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更新时间:2022-08-29
类型:doc
大小:5.34 MB
页数:127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一单元采访果蔬会单元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商是两位数的除法。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混合运算。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细心、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三、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大家都知道,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各市地都要组织一定的果蔬交易会。本素材是以烟台每年10月份举办的“国际果蔬博览会”为背景,以学生采访的形式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拉进了素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情境串。本单元共有3个信息窗,依次是走进果蔬会——采访果品加工厂——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四、教材的基础与地位1.知识基础。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中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均是三位数。2.教材的地位。(1)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2)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五、教材解读本单元共设计了走进果蔬会、采访果品加工厂、采访果品包装车间3个信息窗。第一课时导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2-3导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导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课前预习案\n1.口算下面各题:60÷2=640÷2=700÷7=350÷5=450÷5=270÷3=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675÷5=726÷6=926÷3=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导学案1.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2.活动二:解决问题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184÷8=师: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全班交流,理解算理]3.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导学练习基础知识: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48÷6=434÷6=823÷9=567÷9=236÷4=756÷9=683÷8=567÷9=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n基本:技能晒鱼干5千克鲜鱼能晒1千克鱼干,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呢?综合能力: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交通工具路程(千米)时间(时)速度(千米/时)汽车4804客车4805火车4806课后拓展案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种10棵树苗,而且四个角都要种一棵,36棵树苗够吗?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两、三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估算)》导学案导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3-4\n导学目标:1.继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学会用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导学难点:学会用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导学重点:学会用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课前预习案1.抢答判断下面各题商的位数:312÷4=646÷3=700÷7=355÷5=458÷4=273÷3=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475÷5=726÷8=236÷9=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上一节课剩下的问题“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提问:李叔叔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注意单位和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活动二:师: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让学生注意和“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的区别。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本题是估算题所以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243÷8≈482÷8≈798÷4≈468÷9≈324÷4≈918÷9≈练习基础知识: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48÷7=464÷6=743÷9=467÷7=336÷4=656÷8=623÷7=367÷4=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基本技能甲、乙两地相距216千米,乘坐轮船4小时可以到达,乘坐快艇2小时可以到达,轮船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快艇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n综合能力: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商的位数估计的商准确的商213÷7286÷6398÷2468÷9课后拓展案点燃思维:展示风采找规律(1)481632()()(2)25112347()()(3)824123618()()板书设计:“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243÷8≈482÷8≈798÷4≈468÷9≈324÷4≈918÷9≈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两、三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6-8导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n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学难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课前预习案1.抢答估算下面各题:483÷8≈422÷7≈698÷3≈368÷7≈824÷9≈618÷9≈判断商的位数:348÷8=423÷6=523÷8=336÷5=536÷3=869÷9=874÷7=456÷2=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665÷7=426÷6=225÷3=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活动二: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估算。2.竖式。3.摆小棒。师: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板竖式:                              \n师: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补充练习:721÷7    642÷6    627÷3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师: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师板竖式:补充练习:505÷5     402÷2   306÷3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导学练习基础知识: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21÷3=742÷7=927÷3=804÷4=基本技能借图书图书的借阅时间是一周,一本书有364页,平均每天至少看多少页才能按期归还?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课后拓展案点燃思维:展示风采选三枝同样的钢笔和1本笔记本,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各需要多少钱?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两、三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7-9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3.\n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学难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课堂预习案1.抢答:判断商的位数436÷4=123÷2=891÷7=424÷5=634÷5=670÷3=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525÷5=624÷6=927÷3=.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师板书:420÷3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1、分学具;2.先估算的;3.用竖式计算的。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师板书: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2.活动二: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3.活动三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总结。巩固练习基础知识: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40÷8=380÷5=650÷2=740÷2=480÷3=240÷2=810÷9=560÷8=基本技能:今天是星期几今天是星期(),再过20天是星期()?\n综合能力: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小明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年龄(岁)课后拓展案点燃思维,展示风采(1)你发现了数码规律?(2)你自己试一试:82×598×5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五课时《脱式计算》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10-11导学目标: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导学重点:\n理解小括号的作用课前预习案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996÷9=480÷3=416÷2=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活动二:解决问题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师板书:(1)960÷2=480(盒)480÷4=120(盒)(2)960÷2÷4=120(盒)(3)960÷(2X4)=120(盒)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巩固练习基础知识:用脱式计算下面各题:142-125÷584÷(52-48)510÷5÷2(910-485)÷5380÷(132-127)360÷(3×2)基本技能老虎吃肉老虎每天吃4千克肉,96千克肉可供2只老虎吃几天?课后拓展案综合能力:\n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六课时《脱式计算》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11导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导学难点: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导学重点:\n明确小括号的作用。课前预习案我能行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639÷3+48436…360÷4558÷9÷2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互相交流。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2.活动二:解决问题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尝试解决,并交流]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生1:520÷4=130(包)320÷4=80(包)130+80=210(包)生2:(520+320)÷4=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师:你能总结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生答。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360÷(2X3)  380÷(132-127)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基本技能借图书综合能力:运煤\n点燃思维:展示风采猜猜大象和马子的重量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七课时《回顾整理——筹备联欢会》导学案导学内容:P14回顾整理导学目标: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3.回顾倍的有关知识及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4.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导学难点: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导学重点: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n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课前预习案1.比速度比准确:计算下面各题:(350+25)÷5804÷(130-124)104×6÷3720÷3÷2(96+45)×9156+348÷4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462÷7=428÷6=220÷2=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师:元旦快到了,老师决定在我们班里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想一想,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学生进行交流](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师:图中的小朋友为筹备联欢会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忙整理一下。[学生在小组内按顺序整理]2.活动二:教学左面板块让学生先解决分组的问题:(1)“60人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2)如果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开放性的练习,由此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1、活动三:教学上面的板块师:215名学生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围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你能估计一下吗?你会准确计算吗?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坐3.4.5.6.、、、、、人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学生自主进行练习。2、活动四:教学右面板块师:观察右面的图,你都能发现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解决这些问题吗?[生合作探索。]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3、活动五:教学下面板块师:你能说说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吗?混合运算时要怎样呢?课后拓展案\n基础知识:填表格:基本技能数球综合能力:求速度点燃思维:展示风采聪明小屋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第八课时《我学会了吗》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18导学目标:1.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巩固估算的方法,养成估计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对本单元进行回顾与整理。导学难点:巩固估算的方法,养成估计的意识导学重点:巩固估算的方法,养成估计的意识课前预习案1.比速度比准确:计算下面各题:(820+20)÷5342÷(130-124)102÷6×3720÷3×2(96-45)×9156-348÷4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462÷6=628÷6=840÷4=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n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活动二:解决问题师:我们先来看“小男生修补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师:你能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吗?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学生解决提出的其它问题3.活动三回顾与整理师:同学们,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你的果园里又收获了什么?学生思考并涂苹果。师:能把你的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交流。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称重量: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n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单元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材解读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本单元的编写特点: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三、单元教学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3.\n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第一课时《认识对称现象》导学案导学内容:课本19---20页导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导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并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导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并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课前预习案收集一些剪纸,双喜字,树叶还有一些民间的年画之类的物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那么漂亮?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民俗节活动吗?民俗节活动中都有什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逛一逛民俗盛会,你们喜欢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活动一:(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景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风筝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吗?生2:京剧脸谱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吗?2.活动二:教师结合情景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吗?师: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生讨论情况:(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对称的(2)蝴蝶是对称的(3)正方形、长方形(4)七星瓢3.活动三:做一做对称动作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自主练习5)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n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个对称的动作。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判断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在()里打上“√”点燃思维:展示风采上面的图形中,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20导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欣赏对称图形的美。2.通过观察对称图形,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导学难点:观察对称图形,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导学重点:观察对称图形,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课前预习案:你能说一下对称有哪些特点吗?课堂教学案一、探究新知1.活动一:课件出示体操图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觉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活动二:仔细观察情景图下面的示意图,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3.活动三向学生介绍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板书: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图形,在()里打上√学生拿出学具,小组在一起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然后拿出学具小镜子,感受镜面对称。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n基本技能点燃思维:展示风采看图讲数学故事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单元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3.混合运算。二、教学目标1.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三、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以美丽的街景为题材,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家乡的美丽。2.情境串。本单元共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美丽的街灯——漂亮的街心花坛——壮丽的观光塔——多彩的街道夜景。四、知识分析1.知识基础。有三个:一是表内乘法;二是百以内数的加法口算;三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教材的地位。(1)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完全乘法(一位数乘一位数是表内乘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叫不完全乘法)。这是乘法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2)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3)是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4)是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的基础。3.知识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单元,共设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1:整十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信息窗2:简单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n信息窗3: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除混合运算。信息窗4: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算》导学案导学内容:教材P24导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导学流程:课前预习案1.抢答估算下面各题:320÷8≈420÷7≈600÷3≈560÷7≈810÷9≈630÷9≈2.看谁细心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765÷7=726÷6=336÷3=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教学案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吗?师出示24页信息窗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伙伴交流一下。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师: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生:(1)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3)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4)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5)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几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再解决好吗?师: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你想怎样做呢?生:40×20=\n师:你们不仅要会列算式,还要研究怎样算出得数?方法一:40×2=8040×20=800方法二:40×10=400400+400=800师:接着我们来解决第2个问题,你想怎样做呢?22×30=师:你们不仅要会列算式,还要研究怎样算出得数?方法一:22×10=220220×3=660方法二:22×3=6622×30=660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点燃思维:展示风采\n板书设计:(1)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40×20=方法一:40×2=8040×20=800方法二:40×10=400400+400=800(2)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2×30=方法一:22×10=220220×3=660方法二:22×3=6622×30=660(3)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4)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5)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导学案导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第25页导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有条理地表述自已的想法。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学难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学流程:课前预习案口算下面各题:30×20=10×50=15×6=11×30=20×20=40×22=20×23=21×4=12×20=课堂教学案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上节课,同学们还知道我们一起参观了什么吗?(学生说:美丽的街景)对,我们参观了美丽的街景。(出示情境图:美丽的街景)我们当时提出了许多问题。(课件出示5个问题):(1)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3)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4)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5)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我们上节课已经解决了第(1)、(2)两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还提出了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课件出示没有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解决好吗?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n(一)我们先来解决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板书问题: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1)哪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说)(2)怎样列式?(让学生说列式,教师板书:23×12)(3)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说列式理由)。(4)老师小结:象23×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研究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1.我们先来估计一下23×12大约等于多少?(让学生想)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估计的结果写在黑板上)3.23×12的结果要比它怎么样?(让学生明白23×12大致结果)4.我们以前只研究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那么23×12准确结果到底等于多少呢?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一齐想想办法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求出它的结果。(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估计此处学生能用自已的方法得出23×12的结果,如果学生做不出来,教师要在巡视后,提示学生可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注意发现特色。)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评析比较,引出简便的口算方法)学生展示时,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我要认真区别对待:一种情况:学生展示时只将23×12中12拆成10和2,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质疑:10和2从哪来的,为什么拆成10和2,23×10求得是什么?23×2呢?得出结果还要怎么办?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理?二种情况:学生可能有多种拆法,有拆成6和6.10和2.或其他,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明他们从哪来,为什么拆成10和2.6和6等,还有别的拆法吗?这些拆法里哪种拆法简单,为什么?(将学生引向拆成10和2简单,)再让学生明白23×10、23×2各求得什么?三种情况:学生出现多种拆法,在比较中,学生不认为10和2简单,教师要将12改成13,再让学生再拆,学生就会发现拆成10和2简单,在研究23×10、23×2各求得什么?明白算理。6.刚才同学们都是用口算的方法求出23×12的结果,那么你知道怎样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教师板书:23      ×12  )(1)我在列竖式时注意了什么?  (让学生说)(2)老师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这一点跟前面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样。(3)该怎样计算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发现特色准备展示)(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做法。\n(展示学生的想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评价)(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意义,结果从哪来,应该写在哪?)7.刚才大家交流的,同学都听明白了吗?谁能再来完整的说一说?(板书竖式):     2 3×1 2 4 6  2 3                2 7 6 (1)我们在计算时,用了两行数表示,46是算得是什么?(学生说)(板书:23×2的积)(2)23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这是23个十)(板书:23×10的积)(3)276呢?(学生说)(276是计算结果)(二)你会列竖式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接着让我们独自解决:(1)市府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2)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展示学生的做法,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3.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计算下面各题:4  2      2  2     2  1       ×1  2    ×1  3   ×4  3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      3 4             4 3       ×2 1           ×1 2     3 4             8 6        6 8          4 3       1 0 2          5 1 6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n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导学案\n导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第28页导学目标: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体验。导学难点: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课前预习案1.抢答口算下面各题:40×20=20×50=15×4=13×20=30×30=30×22=30×23=21×2=14×20=2.比细心、比正确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82×11=21×24=23×33=32×13=41×12=13×21=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真了不起!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图画,回答提出的问题。估计生知道的有: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3.街心喷泉每排有43个喷头,共32行。…………学生根据信息,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美化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喷泉里一共装了多少个喷头?…………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几个同学说的)。其他的放在问题下节课里以后解决。2.合作探究,追求新知: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多少盆花?你想怎样做呢?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棒!你们想不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乘看。师:你们有什么发现?\n口算:23x3=69,69x9=621竖式计算。学生自己尝试列出竖式。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拓展案: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基础知识:计算下面各题:34      4  6     2  1       ×2  8    ×1  3   ×4  3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n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导学案导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第29页导学目标: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体验。导学难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导学重点:\n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课前预习案比细心、比正确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4×28=46×13=15×67=23×46=53×12=72×21=课堂教学案一、师生谈话,复习引入上节课,同学们还知道我们一起参观了什么吗?学生回答: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第二个问题,美化家园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老师想把这个问题稍微的变化一下,问美化家园花坛大约用了多少盆花?大家能看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吗?学生进行回答。不需要准确的结果,估算就可以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1.22≈20,20x28=5602.28≈30,22x30=6603.22≈30,20x30=600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装三十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子够吗?自己先思考一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可以分布列,也可以综合列。方法一:30×6=180方法二:15×12=180方法三:15×12÷615×12=180180÷6=30=180÷6=3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导学练习基础知识:计算下面各题:基本技能:\n综合能力: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五课时《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导学案导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2页导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经历探索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导学难点: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导学重点:\n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前预习案比细心、比正确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4×28=46×13=15×67=23×46=53×12=72×21=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观光塔,想去看看吗?(出示情景图)来观光塔参观的人可真不少,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些什么?1.电梯限乘28人,今天运送了39批乘客。2.两张票30元。3.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93辆。4.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买6张票,100元够吗?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要解决“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电梯限乘28人,今天运送了39批乘客。集体交流方法:1.估算2.笔算3.28×40=1120(人)1120-28=1092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计算下面各题:2  9      3  8     3  9×1  9    ×9  1   ×9  7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n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六课时《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导学案导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第33页导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2.经历探索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导学难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学重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课前预习案\n口算下面各题:35×23=63×22=99×82=48×72=52×41=89×92=45×24=67×29=课堂教学案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想出了3种不同的方法,真不简单。下面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买6张票,100元够吗?”想一想我们要利用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两张票30元,买6张票,100元够吗? 集体交流方法与思路。30÷2=15(元)15×6=90(元)钱够了。30×(6÷2)=30×3=90(元)三、反思巩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表扬方法的多样化,做练习课后拓展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n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信息窗四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36-39页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导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导学难点:\n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案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9×28=46×19=19×67=28×46=59×18=77×29=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观察情境图你到过什么地方游玩?看到了什么?能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课件演示情境图——美丽的街灯,引导学生观察。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2.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谈话: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能有:29个广告灯一天租金多少钱?一共有多少个灯泡?每棵树用多少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有多少人去参观?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有问题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板书问题师:这节课先来解决“29个广告灯一天需多少租金?”好吗?2.比较异同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观察要解决的问题与前面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学生通过比较,交流,发现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的异同,激起探究的欲望。3.交流算法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数位,从个位乘起,再乘十位,……\n师:我们再来练习一道,教师板书:29×45=1305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巩固算法。最后教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乘乘数的个位,再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注意对位。5.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三、自我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基本技能:1.摘苹果:点燃你的思维2.路程多远:展示你的风采课后拓展案综合能力:(1)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多少?(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案1.抢答:比快、比准确2.连线: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n谈话:同学们,我们通过参观多彩的夜景,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大开了眼界.着节课老师要看看你,会不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呢?二、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课件.一大型停车场.(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2)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提出的问题逐个列式计算,并说明列式根据.2.课件.某汽车销售公司近几年的销售情况统计图.(1)仔细观察统计图,观察统计图的变化情况。(2)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课件.走进音乐厅.(39页第11题)(1)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2)集体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三、巩固练习趣味练习:笔算下面各题,然后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12×1123×1136×1145×11应用上面的规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各题吗?13×1124×1138×1149×11综合能力:分房间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课后拓展案点燃思维:展示风采\n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我学会了吗第一课时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教材简析:这是一幅草原牧场的综合情境图。辽阔的草原牧场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重点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测。让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丰收园”栏目内的评价提供依据。导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导学重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n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呈现情境谈话: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让我们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牧场,领略那里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情境图)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第一条信息“有21匹马,平均每匹马每天吃26千克草”,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学生说)3.独立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这群马每天吃多少千克草?)你能自己解决吗?请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后全班交流。4.你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有多少只羊?(2)马和羊一共有多少只?(3)这些羊一天能吃多少千克草?(4)这些马和羊一天能吃多少千克草? (5)这些马和羊一个月能吃多少千克草?……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1)哪些问题能根据两条信息解决?(2)哪些问题补充信息?(3)需要补充什么样的信息?这样补充合理吗?启发学生合理补充信息,例如每只羊平均每天吃草11千克、12千克或者10千克。学生独立列式后全班交流。5.再补充一条信息:如果每3只羊平均每年产羊毛12千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把信息3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用你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有4只羊,如果每3只羊平均每年产羊毛12千克,照这样算,这群羊每年可产羊毛多少千克?”全班完成列式后交流不同的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1)84÷3×12(2)84×(12÷3)6.你还能提出或编出一个什么问题?二、回顾反思总结收获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比一比谁想得最多,说得最全。可以看书,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要求先独立回顾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独立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方法)(2)组内交流\n提出要求:交流时要注意交流的顺序,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组长做好总结,准备参加全班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3)全班交流每一小组的代表在班内谈自己小组整理知识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自我评价情况。2.谈话: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现在一定很想解决这些问题了(指黑板上的问题),请选择你喜欢的问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2)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3)全班交流,订正答案。三、导学练习巩固成果(课件出示练习题)1.口算大王擂台赛(可出示卡片)。30×20=40×50=14×30=5×800=32×30=34×11=[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快速思维能力,先说结果,再说出算法。2.填空(1)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2)42个49相加的和是()(3)18的23倍是()(4)96÷4→()×20→() (5)在()里填上“>”“<”或“=”37×46()46×3729×50-29()29×49(6)39×91≈()87×29≈()[设计意图]练习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熟悉估算的方法四、多元评价归纳总结1.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何感想?你认为自己哪几个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并评一评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表现。2.小结谈话: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得满意或者不够满意呢?(指名学生自我评价)希望大家收获的红苹果越来越多,遗憾越来越少。课后拓展案1.我当公正小裁判。(正确的画“√”,错的画“×”)(1)在含有乘除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法后算除法。()(2)25×60末尾只有一个0。()(3)两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设计意图]对可能混淆的问题进行辨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n2.竖式计算:60×8398×523.脱式计算:56×(284-216)462-348÷4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四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必要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习活动,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难点是建立面积的概念。\n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看新房的情境,引出面积的含义及面积单位的学习。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住到新房后的情境,引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第三个信息窗是通过计算装修费用,比较周长和面积。第四个信息窗,借助参观小区的活动,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2.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3.丰富课程资源,注重实践性活动。信息窗1: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教材简析: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导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导学难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导学重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导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提出相关问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豆豆)豆豆家刚刚买了新房子,他今天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他的新家看看,谁愿意去?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2.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合作探究,理解面积的意义。1.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n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对,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观察法来判断。2.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大呀”?学生一时观察不出来,这时,让学生用提前发下的学具(客厅和大卧室的纸片)来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这一安排,为下一步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3.同学们你们好棒啊,发明了两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我们来解决:“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4.这两个图形,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长方形,我们很难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哪个大,哪个小,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在小组里,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和同伴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方法吧。5、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的方法自己来解决和验证。6、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现:学生可能会用圆片、正方形、三角形或者用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学生都能够比较出来厨房比餐厅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通过重叠剪拼、摆摆图形、摆实物等方法尝试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7.提炼面积的意义。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出厨房比餐厅大,指的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因此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1)那你能来说说客厅、书房、卫生间的面积都是指什么吗?(2)你还能找一找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吗?对于可以用手摸得到的物体的面可以让学生摸一摸。(3)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出示一组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本课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联系实际,认识面积单位。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谁来说说厨房到底有多大啊?(因为学生选用的面积单位不同,所以答案会产生分歧。)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可为什么摆的个数都不相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n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是用圆片摆的,有的同学是用正方形去摆的,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看来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的单位,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2.认识平方厘米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吧。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铅笔盒面的面积吧。[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渗透面积单位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做铺垫。3.认识平方分米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都感觉太麻烦了是不是?确实,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是用来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的面积的,稍微大点的物体的面积,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了(拿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你知道,这个面积单位是多少吗?(1平方米)它也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板书d2。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量课桌面的面积试一试,现在感觉怎么样了?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4.认识平方米现在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可以用哪个面积单位?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应该能够直接说出平方米。谁能说说,1平方米是多大?该用什么字母表示呢?请4个学生上前手拉手表示出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你能估一估我们教室的面积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平方厘米为单位量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们发现用平方厘米为单位解决不了新问题了,很自然地引出了平方分米,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则需要用平方米为单位。使学生体会到各个面积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导学练习基础知识:\n基本技能:综合能力:  五、回顾内容,共同交流收获。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第2课时课前预习案(一)回顾学习内容。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2.谁来说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除了强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二)导学练习解决问题。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一粒纽扣的面积约是2()。成人一个手掌面的面积约是1()。一张餐桌桌面的面积约是1()。一个教室地面的长是8(),宽6(),面积约是48()。小明身高145()。1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游泳池的面积是50(),水深是18()。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所提供的物体表面的面积,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还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此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区分。2.\n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然后说说是怎样数的。[设计意图]学生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在交流这道题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策略。3.动手操作。a)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种长方形?他们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b)画一画。在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形。[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去解决又一组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周长与面积。”同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积累感性经验。4、估一估。a)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b)请你估一估身边物体面的面积。如:黑板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米。[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三)课后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分层次作业:\n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6-49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以“我”和爸爸、妈妈看新房,计算各房间面积等一系列活动为素材,将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巧妙地串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导学目标:1.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3.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导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1.填空(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2)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n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2.今天我们继续在豆豆的新家参观,装修一新的房子真漂亮,可是,豆豆却一直有个问题:这个新房子每个房间到底有多大呢?你们能不能帮助豆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较为熟悉的一些小问题入手,吸引学生去探究,并尝试着给以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操作感悟、探究新知1.这是新房子的平面图纸,你从图纸上都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厨房的面积有多少?客厅的面积有多大?挂毯的面积是多少?他们家整个有多大?房间都是什么形状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我们先来解决“厨房的面积有多大?”你想怎样做?引导学生体会:不可能直接用1平方米的纸片去测量,这不现实。重点指导学生拼摆(利用学具盒中的平面图):你可以用什么样的纸片来拼摆?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可以摆几排?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是怎样拼摆的,面积是多少呢?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考以及交流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感性认识形成的同时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3.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再借助纸片摆一摆,两个卧室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拼摆,更加加深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系的认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观察和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4.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所有的长方形都是这样的吗?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摆的过程。符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现在谁来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总结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客厅的面积5.引导学生解决“餐厅的面积是多少?”观察餐厅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自己试着计算出这个餐厅的面积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设计意图]\n本环节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动手拼摆,也可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直接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学生出现的多种情况,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恰当的点评。三、导学练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火眼金睛辩对错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四、全课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2课时课前预习案一、回顾整理填空: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本故事书封面面积约是4()。一张IC卡的面积是46()。学校操场面积约是450()。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200()。2.(1)一张长方形纸片,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6个,正好摆了4排,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2)一间正方形餐厅边长8米,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个,可以摆()排,餐厅的面积是()平方米。(3)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常用的面积单位,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面积能够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二、自主探究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在豆豆家的客厅墙上有一个挂毯,你们知道这个挂毯的面积是多少吗?动笔算一算。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10×10=100(平方分米)10分米=1米1×1=1(平方米)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2.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不相等呢?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小组讨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n[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已经明了了,有的还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三、导学练习: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基础知识: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综合能力:点燃思维:展示风采(1)下面的长方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平方厘米()平方厘米(2)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3)一张长方形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如右图)从这个6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厘米(怎样剪才能使正方形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信息窗3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教材简析:本信息窗安排在学生推导并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之后。旨在通过深入地探究和对比,进一步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信息窗中只提供了两组数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探索,在互动中巩固知识。导学目标:1.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够灵活使用公式求出面积或周长。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品质。导学难点: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导学重点: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导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小明家的新房终于装修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出示教学挂图)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简洁明快的谈话,带领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二:质疑探索(一)观察图画,提出问题这是小明的房间,你们看,漂亮吗?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从小明和父母的谈话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的回答:小明的房间长5米,宽3米。石膏线每米12元,木板每平方米60元。你知道石膏线在哪儿吗?谁能在图上指一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石膏线的位置。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和周长、面积有关的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小明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板?\n小明的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小明房间铺地板花了多少钱?小明房间的石膏线花了多少钱?……(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好,就让我们来帮小明一家算算装修费用吧。(板书:算费用)(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班级交流。(三)适时总结,区分概念刚才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你知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周长指的是什么?面积指的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是平面物体四周的长度;面积是平面物体表面的大小。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们的周长?学生总结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周长与面积的计量单位相同吗?学生总结:求周长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求面积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等。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抽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信息、提取信息的好习惯;了解了图画中的信息后,我又启发学生提出和面积、周长有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的探究重点;因为本课的性质是属于“知识的运用”,所以,我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解答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及周长”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层层递近,通过具体题目,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达到巩固知识,形成系统的目的。活动三:装饰花边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个新枕套,为了美观,想要给这个枕套加上花边,你能帮她算一算这个枕套需要多长的花边吗?(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阅读信息,明确题目的条件与问题。要知道这个枕套需要多长的花边,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使其明确:要求花边的长度,应该先求枕套的周长,再求周长的3倍。你能自己列式来解答出来吗?学生独立列式并解答:(60+40)2×3。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问题。在解答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这样的一个解题过程,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时先分析的好习惯。\n活动四:围篱笆小明家所在的小区可漂亮了,在他家楼下就有一个大花坛。为了保护鲜花,物业人员正打算围个篱笆呢。可是,他遇到了一点麻烦,你能帮他解决吗?(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在解答第2小题时,有的学生可能列出:(15+4)×2×2的算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使学生明确此题是先求面积,再求种花棵数。设计意图:这道题目和长方形的周长、面积有关。在解决“能种多少花”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其实是与面积有关系的,应该先求面积,再求种花的棵数。活动五:参观植物园离小明家不远,有一个植物园,在那里又会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自主练习第3题)植物园的围墙可真高啊!你能给同桌指一指围墙的位置吗?同桌交流,使学生明确:围墙其实是指三边的长度。你知道这个植物园的围墙长多少米吗?学生独立完成题目。你想知道这个植物园占地多少平方米吗?自己算算看!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班级交流。设计意图:这道题目表面上是一道基本的求周长与面积的题目,但实际上,却又包含着变化。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明确了:围墙的长度其实是三边的长度,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解决与周长有关的问题。猜一猜同学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可真了不起!小明也想考考大家:他画出了三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请你猜一猜,它们的周长相等吗?(自主练习第4题)你能自己举例来验证一下吗?教师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呢?请你自己画出几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一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画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并计算他们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设计意图:这道题是比较几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相等。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体会到了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其周长不一定相等。另外,我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画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在探究此题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有效区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导学练习:基础知识:做花边\n基本技能:围篱笆综合能力:   点燃思维:展示风采活动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新|课|标|第|一|网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总结自己本课表现。\n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信息窗四:土地面积单位导学内容:\n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2—54页导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导学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解决相关问题时的实际需要作基础。导学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案你知道的面积单位还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这个小区有多大?绿化面积有多大?公顷是什么单位?1公顷有多大?……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77uZ,.Y|'4:z;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1.初步感知“公顷”。^LDL:Tvz\XXwZ%Cd'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0;E}H"-^Icz7:1f4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学生计算,得出:100×100=10000平方米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J0=B4H'.K6ZX[3~:g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学生思考、想象:1公顷的大小。\nT$~BKV?{4]d?&*$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2.找一找“公顷”z"DJM{f{FXKU./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学生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⑶;ZP,63]{5v[BC*€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合作、讨论后,m,u_H0Ey€UrJpP1[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得出:100个⑷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三、精讲点拨,加深印象3.生活中感受1公顷(f-%7j-as:de|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②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的学校。你知道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尝试估测,小组合作、讨论后,m,u_H0Ey€UrJpP1[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得出估测的面积。③学校占地面积11838平方米,约1公顷如果把学校整个框起来,这样的面积就大约是1公顷了。请大家想象一下,你现在就在这个1公顷中,你能感受到这1公顷的大小吗?④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吗?=%hb?rgs:k\: ~0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资料,看,他们的面积也是公顷做单位的。公顷这个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一起来欣赏吧。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总面积约47900公顷。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4.5公顷台湾日月潭占地面积大约827公顷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约1.75亿公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我们体会了1公顷的大小,也就是10000平方米的大小,那么我们以后就要记住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4.认识平方千米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学生观察,思考。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1平方千米=100公顷四、巩固检测、解决问题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l:R6^cs!Xi-5z?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1.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n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3平方千米=()公顷90000公顷=()平方千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小明家附近有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7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6GX@,hKW&qBnG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五、总结评价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小区占地面积以及青岛市的占地面积,好吗?课后拓展案小明寒假去北京旅游了,给我们带来了三条数学信息,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PpWKm%]o]#1:;?zD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1)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总面积大3500000平方米,合()公顷;(2)敦煌莫高窟被誉为“艺术瑰宝”,石窟里的壁画为世人惊叹,其总面积约5公顷,约合()平方米。(3)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文物宝库。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前几天,妈妈带小明去了一个果园,这个果园长400米,宽200米。(1)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2)平均每公顷栽600棵果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果树?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2.我们认识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n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对平方千米有哪些认识?学生各抒己见。二、综合练习,巩固应用1、基础练习:填一填(1)边长是()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2)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3)3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5平方千米=()公顷8000公顷=()平方千米(4)小结:重点围绕单位换算的错例展开,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算一算首都北京的面积是16800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当今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面积达44公顷,合平方米。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文物宝库。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并说说换算的方法。fr/Cx]#oTE+[=Nb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2.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1)下面是某生活小区规划图。算一算,A、B两个小区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公顷?学生独立练习,反馈,评析,针对错例,展开讨论(2)①这个林场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栽树500棵,这个林场一共能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练习,反馈,评析。(3)体育场长250米,宽120米。①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②体育场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独立练习,反馈,评析。(4)一块麦地长200米,宽150米。①这块麦地有多大?②平均每公顷收小麦5吨,这块麦地一共收小麦多少吨?学生独立练习,反馈,评析。(5)如果每平方米种1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练习,反馈,评析。\n3.发展练习:展示你的思维De@zWXhym&d 9"oa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出示小区售房广告: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公馆、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绿化面积达5公顷……yb +XCVj=70\6z:r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7/omKEaOqBT&]$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小明看到广告后,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小明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帮小明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⑴ 学生独立练习。⑵   反馈、评析。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小组讨论,得出:i Q=[PxHv-| o*p@_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明显不足5公顷,离绿色花园小区还有一段距离,还得改进啊!三、课堂小结,提升认识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2.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我学会了吗?第一课时导学内容:\n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简析:“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既包含了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又有不规则的多边形。旨在借助这一情境,对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测。根据本单元知识的特点,适当增添了三个层层递近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复习本单元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导学目标: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导学难点: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学重点: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花卉基地参观,如果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会发现那里充满了智慧与挑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活动二:准备出发别着急,先把车门外的题目完成再上车。(出示题目)6平方米=()平方分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4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5公顷=()平方米70000平方米=()公顷2平方千米=()公顷8000公顷=()平方千米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读题并回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复习不同面积单位之间转换的规则。你能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复习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把自己单位换算的好方法介绍给同学们?活动三:参观花卉基地花卉基地到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出示“我学会了吗”情境图)看着这么多种类的花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请同学来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数据,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郁金香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玫瑰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绕百合园走一圈,是多少米?……同学们的小脑袋真灵活,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适当的补充)老师也想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看:平均每平方米栽9棵菊花,菊花园内一共能种植多少棵菊花?如果给康乃馨园围上一圈栅栏,大约需要多少米?新课标第一网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试试看!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同时复习求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方法。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2-3个问题进行解答,并在班级内交流算法,同时复习求正方形、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方法。活动四:扩建牡丹园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计算,面积最小的是牡丹园,工作人员打算将它进行扩建,有以下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条边长扩大10米;第二种方案:只把一条边扩大20米;请你算算哪种方案扩建后,牡丹园的占地面积最大?周长呢?学生独立计算出牡丹园扩建之后的面积,然后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总结。活动五:巩固练习发展你的思维:小小设计师为了方便参观,要在花卉园的小路上铺大理石地面,厂家提供了两种大理石,想请咱们同学当设计师,选择哪一种大理石最合适?应该怎样铺?你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第一种4m价格每块110元3m第二种4m每块75元2m交流设计方案,你觉得哪一种方案更合理?为什么?※方案一:选择第一种通过计算发现需要16整块,还余下8平方米,总共需要17块。110×17=1870(元)※方案二:选择第二种通过计算正好需要25块。\n75×25=1875(元)※方案三:两种都选因为总长度是50米,所以可以两种选择:(1)各选10块:110×10+75×10=1850(元)(2)第一种选16块,剩下的8平方米,正好选择2块第二种。110×16+75×2=1910(元)总结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选择哪一种方案既方便,又节约。活动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游览的花卉基地,都当了一回合格的“设计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蕴涵着更多的数学知识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带着发现的眼睛,聪明的大脑,去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实践活动:点击双休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56—57教材简析:\n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以及多位数乘、除计算等知识后进行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本次活动需要学生调查、整理、分析信息,并做出简单的决策,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与做人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采用辩论会的形式,促使学生应用学过的统计及相关知识,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2.抓住“双休日”这个空间与舞台,让学生初步经历调查、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发现、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导学过程:导学准备:1.把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甲、乙两方:甲方认为对双休日的生活感到满意,乙方认为对双休日的生活感到不满意。2.搜集论据,为证明己方的观点做准备。如采访、调查等并形成录象带、记录有关数据的表格、记数学日记、制成图片等。3.组织培训掌握辩论的技巧等。导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辩论的问题。播放提前摄录的部分同学双休日的活动录象:有的参加特长班活动,有的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去爷爷奶奶家,还有的与父母一起外出活动等等。播放完与同学们交流:双休日你们是怎样度过的?有什么感受?你们对双休日的安排满意不满意?请同学们根据观点的不同分坐在两边。[设计意图]搜集学生自身的素材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双方进行辩论:1.双方阐明观点,陈述理由甲方:认为双休日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满意现在的双休日安排。(1)参加各种特长班活动,既可以结交新朋友,又增长了知识。(2)爷爷奶奶家感受亲情。(3)与父母一起外出活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4)在家里看看电视,使自己完全放松,有利于下周的学习。乙方:认为双休日的生活单调乏味,甚至是有的同学进行一些不健康的活动,不满意现在的双休日安排。2.自由辩论双方可以根据课前的采访、调查,搜集的资料、处理的信息自由交锋。内容包括:双休日都是怎么过的,对现在的双休日生活的看法,双休日的安排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感觉欠缺。\n形式包括:图表、录像、文字、新闻报道、照片等。如,(1)小调查:你对自己的双休日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请在自己适合的栏内打上“√”姓名满意一般不满意     性别满意一般不满意男生   女生   合计   (2)选择自己喜欢的特长活动班参加。姓名特长班名称参加时间      (3)新闻报道,某小学生痴迷电脑游戏等。(4)某社区组织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录音、录像等。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正、反两方面对双休日生活满不满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双方同学都为证明己方的观点做了充分准备。同时还注意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看来,同学们都希望双休日过的好,那么,对今后的双休日,你们有什么好的设想呢?请同学们尽情的畅想。三、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利用什么形式、可行性的因素(如安全问题、家长的支持等)四、深化提高、综合应用教师谈话:同学们的这些畅想,都是为了今后更好度过双休日,我们的这些想法离不开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怎样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呢?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形成倡议书或信。全班交流倡议书的内容、推选递交的代表等。五、全课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第五单元走进天文馆-----年、月、日一、导学内容及教材地位有关时间单位和计时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二、导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n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信息窗1:24时计时法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59页。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让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的情景,通过学生发现不曾见过的时间表示方法,引发对24时计时法的学习。导学目标: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导学难点: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导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案:12时计时法钟表演示,学生回答。课堂教学案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认识24时计时法。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n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2.小练习。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16时21时19时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题目:上午9时凌晨3时晚上9时14时7时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3.简单的时间计算。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三、巩固基础: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我说你拨:课后拓展案:\n   四、总结评价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小组内同学互评一下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课堂教学案一、动手动脑你说我拨1.游戏“你说我拨”。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二、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n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第一次5:30—7:30第二次11:00—13:30第三次17:30—20:30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1)小组合作,讨论(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信息窗2:年、月、日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4页教材简析:年、月、日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但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并通过学校学习、过节假日、看电视及其他实际生活,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相对已形成了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先借助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有关年、月、日知识及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学生学会年、月、日的知识后,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认识年、月、日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导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n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导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三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新课“年月日”。老师和同学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用课件演示并向学生解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年、月、日(1)引导探索谈话: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2)小组讨论(3)学生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31天:1.3.5.7.8.10、12大月30天:4.6.9.11小月一年有12个月29天:2月闰年特殊月28天:平年教师应交代清楚: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闰年。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片,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在2007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再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等。请你想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如:父母的生日、妇女节、教师节、建军节、元旦、春节、圣诞节等。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在此渗透情感教育。\n(2)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谁能举例说说?谈话: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个月呢?一日呢?3.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谈话: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1)左拳记忆法(尝试让学生教,再集体教)(2)歌诀法(出示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学生记忆)师应指明:“腊月”指的是十二月,“冬月”指的是十一月。三、精讲点拨1.教学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1)观察年历卡,看看你年历卡上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同桌。谁能说说应该怎样判断平年、闰年?(2)引导学生探究A、谈话:同学们通过看年历卡能判断平年、闰年,如果没有年历卡,应怎样判断呢?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不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年历卡上的年份,老师能很快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我们试试看!(学生说年份,老师判断)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不看年历卡片就能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B、请同学们观察1980——2006年二月份的天数,看看平年、闰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年份二月的天数年份二月的天数年份二月的天数1980年29天1989年28天1998年28天1981年28天1990年28天1999年28天1982年28天1991年28天2000年29天1983年28天1992年29天2001年28天1984年29天1993年28天2002年28天1985年28天1994年28天2003年28天1986年28天1995年28天2004年29天1987年28天1996年29天2005年28天1988年29天1997年28天2006年28天C、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出现跟数字4有密切的关系。D、请你用所有的年份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分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E、说一说:如果给你一个年份,你想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n(3)考一考:请你判断哪是平年?哪是闰年?1984.1990、1996.2000、1900、2008.21001900年是闰年吗?看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应指出:因为像1900年这样是整百年份有点特殊,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算算1900除以400有没有余数?确定1900年是平年。这个问题和宇宙中三个星球的运动是有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看太阳、地球、月亮在宇宙中怎样运行的?师解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谈话:对这方面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一下《十万个为什么》(4)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歌诀记忆:“四年一闰,一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出示投影)2.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1)师:大家都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那么你能计算出全年的天数吗?(小组讨论并计算)(2)学生汇报:(以平年为例)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31×7+30×4+28=36531×12-7=36530×12+5=365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3)谈话: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而有的年份是366天?(学生思考后说出原因)四、导学练习:实践应用,内化新知1.填空。(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天。(2)五月份有()个星期零()天。(3)北京奥运会将于()年召开,这一年是()年,有()天。(4)今天是2月28日,离儿童节还有()天。2.火眼金睛辩对错:(1)每年都是365天。(2)今天是9月1日,明天是国庆节。(3)凡是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课后拓展案:小明说:“我今年12岁,可我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分层次作业:\n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第2课时导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年”的知识,对于“年”的知识,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咱们一起交流交流。(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学会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日”的知识。(板书课题:日)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教学教材第二个绿点。(1)出示课件,展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转。(没有课件的其实可以借用科学教具——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怎样的运动呢?生交流后明确: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师讲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1日是24时。(板书:1日=24时)(2)师拿出钟表模型。谈话:1日是24时,钟表的时针走几圈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来拨一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拨钟表时针)学生完成后明确: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n(板书:1日=24时时针走两圈)(3)练习:P63第4题(出示课件)谈话:看来女同学要给男同学提几个问题了。比方说:请一名女生读黑板上的 一日=…,请一名男生回答。用此方法请女生读题,请男生回答。(男生肯定也很想给女生提问题,等男生把题都做完之后,请男生仿例编题提问女生)2.教学世纪。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做得可真好!现在呀,电脑小博士有话要说了!(播放课件: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纪的知识。教师适时总结:1世纪=100年。同学们是21世纪的新人,大家要努力学习,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巩固练习发展技能1.填一填。5月份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大家能帮帮他吗?先自己把你计算出的结果写在书上吧!学生做完后,指导学生进行订正。今天是5月22日,10天前他参加了运动会,10天前是5月几日呀?你是怎样算的?2.教学季度(1)同学们,这道题出现了季度,什么是季度呢?你能从读书中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读书P64第6题。(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寻找答案的能力)学生读书后找到答案并读书: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n(2)谈话: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那第二季度包括哪几个月呢?那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呢?(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可以让全体学生更好的掌握季度这一概念)(3)你们回答得可真好呀!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和3月,你能算出今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吗?学生思索后,可能有的学生能首先想到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样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正确答案:平年:90天,闰年:91天。(4)我们又学了季度这样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现在一共知道哪些时间单位了呢? (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板书,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3.张健横渡渤海。    2000年8月8日 7时50分,北京体育学院教师张健从旅顺(课件出示旅顺)出发,横渡渤海海峡(课件出示“渤海海峡”),8月10日10时22分在蓬莱(课件出示“蓬莱”)登陆。他是我国第一位横渡渤海海峡的人。他横渡渤海海峡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计算时,可引导学生分段计算:先计算日,再计算时,后计算分,最后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顺着8月8日7时50分后推到8月9日7时50分是一日,再推到8月10日7时50分又是一日,再推到10时22分是2小时32分,共50小时32分。谈话:张健老师多棒呀!你们会游泳吗?你能连续游多长时间?张健老师游了50多个小时,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只要能克服困难,不断的挑战自已,才能战胜自己!4.知识长廊。出示课件:电脑博士阅读。(一年有多少天?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攀出一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份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我国古代人很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还多1/4天。5.编制月历表。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 )。推算一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根据上面的信息编制今年6月份的月历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n谈话:要编制六月份的月历表,必须知道什么呀?怎么才能求出来呢?请大家回家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谈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学习了时间这些单位之后,让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抓紧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地学习吧!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五单元我学会了吗?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5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自我检测。通过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为“丰收园”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导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巩固年、月、日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品质。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据老师所知很多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又学到哪些课外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二、解决问题1.出示第65页第1题情境图谈话:手工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手工制作,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个月有多少天?(2)猜一猜,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3)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n(1)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哪天?……2.解决问题。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1)5月份有多少天?你还知道哪些月份和5月份的天数一样?这些月份叫什么月份?(2)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这些月份叫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大小月的?(让学生介绍儿歌、拳头等记忆方法)(3)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回顾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4)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在年历卡上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孩子们都会很快找到自己的生日,对于父母的生日部分孩子是记不住或根本不知道。)谈话:同学们,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每年都会给我们过生日,从不会忘记,可是我们却没有记住他们的生日这样应该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表扬那些记住父母生日的同学,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一样体谅父母,懂得感恩,做一名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3.科技小组活动。谈话: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假期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出示第65页第2题的图和表格)出示问题:(1)小刚周五坐自行车去看《月球探险记》,13:00出发,能准时到达吗?(2)他周六坐公交车去看《神秘的天体黑洞》。如果公交车每分钟行1千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3)同位交流讨论,全班汇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场次时间,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准确的表达要解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表达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让小组同学评价一下谁的表达最完整最清楚。三、拓展活动1.猜一猜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小红: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小刚: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小美: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n小明:我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华:我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根据小朋友的话,你能猜出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把你的生日也变成一句这样的话,让小组里的同学猜一猜你的生日是哪天?2.玩一玩每个月份出生的同学各选一名在教室按顺序站成一排。谈话:听老师口令,看看谁反应最快。(1)大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小月出生的向后一步走。(为什么有个同学没有动呢?)(2)第一季度出生的同学挥挥手;第二季度出生的同学蹲下;第三季度出生的同学笑一笑;第四季度出生的同学跳一跳。(3)建军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想对解放军们说点什么?国庆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有什么话对祖国说?母亲节、父亲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们有什么话对爸爸妈妈说?之后可以让下面的同学出题目。四、总结深化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教学反思:\n六、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书房和客厅中的小数导学内容: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70页。教材简析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家庭中书房与客厅的一角,干净、整洁的书房里有吊灯、电脑桌,电脑桌上摆放着电脑和白织灯,客厅里摆放着单人沙发和双人沙发,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该情景图拟借助蕴含在家庭居室中的科学数据,引入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在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第二个红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绿点部分扩展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三个红点是解决小数的大小比较。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导学难点: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重点: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导学过程:第1课时课前预习案分数的意义:1/21/31/51/101/100分数的比较大小:1/2()1/32/5()3/5课堂教学案\n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1.初步认识小数。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课件出示:0.3   2.5  14.31.25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2.认识小数点。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3.小数的读法。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4.练习。读一读。(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指名读。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米。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n板书:1分米=米=0.1米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问:你发现了什么?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出示第二副情景图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指名读。问:要知道0.48米0.03米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米有多长)1100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米=0.01米1100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米,也就是0.01米。说一说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生说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导学练习: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0.10.40.070.80.011/104/107/1008/101/100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0.60.190.06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3分米=()米    9角=()元19厘米=()米7分=( )元6厘米=( )分米  6分=( )角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课后拓展案\n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3分米=()米    9角=()元19厘米=()米7分=( )元6厘米=( )分米  6分=( )角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读出小数2.指名说说0.3和0.07的意义。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书房中的一些小数,知道了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谈话:刚才,大家提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只解决“0.5米和0.3米比,那个长?”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2.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比较方法。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①通过意义比较②利用数轴比较③利用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④利用感性经验:亮灯泡应离桌面远,暗灯泡应离桌面近……3.说出理由。谈话:选出你最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4.请你比较0.25和0.3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1.涂一涂,比一比:2.数一数,比一比:\n3.哪辆车能从桥下通过?展示你的思维:四、总结新知,回顾整理谈话:这节课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不少知识,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第3课时一、系统提问,回顾整理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二、独立完成,基本练习1.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课本第68页4题)先举例由学生讨论出不同的思路,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课本第69页10题)独立完成,订正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三、活动三:走进生活,综合练习1.量一量,填一填。2.将到文具店调查的各种笔的价格,用元作单位表示出来。3.那种糖果最重?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n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象一袋奶糖比一袋巧克力多多少千克、共多少千克?这类问题要用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解决。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信息窗2:厨房和卧室中的小数导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导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难点: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导学重点: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导学过程第1课时课前预习案:1/5+2/5=2/8+4/8=6/9-4/9=7/10-4/10=课堂教学案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测量内容灶台的高度锅底到火口的距离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书桌的高度桌椅高度差测量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江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n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板书:0.7+0.6=0.7-0.3=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7+6=13(分米)13分米=1.3米(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0.7米=7/10米0.6米=6/10米7/10米+6/10米=13/10米=1.3米(3)竖式计算:米分米0.7+0.61.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3.教学竖式计算。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提问: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n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5.学习整数减小数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四、导学练习:1.算一算: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2.解决问题五、总结提高,课后延伸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n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2课时一、回顾导入\n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你愿意用学到本领解决问题吗?二、联系实际,巩固深化谈话: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知识殿堂,但必须闯关成功才能拿到入场券,你们有信心吗?1.小试身手(1)算一算0.3+0.5=1.3-0.6=3.5+2.3=1-0.6=1.7+0.3=0.9-0.8=2.7-1.5=2.6+0.5=1.1+0.9=1.3-0.6=2.6-1.2=1.8-1.6=2.5+0.8=2-0.8=1.9+0.2=(2)连一连(自主练习第4题)12.50元0.01米0.7元0.05米7/10元5厘米1厘米12元5角2.我会计算(自主练习第3题)水果种类单价(元/千克)数量(千克)总价(元)西瓜2.003.67.20葡萄2.501.84.50香蕉4.202.08.40(1)每千克香蕉的价钱比葡萄多多少元?(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让学生明白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含义,理解了数量关系之后再解决问题。3.智力比拼(自主练习第5题)第一小组身高统计表姓名李小龙王亮刘艺周林张丽孙志刚身高(米)1.361.441.381.451.501.42谈话:(1)王亮和李小龙比,谁高?(2)你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这组同学的身高吗?(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导学练习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别骄傲,胜利就在眼前啦!1、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n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表述情境图中的故事情节,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2.综合趣味练习谈话:想一想,这些动物一次运过河,至少要用几只船?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寻找解决办法,然后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谈话: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顺利地拿到了知识殿堂的入场券。让我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谈话: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许多需要用小数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我学会了吗?第一课时导学内容:\n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教材简析教科书中的“我学会了吗?”呈现了有关动物的3幅画面。包含的信息有:比跳跃高度的海豚,比尾巴长度的小猴和小兔,比游泳速度的企鹅和鲸鱼。画面呈现的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囊括了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加减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丰收园”提供评价依据。导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1.回忆知识。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2.梳理知识。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总结)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n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四、导学练习:(一)填一填。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写作:()()()读作:()()()2.用小数表示。(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姓名李明陈晨王薇杨阳刘一刚身高1.42米1.51米1.28米1.47米1.39米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三)找一找\n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五、评价总结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七单元:小教练--------统计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5—80页教材简析:\n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课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导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姚明图片。这位体育明星大家认识吗?干嘛的?看过哪些篮球比赛?一支出色的球队里除了要有优秀的运动员,还要有一名优秀的——?教练员邀请学生当教练员。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蓝队和红队进行篮球比赛,异常激烈,比分在交替上升,正打到关键时刻,蓝方的一名中锋受伤了,急需换人。蓝队有两名替补中锋:姚明和麦蒂,换谁上场呢?小教练们,你们该考虑什么呢?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谈话:看来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就从“运动员的得分”角度上考虑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好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每场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n(1)引导探索“7号队员每场的平均得分”。课件出示7号运动员得分统计表:场次队员123457号9——1113——同学们可以用统计图表,还可以用纸笔来算一算。每个组任选两种方法,比一比,哪个组的办法好。小组活动。小组展示。用笔算的,板书。移方块,为什么这么移?因为第四场得分最多,第一场得分最少。把多得移动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大屏幕演示。介绍条形图。这种把多的移动出来补给少得的方法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笔算:9+11+13=33(分),再用33/3=11(分)先求7号一共得了多少分,再求平均每场得多少分?这是一种“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我们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得结果相同吗?(2)自主探究“8号的平均得分。”8号运动员得平均得分是多少呢?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屏幕展示条形图和笔算计算。三、精讲点拨1.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是不是哪一场都是得10分呢?10是什么?“10”是7.13.12.8的平均数。(板书)11分是谁的平均数?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小教练们,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说说理由。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当“小教练”的活动,在分析、“统计”的过程中的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用移多补少和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现在我们到篮球场下去看看有没有平均数。3.引体向上(课件展示)4.一分钟拍球比赛(课件展示)四、深化拓展:1.下河游泳会有危险吗?有一位刚刚学会游泳的同学遇到点难题,咱们一块去帮帮他,好吗?\n课件: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会有危险吗?平均水深110厘米,不是水下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即使水深都比145厘米浅也会有危险,因为,只要水过了胸部,人在水里就可能有危险。2.课本78页: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组内互评一下。课后拓展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课下,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也搜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把它记录下来,跟全班同学交流交流。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案一、活动一:理解意义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也可以举例说明,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2.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n(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1和2题。[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尽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达到复习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目的。二、活动二:掌握方法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3)列算式解答:(6+3+2+5)÷4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教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三、活动三:拓展变通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A、(54+25+35)÷2B、(54+25+35)÷3(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A(22+38)÷2B、(22+38)÷3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3.4.5题。3.想一想,填一填\n三年级同学植树情况如下表,已知平均每班植树23课,三(2)植树多少课?班级三(1)三(2)三(3)平均棵数23?2123[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四、活动三:实践运用1.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题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我学会了吗?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1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回顾与整理。教材创设了向希望工程捐款综合情境图,让学生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学习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借助“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导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3.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n导学过程:一、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前几天在向”希望工程”捐书的活动中:文文小组有8人,共捐书48本;红红小组有10人,共捐书50本。2.提出问题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文文小组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2)红红小组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3)哪个小组捐的书多?(4)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5)文文捐的书一定比红红的多吗?为什么?如果学生提不出第四个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加以引导。3.解决问题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吧。对于前几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第四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确:6本是文文小组平均每人捐书的本数,而不是每个人都捐了6本。同样的道理,5本是红红小组平均每人捐书的本数,而不是每个人都捐了5本书。所以文文捐的书不一定比红红的多。[设计意图]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把数学知识与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活动二:回顾整理,评价反思1.系统整理谈话:刚才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仔细想想,这个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让学生整理交流,教师系统小结)2.评价反思(1)自我评价谈话:对于这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差距,打算怎能样改进?(2)评价他人谈话:你认为谁是你的榜样?他在数学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想怎样向他学习?(3)教师评价[设计意图]本节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觉地梳理知识,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安排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既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又是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对同学进行评价,从而学习别人的优点。三、导学练习,巩固深化\n1.移动棋子,看看平均每组有多少个?再算一算。○○○○○○○○○○○ ○○○○○○○○○○○○○让学生移一移,算一算,再交流思路。2.利群商厦今年1─5月份电视机的销售情况如下表:月份12345台数258200165168199(1)今年月1─5月份平均每个月售出电视机多少台?(2)哪几个月卖出的电视机台数和平均数比较接近?(3)哪几个月卖出的电视机台数比平均数多?哪几个月卖出的电视机台数比平均数少?学生自己列式解决,然后交流思路。3.小玲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数是90分,其中数学98分,语文88分,英语多少分?学生自己试算后交流解题思路.1、下面表格有一部分被小华弄污了,你能帮他算出小强的身高吗?姓名身高(厘米)小明142小强小红135平均138[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平均数的有关知识,后面还会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平均数问题,只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有益的评价,也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实践活动:饮水情况调查导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教材简析:虽然饮水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但孩子们大都是渴了才喝水,对每天喝多少水比较合适、喝水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并不关注。“饮水情况调查”实践活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学生学习了统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水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导学目标:1.巩固和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借助统计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水对身体的影响,养成适量饮水的习惯。3.在统计的调查活动中,初步获得用统计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导学过程:一、活动一:课前调查,拓宽视野:\n课前布置作业:1.调查同学们每天的饮水情况,并填好统计表。饮水杯数1——2杯3——4杯5——6杯7——8杯9杯及9杯以上人数引导:怎样调查省时省力?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组长做好分工,合作完成上表。2.调查:(1)人一天喝几杯水合适?(2)水对人身体有什么影响?提示:可以网上搜索,查阅书刊,询问家长等。并把调查结果做好记录。[设计意图]本环节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既能功固和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交流作了充分的铺垫。二、活动二:课中交流,共同收获。1.出示信息窗主题图。谈话: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2.展示调查的饮水情况。谈话:课前同学们也调查了咱班同学的饮水情况。哪个组想把你们调查后填好的统计表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指名一组展示,并简介调查情况)哪个组还有不同意见?(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通过调查、整理,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某段人数是多少;哪段人数多;哪段人数少等问题。3.谈话:那么人一天喝几杯水合适?水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影响?把你调查的结果,先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收获多?并选出代表,准备交流。(小组内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几个小组内了解情况。)4.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的收获介绍给全班同学?(指名小组代表回答)并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收获吗?谁还有补充?(尽情让学生介绍)5.谈话:同学们,通过大家课前调查和刚才的交流,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感想吧!谁想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名回答。)6.教师小结。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真不小,老师也从你们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其实每个人每天都需补充一定的水分。不仅喝水能补充水分,吃水果、喝稀饭、喝饮料等都能补充水分。我们要养成适量饮水的好习惯。[设计意图]\n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时间与空间,让其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通过交流信息、分析统计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调查的意义和必要性,从而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引发情感,付诸行动。1.谈话:同学们,针对调查情况和交流后的收获,你对饮水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名回答。)2.组内交流。谈话:你想用什么形式向同学们和家长进行宣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组建交流。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宣传办法告诉全班同学?(指名小组回答)4.教师小结,布置作业。同学们非常愿意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方法,向全校同学和家长进行“良好饮水习惯”的宣传活动。[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对饮水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宣传形式,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加强了情感教育的渗透,引发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我都学会了吗?导学内容:我都学会了吗?教材简析:“我都学会了吗?”是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情况;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导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导学过程:\n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二、解决问题1.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这是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相当于”的含义,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除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5个学生包比1个女士包贵多少钱”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此题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清解题思路,使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新|课|标|第|一|网2.解决题:\n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边指自己所拼图形边说计算的周长和面积,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图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拼法,再发现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1、解决课本92页第三题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找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解决课本93页第四题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放手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独立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图,通过: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启发学生自然的想到:每4年过一个生日,肯定是在闰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三、拓展延伸1.\n一共有476名同学参观恐龙馆,平均分成4批参观。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每批有多少人?2.学校计划买18个排球,每个9元。如果从买排球的钱中拿出45元买跳绳,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排球?此题要注重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3.一头奶牛的体重是540千克,它相当于3匹马的体重,一匹马的体重是一只小侯的4倍。(1)一只小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一匹马和2只小侯一共多少千克?(3)6只小猴比一匹马重多少千克?(4)你能自己提个问题并解答吗?4.用24米长的篱笆在一堵墙边围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平方米?5.用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所围的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框架各边的长。6.在一次语文考试中,王明考了88分,李丽考了94分,张林考了86分,而王明、李丽、张林、刘红4人的平均成绩是90分。刘红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还是在平均分之下?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回顾整理第一课时导学内容: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经过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导学过程:一、整体回顾。1.师:同学们,三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学期学过的的知识来理一理、练一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总复习。(板书课题:总复习)想一想,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学生交流2.师:口算、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用竖式做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这些知识都属于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形式,激活学生脑海中原有的、零碎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大体的轮廓,为深入地探索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基础。二、分散复习—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n1.回忆整理知识师: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都有哪些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回忆并整理。学生整理。教师巡视。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整理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商的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除法的混合运算、应用题;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乘除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回忆方法形成技能。(1)口算。(2)计算下列各题。357÷7=515÷5=480÷3=154÷5=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交流计算的方法。师:通过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零,一定要记住商中间的零和末尾的零不能漏掉。(3)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怎样算的?(4)先说出计算的顺序,然后再计算960÷2÷4=366÷(3×2)=420÷(16÷4)=14×(25+42)=148-624÷6=75×5÷3=3.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n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出现的方法可能有:①35×9=315(人)21×16=336(人)315<336②21×16÷9=甚至个别学生出现③21×16÷35=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以肯定、表扬。4.综合练习:5.拓展练习振华街有960米长的一段路,两边要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有120棵树够吗?[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练习能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概括的、综合性的掌握。综合练习能检查学生应用掌握的知识、技能灵活的解决问题。拓展性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三、课堂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第二课时导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导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导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为什么?(因为它的面积小)师:对,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n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41-55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师:根据同学们的整理,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复习一下面积的有关知识。(1)什么是面积?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呢请你给这些面积单位排排队。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师: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毛巾  教室  墨河公园)(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谁能说一说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回忆并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整理、沟通,从而达到回顾知识原状,并进行不同程度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进行深入的探索。]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5平方千米=500公顷(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n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小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先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再实际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既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周长与面积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设计方案,并说说是怎样计算花坛和活动场地的面积的。四、回顾小结。师:不知不觉中我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n第三课时导学内容:复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和统计。导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年、月、日和统计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并尝试应用整理知识的基本方法。2.经过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导学过程:一、导语:前面请同学们回家或查资料自己来归纳整理一下年、月、日和统计两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谁整理的清晰而且全面。下面我们先来交流年、月、日的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家自己整理这两部分知识,就是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初步在实践中应用前几节课掌握的复习方法,并形成知识网络。]二、自主归纳,深化构建(一)、复习年、月、日1.关于年、月、日你是怎样整理的?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整理不完整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完整,并且选出整理清晰、全面的。2.集体交流。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①我看书后想起了那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师: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知识?谁想当老师来考考大家?学生可能问到:31天的有哪几个月?其他的月份是多少天?等学生回答出2.4.6.9.11月分别是30天。师:谁还想说说你整理的知识?②我看书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小月之分,月很特殊,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③我会用拳头数出大、小月。全体学生一起用拳头数一遍。④我知道计算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师:能详细说说吗?\n生:年份初以4能除尽的是平年,不能除尽的是闰年。但整百整千年的要初以400才行。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189419001936199820002008订正答案后同桌再交流一下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⑤我还知道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⑥我知道一天有24小时,有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两种方法。我们平日说的时间都是普普通计时法。⑦我会两种计时法的换算。连线早上6:0014:0018:30晚上12:00晚上6:3024:00下午2点零时6:0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为:大月31天1.2.5.7.8.10、12小月30天2.4.6.9.11一年—12个月28天2月29天普通计时法1天(日)—24时24时计时法。[设计意图:学生由独立地归纳、整理到互相补充、完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方法和表达形式。板书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综合练习:89页第14.15.16.2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①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时要准确的说出判断的依据,平年有多少天,闰年有多少天。②15题。要说明错误的原因并说出准确的说法。③16题。提醒学生找出卡中的所有信息并独立完成,“你能制作一张自己的出生卡吗?”在小组内交流。④22题。从统计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怎样计算他们所用的时间?从6:55到7:15该怎样算?学生交流的方法可能有:①算,从6:55到7:00有5分钟,从7:00到7:15有15分钟,一共有20分钟。②数钟表格……肯定学生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一架飞机2月22日18:30从北京出发,2月23日晚上10点到的华盛顿,全程有多长时间?(二)、复习统计师:同学们已经复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90页第21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2)师:说说你是怎样涂的?生:一个格表示1米,有几米就涂几个格。\n师: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各区的深度和那个区最深,哪个区最浅。)师:说说你是怎样求平均水深的?3米表示什么意思?各区的深度一定比3米深吗?你能举例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吗?生1:我们小组第四单元的平均分是95分,这个95分是我们组的成绩,而不是哪个同学的。生2: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6厘米,并不是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26厘米,有的高,有的矮。……小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水平。[设计意图:平均数的意义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时通过学生自己举出他们熟悉的平均分和身高,能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师:怎样求平均数?练习: 李阿姨家去年7月-10月份的用水量如下:7月8月9月10月12吨13吨12吨11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在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方面来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总结在复习的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学生课堂的表现及时总结评价,学生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对自己与他人做了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复习方法的总结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分层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课后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