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苏教版第九册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09-06
类型:doc
大小:152.00 KB
页数:43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经过四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优势:知识面广,合作意识强,思维速度快。不足:求知欲不强,计算能力弱,思维的精度不高,作业速度不快且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二、教材内容简析教材改动说明: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综合与实践“数字与信息”,共8页。这两个内容原来都安排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在新教材修订中,考虑到它们的内容难度,以及它们与其他内容的相互关联,这两个内容都调整至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而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从四年级下册调至五年级下册。这样一来,2014年秋学期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没有学过上述内容,而升入五年级后也没有机会学习。于是,在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一)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份量上看,都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共安排6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1.数的认识:教学了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教学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利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有解决问题的枚举策略。3.式与方程:式与方程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数。(二)图形与几何领域——\n本册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共安排1个单元,分三个部分。新课程要求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求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面积公式的推导,体会“转化”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1.常用的面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面积单位数量之间的改写方法;2.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小数大小的方法与技巧;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统计与概率领域——这部分内容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6单元,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并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体会统计图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启发他们联系实际事例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图表的特点。(四)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教材共安排3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1.“校园的绿地面积”:这是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是测量土地的长度、计算其面积。认识土地的形状、设计并实施测量方案是活动的重点。2.“班级联欢会”:组织一次班级联欢会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做,购买物品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这次实践活动为举行班级联欢会购买物品,联系实际应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刚学习了小数的计算,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及时。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开展活动,更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活动即将结束时,教材安排“回顾反思”栏目,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3、“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活动,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数钉子的枚数、算图形的面积,探索围成的图形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枚数之间的关系,还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这种关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计算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负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n2.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通过图形的等积变形,探索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历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加强“转化”思想的教学。3.联系具体问题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按照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统计方法。(二)数学思考方面1.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2.在探索负数的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3.在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对图形进行转化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4.在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三)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测量、估计、作图、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枚举的策略解决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渐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法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n四、实施措施1.以开放式教学理念为核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材的例题、练习题的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练习题做适当的改编与创新,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3.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4.认真钻研教材,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是每个组员都能学有所得。6.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养成整理错题集,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进行“错题一扫清”的活动,帮助后进生每天都在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7.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8.借助家校通这个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n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单元课时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第一周周一至第一周周五附录4确定位置数学与信息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难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第二周周一至第二周周四一2负数的初步认识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能正确使用正数和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负数(限整数)。2、使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能正确使用正数和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负数。第二周周五至第五周周一二12多边形的面积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会通过割、补、拼以及数方格等操作活动,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认识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初步建立1公顷实际大小的观念;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相应的单位换算;会解决一些与土地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经历探索各种多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体会面积计算和测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会通过割、补、拼以及数方格等操作活动,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1公顷实际大小的观念;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相应的单位换算;会解决一些与土地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n第五周周二二1校园绿地面积1、使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开展查资料、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数学知识内部的广泛联系,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根据绿地种类和形状估计面积大小、进行测量计算的活动中,加深对相关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合理、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3、使学生通过参与事前规划、事中合作、事后反思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感受不同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开展查资料、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并根据绿地种类和形状估计面积大小、进行测量计算。难点:提高合理、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感受不同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第五周周三至第八周周二三8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意义的抽象和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八周三至第九周周三四5小数加法和减法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丰富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产生对数学和积极情感。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第九周周四至第十一周周三期中复习通过复习练习查漏补缺第十二周五17小数乘法和除法\n一至第十五周周四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法)10、100、1000……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数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初步学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4、是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重点:体会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初步学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第十五周周五1班级联欢会1、使学生通过调查商品单价、设计购物方案、记录购物过程、结算购物费用,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价值,加深对购物活动中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运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学问题,体会相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根据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判断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3、使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激发和保持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重点:通过调查商品单价、设计购物方案、记录购物过程、结算购物费用,等活动,感受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价值,加深对购物活动中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运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体会相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根据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判断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第十六周周一至第十六周周五六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工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3、使学生经历简单统计活动的设计过程,知道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4、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好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重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n第十七周周一至第十七周周五七3解决问题的策略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重点: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八5用字母表示数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培养符号意识。3.使学生在运用简单符号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表达的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和简洁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难点:用字母表示数1钉板上的多边形1、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的规律。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的规律。难点: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的规律。第十八周周一至学期结束整理与复习 5整理与复习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掌握小数的组成方法,能正确读、写小数,能用小数和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重点:数学教学思想在知识学习中的应用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n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能运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测量、计算或估计常见多边形的面积,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平面图形或土地面积的大小,能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一些与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主动开展实际调查,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利市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说明: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本学期可以不再教学,因此没有安排课时。本学期还要根据需要进行下学期的内容教学,所以整理与复习的时间里就用这一部分的时间。\n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负数(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一、教学例11.情境引入。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师:老师收集了某天3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出示图片:南京0℃师:南京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n出示图片:三亚20℃师:三亚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和南京比,三亚的气温怎样?出示图片:哈尔滨零下20℃师: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和南京比,哈尔滨的气温怎样?同时出示南京、三亚、哈尔滨三地的气温图片。师: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20℃和零下20℃的呢?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师:零上20℃可以记作“+20℃”;零下20℃可以记作“-20℃”。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师:"+20"读作正二十,再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20"也可以写成20。"-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20。(教师板书)师:现在,你知道“+20℃”和“-2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吗?4.尝试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题。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出示教科书上的例2情景图。师: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n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2.练一练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260千米。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22米。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出示:+20,-20,+8848,-155,+3260,-422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师:象+20,+8848,+3260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422这样的数都是负数。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师:那你现在知道0是什么数吗?小结: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四、巩固练习:1.先读一读,再把下面各数填入合适的圈内。-5,+26,8,-40,-120,+103,0正数负数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n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3.练习一第4题。学生审题,独立在课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师小结:像零℃以上与零℃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n第2课时:认识负数(二)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读一读,分一分。+3000+4200-1800+2700-900+3700正数:负数:二、教学例31.情境引入。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月份一二三四五六盈亏/元+3000+4200-1800+2700-900+3700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n指名回答:学生可以说说清楚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也可以说说哪个月盈利得多?哪个月亏损得多?3.试一试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七月份:亏损1200元;八月份:亏损650元;九月份:盈利2500元;十月份:盈利4300元;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亏损250元;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盈亏(元)填写表后让学生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三、教学例4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师: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走2千米到达邮局。小林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千米到达公园。在这里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3.初步认识数轴。师:现在我们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出示数轴)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汇报小结:(1)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2)-2和2到0的距离相等。(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n4.练一练:先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四、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练习一第6题。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审题。(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3.练习一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讨论:-2和-4哪个数更接近0?现在你能判断出-2和-4哪个数大吗?4.练习一第8题。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审题。(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1)说说中途各站上、下车的人数。(2)中途5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3)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以说说每站出发时车上的人数)五、全课总结你现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有哪些认识?\n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1-例3。教学目标: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预设: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n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3)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2.教学例2:(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③倒过来斜边重合。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③倒过来斜边重合。(4)小组讨论: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教学例3:(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n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3)小组讨论。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试一试: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2.指导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n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1-5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教学重、难点: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长方形木框(活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如何求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2.如何将一个长方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二、练习指导。1.练习二第1题。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何画出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白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即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以要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审题后提问:先求什么?再如何列式?4.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n5.练习二第5题。取出长方形木框,指名两名学生按课本上要求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多找几组学生进行操作,注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长方形被拉变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汇报交流,注意让学生明确: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3.这和我们上节课的“转化”有什么不一样?三、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四、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练习。\n第3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4、例5。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师: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2.教学例5:\n(1)出示例5:师: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进行准备)(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如下: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完成练一练第2题:3.完成练习二第7-9题: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n第4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1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8×600=300÷50=2×25=400×5=240÷60=68÷4=2.笔算:25×12÷2=25×(12÷2)=122×÷2=122×(8÷2)=二、练习指导。1.练习二第11题。(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它的面积如何计算?(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2.练习二第12题。(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13题。\n(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2)先求什么?再如何计算?怎样列式?4.练习二第14题。(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注意:底和高的对应)(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练习二第15题。(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问: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6.练习二第16题。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思考题提示: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n第5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例6、例7。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顾平等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导入: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6:(1)学生审题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2)汇报小结。(教师课件演示)把它分成1个长方形和2个三角形。把它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补一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教学例7。(1)出示例7师:用117页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准备)\n(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板书如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b)h÷2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2.完成练一练:3.作业:“动手做”四、全课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第6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n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练习三1-8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学重、难点: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样求梯形面积?二、练习指导。1.练习三第1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2.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练习三第3题(1)学生独立审题,师说明什么是横截面。(2)如何求这个零件的横截面的面积?(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4.练习三第5题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5.练习三第6题(1)学生独立审题。(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式?\n(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6.练习三第7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7.练习三第8题。(1)学生独立审题。(2)你打算如何计算?有不同的解法吗?(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三、作业。练习三第4题。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第7课时:第一课时:公顷的认识\n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8。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2.出示例8片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二、认识公顷1.认识公顷的含义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n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现在你能估计出我们学校的面积是比1公顷大呢?还是小呢?4.单位换算出示练一练: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再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0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练习三”第11题。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单位换算的。3.“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如何求它的底?你打算如何解答这道题,先要做什么?四、作业:练习三第9、12题。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8课时:认识平方千米\n教学内容:教材19页例9。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9图片)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同学们,图中计量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和鄱阳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二、认识平方千米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和鄱阳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n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4.交流反馈。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5.练一练。(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说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2)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提问: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6题\n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2.练习三第14题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然后汇报交流。3.练习三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4.练习三第17题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学生讨论并交流。四、全课总结(略)。第9课时: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n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10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每人准备一张学生探索时用的图纸及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情景引入,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1)课件展示:动物园平面图。这些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2.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并板书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独立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1)课件出示:校园草坪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3)请选择自己的一种想法进行计算。\n2.小组合作,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1)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2)分组汇报: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哪个组能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3.比较归纳,揭示优化解题方法。(1)揭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最常见的“分割法”、“添补法”。(2)揭示最优的解题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解题方法?为什么?小结: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单,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4.回顾反思,总结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一分图形;二找条件;三算面积。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1.学以致用(1)21页练一练(先分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2)出示练习四“第2题”。2.一展身手:练习四第1题、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挑战本领:练习四第5题、6题。四、回顾反思,总结提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10课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n教学内容:教材22页例1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2.让学生经历发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3.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怀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能乐于帮助同伴,愿意与同伴讨论与交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教学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教学用具:图形、树叶、七巧版、剪刀、颜色笔、卷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2.练习四第8题。(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们已经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那么对于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例11情景图)\n二、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物体表面的面积。1.先让学生观察平面图,说一说方便计算吗?要想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可以怎么办?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估计出湖泊的面积。(注意让学生感知到有满格和不满格。)3.指名回答,交流方法。(1)学生汇报湖泊的面积,并说一说想法。(2)根据学生回答可以确定湖泊的面积不少于55公顷,不大于91公顷,所在面积大约在55-91公顷之间。(3)优化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后总结出可以将所有不满格当作半格来看,这样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值。三、巩固练习。1.完成22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注意:学生估计的数值可以存在合理的误差。)  2.完成22面练一练第2题。(利用附页方格纸估计,同桌交流。)3.动手操作。取出课前准备的树叶,在方格纸上描出轮廓,再估计它的面积。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一)教学内容:教材25页整理与练习\n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复习过程:一、回顾整理:1.出示复习提示:(1)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面积公式?(2)它们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学生小组活动。(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整理出来。(2)教师注意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指名回答,交流指正。二、练习与应用:1.第1题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2.第2题。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势已达到巩固的目的。3.第3题。\n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4.第4、5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作业。补充习题。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二)教学内容:完成第26-27页“练习与应用”的6-13题。\n教学目标: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一、回顾整理。1.出示复习提示:(1)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哪些单位?它们与平方米有什么关系?(2)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学生小组活动。(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整理出来。(2)教师注意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指名回答,交流指正。二、练习与应用。1.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第7题。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再完成,最后集体订正。3.第8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4.第9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石子路的面积;\n(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5.第10题让学生明确每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两条腰的长度,都是8分米。三、探索与实践。第12题: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四、自我评价。学生完成评价与反思。第13课时:校园的绿化面积教学内容:第28-29页校园的绿化面积\n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吗?人均绿地面积又是多少呢?如何才能知道呢?想不想自己来测量下?二、实地测量。1.分组准备。(1)准备好测量工具和记录表。(2)说说测量方法。(每所学校的绿地图形不一样,请大家自己安排)2.实地测量并记录。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三、汇总分析。汇总各小组数据,完成统计表。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四、回顾反思。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