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下册五年制青岛版数学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2-08-29
类型:doc
大小:462.50 KB
页数:104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9年三年级下册五年制青岛版数学全册教案万以上的数的读法教学内容:万以上的数的读法学习目标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学具的选择:记数算盘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铺垫孕伏1.口答: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3.读数练习: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408,2160,11900学生进行读数练习.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排列数位顺序口述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四百零八二千一百六十一万一千九百  观察由旅游的话题引人,能否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活动二:探究新知  \n1.设疑导入:(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信息窗你能获得那些信息?师随意板书(3)看了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2.新授:(1)感受10万究竟有多少你好知道生活当中有那些大数       (2)10万到底有多大?我们来数一数用计数器  (3)  生自由交流  (2)            10万册4086000册,5094600册,21600900册,119000000册10万是多少?         一小盒图钉有1000个,一大盒图钉有10小盒正好是10000个那多少大盒图钉是10万个10大盒就是10万个一个人民大会堂能容纳10000人,10的人民大会堂能容纳10万人………..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十万   培养学生的饿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n个、十、百、千、万、十万、象这样表示数大小的单位叫记数单位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②认识“一亿”: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教师板书: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4)、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交流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n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④认识数位分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数位顺序表,看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结: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5)、教学万级数的读法:①先读出下面各数:28、308、4007、3070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     个级,表示----个一学生读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n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②4086000,21600900自己试读这两个数.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④思考讨论: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①学生试读2460064070010030040思考讨论: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表示多少-----个万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n活动三:巩固发展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2.判断:(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学生按要求读数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活动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够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自主探索知识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课堂上所有的数都来源于学生。学生自主呈现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进行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总结读数的方法,学习过程扎实有效不足:学生对中间的0只读一个,末尾的不读的概念了解的不够透彻,应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   \n       【教学内容】人口知多少——万以上数的写法、【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按数级写数。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教具、学具】教具:数位顺序表。学具: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学生观察信息窗提出问题。生:横线上的数怎么写呢? 活动二复习导入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成下表(在黑板的一侧):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是:(1)\n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万以上的数。30000 4302100 40010520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3)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活动三教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万以上数的写法。之前,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都很棒,现在敢不敢试着来解决你观察信息窗所提出的问题呢?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写出:九千零七十九万三千一百   教师给出它们的正确写法。师提问:(1)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2)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3)写数与读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信心十足的进行尝试。 先让学生在数位表上写出九千零七十九万,并问:在什么级上写,怎样写?然后再写三千一百。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的四个写数练习,然后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  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个级上的数和以前学过的万以内数的写法一样。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相同点:读数和写数都是先读(写)万级,再读(写)个级。\n不同点:有关零的问题,读数和写数是不一样的。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活动四巩固反馈1.基本练习。口答:①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几位数?②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几位数?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位呢?2.拓展练习脱离数位顺序表,写出下面各数。三十万四千           六十七万零三百二十一千零四万           三千五百万零三百七十五千三百四十万七千         活动五师: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以上几项练习,均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订正。订正时,都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再读一遍进行检验。教师巡视时,着重检查学生写的数中,该写“0”的地方是否都写对了。  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教学反思:\n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万以上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万一上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新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内容。第二层次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放手先让学生试写,订正时,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法规则,并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读法和写法的不同。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再脱离数位顺序表写,最后进行听写。要求学生根据要写的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来确定是个几位数,并把写出来的数读一遍来进行检验,确保写数的正确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第11~12页教学目的:1、会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出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通过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体会改写后的-简捷性。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卡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学过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9991010601564687678 学生做练习,交流比较方法:①位数不一样的比较方法是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②两个三位数比较,从百位比起百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适当复习,注意迁移能力的培养。   \n师: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真了不起。那你们想不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呢?  生:想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活动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3,你都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交流?  学生观察、了解信息,交流信息。 学生可能提以下问题:1、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2、哪个国家人口最多?哪个国家人口最少?……     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活动三:师: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你能试着比较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比较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方法交流给同学们听听?   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很好,表现很不错。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比较方法。   ①我先数数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②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那个数大就大,最高位相同,就比下一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清楚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活动四: 学生独立完成。\n师:同学们能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谁能说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的?从这两个问题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比较方法。 生:我国陆地面积不是最大,但我国人口最多。提供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其他同学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注意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进行国情教育。活动五:师:你能读出我国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吗?那我们能不能把这样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呢?那9600000怎样改写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回答的很好。1300000000又怎样改写呢?师:改写后,你有什么体会? 生读:九百六十万、十三亿  生答:能学生思考,交流:把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上个万字就行了。 生:把后面的8个0去掉加上个亿字就行了。 生:书写很方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代替,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活动六: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的吗? 第四题:万、亿的改写 学生独立完成。抽学困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领会到怎样比较两数的大小。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真作题习惯。活动七: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交流。 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教学反思:\n1、改变材料呈现方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只要有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就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应该是成功的。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2、改变材料呈现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让主题情景贯穿始终,正是尊重了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我把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得轻松自由。人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近似数教学内容:近似数,教科书第15~16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小资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关注要点活动一: \n师:我们班有56名同学,有30名女生,26名男生。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说的这些数字准确吗?老师这儿还有一组数据,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信息窗4)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师:读了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师: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学生通过调查,很快回答:准确。   学生读信息窗4,获得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生1:我发现这些数前都有“约”字。生2:我知道这些数都不是准确的数。生:我知道了,上面这些数都是近似数。学生交流:生1: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生2:我们荣成的面积、人口数等……通过班级的人数是准确的,为下面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做铺垫。     培养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能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身边了解的事物,来感知近似数。活动二:师:同学们了解了近似数的意义,那11030精确到万位是多少?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你能试着做做吗? 师:小组交流你的想法,其他同学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小组交流。 生1:11030比1万多一些,比2万少的多,11030接近1万。  这个问题学生很难提出,就由老师来提。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n    师:求近似数的正确表达方法要用“≈”号如:11030≈10000=1万178680000≈xx00000=2亿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2:我觉得11030隔一万近,隔2万远,精确到万位应该是1万……生:178680000比1亿多得多,比2亿少一些,接近2亿……生1:11030精确到万位,看它后面的千位,千位上是1小于5,把它和后面的尾数舍去,全改写成0,也可以改写成“万”做单位。生2:178680000精确到亿位,看亿后面的千万位,,千万位上是7,大于五,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后面的尾数舍去,全改写成0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悟出四舍五入地方法。    注意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三:师:你能把34108和95820精确到万位吗?能说出你的想法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能把3456789精确到十万位吗?师总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师:同学们知道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呢? 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自己的想法。34108≈30000=3万95820≈100000=10万生开始畅所欲言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只要是合理的、准确的,老师就要给予肯定。活动四:师:同学们想不想验证自己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的习惯。 生交流。\n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面上的问题要集体订正。做好学困生的辅导,这阶段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活动五: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评价习惯的养成。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按照惯例出示例题,进行示范、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媒体,让学生进行自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我在课前通过设问:“来认识书本上介绍的另外一种数”,激发学生乐于看书的兴趣。通过自学,学生掌握了近似数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然后,再次利用书本,让学生看书自学四舍五入法。并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跟同桌交流,然后说给全班小朋友听。数学教学过程伴随着数学交流的过程。课上,我除了让学生自学,与教材进行交流外,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最后,利用书本,让学生自学近似数的应用。整堂课,教师只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从头到尾,利用数学书开展学习。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主动。但在自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问题该如何设计;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而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看一遍。教学内容:编码知多少教学目标:1、            通过解读编码,使学生受到启发,找出规律,探索出奥妙。2、            结合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对编码的兴趣与实践。发展儿童想象力,在活动中学生增长见识。3、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字编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找出编码规律。教具;身份证、学生证。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呈现情景窗从信息窗中你发现那些信息和问题?学生交流25所学校1800名同学报名参加“科技小发明” 引起学生想探索编码的兴趣\n  说到编号码,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分组调查了身份证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号、门牌号、学籍号等,各小组都准备好了吗?先请各小组代表上来说说你们都收集了那些号码?出示身份证。板书几组号码372328197202110030师:请仔细观察并将这些号码做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停顿一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  师:看来这一串的数字可能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来猜一猜。比赛。怎样给每个学生编一个参赛号码呢?  小组代表交流       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发现:1、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2、身份证号码中有一些数字是相同的,如320222 (学生猜测:可能是生日、省份……)           观察信息,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 活动二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验证自己的猜测?怎么来验证呢?小组合作交流信息,进行验证,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别的小组请教。师:刚才都猜测对了吗?你还有什么新的信息想补充吗?通过验证你们都弄明白了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1:我知道了1–           \n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探索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秘密。1–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分别表示省、市、县或区,7---14位(7到12位)表示出生日期,15---17位(13—15位)是顺序码,17位是表示性别,单数是男的,双数是女的,18位是校验码。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7---14位(7到12位)表示出生日期,15---17位(13—15位)是顺序码,18位是校验码。2:我知道顺序码的最后一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3:我知道了,身份证号码上升到18位是为了区别新生儿与百岁老人的,例如320222020923391就不知道是1902年出生的还是xx年出生的,第18位校验码是计算机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有时也用x表示。               先是观察比较,然后猜测再进行验证来发现这个编排规律的。 从大量的资料中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感受编码的奥妙。活动三1、李红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码如下:①110108196810251042②130529196604151630③110101199403112421李红的身份证号码为:①②③爸爸的身份证号码为:①②③     (3)  (2)           \n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为:①②③2、你能试着编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请写出你的身份证号码:看看对不对! (1)     应用活动四你还了解那些编码的知识?      从这些信息中你都有那些收获?交流1、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后面的分别表示………2、汽车牌号3、条形码4、            电话号码………总结: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从大量的信息中体会编码的规律       活动五你现在会编参赛号码了吗?你想怎样编写?小组研究一下,把你的想法交流一下   参赛号码时可以把学校、年级、班级等区分开来可以这样编:08420学校年级序号也可以这样编………..   知识迁移活动六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邮政编码是学生在生活中寄信时经常用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上的讨论,使学生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n学生经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神奇数字,学会了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存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意见更贴近生活,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n2、 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 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钟面、录音机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1、猜电视节目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听,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大风车》的片头音乐)师:《大风车》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写下6:30分。师:你们都同意吗?(教师板书:晚上)师:为什么呢?师:可是,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两种说法都能说明《大风车》的播放时间吗?2、举例说明进一步丰富感知。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你在哪儿还见过这样的记时法?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上午8:00    中午12:00   下午2:00    学生自由发言。 6:30分。  不同意,要加“晚上”  能,因为晚上6:30分就是18:30分。指出:为了准确地表示时间我们常常要加上一些说明: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是18:30分,不是6:30分。学生自由发言           由猜电视节目的话题进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方法 举例说明进一步丰富感知。\n   8:00            12:00        14:00活动二:合作探知,领悟24时记时法师:看着这两排时间,你最想知道什么?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想知道的问题。  1、 比较两种记时法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师:哪一种名字比较贴切?为什么?说明:12时记时法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记时法,又叫普通记时法。而24时记时法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新的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师:这两种记时法,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2、       感悟24时记时法师:24时记时法到底是怎样记时的呢?(1)认识0时到12时  可能会问1我想知道这两种记时法分别叫什么?2我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3:我想知道这两种怎么互换?4:我想知道这两种哪种更好?小组交流 讨论  从讨论中得出: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时简便又不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记时的方法也就是24时计时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交流与探究中比较选出最好的        \n谈话: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板书:晚上12:000:00师:(出示钟面时间和小朋友熟睡的画面)对,夜间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24时记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在线段上标出新的一天的开始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大概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了吧。播放时钟一昼夜行走的画面。师:天渐渐地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了,(小朋友起床的画面)谁能说说小朋友是什么时间起床的?(在线段上标出)师: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呢?板书:早上6:006:00师:(时间到了8时、12时分别出示小朋友升国旗和吃午饭的画面)谁能用两种记时法来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线段上标出)板书:上午8:00中午12:00 晚上12:000:00               早上6:006:00    上午8:00中午12:00   1圈12小时     感悟24时记时法                       认识12时到24时        \n师:从深夜0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2)认识12时到24时师:吃过午饭,小朋友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下棋,活动丰富多彩。时间悄悄地过去,上课铃声响了,小朋友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小朋友在上课(钟面走到下午1时30分或13时30分,出示小朋友上课的画面)谁能说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上课?(线段上标出上课时间13时30分)板书:下午1:30             13:30                    师:(出示小朋友踢足球、完成家庭作业的画面)你能用两种不同的记时法分别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在线段上标出踢足球时间15时)(在线段上标出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17时)(在线段上标出睡觉的时间20时)板书:下午3:00     下午5:00       晚上8:00         15:00        17:00                           13:30    下午3时(或15时)小朋友在踢足球。 下午5时(或17时)小朋友在完成家庭作业。 晚上8时(或20时)小朋友在睡觉。      (从深夜0时走到中午12时,也就是从0时走到12时)第二圈从什么时间走到什么时间?(从中午12时走到深夜12时,也就是从12时走到24时) (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感知1天有24小时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n20:00 谈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深夜12时,夜深人静,一天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课件显示钟面时间和小朋友熟睡的画面)。这个时候,用24时记时法就是几时?(在线段上标出熟睡的时问24时)它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 (3)小结:小朋友,一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要像图中的小朋友一样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你知道一天有几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几圈?第一圈从什么时间走到什么时间?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3、            沟通两种记时法师:这两种记时法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师:对了,利用这个规律你能不能把这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同桌讨论。师:你能不能出一道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呢?师生逐一核对     发现下午1时之前的时间是一样的,而1时之后的时间相差12。 讨论 出题    沟通两种记时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种记时法的关系   \n活动三理解运用1、   解决实际问题。(1)      看课本信息窗,从信息窗中你知道了什么?(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      怎样解决?   2、如果书店的营业时间是8:30----17:00那你会算他一天的营业时间吗?8:30----16:20你也能算出来吗?课后同学们去研究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书店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多少?学生探究解决方法8:00-------16:00一共经历8个小时可以用16-8=8(时)   理解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四:总结反思,拓展提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想法?还有问题吗?附板书:24时记时法(两圈24个小时)上午6:00  上午8:00   6:00    8:00   中午12:00  下午1:30  12:00      13:30    下午3:00 晚上8:00     15:00     20:00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n(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一开始就根据儿童喜欢的大风车栏目抛出问题,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内容】奥妙的星空——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闰年判断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n3、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拳头示意图,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资料图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播放资料片,提问引出课题。(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资料片、教材中所提供的两个信息窗的图片)师:你知道神州五号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迷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东西?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把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学生看图片,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生:日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二师:日历上有年、月、日,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 用年历卡找xx年儿童节和自己的生日。(投影出xx年的年历)师:同学们,你还想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请学生打开教材,结合教材和手中的年历卡片,带着问题小组合作、研究,并作好记录。  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小组活动后班内交流。活动三  \n师:看来年、月、日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学好。1、认识年、月、日(1)观察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月几个月?(2)你那张年历卡上都有多少天的?其他同学年历卡上还有多少天的?(3)按下面问题观察年历卡:(出示投影片)A、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1天?B、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0天? 师:巩固一年月几个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有几个小月?你出生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二月份是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交流,你们有巧妙的方法记忆大月、小月吗?师:还有其它的方法记忆吗?引出歌决记忆法。      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年历卡。  生1:31天、30天、28天生2:29天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探究发现规律进行交流。      游戏:看谁站得又对又快,巩固记忆大月、小月。      生答,并演示。学生练习。        板书:一年有12个月        总结:通常,我们把有31开的月份说成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说成小月;二月很特殊,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不一样。\n  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月个,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就是全年的天数,你能算出平年全年多少天吗?    师:你能不用计算马上说出闰年全年多少天? 师:老师不用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是哪一年,我就能告诉你过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谁愿考考我?(1)指出像1988年、1992年、1996年、xx年都是闰年,引导学生观察闰年有什么规律?(每4年一个闰年)(2)比较:1900年与上面年份有什么区别?(整百年份)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引导学生找出七月以前单月大,八月以后双月大  生A: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生B:31×7+30×4=365生C:30×12+7-2=365生D:31×12-4-3=365生E:…… 学生回答。  学生说年份     小组讨论、计算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  计算1900÷4=(475),再拿出1900年年历卡看这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生1: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小结:二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二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板书:平年全年365天   板书:闰年全年366天        \n生2: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生3:1日是24时。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是为什么呢?听一段小知识。(放录音讲明四年一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活动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几个年份,哪些是平年,归些是闰年?1840年(英国侵占工我香港)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xx年(第27届奥运会举行)2、3年=()个月26个月=()年零()个月3、今年一、二、月共()天4、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5、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是()()6、小强满12岁时,只噎了3个生日,他是()月()日出生的。7、平年全年()天,闰年全年()天。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班内交流,并说明理由。 活动五谈收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年、月、日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一年月12个月28天平年全年365天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n师: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望洋兴叹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月或29天闰年全年366天 活动六师:同学们知道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什么?师: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下节课交流。 生:世纪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和现实生活,这节课中学生课前为查找、收集年、月、日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有的网上查,有的向人请教……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2、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信息的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都需要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年、月、日的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从而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去发现规律,在方法上、过程上与科学研究很相似,连情感体验也很相似。遇到障碍时的苦思冥想,有了进展时的喜悦,结论概括的逐步完整性,都很像科学家有过的经历。这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迈出了可喜一步。3、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有能力自己知道的,无需教师再费口舌,学生有能力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无需教师的提醒暗示。以前我也上过这个内容,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得出判断平闰年的计算方法,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该不涉及,像这样“掐头去尾烧中段”\n的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所以这次又教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收集中,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年、月、日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确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⒈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2、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或两位的小数。3、能把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用小数表示成米作单位的形式。教学重点:把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用小数表示成米作单位的形式。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学具:人民币、尺子教具:尺子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收集信息⒈收集信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信息窗,看,你能获得那些信息⒉交流信息。教师随机板书:2.5米0.5米0.3米0.48米0.4米    学生交流       搜集信息     \n0.03----0.08米3、初步感知小数。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4、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数中间的小圆点就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感知小数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看这些小数,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1.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同位两人试着把它读出来。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  你会写小数吗?请写出几个小数。然后同位两人互相读一读。2、在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地方用到小数?    ⒊知道用小数表示成元作单位的人民币的实际含义。⑴请学生上来演示用人民币(学具)支付苹果的单价:1.80元。⑵   学生交流1、这些小数怎么读? 学生合作读小数 生读交流意见统一意见  0. 4读作零点四0. 48读作零点四八2.5读作二点五 学生交流;超市的价格表,苹果1.80元/千克,香梨8.00元/千克,猕猴桃6.05元/千克。      引导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合作中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n同桌相互支付水果的单价(收集到的水果单价)。⑶质疑。你知道1.80元8.00元6.05元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多少钱吗?在日常生活中,1.80元有时也可写成1.8元,8.00元也可写成8元,那么6.05元能写成6.5元呢?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⑷小结。数点的左边部分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这个“6”在不同的位置所表示的人民币是不同的。 1. 80元就是1元8角,8.00元就是8元,6.05元就是6元零5分。     讨论6.05元表示6元零5分,6.5元表示6元5角。所以6.05元不能写成6.5元用元角分引出小数的基本含义活动三:0.5米是多少1、          才我们知道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那你知道我们收集的信息中的0.5米又是多少呢?2、          在研究0.5米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1米是多少,就知道0.5米是多少了3、          刚才我们研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部分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那你觉得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部分表示-------,右边的第一位表示-----,第二位表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运用知识迁移法          \n 4、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板书:十分之一米=0.1米=1分米5、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那么0.5米是多少大家明白了吗6.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7、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部分表示米,右边的第一位表示分米,第二位表示厘米     1厘米     0. 3米  5分米0. 03米0.18米重视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右边表示什么,左边每位小数又表示什么         感受0.1米有多长活动四实际应用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2.(1)填单位名称。8.64元=8( )6( )4( )2.83米=2( )8( )3( )(2)填适当的数。0.23米=( )/( )米=(  )厘米0.76元=( )/( )元=(  )角(  )分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生在交流做法     \n3.91米=(  )米(  )厘米=(  )厘米活动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自主交流总结、评价自我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交流、探究中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把老师没有完成的测量数据再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学生肯定量出很多的结果,不光是几分米、几厘米,肯定还有几米几分米或几米几厘米这样的数据,也应该让学生把它们改写成米作单位的小数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把学生课前的测量活动充分得以利用。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4、通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熟练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教具准备:投影片,尺子\n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关注要点活动一:学生收集信息出示信息窗2师:同学们发现了哪些信息?谁愿意起来和同学交流? 你能说出0.7米、0.6米、0.03米、0.3米的意义?吗学生观察,搜集有用的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回答:1)0.7米表示7分米2)0.6米表示6分米……培养学生观察收集的能力。   复习小数的意义,为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准备. 活动二:师:根据这些信息,你都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你会列算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列出算式你会算吗?下面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根据信息,开始提感兴趣的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呢?2、0.7米高的书桌,要配多高的椅子呢?……生:会,我觉得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一样。就是把两个高度加起来。0.7+0.6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想法。 生1:我这样算:0.7米表示7分米,0.6米表示6分米,7+6=13(分米)用米做单位,就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从众多信息中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合作意识的培养。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n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起来交流一下?  师:对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解释的吗?告诉同学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谁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把这几位同学说的总结一块,就是小数加法的法则。1.3米。0.7+0.6=1.3(米)生2:我列竖式: 我觉得1、数位要对齐2、要会进位满10进1  生:我觉得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对齐数位。  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而不是由老师说出。活动三:师:在探讨了小数的加法后,你能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哪个同学起来说说你的算法?     你有什么要向同学解释的吗? 学生独立解决第二题。   生交流:0.7-0.3=0.4(米)生1:0.7米=7分米,0.3米=3分米7-3=4(分米)也就是0.4米生2:竖式计算 小数点前的0要写,不能省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且会归纳总结。 活动四:师:老师家买的书桌的高度是1米,你能帮老师算算配多高的椅子合适吗? 学生独立思考。  1-0.3=0.7(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n谁回答这个问题?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谁还有不同算法? 你为什么在把1写成1.0,改变大小了吗?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够减的要怎么做? 1米是10分米,0.3米是3分米,10-3=7(分米)也就是0.7米 生2:我用竖式计算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整数减数应该怎么做。活动五:师: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检验一下: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自主练习第二题,主要练习整数减小数的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做法。  学生完成,小组交流做法。 关注学生叙述加减法的做法。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能乱花零用钱。活动六: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谈收获和体会。 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导入,信息窗里搜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我除了让学生找出信息窗中的小数,而且让学生搜集身边的小数来导入,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小数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这些小数提出好多的问题,由此导入了本节课的知识小数的加减法。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根据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的小数加以整理,变成了学生喜欢解答的生活问题,实践证明,学生也真的喜欢这样的题目,他们发现数学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这么接近,学数学原来有这么多的用处,心里感到开心不已。   \n                      【教学内容】泰山黄金周——计算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教学重难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投影机、多种不同功能的计算器\n【学具准备】一部计算器【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问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投影泰山旅游景点,及黄金周门票总收入12530000元。(出示来泰山各旅游景点的人数及各景点门票价格统计表)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表现欲很强。   生1:桃花谷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生2:去天外村游玩的人数比桃花峪的人多多少人?……生解答问题:20840÷7×871030-20840……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二师:我们的问题就提到这,不知经过一个假期,同学们的计算水平提高了多少?我们来算一下,从中选出3名计算小能手。谁算完了交给老师第一名是冠军。师:用计算器这么快?老师也想试一下。(师操作,计算器没打开)怎么没反应?看来我们对计算器要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就认识一下计算器。  采访:为什么算的这么快。生:用计算器。  发现进行大数据的计算,运用计算器的好处。   板书:计算器 活动三投影计算器  师生共同说出各部分名称。   \n 老师搜集了多种不同功能、型号的计算器。师指明它们上面的按钮功能也不相同。师:象我们用的叫算数型计算器。同学们会用计算器吗? 师:你发现用计算器计算咱们得注意什么呢?加减法会用,乘除法也会用吗?师:泰山景点很多,泰山时刻也非常多。(出示时刻统计表)你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时刻呢?    用计算器算黑板上的算式。(选第二题) 学生尝试着使用计算器去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抽生演示自己的操作) 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兴趣。    了解学生的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情况,重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指导。活动四师:还有一组更大的数据你也能算出来吗?1×9×1234567892×9×1234567893×9×1234567894×9×123456789哪组最先算好,写好得数交给老师,看看哪个组最先算好。(师公布成绩)你有哪些发现?师:发现这么多规律,你能不能不用计算就能直接写出下面式子的结果:5×9×1234567896×9×1234567897×9×1234567898×9×123456789   1111111101222222220233333333034444444404  学生发现规律,并交流。  学生回答踊跃5555555505666666660677777777078888888808     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n9×9×123456789 师出示式子: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师:你知道1111111×1111111=等于多少吗?9999999909 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生很快说出正确答案。活动五师: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哪些问题?课后自己可多查阅资料增长知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在课上的表现和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反思: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n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n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难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申办奥运成功时激动场面的录象资料、投影机、教材信息窗中的图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放录象,精彩回放。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大事的情景。xx年的帆船比赛场地,你知道设在哪里?  申奥成功 青岛 渗透爱国教育。活动二放一组信息(教材信息窗)师:它告诉你哪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你能解决吗?  你是怎么想的?        这些想法你最喜欢哪种? 已经工作了3个月,平均每月挖出18万吨淤泥。 3个月挖出多少万吨淤泥?18×3=54(吨) 10×3=303×8=2430+24=54 把18看作2020×3=602×3=660-6=54 ……         学生能否表达清楚自己的算法,并能对自己的计算过程作出解释。    \n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活动三出示信息:这艘泥驳船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月已经运了20次。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读信息。  生:本周一共运走淤泥多少吨?400×20=8000(吨) 4×2=8400×20=8000 400×2=800800×10=8000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活动四巩固练习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闯关比赛的游戏,看谁能连闯3关,那就成为闯关小勇士。第一关14×3=12×5=49×2=16×4=200×30=100×70=30×300=10×600= 第二关首先播放宋世雄老师的播音录象。师:假如有一篇5000字的报道,宋老师30分钟能播报完吗? 第三关出示华泰商厦部分商品9月份日平均销售量统计表。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得数。    每分钟大约是250字。           采用学生所喜欢的和感兴趣的方式来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引导学生注意宋老师的播音速度。  \n华泰商厦9月份卖出多少张光盘?你是怎么算的?  第四关估计一下,照这样的销量,库存的1200台吸尘器能满足10月份的需求吗?  62×30=1860(台)   49×31≈1500(个)1500>1200所以不能满足。让学生说出算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学生对以上题目的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肯定并奖励。活动五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收获和体会。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螺旋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拾了西瓜丢芝麻”,“学了今天的,忘了明天的”。而是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会进一步丰富,形成内在知识积蓄,这是继续学习的基础阶梯,也为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着必备的物质思想基础,使“创新”成为可能。             \n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教学内容:教科书51页、54~55页教学目标: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进行估算和笔算。2、            加强估算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将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3、            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            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上节课我们已了解到xx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青岛市政府免费发放树种,倡议市民为“我为奥运种棵树”活动。(多媒体播放市民种树情况,画面定格为信息窗2)。 师:如果以后有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加吗?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看录象,感受全民参加植树活动的热闹场景。       学生从情景图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n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1、小男孩学校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2、小女孩学校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1、小男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2、小女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景图中的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活动二教学估算乘法。师:我们先来解决“小男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这个问题,说说你想怎么办?师:你能估一估有多少包吗?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         学生回答:用乘法算223×18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学生各抒几见,说自己的想法:1、我这样估:223≈220、18≈20、220×20=4400223×18≈44002、我这样估:223≈200、18≈20、200×20=4000223×18≈4000            注重学生的想法,关注估计策略。      \n 师:因为是估算,所以用“≈”有时我们可以先估计大约的数,再进行精确计算,估算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估的方法很多。师:同学们能独立估出小女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吗? 师:小组交流的想法。……生:我用计算器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活动三教学笔算乘法。 出示信息窗3,同学们观看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谁能列出算式? 那你想怎样算呢?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会提以下的问题: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学生很容易列出:213×15 生独立思考。 学生踊跃发言。生1:我想估算,把213≈200、200×15=3000,213×15≈3000。生2:我会列竖式213×151065213   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n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师:你很聪明,想的真好。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吗?3195生:我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想到的。 生答。注意用迁移的方法,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帮助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活动四师:第二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  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法。 学生独立解决。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关注学生能从多种方法中选取简便的,另外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的良好习惯。活动五师:出示自主练习1、2、3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出现错误集体订正。在计算的过程中,将估算和计算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估算可以帮助计算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活动六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收获和体会,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n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只要稍微的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的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一数学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教具:统计表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  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会从信息窗里搜索信息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n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窗,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可以吗?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将统计表补充完整   谁想把你填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80808080 工作时间(分)15306090 工作总量(平方米)1200240048009600   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80×15=120080×30=2400……..                 活动二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个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先说给同位听听 谁想来试试?……….1、            发现工作总量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            发现工作效率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工作总量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同位交流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从过程中发现规律           总结规律\n活动三1、5×14=50×14=500×14=24×2=24×4=24×8=8×7=80×70=800×700=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3、            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70×35=6700×35=670×350=67×350=         小组交流运用规律         运用规律活动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学很紧张:在处理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上,教学思路不够“直爽”。“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的整改:把准备题全列成算式,再让学生比较每个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异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然后再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规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n                【教学内容】步行道健行——三步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难点】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录象【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二:  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海滨木栈道的美景,感受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   \n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xx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象。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这些人在做什么?(多媒体播放青岛的海滨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录象。画面定格为信息窗5) 师:多么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与吗?你看小丽、小强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活动,老爷爷头发都白了还要坚持走完10000米呢。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了解到以下信息:1、老爷爷以每分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又以每分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建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3、小丽一家每分走52米,走了47分。4、小强一家每分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5、参加家庭组织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景图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n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活动二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1、70×30=2100(米)60×30=1800(米)2100+1800=3900(米)10000-3900=6100(米)2、70+60=130(米)130×30=3900(米)10000-3900=6100(米)3、10000-(70+60)×30 关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小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n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10000-130×30=10000-3900=6100(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在观察算式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活动三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想出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们共享?(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算法。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独立想出办法后,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四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教师进行小结。 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活动五师:请同学们看书上63页的第1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1题,这道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第一排的运算顺序,同位交流第二排的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做每排的最后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了解每个学生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n(自主练习第3题)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64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买排球和篮球一共花了多少钱?2、买三种球一共花了多少钱?3、买篮球比足球多花多少钱?4、买排球比足球少花多少钱?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六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并进行自我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反思: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我把教材枯燥的计算改成了从生活实际买物品,学生在买物品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熟悉感,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2、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n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本节课我在探索算理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经历“自由猜想——尝试错误——延伸错误——合作交流”的过程,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3、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大情景,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利用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从中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4、存在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不能充分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的效率不是很高,没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科书第72~73页教学目的:1、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n3、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掌握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教具、学具:投影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教师出示第72页主题图。师:商场在搞冰箱、冰柜大展销活动。说一说从不同方向看冰箱、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师:谁能说一说,从三个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师:刚才我们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⑴正面的⑵侧面的⑶上面的 板书:观察物体  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正确说出在不同方位所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说清为什么。活动二: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学具。师:清你们把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摆到桌上。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物体的哪一面? 教师为每体格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长方体、正方两种不同形状的学具。小组学生合作完成摆放造型。分别说说在不同方位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找到相应的图片。学生可能会说:能初步感受不同形状的学具。 能积极地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地观察方位和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n师: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把看到的图形与响应的图片找出来。师:谁能在班上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观察了物体,看到了不同的面。1、我看到的走左边是长方形,右边是正方形。2、我看到的左边是正方形,右边是长方形。3、看到的都是正方形。4、我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逐一出示四幅图。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的不同形状。   能明确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不同。活动三师:你能找到它们相应的图片吗?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验证:转动两个圆柱体,看到不同的形状。教师出示两个形状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和5张相应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测。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会说:正面的、后面的、左侧的、右侧的、上面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观察、想象,能大胆猜测。 能说出某种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以及理由。 能积极参加实验验证。活动四1、            说一说。      2、            连一连。  3、看一看、写一写。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思考。 完成后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能正确说出答案。 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进行评价。 能正确连线,并说明理由。 能正确写出答案,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活动五  \n教师给出3幅图:正面、左侧面、上面3个不同方位,让学生观察,判断出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 师: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先判断形状,再判断摆放位置。  小组合作摆放。能正确判断出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 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活动六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学段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是“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也就是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在教《观察物体》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的实际观察,具体体验创造了空间。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全面观察事物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想象力,空间观念,思维方式得到初步训练。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但对判断所观察物体形状,少数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内容:教科书76----77页,观察物体。教学目标:\n1、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一组物体的形状,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想象、操作学具学习新知识。3、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拼摆物体的方式。体验叠放物体摆法的多样化。教学重点: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拼摆物体的方式。体验叠放物体摆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教师出示第76页主题图。师:请同学们看看情景图,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各是什么形状?师:谁能说一说,从三个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交流⑴梯子上的人看到的2个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⑵车子前方看到的是2个正方形上下组成的图形⑶侧面的人看到的是3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正确说出在不同方位所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说清为什么。活动二: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正方形的学具。师:现在请大家用学具摆一摆,看看和你们说的一样吗?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物体的哪一面?师: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师:谁能在班上说一说?   小组学生合作完成摆放造型。 分别说说在不同方位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能积极地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地观察方位和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n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观察了物体,看到了不同的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学生可能会说:1、我看到的左边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右边也是长方形。2、我看到的上边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3、我从前面看到的是由3个正方形组成的。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的不同形状。    能明确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不同。活动三1、出示课件做练习2、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习题纸(自主练习第一题内容),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请填一填。  3、你说我摆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能有几种不同摆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图一是从左侧看到图二是从上面看到图三是从正面看到   学生操作摆放体验同一形状多种摆法     能说出某种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以及理由。 学生观察、想象同一形状不同摆法活动四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反思:\n《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遵循”短、平、快”的引入原则,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本课的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n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除法口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除法的口算方法。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3、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了解,从古到今,农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师: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出示情境窗1)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比较效率的差别,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农村工作方式的变化。  学生观察信息窗,读信息。提问题:1、手扶拖拉机平均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2、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交流,让学生有话可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二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生列算式:96÷6=  \n谁能列个算式? 师:你能独立算出结果吗?师:谁愿意交流你的算法?            师:你会口算960÷6吗?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师:第二个问题,你会吗?能独立解决吗?540÷60= 师: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1、我口算:9个十除以6得一个十,余3个十,3个十加六得36,36除以6得6,10加六得16。2、我这样算:16×6=96,所以96÷6=16。4、       我列竖式:1669663          6360 生:我知道96÷6=16,根据这个算式960÷6=160…… 学生独立解决。  生1、60×9=540540÷60=92、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540÷60=93、540÷6=90,90÷10=9所以540÷60=9注意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好习惯。      注意解决问题策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       \n……关注解决问题策论的多样化。活动三师:出示自主练习1、2 学生独立练习。关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师:同学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自主练习4、5 学生完成。 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查漏补缺。活动五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收获,自评,互评。关注学生评价语言的形成,能否公正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教学生会口算如96÷6和960÷6的除法。我没有教,就有好些学生已经会口算了。那老师要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教材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仔细一点儿就会发现从例题到练习题再到习题等都是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大的口算除法;课本中的两幅图是什么意思呢?96看成9个十6个一,演化到6个十36个一。这当中蕴涵着把96看成60加36,用60除以6,36除以6再把两个商加起来,这种算法的算理,这也是笔算除法的基础。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把96看成60和36的道理所在。要不要其他算法呢?我看其他算法不是不可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课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传统和过去的教学是不是就不用呢?也不是的,只不过强调地厉害不厉害的缘故。传统的教学强调得不突出、厉害,现在看到传统教学的弊端认识到过去忽视的地方要充分重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儿应该让学生充分准备学具,这种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将96分成6,每份是多少。从中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也是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悟出口算的方法。  \n          用整十数除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基础。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主动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你认识哪些农作物?师:你们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吗? 学生交流自己所见到的或知道的农作物。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活动二 \n师: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这幅图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回答:玉米的播种时间是5月份,生长期为120天;小麦的播种时间是10月份,生长期为235天;花生的播种时间是……(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他信息)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几月份收玉米/什么时间收小麦?……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能否流利地进行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三师:几月份收玉米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师:要知道几月份收玉米,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一个月可以按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120÷30等于几呢?可以怎样算? 师:我们已经会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能够得出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然后用5加上生长期的时间,就是收玉米的时间。 学生口头列算式。 学生一般会口算,直接说出得数;有有一部分学生想到笔算。 学生自己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n   师:对于同学们写的竖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到底几月份收玉米呢?(如果学生说4月份收玉米,教师要继续引导)师:你们都认为4月份收玉米吗?有不同意见吗?5月份播种,4月份来收,能行吗? 师:几月份收小麦,,你能试着自己解决吗? 师: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师:我们知道小麦的生长期是7个月零25天,7个月零25天大约是几个月?师:几月份收小麦呢?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如果不问,教师可以提问: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意见,理解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学生交流想法及计算过程。 学生交流估算结果。 学生要说一说为什么是第二年的六月份?学生是否能够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学习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算理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分析题。 关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说出算理。 关注学生推算时间的方法。活动四师: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活动五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几月份收花生、红薯、大豆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     关注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n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的第1组,第2题的第1组。完成自主练习的第7题。学生分别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订正。 注意计算过程,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活动六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关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地评价别人。教学反思: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职责,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在学生对严谨的定义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代之以通俗的说明,辅之以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创新。 用整十数除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基础。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主动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 \n师:同学们,你认识哪些农作物?师:你们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吗?学生交流自己所见到的或知道的农作物。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活动二师: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这幅图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回答:玉米的播种时间是5月份,生长期为120天;小麦的播种时间是10月份,生长期为235天;花生的播种时间是……(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他信息)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几月份收玉米/什么时间收小麦?……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能否流利地进行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三师:几月份收玉米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师:要知道几月份收玉米,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一个月可以按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120÷30等于几呢?可以怎样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能够得出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然后用5加上生长期的时间,就是收玉米的时间。 学生口头列算式。  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n 师:我们已经会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吗?     师:对于同学们写的竖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到底几月份收玉米呢?(如果学生说4月份收玉米,教师要继续引导)师:你们都认为4月份收玉米吗?有不同意见吗?5月份播种,4月份来收,能行吗? 师:几月份收小麦,,你能试着自己解决吗? 师: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师:我们知道小麦的生长期是7个月零25天,7个月零25天大约是几个月?师:几月份收小麦呢?学生一般会口算,直接说出得数;有有一部分学生想到笔算。 学生自己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如果不问,教师可以提问: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意见,理解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学生交流想法及计算过程。 学生交流估算结果。 学生要说一说为什么是第二年的六月份?  学生是否能够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学习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算理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分析题。 关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说出算理。 关注学生推算时间的方法。活动四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n师: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活动五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几月份收花生、红薯、大豆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的第1组,第2题的第1组。完成自主练习的第7题。    学生分别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订正。 关注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注意计算过程,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活动六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关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地评价别人。教学反思: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职责,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在学生对严谨的定义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代之以通俗的说明,辅之以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创新。 【教学内容】农田里的数学——除数个位上的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地估计、笔算除数是两位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结合估算来体现试商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获得试商的经验,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4、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n【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复习巩固师:同学们想学习新知识吗?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必须得先争夺这节课的免费入场券。 生想。学生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训练。120÷40900÷5030÷10360÷60210÷30150÷50  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基础。活动二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作物丰收的情景吗?(展示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来看教材第96页某村xx年的几种农作物产量的情况。师:你们根据图中的信息知道了哪些知识,想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农作物丰收的情景。    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生1: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生2:平均每公顷大豆的产量是多少吨?生3:平均每公顷红薯的产量是多少吨?生4:平均每公顷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吨?…… 学生口头列出算式:120÷24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并解决与单产量有关的数学问题。           \n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先解决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好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120÷24等于几?可能怎样算? (师板书)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你都喜欢哪种方法呢?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了单产量、总产量、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师:平均每公顷大豆的产量是多少吨呢,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新的试商方法是以口算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15、25、35与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生1:我估算把24看成20约等于30。生2:24×()=120120÷24=5生3:我把24看成20试商6,商大了,改商5。生4:把24看作25试商5。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计算,抽学生板演,班内进行交流总结。学生独立解决第三、第四个问题,学生板演,班内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可以把24看作是25,去试商,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 活动三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比一比,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    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红薯:899÷31土豆:378÷18 生1:899≈90031≈        \n师启发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选取估算的方法。 30900÷30=30899÷31≈30生2:30×30=900接近899所以899÷31≈30生3:把378看作400,18看作20,所以378÷18≈20……得出结论学生进行估算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估算的探索,进一步感受估算的作用。活动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4题,第6题。 学生分别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订正。关注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活动五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关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地评价。教学反思:追求学生百分之百地掌握课堂知识是广大老师的第一目标,但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对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消化,允许学生把疑问带出课堂也不失为一种良策。一堂课好与不好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不能仅拘泥于标准。教师在备课设计或进行课堂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因材施教。现代社会,学校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渠道。我们在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为了课堂气氛而只顾教学表演,造成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教学内容:商不变的性质教学目标 :⒈理解商不变性质。     ⒉经历探索商不变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知识的方法。     ⒊培养合作精神和技巧,并感受数学美。\n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性质。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性质的方法。教具:投影、统计表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窗,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课本中每栏内填上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那位同学想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 找三位同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联合收割机工作情况工作总量(吨)12244896192时间(时)2481632工作效率(吨/时)66666        会从信息窗里搜索信息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            发现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是一样的。2、            发现时间越长,收割的吨数就越多;时间越短,收割的吨数就越少……..12÷2=624÷4=6从过程中发现规律       \n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请大家选出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你会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规律吗?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 下面就采用同学们说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再举例进行验证。  通过同学们举例验证,我们发现这确实是一个规律。你们还有其他意见吗?(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一点,老师可以题……) 我们发现的这一规律,怎样用一句话说明白?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小结;这个规律就是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 1、            发现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也不变的。2、            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还是不变的。再举个例子试一试!  学生小组活动,并进行交流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与除数同时除以0或乘0行不行?) 不行,除数不能为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验证规律                  总结规律活动三1、45÷3=450÷30=      \n4500÷300=88÷8=880÷80=8800÷800=65÷5=650÷50=6500÷500=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3、            巧算111÷3222÷6333÷9444÷12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小组交流151113运用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73737………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555÷15666÷18777÷21………..      运用规律活动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新知识。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性质,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在设计练习时我考虑到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填数或填符号、进行判断——是否商不变,但缺少了提高题的练习和拓展题的练习,如果平时缺少了必要的练习,那么很多同学到了测验、考试时题目出得一有变化,他们就无从入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提高题的练习和拓展题的练习,使学生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怕测验和考试,同时能把知识学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n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页,拓展平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自学课本的能力。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4、学会小组合作,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具准备:小棒、贴画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美术小组要将12张同样的正方形贴在教师的墙上。如果要贴成长方形,有多少种贴法?下面小组合作来完成。 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的贴法?        小组合作。  小组交流:1、我们组这样贴          2×6=122、我们小组这样贴            3×4=123、我们小组这样贴            12×1=12  由学生感兴趣的贴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n 师:2×6=12,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那你能说说3×4=12,3、4、12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借助具体式子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关注学生小组的活动情况。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将自己的观点达清楚。     学生根据情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活动二师:你能找出24的因数吗?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这有24根小棒,你可以借助这些小棒。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找的和同学们来交流?         师: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找出24的因数。 学生交流。1、我这样想:24×1=24,24和1是24的因数。12×2=24,12和2都是24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2、我这样想:24÷1=24,24和1是24的因数。24÷2=12,12和2都是24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关注学生操作能力。       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否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活动三  \n师:4的倍数有哪些?你能找一找吗?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和同学交流?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一般不讨论0。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1、4×1=44×2=84×3=12……4的倍数有4、8、12、……2、我这样找的:4÷1=48÷2=412÷3=4……4的倍数有4、8、12…… 生:我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表述。            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规律。活动四出示自主练习1、2题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关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活动五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关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地评价他人。\n                 【教学内容】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等。【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n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师: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师: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刚才老师已经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儿的。学习就该这样,要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分组讨论) 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学生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把铅笔想象成直线,次分类。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活动二: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让学生质疑。   \n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师: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学生举例,小组活动。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活动三:(一)解释应用,巩固新知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师: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师: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动手折垂线      班内交流、展示。   学生演示。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n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手工纸收在抽屉里。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拓展练习:贴挂图(教材124页)活动五: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说自己的表现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达到: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思想。教学重、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n教具准备:投影仪、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图片学具准备:记录表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投影杨立伟的图片)他是谁?你们知道他那些情况?大家了解的还真不少,杨力伟叔叔是神州五号载入太空的宇航员,神州五号成功进入太空是我们中国第一次航天飞行成功,宇航员杨力为叔叔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你们想不想和他一样也当一名宇航员?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当一名宇航员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需要进行多少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而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示范:这项训练要求两腿绷直,右手背在身后,左手使劲够向地面,然后原地转圈)这项训练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那位同学愿意上来亲身体会一下?他的平衡能力怎么样,能转几圈呢,我们集体来数一下,开始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 学生交流他是名宇航员;神州五号载入太空的宇航员;杨立伟叔叔是中国航天第一人;杨立伟叔叔是位大英雄    生师范转圈-------[集体数]。趣味导入             活动二:搜集数据师:好。下面我们就当一次小宇航员,测试一下我们的平衡能力。测试前,请同学们先谈一下,通过这次测试,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生: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能转几圈?(一会咱们就会知道)生:我很想知道我们男同学转几圈的人数最多?女? 从活动中提出同学们想解决的问题    \n  师:那究竟是谁的平衡能力好呢?我们按性别分小组来测试好吗?(1)1、2、3组的男同学分别到4、5、6组去,4、5、6、组的女同学分别到1、2、3组,快速行动,看那组最新换好。(2)好了,小组调好了,现在是男1、2、3组,女1、2、3组。请听活动要求:每组有几名同学?快速选一名记录员,选好了吗?记录员起来领记录单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两个两个的结成对子,你转,他数,完了以后他再转,你再数,最后把结果报告给记录员记录。听明白了吗?快速找好合作伙伴,好,开始活动。师:请各组展示一下你们测试的结果。(各组的记录情况,这几组都是这样记录的,这一组的记录采用了表格式,真不错,以后同学们在记录统计数据时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生:我很想知道到底男同学的平衡能力好,还是女同学的好?  生调换小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记录员      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展示记录结果            从活动中收集想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活动三整理数据     \n师:通过测试知道了自己到底能转几圈吧,现在感觉怎么样?头还晕吗?师:看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真是不容易。那我们班男同学和女同学究竟谁的平衡能力更好一些呢?分别转几圈的人数最多呀?看来收集上来的数据有些零乱,同学们不能很快看出来。那我们班男生转几圈的人数最多?女生又是转几圈的人数最多呢?有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很快就能看出来呢?师:对,这个办法不错。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按统计表中的要求把数据整理一下,(组长起来领统计表)听好,男组整理所有男同学搜集的数据,女组整理所有女同学搜集的数据(把男、女生统计表贴在黑板上)师:哪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好,男同学这个小组先来,师在黑板上记录 有不同意见吗?                   (我们把收集的数据整理一下) 男同学转圈平衡实验情况统计表圈数4圈及4圈以下5圈6圈7圈8圈9圈及9圈以上人数        从要解决的问题中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分析信息\n   女同学那组起来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有那些发现? 通过统计,同学们觉得我们班男、女生的平衡能力的差别大吗?女同学转圈平衡实验情况统计表圈数4圈及4圈以下5圈6圈7圈8圈9圈及9圈以上人数      (男、女生转几圈的分别有多少人,男同学转几圈的人数最多,女同学……,)活动四探究条形统计师:刚才我们进行数据统计时,用的是统计表,那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更清楚的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呢?(投影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有那些发现?能提出那些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那组起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还有补充的吗? 还可以用统计图。       学生交流 我们组发现(这个统计图上有两个带有箭头交叉的线;横着方向的线上标出了圈数;竖着方向的线上标出了人数;有许多小格子,每个小格代表一个1个人      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          \n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那你有好办法把整理在统计表中的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师:许多同学都想出好办法来了,好,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那种方法表示最好?讨论出来了吗?好,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最好方法完成这份统计图(组长起来领统计图)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点拨: 大家听清楚了吗?还有别的意见吗?说的真好。师;你们觉得这份统计图完成了吗?你们看统计图的右上角写有什么?写这干什么?我们制作这张图的时间是05年2月。这样才算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了。师:女同学哪组想上来展示?  师: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那种更好?为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男—涂格子)你能说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表示吗?(我们组用涂格子的方法统计图上横着这条带箭头的线写着转的圈数,竖着这条带箭头的线写着转这个圈数的人数,一个格表示1人所以-----     (让你记清制作这张统计图的时间。) (我们表示的方法用------统计图上横着这条带箭头的线写着转的圈数,竖着这条带箭头的线写着转这个圈数的人数,一个格表示1人所以-----) (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的既清楚又美观)(整齐)(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     合作探究    交流做法,在交流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评价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n既然大家觉得用涂格子的方法好,那以后完成统计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师:(留一份统计图)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听明白了,统计图上横、竖这两条带箭头的交叉线是很重要的。数学上一般把这样带箭头的交叉线叫轴,为了以后描述方便,我们给这两条轴起个名字:“这条是横站还是竖站?那我们就叫他是------一般叫纵轴,这条是横站还是竖站?那我们叫他是横轴。(板书)纵轴一般表示数量的多少,横轴一般表示统计的项目,(贴纵、横轴所表示的内容)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他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你觉得把统计结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好不好?好在哪里?师:对呀,用条形统计图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与少。师: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作用非常大。经过了刚才的测试,你觉得要做一名真正的宇航员容易吗?那为了实现我们的航天梦想,同学们从现在起就要加强锻炼。      (从条形统计图上我能清楚的看出转几圈的有多少人;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转几圈的人最多…最少….)进一步感受条形统计的好处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活动五自主练习      \n1、师:(投影)这是荣成世纪小学三、二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条形统计图。这张条形统计图制作的完整吗?出示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条形统计图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他补充完整。(组长来领统计图)那组上来展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补充吗?大家同意吗?2、师:三、二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是这样的,那我们班同学们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也来做一下统计好不好?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用什方法统计最快?谁有好办法? 请看三年一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统计表,既然是最喜欢的,这五项运动项目中你只能选一项,-------你选好了吗?我们开始统计,喜欢跳绳的举手,让学生快速数出来,…(统计表贴在黑板上)师:你能把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师:那组愿意展示你们的统计图(展示)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完成统计图             举手表决 学生统计合作完成(组长来领统计图)(集体订正)交流发现巩固应用                 师生互动…\n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又有那些发现?活动五课堂小结3、师: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各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课堂评价记录(贴统计表)(能说一下你们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师填写统计表)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请同学们把你们的课堂评价情况作成条形统计图好不好?师:请我们的班长上来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好,千万别出差错。(投影)师: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一眼就能发现什么?这节课我们的冠军组是----,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生交流  (正字,一个正字五画,这样计算起来方便)      交流谈收获      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反思:1、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调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2、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做数学”,充分体现数学的开放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拓展加深学生动脑思考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 \n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133页内容。教学目标1.            使学生会看、会填简单的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通过图表回答问题。2.初步感受到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在实践探索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渗透统计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对1格代表多个单元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统计图表等。教学设计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创设情景上节课同学们体验了航天员平衡能力的训练-----------转圈.可是我们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活动,知道吗?请谈一下请看书上132页的信息窗,以前玩过吧?你一次能转几圈?我们开展一次活动,看看自己到底能转几圈?  学生交流  激起学生活动的兴趣活动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小组\n同学们想怎样活动?    各小组把记录结果交流一下看着各小组的记录结果你最想做什么?一小组为单位快速整理投影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找好活动伙伴一个转一个数小组内做好分工找出记录员最后把活动结果报告给记录员 把记录的数据整理一下   转-----圈的人数最多转-----圈的人数最少自己做好分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活动三、对1格代表多个单元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整理数据时除了用统计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 同学们会把这份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师:1、请组长们从1号信封中拿出统计图与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师:哎,有的同学好象发现了什么问题了。那该怎办呢?老师太粗心了,没有多印几个格子预留着。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小组商量一下哪个小组想出了好办法,起来交流一下。   统计图        我发现了我的统计图中的格子不够画。    学生交流               自主探究制作统计图的方法 \n有不同意见? 那么1格代表几个人比较合适?小组再来研究一下交流师:是呀,我们可以每一个格不单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多个数。师:一个格表示2个人,两个格表示几个人?三个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这些数字是为了方便别人观看数据,所以一定要把它表明在统计图的左边和每一条线上。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一个格表示两个人”的方法来画一画。请组长打开2号信封。 师:从我们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1格代表示2人1格代表示3人也行   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学生制作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我发现转---圈的同学比较多,转---圈的同学比较少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转------圈。我还发现………                   根据探究出的方法制作统计图 分析统计图 活动四、巩固应用①完成统计图师: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的气象标记。)师: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                \n师:下面是对一个地区10月份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出示天气情况统计表:晴天:11天,多云:8天,阴天:7天,雨天:4天。)师:各小组同学你们能帮老师把这份统计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②展示统计图。让小组长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③师:从这份统计图中你有那些发现?延伸课堂师:统计图在我们日常生活、各行各业中应用很广。由于统计的数量不同,所以有时一个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可以一个也可以上万。而且统计图不单可用条形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形状表示。(出示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学生制作统计图  交流做法   分析统计图    (让学生观看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片段。)        应用知识     分析统计图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活动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下课后请同学们回教室统计一下,我们一星期里要上几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将这些数据做一个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交流巩固运用课后反思: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n.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组内最喜欢去的地方时,有2个组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可课后我想,当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组长汇报本组有8名同学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独立制统计图时,用彩笔涂格时,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如“她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你认为哪位同学涂格的方法最好?”。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n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104页共104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