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材内容: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n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6、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1-4题。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n五、作业完成练习三第5题。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材内容: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3题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n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6题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三、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四、作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教学第15-16页的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n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四第2题\n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4、做练习四第51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四、全课小结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五、作业练习四第3、4题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第17-19页的例4、例5,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6-10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n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5:指名读题。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第1题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四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完成练习四第8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4、完成练习四第9题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n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内容: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让我们来试试看。二、操作探究1、学习例6(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验证。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n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2、学习例7(1)出示两盒书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学生比较后回答。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2)试一试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2、完成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3、完成练习五第1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4、完成练习五第2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5、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6、完成练习五第4题\n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教学后记: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六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内容:第21—22页例8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五5—8。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2、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引导学生选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n媒体显示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形状的一些物体(12个和12个、16个和17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组合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因为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组合体的体积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体的体积和。)3、设疑: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组合体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这两个物体是怎样的,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一个物体是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另一个物体是用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两物体,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因为所用的小正方体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种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才能通过比个数方便地比较出物体的体积大小。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8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看看哪个的体积大?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2、媒体演示过程: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4、认识1立方厘米(1)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n(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6)回顾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1立方厘米,想想立方厘米通常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5、认识1立方分米(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然后让学生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6、认识1立方米(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三、反馈练习.1.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2、完成练习五第5题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口头回答\n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3、完成练习五7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5、完成练习五8先推想再操作验证。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有什么区别?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练习六第4-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n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1、出示“练一练”第1题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2、出示“练一练”第2题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做练习六第4题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2、做练习六第5题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3、做练习六第6题⑴\n、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4、做练习六第7题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5、做练习六第8题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以史料引入新课\n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2、提出探究性问题.(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n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2、练习六第4题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练习六第5题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4、练习六第8题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n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6、7题.第九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二、探究新知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n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2)展示推导过程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n(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三、练习应用1、完成练一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2、完成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五、作业练习七第3、4题第十课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n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巩固练习1、做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2、做练习七的第6题。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3、做练习七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4、做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5、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6、做练习七的第10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四、作业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n第十一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一、口答: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什么叫表面积?3、什么是体积?4、什么是容积?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二、做练习:1、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相对的面()。(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3)长方体或正方体()叫做它们的表面积。(4)物体所占()叫做物体的体积。(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叫做容器的容积。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a(厘米)b(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h(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8127.5\n8.132.4162正方体6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填完后,集体订正。3、单位的化聚:3.6平方米=()平方分米3.6立方米=()立方分米3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立方米4.3升=()毫升=()立方厘米5200毫升=()升=()立方分米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说出填空的根据。三、作业:P331、2第十二课时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总结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用课件出示:\n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二、课堂练习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5、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三、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四、作业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第十三课时整理与练习3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思”\n,完成书本第35页第8、9题。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8、9题。教学过程:一、第八题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二、第九题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三、评价与反思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第十四课时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教学目标:\n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教学准备: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教学过程:一、拼拼算算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3、深入探究:课件演示操作要求:\n(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二、拼拼说说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n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三、全课小结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