一说7÷1=76÷6=12、归纳一下:具有什么特点的算式才能说是整除?\n(小结:被除数和除数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商也是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师:在整除的算式中,可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可以表述为: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3、请你再确认一下能整除的算式,并且再举例说明什么是整除。4、10÷4=2.536÷0.6=60为什么不是整除的算式?这样的算式我们说它们除尽了。整除除尽画集合图表示:5、练习:找出黑板上能整除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学生叙述时强调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60÷58÷115÷28÷81÷8200÷10(三)总结:有倍数和因数关系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1)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2)计算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4÷6=72÷8=9÷9=100÷25=25×3=14×6=20×9=(3)P2练一练2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设计:1、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16和2140和2045和1533和64和247.2和82、写出100以内6的全部倍数。板书设计:倍数和因数\n5×4=20(元)20是4的倍数;20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是20的因数。15÷3=515能被3整除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课后小结:第2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学生分析: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总结出来,要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特征。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我们已经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意义,下面这几个数,谁是2的倍数?谁是5的倍数?投影出示:82676948723410186345620555582.导入: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是2的倍数,哪个数是5的倍数。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n二、探究新知:1、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l)实物投影出示:观察5的倍数(即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书中的表)(2)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能被5整除)(板书)(3)小组内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汇报检验结果。2、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l)新课导人:写出20以内(包括20)2的倍数(学生回答并说求法)(2)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观察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3)引导学生明确:右边的数是左边的数的倍数,都能被2整除。右边的数个位上是0、2、4、6、8。教师引导总结: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板书)(4)反馈练习①引导学生检验一下是不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并汇报检验结果。投影出示:102、718、900、96、34②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能被2整除的数,其它学生判断。3、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个位上不是从0、2、4、6、8的数)也就是个位上是什么样的数?(l、3、5、7、9、)这样的数真的不能被2整除吗?(同桌一人举例,一人判断,交换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后板书: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2、4、6、8、10…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l、3、5、7、9…是奇数。(2)学生举例:说明奇数、偶数。\n(3)判断:0是不是偶数?为什么?(学生讨论)总结:因为0能被2整除,所以也是偶数。4、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60、75、106、130、521、89、98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呢?(60、130)汇报结果: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讨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引导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三、巩固发展:(课件出示)(1)下列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说明理由。52、77、124、501、3170、4296、6003(2)按要求将下面的数分类:47、75、96、100、135、246、369、718、900①2的倍数:②5的倍数:③2和5的倍数:(3)判断:①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②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③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4)填空:①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②能被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5)选择题:(各小组接力赛,最后评出优胜组)①()的数是偶数。A.能被2除尽。B.能被2整除。C.个位上是0、2、4、6、8②任何奇数加1后()。A.一定能被2整除。B.不能被2整除。C.无法判断。\n③一个奇数相邻的两个数()A.都是奇数。B.都是偶数。C.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④任何一个自然数都能被5()A.整除。B.除尽。C.除不尽。⑤三个偶数的和()A.一定是偶数。B.可能是偶数。C.可能是奇数。(6)食品店里运来105个小面包,如果把它们每2个装一袋里,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把它们每5个装一袋里,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不计算直接回答)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五、作业设计:第5页练一练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课后小结:第3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n1.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3.渗透数学中常用的筛选法和排除法。教学重点:经实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主要因为学生找规律时会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思维受到局限,教师要适时引导。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请一位同学任意说四位数;问:这个数是2或5的倍数吗?为什么?师:我可以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新授:1231、实验1材料:三个数字卡片。123(1)由组成一个三位数123,是3的倍数吗?();123(2)由还能组成哪些三位数?(3)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要求:(1)四人一组讨论并计算,完成实验。(2)教师巡视。(3)每组的代表发言,集体订正。(4)提问:这6个数都是3的倍数,我们通过个位可以判断吗?(5)小结:说明3的倍数与它个位上的数无关,而用数字卡组成六个三位数,可以看得出来,这六个数的数字相同,数字位置不同,说明与数字的位置无关。2、实验2235材料:三个数字卡片。235(1)由组成一个三位数235,是3的倍数吗?()。235(2)由还能组成哪些三位数?\n(3)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要求:(1)四人一组讨论并计算,完成实验。(2)教师巡视。(3)指名发言,集体订正。(4)提问:这6个数都不是3的倍数,说明什么?(5)小结:无论怎样摆,所得的3位数都不是3的倍数,进一步证明3的倍数不由个位数决定,也与数字的位置无关,而进一步猜测是由各个数字和决定的。(板书:数字的和)3、实验三:从0~9中任取2个或3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或三位数,试一试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4、讨论:把是3的倍数的数挑出来,看看它们有哪些特征?(给学生充分时间)5、板书归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即能被3整除)三、.巩固练习(1)下面那些数是3的倍数?18、35、315、291、192、1200、6030、8400、7065、1234、70002、57、1336、215803。(2)(难点)在填上一个数字,使组成的数是3的倍数。2133676681总结一下所填数字有什么关系?(3)补充内容:其实道理很简单,例如102中,100除以3余1,十位的0除以3余0,个位的2除以3余2,我们把余数1、0、2三个数加起来,正好等于3,是3的倍数。(4)从0、3、5、6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满足下面的条件:a:是3的倍数;b:同时是2和3的倍数;c:同时是3和5的倍数;d: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四、课堂小结:说说你们还有哪些想法?五、布置作业:第7页练习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n1231+2+3=66是3的倍数123132231213312321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课后小结:第4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2、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方法和习惯。3、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教学重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如何做得不重不漏。学生分析:学生在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主要是总结出不重不漏的方法。但是要对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关系弄清楚是比较困难的。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整除、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3和5倍数的特征。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8×5=9072÷9=824×2=4840÷10=43、判断对错:①6是倍数,3是因数。()②1.4÷0.2=7中,1.4是0.2的倍数,0.2是1.4的因数。()③21能整除7。()二、探索新知:1、\n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实物投影)12的因数有:1、2、3、4、6、122、试着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591824(自己先找,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电脑显示)5的因数:1、5;9的因数:1、3、9;18的因数:1、2、3、6、9、18;24的因数:1、2、3、4、6、8、12、24。3、想一想,有什么方法找因数可以不重不漏、又快又准确。(学生发言后板书:一对一对的找)用这种方法找出60的因数。4、讨论:你通过找因数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5、在2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些有因数2?哪些有因数5?6、找2和5的倍数。(一起找然后总结规律)(板书)2的倍数:2、4、6、8、10、12、…5的倍数:5、10、15、20、25、30…师:一定要从数的1倍开始找。(×1、×2、×3……)(学生总结师板书)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7、在3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3的倍数、7的倍数。三、巩固练习:1、找15、16、25、30的因数;找100以内11、12、15、17的倍数。2、判断对错:\n①2是因数。()②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③24÷6=4,6和4都是24的因数。()④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1、36=1×()=2×()=()×()=()×()=()×()36的全部因数:3、P9练一练四、课堂小结:你能说一说怎样不重不漏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五、作业设计:练习册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因数:一对一对(有限)倍数:×1、×2……(无限)最小:1最小:本身最大:本身最大:无课后小结:第5课时质数与合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和前边所学概念进行区别。2.能根据质数与合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会把自然数按照这个标准分类。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学生分析:\n由于质数与合数是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来分类的,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掌握都有困难,教学中多给学生时间进行体验、感悟。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12×1、6×2、3×4用2、3、…、11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完成下表:(实物投影)小正方形个数(n)拼成长方形种数N的因数2345678910111231、2、3、4、6、12二、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归纳:(l)观察表中各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结合发现,将2至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2)分组讨论后汇报。(3)引导学生说明有两个因数的。(板书:只有两个因数的)有三个因数的,有四个因数的,有六个因数的。教师提示:象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因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因数的)\n2、分类有两个因数,它们分别是:板书:2的因数:l、23的因数:l、35的因数:l、57的因数:l、711的因数:l、11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它们分别是:板书:4的因数:l、2、46的因数:l、2、3、68的因数:l、2、4、89的因数:l、3、910的因数:l、2、5、1012的因数:l、2、3、4、6、123.观察比较发现特点:(l)引导学生观察2、3、5、7、11的因数,发现了什么?①学生讨论后发言②启发学生知道: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每个数的因数都有它本身,即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③教师概括:也就是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并且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引导学生再观察4、6、8、9、12的因数,同2、3、5、7、11的因数相比较,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如有困难可做手势性提示)①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①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因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4.质数、合数的定义(1)观察板书中2、3、5、7、11这组数,指出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师生概括质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2)观察板书中4、6、8、9、10、12这组数,指出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师生概括台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n5、按因数个数的多少,我们把0以外的自然数进行了分类,还少谁?引导学生说出:1的因数是:l(板书:l的因数:l)引导学生观察:1是质数还是合数?①学生讨论发言。②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一个因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所以,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6、按因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l)引导学生想:按照能否被2整除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质数、合数、1(看板书回答)(2)教师提示: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关键找因数的个数,如果只有两个因数就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就是合数。三、巩固练习: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课件)111416171821233139订正,指名说你是怎么想的。①教师要求:回答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②说出自己判断错误根据。①强调:熟练运用找因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四、巩固发展1、填空题(l)质数有————个因数,合数至少有————个因数。(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练习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4)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3、在自然数1-20中\n(1)奇数有————(2)偶数有————(3)质数有————(4)合数有————五、全课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六、作业设计:练习册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只有两个因数的:2、3、5、7、11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4、6、8、9、10、12合数有一个因数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课后小结:第6课时巩固质数与合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质数与合数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正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3、提高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与合数的特征。教学难点:应用质数与合数的特征解决问题。学生分析:学生虽然已了解了质数、合数的意义,但是肯定还会与奇数、偶数概念混淆,应加强区分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四个集合圈,把下面的数分类:\n2、14、23、1、74、35、53、17、11、23、31,16、39、14、18、21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问:哪些集合中有相同的数?为什么?(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一、新授:1、实物投影出示第11页表:从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所有的质数。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找的又快又准?方法指导:(1)划掉1;(2)划掉除2以外的2的倍数,因为这些数中至少有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3)划掉除3、5、7外所有3、5、7的倍数,如此做下去,剩下的就是质数。在表中试着做一做,再用彩色笔将质数圈起来。2、引导学生知道: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出示100以内质数表)这就是100以内的质数表。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l)要求学生小声读100以内质数表。(2)用质数表检查练习1引导学生说出检查方法;表中有17、11、23、31,说明是质数;16、39、14、18、21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3)提示:100以内的质数我们也不常用,平时用的多的是50以内的质数,请同学们记住50以内的质数。二、巩固练习:1、下面各题:(1)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2)除了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3)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2、填空练习:(1)在19、29、39、77、84、91中,质数有()(2)质数有()个因数。(3)最小的合数是(),两位数中最大的质数是()。\n(4)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大一位数是()一、课堂小结:总结这两天学习的收获。二、作业设计:补充练习背质数表。板书设计:质数与合数100以内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课后小结: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数的奇偶性再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几个简单的性质。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自然数相加相、减后的奇偶性。教学难点:数的奇偶性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学生分析:学生熟悉的表示是双数、单数,如果理解了它们的关系就不难掌握本课的内容了。电教手段:实物投影及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奇奇放学回家,看到街上一群人围得水泄不通,原来那里正在进行摸奖游戏,奖品还很丰厚呢:奖号12345678910奖品彩电铅笔冰箱直尺轿车小刀微波炉橡皮电脑钥匙链游戏规则是:转动标有1至10号的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指针对应的奖号的下一格起数几,数到哪一格上,就能得到对应奖品,每次2元。\n你们想试试吗?看谁运气好,能得到大奖!真可惜!没有一个同学得到大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看能不能运用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二、新授1、电脑演示例5:小船在南北两岸之间摆渡,最初在南岸,摆渡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后,小船在哪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根据规律回答:①小船摆渡11次,船在岸;小船摆渡20次,船在岸。②小船摆渡36次,船在北岸。对吗?①小船摆渡的次数是什么数时,小船一定在北岸?2、师一起做实验。(按照练一练的提示)问:翻动10次,杯口朝,翻动19次,杯口朝。3、总结一下有什么规律?1218203468016524、观察下面两组数:(看书或看电脑)1121493725387101问:圆中的数和正方形中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再圆下面写偶数,在正方形下面写奇数)(1)在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2)在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3)任意写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4)任意写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5)在两个图形中任意取两个数相加,和是(6)任意写一个奇数,一个偶数,它们的和是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n奇数+偶数=奇数。师:如果两个数相减呢,结果会是怎样的?(这是补充内容,不必强求学生)5、现在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总得不到大奖呢?指针号12345678910奖号246810246810我们发现,奇数号中的都是大奖,按摸奖规则,由于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所以无论指针落到哪里,结果都是偶数,因此不可能得到大奖。所以遇到这种街头把戏,运用我们所学的“数的奇偶性”的知识稍加分析,就不至于上当受骗了。(板书:数的奇偶性)三、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253+3861253-3861587+4111587-411342+20362036-3421528+2451528-245四、课堂小结:通过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练习册。板书设计数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课后小结:第8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概念正确把自然数分类。2.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3.一起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提高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n学生分析:学了如此多的概念,学生应该学会分类整理以及综合运用。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应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电教手段: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概念:(1)倍数与因数:12×7=8442÷3=14(强调除0以外的自然数)(2)2、3、5的倍数的特征(3)奇数和偶数(4)质数与合数二、基本练习:1、找出18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8的全部倍数。18的全部因数:100以内18的全部倍数:2、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48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方法1:找出50以内8的所有倍数:8、16、24、32、40、48。其中8、16、24、48是48的因数。方法2:找出48的所有因数:1、2、3、4、6、8、12、16、24、48。其中8、16、24、48是8的倍数。3、猜猜我是谁?(1)我是个偶数,可我又是质数;(是2)(2)我是比5大,比9小的奇数;(是7)(3)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8。(5和13、7和11)(4)我是一个两位偶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积是18。(92、36)(5)我们是20以内连续的质数。(2和3)(6)我们是20以内连续的合数。(8和9、9和10、14和15、15和16)三、提高练习:1、要求在圈内填25以内的自然数:能被2整除能被3整除问:在两个集合圈相交的部分内填的是什么数?(如果学生说出是公倍数,应给予肯定)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数\n2、从下面的数中找出所有使第1个数能被第2个数整除的两个数。23、3、4、36、27、5、20方法指导:从最大的数开始做被除数。(板书学生的答案)这两个数之间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3、上7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相加,能得到几个奇数和?(按一定顺序分析)4+23=274+3=74+27=314+5=936+23=5936+3=3936+27=6336+5=4120+23=4320+3=2320+27=4720+5=254、1278这个数至少要加上几才能同时被3整除?算一算你找到的数能被9整除吗?它有什么特征?(板书)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5、要使1278能同时被2、3、5整除,至少要加几?师:首先要确定哪一位上的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设计:第12页练习一板书设计:练习课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课后小结: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一、整体感知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较抽象,概念也较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要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要使学生掌握约数、倍数的含义,能被一些数整除的数的特征,分解质因数等知识。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既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比较难懂,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本单元知识要加强操作,充分利用直观手段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能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深入理解,为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n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直到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直到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和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够运用自然数的特性解决问题。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既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比较难懂,也是教学难点。四、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各部分知识的时候,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要有意识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五、课时安排:共18课时。新授课6课时机动2课时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108~109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难点:能对途中显示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n同学们,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刚刚学习了《调查》,我们知道在开展调查活动前要制定出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后要把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其中统计表、统计图都是展示调查结果的方法。师:这是一幅“xx~xx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师出示统计表)xx~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年份(年)xxxxxxxxxxxx人数(万人)3468810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xx~xx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xx~xx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请仔细观察条形统计图,然后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仔细观察,讨论、发言)3.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过渡: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已经完成的折线统计图)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师出示“xx~xx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的特点:(有一些线段连接而成,这叫做折线统计图)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你也想画一个这样的图吗?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生在小楷纸上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绘画方法:描点、连点成线、标明数据)2.观察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仔细观察,同桌讨论、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n所以,如果要了解数量的变化,我们采用折线统计图较为合适。(例如:医院里病人体温的变化,病人的心电图,某地区的江水变化,某地区的温度变化等一般都采用折线统计图。)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4.小结并板书: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四、巩固练习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九第2、3、4小题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竖式).教学时间:11月28日累计课时:46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99~101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2.初步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看懂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调查:本班同学对水果的喜好情况(苹果、桶-子、香蕉、葡萄)现场统计,每人只选一种。(2)请制成统计表。(3)你能进一步根据这些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4)怎样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①画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②定刻度。\n③画直条。二、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例1的统计表。(2)仔细观察这张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说一说。(3)完成城镇人口统计图。(4)完成乡村人口统计图。.(5)说说从这两幅图上你能看出哪些信息?我想比较某个年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差异方便吗?(6)你能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怎样区分表示城镇人口的直条和表示乡村人口的直条?(7)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说一说。(8)回答后面的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三、反馈练习。(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的统计图的绘制。(2)回答后面的问题。(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课堂总结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竖式)统计图(略)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学时间:11月29日累计课时:47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十九习题选做。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2.会从统计图中取得有用的信息。教学重点:根据已有数据绘制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更准确地绘图反映数据。教具准备:技影仪、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n(2)你觉得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东西值得注意?说一说。二、指导练习(l)练习十九第1题。看懂这张统计表,再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在教材上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想一想怎样区分男生与女生?你能回答后面的问题吗?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练习十九第2题。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如果你是经理将作出怎样的决策?(3)练习十九第3题。从统计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说给同学们听听。(4)练习十九第4题。通过制作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三、课堂总结。你现在能熟练的制作统计图吗?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式)教学时间:11月30日累计课时:48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5~106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初学会制作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取信息。教学重点:横式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与竖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教具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会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且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发现信息。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制作方法。..二、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例2。(2)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信息?(3)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吗?(4)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换一种画法,把第105页的统计图补充完整。(5)说一说与前面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尔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n三、反馈练习。第106页"做一做"。(1)看懂统计表中各项目的含义。(2)完成统计图的制作。(3)回答后面的问题。(4)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四、课堂总结。你能说一说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竖式与横式)的联系和区别吗?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式)例2统计图(略)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巩固练习教学时间:12月1日累计课时:49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习题选做。教学目标:1.掌握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2.加强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对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统计图。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体重情况调查。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制作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你觉得在制作时还应注意些什么?(3)你是怎样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二、指导练习。(1)练习二十第1题。看懂统计图,回答后面的问题,并将自己的调查情况按第1题的方法制成统计图。(2)练习二十第2题。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3)练习二十第3题。\n邮件数量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看法?(4)练习二十第4题。看图,指名回答后面的问题。(5)练习二十第5题结合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能发现哪些信息?(6)你看得懂第6题的统计图吗?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会制作统计图,还要善于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n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93页共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