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2-09-07
类型:doc
大小:116.00 KB
页数:79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方案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二、教学容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展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word.zl.\n-.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历,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开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历,开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三〕统计与概率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展交流。〔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发动〞,“-.word.zl.\n-.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展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学生的数感。开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表达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1、关于100以数的认识。〔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2、关于100以的加减法〔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开展估算意识和技能。-.word.zl.\n-.〔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根本的运算技能。〔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历,开展空间观念。〔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开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开展学生回忆与反思的意识。-.word.zl.\n-.四、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展合作交流。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五、评价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六、教学进度安排:生活中的数4课时观察与测量5课时加与减〔一〕12课时有趣的图形10课时加与减〔二〕20课时购物10课时加与减〔三〕9课时统计3课时-.word.zl.\n-.七、奋斗目标力争到达学校要求。一、生活中的数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能运用数进展表达和交流,逐步开展数感。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的数,会比拟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展估计;在次根底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单元教学建议:1、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认数的根底。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3、重视开展学生数感。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word.zl.\n-.单元教学课时数:4课时。第一课时数铅笔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的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二、探索新知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2、全班汇报。三、稳固新知1、圈一圈,数一数-.word.zl.\n-.〔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2、拨一拨。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四、学生反应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同桌报数,全班交流。2、看谁数得快。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3、接力赛。34、36、38、〔〕40、42、4420、30、40、〔〕、〔〕、〔〕;45、50、55、〔〕、〔〕、〔〕;22、32、42、〔〕、〔〕、〔〕;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全班汇报。师生,生生。-.word.zl.\n-.五、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六、作业找规律填数90、80、70、〔〕、〔〕、〔〕。60、65、70、〔〕、〔〕、〔〕。22、32、42、〔〕、〔〕、〔〕。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数豆子教学目标:1、会写100以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2、能对100以的数进展估计,开展估计意识。-.word.zl.\n-.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二、新知学习。〔一〕学习记数和写数。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怎么写呢?学生自由的写。〔二〕说一说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学生讨论。全班汇报。-.word.zl.\n-.〔三〕写一写教师拨珠,学生写数。36、40、100三、稳固练习1、摆一摆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2、填空。〔〕个十和〔〕个一是〔〕。〔〕个十和〔〕个一是〔〕。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3、写数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23、50、71、804、小熊写出门牌号。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word.zl.\n-.学生核对。四、作业填空。1、〔〕个一和〔〕个十是〔〕。2、7个一和3个十是〔〕。3、5个十和4个一是〔〕。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动物餐厅教学目标:1、会比拟100以数的大小。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抽象地比拟数的大小。-.word.zl.\n-.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二、学习新知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2、学生答复。在说说记“>〞“〈〞的方法。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32O34,100O99,然后再进展比拟,填上数学符号。师生核对。三、稳固反应,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45O5478O7662O6280O7958O91100O8915<()()>89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连一连。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word.zl.\n-.此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3、〔1〕按顺序填数。〔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3〕根据右表,把下列图中缺的数填上。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2〕指名读出各数。〔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展核对。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苹果、香蕉、苹果、香蕉、〔〕、〔〕、〔〕、〔〕。学生独立完成该题。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四、布置作业。五、教学反思:-.word.zl.\n-.第四课时小小养殖场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二、学习新知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word.zl.\n-.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还有差不多等概念。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12人〔〕、76人〔〕。三、稳固反应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35428542885〔〕〔〕〔〕〔〕〔〕〔〕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3、数学游戏,-.word.zl.\n-.猜数。同桌合作,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例如: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乙:是20吗?甲:不是,比20多得多。乙:是70吧。甲:比70少一些。……四、课堂总结: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五、布置作业。1、小明的爸爸今年37岁。小红的爸爸年龄和小明爸爸的年龄差不多。小红的爸爸今年可能多少岁?〔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395030-.word.zl.\n-.2、小华有28个苹果,小玉比小华多一些。〔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305590六、教学反思:二、观察与测量-.word.zl.\n-.单元教学目标:1、开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识别。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展简单的计算和测量。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识别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识别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word.zl.\n-.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开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第一步: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2、与同伴进展交流。第三步:-.word.zl.\n-.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展观察物体。一、实践操作,稳固观察方法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一样的是什么物体?二、课堂总结,课外延伸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四、作业五、教学反思-.word.zl.\n-.教学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尺子、铅笔等-.word.zl.\n-.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一样呢?该怎么呢?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一样,我们要用一样的工具来测量,要用一样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word.zl.\n-.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一、实践操作,稳固知识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展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四、课堂总结。对于才一年级的学生,要在一堂课中掌握厘米的概念,还要学会正确的估算、测量,还是那句话,教材过难。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练习和书本的不配套。举例:看随堂……五、作业六、教学反思-.word.zl.\n-.教学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中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二、学习米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word.zl.\n-.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4、猜测: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展测量。三、实践练习,稳固知识。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2、一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学生分组讨论。汇报3、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四、总结-.word.zl.\n-.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五、教学反思:教学容:估一估,量一量教学目标: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展测量。教学重点:缺乏1米的局部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教学过程:一、估一估、量一量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2、师生测量。当出现缺乏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word.zl.\n-.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二、稳固新知,形成技能1、试一试〔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展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容是P19第三题。5、找一找,量一量。-.word.zl.\n-.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展测量。6、P19第5题。想让学生小组进展,先估计,同学间再进展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三、实践运用。〔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展活动。四、课堂总结。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课后延伸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展估计再测量。六、教学反思:-.word.zl.\n-.三、加与减〔一〕第一课时:教学容: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地进展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学重点: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教学流程:一、情境创设。1、教师童话引入课题。创设加减法情境。2、出示挂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二、新知学习。〔一〕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答复……生1:一共有多少个?-.word.zl.\n-.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再出示挂图。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生: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二〕认识加减法各局部的名称。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局部的名称。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三、稳固新知1、练一练学生独立观察图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学生计算。请学生板演。-.word.zl.\n-.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数学游戏:谁先到家。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分组选择小动物。如:第一组是小猴,第二组是小狗,那么第三组选择小松鼠。依次类推。在教师的口令下学生自己进展速算。其他也如此。四、作业五、课堂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六、教学反思:教学容:采果子-.word.zl.\n-.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拟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⒉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⒈师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word.zl.\n-.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⒉师:教师和你们想的一样,“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⒈师;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⒉交流汇报:通过刚刚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列出算式。25+4=294+25=29教师逐个问:你是怎样想的?⒊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⒋师: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答复教师的问题了吗?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word.zl.\n-.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5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生: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指名学生列式:25-4=21教师逐个问: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从生活中体验⒈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摆一摆: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同学列式。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2练一练: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第三题学生口算拓展练习:-.word.zl.\n-.⒊想想填填的第4题: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由于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引起这节课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计算方法多样化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原因是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很单一。说明了学生由于整十数的加减法学得还不够。所以建议下节课因该设计一个稳固练习。一、教学反思四、有趣的图形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word.zl.\n-.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图片;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3、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2.小组互相介绍。3.小结学习情况。二、新课教学1.小组汇报: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2.归纳板书:-.word.zl.\n-.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1.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1)小组交流(2)汇报评议一、稳固练习1.连一连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2.涂一涂按要求画一画。3.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4.数一数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四、教学反思-.word.zl.\n-.动手做〔一〕教学目标:1.稳固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图片;2、钉子板;3、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指导操作1.介绍钉子板2.给你橡皮筋,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吗?-.word.zl.\n-.1.动手试一试2.介绍你的围法3.有别的不同的围法也可以介绍一下4.展示作品5.评议一、试一试1.围出四边形,五边形2.提问:下面的图形有几条边?你能围出来吗?3.你还能围出一个六边形吗?二、练一练1.动手围一围2.模仿图案画一画3.看一看,说说每个图案像什么试一试,围出你最喜欢的图案。四、教学反思-.word.zl.\n-.动手做〔二〕教学目标:1.利用认识的图形组出美丽的图案。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图片;2、小棒。教学过程:一、欣赏图案1.出示图案:风车扳手万花筒青蛙-.word.zl.\n-.1.引导观察2.小组讨论: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3.汇报交流4.小结评议5.介绍图案的作用一、练一练1.想一想,涂一涂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2.摆一摆(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动手做〔三〕-.word.zl.\n-.教学目标:1.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折出图形,拼出图形。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图片;2、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折一折1.把一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局部,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先想后实践,再比照。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局部,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二、拼一拼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word.zl.\n-.1.展示你的作品。2.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一、练一练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2.口算训练比赛。3.折飞机。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4.你能用一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5.将一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小组合作,交流评议。四、教学反思-.word.zl.\n-.第五单元:加与减〔二〕课题一:买书一、教学容:教科书第49页和50页第1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五、教学关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六、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word.zl.\n-.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1、尝试解决问题。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展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28+4=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时机。2、探索算理。-.word.zl.\n-.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方法一:借助小棒。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展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方法三:28+2=30,30+2=32。方法四:8+4=12,20+12=32。方法五:28+432竖式计算:〔可能会有局部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word.zl.\n-.〔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3〕、从个位开场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3、比拟讨论算法的简便性。一、二两种方法,比拟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三〕、实际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在此根底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2、“试一试〞的第〔2〕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练一练〞第1题。-.word.zl.\n-.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展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提出留着下练习课解决?也可以将问题保存在:“问题银行〞中。〔五〕、教学反思第2课时:发新书一、教学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开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word.zl.\n-.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五、教学关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六、教学准备:挂图,计数器。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并列式。学生可能提出:〔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本?〔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本?〔4〕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word.zl.\n-.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针对“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汇报时,应鼓励学生估算结果,可以让估算结果较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1、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列出的19+18=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时机。2、探索算理。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可能有方法一:10+10=208+9=1720+17=37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展拨珠计算,先拨出19,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1加上1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3,合起来就是37。方法三:19+10=29,29+8=37。方法四:20+18=38,38-1=37。-.word.zl.\n-.方法五:20+20=40,40-3=37方法六:19+1837竖式计算:〔可能会有局部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2〕、从个位开场计算,先算9加8等于17,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7。再算十位上1加1再加1等于3。〔三〕、实际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试一试〞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word.zl.\n-.26+7=3+39=18+27=26+27=23+29=18+47=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苹果中间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独立做题。3、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四〕、解决问题。〔我们去春游〕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3题。一〔1〕二〔2〕一〔2〕二〔1〕二〔3〕一〔3〕27人34人30人30人33人25人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做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适宜?〞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教学时,可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展搭配,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进展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如把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进展搭配等。-.word.zl.\n-.〔五〕、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到的?〔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小小图书馆一、教学容:教科书第59页和60页第1、2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开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word.zl.\n-.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五、教学关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六、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出示:“小小图书馆〞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学生可能提出:〔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1、尝试解决问题。先对“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进展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33-7=-.word.zl.\n-.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时机。2、探索算理。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方法一:借助小棒。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展拨珠计算,先拨出33,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方法三:13-7=6,20+6=26。方法四:7-3=4,30-4=26。方法五:33-726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2〕、从个位开场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word.zl.\n-.3、比拟讨论算法的简便性。一、二两种方法,比拟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三〕、实际应用。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试一试〞第〔1〕题。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展计算。只要对就应给予肯定。2、“试一试〞的第〔2〕题。连环画还剩多少本?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并汇报。3、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练一练〞第1题。利用计数器,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根底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展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4、书59页的第2题。-.word.zl.\n-.48-9=53-6=70-7=32-3=独立竖式计算。〔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五〕、作业〔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跳绳一、教学容:教科书第63—64页的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word.zl.\n-.2、能力目标:开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五、教学关键:开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六、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讲解: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展了一场跳绳比赛,教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word.zl.\n-.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展解决。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62–48=70–48=70–62=62+48=48+70=62+70=2、探索算法。先请学生估计以下62–48=,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展验证。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流,互相帮助。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1〕、我想62–40=22,22–8=14-.word.zl.\n-.,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2〕、我想62–50=12,12+2=14,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8=4,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10–40=10,再把10+4=14。用的是“满十进一〞的方法。〔4〕、用竖式计算。.62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485–4=114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3、比拟几种算法的简便性。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word.zl.\n-.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教师认为“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承受的方法。〔三〕、实际应用。1、完成70–48=70–62=集体反应时,说说自己的算法。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应时,说说自己的算法。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应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进一,数位没对齐等。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展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word.zl.\n-.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40”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让学生进展猜测,“〔〕〞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四〕、总结。有什么向对大家说的?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五〕、作业〔六〕、教学反思第5课时:小小运动会一、教学容:教科书第68—69页的容。二、教学目标:-.word.zl.\n-.1、知识目标:能利用100以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能利用100以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五、教学关键: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六、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附页3中的图形。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系学生最近刚开展的运动会的情况,让学生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班取得的成绩。学生发表想法。〔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请学生观察“动物学校“开展运动会的情况。说说都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word.zl.\n-.如:有18只兔子在赛跑,有34只小狗在进展跳绳比赛,有9只袋鼠在进展跳远比赛,有37只猴子在进展爬树比赛,天空中还有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2、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小组中说一说,都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与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再互相解决问题。小组中活动。3、反应,汇报。如:参加跑步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只?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蜻蜓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蝴蝶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小鸟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word.zl.\n-.评价小组成员的答复情况。如:哪里答复得很好,好在哪里?哪里答复得不够好,不好在哪里?你自己问题提得如何,又解决得如何?〔三〕、动手做一做。制作奖杯。比赛完毕后,要对获奖的班级或个人颁奖,所以要小朋友们动手做一个奖杯。展示几种不同的奖杯图案,让学生说说要如何制作。学生动少制作,还可以用水彩笔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让奖杯更好看。展示学生作品,还可以互相交换作品,促进学习。〔四〕、解决问题。比赛完毕了,学校准备了两辆最多可以坐50人的车子,那么这两辆车,运发动够坐吗?学生讨论,要想知道够不够坐,首先要考虑什么?〔运发动是否超过了100人,超过了就不够坐,没有超过或刚刚好100人,就够坐。〕-.word.zl.\n-.如果有96个运发动,你会怎么分配呢?学生讨论,只要方案合理均可。〔五〕、总结。想对大家说什么?学到了什么?〔六〕、教学反思六、购物1、?买文具?教学设计教学容:课本第70-71页的容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word.zl.\n-.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1、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对学生进展保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零用钱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教学准备1、剪下附页二中的人民币小样;2、搜集并整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word.zl.\n-.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吗?好久没见它,原来,它开了一个文具店,今天开业,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看去看看。〔课件出示文具店〕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1、参观文具店师:机灵狗的文具店有哪些文具?多少钱呢?师:你喜欢哪样文具?想拥有它吗?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用人民币来买。2、认识人民币(1)小组交流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2)组长整理同学们介绍的容,进展汇报。[课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并整理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所以在这里,我让孩子自己进展交流,再由组长整理进展汇报。](3)刚刚我们介绍的都是纸币,生活中还有一种钱币是金属的,叫硬币。(4)共同识别硬币。观察一样点和不同点。-.word.zl.\n-.[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在此,向学生进展教育,我们要保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3、稳固新知游戏:我问你答(1)教师说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学具。(2)教师说特征,学生拿出人民币。4、探究元、角、分的关系师:机灵狗想让我们陪它一起去银行换一些钱,让我们跟它一起到银行去,看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什么。〔课件演示机灵狗用一元钱换十个一角钱;用一角钱换了十个一分钱〕〔1〕课件中止,学生汇报:在银行知道了什么。〔2〕继续看课件,机灵狗提问:“小朋友们,五元能换多少一元?两角能换多少一角?五角能换多少两角和多少一角?〞〔钱由图来表示〕三、稳固练习〔1〕师:小朋友们,机灵狗的文具店来顾客了,快看看,她想买什么?-.word.zl.\n-.“我只带了一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出示各种文具及价格〕师:小朋友们,她带了一元钱,能买什么呢?同桌在一起讨论,再集体说。〔2〕忙碌的一天完毕了,一起看看机灵狗今天的收入是多少?出示各种面值的钱,学生计算。[在具体的情境中稳固新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四、学生互评、自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五、教学反思买衣服-.word.zl.\n-.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大面积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说一说说一说目的是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书上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购置单件物品,可以怎么付款〞购置两个物品,如何付款等问题。学生付款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他们在交流中将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大面额的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及币值。二、练一练。第一题:使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间的互换。第二题:使学生正确清点币值第三题-.word.zl.\n-.此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利用附录中的纸币说一说,摆一摆,看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想出一种方法就符合要求。一、数学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储蓄的常识,使学生感受到储蓄的功能,培养他们勤劳节约的好习惯。去商店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会用复名数表示商品的价格。2、借助操作,能表示多个商品的总价。教学过程二、观察主题图1、看清主题图的含义,解决提出的问题。-.word.zl.\n-.1、也可以设计模拟购物,在活动中计算多件物品的钱。2、也可发在活动中提出其他的问题。二、填写一填。目地是熟悉计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选取有用的信息,并进展正确的计算。学生只要能够根据实际操作计算出购置多件物品的钱就可以了,不需列式。应找回多少钱教学目标在实际购物活动中,能正确计算应付款和找回的钱。教学过程一、观察主题图1、让学生看清图意。-.word.zl.\n-.2、根据统计表的要求填一填,教师也可以借助模拟活动进展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一、说一说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学生只要能够根据实际操作计算出应付的钱和应回的钱就可以了。不需要列式。二、数学游戏1、解释游戏的规那么,组织学生做也准备工作。2、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级地参与。3、顾客和货员可以交换。加与减套圈游戏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100-.word.zl.\n-.以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2、开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看清题意,引题看图,利用书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估算活动,体会估算的必要性。1、独立思考,。2、组织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3、然后通过计算进展验证。二、解决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三次比赛完毕时,笑笑共得多少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展计算。教师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三、想一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展有条理的思考,如“如第一次如果是23-.word.zl.\n-.分,第二次是多少分〞。并注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并进一步进展讨论。一、练一练。教学时,先让学生进展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然后独立完成。乘船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数连减的计算方法。2、开展初步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估计两只船够不够,让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在些根底上,让演学生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二、算一算。-.word.zl.\n-.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对于是100—54,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应以鼓励为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三、数学游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这道题不仅练习100以的减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乘车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开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学主题图。1、看懂图意。2、运用问题开展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word.zl.\n-.1、鼓励学生浓度根据图意来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2、对于56—27+19,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将加减法的算式列在一起的写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二、练一练首先让学生明确图意,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并说说理由,最后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三、学后体会-.word.zl.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